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

第1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欧经贸,对策

一、欧债危机简述

2009年12月 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正式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危机很快扩散到欧洲其它国家,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除此之外,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也深受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不少学者已经对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行各方位的解读。既松散又脆弱的欧盟制度、欧元区内部不断增大的“南北”差异以及沉重的高福利社会保障体系都使欧洲经济积重难返,欧债危机无法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对中欧经贸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二、中欧经贸发展的现状

从欧盟成立之初,到欧元区的创建,中欧贸易稳步发展。加入WTO后,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欧洲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自2004年以来,欧盟地区已经超过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从当前情况看,中欧经贸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双边经贸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科技发达,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国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见长,有许多双赢的机会。第二,中欧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企业界的合作渠道畅通,欧洲许多成熟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落脚点,而中国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欧洲市场。第三,中欧经贸往来开始深化发展,不仅消费品、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快速增长,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在铺开。第四,中欧之间已经并继续建立较高级别的沟通和对话机制,有利于妥善解决彼此间的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双边合作。

虽然中国与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严重下滑。鉴于“欧猪五国”(PIIGS)仅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5%,根据中国海关的月度统计数据,选取欧盟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荷兰、英国)进行趋势分析,详见下图。

虽然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与欧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出现起伏。但是,通过图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盟核心国家的贸易额相对稳定,中欧经贸发展的基本面良好。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欧债危机形势,尽力规避出口风险。

企业要熟练运用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认真调查国外买方的资信情况,有选择地出口;同时将全部出口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从而规避收汇风险。除此之外,商会要对出口企业就涉外合同风险防范进行专题辅导,从而让出口企业能够在合同订立时就及时规避风险,将损失概率降到最低。同时要建立一个国外企业的档案,将信誉不良的企业标注出来,以防有更多的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二)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对欧加工、出口订单,尽可能使用人民币。欧债危机的产生,使得欧元大幅下跌,人民币相应升值,欧债危机的爆发部分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抓住此次欧债危机的机会,进一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重视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培育规模经济。

根据分析,在刺激消费方面,我国需要加快改善分配格局,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放松对教育、医疗、金融等高收益服务业的行政垄断,鼓励向民间资本开放。在增加工资、财政支持、减免税收等方面多向工人和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倾斜,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同时大力扩展县乡两域的投资和消费,这样有助于扩大整个内需的规模,实现沿海地区的优质价廉产品向国内市场的充分供给。要重视内需和规模经济的培育,如果国内市场不断变大,会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从而导致这些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出口。如果我们把各产业分成两类,一类是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一类是规模经济不明显的产业。那么,今后我国有可能会在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部门形成比较优势。随着政府重视刺激内需,加大对规模经济的培育,我国也许会越来越成为很多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出口大国。

(四)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特别是中小型外贸企业。

政府在减税的同时还应该促使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这些出口企业的利益,并且在个别企业遭受收汇风险时利用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这些外贸商家的利益。

(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外贸依存度。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5年以后,外贸依存度连续超过60%,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20%~30%的水平。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合理。此外,我国应借欧债危机之际,鼓励企业从欧洲国家进口设备,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我国应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降低对外经济失衡,从而减少经济运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周茂荣,杨继梅.欧洲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世界经济研究,2010

第2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需求偏好;收入水平;贸易结构;计量分析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 Similar Preference of Demand

Abstract: The preference of demand is not always reflected by the incomes level of the varieties of country ,so it is determined by various ingredients ;under the open market condition ,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similar income level and preference of demand are likely to form trade structures that obviously deviate from the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 because there are so much determinative ingredients ,for example ,the different prices of commodities and services caused by process and the endowment of factors of products or technologies ,and the restriction by governments or FTAs.

Keywords: the preference of demand ;the income level ;trade structure ;econometric analysis

一、前言

2003年全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高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粼?304亿美元,增长37.1%,为1980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增长34.6%;进口4128.4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降低了16%。2003年,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实现全面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国分别是日本、美国和欧盟,与日本、美国、欧盟等3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总额均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幅度为31.1%,贸易总额达1335.8亿美元,但新华社没有给出进口和出口的分类数字;中国同其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双边贸易在2003年增长了30%,达到1263.3亿美元,中美贸易顺差超过500亿美元;而中国同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的双边贸易在2003年激增了44.4%,达到1252.2亿美元。

中国与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贸易增长速度均超过了40%。

中国同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依据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Linder,1961),影响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特征,因此各国应该与具有相似需求的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额。中国的贸易情况是否符合林德尔的需求相似偏好理论呢?本文将通过对中国2003年国别贸易结构进行实证检验,说明中国的贸易情况偏离了需求相似偏好理论。

二、中国贸易结果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需求相似理论简述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林德尔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基本需求基础上。其次,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国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尔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的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

(二)对中国贸易的实证检验

中国贸易结构是否符合需求相似偏好理论,与贸易国的国民收入水平高度相关呢?下面笔者将对中国2003年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对该理论的符合程度。

1. 中国贸易国别综述

中国2003年国别贸易情况结构如下图所示:

1.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2004(2);吴海英,刘仕国《世界经济统计资料》。

2. 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规定,低收入国家:1995年人均GNP低于76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766~9385美元;高收入国家:高于9386美元。中国1995年人均GNP为620美元。

图1 2003年中国国别贸易结构图

由以上图示可以看出,中国的大部分贸易伙伴国集中在亚洲、欧洲,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量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当大比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51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而中国的几大贸易伙伴国美国(37460美元)、日本(33063美元)、中国香港(24163美元)、中国台湾(13252美元)、韩国(10915美元)、德国(26046美元)等都属于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根据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的观点来看,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应该占较大比重。而从上图1的结果来看,初步判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与需求偏好理论有较大出入。

2. 计量经济分析

(1)模型的建立

根据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国别情况,对中国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三类收入水平的国家、前二者的乘积、以及中国与各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构建回归方程,前三者为自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因变量,检验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LNXM = C(1) + C(2)*LNAVGDP + C(3)*CLASS + C(4)*GDPC………..(1)

其中,LNXM为中国与各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LNAVGDP为中国贸易伙伴国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差额绝对值的对数,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CLASS为依据世界银行按收入将各国分为三类,代表贸易伙伴国的收入类别;GDPC为CLASS与LNAVGDP的乘积,代表伙伴国的收入阶段;我们构造CLASS和GDPC虚拟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结构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

第3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言环境;投资环境;高校教育;外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H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66-02

一、简述

语言环境有别于语境,语言环境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的状况,是社会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面貌。相比较而言,“语境”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语言环境”的简称,指的是影响语言运用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或者言语的上下文等。关于语言环境,人们的语言态度、对外来语言的相容性、语文规范化程度、语言文明水平等等都是构成一个社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面貌的基本方面[1]。

我国语言环境建设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语言环境建设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规范、推广普通话与语文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日益增强的对外开放,语言环境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语言环境研究实现了新的转向,融入了新的内容,更注重与社会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的紧密结合,如戴炜栋[2]、郭先珍[3]、何自然[4]、高一虹[5]、董红[6]、冯广艺[7]等从语言经济、语言生态、语言和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学界的语言社会资源意识日益增强。在我国,语言的对外开放重点体现在投资语言环境的建设上。对一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而言,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投资语言环境的重心所在。

二、广西外语语言软环境建设意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建立一个规范和谐的语言环境,培养服务于泛北部湾架构下经济建设的与语言服务相关的外语人才对北部湾经济建设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大开发,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外语语言软环境的建设。

广西语言环境建设发展良好,但随着北部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语言环境建设,尤其是外语语言软环境的建设方面,未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

1.对外开放的城市外语语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外语语言环境建设对于一个对外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构建现代文化、现代文明、增强国际交流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8]。广西城市语言软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城市公示语英文标注存在各种问题,双语标牌设置缺乏翻译术语标准的约束,翻译不规范的现象随处可见。2)从事酒店、出租、邮政、电讯、旅行等行业人员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在工作环境中运用外语进行服务,外语素质普遍不高。

2.高校人才培养的量与质有待提高

广西高校在培养相当数量的既懂国际经济运作,又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文化、法律,而且又熟练掌握科技知识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应用人才方面作出努力。英语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在教育、行政、法律、国际国内贸易、公众传媒中占优势地位,英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权威性、较高的社会影响力等使其变得越来越重要[9]。许多高校因此加强英语教育,开始实践英语、汉语双语教学。但广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贸易面向东盟国家,小语种教育显示出较大的需求优势。广西高校在外语学科建设方面尤其是小语种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尚缺力度,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表现在外语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目前的外语教育大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和协作工具的功能,使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相距甚远,无法进行跨文化交际。

3.文化教学缺乏对泛北部湾区域文化的认同意识

东盟国家的社会语言呈多元性,语言环境构建必然是东盟国家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环境的构建深受文化的影响,文化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语言环境的建构[10]。泛北部湾区域的语言呈现多元化色彩,语言多元化的影响势必带来文化的多样现象。泛北部湾文化由于区域、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有文化的认同性。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东南亚构成的泛北部湾区域,包含有中华(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土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泛北部湾文化是以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为核心和纽带的区域性认同的文化。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是泛北部湾文化的核心,并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认同的文化的纽带[11]。以文化认同理念发掘泛北部湾文化生产力,以泛北部湾文化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施符合广西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东盟区域认同文化理念的教育将有助于构建适合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环境。

三、外语语言环境建设与高校人才素质培养

在推广建设改善语言环境建设中,高校外语教育对语言与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的语言环境建设应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优势,大力培养面向东盟国家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外语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关键。依托高校教育为语言环境建设服务的实践体现在如下方面:

1.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外语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全球化的战略眼光

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对外语语言环境建设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服务。

第4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高碳产业;SWOT分析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对来自未采取与美国相当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国家的高能耗、初级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碳排放标准的提出,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有利于其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竞争中,在新能源领域和节能环保领域抢占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从而成为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成为绿色产业主导者、规则缔造者和定价权控制者。相反,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高碳产业出口成本增加了。因此,有必要就碳关税问题及其对我国高碳产业出口的收入、成本、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进行研究,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将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关税是指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碳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2003)把碳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看作是非经济目标,他认为碳关税是为了公平竞争而夷平竞技场,不是为了保护,没有缴纳类似碳关税的进口产品会有“不公平”的优势。但如果美国征收碳关税,其他国家势必纷纷效仿,这将意味着低效率、高能耗、生产技术落后的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下降,而这些经济体内的企业的价值也将随之大幅缩水;反之,那些高效率、低能耗的经济体的国际竞争力不但增强了,更重要的是其企业的价值也将随之上涨(雷明(2009)、安飞(2009))。碳关税的开征有可能会加大世界贸易摩擦的加剧,引发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Nicolas(2008)、李静云(2009)、Eric(2008)、郑雪姣(2010))。

碳关税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它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使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困境(张建平(2009))。刘小川(2009)就此作了深入分析和计算,按将征收碳税国家的计税标准每吨碳10美元至70美元之间取中间值算,如果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导致我国出口总额下降0.715%;如果将税率提高一倍,即60美元/吨碳,负面影响将达到1.244%。按以30~60美元/碳为标准计算碳关税,等同于我国出口产值将遭受加征6%~14%的关税,甚至会承担更高的税负(沈可挺和李钢(2010))。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对碳关税的开征争议不断,但面对全球变暖和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碳关税的开征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如机电、建材、化工、钢铁是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的重要行业,国家已经取消钢铁行业的出口退税,一旦美国及欧盟各国开始对该类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会对我国经济以及高碳产业的出口造成重要影响。

二、开征碳关税的理论分析

(一)污染者付费原则

生态补偿是一种使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手段。它具体包括四种类型:污染补偿,损害补偿,使用补偿和收益补偿。碳关税所应用的是污染补偿,又叫做“污染者付费”,就是由环境的破坏者承担其造成污染所引起的损失,即污染费用。这一原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环境委员会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解决环境的外部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这种观念认为:自然资源环境作为社会“公共品”,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害,因此,环境的外部成本有必要内在化,即污染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损失“买单”,作出补偿。一般污染费用有两种衡量标准:一是防治费用,即控制、清除和预防污染的费用;二是补偿费用,即补偿因污染所引起的全部损失的费用。

二氧化碳的排放者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增加了社会成本,必然应该为自身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其责任的大小应以合理的碳排量来衡量。碳关税的关键就是把税基直接建立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这完全符合污染者承担相应义务的原则,而且相应的税率会起到刺激作用,促使排放者采取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产权理论

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科斯认为,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制度安排,会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一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和产权界定相联系起来,认为政府应当重视权利的界定和保护,通过给人们一个长期稳定的利益预期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权利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总之,科斯强调将权利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相对应,重视产权基础对市场效率的作用,且并不否认政府的适度介入。对于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所有权或财产权,如果各方的产权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界定,那么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因为在产权不明确的情况下,经济人会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而不愿意为由此给对方带来的损失支付赔偿。

科斯的贡献就在于厘清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公共产品的悲哀,因而其解决之道直接反其道而行之,即确定环境权利的个人归属,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碳关税征收就是要首先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者的权利归属,通过政府收税的方法来使市场达到最优配置,以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平衡发展。

三、碳关税对我国高碳产业发展影响的SWOT分析

(一)基于碳关税高碳产业发展的优势(S)

1.政府的高度重视

对内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减排的硬性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应对外积极地开展环境外交政策,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多边协定的谈判。

2.积极推动清洁发展机制的建设

我国是清洁发展机制融资最多的国家,资金投入有保障。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项目数量剧增。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的CDM项目数量大约占国际总量的35%,而且,我国项目的平均规模大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项目规模,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CDM项目融资额占全球总额的近半,是融资最多的国家。因此,在碳关税开征的形势下,我国具有相对更强的技术储备优势和投入资金保障基础。

3.不断调整的产品出口结构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出口结构的大力调整,我国外贸出口领域已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逐步增加,绿色产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程度逐渐增强,带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客观基础。此外,产业规模的扩大将带来相关产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出口有望进一步加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基于碳关税高碳产业发展的劣势(W)

1.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重工业化的出口结构

在中国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主要以商品出口带动国内GDP的持续攀升,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形成了过度依赖出口、靠出口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而在出口规模中,高碳产业生产的商品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究其根源在于近些年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国内普遍施行价格管制和提供能源补贴的措施,使高碳产品所耗能源成本相比国外具有明显优势,从而助推了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

2.碳减排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大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钢材单产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倍,玻璃和石化分别是1.47和1.45倍,水泥更是高达1.53倍。这说明如果按照实际消耗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推算,中国生产出口的高碳产品每单位所要被征收的碳关税将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高碳产业难以在短期内转型

我国在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道路中,一直延续着“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产品生产方式。高碳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技术储备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因此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成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基于碳关税高碳产业发展的机会(O)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能源消耗模式

金融危机过后,碳关税作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巩固其在绿色经济中主导地位的措施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发展迫在眉睫,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保持生态循环的正常运转,将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抓住世博会的机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污染、废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这样的生存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碳关税的提出使我们意识到,低碳发展是企业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3.大力引入低碳技术

我国GDP单位能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节能降耗上存在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高碳产业可将碳关税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大力度引入低碳技术;同时,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对国内人才的培养,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基于碳关税高碳产业发展的威胁(T)

碳关税开征、高碳出口产品价格的升高,将使出口规模受到强烈冲击,高碳企业就业率下降。假设各产业之间劳动力要素不相互流动,从而形成各产业有差别的失业率水平的情况下,碳关税采用30美元/吨碳,将使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失业率普遍上升1~2个百分点。而这些失业人员在当时经济环境下再就业难度较大,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碳关税很可能引起其他发达国家的迅速效仿,而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采取报复性贸易壁垒政策,这些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往来中的贸易摩擦,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失灵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混乱。

四、高碳产业积极应对碳关税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碳关税对高碳产业影响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这次机遇,化压力为动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碳关税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威胁。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谋求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更加重视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优质化升级,推进以“功能载体”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区域发展从传统的“高碳区”向低碳产业实践区转型。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国家一方面应高度重视风能、水能、光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降低企业应用成本,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企业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同时,企业要实现高水准投入,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发展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样化的产品,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三)加快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低碳技术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各方对低碳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欠缺之处,这就会影响到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该由国家制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应用的阶段性目标,引导和整合社会各界的研发力量,组建研发团队和设立专项研发项目,进行有效率、有目标的研发活动,避免研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提高其效益。在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应用信息,调整和改善研发计划和效果。同时由国家相关部门设立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应用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第5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加大。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国内企业凭借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国内技术力量的增强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使该国的东道国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在这一阶段上,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

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5000美元。在此阶段上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持续增长。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加熟练运用区位优势。

第五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仍然大于零但已呈下降趋势。各国的投资地位趋于平等,这正是目前发达国家所处的阶段。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目前正处于邓宁所划定的发展中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呈明显下降趋势,此现象正和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预测完全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科学性。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威尔斯发表了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和反映母国市场规模的特点。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制成品市场需求有限、规模很小紧密相关的。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利用,它们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某一种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发展中国家企业营销费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适于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著名专家坎特威尔(Cantwell)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Tolentino)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可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即技术能力的存在和累计不仅是国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因此得出结论:某一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也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特有优势”。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换句话说,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品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成熟技术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进、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东道国环境的技术。因此这种技术的形成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而恰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变量。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应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由单纯的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与输入相平衡的战略转移。这是克服国内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利用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种本领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位列第17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流向地亚洲,占有当年投资流量的54.6%。其次是非洲国家。投资行业主要流向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外投资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1:1.2到1:1.4之间;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是在1:0.2到1:0.43之间。中国连这一水平都未达到,因此还远不是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意义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如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他把一些“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有力地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6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计价货币选择;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工具货币;宏观经济政策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4-0099-05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走向了新的起点。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向全世界传递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往来中最主要计价货币美元和欧元经历了剧烈的汇率波动,因此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和贸易伙伴都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人民币除了可直接用于购物、刷卡、消费和结算外,部分银行机构还同时挂牌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等国际货币的牌价。把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汇率的剧烈波动,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的往来。

从货币的职能上来看,一国货币只有成为区域内贸易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充当着交易的媒介和计价的单位,才有可能成为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实现货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关于计价货币的选择,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Grassman(1973,1976),Grassman认为在进出口贸易中,交易双方一般倾向于选择出口企业的国家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这就是著名的Grassman法则。一般而言,出口企业把商品销售到海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货币的计价形式:出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生产者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企业所在国国家货币计价,即当地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究竟应该采用哪种形式来计价,纵观现有的货币计价理论和模型,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力图对货币计价的理论从交易成本、商品的市场需求、工具货币的选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期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一、以交易成本为角度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这一部分文献研究从货币是交易中介这个角度来人手,认为货币可以为贸易提供金融服务,焦点集中于交易的成本、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和货币的保值增值能力。Swoboda(1968)率先开拓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在没有美国公司参与的情况下,美元仍然会在大部分国际贸易中充当中介货币。Swoboda还指出如果某一种货币有很好的流动性,而没有较高的交易成本,那么这种货币往往会被选择成为国际贸易中交易的中介。而工具货币的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数额是较大的,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也会有大量的该国货币在交易。

McKinnon(1979)也同样认为具有较低交易成本的货币是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商品和货物的计价货币。以相同的货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进行计价,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的可比较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国际交易市场的透明程度。对于选择美元作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McKinnon认为可能是来自于人们长期使用美元而产生的习惯。

Magee和Rao(1980)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来分析计价货币的问题。他认为在分析不同国家货币的通货膨胀程度前提下,可以区分强势货币与弱势货币。如果国际贸易发生于具有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发达国家和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计价货币的选择往往是发达国家的货币。当然,贸易的双方可能还是愿意选择第三国的货币作为一种中介货币来计价。Krugman(1980)认为一旦一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一种强势货币,就很少有公司会有动力去寻找另外一种货币作为替代的计价货币。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交易的成本在增加,价格的波动更为频繁。

Engel(2005)在变动价格和固定价格两种情况下,提出了出口企业选择定价的静态模型。他认为出口企业选择所在进口国家货币计价和东道国货币计价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变动价格的情况下,如果出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变化程度小于进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变化程度,那么选择出口企业的国家货币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决定。Engel(2006)提出了一个选择计价货币的模型,认为价格黏性对计价货币的选择与价格灵活变化时对计价货币的选择结果是类似的。

Gopinath,Gita,Oleg Itskhoki和Roberto Rigobon(2009)在Engel(2006)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货币选择的模型。他们在局部均衡的状态下,讨论了一个公司不同时期货币的选择。在这里,一个公司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函数用∏(ptlst)来表示,pt代表一系列用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st指的是一系列影响利润的因素,包括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竞争价格和汇率等等。他们认为计价货币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因素,可以把这些因素认同为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交易成本。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假定价格可以随这些因素做出迅速的调整,那么,公司期望的用进口国家货币表示的价格是:

p(st)=arg max∏(plst) (1)

而用生产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表示的价格是pI=pt-et,这个价格由商品以进口国家货币和一些汇率变动的因素et来决定。他们认为这些因素服从于随机游走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商品的价格。

Goldberg和Tille(2009)从贸易数量与计价货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越大规模数量的交易倾向于选择进口企业东道国的货币来计价。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反复的讨价还价,博弈的结果是大部分的交易都选择了进口企业东道国的货币来计价。当然,这样也有利于交易数量的增加,实现更多的利润。

二、以市场需求为特征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这一部分的理论大多产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而在选择计价货币的问题上就显得更为复杂化了。大多数文献在考虑选择合适货币计价前提下,进一步讨论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McKinnon(1979)认

为在价格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公司出口的产品是有差别的,那么在制定市场价格时,出口企业一般是不愿意选择自己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对于选择计价货币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的考虑来自于为了避免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自己国家的货币来计价。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用本币来计价的不确定性更多地由产品的成本和公司所在的市场环境所决定。另一方面,如果出口企业更多地考虑价格的不确定性,那么选择计价货币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

在这一时期,Donnenfeld和Zilcha(1991)提出了进出口企业计价货币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他们提出的这个模型是在进出口企业获得最优利润的情况下来讨论的,这个模型与Gio-vannini(1988)提出的计价模型是非常类似的。如果外国商品的收益曲线是凹状的,那么Donnenfeld和Zilcha认为选择国内货币表示的价格是最优的。也就是说,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那么以进口国家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在价格升高的情况下需求并不会大幅度地下降,这样导致了利润的提高。进一步而言,如果在进口国家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商品出口数量的增加是不可能弥补价格降低所带来的收益的。因为,商品的需求数量在较低的价格区间时对价格的变化程度是不敏感的。这样,越频繁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只会导致出口企业的利润在不断地降低。所以,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只会导致进口国家企业选择进口国家货币来计价。

Viaene和de Vries(1992)从战略贸易的角度考查了计价货币的选择。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认为如果选择出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货币,可能是来自于出口企业在交易中所占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由于出口企业是一个垄断企业,在海外市场没有大量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出口的商品有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的原因。这样,出口企业在交易的双方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选择出口企业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运用了NOEM模型来分析出口商品计价货币的确定。这个模型的一个主要的假设是商品的价格黏性,假定出口商品以进口国家货币来计价对于汇率的变动会保持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样,出口商更多关心的是商品价格对于成本和需求量的敏感程度。当然,如果在出口商品有显著差别和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企业是愿意选择进口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另外,在平分海外需求市场的前提下,Bac-chetta和van Wincoop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需求风险是可以通过选择计价货币来极大程度的降低。这个模型中所指的计价货币更多指的也是一种工具货币。币值则取决于所有商品所属不同国家的货币平均水平。他们讨论的货币平均水平指的更多是一种货币联盟的概念。如果出口商品形成的货币联盟的计价货币由生产者来确定,而进口商品形成的货币联盟计价货币由进口国家来确定,那么商品的市场很容易被进口国家的市场所控制。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5)认为价格对需求和成本的弹性也会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当商品的需求有很高的价格弹性,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货币来计价。他们同时还指出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时,还希望在同行间得到一种“联合效应”。这里的“联合效应”实际上是由货币所带来的价格波动、海外需求市场变化和交易成本变化的综合效应。

Goldberg和Tille(2008)认为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时,为了避免受到其他市场的“联合效应”,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一种工具货币来计价。Goldberg进一步提出“羊群效应”与“联合效应”都会影响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的选择,而“联合效应”是“羊群效应”的基础。计价货币产生的“羊群效应”可以从企业的收益和产品成本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当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时,会导致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一起发生移动。因为产品价格在降低的时候,也就是边际收益曲线在降低时,计价货币的选择必须要让边际成本降的更低以实现一部分利润。

三、以工具货币为核心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商品的计价货币,选择的是出口企业所在国家货币,或是进口国家的货币。但是,一些知名的国际贸易事件选择的计价货币却是第三种货币,即工具货币。很多年来,英镑和美元一直都充当了国际贸易中的工具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大部分商品都是以美元来计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能够正确地选择计价货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外汇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Friberg(199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国际贸易顺利展开的时候,应当选择非交易双方的第三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也就是工具货币的概念。他认为国际贸易双方在考虑选择计价货币时,更多关注的是双方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性。假如工具货币对于交易双方的货币都很少出现波动时,那么选择工具货币可能会是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最佳选择。

Johnson和Pick(1997)从出口商品竞争的角度阐述了计价货币的选择模型。他们认为如果出口企业有权力控制出口商品的定价而实现价格歧视时,那么这个企业会面临着来自同行的竞争。进口国家同行的出口企业如果不以进口国家货币来对出口商品进行计价,那么是无法确定出口企业的海外市场商品需求量的。所以,对所有商品实行相对较为统一的定价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同业竞争者选择工具货币来定价可能是一个最优的决定。

Rey(2001)认为选择一种恰当的工具货币可以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他的研究通过两国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5)认为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工具货币来对商品进行计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越为激励的竞争条件导致了出口企业推出了差异化较小的产品,这样,选择工具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成为他们最优的选择。这也是美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的原因。Goldberg和Tille(2008)认为在区域内部选择一种中心货币作为工具货币,可以加强经济区域的政策协调,增加国家的社会福利和抵御国际资本的冲击。

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的计价货币理论

各个国家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或是国家之间形成的货币合作联盟关系,对计价货币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Devereux,Engel和Storegaard(2003)在商品价格黏性的基础上,运用一个两国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汇率内生性的变化。他们的结论是汇率

的波动取决于两国各自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外汇政策的稳定性。这样,进出口双方选择计价货币时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具有稳定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而不愿选择具有不稳定货币政策的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Goldberg和Tille(2005)认为在选择计价货币时,会产生“羊群效应”。他们认为如果生产者的目标在于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那么“羊群效应”很可能在发达国家内部体系发生,大部分国家都会选择币值稳定的货币。模型通过商品的边际成本和汇率的协方差来阐述这个思想。这个所谓的“效应”是由边际成本所导致的,因为由于商品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动往往会导致货币的币值出现震动的现象。Gold-berg和Tille(2008)提出了一个分析选择计价货币动因的模型,他们认为“羊群效应”对于出口企业选择计价货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部分企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会更多地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国家货币。另外,币值较为稳定的货币一般来自于一定的经济区域组织,这些区域的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国家的社会福利和防止国际经济冲击方面都有一定的协调合作模式。区域经济政策对于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则显得非常敏感,这样,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区域内部企业计价货币的选择。

Annette Kamps(2006)认为欧元成为其区域内部主要的计价货币,其原因来自于欧元区政策协调的一致性。虽然欧元作为一种计价货币的地位还不如美元,但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多样化的产品差别让欧元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向全世界出口产品,欧元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出口商品的主要计价货币。Annette Kamps(2006)以美元为计价货币,提出了出口定价模型的一般模式,并且运用到了以欧元定价的出口商品定价和欧元定价的进口商品定价模型中,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他提出的基本模型形式是:

usdexit=β1+β2shexusit+β3eurinsti+β4euro intit+β5rauexi+β6usexvolit+βtu sinfit+β8fmdumi+β9usdpegit+uit (2)

其中,i=1,…,30,t=1,10,uit-vi+eit,vi对一个国家的随机影响,而eit是一个白噪声的残差。usdex是某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的比重;shexus是某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该国出口商品的比重;eufinst是一个虚拟变量,其数值取1是欧盟的25的成员国以整体单位出现来进行统计;euroint也是一个虚拟变量,其数值取1是代表自2002年以来正式引进了欧元,并且执行了统一的货币政策。Annette Kamps引入虚拟变量的目的是为了证明Bacehetta和van Wincoop(2005),Goldberg和Tille(2005)得到的“羊群效应”的结论,也就是货币区比起独立的国家而言,各国企业更加容易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计价货币。

rauex是一个国家出口的差异化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usexvol代表汇率变动所给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u sin f指的是某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fmdum是一个虚拟变量,代表了可以通过外汇的远期市场来回避风险;usdpeg也是一个虚拟变量,数值取1时表示某国货币不可能盯住美元来决定该国的币值。可见,该模型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经济区域和外汇市场对计价货币选择的作用。

Obstfeld和Rogoff(2002),Devereux和Engel(2003),Corsetti和Pesenti(2005),Devereux Shi和Xu(2008)计价货币的选择是对两个贸易国家货币政策最优化的选择。基本的原则是企业在选择货币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货币政策较为稳定的国家货币,因为稳定的价格是对有效市场运作的一种表现。

五、简评

综观西方学者关于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论述,各国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计价货币的选择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无疑会推动计价货币选择的经验研究。显而易见,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而言,货币计价选择理论是促进一国货币实现区域化、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以上理论的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及启示:

首先,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大部分文献得到的结论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双方为了避免货币汇率波动风险而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一般都愿意选择进口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当然,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企业选择自己的货币计价是很容易避免货币贬值所带来的风险。

其次,以国外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出发点,众多学者讨论了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需求变化程度以及成本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价格对需求和成本的弹性敏感程度较为明显。所以,计价货币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出口企业国家货币,进口企业国家货币还是工具货币。当然,当国外需求对出口国家的价格较为敏感时,计价货币应当由出口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来确定,而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选择相同的货币可能是一个最优的决定。但是,如果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选择本币计价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另外,如果出口企业面对海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出了有显著差别的产品,在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倾向于选择进口国家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第7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商务型酒店;营销策略;改进

商务型酒店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最近几年,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经济发展的脚步而产生并逐步前进的,尤其是我国地区或者国际之间的商务贸易活动的频繁,使商务酒店的入住状况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众所周知,一般意义上的高星级商务型酒店和经济性酒店都同属于商务型酒店。[1]但是,商务型酒店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最新的酒店行业,其在未来的发展上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发展潜力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制定及时、有效的经营策略,并在发展中主要积累相关经验,提升酒店的竞争力。

一、商务酒店的简述

前面已经对商务酒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是要想充分理解商务型酒店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商务酒店的市场细分。商务型酒店所面向的消费群体虽然起初主要是从事商务行为的人,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就需要根据这些不同进行分类。首先,按照消费者入住的动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商务公务型、度假疗养型和旅游观光型。其次,从地理因素上,对于商务型市场的划分受制于国家与地区,还有地区经济发展、消费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2)商务酒店的市场定位。通常所讲的市场定位就是通过对市场情况的分析调查,充分了解市场的竞争者并与本公司内部经营联系起来制定发展策略,就是进行市场定位。通常的营销活动是根据所要出售的产品属性进行全面的定位,或者按照该产品能否符合客户的需求、利益来定位。商务型酒店的发展要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获取更大的利益,必须制定出与其他酒店具有不同风格的特征,这就需要通过在市场定位中对于产品有创新,最大程度的体现特色。[2]

二、商务型酒店营销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商务型酒店制定营销策略时通常会进行社会市场调查情况分析,但是这种分析也是建立在过去情况之中下,可以说我国商务型酒店的管理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商务型酒店在淡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首先,商务型酒店的市场开发能力较弱。这主要是与商务型酒店的消费群体有关系,消费者主要是从事公务往来,流动性比较大,回头客少,这也与商务型酒店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其次,没有充足的人员推销渠道。随着商务型酒店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了营销的重要,但是在社会市场中,专门进行商务型酒店推销的专业人员比较少。最后,酒店的促销方式过于简单,商务型酒店单纯的依靠打折促销虽然有可能会在某一个时段增加客源,但是这对酒店的长期发展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加大营销市场的开发力度。商务型酒店应当注意建立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为市场的开发提高充分的材料。其次,创新营销方式。在当前市场中,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有一个适合其的生产链条。因此,要根据商务酒店的特点制定多元化的营销方案,如从设施上进行改进,推出一些适合各类消费者的娱乐活动,完善娱乐设施等。最后,改进营销理念。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比较快,各种政策的实施以及其他因素对于市场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商务型酒店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更新营销理念,做好淡季的经营工作。

(2)商务型酒店在旺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首先,商务型酒店的服务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及时进行服务更新。随着商务活动普遍,商务网络化、快速化成为主流,一大部分的从事商务活动的消费者都是自己处理日常业务,很少通过商务中心的渠道。其次,没有建立商务平台。我国的商务酒店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在酒店氛围的形成上主要是依靠消费者。在酒店营销手段上通常是办理会员,并没有给会员之间和其他消费者之间提供交流机会。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商务型酒店的营销策略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营销上注意环保、健康等方面功能的发挥,尽最大可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舒适的服务。[3]坚持绿色营销的理念,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究经费投入,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其次,在商务型酒店的经营过程中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比如为入住的消费者举办有关的沙龙、会议、展会等,形成商务气氛。

参考文献:

[1] 李应军.国外精品酒店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8(6).

[2] 谌勇.宜春市经济型酒店之营销管理研究—— 以“宜春市西地亚商务酒店”为例[J].中国商贸,2008(10).

第8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电器产品 质量问题 召回 监管政策

电器产品内涵广阔,广义上讲,泛指所有用电的器具;从专业角度上讲,主要指用于对电路进行接通、分断,对电路参数进行变换,以实现对电路或用电设备的控制、调节、切换、检测和保护等作用的电工装置、设备和元件。从民用领域来讲,电器产品主要指家庭常用的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用电设备。一般把家电分为三类:黑色家电、白色家电、小家电。黑色家电主要包括电视机、录像机、音响、VCD、DVD等;白色家电则以空调、电冰箱、洗衣机为主;小家电指的是电磁炉、电热水壶、风扇等。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部分不合格产品也带来了很多的安全、健康和环保隐患,有时甚至表现为灾害。近年来,针对各种电器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恶性安全事故,世界主要经济体欧盟、美国、日本等对我国出口的电器产品多次发出通报召回,对我国电器工业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给出口电器产品的检验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

本文简述了我国出口电器产品情况,对近几年来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电器产品的召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供相关企业和机构参考。

一、我国出口电器产品概述

电器产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国家质检部门检验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输出国之一,其国外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日本地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家电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到2009年1月时,我国各类家电的出口量整体跌至谷底,但从海关总署的统计信息查询系统中可以看到,彩电、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多个类别的家电出口量随后便每月稳步上涨,在2009年整体呈现出谷底逐步上扬态势。2010年,我国家电行业出口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上升势头,1~5月家用电子电器、通信设备出口同比增速均为22.2%,其中出口金额前三名的产品为:笔记本电脑338亿美元,增长58.7%;手机160亿美元,增长23.3%;液晶显示板及模组103亿美元,增长79.7%。1~5月我国其他常用商品进出口总额也保持上升,其中洗衣机出口670.1万台,同比增长37.1%,出口额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冷藏冷冻箱出口1288.0万台,同比增长46.4%,出口额1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9%;电风扇出口21678.5万台,同比增长28.1%,出口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9.5%;空气调节器出口1964.7万台,同比增长36.2%,出口额34.6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家用电热水器出口174.3万台,同比增长41.9%,出口额0.9亿美元,同比增长41.2%……。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家电行业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增长态势良好。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及我国对出口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预计我国电器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出口电器产品的安全情况,对于我国出口电器产品召回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我国企业应对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二、我国出口电器产品召回数据分析及典型案例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主要经济体已然成为我国电器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由于电器异常温升等不安全情况而发生产品召回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进出口电器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

1.我国出口欧盟电器产品召回数据分析

根据“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警报-中国系统”(简称RAPEX-CHINA)数据显示,目前通报涉及的机电类产品主要为电器和机械两大类,其中又以电器产品为主,例如灯具、小家电、信息设备、插头插座等。大部分电器产品在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发热现象,当散热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时,可能导致局部温升过高、绝缘材料熔融变形,进而导致火灾、烧伤、烫伤等潜在伤害事故。

由RAPEX-CHINA 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召回产品数量及召回原因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通报召回中国产品的事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电器产品召回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因温升问题而召回的情况也居高不下。2010年上半年通报案例总量共计695例,机电类产品占总数的24%,为167例,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机电类产品数量为62例,占通报机电类产品数量的37%,2010年上半年温升问题案例通报已与2009年全年基本持平,可见2010年的通报数量有较大的上升趋势。

由具体召回原因分析,近几年来,机电类产品中因温升问题而产生火灾、爆炸、烧伤等风险的案例众多,涉及产品主要为灯具、小家电、插头插座、汽车、其它车辆、电动工具、信息设备、电池、大家电及其它产品等(见图1)。

由图1可见,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机电类产品中,灯具、小家电、插头插座等产品所占比例居前。其中,灯具产品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案例数量从2008年的39例降至2009年的13例,在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机电类产品案例中所占比例也由45%降至19%,灯具产品涉及节日灯串、台灯、夜灯、手提灯、投光灯、水族箱灯、嵌入式卤素灯等多种产品;小家电产品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案例数量从2008年的16例升至2009年的26例,在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机电类产品案例中所占比例也由18%升至39%;2009年插头插座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案例数量与2008年持平,但在2010年上半年上升至11例。

从通报国家分析,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机电类产品案例共涉及21个国家(见图2),涉及了欧盟大部分成员国。其中,机电类产品因温升问题通报的最为频繁的5个国家为法国、西班牙、匈牙利、英国、塞浦路斯。部分国家通报案例数量较2008年下降明显,例如斯洛伐克,2008年通报数量居于首位(15例),2009年降至4例,2010年上半年尚无通报案例;另外,部分国家通报案例数量有所增加,例如德国从2008年0例增加到2010年上半年的7例,法国从2008年的1例增加到2010年上半年的17例。

2.我国出口欧盟电器类产品召回举例分析

(1)小家电

该案例编号为0209/09,欧盟于2009年2月10日,通报国家是西班牙。产品名称为桑拿带,属法检商品。产品的危险/风险性质是烧伤。测试结果摘要为:本产品不符合标准EN 60335-2-17的第11条款(加热),因为该产品在正常运行时,桑拿带表面的温度达到摄氏70度以上,超过了标准所规定的摄氏60度。使用这一桑拿带可能造成表皮烧伤。

(2)灯具

该案例编号为1530/09,欧盟于2009年11月20日,通报国家是西班牙。产品名称为金属台灯,属法检商品。产品的危险/风险性质是火灾。测试结果摘要为:该产品不符合标准EN 60598的要求:主电源线的柔韧性特征低于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导线的横截面是0.30 平方毫米,小于标准要求的0.50平方毫米。在对该灯具进行测试时,鉴于导体标称截面低于标准的要求,可能发生过热现象,造成火灾的风险。

(3)电池

该案例编号为1349/09,欧盟于2009年10月16日,通报国家是英国。产品名称为锂离子电池组,属法检商品。产品的危险/风险性质是烧伤和火灾。测试结果摘要为:使用该产品时有过热现象,电池组存在火灾和烧伤风险,并且由于电池过热,也可能导致爆裂,致使割伤、化学烧伤或其他伤害发生。目前已有五起电池过热意外事件报告。

(4)插头插座

该案例编号为1588/09,欧盟于2009年12月3日,通报国家是西班牙。产品名称为交流-直流电源部件,非法检商品。产品的危险/风险性质是电击和火灾。测试结果摘要为:在加热测试期间,产品的变压器停止工作并失效。该产品的这一部件存在安全隐患,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在正常状态使用时可能导致不同的危害,如短路、过热或电击等。

(5)信息设备

该案例编号为0559/10,欧盟于2010年3月15日,通报国家是英国。产品名称为笔记本电脑,非法检商品。产品的危险/风险性质是火灾。测试结果摘要为:笔记本的电池在整个充电或放电过程中,在金属杂质和电极膨胀的综合作用下存在潜在的短路风险。

3.我国出口美国和日本电器产品召回情况(典型案例分析)

美国和日本也是我国电器的主要出口国之一,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的电器产品屡有召回,其中因为电器异常温升的案例占很大比例。下面两个案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电器由于温升原因可引起较大的安全事故并造成极大的影响。

案例一:CPSC案例编号:10103

2010年1月10日,宏宣布召回2.2万台笔记本,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官方网站中称,由于存在火灾隐患,宏正在召回2.2万台笔记本。CPSC称,共有6款笔记本受该问题影响,分别为AS3410、AS3410T、AS3810T、AS3810TG、AS3810TZ和AS3810TZG,销售日期为2009年6月至10月。

案例二:CPSC案例编号:10096

2010年1月4日,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协同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召回了9.8万台便携式除湿机。这些被召回的问题除湿机会出现零部件短路缺陷,容易引发火灾。目前所引发的 11 起事故中的4起甚至引发火灾并将房屋建筑物烧毁,庆幸的是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因此,美国有关部门已经告诫消费者停止使用这些召回的产品。

案例三:CPSC案例编号:10744

2010年7月1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与Tekkeon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电池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myPower ALL Plus外置式电池可用于笔记本电脑、MP3、DVD播放器、移动电话及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召回原因为,该电池易短路和过热,有引发火灾的危险。为此,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建议消费者立即停止使用被召回的电池,并与Tekkeon联系安排免费更换其他电池。

案例四:CPSC案例编号:10240

2010年5月21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与惠普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HP和Compaq系列笔记本电脑用锂离子电池组实施自愿性扩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锂离子电池组用于HP和Compaq系列笔记本电脑,电池组的产品型号标在笔记本电脑背面服务维修标签的顶部。此次被召回的商品数量约为5.4万块(2009年5月曾召回7万块)。召回原因为,该电池易过热,有引发火灾或灼伤使用者的危险。为此,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建议消费者立即将被召回的电池组从笔记本电脑中取出,并与惠普公司联系免费更换其他电池组。

案例五:TBT通报号:INFO0055/10

2009年11月,在中国天津制造生产的日本东芝公司锂电池产品,在英国被自愿性召回。日本东芝公司已确定在便携式东芝DVD中包含的、使用LISHEN电池的电池组存在的危险:在充满电时会燃烧。尽管尚无伤害事故报告,但是存在会造成人身伤害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在最初阶段无法查知并熄灭火焰。

欧盟:作为预警,日本东芝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更换电池组行动。已联系并要求授权经销商退回仍在详细目录中的涉及电池组进行更换。

三、我国进口电器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2006年8月15日,戴尔公司在美国宣布面向全球召回410万块可能引起火灾的笔记本锂电池,其中售往中国市场估计为20万块,这也是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召回行动。据事故原因分析得知,因电池生产过程中金属卷绕工序出现金属碎片遗留散落电池内,导致电池与充电系统之间发生短路,从而引发火灾甚或爆炸。同年8月25日,美国苹果公司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在全球召回180万块索尼公司生产的苹果笔记本电脑用电池。2006年9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司长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品牌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出现发热情况,消费者应引起充分注意。这个案例并不是个案,近年来,我国进口的电器因为过热问题而被召回的案例时有报道,不断发生的召回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事件,在引起我们对家电召回制度关注的同时,也对国家质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我国进出口电器产品检验监督管理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对于电器进出口检验监管工作历来非常重视,对进出口电器实施包括型式试验、抽批检验、周期性监管、3C入境验证、能效管理等全面的产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措施。质检总局、认监委的2001年第33号公告《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中,将19类132种产品列入3C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其中就包括家用电冰箱和食品冷冻箱等18种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及微型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等21种信息技术设备,这些被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近年来,面对国外日益提高的技术贸易壁垒和各国间不断发生的贸易冲突,为保护外贸经济安全、维护我国相关产业利益,国家检验检疫部门不断开发研究快速、高效、准确的检验检测方法和设备,做到“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

国家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企业施行分类管理政策。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就是基于巴累托分析法则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管理、监管有效、促进出口的目标,根据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检测能力、产品质量状况和产品风险程度,对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采取的不同检验监管模式的检验监督管理。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工业产品的生产企业按照一类企业、二类企业、三类企业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并实施检验监督管理。它在充分掌握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状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水平、质量稳定性、划分类别,并按其类别,进行相应不同宽严的检验和管理。

五、对策和建议

进出口电器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地检验检疫机构的高度重视,国家质检工作人员依法施检,严格把关,把许多有潜在危险的电器堵在了国门内外。除此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进出口管理,包括对出口电器生产企业加强日常监督,促进出口电器质量提升;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体系,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增强企业的安全意识,督促企业不断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素质,减少人为因素对出口电器质量的不良影响;扩大进出口电器质量管理法规、检验标准的宣传力度,并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和服务等。

进出口电器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问题,我国进出口电器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政府监管机构不断探索实施适合国际形势的监管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检验监管人员能力,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各部门共同监管的协调机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需要广大电器进出口企业高度重视电器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科技研发力度,开拓创新,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应对国际上日益增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紧跟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出口电器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洪峰:家用电器安全隐患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电子与封装,2010,10(6):42-47

[2] 海关总署网站,

[4] 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警报-中国系统(简称RAPEX-CHINA)统计数据,

第9篇: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范文

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制胜的的重要手段,《科学投资》杂志调查表明,由于战略因素而致创业企业败北的约占23%,由于执行力不到位致使创业企业死亡的约占28%,由于没有合适的赢利模式使创业企业步入绝境的占比49%。在激烈的不确定性极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不断提升改革与创新能力,通过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是重要的实现渠道。企业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必须从选择合适、先进的商业模式入手。交易银行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主体内容,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意义上说,交易银行成功与否决定着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能否走出颓势的格局。而交易银行业务目前仍然散落在各个领域,很少站在商业模式这个角度来思考交易银行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积极的商业模式对交易银行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短期来看,同业业务可以实现快速扩张,从而支持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所需要的规模和收益的增长;从长期趋势分析,交易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具可持续性增长的主体业务。因此,对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及其商业模式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二、文献简述

创新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既要对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所了解,也要对交易银行的行为有所分析。“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来源于BusinessModel,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商业模式的描述层面,缺乏对商业模式全面认识,其理论意义难以解释和指导银行的经营活动。国外学者较为典型的是:罗素•托马斯(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阿福亚(Afuah,2003)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给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迈克尔•拉帕(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在分析已有的关于商业模式含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较为认可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要素,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并能持续赢利的整体解决方案。“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持续赢利”、“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七个关键词是构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七个要素,且缺一不可。交易银行在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商业银行面向客户提供的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销售等交易行为所提供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财资管理等整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泛指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的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银行在从事这类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形式,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国内学者罗佳(2014)认为,在“交易银行”的框架下,支付结算是基础与起点,现金管理是核心,贸易金融是发展与延伸。张栩青(2013)基于平台经济的视角,认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是对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以及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托管、电子银行渠道等银行服务的整合,支撑平台经济的发展。全丽萍(2015)通过对标外资银行,阐述了打造中资银行交易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客户管理、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从实践情况来看,近年国内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的力度。广发银行于2012年5月成立环球交易服务部,搭建了集合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的“交易银行”金融方案。同年,中信银行提早筹划交易银行业务,根据《中信银行交易银行产品手册》的定义,交易银行主要围绕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外部交易行为和企业内部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国内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供应链金融、托管业务等,可全面覆盖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结算与融资需求。2014年7月,浦发银行的由“跨境联动金融服务方案”、“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集团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和“企业集中收付款服务方案”构成的交易银行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其交易银行发展战略的突破点。2015年2月,招商银行把握对公业务发展趋势,合并原现金管理部与贸易金融部,成立总行一级部门———交易银行部(GTB),旨在利用交易银行部成立的组织改革红利,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原有现金管理、跨境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业务,全面打造集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为一体的全球交易银行平台及产品体系。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对于增强交易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外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概念的表述主要基于本国的国情,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与国外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区别,行际之间管理模式、经营规模、业务品种、人员素质、覆盖区域、监管环境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完全用西方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及商业模式的定义来完全定义国内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且其经验所形成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本土化有一个相当的过程。

三、现行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价值的评估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适应了同期的客户交易行为特征及技术条件和人员的素质,但是,对照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义、要求和标准,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较为陈旧,束缚着交易银行业务的成长。

(一)过多偏重于银行价值的创造。传统的交易银行商业模式在处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上,由于考核即期及任职的期限性,在与客户之间合作上,往往只注重近期利益,有杀鸡取卵的行为,在办理客户业务时,往往最大限度地将客户的即期利益分配掉,使交易银行的银行业务收益最大化而客户成本最高化,这往往难以培育战略性合作客户,银企之间关系基础不牢。2、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上,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细致,对客户需求了解不充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经常根据国内外银行存量的产品和服务,按货服务,而不是按需服务。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什么去创造什么,是一种被动式金融服务。3、在风险管理上交易银行业务将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包裹得十分严密,但很少考虑客户的经营风险,没有形成一种银行与客户共防、共担风险的机制,一旦出险企业往往会承受重大经济损失。显然,这种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没有将客户置身于一体化之中,过多注重银行本身价值创造,最终会失去交易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客户。

(二)大多数体制制约效率提升。1、条条管理与客户效率矛盾。客户交易落地一般是以资金交割为标志的,在交易行为中强调是适时、瞬间的成功。但是,现行交易银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条条管理,实行的是分支行制管理模式,同时,交易银行的业务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人员手中,一笔业务的流程与环节较多,链条太长,加上内部层层授权的体制,往往影响客户交易效率,而这种体制对于交易银行本身来说又是必须的。2、画地为牢与客户效率冲突。交易银行的块块管理模式同样影响着客户的交易效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交易已经常态化,而交易银行的业务覆盖面常以行政区域为界,实施有限的金融服务,较大地影响着客户交易行为与交易效率。

(三)资源配置、整合不到位。1、投入支持交易银行的发展资源不足。在相对稳定的存贷利差和以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因此,在发展交易银行中在资源配置上并没有实行较大力度的支持。如相对应的财务费用、科技投入、配套信贷资源投入不多,仅占全行投入的8%左右,而这与交易银行的贡献又不成比例。2、没有足够的人力。经办交易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要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处于现金管理岗位上的人员配置一般在全行人员配置素质上底限不是很高,往往只能应付常规业务,很少有根据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的变化提出创新性建议人才,而这与交易行为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有相当大距离。

(四)产品同质化束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客户交易行为不断有新的形式,其产品也要求多元化,但由于信息的透明及传播速度快,实际上,交易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另一方面,产品低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大都基于传统的交易模式设计的产品,不具有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思维特质。

(五)运营系统与平台化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客户的交易行为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服务平台虽然不断升级、拓展,但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系统相对独立、封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低层次数据统计汇总层次,没有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基本功能,主动分析、决策能力还较低,特别是格式化的平台与开放易行为的冲突,制约着交易行为的落地。

(六)持续赢利能力面临更大挤压。由于交易银行的金融产品不太丰富,不能仅仅跟随客户的交易需求,于是,交易银行以外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应允而生,如小贷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紧盯交易银行业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交易银行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如果不创新、不主动营销,传统的业务阵地将被不断侵蚀。

(七)整体解决与战略思维的冲突。新经济形势下,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揽子服务计划,而不是零碎的、单一的、片状的金融服务,而现在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服务体系显然缺少这种战略思维,往往注重单元业务,近期效益,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提出整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的不多。由此可见,交易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交易行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易行为的实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既是满足客户交易行为的需要,也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路径的战略思考新型的商业银行交易银行模式创立就是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交易银行的发展当中。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更是基于互联网特征在各社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与运用。用互联网思维统领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设计灵魂,这要求商业银行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发展交易银行的目标和手段,要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作为发展交易银行的重要竞争利器。

(一)确立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目标;

1.渠道电子化。传统的交易银行服务受到时间、物理网点的限制,而客户对交易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实时的服务要求,用户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起交易活动。因此,交易银行以以金融互联网、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着力于网络技术的自助式服务才,设立虚拟“网点”和“柜台”的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2.产品个性化。传统交易银行大都以银行为中心来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的构建,现代的交易银行必须根据各类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以增强客户对交易银行产品的粘性、服务的依赖性。3.功能平台化。交易银行的发展必须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业相互融合。其功能将是综合性的平台概念,不仅具有银行的资金融通中介职能,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等其他行业间进行资金、信息等交换的平台,既是销售金融产品渠道,又是提供交易和物流通道。4.服务人性化。交易银行要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线上服务;同时,还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特别是综合信息等增值,要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重点提升服务的人性化程度。5.业务边界无限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化”银行、企业都在跨界经营,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交易银行必须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信息等的综合化服务,以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6.盈利模式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过批量化发展和管理客户,以降低运营成,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压力,不断提高定价能力,要充分发挥交易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

(二)构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路径

1、以客户需求为基点确定发展定位西方商业银行GTB在金融服务中,从战略高度来对GTB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核算体系等进行顶层设计。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交易银行业务为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其战略定位是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投融资、财务管理、信息报告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别在强化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交易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从西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环境下,通过发展交易银行业务,不仅可以缓冲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务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挖掘了盈利增长源。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驱动下,各商业银行只有将交易银行业务作为其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才能彻底实现盈利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存贷业务向内涵式中间业务转变,从而实现自身稳健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交易银行业务与银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从战略高度对交易银行业务的开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做好长期实施规划;另一方面,交易银行业务将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思维,通过互联网思维全面整合行内资源是实施交易银行战略的关键着力点。2、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平台是一种现实式或虚拟空间,可以导致或促进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在“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下,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交易银行核心产品和服务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将产品、服务和渠道进行有机的整合。主要有:①资产托管平台。为满易银行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通过多元化投融资金融产品搭建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资产托管业务的增长;②支付结算平台。在支付结算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交易银行业务的支付结算账户灵便性诉求,以期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③现金管理平台。现金管理平台是商业银行有效吸收和沉淀低成本交易性资金的重要平台,为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提供了重要来源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为交易客户搭建高效化的现金管理平台。④贸易金融平台。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适时适度地从资本、资产资源配置上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为贸易金融平台提供资金资源支持。3、开发适应交易行为特征的金融产品产品体系影响交易银行业务规模。西方各商业银行GTB均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在交易银行产品服务方面均结合本行优势量身定制,具有极强地不可复制性。商业银行通过借助客户交易信息流来整合交易客户国内及跨境上下游资金流的过程中,需要交易银行产品的综合化、定制化、标准化。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交易银行产品体系的构建需扬弃传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和思路,积极有效运用好互联网“迭代”思维,以满足“三化”要求。互联网“迭代”思维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经典方法,其更加注重交易客户的需求点,能够快速高效满易银行客户需求。4、以交易为中心对商业银行资源进行整合德意志银行设立了环球金融交易业务部,该部业务是德意志银行核心业务之一,主要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以及托管服务三个板块,主要为客户提供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德意志银行GTB以客户交易行为为中心来研发产品,并与公司业务部相衔接,直接对海外做市场开发和营销。德意志银行GTB的特色优势就在于其有独立损益表,单独核算,对所有基础设施及关键资源有支配权,可控制其业务目标。这有利于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加速交易银行业务的投资决策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客户服务满意度和黏性。交易银行业务完全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公司业务中以银行产品供给为主导,转变为以交易为中心来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借助银行自身内外部资源全方位整合是交易银行的基本理念,也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着眼点。5、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银行实际是“行中行”,要有相对独立的的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在“互联网+”发展战略环境下,互联网“平台”思维体现在组织管理结构的构建上所具备的禀赋优势为交易银行提供了借鉴。以“平台”思维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将有助于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条线式”组织管理结构,实现架构扁平化、集约化、高效化、平台化的管理,构建交易银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交易银行核心业务单元重组,形成有机整体,使得部门和业务条线在空间上全面整合,实现后台系统跨部门、跨条线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化目标。6.拓展移动金融服务一是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二是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三是增强客户金融服务体验。7.实行大数据战略一是强化“数据治行”理念。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全行的数据管理水平,将现有的数据转化成信息资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与分析,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以提升公司的运营水平。三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进行融合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建设“智慧银行”。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8.创新交易银行业务模式一是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不断创新新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力开发现金管理产品,加强与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关注各类公司业务客户资金。二是围绕“融智”业务的创新,比如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等投行业务创新。三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做好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9、加快交易银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易银行业务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专业化、全面化水平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交易银行业务宜以专家团队协作,前后台明确分工为形式。因此,要整合银行存量人才资源、建立交易银行方案小组。通过专家小组形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