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

第1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1.基于专业认识实习的建筑材料参观认识。

由于我院《建筑材料》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处于懵懂状态,对建筑材料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之前,都将“混凝土”和“砂浆”都称为“水泥”,而事实上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是三种不同的材料,技术性质及其应用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本门课程的堂课教学工作,将建筑材料参观认识环节融入专业认识实习,即建筑类专业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校园建筑物时,除给学生讲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施工组织及工程管理等内容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有关建筑材料的具体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工程中因材料问题常见的各种弊病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工程实际案例切入理论教学。

以施工现场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问题充满各种想法和期待时,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导入新课,再回到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例如,讲解水泥的保管时,给出水泥不同程度受潮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思考水泥受潮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再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水泥在保管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给出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和流沙现象的图片或相关施工视频,先让学生思考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入混凝土和易性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及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让学生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介绍事故案例并辅以正确做法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材料课程的重要性。

3.建材市场调研。

《建筑材料》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它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可以说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建材市场调研专周,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为实践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1)建材市场调研内容。

建材市场调研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施,按班级分组进行,6~8人一组,每组需完成两个项目任务,具体如下:①项目任务一: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要求学生一周内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规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材料的特点、性能、价格、品牌与用途等进行描述,并最终以调研报告和PPT的形式呈现;②项目任务二: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给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各材料的特点、价格、用途等进行描述,最后以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并用PPT在全班展示。

(2)考核办法。

建材市场调研成绩包括过程考核、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三项,分值比例分别为30%、40%、30%。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为每天晚上指导教师晚点到对学生当天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调研报告主要为调研任务及总结完成情况;成果汇报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调查过程、形成成果、主要感受等制作PPT,汇报时间控制在6~10分钟内,根据每组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现场打分。

4.开展实验教学。

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材料的检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取样后交送专门检测机构。因此,学生要胜任施工现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能在现场正确对材料进行取样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检测机构送来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不能盲目,要注重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并学以致用。目前我院开设的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有水泥性能检验、混凝土性能检验、砂浆性能检验、骨料性能检验及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积极自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二、结语

第2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当前,在中职学校课堂存在一些异常现象,教与学存在较突出的矛盾,如有些教师抱怨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很困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理解能力欠佳,存在较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学校课堂互动气氛很不活跃,或无序,效率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更是经常开小差,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较薄弱。中职学校《建筑材料》是探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与加工方法和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检验极其如何合理应用的学科,它是建筑类专业学生重点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为今后开展建设工程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内容广泛、概念多、专业术语多,而且涉及相关学科也较多,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因而,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付出大量的辛劳和智慧,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训技能。教师要善于研究专业教材特色和学生特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紧紧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就如何做好《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以讲授与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要讲究语言和表现艺术,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还要准备大量专业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以表现材料的震撼,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均很强的主干课程,教师倘若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本章节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其结果肯定是平淡枯燥,难于让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也无法实现引起共鸣,其结果必然是激发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针对课程特点,教师课前一定要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大量搜集整理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教学文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第一节课,巧妙的开讲可以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建筑材料》第一节课是绪论课,绪论课不仅要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而且要通过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专业特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建筑材料》绪论课变成展示建筑材料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中地位、作用与贡献的窗口,可以举例说明建筑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起居离不开建筑材料,城乡建设、交通物流离不开建筑材料……一句话人类离不开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的意愿和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发展史的时候,很有必要举些著名建筑工程、材料趣闻轶事、建筑大师成长故事,让学生增加专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给学生展示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以及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并告诉这座桥就位于我们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这尊石雕是座落于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举世文明的建筑工程影像资料,例子从介绍北京故宫谈到法国卢浮宫,从介绍上海金茂大厦谈到台北101大厦,从介绍埃菲尔铁塔谈到悉尼歌剧院,从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谈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宏伟壮观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及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类型,让学生真实感受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课程学习被动、教材内容乏味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第一节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

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巧设课程案例与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巧妙地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引导介绍、分析和设计,接着让学生参与,在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学生针对所给的案例材料主动思考,进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与综合,特意安排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透过工程现象看本质,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以工程实践所用建筑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巧妙的构思,编制出具有实用性的工程案例。例如,在讲解《建筑材料》中石灰这一章节时,教师但凡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教室里使用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有甚于此,在个别部位还发现凸出的放射状裂纹。据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出以下问题:(1)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什么?(2)出现发射线裂纹的原因又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5至6人分组讨论效果较佳。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达看法,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进行答疑解惑,告诉同学们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石灰在凝固过程中蒸发游离水引起尺寸和体积的收缩,而出现发射线裂纹则的原因则是配制石灰砂浆时所用的石灰中混杂了火石灰。这2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又提出新的问题,如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除上述问题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以后,教师又可刨根问底,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通常必须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陷入深思,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原理中找答案。采用诸如此类的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不断地演绎出许许多多专业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参观教学、实训教学、直观演示等方法。《建筑材料》课程牵涉知识面广,涵盖了十多个系列上百个材料品种,内容繁杂抽象,概念多,很有必要导入实践教学,建材实验和实地参观能够形象直观地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课程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加深他们对建筑材料性能的理解,有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试验技能。譬如,在水泥试验中,通过试验测定建筑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然后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通过直观的混凝土试验,学生容易掌握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样制备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和步骤;在沥青试验中,学生掌握了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三大技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科学安排实验是学生学习建筑材料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重视参观或实训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学期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混凝土预制厂、建材市场、建筑工地,使之对建筑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将大有益处。在学期末可再次组织参观,使得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往往能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建材知识。如果条件许可,应安排学生到实训工厂或建筑工地跟班学习实践,这样能把课堂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使学生加深对建筑材料与施工、工程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和建筑安全意识。三要重视能工巧匠的经验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在某一个门类有特殊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带着建筑材料实物来课堂现身讲解,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增加学生对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尤其要用好多媒体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安排的教学计划,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合适而强大的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口述模式,教学信息量有限,教学效率不高。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容易表达一般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够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取代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直观动态画面,非常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简单易懂,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建筑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且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看到全部实物,比较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

与其相比,多媒体课件可采用大量的图片信息来弥补这方面不足,例如教师尽可能多地展示各种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石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实物照片,吸引眼球,可以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认识庐山真面目”,十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和掌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讲授硅酸盐水泥与掺混合材硅酸盐水泥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一个实例:在建造某水塔时,原设计应用硅酸盐水泥进行滑模施工,意外情况发生了,施工过程因硅酸盐水泥用光,施工负责人不加思索地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代替,更为糊涂的是,没有及时放慢施工速度,这一严重错误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中水塔倒塌、人员严重受伤的事故。从这个多媒体视频案例表明: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材料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建设质量与使用功能,也关系到人们健康安全问题。因此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对今后从业相当重要,无知将导致安全隐患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发展迅猛,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工程实例,补充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全力以赴使《建筑材料》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5,24,(3):227-229.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0-01.

第3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

1.前言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学生在学习完《建筑材料》后,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基本的实验能力。包括水泥性能检验、配合比设计、砂石性能测定等;二是使用实验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现在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工作在施工的第一线或者是监理单位。只有将教学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大,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数量就显得不足,同时也就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授课量也增大,在老师忙于应付上课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效果下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材内容陈旧,主次不分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程造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是现行教材绝大多数却仍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验实训严重不足。同时,现行的《建筑材料》教程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应用。主次不分,从而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应用性知识学习课时少。

2.2 教学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

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所使用的仪器数量也成倍增加,是造成了实验仪器更新速度慢的主因。从而使得教学仪器落后于工程实际使用的仪器。对于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水泥细度测定仪等配置较少,教师只能做演示性实验或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实际操作,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使用方法。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由于授课教师忙于应付上课,无法抽出时间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培养实验技能的课程,粉笔加黑板的板书新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4 实训课时少

由于理论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讲授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从而造成了实训课时偏少。在实训中每种仪器学生只能使用一两次,只能学会仪器的初步使用,远远不能熟练使用,更谈不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

3.改革内容

针对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1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板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播放图片等局限性。而多媒体是集中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渠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节省板书及绘图的时间用于上课,给教师留下了更大的发挥余地[2]。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可以很简单的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强调或者是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实训课上讲解时操作看不清的局限性,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3]。

3.2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是要能熟练的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在工程中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筑材料》中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和部分公式的推导要占用大量的课时,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不会遇到。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改革。

3.2.1 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根据知识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我们将《建筑材料》中的内容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第二,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一般性了解内容。

3.2.2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建筑材料》教材中部分内容在工程实际当中已经完全被抛弃,或者是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出,教材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出校门就被淘汰。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

3.3 实训教学的改革

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建筑材料》又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训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训和对仪器的操作,才能具备较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

3.3.1 增加实习课时

我们现在《建筑材料》实训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配合理论教学的8学时。此部分内容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仪器认识、使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另外一部分是课程结束后,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是配合比的设计、塌落度的调整等实用性训练。

3.3.2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一方面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发挥他们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成立《建筑材料》学会和兴趣小组,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和实训。

3.4 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

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学生。作为《建筑材料》的授课教师,除了对理论知识熟练于心外,还必须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一个是要拥有实训教学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水平,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工具,能正确规范的演示操作技术。二是要及时了解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掌握《建筑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教师具有上述两个能力。首先应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经常阅读专业期刊,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多鼓励老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或深入施工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使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4]。

4.结语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发展方向、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更加合理和实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加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海年.《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6-108.

[2]刘梦溪.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探索与实践[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9-71.

[3]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

115-118.

第4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68-02

近年来,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改的重点。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讲授的内容还是教师个人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本科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鉴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建筑材料》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2,3],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精品(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成果,谈谈对该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建筑材料》是工民建相关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上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以及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同时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思路

《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是在掌握常用材料技术性质、特性、应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材料进行检测、验收的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从事材料检测、验收、施工等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为此,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及多次修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经历,将《建筑材料》课程总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块。1.知识目标a.无机胶凝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b.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c.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d.砂浆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配合比确定、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e.钢材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f.防水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g.其他材料的技术性能、技术标准、质检方法、选用及保管。2.能力目标a.能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工程质量要求不同,合理选用建筑材料。b.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c.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试件制作、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材料质量评价。d.能正确合理地填写、阅读材料质量检测报告单。e.能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确定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并填写配合比通知书。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与以往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知识少讲、够用就行,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完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

针对建筑大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应酌情加入一些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来工作进入工作岗位,能应用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教材存在普遍问题,传统建筑材料水泥、普通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占有的篇幅很大,出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教材对此都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达到及时更新。那么就需要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与补充,做到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要涉及工程中应用较普遍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其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咨询,毕业再工地上若涉及新材料、新产品,让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工作;其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均以理论讲述为主导,试验操作为辅助。建筑材料类别比较多,知识点较分散,逻辑关系也不强,计算理论难懂[5],这使得刚走进大学学习的同学对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起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作者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做”安排在“学”的过程中,利用校内“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教学,边学边做,实现学做合一;二是将“做”穿插在“情境引领”教学设计中的“X+1”模式中,即当完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后,即停课进行该学习情境的仿真实训,实现大的“学工交替”循环。针对情境化教学提出贯穿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的工学交替“八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创设问题等多手段创建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具体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该学习目标后应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知识准备。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完成这一教与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实训计划。由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计划,并结合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要求下达给学习小组。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实训计划分解安排每个学习组员的实训岗位分工和工作职能。这一环节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六步:动手实践。各学习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老师下达的实训计划。该环节即检验了各小组知识准备的情况,同时也锻炼学习成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七步:三方评估。通过每个学习小组的自评、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最终的点评对学习质量检查,完成学习成果的检测。第八步:问题反馈。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小组和教师对此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协助分析,找出问题,纠正不足。整个学习过程可以逐步提高学习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场地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需要将授课地点从普通教室移至建筑材料实训室。首先,对于每类建筑材料学生都会有直观认识。其次,在讲解材料性质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比如讲解石灰的特性时,可以演示石灰加水后的放热和体积膨胀的特点后,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最后,针对高职教育的能力要求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筑材料》需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这就需要建筑材料实训室发挥教学作用,为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提供场所。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因此,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结合工学结合的“八步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分组形式进行,在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后,都需要由学生自己和组长对组员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占20%),然后由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训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专任教师占20%,实训指导教师占20%),最后再结合期末笔试成绩(40%)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课程的总评成绩(百分制)。六、结束语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主导,对《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改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简单的一次教学模式改革不能取到青云直上的教学效果,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过程,需要所有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向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Z].北京:教育部,2006.

[2]蔡丽朋.建筑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赵华玮.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吴伟东,舒志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09(10):115-118.

第5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一)建筑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它培养学生的读图、制图技能,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图方法;能正确应用投影作图方法解决空间度量问题和定位问题,应具有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技能;能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用仪器作图和徒手作图的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地阅读和绘制一般的建筑工程图;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内容,并能上机绘制简单的图形。

(二)建筑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建筑施工和建筑工程造价与管理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类建筑材料打下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质及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成分、结构、构造与技术性质关系,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及各主要技术性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同时学会常用建筑材料的质量鉴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根据工程特点合理地选用材料,能正确使用及运输、保管材料,此外对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三)建筑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建筑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学习下一步的内容准备必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能力;第三部分,使学生了解杆系结构的组成规律、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明确的认识,能分析杆件的应力、位移,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同时能选择杆系结构的计算简图,并能分析其几何组成,了解力法、位移法的基本原理,能分析简单压杆的临界荷载,并进行稳定性校核。

(四)在测量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本课程的突出特点,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掌握简单的绘图技巧,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间实习、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能正确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并对测量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有所了解,从而能胜任施工建设、运营管理诸阶段的工程测量工作,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的工程测量问题。

(五)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所讲述的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拉、压、弯、扭各类构件的理论,这些构件几乎可以应用于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所广泛采用的各类结构中。所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无论他将来从事设计、科研或施工工作,还是从事工程管理工作,都将时刻与之接触,因此,它是一门非常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钢筋及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能够分析在静力荷载所引起的不同内力作用下,拉、压、弯、扭各类构件的性能,能对简单结构进行设计和计算,了解各类结构变形及裂缝的基本理论。

(六)钢结构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学生理解、掌握钢结构基本构件的结构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弄懂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钢材的力学性能、相应指标、影响因素及如何地使用钢材,正确理解疲劳问题的基本概念,懂得焊接和螺栓连接的构造,了解钢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

(七)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专业范围内所必需的土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学习工程地质、建筑力学等基础课;同时,本课程又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学习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土的各种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指标的实验确定方法,土中应力分布、土体最终变形量、地基沉降过程的计算方法以及填土压实原理,此外还需掌握土体各类强度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土体加固措施,这里包括土压力理论、土坡稳定性分析、天然地基承载力以及挡土墙与滑坡整治等内容。

(八)建筑施工与施工组织是一门专业课,其内容庞杂,理论面广、实践性强,属于综合应用科学。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各主要组成部分、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基本规律,研究施工组织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学习本课程应熟练掌握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要求,并以此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熟悉各常见分项工程的施工机械的选择和使用、施工方法的具体操作内容和要求。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编制方法,掌握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流水作业的基本原理和组织方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综合应用能力,能结合具体单位工程进行施工方案的选定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掌握组织生产及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6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抗震概念;高层建筑;应用

在我国的地震频发地区,部分高层建筑对地震的承受力低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能力,强化抗震概念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变得十分重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层建筑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建筑竞争市场,需从全方位的角度探索研究,以加强高层建筑的抗震作用,从而促进我国高层建筑整体建筑水平的提高。

1 抗震概念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抗震概念是指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建筑设计者需认识地震规律和地震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地震各方面的考虑,使高层建筑有能力承受地震带来的破坏性压力。抗震概念主要是建筑者对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布置、结构材料选择以及结构体系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对抗震概念的熟知,认识抗震概念的重要性,使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能达到抗震标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有效应应用抗震概念,有助于增强高层建筑的承压力和抗震性,同时,为高层建筑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第一点,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在应用时具备抗震概念,强化了高层建筑的固性,保障了高城建筑住户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第二点,抗震概念的加强,提高了高层建筑者的风险意识,能充分有效的促进建筑材料的有效选择和使用。第三点,抗震概念有利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使结构设计符合选址的实际情况,减小了地震造成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损失。

2 抗震概念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应用策略

2.1 注重建筑均匀性和规则性的抗震概念结构设计。传统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是采用滞回耗能和塑形变形能来分散地震能,致使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破坏力增大。近年来,我国多次地震灾害表明,运用传统的方法对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已经无法将地震带来的损害程度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传统抗震结构体系已无法达到现代化社会的要求。随着建筑者对抗震建筑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在抗震中应有的耗能作用,注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创新和改善对减小震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时,应注重建筑工程结构的均匀性和规则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的立面形态、平面体状、竖向布置和平面布置方面,使抗震建筑工程结构具备均匀、简单、对称、长宽比例协调以及规则等特点。在整体结构承载力的分布和质量上可有效的减小扭转效应,并为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重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2 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的合理选材。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层建筑市场呈现出激烈竞争的趋势,多数建筑者在对高层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建筑商为节约建筑成本,降低质量好性能高抗震强等建筑材料的购买量,多数情况下以低性能低质量的材料来代替。导致高层建筑在抗震中承压力下降,住户财产损失巨大,同时也加大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从整体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强化高层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变得十分重要。

在抗震概念的原则下,以钢筋混泥土的结构设计作为延性机构,建筑材料的选取应具备延性好、强度高以及性能大等优势,合理的对塑性铰部分进行控制,使高层建筑在大震中也能具有强有效的抗震作用。同时,合理的对高层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和利用能有效减少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及地震危害,降低高层建筑倾覆力矩,减少扭转效应。

2.3 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的科学选址。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因板块的挤压张裂等因素而引起。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在对高层建筑地基选址时应对地基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勘探。通过对地基的地形地貌进行科学分析,可有效的避免建筑位置处于地震多发带上,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影响。

在选址的实际过程中,建筑地基勘察者应从我国地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认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以客观的角度对建筑场地进行科学的探究勘测,避开不利地段,使建筑地基与场地的选择在适宜建筑的抗震带上。另外,应对建筑工程结构自身周期与场地地震卓越周期进行初步的估算,通过改变房屋的类型和层数将两者错开,以此减少地震损害。

3 抗震概念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用中注意事项

3.1 加强抗震概念的有效宣传及充分认识。抗震概念的宣传和认识是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者需要从抗震概念的各个角度出发,通过加大对抗震概念的认知度,增强我国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在建筑者中需大力宣传抗震概念的作用和意义,对抗震概念进行全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抗震概念及价值观。

如果要实现对抗震概念掌握的全面化和整体化,建筑工作者需要熟知抗震概念内容以及抗震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建筑者要不定期的进行抗震概念的宣传和再学习,从抗震概念的基础出发,全方面的对抗震概念进行了解,促进建筑者对抗震概念的掌握,以此增强建筑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另外,抗震概念是适应现代高层建筑成长的发展性理念,对我国高层建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2 注重提高抗震建筑工程监理者的职业道德。建筑监理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检验者,主要控制着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在建筑质量和安全的监控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建筑的大力发展,建筑工程监督中出现了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理工作程序不清以及监理者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低些等问题,因此,注重对建筑工程监理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变得十分重要。

建筑监理对建筑工程进行监督管理时,应以公正、客观、科学、独立的方法和态度处理问题。在编写项目监理技术文件时,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关文件,避免照搬和抄袭监理技术规范文件。通过对监理工程程序的学习和认识,强化建筑监理的监督管理地位,使监理在建筑实施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使高层建筑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和有效保证。

4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兴起,抗震概念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有效应用,为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有力知识理念的同时,也科学的规范了技术标准。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分析,在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抗震概念不仅适应了现代建筑市场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抗震概念融合到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能有效的促进高层建筑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剑,宫井会,金英.高层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6).

[2] 刘杨.探讨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周刊,2011(18).

第7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引言

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项目投资的关键就是施工前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项目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就在于设计控制。本文根据相关工程实践,就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成本控制进行简单的探讨。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概念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指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采用系列的方法和措施,把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或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很大,工程造价限额的确定是随着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深入,由粗到细分阶段设置,由粗略到准确逐步推进。投资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数是整个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经批准,投资控制数就应作为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设计概算不得超过投资控制数。工程造价控制应该贯穿十项目建设全过程,但是必须突出重点,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至关重要。

2我国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认识方面,控制依据方面,控制措施方面和管理人员方面。

2.1认识方面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目前依然存在,建设单位从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普遍忽视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工作,认为造价高仅仅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当、建筑材料涨价和高费率造成得,而对于某些设计引起的投资浪费和成本提高却往往视而不见。从我国目前建设项目管理现状看,建设单位的经济意识还很弱。工程设计人员通常偏重于设计质量和功能,却不注重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而方案评审阶段,其主要精力放在方案优化和技术可行性论证上,完全把经济评价忽视了。

2.2控制依据方面

1.2.1设计概算不准造成投资失控,主要表现在定额单价跟不上市场调价的需要和定额含量不准确等方面上。

2.2.2基本建设投资的定额定价往往忽视业主意愿,以政府定价为主,编制过程中较多考虑的是对施工企业的保护,不利于出资方(不管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的要求:

1.2.3由于大多数施工企业长期依赖于统一的工程建设定额进行预算编制和报价,至今仍然没有自己完善的内部定额体系,无法形成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报价体系,因此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仍处在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相结合的状态,不利于施工企业各自发挥优势。

2.3控制措施方面的问题

2.3.1当前工程结算有审计部门考核,因此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都严格按照定额标准进行工程款核算,而对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却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究竟方案优化到何种程度,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标准可以参照,因此对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各方积极性都不高。

2.3.2虽然我国一直要求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理(如图1所示);但从监理的实践方面看,建设监理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另外,监理单位之间的相互“压价”致使无法提供优质的监理服务。

2.4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现在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不懂概预算,而设计人员又对有关专业技术缺少了解,只会按图纸套定额来进行概预算的编制,很难满足项目造价控制要求。

3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3.1加强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意识。

一方面,投资商应建立对设计方案有经济合理性评价的理念,把投资额控制的重点放到设计阶段。长期以来.投资商判断设计方案的好坏,主要是对直观功能要求与美观要求的判断,对“设计效果图”的要求可能要高于“设计施工图”的要求,所以往往忽略没计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也应该建立起经济理念,熟悉本专业相关定额与取费标准,熟悉建材的性能与价格,了解施工工艺与施工成本。防止设计方案过于保守或过于超前。保守常常出现在结构上,如不合理地加深基础与加大断面、不合理地加大梁、柱截面、不合理地增加钢筋的直径与根数等。

3.2推行限额设计,严格控制投资膨胀。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指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来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中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个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而得出的。限额设计可以体现设计规模、设计标准、设计原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设计、严格审核、步步为营,从而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工程设计规模、设计标准、概预算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根据“限额设计”的要求,必须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而后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丁图设计,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再进行分配的投资额度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投资额度不超过限定额度。

3.3结合工程实际,做好关键环节的造价控制。

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在建筑设计中控制工程造价。

(1)建立模型研究制度,规避成本风险。模型研究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更直观、清晰、有效沟通的平台,它能够及时发现建筑设计构想中的不合理、不经济、不实用之处,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通过对模型的研究避免建筑设计的“错、漏、碰、缺”及不恰当设计变更为工程成本带来的风险。

(2)合理确定建筑物层高。层高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造价。层高每下降10厘米工程造价相应降低1%左右,墙体材料能够节约10%左右。为此,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层高能够直接节省投资;节约建筑材料和劳动消耗。减轻建筑的自重,提高抗建筑震能力;降低采暖能耗,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密度;节约用地,其结果必然会使工程造价得以降低。

(3)合理对建筑物内部进行分隔。从建筑工程造价角度分析小户型单方造价比大户型高。因为小户型内墙面抹灰、管线敷设安装比大户型多,所以单方造价必然提高。因此,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分户使用面积尽量减少对建筑物内部分隔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程造价。

(4)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对于成本控制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例如,在满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进择造价低的钢筋方,能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在一些大跨度无梁板设计中,过去常常采用中十号或十二号钢筋,若采用币12号二级钢筋,可减少30/100的钢筋用量。冷轧带肋钢筋是以普通低碳钢或低合金钢热扎同盘条为母材经冷轧减径后在其表面冷轧成具有三面或二面月牙形横肋的钢筋。在现浇板中大多数用中6~中12热轧I级钢,强度值210MPa。若用冷轧带肋550级代替,其强度值340MPa。用等强代换计算.可节省用钢筋用量(1―210÷340)x100%=38%。且它们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相当于光面钢筋的三倍以上。冷轧扭钢筋,是将低碳钢热轧园盘条经专用钢筋冷轧扭机调直,冷轧并冷扭一次成型,具有规定截面形状和节距的连续螺旋状钢筋。由于其截面形式的变化,使其强度提高近一倍,连续螺旋状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提高80%,不仅节约钢筋用量35%左右,且提高钢筋与混凝土的协调工作能力。

4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控制的意义

造价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对不合理的设计提出意见,从而达到控制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同时,设计阶段控制造价充分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设计阶段是项目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为了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阶段造成的工程造价的增加,应把设计做细、做深入。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l%,甚至会更低,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在设计阶段,建设项目还没有开始施工,调整或者改动都十分容易,施工阶段改起来就麻烦多了。在工程建设中。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往往被忽视。结果出现有些设计粗糙,初步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概算质量不高,有些项目甚至不要概算,概算审批走形式,造成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概算,估算超预算。该阶段的造价控制不只是表面意义的控制估算、概算、预算,而其实际意义在于通过控制三算,达到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控制造价。

结束语

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难题。设计阶段的的造价控制是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点,如何把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好,是每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需要关注的。

参考文献:

【l】张叶田.建筑设计阶段T程造价的管理控目雠1111.中外建筑,2005,5.

【2】李贤弼.浅析建没T程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瞰冰运工程2004,4.

【3】周万能.高校建设项目建筑设计与成本的合理性研究【D】.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5年.

第8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建造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节能住宅,从而真正实现节能的建筑。

目前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不到位

因为缺乏对建筑节能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人们并未认识到建筑节能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在选购房屋时,往往更注重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构造,而忽视了建筑节能对于房屋舒适度和人性化的设计要求。

(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

虽然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3个气候区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针对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

(三)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环节薄弱

虽然已经实施了一些行政监管的措施,但还只是初步阶段,仍然在探索中完善,相对来说管理环节比较薄弱。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推广交流平台

建筑品质的提升需要先进和实用的技术作为保障,完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大新技术的投入、推广新材料的应用、建立新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建设规模增长比较快,如果建筑科技投入跟不上建设总量的增长步伐,那么建筑能耗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会成为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提高建筑品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新的理念、技术、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有效推广。(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节能,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建筑节能方面涉及的很广泛,民用、工业、交通等很多领域都存在的纰漏,今后建筑节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部门应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建筑节能涉及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多个环节,政府部门在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攻关等方面要全方位推进;在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施工、建立、检测、竣工验收、核准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要进行全过程监管;要全面展开制定并强制执行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标准;采取鼓励措施,让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都积极参与进来。

(二)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的节能,包括节能门窗、外墙保温材料等。引进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应用新型材料节能,开发生产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是节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加强和完善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建筑施工和设计的全过程。所谓广义的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了建筑前期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选择、以及后期的建筑设备节能运行设计。整个设计流程应包括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建筑采光计算、建筑材料热工设计计算、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供热与制冷节能运行设计等。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把节能与建筑的观赏性、功能性综合加以考虑,逐步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节能设计流程。 (四)健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制度,建立节能监管体系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建筑节能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运用相关管理手段进行强制推行,并应建立起施工监督管理和竣工节能验收制度、对于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住宅建筑不给予验收或进行整改后方能验收。 (五)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建筑节能是一门新兴科学,它包括施工、通风、空调、采暖、照明、电器、热工、建材、环境、能源、检测、计算机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所以应加强学科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组织设计和攻关工作,组织科研机构、高校、新建材开发的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的研究和攻关。另外要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节能墙体屋顶以及门窗,特别是外墙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成套技术,开发各种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高性能建筑玻璃及其应用技术。 (六) 建筑节能要借鉴和引进国外建筑节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由于我国建筑节能产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很想打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与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建筑节能产业服务,努力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水平。

四、对建筑节能发展的思考

树立建筑节能观念、抓好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完善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是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一)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

建设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节约和全寿命成本的理念。所有的建筑能耗基本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节能、环保、隔热、保温、隔音这些是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性要求的基本性能。因此,建筑节能的本质是以人的需求为标准提升建筑品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要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综合性和舒适度。这就要求,建设行业的工作者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以房屋使用者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建筑节能意识,打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性化作品。

同时建筑节能不应仅仅停留在能源的节约,还包括土地的节约、材料的节约以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突出环保的概念,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实现全面节约。 (二)建筑节能工作中积极引进并推广技术创新

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各种节能降耗措施。采用不同的节能设计方案对建筑的能耗指标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设计阶段主要注意的是建筑造型和建筑围护结构形式设计,包括屋顶、楼板、墙和门窗等。通过动态热模拟技术的预测和比较,掌握建筑物的能耗特点,选择不同的节能措施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并采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这里的资源是指地、材、水、能,包括合理确定项目厂址,采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注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采用水源热泵技术等。这些资源的质量、性能和技术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本身的品质、造价和使用寿命。因此,建筑节能工作中推广技术创新是尤为重要的。(三)建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保障措施

修改完善现有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管机制,不给不法的开发商、投资商留有钻空子的机会。加大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立一定的财政资金对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工作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制定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将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可持续工作来抓,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1]徐民华.建筑节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科技文汇,2007.12(上旬刊)

第9篇:对建筑材料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施工;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引言:

相关项目的主要驱动教学是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主要教学相关方法,其主要的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进行密切的结合,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及主动性。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组织以及引导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具体实验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行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当前公认的主要的科学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培养方法。开始针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及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高度的一致,需要决定对主要级土木工程专业部分本科生进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未进行项目驱动教学的学生进行对比的分析,因此这就是教学的主要改革效果。

一、建筑材料的课程项目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是现在全世界上应用最广最多的主要材料,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等。故而,建筑材料和其他学科交叉也比较多,因此学生针对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应用等都需要一些了解,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时间、资金、资源的主要限制,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也比较单一,实验的数量比较少,分析还没有对比性,实训的主要内容需要与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因为实验项目单一,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的主要学习状态,因此学生想设计一些实验验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困惑,也因此没有条件,也没有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于教学模式的主要改革,改革前的需要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主要实验项目之间需要相互独立。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开始由浅入深、并且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笔者建议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的基础实验,比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还有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来开始操作技能,加深对于建筑材料以及理论知识的主要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以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能够加深学生针对建筑材料性能的主要认识。针对这类综合性实验,逐渐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5个人,可以采取自愿组合,也可以逐渐有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核心组长一名,组织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定期的开展讨论,以至于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所需要问题。针对于每一个实验项目都需要确定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开始由教师指定或者是小组共同拟定的实验课题,比如混凝土的配合比的相关设计、混凝土的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的实验、工业的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等,在拟定的题目确定需要初步的实验方案。

指导的主要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实验方案进行主要指导、评价是否真正可行,确定之后就可以分小组进行相关的实验。不论是实验材料的重要准备,实验仪器的主要选择都是需要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都是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还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在重点、疑难得重点环节之上进行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得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以及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包括得出现的问题,在实验结束之后,需要针对小组得每一个成员都要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逐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且项目实验结果借此给定学生实验成绩。

三、考试方式得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进行之前,因为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是固定并且单一而且成绩得评定相关得主要是根据实验过程中的主要提问以及实验报告完成相应质量。根据多组次实验项目得相同,因此实验报告还有雷同现象比较的突出,学生抄袭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偏差。通过这样教学改革,针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主要改革。

开始改革之后,如果学生成绩的评定需要实验操作的技能、实验报告以及文献查阅的能力包括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的操作技能还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进行充分的评定。查阅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布置的主要实验任务,查阅的能力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方法,这样针对整个项目小组需要共同评定。实验的主要讨论表现就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且需要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合作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主要评定。实验报告中基础技能部分进行全部的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的实验部分就是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具体、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例,这样学生就需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逐渐付出主要的精力以及更大的努力。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意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老师和学生通过主要实施科研项目中的全部以及部分实际工作从而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意识、有组织、并且系统的完成的一件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设计或者是产品,针对具体的情景中需要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项目驱动法理论在国外诞生,这些年来在国内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广泛关注以及研究。则针对研究成果显示,项目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要学习兴趣,开始促进学生活跃、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理论体系逐渐联系实际,主要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能夠表现出职业能力素养,大部分学生走出校门能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逐渐选择适宜的机械专业本科生完成的重要课题,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余指导方式,希望能够让学生要在完成项目的主要过程中逐渐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为了进行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自主创新学生,主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能够改革的优化。项目的驱动实践主要教学改革,逐渐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开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把本文通过笔者的主要切身实践经验,对于建筑材料的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了主要的相关研究以及分析。

参考文献: 

[1]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9(5):47-49. 

[2]李晨洋,刘东,赵晶.基于MIT模式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36(22):220-221. 

[3]范伟丽,武桂枝.《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改革浅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4):59-61. 

[4]吴永明,施斌,何军拥.能力培养与开放式建筑材料试验教学改革[J].广东建材,2009,32(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