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

吞咽功能障碍是指食物从被认知开始,经口腔、咽部、食管到达胃的全部过程中所发生的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常导致脱水、营养不良与肺炎,甚至窒息危及生命[1]。为此,对2005年3月至2009年1月我院就诊的61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61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年龄46~82岁,其中男32例,女29例。所有患者经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吞咽障碍评估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功能评定方法 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3]评价其吞咽功能。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嘱患者饮用一杯30 ml温水,观察患者饮水经过,并记录所用的时间、简况和细节,根据饮水时间、有无呛咳和分饮次数进行评价。标准如下:I级(优),5 s之内一饮而尽,无呛咳;Ⅱ级(良),5 s以上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中),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IV级(可),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V级(差),常常呛住,无法全部喝完。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②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提高1级;③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

1.4 康复训练方法

1.4.1 间接基础训练 指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

1.4.1.1 口、面、舌肌群运动训练及颈部的活动度训练。

1.4.1.2 冰拭子寒冷刺激法 采用圆柱形纯净水棉球棒冰冻成冰拭子。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张口,用冰拭子刺激咽后壁、悬雍垂、舌跟、软腭等咽部肌群,诱发吞咽反射。或用冰拭子刺激舌、硬腭、两颊、唇诱发咀嚼和吞咽动作。

1.4.1.3 吞咽相关动作训练 包括呼吸训练,喉上提训练,声门闭合训练, 发声训练、空吞咽训练及咳嗽训练等,这些训练是吞咽模式训练的基础。

1.4.1.4 吞咽模式训练 用鼻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同时做吞咽动作,吞咽后立即咳嗽清理喉入口。通过反复训练,使得吞咽模式自动化,而且预防误咽。

1.4.2 直接进食训练 经过间接基础训练后,可逐步进入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代偿手段的直接训练。主要包括进食时的正确、食物形态、一口量及特殊的吞咽技术训练[4]。

1.4.2.1 进食 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与地面成45°或以上,头颈前屈,将头转向咽肌一侧,头倾向健侧咽部。

1.4.2.2 食物形态 宜选择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不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一般先用胶冻样食物进行训练(如果冻),逐渐过渡到糊状食物。固体食物由打烂食物开始,如菜、饭打烂成烂糊状,逐渐过渡到食物剁细,加浓汤,最后进食正常食物。

1.4.2.3 一口量 开始采用薄而小的匙子为宜,一般先以少量试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食物团以每次l汤匙大小为宜,约为10~20 ml。

1.4.2.4 特殊的吞咽技术 治疗性进食训练时患者吞咽后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出声时有湿性沙哑,可怀疑有食块、唾液、痰残留在咽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以下方法清除残留物:①空吞咽:每次进食后反复几次空吞咽,使残留食块全部咽下;②交互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饮极少量水(1~2 )ml;③点头样吞咽:进食后颈部后伸,随后做点头样动作,同时进行吞咽;④侧方吞咽:该技术可除去梨状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经早期积极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吞咽是食物由口腔向胃输送的复杂的系列动作,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由脑及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控制并协调完成。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主要由于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延髓麻痹和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导致真性延髓麻痹,临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吞咽障碍常常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窒息等并发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2005年的《美国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脑卒中吞咽训练很有效,方法主要包括代偿性措施(如进食改变)、强化感觉输入、吞咽练习、积极的训练计划、食物性状改变等[1]。我们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经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分级评价,结果显示,康复训练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

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残留神经系统功能重组,而且发病早期患者尚未忘记自己的咽下习惯,且咽下肌群也未发生废用性萎缩,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吞咽功能,因此,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尽早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而且吞咽训练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各阶层医院均可开展,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Bates B, Choi JY, Duncan PW, et al. Veterans Affairs/Department of Defens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 executive summary. Stroke, 2005,36(9):2049-2056.

[2] 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90.

第2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35~78岁,平均58.9岁。68例患者中2例有吸入性肺炎,暂禁食、鼻饲流质,按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合理运用抗生素,直到肺部炎症逐渐好转,拔除鼻饲管,继续进行小口食量的吞咽训练。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及时得到足够营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基础训练,包括感官刺激和面部肌肉训练[1]。

感官刺激:①触觉刺激:如用手指、棉棒、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以增加这些器官的敏感度;②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是使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③味觉刺激:用棉棒蘸不同味道的果汁或者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

口、颜面功能训练:包括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训练等。

摄食训练:首先选择适合患者进食的:常选择两种,①半卧位:头及躯干抬高30°,头颈前屈,患者肩部用枕垫起,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②坐位: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以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细烂食物最容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体食物易误吸,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和温度。定量摄食:对病人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流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吸;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约为20ml,患者一般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

食物的分配和方法:以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团送到患者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咽下。对面瘫患者,若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或潴留在患侧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于健侧舌根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这样才能进行咽下运动。

结 果

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讨 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50%。吸入吞咽物数量较少时引起刺激性咳嗽(呛咳),或从鼻腔漏溢;吸入吞咽物数量较多时则阻塞气道,发生噎呛,形成窒息,可以立即致死。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水及营养摄入,还易引起误吸,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2]。因此,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改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康复护理成为临床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及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可防止口腔及咽部肌群废用性萎缩,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其发病急骤、病程长、致残率高为特点。中风病人在医院渡过急性期后,将会回到家中度过漫长的恢复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随机抽取了20例中风后遗症期病人,对其出院后的情况进行了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康复护理指导工作,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遗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等较严重后遗症,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庭负担重,且由于家属康复知识缺乏,护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开始不同程度出现压疮、附积性肺炎、营养不良、肢体挛缩等并发症,30%病人再次入院治疗,其生存状况堪忧,经社区护理干预,对此类病人的心理状况、饮食调节、康复锻炼、居住环境、用药治疗等进行评估和个体化指导,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动、自行进食,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饲进食,身体状况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没有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中风后遗症期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病人的进一步康复,改善生存状况和重新回归社会。

1 环境要求

家庭环境要保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物品摆放妥当安全,保证病人活动方便、无障碍。

2 心理护理

病人对疾病带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难以接受,而出现烦躁易怒、消极抑郁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庭所有成员都应关心体贴病人,保持乐观情绪,耐心与病人交流沟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利于情绪稳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现不耐烦或随意训斥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体康复锻炼

要尽早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偏瘫后六个月内为黄金训练期,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项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卧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导并教会家属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时肢体的正确摆放位置,指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和被动活动上下肢,训练病人主动翻身能力,病情允许时要对病人进行逐步抬高床头训练,逐渐增大床头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过渡,指导病人进行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当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时后进行站立训练,患侧扶椅或借助步行器进行行走训练,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 语言康复训练

鼓励病人多讲话,为病人提供讲话机会,有什么需要时鼓励病人讲出来,而不要事事心领神会。根据语言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如发音训练、听觉训练、书写训练、记忆训练等。

5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据报道22%-65%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其肺部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吞咽功能训练方法:

5.1 自主气道保护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关闭真声带。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时自主延长并加强喉上举和前置运动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的方法。

5.3 屏气发声法。

5.4 声带闭合训练法。

进食时根据病情选择进食,食物形态及摄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为好。

6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6.1 压疮: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加强营养,保持床铺柔软平整及皮肤清洁干燥均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发生。实践证明,家庭中使用气垫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已发生的I期压疮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内感染:鼓励病人咳嗽及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呛咳者取坐位进食,不能坐起者取健侧卧位,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吞咽困难,呛咳严重者应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6.3 肩手综合症(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皮温高、皮肤颜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约20%-30%的中风患者发病后3周至3月内发生,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属RSD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及时就医,指导患者的卧位姿势、肢体正确的摆放位置,并适当加强被动、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尽量避免在患手静脉注射。

6.4 关节挛缩畸形:疾病早期即开始患肢的康复锻炼,注意随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导家属及病人正确的训练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饮食指导

宜摄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除烟酒,合并糖尿病者进食糖尿病饮食,饮食调节对预防中风再发具有重要作用。

7.1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对中风的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及临床表现以及中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有所了解,对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长期性有所认识,提升对疾病治疗的主动性、依从性。

7.2 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状态。

7.3 嘱病人起床及站立时一定要缓慢,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致疾病再发,鼓励病人多参加户外活动,生活有规律,避免劳累及暴饮暴食,保持心态平衡、身心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7.4 鼻饲病人定期为其更换胃管,约2周更换1次,指导家属学会鼻饲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量及注食速度。

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是中风病人恢复语言、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的关健,对中风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即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类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方法:对3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塞 后遗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2-01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管组织出现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脑梗塞发病急,病情相对较重,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症状为单侧上、下肢体;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无力、麻痹现象,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极高,临床医疗表明,脑梗塞患者治疗和恢复时间较长。

1 资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龄54~82岁;男26例,年龄56~84岁。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院时有意识障碍者 20例,肢体瘫痪者27例,失语或言语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转出院。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多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几种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康复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患者对训练的合作态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很有必要,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顾、体贴患者,给予温暖和关心,做患者坚强的心理后盾。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每个康复阶段善于做自我总结,并制订新的康复计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家人应比平时更多的关心爱护患者,不要让患者产生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2.2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误咽、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影响患者的康复。

(1)选择合适的进食。可取半卧位,即让患者躯干上抬30°仰卧位,头部前屈,亦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减少呛咳误咽的发生。进食时环境安静,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扰因素。

(2)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轻中度吞咽障碍的,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半流质食物。应注意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以1/2或1汤匙为宜,速度不宜过快,要给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迟缓,进食流质易引起呛咳,普食类难以咀嚼吞咽。对每次的进食给予表扬和鼓励。

(3)鼻饲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的进食方式,此种方式由于进食模式和舒适度的改变,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觉,进食的积极性容易受影响。由于对食道刺激明显,易出现胃反流现象,且容易发生误吸,长期应用的话则会导致吞咽肌群萎缩。所以,应该鼓励患者自行进食,或者两者相结合,以防止废用减退。带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家属做好导管的护理,定期到医院复诊随访,接受指导。

(4)吞咽功能的锻炼。指导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缩训练,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属患者发音,吹蜡烛、吹哨等动作。训练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进行,以不感到劳累为宜,锻炼活动每天坚持,不要间断。也可通过被动锻炼的方式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使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2.3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是常见疾病,致残率高。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病后3~6个月是康复的最佳时期,半年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很大。所以肢体的康复锻炼需早期进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配合药物和物理疗法辅助治疗。

(1)脑梗塞初期,应尽早进行肢体按摩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及抬举等活动。活动幅度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千万不可之过急。训练时间和次数要视病人具体状况而定。如果患者身体不适或精神不好时应暂缓。

(2)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尝试做抓握抬等动作,鼓励患者进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洗脸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选用调羹进食。从患者的需要出发,以个性为主,为患者安排适合的环境和活动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属照顾提供补偿性护理。

(3)做好安全护理。在家庭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动不便跌倒、摔伤等意外发生。对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准备轮椅、拐杖等以辅助活动,患者日常情况应在家人的视力范围之内,防止意外情况出现。

(4)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医嘱坚持药物后续治疗,改善神经功能。配合物理疗法,如针灸、按摩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语言沟通障碍的康复护理。轻病患者病后2周是语言恢复的最佳时期,1年后语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所以2周后应对患者进行康复方面的训练。

鼓励患者做伸舌、鼓腮动作,并发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动作以锻炼唇肌。

2.5 家属的康复培训和指导。出院后,患者的康复过程都要由家属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时应给予家属书面和口头的知识指导,并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应及时去医院和医生沟通解决,遵守医嘱定期复查。有基础疾病的应坚持治疗。

2.6 总结。脑梗塞是中老年高发疾病,尤其在城市边缘地区,疾病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发病后医疗条件不如城市优厚,恢复期多在家里或地区医院进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复指导需等加强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和国家对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视和提高,将为类似慢性疾病的恢复带来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于瑾.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9):727-728

第5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0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3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包括心理护理、间接训练和直接训练。结果 康复护理训练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综合康复护理训练 疗效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50%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误咽、误吸而发生肺部感染,严重者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脑卒中致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住院的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30例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现作报导。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为初发脑卒中,均无明显智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指令的情况,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按入院顺序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62~78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3~7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因及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吞咽障碍的分级标准参照洼田氏的饮水实验[3]。正常为5s内将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可正常摄食;轻度为5s内将水一饮而尽,有呛咳,有轻度吞咽障碍,但完全能经口摄食;中度为5~10s内分若干次将水喝完,有呛咳,能部分经口摄食,但不能维持营养;重度为10s内不能将水喝完,多次发生呛咳,完全不能经口摄食。

2 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康复组一般在发病3~5天,神志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4]。包括心理护理、间接和直接吞咽训练,同时给予局部按摩的方法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对照组采用自己练习的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训练的保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心理,故在进行摄食训练时,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发展过程、功能恢复有所了解,同时说明吞咽的目的、办法、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2.2 间接吞咽训练(基础训练)

2.2.1 口腔周围的肌肉按摩 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口腔周围的肌肉常伴有痉挛或软瘫,经过肌肉按摩后,常使痉挛的肌肉放松,软瘫的肌肉增加肌张力,有利于口腔周围肌肉的功能恢复。口唇轮匝肌常用指腹摩,颊肌痉挛用指腹按摩可缓解痉挛,颊肌软瘫用指腹叩击可增加颊肌的肌张力。

2.2.2 口腔周围的运动训练 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 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对加强舌咽肌群的力量、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2.2.3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 用棉签蘸冰水轻轻快速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每个部位5~8次,每次刺激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因冷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和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吞咽且吞咽有力。用压舌板边缘沿舌中线从里向外快速敲击舌头可激活舌内肌。

2.2.4 强化咳嗽训练 深吸气―憋气―咳嗽,防止因咽喉部闭锁效果不好而引发呛咳,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能力。模拟吞咽训练:深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呼气―咳嗽。有心脏病者慎用。

2.3 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 经以上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2.3.1 进食环境准备 创造可使患者集中精力进食的安静环境,进食必须在患者清醒、不疲劳、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

2.3.2 进食时的 (1)仰卧位:一般让患者保持30°仰卧位,头前屈,偏瘫侧肩部垫起,膝关节下放一枕头,这样不仅能促进吞咽过程,同时能减少误吸的发生。(2)侧卧位:通常采用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3)坐位:病人坐直,稍向前倾约20°,颈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进入食管。这可使会厌部分关闭气道,更重要是由于重力作用使食团保持在口中部和前部,防止在吞咽启动前滑入咽腔。

2.3.3 食物形态 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食物的温度以偏凉为宜,因为冷能刺激吞咽反射。除此之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面。

2.3.4 进食量及速度 每口进食量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过多易导致误吸或是从口中漏出,过少则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时以3~4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缓慢地喂入,避免发生误吸。

2.3.5 喂食 让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空吞咽数次,使食物顺利通过咽部,检查口腔确认咽下后,再进下一口食物

上述康复护理训练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二 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困难评分[5]对患者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吞咽困难评分≥9分;明显好转:吞咽困难评分提高6~8分;好转:吞咽困难评分提高3~5分;无效:吞咽困难评分提高1~2分或无变化。

三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前、后评分以及组间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对比采用x2检验。

四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存在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护理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康复护理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表2、3)。

五 讨论

康复训练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效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外周的感觉和运动刺激,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强化吞咽反射,反复刺激从而改善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活动。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能防止舌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改善吞咽肌群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协调吞咽功能,从而使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当时,只要神经元尚未完全受损,其轴芽、树突与突触均可发芽、再生,其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可以起到代偿作用。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功能性训练和摄食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输入正常的模式来抑制异常的模式,从而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恢复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功能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形成新的传导通路。经过2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后,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吞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护理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冰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4)

第6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占病人的22%~65%,吞咽功能障碍是一种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1〕,使患者营养不良、误咽、肺部感染、窒息等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死亡率,因此做好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近2年来我科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54例。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55~80岁,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均为意识清,生命体征平稳,伴有严重的饮水呛咳、吞咽障碍、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康复前带鼻饲。按入院顺序随机分组。综合组27例(男19例,女8例),病程32.15 d,鼻饲18例。针灸组27例(男17例,女10例),病程31.25 d,鼻饲16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针灸组每天接受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3 w为1个疗程;综合治疗组接受针灸、按摩及吞咽训练。

1.2.1 针灸

①舌针治疗:用纱布将患者舌体轻轻拉出,右手持30号1.5寸毫针,在舌面进针,取舌的后1/3和舌体两侧,10°~15°向舌根部进针4 cm(1.2寸),以上各穴均为点刺不留针;②舌三针〔2〕:在上廉泉穴并由此左右各1.7 cm(0.5寸),各取一穴,取30号2寸毫针,进针深度5 cm(1.5寸),进针方向均向舌根;③电针:选取翳风、颊车、听宫,30号1寸毫针,进针深度2.7 cm(0.8寸),连续波20 Hz,20 min。

1.2.2 按摩

由按摩师给患者做颞下颌关节部位和颈部软组织按摩、关节松动手法。

1.2.3 吞咽功能训练

可分为基础训练(间接训练)和摄食训练(直接训练)〔3〕。

基础训练: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适用于从轻到重的各类吞咽困难患者,方法如下。(1)口唇闭锁练习:可让患者口内衔以系线的大纽扣,操作者牵拉系线,患者紧闭口唇进行对抗,尽量不使纽扣脱出;也可以进行旁拉嘴角或嘴角上翘、鼓腮、抗阻鼓腮等训练。(2)舌肌训练:嘱患者向前或两侧尽力伸舌,用舌触及两侧嘴角,练习舌的灵活性;用压舌板抵抗舌根部,练习舌根抬高,此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舌对食物的控制及向咽部输送食物的能力。(3)冷刺激训练:将冰冻的棉签蘸少许水或用冰冷的喉镜轻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腭弓、咽后壁及扁桃体。扁桃体角被看作是引起吞咽反射的最佳位置,刺激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果出现呕吐反射应立即停止刺激,如果流涎过多,可对患侧颈部唾液腺行冷刺激每日3次,每次10 min。反复冷刺激可以诱发吞咽反射,抑制唾液分泌,减少患者流涎。(4)下颌运动训练:嘱患者尽量张口,然后松弛,下颌向两侧运动。对张口困难患者,可以对痉挛的肌肉进行冷刺激或轻柔按摩,使咬肌放松,通过主动、被动运动,让患者体会开闭下颌的感觉。为强化咬肌肌力,可让患者做以臼齿咬紧压舌板的练习。(5)上下唇训练:戴手套将拇指和食指放于上下唇内外两侧,向上或向下牵拉,以上每个动作做5~10次,每日至少3次,此方法用于口腔警觉性差、肌张力异常的患者,可以改善面部感觉,降低或提高面颊肌张力。(6)肌群运动训练:指进行唇、舌、齿、软腭、咽、喉与颌部肌群运动,包括缩唇、扣齿、伸舌、卷舌、鼓腮、吹气、咳嗽等活动。(7)促进吞咽反射训练:用手上下按摩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软骨,可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及舌的前后运动,继而引起吞咽,此方法可适用于口中有食物却不产生吞咽动作的患者。(8)声门上吞咽训练:可称屏气训练,由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一口气,进行空吞咽,吞咽后立即咳嗽。屏气吞咽可使声门闭锁,声门气压加大,吞咽时食物不易进入气管,吞咽后的咳嗽可清除滞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

摄食训练:(1)进食:一般采取仰卧位头部前倾,床头抬高30°,偏瘫的患者患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该可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易于摄入和吞咽,颈部前倾可使颈前肌群放松,利于吞咽,食物应从健侧嘴角入口,可以防止食物从口中漏出,也利于食物向舌根部输送,食物从健侧咽部入食管,进餐后应保持坐位15 min,防止食物返流。(2)食物的选择:选择易吞咽的食物如①柔软、密度、性状均一;②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如米糊、蛋羹、豆腐、果蔬泥或经机械加工的饮食等;③易于咀嚼,食物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④不易在黏膜上滞留,避免结构粗糙的食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饮食习惯进行选择,膳食应满足营养的需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等。(3)一口量:即最适于患者吞咽的每次喂食量,一口量过多食物易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滞留,增加误咽的危险;一口量过少,则难以触发吞咽反射,应从小量(1~4 ml)开始逐步增加,掌握合适的一口量。常用的几种代偿的吞咽方法:①重复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重复吞咽,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吞咽;②交互吞咽:让患者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喝少许的水(1~2 ml),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吞咽反射,又有利于去除咽部滞留食物;③点头样吞咽:颈部后仰会厌谷变窄,可解除滞留食物,随后低头做吞咽动作,反复数次,可清除并咽下滞留食物;④侧方吞咽:犁状隐窝容易滞留食物,通过颏部指向左右侧的点头样吞咽动作,可去除滞留在两侧犁状隐窝的食物。(4)进食速度:患者较常人进食速度慢,一般每餐进食的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为宜。

1.3 疗效评估

参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4〕,由专人负责,每日记录患者的进食情况,包括进食所需时间、是否存在呛咳及误咽、进食量及种类等,以患者在入院和治疗后21 d时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代表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提高到7级,总积分9~10分;显效:吞咽障碍提高3~5级,但未达到7级,积分增加6~8分;有效:吞咽障碍提高1~2级,但未达到7级,积分增加3~5分;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积分增加≤2分。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吞咽功能评分用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3 w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综合组评分(P<0.001)要优于针灸组评分(P<0.005)。见表1。综合组与针灸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分别为13 vs 5,8 vs 8,5 vs 8,1 vs 6,综合组的总有效率(96.3%)明显高于针灸组(77.78%)(P<0.00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比较(略)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多伴有吞咽障碍,主要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和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产生的假性球麻痹,使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无力,运动不协调、瘫痪或运动不精确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分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障碍,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口腔期,而真性球麻痹所致障碍主要在咽期,通过综合训练,能改善咽部肌肉、咬肌、面颊肌、颌部肌群灵活性,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适量食物训练,能建立吞咽反射皮层控制功能,使食物顺利进入食管,防止呛咳。

针灸采用就近取穴,刺激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形成对中枢神经的刺激作用,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协调和改善吞咽动作。比较针灸组和综合康复训练组疗效,综合组疗效好于针灸组。针灸疗法对康复训练有互补作用,康复训练使针灸作用更加完善,所以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针灸加康复训练比单一针灸治疗有明显优势,体现了针灸与康复治疗结合这一先进康复理念。综合康复可防止口、舌、咽肌萎缩,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尚克中,程英升.吞咽障碍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2067.

2 张盘德,姚 江,周惠常,等.针灸与吞咽训练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德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3.

第7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体针后头针 饮水训练 中风吞咽困难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06

2006~2010年运用体针后头针时配合饮水训练治疗中风吞咽困难患者81例,经过临床观察,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1例患者中,男50例,女3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6例;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1~7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CT、MIR确诊。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

纳入标准:发病10天以上,年龄40~75岁,神志清楚,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风急性期神志不清或智能障碍者;针刺严重晕针者;治疗不能按疗程完成中途脱落;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重症糖尿病及精神病史;合并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或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能配合治疗。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体针后,留头针的同时配合饮水训练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配合头针法治疗,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8天后统计结果。基础病常规药物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对症治疗。①针刺方法:体针:以十四经穴为主。处方:人中、风池、哑门、风府、内关、合谷、太冲、金津、玉液、足三里、三阴交、舌三针。头针:采用国际标准化头针分区法取穴区为主,辅以靳三针。处方: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前线、顶旁2线、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②针刺操作:体针操作:以石氏醒脑开窍法为主。医者手及穴位皮肤用2%碘伏常规消毒后,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速斜刺进针约3分,用雀啄手法强刺激至眼球湿润为度,内关行雀啄法使针感放散至前臂,上2穴每天治疗1次,人中不留针,内关留针;风府向下透哑门;风池向对侧鼻尖;舌三针针尖向上刺达舌根部,三针指向舌根呈扇形展开,患者自觉局部有酸胀等感觉即可,留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约0.5ml;三阴交针尖向内沿骨膜向后刺,针感放散至小腿内侧;其余体穴常规针刺,留针穴位留针40分钟。留针同时接G-6805针灸治疗仪。头针操作:用左手固定患者的头部,头穴区常规2%碘伏棉签消毒后,右手持2寸毫针,快速以150°夹角进针,针尖沿皮快速刺入达帽状腱膜下后,以右手拇指掌面与食指绕侧面持住针柄,快速小幅度捻转200次/分钟,行针约1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针1次,重复4次,共计40分钟。③康复训练法:在留头针的同时进行。医者嘱患者做下颌及喉部吞咽动作,反复进行约10分钟后,让患者进行吞咽水的训练,用茶匙慢慢喝下10~30ml温水,如此反复进行2~3次;之后,嘱患者做进食训练,直至留针结束。

疗效判断标准:吞咽困难采用洼田式饮水试验评定[3]:①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Ⅲ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论

中风后患者的吞咽障碍常见于延髓麻痹和假性延髓麻痹,以后者多见。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是因为双侧皮层或皮层延髓束的神经元损伤所导致,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中风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30%~45%。吞咽障碍除了影响患者的正常食物摄入,无法保证全身营养状态外,还可引起呛咳、发生肺内感染,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吞咽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在治疗上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而有效的方法,现代医学以鼻饲和胃造瘘管以及静脉营养等维持治疗。中风后采用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此时,进行针灸治疗和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有极大的意义。研究表明,头针疗法可以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脑水肿,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应用头针治疗是可行的,而且临床研究也表明,早期应用针灸及康复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几年在常规西医对症,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体针整体调整,头针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在留头针的同时,结合洼田氏饮水康复训练等训练方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观察到无论在改善症状,减轻后遗症,及早恢复患者的自信心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医整体观的优势和长处且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第8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第9篇: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卒中;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127-0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脑卒中患者有45%存在吞咽障碍,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约一半吞咽障碍患者出现误吸,在这些患者中37%进一步发展成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吞咽障碍还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因此卒中后吞咽障碍尽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90例患者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除有中风偏瘫语言不利外,均有吞咽障碍,但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和训练。排除脑干梗死,心、肝、肾功能不全和肌肉关节疾病。

1.2 一般资料 180例经洼田氏饮水试验[1]确定吞咽障碍的轻、中、重程度患者,按入院次序进行编号,并按数字表法随机确定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41岁~73岁(56岁±4.8岁);轻度21例,中度52例,重度17例。对照组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38岁~76岁(57岁±6岁);轻度19例,中度55例,重度16例。两组吞咽障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吞咽合剂和针刺治疗。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吞咽合剂(由马钱子、甘草、僵蚕、石菖蒲、郁金、远志、熟地、半夏、何首乌、赤芍等组成。马钱子用砂炒至棕黄色膨胀后取出,再与甘草1∶3同煎后取出[2]。马钱子去皮,晾干,经香油炸后干燥粉碎,其他药水煎取汁200 mL,由邯郸市中医院炮制室、制剂室生产),每次100 mL煎剂冲入制马钱子粉0.5 g口服,每日2次,每10 d停服1 d。

针刺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取0.40 mm×50 mm毫针,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1寸~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 s,留针30 min,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 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1寸~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 s后出针,不留针。注意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身体虚弱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

康复训练,分轻、中、重三种方法。轻度开始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食物选择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易通过咽及食道;中度吞咽障碍者,以空吞咽训练为主,并用冷冻特殊治疗方法:冰棉棒轻轻刺激双颊部及下颌至颈前上部,同时做吞咽动作,再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再做空吞咽的动作,反复刺激训练,如进食过程中出现呛咳时,要轻轻叩后背,作引流防止吸入性肺炎;重度首选鼻饲饮食,每日给予冷冻特殊治疗2次,训练患者吞咽功能,使患者早日由重度转为中度吞咽障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1.4 观察标准 让患者饮温水30 mL,观察饮水情况,根据其有无呛咳及分饮次数多少进行评定。用洼田氏饮水实验法按如下标准评定[3]。Ⅰ级:能1次饮完30 mL常温水,无呛咳、停顿;Ⅱ级:分两次饮完,无呛咳、停顿;Ⅲ级: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Ⅳ级:即使分2次或2次以上饮完也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饮完。同时在治疗前与2个月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并比较前后血脂变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并复查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观察有无损伤。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吞咽困难5级评定。治疗后达Ⅰ级为基本治愈;治疗后级别提高3级为显著进步;提高2级为进步;提高0级和1级为无变化;减低1级为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愈显率为91.1%,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愈显率为68.9%,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肺部感染并发症:治疗组发生8例,对照组发生21例,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脂变化 经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有均有下降(P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组治疗后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吞咽障碍严重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转归,所以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现代医学主要采取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疗效不甚理想。经过多年临床探索,运用针药结合综合治疗比单纯康复治疗效果好、康复快,且能有效预防再次卒中发生。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喑痱”、“舌喑”、“喑哑”的范畴,是因肾精亏损、气血逆乱、瘀血与痰浊互结、闭塞不通而致。故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祛痰开窍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病病位在肾,其标为痰、火、风、瘀,无论何种原因,其最基本的病机还在于经脉不通、清窍郁闭,所以治疗本病首先以开窍为主。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以活血通络,醒神开窍为大法,针刺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发音使舌体脉络通畅,舌体得以精血濡养,舌体运动灵活自如;针刺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调理髓海,活血通络,醒神开窍,改善吞咽功能。现代研究证明颈部及项部有支配吞咽动作神经纤维的广泛分布,针刺治疗通过刺激舌咽、舌下神经、迷走神经、颈部脊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冲动能起到增强神经反射,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中药以马钱子为君药,马钱子具有逐瘀通络、化痰开窍的功能,“能搜筋骨入体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它“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它药”。《本草纲目》:“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本药善走咽喉。马钱子所含的生物碱主要为士的宁(番木鳖碱),约占总碱30%~50%,其次为马钱子碱(布鲁生),两者均作用于脊髓的兴奋反射功能,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易于传导,也具有兴奋大脑作用,引起各种感觉器官功能敏感。本品有毒,与甘草合煎毒力减小,甘草还有健脾益肺、利咽作用;石菖蒲开窍宁神,化痰和胃;远志、半夏安神益智、祛痰解郁;地龙、僵蚕通络清热,祛风痰;赤芍、郁金行气活血;何首乌、熟地滋肾育阴,补血调经,全方标本兼顾,补肾益精,祛风涤痰,利咽开窍。脑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脂质的沉积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针药结合综合治疗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脑动脉循环血量。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或溃损是血小板凝集和其他凝血因子凝集的基础。高凝状态也与血栓形成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了血液的黏稠性、黏滞性和聚集性[4]。本研究表明,针药结合综合治疗可使血液黏稠度下降,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液黏度,从而增加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 福井介彦,藤田.脑卒中最前线――急性期からさわりハきご-[Μ].东京:医齿药出版,1987:268.

[2] 金丽容.甘草对马钱子的减毒作用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6,18(4):6-7.

[3] 何静杰,崔利华.66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80-81.

[4] 张鹤年,王敏,顾建英,等.对缺血中风发病机理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