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第1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创新理念;初中体育;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87-02

[作者简介]习红慧(1980―),女,江苏泰州人,本科,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ZW)]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人们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传统的封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一、加强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

体育教师在开展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进行安全管理外,还需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而就具体方法而言,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1.通过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来确保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2.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闲暇之余,体育教师要常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和建议,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

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身体素质、机能以及智力等差异,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松地完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师不应该采取惩罚的措施,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帮助策略,使“差生”也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此外,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是学生学习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安心地生活和学习,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激励、教育、引导学生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体力消耗为主题的课程,很容易使学生在课程完成后产生消极情绪、挫败感和厌倦感,而一旦学生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就很容易给其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学生在经历了努力、赞言、再努力的成功心理体验后,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优化教学模式,实施趣味教学

(一)实施趣味化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策略通常过于枯燥、呆板、乏味,非常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通过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课程的乐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足球的颠球训练换成类似的“踢毽子”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步得到了普及,但是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此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通过慢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详细地了解相关动作,从而提高体育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推进学生整体进步

教学评价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体育评价而言,其需要借助教材和教学大纲来进行制度化形式的标准考核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从表面上看很标准、很规范,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没有收到实效,究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单纯地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和素质方面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故评价的时候不可一概而论,而应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此外,体育教师要用委婉的语气对学生在体育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纠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放下心理负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同时也可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只有这样,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林柯.少年短跑运动员最大速度的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9).

第2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校园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18-02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把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具体、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1]。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作用是体育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潮流的表现。

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学训练资源库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体育教学训练资源库,提高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扩展体育教学容量,实现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学习。体育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一是针对不同体育项目丰富影视资料、动画视频等;二是丰富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教学案例,如一些体育项目的起源,体育名将的成长故事、训练过程等;三是拓展与体育技能有关的阅读素材,如有关速度、耐力、力量、协调等项目技能训练的一些素材。此外,要保证资源库的安装,便于学生和教师上传下载、方便检索等。同时,学校应安排专职人员对校园网络进行维护,不断完善和健全其中的体育教学训练资源,保证资源库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优势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信息网络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训练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功能,促进大脑各个区域交替运转,能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以其多种表现手段包括图像、文字、动画、声音、闪烁、色彩等,将教学内容表现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2]。要彻底告别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和强烈的视听效果引发的学生心理影响,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可以移动、旋转、慢放、定格和变化图形、动画的功能,配合同步解说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足球”这项运动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进行操作,将比赛双方的对阵形势以及比赛中的注意事项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关于足球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体育与健康新标准实施以来,要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3]。而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对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各种运动技术以及它们的重难点和常见错误表现编辑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师生一起比较和分析,提出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如在进行“立定跳远”内容的教学和训练时,教师可以展示几组不同档次的立定跳远的模拟画面,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观察、分析比较和交流讨论,再总结出立定跳远时各动作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整个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现场录制学生的动作情况,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正确的自我反馈信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如在“快速跑”教学训练时,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接近终点时减速。这是学生对运动要领的误解而造成的。所以在纠正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放慢运动员的冲刺过程,让学生看清楚当接近终点时,动作仍未终结,而是高速冲过终点之后再放松动作,进行减速。

可见,运用现代技术,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自查与自纠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提高运动技能。

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 随着人们运动意识的增强,体育教学训练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认识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提升身体的耐力和柔韧性,还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预防骨折,同时有助于缓解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甚至使学生害怕体育运动、远离体育运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全方位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例如:播放各种体育赛事的片段,介绍新出台的运动项目和比赛规则,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进行体育理论内容教学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枯燥单调的书本体育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从网络上查阅下载与体育健康、体育锻炼有关的知识、视频播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健康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美学角度来讲,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具有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如体操、足球、篮球、武术等课程都需要教师亲自示范动作技能,以塑造美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体育运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些技术动作难度较大,不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完美完成的。为此,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真实再现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各种技巧,以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评价与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在体操运动的教学训练中,可以通过播放录像与视频的方式,并配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逐渐领悟运动内涵,提高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的掌握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结语

信息技术以其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和精美画面等特色,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和锻炼。当然,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姜丹丹.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9-90.

第3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作为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正是目前高等教育比较薄弱的一环。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担负着国家和地方人才培养的重任。电子电气类学生是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电子电气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造就社会必需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需要开展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任务,需要教学改革完成,让学生敢想,敢做,能做,做好。

一、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

(一)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需要逐步引导创新思维、完善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人格。但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教育,高校的扩招削弱了学生人均资源占有量,学生缺乏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落后,培养模式教条陈旧,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死板,满堂灌的注入式填鸭;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僵化,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专业课程的设置束缚学生创新视野。目前的电子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培养专业人才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设置越来越束缚学生发展。电子电气类专业课程普遍较难,理论深奥,数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学生限制在本专业的狭窄空间内活动,忽略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学习,束缚了学生的视野。

2.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课程实行一个大纲、一本教材和统一的考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雷同,思维方式格式化,缺乏个性、缺乏怀疑品质。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充分发挥。

3.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填鸭式教学,实验内容讲解教条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效仿,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太少,该种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模仿型教学,非常呆板,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4.学生考核机制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目前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绝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学业成绩,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5.学生科研氛围不浓,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缺乏科研实践意识和氛围;学生科研项目老师指导精力不足,成果甚微或无成果,影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生科研经费不够,科研平台少,建设不完善。

(二)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创新体系的内容和措施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新模式[2],核心是厚基础,重实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结构,重构培养体系,设置必修课“少而精”,确保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使学生根植一个专业方向,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培养训练。

2.革新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讲授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讲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学相对容易或非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教”与“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程教学和课外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式[3]。

3.改进实验课教学,开展“开创型”实验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工科专业设置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精挑实验教学项目,统筹安排实验课程,建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及“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科技创新研究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手段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4]。探索实施“创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在实验课堂教学、黑龙江省电子设计大赛、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的应用;完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实验经费预算和实验耗材报销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4.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实习基地。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技项目,与老师合作;学校实行实验室创新基金立项制度,在政策上扶持,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申报黑龙江省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科研促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签约对口专业的企业,对创业创新实验室、电子焊接实习实验室等进行专项投入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5.评价形式多样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考试形式改革,方式多样化,时间自主化,例如写专题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如黑龙江大学现在已经实施创业教育学分、学生科研补贴政策等。

二、实践效果

(一)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论证,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研究第一阶段,我们深入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学生创新素质情况,剖析学生创新能力较弱的培养原因,根据行业发展、专业需求和现实条件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对自己专业方向具有广泛爱好兴趣、掌握该专业的前景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商品意识的人才。

(二)扩大专业培养方向,扩大学生选择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创新潜力的发挥

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扩大专业方向。例如光电学科,将原来两个方向扩大到四个方向(光纤传感、光电检测、超快激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专业方向的设置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知识沉积、学习能力及就业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是可以满足相关产业发展对本专业学生素质相关要求。

(三)改革课程体系,出版创新培养教材两部

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为使学生掌握当代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基本理论,在选修课中开设专业基础选修,同时增加了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例如光电子专业在将包括选修课在内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原来的24门增加到38门,增加了《单片机实训》、《DSP设计实训》等10多门课程,适应学生多个专业方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根据黑龙江大学2009版修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制订了一些新开课程的教材编写计划和编写大纲。2011年,正式出版了《频域光纤光学双稳态及其应用》、《纳米硅/单晶硅异质结MOSFET压磁多功能传感器》两本新教材。

(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十余套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以下改变:(1)启发式教学代替满堂灌,即围绕专题采用提问、讨论、课内专项作业等,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讲授并探讨实际的生产线、科技发展情况、技术剖析案例等,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3)随时将该专业最新技术、前沿工艺、设备内容引入课堂,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几年来,共制作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十余套。

(五)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励

利用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信息交换来源,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电子实习、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参加不同级别的科学研究项目,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2)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增加对行业前沿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行业敏感度。(3)鼓励学生撰写、申请专利。通过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活跃了学生中的学术气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李希双同学获得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孙鹏等同学获得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同时还有部分同学获得黑龙江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

(六)革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

做毕业设计是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后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创新体系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做法是:(1)规定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联系科研和实际生产;(2)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提出启发性题目,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想,实践效果是不少学生提出的课题不仅有新意,而且具有原创性;(3)不注重课题研究结果,允许失败,鼓励老师和学生大胆设想,为创新课题铺路。

第4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有效整合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全面塑造学生。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说说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生命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绝对占有者。“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比如我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课中,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形象、生动、直观,动画和声像具全。学生非常欢迎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上课,所以录像、课件这样的教学工具具有其不可抗拒的教学魅力。学生在看到这些多媒体内容后会特别兴奋,这有利于刺激学生的不同感观,使大脑皮层多个中枢兴奋,形成暂时的联系,加强记忆,这样容易把所看到、听到的内容记住。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的三维动画。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抽象知识时,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不仅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平时多媒体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意想不到学习效果,实现了以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

自然界是千姿百态的,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如:黄河水患问题,北京的沙尘暴问题,这些课题不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渠道展开专题研究,定期进行专题汇报,学期结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及多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在网络环境和探究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本质上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宽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比传统教学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教学不宜表达清楚的信息表述得淋漓尽致,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式,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拓宽信息传输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

原来使用的地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外,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网络服务器(或国际互联网)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加以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在研究和实践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能正确把握好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原则,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实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曾出现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如何考虑不够。有时曾出现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偏激做法,或以电子板书(如PPt文稿)替代黑板板书,或是本应使用实物、地图册、挂图等常规教具的情况下,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搞得学生视觉疲劳,失去了观看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效。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

2、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还显单调,应发挥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博才网.

第5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59-04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早在1942年,萧忠国和吴文忠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编译作。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含混、概念模糊,致使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差异性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使用同一种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学科定位是根,课程改革为末。学科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起点,课程改革是对学科定位的诠释和反映。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以认识学科属性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谈起,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

1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实践形式的分野日益突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这3种体育实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门学科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也大势所趋。这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里的“体育心理学”是“小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身体教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或称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对象比“健身休闲心理学”狭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诉求,除了增强体质的需要外,休闲娱乐已成为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休闲娱乐体育成为锻炼外,大众体育另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因此,研究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除了锻炼心理学外,还包括休闲心理理论与实践,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健身休闲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马启伟和张力为曾经指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可能超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不过是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不同特点,但无本质的区别。”可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学科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体育心理学界定于“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下。如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启伟、张力为认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不管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不是体育心理学最临近的属概念,都显得比较宽泛。体育心理学是体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心理学的交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属概念的两重性:第一,相对于心理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分支学科;第二,相对于体育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体育心理学是母学科心理学联系体育学的媒介,它既可以为体育学发展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又可以为一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应用基地。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用学科和体育学基础学科,具体包括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

2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2.1 按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分别分布于248、60、143、25、3、34所高等学校中。在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是体育本科专业中分布最为广泛的3个专业,且这3个专业都针对具体的体育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表现形式,可以被包含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且专业覆盖面小;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基础学科,与前几个专业不在同一层次上,且专业覆盖面小。因此,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质上只应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3个专业。然而,由于“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的逻辑错误,“运动训练”一词内涵的相对狭隘,以及表示体育工作领域的概念――“社会体育”与其它2个专业在分类学上的逻辑错误,这3个专业还需逐步规范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健身休闲专业。

身体教育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身体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运动竞技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运动竞技、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健身休闲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里从事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3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要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

体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形成了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这3个分支学科为学生未来从事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工作提供心理学知识与指导,分别成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和健身休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对体育实践的适应性发展,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联系不同的专业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发挥得更充分。鉴于此,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都要做一些调整。

(1)《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再使用,针对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3个不同专业,使用“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种教材。

(2)“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所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身体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体育教学心理、体育学习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心理健康和团体游戏心理等方面。在以往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比较重视体育学习心理,而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游戏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所占篇幅相当少。例如,在晋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共11章,除1章绪论外,10章中有6章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活动心理、体育心理健康仅各占1章。在由季浏主编的“十五”《体育心理学》规划教材中,这一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颜军和邵伟德已经出版了《体育教学心理学》著作,对体育教学心理做了积极性探索,可补充到身体教育心理学教材中。体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内容还需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此外,李莱的《团体游戏心理学》可以为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补充。总的来说,“身体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3)“运动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运动竞赛心理等。目前,“运动心理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分支学科现出端倪,如运动训练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教练员心理学、运动员心理学等,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4)“健身休闲心理学”应包括健身心理学和休闲心理学2个领域。目前,健身休闲心理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关健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休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健身休闲心理学应以“健身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充实新近的研究成果。“健身休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影响个体参与健身和休闲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健身和休闲对健身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2 重视实验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应用性是体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特性。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我们不止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以解释体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体育实践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走入科学殿堂的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九五”、“十五”等已有的各版本《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都对实验内容未作安排,相关介绍有的作为辅助内容出现,有的简单呈现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中。在组织形式上,大都由实验员先准备、调试好实验仪器,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目的、材料、程序等,最后让学生按计划被动地进行。季浏依据“十一五”《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身体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选编了10个心理实验和27个心理问卷(量表),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过的心理学理论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步骤,甚至把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在体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内,实验运动心理学对于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而言,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可开设“实验体育心理学”课程。

2.3 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学以长驱直入之势进入体育学领域,将心理学强硬地套在体育学之上,称之为“硬着落”;二是心理学在与体育学的长期作用中,不断调适、变通、跟进、完善,使其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发展,从而推进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称之为“软着陆”。“硬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较短的时间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作用,但在学科深入发展之时会因其“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影响学科的发展。“软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效果不明显,因为它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但也因为其长期磨合而使新兴学科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的分化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学的痕迹比较严重,体育学的特色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既有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也有运动竞技、健身休闲的心理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体育种种形式和现象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从而使心理学理论含混地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各种实践形式中。

第6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心理学;改革;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2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积极地紧跟国际体育心理学的步伐,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融合到我国体育教育革新的实践中,积极建设有中国体育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努力地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1 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近况

1.1国际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迅速

当今的体育运动朝更加专业化和细化发展 ,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运动本身已分化成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几大部分了。就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来分,又可分为体育和锻炼、运动心理学,这几方面快速发展,相互支撑,且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特点。所有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但充实了我国体育心理学领域,扩大了研究空间,而且最根本地促进了我国当代体育教育的革新。

1.2目前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更加成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各大院校重新开设了体育心理学。马启伟教授于1996年主编出版了《体育心理学》,此书迅速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的体育心理学统编教材用书,并成为体育专业体育心理研究的指导丛书。随后,中国的体育心理学专家结合中国体育的现状和特色,陆续编写出版了大量有高质量和学术水平,影响广远且适合各种不同的体育人群的体育心理学相关的教材用书。比如龚坚、张新2006主编出版的《体育教育学21世纪体育教育丛书》;季浏2006年主编出版的《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马启伟、张力1998年主编出版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等等。这些体育心理学专家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结合我国的自身情况和特点,致力于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和发展。

2 体育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使体育的素质教育有了可靠理论基础

2.1体育教育的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学生个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学校知识和规范的学习,还受环境的变化影响,尤其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普通的文化教学一般处在教室里,相对而言较封闭;而体育教学一般处于开放式的露天场地或宽畅的场馆进行。体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很好地应用到体育教育环境,改善了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体育心理学促使体育运动更加稳定有效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很好地治疗身心方面的疾病。当然盲目的体育锻炼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和治疗作用,不当的话甚至会引起伤病,正确的方法加上科学的指导,体育运动才能更加有效。体育运动项目中,尤其是体育运动员的水平相当接近时,运动员心理素质已成为是否能赢取比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专家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其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再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选材和训练,把运动员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和心理有效的发展结合,使体育训练更加合理有效,也为我国全面的体育教育革新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3 体育心理学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对学生主体性教育培养

3.1体育心理学为学校培养学生全面性和主体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界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我国的教育专家深入地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理所当然,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理论基础,其把学生学习行为看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体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特别重视个体之间的不同差异,讲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才能。我国的体育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分析,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和全面性得到充分发展。

4 体育心理学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4.1体育心理学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一般智力行为包括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努力地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项目发展,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4.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人取得成功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人是由身体和心理组成的,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一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明确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目标是刻不容缓的。我们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从而使学生不仅生活上心理健康,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保持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

5 结论

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必须要以体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心理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满足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深.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52-156.

[3] 孙民治.现代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 曲锦壮.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第7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摘要:早期的迁移理论对体育教学训练的优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合理的运用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于促进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以及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体育教学训练效果的提高产生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技能迁移 应用 分析

引语

体育教学训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他们能够掌握某一种运动技能。在体育训练的教学中,一些新传授的运动技能往往会受以前掌握运动技能的影响,此种影响即为运动技能迁移。

1.运动迁移理论的基本概述

迁移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学习、巩固、提高以及改进等活动中,它主要是指某一心态、心境或者动作等转移到另一个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从而产生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技术以及技能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而这种联系和影响直接的关系着学生学习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效果。所谓的运动迁移,运动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指出,只要是学习者先学知识和后学知识情境之中存在着某些共同要素或者相似的成分,则一定会出现迁移这种现象,当然,这种迁移既可能是有着积极影响的正迁移,也可能是有着阻碍作用的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主要是指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形成;而与之相反,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的知识、技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阻碍其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便是负迁移。在特定的条件下,正负迁移这两种矛盾的迁移方式是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转化的,并且,这种正负迁移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进行转化的。所以,学者们将运动迁移看成是一把双刃剑,体育教学工作者在运用这把双刃剑时一定要扬长避短,把握其转化的规律,尽可能的减少迁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迁移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这便要求体育教师详细的了解并掌握有关迁移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在其教学和实践中更好的开发和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本能力,力求使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2.运动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2.1积极合理的创造迁移的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合理的安排教材,出示最佳的教学示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中介和载体,它的排列顺序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所以,教师应当及时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容易发生迁移作用的两种技能有效的衔接起来,将可能产生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技能区分开来。最佳的教材程序不仅要充分的反映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还体现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主要原则,注重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克服心理定势的影响,有效的实现正迁移。所谓的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于个体的认识以及处理时起着控制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信心和紧张程度等影响有效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也能够使负迁移出现在教学中。由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定势的影响,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顺序的内容,积极帮助学生消除不利心理定势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2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迁移的转化

在体育训练中,身体素质不仅是一切运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动作,还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的避免运动伤害,是体育训练中决定成败的重要基础性要素。所以,只有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运动迁移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实现和转化。

2.3强化基本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明确的指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由此可见,在体育训练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学习及理解,是实现有效迁移的重要手段。教师们不仅应该教授学生基本的技术、技能,更要注重技术、技能原理的传授,以利于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强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才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2.4重视认知程序,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采用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使用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及练习,为学生新技能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此外,在学习新技能时,教师应当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熟能生巧的原理更好的掌握该技能。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一成不变的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授课的实际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2.5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

众所周知,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取得既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运动技能迁移的效应得以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训练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运动技能正迁移的有效实现,优化教学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应该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把握和遵循运动迁移的有关规律,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以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永生,黄波.论体育教学中的技能迁移和定势干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司昌莉.试论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5)

[3]柴建设.对技能迁移规律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3)

第8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实践意义

1.前言

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宏观上顺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分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2.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学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3.体育教学方法的趋势

3.1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化趋势

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法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优化趋势。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得以发挥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使教学方法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辩证、系统、整体的思想提出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这个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现代教学方法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2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学工具已从粉笔加黑板以及教科书印刷品,发展到各种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音频信息”和“视像信息”,甚至是“运程教育”的开通。教学方法也由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讲解、示范等,发展到综合各种视听设备、印刷物、实验仪器等在内的可供学生个人或集体学习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不断提供着新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方法发展的作用,并不在于技术设备本身,而在于各种常规教学方法的结合。

3.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趋势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例如广东省湛江市的“快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辽宁省大连市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和沈阳市的“综合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等。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特点的“能动教学”,以加强区别对待、个别辅导,因人、因材施教为主的“运动处方”教学,以提高兴趣和情感为主的“情趣教学”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外,教学改革实验更是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较为著名的有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学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验,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的“掌握学习”的教学实验等等。对体育教学而言,也广泛地采用“移植”的手段将上述“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化趋势

心理学研究成果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体育知识学习和一运动技能大提高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基础科学也是学习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家已不再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进行心理学分析,而用心理学研究来证明运动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成果逐渐应用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例如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特征的研究会直接对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的优选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如心理的念动理论已经使念动练习法进入体育教学只中等。 总之,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重要的基础。重视并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化趋势。

3.5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一大趋势。它是对以体能和运动能力划线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班组教学制强调教师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地受到限制。特别是体育教学,它的学习效果在很多时候与天生的身材条件和身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更需要采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法上的改革也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化教育。近些年来的成功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就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及其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3.6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的一大进步。在以操练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形态中,教师的口令和讲解是重要的教法,教师的尊严是教学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以体育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体育形态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民主、和谐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成为必然。近些年来的小群体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等探索就显现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4.结论与总结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法,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龚婉敏.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学 刊,2001,8(3).

[2] 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2003,(3).

[3] 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第9篇: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的修养

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模仿,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然选择了体育教师,就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出色地完成任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得到人们的赞誉。

同时,教师也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学习新理念,走进新课程。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换一套教材,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在这种变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一观点出发,体育教师就要具备全面的业务能力。体育教师负责全校的体育工作,而要完成学校体育工作,就必须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外体育能力,创新能力,教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学能力等。

①教育教学能力:这要求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善于对每个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欢快的氛围中,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②组织课外体育的能力: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善于编制课外体育活动的各种计划;要善于现场指挥,调控各个环节开展活动并具有课余体育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还要当好“伯乐”,为国家发现、培养、输送各种类型的体育人才。

③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创新能力的教师,具有了创新能力的教师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具有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抓紧学习,扩大知识面,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使自己具有创新能力。

④社会活动能力: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仅面向全体学生,也面向社会,社会化是体育的方向。现代体育不仅限于学校。它正向社会渗透,向着全民性和终身性的广度发展,一方面.社会求助于体育教师支持的事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体育教师在这当中起着沟通、带动、督促、协调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二、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体育教师只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新的体育教学。根据学校体育发展情况,本人认为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

1.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体育教师进行工作的理论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体育教师要想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就必须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中介。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必须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按照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如果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实践的知识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习休育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体育专业理论、实践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一些,但还不够,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需要不断上进,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

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改变观念,了解最新体育动向,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3.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体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配合学校加强学校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学习现代先进教育技术:体育教育技术现代化,教师是关键。新课程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媒体观等。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5.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与其它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6.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总的说来,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的。但也有少数教师一时转变不过来观念,以自己为中心,与学生关系紧张。

为此,要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