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引言:

现结合江北区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就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率低。

教师的外在因素

(1)一些教师对所教的物理概念、定律未完全理解透。这样必然导致讲授时方法单一、枯燥无味,甚至有时会出现“思维卡壳”现象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2)由于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使得课堂语言存在一定问题,提问缺乏启发性或得出的结论不够严密,对学生理解造成一定干扰。

(3)教学过程中未站在学生角度,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估,讲授课程偏难或者偏易,重难点不突出,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4)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教师为了避免麻烦,用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代替真正的实验,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5)初中的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有的教师板书脏、乱、差,没有重难点和区分度,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情绪,导致学生物理笔记乱写一通,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后续复习效果也不理想。

学生的内在因素

由于物理逻辑性比较强且有很多公式、定理、定律需要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接触物理的时候,产生下列几种不良表现:

(1) 畏难、逃避情绪 表现为:畏难,在做物理作业或考试过程中,一遇到不能立刻得出答案的题目,就会主动放弃,不愿动脑子仔细思考。逃避,回避上课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实验等环节,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2) 恐惧 表现为:害怕老师上课提问,随堂测验等,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全身心投入,达到“谈物理色变”的地步。

(3) 厌倦 表现为:一次一次的失败之后,对物理再也提不起兴趣,不愿再为物理付出任何努力,破罐破摔的心态。

(4) 自卑或自负 表现为:自卑,物理考试每次总是不理想,让学生丧失信心,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块学物理的料”,在物理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自负,有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而初中物理较为简单,于是造成他们想当然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从而飘飘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2.探究式教学贯彻不够彻底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所谓探究学习,即先选定一个主题,后创设一个和主题相关的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探究中,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水平,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一句空口号,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教师教学往往就题论题,不贴近生活。

3. 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双赢效果,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把学习、认知、习得的过程交给学生,缺少互动。这样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产生怠倦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和课堂效果。

4. 课堂教学重结论甚于重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在中考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出成绩,选择了忽视过程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巩固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性。所以,教学不仅应该重结论,更应该重过程。

5.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未落实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做到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大部分老师都达到了,但是第三个目标却很少有老师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死书,死读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结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从教的物理老师一定会顶住重重压力,肯于钻研,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物理教学一定会出现新的世界。

指导老师:张正严

参考文献:

[1]韦炳耀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第2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最基本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同伴之间共同学习、交往、开展课堂活动的场所,学生 80%以上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学习态度形成、方法掌握等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因此,解决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情感,注重过程评价,体现了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理念,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科学指导,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可观成绩,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规范,教学任务完成地比较圆满,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比较合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但由于教师素质、初中生心理特点、客观条件等因素影响,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和提高的方面,课堂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合理,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更加科学、教师自身素质需要全面提高等。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不现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僵化地把学生与自己放在绝对对立的地位,简单地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单纯地把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活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把持课堂,以英语课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知识为本,为定论,满堂灌,“保姆式”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不给学生太多机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给学生太多时间对问题进行充分地分析、判断和鉴别,只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教条式掌握。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听讲,疲于记忆,没有充分观察、体验、思考、理解和运用的时间和机会,不能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理智上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低估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没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不能为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过于强调学生对语言现象和问题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忽略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师生间无法展开充分、平等的沟通与对话,难以促成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和分享的课堂氛围,难以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单向传导式、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感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其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全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全方位地实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单一,只强调认知性目标,即知识与技能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价值是本位,智力、能力、品德、情感态度等其他价值都是附属,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教学目标单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也含糊其词,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操作会有随意性和机械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凭经验和感觉教学,随意性强,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在教学中过死地执行教学目标,机械地展开教案,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比较程式化,课堂气氛不活跃,也难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还处在信息的单向传输阶段,无法全方位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课堂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一般。课堂交际以日常交流为主,课堂活动简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无法有效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力、成绩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四)课堂教学评价不科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时基本有一个假设,即只有个别优秀学生,其他都属一般学生,这样,老师对固定群体就有了预设评价,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数教师还习惯拟定一个统一评价标准,对错由老师评判,对于不达标或偏离评价标准的学生言行举止进行否定评价,看不到学生的优点,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为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负面评价,抑或对全体学生的评价都一样,一味说“好”,评价针对性差,缺乏真情实感,课堂教学评价程式化严重。这种评价模式单向、孤立,少了全面性、民主性,多了片面性、独断性,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思想,以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主,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实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英语实践能力,在课堂上确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3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88―01

很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实现创意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条,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美术能够真正发挥其本质功能,让学生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以,想要真正实现小学美术价值,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重视美术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美术教学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艺术风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旧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己实践,这样学生无法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取知识。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加以引导,那么小学生很容易受传统教学方式所制约,将很难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美术教学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2)教师对美术的认知不够完善

美术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小科目”,很多美术教师从内心中就认为美术不是主科目,在日常教学中随意性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美术教学的作用无法凸显,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也学不到应有的东西。想要实现小学美术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具备正确的观念与教学态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心态,那么美术教学必然会存在缺陷。

(3)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很多小学美术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就会采取一些比赛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比较适合数学等科目,但不适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因为比赛活动只会莫名徒增学生压力。美术教学应该是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过程,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必须要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创作。所以,错误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够发挥美术的价值,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建议

(1)采取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动态性、丰富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让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真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该只将书本上的模板作榛婊目标。例如,该节课的目标是画一只鸡,教师可用PPT播放几组有关于鸡的图片,并且分别讲解不同鸡的画法。之后再由学生凭借自主发挥描绘心中鸡的图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巡视,找出绘画质量较高的作品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成就感。

(2)根据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接受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自主发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再教学,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打好美术基础,之后再进行实践性教学。活跃的教学模式覆盖率更广,也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第4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1

新时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只有对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启蒙意义,学生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对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进而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更好的语文基础。本人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重知识点讲解,轻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只有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加有效。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学生机械的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却没有具备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难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的激情也得以激发。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较之于传统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但是依然难以达到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却对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却存在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的情况,也影响了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点,也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讲,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不高。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发现,小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同时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强,如果教师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积极进行思考,势必很难将学生纳入教学^程。

(四)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点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还能够达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依然较为单一,这使得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较为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更好的实现知识点的表达,不仅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点,也影响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应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克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本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当然,小学阶段需要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引起重视,并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教师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既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因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达到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这会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本人为了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互动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有效学习知识点。

(四)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第5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新的课程理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激起又一轮的冲击波,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纷纷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变革,寻求创新教学之路。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距离拉近,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了,但在新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存在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片面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却忽视了“双基”……。凡此种种,使现时的思想品德课堂出现低效或无效教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反思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迫切追求。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点滴反思,就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对策,诚恭探讨。

一、课前备课应做到充分“备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很突出的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以生为本,围绕学生而开展的,而课前的备课就是为学生而预设的,课前备课做到充分“备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那么,课前应如何做到充分“备学生”呢?

1、认真把握学情,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使他们有机会激发和利用自己的潜能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协调。

2、在课前备课中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发展。如做到:(1)思想品德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2)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并设计小组合作的完成目标。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等细节在备课时都应进行周密计划。(3)课前备课还应预设课堂上可生成的问题,并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所谓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去创造,而创造和谐课堂需要老师有亲和力,需要老师富有激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亲和力就是最好的桥梁了。一个教师如果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留学生,遇事替学生着想,难时帮学生解难,真诚、宽厚、待生如子,那么反过来,学生也会亲近老师,听老师的话,捧老师的场,所以你要想学生积极参与你的课堂活动,提高你本学科的成绩,你首先要对学生亲和,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去上课。有了亲和力,课堂气氛就自然和谐,师生的合作关系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不再是“形动而神不动”,学生的课堂活动也由老师安排的有意行为转变为自然的参与行为,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配合你,在人格上信服你,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良好品德与人格形成的课程,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变化,即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由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师将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并向多重方向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做到启人心智、解人疑窦、激人想象、励人以志、导人以行,学生将是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构建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有无比高涨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将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四、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

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课后反思是备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收益的有力保障。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专门进行道德品质及法律常识教育的课程,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和品行的提升和发展,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学会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会把教学中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解决。如:一、记课堂生成,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讨论的精彩成果,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为教师课前“备学生”有据可依;二、记下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感悟,及时将这些感悟记下,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从中思考提炼出使用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三、记下精彩,记录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的课程,而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处于一个形成与塑造的过程,因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生成许许多多的精彩之处,这可以为以后的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四、记下败笔,课后及时总结、回顾,梳理课堂中的败笔,并探究剖析其根源,同时也可围绕课堂教学的存在问题成立课题来研究;五、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会从中得到感悟,甚至产生顿悟,课后及时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写下灵感等。通过教学反思,反思课堂,得出经验与成果,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的动力,从而促使自己快速成长,提升自我,走向成熟。

在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走向了形式的多样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转变。广大教师能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取得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有效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更多地解决思想品德课中的无效或低效问题,系统地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并加以实践验证,进一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质量。

参考资料: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年3月出版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

第6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教学还不够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所谓对症下药,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还得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方能为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由此,笔者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简单分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松弛

信息技术本是一门实用性及操作性都极强的学科,但是学生对其认识不够,总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学习,因而尽管对于上课极有兴趣,但是态度却不够端正,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课。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现象层出不穷且屡禁不止。

2.学生操作水平不高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明显得不到重视,因为在中考中并不能加分。因而在初中阶段,通常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而且也并未真正上好,只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有的班级用来上所谓的主科,有的班级就让学生自习。因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因而学生的操作水平普遍偏低。

二、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为学生往后的计算机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进行学习,最终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能力,并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2.完善评价制度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成绩不计入中考,因而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足够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对此,应充分完善信息教学的评价制度,通过相关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最终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总之,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认清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采用有效策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永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0).

[2]钟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第7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对策

引言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能加强学生和学生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就比较重要。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其现状分析

1.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形式,在集体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具备亲历性及合作性等。如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可利用数学学科逻辑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1]。

1.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一些根本不需要分组讨论的问题老师却强硬地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做的实际意义不大。还有就是对小组分组的随意性及对小组成员的搭配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这些都对小组合作的效率产生了影响。

另外,就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没有有效凸显,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成为旁观者,老师自身对学生的问题讨论没有重视,也没有对小组的学习加以指导,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就是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弱势群体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要加以重视,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成因及优化策略

2.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成因

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成因来看,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使然,其中初中教育的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对高中及大学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大,但对初中的教育投入就略显薄弱,所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老师在教学上的力不从心。再有就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处于这一时期,性格上比较叛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也不善于争取机会发表意见,在集体责任感方面较缺乏,所以就造成了彼此间不愿意合作的情况出现[2]。

另外就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认为小组合作教学比较浪费时间,通常会将讲授课中所获得的经验加到合作学习上,例如对重要知识点的重复讲解,但是学生还不能有效掌握,而老师就会认为,倘若采用小组讨论那么情况就会更糟。这些方面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

2.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第一,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优化要能够从多方面实施,最基础的就是要能够构建科学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对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加以深入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等,要将各小组成员间的差距缩到最小。具体的措施就是让每个学生发一份自我介绍表,对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这对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对合作小组规模进行确定,结合班级的人数及教师大小和问题的情况分组和确定人数,通常在4到6个人为一组比较科学。接着就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及对角色实施分工[3]。

第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及内容能够正确选择,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在对记忆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例如一些数学定理和公式等,可通过两人小组进行检查,这样效果就相对较好。而在巩固训练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就能够得以凸显,例如在对二次根式的练习过程中就能够进行运用,也可以通过两人小组进行巩固提升。针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就要适当增加分组人数,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讨论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人组对一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对配方法、公式法和直接开方法等方法,讨论使用哪一种比较简单。

第三,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要能够科学地定位教师角色。教师要能够从知识的引领及活动组织的层面进行加强,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能适当参与其中,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分子,师生间的交往不能只在认知领域,也要能在智力领域和情感沟通方面得到加强[4]。对小组合作的意识要能够加强培养,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对学生要适当培训,在一些比较基础的合作技能方面要加以重视。

3.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要素,只有在这一阶段增强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才能够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

[2]杨官平.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第8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方式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打破了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但是,在这欣喜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些问卷调查①中显示:68.1%的教师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38.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 8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转变, 43.5%的教师认为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诚然,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容易感受到教学的乐趣,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新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了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学习自由和乐趣。这些已经在教学的实践当中得到明显的反映。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音乐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新的教学方式,忽视或抛弃传统的知识传授。如:某教师让学生欣赏《黄河船夫曲》片断,并要求回答在音乐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一一作答。接下来,教师在赞赏学生的同时将教学程序安排为“听――说――复听――再说――”的循环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是靠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欣赏乐曲,致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根本的提高。教师甚至认为在课堂上讲节拍节奏,教学生视唱谱子,是老套的双基教育,与新课程的课堂要求不相符。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容易对年轻老师产生误导。

2、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如有些音乐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一节课设计了太多的音乐游戏,而忽视了音乐游戏的质量,让人感到整个课堂杂乱无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学生虽玩得不亦乐乎,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又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却很难评估,教师往往也不知道。

3、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新的教学方式中的角色转变。新课程鼓励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固然没有错。可是在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4、公开课流于一种表演。公开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音乐公开课中,课堂气氛虽让人感到生动有趣,但学生学习超快的速度和完整准确的问题回答让人吃惊,使人不禁感到表演的成份太多。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排出有模有样的舞蹈,几乎不用练习就能整齐地做出声势律动以及唱好二声部合唱等。这样为保一节课而舍弃多节课的做法确实是耽误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也容易使音乐教学偏离健康正常的轨道。

二、音乐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寻找对策。

1、教师对新课改的“新”要有正确的理解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是新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学思想上的重大进步,问题是我们的理解也要到位。教学中如果教师丢弃了传统教学中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强化审美性的同时忽视了音乐知识的工具性;过于重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仅依靠自己浅层的感觉与主观感受来欣赏乐曲,导致浅层美育结果的产生。其实,当今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并非将知识技能“浅化”、“舍弃”与“割裂”,而是在寻求音乐知识学习与审美学习的完美结合点,即在一种人文的情怀下,以一条既符合音乐本体特性,又适宜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技能暗线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将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在愉悦中学。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乐于接受的心理状态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了审美的工具及手段,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人”;音乐学科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其“审美价值”,展现其“审美魅力”。

2、教师必须增强课堂调控的能力和技巧

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学生只要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就终结了,对教师调控课程的技能和技巧要求相对比较低。而在新课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要求会更高。这样,教师如果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就必然会在课堂上无视学习效果而让学生过多地玩游戏,或面对课堂的过于“吵闹”而束手无策,就必然使教学方法流于一种形式了。因此,教师必须尽快加深对教学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另外,音乐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音乐的技能是从事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在音乐课的实践操作中占主导地位,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不仅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而且给学生留下具有操作过程的直觉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还一定要博大深厚,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心世界,真挚而深厚的情素。总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课堂教学调控的效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3、调整教师在教学方式中的角色定位

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往往不适应这种转换,在教学方式的转换中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教师务必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主动调整自己,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多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考虑如何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效地调动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新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组织、设计、分工、合作、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音乐学习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另外,如果教师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试着扮演“合作伙伴”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活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是你的“好伙伴”,是音乐课的爱好者,他们就会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4、建立动态课程评价体系

课堂改革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些教师往往认为只要有讨论、有探究、有合作就一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故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深入研究教学方式的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如现在公开课,似乎已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主要方式、有时还涉及到学校和分管领导的荣誉,往往使听课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包括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参与热情、探究意识和情感体验等;同时,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也作为评价的内容,达到真正体现“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目标。

三、小结

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一些困惑和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加之音乐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种艺术,讲究创新和多样化,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新的模式建立,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对传统的否定,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其优势,而不是为了新而新,这是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注释:

① 笔者在2008年5、6月在珠海市三灶中学、平沙一中、红旗中学、小林中学等学校所做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新理念》 张德伟主编北京出版社 2004年版。

[2]《新课程下的课堂观》 杨明全等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 《中国教师手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教育的良心》容理诚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9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范文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繁荣景象。但我们冷静审视即可发现,在这“繁荣”的背后,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失衡、肤浅、异化等问题。

l 主体性发挥失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而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应是一个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不平衡状况。

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希望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一旦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教师就马上结束本次提问,转而组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课堂教学,假若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一些课堂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就不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预定轨道。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主体性极度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受到抑制、事实上,能迅速接受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课堂教学转轨的只限于少数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 主体性发挥肤浅

首先,表现在重视认知目标实现,轻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认知目标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它处于显性位置,而思维目标处于隐性位置。课堂中存在思维训练简单化的现象,教师很少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空,很少创设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很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在实现认知目标时常用观察、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特别是注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比较,因为它们对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相比之下,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它们对于认识一般的、抽象的事物有独特的作用,但在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课堂中很难派上用场,因而教师往往被忽视。但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和批判性。

其次,表现在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合作。由于没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想法不多,课堂气氛不好,影响效果;有的合作次数过多,频繁的讨论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的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便说停止,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有的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不当,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能统一;有的教师对小组探究的启发和引导跟不上,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再次,表现在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与情感性体验缺失;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生成长需要3方面的沟通,也就是力求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但是,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有所发现乃至创造性发现,往往思考得不够,成功得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有情学生无情”、“演员笑观众不笑”的尴尬教学情境,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演说”,而讲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激而不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们也常见到课堂上因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或受意外因素刺激而引起情感勃发,而教师却无动于衷。教师不善于保护学生的热情,反而以实现教学目标、维护课堂秩序为由扑灭学生激情的火花,造成师生情感的不和谐、共鸣少。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3 主体性发挥异化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看来热闹的场景实则是有悖于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主体性的发挥有异化的味道。

主体性发挥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将启发式教学演变成一种“满堂问”、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误解,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提问题,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就会主动思考,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而学生却无暇顾及、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还会压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自己也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已。

其次,表现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割裂,唯多媒体课件至上。随着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几乎要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课件来完成。甚至误以为,教学课件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的确很浓,积极性也高,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方面,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不断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时,无暇进行积极思维,师生的主体性就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最后,表现在所整合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偏差。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力图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挖掘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拟造生活情景。如,一位教师在讲多位数乘法时,课一开始,先出示几种蔬菜的价格,菠菜每斤1.235元,青菜每斤0.765元……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编应用题。教师为了引出多位数乘法,从数学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虚假’的菜价和数量。试想如今的菜市场,真有这样的价格吗?教学实践中,像这样为了教学需要而人为拟造生活情景的例子很多。这样的教学非但不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会培养出脱离生活实际的书呆子。

二 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许多诸如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现实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状况等外部因素。但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些内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就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l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澄清和增强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主体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针对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需要澄清和增强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诚心诚意地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是指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而是指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思维不甚活跃的学生,要尽自己所能地抓住时机,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真正领悟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只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思维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情感性体验也是不正确的。

再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包括教师自身。教师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在创设课堂情境,提出有弹性的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准确地捕捉、及时地点拨,将课堂教学引向等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也是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的场所。

最后,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用、教学内容的采用是为了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在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师生还能够再生发出一些新的灵动的生成性内容。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将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放出来,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状况,也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但是,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教学手段的使用有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学目标不仅有全面性,还有层次性,因此,它要求恰当的、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为启发而启发,启而不发;为合作而合作,合而不做,就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成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师生主体性更好的发挥,为了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因此教师在采用教学形式时,一定要考虑到该不该用、何时用,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成效等。

教学目标的实现,师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教材上的内容,是一种处于静态的死的知识,必须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动态的活的资源。这种动态的活的资源,有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用虚拟的现实情境来活化教材内容,将虚假的情景引入到课堂中来,则会得不偿失。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只是一种扭曲的发挥,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课堂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离。因而,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要注重其真实性,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2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主体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成果。教师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锻炼,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不断尝试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不断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热爱、信任和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解决教学形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把那些需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要考虑合作的适时性,考虑如何组建学生小组,分配成员任务,及时地给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教师的主体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样,学生要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提高提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合作的技巧和精神,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教学手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与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流程,用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法,制作教学课件,有效地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求、创造,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因能够更高效的学习、思考,主体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通过解决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教师和学生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就需要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利用、开发好各种信息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规律,结合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就要准确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时机,推动教学向着更深层次的多向互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学习、领悟、探索、创新,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主体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3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