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

第1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03-02

1 移动学习发展态势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普及,世界已经来到网络化、数字化时代。eMarketer新公布数据,全球总网民数达到了2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40%,全球活跃网站数量近9亿个,注册域名数量达3到亿个。中国网民近年来更是快速增长, 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是48.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3G和4G网络迅速普及,智能手机上网用户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接近6亿,网民中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数占比达到88.9%[1]。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必备物件,用手机进行学习更为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和光线等限制,移动学习备受研究人员关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学习就是基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环境都是移动的,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移动学习是互动性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不受地域的限制。知识载体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游戏等。

移动学习已经进入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据调查,学生中,67.8%曾经用手机、笔记本上网在线学习,49%使用过内置学习软件,40%曾经将学习资料下载到本地,之后在本地学习,8%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学习[2]。

2 移动学习的优势

移动学习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要扬长避短,逐步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发挥移动学习的优越性。

1)移动学习具有便携性的优点。传统学习工具的书籍资料体积大、分量重,携带不便,而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电子学习资料丰富,携带又方便。目前智能手机存储卡均在2G以上,至少可存储3500余本30万字的电子书。 如果具备网络的情况下,拥有手机就相当于拥有整个网络的免费学习资源,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建有移动数字图书馆,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学校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就相当于自己带着一个图书馆,这样,学习者进行学习只需拿出手机等移动终端便可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资源随手可得。

2)移动学习可跨时空,即时性强。传统课堂的学习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而移动学习可以克服此缺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在乘车、 就餐、逛街等碎片时间均可开展。教师能随时随地开展直播教学或视频课,可以进行远距离、分散式、分组式教学。

3)移动学习具有交互性。移动设备带有通讯工具,如微信、QQ和其他移动学习平台,教师可根据教学和学生需求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学生可在移动设备上提交作业或向教师提问,教师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并批改作业,部分考试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

4)移动学习自主性强。移动学习里,教师用移动教学平台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打造个性化的学历旅程,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个性化学习要求[3]。

3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移动学习在快速发展,作为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面对课堂里看手机的学生很多,不能简单地强行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主动交出手机,而是要引导学生用手机参与计算机课程学习,深入研究移动学习的特点和施教方法,引入移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推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进步。

3.1 深入研究建设移动教学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的教学开展第一步是需要建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学习平台,选用什么平台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便于学习资源的展现,将学习资料(教材、参考资料、PPT、动画、视频、图片等)分类上传至平台。另一方面要便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便师生的使用。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移动平台,如微信、QQ、易信等平台,这些平台是师生已经习惯使用的平台,没有应用推广的障碍。也可以自行开发移动教学APP应用平台。我院就已经开发建设了掌上校园平台,可以充分拓展已有的移动应用软件,逐步进行建设移动教学学习平台。在选用教学学习平台时,务必要对系统的交互性进行研究,便于老师全面和个别指导学生,也要便于组建学习小组,推动学生内部的学习交流。现在已经出现不少开源移动学习软件,可研究选用成熟的开源软件建设移动教学学习平台。选用平台可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个别专业试点,根据试点优化推广。

3.2 研究翻转课堂,掌握应用移动教学技术

翻转课堂是时下研究热点,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教学资料,上传至教学平台,及时通知学生查看资料并做好上课前的预习。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讲解重点,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自行用手机查阅资料,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每堂课要总结本堂课的知识和技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给学生留下作业,由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完成作业并提交到移动教学学习平台,老师及时批改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对于重点难点和常见问题在下次课上课时给予启发引导。

教师要重视移动学习的出现,不能回避学习变革的发展事实,适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调动学生用智能手机参与课程学习,教师要成为移动学习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信息化能力培养,深入研究移动教学的相关技术。

3.3 加强移动教学资源建设,将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碎片化

任何教学系统的教学资源是基础,一切工作要围绕到资源建设上来。手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抓取学生的零碎时间,将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进行分类整理,知识技能要碎片化和系统化。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兼而有之,更多的是实际技能操作,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如计算机发展、二进制、系统结构、网络安全等可用文字、图片、动画展示,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常常出现的试题,让学生自行学习掌握,对于难点知识上课时详细讲解。对于WORD、EXCEL、PPT、上网操作等部分内容,要拍摄制作知识技能点的视频或者动画,操作实训题,让学生自行完成,老师上课时演示和点评。

3.4 研究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用移动设备参与到教学中来。

移动设备普及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随身携带智能手机,学生无聊时用手机查阅资料、与同学通信或玩手机游戏。我们的课程不能用权威压制学生用手机,而应当适应潮流,运用他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为了减轻学生手机上网流量的负担,应该在学校学习场所开通免费WIFI网络,建设移动图书馆,便利学生获取核心重要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把手机应用于学习中,在课堂学习时用手机参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里应该增加智能手机的操作技能内容,特别是智能手机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移动教学学习平台的推广应用,智能手机将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5.

[2] 杨晓明,司滨滨,刘淑婷.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 传播经纬,2014(10).

[3] 李扬. 新媒体环境下的移动学习[J] . 中国成人教育,2015(8).

第2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441-03

The Reflection of Yangtze University's Constructing the Excellent Courses of Computer Basic

FENG Cui-li, LIU Bo-tao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i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cellent Courses of Computer Basic in Yangtze University, propose some thinking, point out the problem and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ve direction.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excellent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获取、交流信息的工具[1],其应用能力逐渐成为一种衡量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2]。因此,绝大部分高等学校已形成共识: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必备基础课程,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3]。我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从2006开始又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英语、数学一起作为大学公共课程的教学重点。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我校已形成一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较为先进的基础硬件设施,可以说将计算机基础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已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在建设计算机精品课程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等学校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计算机基础教育比较简单,谁到能教,谁都能教好。然而,只要认真带过两轮计算机基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带好计算机基础不是那么简单,其原因由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固有特点决定了。

1.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第一、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2]。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新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收发邮件,有的还会简单地编程,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连邮箱及QQ号都没有,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

第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有的同学反应,我上课时很认真,基本上也听懂了,上机时也能完成实验任务,但是遇到一个很小的实际问题就是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爱打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因此,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第三、计算机基础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2]。例如,学好Office三套件对学习其他很多专业工具,不管是界面、菜单还是操作都大有裨益,甚至于很多专业课都以计算机基础为先修课程,否则无法开课。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很多教师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目的。

第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在Vista系统还没有普及教育时,微软即将又要推出Windows 7系统,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不光对学生有冲击,对教师一样具有冲击力,大部分IT业人士都有这样的感叹:三个月不学习就落后于时代了!

1.2 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以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固有特点,虽然我校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加上一些历史地原因,但也无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大、动机不强:有些学生压根对计算机不敢兴趣,认为计算机就那回事情,没有必要学;有些刚开始有点学习热情,一旦某些环节没有弄懂或碰到一些困难后,就放弃以后的学习。这些学生上课不听讲,上机试验时看电影玩游戏,因此,一旦出现这样的学生,对整个班的学风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第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知识面太窄: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实际教育一般落后于实际应用,很多实用的技术无法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获取,例如,计算机基础笔试得满分的同学碰到机器中毒后可能会一筹莫展,没有能力对计算机进行基础的维护。

第三、学习环境不够完善:主要是机房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校一部分一年级学生的上机环境比较差――主要存在于西校区,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经常死机、机器中毒运行很慢、系统无法登陆或登陆很慢,鼠标坏死等等,这些问题都无可避免地打击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学生意见很大,教师也无可奈何。

第四、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因为考试只考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占平时成绩的80%,而上机和考勤等是作为平时成绩来进行考核的,只占到总成绩的20%,因此考核方式这个指挥帮使很多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这样一来,就偏离了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2 关于这些问题的一点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如下。

2.1 备课先备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可以不惜时间,不怕困难,集中较长注意力[1]。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倡发扬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第一节讲解任何内容之前,可以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巨大用处:它是一个无所不知的、耐心的老师,通过它可以获取海量信息;未来就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三个基本“会”――“会走路”即会开车、“会说话”即会英语、“会写字”即会计算机;它是人作为立足社会的一个饭碗――“一体两翼”,一体即专业知识,两翼即计算机和英语,计算机是人事业腾飞的翅膀,等等通过这些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愿意学习它。又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时,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计算机的产生、来源、历史发展等知识点溶合进去,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也不觉得老师讲解的内容枯燥,增加了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式

2.2.1 引入分层次教学

可以尝试着引入分层次教学的理念,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因材施教[4-5]。分层次教学在我校教学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就专门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作了不同层次的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并得到大家的肯定。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教育理念,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摸底,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计划,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来解决 “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矛盾,使各种基础层次的学生在都能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有最大收获。

2.2.2 引入分类教学

可以尝试着引入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的理念[4-5]:针对计算机应用要求的不同,精心组织教学, 注重学科交叉, 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来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不同培养方案。如大体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以下四类[6]:工程类(测绘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工程、土木程等专业)、信息类(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经济及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及各种管理类专业等)、文科综合类(外语、新闻专业等)。又如,针对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扩展常用专业相关的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应用及操作知识。

2.2.3 引入实例化教学

可以尝试着引入实例化教学[7]的理念。这点需要教师积极配合。

1) 教师备课时需要将教学目标、要求实例化,不再是了解、理解等等抽象的语句,而是说出,能做到等等看的见摸得到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知道学完本节课后,能达到的具体目标及何种具体程度。

2) 将教学内容进行实例化讲解:尽量用生活中贴切的实例或案例来讲解内容,如,在讲解PPT的课程中,可以将上届新生参加大学生讲坛的PPT放映给同学们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师兄师姐能做好,我也能做好。

3) 必要时可改变教学组织的模式,如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探索的教育模式。在讲解Word之前不妨先布置任务,将知识点溶合于任务之中,为防止抄袭,还可以以自我介绍为题目,上机时辅导,上课时点评。这样一来,则学生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刻苦钻研,自己摸索的东西比老师讲解记忆更深刻,自己摸索不出来的东西经过老师点评后会恍然大悟,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实例化考核方式:期末完了之后,可以组织一场上机测试,作为上机成绩,并计入总成绩。精心选择上机测试的内容,并以题库的形式事先通知学生,让学生充分练习,并随即抽取题库内容进行测试。为防止拷贝、抄袭,还可以考虑用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的考试系统来真正测试学生的动手能力。

2.2.4 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同时应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毕竟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他们更看重的是看的见摸得到的分数,而不是计算机素质这个抽象的东西。因此,可以改变目前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将学生的最终成绩转换为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严格要求。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重视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考虑课程结束后精心设计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增强,同时让学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同时应增加一些激励机制,毕竟激励机制是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如结合我校万人创百星活动,举行Office技能大赛、打字竞赛、系统优化等竞赛活动,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了学习内容。还可利用微软等相关认证,增加学生就业砝码,激励学生主动、努力学习。

2.2.5 加强师生交流

由于很多固有的原因[8],如大学规模的扩大,一个班100多人,造成了师生交往的困难,从而淡化了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信赖关系,师生之间仅保持着一种平淡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是不利于教育的有效展开。为此,应该加强师生的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应提倡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同时,也彰显教师的个性和风格。不隐藏自己的爱与恨,上课时感情丰富的老师一般比较受学生欢迎,相反从头到尾没有添加老师个人情感的教学是枯燥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应提倡口语化教学,书面语言正规但是没有口语化语言生动,曾经有个同学告诉笔者,他不喜欢某某老师的课,原因在于该教师从头到尾都是书面语言,太呆板,让学生想睡觉。

再者应提倡互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眼神的运用。一个鼓励的眼神看着学生讲,学生会得到很大的激励;教师上课时不光站在讲坛上讲,也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讲解,空间距离拉近了和他们心理的距离,且有利于端正学生听课的态度;互动式教学还体现在操作、语言的幽默化,操作幽默化可以体现在讲解Word中图片的放缩时,故意将一个人的相片拉宽,从而制造出一个哈哈镜的效果,一般情况,学生会笑起来。语言的幽默性可以体现在:举出一个学生在二级考试时键盘操作的实例:“一个学生问我怎么保存,我告诉他,按‘F2’,结果他先按‘F’再按‘2’,我恨不得当场晕倒“。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大笑。适时制造出这样的笑料,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加强交流还体现在:如果有条件,可以建立一个教师个人博客,在第一节课时告诉学生,毕竟网上交流比现实交流要容易得多。鉴于条件限制,笔者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为学生新建一个公共邮箱,作为一个交流资料的媒介。邮箱里除了包含课件、课外阅读资料外,还包括一些有用的小软件。另外,为了方便情感交流,笔者又同时公布了一个私人邮箱,并在第一节上机课时布置一份作业---给笔者写一封自我介绍的信件。在阅读每个学生的信件后,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这些措施,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总之,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我们常听到的一种比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往教师绝对权威的那种旧的僵化的师生关系正在改变,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互惠式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9],从注重外部的职业权威转向注重内部的学术及修养权威。

2.3 加强建设配套的软硬件环境

尽管,我校从多方面加强计算机基础的教育,但客观上还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例如,很多同学在学完计算机基础后还不知道怎么架构宿舍局域网,机器中毒后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实际问题。计算机基础教育鉴于学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提倡加大开设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这种教育需求。

另外一方面,建议加大计算机机房的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应加强西校区的机房的硬软件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建设。

当然,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更离不开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既能满足网上评审的需要[10],又能推动课程建设网络化的学习平台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网站还能够推进课程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

最后一点建议: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尽管我校组织一批长期奋斗在一线的、高素质的教师精心编制了一套立体化的教材,但IT业固有的特性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例如,可以补充相应的视频教程,方便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 总结

该文在笔者总结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充分观摩其他老师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针对长江大学建设计算机精品课程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有益地思考,吸取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观点。

参考文献:

[1] 高璐.刍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2(1):10-11.

[2] 赵鑫.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教育研究),2008,10(3):61-61.

[3] 魏丹.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3):583-585.

[4] 高敬阳,山岚,朱群雄.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0):81-85.

[5] 何成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科教前沿),2008(31):21-21.

[6] 陈宇,李庆.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探索[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2(43):73-74.

[7] 高鹭,丁雨,余金玲.“实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149-149.

[8] 邹宽生.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分析及构建[J].科技信息,2007(25):195-219.

第3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的Photoshop课程教学要求

计算机Photoshop课程教学主要讲授photoshop各种工具、面板、菜单的使用方法、图层、文本、路径、通道、滤镜的使用技巧,该实验课程以学生掌握photoshop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注重实例教学,使学生把软件的基础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专业领域的设计中,灵活?\用于完成各类平面设计的工作。

2.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图像处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往的图像处理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大多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现象,教师一般强调基础的理论性知识,实践内容较少,从而忽略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2.2 图像处理相关教材比较乏味。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都很枯燥,只简单罗列了菜单作用、指令功能及具体操作方法,而实际的操作案例不是很多。同时学生的实践较少,操作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限,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学生的可塑性,同时限制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

2.3 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没有效果,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无法满足市场对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3.计算机应用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的分析

3.1 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Photosho课程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应用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也要极其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只有做到对这两项的并行才是教好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最基本要求。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往往使许多教师更加注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传授给学生理论不可或缺与此同时不要忽略实践操作,Photosho课程的教学同样如此。

3.2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Photoshop的第一堂课上,就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图像及其效果图,使学生对Photoshop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还可以向他们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处理一些复杂的图像,制作一些迷人的效果。

3.3 强化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1)photoshop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教学最好能找到一个既完整又能指示出分课时完成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完成来掌握photoshop工具的使用。这样,让学生对本学期、本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了,这样的案例就要求教师用心去寻找。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企业中寻找这样的案例,让学生转变观念,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技能和企业是相关联的,做到校企结合。(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也可能过于重视了结果,忽略过程。因此有时会出现在上节课任务完成非常好的学生,却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完成的现象。所以一般用于PS中一些基础性操作技能的练习,如PS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使用,对图片、文字进行滤镜效果的处理等等。

3.4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外的社会教育资源。对于Photosho课程的教学,除了要充分运用教育资源,更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外的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是丰富的,尤其教学一定要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教师向校方提出加强与其它同等院校的信息与技术交流、实施开放性主体活动课程、教师鼓励借阅图书馆的相关该课程的资料等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发掘社会教育资源。从而达到Photosho课程的高质量教学。

3.5 科学开展学习性相关活动。学习完一个阶段Photosho的课程知识,就在每一个班级开办一个与该知识有关的活动。例如,开办关于 Photosho知识的竞争大赛,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作品,风格可以分为搞笑型、高雅型、下里巴人型等不同派别,由学生投票选出不同风格、受欢迎的、技术含量高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更加容易了解这一阶段每个同学对该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接触新知识的快慢、性格特点等,从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第4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艺术 动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75-02

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明确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此同时,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艺术和课堂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拟从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去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艺术。

一、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有显著提高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中小学应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教学安排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有显著提高。这是个可喜的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生生源的差异又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城市学生和乡村学生、对口高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接受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初的两个章节,介绍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分类、特点、应用以及介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Windows的时候十分明显。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和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有雷同地方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而对于那些中小学未开设比较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现在依然有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键盘。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宜以教材为主,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延伸到教学课堂,概念性的知识讲解做到言简意赅,不做过多停留。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创造性,作为更新换代最快的计算机课程尤为如此。灵活多变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开拓,不断更新,注入时代的活水,不断增添新的味道。

学习不仅仅是对反应的强化,而且是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行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马斯洛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动物,需要什么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只有尚未被满足的需要才会影响人的行为,已经被满足的需要不再是一种激励因素或动因。所以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必须注入时代的活水,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其相关领域的作用和意义,前沿动态和未来前景的讲授,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所学知识、技能在未来就业时的实用价值。因为计算机基础主要是以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基础为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的时候就要以实际的操作案例来讲解。要把教材上每个小节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做成一个个综合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讲解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传授下去,这样的话学生听你讲课发现最终做出来一个精美的作品,如果他自己能做出来一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所以不是让学生去看教材上枯燥的条条款款,而是要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里掌握的知识与本课程的要求尚有天壤之别,通过这种内外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三、刺激动机的产生,确立目标

动机是指一种可以及时引导人们去探求满足需要目标的一种需要,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因,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所以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师所采用的学习诱因,教师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创造性,引导学生设定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学习产生胜任感、控制感、自我满足感、成功或者自豪感等。加强归因训练,提高学生目标定向的成就动机。与动机有关的个性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当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某些改变时,其动机也会发生改变。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归因训练(强调失败是由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可以改变由于遭受反复失败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计算机基础应用中绝大部分讲的是办公自动化,是学生以后工作离不开的工具。例如WORD,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你自己交材料,现在都是除了手写就是要电子文档。EXCEL,处理大量的表格数据离不开它。POWERPOINT,做销售,介绍新思路,新产品都需要。网络部分就更不用说了,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计算机基础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等级考试的一级,也方便学生就业。曾经有学生在大一时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的一级考试,到大三找工作了,才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考一级,因为用人单位要看是否会OFFICE,虽然他不是计算机专业,也找的不是计算机类的工作,但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是基本技能,用人单位比较看重。

四、注重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第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知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加工、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windows98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教学生打字。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1.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少,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有的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1.3考核体制陈旧,评价指标少

    对一门课来说,考核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同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这种考核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单单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有的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时间有限,题目较少,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全面。

    1.4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就业需求,正确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3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

    2.4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信箱申请及使用”知识点中,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本班通讯薄、编写电子邮件、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等小任务组成。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上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5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上机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2.6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最后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整合。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第6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一、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涵义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为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提供了方向,专业应用导向的涵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开展的计算机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比较特殊,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进行重新划定,主要是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第二种是根据计算机不同课程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改革,这一过程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其不同的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进行改革。在现代教学改革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正处于改革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从知识普及形式转向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形式,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都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前提,以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为辅助的框架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分层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对教学模式以及方式划分层次,这样可以更加细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水平,是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方案

1、构建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构建正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可以更好的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对专业与非专业计算机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区分,并进行分层教学,有效的区分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体现知识分层,需要开设知识普及课程群,而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分层,则需要设计专业应用课程群。

1.1知识普及课程群

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区分知识层次,在对不同专业的人群,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也需要区分,在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要注意掌握新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能力对这些新生进行分组分班,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要进行区分教学,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针对这些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快教学进度。

1.2专业应用课程群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按照专业应用需求,选择与专业对接的“模块化”课程进行教学。

2、“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

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阶段模块化设计。课程教学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将综合案例分解为与相应知识模块相配套的实训项目,形成能力递增驱动的“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

2.1知识普及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以新闻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综合教学案例: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是集多媒体素材(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的采集、处理、集成为一体的综合案例,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的常用技能。案例在注重解决常用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多媒体集成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制作能力。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2.2专业应用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分别以工商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应用课程群”中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和专业应用软件课程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示例 1:工商管理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语言。综合教学案例: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用户为本”的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教学主线: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软件项目开发为实践教学主线。按“功能描述、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前端操作界面的设计”的项目开发流程,将“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操作命令-面向对象设计”知识点分解到实践各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学习结束后掌握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设计。VFP 语言课程以能力递增驱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第7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第8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技能型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水平、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是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所需的。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做相应的一些改革。

1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重视这类课的学习意义,不清楚这类课的学习目标。认为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只是普通的基础课,从而缺乏学习动力,马虎应对。对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认识不清,导致学生只注重专业课。

(2)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计算机资源未能物尽其用,学机比例失调。在我校,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和行业优势比较明显,生源普遍较好,学生多,机房少。但由于可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

(3)课程安排存在不足。计算机基础课只由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组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着很大难度。

(4)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不均。有些学生来自边远山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虽然学习热情高,但苦于基础差,无从入手。实际上,大部分学校没有实施分层教育。

(5)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大多学校没有提供课外上机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6)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单一,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没有与专业课课程有效结合起来。

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处理,首先学校修订合理、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权衡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比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无论是对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还是对以后从业的需要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在上第一次课时候会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整体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 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多动手,多上机才有助于这门课的真正掌握,但由于计算机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学生跟计算机的比例失调,远远达不到全机房授课的局面,导致学生缺少了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由于教学知识点多,而上机时间少,有时学生还未能来得及掌握旧知识点,教师又不得不开始讲授新的知识点。所以,应加强学校计算机教学环境建设,增大上机授课与课室授课的比例,多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2.3 改革课程设置

在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授课,此门课程为6个学分,知识点覆盖面广而多,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建议在授课时间上加以调整,将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改为两个学期。

2.4 授课前进行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模式

鉴于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授课前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下转第84页)(上接第72页)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入门班和提高班。对于入门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提高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授,以上机操作为主。另一方面,将学期考核改为上机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三方面的表现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定最终成绩。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创造课外上机机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机房在课余时间一般不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做好机房相关管理措施后,可以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开放机房资源,提供一个课外学习的环境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比如任务驱动法,以教师设计任务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出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以完成任务掌握学习过程,以完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让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我在实施WORD教学中,设置了七个知识点:WORD基本操作、文档编辑、字符格式化、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文处理、页面设置,然后选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写一封信,制作一个课程表等)来作为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以上知识点的目标。又比如项目教学法,布置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项目,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并协助学生进行项目分解,然后逐一实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在WORD表格制作这一知识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加供需见面会),布置一个表格型的简历项目。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任务和项目来点拨学生的情绪,学生自然就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兴趣。

2.6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相结合

第9篇: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议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88—0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基础课程。如何上好计算机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所有授课老师思考的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学校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如:2003、2007教学计划的出台,计算机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课程当前改革的成果。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对象为全校学生,课程设置分为两个层次:

1)所有院系均开设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32~64学时);

2)各院系根据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限选课程,如《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时数多为32学时。

虽然实现了分类教学模式,但没有实现分级教学。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逃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仍然较大。而目前的教学只是面向不同的院系开设学时不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考核,这就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学生差别之大,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使计算机教学更为有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学时数少、教学内容更新问题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部2008年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组织:三个系列、三个层次、两个要求(表1)。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见表2。对比教育部基本要求,北体大计算机课程主要问题在于计算机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与教育部要求相差较多(64

因此,在当前大环境下(学时数不大可能增加的情况),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解决学时不够而又达到教育部课程要求成为另一个研究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发放问卷共计830份,其中有效问卷755份。

专家访谈,就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方法等问题向有关专家咨询。

2 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本科生。根据北京体育大学教学计划,计算机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一、大二进行,故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面向低年级的学生,按照教学班随机发放问卷共计830份,其中有效问卷755份,占91%。涉及全校八个院系,年级为2010级至2007级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66:1。学生基本情况(表3)。

2.2对学生入学前是否学过计算机课程的调查在对学生入学前是否学过计算机课程的相关调查显示(表4),34.4%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65.6%的学生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其中,武术学院90%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课程,艺术系42.9%也将近一半,其他院系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造成差异的原因一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计算机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另一原因是武术学院、艺术系学生属于特招生,学生大多是运动员出身,没有进行过正规的中学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有较大差别。而目前计算机课程没有进行分级教学,只是根据学生专业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有些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过计算机文化教育,所以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学课程感觉内容陈旧,所希望学习的课程没有开设,因此对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对教师上课的内容、进度都有意见。而有些学生入学前缺乏计算机基础教育,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渴望计算机教育从零起步,教师多给予指导,并且希望更多的练习时间。而目前的教学,教师只能兼顾中间从而造成两端的学生学习的矛盾。若要有效地解决矛盾,分级教学成为必然。

2.3对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各模块学习情况的调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网络及Internet五个模块。在对所有学过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Windows、Word学过的比例较大分别占65.9%,74.9%(表5)。主要原因是现在计算机已相当普及,大部分学生自备电脑,通常会使用电脑,所以Windows操作系统会使用,但学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深入学习操作系统的内容。Word部分因学生经常接触,对基本功能有所了解,但学习不够系统,建议可以减少课时,讲解Word中的高级功能的使用,如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如目录的生成、长文档的有关操作。Excel模块像管理学院、人体科学学院、外语系学过的比例较高81.3%,体育教育学院47.6%、竞技体育学院11.0%比例较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部分学生虽然接触过Excel,但是缺乏对Excel的深入学习,只知皮毛,建议管理学院等基础好的院系可适当地减少Excel学时,体育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此模块学时不变。

2.4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喜好程度的调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让人提出很多问题,同时驱动人去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你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吗?”的调查中显示(表6),34.8%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怀有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希望更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54%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兴趣一般;14.2%的学生不感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理由一是感觉计算机课程太难,学不会;二是觉得课程枯燥没意思。从调查中显示,88.8%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还是感兴趣的,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地充实,紧跟时代步伐,将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实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愿意学习的学生更好地、更多地汲取计算机知识。对于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手段上需不断地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

2.5学生复习情况的调查在“除上课所学时间外,你在课外有多长时间用于计算机课的复习?”的调查显示(表7),我校高达57.6%的学生平时不复习。主要原因一是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课上就能掌握,例如康复系不复习比例82.2%,但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也可达到此比例。这也说明学习内容有待进一步加深。二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如竞技体育学院87.3%,武术学院82.2%,这也印证了这两个学院每年计算机课程不及格比例为何如此之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教学生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习。

2.6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对学生每周上网次数的调查显示(表8),70%以上的学生每周至少上网3次以上,说明网络已非常普及。在“上网做什么?”的调查显示(表8),39.5%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浏览信息,其次是聊天(27.4%)。这给予我们启示,可利用现有网络环境进行计算机教学,将课程放到网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3 结论与建议

3.1分级教学模式是今后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方向现有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求,分级教学已成为必然。因此,应根据院系特点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像武术学院、艺术系、竞技体育学院可按照现有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64学时)从零起步。其他院系由于学过的学生比例较大,需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测试,实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凡是通过测试并达到76分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建议学校将此课程学分直接给予学生,未通过的学生则必须按部就班地学习。

3.2基于网络环境实现分级教学的方法

3.2.1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说,还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手段和实践方法、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提高上机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对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做法:

1)利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即通过校园网,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开发多媒体教学素材库、课件库等教学资源,利用Web与数据库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共享文件系统,建设课程教学网站,配备完整丰富的题库系统和考试系统。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器、NetMeeting进行教与学。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之间随时随地的全面交互,包括备课、辅导、讨论、作业、考试等各种形式。以课后答疑为例,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系统向教师提问,以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地安排答疑。课堂上由于学识有限,有些实验课留到课后完成,完成好的作业以邮件形式提交,教师通过BB平台给予评分。

2)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使学生从网上课堂、科普网站上获取想要了解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讨论和辅导。这样,学生就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3.2.2具体措施

1)凡是计算机基础分级考试通过,但没有达到76分的学生可凭密码登陆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查疑补漏,安排教师网上答疑,完成规定的作业,最后通过考核拿到学分。根本没有通过计算机基础分级考试的学生随班上课,但可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弥补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

2)建议将原32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为48学时,所增加的16课时可变为网络课时,这部分课时不需要学生到课堂学习,但是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利用软件监控学生学习的网络时数。

3)增设网络学习评价机制,在网络学习中除具备大量的学习资源外还应引进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建议在学科成绩评定的平时成绩部分加入网络学习成绩,网络学习成绩=量+质。所谓量为上网学习的次数,量为网上回答问题的质量、作业的质量。此外,在网络教学中提供上机实验自动评分系统,一方面可帮助教师评阅试卷,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判断每一综合实验完成的情况,反复练习促进知识的掌握。

3.3分类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除分级教学外,还应按院系分类,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于各院系建议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如下调整:

1)现有64学时课程的教育学院计算机基础课学时不变,其中Windows、Word学时减少,Windows从现在8学时减少至4学时;Word的18学时减少至10学时;其他模块学时不变,增加PowerPoint及多媒体教学内容。具体课程设置(表9)。

2)原32学时课程的管理学院、人体科学学院等院系,对于从零起步的学生现有32学时根本无法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建议增加为48学时,课程内容调整见表9,其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这两章的内容,完成教师布置得作业。增加PowerPoint及多媒体教学内容。

3.4课程内容的分层次、分模块的设想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具体的解决方式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层次、在同一层次中分模块。

对于课程层次的划分,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层次(公共的、必修的):计算机基础(64~48学时)

第二层次(可选择的、模块化的,32~64学时):

计算机实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如Visu—al Basic等语言),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实用技术

另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开设更多的模块(如:CAI,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电子商务等)

3.5实施分级教学的效果

在学校计算机整体教学未分级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两个教学班的实验。具体措施:刚开课时,凡是自认为本课内容学过并能够掌握的学生报名参加免试考试,通过的学生,平时可不上计算机课,但必须参加最后的结业考试。结果两个实验班中,实验1班报名参加的学生有10人,但最后各个模块全部通过的却只有2人。其余学生中有4名学生只是Excel模块不会,经教研室批准要求他们在学习Excel模块时必须上课,其他模块可以不上。另4人是每个模块知识均有未掌握的部分,所以必须重新学习。对于其他未残疾考试的学生还按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上课。在实验2班中,没有学生报名参加免修考试,但此班学生计算机掌握程度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几乎每一模块知识都基本了解,但不是所有内容完全掌握,所以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上课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基本不了解,需要教师从零起步讲授。这样在一个班中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教学很难实施,为了能够兼顾这两部分学生,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具体方法是先将本节课大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对于有基础的学生来说也就是查遗补漏。每节课上课时基础好的学生可直接做练习,通过练习发现知识漏洞并由教师答疑。而基础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将本节课内容详细讲授一遍,在这部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先对基础好的学生答疑,再给他们单独讲授一些课外内容,如学生希望学习的有关Photoshop知识。在好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再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是动员基础好的学生对其进行帮助,这样好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在班中也形成了互帮互学的气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经过两个实验班的对比,实验1基础好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他们希望学习新计算机知识的愿望没有满足。实验2班实行分级教学后各层次学生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学生对此满意,但由于不同层次混编在一个班中,对教师教学及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3.6成果实施的难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全校公共课程,涉及全校各个院系,它的改(上接第43页)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足以看出作者隐退全身的心态与伤时悯政的批判精神。怯弱不前者无尺寸功业可立,而贪婪冒进者最先断送性命,只言片语总结概括了刘向自身整个人生的艰难历程及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见解,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