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第1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转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22-02

一、永宁乡基本概况

永宁乡位于泸西县城南部,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75%。乡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属于泸西县的贫困乡。

全乡有耕地26 298亩,其中:水田5 500亩,旱地20 798亩。全乡有5 923户,总人口22 989,其中农业人口22 268,占96.8%,非农业人口721,占3.13%。居住着汉、彝、苗、壮四种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9 181,占全乡人口的83.4%,少数民族人口4 499,占全乡人口的16.6 %。全乡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海拔低、积温高、霜期短、因此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山区特色小产业:冬早蔬菜、生姜、小米辣、甜橙、油茶、核桃、万寿菊、灯盏花。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 73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约538.9万元,粮食总产约769.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约3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6元左右。

二、永宁乡人力资源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略微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

1.永宁乡人力资源及就业现状。永宁乡目前有劳动力13 000人左右。待转移劳动力约3 000人,2010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 75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4%,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516人。在文化水平上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接受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但中专以上教育者转移比例较小,已转移的人口初中文化水平占总转移人口的60%以上。在年龄构成上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30~50岁之间的中年人。

2.永宁乡人力资源转移特点。永宁乡目前的劳动力以转移流动为主,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大部分进城农民在小城镇,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大城市的较少。大部分进城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服务行业。永宁乡通过对剩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集中培训,定向转移,政府组织培训工种达30多个,输出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品加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车床加工、驾驶与维修、机械制造、电焊,而且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工种。实现人均月劳务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

三、永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山区农业是永宁乡农业的典型特征,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目标要求相比,永宁乡农业科技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永宁乡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乡情,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永宁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如下:

第一,对农民做了一些相应的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农科站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各村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达320余人次。第二,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黄果栽培、畜牧业、生姜、小米辣、灯盏花、万寿菊、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是近年来该乡农业结构调整中培育起来的能够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乡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余户,形成以户看户、以户带户,以户帮户的模式,为把广大农户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第三,以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同时畅通特色产品外销的通道。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引进省内龙头企业5家,并与之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形成市场和技术优势与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农户,加快发展。

四、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永宁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结合永宁乡农村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永宁乡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中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稳定[2]。根据永宁乡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及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任务的要求,永宁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3]。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亟待提高各种劳动技能,才能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动力。必须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减少农民,发展农村,致富农民,才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构,实施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前方位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目前对农民来说,有需求想学习,但不想掏钱,不愿耽误农活。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建立新的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在培养农民寻找岗位的能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4]。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永宁乡目前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1 752人而言,要实现永宁乡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化建立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转移就业。围绕本县旅游、民族民风特色等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就地转移创造机会。

4.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城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性。永宁乡城子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且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5.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还要求发挥其回乡劳动力的“反哺”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应因势利导,对农民工的回流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服务,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回乡的劳动力通过在外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财富。因此,政府各级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建设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经济能否走出发展困境,而且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力资源存在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制定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只有合理有序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才能顺利解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萌,张佑林.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2]林新波.中国农村劳动力与转移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3]刘嘉,洪建军,侯春生,吴雪珍.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5).

第2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城镇化 农村人力资源

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2012年末,全省城镇化率为4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3410.53万人,比上年增加108.86万人。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城镇化率超过50%,分别为53.60%、53.47%和50.60%。其他市依次为:秦皇岛市49.67%,张家口市47.63%,邯郸市46.58%,沧州市44.03%,邢台市42.85%,承德市41.92%,保定市41.58%,衡水市41.39%。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而是由新型农民转化成高素质的市民,推动农民市民化。党的十七大时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具体体现。取决于能否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进而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一、研究背景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河北省正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他们中大多数的人有愿望逐步融入城市。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根据我国的发展条件,城镇化水平在达到60%左右后,可能进入后期缓慢增长阶段,不会像西方国家在达到70%才进入后期缓慢增长阶段。我省的城镇化发展很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过程。在对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对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把握,有两个城镇化增长速度方案:

快速增长方案:到2020年,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到61%;2020-2030年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1%。

正常增长方案:到2020年,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到58%;2020-2030年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6%。

我省应在保证实现正常增长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实现快速增长方案。城镇化建设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缓解农民增收困难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突破口。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其不仅要求人口数量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要求其质量得到足够的提高,以及结构得到优化组合。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即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投资的重要形式是教育、培训。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比较落后,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除了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也要积极想办法,广辟财源,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改善办教育、培训的条件,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

三、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由于河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和其他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存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因此我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偏低。从文化素质看,文盲人口众多。《河北农村统计年鉴 2010》数据显示,2009 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 67 人,小学文化程度 17. 47 人,初中文化程度 59. 28 人,高中文化程度 17. 3 人,中专文化程度 2. 47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1. 81 人。可见,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其次,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有知识、有文化、掌握某方面技术的新型农民仅为 106 万余人,约占乡村劳动力人口的 3.3%,数量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再次,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民因循守旧,思想观念落后,不能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缺乏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进入市场、寻求发展的内在冲动,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竞争观念淡薄等。

2.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或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领导和组织不够得力,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层次,与人力资源开发要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3.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工作薄弱。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教育的供给与农村的实际需要脱钩。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

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立足于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性,将城镇化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河北省城镇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提高县城和小城镇集聚度以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县城的产业集聚力与人口吸纳力。发展小城镇,对于完善城镇体系、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展小城镇要突出重点,注重质量。针对我省市镇数量多、规模小、发展基础较差的特点,要抓好重点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规模,提高集聚度,营造吸纳产业和人口的良好环境。

2.建立合理的城市产业体系,推动农民工人到产业工人的转化。产业是城市的发展基础,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应注意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第三产业作为城市扩大就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二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进程。从扩大就业出发,在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人数是大型企业的2倍或3倍,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重要作用。三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扩大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

3.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综合发挥各职能部门、各服务系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改革现有培训机制,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培训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农村劳动培训体系。尽可能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技能培训的覆盖率和成功率。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类职教中心和现有师资力量的作用,尤其要千方百计保证贫困地区的培训师资。二是要发挥远程培训和电视、广播函授教育等多种手段的作用,继续利用“三下乡”、科技普及和农村夜校等有效形式,灵活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三是调动农村劳动者开展个人培训,自我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积极性,并发挥“能人”带动培训的效应。

4.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支持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创办实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业余学校建设,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五、总结与展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引导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总之,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才能够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树纯,刘士彬,李伟.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发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

[2]路美弄.安平县农村中小企业培训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2)

[3]孟宪文.诸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5)

[4]陈文权,李颖.国外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借鉴[J].开放导报,2010(4):75-79

第3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党的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积极开发创意休闲农业提供了依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创新,把文化、生态以及景观等诸多富有创意的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创意休闲农业之中,从而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当前,全 球各地均对开发创意休闲农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有意识地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促进国内消费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发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

创意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彼此渗透与融合之后果,是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向更高一级发展之后的产物。笔者认 为,创意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山水景观、农耕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为重要基础,围绕着农业产业对自身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个环节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环境、方法、技术、营售以及物流等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富有创意的新型设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精心创造出诸如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会议交流和技 培训、体验民居生活、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形态等内容。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地把什么产业列入到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产业之中,然而不可加以否认的是,如今休闲农业经济中含有的创意成分正在不断增加,而创意甚至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经济的中心要素。

2 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文化传承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景以及需求,更好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找到文化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运用文化来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发展,让其维护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增产与农民群众增收,提升 农业产业层次之目的,并且打造出用文化内涵以指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之典范。

(2)资源品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农业资源以及品牌化资源,并且使用创意以加快农业产业和休闲业、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的极其契合,以实现本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之中主导型产业之开发与农业龙头企业之培养,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形象,并且产生全 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能够形成更好的综合性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这一模式不但要求资源是特色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经济文化等,而且还应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先发优势。

(3)参与体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至体验经济。农村的深度体验是为了让消费者们在其消费之中借助于农业经济所特有的生活以及生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要对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特色上的情绪,而且对消费者们 来说,每次体验均是鲜活而独特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摘果实、品美食、投入实施农事活动以及购置土特品等形式,让消费者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已经投入到本了农村情境以及氛围之中,从而对希望找到美妙乡情的游客们具备极大的魅力。

(4)主题公园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类公园或者农业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公园不但具备农业之内涵,而且还具备了公园、园林等鲜明特点,主题公园则是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地借鉴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经营观念,将其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非常巧妙地 运用文化、生活、生态以及服务等各种创意类元素,从而把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场所、农产品营销和消费场所等结合起来,依赖于本地区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农村生态环境等农业经济公园化的新型观念,积极塑造主题农业公园,进而让农业产业能够切实具备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各类功能。

(5)文化传承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全球文明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既有思想性而且还具备实践性,这就建构起我国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体系。文化传承型的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依赖于农业资源, 切实结合当前市场发展之需求以及趋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本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从而找到文化和农业经济产业或者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点,以实现用文化来指引农业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让本地的农村文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用文化内涵来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它能够给 予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以文化上的内涵,而且还可运用对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所进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之目的。

(6)产业集聚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诸多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项目集中于某一地带,就能够创建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这一模式立足于将那些规模还不够大的创意休闲农业类企业进行整合,依据策略联盟之方式来统一经营管理与品牌,从而创建起风格差异化的具备巨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休闲农 业经济集聚区域。这一模式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资源以及环境。要以这一区域范围之中的农业资源、农业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为前提,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积极体验以及农产品交易等为主导,立足于对本区域之中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实施全面 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形式上有所差异、内容上更加多元、产业上极度融合,而且具备相应规模以及特点,从而能够体现出以科技和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

3 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1)努力用创意来塑造新型休闲农业经济。正如我们所知,休闲农业经济的消费主体为都市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国外来客,其观光的目的也相当简单,比如,欣赏美妙的田园风光,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住一夜清新自然的农家屋,体验一次拥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的农事等具备当地农村特色的创意类活动。然 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上这些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当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依赖于农村十分优秀的生态资源,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与建立诸多更加新奇、更为刺激、更具有时尚感等的农业休闲项目。与此同时,要将创意的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经济之中,从而产生出创意休闲 农业经济,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刺激消费并且满足旅行者们的需求。

(2)全面应用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展现特色以实施体验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拥有诸多地貌类型,可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诸多地方均保留着非常原始而自然的环境,其生态条件也保存得很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方拥有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 传统习俗,十分适合于长时间地欣赏以及体验,并且有利于实施人文生态类、农耕文化类等体验型活动。有鉴于此,要更加认真地调研本地资源以及条件,强化自身所具备之特色,实施多种类型的体验类活动,并且健全合理的景观和服务类设备设施等。

(3)要深入发掘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活动之中的美学以及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所具有之含义。各地应当借助于本区域所拥有特色化农业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中强化对内涵之把握以及对创意之设计,从而不断提高体验活动之层次。所以,要立足于对创意农业以 及休闲农业的整合,从而致力于提升创意农业所具有的成果转化机率,并且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之文化内涵。

(4)落实对市场目标内群体之细分,从而不断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参与度。因为消费者具备了差异化之特点,所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可以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社会条件,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分别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目标人群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立足于前期对于如今市场群体需 求所进行的调研以及市场反馈信息,持续加以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硬件、软件都实施到位,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享受休闲时光。

(5)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以协助开展休闲农业经济活动。休闲农业类行业协会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营销等方面帮助休闲农业企业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增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休闲农业经济的整体产值。要实施好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相关课程,对于休闲 农业经济工作者实施专业化培训,从而力求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服务的质量。

(6)政府部门要积极实施资金扶持,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规范加以管理。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产业中应当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当通过发放有关的补贴,并且还可采取放松金融机构贷款,安排专项费用等方法对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优惠,通过科学规范创意 休闲农业经济,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权益。

第4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真实性”关联较为密切的旅游类型。它以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景、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农耕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真实性具有乡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本质上的乡村性北京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即农业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以及乡村田园和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在:(1)展示田园风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2)组织各种农业活动和土特产购买;(3)农村文化特点与生态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利用天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最好是1个小时左右的城市近郊和路况良好的自然风景区的附近。乡村旅游地点在距北京城50公里左右地带和距自然风景区10公里左右地带最好。

1.3商品供应的丰富性北京乡村区域较多,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农业模式多种多样,民风民俗花样繁多,为满足人们旅游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观花、采摘、钓鱼、打猎、种菜、传统手艺、观山看水、体验自然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无论何类,都以“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文化内涵产品为目的,强调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具有强大的自然空间。

2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真实性的思考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绿色乡村、文化乡村、休闲乡村为主题,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使得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推介和宣传,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把乡村旅游产品培育成一个产业。

2.1生产商品要坚持原生性、真实性、便携性和环保性(1)从品牌、理念、包装等方面入手,精化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2)依靠北京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多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大力推进民间工艺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3)推出一批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并使之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4)待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应重点开发的商品,详见表1。多数产品的价格要求适中,即单项产品价格在30元左右;实行梯度开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

2.2旅游场所的规划与建设规划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推广,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者在旅游时盲目选择的麻烦,又可以节省旅客的旅游时间。旅游场所注重设计和生产的互补,乡村旅游产品应相互补充、互为完善,尤其是在题材、项目、规格、文化、娱乐功能等方面,都应求新、求变、求多样、求系列、求配套,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阶段旅游者的需求。

2.3参与体验式旅游特色突出乡土性、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让乡村旅游产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能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农村生产劳动,以及农村土特产制作过程,则可诱发出强烈的旅游欲望。

2.4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广泛宣传北京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大赛、博览会、促销会、展示会、推介会等,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2.5最终通过市场的检验和相关规划的落实,实施“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真实的乡土风情、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存、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它的制作工艺、风格要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保护,鼓励“新生命”的加入,将正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且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

3北京真实性情况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北京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1让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提高北京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北京乡村旅游现在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加快了农村的餐饮、娱乐、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整改了农村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的经济格局,使农村人们的生活、生态功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3.2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北京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低收入产业,通过改革新型产业,发展北京周边的乡村旅游,解决农民就业压力,开拓了农村以及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3.3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消除了城乡矛盾,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5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低收入村;大城市郊区;门头沟区

目前我国大城市郊区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低收入村,这些低收入村的发展是大城市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探讨利用大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低收入村的发展,将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典型经验。本文将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探讨大城市郊区低收入村的发展对策。

一、门头沟区低收入村的基本情况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万人,农业人口6.5万人。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82元。门头沟区属太行山系,全区98.5%的用地为山林地,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比较高,但是在山区仍分布着大量的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按照北京市农委确定的标准,低收入农户是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500元(含)以下的农户,低收入村是指低收入农户达到100户或者占全村总户数40%(含)以上的村。截至2009年4月底,全区共有低收入农户7698户,占全区农户总数29658户的26%;有低收入村63个,占全区177个行政村总数的35.6%,其中低收入农户在100户以上的村有23个。低收入村分布从浅山区到深山区呈逐步增多趋势,主要集中在深山区。深山区的三个镇雁翅镇、斋堂镇和清水镇共有54个村,占低收入村总数的85.7%。从低收入农户数量看,64.8%的低收入农户分布在深山区。

二、制约门头沟区低收入村发展的因素

门头沟区农村低收入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于人力资源条件、集体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的劣势

门头沟区85.7%的低收入村、64.8%的低收入农户分布在深山区。深山区地理位置偏僻,距城区较远,交通极其不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生活用能、饮水、居住等困难问题。土地资源中优质耕地面积少,土地质级差,产出量低。城市周边的山区是河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受环保条件制约,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小。

(二)农户人力资源存在严重不足

门头沟区低收入农户的家庭类型,可分为五类:低保户,指在民政局备案,家庭成员中有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人员;伤残户,指家庭成员中有政府发放的残疾证的人员;老年户,指家庭成员中有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人员;大病户,指家庭成员中有由于疾病长期休息1年以上(含1年)、无法正常生产生活的人员;普通户,指前四种情况以外的农户。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低收入农户类型看,老年户比例比较大,而普通户的劳动力中有很多都是在40岁-50岁之间的人员,且基本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绝大部分没有劳动技能证书。因此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农业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等政府的资助,创业动力不足;对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动力不足。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2008年,门头沟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1.1亿元,经济总量可观,但是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新城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5%,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浅山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6.7%,集体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深山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5.8%,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绝大多数村,特别是地处边远山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几乎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来源,村级公共事务正常运转仅靠市、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勉强维持。

(四)政府扶持不够,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低收入村的经济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和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缺少配套政策,制约了农村集体资源、集体资产等生产要素资本化。引进社会资本少,除了财政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外,低收入村经济发展基本上靠各村自有资金。有关职能部门对镇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低收入村发展经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造成支农政策不配套、支农资金分散使用,一般性项目多、“造血”性项目少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政策和资金使用的组合效应,影响了低收入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城市郊区促进低收入村发展的对策

大城市经济发达,有资金有实力的社会机构众多,也具有雄厚的财政资金。大城市郊区要发展低收入村,尽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必须明确产业重点,“创新制度,完善政策,机构进山”。“创新制度”就是对低收入村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进行创新。“完善政策”就是完善低收入村的政策扶持机制,政府全面支持发展低收入村。“机构进山”就是引进有资金、有技术的社会组织进山投资经营项目,帮扶低收入村。同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农户的保障水平。

(一)明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

新城区范围内的农村,依托区位优势,结合新城建设,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有镇村办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以社区股份制经济组织为主体,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都市工业、生产业等新型产业。浅山区范围内的农村,结合浅山区规划建设、重点镇和小城镇建设,推进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着力打造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深山区的农村,依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引进社会资本,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采取转让、入股、租赁、置换等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开发建设,发展新型生态产业。出台山区农村闲置住宅及宅基地处置办法,促进闲置住宅及宅基地合理处置和流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山区经济开发所涉及土地发放土地使用产权证明,支持土地向社会机构流转。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既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征用农村土地时,留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由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取得收益,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空间和稳定收入来源。推进林权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

(三)完善低收入村的政策扶持机制

设立财政低收入村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低收入村发展产业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对于低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项目,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先干后补、财政扶持资金作为集体股份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集体和农民自有资金,为社会资本进入奠定基础。

成立山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采取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山区。加大对低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力度,将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接待、农产品加工等新产业。

深化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制度,增强镇政府自主财权,积极探索将农业项目资金划转镇级财政的可行性,逐步将农村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项划转镇级财政,增强镇级政府在辖区内统筹配置产业、促进各村之间平衡发展的能力,减轻村集体用于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的支出压力。

(四)建立社会力量帮扶低收入村发展的工作机制

首先,搭建帮扶组织平台。建立城乡手拉手、军民手拉手、村企手拉手等多种形式的“一助一”帮扶对子,完善长效机制,鼓励城市机关单位、驻地部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低收入村经济发展。其次,搭建帮扶市场平台。建立低收入村产业发展合作项目信息平台,定期项目招商需求信息,组织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加大产业援助力度,针对低收入村不同的特点,配置相应产业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标准,发展精品精致、生态高效的特色产品,增强低收入村的“造血”机能。

(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政策性农业保险个人交费部分政策性补贴力度,扩大合作医疗治疗项目、药品费用报销范围,制定递进式报销比例。二是优先改善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条件,在民居建筑保温节能改造等新能源推广利用项目安排上,优先向低收入农户倾斜,并降低低收入农户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三是完善农村低保标准调标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低保调标速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比例增长机制,力争达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低保对象中的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农民,全部享受城市低保标准。四是将农村低保边缘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对遭受重大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低收入农户,给予专项救助,提高低收入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五是发挥各级慈善组织救急解困作用,妥善解决因身体残疾和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军.“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2007(4).

2、胡立新.百万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浙江省启动新一轮帮扶工程[J].农村工作通讯,2008(14).

3、徐志明.我国贫困农户产生的原因与产业化扶贫机制的建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1).

4、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9(5).

5、焦守田.构建京郊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J].前线,2005(1).

6、陈天宝.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及规范研究[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一)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同模式,即定位于风景名胜区中的休闲产品服务与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协同于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之中,其中,非休闲产品服务行为完全服务和服从于休闲产品服务需要,相互支撑,形成有机联系。一般来说,风景名胜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文化深厚,自然独特,特色农产品生存环境优良;既适合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如度假行为,又适合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如乐活行为;休闲消费旺季人们可以从事休闲产品服务,休闲消费淡季人们可以从事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为休闲消费旺季需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这种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既具有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融农场休闲服务与农场农产品生产于一体,但又优于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协同区域休闲产品服务与休闲产品生产于一体,形成区域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并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休闲消费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消费选择,休闲供给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生产选择。这种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通过新型休闲企业的示范行为,协同“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模式更有利于政府有效行为的发挥,例如,通过公共设施投入、新型休闲企业培植、区域休闲行为规范、区域休闲品牌建设、区域休闲产业规划、区域休闲产业协调等方式引导既具有国际化休闲农业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现代农业特色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休闲”与“非休闲”间的矛盾问题,真正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加速发展和全面提质。

(二)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既然定位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理所当然既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休闲产业建设,更需要市场引致的非公共休闲产业发展。公共休闲产业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休闲项目建设和名胜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非公共休闲产业包括风景名胜区休闲企业、农庄和农家乐的休闲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系列产品及其服务。公共休闲产业和非公共即市场型休闲产业的协同运行构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创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分析———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一)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武功山休闲发展的现状概述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近年来为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投资达3亿元的芦万武旅游公路即将全线通车,投资6亿元的武功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期(含五星级酒店)也即将投入运营,高标准的客运索道、文化园、摄影观景平台、地质博物馆、寺庙、宾馆、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也正在改造建设之中;加强资源保护与挖掘力度,并新发现了高山瀑布、原始次森林和巨型活体灵芝等宝贵资源;组建并实质运作了江西武功山实业有限公司;先后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和称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休闲农家乐以自然家庭为组织,以传统经营为模式,主要服务于旅游客群,基本上以提供食宿服务为内容。旅游旺季消费需求旺盛,旅游淡季消费供给过剩,总体功能能满足旅游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2.武功山休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历史来看,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还是被动服务于资源禀赋型的旅游业,没有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理解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仅仅只是吃喝玩乐;也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集聚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单纯认为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旅游业;更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小康社会的福利事业,需要政府行为的观念。

(2)土地流转问题目前,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尚未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区域空间,这就需要将目前分散承包经营的土地实行特定模式的流转与集中,因此,土地流转模式问题、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土地纠纷法律问题等将成为现实难以回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业主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后,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这就意味着一定的农业用地将转为建设用地,因而又存在如何进行相关支持政策的设计问题。

(3)人力资源问题加快推进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走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理念和行为能力的专门人才或企业家。“大力引进”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公共投资建设等因素激励吸引海内外先进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或投资者从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包括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等力量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或企业家。

(4)公共投资问题现代休闲农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现代公共休闲农业即非盈利性休闲农业,二是现代非公共休闲农业即市场型休闲农业。市场型休闲农业投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加以解决,现代公共休闲农业投资问题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投资解决。武功山风景区作为以对接旅游、实现“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区域更应重视休闲农业的公共投资建设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公共休闲农业项目投资需求大,如公共休闲实施、公共休闲公园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仅仅依靠现有的财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创新理念和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转型为契机,以国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为借鉴,以区域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及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发展方针,以对接和服务旅游业为导向,以大力引进和培养现代休闲产业企业为抓手,大胆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区域休闲产业,通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武功山原生态的传统农业到现代的休闲农业和服务协同发展的转型和山上山下互动,来实现建设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总目标。

1.创新理念

充分认识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新型业态,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发展武功山休闲农业必须以景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必须以禀赋资源的特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武功山特色的原始性、生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先进性的休闲农业及其体系,实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提出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慢生活休闲养生乐园”建设目标。

2.突出特色

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特点,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强化产业基础,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动物养殖观赏园、名山药材养生园、红豆度假浪漫园、商务休闲农场农庄、农耕文化乐活园、沿路风光欣赏带等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在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认识学习、文化创意中不断丰富武功山现代休闲农业的内涵,满足消费者休闲乐活和猎奇体验的需要。

3.促进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为推力,构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发展基础,不断促进休闲产业的内外联合与协同,大力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鼓励发展规模型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休闲产业体系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武功山区域特色的现代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发展。

4.提升品牌

加大对武功山特色农业科研的投入,特别是武功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构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纽带,以现代综合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休闲农业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武功山休闲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基础好、素质高、规模大、效益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农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创建海内外知名的武功山休闲农业品牌。

三、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建设的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进行战略转型之际,我国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是很好的新模式。

(一)完善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综合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其获利来源不止是农产品销售,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提供各种餐旅、住宿、参观等服务业的收入。这一新模式是由旅游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以及各种休闲产业的中介性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大系统。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光要保持发展旅游业,还要注重关联产业的综合性发展。要保障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二)丰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内涵

风景名胜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区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区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休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的需要。因此,在突出观光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动态和静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除单纯的风景欣赏之外还能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达到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目的。

(三)提高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整体性效能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需要在保护原生环境的基础上整体布局。需把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连成片,开发为一条旅游专线或一片旅游专带,将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项目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使各地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休闲农业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休闲农业系统。

(四)培植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示范性典型

对于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具有发展潜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地区,应当培养休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其他不同类型地域建立观光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对周围地区产生形成扩散和带动作用。如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进而促进这一新型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

(五)强化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公共性职能

休闲农业是一个跨农业、旅游业的交叉产业,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在其固有的旅游功能上更是强调了对周边“三农”发展的关注。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乡镇企业和环保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及宏观指导和调控。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风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政策环境,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投资休闲农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加入。同时,风景名胜区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如信息需求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品牌宣传服务、消费者投诉服务等诸多问题或业务发展需求,需要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专门组织或机构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支撑的运作方式建立区域统一、行为规范、品质优良、效率高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及其体系。一是为行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二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三是满足消费者消费投诉需要,四是代表园区整体形象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第7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业银行 核心员工 培训 问题 对策

目前,农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

一、目前农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农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农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农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农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营销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农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农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农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农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农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银行培训对策

1.培训的过程

(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农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我们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且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2)确定培训目标

农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农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高级管理人员是我们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农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农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分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分行行长以上职务的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农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因为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

(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农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我们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我们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

(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各农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农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1)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②技术比赛。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③电话培训。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3)自我学习。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为了促进自学,农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目前,很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农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

[1]蔡鄂生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4年版

[2]戴相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年版

[3]戴相龙: 《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 《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 中国银行教育部 1998年版

[5]武 龙 黄勋敬:商业银行核心员工的留用策略[J].南方金融,2006,(11)

[6]谭志奇 唐秀媛 邓德胜:我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8, (13):94

第8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公共政策学、体育产业学等领域的学术专著,通过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于海洋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等文献资料,以及《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规划,为本研究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实地考察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海洋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选取浙江省海洋体育16个“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若干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相关海洋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资料与数据。

1.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海洋体育重点建设项目运营负责人与省、市、县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海洋体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访谈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项目的实际建设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

2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的策略分析

2.1政府主导策略

2.1.1积极的政策引导。海洋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帮助。积极的政府主导政策与相应的辅助配套政策的出台,无论是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海洋体育赛事,还是打造具有当地体育文化、海洋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亦或是发展现代时尚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政府主动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与保障性政策,通过政策优势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驻足以及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提升区域在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势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相应的税收补贴、工商管理、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实现真正的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构建海洋体育发展的美好局面。

2.1.2合理的产业规划。当前处于海洋体育的起步发展阶段,其在供需之间处于总量稳定不断上升的常态不均衡状态,海洋体育的各类行业门类基本处于无序化状态。政府正在尝试逐步地将这些不均衡的行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以达到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最终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应当积极实施“一地一特色”的整体规划,尽量避免区域产业重叠,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重点考量区域海洋体育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辐射能力、潜在海洋体育发展需求。使得省内的海洋体育发展形成互有特色、优势互补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2.1.3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一方面是服务型政府维护产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作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机构对于自身管理的改良与再提高的方式。我国各级政府监督管理体系设置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如何使监督管理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行之有效,省、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体育、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向下要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包含监督主体、监督原则、监督内容以及监督问责处理等方面的完善而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政府内部也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平台,做到政通顺达,执政为民。

2.2文化营造策略

2.2.1挖掘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早在人类文明的新时期时代,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制造木舟,并且利用舟楫开始了大海的航行。从鉴真东渡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的遥远历史,以及现如今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舟山连岛路桥的伟大工程,无不体现着海洋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其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商贸文化,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体育文化,名人文化等。在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大背景下,就不能忽视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征服海洋的先民的后裔,浙江本地的海洋文化近年来随着海洋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挖掘。象山县石浦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素有“祭海”习俗,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休渔期”,“休渔期”结束称为“开渔”。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自1998年首次举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象山开渔节已成象山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2.2.2创新体育文化。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跑、跳、投等各种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兴起,真正意义上以追求人体的健与美,满足人们休闲、交友需求的体育文化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如今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域的群体表现出迥异的个性,使得社会塑造出不同体育文化特征的群体,正是由于这一的差异的存在,才造就了体育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华民族传统的“六艺”中,“射”与“御”便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现代体育不断追求力与美的高度参与和高感官的观赏,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活动参与性。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海洋体育发展,必须以创新塑造体育文化为首要大事,以举办高级别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来营造当地体育文化,再通过相应的体育文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举办具有大众参与性的特色赛事,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方向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氛围。以舟山市为例,该市已相继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海钓比赛,国际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全国航海运动大赛等体育赛事;2011年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在舟山市举行,赛事持续70天,共设23个大项、99小项,结合海岛民间民俗文化而形成的体育项目,立足海洋海岛特色,展示海洋体育魅力,促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2004年朱家尖、东极岛等地参与海钓游客达4万人次,2005年游客人次超过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6000万元[5],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体育特色赛事带动本地海洋特色活动,以“办大赛促小赛”的海洋体育文化发展道路。

2.2.3打造时尚文化。现代体育尤其是诸多的职业体育赛事,吸引着无数人注视的目光,除了自身高超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蕴含其中的时尚文化、时尚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今广泛流行于欧美的冲浪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时尚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例子。五颜六色的冲浪板,个性十足的冲浪爱好者,在碧波蓝天中翻滚,冲浪运动无疑成为了海洋体育运动中最为时尚的运动之一。但追溯该项运动的起源,会发现冲浪运动仅仅是南太平洋诸岛的原住民借助于海浪往来于岛屿之间的一种交通方式,而现在富有时尚元素的冲浪板原来也只是普通的木板。正是因为欧美人将美丽的时尚图案印在了木板上,将传统的行为经过与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才有了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时尚运动。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人均GDP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准,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得本身出现了对于时尚文化的需求。随着世界游艇制造业的东移,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三大游艇制造集聚区形成,我省也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游艇业,把时尚文化十足的游艇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新型替代产业,形成游艇制造、游艇娱乐观光、游艇赛事旅游为一体的游艇时尚产业链[6],使得时尚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更加富有生命力。

2.3赛事推动策略

2.3.1扶植海洋体育品牌赛事。结合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海洋体育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性的帆船帆板品牌赛事、国际海钓大赛和国际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大赛等海洋体育单项赛事或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等全国性海洋综合运动会等,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手段运作,拓展与海洋体育竞赛相关的广告、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开发,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极具影响的海洋体育赛事特色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力争使更多的国际海洋运动大赛落户浙江,吸引相关项目的国家队前来浙江训练比赛,并进一步将基地落户我省。同时,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海洋体育竞赛表演,要敢于创造积极的条件,利用本省有力的经济杠杆带动海洋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表演赛事的竞赛水平与赛事层级,并且积极地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省内外以及周边省、市诸如F1大奖赛上海站、上海网球大师赛等知名品牌赛事形成互动发展,以发展促品牌。

2.3.2打造大众海洋体育活动。打造符合本省、市、区域实际情况的大众海洋体育活动始终要坚持“高中低平衡”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暨要符合国际海洋体育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海洋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较高层次需求,打造游艇、潜水、帆船、冲浪、动力滑翔伞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也要打造符合中低端消费需求人群的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泥滩摔跤、泥滩健美等沙滩休闲运动项目以及本省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如海钓、横渡、海岛生存等海洋体育运动,可以采取俱乐部制经营方式,以商业化和职业俱乐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依托运动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不断拓展海洋运动的参与群体。同时,根据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打造相应的海洋体育运动基地,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滨海休闲综合体或海洋主题公园,游艇、帆船(帆板)俱乐部基地等,以及能满足普通需求人群的海钓基地,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赛基地。

2.3.3开展海洋全民健身活动。对于大众海洋体育活动的开发与促进,不能忽视拥有广泛基础的全民健身活动。应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沿海、岛屿等开辟全民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道等全民健身路径及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居民及游客参与到海洋体育的各项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地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来推动沿海地区以及海岛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地推广舞龙舞狮、浙江船拳等项目,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海洋居民。

2.4经济互惠策略

2.4.1协调发展海洋农业。广义的农业一个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产业形式“大农业”概念,海洋农业除了包含传统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和海水增殖业等渔业产业外,还包括了以海洋渔业为生产原料的农副产品副业生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省依托舟山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历来都是我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份。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农业的支撑,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值业等产业所产出的众多渔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群对于参与海洋体育休闲旅游等过程中的观赏与食用等需求,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海钓等流行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其未来发展依靠着海洋农业的各种渔业资源作为基础,反过来极具特色的海洋农业产品又吸引着人群前来参与到各种海洋活动中来。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海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滩涂、海岸线、岛屿等空间资源,但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如何协调海洋体育与海洋农业的发展,不但要巩固海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应当转变传统的海洋农业发展道路,将海洋农业由传统的渔业生产型,逐步过渡到新的捕捞、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新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海洋农业发展新模式,并且与海洋体育协调发展,朝着双赢的目标前行。

2.4.2发展运动装备制造业。浙江省素来以加工制造业而闻名于世,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及极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省的工业走在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加上发达的对外出口贸易经济实力,使得我省不但拥有发展海洋体育运动的迫切需求,更有了为本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相应海洋体育运动装备产品的实力。在《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将重点建设海钓、帆船帆板、沙滩足排球、游艇、滩涂高尔夫、海岛野外生存拓展运动与自驾露营、铁人三项、环岛自行车和马拉松、海上航空运动、潜水与冲浪等十大海洋体育项目,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运动装备与运动设施的支撑,巨大的运动项目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运动装备需求,如何利用本省的制造业的优势,发挥小集聚大产业的特色,打造如福建泉州、莆田等一样的运动服装鞋帽制造业生产基地并不是没有可能。目前,全球游艇制造业有着从欧洲向亚洲发展的东移趋势,包含长三角在内的国内三大游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初步形成,上海奉贤等地依托自身条件已经开始打造集游艇制造业、游艇娱乐观赏、游艇赛事旅游等有机结合的游艇产业链,开始尝试游艇经济的发展模式。我省在自身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产品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游艇经济产业链条,发展自身的游艇经济模式,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4.3拓展滨海休闲旅游业。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尤其是滨海休闲旅游业又占了旅游业收入的一大部分。立足于丰富的海洋环境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打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国内最具规模的全天候旅游休闲运动功能中心,集滨海休闲旅游观光和海洋体育赛事运动于一身,使得无论是前往滨海区域旅游休闲度假,还是从事休闲运动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去处。合理开发重点建设,打造集休闲运动为一体的杭州湾海域度假区;集航模、游艇、滑翔、动力伞、帆船帆板为主要发展项目的宁波———舟山近岸海域;集沙滩和滩涂体育项目的岱山———嵊泗海域度假区;拥有滩涂高尔夫、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的象山港海域和宁海湾;湿地资源滨海运动休闲的三门湾海域度假区;发展休闲钓鱼和滩涂运动的台州湾海域;发展湿地龙舟、湿地帆船帆板、湿地钓鱼、湿地摩托艇等项目的乐清湾海域;开展跨海横渡、滩涂高端休闲运动的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发展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潜水等项目南麂、北麂列岛海域;发展游艇、高尔夫、赛马、滑翔等运动项目的高端运动休闲的九龙山度假胜地。积极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复合经营,推出以体育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运动休闲产品。

2.5人才高地策略

2.5.1外聘专家人才。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领先、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海洋体育强省,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必不可少。为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应当聘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体育局、旅游局以及浙江省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浙江海洋体育的发展担任项目顾问、咨询专家等,并且以省内外高等院校为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项目研究、课题评审、方案设计提供建议与意见,并且以人员培训班、研讨会、论证会、论坛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外聘专家人才的方式打造浙江省海洋体育人才资源库。

2.5.2引进特殊人才。对于发展海洋体育所需的特殊人才,尤其是海洋体育竞赛组织策划的管理者、海岛户外运动项目的教练员等在各自岗位有着极其重要职责的人才,应当制定优惠的人才引入政策,通过吸纳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来促进现代海洋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结合的新体系的构建,同时重点引进充分调动各地体育行政资源,对体育系统的各类人才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档,并且及时更新,对全省的海洋体育发展人才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建立起真正的人才高地。

2.5.3培养本土人才。发展包含海洋运动休闲、滨海休闲旅游等产业在内的海洋体育,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必不可少。充分利用本省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省内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构建其我省海洋体育运动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海洋体育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滨海休闲旅游专业导游、体育中介服务经纪人等应用型本土人才。同时,对于相应的职业从业者,建立和完善在职进修、岗位培训等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海洋体育的不同类别,以及相应运动项目的不同人才需求特点,依托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本土实用性人才,为构建全身海洋体育人才高地策略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9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范文

带着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京郊6个重点镇的书记、镇长,希望他们的观点、思路能给更多的镇域经济工作者以启示。

台湖:努力打造节能生态型特色小镇

通州区台湖镇党委书记贾君刚:“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小城镇就没有竟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小城镇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小城镇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年翻了三个跟头。”通州区台湖镇党委书记贾君刚这样形容台湖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税收数字:2003年1.39亿元,2004年2.058亿元,2005年2.78亿元,2006年3.58亿元,而今年,台湖镇全年税收将突破6亿元大关,增长70%。

台湖镇的税收增幅已跃居通州区前列。

是什么魔力让台湖飞速发展?贾君刚告诉记者,根据通州区建设“北京新城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台湖镇所具备的交通、地理、资源优势,按照未来现代小城镇的发展要求,几年来,镇党委始终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台湖镇发展的根本方针,在充分总结和调研的基础上,把台湖镇定位为京城生态重镇,休闲娱乐小镇,三城服务基地,并提出了建设“节能生态型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

“正是由于确定了这样一个全新高起点的定位思想,才使我们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上取得了创新的成果,国际招投标第一次走进台湖,也正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总结和修正,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才保证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贾君刚总结到。

依照镇域功能定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餐饮购物、商务会展、科研文化等现代都市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台湖镇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

围绕“优势产业”,台湖镇着重对产业结构作出了相应调整。在工业结构中,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将被淘汰,重点发展无污染、占地面积小、增加值大的都市型工业;在农业结构中,粗放经营的种植业规模将被适当压缩,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尤其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将重点选择商务、文化、服务等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

产业的准确定位,增强了地区发展的力量,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也为改善地区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星湖工业聚集区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新华联工业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名牌企业成功落户,为镇域经济积蓄了发展后劲;生态旅游观光、设施农业正蓬勃兴起,已建成观赏鱼养殖、籽种种植、稻田养蟹、花卉苗木、果品蔬菜基地50余个,农产品的标准化、精品化、有机化得到了有力推进。

南口:服务外包基地带动传统工业转型

昌平区南口镇镇长张建强:“京北工业重镇南口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工业基础雄厚。南口服务外包基地的规划建设,将推动整个地区工业的再次振兴。”

昌平区南口镇曾有过辉煌的工业发展史,而近些年国有企业效益的整体下滑、下岗职工逐步增多,却让这个总面积、村庄社区数量均居昌平第二位的重点镇,在区域经济贡献上一度落后了。用南口镇镇长张建强的话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优势不成正比”。

然而这种空白恰恰成为南口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既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没有被过度开发利用。

在昌平区“十一五”规划中,南口镇被定位为“新城功能拓展区”,镇政府提出了“工业兴镇、旅游富民、拉动城镇建设、促进各业发展”的思路,将重点发展特色工业、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和都市型现代农业。

目前,昌平区委区政府正在运做把南口镇已经规划批准的西部就业产业区作为昌平区集中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区,争取将其建设成为北京市服务外包示范区之一,使北京的外包产业向更外域圈层辐射放大。

南口服务外包基地规划总面积4154.7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面积为2116.8亩,如果充分利用原有沙坑、沙滩等荒地,可利用面积达8000亩以上,预计明年可启动建设。

南口服务外包基地和中关村地区相毗邻,这其中既包含了产业互补的优势,又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效应。

“目前,随着南口镇域内426家企业重组转制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厂房、设备、水电设施、技术力量、人力资源将成为招商引资的突出优势”,张建强认为,在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化过程中,南口工业面临着再次振兴的机遇,服务外包基地将全面提升南口工业水平,实现工业产业升级,再造南口工业辉煌。

高丽营:未来三年步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顺义区高丽营镇镇长单晓梅:“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倍增。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利用毗邻首都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在总部型企业和结算中心的引进上寻求突破。”

目前,顺义区高丽营镇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顺义新城规划确定的“一港、两河、三区、四镇”空间布局中,高丽营被列为四个重点镇之一。一方面依托作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马工业园的优势,不断巩固工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今年,全镇共引进北京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投资项目10个,协议投资总额8.05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亩均投资228万元。以上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税收1.02亿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30人。

与此同时,镇里通过提供贷款担保等办法,对骨干企业进行扶助。今年,镇财政通过鑫顺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财政反担保达到3000万元,鼓励企业开发高端市场,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价值。5月份,北京大三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胡同坊”商标和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八喜”商标被同时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

今年,高丽营镇围绕京承、白马、顺于、天北路大力建设都市型农业走廊,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引进北京承奥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集垂钓、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9000万元。

单晓梅告诉记者:“未来三年,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金马工业园的优势定位和新引进项目的陆续投产将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一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大力开发集采摘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项目,促进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金马工业园将建立园区准入机制,提高项目引进标准。围绕“食品加工、现代制造、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积聚效应和产业群落,努力打造“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桥梓:都市型园区农业初见成效

怀柔区桥梓镇镇长孙建杰:“目前,桥梓镇已形成了以都市型农业园区为带动、以花果种植、观光、休闲旅游为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都市型农业,已经成为桥梓镇镇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桥梓的优势在于山水之间。

112.62平方公里的桥梓镇,毗邻怀柔水库,镇域面积的60%是山区、20%是丘陵,20%为平原,地形地貌多样,平原、浅山、深山呈阶梯型分布。

桥梓有山、有水、有平原,历史上就以盛产果品出名。更有特点的是,这里生长的果树几乎包括了北方地区的所有品种,苹果、梨、山楂、柿子、核桃、大枣……用“百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紧紧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桥梓镇确定了“花果之乡、人居胜地”的镇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以园区为重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几年来,先后引进了河南先农集团、北京金奥顿公司、山东裕华集团、北京禧宝露公司,建设了千亩牡丹园、浆果园、冬枣园、核桃园等规模化种植园区,并建设大枣基地13000亩,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增收。

桥梓镇镇长孙建杰说:“园区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推进了桥梓镇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的生产功能;一方面进一步保护了镇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园区向旅游产业的延伸,满足了首都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发挥了农业的生活功能。”

为实现园区的规模化发展,打造都市型园区的聚集区和发展极,桥梓镇自2007年开始,将大枣园、核桃园、中天瀚海种植园等九个园区进行整体包装,大力实施“凤山百果园区”建设项目。“凤山百果园区”规划占地4.5万亩,将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的产业建设。

在建设完善围栏、园区大门、游园道路,雕塑艺术小品、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凤山百果园区”将积极争取和引进外来投资,引导全镇种植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方向发展,并促进园区由以生产、观光采摘为主的生产型向以休闲、餐饮住宿为主的综合型方向转变,促进一产向二三产的延伸,形成产业互动,产业互促的良好发展格局。

2007年,桥梓镇凤山百果园区共解决本镇农民就业600余人,实现综合收入3800万元,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7.8万人次,获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

庞各庄:三色旅游展魅力

大兴区庞各庄镇镇长张伟:“我们将发挥农业特色、旅游特色、工业特色的基础优势,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带动、旅游带动、品牌带动的策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绿色代表农业、红色代表体育、蓝色代表文化,以“三色原野”命名的三大观光休闲旅游成为大兴区庞各庄镇今年推出的亮点。

庞各庄有4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的贡瓜及贡梨,有2.2万亩新兴产业――甘薯,还有以薛营回民村为代表的特色畜牧产业。

围绕这四大农业产业链,庞各庄镇正在打造一条18公里长的“O”形产业带,将西瓜、梨、甘薯、畜牧产业全部囊括进去,形成以绿色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继“西瓜擂台赛”、“梨王擂台赛”在全国打响知名度后,今年庞各庄镇又推出了“甘薯擂台赛”。明年,镇里将出资1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把三个特色节庆活动做大,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发展。2008年9月,中日韩三国“甘薯研讨会”将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如期举行,投资1000万元的薛营特色餐饮一条街将在明年进行整体升级改造。

谈到红色代表的体育观光休闲,张伟告诉记者:“庞各庄镇聚集了5个小球的体育资源,体育观光休闲已经形成一种气候。”这里有中国网球学校、星牌台球、龙熙顺景高尔夫、北京乒乓球训练基地、以及中坤集团100平米的室内羽毛球训练馆,一个韩国独资的新高尔夫项目也将随即落户。庞各庄镇在整合区域内部体育资源的同时,将打造成为“北京国际休闲及会展中心”,并进一步拉动服装、器材器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围绕庞各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农业种植文化,能不能做出点名堂来呢?“西瓜日记”就是张镇长想出的一个好主意。让城里人,特别是青少年亲眼见证西瓜的生长过程,通过记西瓜日记的方式参与农业种植,这也为农业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观光休闲旅游新的亮点。

阳坊:大都市边缘型小镇“借力发展”

昌平区阳坊镇镇长闫殿忠:“阳坊镇属于大都市边缘型小镇,位于中心城边缘,邻接海淀新区和昌平新城,我们要利用好后三者的正溢出效应和边缘效应,实现在区域一体化中借力发展。”

“京北回民第一村”西贯市村有500多年历史的清真古寺,被誉为北京市 “麦地那”。特色的回族聚集地形成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打造了以阳坊涮羊肉为品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有专家认为,阳坊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地方文化,在京郊边缘小镇中比较少见,是阳坊重要的比较优势,具有品牌价值。

针对这一特点,阳坊镇正在规划建设穆斯林餐饮一条街,以期进一步提升阳坊涮肉特色餐饮的知名度。

昌平新城、海淀新区,是阳坊未来建设“借力”的重点。

“既要借昌平新城发展的政策之势,也要借海淀新区建设的经济之势。”闫镇长告诉记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