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应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传染病防治的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治疗统计,我国具备基本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人口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1]。近年来,非典、手足口病和感染H7N9禽流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接连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系统准备,医疗机构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反应较为迟缓,诊疗和护理效果不佳。护理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建立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护理职责和流程,将应急护理知识的普及寓于日常护理活动中,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应急处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3]。本文研究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实施护理应急管理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感染病二、三科为我院专收治突发性传染病的科室,共有护士3例,护师20例,主管护师10例,副主任护师2例,主任护师1例,共36例。于2013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护理应急管理制度,此前实施传染病常规护理制度。本次观察以2013年9月为中间时间节点,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8月间各随机选取13例和1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纳入观察,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患者中24例为住院患者,1例为门诊治疗患者,危重症23例,重症1例,轻症1例,其中80岁以上3例,75岁以上4例,55岁以上16例。组间成员病理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传染病护理,观察期内进行护理人员培训、感染病二、三科管理、患者应急管理和质控分级,进行护理应急管理。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制定确诊患者的转运方案、危重疾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等。建立并逐渐完善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完善储备体系。细化各个护理环节与岗位的职责。护理部与医务科、感染控制科应该多次采取联合应急救治演练,根据传染疾病的感染特点,对接诊流程、隔离消毒、废弃物处理、标本等进行培训。观察期结束后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4-5。
1.3评价标准:观察期结束后,观察人员从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等两个角度评价了两种护理管理方法的差异,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护理满意度从时间安排、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信心和教育程度等角度考察[6-8]。
1.4统计学处理:观察期结束后,将观察统计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突发传染病治疗效果统计:实施护理应急管理机制后的观察组患者显效、有效和无效人数占比分别为58.33%、33.33%和8.33%,其在显效治疗批次上的人数更多,占比更高,效果更佳。较之于对照组具有比较优势。对两组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4、8.936、8.824、9.246,P<0.05),见表2。
2.2护理满意情况统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时间安排、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信心、教育程度方面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9.253、9.612、8.932、8.993,P<0.05),P<0.05。见表3。
3讨论
本次观察在我院感染病二、三科引入护理应急管理理论,旨在提高医院和患者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护理应急干预是将护理应急管理融入传染病临床护理各个流程的护理模式,其核心要点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护理人员、患者和医院三者的应急管理来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次护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9-10]:
3.1护理人员培训:首先对参与观察的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应急管理教育,评估护理人员的知识盲区及支持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讲突发传染病的传播原理和治疗要点,以患者为主体制定应急护理康复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患者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定应急护理实施方案[11]。
3.2感染病二、三科管理:将传染病区设置在医院相对静谧与隔离之处,避免临近交通要道和人流量大的区域。在传染病区内,划定设防区域,无菌区和不设防区相互隔离,在每个区域的分界处设立警示标示和提示语,配套安装洁净设备设施。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控制传染病区内的人员流动,人员进入应当先杀菌消毒。对于伴有呼吸道和血液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设置专门的隔离治疗室,配备负压空气流动装置和空气过滤装置,确保输入洁净空气,处置污染空气。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床单、注射器、隔离服等医护用品应做到一次性使用,需要重复使用的一起设备要严格进行卫生处置[12-13]。3.3医用器材管理:加强对我院感染病二、三科传染病诊疗设备的购置、安装、调配、清理和保养管理,选购性能优异,质量上乘的医用器材,使用前做好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病患使用的安全。耗材要做到即用即换,设备要做到一次使用,一次消毒杀菌,特别是针对空气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要做到隔离使用,专机专用。建立和强化对设备、溶液和操作人员的污染监测,定期采样送检,监测结果超标时要迅速停用、溯源和消毒。强化备操作流程,确保用前用后消毒杀菌。
3.4患者应急管理:精神卫生方面,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强制心理干预,缓解其焦虑、悲观和抑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有条件的,安排治疗效果良好的病友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阐明传染病防止的原理、方法和流程,指导患者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致病因素,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饮食方面,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配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严格禁烟禁酒,保持患者体内生理条件的稳定[14]。
[关键词] 急诊科;拥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安全;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58-03
早在2006年美国医学机构(IOM)就将急诊科拥挤现象列为急诊医学将来面临的五大问题之首[1]。目前尚无急诊科拥挤的统一定义和标准[2],一般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急诊医疗需求超过急诊科所能提供的医疗资源而出现的拥挤[3]。而急诊拥挤现象会导致患者死亡率的增加[4]、医疗质量下降、患者满意度降低和医疗费用增加等诸多不良后果。增加急诊人员的配置是缓解策略之一,我科根据目前现状对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采取了多措并举的方法,通过内部挖潜并不断持续改进,从护理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急诊拥挤现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本院急诊科的一般情况
本院急诊每天接诊人次在300~600人次,急诊科次不等,2012年年急诊人次达16万多,平均每天急诊人次在400多人次。本院急诊科包括急诊分诊、急诊抢救、急诊诊室和急诊清创手术室、急诊ICU、急诊观察病房、急诊输液室,分为3个护理单元,设急诊科护长1名、护长3名。目前我科主要负责急诊分诊、抢救、一般急诊患者处理和急诊清创手术,急诊护理人员为25人,均为女性,年龄23~38岁,主管护师4人、护师18人、护士3人,本科17人、大专8人。
2 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具体做法
2.1 进一步合理弹性排班,加强应急管理
2.1.1 根据急诊患者就诊规律和动态情况合理排班 根据急诊患者就诊规律[5],增加节假日、周末白天及晚夜间等重点时段排班人次,并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增加的班次人员由科室能力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承担,以随时发挥其应急指挥协调作用。护士长加强对急诊情况的掌握,随时合理调度安排,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尽可能保证各班次的护理人力,随时进行急诊室各岗位、急诊系统各科室的协调及动态调整工作。
2.1.2 设立急诊领班和负责班,加强协调管理 每日设立急诊领班一名,每班设负责班次一名,由高年资护士承担,在护士长不在岗期间随时掌握急诊动态情况,进行随时应急调度和协调。
2.1.3 设立分级别的备班,关注细节、保证实效 制订科内明确、细化、具体的应急班次调配预案和管理规定,设立分级别的备班,在排班表中排好各时段的备班,严格落实备班管理要求。分级别的备班有晚夜间在科内的备班、家中的备班,根据急诊患者数量、病情级别不同等具体情况适时启动相应应急调配措施,明确调配人员资质、调配数量、如何调配、与绩效、补休如何挂钩等情况。每天设小白板,注明各时段的备班及电话,以备应急情况下能以最快速度通知备班到位。备班不得离开当地,如离开当地必须向护长报批并申请好代班人员,确保必要时能及时到岗。特别设计有科室备班人员应急电话表,必须留有两种联系方式,并按急诊护理人员家庭住址的远近排列名单,紧急情况下,可有选择的先通知离医院最近的急诊护理人员迅速到岗协助工作,除保证一般应急情况下备班能及时通知到位到场帮忙外,在遇到批量病员时能迅速通知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及时到场。
2.1.4 施行节假日急诊系统护士长值班制,保证特殊时段的应急调配 急诊系统的护长轮流在节假日值班,高度关注系统内的动态情况,协助实际工作,保证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能及时有效的调动护理人力资源,及时缓解急诊系统的拥挤现象。
2.2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协调反应能力
一方面加强我科护理人员的急诊抢救能力、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反应协调能力,确保人人知晓应急调配流程和预案;另一方面加强急诊系统护理人员的轮转培训,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力调配后能迅速投入抢救配合工作,避免外来支援人员不熟悉急诊环境和工作流程要求等造成的浪费。
2.3 制订和完善急诊拥挤时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保证落实
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2012年7月起医院医务处、门诊部、急诊科共同参与制订了急诊拥挤时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明确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包括医师、护士、导医、急诊区域的后勤工作人员等。针对急诊护理人员根据预案要求加强培训,除了人力资源的及时有效调配外,明确急诊护理人员在急诊患者拥挤时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要求,以及巡视分流患者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施行情况持续改进。
2.4 加强沟通和协作,争取外部支持协助工作
加强医护沟通合作,争取医院支持,增加急诊护理人力配置、增加2名急诊导医协助护理工作,强化急诊绿色通道工人的培训,必要时协助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通知工作。
3 效果
3.1 有效缓解急诊拥挤,提高急诊效率
及时发现拥挤现象,及时调配人员,当班人员各班次之间的应急调配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夜间,夜间备班护理人员的应急调配从2012年8月至今共28次,大科之间的应急调配5次,备班护理人员从家中赶至医院的应急调配仅2次,有效缓解了急诊拥挤,大大提高了急诊患者的就诊效率。
3.2 落实了急诊制度和各项护理措施,保证了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
人力的合理应急调配使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得到落实,改变了以往较忙时由低年资护士负责,甚至应急时由实习进修人员临时替代的弊端,保证急危重患者按规范要求分级分区的有序就诊,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处理,最大程度缓解急诊拥挤现象。保证了抢救治疗护理措施的及时有效采取、急诊绿色通道的高效通畅,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实施以来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3 有效提高急诊满意度
3.3.1 患者满意度提升 护理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保证了重点时段和应急情况下的人力配置,使急诊患者的护理治疗措施得到及时实施,并保证了急诊拥挤应急预案的及时有效启动,促使急诊患者分级有序就诊,减少排队等待时间,缓解了急诊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使急诊医患矛盾和纠纷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升。
3.3.2 医师满意度提升 相对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保证了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的及时到位、抢救措施的有效采取,维持了有序的就诊秩序,急诊医师普遍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也缓解了医患矛盾,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3.3.3 护理人员满意度提升 护理人员也反映人力的灵活调配,尽可能避免忙闲不均现象,减轻了大家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了安全感。调配应急预案的合理启动,既保证了人力及时调配到位,又避免了无谓的人力浪费,保证了护理人员的休息,并与大家绩效的挂钩,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4 体会
急诊具有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病情危急、随机性强、纠纷高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拥挤现象已成为制约急诊医学发展的难题[6]。近年来急诊拥挤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引起急诊拥挤的原因很多[6],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如患者隐私权受侵犯、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发生增多、患者医疗费用增加、影响防灾准备等,威胁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安全[7]。
如何有效缓解急诊拥挤,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增加急诊人员的配置[8],但由于目前很多医院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到位,而且由于急诊工作量的极度不确定性,为避免急诊护理人力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问题,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急诊的现状,如何在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管理方面积极改进,有效缓解急诊拥挤现象值得不断思考和科学持续改进。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多方位的培训,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在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管理中起重要作用。调配到位的训练有素的急诊护理人员能迅速评估,准确分类、及时分流患者,并且分工明确,抢救技术娴熟、配合默契,使患者能及时安全转归,大大提高急诊绿色通道运行效率,有效缓解急诊拥挤现象,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安全的保证。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拥挤现象日益突出和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矛盾的现状,对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9]、应急调配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现象,确保急诊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和提升医、护、患三者满意度,值得在急诊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IOM.IOM report:the future of emergency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system[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81-1085.
[2] 黄欢,吕利雄,陈怡,等.急诊室拥挤问题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58-160.
[3]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Crowding[J].Ann Emerg Med,2006,47(6):585.
[4] Sprivulis PC,DaSilva JA,Jacobs IG,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spital overcrowding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via Wester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J].Med J Aust,2006,184(12):208-212.
[5] 徐腾达,徐军,吉栩,等.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27-1031.
[6] 张晖,王仲,徐腾达,等.急诊科拥挤现象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235-238.
[7] 陈屹一,邵浙新,蒋朱秀,等.急诊科拥挤的风险分析及缓解策略探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6):360-364.
[8] 陈瑶,桂莉,张静,等.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1,28(7A):29-32.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162-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nursing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ZHOU Gui-zh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hiping in Shandong Province,Chiping 2521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doctor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Methods A total of 600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respectively.After taking the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th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and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100 patients before PDCA implemented and 100 patients after PDCA implemented were selected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The same 30 nurses in Jaunary 1-31 2011 and December 1-31 2014 were selected,and the quality of nuring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Before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pattern,the incidence of disputes is 2.38%,comparing to 0.69%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the incidence of disputes declined significant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PDCA;Emergency department;Dispute;Quality of nursing;Nursing management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急诊科的形象往往代表了整个医院的形象,故急诊科护理工作尤为重要。PDCA护理管理模式即循环管理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比较系统、科学、全面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查计划结果和有效处理存在的问题等不断循环的工作过程,从而保证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1]。PDCA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分为计划阶段P(Plan)、实施阶段D(Do)、检查阶段C(Check)、处理阶段A(Action)四部分组成[2]。PDCA护理管理模式最早运用于企业管理,为企业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界被公认为高效的管理模式之一[3]。将PDCA应用于急诊科的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对提高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促使整个科室工作能够标准化和制度化。?o理质量关系到整个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4]。随着急诊科医疗工作的推进,对急诊科护理工作要求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不断提高,我院从2013年开始将PDCA护理管理模式运用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应用中可行、方便、有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急诊科实施PDCA护理管理模式前接诊的6000例患者,2013年1月后实施PDCA护理管理模式,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科接诊的8000例患者。随机抽取PDCA实施前的100例患者作为干预前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48±2.33)岁。另随机抽取PDCA实施后的100例患者作为干预后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4±1.81)岁,两组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抽取2011年1月本科室30例医务人员作为干预前观察对象,另在2014年12月选取同一批医务人员作为干预后观察对象,30例医务人员均为护士,其中女性28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28.00±1.02)岁;大专18例,本科12例。
1.2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方法
1.2.1计划阶段P(Plan) ①制定质量标准:根据急诊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安全标准,如基础护理标准、急救设备管理标准、抢救药品及抢危重患者的管理标准等。②制订岗位职责:由科室医务人员参加讨论,结合急诊特点,明确各班的岗位职责,要求明确分工,具体工作具体到个人,新老搭配排班。③明确工作流程:结合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制订出各班工作流程、输液流程、抢救流程以及急诊四步骤等。④建立建全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包括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以及对患者进行坠床、跌倒、压疮评估制度等。
1.2.2实施阶段D(Do) 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工作培训,开展日常工作以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①培训。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每天组织1次小讲课,每周1次业务学习,其内容包括:各项工作标准,护患沟通技巧,各种流程、抢救药品的作用和副作用,各种应急预案,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及抢救设备的使用。另一方面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再教育。②日常工作。护理人员合理搭配,老带新,强弱搭配,有备班准备,弹性排班。抢救药品及设备固定人员管理,定期补充维修,每天检查,班班交接。确保设备时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人人熟知抢救车内每种药品的准确位置。确保用药安全,对于高浓度电解质贴上明确的警示标识,对包装类似、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摆放。预防跌倒、压疮、坠床的发生。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告知注意事项,班班在床头对患者全身皮肤护理情况进行认真交接并记录。③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其他质控成员分工明确。
1.2.3检查阶段C(Check) 积极号召人人参加护理安全质控,护士长每周质控1次,检查方式采用集中质控和时时质控相结合,定期考核和随时抽查相结合。每月进行质控分析1次,查找问题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对护士依从性进行调查,同时调查患者满意度。
1.2.4处理阶段A(Action) 每月考核科室护士业务水平,工作表现,主要根据质控结果和患者满意度以及护士的依从性结果进行评比,根据结果进行奖惩,工作优秀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屡出差错的给与批评教育,并扣质控分,奖金与此挂钩。每月召开质控分析会,全员参与护理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找出护理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和隐患,采取措施制订出计划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评估标准
分别统计PDCA实施前后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和急诊科医疗人员对急诊科使用的满意度评价[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急诊科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急诊科接诊6000例患者,纠纷发生率2.38%(143/6000);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科接诊8000例患者,纠纷发生率为0.69%(55/8000),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63%,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为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急诊科医疗人员满意度的比较
PDCA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急诊科医疗人员的满意度为63.33%,实施后的满意度为90.00%,实施后医疗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院急诊科室是医院纠纷发生率较高的科室,由于急诊科每天接触的患者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临床护理质量的好坏和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康复程度密切相关,而且也对医患关系和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6-7]。随着我国的医疗体系结构日臻完善,先进的急诊科已成为大中型医院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提供急诊科诊疗与护理水平,降低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是急诊科护理管理应当思考的问题[8]。国内外学者在医疗质量管理研究中,运用PDCA循环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9],因此我院将PDCA护理管理模式运用于急诊科的护理之中。
通过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使得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系统化。在本研究显示实施PDCA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较实施前显著提高,说明PDCA护理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10],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在进行质控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护理标准和检查方法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护士自我管理意识,让护理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增强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心,有效地弥补了护理漏洞,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11],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培训各种临床技能,提高了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也保证了护理质量的稳步提高[12],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的培训,提高了文书书写的质量,有助于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评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有效降低各种医患矛盾发生的概率,保证护理的安全[13]。
【关键词】风险管理;手术室;应用;防范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近年来,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卫生管理领域[1]。为了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在术前、术中、术后等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护理缺陷、差错、事故。现就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加以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防范,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1手术室的风险因素
1.1手术室管理者管理不严或监控不到位及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风险
①规章制度不健全,违反操作规程,监督不到位。②接错患者,开错手术部位。③给错药、输错血及液体。④不慎导致患者损伤,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摆放不当导致压疮、神经损伤及坠床。⑤病人交接不清或术前访视不到位,与患者沟通欠缺,如:口腔内有固定的金属假牙,有骨折史的患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在使用电刀时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⑥术前器械准备不到位及性能不佳造成意外,或手术用物丢失、不完整、遗留体腔或切口。如:气压止血带漏气等,导致延长手术时间或出血过多。⑦手术标本遗失或弄错。⑧术后护送不当或引流管未妥善固定导致管道脱落或移位。⑨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
1.2业务技术不熟练、不得力、业务水平低
术中手术器械传递过程中缝针、线、刀等夹持不紧影响医生术中操作或器械护士操作不当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不仅延长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身体的伤害,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1.3对存在的风险因素缺乏预见性。
1.4发生不安全隐患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
2 护理风险的防范
2.1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学习。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有风险识别的能力 ,让大家认识到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每一护士在手术配合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防止接错患者、摆错、输错血、用错药。
2.2完善和学习手术室规章制度,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应制定集体学习日,有计划地请医疗器械部门的专业人员到科室讲课,对于科内的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让全科人员充分认识到先进医疗设备非一般仪器,了解设备的性能,同时熟练掌握该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保养措施,并责任到人。要求人人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爱护和保养好设备。尤其是在电刀的使用过程中,正确放置电极板,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移位,接触金属物质,而引起患者灼伤。
2.3做好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记录,及时跟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手术的方式和等,阅读患者病历,尤其要关注既往病史、过敏史以及血压、血糖、肝功能等指标,可起到提示和防范作用。
2.4加强业务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手术室护士术前认真复习手术步骤,做到清晰明确,能够快速地反应并配合医生处理术中出现的意外。
2.5跟班检查,加强防范措施。由高年资护士、护士长不定期的进行跟班检查,即可了解护士的工作质量,又可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3]。
2.6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器械、敷料准备齐全,术前将所需仪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性能完好。术中规范仪器的使用,防止操作中风险的发生。器械、敷料设专人管理,每天根据手术通知单做好每一例手术患者所需用物的准备,保证患者手术中使用的安全性。
定期对手术室空气、无菌物品、物表、消毒液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并做好记录。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手术室的各类药品由专人管理,及时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补充药品的数目,保证急救药品完好率100%。做好应急抢救准备,以免延误抢救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
2.7加强术中或术后病理标本的管理。关于标本的留取,护士要严格按照标本留取制度实行。手术中取出的任何组织要询问医生是否留取标本,不可自行处理或弄丢、弄错[4]。若术中需要做冰冻切片必须由专人送检,送检人和接收标本者均应做好登记并签名;常规标本在术中由器械护士妥善保管,将标本放入固定的容器内,贴上标签,做好登记,最后由专人送往病理科,并做好交接记录。
2.8护士术中严格把好无菌技术关,严格遵守术中手术物品清点制度,准确、无误、及时清点台上台下所有的器械、纱布、纱垫、棉片、引流物、缝针等并做好记录,确保体内无遗物留存。
2.9规范体内植入物品的使用、管理,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手术室对植入的物品要进行分类,设专人领取,规范登记管理、清洁、清洗、保养和灭菌。对所有植入物品需通过设备科,三证齐全。不使用医生自带的产品,以确保产品质量。
2.10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的书写,项目填写齐全,术语要规范,字迹清楚勿潦草,数据要统一,资料不能丢失、涂改、伪造或销毁,对术中受压皮肤准确描述,准确记录术中止血纱布、添加的器械、缝针、棉片、引流管等。巡回护士、洗手护士对记录单确认记录无误后签全名,随同病案归档,使之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3 小结
手术室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项环节和过程中,手术室护士作为手术的参与者、配合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预防和处理护理风险以及规避风险或阻止手术患者风险中起到核心和关键作用。风险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平时工作中的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借鉴各种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督促实施各种预见性的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减少风险带来的后果。患者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手术室护理安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要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找出影响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从根源上消除护理隐患,从各个环节保证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晓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20):61-63.
[2] 陈筱军,张水红,陈静宜.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J].2008,5(108):5418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急诊;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36-02
危机管理是新时期下医院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集体组织预先对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1]。急诊是医院的一个对外的窗口,在日常生活中会随时面临很多的突发事件和众多的危重患者,它是医院中危机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科室[2-3]。在这种背景下,我院在急诊护理管理中采用了危机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共计30名护士采取危机管理护理,其中男性护理人员8名,女性22名,年龄22~48岁,平均(28.2±4.5)岁,4位主管护师,9位护师,13位护士,4位实习护士,学历均为大专以上,有16名为本科以上。通过对实施危机管理前后的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统计,包括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危机事件的数量、患者对本院护理人员及医院整体的评价来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分析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因素 (1)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护理人员是急诊护理中的关键因素,其服务意识直接影响着服务水平。然而一部分护士缺乏服务的意识,加上急诊护士每日都会面临很多的急诊患者,工作量大,且工作性质十分紧张,如果患者的情绪不好,护士在工作中解释得不透彻,或表达不准确,就很容易激化患者的情绪,最终导致患者对护士的护理不满意,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争执或者纠纷。(2)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一些护理人员比较缺乏危机意识,加上自己耐心不好等性格方面的原因,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新手,缺乏经验和细心,很容易为危机事件埋下隐患。(3)护理人员的反应慢:很多护理人员尤其是刚入职的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而无法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危机和风险的发生。有一些护理人员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就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从而耽误了处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
1.2.2 急诊危机管理的策略 (1)建立专业的危机管理组织:由医院牵头,护士长负责联合资深护士成立医院的急诊护理管理小组,收集了整理近时间出现的危机事件和处理方式,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该小组积极与各临床科室和医院各管理部门进行商议和协调,发动医院上下部门和人员积极应对危机事件,以有效的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2)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处理行为准则:通过对危机事件的整理,总结和预测各种危机事件,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处理危机行动准则,发动护理人员积极学习,这样可以使护士在再次遇到危机时有章可循,而不至于手足无措。(3)加强护理人员处理危机模拟训练:定期开展危机事件处理培训活动,同时开展处理危机事件的模拟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加强内部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1.3 危机管理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工作、沟通能力、健康宣传和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态度等5个方面判定危机管理效果,其中每一个大项里面又包含了4个小项,每个小项分为1~5等级,每等级对应1~5分,每个项目20分,总分是100分。患者的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所有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在实施危机管理以后,急诊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和反应能力明显的得到了提高,危机事件也大大减少,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医院整体评价也大大提高,差异有统
3 讨论
如今,由于众多原因,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各种急诊科的危机事件发生也在不断攀升,医院要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在急诊护理中[4-5]。危机管理无疑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首先,危机管理就要求了护士长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重视患者的投诉,同时也要正确、公正的处理事项,既能够避免由于护士工作的不到位而引起患者的不满,也能够解决一些患者无理取闹影响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竞争意识,能够加强医院“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珍惜患者的生命,在护理工作中更加细心、耐心、精心的做好护理工作[6-7];最后,应用危机管理可以提高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并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中的处理方式、应急反应等,以此来提高每一位急诊护理人员基本危机的处理能力及通报处理的流程[8-9],尽最大限度的降低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少危机事件对医院和患者造成的危害。
由本次研究可见,我院通过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疗效,值得在临床急诊护理管理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
[2] 李赛梅,岑小浴.护士分组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105-106.
[3] 胡敏.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2):7101-7102.
[4] 张智英,张宝珠.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防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25(3):21-23.
[5] 黎少珊,戴惠华,曾梅菇,等.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9):35-36.
[6] 郑江萍.应对护理危机的管理对策[J].内科,2010,5(1):76-78.
[7] 陈喜芳.加强急诊危机管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医院,2010,10 (z1):175-176.
[8]金静芬.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8):5-7.
关键词:护理管理技巧 应用 创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30
New care management skills in care management
Xuan Jianping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skill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care management model under the satisfaction of. Result: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nurs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P
Keywords:The skill of nurs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54-01
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约束护理人员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过程[1],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的基层管理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引进新的管理技巧,努力改善工作质量,完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妇科患者33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3.6±2.7)岁。引入新的护理管理技巧后,另选妇科患者33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4.9±3.1)岁。所有患者均未见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精神疾病,符合护理对比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传统护理管理。根据不同科室诊疗情况及患者治疗方案,依照一般护理标准制定护理方案,并根据相应护理方案基于护理工作规划、审核管理及护理人员排班、值班管理。
1.2.2 引入新的护理管理技巧。建立并完善护理学习及实践引导机制。护理工作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本身的能力、素质及护理服务质量,而这些无不与日常护理学习及实践挂钩。我院护理部门建立并完善护理学习及实践引导机制,鼓励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基础及最新护理工作理论知识,搭建实践平台,引导护理人员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以人为本组织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工作理念,在依照护理人员年龄、资质、实践经验等综合分组的同时,考核所有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职业素养、综合素养,建立全体护理人员档案,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工作管理规划,充分调动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2]。
优化绩效评价体系,细化责任归属。注重日常工作的过程性及阶段性绩效评价,从专业人员项目性绩效评价及患者主观意见调查两方面开展和实施,最大限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树立以护理标准为依据、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同时,我院进一步细化了护理工作责任归属,打消护理人员侥幸心理,引导全体工作人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实施护理工作[3]。
建立医患交流平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及建议是护理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依据,我院在充分认识患者在护理服务中的中心地位之后,积极建立医患交流平台,为部门阶段性、过程性绩效评价提供了更多的评价依据,不仅巩固了患者在护理人员心中的地位,还为后续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与指导。
1.3 评价标准。护理工作后期,分别基于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不同科室实际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操作等十项调查项目,每项满分10分,总分100分。分数≥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
1.4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技巧管理前非常满意3例,满意18例,满意度63.64%;引入新的护理管理技巧后,33例患者非常满意11例,满意22例,无不满意意见,综合满意度100%。引入新的护理管理技巧能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P
3 讨论
医院科室繁多,不同科室护理工作也不尽相同,要想提升护理工作水平,必须把握护理管理工作,将传统的、简单的护理护理工作规划、审核管理及护理人员排班、值班管理进一步细化、提升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的高度,真正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不同环节护理工作及管理工作的无缝连接,全面提升护理工作水平[4]。
参考文献
[1] 张亚军.新的护理管理技巧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C].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09:644-645
[2] 袁东梅,王加荣.护理管理技巧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5):79-80
现代管理技术和护理专业技术的日新月异,护士长的角色和职责在不断的扩大。为达到管理组织的最佳效果,护士长除了树立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外,还应加强沟通能力和协调技巧。做到以人为本,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科室凝聚力,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1 护士长的表率作用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护理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护士长的行为直接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护士长要首先掌握,运用娴熟,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护士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力争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护士的信任,对下属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用尺子衡量别人的同时,首先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被管理者信服,才能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
2 提高沟通能力,掌握协调技巧
管理工作出现问题70%是因为协调沟通不好引起的。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业务技术,另外85%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而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因此护士长要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营造和谐气氛。如召开民主生活会,或通过聚会等集体活动,让大家在和谐、融洽和民主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从而了解护理人员士气、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可减少护理成员之间的冲突,提高工作效率。
3 护理安全是管理重点
3.1 护理安全的重要意义:安全管理[1]是指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临床科室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医院纠纷和护理不安全的敏感地带,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护理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3.2 患者对护理安全的期望:护理质量评价可用下面的公式表达:护理质量=实际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期望值,若差值为零,表示服务的期望刚好得到满足,因此对护理质量表示满意;正值:表示超过患者的期望值,很满意;负值:表示服务质量不到位,不满足。
根据隐性需求观念可知:患者的显性需求10%,隐性需求90%。隐性需求(即潜在需求)是患者说不出来的某些需求,如尊重、关心、关爱和同情心,治疗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过渡保护隐私(各种检测结果阳性)、成就感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3.3 细节管理是精髓:许多事件发生时我们看到的问题和原因是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因此作为护士长,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要认真分析原因,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必须查出根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和分析方法,任何一个细节做得不好,将会产生100-1=0的效果[2]。护理管理的重点不仅重视结果,更应重视护理全过程,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的任何细节,决不放松,严加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每天有计划、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查,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通过督促检查、不定期抽查、跟班等方式,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对策、及时总结、登记在医疗事故缺陷记录本上。这样使责任人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细节,及时改正。提倡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预防差错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科室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4 以人为本,调动工作积极性
4.1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业务水平:人才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加大护理人员知识性和技能性培养。选送优秀护士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学习,鼓励同志们通过自修、电大、函授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大力提倡自学能力[3]。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为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做好坚实的保证。
4.2 以人为本,实施情感管理: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在各要素管理中,强调人的因素是首要因素的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护理管理由“以物流为主”向“以人流为主”的方式转变。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本质。一切管理活动中,应该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进行,让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在工作中理解护理人员对尊重和情感宣泄的需要,护士都希望自己在科室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希望得到社会、领导、同事的信任,各项工作中被重用。但工作压力大,护理操作繁杂、枯燥、重复性强,分工细致,夜班频繁,加上女同志家庭的拖累,难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容易使她们产生困惑,心里不平衡,她们会把护士长作为情感宣泄和求助对象。护士长要设身处地去体验护理人员的感受,对她们的难堪和困惑多一些关切和理解,少一些责备和训斥。要耐心倾听她们的心声,让她们把委屈和挫折讲出来,对不良情绪给予积极的疏导,对委屈给予安慰,使她们学会控制和自我约束,要敢于主持公道,在学习、生活、身体、家庭方面遇到的困难,尽量帮助解决,这样才能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
4.3 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怎样满足护理人员的需要,才能激发护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动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绝大部分护士都希望把工作做好,愿意学习和发展,渴望被理解、尊重、信任,而管理者的信任和适当的鼓励,就会使她们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其结果不仅本人会做出更大的成绩,而且会鼓励其他人向先进同行学习,更好地完成工作。
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护士长只有加强护理管理的学习,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而逐步成熟,才能把护理工作搞好,达到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 马永祥,胡浩波.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朱士俊, 李泽平.医院文化与人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 2(2): 4.
[关键词] 星级护士;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114-02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不断改革,医护人员实行聘用制的模式已逐渐形成,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护理任务将更广泛,一定要对护士人力给予基本的保证[1]。我院自1999年开始实行护士聘用制,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行择优聘用,到目前为止,聘用护士占护士总数的50%,正式护士与聘用护士在工资待遇上差别很大,而大部分护理工作要靠聘用护士去完成。护士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积极性,同工不同酬。一些优秀的护士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就跳槽,招聘进来的护士差不多一两年就跳槽,年年招,年年缺,护士队伍极不稳定。因此,如何对聘用护士加强管理和培养,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2]。针对这一现状,我院自2006年开始,推行星级护士管理,每年给予5个指标享受正式职工待遇。给每位聘用护士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星级的评定与每月奖金挂钩。
1考评对象与方法
1.1考评对象
临床一线护士共125人,其中,在编护士64人,聘用护士61人。学历以大专(包括自学)为主,占68%;本科占5%;中专占27%。中级及以上职称占33%,初级职称占大部分。
1.2考评方法
1.2.1发放问卷调查护理部不定时对每个住院病人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士的服务态度(分为好、中、差,分别得分为20、10、5分),技术水平(分为好、中、差,得分分别为20、10、5分)。由病人对每个护士的服务态度进行打分,对本科室或本院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每月一次向本科室医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对护士的服务质量、态度、技术进行优、中、差打分,见表1。
1.2.2进行环节考核护士长根据护士在平时工作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有无差错、缺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病人的服务态度等情况随机考核,每月总评,总分为30分。见表2。
1.2.3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经常实地抽查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病人投诉、有无差错事故等,进行打分。奖惩制度分明,病事假每天扣分0.5分,发生患者投诉者每次扣0.5分,收到病人锦旗、表扬信者一次加0.5分,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国家级加1分、省级加0.5分;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者加1分。护理部每月对每个护士德、勤、绩、能进行综合评分。
1.2.4记分方法以百分制计算,其中,病人满意度占40%,护士长考核占30%,医生考核占10%,护理部考核小组对护士考核占20%。病人满意度(分值)=病人满意度总分/病人数;医生满意度(分值)=医生满意度总分/医生人数;星级总分=病人满意度(分值)+医生满意度(分值)+护士长评分+护理部评分。
2考评标准
①根据综合考评总分在90分以上,每科每月按三星护士占20%,二星护士占30%,一星护士无指标限制。70分以下为不称职护士(无星级)。②出现医疗事故或累计差错3次以上,全年取消评比资格,当月请假3 d以上取消当次评选资格。
3奖罚措施
①本季度三星护士奖金全额发放,并上浮20%;二星者全额发放;一星者发放80%;未评上星级者奖金扣除50%。②连续4次被评为三星级护士者有资格晋级为四星级护士,连续2次被评为四星级护士者有资格晋级为五星级护士,四星级以上护士经院“星级护士”评审委员会讨论表决产生。医院给予大会表彰及重奖,并发放荣誉证书。③连续3次不能评上一星者予以转岗或待岗处理,聘用护士作解聘处理。
4体会
4.1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我院自开展星级护士评选以来,临床护士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感压力大,责任重,危机感增强,但她们的竞争意识有明显加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变过去“要”为“我要干”,护士在服务态度上更热情,操作更谨慎,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变无声操作为主动与患者沟通,护患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特别是原有个别护士,以前经常有病人投诉,而今却多次被评为三星护士。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投诉率明显下降。见表3。
表3 患者投诉率比较
4.2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通过星级护士的评选,护士操作进一步规范,护理技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身素质提高了,责任心加强了,有效地促进了全院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3护理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护士长的管理更深入全面,为了公平、公正评选星级护士,护士长必须对护士进行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量化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充当挑刺者,不断地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4.4病人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护理部针对护理质量的具体要求,对服务态度、护理技能、健康宣教作问卷调查,全院满意度达95%以上,各科都有护士受到病人多次点名表扬,病人投诉和护患纠纷几乎没有。
在星级护士评选过程中护士长是关键,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所有的分都要量化、明朗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另外,对聘用护士的管理,仅靠一般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长效激励机制,而这些机制必须是多元的而非是单一的[3],必须是长期的而非是一时性的,我院的星级护士管理公开、公平、公正,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医院的护理队伍素质在不断的提高,工作质量也有很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护理管理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护理管理》编辑部.护士节卫生部领导慰问临床一线护士[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6):5.
[2]李平,田晓丽,高艳红,等.我院规范聘用护士管理实施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4):42.
[3]李秀云,徐蓉.专科护士激励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9):48.
【关键词】 绩效管理 护理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属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范畴,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传入中国,是组织绩效管理系统与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结合,是通过将各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组织的宗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对于医疗工作来说,质量是关键,服务是保证,其中护理质量在整个医院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则是广大护理管理者长期研究的问题,绩效管理以其完善的体系、优良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为护理管理者的广泛运用。我院近年实行绩效管理,取得一定成绩,现将体会做以下介绍。
1 制定正确目标
“服务态度第一、医疗质量第一、病人利益第一、医院声誉第一” 是我院的办院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大战、以安全求保障,以服务为宗旨的治院理念。其中护理工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实行绩效管理都以促进护患和谐、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
2 采用合理的评价工具
随着西方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护理管理者尝试引用了360度考评法、六西格玛管理、关键业绩指标、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等建立护理工作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考评,推动了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由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模式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1]。
3 全员参与
人们以往认为绩效管理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管理应该是各级管理者及每位员工共同来承担的工作,只是每一方担负的职责有所区别。长期以来,医院在考核员工时,没有把管理层包括在内,使得他们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医院赋予自己的权限,自己可以决定对员工怎么样,必要时可以惩戒表现差的员工。这使得管理人员没有紧迫感,没有做好绩效管理的压力。而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管理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缺乏合作精神和工作激情,不利于提高其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同时还影响管理工作的落实。笔者认为,①通过定期培训,加强管理理论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②有意识培养管理人员的倾听、教导、激励、解释、说服等人际沟通能力,能较好与下属员工进行直接沟通,与患者的进行有效沟通。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绩效管理就无法进行。③建立良好的激励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员工的能动性,但是绩效不应限于工资和奖金,还应注意激励手段的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
④实行院务公开,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员工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被蒙在鼓里。可通过与主管人员的直接交流,或是通过信件、内部网页、会议等各种媒体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医院的管理中,了解医院的发展现状,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4 全面建立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几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将导致绩效管理的失败。所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每个环节的工作,并将各个环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力求做到完美。
绩效规划是主管与员工合作, 制定某一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总体要求,把工作目标进行可量化的分解或形成若干子系统,它是医院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是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帮助员工等。由此看来,绩效管理就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而且这种交互沟通必须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
绩效考核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孤立地进行绩效考核,而应将绩效考核放在绩效管理系统中考虑,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现员工工作中的绩效问题并进行改进,而不是单纯因为考试而考试,考核更强调积极学习的过程,而非考试本身。但在工作中常常忽略掉了过程,反而过分关注考核的成绩,导致本末倒置,不仅占用了护理人员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给护理人员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同时,给原本繁忙的临床工作也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利于临床护理的开展和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绩效考核不等同于绩效管理,它只是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使绩效管理正常开展。
重视考核前期与后期的相关工作绩效计划和持续的沟通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只有做好绩效计划和沟通工作,绩效考核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为只要平时认真执行了绩效计划并做好了绩效沟通工作,考核结果就不会出乎考核双方的意料,最终考核产生分歧的可能性会很小,也就减少了员工与主管在考核方面的冲突。
绩效改进是绩效考核的后继工作。所以考核工作结束后,要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并提供工作改进的方案以供员工参考,帮助员工改进工作绩效。另外,在考核中还应将当前评估与过去的绩效联系起来,进行纵向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改进,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对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中,使整个系统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使绩效管理体系呈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总之,护理要发展,管理是关键,将现代管理理念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护理管理实践中,可在不断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护理管理者的素质,为实现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创造医院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全面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