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化学品出口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品出口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品出口流程

第1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欧盟REACH法规出台的背景

长期以来,化学工业是欧盟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产值约占世界的1/3,而且多属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品。为此,欧盟及欧盟一些成员国制定众多不同的化学品管理法规,对欧盟内部贸易及化学品管理形成了障碍,阻碍了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

为统一协调欧盟对化学品管理的各项法规、政策及措施,维持欧盟化学品工业的竞争性和创造性,减少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损害,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2003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新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政策建议, 经欧盟理事会和议会批准,该建议已经成为一项技术法规(英文REGULATION ON 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S OFCHEMICALS, 简称欧盟REACH法规),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该法规是欧盟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涉及面相当广。

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贸易及企业造成的影响

我国对欧盟进出口的总体情况是:出口产品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型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出口的产品中具有风险性的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进口则以高档为主;出口企业对国内外标准、法规等规则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应对技术性措施的手段落后,贸易容易受到影响。另外,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的检测检验结果,绝大多数得不到发达国家的认可,使得出口企业在面对技术性措施时更加被动。

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欧盟市场竞争力

REACH法规实际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它的实施不仅会对石油和化工行业产生影响,而且对下游相关产业如纺织、轻工、电子、汽车等行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大。预计该法规实施后,不仅会使对欧盟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5%以上,还会使从欧盟进口产品的成本增加6%以上。

据估算,每个注册方的每种分阶段性化学物质的登记注册、试验费用大概需要8.5万欧元(不含长期的评估费用);每个注册方的每种非分阶段性化学物质的登记注册、试验费用大概需要25.5万欧元(不含长期的评估费用)。这部分费用必然导致中国境内产品出口的贸易成本增加,使其产品在欧盟市场丧失竞争力,尤其是国内生产的化学物质供应链的国内下游用户所生产的制品或物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大大下降。同时,欧盟还对某些高关注物质采取目录式的授权管理,人为地制造垄断竞争性市场。

除了增加企业的注册、实验成本,该法规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成本,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日益扩大,欧盟的技术垄断能力增强。

导致发达国家竞相效仿出台各自的化学品管理法规

欧盟在综合了40多部化学品管理法规后形成了REACH这一全面的、贯穿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化学品监管法规及其相关的检测、分析、评估方法,其先进的、超前的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理念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同和赞许。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信息化、科技化时代,污染重、能耗高、劳动密集、过程危险的工业项目和产品已经面临着淘汰或转移,在研究完欧盟的REACH后,它们必然出于保护本国民众健康、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维护和改善国内的环境系统平衡而制定相应的、统一的、全面的化学品管理法规,甚至可能会比REACH法规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境外企业产品的入境条件更加苛刻。这将使化学品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并最终对整个国际贸易及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国内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紧张而繁杂的登记注册工作

欧盟的REACH法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法规体系。它监控着化学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废弃),涵盖了数万种化学品的生产、使用、销售。其正式法规的法规文件达850页,相应的配套技术指导文件近万页。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力单独应对和执行该法规的。而且,该法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登记截止日期:

对于已列入《欧洲现有商业化学品目录》(EINECS)的化学物质(分阶段性物质),要求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预注册,否则不得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到欧盟境内;对于在欧盟境内年产、年进口量超过1000吨的化学物质或年产、年进口超过1吨的致癌、致畸、和生殖毒性物质及年产、年进口量超过10吨的水生毒性物质应在2010年11月30日前完成注册;对于年产、年进口量超过100吨物质或水生毒性物质应在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注册;对于年产、年进口量超过1吨物质应在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注册。

对于未列入《欧洲现有商业化学品目录》(EINECS)的化学物质(非分阶段性物质),无预注册权利,无法享受过渡期继续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到欧盟境内的优惠待遇,应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注册。

由此可见,国内企业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艰巨困难,如不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将面临贸易中断等威胁。

积极应对REACH法规

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2173.1亿美元,其中化工品贸易额167.58亿美元,涉及到32453家企业。其中出口79.76亿美元,进口87.82亿美元。2006年,中欧化工品贸易额达到198.71亿美元,其中出口97.53亿美元,进口101.18亿美元。所以,我国能够顺利应对欧盟的REACH法规对于保证中欧化学品贸易不受阻碍非常重要。

政府的指导性应对

面对化学行业关注健康,注重环境保护,控制化学品风险的大趋势,国家化学品管理政策也需要一定的调整,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多沟通,多协调,政策也需要协调统一。

根据了解,目前一些企业对REACH法规认知程度仍然低,我国企业要满足REACH法规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和精力单独应对REACH法规和办理注册手续,它们希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高度关注REACH法规的实施,帮助和指导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制定应对策略。

商务部从2003年以来,一直从多方面积极组织对欧盟REACH法规的应对工作,2007年已经连续组织了6期培训,今后还将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跟踪REACH法规的实施细则,以便全面评估REACH法规对中欧贸易和中国企业的实质性影响;争取欧盟的技术援助,办好中国的REACH法规咨询台;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培训工作,提高各相关方对REACH法规的认知程度;帮助企业作好注册准备方案,如哪些物质需要注册,哪些使用化学物质的产品需要注册,注册需要的数据和数据的获取方法,注册费用,注册的具体操作流程等等;与欧盟合作,召开REACH法规研讨会,帮助行业更全面掌握和理解REACH法规的各项要求,以便于我国企业应对;组织编写《企业如何应对REACH指导手册》,发给各相关行业和企业,使它们在准备数据,准备技术卷宗、化学品安全报告、安全数据表和编制暴露场景描述等方面得到技术指导;尽快研究注册问题,研究行业中介组织企业在欧盟注册的可能性,其权力和义务都有哪些,目前正在向欧盟咨询阶段;本次REACH法规实施后针对的重点是危险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目前所知大约有150种,需要密切跟踪欧盟的动向,搞清这些产品的名称和范围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以便有重点地开展工作;由于REACH法规比较复杂,各项内容中理解也不一致,需要与欧盟REACH制定的主管机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以获得权威的注解。

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在应对过程中可以发挥很重要的桥梁作用,例如不断完善预警系统,规范贸易行为,创造健康协调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建立行业协调机制,加强国内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组织同行交流相同物质的数据,研究如何开展风险评价等。另外,多数企业还希望行业协会尽快在欧盟设立注册机构,为企业代办相关注册手续和为企业注册提供各类服务。

企业是应对主体

无论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何种服务,企业仍然是应对的主体,因为REACH法规要求每个单个企业都要注册,都要了解自己生产的化学品的安全特性。另外,欧盟新化学品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更多的控制化学品风险的责任从管理部门转到了企业。如前所述,生产、经营、使用化学品的企业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安全特性,了解是否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而要了解化学物质的安全特性要有实验数据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进入欧盟市场,没有数据就没有市场准入。数据的获得、按REACH法规相应地完成注册、评估和授权程序意味着生产和出口成本提高,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相应的挑战。

此外,在了解生产经营使用的化学品安全特性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制定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这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样没有市场准入。

对于下游用户来说,需要配合上游企业提供化学品用途的信息、暴露场景的信息,保证化学品的安全信息在上下游链条上的流动传播,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所以,中国应对REACH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必须成为应对REACH法规的主体。企业除了重视了解化学品的内在特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和改造,加大环保绿色产品研发力度,尽快开发绿色、安全的替代化学品等措施外,注册作为进入门槛的第一个环节最为关键。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年出口量大于1000吨的化工产品的出口金额占化工产品总出口额的60%。由此可见,虽然REACH法规规定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量每年小于1吨的化学物质免于登记,但考虑到国内出口大宗化学品的制造商较为集中,一般无法分散为1000多个制造商分别出口给欧盟境内1000多个不同的进口商,难以享受豁免权。

如企业所登记的产品产量很大,期望排斥国内别的化学品制造商的同一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或具有享受自己所登记产品数据获利的愿望,可单独承担登记费用、单独进行登记;如企业产量和出口量均不太大,而又不忍放弃欧洲市场,可考虑联合该化学品的多个制造商或出口商联合登记,共同分摊登记费用,降低贸易成本,维持该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按照REACH的规定,只有以下3类主体才具有登记资格:欧盟境内的制造商、欧盟境内的进口商、非欧盟制造商或出口商指定的欧盟境内的登记。由于国内企业无登记权利,国内企业可考虑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应对:

1、在欧盟境内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办事机构或子公司

对于大型化工集团或大型化工出口贸易商可考虑在欧盟境内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办事机构或子公司,以“人”的身份在欧盟从事母公司出口到欧盟化学品的登记。该机构或子公司在注册过程中,将欧盟境内所有与母公司从事化学品贸易的公司作为其下游用户,并在欧盟境内长期接受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监管,配合长期的评估及可能的质量审查。

该应对措施有利于产品保密信息的控制,同时可以自我控制或运作测试数据,可获取13-16年的数据共享费;其在欧盟境内设置的机构或子公司可代表母公司控制其出口到欧盟的产品的整条供应链,具有一定的贸易优势;以其在欧盟境内设置的机构或子公司的名义返销给国内下游用户,该下游用户出口到欧盟的含有本品的制品或物品可免于登记。

但是,该应对措施会产生长周期的、高昂的专业人员培养成本。由于REACH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没有3-5年的学习无法熟练地进行注册登记,而登记所需要的《技术档案》、《化学品安全评估报告》、SDS等资料的编制也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专业队伍;高额的办事机构运行费用;出于技术和数据的保密,其他国内企业一般难以放心地让该机构其产品在欧盟的登记。

2、创造免除申报的条件

对于一些间断性或非长期性向欧盟出口产品,而且年出口量在10吨以下的,可设法与欧盟境内多家进口公司进行贸易,以确保每一欧盟境内进口公司进口该产品的量在一年内不超过1吨,使之满足豁免条件。

该应对措施是应对REACH的最简便的积极措施(消极措施应为放弃欧盟市场),既可严格执行REACH法规的要求,又不会增加太高的贸易成本,可最大限度的维持自我产品的欧盟市场竞争力。但是,该应对措施只适用于间断性或非长期性向欧盟出口产品的国内企业,而且其年出口量不大;而且牵涉到多方的贸易谈判,可能会增加物流成本。

3、由贸易对方(欧盟境内的进口方)负责注册

对于某些常年向欧盟境内的固定客户出口大宗产品的国内企业可考虑由对方负责注册。

该应对措施的优点是:国内企业无需研究繁杂的REACH法规及其RIP文件。

该应对措施的缺点是:贸易谈判中可能面临多项附加条件,在谈判中处于劣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产品的所有信息向贸易对方公开,导致核心技术、文件资料的泄密;对方贸易商相对固定,选择新的贸易商的难度较大,在随后的长期贸易过程中受对方牵制。

4、委托第三方注册

REACH规定,该委托方必须为欧盟境内法人。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建议选择在中国境内具有办事机构的欧盟方或在欧盟具有办事机构的境内方。

该应对措施的优点是:机构均为第三方机构,具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而且与委托方无任何的同业竞争,可严守企业的一切机密;企业可及时、快速、准确、专业地对REACH做出响应,避免生产、贸易受到影响;专业地注册服务可避免不必要的注册反复,更容易获得ECHA的许可或授权,减少潜在的限制措施。

第2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环翠区人民政府 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信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503号令)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就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出口标准对生产源头的倒逼机制,从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环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工作目标

到2009年底前,完成组织领导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制定推进区域化管理发展规划、推进时间表及考核制度,全面启动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并建成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基地。

到2010年,达到 “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目标,建设一批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区域全覆盖、农产品品种全覆盖、从陆地到海上空间全覆盖,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到2012年,达到四个100%,即:全区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使用统一标识代码。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准许名单、登记备案管理办法、专供管理规定、销售管理规定和使用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加快完善化学投入品区专营、镇(办事处)配送、村直供的三级配送体系,确保农户购买方便、使用放心。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安监等部门要建立质量审核备案制度和稽查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化学品供给,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安监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登记备案,严把准入关;工商、农业、商贸等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专供,严禁剧毒、违禁农业化学品流入市场;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对使用环节加强指导检查,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各镇(办事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业和标准化基地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二)健全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根据产业特点,引导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目标市场技术标准、规程,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制定出口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收获、运输、贮藏、包装、标识等标准。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

(三)建立建全检测监控体系。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农产品产前土壤、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在产中适时进行田间、养殖场采样检测、分析;检验检疫部门要对产后的储存、加工、包装、出口等过程进行抽样检测、监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测协作,完善检验检测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联合对各农业企业、种养基地和“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单位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各农业投入品销售单位、种植养殖业者都要建立完善的记录体系,包括进销货台帐、生产日志、包装标识、检测报告等;对于发生问题的区域和企业,根据最初信息源立即启动追溯程序,包括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代码编号,通过查阅田间或养殖场管理日志、台帐、检测报告等分析原因,坚决做到 “六不放过”,即查不清原因不放过、查不出责任人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对有关事故产品不处理不放过、对事故责任人不追究处理不放过,逐步建立以生产、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五)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要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消费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为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六)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加强对“三品”认证单位监管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建档立卡。健全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 “五统一”,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

(七)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品牌注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国际认证;综合运用市场开拓资金、品牌建设扶持资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八)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搞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欧美等重点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近东、独联体、南美等新兴市场。同时,以培育地理标志品牌为抓手,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为目的,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九)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标准为核心、以品牌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逐步形成 “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 五位一体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积极争创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成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镇(办事处)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各自农产品生产、加工特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注重调动村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镇(办事处)为功能区域,以村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网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领导体系建设,配套相关基础设施;支持检验监控体系建设,改善检验检测条件;支持农业化学投入品追溯制度建设,对化学投入品配送体系建设给予扶持;支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编码制度;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以奖代补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支持出口品牌建设,对获得国家、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给予相应奖励。

(三)加强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对农兽药残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通报,并及时对质量安全体系进行完善。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采取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信息。

(四)扎实搞好服务指导。农业局负责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预报和防治处理技术指导等工作,组织编写实用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农民发放 “明白纸”;畜牧局负责养殖动物的预防免疫、疫情测报和防疫工作,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养殖户发放 “明白纸”;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水生动物疫情测报,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普及宣传资料,向水产养殖业者发放 “明白纸”;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搞好出口品种种植养殖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培训、发放 “明白纸”等;力争多引导外地企业来我区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企业向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区农安办申报出口农产品基地材料;各镇(办事处)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指导服务措施,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积极配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投入,探索建立农产品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五)认真搞好督查考核工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督导,强化考核。区农安办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督查督办机制,每月对各镇(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出成效。

(六)切实加强宣传培训。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采取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要求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涉农人员加强自律,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培训,重点抓好部门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户培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切实提高区域化管理工作水平。

附件:1.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3.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织结构图

4.2009年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推进时间表

5.农业化学投入品流程图

附件1

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孙开连(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柳富胜(副区长)

梁 皓(副区长)

刘 宾(副区长)

成 员:蔡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树春(区长助理、商业贸易局局长)

曲静娟(区政协副主席、环保环翠分局局长)

周 宁(区政协副主席、外经贸局局长)

孙 东(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徐 翔(区政府督察室主任)

周 军(公安环翠分局局长)

李 铁(工商环翠分局局长)

张仁珠(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张宗浩(区财政局局长)

张志强(区农业局局长)

于学明(区畜牧局局长)

阮向东(区安监局局长)

樊西民(张村镇镇长)

荣传伟(羊亭镇镇长)

高 军(温泉镇镇长)

陈 刚(桥头镇镇长)

郭贤杰(孙家疃镇镇长)

李 盛(竹岛办事处主任)

李晓宁(鲸园办事处主任)

丛晓红(环翠楼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农安办)设在区农业局,周宁、张志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附件2

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单 位责 任 分 工

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公安环翠分局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农资非法经营行为予以打击

区财政局负责对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工作及农产品出口给予资金支持

区农业局负责种植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种植业产前土壤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对种植业化学投入品进行监测、监管

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水产养殖业化学投入品进行监测、监管

区外经贸局负责引导出口企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参加国际认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以及相关信息服务事宜

环保环翠分局负责协调市环保局监测站对农产品产前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

区安监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区商贸局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农资销售追溯体系,并做好监督检查

区畜牧局负责畜禽养殖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畜禽养殖业兽药、饲料进行监测、监管

工商环翠分局负责对农资经营单位进行审查和管理,对流通环节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用资料进行监管

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负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技术指导,负责出口农产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对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化学品投入、标准化生产进行监管

附件3

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工作组织结构图

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办公室

技术专家组

管理执行处

协调分工部门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4

2009年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推进时间表

阶 段时 间主 要 内 容

宣传发

动阶段2月26日—3月30日1.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2.组织成员单位业务骨干赴先进市区观摩学习

组织体系建设阶段3月1日—4月30日1.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农安办)

制度建设

阶段4月1日—6月30日1.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考核方案》

3.制定《化学投入品准许使用名单》、《准入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规定》、《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管理规定》和《化学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

4.区与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镇(街道办事处)与各村层层签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责任书》

5.出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基地备案办法》

具体工作实施阶段2月26日—12月30日1.规范农业化学品投入市场

2.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

3.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基地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5.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6.建立考核机制,由考核办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参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督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

附件5

农业化学投入品流程图

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申请

由区农安办筛选(组织专家评议)

登记备案(生产企业质量承诺、工艺配方申报、许可证及检测报告等)

暂停供货

整改

检查监督

发现问题

取消供货资格

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供货(建立销售台帐)

第3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转型走到关键时刻

加快转型升级是我国农药行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核心。多年来,虽然我国农药产能和产量严重过剩,但是凭借价格和出口优势,依旧保持着产量、产值、销售、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我国农药出口到18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国家最多的一年。但是在农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营秩序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日趋迫切,我国高毒农药将面临进一步禁限用,国家在一批高环境风险品种的出口和退市方面也将采取一些措施。张文明在论坛中透露,由于生产工艺对环境污染比较大,国家正在研究相关政策降低或者取消以乙草胺、毒死蜱为代表的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的出口退税,以推进产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农业部也正在牵头研究百草枯剂型的问题,可能下一步对百草枯的水剂进一步的禁限用。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让农药行业转型升级走到了关键时刻。

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张文明介绍说,高环境风险农药品种的淘汰是必然的,但是相关部门更倾向于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来逐步推进,以促进农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农药行业来说,当务之急是用科技支撑创新,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农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仅为0.7%,相比发达国家的10%~20%差距太大。同时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产业布局和区域能源、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还有待增强。另外,过度依靠投资带动和出口带动,以及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也值得重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全球经济大变革、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品牌口碑决胜市场

第4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关键词】绿色 农产品 贸易

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卫生、优质、营养型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可在世界范围内注册使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绿色食品工程活动,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有机食品”。2001年4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使我国绿色农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中国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出口的绿色农产品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展示出了绿色农产品贸易的美好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在发展的虽取得许多可喜的成绩,但在WTO体制下仍存在很多问题:

(1)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均不健全。随着绿色农产品的普及,由于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一些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只要通过了认证,就不再关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问题,这样一来,市场上绿色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好有坏。同时由于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保护不力,管理体系混乱,致使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的或是不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的农产品。从而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推行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产品的标志管理,便于人们识别安全农产品。

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概念缺乏认知,很多人虽然知道绿色食品,但真正能够分清“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的人为数很少,甚至有人认为绿颜色的食品或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一些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心仅是出于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考虑,而尚未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环保与人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3)我国绿色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难越“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国外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它其实就是一种绿色质量标准,也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由于绿色壁垒具有合法性,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这一贸易保护措施,而且涉及的产品种类也很多。这些国家和地区运用严格的而又繁琐的各种检测技术及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入。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多年来制定了很多制度和措施,如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良好食品生产规范等注册认证制度,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等。可见,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绿色壁垒给我国绿色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会越来越多的制约我国绿色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所以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最大的阻力是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农药残留、黄菌霉素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出口遭受退货和索赔的主要原因。

第5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一、建设背景和现实基础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期,化学原料药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从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2010年前的战略实施重点是,在若干行业和区域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的全国性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加快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医药行业在本世纪初头二十年的全局性任务。加快推进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正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在医药产业的具体落实。这对于抓住国际医药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加快提高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增强全省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医药市场需求和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国际医药市场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

1、市场需求和总量增势较强

医药产品是国际交换量最大的15类商品之一。全球药品市场和药品生产于5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70年代增幅达到顶峰,年均增长率达13.8%;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稳定在8.5%,90年代保持在7—8%的水平。全球药品市场从1970年的218亿美元增长至2002年的4006亿美元,32年间年均增长9.5%。预计2005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将超过5000亿美元。从国别和地区看:美欧日三大药品市场始终占据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份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药品消费与国民收入呈现较强的相关性,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市场和生产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2、国际化学原料药制造中心明显转移

化学药是国际药品市场的主流,而其主要成分即是化学原料药。化学原料药制造出现了从发达国家以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转移的明显趋势。近年来,全球制药工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大了购并与重组的力度。跨国制药公司集中主要力量从事研发活动与市场行销,而采用合同生产等方式,将化学原料药进行大规模的外包加工。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目前全球化学原料药市场总量约为250亿美元,其中有80多亿美元来源于合同生产,这是全球原料药贸易的重头。跨国制药公司越来越多地与发展中国家实行联合经营,通常将一个合成药物的前2-5步在发展中国家加工,本土企业则完成最后几步的精加工,侧重于整个生产链的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如此,降低生产商的成本,减少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保持对医药市场的控制力。化学原料药制造中心的转移,为发展中国家的厂商提供了参与国际医药分工、接轨国际制药体系、提升产业水平的难得机遇。

(二)浙江化学原料药的发展现状

化学原料药制造业是全国医药行业的主要支柱。目前我国能生产全球化学原料药2000多个品种中的1500余种,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2004年产量超40万吨,其中约90%供应国际市场,当年出口额约达250亿元。浙江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发展很快,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和供应集中地。

1、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产业地位

我省的化学原料药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较突出的:

一是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产出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2004年,全省化学原料药产量5.71万吨,出货值约65亿元,分别占全国1/10多和1/4强。同时我省生产化学药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有利产业发展。

二是产品质量和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生产环节上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是塑造原料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我省化学原料药不仅有量的优势,而且产品质量较好,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居前,在全国有相对较高的附加值;与国外相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因而较有价格优势。

三是制造水平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经过近几年迅猛发展,工业配套相对完善,产品优势明显。不少产品属国内独家生产,大吨位产品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和区域协作的优势,许多技术指标和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控制力的产品,部分制造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具有特定的人文优势。浙江人具有悠久的重商主义传统,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形成了极富浙江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起步较早的市场化改革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浙江人的竞争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注重商业信誉的良好形象。

五是发展出口的区位条件较为优越。浙东南一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临大海,深水良港众多,水陆交通发达,环境容量和海水自净能力良好。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建设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2、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浙江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具有发展优势,但存在不足和制约因素也比较明显。

一是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整体状况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差距表现在制药工艺、设备、技术等各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低价优势。初步估算,跨国制药公司的生产成本一般占其总成本的25%,而我省企业高达50%左右,主要是工艺技术投入偏少。产品结构上,一些市场大、技术壁垒高的高附加值产品,我省在国际上没有优势;有些产品也仿制得出,但受限于知识产权而不可生产;部分原料药是一些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传统老产品。现有化学原料药的优势正受到印度的冲击,印度日益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制造基地,在许多领域其产品比我们更有竞争力。

二是国际贸易条件趋于严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现已成为全球反倾销、保障措施和技术壁垒的最大受害国。许多非关税壁垒被广泛用来限制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如欧盟2003年出台重新修改后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草案)》以及《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的咨询文件》,规定将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前对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化学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不同的管理系统,未能按期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三是企业医药专业人才不足。据匡计,2004年末,全省医药行业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约8%。医药产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企业人员结构有个大变化,大量增加技术管理、产品开发、专业药师、高级技工、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式的人才。专业人才不足将成为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是环保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重,而我省医药化工企业目前还存在相当的低、小、散、乱现象,环境本底容量不容乐观。加快推进我省化学原料药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做到污染物集中达标治理,杜绝“三废”无组织排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目标任务和产业布局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要按照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精心推进。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紧紧抓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着眼于出口导向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为中心,以推进产业重组和扶优扶强为重要切入点,实行高起点、高水平和集聚式、集约化的发展,努力建成全国化学原料药制造中心。

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完成合理有序的产业布局任务,进一步完善全省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的区域构架。

——发展成产业规模、出口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前列的国内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制造中心;并经过更长时期的努力,以一批在国际上品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的化学原料药及高附加值制剂产品为依托,建成世界级的化学药生产基地,化学原料药总量占到全球约15%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发展目标为争取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专利药产品。

——培育成一批对国际化学原料药市场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过二十年左右时间,力争跻身世界医药百强。

(二)产业区域布局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以台州、绍兴、金华三市为重点区域,以现有原料药骨干企业和拟建的重要合资企业为龙头,通过产品、资金纽带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企业团组,积极参与国际主流市场。对目前散落于全省各地的众多“低、小、散、乱”原料药企业,下大力气进行整治,效果不理想的,尽快实施关停并转。

台州市以椒江入海口两岸为核心,椒南区块重点提升现有企业技术含量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椒北区块作为“十一五”重点发展区域,加大建设力度,促使成为全省原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绍兴市重点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作为“十一五”化学原料药集聚发展区域,规范建设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产业升级。

金华市重点以现有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依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

(三)产业政策导向

1、“三废”治理标准

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和环保要求,促进化学原料药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基地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基地的各区块要整体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大气、地面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控制目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各区块要切实落实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对污染集中控制;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规模的“三废”处理设施,作为基地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尤其是要针对化学原料药生产的特点,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气进行严格控制,禁止无组织排放。基地必须设有环境监测系统,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限产、停产、整改。

环境规划控制目标:大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地面水水质,沿海地区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Ⅲ类水体;内陆地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体。工业区环境噪声控制目标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三级标准。

2、土地资源利用规定

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城镇统一规划,并符合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用地均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投资密度、容积率等不得低于省的规定要求。积极适应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形势,进一步完善化学原料药建设用地规划和实施方案。

3、产业政策和投资项目导向

以扩大化学原料药出口为导向,鼓励发展国外专利药转移生产,优势非专利药和紧缺医药中间体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的原料药生产,新药产业化。一是企业方面:要求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优先鼓励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发展;新建企业投资额度原则上不低于5000万元,并进行的严格的环保评估。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医药企业投资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包括设立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参与我省企业的重组和改制。二是项目方面:主导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品。引导建设符合《当前国家鼓励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项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2005-2007年)》项目建设;禁止上列入《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项目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类项目、《浙江省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项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项目建设。

三、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基础和根本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坚持立足于国际竞争,以发展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原料药为重点,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从现有的企业基础出发,针对国内外疾病谱的变化,顺应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抗肿瘤药、呼吸系统药物、精神病及神经系统药物、抗早老痴呆药、抗溃疡药、抗变态反应药、抗感染药和抗生素、糖尿病药、抗肥胖药、抗爱滋病药、维生素等项目和产品。

(一)维生素系列及中间体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VE年产量均达4000—5000吨的规模,所产VE占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约占国际市场20%的份额。VE两个主要中间体异植物醇和三甲基氢醌均已实现国产化,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可与国外先进水平抗衡。新昌制药厂以精制植物油的脱臭馏出物为原料提取天然VE和生产ADD,在国内首先实现工业化生产。ADD可替代薯蓣皂素,生产甾体激素药物,从而避免由于提取薯蓣皂素对天然植被的大量破坏。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A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并不断实施VA深加工产品的改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在进一步保持和提高VE、VA生产水平的同时,开发、培育维生素D系列产品。

(二)抗肿瘤抗生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该系列24个抗肿瘤药,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可生产其中的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博莱霉素、丝裂霉素等近10个产品,产品之多和某些产品生产规模之大,在国际上也可说首屈一指。该类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上述多个产品已获美国FDA认证,出口形势良好。要在保持抗肿瘤抗生素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国际市场上疗效明确、用量大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产品培育。

(三)心脑血管系统药

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2001年世界心脑血管药物市场己超过350亿美元,2007年将超过520亿美元。该类疾病的治疗药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他汀类血脂调节剂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浙江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年产卡托普利120吨,占国际市场30%的份额;依那普利国内独家生产,年产量6吨,占国际市场20%份额;赖诺普利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产品。该公司上述产品的生产总量目前排名世界首位,也是国际上唯一同时规模生产这三个产品的企业。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沙坦类:华海药业有限公司已具备工业化生产依贝沙坦、缬沙坦、氯沙坦钾的能力,并有稳定的外销渠道。他汀类血脂调节药:代表产品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伐他汀,我省均可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在确保上述三大类部分原料药现有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贝那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氯贝沙坦、替米沙坦及他汀类系列。

(四)头孢菌素系列及中间体

该类产品作为具有基础地位的抗生素,量大面广,其中头孢侧链国际年需求量1.2万吨以上。永宁制药厂年产头孢菌素原料药40吨及氨噻肟酸、四氮唑乙酸、呋喃氨盐、噻唑乙酸、噻二唑、3—卤代甲基头孢烷酸(7—ACX)等数十个头孢中间体共计1000余吨,其中7—ACX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最热门的头孢母核中间体之一,该厂头孢中间体可抢占约10%的国际市场份额。D—对羟基苯甘氨酸及钠盐,属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的主要中间体,国际上仅数家企业生产,全球年需求量2—4万吨。横店集团有机化工有限公司此产品年产量2000吨以上,占据国内出口市场主要份额。6—APA、7—ACA、7—ADCA等重要前体产品的规模生产在我省几近空白,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产品。并要进而发展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地嗪等第四代头孢系列产品。

(五)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及其中间体

抑郁症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预测该病症2020年左右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现全球每年用于抑郁症治疗药的费用总数约为600亿美元。浙江华海药业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舍曲林等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属近年国际市场畅销药。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卡马西平占国内市场的90%份额,卡马西平及其中间体占国际市场60%的份额,长期为该类产品全球生产规模最大。要重点发展的产品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奥氮平等药物。

(六)喹诺酮类抗菌药

目前在抗感染药物市场中,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量已超过青霉素类成为第二大类抗菌药。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乳酸盐及其盐酸盐等。台州、新昌等地主要厂家诺氟沙星产量总计2000吨左右,占国际市场50%以上的份额。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左旋氧氟沙星的企业,也是该产品主要供应厂家。今后主要发展的重点产品有抗菌谱广的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等。

(七)甾体激素系列

包括醋酸烯诺孕酮、非那雄胺、米非司酮、地塞米松、倍他米松、醋酸泼尼松、醋酸氢化泼尼松、安宫黄体酮等。上述产品适应计划生育用药需求,国际市场前景良好。浙江仙居制药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定点甾体激素和计划生育用药生产基地,已可生产高、中、低档甾体激素数十个产品,形成系列化,技术经济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改进、提高甾体药物的生产工艺水平,特别是提高国际市场畅销品种泼尼松、雌二醇、甲泼尼松、甲羟孕酮、地塞米松的生产水平,同时积极发展抗前列腺增生药非那雄胺等。

(八)抗病毒药和抗爱滋病药

该类药在世界药品市场呈快速增长势头。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抗呼吸道病毒新药盐酸金刚乙胺,属国家医药科技“九五”研究计划和2010年远景计划的推荐产品,全球年需求量在150吨以上,该公司年生产能力已达50吨。黄岩联华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及其中间体已具相当水平;华海药业的蛋白酶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已初步形成系列,如近期可形成年产50吨茚地那韦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目前有10余家企业正在研发抗爱滋病药物和进行粗品生产,今后该类药物主要开发的产品有茚地那韦、沙奎那韦等蛋白酶抑制剂系列逆转录酶抑制剂系列。

(九)抗寄生虫抗生素类

该类产品主要有阿维菌素及其延伸产品依维菌素、表阿维菌素、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属新一代高效生物源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好等特点,其中依维菌素并用于人体抗寄生虫。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际上继美国Merck公司后第二家生产阿维菌素的企业,主要的抗寄生虫抗生素类产品出口超亿元。

此外,氯洁霉素磷酸脂、萘丁美酮、苯乙酮、硫酸阿米卡星、联苯双酯、利福平、本芴醇等大批产品均具较强的竞争力,国际市场空间较大,需进一步发展。

四、支撑体系和政策措施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发展,将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模式。从各有关方面努力,构筑必须、有效的支撑体系,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一)政府层面

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公用工程、交通运输、环保治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定实施配套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组织领导

各原料药产业园区应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园区要求建立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当地化学原料药发展规划,提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并监督落实情况,协调区域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事项和的问题。省各有关部门负责协调区域共性问题,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等工作。各区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当地园区建设的具体事务和联络工作。

2、加快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以公用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区域市政总体建设规划,配套建设水、电、汽、道路、码头和“三废”治理等基础设施。以开发区内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大型焚烧炉,对高浓度残液和有毒废渣实施焚烧处理,废气经集气处理后有组织排放。由当地财政担保,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外国政府和机构贷款等资金。

(2)各区域集中设置行政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机构。完善检验、检疫、海关等政府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在主要园区内建立出口加工区,定位为“境内关外”,对进出口货物海关实行直通式管理,为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一流条件和快捷服务。

(3)为规划区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搬迁提供建设场地和配套设施。基地建设区内现有居民、学校、机关单位和其他厂矿企业等应按计划陆续搬迁,搬迁之前不得再进行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筑物的整修均应报批,明确整修范围和方案。当地政府应统一为被搬迁居民和单位提供建设场地和配套设施。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以土地、产品报批、投融资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实行审批制度改革。严格编制基地用地计划,按照国家规定批准用地,努力做到既严格执行土地审批制度,又保证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必须的用地。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的精神,加快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在投资基金设置、股票上市审批、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审批等方面,建议适当倾斜。进一步推出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化学原料药产业的政策措施。

4、加强协调服务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建立及时、有效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市场预警、政策预警和政企沟通。加强化学原料药市场的预警,监测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价格、数量等信息,及时判断市场变动状况。一旦某种原料药价格或销量出现异常波动,迅速把信息反馈给出口企业,便于企业制订应预案和应急措施。在建立政策预警机制上,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协调和引导的功能,争取第一时间把握主要贸易国的政策变动。保持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之间的正常信息沟通,协调化学药品生产企业做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工作。

5、进一步提出基地招商、引资、税收等支持政策

在遵守国家统一政策的前提下,各重点园区应结合当地实际,从有利于发展出发,完善相关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条件。

(二)企业和社会层面

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发展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出力。

企业层面:

1、促进技术创新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建设好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技开发投入;进一步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兴建技术开发机构、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二是不断提高新产品研发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努力开发专利药物,加快新品种以仿制为主向创、仿结合为主的转变。三是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把集聚创新人才、争取创新实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四是加快形成医药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建立由多种资金渠道组成的医药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资助高水平医药研究开发项目。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

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公司法》要求,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民营经济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实行股权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好地利用外来人才和投资者加快企业发展。二是加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升级。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科学管理体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在企业的应用水平,实行管理流程再造,促使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进产业改组

以企业体制创新为动力,进行产业整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引导具有发展优势的大型企业实施资本经营,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重组。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联合、并购,在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基础上,优化产业链,发展战略联盟,发挥规模效益。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链条,重点培育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基地建设的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以此,建立更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发挥整体优势,进一步促使大产品和优势产品的形成,使基地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4、加强国际注册、认证和国际合作

一是积极申请FDA、COS注册和CGMP、DMF认证。鉴于美欧是医药原料管理最严格的地区,也是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市场,主动接轨国际,深入了解和掌握美欧药政管理的报批程序,努力争取通过国际注册和认证,为产品打入美欧主流市场铺平道路。二是积极承接国外专利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转移生产。针对国际市场非专利药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充分利用我省的优势条件,将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成全球非专利药重要生产地和国际专利药中间体重要供应商。并经过长期努力,逐步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品。

社会层面:

1、推行园区业主制

化学原料药各重点园区建设,可借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以国有土地出售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组建经济实体,以该经济实体作为核心企业,发起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尝试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银行借款、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借助资本和资金市场两大平台进行融资,用于产业发展。

2、各区域集中设置中央商务区

通过向社会招标,建立会展中心、信息中心、新技术孵化中心、物流中心等配套社会服务体系,构成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重要功能中心区域,以此推动产业的开发建设。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承接世界化学原料药会议,扩大产业国际影响。

3、重视人才工程建设

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属人才密集型产业,发展我省化学原料药产业需大量的工艺协调、信息技术、机械仪表、公用工程、土木建筑、金融贸易、营销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人才。坚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营造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以充分的信任和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通过委托代培、出国深造、业务培训、设置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企业自身人才,造就高素质的医药科技队伍和职工队伍。

第6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二)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全厂管理人员安全工作月议,听取当月安全情况汇报,部署消除安全隐患措施,并进行会议记录。

(三)专职安全员对全厂范围内安全检查每半天不少于1次,每天不少于2次;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遇较大事故隐患必须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

(四)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线车间主任)对各自负责的车间工房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每天不少于4次,记录不能为零隐患;遇较大事故隐患必须及时向专职安全员报告。

(五)企业必须以文件形式明确各责任人安全责任范围,依照企业内部检查要求的内容明确职责。

(六)主要负责人每周对专职安全员检查记录检查一次,专职安全员每周对兼职安全员检查记录检查一次,并在记录本上签名。

(一)打非方面

1. 严查合法企业收购非法生产户的产品、有药半成品,严查经营公司向非法生产户下生产订单;

2. 严查合法企业为非法生产户安排产品出口检验,为非法生产户提供贮存场所;

3. 关注非法生产、存储信息,应及时向综治办报告。

(二)治违方面(三超一改)

1. 杜绝超员现象。凡属是1.1级工序工房,必须严格按工房标牌核定人数限员生产,杜绝员工擅自串岗,避免管理人员进入正在操作的生产工房,杜绝生产过程中两名或两名以上员工同时出现在同一操作工房。

凡属1.1级工序无固定操作工房的环节,例如药物运输、药物收晒、药物销毁等,必须杜绝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操作。

2. 杜绝超范围生产行为。杜绝违反许可范围核定类别生产产品,杜绝违反许可范围产品危险等级生产产品。

3. 避免超量现象。1.1级生产操作工房必须严格按核定限量进行操作,1.3级成品库房严格按堆码要求进行储存。

4. 杜绝改变工房用途。凡属药物,含药半成品的生产贮存必须按工房标牌核定的工房内进行,杜绝将药物、含药半成品存放在路棚中,私搭乱建的工房,废弃工房以及无药工房内。

(一)规范生产行为,严格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定的内容范围内开展生产活动,特别是许可范围、产品级别、许可期限、法定代表人等内容;厂内黑火药、引火线及易制爆危险品必须登记台帐,并做到帐实相符;从事1.1级工序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二)规范经营行为,严禁向无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出售产品;严禁向有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出售超经营许可范围的产品;完善产品流向信息登记,所有产品出库,必须粘贴产品流向码,必须有购销合同,建全客户信息档案;购买黑火药、引火线及易制爆危险品必须办理购买手续。

(三)规范运输行为,跨县市运输烟花爆竹成品一律要求严格依法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市内运输烟花爆竹成品随车携带《__市烟花爆竹市内运输调发单》,均必须使用相应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车辆。所有运输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必须使用相应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车辆,并办理运输手续,运输烟花爆竹成品和危险化学品应安排有相应资质的押运员进行押运。

(一)1.1级操作职工必须配备纯棉工作服或防静电工作服,并督促着装。

(二)1.1级操作工房工作台必须垫导电橡胶皮,使用防静电薄膜。

(三)1.1级操作工序生产过程中操作工房必须保持湿度,增加空气湿度,职工应经常洗手,及时消除人体静电。

(四)药物药饼中转间禁止使用扫把,尽量使用湿拖把拖地。

(五)严禁使用纤织袋装亮珠等裸药药物,须使用木箱或防静电塑料箱。

(六)完善企业内部、防火带,特别是药物存放量相对较大的中转库房、药物总库房周边防火隔离带严格按标准要求到位。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①企业21项安全管理制度要有可操作性。

②明确每项制度的执行责任人。

③明确每项制度的工作要求及标准。

④结合本厂实际,制定生产操作规程。

⑤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执行责任人均要以厂内文件形式明确。

2、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如实记录落实情况。

①10类工作台帐对应10项安全管理制度,未设立相应台帐的管理制度应书面记录制度落实执行情况。

②工作台帐、制度执行记录必须如实登记和记录,台帐填写内容要齐,不能漏项和漏日。

③主要负责人是带头执行、督促执行本厂安全管理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每月定时听取制度执行情况,查看登记记录情况,及时指出,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企业21项安全管理制度名录:①安全生产责任制;②药物存储管理、领取管理制度;③余(废)药处理制度;④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带班制度;⑤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上岗审批制度;⑥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⑦安全检查制度;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⑨新产品、新药物研发管理制度;⑩安全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⑾原材料购买、检验、储存及使用管理制度;⑿门卫值班与夜间巡查制度;⒀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⒁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⒂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和管理制度;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公示通报制度;⒅安全员任免报告制度;⒆安全设施验收制度;⒇企业安全责任落实监督考核制度;(21)各工序操作规程。

1、严格药物配方管理

2、严格化工原材料质量管理

3、严格产品结构

设计管理4、严格生产工艺流程管理

5、严格生产设施、工具管理

6、严格生产职工习惯行为规范

7、严格企业产能与产量配套

8、严格静电危害防治

1、落实专人担任值班门卫,严格出入车辆检查和闲人进出;详细登记出入记录。

2、职工下班后,企业必须有专人进行落锁检查,钥匙严禁藏在工库房附近。

3、夜间安排人员对危险品贮存仓库进行巡逻。

4、遇危险品丢失情况,及时如实报告公安机关。

1、制定监控室值班制度,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班表上墙公布。

2、生产作业时,专职安全员除下生产线巡查外,必须在监控室看视频。下班后,值守人员除下库区巡逻外,必须在监控室看视频。

第7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当前,正处于新的上升期,“三五八十”积聚的能量不断释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正在凸显,新的城市定位形成的功能日益完善。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以及经济地位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检验检疫系统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要求越来越严,社会的期望越来越高,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好职责,争取有更大作为,是大家的共识。借此机会,我提3点希望:

(一)在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上取得新进展。紧贴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工作要求,也是政治任务。服务大局,关键是要解决阻碍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化解影响全局的深层次矛盾,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不仅要从局部的、具体的工作环节抓起,更要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层面考虑,努力形成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检验检疫系统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光荣使命,应该在这方面多做文章,狠下功夫。要着力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战略,也是影响深远的大举措。从一定意义上讲,服从服务于新区开发开放,就是当前的大局,是最重的任务,是政治上清醒、工作上成熟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为推进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深度改革、全面创新”的20项支持意见,检验检疫局拿出了10条具体措施。这些新思路、新措施、新机制符合国务院的精神,都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对提升滨海新区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滨海新区是先进制造业的密集区,是全市改革开放的标志区,也是检验检疫工作创新的“试验区”,我们的服务力度影响着开发开放的深度。因此,要把这些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一项一项的研究,一条一条的落实,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着力带动周边省市对外开放。发挥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环渤海地区的加快发展,这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口岸拥有广阔的腹地,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功能。目前,全国各地有3万多家企业在口岸办理进出口货物,在港进出口货物中,有70%是外省市的,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北京进出口值的10%、河北进出口值的76%、进出口值的73%、内蒙进出口值的45%是通过口岸实现的。因此,把好口岸这一对外开放门户,对建设好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增强环渤海区域的集散辐射功能,推动区域同举并兴、协调共进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审视口岸的检验检疫工作,看长远、算大账,从大处着眼,从关键入手,落实区域协作机制,延伸把关服务范围,努力做到整体联动、互利共赢,实现我市与腹地省市外向型经济的良性互动。要着力推动全市整体扩大开放。18个区县整体发展,才称得上是和谐发展。随着开放带动战略的纵深推进和区县经济的蓬勃兴起,各区县的进出口业务不断增多,商品鉴定、疫情检测、卫生检验等任务会越来越重。目前,全市外贸依存度达到118%,区县进出口值占全市的35%,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这既表明区县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也反映出我们在品牌出口产品方面的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给予扶持,以不断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检验检疫部门要切实发挥技术、人才、信息和检测等方面的优势,与区县和企业多联系、勤沟通,对需要重点支持的项目早了解、早介入、早服务,特别是为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扶助,合理运用世贸规则和技术措施,更好地帮助企业打破和跨越国外技术壁垒,使产品顺利进入并占领国际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推动依法实施监管上取得新突破。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是检验检疫系统的根本职能,各个环节不能有丝毫的随意,检验检疫局在这方面探索出一整套办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机制,在维护口岸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渠道越来越广、走私手段越来越隐蔽、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多,面对新的形势,要进一步抓重点、创亮点、攻难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依法把关能力,增强检验检疫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要突出监管重点。围绕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和反欺诈,加强对敏感商品、大宗资源性商品和成套设备的检验监管,加强进出口化学品、出口危险品及包装检验。特别要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洋垃圾”进口和疫病疫情传入。通过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措施,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反馈、快速控制,切实把有害的东西和不合格的产品拒之于国门之外,构筑起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强防线。要改进监管模式。对产品监管要由通关环节延伸到生产流通全过程,对企业监管要由一般覆盖提升至风险分类,对重大疫情监管要由即时即地防控转变为长效防控,切实做到对进境货物实施风险评估、分类管理、口岸接单、内地施检;对出境货物实施源头施检、口岸直放、重点监控、网络呼应,提高口岸通关速度,降低货物流通成本。落实好绿色通道、出口免验等制度,在不违反检验检疫规定的前提下,以方便企业为核心,加大“放”的力度,对进口货物的检验检疫能放到内地去的就放到内地,能放到工厂去的就放到工厂;对出口货物能从内地或工厂直接放行的就直接放行。要提高监管效能。监管只是一种手段,维护口岸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绝大多数企业是守法经营的,也最希望有一个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它们不怕秉公检查,最怕效率低下。我们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需。按照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口岸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监管网络,优化“大通关”检验检疫流程,做到环节最简、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确保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

第8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关键词】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新材料行业;生产工艺;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能源化工产品评价;生产工艺的质量及成本控制

1 甲基苯并三氮唑概述

甲基苯并三氮唑,简称TTA 。英文别名:TTA,CAS,分子式:C7H7N3,分子量:133.1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熔点:80-86°C。甲基苯并三氮唑其中的水分:≤0.2%,灰份:≤0.05%,pH值:5.5-6.5

1.1 外观性状

甲基苯并三氮唑是白色颗粒或粉末,可加工成大片状、小片颗粒状、柱状、精细颗料状、粉状;甲基苯并三氮唑白色颗粒或粉末,易吸潮,是4-甲基苯并三氮唑与5-甲基苯并三氮唑的混合物,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2 用途说明

甲基苯并三氮唑用于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

本品主要用作金属(如银、铜、铅、镍、锌等)的防锈剂和缓蚀剂,广泛用于防锈油(脂)类产品中,多用于铜及铜合金的气相缓蚀剂、油添加剂、循环水处理剂、汽车防冻液。本品也可与多种阻垢剂、杀菌灭藻剂配合使用,尤其对封闭循环冷却水系统缓蚀效果甚佳。

1.3 基本特性

甲基苯并三氮唑,纯品系白色颗粒或粉末,是4-甲基苯骈三氮唑与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混合物,熔点80-86℃,难溶于水,溶于醇、苯、甲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碱液。

1.4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基本步骤。

①在反应釜中,将3,4二氨基甲苯置于纯水中,加热溶解;

②向步骤①所成的溶液中加入3,4二氨基甲苯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③将步骤②所成溶液冷却;

④在步骤③所成溶液中滴入硫酸,出现大量结晶体生成;

⑤将步骤④所得混合物进行脱液处理;

⑥将步骤⑤所得结晶体加热,脱水;

⑦将步骤⑥所得结晶体进行蒸馏,制成所述的5-甲基苯骈三氮唑;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方法以3,4二氨基甲苯为原料,通过中压合成、酸化、脱水、蒸馏处理,制备5-甲基苯骈三氮唑的工艺简单、制备过程容易控制,收率高、纯度高,生产成本低、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

1.5 甲基苯并三氮唑包装储藏。

包装: 塑料编织袋、复合袋、纸板桶、全纸桶、铁桶,内衬塑料袋

净重: 10kg,20kg,25kg,200kg

储藏: 本品易吸湿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不得和食物与种子混放。

2 化工行业的发展特征及导向

2.1 化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简称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与农业、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化学工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相关工业发展的化学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不仅在总量上迅速发展,而且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组织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到“十一五”末,我国已形成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进入世界化工大国的行列。

化学工业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原料来源划分,可分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天然气常与石油共生,也常把天然气化工归属于石油化工。从产品出发,可划分为无机化工、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等分支。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但每种分类方法都难于严格适应。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农药行业,化肥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农业、机械、建筑、轻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2.2 行业现状

有机化学原料(有机化工中间体)是化学原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工行业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具有品种繁多、合成路线选择性广、市场需求前景好、合成技术进展迅速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炔烃及衍生物、醇类、酮类、酚类、芳香烃衍生酸酐等,其产品主要有乙烯、丙烯、苯乙烯、三苯、甲醇、乙醇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 从产品生产的过程角度分析,基本有机化工产业作为整个石化工业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化工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内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已经由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转变为国有企业、港台、外商投资并举的局面,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可以加快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业的发展速度,还可极大地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化工行业的景气状况主要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受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拉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

2.3 行业驱动要素

对于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在利益推动下,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加大了发力度,由低端精细化工品的加工向高附加值迈进,转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由于新兴产业的新需求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都需要一系列关键化工新材料的支撑。

3 甲基苯并三氮唑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概述

3.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工艺

对于甲基苯并三氮唑的生产工艺,包括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配方和工艺设备等。随着环境优化的愈发明显,生产工艺中的三废处理也凸显重要。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具体操作过程是在配料釜中加入水、亚硝酸钠和甲基邻苯二胺,常温下搅拌待物料溶解后,由真空抽入环合反应釜中,关闭进料阀,通入导热油缓慢进行加热到230(250)℃,水受热产生的蒸汽使釜内压力上升至3.8(4.0)MPa,保温保压反应约5小时,反应结束后,通入冷导热油降温到100℃以下,打开放空阀使得釜内恢复常压;将反应物料放入酸化釜中,通过高位槽加浓硫酸进行酸化,调节pH接近中性,酸化过程控制温度在70℃以下,酸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导出至液碱吸收处理,物料趁热分层,上层水相冷却至室温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后,结晶料与前道分层所得的下层料相一并送脱水釜中减压脱水,控制条件为:80℃、-0.07MPa,经脱水处理后,进入精馏釜,采取导热油加热,在

图1 工艺流程简图

3.2 甲基苯并三氮唑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成本控制

3.2.1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目标体现在QSTE四个方面:(quality)质量合格、(service)满意服务、(time)准时性和(environment)清洁生产。公司努力在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质量改进和质量投诉方面加强管理,将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力争取得ISO9001:2000系列认证,树立良好产品形象,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为以后打入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确保公司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发展。

3.2.2 甲基苯并三氮唑生产成本控制

对于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也将受到大大的影响。

(1)定额制定

所谓定额,就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其主要有: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对于工时定额制定,主要依据是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就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往往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来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通过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控制制造费用,这都要依赖定额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这也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2]。

(2)标准化工作

所谓标准化工作,就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并且能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4 甲基苯并三氮唑市场研究

市场调查报告往往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其中反映的是市场调查内容以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市场调查报告中,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受撰写的好坏的影响,这也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更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为了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全球市场环境,并且结合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的供需变化规律,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内企业群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尤其在中国,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发展趋势,已经从不同角度切入了行业,这也为甲基苯并三氮唑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与专业级的市场导向。这同时也为以后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3]。

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市场调查报告-用途,是业内企业市场部门、战略部门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市场、掌握行情、了解竞争对手、洞悉行业发展趋势的有力参考资料;是行业新进入者了解市场现状、掌握竞争格局、发掘投资机会、明确产品定位的必备调研资料;帮助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快速、深入地掌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市场规模及增速、市场份 额、进出口、行业财务指标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帮助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它投资机构摸清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趋势,并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效益等(需要定制);适用于其它需要对甲基苯并三氮唑行业进行全面市场调研的机构或个人。

【参考文献】

[1]朱宝吉.浅析如何强化项目安全管理[J].安装,2009(03).

第9篇:化学品出口流程范文

[关键词]经济冲击;传导渠道;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71-06

一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在供给、需求或货币等方面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对该国经济形成冲击,冲击大小受该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学者们把这种现象归为外部经济冲击。对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贸关系密切,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容忽视。通常外部经济冲击在小型经济体中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有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收入和价格冲击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进行直接传导,而利率、货币和汇率冲击等主要通过资本流动来传导。对小型开放经济体来说,经济冲击的来源及传导机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关键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的可持续性往往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外部冲击是否占主导地位和通过何种途径传导决定了该国的政策选择。另一方面,不同的传导机制要求该国采取不同的行动去稳定经济。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外部经济冲击的主要传导渠道及作用机制,即具体从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外商直接渠道分析外部经济冲击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传导,为这类国家和地区应对外部经济冲击、减缓经济波动提供参考。

一、贸易渠道的传导

1. 从外部需求的角度

由于需求冲击的重要性,产出冲击会从进口国传导到出口国。但如果出口国供应的是稀缺的初级产品或资源类商品,供给国的价格和收入冲击会从出口国传导到进口国,比如沙特阿拉伯出口原油。由于大多数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因而经济波动的导出并不受一国出口多少决定,而取决于一国从既定市场上进口多少。同理,对于经济波动的导入来说,并不是由该国进口多少决定,而取决于该国向既定市场出口了多少。从近年各国发展历程来看,一国往往更依赖那些提供出口市场的国家,而不是提供进口商品的国家。比如,美国作为东亚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东亚国家的进口就会减少,从而产出冲击会从美国向东亚国家传导。一些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论证,Kwack,Mered(1980)研究了外国经济冲击对韩国经济的影响,他们发现当韩国受到外国经济冲击一年后,外国实际GNP增加1%就会促使韩国的出口和GNP分别增加4.4%、1.4%。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探讨了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贸易传导机制,代表性的观点比如姚枝仲、李众敏(2008),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贸易中最主要的市场,国际贸易在传导美国经济衰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黄梅波,吕朝凤(2010)也证明了美国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从贸易关系的角度

从贸易结构或贸易关系的角度来看,双边贸易关系可以分为贸易伙伴型和竞争对手型。如果东亚和美国出口的是竞争性产品,他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相互替代,会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则美国国内需求的变化对东亚出口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美国通过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使得对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发生变化,则会对东亚国家出口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相反,互补的贸易结构使得东亚国家受到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两方面传导经济冲击,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使得国内需求减少从而减少从东亚的进口;另一方面美国为挽救经济采取的美元贬值等措施也会抑制东亚国家的出口。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东亚地区与美国各自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因而为实现贸易利益各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的是垂直型互补性贸易结构。从现实贸易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也以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为主①,比如2008年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为主,而主要向中国出口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张红力、刘德伟(2010)研究了东亚—北美的经济失衡问题,发现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引领了东亚地区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对美国存在较大顺差的产品主要是杂项制品、由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及机械与运输设备。湛柏明(2004)也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可见,美国和东亚之间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主要体现为贸易伙伴型传导,而非竞争对手型传导。

3. 从国际分工体系的角度

东亚各国在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过程中,区域内分工体系也在随之]变,奠定了东亚内部及与各国的贸易基础,外部经济冲击通过贸易的传导也深受国际分工体系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由雁行模式向新型的产业内分工模式]进(张捷,2005),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型的“三角贸易模式”,即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等生产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出口到东盟和中国等地,经过组装生产后再将最终产品出口到欧美。

在新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下,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逐渐上升,1980~2003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区域总贸易的比重由34.7%上升到54%(李淑娟,2006)。有的学者由此认为东亚经济的独立性增强的同时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减小,甚至提出东亚去耦化(decoupling)。但笔者注意到东亚区域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之上的,区域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主要归功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然而最终产品市场仍然是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从而导致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再生产循环无法在区域内完成,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欧美市场(陈建安,2008)。也就是说外部经济冲击能通过贸易渠道一方面对最终产品出口国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对区域内中间产品出口国造成间接影响。因而东亚各国由于贸易方式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不同,贸易渠道对欧美等国经济冲击的具体传导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东盟等最终产品输出国受到美国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大,而日本和新兴经济体从区域内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受到美国的间接冲击较大,所以说美国负面经济冲击有可能使东亚国家陷入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方虹,张帆(2009)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的贸易模式,认为金融危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造成了巨大的调整压力,东亚垂直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形式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明显,从而对东亚的贸易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挑战。

二、金融渠道的传导

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持续的繁荣,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助长了需求的膨胀,也引起美国股市迅速攀升。但随后股市泡沫破灭带来全球经济下滑。很明显,外部经济冲击的强度、速度以及各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协同性并不能完全由贸易联系程度来决定,金融市场等渠道同样起重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金融渠道的传导:直接金融联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行为;投资的流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等。

首先,各国对企业和金融部门进行相互直接投资,从而形成了直接的金融联系,比如泰铢贬值导致马来西亚股票价格下跌,是由于马来西亚跨国公司在泰国投资受损引起的。另外,如果一国的资产被投资者认为风险增大,或者该国与经济冲击发生国经济上显著正相关,都会导致资本外流,而外流的原因往往跟外部冲击密切相关②。

其次,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行为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管理通常依据对各国互补性资产的投资进行,投资者往往以简单的“拇指法则”③为指导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发生负向经济冲击后会引起对其他国家金融资产需求的减少。当投资者在各国保持固定比例的投资时,对投资金额的调整会产生金融传导。本质上,投资者出售资产进行资产组合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美国股票市场下跌后,为了使投资组合重新平衡,投资者会从其他国家撤回一部分资金。如果投资者采取对冲风险的办法,调整对冲与收益密切相关的国家的投资,则会产生更复杂的传导机制。

再次,资本流动性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资产价格过度协同引起抛售行为。Valdes(1996)分析了资本流动性对新兴市场资产重组的影响,他认为一国受到经济冲击后,会引起投资者的资产受到流动性冲击,反过来又会使得其他资产受到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抛售证券的底线是获得一定资金以满足追加保证金及监管要求,或者是应对信贷配给。因此,一国受到经济冲击后会由于配给比例提高而使得资本受损,投资者被迫出售其他证券资产。如果市场上存在价格效应,则冲击会进一步传导,因此,从冲击传导的角度来看,价格崩溃是严重的流动性冲击引起的。

以上从3个方面解释了金融渠道的传导机制,从具体的传导途径来说,Sacha et al.(1996)认为有3个因素对金融渠道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实际汇率高估、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相对广义货币而言较低的外汇储备,他们发现这3个因素能解释50%的国家经济波动程度。具体传导途径主要包括利率和汇率:在资本市场上,一旦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削弱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利率杠杆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并进一步传导到其他国家;国际资本一般以外币形式在国际市场流动,它们会根据预期不同国家货币的远期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干扰一国正常交易下的汇率,使得当事国汇率出现波动,对该国金融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并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波动将危机传导到其他国家。

三、FDI渠道的传导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来源国或母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成立分公司以获得持久利益。“持久利益”表明母国和东道国存在一种长期经济关系,并且外国公司通过对直接投资进行管理也会对相关国家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来说,普通股或者有持票权股份在10%以上可以定义为直接投资,否则只是证券投资。FDI不仅包括兼并、收购(褐地投资)和创建新公司(绿地投资),也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资本转移。美国等工业国家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国家的FDI项目的东道国,一方面作为在其他国家的投资项目的参与国。一国流入的FDI是由作为东道国的FDI构成,而流出的FDI则是由自己所有但投资在国外的项目构成。大量FDI的流入和流出会使得本国经济受外国经济冲击的影响更为敏感。

FDI在近三十年间有了迅速的增长,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两国双边FDI越多,是不是经济的关联度就会越大,FDI能否成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渠道呢? Jansen and Stockman(2004)运用OECD国家双边FDI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FDI联系越紧密的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越大,虽然在1995年以前FDI对各国经济周期相关性的解释并不显著,但在1995年之后,FDI对国际经济周期联系的解释能力甚至超过了对外贸易。Otto et al.(2001)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FDI流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产生的影响跟贸易强度相似,各国通过双边FDI联系起来,异质性冲击导致FDI流量的改变,从而通过FDI在各国间传导,但他们同时指出FDI产生的传导效应比双边贸易小。具体来说,经济冲击通过FDI的传导机制与技术外溢、跨国公司行为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有关。

1. FDI技术外溢效应

如果把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内市场,国内的公司可以从新技术产生的外溢效应中获益。外资进入后竞争加剧也会导致当地企业效率提高,因而技术溢出可以通过模仿、竞争等途径发生。Markusen(1999)将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水平型技术溢出,即FDI的进入对外资所在行业内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二是垂直型技术溢出,即FDI对其所在的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产生了技术溢出,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孟亮等(2004)指出行业间的溢出可能是技术溢出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因为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培养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方面往往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当东道国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资企业新技术的模仿或雇佣受外资企业培训过的工人来提高本企业生产力时,技术外溢也会发生。因此,FDI的技术溢出途径可以总结为关联效应、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培训效应。

2. 跨国公司行为

跨国公司对各子公司实行战略管理,为了分散母国经济冲击,对其他国家子公司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冲击影响。如果外国投资者的母国经济条件恶化,母公司金融状况恶化,则引进的FDI可能会被撤离一部分资金,同时在东道国减少雇佣人员并降低工资。因此,跨国公司在各国的资源配置及调整会引起宏观经济冲击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跨国公司内部的利润分享可能是这种波动性的根源。在同一个跨国公司中,各子公司资产都是共同的投入,因为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而非单个子公司角度来实现规模经济,全球范围的盈利会与所有子公司及其员工共享。排除当地经济的影响,在生产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对全球要素进行配置会使得国内工资和员工都会增加。Budd and Slaught(2000)证明了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进行相互投资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跨国利润分享。Budd,Konings and Slaught(2000)以欧洲跨国公司为例证明了外国子公司的工资与母公司人均利润成正比。

另外,从FDI流出国的角度,资本输出国的不利冲击会引起东道国投资公司利润减少,进而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对国内投资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受财富效应影响国内需求也会受到负面冲击。同理,如果FDI主要是由于母国向国外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而引起的,那么母国经济状况改变会引起最终产品需求变化,也会把经济冲击传导至中间产品生产国。以上反映了FDI流动使得各国经济具有正相关性。当然,如果FDI的高度流动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风险而实行的扩张策略,或是为了在不同经济模式的国家投资使得市场多元化,则FDI流动反而会降低各国经济周期相关性,Levy et al.(2007)发现FDI流动与来源国的经济周期具有逆周期性也证明了这一点。

3. 金融一体化程度

如果两国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在一国储蓄和投资的变化很可能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会导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增强。在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会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形式减少或消除区域投资壁垒,各国实行统一的引资政策,遵守共同的投资规则,从而政策透明度加大、增强了政策的可预见性,为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跨国公司通过区域生产网络把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资本流动及贸易等形式传导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一体化能通过在不同国家间投资分散风险和平滑消费而产生积极效应,也就是说各国可以通过一体化过程降低生产、消费、贸易条件等异质性风险的冲击,并且各国竞争性市场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从而对资本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会促进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提高一国福利水平。但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放开金融市场,也会产生短期成本,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一体化可能会引起引进的资本在一国分配不均,对国内经济形成扭曲,宏观经济稳定性减弱。由于短期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资本流动性提高后资本波动性也增加,并且外国金融机构极易通过资本流动渗透风险,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情况下由于FDI流动性增强引起经济波动加剧。

四、三种渠道的相互关系

1. 贸易渠道与金融渠道的关系

贸易开放可能会促进金融渠道的传导,究其原因,一方面,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使得本国实体经济对贸易伙伴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提高,因而外国经济冲击会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本国实体经济,进而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强化外国经济冲击通过金融渠道的传导;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的同时也会推动国际间贸易融资、进出口信贷、进出口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本国与外国间的金融联系,因而金融渠道的传导会通过更具体的途径得以强化。

虽然众多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会加剧一国经济波动,进而促进金融渠道的传导,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会减少经济的波动性,进而抑制金融渠道的传导,比如Frankel,Cavallo(2004)认为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大,就越容易根据金融市场变化作出调整,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贸易开放度越大反而可以降低金融脆弱性,国家经济的波动性也越小。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其作用机制。第一类论述以Rose(2002)为代表,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国际借债的违约率越低。对于贸易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国际投资者从该国撤资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他们知道该国违约的可能性很小。较高比重的贸易起到一种“抵押”作用,使得该国切断贷款的可能性较小。第二类论述是基于国内调整成本的角度,比如要消除新产生的贸易赤字具有困难性。较早的相关研究有Sachs(1985),他对比了早期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虽然债务占GDP的比重接近,但由于亚洲国家具有更大的出口比重,所以亚洲国家受债务危机的冲击会较小。拉丁美洲国家经济更脆弱是因为他们的出口收入较少影响还债能力。

金融渠道同样会对贸易渠道传导产生影响,如果金融领域波动频繁,甚至金融渠道突然中断,会很快影响到贸易信贷,从而影响进口贸易,出口也可能受损,而贸易受损对一国经济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自2012年3月开始,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并要求中国等国减少进口伊朗石油,否则实施金融制裁,在减少石油进口和美国切断金融管道之间,保障中国在美金融机构继续存在对我国更加有利(蔡鹏鸿,2012),中国随后的行动也证明了保障金融安全是有利的。

在金融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面对融资困难国际支出会下降。具体来说,贸易平衡状况每改善一美元,消费要缩减(1/m)美元,m定义为边际进口倾向④或贸易品支出份额。m越小,调整成本就越高,消费减少必然会引起产出下降。如果一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融资冲击下可以通过汇率贬值,而不需削减支出,结合更严厉的资本管制以使经济避免冲击。较大的贬值可以改善贸易平衡,但不少经济学家也强调贬值可能带来一些负效应,尤其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显现:如果该国的债务主要是由外币构成,负债银行及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情况与贬值幅度成正比。当然,经济受影响的程度与该国贸易开放度相关。如果该国贸易占GDP比重较大,则小幅贬值就可以避免经济衰退,并且资产负债表恶化也不严重。但如果贸易开放度不大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大幅贬值,然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引起经济衰退。

2. FDI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的关系

贸易渠道与FDI渠道会相互影响。可以解释如下:①一国出口市场的萎缩可能会引起资本流动急剧减少,比如美国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美国投资者很可能会从中国大量撤资,一方面因为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利润下降,另一方面是美国加大国内融资使得外资回流;②在实际中贸易的开放与金融及资本的开放是同步的,因为在贸易中有大量跨国公司参与,而他们需要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另外,如果实行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实施资本管制是比较困难的。

FDI与贸易渠道的关系与FDI类型有关。FDI可以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水平型FDI主要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而采用接近客户市场进行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实行相似的生产经营,当地生产,在当地或就近销售。因而这种类型的FDI与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垂直型FDI是跨国公司利用国际要素价格差异的优势进行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把生产流程进行分解,利用成本优势在各国进行分配,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组装整合。因此这种FDI会推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可见,水平型FDI与贸易是替代关系,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贸易渠道的传导。而垂直型FDI的传导效应比较强,垂直型FDI使得母国和东道国的联系更加直接,如果母公司决定减产,子公司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生产也会随即减产,因而东道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各国的贸易量也会迅速下降,所以垂直型FDI强化了贸易渠道的传导。因此结合特定国家进行探讨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到FDI的具体类型。

对外投资本身就是资本输出的重要渠道,在有的文献中把FDI解释为金融渠道传导的主要表现之一(王聪等,2011),因此FDI与金融渠道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FDI的输出受到投资国财务状况的制约,东道国经济形势不利会降低子公司的利润,从而母公司盈利也会受损。净利润减少会使得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和银行进行外部融资会遇到更大困难,因此国内投资计划难以实行。国内投资会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受到损害(托宾Q理论⑤)。股票下跌,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及信心效应使得国内消费减少,从而母国和东道国经济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可见FDI与金融渠道是不可分割的,FDI是金融传导的具体途径之一,而金融渠道是FDI传导的保障,相互之间能起到强化传导的作用。

贸易和金融开放也会相互影响。Aizenman(2003)指出贸易开放程度提高会使得金融抑制的执行成本增大,因而金融开放是贸易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同样,反过来因果关系也是成立的。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会减少贸易信贷成本并且鼓励更多的FDI,从而会促进更多商品贸易。Aizenman,Noy(2004)从实证角度证明了金融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三种传导渠道会相互影响,密切关联,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解释力会更强。

五、外部经济冲击新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外部经济冲击能够通过相互贸易、金融联系及外商直接投资等途径进行传导,各传导渠道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并且会产生交互影响。因而在研究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对各单一传导渠道进行深入分析,还应该密切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对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注意到世界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比如美国为实现经济再平衡采取的“再工业化”、重返亚太等战略,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经济冲击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更大冲击。面对外部经济冲击发展新趋势,我国应如何应对,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滋长,“购买美国货”、“再工业化”战略、“两反一保”等措施的实施,导致原本下滑的外国需求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及国内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更是直接冲击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另一方面会加剧出口竞争,间接影响我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得美国向我国的贸易传导机制发生改变,竞争对手型传导也成为不容忽视的传导方式。为规避贸易渠道引起的不利冲击,我国应妥善处理与欧美国家的经贸关系,出口企业努力提高质量,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同时又要避免贸易战。在稳定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市场多元化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分散风险。从长远来看,外需和内需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并且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购买本国货物法”,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落实我国的政府采购规定,明确界定本国货物的范畴,从制度层面加大政府对本国货物的需求,从而增强本土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国际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美联储2013年底已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意味着连续五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渐退出。从短期来看,会使得跨国资本回流美国和美元走强,我国则面临资本出逃和本币贬值的压力。近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资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外商撤资的趋势在加剧,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应积极防范FDI冲击的综合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型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应避免“飞地现象”的出现,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前后向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外资与外贸密切关联,加工贸易部门更易受到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然而利用外资的方向并非是限制其在加工贸易领域的投资,而应引导其投资到更多领域,各行业各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进而增强我国出口的竞争力。

再次,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影响我国的区域利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介入并且主导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将使得中国与美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会威胁到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融合。以TPP谈判成员为主的新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会形成典型的贸易转移效应,原有中国主导的区域内部分工体系会弱化,中国作为非TPP的东亚国家受到排他性影响,对外贸易也将受到不利冲击。这样一来,我国原本积极推动的10+1、10+3等自由贸易区进程会严重受阻,长期来说区域贸易融合度将下降,区域内贸易比重也将降低,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将进一步削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应积极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深化与东盟、新加坡、智利、新西兰等已签署自贸区的成员的经济合作,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稳步提升我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应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选取适当时机加入TPP,争取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化别动为主动,有效抑制美国不利政策的冲击。

[注 释]

① 刘建江,杨细珍(2011)指出在产业内贸易中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

② 对于直接金融联系引起的经济传导,在下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中进行详细阐述。

③ “拇指法则”一般用来阐述风险投资收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指每十个风险资本所投入的创业公司中,平均会有三个企业;三个企业会成长为一两千万美元的小公司并停滞在那里,最终被收购,另外三个企业会上市并会有不错的市值;其中的一个则会成为耀[的企业新星,并被称作“大拇指”。

④ 边际进口倾向可以表示为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dM/M)?鄢(Y/dY)与经济开放程度M/Y的乘积。因此,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边际进口倾向就越高。

⑤ 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 股票价格 Q 投资支出 总产出。

[参考文献]

[1] 蔡鹏鸿.美国制裁伊朗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12(4).

[2] 陈建安.东亚的产业内分工体系及其结构性不平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8(4).

[3] 方虹,张帆.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型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3):21-25.

[4] 黄梅波,吕朝凤.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东南亚国家产出的中期影响:基于日本、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4):49-56.

[5] 刘建江,杨细珍.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6] 王聪,张铁强.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11(3):97-101.

[7] 姚枝仲,李众敏.国际贸易如何传导美国经济衰退[J].国际经济评论,2008(5):41-42.

[8] 湛柏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与摩擦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4(6):47-42.

[9] 张红力,刘德伟. 2010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J]. 当代亚太,2010(4):25-43.

Analysis on Conduction Channels of External Economic Shocks

Xu Jiaol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