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技术评价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节能降耗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研究
(1)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2)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法规和规程规范;(3)与水电行业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等。
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期节能降耗分析
施工期能耗分析着重研究:施工生产过程、施工辅助生产系统及施工营地等项目的主要用能设备、能耗种类、能耗分布点、负荷水平,并制定统一的能耗计算方法,计算单位工程量(产品)能耗、能耗总量及分年度能耗量。
3水电水利工程运行期节能降耗分析
运行期能耗分析着重研究:生产辅助系统、生产性建筑物及办公、生活设施等项目的主要用能设备、能耗种类、能耗分布点,并制定统一的能耗计算方法,计算单位产品能耗、年度能耗量及电站运行期(一般为40~50年)内的能耗总量。
4水电水利工程节能技术及措施的切入点研究
节能技术及措施的切入点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工程规划与总布置的节能设计;
(2)建筑物节能设计;
(3)机电及金属结构节能设计;
(4)施工节能设计;
(5)工程管理节能设计。从上述5个方面阐述工程节能措施、非工程节能措施、建筑物节能、管理节能、设备节能及施工节能等实际运用实例。
5水电水利工程节能效益分析
探讨节能效益分析的方法,提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施工期、运行期能耗指标的计算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节能评估标准。宏观评价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工程的总体布置、施工组织、机电设备选型及运行中采用的节能技术及措施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是否满足节能降耗的结论,为节能效益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专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专题研究将以理论分析为主,调查研究水电行业施工期及运行期的主要用能设备、耗能指标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工程实例,着力于提出一些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能耗计算统计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为:
(1)技术难点的提出及分析。根据DL/T5020—2007《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节能降耗分析篇》、《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节能降耗分析篇章编制暂行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等相关规程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已颁布实施的GB/T50649—2011《水利水电工程节能设计规范》,对水电工程节能降耗应用中的重点及难点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结合行业现状,进行广泛调研。调研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查阅类似工程文献资料;二是调研水电工程现场实际情况。
(3)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专题研究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4)实践应用,验证分析。将研究成果适时反馈于工程实际,并不断修改完善。
(5)形成行业标准,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建议。项目研究主要工作流程见图1。
专题研究的主要技术难点及创新点
1主要技术难点
(1)《水电水利工程节能降耗分析设计导则》属新编行业技术标准,欠缺以往的经验积累,同行业参考资料少。
(2)水电水利工程规模大、各工程相异性大、情况复杂、施工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导致无论是施工期还是运行期,其节能降耗分析需要统计的分项工程、生产系统及设备多,计算方法繁琐,统计分析难度大。
(3)水电水利工程节能降耗技术方案及措施涉及专业面广,需与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实际紧密结合,不同工程项目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相关分析及研究,有共性之处,但更多的是特性,为此,需收集的工程资料广泛。
(4)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差异大,能耗值统计计算后与之对应用来评估节能与否的标准,目前已有的设计规范仅有原则性的规定,需要着力研究与水电工程相适应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相关节能评估方法。
2主要创新点
(1)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水电站施工期及运行期能耗计算及取值的方法。
(2)针对水电站施工期及运行期提出可行的节能降耗措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为正在编制的《水电水利工程节能降耗分析设计导则》提供技术支撑。
(4)提出水电水利工程节能评估的计算及方法。
结语
关键词:油轮公司 能效管理
在全球“绿色”大趋势的影响下,航运生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绿色”已不再是一个自然生态话题,而是一个行业生态的命题,“绿色航运”作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在船舶设计、制造、使用、报废、再制造的绿色生命循环中,以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为主要指标,引导整个船舶营运往“绿色”主题方向发展。
1997年,MARPOL公约缔约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船舶CO2排放的决议,IMO对船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研究,以确定船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以及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审议了可行温室气体减排战略。2009年7月,MEPC59会议通过和批准了包括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计算方法、能效设计指数自愿验证、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制定、能效营运指数(EEOI)自愿使用在内的四个导则。营运船舶能效指数是通过消耗燃油所排放的CO2与货物周转量(吨/TEU/人-海里)的比值,来衡量阶段时期内船舶能效高低的指标。EEOI强调的是提高燃油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运输作业的CO2排放。
石油公司国际海事论坛(OCIMF)在其最新《油轮管理和自评估》(TMSA)的第三部分中增加了“能效和燃油管理”章节,对公司能效和燃油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关键绩效指标;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INTERTANKO)也根据IMO关于船舶能效管理计划的要求推出了《油轮能效管理计划》(TEEMP),为油轮船舶能效管理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导则。
油轮能效管理体系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识别有关的国际公约、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并采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通过分析确定能效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效目标、指标和能效管理计划,以实现公司的能效方针所期望的结果。对过程给予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实施能效管理计划并开展相关活动。检查与纠正,根据能效方针、目标、指标以及公约、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和能效指标进行监测、测量和评价,并报告其结果。采取措施改进,以持续改进船舶能效,降低船舶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
油轮能效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使能效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体系主要通过三个过程进行监测、评价,寻找改进的机会:一是过程和能效指标的监测和测量;二是内部审核;三是管理评审。通过与能效方针、目标、指标和体系管理要求的对比,确认其完成情况,如果没有完成或存在不合格,则应分析原因,制订纠正措施;如果目标、指标已完成,则应根据内、外部的要求,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和经济等因素,制订新的能效目标、指标和体系改进计划。
油轮能效管理除了应考虑船舶通用的能效措施外 ,还需根据油轮运输的特点充分关注和采用其最有效、最经济的改进措施,如货油的装卸、运输、存储需要对货油温度进行控制,而用于货油加温所消耗的燃油占油轮总消耗燃油的比例很大,所以精确、优化的货油温度控制管理对船舶能效的改善影响很大。
油轮应制定相应的能效管理计划(TEEMP),该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船舶效率的测量和监控
航行优化程序:航速最优调控、制定最优航线、船舶倾斜优化
推进管理程序:船体阻力、推进系统
机械优化程序:主机监控和优化、机械设备的
货舱装卸优化:原油轮货油舱蒸汽控制、货油舱温度的优化控制
能效管理培训计划
关键词:绿色评估标准;绿色奥运场馆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green building essenc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alysis on building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focus of the Green Olympics as a role model, engaged in ecological livable residential design.
Key words: green assessment standards; green Olympic venues
中图分类号:TU2
绿色建筑是指环境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让人们居住的更加健康、舒适、安全,同时能高效的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等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理想建筑。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为我国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和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创造条件,建筑设计工作者如何适应形势、展示智慧、开拓创新构筑出符合评估标准的绿色建筑,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公司建筑师们正是本着以下设计原则、朝着以下绿色建筑目标较为出色的完成了所从事的住宅设计任务。
以绿色建筑理念为根本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由建材生产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列过程,要求消耗最少地球资源,使用最少能源以及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和建筑的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节两环保”的建筑(两环保是指对外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室内环境的保护)。绿色建筑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的建筑,它倡导并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的重要手段,是调整房地产产业结构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绿色建筑还是影响居住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生态人居系统的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以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为目标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动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体现在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建筑、以全寿命周期视角实践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政策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等;科技创新战略的内涵是以完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支撑体系,如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及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等,这就要求规划编制、勘察设计、建材生产、工程施工等各类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环节中来,担负起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
以绿色评估标准为准则
2005年由原建设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其目的在于推动和落实适宜的建筑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在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五大方面列出了各项具体的技术指标,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促进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建立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2008年8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颁奖,从而为设计和构建绿色建筑指明了方向,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准绳。
以绿色奥运特色为先导
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面考虑了建筑节能、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材绿色环保等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所有奥运场馆均实现50%的节能目标,有些甚至达到65%-75%,奥运村全部住宅在建筑节能65%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降低了护结构的能耗和增强了外窗的节能效果。在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方面,采用了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和水源热泵等能源技术,使其提供绿色能源比例高达26%以上。
在每个奥运场馆的建设中,从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呈树枝分布的地下通道,可通往“鸟巢”和“水立方”等重要比赛场馆;中心区的两层地下车库,提供车位超过千余个;“水立方”地下空间的利用还起到了控制水温、水流等多重效果。
奥运场馆均落实了中水、雨水并用,节约水资源的要求。由于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技术,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可供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水系每年312万吨、绿化冲洗水量每年157万吨,同时还加大雨水回用力度,6个地下蓄水池,年处理能力5.8万立方米。
在节材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二是循环使用材料,降低建筑材料对自然资源的依属度,在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多层面齐头并进、科技创新,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给运动员营造了良好的竞技空间,给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赛环境。
由此可见,绿色奥运给绿色建筑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国各地的建筑项目设定了标准,为全国各地的设计工作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
以建筑节能环保为重点
绿色建筑重点体现在节能高效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而能源问题是绿色建筑最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怎样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建筑节能 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87—02
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是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能效公示、节能优化综合推进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节能监管平台,实现全校的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数据可视化、节能指标化;同时,学校可以该平台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节能监管体系,综合推进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文化节能,实现监管平台从发现节能潜力向产生实际节能效果的转变。
一、抓好节能监管体系的平台建设
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是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技术平台,是推进校园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管理工具。该监管平台由计量表具、数据采集及转换装置、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转站、数据服务器、管理软件等组成,具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和通信、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对、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储存、数据上传等功能,能满足对能源实行实时动态的远程监测、统计分析、审计和公示的需要。
监管平台的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技术而言,需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就建设内容而言,包括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等。目前该平台建设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普适性的方案和经验。对于既缺少监管平台建设方面专业优势,缺乏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也缺乏建设经验的高校,要建好监管平台,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设计监管平台建设的技术方案。监管平台建设方案的设计,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建设过程中,一要避免将监测平台建设等同于能耗数据采集技术集成,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具体要求,实施校园建筑分类监测,能耗分类、分项、分户监测与模型构建,能够反映三个基本问题,即能源被谁用掉,能源被什么电器设施用掉,能源什么时间被用掉。二要避免将监管系统建设与学校其它系统与管理的分离,在能耗监管平台系统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多用户平台协同和信息共享策略。
2.整合校内外各种技术力量。监管平台的建设属跨行业、多专业的综合性领域,涉及很多环节,包含从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与技术咨询,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到建设实施过程,包括节能检测评价与验收等,最后到运行管理环节的能耗监测与能源审计的全过程管理②。因此,需要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首先要盘清家底,梳理自身能源管理的需求,摸清学校自身可用的技术力量,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网络中心、后勤、基建的技术队伍,甚至是相关专业的学生等),做到校尽其技、人尽其用。二要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并加强现有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认真钻研技术导则要求和国家有关能源方面的其它政策法规精神,达到专职专业,胜任本职工作。三要借助“外脑”,积极聘请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技术顾问,成立智囊团。
3.因地制宜解决固有建筑的表具安装难题。固有建筑如何很好地纳入监管平台建设,如何以较少的代价做好表具安装工作,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少停电、巧停电以减少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师生生活的影响,对各高校而言都是个难题。温州医学院的做法是:针对许多建筑原有电路只按楼层分项的特点,除需重点监测楼幢外,该校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办法,先做到按楼层分项,今后再根据能源管理的需要进行细化和深化安装;为减少另做配电箱的工程量,选购了与空气开关同样大小的导轨式单相表,可很方便地将该型电表直接装入原有的配电箱;涉及诸如重点医学实验室或急诊等需不间断供电的固有建筑,为解决安装环节停电协调的难题,我们尝试使用开口式互感器,在装电表的过程中可减少停电时间;在安装时间上,尽量安排在寒暑假、双休日,安排在早上教工未来前、傍晚教工离校后;在程序上,除在校园网上提前停电通知外,停电前一定充分与各学院各部门的能耗管理员充分沟通协商,宣传监管平台建设的意义,得到了师生的支持和配合。
二、强化节能管理
1.充分发挥监管平台的信息支撑作用。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能源统计、能源审计是能源管理的基础。要以能耗监测平台为基础,在开展校园建筑基本信息统计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能源审计,并将能源审计结果作为进一步开展校园建筑节能优化的依据,对校园建筑实施低成本节能改造和无成本节能管理,从而提高校园建筑能效。同时将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结果定期向社会、向全校师生公布,公示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基本信息、总能耗、总水耗、单位能耗、单位水耗和建筑能效水平等。
2.构建全方位的能源管理组织网络。(1)成立节能工作委员会和节能中心。节能工作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主持相关工作的领导及节能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委员会下没办公室(简称节能办公室,或称节能中心),全面负责校园节能的具体管理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并负责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需要强调的是,节能中心成员必须有学校后勤水电管理和维修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骨干。(2)设立能耗管理员队伍。在二级学院、研究所、处级部门教职工中设立能耗管理员,并明确能源分管领导。主要职责是拟订本部门用能需求计划,查询分析本部门用能状况,反馈能耗信息,拟订本部门节能目标,督导本部门节能工作,为能源的三级管理打好组织基础(3)在学生社团中建立“校园节能督察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宣传和监督活动。(4)在学校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可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项目策划、专项申报、规划、体系建设(管理体系、管理平台等)、建设与运营的技术咨询、后续维护、升级等多个方面。
3.建立符合校情的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和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水电节能项目管理比较有效的模式。
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水电管理和水电收付职能统一划归学校水电职能部门。学校区分不同的用户类别,对于应由学校事业费开支的教学、行政办公、公共设施、公益单位的水电费,结合学校实际按规定的测算标准给各单位下达水电经费指标,各使用单位在校财务部门开设水电经费专户,并由各单位自行管理,按月向水电收费部门缴纳水电费,超支部分在使用单位财务成本中列支,节约可转至下年度使用;对校外单位及个人、校内经营性单位、校办产业和经费包干单位,由水电职能部门直接收取水电费。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能源定额指标。建立了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高校,由于有智能化的抄表系统,全面系统的能源统计分析功能,实行这种模式比较现实。
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业主单位克服节能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瓶颈制约。因此,面临节能技术和资金双重压力的高校,不妨积极尝试。
4.加强制度化能源管理。必须建立完整的能源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能源统计与审计制度、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和能源考核及奖惩制度的综合体系。尤其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实行三级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能源目标管理责任,对各部门节能目标实行情况进行认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干部考核和学生评优等直接挂钩,引导师生养成自觉节能的习惯,提高全校各部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节能督查力度,节能中心管理人员、能耗管理员和校园节能督察员要深入师生巡查和指导节能工作,查漏补缺,纠正不良用能习惯,督促制度落实,杜绝“跑冒滴漏”和其它水电浪费现象。
三、系统规划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1.在校园既有建筑方面,应根据能耗监测结果和能源审计报告建议,因校制宜,综合考虑耗能高低、节能潜力、改造难度、投资回收期、校园建设规划等因素,积极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工作,优先开展低成本或无成本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采用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2.在校园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方而,应尽可能与节水节能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利用先进节能节水设计技术、材料和设备,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从技术和管理上落实节能节水指标要求,要充分考虑其节能、安全、先进、易计量等性能,采用新型、环保、节能、高效、高质、长寿的水电气材料和设备。
3.在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方而,应依托监管平台,及时查找故障点和泄漏点,减少计量系统的损耗——主要消除计量没备如互感器误差,表计误差,故障误差、二次线损耗和表计损耗等。要通过物业管理强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和节水设备等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和行为节能(节水)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节约专项措施。
4.在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体系方面,应全而规划,有序推进。在本校所需和所能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应有尽有,自成体系,共同形成技术节能的合力。逐步推广以下四大类节能产品和技术项目:一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二是建筑机电设备系统节能,三是建筑能源供给系统节能,四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四、营造浓厚的节约文化
学生和教职员工是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主体。据研究,不采取任何节能改造措施,通过节能措施细化和加强行为节能管理,就可以节约约15%的能源。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节约文化,人人树立节约理念,人人懂得节能知识,人人养成节能的行为习惯,相关专业和部门积极研究节能工作,并将这些节约文化从个人扩散到校园,从校园辐射到社会,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意义之一。尤其是大学生,随着这个社会“精英”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显著增长,其节能意识与行为在代内或代际群体中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节约型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校园节约文化的建设途径:一要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与讲座的举办、节能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宣传与普及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宣传部、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师生开展节约为主题的社区活动、科普讲座活动、校园节能督察队志愿者活动、学生节能环保协会活动等,全面动员师生员工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二要深化监管平台的能耗公示功能,从图表数据和节能排名中,让师生透视节能,掌握校园能耗构成和用途流向,发现节能标杆和反面典型。三要注重节约文化核心价值的培养,将效益观念、环保观念、科学生产观念、理性消费观念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牢固树立高效的办学观和科学的消费观,倡导节约新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形成“选择节能,就是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的文化价值共识。通过一系列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实现让领导转变观念,重视节能;让能源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能素质;让广大师生支持、体验、实现和宣传节能。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计划资助项目f编号:Y201018381)。]
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于1979年6月在香港成立,隶属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世界500排名第37位)。集团旗下拥有五家上市公司,主营地产、承建及物业服务。截至2015年底,集团资产总额4,270亿元人民币。
集团地产及相关业务由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营运,公司诞生成长于香港地区,扩展至澳门地区,发扬光大于中国内地。秉持“过程精品,楼楼精品”的项目发展理念,公司独立研发推出五代产品体系,形成涵盖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精细管控体系,打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 “中海地产”(品牌价值达397.59亿元人民币),并已构筑了以港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为重点区域的全国性均衡布局,业务遍布港澳、中国内地50余个经济活跃城市和英国伦敦、美国泽西市等地,土地储备逾4,000万平方米。
问题
房地产行业是高速、高消耗的行业,建筑能耗巨大。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人口峰值将达到15亿,如不能很好控制建筑总面积和全面推广节能建筑,每年总能耗将超过10亿吨标煤。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节能的崭新市场,都要求房地产行业向绿色房地产转型和升级。
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最早推动绿色地产研发和实践的房地产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海地产即率先向内地引进海外高密度、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建造经验,节地效应显著。中海地产主张采用低成本、高效的适宜节能技术,从项目定位和规划设计阶段就主张将被动式节能作为主导思想,贯穿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绿色地产研发与制度化。2007年,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 标准,推出了《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了《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推行实施办法》。这两份标准与制度,成为全公司贯彻的绿色制度,也成为《中海地产绿色建筑白皮书》的蓝本,指导中海地产全过程绿色精品的开发。
绿色全周期技术应用。中海地产从早期在项目中广泛应用绿色技术逐渐发展为从绿色全周期的技术运用角度进行绿色开发实践。例如,2009-2013年,中海地产达到及预计达到国家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建筑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些项目根据不同等级的绿色建筑标准,相应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户式新风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众多节水、节能材料、设备、技术等。
在设计阶段,项目即要经历基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项目定位相结合的绿色设计评审,并分绿色等级展开规划设计。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电脑模拟分析,采用被动式节能理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深圳中海香蜜湖一号项目,对建筑平面、剖面的设计,令许多家庭在炎炎夏日可以少用,甚至不用空调。在多个居住及办公项目的实践,进而通过对技术研究成果实践反馈后再研究的形式,达到绿色集成技术的研究目标,还形成中海地产重点技术:五大系统、十大技术标准。同时,中海地产还制定绿色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并加大材料招投标中绿色、环保的评分权重。
成效
社会效益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2014年12月完成验收的苏州中海国际社区233-2项目(春天工程)为例,作为中国海外集团首个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科技示范工程,该项目完成“建筑节能率 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节水率1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30%、可再生建材利用率30%”的设计目标,仅用电一项,每年即可节约3.1 万度电。该项目上所采用的技术,如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节能系统、节水灌溉技术等,在中海地产全集团范围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行业发展贡献经验。多年以来,中海地产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研究,并形成多项实质性成果,为行业发展贡献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技术。其中,《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对绿色地产的开发理念、实施技术细则等予以详细规范,获得住建部的高度评价。
经济效益
中海地产作为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房地产学组组长单位,中国海外发展亦入选香港 “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其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等获得充分肯定。
截至2015年底,已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美国LEED认证、英国BREEAM认证合计超过40项,共计建筑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2015年全年,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共有9个获得了绿色建筑认证,共计约143万平米。其中三星级项目3个,二星级项目2个,一星级项目3个,BREEAM 认证1个。这一绿色的附加价值推动了中国海外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过去5年(2011-2015年),中国海外发展的营业额复合增长27%,净利润复合增长22%,价值创造能力保持行业领先。绿色材料、设施、技术的创新应用,也逐渐体现为产品竞争力与产品溢价。例如苏州中海国际社区199-3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项目平均售价高出周边同档次楼盘10% 以上。
关键词:绿色施工;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47-02
0 前言
绿色施工作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门的针对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缺乏确定的标准来衡量施工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对绿色施工的推广和管理造成了障碍。因此,本文笔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建立较为全面的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体系。
1 绿色建筑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管理与评估工作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目前已有的评估工具最新的有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10月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供评价标准的于2006年6月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借鉴的体系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fall《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
2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但由于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10%,使得关注短期收益的开发商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举步维艰。而实际上,绿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种生态节能技术,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运行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维修费用以及报废拆除费用等全寿命周期费用是远远低于传统建筑的。有估算表明,一幢典型建筑在使用中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运营费用的25%,而在美国的建筑中,应用现有技术的气候敏感设计可以削减采暖和供冷能耗的60%,以及照明能量需求的50%以上,其投资回报率带来的效益大大超过此种设计增加投资所付出的代价。因此,若期望改变公众认为的绿色建筑措施成本高的错误认识,使得开发和维护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必须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摆正”初始一次性投资与全寿命费用的关系,检验各项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使用过程中所降低的运行费用和节能效益,力求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利益。
在建筑业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应重视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的可持续技术的应用外,建筑施工管理阶段也是应重视的一个阶段。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建造和清除扰乱了场地上现存的自然资源,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统;建造和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占填埋废物总量的比重较大;在建造过程中散发出的灰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造成健康问题。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管理方法则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管理技术。根据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内容,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定义为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管理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
3 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如实地反映建筑绿色施工各项性能目标的构成,指标繁简适宜、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2)整体性原则:构造的指标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资源、能源、环境、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每一个方面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可比可量原则:指标的统计口径、含义、适用范围在不同施工过程中要相同,保证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可量化原则是要求指标中定量指标可以直接量化,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易于分析计算。
(4)动态导向性原则:要求指标能够反映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的历史、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揭示内部发展规律,进而引导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笔者参考总结了GBC,LEED,《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评价体系中有关施工过程的评价指标,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资源利用、环境负荷、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健康与安全四大类指标,其中资源利用指标下包括能源消耗、材料资源、水资源三个分指标;环境负荷指标下包括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施工废弃物污染六个分指标;施工企业管理指标下包括管理参与、培训、投资、绿色管理、环境计划五个分指标;人员健康与安全指标下包括人员安全、人员健康两个分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3.3 评价因素标准确定
(1)评价等级说明:本评价体系的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分别代表的分数为优:100;良:80;及格:60;不及格:0。等级评价标准的确定一般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标准、规范、导则、数据库及行业统计数据的要求,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在合理制定评价标时,
(2)评价等级标准:笔者建立的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评价等级标准见表1:
3.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涉及到施工中环境、资源、管理和人员健康、安全等多方面,整个体系中包含的指标项、因素项和分因素项多且复杂,因而这是一个综合评判问题。同时由于体系中很多要素是难以给出定量评分的软指标,因而可以用模糊数学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与评价模型,评价步骤如下:建立分因素层单因素集U:本指标体系的分因素层集合U分因素层=UA1.2,UA2.1,UA2.4,UA3.3,UA2.1
建立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R表示模糊评价矩阵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它可表示为一个模糊矩阵:R=
R=rij|i=1,2,…,n,j=1,2,…m
本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是通过量测进行量化评价,因而评价结果是统一、准确的,可以用1和0来表示;而软指标是通过多位专家判断,给出评定等级,然后统计得出该指标对于四个等级的比例。
建立分因素层中UA1.2评判矩阵RA1.2为:
此矩阵表示UA1.2到评价评语集V的一个模糊关系,其中rA1.2.1,1表示因素集UA1.2中,分因素A1.2.1(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对评语集因素V1(优)的隶属度,即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这一分因素,评优的比例有多少。假设A1.2.1(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这一硬指标的最终得分是优,而A1.2.2(施工现场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这一硬指标的最终得分是良,则可以取RA1.2为:
3.5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1)等级评价:定级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对绿色施工给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因此在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B之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结果,即取与最大的评价指标 ,相对应的评语集V中的元素vk作为评价的结论。
(2)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可以通过对评语集V中的元素赋予相应分值,然后计算得出绿色施工的最终得分S。计算公式为:S=B×TT为4个评语等级的分数所构成的列向量。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启明,聂筑梅.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和评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田淑芬.绿色建筑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6,(1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21 st century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standard concep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 “可持续发展” 口号后,“可持续发展” 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 “绿色建筑” 热潮。所谓 “绿色建筑” 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 健康、 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 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
一、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 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 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年内,还要建设 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2、 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 "为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代表,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鼓励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减少资源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迅速在最大份额的中低端市场推行以减少使用!合理使用资源为主要策略的低成本路线,即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应以低耗为核心。
3、 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 “整体设计” 思想。
适当技术原则的内涵,所谓适当技术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当地产业,设备、 材料和劳动水准的技术,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物所在地的环境条件,保持当地的文脉和传统。如某科技大学在陕北黄土高原所发展的现代窑洞住宅设计,利用最简单的玻璃温室、 浮力通风、 太阳能热水和天窗采光等技术,不但使窑洞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甚至使采暖能源节约了60%以上。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要从全球环境和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如何在设计之中应用高技术和优质的材料,就是要应用寿命周期评价方法予以权衡,现在欧美应用的高技术绿色设计方法往往和智能建筑设计相结合, 智能建筑是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 低保养成本和最有效的管理建筑本身的资源,这与绿色设计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 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1 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 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3 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 舒适、 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 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 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三、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 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 地形地貌、 地质水文、 气候条件、 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 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 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 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 区域划分、 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 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 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入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①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②立体绿化。引入 “土地空间化” 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 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 组景、分景、 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 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 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 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 明卧、 明卫、 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 ―― ―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 重量轻、 体积小、保温、 隔热、 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 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 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 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 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 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 石油、 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 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 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 湿度、 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 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 “高标准低能耗、 高效能、 低污染” 状态下持续发展。
四、绿色建筑的评价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 管理机构、 社区组织、 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 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建筑环境评价结果,形成共识,使其贯彻始终。因此,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法、 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法国的 ESCALE 法等等。
人工环境的营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划分为全球的、 地区的、 社区的以及室内的环境影响。此外,评价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 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噪声和气候)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如景观、审美)等,而这些因素可能很难确定评价指标或者很难用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来表达。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 实施建设、 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 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作为一种操作工具,它应对考虑环境设计的使用者提供帮助,从营造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而组织的。为此,首先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弄清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白研究是在怎样的一种前提下进行的,并且初始阶段所做的相关选择也必须弄清楚。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联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 边界、 范围的设定。 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评判,从大的方面着手,忽略不重要的细节。 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五、 结束语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离不开全民的参与,通过我们共同的智慧、 经验、 勤勉和努力,我国的建设事业一定会走上一条环境和谐、 资源节约、 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六、总结: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内涵既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从8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目前已有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欧盟国家推动“焦耳2”行动计划,因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在多个欧盟国家,选择典型的具有示范性的绿色建筑设计项目,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示范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验证各种绿色技术,例如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和水能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城市生态建筑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实践示范。比较典型的有英国BRE的环境样板楼、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的办公楼、Integer示范房屋、美国匹兹堡的CCI中心、英国新国会大厦、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澳大利亚悉尼的奥林匹克村、丹麦KAB咨询所设计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建筑等。这些绿色生态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围绕推广绿色建筑的目标,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且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例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NABERS、加拿大的GBTools,挪威的Eco 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此外,日本和台湾省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此外,在这些评估体系中都制定了定量的分级体系。例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加拿大的GBToo1s都要求用建筑能耗模拟预测程序DOE―2对被评估建筑的能耗状况进行详细的模拟计算和预测;加拿大的GBToo1s和台湾的绿建筑评估手册则要求对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平衡、水的平衡以及建筑材料采掘、制造及运输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对影响进行全面的定量计算,再依据其结果进行评估。对于难以定量预测的内容,则采用定性分析、分级打分的方法。这些评估体系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对以上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绿色”概念,引导建造者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展望和建议:
建筑节能并不意味限制发展,正确的建筑节能观,应该以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固有能耗,用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筑节能工作应该同时从两个角度同时展开。一方面是降低房间的冷、热负荷,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及采用新型的节能建筑材料解决减少房间负荷(围护结构传热、新风得热及房间内人员、灯光、设备等的得热量)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建筑耗能系统(冷/热源、输配系统和末端设备)的效率降低为满足冷、热负荷的要求而消耗的能量。
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角度看,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困难,所以近期应该优先考虑新建建筑的节能,包括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筑物和建筑设备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
从建筑类型看,民用建筑应该更侧重于新建建筑的建筑物本体的节能技术和优化设计,兼顾发展建筑设备新技术;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则更应该侧重于空调和采暖系统及照明设备方面的新技术和优化控制技术,对新建商业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技术更新和对既有商业建筑的系统节能改造技术应该同时推动。
此外,在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应该从节能体制方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如建立基于市场的建筑节能机制、强化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推动供热/冷计量收费制度、制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等。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3个方面开展研究:
第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第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第三:“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其次又包括一些小内容: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房地产;绿色建筑;建筑技术;开发与应用
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建筑。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指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材),减少建筑活动的污染,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刻不容缓。
一、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
现在,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转变为舒适性,特别是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居住条件的环境质量。此外,人们对于环境的综合质量开始有了较高的要求,买到的房子是否有保值、升值的能力,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开发商在提高住宅的建筑水平,改进住宅的建筑技术方面下功夫,也为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埋下了伏笔。
2、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但是,对资源的消耗却也是触目惊心。我国传统建筑业一直坚持搞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使经济的增长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另外,房地产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据研究发现,建筑活动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环境污染总量的1/3还多。而且还造成了大量无法处理的垃圾,形由此看来,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二、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5年颁布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一大进步,《导则》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且提出了“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这使绿色建筑技术更加明确和体系化。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就是应用我国自主创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典范。但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引进技术无法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过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起步较晚,因而难免要大量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如何能将国外技术本土化,创造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型技术,这是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难题之一。另外,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亟待降低。目前,我国的生态楼盘标价往往较高。在中国,绿色和生态总是让人联想到“贵族享受”。这主要是因为绿色建筑采用了一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因而初期的投资较大,成本较高。在房地产市场上往往出现绿色楼盘“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所以,降低绿色建筑的成本成为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关键。
再者,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和水平较低,环保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环保经济产业链。建筑施工队伍的素质仍然较低,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仍然缺乏经验。这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障碍之一。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无法协调也是制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要素之一。绿色建筑技术使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房地产业对于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但是,过多的技术叠加也不一定就能优化资源的配置。过分的应用新技术反而会降低经济效益,从而使房产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开发商和设计者在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途径
针对我国房地产开发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把好“三关”,即“设计关”、“能源关”和“材料关”。
首先,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对建筑物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内外的热量交换、通风采光等性能,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舒适度。例如,良好的住宅设计能够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来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较好的房屋朝向能够利用太阳能控制建筑内的日照环境,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提高舒适度,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提高小区的通风效果,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环境制造自然风,可以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英国的德蒙特福特大学的工程技术馆,就是采用建筑设计降低能源消耗的典范。该馆通过各种巧妙的设计,使它在夏季的时候室温不超过27℃,在有阳光的白天无需人工照明。
在住宅建筑建设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往往成为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一些高效节能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地热泵系统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都是体现住宅建筑环境效益的关键。
目前,对于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大大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此外,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受到绿色建筑技术的青睐。这就需要建筑开发商和设计人员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清洁能源,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地热泵系统是从低温能源中取热,提升温度之后为建筑物供暖和供热。解决居民采暖和生活热水供应的问题。热泵型家庭热水机组就是比较常见的地热泵系统之一,它是通过从室外空气中提取热量来制备生活热水,当没有余热或者废热可以利用的时候,这种方式是为家庭提供生活热水的最佳方式。此外,还有空气热源泵,地下水热源泵,污水水源热泵等等。
垃圾处理技术是通过一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建筑垃圾进行处理,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比如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回收利用再生沥青路而料,其质量与新拌沥青路而料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 。
(关键词)建设工程绿色施工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推行绿色施工技术的背景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是传统施工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新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能源消耗,提高用能效率。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水污染,并尽量减少水资源消耗。选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建材,节约材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二 绿色施工的定义
《绿色施工导则》中明确给出了绿色施工的定义:绿色施工就是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
三 施工技术实际应用
1节材技术
对钢材、木材、混凝土等都有精确预算,优化下料方案,减少废料产生。
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料场设置于加工场旁,减少材料二次搬运。
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
优化大钢模配置,增加钢模周转次数。
进行各种废材再利用,如木方接长、短钢筋制作成马凳。
优先采用高效钢筋和螺纹接头等节材效果明显的新技术。
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
2节水技术
重复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办公室、生活区均采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龙头、脚踏淋浴开关,公共厕所采用自助冲洗装置。
底板混凝土后期养护采用砌砖胎模蓄水养护。
对竖向混凝土构件的养护采用洒水后包裹塑料薄膜保水的方式,减少了用水量和养护难度、次数。
在现场设置两个蓄水池,将基坑井点降水排出的水汇集后,用于绿化灌溉及部分降尘洒水用水。
3节能技术
制订施工能耗指标,优先使用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优先考虑耗用电能较少的施工工艺。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5)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6)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
7)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作业面,相邻作业区域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减少机具数量。
4节地技术
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道路、管线,作为办公区、生活区之用。
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按照审批用地指标所需的最小面积设计。
利用闲置土地设置临时堆土场用于回填用,减少了土方的外运量,并在堆土场表面进行了以速生草皮和草本花卉为主的绿化处理,减少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扬尘。
根据施工规范和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增大使用面积。物资部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周转料具随进度随转入楼层。规划好材料堆放场地,减少二次搬运。施工现场合理、紧凑布置,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
临时用地保护: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工程完工后,及时对周边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5环境保护
(1)扬尘控制
土方作业阶段,对于正在施工的区域采取洒水措施,对于已开挖到位的区域,采取全面覆盖密目网的措施,以减少扬尘。
土方运输车辆采用全封闭车斗,保证土方不外露。
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
水泥仓库采用全封闭库房,装卸前后洒水控制扬尘。
建筑物内垃圾清理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通道由上而下、有内至外进行输送。
施工区内的地面,采取部分硬化、部分绿化两种方法进行封闭,防止扬尘,硬化的道路每天安排专人打扫。
(2)噪音与振动控制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设备。对施工现场周边绿化,既能减少粉尘污染又能降噪。
(3)光污染控制
夜间室外施工时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尽量垂直集中在施工区域范围内。
电焊作业时采取遮挡防护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如搅拌机处等),将废水收集过滤沉淀达标后进行集中排放。
办公区、生活区厕所设置化粪池、食堂设置隔油池等进行三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四 问题与建议
1管理方面
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技术知识培训不够,工人自觉程度低。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执行力。
现场管理者对现场材料用量、机械设备进出量、能源利用量有记录,但缺乏数据的统计。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据此进行可行性评价和总结。
2节材方面
工程中缺乏对使用的材料绿色和非绿色的鉴定比较,应用材料比较多的是对基于价格和性能的选择上,应加入绿色评价。
3节能方面
主要施工设备由于价格和习惯问题没有采用节能设备,例如塔吊、人货电梯没有采用变频技术或节能变压器,需积极推广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
4节水方面
生活污水利用率低,多是处理后直接排放,其中部分生活用水完全可以用来进行绿化、降尘之用。
5其他方面
(1)政府需适时推出鼓励政策,随着绿色评价国家标准的正式颁布和实施,建议参考文明施工措施费的设置,设立绿色施工措施费。由于绿色施工的内涵高于文明施工,因此费率的选用应略高于文明施工措施费,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的积极性。
(2)推广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节能减排。
(3)加大监管力度,和文明施工成功推广一样,绿色施工要规范化也必须有强制的措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详细的考核表格,并定期派专人进行现场检查考核。
五 结语
在实际绿色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金旺玉城住宅小区工程至目前为止通过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节省了不少资金,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施工检查中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好评。如何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是关键,至于如何实现绿色施工管理这个目标,靠的便是绿色施工技术,这便是绿色施工技术实际应用具体措施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绿色施工评价标准》(ZJQ08-SGJB00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