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全球经济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趋势

第1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化”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也会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无意识地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和话语,接受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甚至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失去本来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经济文化全球化话语下备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化”时期。在西方,出现了所谓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也称作后期资本主义,后工业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快捷,这些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也会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无意识地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和话语,接受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和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和破坏,甚至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一个民族和个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失去本来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经济文化全球化话语下备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形成的超时空、跨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冲击着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存在的全部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危机。”[1] 由于现在所指的西方文化往往是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化在全球规模的普及。美国文化正在侵袭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美国为了推行自己的强势文化,正在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对信息技术的垄断,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其全球霸权主义利益服务。在当今世界,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美国电视节目,美国通俗音乐等美国大众文化形式深深吸引和影响着全世界的青年,甚至越来越深入到新一代的青少年之中,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美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趣味,及其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成为全球时尚风向标,人们在日常消费和吃喝玩乐中接受着美国的文明,并在无意识中受到美国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当对美国方式的模仿逐渐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发挥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经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2]

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环境的考察,对中国国家文化战略政策的分析和定位,还有对文化安全战略走向的正确把握和预测都要求我们重视和合理分析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和文化战略。对华和平演变战略,通过文化意识形态产业,诸如电影、唱片、软件、光碟、电视等,对中国的大量输出,通过文化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并通过文化影响来改变中国政治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政府对华的一贯文化战略。这种支配性的文化渗透是美国输出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以此来达成其全球文化霸权的目的。如何警惕美国的和平演变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制订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3],加强我国自身综合文化国力的建设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国家战略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即使在商业时代,电影仍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电影中所蕴涵、传播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例如,电影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常常会被人无意识地接受,形成某种内在的文化逻辑,很难先行通过批判再来吸收,即使边看边批判的人,也会无意识地受到某种影响,因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和它们的色彩、声音、图像,以及周围的环境会同时对人脑发生作用。“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给出这样一组数字: 2000年至2004年间,中国从各个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40%到50%,其中,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进口影片,53%是美国影片。”[4]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影视产品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中占据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成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向全球传播和扩张的重要渠道之一。好莱坞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把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通过电影的传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把美国的价值认同强行输到各国,从而使美国文化风靡全世界,推动其文化霸权主义理念继续向前迈进。“《蜘蛛侠3》于2007年5月2日登陆中国影院,在黄金周里一共收获了7410万的票房。”[5] “然而,‘蜘蛛侠’热潮蔓延的另一面,则是我国本土影片的尴尬,五一期间,《蜘蛛侠3》等几部进口大片就卷走了总票房的90%,《红美丽》、《明明》、《功夫无敌》等多部华语片只能分点残羹冷炙。”[6] 承载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蜘蛛侠3》在中国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传播,是通过通俗文化形式构建的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自从首部《蜘蛛侠》在中国上映,到如今《蜘蛛侠》的大热,中国的“蜘蛛侠”“粉丝”们,尤其是儿童小“粉丝”对《蜘蛛侠》电影的附属产品的消费和追捧达到近似疯狂的状态。蜘蛛侠服装,蜘蛛侠饰品,蜘蛛侠玩具等占据着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很大份额。人们在消费美国文化附属产品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消费美国文化和美国方式。逐渐地,美国大片里承载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价值理念慢慢地以不被觉察的方式植入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思想里,融进他们本土价值观世界观之中,伴随他们的成长,并逐步取代他们原有的幼年时期形成的不稳定的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从这个方面看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大肆传播不仅阻碍了我们本土电影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动摇。

因此,在反思好莱坞大片对我国未来一代意识形态观念的不乐观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反观我国现行文化战略政策的合理性和完善度,在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的综合文化国力,以应对美国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干涉。

从电影市场来看,我国的电影要致力站稳本国市场,发展本土电影、弘扬民族文化,制作更多反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以抵制外来意识形态的大肆入侵。而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把握和定位上,对本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对外国文化意识形态侵略的清醒认识成为我国文化战略所要把握的中心问题。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大规模的经济交流必然会引起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民族文化形式似乎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电影、服装、音乐等逐步取而代之。对这样一些文化的交流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一性,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强壮我国的文化实力,反抗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要求我们不能实行一味的强行抵制政策,我们应该在文化产业上与美国文化产品竞争的过程中,吸取其先进因素,为发展和强壮我国本土文化产业之用。从我国政府坚决加入WTO所作的努力来看,我们一贯的政策是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市场竞争就放弃把握机遇的机会。因此,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渗透时,我们既要警惕又要在积极参与竞争,谋求进步。

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必须依赖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崛起。通过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国力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进行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坚持中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世界目光,将有助于我国文化战略策略路径的选择和目标定位的正确判断。最后,实现既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又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接轨。

注释: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转引自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4]. news.xinhuanet.com/ent/2005-12/08/content_3891648.htm

第2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第3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试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探讨 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于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浅谈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与甘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试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与建筑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方法 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世界农业,2015(02):1-4.

[4]周杰,李金叶.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探讨[J],世界农业,2015(06):155-159.

[5]纪玉山,纪明.李金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2):83-89.

第4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差距;脉冲响应

[DOI]10.13939/ki.zgsc.2017.08.036

1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下对各个变量进行简要的说明。

城乡收入相对差距(gap)。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就是两者收入增长率的比值,这个指标是相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来说的,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的比值。

修正的贸易依存度(open1)。一般来说,贸易依存度(TI)等于一个国家对外贸易额占一国GDP的比重。Patrick(1998)PatrickLow,MarceloOlarreaga,JavierSuarez.Doesglobalizationcauseahigherconcent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flows?[A].WTOworkingpapers,1998(8).在充分考虑经济和人口这两大因素对贸易开放程度影响的基础上,修正了贸易依存度指标。

对于以上变量所需要的数据,本文所取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2相对收入差距指标的实证分析

2.1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特征根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变量open1t与相对收入差距gapt之间正向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会加大我国的收入不平等性。

2.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首先,应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数据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AIC和SC准则,应选择建立VAR(2)模型。经检验,该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然后,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3实证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1978―2015年,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逐渐增大。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变量open1t与绝对收入差距指标和相对收入差距指标之间都呈正向关系。由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冲击引起的收入差距的脉冲响应在各期内均为正,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拉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新贸易理论和区域极化理论的预测更吻合一些,但同样也不能因此而做出最后的定,还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PatrickLow,MarceloOlarreaga,JavierSuarez.DoesGlobalizationCauseaHigherConcent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Flows?[A].WTOWorkingPapers,1998(8).

第5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19世纪末,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货物、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从事跨国投资和其它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财产日益国际化。与此同时,所得税制度和一般财产税制度在各国相继确立。在此背景下,各国为了避免对纳税人跨国收入和财产的征税所产生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而采取适当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国际税法因此逐渐形成和发展。显然,国际税法是国际经济交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调整国际税收关系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国际税收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国际税法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人们习惯于使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描述由于资本扩张和科技进步所引起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国界等关系到国家的因素相对减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税收新问题,相应地,对由国内法和国际条约和习惯构成的国际税收法律体系的未来发展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国际税收新问题

(一)各国的税收受到侵蚀

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税收是国家在税收领域内的体现。税收可直接表现为国家有权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其税收政策,对国家的税收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自主、独立地参与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以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维护自己的税收权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上还的国家税收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其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一体化组织通常设有统一机构,调节或者管理一体化组织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各成员国必须服从和遵守统一机构的调节和管理。这意味着一个超国家的权力主体产生,成员国以承认该主体并向其让渡部分(包括部分税收)为条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参与该一体化组织。由于该一体化组织所追求的是体现各成员国全体利益的整体性目标,与各成员国的直接利益目标是有距离的,因此国家向其转让部分,将直接导致自己原有权力的减少和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税收的侵蚀,欧盟是最好的例证。欧盟成员国虽然是国家,但是在处理包括税收领域的国外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建立欧盟的各项条约,并且服从理事会所的各项指令。

2.国际税收协调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经济关系日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关系的加强,其中当然也包括国际税收关系的合作与协调。与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同,各国通过签订多边性或双边性的国际条约参与国际税收的合作与协调,意味着在缔结条约后必须受条约的约束,再行使税收时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协调的范围内,国家的税收政策已不再完全仅仅由本国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须遵从相关的协调组织的协议、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这意味着国家单独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跨国公司的活动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兼并和收购以及建立新厂等方式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了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东道国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的制定。同时跨国公司从其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出发,进行大量的“公司内部交易”和转让定价行为。在税收领域,这些活动构成了国际逃避税的主要部分,对有关国家的税收收入造成了极大的侵蚀。此外,掌握着大量国际金融资本的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巨额瞬间货币交易,使得一国政府难以有效监控这部分资本,更无法对之合理课税。它们提供的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形式也给使得一国对之难以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也就是说,对一国的税收管理权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税收原则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在彼此合作中坚持税收,以及如何在维护税收中进行彼此合作,是各国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利益的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正因为如此,有人称全球化为“少数人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二)各国的税收竞争加剧

随着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相继采取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对资本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放松管制,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大大放松,而且金融资本也基本上已经可以在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之间完全自由流动。觅利是资本的本性,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总是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流向那些能够产生丰厚利润的国家和地区。在影响国际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因素中,税收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不可避免地对国际资本的流向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并不能缓解和消除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的“稀缺性”问题,相反,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因此各国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展开的资源争夺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帮助本国经济发展,难免将采取各种低税政策,给予外资免税或减税等诸种税收优惠,鼓励外资尤其是外国生产资本投入本国的落后地区或者相关产业,以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如果各国竞相采取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各国税收竞争的加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历史原因,加之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形成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它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奇缺、外汇短少、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的缺陷使得它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均制定各种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彼此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为吸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而展开的激烈税收竞争。

对于税收竞争问题的认识,应当采取辩证的观点。适度的税收竞争使得参与税收竞争的国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得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的税负减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有利于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从而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因此,适度的税收竞争是有益的、良性的,应

当加以促进和引导。相反,如果参与税收竞争的国家仅仅从本国的国内利益出发,竞相从事过度的税收竞争,采取与邻为壑的政策,那么这不仅使得参与税收竞争的

国家的国内税基受到严重侵蚀,财政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也使得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也扭曲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发展。因此,过度的税收竞争是有害的、恶性的,应当加以抑制和禁止。无论是促进和引导良性税收竞争,还是抑制和禁止恶性税收竞争,均需各国之间的国际税务合作,需要确立新的国际税法规则。

(三)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活动更加活跃

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使得各国对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放松管制,公司设立更加自由,跨国纳税人本身可以在各国自由流动,跨国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和财产的跨国流动也相对便利。与此同时,各国税制仍然存在着差异,各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依然存在。这些因素为跨国纳税人进行逃避税活动更加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寻求收益最大化的主观动机驱动下,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活动将更加活跃。近年来,跨国纳税人采用改变居所、缩短居留时间、在联属企业内部实行转移定价、在避税港设立基地公司、弱化投资和滥用税收协定等诸多方法进行国际逃避税活动,以致于在国际税收关系中,如何防止国际逃避税问题已经成为避免和消除双重征税问题之外的最主要问题。

从当前现状看,各国管制国际逃避税的措施,主要是各国国内法所规定的反逃避税措施,即主要依靠国内税法中所确立的单边规范。除此之外,各国通过税收协定所确立的国际法规范十分有限,主要是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的税收情报交换条款,以及近年来关于国家之间签订的税收协定中逐渐增加的一些反国际逃避税的特别条款,例如反滥用税收协定条款等。从现有的税务情报交换条款的规定看,各国通过双边税收协定进行的税务情报交换的内容受到诸多限制,交换税收情报的方法也十分有限。目前,除了在税务情报交换领域,或者税务行政协助领域出现专门的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外,还没有出现专门反国际逃避税的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在此背景下,各国国内的反逃避税立法仍然发挥主要作用。显然,这种过度依赖国内法管制国际逃避税的做法,是经济全球化之前的产物,它以充分尊重国家的绝对税收国家以及国家可以对国际税收活动实行有效控制的理念为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仅仅依靠单边性的或者双边性的反逃避税措施,以及受限制的税务情报交换合作方法,难以打击方式越来越复杂和精巧的国际逃避税安排。

(四)网络技术对税收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促使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技的发展。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革新,并对传统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管理模式提出种种挑战。就税收管理活动而言,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对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确定规则的挑战

现代各国基本上都是基于的属地原则而主张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前提是纳税人的有关所得和财产来源于或者位于征税国境内的事实。既有国际税法规则包含一系定有关纳税人所得来源地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是为了调整传统商务活动方式下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的产物,它们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需要,难以继续调整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因为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在收入来源地国除了设置一个网址或者服务器之外,并不需要另行设立任何的“有形存在”(physical presence)。从而根据既有国际税法规则难以确定该笔收入的来源地,此其一。其二,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纳税人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所涉及的大多数是无形的数字化产品交易,因此根据既有的国际税法规则亦难以确定该所得究竟属于何种所得。其三,在网络空间,跨国纳税人可以从事各种数字化产品等无形资产的商务活动,也可以通过加密等手段保护和隐瞒收入和财产,以及征税国据以征税的相关会计资料。这将使得国际逃避税更加容易,跨国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在来源国逃避根据现有的税法规则所承担的纳税义务。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就像各国政府永远不能控制公海一样,它们也无法控制网络空间,因此网络空间将成为谋求避开政府控制者的避难所。

2.对征税权划分规则的挑战

根据既有的国际税法规则,各国在协调对跨国营业所得和跨国劳务所得征税权冲突中,普遍承认来源地国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居于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常设机构原则和固定基地原则限制来源地国的征税权;在协调对跨国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消极投资所得征税权冲突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征税权的分享原则。显然,上述的征税权划分原则是建立在行使有效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基础上的。然而,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各国基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难以对从事跨国电子商务活动的纳税人行使有效的征税权,取得相应的税收收入。因此以有效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为前提的征税权划分原则,不可避免的受到挑战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税法的发展趋势

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国际税收新问题,以及既有国际税法规则所受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今后国际税法发展将出现如下的趋势:

(一)国家税收将在相对弱化和不断强化中交织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挑战而使得国家管理和控制国际税收活动的能力受到削弱,国家参与经济一体化组织和税收协调组织而使得国家税收受到限制,从而使得国家税收受到侵蚀、限制,但是,在今后的国际税法发展中,国家税收将在相对弱化和不断强化中交织发展。这是因为:

1.国家管理税收活动能力的弱化并不必然导致税收的弱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手段、模式的失灵只能说明国家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税收管理方式和手段,并不能说明国家彻底丧失了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税收新问题的管理能力。相反,新问题的产生与国家的税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会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强国际税收活动的管理,以强化自己的税收。

2.国家税收受到限制并不必然表明税收的弱化。国家税收是国家在税收领域享有的全面的。国家税收受到限制的结果只能是使得受到限制的税收范围扩大,国家排他性税收范围缩小。但是影响国家税收的不是法律限制的数量,而是它的性质。因此国家限制自己在税收领域内行动自由的法律数量并不影响其税收,并不影响它作为税收领域内立法和执法的最高权威性质。对税收的限制只能是局部的、相对的,而非对税收整体的削弱。在处理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税收新问题的过程中,以国家的税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在税收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过程中总是强调自己的国际身份,保持自己的权威,从而出现超越与国家同时加强的趋势。

3.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它们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之它们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说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地位十分巩固,相应地其税收受到的威胁最小。在税收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中,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自己的主张,也不放弃自己的垄断权,而且还进一步挑战发展中国家的税收 。例如在双边性的税收国际协调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税收协定范本总是强调居民税收管辖权,保护发达国家的税收利益,即使在联合国颁布的税收协定范本中,居民税收管辖权并未受到削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结合当今国际资本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的事实,联合国范本中对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扩大,也并非一定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利益。此外,在多边性的税收国际协调和合作中,例如在WTO中,发达国家总是在决策机制上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通常是给予一定期限的、有条件的差别待遇,但仍然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完全达到多边协调组织的总体目标。相反,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居于从属地位,以及它们的经济实力较差,在税收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过程中,为维护自己的税收,也将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税收。

(二)税收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税收制度的趋同化。国际税法是各国国内税法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它既影响一国的税收和税收利益,又影响到经济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因此规范各异的国内税收制度,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国际重复征税、制止潜在国际逃避税、防止亚性税收竞争,是未来税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目标。当前,众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国际税收协调和合作组织,力达到其组织目标和原则,均制定各种指令和建议,要求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包括税收立法,进行修改和协调,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该组织的指令或建议所规定的目标,由此引起各国税收制度的趋同化。例如,在新近出现的税收竞争问题上,欧盟于1997年12月旨在消除有害税收竞争的《行为法典》,要求其成员国对国内的现有法律进行审查,废除现行税法及税收实践中认为可导致有害税收竞争的规定或措施。根据该行为法典的规定,欧盟成员国民迟应当在2003年1月根据该法典的要求完成国内税法的修订和调整。

第二、双边税收协定的内容进一步扩大。自从20世纪经济台作与发展组织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诞生以来,双边税收协定在税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之间缔结税收协定十分活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为了解决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税收新问题,将更加重视利用这一既有的双边性的税收协调与合作模式。这不仅仅表现在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多、协定网络进一步扩大,而且表现在协定的内容日渐丰富。今后税收协定的内容将会有以下的增加:1.增加协定适用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2.将税收协定适用于新的商务活动方式(例如电子商务活动);3.广泛制定新的防止国际逃避税措施(如资本弱化、套用税收协定);4.增加税务行政协助(税款征收、税务文书的传递)以及税务争议解决新方法(如国际税收仲裁)等方面的规定。此外,就某一专门问题而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如有关税务情报交换的协定、有关税务行政互助协定等,将进一步发展。

第三、制定新的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的反国际逃避税新措施。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跨国纳税人逃避税提供了新的便利。因此各国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力度。这将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国改进既有的国内反国际逃避税的单方面措施,制定国内反逃避税专项立法,并在税法中采用更加有效的反逃避税措施。例如转让定价法规从制约跨国关联企业扩大到制约按照“事实推定”的“受控实体”;从制裁商品、劳务和无形资产交易扩大到制裁物物交换和债权债务相互抵冲等各种隐易;确定是否存在转让定价的方法从传统的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扩大到还可采用利润分割法、可比利润法和交易净利润法等。二是制定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的新措施。主要有:第一,突破现有的双边情报交换制度中对所交换情报的种类和范围的限制,以及交换方法的限制,扩大所交换情报的内容和范围,同时采用同时审计或共同审计等新的情报交换方法等;第二,制定新的反国际逃避税规则。例如,随着跨国独资电子商务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可预计的将来,各国将会结合电子商务活动自身的特点,制定专门用于防止电子商务活动领域逃避税的新规则;第三,针对单边和双边反国际逃避税措施的不足,制定多边性的反国际逃避税规则、建立多边性的反国际逃避税机制。

(三)多边性税收协定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相互渗透、互相依存,在国际税收关系上则表现为一系列新的国际税收新问题呈现多边化趋势,因此,各国难以单纯依靠既有的单边性的国内法规则和双边性的国际法规则,解决此类新问题,而必须制订新的建立在多边性基础之上的国际税法规则。当前,已有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联盟等众多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存在。在这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多边税收国际协调与合作措施和规则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例如,欧盟即订有《税务相互协助公约》,丹麦、荷兰、挪威、冰岛和瑞典订有《北欧条约》,独联体国家也于1999年6月签订了多边性税收互助协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今后将会产生更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甚至产生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应地,多边性的国际税法规则也将进一步发展。

第6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14-02

1 国际贸易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总的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水平。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20世纪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

第一,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首先,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新经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知识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必将成为世界产品市场的主体,传统的初级产品以及一般技术的制成品将让位于高技术产品。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产品。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崛起。工业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IMF统计,1970―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7%,与同期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持平;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超过货物贸易8%的平均增长率;在人类渐入新经济时代的同时,服务贸易仍然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第二,国际贸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现网络化趋势。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国际贸易方式和手段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网络贸易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简而言之,即交易各方借助互联网完成商品订购和销售。

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手段的创新,代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网络贸易如此迅猛发展是因其具有传统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贸易活动中的交换信息、磋商交易、订立合同、转让货物、报送商检、进出口、付款交付等综合贸易及服务功能都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传输和处理,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为贸易商寻找买主,得到订单,销售产品,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国际贸易在贸易规则上出现规范化趋势。国际贸易自从产生就不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服务贸易、网络贸易和网络税收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更需要协调一致的贸易规范,各国对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国际贸易规范化向着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迈进。一方面,新经济对国际贸易的流通主体的影响已经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局限,信息技术转让等知识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乌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关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谈判,并在历时8年后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奠定了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法规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确定和监督各国的贸易行为是否规范化。目前,WTO正在就环境问题、劳工问题和网上税收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磋商谈判。可以肯定,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发展也必将越来越规范化。

3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第一,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第二,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第三,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四,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他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4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第二,进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第四,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第五,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改变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

第7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新趋势;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44-05 收稿日期:2010-08-28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而以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前者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见表1)。

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分布按发包国(地区)和接包国(地区)来看,发包方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主要是美国、西欧国家和日本。在发展最为成熟的外包市场中,印度最具竞争力,其份额占全球ITO与BPO市场40%以上。虽然中国承接ITO与BPO的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印度,但根据Diamond Cluste的报告,有意向中国采购ITO外包服务的海外采购商数量上升48%,在产品开发及采购服务等对英语水平要求较低的领域,中国作为服务供应地的地位持续迅速上升。

二、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与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全球服务外包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并且类型将不断细化。而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Gartner的相关预测,2010年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显示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巨大潜力。分析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相关因素,未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出现以下几种新趋势与特征。

(一)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前景广阔当前国际服务外包正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在普通的服务进行外包的同时,属于跨国公司总部服务功能的研发服务外包的趋势正在增强,服务外包正向纵深产业链发展,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长期潜力较大。据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Gartner)的预测,20lO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崔立勇,2009)。另据统计,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仅有1/3企业参与了离岸服务外包,还有2/3的企业尚未参加到服务外包的浪潮中,可以看出未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前景广阔。

(二)服务外包承接群体增多,离岸方式强化服务外包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公司,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个人,为了降低成本也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外包客户也不仅仅将业务流程一揽子托管给某个单一的供应商,而是有选择地将它们分别外包给特定的承接商,使外包的客户范围不断延伸。至于承接外包的国家也越来越多,除发达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参与进来,而且各国均具备独特的价值定位和优势:爱尔兰、东欧与发包方具有地域接近性;印度、中国、非律宾拥有大量低成本人才库;澳大利亚等拥有与发包方的语言文化联系以及大规模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等。印度在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领域遥遥领先,已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美元、其中出口23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产业,承接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和46%的其他服务外包市场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务外包的国家。其他一些国家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也将服务外包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并积极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因此,随着众多的外包群体出现,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三)业务流程和IT技术相结合是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业务正逐渐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BPO将继续保持高于ITO的增长速度。随着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发包商逐渐倾向于将ITO和BPO业务捆绑,以满足企业自身技术和业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发包商不仅仅提供单纯的技术性外包服务,也提供一些服务性外包,因为在某些服务领域,企业的服务流程与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技术平台,企业就无法完成高效率的业务流程(吴洁,2007)。如金融业的国际外包包括银行数据中心、保险核保理赔、股票交易和金融分析等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亚洲或欧洲的一些具备相应条件的低成本中心进行。通过外包给专业服务商,金融机构可以更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提升竞争优势。随着IT业与金融业的交叉和融合,两者以相互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外包的离岸趋势(朱乾龙,等2007)。

(四)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最大基地就承接服务业外包而言,目前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是全球外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而中国和印度更是吸引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两个最大基地。印度凭借语言、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人才规模、产业政策以及服务质量等优势,最具竞争力,其份额占全球ITO与BPO市场40%以上,已经跻身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前列,并且占据了80%的离岸外包市场。根据麦肯利和印度软件协会(Mckinley-NASSCOM)联合发表的报告,2010年,印度BPO总值将由目前的116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ITO,总值由184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2007)。虽然中国承接ITO与BPO的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印度,但根据Diamond Cluste的报告,有意向向中国采购ITO外包服务的海外采购商数量已上升至48%;而在产品开发及采购服务等对英语水平要求较低的领域,中国作为服务供应地的地位持续迅速上升,近年来,跨国公司已把1/3以上的制造业务外包到中国。此外,中国在地理上与韩国及日本接近,在历史文化方面有长久深入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亚洲开展ITO和BPO业务,中国的软件公司已成为日本软件业外包的主要合作对象。

三、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制约因素

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是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2009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周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的重要指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国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重点方向,不仅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形成了“三大集群”(环渤海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东西映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三大集群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合作)的格局。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全球其他更知名的服务外包目的地,我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业所占比例还较低。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的参与者,服务外包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相对滞后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企业开始选择将服务外包转到中国,但我国现行的许多政策与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并不配套,不能满足服务外包发展的需要,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外包发展的开展。另外,服务外包的发展涉及到宽领域、多部门,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进行产业支持,从外包企业的工商登记政策、人才政策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均需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进行扶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配套的扶持政策,虽说我国都有政策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仅涉及某一领域,加之有些政策(如税收)又无法落到实处,政策效应很难体现。同时,政府政策的地域性和不透明性也增加了跨地区和跨国企业的交易成本,阻碍了大型综合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二)服务外包型企业竞争力不足与印度、爱尔兰等承接服务外包的强势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缺乏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加上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抗风险能力差,未形成具有“中国服务”品牌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国际上软件外包最高等级的公司是IBM和EDS,他们所接业务金额最大能过一亿美元。印度的四大巨头,如TATA、Infosys和Wipro等,他们的平均业务额在500万美元,最高能做到上千万美元,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人数达五六万人,而我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只有几千人。我国外包企业不仅在总体规模上与国际企业差距很大,管理方面也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技术人员不成规模。在服务质量与资格认证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印度的大多数软件公司通过了IS09000国际质量认证与CMM质量体系认证,如全球每四家拿到SEI-CMM5级认证的企业就有3家是印度企业。虽然最近一两年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重视质量认证,但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三)服务外包市场不够规范首先,服务业相关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而这正是发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软环境。我国所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中大多都是低端业务,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业务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企业想要保持技术垄断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比较弱,为避免技术泄露,外国企业考虑到安全因素最终会将服务外包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的国家。其次,服务外包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差异较大,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与外国公司之间缺少可供参考的质量衡量标准。服务外包行业内没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或协会,使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过程中缺少有力的联盟支持。因此,服务外包企业这种单一的操作不利于企业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四)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我国拥有多所高校,人才储备比较丰富,也具有人力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仅仅是基础资源优势,而人才结构则不合理。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虽然多,但大多知识结构单一、专门技能差,大约只有10%的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对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而言,需要懂技术、精外语、善管理的高端复合型、国际化外包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如英语应用的熟练程度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这是因为在合作、交易的过程中双方通畅的交流非常重要。而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英语听说方面的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中国的技术人员可能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项目开发能力,但语言交流能力上的不足和缺乏西方文化意识将严重影响其理解客户要求的能力,从而无法和客户正常交流,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

四、我国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路径

(一)制定发展服务业外包的鼓励政策措施面对以服务产业为特征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新浪潮,我国应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全面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有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以便对承接服务外包予以统筹并实施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管(王子先,2008)。在财政税收、投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人才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业的“三来一补”,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外包提供商,重点吸引欧、美、日等国家来中国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带动提高地区服务外包层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推进集聚区招商、网上招商、招商,举办形式多样的服务外包专题招商会、研讨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其做大做强,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我国服务业的监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以发展日韩服务外包市场为突破口,逐步开拓欧美市场

日本和韩国都是国际上服务发包较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制造业投资也较多,在国际服务业离岸外包日趋“近岸化”的今天,我国不仅具有进入日韩服务业外包市场的地理优势,还具有与委托商相似的文化背景,大量熟练运用日语和韩语的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天然的优势使我国在与印度、爱尔兰等国在日韩服务业外包市场上的竞争中占尽先机,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中日、中韩软件企业继续合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日韩服务出口。当然,日韩市场在我国服务外包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日韩市场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只有10%左右,而更大的市场在美国和欧洲,随着我国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①的实施,对外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必将不断扩大。因此,我国在稳步发展日韩服务外包市场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及时为企业提供发包国方面的有效信息

服务,引导国内企业与欧美一些大型外包公司进行分包合作,帮助国内企业在欧美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积极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分散风险,不断扩展市场空间。

(三)加强对服务业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综合素质。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接包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经验表明,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之一。如菲律宾为了大力开拓美国外包市场,在教育体系上采用美国模式,并分派专业人员到美国接受培训,这使得菲律宾拥有一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人员。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重视双语人才、软件出口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结构呈现梯次状态。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员工,力争在几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人才,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同时,服务外包重点城市要制定吸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在居住和其他生活方面给予更大便利,设立专门人才引进资金,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具有服务外包专业和语言优势的海外留学生来本地工作。

(四)进一步办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国务院于2009年1月15日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各个示范城市也日益看重服务外包的美好前景,已经全面进行对当地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力扶持,但各地相互间如何发掘自身优势,如何在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形成核心竞争力是各地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征,确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承接国家和地区,实行错位发展。一是根据当地生产型服务外包的需要,积极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对于新型服务外包,要重点规划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努力通过区域性的合作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此外,各地要加强基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地内人力资源培养、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的服务外包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提供政策性贷款等。

(五)营造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的建立与企业的诚信是影响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包企业和跨国公司把自己业务发包给服务提供商,就会把大量的商业信息,甚至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秘密交给服务提供者。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相互信任是外包服务合作关系的基础,这是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发展得好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营造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按照国际通行的信息保密规则,以严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户商业机密为主要内容,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地方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并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为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依法打击知识产权各种违法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参考文献:

崔立勇,2009-06-18访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国际外包中心全球董事郑雄伟[N]中国经济导报

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2007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J],国际贸易(8)

王子先,2008,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EB/OL].http//:省略.04-10

吴洁2007,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与对策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5)

于晓峰,2009,2008年我国接包执行额近47亿美元[R]第七幅大连软交会主论坛

第8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 经济放缓主要行业对外贸易

受全球性经济放缓影响,我国的纺织、钢铁、农业等主要行业的对外贸易都相继遭受严重冲击。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7月起以上主要行业的对外贸易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7月之后,发生很大变化。

一、对纺织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1.纺织服装业进出口值减增幅度大。如图1所示,全球经济放缓以来(即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月度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202.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76.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7月的19.2%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2月的-52.1%。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1.6%。2009年3月份其进出口值回升至133.4亿美元,月增长率也由2009年2月的-52.1%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73.7%,3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也上涨了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纺织品月进出口值的变化趋势与纺织服装业变化趋势相似。如图2所示,除2008年2月,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由2007年12月的64亿美元大幅上升为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开始减少,由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7亿美元。月增长率也从2008年6月的89.3%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2%。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6.3%。2009年3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59.1亿美元,月增长率由2009年2月的-35.2%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65.5%,但3月份进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7%。

3.纺织品进口影响小于出口.如图2所示,全球经济放缓以来,对纺织品的进口影响较小,除2009年1月,进口值基本保持在10亿美元与13.6亿美元之间。对纺织品出口影响较大,纺织品出口影响及趋势与纺织品进出口总额相似,2009年2月为最低点,3月份开始反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4.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先降后增,增幅大于降幅。如图3所示,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波动上升,由2007年1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8月的125.4亿美元。月均增幅为5.14%,全球经济放缓以来(即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下降,出口值由2008年8月得125.4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1月的105.07亿美元,月均降幅只有4.07%。说明全球经济放缓对2008年8月~2009年1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影响很小。2009年2月降到最低点,出口值仅有41.12亿美元,月降幅为-60.87%,与2008年同期下降57.93%。2009年3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回升,由2009年3月的74.3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月均增幅为24.78%,远高于全球经济放缓之前的增幅,说明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受影响较小,回升快。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二、对钢铁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钢材的月进出口值降幅大于增幅。如图4所示,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全国钢材进出口值都保持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月进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54.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我国钢材的月进出口值由200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5月的29.2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8月的9%下降到2009年5的-11%。2009年6月到7月进出口值有上涨趋势,月增长率分别为3.65%和11.69%,但进出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

2.钢材进口反弹幅度大于出口。如图4所示,全球经济放缓对钢材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的影响,2009年4月―7月钢材出现逆差,逆差额分别为1.77亿美元、2.32亿美元、3.61亿美元和1.96亿美元,逆差额有减小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三、对农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农产品进出口额降幅大,反弹期长。如图5所示,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7月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虽有波动,总体均保持上升趋势。由2007年12月的84.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即2008年7月份以来),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53.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7月的9.9%下降为2009年2月的-11.1%。2月份进出口值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5.9%。2009年4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74.9亿美元,月增长率由2009年2月的-11.1%回升至2009年3月的32.16%和4月的5.34%,但2009年4月的进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3.21%。

2.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最低点不同。如图5所示,出口额到2009年2月为最低点,出口额为21.6亿美元,3月出现反弹,3月~4月份出口额分别为30.4亿美元和31.5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进口额为29亿美元,2月出现反弹,2月~4月份进口额分别为32.2亿美元、40.7亿美元和43.4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对大豆的进口影响小。如图6所示,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439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9月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一只保持波动上升,由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8年9月的414万吨。虽然2008年10月其进口量骤降为212万吨,但之后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月进口量,2009年1月份略有降低后稳步回升。到2009年7月,其进口量为439万吨。其进出口值可以看出,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大豆的进口影响很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如图6所示,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67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93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较为稳定,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67万吨上升到2008年12月的75万吨。2009年1月份进口量却骤降至29万吨,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8.2%。2009年2月份开始,其进口量虽有回升趋势,由2009年1月的29万吨回升至2009年7月的93万吨,高于2008年同期进口量27.40%,说明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3)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如图6所示,2008年7月以前,我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由2008年1月的21万吨下降到2008年7月的9万吨。全球经济放缓以来,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仍为小幅下降,由2008年7月的9万吨下降到2009年1月的8万吨。2009年2月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开始稳步上升,2009年2月的27万吨上升到2009 年6月的38万吨,2009年7月又有些回落,进口值为24万吨,远高于2008年同期的9万吨。说明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

(4)大米出口量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图7所示,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下降到2009年7月的4.92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都保持较高水平,月出口量分别由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上升到2008年3月的26万吨。到2008年4月其出口量骤降为3万吨,此后月出口量一直较低。2008年8月出现小幅上升,月出口量为10万吨,之后的出口量又持续放低,2009年1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也仅为4.52万吨。2009年4月,其出口量回升至13.9万吨,比2008年同期上涨了363%。但7月份又回落到4.92万吨。说明全球经济放缓以来,我国大米出口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5)玉米出口量降幅大。如图7所示,我国玉米的出口量一直较低,从2007年12月的4万吨下降到2009年4月的不足万吨。其中2008年的5月、9月及2009年的1月~4月,其月出口量均不足万吨,全球性经济放缓对其影响亦相当之大,2009年7月玉米的出口量为1.11万吨,比2008年同期基本相同。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四、对汽车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全球经济放缓对汽车进口影响较小,但进口值回升幅度较慢。如图8所示,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由2007年12月(包括底盘)的12.7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8.09亿美元。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汽车的月进口值一直小幅上升,由2007年12月的1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4.4亿美元。2008年8月以来,月进口值开始小幅下降趋势。2009年3月汽车进口值开始回升,但回升幅度较小。2009年3月~6月汽车进口值月增长率分别为16.68%、-1133%、8.24%和-0.11%,到2009年7月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才有较大增值,7月进口值为12.24亿美元,月增幅为35%。但2009年7月进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的14.1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五、对成品油影响及趋势分析

1.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影响幅度大且回升幅度小

如图9所示,2008年7月以前,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从2007年12月的27.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60.13亿美元,月平均增幅率为13.03%。2008年7月以后,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处于下降趋势,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进出口值为13.49亿美元,月平均降幅为-19.05%。2009年2月成品油进出口额开始小幅回升,2009年7月进出口值为28.1亿美元,月平均增幅为14.88%,高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月平均增幅,但低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后的月平均降幅,说明成品油进出口值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恢复到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如图10所示,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595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的5月,其进出口量有较明显的上升,由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之后其月进出口量又从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下降到2008年10月的326万吨。在2008年12月其进出口量回升到680万吨。2009年1月开始,其月进出口量虽又有所下降,由2008年12月的680万吨下降到2009年3月的474万吨,2009年7月小幅回升至595万吨。如图10所示,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总体水平仍是较为稳定的。全球经济放缓以来,从2008年8月的471万吨小幅下降到2008年10月326万吨,2008年11月很快得到回升,可见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六、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性经济放缓以来,钢铁业、纺织业以及农业中部分农产品如玉米、食用植物油等所受影响较为严重,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后,其进出口额均有明显下降;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变化不大,其进出口额却持续下降,可见其所遭受的冲击也相当之大;汽车与汽车零件的进出口额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总体变化不是很大(除2009年2月)。但我们也应看到,2009年2月份之后,我国外贸进出口值及各主要行业内的部分产品进出口仍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且较为稳定。根据以上影响及趋势走向,政府可采取相应外贸政策调整不同行业的进出口贸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全球经济趋势范文

安全标签是指具有一定安全、防伪功能,以及特定功能性需求的标识,在物联网时代,安全标签融合了印刷、包装、防伪、识别、RFID、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等诸多技术领域,是标签行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其发展前途深刻影响着公共安全及品牌保护市场。

SDS+SLE联手打造最具专业性平台

第一届中国国际安全标签技术与贸易展览会(SLE)和第十届中国国际证卡票券安全技术展览会暨论坛(SDS)同期举办。后者已成功举办9届,是目前中国高级安全印刷、特种印刷以及品牌防伪领域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平台。两大展会同期举办能够充分吸引国内外安全、防伪技术相关供应商和应用单位的参与,将交流、贸易效应最大化。

打造中国安全标签领域第一展

主办方于安全印刷、品牌保护领域耕耘十载,拥有丰富的品牌用户资源,将精选来自于印刷、包装、品牌企业中的上万条数据进行专业化的观众邀请工作,同时与多个行业协会、专业媒体联合组织专业观众参观团。7000平方米展区,汇集200家专业展商,打造中国品牌保护领域第一展!

汇集全产业链,拓展无限商机

本次展会将涵盖全球安全标签从设备、原材料、安全防伪技术、制造、识别设备以及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技术与产品,同时邀请了国内外内上下游企业、相关品牌企业和终端应用单位参观交流、洽商。

立足中国,聚焦全球市场

同时,不仅将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安全标签供应商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流互动,也将邀请来自除中国之外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应用单位到会交流、考察、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