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谜语故事范文

谜语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谜语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谜语故事

第1篇:谜语故事范文

这天,他们一行来到顾府。顾逖一面给客人安排住宿,一面准备盛宴,为好友接风洗尘。顾逖与施耐庵平时好开玩笑,这时,他拿出碎银,对家人说:“速去镇上买落汤鸡来!”家人一时不解,问:“啥叫落汤鸡呀?”

罗贯中一旁听罢,拱手一笑:“此乃小事,让我去镇上看看,顺便办来吧。”顾逖应允,罗贯中去了。

不多久,罗贯中归来,在院中高叫:“闲翁久等了。”顾逖迎出一看,不禁拍着施耐庵的肩说:“贯中果然聪颖过人!”

细想想,罗贯中买回的是何物?

相传施耐庵晚年,常出门会友,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一日,他应几个好友的邀请,在茶馆讲述他编著《水浒传》的经历和书中故事。这时,来了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他以为施耐庵是算命先生,想图个吉兆,讨个好“口气”,便高声唤道:“诸位且退,让我先相,能否金榜题名?说得好有重赏。”施耐庵见他如此高傲,就想奚落他一下,问:“你是文举或是武举?”“假若文武双全,文武各如何?”施耐庵答道:“观你气色人品,此次赶考是‘文如智多星下凡,武似玉麒麟降生’。”举子听罢大喜。谁知众人却哄笑不止。

想一想,施耐庵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清朝时,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来山东潍县任县令,几位好友在一家酒楼摆下酒宴,为他接风洗尘。席间,大伙恭请板桥画一幅画,以作纪念。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画了一幅《天竹图》,下面写着一行小字:“猜一字,猜中者奉送此画。”但是,大家左思右想,总也猜不中。这时,过来一位少年,只见他大笑一声,啥也没说,揭了画便走。众人纷纷责怪少年无礼。郑板桥却也仰天大笑起来:“这孩子真聪明,猜中了!”

猜一猜,郑板桥的画谜是什么?

清朝大书画家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县令。一天,一个老农找上门,恳求郑大人出个告示,帮他找回丢失的牛。

郑板桥问:“你是啥时发现走失牛的?”

老农说:“不是去年就是今年。”

郑板桥又问:“一共丢了几头牛?”

老农答:“不是一头就是两头。”

郑板桥问罢,忙写了张寻牛告示。告示贴出,第二天,老农便找到牛了。

第2篇:谜语故事范文

黄色麦茬刺一般直立,还在宣示着麦芒的余威。玉米苗,零零星星地散布在新收不久的麦地里,如同一棵一棵的青草,柔弱、孤单。太阳渐渐逼近,火辣辣的了,布谷鸟越来越稀的鸣叫,隐匿在浓密的树冠里,麦子早就晒干,安安稳稳地入仓。

一个闷热的午后,天上云层突然厚了,电闪雷鸣,轰然炸响,“哗 …… ”今年第一场大雨骤然而至,半天甚至半小时,戛然而止。足够啦,干旱的土地喝饱了,蔫了的济南的泉水又欢畅地喷涌。

再到玉米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迎风摇摆,一片翠绿。麦茬腐烂了,拜倒了,化为谦逊的肥料。雨来了,收不住,五天一小场,七日一大场,间歇期,太阳也不闲着,暴晒,蒸腾。玉米苗蹭噌长,夜晚,你走到地头,甚至能听得到“咔咔”的拔节生长的声音。

仿佛一眨眼,玉米蹿到人一般高了,都不能叫“苗”了。仿佛少年,一步迈入青春期,两年不见,小孩子一下子长成了小伙子。很快,最上边冒出白绿的穗头。再几天,在粗壮的玉米杆和宽大的叶子之间,鼓起了一个小包,垂下许多亮晶晶的细丝,仿佛美丽的流苏,那就是玉米须,和穗头授粉以后就结成玉米了。那个包渐渐鼓了起来,也变长了,于是,长成一个个大大的玉米棒子。地里,一棵棵壮壮实实的玉米杆子,腰上都斜长着一两只半米长的玉米棒子。我忽然想到,在抗日电影里,在青纱帐活动的游击队,强壮的汉子腰里别着盒子枪也就是这般威武!

立秋了,秋风凉了,也到了玉米收割的季节。青纱帐渐渐褪去纯正的绿,斑驳了许多,玉米棒子皮儿变成白色 ,在棒子头上可以看到金黄的颗粒,呲牙咧嘴好像在笑。

第3篇:谜语故事范文

注意事项:

2、炖汤的时候一定要把水一次性加满,这样炖出来的汤才会有营养也比较香。

3、切胡萝卜的时候尽量不要太薄了,如果太烂会不好吃,如果喜欢带皮的胡萝卜也可以不小削皮,根据个人喜好。

第4篇:谜语故事范文

2007年我国股市有几个特点:

一是长牛市。2007年我国股市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上证综指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092.06,比2月5日全年最低点高1.3倍,年末收盘于5261.56点,比上年末上涨96.7%;全年累计发行股票1616只,其中新股123只。境内证券市场筹资7728亿元。年末总市值32.7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倍。上市公司达到1550家。A股帐户11038.84万户,其中新开3734.29万户,是上年的12.9倍。沪市平均市盈率59.24倍,比上年增长77.9%。

二是多振荡。2007年我国股市振荡较多,特别是下半年更加频繁。全年大的振荡共有10次,其中,单个交易日发生3次,它们是:2月27日上证综指下跌8.8%,8月1日下跌3.8%,9月11日下跌4.5%。阶段性振荡发生7次,它们是:5月30日―6月4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15.3%,6月20日―7月5日下跌10.6%,8月15―17日下跌4.4%,10月17―22日下跌7%,11月1―28日下跌24%,12月10―18日下跌7%,12月19―27日上涨9.8%。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全球资本市场的联通性越来越强。纵观2007年全球主要股市走势,可以发现,我国股市发生的10次大振荡中,其中7次与全球股市波动同步。

2月22―2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连续3个交易日下跌,引发全球股市跟跌。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3%,纳斯达克综指下跌3.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3.5%,韩国综指下跌1%,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下跌1.3%,新加坡海峡指数下跌2.3%,上证综指下跌8.8%。

受美国次级贷事件爆发影响,7月31日道琼斯和纳斯达克综指分别下跌1.1%和1.4%,引发8月1日亚洲股市跟跌。8月9日西方国家注资救市,全球股市迅速回暖。14日因日本撤回注资,影响亚太股市大跌3日,8月15―17日,韩国综指累计下跌11.1%,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下跌5.8%,新加坡海峡指数下跌7.7%,上证综指下跌4.4%。

10月9日,美国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创历史新高,分别收于14164.53点和1565.15点。

随着三季度美国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引发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跌。11月1―26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2.5%;1―22日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下跌7%;1―23日韩国综指下跌16.5%;1―28日上证综指下跌24%。

12月份,随着次级贷危机影响扩大,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信贷紧缩,各央行不断采用降息和注资手段,全球股市呈现拉锯式振荡。上旬全球股市上升,5―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3.6%,印度孟买敏感、韩国和上证综指纷纷上扬。中旬全球股市下跌,11―18日,纳斯达克、韩国和上证综指分别下跌4.7%、5.1%和7%;13―19日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下跌6.7%。下旬全球股市反弹,19―26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4.9%,20―27日韩国综指和印度孟买敏感指数分别上涨3.5%和5.9%,19―27日上证综指上涨9.8%。

2007年,我国股市因自身原因发生了3次大振荡,但都未改变全球股市的上升势头。

在2月、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生的全球股市大跌时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股市振荡时间相对短暂。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持续了5个和16个交易日,韩国综指持续了4个和27个交易日,印度孟买敏感指数持续了10个和27个交易日。而上证综指只在2月27日、8月1日和15―17日出现短期下跌,随即迅速反弹。8月2日之后连续9个交易日累计上升13.3%,8月18日后第三个交易日即突破5000点。在全球股市大跌时期,我国股市能迅速完成调整,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可能有国际投机资金为避险进入我国股市。从统计数据看,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有9个月月新增储备超过300亿美元,其中全球股市发生大跌时的2月和7月,当月新增外汇储备超过500亿美元,分别为527亿和526亿美元。

展望2008年,由于美国次级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还在继续,上半年将进一步暴露,西方国家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包括加大注资、银行机构兼并、降息等等,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无异议,是否衰退有待进一步观察,保持经济增长已成为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美国股市前景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

今年初始,全球股市已经发生了一次大振荡。1月15日,受零售业疲软,以及花旗银行公告2007年4季度亏损98亿美元影响,美国股市下跌引发全球主要股市跟跌。1月16日,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下跌1.37%,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下跌1.25%,巴黎股市CAC40指数下跌0.48%,上证综指下跌2.8%。到1月22日,日经225指数下跌5.65%,创2005年9月以来最低;韩国综指下跌4.4%,创2007年3月以来最低;印度敏感指数下跌11%后停止交易1小时;沪深股指跌幅双双超过7%,跌停个股超过860只,上证综指相继跌破4800、4700和4600点,报收4559.75,下跌7.22%。为稳定美国经济,1月22日美联储宣布下调基准利率75个基点,其力度为20多年以来之最,当天欧洲各地股指反弹,1月23日上证指数上涨3.1%。

第5篇:谜语故事范文

关 键 词:始基;存在;思维;哲学进展

巴门尼德哲学的出现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和质的飞跃,然而有的人由于不理解巴门尼德哲学,对哲学进展秘密的无知以及囿于自己所形成的评价标准和概念框 架,却把它说成是“人类认识前进运动中包含着的后退。”[1]。由于巴门尼德哲学不能解释一般人的常识,所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就与它有缘了。但是,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去贴标签有什么用呢?以是否“唯物”、“唯心”、是否“辩证”为标准来评判一种哲学的进步与落后,这合理吗?本文并不想指出巴门尼德哲学是否“唯物”、是否“辩证”,而只是想指出:这个所谓“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后退”的哲学正是它自己的母亲——它之前的希腊哲学史所孕育和产生出来的,并且产生出来的这个哲学自身也子孙满堂。

一、古希腊原始朴素哲学对智慧的追求——巴门尼德哲学的来源

对于巴门尼德哲学的来源,人们一般只提及毕达哥拉斯和塞诺芬尼,而很少提及泰勒士等其他自然哲学家,因而忽视了巴门尼德哲学同其他原始朴素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Www.133229.CoM由于片面“划线”,巴门尼德哲学被理解为唯心主义继承唯心主义的结果。所以,这里有必要从思想理论内涵上考察一下它同其他原始朴素哲学之间的关系。

巴门尼德哲学主要是指他的存在论哲学。“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把“存在”规定为具有“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独一无二”、“完整不可分”等特性。也就是说,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2]。他这样的“存在”,在一般人的眼中,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所以,缺乏一定思维训练的人、缺乏一定哲学史背景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似乎只是哲学的胡说。这里要问:巴门尼德哲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巴门尼德自己头脑里突发奇想而编造的奇谈怪论吗?都不是,而是希腊哲学史自身发展的结果。

我们知道,“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问题(即万物同一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把寻找“始基”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找万物的“始基”,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如泰勒士),有的则认为是“气”(阿那克西米尼)、“无规定者”(阿那克西曼德)、“火”(赫拉克利特)、“数”(毕达哥拉斯)等等,他们的主要倾向是把“始基”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者说只能外在地规定“始基”(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这就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引起争论。但是他们之间的争论和对立还只是感性的外在的争论和对立,而不是内在的本质的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作“始基”的东西不管在感性外观上有多么的不同,但在本质上、在理性思维中却都是万物由之产生、万物最终又复归于它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甚至在他们的潜意识或潜理性结构中积淀着一种共同的观念,即“始基”所产生的万物是多、是运动变化的、有生有灭的、有限的,而万物的“始基”则是“一”,作为本原的“一”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万物才最终复归于它。在他们的心目中,本原是什么则始终是什么,它不会变成其他的什么,它始终是它自己。比如,主张本原是“气”的阿那克西米尼就认为本原始终是“气”,不可能把其他的那些有生灭的事物说成是万物的本原。即使是主张万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赫拉克利特也有一个本原的观念,即:那团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活火”。

他们首先形成了关于世界本原和始基的观念,然后就在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找这一始基。可以说,他们思想的主题和目的就是寻找始基。这是一条向下的、向外的认识道路,从而使他们心目中的始基、本原始终纠缠于感官接触的事物现象,使得理性的东西纠缠于感性的东西,其结果,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一场又一场纷争。

二、“存在”与纯粹“始基”

结束过去哲学纷争的,是在巴门尼德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之后。为了解决前人的纷争,也为了探寻纯粹“始基”、认识真正的“真理”,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向上、向内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

这里,巴门尼德为了克服“始基”(即本原)纠缠于“杂多的”“变化无常的”事物现象、理性纠缠于感性的弊端,为了消除由此引起的纷争(他称之为“意见之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要摆脱“多”、摆脱“个别”、摆脱感性事物,而专门研究他所“确信”的一般、本质的存在。他通过对潜在于前人们理性结构中的“始基”、本质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他所否定的只是过去哲学的“意见”,只是过去哲学所涉及到的感性的东西(“水”、“气”等),而对旧哲学所包含的“真理”的颗粒则作了他所能作出的深刻总结和概括。这也是他对前人思想的在批判基础上的某种继承吧!

古希腊人寻找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始基即寻找一般和本质,但是,寻找的结果并不是一般和本质,而是感性世界中的感性个别和现象及感性的质。无论是水、气、无限者,还是火、数,严格说来,都不能作为始基本身,而毋宁说只是关于始基的表面暗示和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直观化的说明,他们用关于感性世界中个别事物的词语来表达“始基”这一哲学观念,结果总是词不尽意甚至词不达意,因为关于个别事物的词与表示整个宇宙的本质的“始基”概念结合在一起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因此,他们关于始基的遐想与他们对始基的词语表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相符,能表达比较模糊的含义,但不可能完全相符,他们的表达也难以使别人接受。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这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已能理解过去的哲学暗示,已能进行纯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推理,语言的发展也使他能够用符合其观念的词语来表达这一哲学观念,把其内在于观念中的东西以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加以确定,因为“存在论”是根据逻辑推理而建立起来的。于是,“存在”概念的提出就表明:人类认识已达到了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即思想客体的自觉(虽不是对自己即能动的思维主体的认识活动之自觉)。这一点也说明:始基观念就蕴藏着自己还不清楚的还没有明确表达出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始基具有“存在”属性)。它不清楚,是由于始基被归结为具体的感性个别;“存在”概念还潜藏在古代人关于“始基”的遐想之中,始基的观念里孕育着对这种“存在”的认识要求和因素。

在巴门尼德看来,从前的哲学家们追求的所谓始基(即万物同一的东西)或世界的本原,真正说来,既不是“水”、“气”,也不是“数”、“火”,更不是其它的感性事物。本来,“始基”这个概念是用来说明世界万物与世界本原之间的关系的,它本身就意味着与万物存在着某种关系。然而,巴门尼德一旦把始基与感性事物完全分开之后,就不能说明万物与始基的关系问题了。怎么办呢?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一般、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始基”范畴。“存在”比“始基”还要“始基”,毋宁说它就是纯粹“始基”。显然,作为纯粹“始基”的“存在”范畴不再像从前哲学家们所使用的“始基”那样具有感性外观的特性,不再纠缠于感性事物中,而保留了“始基”自身所应有的内在的、抽象的、理想的(或理念的)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看从前的“始基”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巴门尼德赋予“存在”的特征基本上都能在他以前的哲学史中、在“始基”中找到雏形。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而在他之前的希腊哲学家们的“始基”虽然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但在他们心目中,“始基”之为“始基”应该是始终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变换的只是那个永恒的东西的形态。始基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东西,而不是那种有生有灭的、短暂的东西,而不管他们把“始基”归结为“水”还是“气”抑或是其它的什么。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的。在他之前的哲学家还没有人把始基看成是多,“四根说”的出现也只是在他之后的事情。即使与巴门尼德对立的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即“火”),世界遵循着“同一个道”、“一切都遵循着道”。更不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明确主张过“万物的本原是一”[3]。在他们看来,与那唯一的本体相对立的是间断的、可分的“多”,那个唯一的本体驾驭万物即多,因为它是连续的、不可分的。

——园圈的性质。虽然巴门尼德力图使他的“存在”摆脱感性事物的纠缠,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他写道:“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4]。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希腊人习惯于用球形或圆形来象征一个事物的唯一性和完满性。始基哲学家们把始基看成是万物由之产生、万物又复归于它的东西,这样,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性的圆圈,虽然这个圆圈形成于“产生”和“复归”的整个流动过程中。总之,“存在”和“始基”都具有圆圈的性质、完满的性质。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5]。“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6]。巴门尼德何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何以会相信人们思想中所追求的对象(如:与现象的“多”相对待的本质的“一”)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始基哲学家们是如何了解始基的。始基哲学家们虽然把始基归结为具有较浓感性色彩的“水”、“气”等等,因而他们的具体哲学观点被巴门尼德斥之为“意见”,他们之间的争论也被称为“意见之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追求和目标,即努力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本质,寻找那个万物由之产生、万物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相信他们所追求的这个“一”(即始基)、这个一般、 这个“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丝毫也没有怀疑过这个“一”、“本质”、“一般”的真实性,即不认为它是虚假的。在他们心目中,始基是追求的目的,也是被思想的对象。这一思想核心虽被意见包围着,但核心是一样的,而且,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始基之为始基总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洞见而被发现、被悟出,始基与其特征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事实上,相信始基即一般、本质是真实存在的观念已成为古希腊时代的现实的民族精神,并沉淀在他们的头脑中,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该民族的每个个体及智慧精英。巴门尼德也脱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民族、那个时代,脱离不开始基哲学家们所铺垫的思想背景,他也理所当然地相信思想所追求的“一”、一般、本质的真实存在。他的“同一”命题带有概括性和总结性。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一”、一般、本质为中介而建立起业的,是靠纯粹始基即摆脱了“水”、“气”等具体感性事物纠缠的始基亦即靠单纯的“一”、单纯的一般、纯粹的本质而建立起来的。既然“一”、一般、本质是真实存在的,在哲学家的思想中所追求的“智慧”即思想的目标也正是这样的“一”、一般、本质,那么,思维与存在就是同一的。在巴门尼德看来,一般、本质是“能存在者”,也是“能被思维者”,当然“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他以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对他们所追求的“一”进行思想和言说,这种“一”就成为被思维者和被言说者。巴门尼德也相信他们那个被思想和被言说的“一”之存在,所以,巴门尼德说:“那能被思维和被言说的必定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7]。显然,他把这个“一”当作言说和思维的对象,他承认其他哲学家所追求的“一”之存在、被言说的“一”之存在,只是他与别人对“一”的言说方式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他认为只有他自己所走的道路才能达到真理、才不会把“空洞的名词”以及把感性经验的东西即“非存在”“固定”在语言中。他只把思想的对象固定在关于这一对象的语言中,而把固定在语言中的感性经验的东西说成是欺骗。巴门尼德还认为:这个“一”作为“能被思维者”也就是以前哲学家们“思想的目标”,只要他们对这个“一”进行思想,那么这个思想就一定表达着思想的对象——“一”。所以,他说:“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既然二者是同一的,那么就可以根据思想的特征去把握存在的特征,由此,巴门尼德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先验论的哲学方法。

总之,历史上那些最内在的看不见的精髓在巴门尼德哲学思想里得到了最精致的表现,并因此提升出“存在”概念、演绎出“存在”论。“存在”论是古希腊哲学的自己历史的产物。

三、巴门尼德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巴门尼德哲学的历史影响

在巴门尼德之后,古希腊哲学呈现为双向发展,而双向发展的两类哲学无论从继承和肯定的角度,还是从批判和否定的角度来看,又都离不开巴门尼德哲学的影响。例如,沿着客观的道路发展,巴门尼德的“存在”演变为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沿着主观道路发展,巴门尼德的“存在”则演变为柏拉图的“理念”。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其后各家各派的核心范畴、关键词和主导原则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有何关联。

从唯物主义这一条线索来看,恩培多克勒“四根说”中的每一个根以及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或曰“同素体”)都只是缩小了的“存在”,是改了装的那个单一的、不可分的、不变的“存在”。原子论者的“原子”也是爱利亚学派“存在”范畴的改装和变形,其“虚空”概念也源于“非存在”这一概念。他们在客观世界中去完善、充实和发展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使其不只是在思想中返回世界,而且还要在现实中返回世界,把哲学理论与现实统一起来。他们要克服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不能解释现实的缺点,力图用“四根说”、“种子”论、“原子”论来解释各种事实。

从唯心主义或主体主义这一条线索来看,巴门尼德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高尔吉亚的怀疑哲学产生于对爱利亚学派尤其是对巴门尼德“存在”论哲学的批判与否定。高尔吉亚似乎看到了巴门尼德所谓“存在”的理念性、思辩性,他认为巴门尼德那个存在于头脑中的唯一、永恒、不动不变的“存在”是在空间之外的东西,因而并不真正存在、无处存在。高尔吉亚似乎也因此看到了思想与存在的相异性和矛盾性,看到了思想的主体性创造性。他说:“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8]。也就是说,既然思想不等于存在,那么就思想不到存在,或者说,存在就不能被思想。巴门尼德的“存在”只是思想或想象中的存在,而不是外在于思想的纯粹本然的存在。他还根据语言与存在的不同性质、感知语言与感知存在的相异性,利用思维与语言的矛盾,否认思想交流、否认语言能够表述思维所反映的存在。他说:“即令这个东西可以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9]。高尔吉亚的怀疑和否证是针对巴门尼德哲学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他们都肯定“存在”是思想性的东西,是思想的目标,是“被思维者”。不同只在于,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同时也是“能存在者”,确信那个纯粹的一般、抽象的本质是存在的,只有这种“存在”才是被从前各个哲学家所言说、所思议的对象,只有“存在”才能被言说、被思想。而高尔吉亚则否定“可以设想的东西就是可以存在的东西”,否定“能被思维者”同时也是“能存在者”。

普罗泰戈拉作为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者,其主要贡献和核心观点就在于发现了一个内在尺度。他说:“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10]。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还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11]。这实际上揭示了巴门尼德作为真理途径的“存在者存在”所具有的主体性,同时也揭示了过去诸多哲学纷争的主体性根源(这个主体性包括主体的感性和理性)。

根据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苏格拉底曾与巴门尼德争论过。巴门尼德贯彻始终地主张那个“唯一的”、“不动的”、“永恒的”“存在”,而年青的苏格拉底则提出新的理念论。苏格拉底发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个抽象,这种抽象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与其他自然哲学家头脑中的“始基”、“原子”性质差不多的东西,所以自古以来哲学家们所寻求的那种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东西即本质性的东西,不在外面,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走上“认识你自己”的道路。在他看来,现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是矛盾的,具有相对性,也就是既有善也有恶,比如:“盗窃”、“欺骗”在一些情况下是“恶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善行”。因而,具体的、有条件的善是不真实的。但是,道德作为知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因为善的概念本身,即善之为善,乃是完全的、绝对的善,是绝不包含有任何恶的善。所以,只有一般的善,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有永恒不变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苏格拉底那里,“理念”、“自我”、“至善”、“真理”、“美德”、“知识”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对本质、共性、一般、普遍的强调。他仍然是以“一”统“多”。可以看出,他的“至善”、“美德”、“知识”等等是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已经“蛹化”了的形式。

至于柏拉图,他把理念世界看作真正的存在,将巴门尼德的两个领域发展为完备的两个世界理论(“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他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普遍、绝对、常自同一的世界,是现象界的摹本,是一个有高低等级的共相世界并独立于现象界。这样,尼门尼德的“存在”论,经过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再经过柏拉图将存在于人心中的“理念”客体化,世界的二重化就非常明显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即:除了现实世界之外,还承认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存在、天国的世界。可以说,“上帝”的观念是巴门尼德“存在”概念发展到烂熟的形式和阶段。

亚里士多德集以往哲学之大成,对“存在”(他称之为“有”、“实体”、“本原”、“本体”、“最初的原因”、“存在”等等)作了详尽的研究。他认为,哲学是研究那些既独立存在又永不变动的东西即本体,它“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12]。所谓“有”(即“存在”)本身是指“有”中之有(“存在”的存在),或者说是指“有”(“存在”)中最根本、最一般的东西。这种最根本、最一般的东西既存在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同时又只有思维、理性才能将其把握住。他指出,各门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有”(“存在”)的某一部分或某一部分的属性。这样,亚里士多德哲学作为古代哲学的综合和集大成者,基本上已经全面地呈现和揭示出了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理性与感性、潜能(即“可能”)与现实、不变与变等等的矛盾关系。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具有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致使历史上的各种甚至对立的哲学或思想派别,都能从这个思想宝库中找到于己有用的武器。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就与巴门尼德对“存在”范畴的提升和把握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在巴门尼德那里,就已经有了“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理性”与“感觉”等等成对的矛盾范畴。

如果我们把巴门尼德哲学看成是一个矛盾体、一个矛盾系统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方式。那么,这个矛盾体或矛盾系统的第一个矛盾层次就是“存在”与“非存在”;第二个矛盾层次则是“思想”(“理性”)与“存在”、“感觉”与“非存在”,概括地说,就是人与客观世界、人的目的与客观世界;第三个层次是与“存在”和“非存在”的对立相对应的“真理”与“意见”的对立、“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这些不同层次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分别曾成为各个时代讨论和争论的哲学主题,而一旦某一层次成为(或上升为)主题,则其它各层次则降为次要甚至成为“隐约不显的环节”、成为“一种遗迹”或“一片简单的阴影”(黑格尔语)[13]。这同时也说明,哲学的发展也遵循着宇宙全息律以及其中的潜显律[14]。

注 释:

[1] 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第66页。

[2] 《欧洲哲学史教程》,第33—3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上卷,第55—5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7] 杨适《哲学的童年》,第247页。

[8]《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9]《欧洲哲学史教程》,第4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

[1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页。

[1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版。

[12]《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34页。

第6篇:谜语故事范文

赶到渡口时已经是上午十点,游人已经人头攒动,拉客的也不失时机地推荐金门游、环岛游。我们直冲往返渡轮,8元的船票只需回程时购买。等在渡口,远远瞥了几眼对岸的鼓浪屿,有许多红色的无名建筑点缀着绿色小岛,闻名遐迩的日光岩竖立在岛中央,据说那里能俯瞰鼓浪屿全景。就这样,怀揣着满心的希望与无数未知数,我们踏上了渡轮。

渡轮有点像上海黄浦江上的摆渡船,破旧拥挤,四处都能听到各式口音,冲到船边抢占了个有利位置,焦急地等待轮渡的启航。船下的海水有点泛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蓝,但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感觉,整片海被赋予了发亮的白色,与地平线上的天空连成海天一色,煞是好看,心情也会莫名地好起来。

鼓浪屿因浪击打岩石仿佛鼓声阵阵而得名,因此鼓浪屿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整个岛自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自然的鼓声到人文的琴声,在鼓浪屿上你能感受到音符的跳动。悠扬的钢琴声遍布整个岛屿的每个角落,在小巷中穿梭,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每个人都能过一把小资瘾。而菽庄花园即是将音乐、建筑与自然浑成一体的最好杰作。

很羡慕当家的主人林尔嘉将这么美的景色全部揽入私家的花园内,虽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向游人开放的收费景点。

这个花园是沿着海边建造的,顺着地势错落地排列着几幢别墅,已经看不出哪幢别墅是当初主人的居室,唯一映入眼帘的是红砖外墙、西洋雕刻,在细节上表现出淋漓尽致的美。如今的别墅里收藏了西方古典的近百架钢琴,都是14~15世纪的古董,有些钢琴的构造与外形已经与现代钢琴有着天壤之别,甚至让人诧异如何能弹出曲调来。

只可惜,那里收藏的钢琴无法拍照也不能让游人弹奏,有点令人扫兴。席间,碰巧有工作人员弹奏一曲班得瑞的钢琴曲,熟悉的曲调在古式钢琴的键盘下发出了格外悠扬动听的旋律,让人陶醉,让我恨不得也上去小试牛刀一把……

走出钢琴博物馆,来到海边的栈道,这里的视野真的很美,隐约才能看见海的尽头有山丘,巨型油轮与农家渔船都在分享着大海,阳光照在海面上形成了无数条射线,这种美景无法用语言与图片来表达。走在栈道上,恣意地挥霍着时间,傻傻地等待下一波浪头击打礁石的波澜壮阔,真感叹小小的浪花就能带给我无限的喜悦。不知不觉时间就这样花费了……

一幢幢饱经历史风霜的老别墅,在这里见证了鼓浪屿的历史,甚至于近代史上一个不容忘却的一页。

第一次去的我们由于时间有限,手揣着手绘地图,特意去找了建筑群密集的两条街道。在鼓浪屿上,地理概念好坏与否根本不起作用,那里的小巷纵横交错,四面八方都叫同一个路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那里是如何制定路志的,指示牌也很少,我们走了很多冤枉路。

整个鼓浪屿区上是不允许汽车通行的,大街小巷中,除了垃圾车、消防车,看不到任何人驾驶车辆。据说当地的居民除了靠自己的双脚,板车是他们唯一的运输工具,仍保留着古老淳朴的风气。

那你一定以为鼓浪屿只是一个弹丸之地,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事实证明其实不然,靠双脚走走才发觉鼓浪屿真的不小,整个岛上一应俱全,有学校、有剧院、有医院,它不仅仅只是个景区。而且那里的民居、别墅大多依坡而建,走在道路上意味着需要不停地上下坡,不知不觉耗费了很多体力,但视觉上却时不时地冲击着艺术美。

笔山路别墅群是围绕着笔山这座小山丘而建的,大多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整条笔山路相当于一圈环路,铺着沥青,沿着红砖围墙走,时不时能看到高大的榕树垂下无数根须,或一簇簇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墙来。古老的别墅大多已经荒废或者被富商收购,高大的门楼都严严实实地锁者,让人不能近视那些精致的雕刻,真的有点遗憾。

第7篇:谜语故事范文

与几年前相比,IT外包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变冷却,而是越来越热,其概念的延伸也已经超出了市场发展的版图所及。

不过有趣的是,企业们在选择IT外包时,不再像以前一股脑甩给合作伙伴,而是从中选择合适的业务,分门别类地外包出去。这说明,IT外包市场正在变得成熟,而企业也愈发理智。

企业选择IT外包的理由很多,但是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成本原因―“将自身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不过,通过几年的实践,企业领导们正在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全部外包并不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有鉴于此,很多企业开始选择性地收回部分业务,或者缩短合同时间,让大单变成小单。对于多数技术力量不是很雄厚的企业来说,选择外包的确是补充企业技术不足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但这种外包应该是建立在针对具体职能基础之上的。

以前企业选择全面外包,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认清IT的真正价值。同时,这也反映出企业业务与IT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误解。现在企业纷纷把战略层业务收回,很明显是因为CEO们开始意识到IT的真正价值,并且开始理解CIO和内部的IT部门对发掘业务需求的重要性了。

尽管如此,IT外包市场的整体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虽然企业在选择外包时,不再签订那种超长服务年限的合同,但是3~5年的合同也足以支撑起整个市场,并且有强大的动力推动IT外包市场的全面繁荣。

对于选择了IT外包的企业来说,化整为零的外包方式,使得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轻装上阵,游刃有余地擎最强有力的武器于手,全面出击。

SOA受青睐信息整合成大势

由于IBM、微软、甲骨文、BEA等企业的不断推动,对于多数企业来说,SOA不再是一个拗口的、陌生的英文字母组合,而成为企业决策层和CIO们挂在嘴边的关键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平台化、构件化技术已经部分缓解了企业IT应用系统内部的可靠性和效率难题,也基本可以解决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层面的互通问题,但是面对日益膨胀的公司业务规模和快速的变化,公司对支持“整合的行业支撑平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业务集成和支持复杂集成的贴近行业特点的个性化和适应性通用构件的部署。

在SOA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在全球已经非常普遍,传统技术如何向SOA技术过渡,两者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需求的背景下如何很好地配合和融合。专家指出,相互替换和协调共存的模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逐渐发展。

第8篇:谜语故事范文

它起源于印度,却是在现代才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垂涎于她。

钻石以它的颜色将身份一一表达,颜色越鲜艳,地位越高贵,价值越高昂。

神秘的钻石起源

钻石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十七世纪之前,虽然早期婆罗洲也产钻石,但由于产量极少,因此可以说印度是当时钻石的唯一产地。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石称作“首陀罗”。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研究发现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用钻石作为工具,对其它宝石的珠子进行雕琢。当时的印度人已知道,当两颗钻石相互碰撞时,部分钻石会裂开甚至蹦掉,这是钻石辟开加工的开始。在印度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世之谜”,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亦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便变成了一颗颗钻石的种子,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洒落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的金刚石。

钻石之路――从印度到地中海

与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一样,连接古印度与西方的则是“钻石之路”。钻石之路实际上由两条路线组成,一为陆路,从印度经现今的两伊、土耳其抵罗马;二为水路,跨印度洋,经伊斯兰圣城麦加,从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达罗马。公元一至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的钻石,即是通过这两条“钻石之路”从印度运来。可想而知,最好的钻石必然首先为印度的国王们所拥有,其次为沿途各国的统治者所占有,当走到终点时,剩余的钻石已为数不多了。

公元三世纪之后,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钻石在地中海地区销声匿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间,它取代了罗马帝国而成为印度钻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随罗马帝国衰落丧钟的还有基督教的兴起,由于此前的钻石大都与异教迷信联系在一起,刚刚皈依基督教的教徒们对钻石兴趣大为减小。

巴西让钻石重放光彩

令钻石在欧洲得到新生的是钻石切磨技术首先在欧洲得到发展,威尼斯作为欧洲与东方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口岸,钻石再重新回到欧洲之初的十四世纪,这里也曾是欧洲最早的钻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卫普所取代,并很快变成国际钻石切磨中心。由于钻石切磨技术在欧洲日益完善,欧洲人对钻石的兴趣日渐浓厚,阿姆斯特丹、伦敦也相继成为重要的钻石加工中心。

印度的钻石产量在十七世纪达到高峰,年产量大约为5-10万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达到宝石级。此后钻石产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间,每年从印度运至欧洲的钻石只有2000-5000克拉,欧洲的钻石工业面临空前挑战。

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个远离欧洲的大陆,南美巴西发现了钻石,并很快取代了印度,成为第一大钻石生产国。在1730-1870年的140年时间里,来自巴西的钻石主宰了世界的钻石市场。其产量在1850-1859年间达到顶峰,平均年产量达到30万克拉。由于钻石产量供给充足,钻石也不再是仅仅供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钱,不管你身份如何,你尽可以在市场上购到你看中的钻石。

现代钻石的繁华

在南非起航

巴西的钻石一度使世界钻石业兴旺,但其供给量有限。到1861年为止,巴西的钻石年产量下降到17万克拉,到1880年,巴西钻石年产量只有5000克拉。这种戏剧性的产量下降对当时欧洲初具规模的钻石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时,一个神秘的大陆――非洲传来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于南非奥兰治河岸的德克尔农场一个15岁的男孩发现了一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后来这颗钻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椭圆形钻石,最初被命名为“奥莱利”。当这颗钻石亮相于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时,已被易命名为“尤利卡”(Eureka)。南非钻石出现曙光后,很快在金伯利发现规模巨大的钻石矿床,1872-1903年间,从金伯利城周围的各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年产量已达2000-3000万克拉,占全球钻石总产量的95%。由于南非钻石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公司-De Beers公司,并由此开创了现代十分繁荣的现代钻石产业。

钻石设计也引上了。北欧之光 nordic splendour 钻石项链,为乔治杰生2005年大师美钻珠宝系列中最闪耀的明星,而这款令人惊艳钻石项链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北国丰富情话当中罕有而存在悠久的要素。闪熠动人的山峰、层次夸张的冰河与独出无二的草木精华等等,包含了悠远的北国自然之母留下的清晰印记与特色。

白金镌刻的叶片上,镶嵌着1824颗晶亮切刻的钻石,总计37.62克拉。每一颗钻石,沉稳镶嵌在114片精致雕塑具有弧度的铂金叶片上,而每一叶片在灵巧拨弄下,赋予这款项链独特的三度空间美感,亮丽的钻石也得以从每个角度大放异彩。纯粹、精致,极致完美又有如雕塑作品般的华丽外观,正代表了乔治杰生一路走来的各项成就。

北欧之光钻石项链全部由珍贵稀有的铂金打造,每一叶片的正面镶嵌钻石,另一面则以亮面处理铂金,与钻石相互辉映。项链的叶片立体衔接并向外伸展,功能性的设计使得佩戴时像是衣领般的服贴,这是极高难度的工艺表现,亦因此而受邀参加dtc 2004年底在威尼斯所举办的“大自然的奇迹”钻石设计展中之参展作品。全球限量仅此一件。

深受现代珠宝设计的影响jacqueline rabun的作品,往往具有细腻的造型,融合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透出时空恒久的氛围。

off spring “新生代”系列,蛋形的设计诉说着生命的真谛,庆贺生命降临。环环相扣的造形,象征着母子亲情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它展现乔治杰生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蕴含着迷人的气息与活力;也同时绽放出属于jacqueline rabun设计作品的独特魅力。自2002年上市以来旋即获得爱好者得认同与赞赏。

2005年重新推出”off spring”镶钻系列,贾桂琳芮宾将其赋予更新的意涵,藉由精湛工艺,将钻石铺砌镶嵌于蛋型外延的弧面,形成不对称的曲度感。强调线条优美转折的重点曲弧,让钻石的璀璨光芒,显现出柔软、诗意及感性的设计语汇,绽放出迷人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钻石历史//

第9篇:谜语故事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本院骨科住院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活动患者,对200例进行为期2周的预防便秘指导。本组男性146例,女性54例,年龄20~60岁。其中腰椎体骨折46例,结核9例,椎间盘突出145例,手术治疗184例,非手术治疗16例,所选病例均无习惯性便秘,在术后1周内自发性排大便少于2次者。

1.2方法

护理人员向每位患者发防治便秘健康指导表1份,均收回。根据表中内容,在饮食及按摩方面向病人及家属进行指导,要求病人家属同时掌握,并达到实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排便规律,1~3d/次,成形软硬适中为有效[3],能自行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没有规律,粪便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为无效。

1.2.1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1日3餐均有蔬菜,粗细粮合理搭配,要求病人每日早晨空腹饮温开水300~500ml,全天饮水不少于2500ml,并且在午餐和晚餐后再进食水果150mg,多食白萝卜、芹菜、香蕉、苹果、豆芽、海带、玉米粥等,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饮温开水的同时,加蜂蜜30ml,香油10ml[4]。

指导正确的术后进食时间。调查显示,术后进食时间每推迟1d,便秘的危险性增加6.377倍[5]。某些家属为注意或遵从医护人员的术后饮食指导,误将脊柱手术的进食也等到排气后,致使病人延迟进食、水,影响肠功能的恢复。有报道[6],病人禁食8h以上会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同时,按照择期手术每天需要的能量计量,每日需供主食量为150~250g[7],如果术后1d内主食量能保证大于150g,则基本上可以防止便秘的发生[8]。

1.2.2定期腹部按摩

具体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腹部放松,自然呼吸,按摩时可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9],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按摩,力度适宜,使腹下陷1~2cm,幅度由小至大,每日早餐后30min进行,每次10~15min。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排便情况较干预前好转,见表1。护理质量得分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