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文阅读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真审题,抓住题眼
现代文阅读在设题上一般表述严谨,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于一些难题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题干的表述上都会有所暗示。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干,注意那些带有限制性和暗示性的词语。如题目中的“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哪些”“结合自身经历”“20字以内”等。“用原文回答”――说明所写答案必须是文中原句;“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能完全用文中原句回答,但答案一般在原文中,可将原文里的句子变换下角度或表述方式;“哪些”――表明答案要点不止一点,一般答三点即可;“结合自身经历”――既要结合原文,又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20字以内”表明要按规定字数作答。只有看清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才能准确作答。
二。见分定点,巧妙作答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题所占比重很大,不少主观题都是根据答题点来确定分值的;如此,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确定答题点。如“文章叙述了‘我’成长记忆中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仔细思考,“哪几个”与“3分”之间的关系,则可推知本题应该答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片段,每个片段1分。如此按分值答题,有利于完整答题,把失分率降到最低。
三。见题作答,掌握规律
“文中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这样的问法随处可见。一般说,中考阅读选文一般都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都经过命题者反复的推敲。显然不能去掉。类似的题型还有: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某个词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把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不行?对这些题型的回答,关键在理由的陈述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答题公式:不行(好,不好,或不能),如果……,就……。题型见多了,规律自然也掌握了,答题自然也就会游刃有余了。
四。抓住要点,三言两语
一般来说,主观题的答案都不是太长,应细读文体,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有的同学,喜欢把主观题的答案写得很长,结果不但影响美观,也让阅卷老师看了皱眉。同学们可以参看历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主观题参考答案,一般都是三两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同学们平时应对自己的书面语言进行锤炼,力争准确简洁。
五。积累术语,巧妙作答
语文学习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平时积累一些必备的“术语”,如与结构有关的术语:“承上启下”“首尾照应”“设置悬念”“铺垫蓄势”“埋下伏笔”;主要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一要熟练掌握各类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准确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如出现“例如”“比如”等词,一般是举例子;有“如”“像”等比喻词,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数据就要想到列数字;发现几种事物一起说明或存在数据的比较,就要想到作比较;如从几个角度逐一解说,往往是分类别;下定义要揭示本质属性,作诠释只是一般特征阐述。二要牢记常见作用,熟悉常用术语。如下定义给读者明确的概念;举例子化抽象为具体;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准确、科学;作比较给读者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分类别能清楚地说明区别和联系;打比方使说明生动形象;引资料增强说服力;作解释使说明准确、简明、通俗易懂;配图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清晰,一目了然,简便易懂;摹状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文章线索有: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见闻为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转移为线索等。文章线索渗透于文章内容中,要准确理清文章线索,只需要仔细审视文章标题、开头、中间和结尾,看看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这个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章线索。这会使得我们在解答结构方面的作用或表现手法等类型的试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六。观点鲜明,自圆自说
近几年来,议论文阅读要求考生谈对某观点的看法,读某篇文章得到的启示,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如何做等一类开放性问题逐渐增多,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如,长沙市阅读题《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2009年广西河池《让信念点亮生命》“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不少学生回答时,往往撇开原文作者观点,侃侃而谈,天马行空,言辞虽“漂亮”,但得分不高;也有不少考生往往忽视“结合自身实际”等刚性要求,虽观点鲜明,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得分不高。
议论文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作用。针对文章的观点谈个人看法、感受,解答时要注意紧扣文章论点或内容,并适时联系实际,做到观点鲜明、正确,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分析时要注意先主后次,条理清晰。当然,对于问你“赞不赞同作者观点的”问题,答题时一定明确给予回答:赞同还是反对,然后展开分析。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可灵活掌握。
流光容易把人抛(修改稿)
―― 《一剪梅・ 舟过吴江》赏析
贵州省沿河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何海华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
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宋词中,写离愁别绪,漂泊思乡之苦的作品不少,其中不乏佳作。蒋捷的《一剪梅・ 舟过吴江》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上品。从词的语言风格上看,它既有李清照的“凄清飘零”之苦,又有辛弃疾的“欲说还休,莫道天凉好个秋”之愁韵。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春愁一片,等待酒浇。“愁”从哪里来又因何事起?“秋娘渡”加“泰娘桥”,“风飘飘”又“雨萧萧”。 词人风雨人生,漂泊孤零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楼上帘招”,多少羁旅乡愁,几多人生哀叹看来只得寄情于江岸酒家了。只恐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段落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①为什么这样写?②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③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段落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
不管是怎么出题,都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三个角度入手。即答题格式:结构+表达(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下面分而述之。
一、首段的作用
解题思路:文章的开头,无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与结构有关:与文题是否照应;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是否照应。(A照应标题,开篇点题;B统摄全篇,总领下文;C引出下文,行文巧妙;D照应下文;E为下文作铺垫等。)二是与内容有关:写了什么或者强调了什么,衬托文章的主体,抒发了什么感情,点明题旨或作者的意图等。三是与表达有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如比喻、设问、反衬等),或表达效果分析(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等)。
例如:《彩色的荒漠》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2009年全国卷)
内容: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结构: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再如:《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009年江苏卷)
答案:结构:领起全文内容;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表达: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末段的作用
结构:结尾段与开头、题目、上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内容:结尾段与全文内容、主旨比照,理清关系(或直接表现主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或暗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如比喻、设问、排比等)或表达效果(如充满哲理,委婉含蓄,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或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例如:《南山雨》第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011年山东卷)
①结构: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②内容: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的默契;③表达: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
再如:《锈损了的铁铃铛》第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2011年四川卷)
内容和结构:(1)以勉儿落泪铁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
情感:(2)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表达:(3)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中间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从内容主题上答)。二是它身处文章中间,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包括文题的关联及照应(从结构上答),有以下几种表述:A过渡(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B为下文铺垫;C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三是表达上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例如:《柴禾》第15题: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2012年四川卷)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赋予了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作用: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一、 紧扣具体语境
紧扣文章具体语境,即通过题干所涉及的前后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味词语、句子,推断其隐含意义,体会其作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具体的语境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让学生首先回到原文,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看看题干所指内容与上下文哪些内容有关联,有什么样的关联。如问排比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就不能只是回答增强气势,而要根据语境找出其增强了什么气势,这样才能准确作答。
[案例2] 当拾起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水龙头正酝酿着滴落一颗椭圆形的水珠,一只手紧紧拧住闸门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凝望宝蓝的天空因为浓雾而浑浑噩噩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当注视到一个正义的人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孤苦无助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起一种情感……
人类将这种痛而波动的感觉命名为――爱惜。(截选于2005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试题] 文章开头的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文章开头连续用了四个句子分别呈现了四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拾起遗落的麦芒、拧紧滴水的闸门、凝望天空而浑浑噩噩、面对正义受侵而无能为力。从形式上看,四个句子对仗工整,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那该排比句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我们先带着问题回到原文语境中。从整篇文章的基调来看,作者反复是一个长者,向后辈们娓娓讲述着一个真理。作者先呈现了四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爱
惜。所以,结合语境不难得知,该排比句的作用就是通过一组具体的情景来表现什么是爱惜。
二、 结合文章主旨
文学作品,讲究整体理解。我们通过整体阅读,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语和关联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思路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或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我们再从句子表层意思入手,结合我们领悟到的文章主旨大意,思考句子所要表达的意图。我们平时在做题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关注议论抒情性的句子,结合文章主旨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案例3] 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截选于重庆市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试题] 品读文章第11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解题思路] 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都是在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的。我们在思索句子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图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文章主旨,断章取义。这篇文章揭示的主旨是我们要放下物质的束缚,走到心灵的花园,欣赏自己内部的人格香气。结合文章主旨,我们就不难得出“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的正确答案: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的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三、 联系写作手法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领会句子的弦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还少不了对该句子的写作手法的思考。众所周知,比喻能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排比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感叹句可以加强语气,……把握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进而思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手法。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洞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出作者的行文意图,进而达到对重要句子的准确理解。
[案例4]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截选于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卷)
[试题] 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解题思路] 不同的修辞手法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比喻是要借助他物,把事物描述得更加形象生动,排比是要增强气势,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文章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马蜂”比喻成“战斗机”,而且比喻成是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通过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作者把马蜂在家园遭到毁坏,家族成员受到伤害后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复仇气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四、 盯准文中位置
试题在设计题干时,所选择的重要句子都在文章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就要找到这些句子在文章的具置,结合上下文,找出前后的联系,并确定其“地位”,再运用语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剖析,理清其脉络。从位置入手,内容和结构综合考虑,更容易理解该句子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5]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截选于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卷)
关键词: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审题
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得分率总是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学生缺乏科学的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二是学生缺少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和技巧。
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文意的技巧
1.解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一些重要信息,或限定话题,或明确内容,或寄寓思想,或抒发感情等。如2009年福建高考题《寂静钱钟书》,围绕钱钟书做人、做学问等的“静”来写。有时标题本身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作者用意之所在。如2009年山东高考题《记住回家的路》,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解读了文章的标题,对整体把握文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关注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表达作者意图或流露感情倾向。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尾,作者借对“戈壁石”的描写,流露出对大西北人和生命精神的深情和讴歌,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3.抓住线索
散文的线索能提携文章若干材料,体现其内在联系,使文章结构严谨,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可作散文线索的有人物、事物、事件、情感等。散文线索明晰了,作者的情感也就好把握了。抓住了线索,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散文的结构和主旨。
4.抓重点词句
重点词,是指散文中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感情倾向、含有修辞手法、富有特殊指代意义、具有深层含义、起过渡衔接作用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词语是作者思路转换的信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并列关系,“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然而”“不过”表转折关系,“而且”“还”表递进关系,“总之”“所以”表总分关系等。
重点句,是指散文中那些在内容的表现上或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文中的总领句、总结句、照应句、过渡句等。他们或揭示段意,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观点,或反映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些句子是散文阅读鉴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
5.联系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交代人物、事件的历史缘由或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整体把握文意以写作背景知识为依据,既可获取新的信息,又可修正原有的看法,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抓住了写作背景,也就相当于拿到了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的钥匙。
6.概括段意
一个段的中心意思,有时以首括句、终结句或论题句的形式在文中直接表述出来,有时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叙述中,这时我们要逐段概括段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
文章没读懂,试题答不对。读懂了文章,整体把握了文意,现代散文的阅读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的技巧
认真审读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答题才有正确的思路。读题干,探究其暗示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答题区间、表述的角度和方式等信息。特别要关注题干中出现的“从全文看”、“就文章整体”、“根据文意”等词语,这些提示语常与文章整体的梳理有关。这时就要着眼全文前后搜索,确定对应的语句,抓准关键词句整合出答案的要点。文本是源,答案是流,明确了阅读区间,就明确了答案的藏身之处,就找准了方向,这就朝成功迈进了一步。另外,题干中出现“作用”、“妙处”等词语常与手法技巧的分析有关。
审读题干,要明确其考查的方向,是考查关键词句、形象特征、主旨情感,还是考查手法技巧、脉络结构。要明确答案要点,如题干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6分)”,那就是告诉你应该答三点,就要在文中整合与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作答。这样,答题目标明确,容易找到答案,不会遗漏要点。要明确答案语言的组织形式,弄清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词语整合信息作答。不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需要我们整合原文的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规范答题的技巧
整体把握了文意,审清了题干的要求,找到了阅读区间后,还必须按题目的要求规范作答。因为不同题目有不同的组织答案的方式,遵守规范答题的格式,才能得到高分甚至满分。
如果是表达技巧方面的题,首先回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其次要回归原文分析怎样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最后分析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如2009年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的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写法:“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第二步,回归原文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情况及作用:“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运用排比手法,对不同劳动情景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运用比拟手法,对管通天然气声音进行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如果一段话在文章的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总领全文,揭示主题;引出下文,作好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对照下文,突出强调。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本内容,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如果是过渡段,其作用可从两方面思考: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是第一种作用,作答时要具体指出“承上”的“上”和“启下”的“下”在文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案表述为:承接上文,是对上文……的归结,开启下文,引出了……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得分 策略
近几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题所占的总分值24分,但连续几年的高考抽样调查显示,此类题得分率极低,这是什么原因呢?症结在哪里?这几年有幸参加高考评卷,接触了很多考生的阅读题答题情况,我认为原因如下:
1.试题本身,标准答案并不标准。这是现代文阅读题似难避免的弱点。因为这类题是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和评价,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答案的唯一性不强。
2.平日教学中,多数存在重文言文,轻现代文的现象。学生不太喜欢现代文,特别是课文,语文教师本身也不拿现代文作为重点。学文言文,逐篇、逐段、逐句、甚至逐字落实,一丝不苟。而现代文则翻阅浏览,漫不经心,一目十行,走马观花,马马虎虎,缺少对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分析鉴赏的深层探讨。
3.平日缺乏阅读能力的系统训练:现代文阅读题是一种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考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进行大工作量的系统训练,这样的练习设计,工作量大,收效微,因此,多数练习题都只侧重语文知识的单项选择练习,使学生养成了思维懒惰的坏习惯。鉴于以上几点原因,要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得分,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密切注意在平日教学中的渗透。适当加重现代文阅读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课文为典型例子,打破思维定势 改变篇篇按作者和背景,生词理解,课文层次,写作特点讲解的老模式,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尽快切进教学目标,使教学节奏快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重视品味语言,给学生美的熏陶。另外,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现代文阅读题目,让学生感受运用课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荷塘月色》一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是其特色之一。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自读此文时,重点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美,把握景物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然后,再引入现代文阅读《故都的秋》,将考察景物描写作用的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体会现代文阅读虽取于课外,但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在课内学习的,这样有步骤地训练,让学生感受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切实转变成技能,技巧,并使之得到升华,进而迁移,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答此类题的解题技巧,总结规律,使其能把握解题角度,从而提高对题率。
一是要遵循做阅读题的总原则。作为高考阅读材料的千字文中心肯定是唯一的,文章语言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和剪裁,段落的安排,以及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选用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联系语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因为任何题目的答案都不可能脱离文章的中心,如果与中心不相吻合,那肯定是错误的。
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筹划。若文章太长,而设题却不多,可安排先读题后读文的方法。即先看题,再回头来读原文,这样可有针对性地读文章,边读边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勾画出来,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果。因为现代文阅读的命题除了最后一道探究题,其余题目的答题信息有的可能会在相对集中的段落出现,有的虽然不在同一段落,但会按行文顺序依次出现,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把这些信息勾画出来,一则为后面的答题打下了基础,二则通过勾画信息,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章,感知文本。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有的放矢。再如,若选文篇幅不长,设题却较多,这就可考虑先读全文,再读题目,即先文后题法,这样便于把握中心,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句,这样再读题,精读题目涉及到的相关语段,顺藤摸瓜,顺理成章,这样答题比较全面。
一、调整好学生的复习心态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完成现代文阅读练习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之间肯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学生在复习中不能正视这个差距,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一旦在现代文阅读上丢分过多,就很容易失去对现代文阅读的信心。对此,教师一定要把及时调整学生的复习心态放在首位,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收获成就感,更有动力去做好复习;对进步小或暂时没有进步的要及时同他们一道分析原因,寻求方法,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努力使他们不因题难而忧,也不因题易而喜,能够冷静思考、应对自如,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文章。在临近高考前一段时间,学生很容易受每次测试成绩影响而情绪波动,甚至产生浮躁心理。对此,更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情绪脉搏,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增强信心,逐渐进入高考所需要的正常心态轨道。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些学生由于在做题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心浮气躁,不能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文章看了好几遍,但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么在阅读时瞻前不顾后,顾后又不瞻前,把握理解更无从谈起。这样,在考试中就很难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主题,答起题来自然困难重重,难得高分。对此,教师要在平时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平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首先必须强调读懂文本的重要性。作为阅读者,只有结合自身既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还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情景,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感通,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为此,我会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单,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并在阅读后撰写读后感或评论。通过对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进行评改,能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先将文章和题目快读一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以及题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对已能回答并有把握的题目可以先行回答,对于暂时不能回答或拿不准的题目,回过头来结合题目再仔细研读原文,重点放在对关键性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上。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生能否在现代文阅读上取得好成绩,还跟他们是否掌握并娴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很大关系。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文章信息就成了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即使粗略掌握了文章信息,明白相关题目的大体指向,也可能陷入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尴尬境地,写出来的答案往往词不达意,自然难以拿到高分。为此,在做现代文阅读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注重教给学生诸如归纳、演绎、逆向、移植、联想等思维方法。我在给学生平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除了上述这些思维方法训练外,尤其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既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文章本身,跳出题目去做题,善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从文章给出的信息迁移类比,得出新的信息,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探求出所需要的信息。在我看来,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并能加以娴熟运用,才能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很快读懂文章和题意,很快在原文中找准每个题目的信息区间,很快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得出答案要点,并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正确答案。
四、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答题技巧
一些学生常常在语文考试之后扼腕而叹,认为现代文阅读部分本不该丢分的地方却丢了不少分。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之外,还跟学生轻率随意答题、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有很大关系。要知道高考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当年的考试大纲,每一道题考查什么能力,能力层级如何,这是在命题时必须明确的目标,其中不仅会体现阅读规律,还会体现设题规律。对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在向学生介绍诸如试题的三要素(立意、情境、设问)、高考阅卷时打分的依据、量分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扣分的原因等高考语文命题常识的基础上,训练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技巧。比如,根据试题所具有的模式化特点,可以对各种题型归纳总结,理出答题角度和思路。像解释词义,一般应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应从文句本身义、形式(艺术手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又如,根据分值答题。可以根据试题的分值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分值为4分,答案可能就有2个要点,一个要点2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要点遗漏。类似的技巧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总结,并把总结出来的技巧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把握题目本身的要求,增强阅读的敏锐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关键词: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教学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初中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2、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给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二、加强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教会学生善悟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要知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悟不明其美。在阅读经典之作,范文美文时,指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浅层基础上,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读文章要仔细体味、品评、鉴赏,也就是要像佛家那样善“悟”。
①悟文章结构技巧。结构技巧的作用在于把写作内容巧妙排列,使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时要看它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过渡、照应等,体会其精妙之处。
②悟开头、结尾技巧。开头看其选用开门见山、环境切入、巧妙铺陈、抒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项。结尾看其运用了呼应篇首、启发联想、卒章显志、意外结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种。
③悟文章语言。好的文章语言或文采华丽、激情澎湃;或简洁朴实如行云流水。体会其语言时关键看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使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详略得当;描写形象逼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议论简明扼要、画龙点睛、振聋发聩的。
2、组织学生精练
练习是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训练前一定要熟知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能力上对初中生有何具体要求,要明确哪些重点、难点。然后分解训练、强化巩固。具体步骤如下:
①精心选材。要选择哪些结构完整、层层清晰、语言精美、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来训练,不能信手拈来。统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课外阅读选文,无不体现以上特点的。
②精要训练。这是直接收到训练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精要训练是对阅读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提炼,不要把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过多地穿插于阅读训练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对如下能力点的训练:中心句的提取,段落层次的划分,表达方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确认,论证方法的识别,说明方法的判断,记叙描写方式的辨析,以及简答题、概括题、表述题的训练等。
3、教给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①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②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一、明确文本阅读的常见题型
近年现代文阅读的题型更为丰富,变化也更多,但究其根本,基本可以分为:
1.字词语句理解题
如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题:“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2.结构层次分析题
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听朗诵》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手法技巧鉴赏题
如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题:“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几个例子,并分别说说其艺术效果。”
4.文本阅读探究题
如2012年福建卷《双琴祭》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复习备考切入角度
1.字词语句理解题
考查字词语句的含义,更多应关注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而并非其字典释义。答题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如比喻义、象征意义等,必须联系其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情感、文章主题来分析。
示例: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张海迪)问题: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哪几层内涵。
解析:我们需要关注序言本身的特点。序言,主要介绍了小说的内容、主旨以及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因此本题便从以上三个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首先,绝顶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顶峰;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或许是人生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超越。
2.结构层次分析题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方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实际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也是把握文章外在形式的基础。我们可以分三步走:整体阅读、提取线索、依题寻答。
示例:
2013年安徽卷《樱桃》(黄裳)问题: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段落的安排作用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结构上,最后写樱桃,是游览顺序决定,让行文有变化;内容上,借物抒情。表达某种思考,富有寓意。
答案:(1)按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自然流畅;(2)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3)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3.手法技巧赏析题
解答手法技巧赏析类的试题,需要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其次回答这样的手法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文本加以阐释。尤其注意,手法技巧试题的类型很多,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文章布局的技巧,有修辞手法技巧,在分析问题时需选准角度。
示例:
张承志《雪中六盘》问题:文章中描写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解析:既然是写景方面所运用的手法,应从多方面考虑,选取对象、修辞手法、写作顺序、切入角度等。
答案:(1)选取山中代表性景物由下到上进行描写;(2)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角度入手,使人身临其境;(3)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描写,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4.文本阅读探究题
该类题型是近年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分值一般较高,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整合分析能力,多从文章整体上设题,或分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或让考生结合自身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仅仅着眼于个别段落和角度,需要考生对文本有深入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示例: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谢希德的诚与真》问题:谢希德的“诚”表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看似只要说出考生自己的理解即可,然而如果对“诚”在文中的表现把握不到位,就会抓不住答题要点,因此,需要首先解读谢希德的诚实如何体现的,再谈个人的阅读体会。
答案:(1)诚具有对国家的忠诚,对科学的真诚,对行政的坦诚,对名誉的实诚,对家人的至诚等。(2)考生本人具有独特个性色彩的理解,对自身的剖析,或对文章精神感召方面的想法等。
【关键词】中学 现代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4-01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都是比较经典且有代表性的文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现代文阅读也开始从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向符合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几乎比其他类型题目得分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现代文阅读教学出发,对促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一些策略。
一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课堂上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分析和阅读,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目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当前中学现代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有些文章只需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线索,抓住关键点,情感要随着线索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教师就应对某条线索进行重点分析。
2.教师队伍年轻化
随着现代教师编制考试盛行,中学语文教师也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往往缺乏经验,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鸦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
3.缺乏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分析、认知、质疑和评价等,这些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都容易受到偏误、疏漏和忽视,主要有两种:(1)在课堂教学中,以听代读、以讲代读,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注重了群体阅读,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2)阅读教师的目标短期化、不明确,前后文章不能很好地衔接,有的教师甚至把阅读教学的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以记忆为主的识记要求,把现代文阅读教学等同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策
1.快速搜索目标
《五柳先生传》曰:“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经过快速阅读,概况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快速找出问题的指向,具有快速性和针对性。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阅读时如果教师只是对着书本念,学生听到的只是枯燥的字、词、句,就不能真正地体会作者内心真实世界,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自然美和风景美。文章重点是要跟随荷塘夜色的顺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转移,在了解重点后,再按照已有的思路去跟随作者的顺序和足迹,从而体味其中的情感主线。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这种空间顺序,按照这种空间顺序分析不同景色的变化,理解作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2.抓住阅读“面”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但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按照传统的文章选取模本,都选用了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议论文时要根据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论证方法、论证材料,分析论证语言,从而理清论证思路;教记叙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线索,掌握要素,分析人物和事件、结构;教小说时要求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把握主题。
3.激发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阅读笔记,并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把平时在现代文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或者现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等记在一个本子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教学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对文中的思想有分歧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釆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或者举办一次竞赛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爱阅读的氛围。
三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对中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按以前那种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贴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解决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调整反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宏斌.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J].语数外学习,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