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成本 管理创新
1 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1.1工、料、费用预测
①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包住。
②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它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③机械使用费: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1.2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1.3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合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组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
1.4大型临时设施费的预测
大型临时工作费的预测应详细地调查,充分地比选论证,从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值。
1.5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的预测
小型临时设施费内容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需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拟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
1.6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
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
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
2)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
3)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施组设计、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
4)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的分析。
5)对气候的分析。
2 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此,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有:
2.1节约原则
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3 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3.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3.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3.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经济措施管制工程成本包括:
(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其二
是机械费的控制.
(3)机械费的控制:尽理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从经济的角度管制工程成本还包括对参与成本控制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的措施。
4 加强管理创新
4.1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4.2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导师制;“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师制的含义及国内外实践
导师制是以导师为“龙头”,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很融洽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等综合素质,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导师制源于英国,牛津与剑桥在建校之初就实行导师制。随后,20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率先在美国推行导师制,其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效仿。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新生本科中实行导师制,浙江大学、哈工大也相继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培养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
二、以导师制为平台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于2008年颁布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开始推行以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
1.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具体目标
为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水平服务,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系部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出发,以导师制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
借鉴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学习模式,综合了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笔者将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进行合作学习与研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在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下,进行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导师指导等相关活动。具体实施程序分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学习阶段和成果表达交流三个阶段。[1]
3.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活动和指导平台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结合我院目前本科教学中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以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调研、写作等环节进行科学和系统地设计、安排和管理,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实施“因材施教、分年级重点培养”的“三三制”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2]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对导师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大二学生一般是完成了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性教育期,处于专业“领域思维”意识萌芽期,大三是专业“领域思维”形成关键期,大四是综合能力提高期。不同阶段需要的指导不同。为充分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工作中提出了“因人施教、分年级培养”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三三制”的工作流程:第一,“三阶段”是指意识树立阶段(2年级)、能力养成阶段(3年级)、素质提升阶段(4年级);第二,“三导向”是指综合素质提升导向、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导向、就业导向;第三,“三维度”是指导内容包括理念指导、科研指导及社会实践指导三方面(见表1)。第四,“三联线”是指坚持教师与学生连“线”、坚持理论与实践连“线”、坚持课内与课外连“线”。
三、目前已经取得的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模式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1.打下了科研基础,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2.锻炼了意志品质,拓展了思维
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了其工作认真、细致的能力,严谨的科研态度,团结协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调研中的动手、记录、观察、处理调研结果的能力,检索文献及初步科研设计的能力,启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SRP项目立项率
作者指导的19名学生组建了5个项目团队,获得4个校级SRP项目立项,目前均已结题。
4.保证了毕业生论文质量
指导的2006级、2007级毕业生,25%左右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评定良好。
5.促进了学生就业
通过导师的指导、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针对高年级毕业生,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实行发展性就业指导模式。目前,2006级、2007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在就业招聘中已显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拓宽导师来源渠道
生师比过高,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商学院目前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20,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为1∶6。[3]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指导任务过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导师制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被落到实处。为此要拓宽导师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尝试聘请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发挥余热的离退休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可以将优秀硕士、博士生等作为本科生导师,尤其应尽快推行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从而解决本科生导师缺乏的问题。
2.着力建立健全双向选择机制
目前的导师选择方式是被动的“单项”选择,一年级下学期所有本科生全部参加导师制的双向选择。在开始选择之前系里公布导师的基本情况和学院向导师征集来的培养计划选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填表报名选择导师。为保障知情权,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建议导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业状况、旨趣特长、受导需求等,都须经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公布或公示,还可加入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增强“知”、“情”认同感。[4]
3.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平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层次上,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尽管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工作平台的原因,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难以落实。实施导师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拓展专业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些活动需要一定经费投入和实验设备作保证。而我院目前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平台和条件支撑,如充足的资金、固定的场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平台等。如缺少师生经常见面的相对固定的场所,系里的会议室大家都要用,目前主要是在导师办公室,非常拥挤,学生只能站着接受指导;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应该提供包括投影仪、多媒体资源的专门导师指导工作室,才能使学生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等;科研导师在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设备购置、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先期经费投入,这些都需设立院(系)层面的本科生导师制专项资金。
4.完善导师制管理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院导师制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导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导师业绩的评价奖励机制、学生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等方面,未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一是成立导师委员会,定期召开导师大会,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调动教与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工作量,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考核范畴。鼓励学生申报各级SRP项目,并将主持或参加SRT项目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积分系统的参数等。
五、结束语
本文对以导师制为平台创建的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研究性合作学习组织为载体、以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以“三三制”实施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能够为高校导师制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王东杰.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08,(4):24-28.
[2] 周权锁,陈巍.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6):91-93.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I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历史教学也其他科目一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在本文中跟同行们沟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集中看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
3、重视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审美教育 历史教学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本人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本人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因此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曾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概念;教学;巩固;创新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概念,要根据不同类型概念的不同特征,选用不同的具体指导方法,采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任务。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和认识。
一、充分感知,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1.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实物、挂图等,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必要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如果延长每条直线的两端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猜出两条直线会相交。用多媒体演示延长后两条直线的关系,证实学生的猜想。让学生观察算草本的两条竖线或两条横线无限延长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想象出算草本上两条竖线或两条横线无限延长不会相交。教师引导:“对于这样的两条线段,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于是学生得到了平行线的表象。出示异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想象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情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平行线这一概念。在这节课想象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建立了平行线的表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阔视野,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在抽象、概括概念时,有时可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如,学习“质数和合数”时,先让学生找出1~12这12个数中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按约数个数分类,然后告诉学生哪一组是质数,哪一组是合数,最后让学生概括出什么是质数、合数。学生回答:“只有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是合数。”学生这样叙述教师应肯定,使学生认识到尽管自己的叙述和书上不完全一样,但揭示了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抽象、概括概念,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勇于标新立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概括能力差,在抽象概括一个概念时会有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这时我认真倾听,不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允许学生错了可以重答,鼓励学生自我完善,或其他同学补充,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有的学生能抽象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也不立即给予最高评价,最高评价会打击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觉得无需再谈了,导致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被扼杀。实践证明,学生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取得教训的过程,对此,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二、在概念的巩固、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鼓励创新
从概念的引入到形成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要真正理解和巩固一个概念,要及时利用刚刚形成和建立的概念知识去作用于一些教学材料,加深对其认识。在此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题,在做题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概念揭示本质属性的各个方面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认识一位小数后,做“课后练习题”时,在图中(图略)表示0.9,(图平均分成10分)大部分学生把9份涂上了颜色,而有几名学生只涂了其中一份。教师问:“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学生说:“我用没涂颜色的部分表示0.9,这样涂起来简单。”这种简单的涂法同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老师问:“涂1份后,这个图形就表示0.9,这样的涂法会有多少种情况?”好多学生很快回答:“有10种。”学生涂任意一小格都是一种方法。一题有多少种答案是学生创新思考的结果。
2.让学生逐步学会梳理概念,实现概念的结构化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概念知识以后,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学习了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等有关概念后,鼓励学生整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整理出如下两种形式:
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的同时,还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在这一整理过程中,学生整理出来的未必是新的,但对学生来说前所未有的活动就是创新。
关键词:数学 创新 培养 刍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而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数学教育在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数形概念、问题意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求真意识,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潜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粗谈几点看法,仅与同仁商榷。
一、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创造。小学生好胜心强,爱好广泛,身性好动,所见所闻都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应据其特点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观察、质疑、探求、新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氛围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求知心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快乐,探究数学的真谛。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共同探索。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质疑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质疑,从而激发思维变化,形成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的同时,迸发出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因此,我的课堂教学提倡:有错必纠,有话必说,问题同探讨、同解决,师生观点不同可以争论,有新的发现一起探究,正确观点求得认同,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创设适宜环境,还学生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合作探究环境中迸发出创新的意识。
二、激发数学兴趣,支撑创新理念。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理念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就无法进行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心存质疑、凡事刨根问底,对接触过的同类事物,主动变换思维,选择新观察角度,深入观察,仔细思考,可能会有新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践行生活、了解生活、分析生活,以数学故事一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如:我在教学《学习2的乘法口诀》一堂课中,我把教学内容编成动画,编讲故事,边创设情境,“绿草如茵的大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当裁判,小猴、小鸡、小猪、依次数起,分别数2、4、6、8再回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10、、12、14、16、1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比赛正式开始,只听裁判刚报出“18”,小猴马上接口“是我”,“24”,小猪及时接上“是我”,“36”小鸡喊“是我”,每一个回答都那么干脆、敏捷,都得到裁判充分肯定,小动物们很快做出反应的秘密在哪里啊?“它们可真聪明啊?”小朋友们迫切想知道答案,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内容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小朋友们兴趣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的共同探究活动,就更易让学生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加强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以及分割、拼摆、组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并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观察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长方形的边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关系,还得出了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现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无论形状怎样变化,但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平面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图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激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3-02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将是高技术、高智慧、高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开拓领先的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意识活动来促成社会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创新正是这样一种意识活动,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总之,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创新意识上,培养不安于现状的奋发向上的意识,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随着独生子女在中国的比例直线上升,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象越加严重。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由于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渴望。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智力型的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思维模式和思想的创新。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选择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在学术上和现实中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学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努力从条件上保障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基础,首先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在当今社会已被认为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没有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充满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建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树立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权威,学会对传统习俗与陋规的限制与约束进行反抗,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我们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通过积极的理性去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美术;教育培养;教育改革
一、对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内容的分析
1.创新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期培养。创新意识是共有的,如何利用好它在于你是否合理开发应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限制孩子的思维能力,应保持他独特的魅力,给予他最大的想象空间,调动他的创新意识。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二大要素,它表示的是在解决某件问题上,采取新的不同的方案进行处理的思维过程,要求进行组织观念的重建,以能达到所期望的新产品。
3.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及创新情感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大要素,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综合性发展,不仅依靠智力因素,还因取决于其情感因素。创新的过程中,在以智力活动条件为前提下,以情感因素为辅加以作用,如,昂扬的斗志、拼搏的毅力等因素。
二、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创新意向的生成得益于小学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模式,为形成“视觉化的心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象的构建。在形成事物本质、深刻、理性化的创造中,形象化的创造离不开对部分偶然、次要、表面物质的取舍,同时需要进行抽象思维的构思。生活上,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依靠了对事物形象直观的观察及抽象理念的运用才最终完成。
2.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依赖于小学美术教育
由于美术学科内容的多样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不局限于单一思维模式。在课程中,完全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打造成一个“为情所创”的代表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积极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做出重大贡献。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决于情感教育及审美
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持久性地作用于孩子的创新观念中,在适当的条件氛围中,间断性地产生一些珍贵的回忆、想法、感悟及其他具有可发展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完成抽象理念的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实际操作使产品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