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 韧带运动损伤 康复方法
羽毛球运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享受羽球乐趣同时,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锻炼方法不得当,可能会带来一些运动损伤,尤其韧带损伤在其中占较高比重。很多爱好者发生运动损伤后,急救意识淡薄,未及时的采用康复治疗手段,恢复效果不理想。本文帮助羽毛球爱好者了解关节损伤的成因及康复方法,提高康复意识,合理科学的进行锻炼,提高运动寿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赣州市羽毛球馆的广大羽毛球爱好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园网检索中国期刊网上,中国知网查阅本研究相关文献。
2.归纳分析法
对所得的结果与资料进行整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
二、主要的韧带损伤类型、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力量柔韧性不佳是造成膝关节损伤的直接原因。羽毛球运动过程中瞬时的变向、蹬转、膝关节的屈伸,跳跃等.这些瞬间的动作变化很容易造成膝盖的过度运动,造成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
膝关节最好的康复是预防,要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与韧带的力量训练,特别是股四头肌的训练,以改善膝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训练的办法可以采用蹲马步,在蹲马步的基础上负重、采用走鸭步的方法进行训练。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应该马上休息,然后冷敷、加压、抬高。如果感觉不适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韧带断裂可以考虑手术进行缝合,术后配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
(二)踝关节韧带损伤分析及康复
踝关节最常见的就是韧带的损伤,俗称脚踝扭伤。发生脚踝扭伤的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规范、准备活动不足、肌肉力量不平衡等。踝关节力量不足、柔韧性差也是造成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羽毛球运动技术中,在跑动的时候要利用前脚掌着地,还包括起跳和急停,使踝关节承受很大的压力。另外肌力的不平衡导致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外踝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损伤更常见。
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注意外侧韧带的拉伸,平时要注意对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的练习。踝关节出现损伤应立即采用RICE治疗措施,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在急性损伤中要持续进行冰敷,48小时后进行热敷。48小时后采用物理疗法(超短波、干扰电疗法磁疗法等),同时加以针灸、按摩。伤情恢复情况好转后要考虑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的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柔韧性,可以采用踝关节负重训练等。
(三)腰肌扭伤分析及康复
腰肌劳损是指因为长期的运动造成的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椎间关节等软组织损伤。羽毛球运动对腰部的要求很高,很多动作会出现腰部弯曲或伸展动作,这些动作的不断重复就会造成运动疲劳的堆积,导致发生腰肌的损伤。同时运动者准备活动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不高等也会造成腰肌的扭伤。
如果腰肌损伤要及时停止运动,避免损伤的加重。腰肌扭伤者易睡硬板床。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的方式进行康复。可以在患侧部位贴一些肌贴,已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此外要进行核心肌群的训练,以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平衡性、协调性。常用的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平板桥、俯卧平衡球屈膝、夹臀踏步桥式运动、俯卧腹斜肌旋转等。
三、结语
本文论述了羽毛球的一些常见的韧带损伤,预防是解决损伤最好的办法,在发生急性损伤时要遵循RICE治疗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患肢抬高(elevate)。伤势严重者要及时去往医院进行救治,另外还要配合一定的运动康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建议在从事羽毛球运动时纠正自己的不规范动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适当的安排运动负荷,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要加强易受伤部位肌肉力量、韧带柔韧性的训练等。以减少伤病更好享受羽球快乐。
参考文献:
[1]陈亮军. 羽毛球业余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原因分析[J].2012.10.
[2]潘岳民.实用常见运动伤病中医疗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 疼痛控制;单髁置换术;康复
为探讨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对收治的86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行不同的疼痛控制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 男45例, 女41例, 最小年龄52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63.2岁,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 ①排除合并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病变患者;②排除合并凝血功能及肝脏功能障碍患者;③排除有精神病史或语言障碍患者;④排除伴有中枢性及外周性神经肌肉缺陷患者;⑤排除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患者;⑥排除无法性硬膜外麻醉患者。
1. 3 方法 观察组:第一, 术前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疼痛治疗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疼痛治疗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第二, 药物镇痛, 术前1 h给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内注射治疗, 术中则要给予患者切口及关节腔内50 ml镇痛药物注射治疗, 其中包括200 mg布比卡因、5 mg吗啡及0.4 ml浓度为0.1%的肾上腺素, 将其溶于50 ml生理盐水内。注射部位为皮下组织、关节囊后方、髌骨支持带、内外侧副韧带处、股四头肌切开线附近。术后给予患者72 h冰疗。首次使用帕瑞昔布后12 h、24 h、36 h后, 分别对给予患者40 mg帕瑞昔布肌内注射一次。术后48 h给予患者塞来昔布口服治疗, 每12小时200 mg, 服用至术后第7天。第三, 干扰电镇痛, 术后24 h进行功能锻炼前, 给予患者干扰点镇痛治疗。使用EF-330型电脑干扰电疼痛治疗仪, 并对干扰电的四个极片进行交叉放置, 将其放置于膝关节内伤、内下、外上、外下。并且要将连线交叉点处于患者髌骨中心, 将工作频率控制在80~120 Hz之间, 1次/d。
对照组:术前不给予患者镇痛药物, 术后给予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 术后48 h将镇痛泵拔除。给予患者72 h连续冰疗。术后48 h给予患者塞来昔布口服治疗, 每12小时200 mg, 服用至术后第7天。
1. 4 疗效判定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依据进行疼痛评分。以0~10分计量疼痛程度。康复计划完成情况:圆满完成:术后四周, 完成康复方案95%以上;基本完成:完成康复方案75%~95%;未完成:完成康复方案低于75%。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膝关节活动时疼痛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膝关节活动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康复计划完成情况对比 观察组43例患者中25例患者为圆满完成, 15例患者为基本完成, 3例患者为未完成, 完成率为93.0%;对照组43例患者中16例患者为圆满完成, 18例患者为基本完成, 9例患者为未完成, 完成率为79.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并对畸形症状进行矫正[1]。术后患者是否可进行早期、自主、无痛的康复锻炼则直接影响康复效果。然而该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 若不能有效的对术后疼痛现象进行控制, 则很难确保术后患者主动行早期康复锻炼[2]。现阶段临床上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方式相对较多, 比如股神经阻滞、硬膜外持续镇痛泵、关节局部镇痛、静脉镇痛泵等, 但每种镇痛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多模式镇痛是合理的对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镇痛措施进行联合使用, 从而达到有效镇痛的一种镇痛方式。术前预防性镇痛可有效的降低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疼痛程度。而帕瑞昔布可有效的对外周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进行抑制, 降低PGF2、PGE2、PGI2等的生成量, 从而有效的对初级疼痛刺激因子进行阻断, 降低炎症反应因子的活性, 最终可有效的降低中枢敏感化及外周敏感化[3]。因此, 其不仅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同时还能延续至术后由于炎症所引起的组织损伤阶段。术后4~8 h在硬膜外麻醉效果未彻底消失时, 关节局部麻醉效果已经开始生效, 同时配合帕瑞昔布的作用, 可有效的提高镇痛效果。
总而言之, 对人工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行多模式镇痛方式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计划顺利实施,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江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55例疗效分析陈虎.新疆医学, 2013,3(1):71-72.
[关键词] 激进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in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o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36 case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atient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6 weeks. The degree of joint motion and joint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 4 and 6 weeks,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degrees of joint mo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of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scores of joint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the treatment had good safety. Conclusio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faster to get satisfactory function,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for promoting in clinic.
[Key words]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Joint function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剧烈运动或各种交通事故,损伤或断裂后引起关节前后方向及旋转不稳[1-2]。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则直接影响广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关节功能、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提示临床上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当前,临床上存在多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功能训练方案,但何时采用何种强度、频率的训练尚未明晰,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程度、骨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患者病情[3-4],为患者制订高效且安全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讨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7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激进康复,根据是否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5岁,平均(48.32±7.61)岁;损伤原因:运动跌伤8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损伤类型:单纯前交叉2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6例。联合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4岁,平均(47.96±7.32)岁;损伤原因:运动跌伤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2例;损伤类型:单纯前交叉20例,合并外侧半月板7例。两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外伤史明确;②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③符合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①合并骨折;②合并后交叉韧带和/或侧副韧带损伤;③严重骨质疏松者;④因自身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本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手术方法,且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康复治疗中对照组采用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3.1 激进康复训练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患者术前适量进行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在活动中,若疼痛并不明显,则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术后2周内麻醉消退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时间持续5 s,每组25次,每天进行6组;踝泵训练需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25次/组,6组/d。术后24 h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不限制膝关节被动及主动活动度、闭链式及开链式活动,负重3次/d,5 min/次;膝关节活动度为0°~50°。术后2周,告知患者被动屈曲达到100°,并强化肌力训练,尽量伸直患肢,训练达到健侧水平。术后3~4周,被动屈曲角度达110°,逐步加强患肢关节及肌肉力量主动屈伸训练,并尝试脱离拐杖协助下行走;术后5~6周,可调整患者夹板活动范围达110°,若活动时,出现关节不稳状况,则及时调整夹板角度及活动范围,并及时纠正行走步态,避免异常步态对关节功能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夜间可不带夹板。每次康复训练后给予30 min冰敷,如有必要g隔1 h后继续冰敷,以减少康复训练后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应用支具固定期间,休息时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防止因膝关节伸直功能缺失而致行走困难。
1.3.2 神经肌肉电刺激 取患者仰卧头中立位,综合考虑患者实际病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于患侧上肢取肩部三角肌-冈上肌、旋前方肌-旋前圆肌,患侧下肢取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患侧躯干取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菱形肌-斜方肌,将电极均放置在患者机体上,肉眼可观察到肌肉颤动收缩,上肢出现肩外展,腕背伸动作,踝轻度背曲且松弛等,在电刺激中应调整好电刺参数,单向方波,并控制间歇时间10~15 s,脉宽300 μs,电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20~30 mA,自动刺激,30 min/次,1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6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进行6周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关节活动度评价采用关节活动度尺,将测量臂与胫骨方向一致,分别测定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伸角度,准确记录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总分为100分,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4、6周,两组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4、6周,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好。
3 讨论
关节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伸曲活动受到限制,且陈旧性韧带损伤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6],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常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特点[7],正逐步应用于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为进一步提高术后效果,采用激进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术后延续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激进康复训练是临床上一种术后有效且安全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治疗的一种延续方案,又是关节功能快速恢复的有力保证[8]。临床上多数关节韧带损伤术后患者需接受康复护理,经适度运动刺激机体通路上各个神经元,并重建反射条件,调节兴奋性,以防止肌肉萎缩,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相关研究表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有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9-11]。在康复训练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病情,合理并科学地安排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及超负荷运动,减少康复训练中的关节损伤,并告知广大患者康复训练前,做好热身准备,特别是在机体各个关节部位;康复训练中佩戴护膝,适度加强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并加强双下肢肌肉的平时力量训练,保持机体各关节的灵敏与稳定。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将肌电生物反馈技术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相结合一种治疗方式,经预先设定程序的电刺激与支配肌肉的神经上发挥作用,引起肌肉收缩,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功能[12-15]。主动或被动的激进康复功能训练,源于皮肤,机体关节各处深、浅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可加速患肢处的血液循环,并促进病灶患肢周围组织代偿与重组,利于各机体关节组织发挥正常功能[14]。在激进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可将适度康复训练与机体反射相结合,有效促进形成运动反应,经反复结合减轻突触阻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建立神经通路,有效缓解神经元麻痹,有效促进患肢恢复关节功能[16-20]。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激进康复训练后,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及随访期未出现不良反应。
蒙延雄[21]研究中,对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分别采用渐进康复与激进康复,并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显示,与渐进康复训练相比,激进康复训练可以更早地恢复关节活动度,更快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并缩短了康复时间;但激进康复训练存在患者早期主观痛感较明显的缺点,不利于患者的主观依从。而渐进康复训练较为温和,更利于患者的主观依从。本研究H采用激进康复,明确了激进康复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协同作用,为临床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激进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但缺少渐进康复与激进康复的比较研究,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以探讨更完善、更适用于临床的康复方法。
综上所述,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明显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无不良反应,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师东良,李靖龙,孟涵,等.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59-62.
[2] 柯迪峰,宋洋,蒋欢.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47-50.
[3] 涂庆生,程建斌,吴康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29):183,185.
[4] Janssen RP,Reijman M,Janssen DM,et al. Arterial complications,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6,7(9):604-617.
[5] 张洪志,刘爱国,冯宝华,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146-149.
[6] 王旭,马昕,张超,等.三角韧带损伤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4):315-319.
[7] Harbell MW,Cohen JM,Kolodzie K,et al. Combined preoperative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 blockade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J Clin Anesth,2016,9(33):68-74.
[8] 刘书芳,矫玮,张晓辉.不同康复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骨隧道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35(2):141-146,125.
[9] 柳东旭,姚建华,孙天胜,等.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后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66-67,71.
[10] 何榕真,吴松,曹旭,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1274-1276,1269.
[11] 高海燕.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0):52-53.
[12] Kawakami M,Fujiwara T,Ushiba J,et al. A new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training followed by hybrid assistive neuromuscular dynamic stimulation(HANDS)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iparetic strok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6,34(5):789-797.
[13] 蒋春国,崔瑞花,李社玲.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54-356.
[14] Ocampo-Trujillo A,Carbonell-González J,Martínez-Blanco A,et al. Pre-operative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the histomorphometry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n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J]. Actas Urol Esp,2014,38(6):378-384.
[15] 李水琴,李小玲,罾颍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2):1338-1339,1349.
[16] 陈建,周敬滨,解强,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N绳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8):750-753.
[17] 王加利,张燕,蔺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髌骨外脱位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8):639-640.
[18] 冼祖新,杨延砚,周谋望,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式的选择――开链还是闭链[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74-1177.
[19] 朱洪江,郑祥,关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10):2442-2444.
[20] 许磊,刘宁.系统康复训练对青年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 47(3):265-268.
[关键词] 关节镜;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重建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7(a)-002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cruciate ligament of the knee joint. Methods In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68 cases of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tients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enrolled patients were taken under Arthroscopy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surgery, furt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knee function scor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function scor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68 patients were actively receiving treatment, effective 61 cases, effective in 7 cases, there is no patients failed to respond to treatment,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100%.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1 years.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knee stability.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of knee joint, take arthroscopic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therapy effect is remarkable,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the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joint expansion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effective safeguard basis 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Arthroscopy; Knee join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construction
十字韧带又称之为交叉韧带,属于膝关节中非常重要的稳定结构之一[1]。因为受到特殊的构造原因的影响,导致人体膝关节的关节囊比较脆弱,对于关节活动能力以及稳定性而言,主要是在对肌肉进行连接以及对交叉韧带进行连接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维持。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群体,尤其是运动员在超负荷运动的情况,极易导致韧带拉伤。针对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该次研究整群选取了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该院救治的68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关节镜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的重建与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作为该组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男40例,女28例,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6.8±2.1)岁,体重46~82 kg,平均体重(62.5±5.4)kg。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均属于单腿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病原因:20例为交通伤、26例为运动伤、8例为跌落伤、6例为撞击伤、8例为其他伤。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确诊为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该组研究68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最小年龄者18岁,最大年龄者46岁,中位年龄(26.8±2.1)岁;体重46~82 kg,平均体重(62.5±5.4)kg;健康腿68条、损伤腿68条。致伤原因:20例为交通伤、26例为运动伤、8例为跌落伤、6例为撞击伤、8例为其他伤。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确诊为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
1.2 方法
①术前。患者取平卧位,均在关节镜下手术,使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在完成消毒后,及时进行充气止血。
②术中。于膝关节前方位置放置关节镜,进镜后对韧带损伤状况进行仔细检查,并对关节腔内血块进行及时清除,同时还需要清除关节腔内体液以及增生组织。若合并半月板损伤,需采取半月板修补缝合或成形手术,在手术期间需对残余韧带进行残端保留。根据前或后交叉韧带损伤,常规构建胫骨骨道及股骨骨道,于镜下对骨道的建立情况进行认真观察确认,所有手术重建所用韧带均使用自体N绳肌腱,完成固定之后,人工活动膝关节,在确定活动无误之后完成缝合工作。
③术后。在手术之后及时采取加压保护措施,同时采取抗感染药物与活血化瘀药物,使术后感染的发生实现有效避免[2]。术后以患者具体受伤韧带情况为依据,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恢复锻炼,主要为韧带功能制定有效的锻炼恢复方案。
1.3 判定标准
(1)以Lysholm评分表[3]为依据,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
(2)将Lanchman试验结果以及Lysholm评分作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分为三个等级,即为:①显效:Lanchman试验结果呈阴性,Lysholm评分不低于80分[4];②有效:Lanchman试验结果呈阴性,Lysholm评分60~80分;③ Lanchman试验结果呈阳性,Lysholm评分小于60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总有效率+有效总有效率[5]。
1.4 统计方法
文中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68例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后,显效61例、有效7例,不存在无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随访6个月~1年,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均改善显著,无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如关节连粘、关节脱位以及关节内感染等均未发生。
3 讨论
膝关节韧带损伤通常是因外源性暴力所引起的,并且一般在青壮年男性当中较为多发[6]。在发生韧带损伤的情况下,膝盖部位会有剧烈的疼痛感产生,有时还可能会伴有淤血、红肿以及痉挛等症状。在损伤之后,患者在触碰膝盖后者移动的情况下,也会有剧痛感发生,但有些轻微损伤症状较轻,患者通常是很难通过知觉感受到的。以病例分型为依据,膝关节韧带损伤分为三大部分;①为损伤;②为部分断裂;③为完全断裂[7]。部分损伤是因骨折而引发的,进一步可能导致骨骼、半月板以及韧带同时发生损伤。
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保守治疗;另一类为手术治疗。若患者为扭转,则通常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使用相关药物进行外敷内服,在治疗期间需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并且需要主动参与功能恢复锻炼。若患者为部分断裂与完全断裂,那么需要给予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该组重点提到关节镜下损伤韧带重建手术,该类手术方法适合实施于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中,并且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8]。利用此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无需进行开放性手术,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损伤较小、疗效快,病情术后并发症少,康复速度快。以前,临床使用此类手术方法时,一般只行单束重建。这些年,经研究发现,基于膝关节运动中多方向受力的需要,该组研究选择了双束重建。除此之外,在采取重建术后,基于康复期间,患者极易引发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并发症,在发生这些并发症的情况下,便会对重建韧带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在重建术后,需要对患者损伤膝关节采取优化的护理干预强化措施,实施严密的无菌操作流程,以此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实现有效避免[9]。并且,在康复训练期间需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设置合理、科学的功能恢复锻炼方案,以此使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宁波等[10]经研究表明:对于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能使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并且术后并发症能够充分避免;这与该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通过对该次研究数据的有效分析得出: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该组抽取了68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结果表明:①治疗前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为(41.28±7.09)分、(88.12±10.12)°,治疗后分别为(89.36±7.18)分、(129.38±9.18 )°;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对于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重建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同时扩张膝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雪梅,董伟强,刘素霞,等.关节镜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1):52-55.
[2] 刘红光,高凌光,陈彦东,等.关节镜下早期修复和重建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S1):85-86.
[3] 陈凯宁,叶少腾,巫松辉.关节镜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重建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6):794-795.
[4] 潘恒,李公,阎峰.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J].河北医学,2014,3(10):1709-1711.
[5] 丁玲,李逸群,杨匡洋,等.关节镜下交叉韧带修复术结合活血祛瘀中药治疗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22-525.
[6] 杨玉鹏.关节镜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重建与疗效观察[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4.
[7] 姜丹生.关节镜下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重建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6):1010-1011.
[8] 彭永海,张青松,李烨,等.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8(11):36-38.
[9] 张焱,刘云鹏,华国军,等.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一期重建后5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3(39):7400-7404.
[10] 宁波,燕树义,李亮,等.36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一期修复功能重建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4(5):306-309.
[11] BellierG, ChristelP, Colom betP, et al. Dou-ble-stranded ham string graft for anteriorcruciate ligam ent recongstruction [J].Arthroscopv,2013,20(8):890-894.
论文关键词: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护理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且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前交叉韧带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引起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项新兴的、难度较大且精细微创的骨科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在韧带重建时能保持膝关节囊的完整性,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5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分析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左膝21例,右膝29例。受伤时间均为1周~3个月之间。单纯ACL损伤28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5例,自体移植23例,同种异体移植27例,平均住院时间3~14天。
1.2 结果 50例患者均保留有完整的联系信息,每月均能定期随访及复诊,随访率100%。患者按制定的康复方案锻练6个月后,45例患者膝关节稳定,活动范围大于130°,腘绳肌肌力大于90%,股四头肌肌力85%。50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等。。.。。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手术前护理评估①健康史和相关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受伤史、既往使等;②身体状况:神志是否清醒、有无呼吸困难、有无复合伤、影像学检查结果、辅助检查结果等;③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评估患者和家属对遭受突如其来的伤害的心理承受力及对ACL损伤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2.1.2 常见护理问题①躯体移动障碍:与行走疼痛、关节肿胀等有关;②疼痛:与关节积液、游离体有关;③恐俱心理:与意外损伤的打击和对手术不了解有关;④潜在并发症:手术后感染、关节僵硬等。
2.1.3 心理护理由于是一项新的治疗技术,病人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再由于患者大多是青壮年,术前膝关节不稳和滑脱感导致患者产生恐惧感等,当心手术会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意义,基本操作程序,治疗效果。解除患者顾虑、树立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另外,要说明韧带重建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性功能锻炼及锻炼的重要性,患者必须坚持完成。
2.1.4皮肤准备术前1日协助患者洗澡,将切口上下20cm范围内的毛剃干净,剃毛动作要轻柔,保持皮肤完整性,以免擦伤皮肤而增加患者痛苦和增加感染机会,剃毛后清洗手术区皮肤,剪除趾(指)甲。手术前日晚及手术日晨用2﹪碘伏涂擦备皮区,之后用无菌绷带包扎。
2.1.5术前准备手术前需协助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检查内容: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肝肾功系列、血糖、血脂、梅毒、艾滋病、心电图、X线、CT、MIR等影像学检查。告知患者禁食12h,禁水8h,以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
2.1.6适应性行为训练
2.1.6.1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大小便以免术后不习惯造成排尿排便困难。
2.1.6.2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锻炼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方法如下[2]:
踝关节屈伸锻炼: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15min/次, 3~4次/d。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患者仰卧或坐卧位,患肢固定,膝关节伸直,绷紧大腿肌肉,持续10s后再放松10s,如此反复。以检查髌骨不能上下滑动为有效,10~20min/次,3~4次/d。能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患者足跟垫一软枕,患侧膝关节用力下压,使大腿后侧肌肉绷紧及放松,5~10min/次,2~3次/d。能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
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为10~20cm,持续10s,5~10min/次,2~3次/d。能增强下肢肌力,预防深静脉血栓。
2.2术后护理
2.2.1疼痛护理疼痛可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及饮食,从而影响术后功能锻炼,故可预防性使用镇痛泵或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适当运用止痛剂。
2.2.2本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必须去枕平卧6h,患肢用软枕抬高15°~30°,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肢体肿胀。
2.2.3生命体征的观察每30min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留置尿管者观察尿量及性质,并做好准确记录。
2.2.4患肢护理术后患肢常规冰袋冷敷48h,切口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渗血,渗液,防止膝关节肿胀。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并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包扎期间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足趾活动,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量及性质,如颜色较深量多,说明关节腔内有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5饮食护理术后禁食6h 后,可进半流质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汤等,少食多餐,禁食牛奶、甜食以免腹胀;次日可进普食,指导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术后由于患者卧床,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应增加粗纤维食物新鲜蔬菜,多食水果如香蕉,禁食辛辣食物。
2.2.6功能锻炼为患者制定完善的康复方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的长远疗效和恢复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方案如下[3]:
第一阶段 0~2周:髌骨活动(重点是上下活动);运动控制支架(MCB) 0°~90°;股四头肌装置/直腿抬高(SLR)(注意持续伸直);俯卧或站立位腘绳肌收缩;被动伸膝(强调完全伸直):a.俯卧时悬膝 b.足跟下垫枕;被动、辅助主动与主动的;活动范围(ROM)锻炼:a.靠墙滑动 b.坐位滑动 c.俯卧牵位毛巾;加压泵控制水肿;股四头肌装置(QS)肌力弱时进行电刺激;扶拐时可部分负重(PWB)50%~70%,如果MCB锁在完全伸直位时,可弃拐最大负重程度(WBTT);
睡觉时活动控制支架锁在伸直位。目标:a.活动范围(ROM)正常 b.屈膝ROM达90°c.四头肌功能正常 d.步态正常。
第二阶段 2~4周:在MCB上进行ROM活动;第四周ROM达120°;渐进的直腿抬高(SLR)及俯卧/站立位腘绳肌负重收缩;ROM足够时,开始进行自行车低阻力ROM练习;下蹲快走;扶拐完全FWB,无跛行时弃拐;开始双腱踝关节平台机械系统(BAPS)训练,逐渐转为单腿;开始轻重量双侧压腿;胫骨垂直于45°斜坡上,时间逐渐增加;能单腿弯曲1/4侧上台阶(10cm高);负4.5kg重物能SLR时应用髋、膝活动机;在跑台(前后向)上锻炼,重点是正常步态;对抗理疗师的手法阻力下在60°~90°(次最大范围)伸膝。目标:a.ROM达0°~120°b.弃拐完全负重(FWB ),无跛行。4~6周:第6周逐渐增加至全ROM;开始Kin-Com腘绳肌练习(等张/等力);使用抗剪力垫开始Kin-Com40°~90°股四头肌等张力活动练习;前后上下楼梯;渐进的闭链练习;第6周开始股四头肌的Kin-Com40°~90°等张活动练习(起始速度要快且持久);水中练习。8~10周:加强上述练习;戴运动带向前、后慢跑;不同速度下(第二次按照60°、90°、120°)进行股四头肌等力练习;开始进行突然起动练习;第10周开始Fitter和滑板运动。
第三阶段 12~16周:全范围等张Kin-Com练习(开始将抗剪力垫下移);使用低负重高频伸膝机;侧方运动带训练(慢而有控制地进行);Kin-Com练习检测腘绳肌,肌力达90%则停止腘绳肌练习;16周时进一步进行等力股四头肌练习至膝关节完全伸直。
第四阶段 16~18周: Kin-Com练习检测股四头肌,必要时得新检测腘绳肌;如股四头肌肌力达65%,无渗血,可ROM活动,膝关节稳定,则可开始返跑和跳绳活动;如股四头肌肌力达65%,可开始长距离慢跑。
第五阶段 5~6个月:灵活性训练;特殊运动技巧训练;如跳克力欧卡舞(caiioca,45°侧蹬和走8字);如必要再测股四头肌肌力。
第六阶段 6个月:如果活动范围大于130°,腘绳肌肌力大于90%,股四头肌肌力85%,完成了特殊运动灵活性训练,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每周继续2~3次。
3 出院康复指导
3.1继续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坚持锻炼的重要性。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如做重体力活、剧烈体育活动。防止膝关节过度屈曲,加重关节表面压力,坐位时以较高的凳子或沙发为宜。
3.2定期复查手术后半年内每月复查一次,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肌肉功能等。根据膝关节恢复情况指导下一步功能锻炼。
4 结论
50例ACL重建术患者经过上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90%患者达到康复方案的目标。50例患者均未出现常见并发症[4]: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关节积血、反射交感性营养不良、腓总神经瘫痪等,及ACL重建所特有的并发症:不能伸直或屈曲受限、移植物碰撞、移植物固定不良等。有效地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提高手术疗效和护理质量提供科学系统的护理方案。
[1]汤树梅曹建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06(3):509~511
[2]宁宁朱红骨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1):328
[3] S.Terry Canale,James H.Beaty等著(主译: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11):2245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关键词】 膝关节镜下;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自体胭绳肌腱重建; 交叉韧带
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例如意外扭伤、跌倒等。交叉韧带损伤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修复,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是临床常见的两种修复方式[1-2],本研究就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9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在膝关节镜下采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试验组在膝关节镜下采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19~46岁,平均(25.32±10.08)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1.03±6.03)个月,其中1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8例后交叉韧带损伤,5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7例外侧副韧带损伤;对照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20~45岁,平均(23.78±9.13)岁,病程1~35个月,平均(10.09±6.07)个月,其中有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9例外侧副韧带损伤。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相关的MRI检验,确诊为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步行不稳等临床症状,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手术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另外,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采用可吸收或钛制界面螺钉固定移植肌腱在骨隧道的骨面与肌腱间。试验组患者取仰卧位,(1)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做好手术入路标记,使患者屈膝90°,并垂直于床头;在患者患部置入膝关节镜进行常规检查,以明确患者的损伤情况,检查完毕后,清除患者的多余血块、半月板残端;(2)在患者的胫骨结节内1.5 cm处作纵行切口,切口长度3~4 cm即可,对切口进行逐层分离,显露其半腱肌,并将其连同骨膜一起取出,取出点为鹅足止点,将骨膜与半腱肌肌腱套入肌腱剥离器中,并且沿肌腱纵轴平行推进,在其两头用编织缝扎导出牵引线,长约22 cm,肌腱对折后,用套筒测量其直径,用生理盐水纱布对其进行保护备用;(3)使用胫骨隧道定位器,用导针在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中心点后方进行定位,之后根据患者的肌腱大小,选取相应的钻头在胫骨处作隧道,之后屈膝90°于胫骨隧道处放入股骨隧道定位器,在顶点稍前方5 mm处,左膝1~2点钟,右膝11~12点钟,使用针尾带槽导针穿出股骨外侧皮肤;(4)选用相应长度的带绊钢板,钢板出隧道后利用牵引线将其翻转,最后反向牵引肌腱,固定股骨段[3-5]。
1.2.2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的患膝关节在术后均使用棉垫加压包扎,且持续冰敷48 h,当引流管内的引流量少于50 mL时,应立即拔出引流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的发生,术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以促进膝关节的活动功能。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具体的疗效指标包括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比值、跳跃指数;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术后感染、关节积液、关节粘连、活动度下降5%等,其中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比值、跳跃指数参数值越高,不良总反应率越低,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当,其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比值、跳跃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肌腱方式,且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两者相较自体胭绳肌腱重建的术后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异体肌腱重建,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给患者增添新伤,且大大减少了对患者肌腱功能的损伤,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等临床优点,但该重建术的移植过程较为复杂,且治疗早后期易发生关节积液、术后感染、关节粘连等不良反应情况,存在一定的临床局限性[6]。
自体胭绳肌腱重建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的疗效相当,胭绳肌腱重建术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简单的滑液滋养就可以使其韧带得到较好的恢复,并且能有效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具有较高的愈合潜能[7]。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膝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修复交叉韧带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临床价值更胜一筹,故可以大力推广和借鉴该模式。
参考文献
[1] 黎长坪,肖学峰,雷静,等.膝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8):134-135.
[2] 杨评山,吴祝期,潘光杰,等.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9-20.
[3] 斌豪.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5(5):35.
[4] 徐琦,宋涛.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镜下异体骨-髌腱-骨重建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79-4380.
[5] 陈凯宁,叶少腾,巫松辉,等.膝关节镜下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4):2093-2094.
[6] 陈世益,洪国威,陈疾忤,等.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N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9-953.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复合体; 解剖重建
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 PLC) 损伤占膝关节所有韧带损伤的2%[1],少于膝前内侧和后内侧结构损伤,其损伤多为高能量外伤所致,多见于合并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损伤,也见于较重患者存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内侧副韧带、后关节囊等多组织的合并伤,故较易漏诊。遗漏PLC损伤治疗的患者预后多不能彻底解决膝关节稳定性,导致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破坏,膝关节其他稳定装置负荷增大,严重者重建交叉韧带松弛或断裂,症状复发[2-3]。
因PLC 解剖结构复杂导致其损伤后功能重建较困难, 据报道目前有不同的修复方法, 但多手术治疗创大且重建效果不一。笔者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选择对应的修复方法:外旋不稳定型给予腘肌复合体的静力部分即腘肌腱的重建;外直向不稳定型可以给于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解剖重建;同时存在外旋及内翻不稳定的给于LCL联合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PFL)重建术[4],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均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22例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陈旧损伤患者纳入标准,男16例,女6例,年龄18~42岁, 平均34岁,未见单纯PLC损伤病例,PLC合并ACL、PCL同时损伤2例,PLC合并PCL损伤20例。患者术前均给于详细临床查体,主要通过内翻应力试验和小腿外旋试验(拨盘试验)判断PLC是否完全损伤,同时结合应力X线片、MRI(3.0T)检查,并进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价(IKDC),按照Lysholm评分标准计算分值为(65.00±4.69)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给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肢近端绑气囊止血带,麻醉状态下重复膝关节查体, 近一步明确后外复合体损伤,并行关节镜探查,根据患膝关节内损伤情况,最终确定修复手术方法,准备重建肌腱制备,按照患者意愿选择肌腱供体,4例选择自体半腱肌、骨薄肌肌腱,18例应用同种异体腱移植。异体腱开包装后需先给予庆大霉素16万 U/250 ml生理盐水溶液内复温、复水20 min,重建肌腱需要生理盐水纱布包覆预牵拉30 min。
1.2.2 术中操作 根据镜下探查病情,给于镜下滑膜清理,半月板切除或缝合修复术,根据韧带损伤情况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内、外侧副韧带重建术。以上操作完成后行后外侧复合体重建,患膝外侧以腓骨小头上4 cm为中心,做高尔夫球杆样弧形切口约8 cm,分别切开皮肤、皮下,显露髂胫束、股二头肌及腓骨小头,注意保护腓总神经。外侧副韧带重建:韧带总长约110 mm,测直径4~5 mm,两端分别以强生聚酯线编织固定,腓骨端止点编织韧带20 mm,股骨端编织30 mm,LCL止点位于腓骨头尖下13 mm处,钻直径5 mm骨隧道将肌腱给于可吸收膨胀螺钉固定,股骨止点位于股骨外髁下缘最高点处,同样做隧道后可吸收膨胀螺钉固定,固定过程保证韧带张力,避免松弛;合并LCL损伤的腘腓韧带(FLP)重建:拟由一条肌腱分别穿出LCL与FLP腓骨止点,但考虑腘腓韧带的腓骨定位点位于LCL止点的后内方, 距离腓骨头尖端2~3 mm,由LCL向FLP止点直接做隧道骨量较少,易因韧带牵拉导致腓骨尖骨折,固需要由两韧带止点向腓骨头下方分别建立骨隧道,编制韧带呈“U”型穿出于两韧带附丽点,韧带总长约180 mm,腘腓韧带的股骨止点位于LCL股骨止点的前下方约15 mm,分别把自腓骨附丽点穿出移植肌腱两端,用可吸收膨胀螺钉固定于各自股骨止点[5];腘肌腱重建:移植重建韧带约130 mm,两端分别以强生聚酯线编织缝合30 mm。由髂胫束的止点(Gerdy结节)下缘前侧向后达胫骨后外侧角关节面下15 mm处钻隧道,再于股骨止点处向股骨内上髁建立隧道,深约30 mm。在两端保持张力状态下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固定[6]。
1.3 术后康复和随访 术后支具保护4周,患膝术后12 h冰敷,麻醉苏醒后患肢肌肉等长收缩,术后第1 天开始进行直腿抬高功能锻练,被动推移活动髌骨,术后第4周CPM机被动锻练膝关节屈伸,初始0°~30°,20 min/2 d,根据患者反映程度追加屈曲角度。患者4周后开始调节支具活动度, 逐渐开始有限的主动屈伸膝关节训练,合并前交叉重建患者主动伸直被动屈曲锻炼,合并后交叉重建患者主动屈曲被动伸直锻炼,应用支具起到限制关节旋转及侧翻的作用。2个月后双拐足尖负重行走,关节被动活动达90°。3个月后全足掌部分负重双拐行走,4~5个月后, 在支具固定下弃拐负重行走,关节屈伸活动角度达120°。6个月后去支具正常活动。术后0.5、1、2、3、6、12个月定期随访,有不适症状随时来诊[7]。
1.4 膝关节功能评定 随访时检查膝关节伸直和屈曲30°的内翻不稳程度及屈曲30°位和90°位小腿外旋的程度,检查交叉韧带稳定度。记录患者膝关节拨盘试验、内翻应力试验以及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术前、术后随访时的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行配对t检验,P
2 结果
本组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24 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拨盘试验(Dial test), 屈膝30°和90°位测外旋角均为阴性( < 10°) 。 30°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为(90.68±4.25)分,与术前的(65.00±4.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LC 由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共同组成,静力性稳定结构包括腘腓韧带[9],外侧副韧带,弓状韧带,腘肌腱的静力部分[10],豆腓韧带。动力性稳定结构包括髂胫束,股二头肌腱,腓肠肌外侧头等,其中PLC对膝关节内翻外旋起主要稳定作用的结构为外侧副韧带、腘肌腱的静力部分和腘腓韧带。腘肌腱与腘腓韧带共同起于股骨外侧髁向下由关节囊与LCL之间下行,成倒“Y”型分别止于腓骨小头及胫骨后外侧,腘肌腱股骨和胫骨上存在切迹,可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标记。
术中注意事项:(1)肌腱的止点的确定:术中多根据术者经验及解剖熟练度来缩短寻找肌腱附丽点的手术时间,可以采用寻找原损伤肌腱残端的方法寻找解剖位置。(2)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需要首先固定交叉韧带, 然后再固定重建的PCL移植物。(3)各个隧道的建立需导针预先定位,再用与肌腱的直径对应的空心钻头钻入,确保一次成功。(4)骨隧道的肌腱出口给于骨锉修整圆滑,避免对肌腱的切割磨损。(5)若患者同时有交叉韧带重建,骨隧道注意避免与交叉韧带重建隧道相交[11]。(6)腘腓韧带会与腓侧副韧带交叉,注意需要在腓侧副韧带下方走行。(7)每个肌腱止点选定后活动膝关节观察两点间距离的等长性,确认无误再行钻孔。(8)术中注意显露腓总神经,橡皮片标记加以保护, 防止损伤致残。(9) 腓骨双隧道重建腘腓韧带及外侧副韧带肌腱直径尽量避免超过8 mm,肌腱过粗导致骨隧道对腓骨头破坏较大,保留骨桥过少容易导致腓骨小头骨折,固定失败。
本文介绍的解剖重建PLC的方法, 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通过术后随访,评分统计,效果可靠。因此,对于后外复合体损伤,使用韧带解剖重建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有效。
参考文献
[1] DeLee J C, Riley M B, Rockwood C A. Acute posterolateral rotator instability of the knee[J]. Am J Sports Med, 1983, 11(1): 199- 207.
[2] Wajsfisz A,Christel P,Djian P. Does combin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posterolateral corner reconstruction for chronic posterior and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 restore normal knee function[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 ,96(4):394-399.
[3] Frank J B, Youm T, Meislin R J, et al. Posterolateral corner injuries of the knee[J]. Bull NYU Hosp Jt Dis, 2007, 65(2): 106-114.
[4] Zorzi C, Alam M, Iacono V, et al. Combined PCL and PLC reconstruction in chronic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1, 22(1):20.
[5] Fanelli G C, Edson C, Reinheimer K N, et al.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posterolateral corner reconstruction[J]. Sports Med Arthrosc, 2007, 15(4): 168-175.
[6] Alpert J M, McCarty L P, Bach B R. The 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 anatomic dissection and surgical approach[J]. J Knee Surg, 2008,21(1): 50-54.
[7] Ranawat A, Baker C L, Henry S, et al. Posterolateral corner injury of the kne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8, 16(9): 506-518.
[8] Chun Y M, Kim S J, Kim H 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s and supporting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 of the knee[J]. J Orthop Res, 2008, 26(10): 1371-1376.
[9] Pasque C, No yes F R, Gibbons M, et al. The role of the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and the tendon of popliteus in providing stability in the human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1): 292- 298.
[10] Pasque C, No yes F R, Gibbons M, et al. The role of the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and the tendon of popliteus in providing stability in the human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1): 292- 298.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女性;焦虑;护理干预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炎, 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 多见于肥胖女性, 往往有劳累史。早期以疼痛为主, 后期主要是疼痛加功能障碍, 目前没有很理想的治疗方法, 该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 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女性患者多是负担家庭生活的重任者, 一旦生病, 生活活动能力急剧下降, 就会与健康状态下的自我形象形成极大落差, 因而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1],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有必要对患者做出心理学评价, 对心理障碍进行分析, 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达到减轻疼痛, 保持和改善功能, 减少残疾, 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我们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女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评估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 均为女性, 年龄40~65岁, 平均年龄52岁。病程2~15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及膝关节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均符合2001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者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进行, 视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耐心解释, 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然后进行现场填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现病史、既往史(创伤、炎症、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等;按照国际关节疼痛分级[2]: 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即静止时无疼痛,活动时有疼痛,对睡眠和日常工作无明显影响;2级:中度疼痛,即疼痛较重,休息时也疼,对睡眠和日程工作有一定的影响;3级:重度疼痛,及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综合调查结果后,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治疗前后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按照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 总分超过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 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 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 便没有焦虑症状。
1. 2.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P
2 护理干预
2. 1 集体干预 住院患者每周集中授课1次, 利用教育处方、宣传资料讲授, 患者家属参与, 讲课时与患者互动, 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与患者一起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引得患者重建认知。介绍相同疾病康复的案例, 并请他们现场与患者交流, 鼓励坚持规范治疗, 提高治疗信心。
2. 2 个体心理支持 对患者提供情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生、护士、家人和社会的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疏导的前提;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 用心倾听, 以语言准确表达对患者内心世界的理解, 针对相关问题予以解释、心理疏导, 对患者提供行动建议, 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家人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子女及老人的责任, 以减少患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治疗, 提供正性心理支持;告知家属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治疗、健康恢复相当重要, 家属消极应对与患者焦虑呈正相关[3];帮助家人、朋友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 与患者一起制定康复计划, 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及心理需求, 指导学习各种应对技巧, 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尽可能减少患者情感障碍。
2. 3 疼痛干预 疼痛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突出的症状, 对疼痛的评估应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焦虑情绪能降低患者的痛阈及耐痛阈[4], 积极的情绪会有效减轻疼痛的反应;鼓励患者家属、朋友的陪伴, 可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及恐惧感, 从而减轻疼痛[5], 急性发作期及在药物治疗期间,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床休息可以缓解疼痛;功能锻炼的不当也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介绍无需忍痛的观念, 教会患者准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护士采取针对性措施, 如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深呼吸放松等,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缓解疼痛;对使用药物止痛的患者, 护士密切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 使药物的选择及用法更加合理。
2. 4 饮食行为干预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的恢复健康。赵子义等研究发现肥胖可加快病程进展[6]。因此, 鼓励肥胖患者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尤为重要。护士、营养师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和实施减肥计划, 鼓励患者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多的食物, 如:牛奶、奶制品、黑木耳、鱼虾、牛蹄筋等, 这些既能补充蛋白质、钙质防止骨质疏松, 又能生长软骨及关节的液, 还能补充雌激素, 使骨骼、关节更好地进行钙质的代谢, 减轻关节炎的症状。
2. 5 康复护理干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适当运动锻炼对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以及增强受累关节肌力相当有利。以主动不负重练习为主, 先作增强肌力的练习, 再逐渐练习增加关节活动度。责任护士床边指导患者肌力练习, 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练习、不负重下肢关节的屈伸等。在急性期应视膝关节损伤的程度而对膝关节的屈度加以限制, 并且禁止突然下蹲或下跪, 因会增加膝关节的损伤;鼓励患者开展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尽量减少上下楼梯, 平地行走;当膝关节受累时, 正确使用拐杖, 教授患者学会用助步器时的行走步态和姿势, 以减少关节负荷;应穿厚、软底有弹性的鞋, 不要穿高跟鞋;多晒太阳, 注意防寒保暖等等。
3 结果
干预治疗4周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女性患者在家庭、生活、工作、劳务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疾病的反复及治疗费用的压力, 致使患者考虑问题多, 思想负担重, 精神压力大, 感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否定,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心理紧张度, 增强对应激源的适应力, 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7]。通过认知干预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分析原因, 纠正不良的认知行为,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还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以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等, 而且能增强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针对女性患者特点, 采取同情、关心的态度, 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 主动与患者交谈, 消除女性患者的敏感、猜疑和不信任感, 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使患者在与家庭、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刺激使机体自主神经兴奋功能增进, 导致身心得不到放松而影响睡眠;睡眠形态的紊乱导致焦虑, 而焦虑可引起局部肌肉呈持续性收缩状态而产生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疼痛、促进其功能恢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肥胖女性为非肥胖者的4倍, 不仅仅有生物力学因素, 也与体内脂质自稳态和女性性激素失衡有关。而骨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进一步导致了患者的静态生活方式, 加剧了肥胖。应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形式, 特别在控制体重及功能康复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功能锻炼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首选康复治疗。股四头肌的萎缩是本病最常见的、也是最早发生的临床征象, 可发生在膝关节病变之前, 股四头肌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极为重要, 有利于缓冲运动时膝关节的冲击力[8];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期末和慢性期, 应重视膝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减少肌肉萎缩, 增加关节活动能力, 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功能锻炼最有效的训练肌群, 还是聚焦在以股四头肌为代表的伸膝肌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如何介入, 因为只要疼痛缓解了, 病人基本不会坚持去做, 只有患者充分的配合, 家人的督导、参与, 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运动方式的选择因人、因地、因时来进行, 力争使功能锻炼效果最大化。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病人教育和及时针对性分级治疗, 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综合全面的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该病尚不能治愈, 但通过医护患的较好合作, 可达到减轻疼痛, 保持和改善功能, 减少残疾, 提高生活质量, 并且有可能延缓疾病发展进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绳宇,沈宁.临床护理学导论.人与社会.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2.
[2] 张涛,程远明.外用青鹏膏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2010,5(27):126-127.
[3] 金淑均.家属应对方式与内科急诊危重患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护理与康复, 2007,6(4):221-223.
[4] 江淼.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6):494-496.
[5] 罗彩凤.护理学基础.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0:194-195.
[6] 赵子义,严鹏霄,熊雪顺,等.临床骨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