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9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5.046
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有些病症仍然无法痊愈,反复发作,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中医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研究,护理方法主要有贴敷前的心理护理、贴敷中的观察护理以及贴敷后的局部护理等,希望能够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以下为本次护理方法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中医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研究。39例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31~74岁,平均(53.1±4.2)岁。
1.2 护理方法
1.2.1 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 一些患者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具体的穴位贴敷流程而出现紧张的情绪,不利于贴敷的有效开展。在穴位贴敷前,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的常识以及贴敷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大致时间,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感[1]。
1.2.2 穴位贴敷中的密切观察 患者穴位贴敷中,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是否牢固,避免发生移位或者脱落的事件。在患者贴敷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进行密切观察。如若患者出现疼痛等任何不良反应,则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1.2.3 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 在穴位贴敷后,患者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灼热感,通常2 h后将药膏取下,患者皮肤潮红,则代表药物起效。在穴位贴服之后,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后的注意事项,比如在皮肤上残留的药膏,可以通过温水进行清洗[3]。如果患者出现栗粒状大小的疤,则可以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即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切不可搔破,以免造成感染。不要吃生冷而刺激性的事物,避免皮肤出现过敏反应等。
1.3 护理评价标准
本次临床护理研究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之后,组织患者对护理的效果进行评分,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中,对护理方式满意的患者为33例,对护理方式感觉一般的患者为6例,对护理方式感觉不满意的患者为0例,总满意率为100%。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有些病症仍然无法痊愈,反复发作,为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4]。在冬病夏治缺位贴敷中,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细心的照顾,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5]。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主要是通过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穴位贴敷中的密切观察以及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等方面开展。在穴位贴敷前,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有关贴敷的常识以及贴敷的方法,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在穴位贴敷的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贴敷情况,保证穴位贴敷的效果。在穴位贴敷之后,对患者进行贴敷后的皮肤护理并讲解一些科学知识[6-8]。
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方法研究中,在本次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39例患者中,对护理方式满意的患者为33例,对护理方式感觉一般的患者为6例,对护理方式感觉不满意的患者为0例,总满意率为100%。结合临床护理的实验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方法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快得到康复。
综上所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中的有效临床护理,能够提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患者的满意率,对于患者临床针状的改善和身体的康复也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所以,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过程中,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细心护理,才能够真正达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乔S,易蔚.论热证伏贴――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的商榷[J].中国针灸,2010,30(6):505-507.
[2]宣丽华,虞彬艳,张舒雁,等.不同刺激强度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07-1810.
[3]孙燕,王群,潘东辉,等.护理干预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4,20(10):98-99.
[4]孙燕,王群,潘冬辉,等.护理干预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172-173.
[5]吴芳,姚敏华,朱妤.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疗法预防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46-2648.
[6]文碧玲,周华,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J].中国针灸,2010,30(8):647-652.
[7]李丽萍,包烨华,楚佳梅,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13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4):307-310.
【关键词】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病;心房颤动
Study on P wave disper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s predi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HEN Hong-xin, SUN Yan-hua, KUANG Zi-liang.Jiangmen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Jiangmen 529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P wave deviation degre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s a noninvasive prediction. Methods 62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5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 as control group.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with ECG and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Pmax, Pd and LAD values were increased by 10.4%, 27.6% and 9.1%,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Pd is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nclusion P wave dispersion has great value in predic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Key words】
P wave deviation;Prediction;Hypertensive disease;Atrial fibrillation
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 Pd) 指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中, 不同导联在同一心动周期所测量P 波最大波宽(Pmax) 与P 波最小波宽(Pmin) 的差值。P 波增宽反映左心房增大、左心房压增高, 心房传导时间延长。故Pmax 和Pd 主要反映房内及房间的最大传导时间和离散程度[1]。心房颤动(at 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其发生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增高、呈明显进行性递增趋势[2]。本研究旨在探讨Pd在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62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23 例,年龄35~81岁,平均(58.4±9.2)岁;高血压病史2~9年,平均(6.2±2.4)年。无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55 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5例,女20 例,年龄36~84岁,平均(60.1±10.4)岁;高血压病史1~8年,平均(6.9±3.1)年。
受试前1 周内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有病例检查当天
均为窦性心律,不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患者。上述两组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均阴性,并排除冠心病
史、预激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电解质紊乱和严重
左心功能不全。受试前1 周内均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有病例检查当天均为窦性心律,不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方面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休息15 min以上,取平卧位,行12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心电图走纸速度50 mm/s,标准电压2 mV/cm。取基线平稳的心动周期分别测量各导联P 波时限为最长心房传导时间(Pmax),最短的P 波时限为最短心房传导时间(Pmin), 测量12 导联(至少9 个导联能清晰测量, 否则剔除之) P 波时限后, 其中最大P波时限(Pmax) 与最小P 波时限(Pmin) 之差值即为Pd。每份心电图的测量由同一位心电图医师完成, 测量者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美国Acuson 128 xts 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测定患者左心房内径(LAD)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图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的Pmax和Pd值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0.4%和27.6%,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超声心动图的LAD较对照组增大了9.1%,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以心房颤动为因变量, Pmax 、Pmin 、Pd、LAD、LVEF 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发现Pmax和Pd 是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以Pd ≥40 ms、Pmax≥110 ms 为阳性标准, 对Pmax 和Pd 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Pd 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07,OR= 2.136,95%CI 1.947~4.102)。
3 讨论
P 波离散度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 波时限的变异程度,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颤) 的体表心电图的1个新指标[3]。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病理状态下心房肌的肌电活动的非均质性程度加重,除极和复极的速度减慢,不同心房部位的兴奋性及传导性差别增大,引起传导速度不同程度减慢及瞬间心房电生理活动的空间向量出现显著差异,反映到体表心电图上形成Pmax 延长及PD 增大,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电生理学基础[4]。心房颤动的发生取决于心房的表面积(大小) 、形态、解剖障碍、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房内多个子波折返、各向异性传导及非均一电生理性空间分布有关[5]。研究表明,Pmax 主要反映心房的传导延缓,Pd主要反映心房的非均质电活动[6]。文献报道,Pd≥40 ms 预测房颤的敏感性达83 %,特异性86%,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8%。Pmax≥120 ms 预测房颤的敏感性达81%,特异性80%,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Pd 和Pmax 结合预测房颤的敏感性达80%,特异性92%,阳性预测准确度达91%[7]。
高血压已被证实是促使心房颤动发生的因素之一[8]。高血压一方面导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继发心房几何形状发生变化,表面积增大,使其容纳更多的折返径路;另一方面导致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当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时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栓栓塞等各种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将明显增加。因此加强对体表非创伤性检测方法和手段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同步12 导联心电图P 波离散度对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 佟光明.P波离散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1): 71-7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12):913-2916.
[6] 魏仁敏,于海初,蔡尚郎.高血压并心房颤动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0):740-741.
[4] 李伟, 吴立荣, 王定胜.P 波离散度与心房颤动及心功能关系的研究.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2):108-111.
[5] 陈娟,黄从新.P 波与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关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 (5):400.
[6] 陈章荣,吴立荣.P 波变异性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心电学杂志,2004,23(3):133.
【关键词】循证医学 病理学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高函[2009]19号-152)。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2-02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实行规范性、阶段式教育,实行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式,我们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临床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鄄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介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最可靠的方法,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1]。可以说病理学肩挑两担,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尤其是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类似于临床课程的实习过程。因此,在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vidence?鄄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David L Sackett教授于1922年正式提出的[2]。它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对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质量评价的标准,经过认真分析与评价,获得最新、最真实、可靠且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证据,并应用这些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循证医学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而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医学观察、评价方法和临床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其评价和实践所得结论尚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医学教育不完善的一面所带来的问题日显突出。
3.病理学专业教育现状
病理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医疗环境对病理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关爱生命的理念。以往的教学理念中存在“重能力轻医德、重视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以及教学体系设置中的缺陷,使我们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病理医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病理学专业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我国的病理医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西方国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专业技术不断更新,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病理学发展的需要,这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临床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过时。所以,如何使一个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主动更新过时的知识,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急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并重,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从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
4.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病理学教育
学生进入医学高等院校以后,虽然接触了大学的课程,但是基本上都是基础理论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还没有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转变过来,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在病理学这个“桥梁”学科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革和转变,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当然,如果能够使学生成功转型为临床型的循证思维,对今后临床课程乃至一生的临床实践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地接受循证思维并改造自己。这些学生虽然学习医学,然而没有任何的临床专业知识,可能看过病例后无法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病理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对很多临床病理科和理论教学分开的院校来讲,实在是很难克服。综上所述,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补充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医学这一特殊领域培养实践型实用人才。循证医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是病理学实验课和理论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
总之,循证医学对病理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其促使病理学重新审视自身的科学证据基础。随着对“循证”观念的普遍认同,循证病理学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其实施对提高病理诊断和科研水平、增强病理诊断对临床的指导性等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
[2]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Evidence?鄄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AMA, 1992, 268(17); 2420-2425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病理学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且知识有限,感觉“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乐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技术、新方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应病理学教学模式改变,我们将EBM结合临床病例讨论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临床药学实践或药物研发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新医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要求。
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
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历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研究,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现有研究也证实,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寻找新的可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病理学知识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发展中需要实施EBM随着病理学的发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发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提供帮助。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目前,对一些恶性肿瘤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恶性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HER-2/neu蛋白阳性病例,可以用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治疗HER-2/neu过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于肺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过表达病例,可以运用EGFR靶向抑制剂的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进行治疗。对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运用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进行治疗。但目前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由于各实验室检测基因靶点时,缺乏统一的实验室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判断标准,可能导致判断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间重复性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应用EBM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临床病理实践中,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分子病理相关分析材料),指导临床正确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
2EBM结合临床病例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EBM理念下的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教师必须从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EBM结合临床病例理念下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中,实施一般包括4个步骤:①根据临床实践病例中患者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②通过工具书或一些网站检索相关临床资料文献;③分析评价相关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④总结有用的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我们把将要讲授的病理学内容按照EBM理念的要求,围绕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机制及问题的发生、发展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如我们在讲授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时,过去认为可能与早婚、性生活紊乱有关,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宫颈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有了新的发现,直到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荣誉教授、前主任和科学主管,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研究发现,人类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由此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并举例:患者,女性,46岁,体检时发现宫颈糜烂,经检测,高危HPV阳性,需要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吗?在给出临床病例和相关问题后,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具体参考书目和一些有价值的医学网站,以便学生课下可查阅相关资料。通过EBM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方法的训练,使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临床病例加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应用到病理学教学中,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挑战,同时,对授课老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熟悉EMB理念,并紧密理论联系实践,获取典型的临床病例,并熟悉证据资料获取方式,结合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考虑学生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者等多方协同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因此,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特色鲜明、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高水平的授课教师梯队,这些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保障。重点是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持续、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必将带动教研室的教材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依据本学院的具体定位,结合本学科的现状,我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辅助”的学科定位。“一个中心”即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两个辅助”即科研辅助教学,外检辅助教学。
要突出形态学教学的特色,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切片标本,将病理学变化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这种感性认识更好地认识、理解疾病;突出实践性特色,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十分突出的形态学学科,在课程建设中本学科着重突出了“实践”。通过大量病例分析,举行临床病理讨论会,观察大量标本、切片,参观病理标本陈列室,参观及参加病理取材、切片,以及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工作,学生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提高了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教育技术,建立了病理精品课程网页和多功能、设备先进的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
2.人才培养目标
病理学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以及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临床表现和结局。我院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重要的新进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临床专业的学习、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五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多发病、常见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并且积极结合临床,使学生初步掌握病理学基本检验方法、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技术。
3.建立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
病理学综合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课―实验课―网络教学―病理讨论―病例分析―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知识竞赛―临床病理见习等多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我院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病理学知识,使学生对病理学知识掌握更深入、更广泛,并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以实验课教学为重点,以实践性教学为补充。具体内容以总论基本病变和各论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采用实物标本、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网络的综合形式。临床病理讨论以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为主,教师启发总结为辅,旨在使学生掌握临床病理联系。加强病理学知识竞赛和临床病理见习,体现病理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今后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将病理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件(讲义)、实习指导、习题等制作成网络资源,则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4.建立与综合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1]。随着医学各学科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又分为人体病理学、基础病理学、临床诊断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等分支,研究的对象不同,手段也不同。因学时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学工作中,首先侧重于基础病理学讲授和认知,掌握基本理论,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针对此现状,病理教研室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开展了《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尸体解剖》的教改活动,运用病理检查手段之一的尸体解剖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各脏器病变,损伤部位及病理变化,体验疾病诊断过程,分析死亡原因。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扎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锻炼在今后工作中运用病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
1 对象及方法
1.1 教改对象
参加的20位学生均为2007级临床医学班和法医班同学。课题成员的选取面向2007级所有授课班级,以“自愿加入”为原则,主要选取对病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课题开展时,病理学课程教学正处尾声。此时,同学们已经对病理学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病变。
1.2 教改方法
1.2.1 现场观摩尸体解剖
随机观摩尸体解剖。在尸检过程中,掌握尸检的注意事项、解剖顺序、方法、取材、自我保护等系列知识。对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有一个明确、直观认识。死者均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种多样。对死者的死因,经现场了解后,成员心中有一初步判断。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欲望,促使成员密切关注尸检每一个细节。在老师进行尸检和讲解时,成员需做详细记录:包括体表检查、各脏器的大小、状态、病变和各系统可能的致死性病变等等。
1.2.2 参与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利用课余,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到病理切片制作过程。成员在实践中,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掌握如何正确的组织处理方法及步骤,且在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以及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环节中可能影响切片质量的因素。
1.2.3 定期进行教学内容讨论
每隔一周开展一次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为上周观摩的尸体解剖。主要讨论死者的死亡原因,并根据尸检肉眼观察各器官实质病变及镜下微观病理改变,结合所掌握病理知识,给死者下死亡诊断。最终汇总由教师统一点评,分析并给出最终诊断。
2 效果
参与教改的成员知识结构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触类旁通。通过参与此项教改,学生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实践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每一个体病例能辩证的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界影响的关系、形态变化与机能的关系、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所学病理学知识得到复习,为今后各学科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后续课程学习有极大帮助。
3 讨论
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后,利用尸体解剖资源,进一步涉入到临床病理学、诊断病理学和法医病理学的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各门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所遇到的尸检案例的案情,也使学生接触到了一些有关医疗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在病理讨论过程中,成员没有课堂束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次教改,经过现场观摩尸检、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尸检后的病理讨论这一完整过程,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心学习潜能,将病理学知识由机械性的记忆转变成形象+理解式的记忆;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强化了风险意识、规范了医疗行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尸体解剖应用于教学,作为课外教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尚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易于接受,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尸检例数不足、解剖室空间狭小、学生人数过多、实验室资源缺乏、学时受学院整体教学安排所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推广困难,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能真正的将尸体解剖方法应用于正常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关键词】多媒体 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3-02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因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其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尤为重要[1]。但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其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形象、生动、真实的将病理学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很符合病理学以形态教学为主的特征[2],减轻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从以下几点对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统一结合起来,将病理学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比较直观简洁地展示给医学生,使抽象晦涩的信息变得活泼生动、具体可见,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便于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传统教学很难有效展示其他课程的教学材料,只能让学生空想,而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需要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中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其便利的优越性。
3.无缝衔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病理学知识大多数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理论教学中恰当地穿插相关实验知识非常重要,尤其在目前实验课不足的情况下尤为必要[3]。
二、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1.缺乏教学互动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讲课时,多数时间在注视电脑屏幕,缺少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也一直注视屏幕,加上教室光线阴暗,学生不会留意教师的眼神和表情,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2.信息超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但有些教师把与教学有关的全部知识都纳入课件,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单位时间内给学生的信息过大,尤其病理描述中存在机理的分析,临床实践中又包含基础理论,本身就比较复杂,若主题变换过于频繁,学生根本没时间做笔记和理解消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复习[4]。
3.课件设计不恰当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是核心。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课件几乎是课本的翻版,没有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不突出,课件太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课件又过于追求形式化和多样化,做不到熟练衔接,让学生找不到重点。
三、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
1.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自我能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多媒体教学过程虽然十分精彩,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必要的文字讲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教材和专业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能力,采用与之相一致的多媒体教学和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反应,以此反馈来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应主动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注重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5]。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病理学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展示,这些图片不仅可以使病理学知识直观形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图片的形象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习探索中体会到病理学的深奥和魅力。
3.完善多媒体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紧扣教学大纲,切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专业知识层次和多媒体内容一致,重点演示教学内容重难点,尽量减少翻页次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态图片最好不要出现,否则易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室光线不能太亮或太暗。此外,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背景,浅色背景可以与深色字体搭配,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4.观看动态模拟形象 多媒体教学集视频、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动态形象逼真,动画效果显著,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些动态抽象难以表达的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和体会,例如在讲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时,可以将内容制成动画效果,连续播放,并配以简明扼要的讲解,使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所有平面教学难以处理的内容都变得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多媒体应用与病理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病理学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病理学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将对病理学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丁敏.浅谈多媒体在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35:172-173.
[2]周璐,吴波.浅谈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66.
[3]楚有猛.浅议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0:170-171.
关键词: 中职病理教学 整体观念 实施方法
病理学基础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链接纽带。主要通过对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其教学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学习中职病理的整体观念
病理学基础总论的内容有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炎症、局部血液循环阻碍、肿瘤等,这是对基本病理与演变发展过程的描述,同时是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病理学的各论是针对病例演变过程的具体描述,这也是基于病理学总论之上针对病变器官的功能及新陈代谢、结构及功能病因、病理特征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二者贯穿完整的系统化体系结构。学生学习各论知识只会针对某一个问题以单一的思维考虑,却不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机械化地记忆单一病理特点,没有注意到病理的变化是由基础病理演变而来的。因此,在进行病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系统认识病理规律,这将有利于研究疾病的特征及发展过程。不断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不能偏废,树立学习中职病理的整体观念。
二、中职病理的教学方式
1.动态思维方式教学
研究病理学可以发现疾病发生的根源,同时可反映各种疾病不同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过程易引起临床表现的变化,用动态的思维方式研究疾病的特征变化,才可以系统化地理解临床病理在治疗中的演变特征,从而使疾病得到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所以,进行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病理特征演变同临床医学的联系。以往病理学教学模式只针对疾病某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是一个精致的疾病状态,容易使学生对疾病及病变产生静止或者定格认识,对于研究动态病理的演变过程非常不利[1]。各类疾病都极其相似,比较难以判断哪种疾病,学生对疾病理解没有动态的思维方式,主要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点只是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而没有系统化地将其理解。到最后造成学生只对记忆的知识有一定认知,对于具体的疾病演变无法判断。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出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病理学习形成整体认知观念。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等融入教师设计的课件中。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记笔记、听课,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所要讲解的病理知识结构、图像及疾病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对具体病理变化形成直观认识。如组织的损伤修复、癌细胞的扩散、炎症时液体细胞渗出的过程等一些病理变化过程,这样就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有信心学习、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
3.启发式教学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使学生不能自由发表意见,无法对学习产生较大兴趣。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大量形态学图像。对学生而言,记忆这些图像比较有难度,即使对病理学知识点及图像死记硬背也无法形成整体认知观念,所以很容易遗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于疾病的演变过程有个整体认知?这需要熟悉掌握每个阶段病理特征变化同临床表现的联系性。也就是不但要掌握病理图像,而且要系统化地认识病理变化特点,这需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中讲解病理学时,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如问题启发式、故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类比启发式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使讲解的内容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如讲授静脉性充血知识时,可以通过血压计对一名学生进行测试,把压力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数分钟后,让学生对前臂肿胀、发紫、指尖冰凉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导入新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同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其相同之处和差异有个基本了解,再进行归类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便于学生对类似疾病的异同形成正确理解,同时能将其应用于研究病理变化中,从而系统化掌握各方面知识。
三、结语
在病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观念,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把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病理演变过程形成完整理解,从而提高中职病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