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

第1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相对应,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以下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通过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将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物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一门课,它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很多老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依然是老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视传授文化知识,轻视培养能力。导致学生成为应试型选手,实际应用能力非常差,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直接接受知识更重要;2.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缺点,如:教学方式简单化;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被忽视、学生的天性被扼杀。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有些老师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计划,一步一步的往下走,逐渐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那么,这种“探究式学习”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因为它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日常教学中,所有那些在课前就已经设计好了所谓的正确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主动地把学生的反应往已经设计好的答案上引导,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个性化思维,不允许学生想到错误答案,这样的探究多半是有名无实的假探究。

三、教师创新指导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创新的指导学生,让研究性学习在物理学科发挥其重要作用,根据个人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用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如下:

(一)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串联和应用方面创新指导。

通过研究性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如何将学过的分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课本中相关联知识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经联系起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足球场上的力学知识”就至少需要物理中很多的知识。如力学、能量转换、压强等知识。

(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创新指导。

高中物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起来都比较吃力,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精神,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选择学生感的课题去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学生不能“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但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

(三)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创新。

让物理课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外实现,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在实践中体会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

(四)在探究题材上教师应该有所创新。

第2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积极性生活化

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教材在以往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求新、求实、求活,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基本理论观点与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把"教材"变为"学材",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好政治课。

第一,立足现实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高二经济常识《生活消费和消费观念》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进行家庭消费的自我诊断等写入教学目标,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里程。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是"助推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探究性相结合。把学习的自利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活动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让学习各尽所能,或唱或跳,小品、相声、诗歌、绘画等形式,情趣连连,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成才的满足,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表现欲和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我们的政治课堂将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第三,教学中要尽力丰实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对此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力丰实教学内容。改进、丰实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利用本地乡土资料。

中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很亲切,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引入乡土教育材料的正是符合了中学生的乡情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以现行高一思想政治课为例,在讲授"恩格尔糸数,可以让学生自已回家和父母一起测算一下自已和同边邻居消费情况,得出第一手资料,也可结合在当地采访,调查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选择家乡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多精选选修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中小学,选修课的开设一直不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以前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省政治课教学开始引入选修课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利用选修课给我们政治教学开带来便利,精心选取教程,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开设《中国国际生存形势》《生活中法律常识》等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面貌一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第四,用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当学生明确肖像权及姓名权等基础上,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问: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侵害过他人的肖像权或姓名权?如果他人侵害自己的肖像权或姓名权,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以生活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起初学生不适应,我便不断采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体验知识,现在学生已经踊跃参加。例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第六,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政治是开卷考试,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惟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第3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动画设计课程 信息化教学

在新时期下,信息技术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以应用,高职院校是以培育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所有高职院校侧重的是对学生的表达、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所以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开展十分必要。在新媒体的新时代中,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只有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才能使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对所学技术更好地应用。

1. 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

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主要是对动画及其制作的相关原理及理念进行系统的、综合的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动画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知识,而且动画设计原理课程还需要教师通过对这些原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动画这样以虚写实的艺术的玄机和奥妙。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技术型、综合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授也是以实用为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的拓展和延伸[1]。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也是如此,教师讲解动画的原理和设计概念理论的时候也不是仅仅讲授理论知识的,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要加之信息化技术的辅导,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动画设计原理课程。

2. 信息化教学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也是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教育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及管理者会对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并且将进行整合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有质量地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以信息化形式呈现,这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都会提高;其次,信息化教学也包括教师专业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发展,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成绩会得到提高,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再次,学校管理会更加信息化,统一化,在这样的模式管理下,学校的师生的教与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会很好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进步与发展,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培养下,高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容易地掌握,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多方面的潜力进行挖掘,使他们可以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提升。

3. 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3.1通过信息技术,创造教学环境。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迅速的背景下,在网络科技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在进行课堂内容讲授的时候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高职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动画设计原理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出一定的教学环境,只有在合理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吸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2]。新时期,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就需要高职老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的情况下根据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现结合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高职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动画制作流程原理的时候,其中的内容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老师将课程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环境创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教师要将课本中的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系,将课本中的内容以信息化形式展现;其次,高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图画和动态的动画、视频相结合,使学生对动画制作流程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教师要配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且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中的动画制作流程进行讲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加高效地掌握。

3.2信息联系生活,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时代趋势和潮流的正确选择。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课本出发,而要联系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化技术只有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高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而高职学生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以信息化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在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掌握,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其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这样将信息化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的成绩更加优秀,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以促进其全面发展[3]。高职学生的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合理整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并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4. 结语

在网络媒体时代,高职学校教育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职院校既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下,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课堂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分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村. 谈动画原理与高职动画课程改革[J]. 青春岁月,2012,16:260.

第4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贯彻落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7-01

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教学新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胜任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伟大使命。

1 正确处理高中政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

课堂的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一堂优秀的课离不开一份优秀的课堂设计。因此,有了一份优秀的课堂设计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堂优秀的课。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时,李英姿老师在专题八中讲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李英姿老师这堂课的优点很多: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大量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政治学习研究小组学生的演讲也十分精彩,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学逻辑严密,师生互动很好等都是这堂课的优点。这些优点有参考和学习价值,有利于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李英姿老师的这堂课也有许多缺点,如:身体语言单一,过于严肃,学生讨论时间过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提问学生的数量和问题时间太多,而针对个别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太少,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没有结合学生自己身边的实例而过分重视大量图片展示教学,这些缺点都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真正做到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李英姿老师这堂课的以上所述缺点启示我们: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已有的课堂设计所束缚,要善于在活生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扬弃课堂设计思路,不断补充已有课堂设计的空白。要适时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和谐统一!

总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失,要善于克服多种主客观因素对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的负面影响,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和谐统一!

2 正确把握高中政治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一环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科学高效地学习新的概念和定义。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标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万能’吗”。

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正确看待货币的作用,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性要求,在选修教材中得以体现。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而不是死记硬背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材,不断创新对新概念的理解处理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反思和总结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把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贯彻落实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的高中政治新课改理念,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1]因此,要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认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主体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起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任何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始终不忘教师的教育使命和职责。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得失,真正做到要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而作出应有的最大贡献!

综上所述,要真正贯彻落实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新理念,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正确处理高中政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高中政治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要贯彻落实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的高中政治新课改理念,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的三方面辩证和谐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5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学习心理学”是为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学习究竟是什么——对学习的概念解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的理论解释;你是如何学习的——对学习实践的反思;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学习文化创新——学习的未来展望,共18个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学时,其他形式的教学(如研讨、汇报、社会实践等)10学时。学生在选修该通识课之前,需先修心理学基础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来自“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优质资源,把观看视频、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主讲的,是我国首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2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之一 [1]。该视频公开课共12讲,每讲半小时左右,总时长387分钟,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基本内涵、三类学习(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动机的分类、六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创新学习、多媒体学习)的适用条件等,因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具体应用中需采用不同模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通识课教学中视频公开课应用模式的构想

我们按照“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在“学习心理学”通识课教学中应用的时间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构想了三种基本的应用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和“课后拓充式”。它们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信息技术应用及视频发挥的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之要素比较

比较要素 翻转课堂式 课堂嵌入式 课后拓充式

教师角色 课前:学习指导者

课堂:知识答疑者 课堂: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课堂:知识传授者

课后:引导反思者

学生角色 课前:主动研究者

课堂:主动研究者 课堂:被动接受者 课堂:被动接受者

课后:主动研究者

教学形式 课前学习+课堂探究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课后拓充

课堂内容 问题探究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兴趣启发

技术应用 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 内容展示 内容展示、协作交流、自主反思、知识管理

视频功能 提前预习、发现问题 辅助讲授和理解 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翻转课堂式”

“翻转课堂式”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完成视频公开课的观看,教师在课堂上再予以讲解,因此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讲授为辅[2]。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答疑者,学生在课前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而在课堂上则以问题探究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难点问题。公开课视频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提前预习和发现问题。

2.“课堂嵌入式”

“课堂嵌入式”采用的则是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在这里表现为教师随堂播放视频资源并进行及时讲解。这种应用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现为辅,它主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呈现各种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生只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即可。少数情况下,教师也会结合视频公开课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如课堂研讨、小组合作等方式。但总的来说,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内容展示上,公开课视频的功能则是辅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

3.“课后拓充式”

“课后拓充式”是指“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内容,学生课后观看视频进行拓展深化”这一应用模式。它与前两种应用模式的不同,不仅体现在观看公开课视频的时间阶段上,而且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教师的角色来说,他既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课后反思的引导者;从学生的角色来说,就课堂学习而言,主要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在课后则是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和课后拓充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地引导其进行有效的课后学习;在技术的应用上,除了要提供课堂知识内容的展示工具,还要提供学生课后学习的协作交流、自主反思和知识管理等工具;在公开课视频发挥的功能上,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视野得到开拓等。

二、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效果分析

针对构想的上述三种应用模式,我们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支撑,在“学习心理学”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其逐一进行了实践,对公开课视频在通识课中应用的具体过程及其方法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根据不同应用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效果,提出了一个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应用的总体框架。

1.“翻转课堂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翻转课堂式”的应用模式颠覆了“课堂知识传授+课后练习巩固”的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前知识传授+课堂问题解答”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学习“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一专题时,我们对“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它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 个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的第一讲“什么是学习”,完成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布置的相应练习,发现并记录下自己难以或无法解答的问题,从而为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重点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知识难点开展活动学习,结合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问题探讨和成果交流,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给予点评,并对学生存有争议的地方和遗漏的关键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

为了解“翻转课堂式”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五道测试题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答对题数主要集中在0—1和4—5上,分别占30.10%和56.90%,而答对2—3题的学生仅占13.00%。由此可见:学生的正答题数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特征。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的知识习得率与其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对照分析得出,那些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都相对薄弱,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较差;相反,那些错误率较低的学生不仅心理学基础知识扎实,其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也相对较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正相关,即学生的基础知识越高或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效果越好。

2.“课堂嵌入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课堂嵌入式”是这三种应用模式中相对简单、轻松的模式,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其无需做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没有繁重的课后学习任务,只要尽可能多地吸收和消化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即可。在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专题时,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课堂嵌入式”的试用,它主要分为预备、讲授、练习和总结四个阶段。在预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呈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清楚重难点的前提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阶段,采用则是穿插播放视频公开课(庞维国“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学习动机)的方式,用于辅助教师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讲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和把握教学重难点。在练习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随堂练习的方式可根据练习的性质及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最后,教师要对本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准确解析。

我们对“课堂嵌入式”的教学效果也进行了相应调查,包括心理学知识技能测验和情感态度问卷调查。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在心理学知识技能上没有显著变化;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73%的学生认为“学习心理学”这门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前期调查中,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仅占51%;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增强,通过对学生每周观看“学习心理学”相关视频公开课的平均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第三周和第四周观看视频公开课的时间上升最快,而这正处于专题二的教学阶段。

3.“课后拓充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课后拓充式”教学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堂时间和课后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应用模式。专题三“你是如何学习的”采用的就是这种应用模式。在课堂学习阶段,我们选择了教师讲授和活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向学生讲述不同学习策略的相关案例;另一方面,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进行基于案例的活动学习。在课后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给学生指定一系列相关的视频公开课(庞维国“学习心理学”视频公开课第7至12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并加深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每一个主题的视频公开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都配有对应的练习,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课后学习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是否能够在视频学习和练习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因此教师要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我们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日志发现,多数学生反映“课后拓充式”的应用模式让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一位学生在日志上这样写道:“通过课后视频公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它们的适用条件,对照自己的学习风格,我觉得我更适合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通常是选择向老师请教,主要原因在于我很难找到可用的学习资源,要进一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效率,我认为要从提高自己的资源获取能力着手……”另外,不少学生还谈到自己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分析其他同学的学习风格,帮助他们找到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原因。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还能为提高他人的学习效率提供建议。

三、三种应用模式适用的知识领域

我们构想的这种应用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首要的是教学内容所从属的知识领域和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布卢姆(Benjamin Bloom)等人认为,学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由于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不同应用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通识课教学模式时,除了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现有视频公开课的相关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通识课教学中,这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学方式的呆板和无趣。“翻转课堂式”这种应用模式,不但有助于解决通识课课时紧张、学生个体差异偏大等问题,还有助于学生逐步向更高层级的认知目标进行探究 性学习。在“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下,较低级的认知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公开课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先行知识较弱的学生来说,视频公开课的学习为其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将视频公开课的学习置于课前,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课堂教学境脉,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还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学生高级认知目标的达成提供指导和帮助。

2.“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

克拉斯沃尔(David R. Krathwohl)等人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五个亚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然而,在通识课教学中,人们往往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与情感定义的模糊性、情感领域的宽泛性以及情感测量的困难性有关,还与教学过程缺乏体验密切相关。埃克森(Ackerson C.)也指出,情感教学与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有着广泛联系[5]。因此,在通识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体验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视频公开课有助于激发、深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由于视频公开课的播放时间相对较长,要想使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发挥教学作用,教师首先应该将其切割成一些相对较小、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并结合真实课堂情境选择性地播放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的视频。同时,教师要根据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或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其在思考、讨论和体验中逐渐实现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被分为多级,辛普森(Simpson E. J.)等人认为它包括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创新等 [6]。众所周知,动作技能的习得是需要示范、指导和练习的;且从长期迁移上来看,分布式训练的效果要比集中式训练好[7]。因此,在通识课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动作技能,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学生在课后有计划地进行自我训练。视频公开课在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操作示范型的视频公开课,为促进学生复杂动作技能的掌握提供了极大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遗忘相关动作时可通过查看视频公开课得以继续;其次,学生可通过控制视频公开课的播放速度来分解或细化复杂技能,促进技能自动化的形成;第三,有层次感的视频公开课还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启发作用,引导其实现动作技能的创新与迁移。由此可见,“课后拓充式”的应用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

四、对三种应用模式之约束性条件的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视频公开课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等上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使用视频公开课都能取得上述效果,使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多用于课后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常常会建议学生去观看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但其效果却并不理想。一是因为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若没有硬性要求或学习任务,基本不会去看;二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容易产生挫败感并失去信心。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公开课视频的使用面临的约束性条件,无法结合具体情境合理选择相应的视频公开课应用模式。为提高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效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并充分掌握每一种应用模式的约束性条件。教师在选择视频公开课的应用模式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属性,即所偏向的目标领域;还要从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其所能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不同应用模式的优势。

表2对这三种应用模式各自的约束性条件进行了对比,星号的多少代表了某一因素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约束性程度的高低。“翻转课堂式”这一应用模式对视频公开课质量、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都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必然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高质量的视频公开课能够在减轻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的前提下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率,较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则可以正确引导学习者快速解决难点问题。由于“课堂嵌入式”这一应用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它对视频公开课质量、学习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要带动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无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对于“课后拓充式”这一应用模式来说,则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调整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同时,它还需要视频公开课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但最为关键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表2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之约束性条件

约束性因素 翻转课堂式 课堂嵌入式 课后拓充式

视频公开

课质量

学习者

学习能力

教师教

学技能

学习支

持服务

随着视频公开课的不断发展及其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观看视频公开课日益成为学习者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通识课教学中,视频公开课不仅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基础教程,还可以作为辅助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补充,或者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拓展资源。而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不但对提高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改善其他课程性质的教学现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佚名. 促进文化传承 共享优质资源——首批试点建设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95.

[2] TUCKER B. The flipped classroom [ J]. Education Next, 2012, 12(1): 82-83.

[3] FOREHAND M. Bloom’s taxonomy [J].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2010: 41-47.

[4] KRATHWOHL D R, MASIA B B.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Book 2: Affective domain [M]. Massachusetts, Boston: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 ACKERSON C. Affective objectives: A discussion of some controversies [J].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s, 1992, 3(1): 7-11.

第6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导致数学学困的因素很多,在此仅就数学教育观与数学学习心理学两方面进行分析。

1.传统数学教育观与现代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产生数学学困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培养“精英”升学为主的教育,精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秩序的管理人才,于是数学教学成为“思想体操”,用以逻辑训练,增强管理者的思维能力。而在“素质教育”提倡了近十年的今天,高考制度依然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可见现代教育理论在现在的国情下实施起来阻力很大,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家庭、社会环境各异,必有一部分数学上的“差生”出现。

2.数学学习心理学。

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心理学的进步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学生的数学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正在成为数学学习理论的主流学说,但就目前的现实要正确运用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不管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构如何,仅一味的灌输学习是没有效果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在目前依然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也是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二.“学困生”心理分析

做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会产生两种心理,即自卑心和逆反心理,而这两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更是不利于学好数学的。

由于经常面对不及格的试卷,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苦恼,而往往有些父母不是帮助孩子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一味的批评、责骂、甚至体罚,本来在学校就不受老师的信任,同学的欢迎,回到家中又是家长的指责,这样会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发展至严重阶段可能导致自闭或是其它一些心理疾病,所以针对学困生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也是使他们脱困的关键所在。

三.数学“学困生”转变策略

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7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将理论讲述当做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变更或者添加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院校,其更加强调的是心理学教学成果能够为现实所用,学生们在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之后能够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技能。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年纪,这也是容易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年纪,例如很多高职学生被自信心问题所困扰,还有的学生被以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困扰。教师要积极捕捉学生群体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有意识地从这些心理问题出发,先将学生们从心理问题中释放出来,再教授学生们心理学知识。这样在他们日后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教导学生运用分析心理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民主,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2注重教导学生使用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理论知识虽然十分重要,是学生们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开端,但如果课程一直绑定在理论教学方面则丧失了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所以,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在保证理论知识教授完整,学生学习掌握良好的情况下,开展丰富的理论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借用丰富的实践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案例分析和人物访谈等等,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提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3改革考试制度

第8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第9篇: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

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主干学科: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生物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现今中国已有不少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招生状况也日渐升温。现今绝大部分单位需要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如学校,部队,公安部门,医院等,由此可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较为广阔和明朗的。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良好的,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顾问将成为一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高校从事教研工作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

总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当然,展望不等于将来的现实,还是需要时间来证实。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