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康复治疗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治疗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治疗的概念

第1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虑;抑郁;自我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患者病程时间长,住院期间经济负担重,在疾病稳定期回家治疗期间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1]。目前,业内许多研究将自我概念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组研究旨在通过对社区COPD患者的自我概念和情绪状况进行调查,探讨自我概念与情绪障碍的关系,以此为提高社区COP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筛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社区卫生中心管辖范围内稳定期COPD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40例患者全部经过我市三甲医院确诊,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提出的诊治标准。全部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对照组按照1:1配对原则,筛选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81(65.61±11.32)岁;病程为(10.54±7.90)年。其中中度阻塞26例,重度阻塞14例。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两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每组问卷发放40份,每组回收有效问卷为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

1.2.2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对患者自我概念和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自我概念与焦虑抑郁状况的关系。

2结果

2.1两组自我概念评定结果见表1。

根据自我概念总分χ±s(265.690±40.11),将研究组40例患者分为三类:≥301.99分为良好(4例,10.00%);自我概念总分≥224.80且

2.2两组SDS、SAS评定结果见表2。

3讨论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通过对生活和工作经验的累积、进行不断的反省,逐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它是由情感、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人的行为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将自我概念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3]。一个人对于自我概念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适应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患者如果拥有正性的自我概念,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生活压力,从而对其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反之,如果一个人为负性自我概念,就会影响患者康复,降低其生活质量[4]。

由于COPD的不可逆性,许多专家认为COPD不是局限性疾病,而是将其视为全身性疾病,因此患者活动受限,易产生消极、焦虑、悲观情绪,随之出现负性自我概念[5]。本组研究显示,COPD患者自我概念水平较健康人群偏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下,会使患者的依从性下降,从而影响COPD患者的康复和治疗,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本组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程度与其抑郁情绪正性相关。此外,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使COPD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理能力差的COPD患者抑郁程度严重,生活质量低下[6]。因此,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加强COPD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时发现COPD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多与患者交流,消除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概念正向认知水平,对增强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好康复起到积极作用[7]。

参考文献

[1]毕艳玲.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46-847.

[2]谢馨予.社区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96-1697.

[3]王茂斌,王浩彦,朱亚玲.心肺病康复治疗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10.

[4]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5):24-36.

[5]王雪芬.社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0):1716-1717.

第2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2004年5月,金牛区政府出资建立了抚琴、茶店子两个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指导站,并得到了挪威协力会(NMA)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康复指导站根据康复评估结果为每一个脑瘫儿童制定个别化的康复训练目标和康复训练计划。通过社区康复指导站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脑瘫儿童在康复员、家长、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等人员的协同下进行个别康复训练,对每一个儿童都制定了一套康复方案,针对特殊个案进行个别的康复安排,确保他们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走入普通学校的赵杰小朋友,当初到金牛区康复站训练时,运动、语言及认知、生活自理功能都相对较差,经过个性化康复后,现已在白果林小学就读一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生活学习完全能够自理。

赵杰刚进康复站时,站立时骨盆前倾,髋关节明显屈曲、内收,站立平衡等都比较差;抽象概念与对形状、大小、颜色、对应及空间和对比概念都比较欠缺;在就餐时有一定的就餐礼仪,但对筷子的使用不熟练,只能够部分完成穿脱衣裤及个人卫生动作。经过康复站的个性化系统训练后,他有了比较正常的功能活动,能够独立上学和融入学校环境,能够和老师同学正常交流,认知水平达到其年龄水平;生活完全自理,不需要别人的辅助。

在挪威援助方的支持及政府的重视下,金牛区脑瘫社区康复在不断进步和改变,截至现在,两站已有4名脑瘫儿童进入了普通幼儿园或学校。通过两站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社区的脑瘫儿童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爱心开启心灵,关爱渗入家庭

金牛区抚琴街道金鱼社区50岁的高位截瘫患者侯大元,因妻子患有腰部疾病及夫妻都无职业,现今10岁女儿上小学,每月靠低保和专项补助生活,成了社区的特困户。

2005年7月,侯大元因长期卧床患上了褥疮,每天的医药费使这个本来就非常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就在最困难的时候,金牛区残联相关领导上门看望了侯大元,并咨询了他的病情。残联雷理事长还专门叮嘱残联专干说:“我们残疾人不能够因为经济困难而医不起病,我们得时时为残疾人着想。”当即给予了医疗救助款2000元人民币,朴实感人的话语激励着残联专干和残疾人。

然而2005年11月,祸不单行的侯大元因病情突然加重,导致生命垂危,家庭经济基础非常差的他,根本住不起医院。这时区残联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将绝望的侯大元送医院抢救治疗,在经医院诊断宣布要截去双下肢的情况下,侯大元还是放弃了治疗,回到了家中。残联的专干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了相关部门和领导,在残联领导的精心安排下,为侯大元制定了救助措施和康复方案。在医院医疗一段时间后,转回了社区进行康复,并请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教授为他做专业的康复护理、理疗、药疗等康复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褥疮慢慢地好了,双脚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现在,他一到社区活动时,总自豪地告诉别人说:“今天我能够出来活动,全靠区残联,是他们给我制定了长期康复训练计划,请来了康复医生为我治疗评估,送给了我轮椅。我也能像健全人一样享受生活了。”说话时他双眼充满晶莹的泪水,这是幸福的佐证。

自金牛区获得首批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以来,45个社区康复站每天都在努力为残疾人服务,从此,残疾人不再发愁为康复治疗而奔跑,为家庭经济基础差而烦恼了。

个性社区康复,实现人人享有

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为了唤起对生命的热情,让更多的残疾人重新走向社会,实现美好的创业梦想,金牛区西安路街道残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在人口相对集聚的地方,建立了街道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中心,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站,与卫生部门实行了资源共享,共投入30多万元的资金,配备了专业的康复设施,为残疾人建立了康复训练个性化档案。一些残疾人在康复指导员(社区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6年5月,58岁的肢体残疾人江龙明,本想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创办一个“社区废品回收服务站”,在创办前期工作还没有完全办好的情况下,突然感觉身体不适,6月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确诊为脑梗塞和高血压病三级(极高危)。通过一段时间的医院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8月,在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的帮助下,他来到了西安路街道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指导中心,经过康复指导员的初步评估:左侧上下肢有麻木症状,行走轻度摇摆,站立稳定性差,同时还伴有心理和中度构音障碍,建议到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治疗。随后,康复中心为他制定出一套个性化康复方案并马上开展实施康复训练。最后通过近7个月的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综合治疗,现在的龙江明在个人行走、生活自理、语言及心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相信只要坚持康复治疗,一定会重新回归社会。

第3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脑损伤 三级康复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5-01

脑外伤和脑出血是脑损伤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脑损伤的幸存者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差。康复治疗对脑损伤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实现整体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而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脑损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要伤害,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院根据我国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经验,凭借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的概念,对35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三级康复整体护理,经临床观察,康复效果满意,并对疗效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脑损伤患者70例(脑外伤和脑出血)。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征得病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康复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15岁~65岁;脑挫裂伤10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外血肿8例;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9岁~60岁;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外血肿11例。两组病人随机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高压氧及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未给予任何规范的康复护理和训练,仅由家人及护工帮助锻炼。

1.2.2 康复组。除常规临床治疗外,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及康复疗法。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早期及时地介入康复疗法,三级康复整体护理方案更是要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一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发病后第1个月末,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二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随着病程延长,病人的体能逐渐改善,由神经科病房转入康复病房继续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转换、轮椅转移、坐卧训练;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同时进行进食及穿衣等床上ADL训练、如厕训练、并发症护理、膀胱直肠训练、心理护理。三级康复护理是指患者第4个月初至第6个月末。康复医院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出院时的实际需求,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而患者继续在家庭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士定期上门指导,对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训练给予帮助,教会病人如何自我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适应患者的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指导病人家属或护工采取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教,并由他们完成每周其余部分训练活动。两周上门1次,直到6个月末随访结束。各康复阶段具体内容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指导。

2 结果

我院对70名患者进行为期7至11个月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在治疗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虽然在医院在进行一级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进行二级康复,康复组出院后进行三级康复,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变化时,康复组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第4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摘 要:适应体育概念的形成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等有着深远的渊源,它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中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相关概念的使用混乱并缺乏科学性。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体育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关键词: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91-04

The Necessity of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LU Yan1, HAN Song2, ZHENG Shou-ji3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3. Taiwan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cept formation of adapting sport has profound origin with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and disability sport. It has constantly been enric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the concepts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adapting sport field are in chaos and lack of science. Since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is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compared with other concepts and it summarize better and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this sport phenomena.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be used no matter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r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Key words: adapting sport; concept defini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试图从适应体育概念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其定义的演变出发,对该概念及与其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盼对适应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所推动和帮助。

1 几个主要相关概念的分析

1.1 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 sport) 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 sport)这个术语经常出现在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中,历史上也曾经使用伤残人体育,在中国台湾使用残障人体育,其涵义泛指残疾人的竞技体育活动。学术界认为Sport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是较正确的表达,但残疾人体育组织却更倾向使用disability sport这个术语。较长的一段时间里disability sport与轮椅运动(wheelchair sport)、聋人运动(deaf sport)、脑性麻痹运动(CP sport)等术语替代使用。随着残疾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以往国际上几个残疾人体育组织间进行了整合,残疾人的体育竞赛活动也超越了类别的界线,出现了残奥会、特奥会和聋奥会。残奥运动(Paralympics)、特奥运动Special Olympics)、聋奥运动(Deaflympics)逐渐成为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更为明确的术语。与这三个术语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运动分级(sport classifcation)、医学分级(medical classification)、功能性能力(functional ability),关于分级概念的出现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特点的使然[1]。

1.2 特殊体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特殊体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也有人称之为特殊人体育、特殊体育教育。这个术语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教育界,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较高频率的使用这个术语,其涵义泛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领域普遍使用这个概念,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体育教育服务而提出的,进入80年代适应体育教育这个术语取而代之。

1.3 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英语“adapted" 是从动词“adapt"转化而来的。是指因应个人特殊情形去调整措施或设备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强调经过调整后的计划或服务的益处。 “adapted"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美国卫生、体育及休闲协会(AAHPER)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最新定义中,用以取代原来个别化评估与计划中所使用的矫正(corrective)和修饰(modified)等术语。改用“适应",是受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乃以适应为基本概念,认为适应是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

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的定义在过去100多年特别是近4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植根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也折射出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这一术语并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这个定义是基于教育视角而非医学,有广泛的课程指向性。[2]

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认识的发展,对适应体育的解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

国际上第一次正式采用“适应体育”常被认为始于“国际适应体育联盟”,这个组织是1973年由加拿大、比利时、美国、成员等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创立的。

国际适应体育联盟主席、美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Claudine Sherrill(1976)将适应体育定义为:“是分析运动、确定心理动作领域问题的科学,是对补救问题和坚持自我力量的发展性指导策略。"[3]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主席、德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Doll-Tepper (1989)对适应体育作以下定义:“适应体育是指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个人,如残疾、健康受损人士或老年人的权益和能力给以特殊重视的体育活动和运动。"[4]这一表述代表了欧洲多数学者的观点倾向。

美国加州大学适应体育课程标准中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适应体育是体育教育计划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残疾学生无法完全完成普通体育教学计划。适应体育教育计划通常由获得专门证书的专业人士执行,他们会和学校别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体育老师、特殊日班级老师和教育辅导者。他们会为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医疗人员和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建立补充援助、服务体系或者修改计划,达到使残疾学生成功地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计划,或者设计特殊的体育教育计划的目的。

台湾适应体育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5]

另外几种常见的描述是:

适应体育是改善心理动作问题的服务;

一种特殊的训练;

一种跨科际整合的知识;

一种需要特殊才能的专业;

一种指导训练的哲学或理念;

一种对各种行为的接纳态度;

一种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1993年Claudine Sherrill将适应体育定义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终身的心理动作问题的鉴定和解决。"首次提出终身和学科整合的概念。随后1994年Depauw和Sherrill进一步对适应体育定义作出了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a)鉴定和解决终身心理动作问题;(b)分享积极的生活方式、平等参与休闲运动、获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指导和终身参与到体育、舞蹈、水上运动中;(c)连接学校-社区服务来达到整合和融合。" 与1976年的定义相比,作者认为这个定义强调的不是残疾而是个体差异和环境融合。新的定义包括终身概念;适应体育被认为是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门课程,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6]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体育科学指南,对适应体育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包括跨学科区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术语,它含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舞蹈、运动以及在一生中受损个体的适应和修复。"“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包括证实和解决终生的活动问题;发展和贯彻对运动和积极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理论支持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服务衔接和授权系统方面创新和合作"[7]

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概念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2 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分析

2.1 国际权威人士们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 为了更充分地把握当前国际权威人士对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笔者基于对适应体育定义形成过程的探讨,以假设1994年Depauw和Sherrill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为题项,了解有多少人赞同该假设?为什么赞同或不赞同?采用面访和函调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的理事(IFAPA)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有Claudine Sherrill、Doll-Tepper 、Hutzler 、Van Coppenolle 等2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适应体育权威人士给出了他们的反馈意见;作为国际适应体育领域里最高学术机构,(IFAPA)这些理事们的意见可以代表当今学术界、理论界的基本观点。调查结果为:完全赞同者为8人,不完全赞同者为18人,完全反对者没有。那些不完全赞同者大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综合他们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适应体育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是最核心的一点;2) 适应体育包括竞赛、教育和娱乐健身等部分;3) 适应体育本身是一个开放式、随着时展而不断拓宽的跨学科的知识领域;4) 适应意味着根据个体差异而调整、改编和调适。这一观点是对目前适应体育定义的补充与发展,当然,也反映出属种概念的不完全一致性。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适应体育发展的不同步所致,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但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专家们的观点是趋向一致的。只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定义的产生需要符合逻辑学理论的内在规定性。进一步合理地揭示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使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更为相应相称,并更加清楚、确切的说明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实践界域、知识体系等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适应体育作为学科发展的需要。毕竟核心概念的建立是个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

2.2 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对适应体育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是回答采用适应体育概念必要性的前置性问题。同时也是构建适应体育学科理论的奠基性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长期对我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的观察思考,结合高端权威人士的调查,笔者认为引进适应体育的概念,需要对现有的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做出进一步清楚、确切的说明,使之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人的语词表达习惯、符合逻辑学理论的科学性规定。

通过说明或规定语词的意义来揭示概念的内涵是逻辑学理论所指的语词定义的形成的方式。本文将以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基本维度采用语词定义的方法说明适应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所谓被定义项就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既“适应体育”。其次,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适应体育的内涵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语词表达,即:“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及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人为对象”;“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属种概念是对适应体育概念外延的划分”。最后,定义联项是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的概念。如此,适应体育定义的完整表达便是:“适应体育就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定义项中几个基本语词的意义:

1) 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改善个人和环境的策略是适应体育的目标价值取向。

2) 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体育活动中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仅仅是适应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是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但其目的是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适应体育区别其它类别体育活动的宗旨目标所在。

3) 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这是对适应体育对象的规定,分别使用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而不用残疾的语词,是因为前者内涵更宽泛,例如:有心理障碍不一定是残疾;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主要指老年人、处于恢复期的损伤者、孕妇、婴幼儿、肿瘤患者康复期、肥胖及慢性病患者等。

4) 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适应体育之所以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因为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致。针对个体情况而作出评估、诊断、干预策划、反馈与调整是适应体育的基本方式。

5) 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是个综合性学科。医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体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适应理论等是它的上位学科;它与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其它二级学科一样归属体育学门类之下;进而,随着学科的成熟及进一步知识分化也会产生适应体育的下位学科。

6) 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指适应体育适用的范围。也就是对适应体育外延的界定。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和实践活动方式,但其面对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却具有共性特征。既: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个人与环境的融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出于同一理由,将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子项是对母项适应体育概念作出的划分。子项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的外延与母项适应体育外延相应相称。

2.4 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反思 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虽然历史久远,但使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这一概念也不过是近50年的事情。而且在近40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适应体育概念是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改编后身体活动这些概念演绎而来,也可以说是这些概念的替换词。一个世纪之前,康复医学、现代体育的发展给医生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将运动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纳入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运动康复不仅在康复医学领域得到发展,也给体育学者们一个“继续创造”的启发,随后残疾人娱乐性体育活动和残疾人竞技性体育活动开始出现并很快盛行。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概念是多样性的,比较共性的特征是概念的名称以事物的外在表面性为取向。例如:使用轮椅进行的活动就叫“轮椅运动”;盲人参加体育活动就叫“盲人体育”;身体活动运用于康复治疗就称之为“康复体育”等等。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是基于教育的视角,其社会背景特殊教育改革的回归主流教育思潮兴起所致。随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残疾人维权运动带动了残疾人融入体育的发展进程,在北美、欧洲等地适应体育被一大批学者所关注。笔者认为,自此适应体育开始了融入了科学理论思维的发展状态。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适应体育概念的探究。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概念的解释仍然还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多数的权威学者对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域倾向于较为一致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因社会政治、文化乃至教育、体育发展进程对其产生影响。致使适应体育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2.5 我国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的必要性 我国适应体育历史悠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的适应体育实践发展有相似的历史过程。从现代意义上的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而言,长期以来就已分别是不同的学科理论研究的问题指向。例如:运动医学关注的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学关注特殊人群心理康复、心理特征等研究;专项训练学关注的残奥会、特奥会竞赛项目和残疾人运动训练、特殊教育学、体育教育关注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等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出现,这些可以视为是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前期基础。那么之所以提出适应体育的概念,其必要性在于:

2.5.1 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际交往和交流 从国际看,适应体育概念形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和主流概念,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在适应体育领域,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各国及国际适应体育组织的交往日益增多,积极参加国际各种适应体育竞赛、教育和科研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用国际统一的概念,将无法对话和交流,也势必对我国适应体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5.2 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我国实践需要,有利于我国实践发展 由于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历史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现在,这一领域的概念处于非常混乱的状况。总结多年来的文献资料,发现相应的概念有伤残人体育、残障人体育、特殊体育、残疾人体育、适应体育等多种。由于概念的不统一,给相关研究和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在本论文所做关于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问卷中,对当前存在问题的选项中,选择“专业术语不统一”的比例为79.3%(N=557)。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适应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对概念统一的迫切要求。

2.5.3 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有利于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领域的拓宽 概念是理论最基本的元素,是构筑学科大厦的基石,因此,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首先对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我国适应体育理论还处于初始阶段,必须在概念层次上取得一致,才能够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概念看,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依据。特殊体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只是简单的借用概念,并没有体现出该领域的特征。残障人体育是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称谓,由于强调社会对残疾人的影响,该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90年代前后我国大陆也有学者使用这个概念,但影响范围很小。90年代后,随着台湾地区逐步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残障人体育的概念也基本销声匿迹。伤残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相当于国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认识水平。该概念过多关注的是“伤"、“残"、“疾病"等特征,随着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权思想的发展,该概念已经较少使用,而且其内涵也已发生了变化。现在,国际对“残疾人体育"概念的适用仅限于“残疾人竞技体育",而对更加广泛的教育、康复、休闲、娱乐等活动,则统称为“适应体育";特别是在学术领域,“适应体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其它各类概念。

3 结 论

就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学科理论的形成的观测视角,其核心概念建立过程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几个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实践活动领域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郭桥,资建民.大学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 通过适应体育对残障人士进行教育和社会整合的主题网络(ADAPT).

[3] 加州适应体育教育课程标准.

[4] 阙月清.适应体育概论,台湾,2004.

[5] 陈素勤,等译.适应体育 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2001.5,11.

[6]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 知识讲座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 评分方法 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 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 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 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 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 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 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 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 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

第6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社区康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88-01

在发达国家,社区康复体系建立已经非常完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较为全面,尽可能的在社区医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当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满足不了患者的康复需求或病情发展不良时,可由基层医院转移到上级医院治疗,经过层级的医疗干预的,能够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1]。康复医学的概念及运营模式是在20世纪80 年代引入中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摸索发展过程,我国的社区康复工作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到,由于我国社区的康复工作发展时间较晚,同时受我国经济水平及大众对康复工作的认识接受程度较低而制约其发展,社区康复工作尚存较多的工作有待完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统计观察的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本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能够覆盖的长期居民人数约为4万人。均为建院10年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

1.2 方法:收集本地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工作的情况,统计康复科室设置、医护人员配置、患者数量等。

2 结果

2.1 统计此1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科设置情况,如表1:

2.2 在4家设置有康复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约50%的医护人员为初级职称,康复科的门诊量由每月的5人次提高到60次左右。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服务的现状

(1)社会大众对社区康复的认识有存在不足,对社区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对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停留在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及精神抚慰等方面。而我国建立社区康复工作的目的是凭借社区的医疗资源承担从人群的残疾普查、身体伤残的预防以及医疗康复等工作[3]。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如:医疗方面的需求: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恢复;认知能力的改善;心理行为的调整适应等。此外包括: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需求等。概括而言现阶段社区康复机构缺少: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才,由于从业人员对康复概念认识模糊,康复的专业知识有限,康复治疗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人们对康复工作的接受程度,从而制约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2)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社区康复经费短缺。国家财政拨款金额有限,而需要康复的患者多为贫困人口,为康复患者提供服务越多,无偿投入资金的就越多,导致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

3.2 摆脱社区康复服务发展不良的状况的建议

(1)加大对社区康复中心建设的资金的投入情况,确保康复中心正常开展业务的必备条件。调查显示:社区康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远小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康复费用,并具服务覆盖面广泛。社会应在保险政策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按照人群的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将康复期的患者有效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有效进行医疗资源的调度及分配。

(2)加强社区居民的康复教育工作,据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康复工作对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没有参与社区康复治疗或未能坚持社区康复治疗,使患者措施最佳康复治疗时期[4]。究其原因是由于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及健康教育的工作,使广大的居民没有对社区康复工作产生重视。因此,现阶段,加大对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工作,提升人们对康复的认识、普及常见的康复知识等,是现阶段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3)提高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

对比观察康复科室的从业人员与临床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结果可见,康复工作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的康复从业人才。科室的部分工作尚需依托全科医生或护理人员,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人才梯队。此外,在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岗位工作制度及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为解决人才匮乏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从高校大量引进康复专业的高材生作为康复科的新生力量,并加强岗位工作的培训力度及频率,使新生力量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康复科的中坚力量,规范社区康复工作,提升康复工作质量,提高康复工作对居民的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金声,黄永禧,李和兴,田园,张茜,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6)

[2] 孙启良. 抓紧社区康复人才培训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01)

第7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宫颈糜烂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的处理对策

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在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

应用神经内镜修补脑脊液鼻漏

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镜治疗

神经内镜辅助治疗颅内表皮样囊肿

神经内镜在脊索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 第5讲 甲状腺癌的诊治规范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住院高血压患者病因及临床研究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康复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大出血相关因素及治疗分析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危险因素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误诊漏诊71例分析

联合心理干预对胃镜检查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新生儿重症肺炎心肌损害与围生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食管癌手术淋巴结转移427例临床分析

全面正确认识他汀的安全问题,积极推动他汀的合理使用(上)——美国脂质学会(NLA)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报告解读

中国第五届世界心脏日新闻会在京隆重举行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治与预防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康复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

烧伤后的功能康复治疗方法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金属β-内酰胺酶及抑制剂研究进展

重症监测治疗技术在重度AOPP救治中的应用

放射性血管介入技术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单纯溢液的诊治体会(附64例报告)

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

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研究

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类癌30例临床分析

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27例体会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上)

主动脉夹层伴高血压的处理原则

跟痛症

小儿麻醉的呼吸管理

肿瘤化疗药物耐药的概念与现状

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问题及处理

恶性淋巴瘤的耐药及防治

滋养细胞肿瘤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

造影剂肾病

Ranson及Glascow评分系统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附311例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国产坎地沙坦酯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6个月的有效及安全性观察

羊水板层小体计数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研究

DXA腰椎骨密度诊断评价超声诊断骨质疏松的阈值研究

抗凝与溶栓治疗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气的影响

不同胶体液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慢性肥厚性喉炎围手术期治疗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比较

第8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养的不同对象实行有区别的院内服务,还没有形成相应完整配套的保障体系。现就此作以探讨。

1目前疗养服务保障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1.1目前的疗养接诊服务过程 通常情况下,疗养员持疗养证入院,疗养期为半个月。最初几天先对疗养员进行常规的体检,作出诊断,针对基础疾病和新发疾病调整用药。随后安排全体疗养员进行景观疗养,或根据情况参加体疗、海水浴、理疗、心理治疗等,之后进行疗养小结,疗养结束。

1.2存在的主要弊端

1.2.1 保健疗养与康复疗养概念混淆患有不同疾病人员与健康人员集中在一起疗养,需康复者也要填写治疗病历,没有针对性的康复疗养计划,体现不了康复特点;健康疗养人员在体检时也统一填写病历,使健康疗养员产生病人住医院的感觉。在仅有的半个月疗养过程中,无论是需康复治疗还是需放松休息的疗养员在计划安排上都要随“大部队”一起行动,进行常规的体检、常规景观治疗、体疗等,忽略了个体化针对性的检查与康复治疗。结果,康复疗养员相对治疗过少,得不到有效的康复,而健康疗养人员游览活动又不够,达不到疗养放松效果,最终两者皆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1.2.2科室无专业特色由于对康复疗养人员没有系统配套的服务措施和保障条件,同健康疗养人员的服务方式没有根本区别,在客观上造成医务人员除了做大量的病历文书外,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及进行个体化的疗养康复。这样不只是疗养员达不到疗养康复目的,医务人员也不能得到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个人无专业特长,科室无专业特色。加之疗养院经费有限,缺少先进的检查、检验设备及新药品,医生们更是很少有机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等原因,造成了疗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严重落伍于新的治疗手段、新的检查项目和新的医学理念。

2优化疗养服务保障方式的主要着力点

2.1康复疗养与保健疗养分开分别建立康复疗养科和保健疗养科。康复疗养科相当于疗养院中的医院,即“院中院”。在康复疗养科,疗养员按疾病分科进行专科专病疗养,根据康复计划进行系统的检查、药物治疗和发挥疗养院特色的综合康复治疗,如体疗、理疗、心理治疗、景观治疗、中医治疗、作业治疗等。针对不同疾病分别建立系统的疗养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体系,使疗养过程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疗养根据个体化评估诊断结果严格按规程实施。同时,对疗养员的疗养效果作出统一客观的疗养效果评价,从而不断改进疗养实施方法,使专病种康复手段不断地得到完善。保健疗养科室只设少量的医疗行政人员,负责组织疗养员的保健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参观旅游、文体活动等,主要立足于丰富疗养员的疗养生活,在愉悦放松中学习健康养生知识,实现通过短期疗养改掉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以期达到疗养一次受益一生的效果。

2.2疗养院与当地部队治疗医院建立双向转诊体系双向转诊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院诊治过程[1]。康复疗养是疾病治疗的继续,实现疗养院与治疗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无论是在人才、设备、床位等部队卫生资源整合上,还是在实现疾病的整体治疗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康复疗养员中发生的危重病情,实行双向转诊的医院更能成为疗养院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托。

2.3设定临床疾病心理治疗专科临床疾病心理学是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临床心理学分离出来的学科。疗养院治疗心理疾病有得天独厚的人员、设备、环境以及疗养因子的优势,特别是有“以疗养方式来医治心理疾病”的心理优势。因此在疗养院开展临床疾病心理治疗,对康复和健康疗养对象都具有积极意义[2]。

2.4改进疗养员集中出入院的有关规定对保健疗养人员可规定时间集中进,集中出,如疗养期为15 d等,这样有利于体检和各类活动,但不必写病历,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即可。对康复疗养员可按需疗养,如在治疗医院出院后,或患有某种疾病需做康复之时,可以在1个月的任何一天入院,疗养期也可根据病情调整为20 d、30 d。

3搞好相应的配套建设

3.1重点加强康复科室的相关建设要集中医疗骨干于康复科,在某些康复治疗领域医务人员集中、病种集中易于形成科室特色。这既能解决部队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集中疗养院的医疗骨干专心于疗养员的疾病康复。要以课题为牵引,明确专攻重点方向,瞄准国内外医学前沿,形成先进的综合康复理念和方法以及形成单病种的康复专长,如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康复治疗。这样,不仅强化了疗养院的康复功能,还可以开展一定的对外有偿服务,获取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更新诊疗设备,促进科研创新和优化人才队伍,达到科室发展的良性循环。

3.2丰富健康疗养的应有内涵对健康疗养员要制定系统的体检与保健方案,同时,要周密安排疗养员在疗养院所在地区的参观游览等活动,将其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组织疗养员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促进医患之间、疗养员之间的交流,使疗养员从精神到身体上都能得到休息放松。还要通过短期的疗养,让他们学会科学的保健知识和一些科学的保健方法,改掉不良生活方式。

3.3整合部队卫生资源有条件的疗养院,要通过协调和主动联系力争建立与军队医院双向转诊关系,实现疗养院与医院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资源的整合互补,从而更好地发挥疗养院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莲珍.双向转诊系统的建立与规范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03-404.

第9篇:康复治疗的概念范文

意外缘定康复医学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茂斌的从医生涯应证了这句话。从心脏内科医生到神经康复医学的先驱,他义无反顾,在国内开辟了一条神经康复医学的康庄大道。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调整健康的概念,提出医学不仅是治病,还应康复人体受损功能,神经康复学随之在国外悄然兴起,但国内医学界对此还浑然不觉。

1986年,还是心内科医生的王茂斌来北京参加老年医学培训班,当时授课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Peter Last的康复学医学家,他主讲了新兴的神经康复医学科,王茂斌听得如痴如醉,对于能帮助到那些身体功能受损的“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他感觉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而Peter问是否有从事神经康复医学的同行时,全场无一人应答,医生们面面相觑,陷入一片尴尬的沉默,王茂斌顿时感觉挨了当头一棒:北京集合了全国最好的医生资源,却对一个已在国外兴起的学科闻所未闻。正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坐在王茂斌边上的医生为打破课堂的尴尬局面,推着王茂斌的手举了起来。当时的王茂斌虽然从事心脏病的康复工作,但与全面的康复科学相之甚远,他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向Peter作了简单介绍。

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却使得中国神经康复医学的进展和王茂斌的医学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半年后,王茂斌接到Peter的越洋来信,邀请他去澳大利亚最大的康复机构学习,并帮助申请了资助。对该领域的向往,使王茂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神经康复学的征途。日后,回忆起此事,王茂斌爽朗地说:“天上掉馅饼喽。”

抱着满腔抱负,学成归来的王茂斌面临的却并非是一条光明道路。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康复科,甚至还有很多专家理不清康复科的内涵,将康复等同于疗养、理疗、养生,对神经康复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王茂斌顶着上级、同事以及朋友的反对,带领团队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创立起了国内最早的临床康复机构。他高举“康复医学就是临床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意义相当”的旗帜,要为康复科正名。国内就康复医学论战了二十多年,其间王茂斌不曾放弃过坚持与钻研,他的团队在这条充满未知和艰辛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不断翻越障碍,勇攀高峰,在原卫生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耕耘出国内康复学科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康复临床的不断精进,王茂斌团队康复了众多脑卒中与脑损伤患者,取得的成绩使当初反对的人改变了态度,这让王茂斌也深受鼓舞。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明确了在中国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其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拐点。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康复医学即是临床一级学科的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成“国家康复医疗队”,由王茂斌担任名义队长,深入灾区开展康复工作。由此可见,康复医学在临床中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政府部门还提出了“防、治、康三结合”和“加长康复医学短板”的战略。

积极创新 志在功能康复

过去,医学上普遍认为大脑神经细胞与神经源无法重生,脑卒中或脑梗死患者出现功能缺失,只能回家休养或者去疗养院,没有科室能对患者的瘫痪以及其他严重功能加以治疗。“好不容易救活了患者,下半辈子却要瘫在床上,这是很痛苦的事。”说到这里,王茂斌皱起了眉头。正因为如此,神经康复医学针对疾病所致的运动、感觉、言语交流、认知、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进行的评定和治疗,显得意义非凡,也给了王茂斌坚持的动力。

“神经疾病患者是康复科的既定患者,康复医学可以将大脑活着的细胞功能最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残疾,让他们归属社会。简单来说,神经康复医学旨在让孩子去上学、青年人去上班、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王茂斌说。

据王茂斌介绍,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重点在于急性期的临床康复,因为康复医学介入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比如脑出血的病人,抢救过来后就要即刻考虑功能问题。“原卫生部要求康复科医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72小时内,必须介入到神经内外科、骨科、心脏科等科室。”王茂斌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而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可以让80%的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经过康复科治疗,较轻的患者一般在8~14天后便可以回家;还有望进一步功能恢复的,继续到康复医院或二级医院对其实施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若是功能无恢复的希望,应该去老年之家、护士之家、养老院等长期照顾单位。

另外,康复科的治疗手段相对多样化,以患者脑损伤为例:为恢复其功能,医生可以采取药物、训练、矫形支具等手段,利用脑的可塑性,重新组织脑的功能。“这跟地震发生后的交通阻断是一样的道理,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抵达灾区,想尽办法构建连通新的道路。”

医学在不断进步,疾病也在不断演变,王茂斌在神经康复科学领域积极创新。在王茂斌看来,在既有的医学基础上,康复科的治疗手段可以打破框框条条,一切皆围绕患者的功能康复。

坚持信念 对患者不轻言放弃

王茂斌的病人,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面对这些“老大难”,王茂斌从来不轻言放弃。“只要病人有一线康复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无论成功失败,都是对患者负责。”因为这种个性,王茂斌曾让多位被同行“判死刑”的患者康复正常。

2002年,英国伦敦北部发生火车脱轨事故,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女主播刘海若在车祸中遭受严重复合损伤,经英国多方抢救仍处于严重昏迷状态,被认定已经脑死亡。一个月后,刘海若由王茂斌科室的凌峰教授从伦敦接回北京治疗。当时她因重症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视觉、听觉、痛觉刺激都没有反应,生命体征也不稳定,痉挛明显,上肢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中度痉挛。

在神经外科稳定住病情的同时,王茂斌对刘海若进行了系统、严谨的康复性检查和评估后,否定了脑死亡这一诊断结果,并立即参与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她的康复治疗方案。王茂斌当时认为预防性康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刘海若昏迷时期,利用摆放、有限范围内的关节活动以及其他被动型处理等“二级预防措施”来控制四肢痉挛加重,同时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

当康复治疗进行到近三个月时,刘海若苏醒了过来,前期的康复训练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痉挛已完全消失,这为肢体功能训练奠定了基础,吞咽功能障碍的预防也为防止误吸、改善体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后,王茂斌及时转被动性处理计划为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中心,因为卧床近三个月,刘海若产生了明显的“废用状态”,但王茂斌认为其大脑功能没有根本性破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便可恢复。通过运动功能主动性训练、药物、针灸、电刺激、主动性盆底肌肉训练,以及认知功能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功能训练),还包括社交活动等一系列系统、主动性训练了近两年时间,刘海若奇迹般地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后来开始了正常上班和生活。刘海若对此感激万分道:“您一直不抛弃、放弃,我才得以恢复。”

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而医生对病人精心治疗的态度与爱心更让人敬佩。王茂斌造就的一个又一个成功病例,不只是康复医学的胜利,更是坚持的胜利。

心系康复 躬耕不辍康复事业

2002年,王茂斌已到了退休年龄,从医的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当时宣武医院的神经康复科尚处于摸索阶段,科室理念与治疗方式都没有明确。王茂斌被宣武医院返聘为康复医学科的主任,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与丰富的从医经验,呕心沥血地构建起今天规范的神经康复科,并将科室水平提升到了国内先进地位。

经由先驱们的不断努力,康复医学的概念已经规范,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缺少康复医师的正式认证,以致从事康复医学的人员鱼龙混杂。而一个合格的康复医师,应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基础上,经过‘3+2’的毕业后续教育,获得统一认证才能上岗。其次,康复医学还没实现分级医疗,绝大部分责任由综合医院承担着,但综合医院的容量有限。最后,康复科的高额医疗费用也是学科发展的瓶项,对很多患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费用能不能报销很关键。在医保上的报销,康复科需要国家医改的支持,费用过高可能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系康复医学的王茂斌忧心道。

各种康复学科问题的出现,也促使王茂斌致力推动康复科发展。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医疗体系,他联合同行专家参考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康复医学会建议”的名义,向北京市卫生局递交了一个“急慢分治、分级医疗”的医疗模式起草文件。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指定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住院时间与治疗机构。此外,王茂斌还以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

令王茂斌欣慰的是,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康复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制定的“防、治、康三结合”和“补齐康复医疗的短板”两个政策也在逐步落实。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茂斌眼里充满了自信。

王茂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调入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医疗、科研与教学;建立了北京大型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康复医学科,担任原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及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自2002年始,负责组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提供早期临床康复的机构。目前在承担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并兼任中国残疾人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现在正作为主编在编纂《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卷》。30余篇,有关脑卒中康复的研究曾获省局级科技成果奖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