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的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教师的保健知识储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健工作的好坏。
一、把保健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安排教师定期学习生活保健制度、设备设施保健制度、活动保健制度,并且要求熟记制度内容,掌握工作要求、程序,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我们还主张让墙壁说话,让氛围熏陶,让空间育人――在洗手处有洗手的顺口溜、洗手的方法程序图画显示,在活动室有勤剪指甲、勤洗头、勤洗澡、不玩火、不玩电插头、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报警和急救电话等等的画面,在黑板报和宣传专栏有各种疾病的预防常识和知识。通过这样的环境,让幼儿、教师都受到保健知识的熏陶,强化保健意识。
检查指导是有效提升保健工作的方法,合理、科学、公平、公正的评比奖励更是进一步促进保健工作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教师情况、经济水平对保健工作实行合理的检查指导、评比奖励,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保健意识,形成教师保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师的预防知识和对常见病症的认识
为了提高教师的保健知识,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充电。我们请本园的保健医生和医院的儿科医生为教师讲述常见病的症状和预防。本园的保健医生能结合幼儿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教师指出存在的错误做法,防范于未然。例如:个别教师把消毒水装在橙汁瓶里,又放在幼儿能容易看到和拿到的地方,就可能导致幼儿误以为是橙汁而饮用的事故,等等;而医院的儿科医生能给予教师们正确科学的指导,使教师们了解各类常见疾病的症状和处置办法,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应变能力。我园还给教师订阅《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杂志,从其中的“保育课堂”这个栏目中得到很多有关幼儿园的保健信息――不同季节的幼儿保健措施、现行流行病的防治方法、日常幼儿的营养保健知识等等,及时为幼儿园的保健工作给予指导和警示,从而使教师们时刻了解保健动态,防患于未然。
三、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加强日常保健工作
在教师队伍中,因为各自的年龄、工作经验、对工作的理解和悟性不同,所以在保健工作的实践中每位教师的工作心得各不相同。在定期学习中,我们每次都安排几位教师谈谈自己的保健工作体会、经验,使到大家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教师保健知识。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幸福度;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
当前国内学者在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不再单纯针对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是 将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一。宫宇轩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 面临压力的缓冲剂,多项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1]陈华的研 究也表明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总分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但是研究者较少专 门探讨心 理健康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杨宏飞等人对小学教师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另一方面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 会支持的 关注从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种社会 支持不但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和精神健康,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4]。那么在社会支持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呈现怎样的相互关系呢?社会支持直接提升幸福度或心理健康 水平吗?
国内学者在对幼儿教师的进行研究时,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较少对心理健康 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开展讨论。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三者之间存在紧密 的联系。本研究以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 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国际参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马来西亚40名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 问卷36份,全部为女性。
1.2 方法 ①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已应用于临床研究[5]。②采用肖水源的《 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测试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 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6]。③采用《纽芬兰纪念 大学幸福 度量表》(MUNSH)测试幸福度。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 (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7]。以上 量表均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标准化的程序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1.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对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幸福度 三者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
表1和幸福度之间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马来西亚华人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幸福度也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幸福度也越高。
许多研究者们在对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幸福度进行研究时,均忽略了社会 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 析。
2.2 SCL-90总均分与社会支持、SCL-90总均分与幸福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首先,控制了 幸福度变量,对社会支持与SCL-90总均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SCL-90总均分与社会 支持之间的相关由原先的显著相关变为不显著相关(r=0.0691)。 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变量后,对幸福度与SCL-90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 相关系数仍为极其显著的高相关(r=0.7427**)。以上结果见表2。
表2支持和幸福度的偏相关
可见,在除去幸福度的影响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在除去 社会支持的影响后,幸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依然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有理 由对前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结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间 变量。
2.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既然幸福度对心理健康有如此高的相关, 我们以幸福度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心理健康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在幸福度的各因子中,只有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达到了0.7 29。
3 讨 论
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幸福度有显著相关,这与宫 宇轩[1]和陈华[2]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进一步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发 现,幸福度是社会 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 客观的外在因素,而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引起个体主观体验的改变,特别是影 响心理健康方面,主观感受才是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关系的中间变量。
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就 提醒我们,在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时,要关注她们的主观体验,尤其是负 面的消极的体验。即要提高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特别注意减少她们的 负性体验。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现在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老师和家长的爱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但过分溺爱和袒护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健康行为,有的幼儿过分保护后形成脆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行为。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健康教育规律出发,把握好时代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现代健康教育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良好的教育观应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从幼儿健康发展状况和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教育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鼓励和巩固幼儿的健康行为,让幼儿初步明白健康对人的重要性。
二、向幼儿传授健康知识
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后,幼儿也对健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向幼儿传授健康知识非常必要。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的传输,健康态度的形成,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方能较和谐完满地达到。
1、重视感知与体验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时通过幼儿的亲身感知和体验,则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喝豆奶,让他们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通过讨论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在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在各器官的变化时,又让他们嚼一嚼硬硬的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得他们知识与经验获得自然、生动。
2、重视动作与行为练习
幼儿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群体中通过模仿练习获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我们反复让幼儿练习,从而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动作和行为习惯。如:在“预防龃齿”教学中,让小朋友手持小牙刷在录音的伴奏下,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在“东东的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活动中,大家一同来练习握笔和书写的姿势,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在“我会叠衣服”教学中,小朋友们互相学习穿脱衣服,顺序叠放衣服的方法。通过群体的练习、参与,从改变群体行为习惯入手,加速了健康行为的形成。
3、重视趣味性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手段的运用。使知识的传输更贴近幼儿。如:在“人是怎样呼吸”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摸腔,在人呼吸时有什么变化,说出感觉,再通过电脑动画来模拟演示,使幼儿知道了肺部吸气,呼气产生了胸腔的运动。这一知识生动地教给了幼儿。在“爸爸妈妈不在家”活动中,我们用录象录下了小朋友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的表现,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做法是危险的,借助形象的电教媒体,幼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健康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我们教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让幼儿能够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健康知识,如:教会小班幼儿正确使用手帕,正确洗手,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口内,学会走、跑的技能;引导中班幼儿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和功能,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学习避开危险和不做危险的动作;引导大班幼儿注意个人卫生,知道食物的主要营养,能样样食物都爱吃,让他们认识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玩水、火、电,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投掷、跳远等技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效应,不是以呆板、机械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放幼儿的双手和大脑,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效应。如开展“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讨论,在讨论中让幼儿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心理素质等。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增强了幼儿的健康意识,使幼儿变“客”为主,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吸取健康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游戏是健康教育的好手段。能过开设角色游戏“海带真好吃”、“他为什么看不清”、“我会用筷子”获取生活卫生习惯的知识;通过“红灯和绿灯”的游戏,懂得安全保护;通过“揪尾巴”、“老鹰捉小鸡”“学做”等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基本动作,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第三、健康教育还要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晨检、午餐、午睡、散步等非正式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机会,进行指导幼儿按规则进行,并注重随机教育。
四、形成有益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教育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怎样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在传统教学中,这些活动以讲解、讨论为主,幼儿难以理解。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较难理解的内容简化。在教育幼儿认真洗手的活动中,我们先为幼儿播放放大的带有细菌的手,通过看课件使幼儿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因为,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光看课件理解还不行,还要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看完后,认真按步骤洗手。只有这样才能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为幼儿的好习惯。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人体的认识教育
人体的认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每个幼儿都必须了解。幼儿由于经验少,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将一些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故事,唤起幼儿经验的回忆,将不能感知的事物放大、再现,并模拟演示有关的重要过程,使幼儿逐渐对人体有所认识。如,大班幼儿进入换牙阶段,要让幼儿知道换牙的重要性并顺利度过,于是我为幼儿播放“换牙卫生”的课件。通过演示,展现了换掉乳牙长出恒牙的过程。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突发事件、灾害自救方法的教育
每个人都会遇到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这些我们无法控制。重要的是发生时,我们怎样自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能再现灾害的过程,让幼儿了解灾害。因此,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模仿演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救方法教育。如,在幼儿学习怎样避震时,我先请幼儿看汶川、玉树地震的录像,让幼儿对地震有个认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学习避震的方法。最后让幼儿进行模拟演练。
【关键词】 保健医;幼儿;健康教育;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5-02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做的诠释就是: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病症,还是个体无论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很健全。这就说明人的健康不只是表现在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要健康。健康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并且得到充分发展。幼儿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既能提升幼儿期的生命质量,又能预防多种疾病,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
幼儿健康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前提;幼儿园需要时刻牢记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始终要排在第一位。享有幼儿园“护花使者”美誉的保健医生的职责就是保护幼儿健康。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方式是对幼儿进行宣传教育,这是幼儿园卫生保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保健医生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幼儿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施行,同时也关系着全园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标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加大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幼儿园保健医生的责任,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准绳也在于此。
1 保健医生必须确定健康教育的内涵和范围
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首先要从讲解健康知识开始,怎么样才能够健康。其次,对幼儿实施健康心态和健康观念的疏导教育,意识决定行为,有利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最后,培养幼儿健康行为和养成健康的好习惯,鼓励幼儿享受从学习到学会这一过程,最终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幼儿期,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正在不断的发育完善中,也是形成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讲解健康知识和干预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幼儿健康教育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1 教育幼儿要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关于生活,卫生和营养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自我保健的意识,让幼儿慢慢学会如何才能健康的生活。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知识和能力,正确认识自我,知道如何爱惜自己和他人,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如:进行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自救教育等。
1.2 体育锻炼教育 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体育器材和其他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和水分来锻炼,增强体质,让幼儿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幼儿的体格,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此同时,体育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幼儿掌握更多关于体育的基础卫生知识,磨砺幼儿的性格。
1.3 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社会教育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其沟通能力,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彬彬有礼等思想,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心理承受力也会随之增强。包含:情感教育,个性的塑造,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性知识等多个方面。
2 保健医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
2.1 保健医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关键 幼儿园的保健医生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疼爱幼儿,还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保健医生牵涉到卫生保健工作的人群、岗位和部门相当广,关系到的知识层次也深,保健医生既要懂得卫生消毒,防治疾病,营养保健,幼儿生理和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又要知道保育,教育的方式。因此,保健医生需要有较强的个人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就需要每一个保健医生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幼儿保健工作,提升卫生保健工作的效果和确保幼儿的健康。
2.2 园内要定时组织培训工作,以确保教育人员的健康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容易受到幼儿的学习和模仿,教师的性格特点,一言一行,心理健康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
2.3 教育方法要正确,这是保证幼儿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 我们必须要将幼儿的健康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尊重和满足幼儿面对增长所需要的独立空间,不要过度保护幼儿,提倡并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在安全范围之内的行为。所以,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制定一些多样化,充满乐趣的教育方式。幼儿健康教育一般可以通过模仿,讨论,独立学习,动作技能训练,感知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例一,大班同学进行名为“食物的旅行”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感知行为。活动进行前,老师会请来保健医生陪同完成,保健医生要依据模型和图例讲解人类是如何消化食物的以及各个器官所在的位置,形态和功效;幼儿开始饮自制豆浆,吃水果,加上图例,鼓励幼儿说出这些食物在身体里所走的地方。另外,幼儿情绪的改变也是感知体验的一部分。
2.4 利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家长增加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育儿能力,这也是幼儿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家庭和幼儿园是合作关系,两者在互相尊重,公平,合作的原则之下,家长要充分理解,支持并参与幼儿园针对健康教育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保健医生要正确指导家长的健康意识,帮助家长增强健康教育的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育儿。
2.5 营造较好的教育氛围,这是幼儿健康教育得以施行的重要外在条件 针对幼儿营造的教育环境,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同等重要的。保健医生需要监督幼儿园提供设施,设备满足卫生要求,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特征,满足幼儿年龄特点等,这样才可以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述,在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施行下,保健医生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幼儿健康的认识水平,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一、加强健康教育网络化与制度化建设,确保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建立健全基层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一支持续、稳定的基层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快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制度化建设,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机制,实施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人员具体抓、相关机构联络员分块抓的层级责任制,细化分解工作目标与工作职责,并责任到人;把健康教育纳入单位议事日程,并充分保障经费、人员及必须的办公、宣教设备,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二、丰富传播方式与手段,大力提高群众健康知识水平
(一)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要积极普及健康知识,通过卫生主题宣传日、科普宣传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烟草危害、合理膳食、妇女保健、意外伤害、应急突发事件等知识的宣传与咨询服务;各单位、部门健康教育活动室须有不少于4种的相关卫生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
(二)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要以体育、文艺、传媒为载体,通过全民健身活动,歌舞、小品、演讲等文化娱乐活动及街头电子显示屏、公共交通工具广播、商场广播、村广播、赶场日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三)区直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须设置卫生固定宣传栏、墙报,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各街道(镇)要结合群众需求和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年度内社区居民资料入户率不低于80%。
三、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一)区疾控中心配合区爱卫办完成对创建示范社区、村寨的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培训。
(二)区疾控中心对各街道(镇)、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全年不少于2次。
(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利用多种形式,配合所辖街道(镇)对辖区居民开展讲座、义诊、医疗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承担起辖区重点人群各类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全年不少于12次,核心信息应宣传到目标人群的80%。
四、社区健康教育
各街道(镇)、社区(村)要严格按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拟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各街道(镇)开展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和基本技能掌握率的调查工作,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社区(村)有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做好健康教育资料入户工作,入户率≥80%;开展2种以上形式健康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
五、医院健康教育
辖区各医院要形成并完善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体系,实施目标考核与责任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通过采取知识宣讲、康复指导、咨询、闭路电视、DV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住院病人及其家属掌握相关卫生知识,健康知识知晓率≥80%。辖区各医院重点疾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不少于12种。
六、学校健康教育
区教育系统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安排所有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实行)》实施中、小学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授课、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80%。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保教人员、炊事员进行以幼儿营养、食品卫生、儿童良好心理培养、意外伤害预防等为主要内容的定期培训。年度内开展对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确保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七、行业健康教育
由各街道(镇)牵头、区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督促辖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工矿企事业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明确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并制定工作计划、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有关职业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活动,并进行岗前培训和相关卫生知识普及,使其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年度工作有计划、记录、图片、总结,分类规范建档。同时,各街道(镇)和区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在辖区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卫生防病及科普知识宣传,并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八、强化控烟工作,积极推广和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
区直各部门、各街道(镇)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烟草危害健康知识,制定控烟制度、设立禁烟标志、落实控烟措施、加强禁烟执法。由区爱卫办牵头,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配合,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各单位会议室、办公场所等须有禁烟标志,辖区内无烟草广告。
1、使幼儿了解3月8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
2、通过为妈妈选购健康礼物、送礼物的活动,激发幼儿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3、学习看商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使幼儿懂得初步的卫生健康知识。
4、学习看价钱、计算价钱,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理财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准备十元钱为妈妈购买健康礼品。
2、活动前相关知识的了解、丰富。(如:三八节的由来,如何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及价钱的合计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谈话:
1、谈谈自己的妈妈,知道妈妈工作很辛苦,小朋友应该关心、照顾妈妈。
2、明确购物活动的目的、要求。
(二)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步行至三江购物。
(三)幼儿在超市内认真地为妈妈选购健康礼物。
(四)回幼儿园,活动后谈话:
1、说说自己给妈妈买了什么?为什么买这个礼物?
2、谈谈购物用了多少钱?剩余多少?
3、交流选购礼物的过程及心情。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