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随笔怎么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她初涉散文就能如老手般神完气足,自在无碍,笔随意转。用刘勰的话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叙事、状物、言情,无不得心应手;文气、文思、文笔,既自由放达又自成规矩,既能量充沛又开阖有度,既饱满结实又机敏跳脱。
随笔一般都很生活化。但生活一词已过于茧化,所以我更愿意将它拆开,说舒羽的随笔既“生”且“活”。“生”突出的是发现,是表达的陌生化;“活”突出的是语言织体的质感,是细节的雕刻、凸显和气韵生动。二者都更多关系到怎么写,写得怎样,而不是写什么。散文再怎么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联,也不意味着有一个现成的“生活”等着你去写。要说现成的倒是有,就是也有现成的难度。譬如扬州、南京一带,由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交织过于出彩,招来太多人涉笔且太多佳作,假如不能在写法上脱颖而出,就会立刻跌入现成的死地。你看舒羽怎么赞美扬州美食的魅力:“就这么小心翼翼地吃撑了,步行回去的路上,我突然想到,自己这会儿岂不像只灌汤包?”再看她怎么写与昔日“江宁织造府”那座牌楼的缘分:“像袭人开门被宝玉踹了一脚,我在牌楼下面照了一张像,以一种被历史贯穿了心窝子的感觉”。所谓“生”且“活”,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时被这样的文字踹一脚吧?
舒羽随笔语气近于聊天,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让你每每“如坐春风”。这“春风”一半来自她运笔时总是蓬勃的兴致,一半来自她邀请我们分享其蓬勃兴致的内在语言姿态。说得更具体些,包括那种娓娓道来的调性、随心境和场景变化而跌宕起伏的节奏,以及转折、跳跃处似乎不经意留下的空白。正是这些构成了某种相互往还的交流场域,让我们自得其中。那些过于执着于观念的读者将得不偿失,因为舒羽的散文很少以观念取胜。当然我们会不时惊讶于闪耀其间的超常智性和悟性,却从不会感到作者试图强加给你什么,不会感到丝毫居高临下或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反,即便是完全独白的场合,也有激发、召唤、对话或潜对话的意味溢出。比如《马友友的天方夜谭》的开头:“一个人的阅历大约是有重量的,我想。这重量让人变得低沉,所以,年纪大了,走路就慢了。”这样的语气出于独自的冥思,但也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说话。
舒羽的随笔,是小说笔法,诗歌魂魄。她既注重情境描叙,会讲故事,尤擅刻画人物和人物关系,又总在与虚无博弈,为虚无赋形。一个没有透彻参悟过虚无的写作者必行之不远,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若不是心中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作底,曹雪芹决不可能把《红楼梦》写得那样既花团锦簇,又凄清孤冷,还入木三分。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也映证着同一原理,尽管他们悟及的虚无并不是一回事,与之博弈,为之赋形的路径方式也大不相同。其小说笔法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写亲情和友情的篇什;而最能集中显示其诗歌魂魄的,则是《普鲁斯特三题》。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因为读了《三题》而起兴去读普鲁斯特,但我知道,读了《三题》再返身品味那些写亲情和友情的篇什,定能品出更多的东西。
自然也包括像《螺蛳青》那样貌似闲笔的小品——我的意思是,只有在同一种“爱的迷醉和幻想”的场域中,才能理会作者何以会为一盘小小的螺蛳而大动干戈,而且写得那么风生水起,一波三折。表面看像是一个精于美食者在炫技,实则在锻炼自己“强大的叙述虚无的能力”。叙述虚无就是为虚无赋形,就是雕刻时光,就是使那些以万劫不复之势坠入遗忘黑洞的瞬间记忆获救,重组唯美的星空。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以细密而精准的感受力,不拘一格、出奇不意的想象力为前提,否则小说笔法也好,诗歌魂魄也好,都会统统落空。
当代文学在观念和技法上早已产能过剩,而感受性和想象力的萎缩却成了一个痼疾,在此舍本逐末的背景下,读舒羽的散文真如同置身一场语言的飨宴。
于是想到我们的随笔写作,思考,是很辛苦的事,写作,是不断的思考,其辛苦更可想而知,但猜谜语游戏每个人却都乐此不疲,因为有趣。于是上课后,我出谜语,让学生猜:“一字十八口。打一字。不管猜得怎样,两分钟后,把你的推理过程记录下来。”
乐凯,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哈哈,这么简单,不就是个‘杏’吗!”于是坐在位子上东张西望,得意洋洋。两分钟后,却犯了难,怎么写呀?憋了半天,写了一句:“今天课上,老师让我们猜谜语,谜语是‘一字十八口’,我一下就猜了出来,十八是木,木下加口就是杏。”谜语能猜出来,可推理过程却不一定能写下来。因为平时缺少了推理方面的训练。于是我出示王瑞玲的随笔让大家看:
晚自习上,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谜语:“一字十八口”,让我们猜,时间两分钟,两分钟后写下过程。
真奇怪,一个字怎么会有十八口呢?不可能吧?别急,慢慢来,我在本子上写下了一个‘一’字,再写个‘十’‘八’‘口’字,忽然想,肯定是通过组合出来一个字,怎么组合呢?横着来,不行!竖着来,十八不是个‘木’吗?加一个口,出来了,原来是一个‘杏’字。因为杏字的写法就是先写十,再写‘八’,最后写一个‘口’字。没错!
写得好吧?这就叫推理过程。我再出示李浩南的随笔:
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自习上,老师竟然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谜语让我们猜:“一字十八口”。
这是个什么字呢?‘十’‘八’‘口’三个字并排在一起,不是个字,‘十’‘八’并排,不行。组合在一起,是个‘木’,‘口’呢?放在哪好呢?左?右?不行!下?‘杏’字,行!啊,原来是一个‘杏’字。哈哈!好高兴,我终于猜出来了。端详着这个‘杏’字,我忽然想;“把‘木‘和’‘口’颠倒一下,不是个‘呆’字吗?对吗?‘呆’字也是‘十八口’呀!别急,还有,把‘木’放到‘口’里,不是个‘困’字吗?‘困’字也是‘十八口’呀!天!天!到底对不对呢?我懵了!
随笔指导课是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结合训练目的进行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技巧和方法的一种课型,包括随笔写作技巧,作文技巧以及随笔作文修改技巧等。它与一般的作文指导课无异,其教学环节基本相同,只是在指导的内容上以随笔写作为重点。
二、随笔指导课的操作
随笔指导课不拘形式,可以采取多种操作模式,只要能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就算成功。通常可以采用“老师评点式”,“学生合作探究式”等形式。
1.老师评点式
随笔种类很多,练随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悟力,丰富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国家的感情,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学生的语文处于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期,语言运用还不成熟;又因为学生处于十几岁的青春叛逆期,思想不成熟,对社会、学校有偏颇的看法;还因为中国社会现下物欲横流,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很大,思想参差不齐,所以“老师评点式”的随笔指导课能很好的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让随笔写作不再随便,而具有了很大的功能。
“老师评点式”的课堂结构如下:“随笔”具体到本校本班主要以周记为主。一周一记,不拘内容,不拘形式,但是有字数要求。首先是课前的教师准备工作。每周星期一科代表收周记本,老师集中精神认真改好周记,做到全批全改。批改要落实到字、词、句、内容、书写各个方面。字包括错字、别字、漏字;词句包括不合语法规范的词句、有知识错误的词句;内容包括学习生活情感各个方面,写景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言志说理释悟皆可,记叙、议论、抒情、诗歌、戏剧、小说写作形式不拘一格;书写包括字数不够问题,书面整洁规范问题,学生多数存在的问题等等。老师必做的工作还有将好周记随笔挑选出来放在一起,存在问题的随笔挑选出来放在一起,好随笔分为几类,各类挑一个代表准备好,例如修辞运用得好,格式新颖独到,抒情达意到位,按顺序放好依自己的思路来准备课上朗读,奇文共赏析。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好随笔范文的同时,跟着学好修辞,看看修辞可以怎么用到平时文章中,从而让自己普通的文章大放异彩;同时学到一种创新的格式,活用到自己文章中,让自己文章传统文化腐朽为神奇;同时又学到合理到位的抒情,不管是浓墨重彩,还是清淡朴素,只要体会到抒情的真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存在问题的随笔一定要在学生本中写出问题所在,并作出修改指导的意见,以便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上课时的集中评点。用一节课或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先划分一部分的时间,阅读老师在第一步骤精选出来的文章。读的时候既要注意朗读速度,又要重视朗读质量,让学生听得清,知道好在哪里,通过控制朗读的要素让学生在语音环境的熏染下,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好文章的妙处。可着重读,例如好的比喻;又可只读某一段,例如引用很妙的段落;也可反复读,例如其中某一句或者某一段甚至某一个词语。读的方法灵活运用。除了老师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读,朗读优秀的学生,主动举手的学生、文章写作者本人都可纳入起来朗读的范围。若老师声音情况不好,也可打印成资料,每人一张,发给学生,将看和读结合起来。再划分一部分时间,指导学生集中学习写作方法。
课下的分散点评。老师在课后可以找一部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或单独来问老师的学生专门辅导。课下辅导一定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务必做到细致耐心。
2.学生合作探究式
学生合作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一系列能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首先,课前的准备工作和前一模式一样。这花的是老师的功夫,而且是“暗工夫”。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一周随笔情况摸底,掌握具体而微的情况,才有发言权。
【升格之前】
这种习惯让我遇到麻烦
徐 颖
我刚出家门,就被妈妈叫了回来,让我检查一下带上钥匙了没有。一摸口袋,我不禁笑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又忘了。”妈妈满脸的不高兴,一边塞给我钥匙,一边说:“你啊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就这么粗心大意,什么也不放在心上,真不知你是什么时候养成的这个坏习惯,我真担心哪一天你把自己也给忘了!”“不会的!”我一边说一边冲出了家门。
我就是这样粗心大意,什么事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准忘。
刚走进教室,我的麻烦又来了!学习委员一下子从天而降:“徐颖,你的随笔呢?”“什么随笔?”我莫名其妙地问。“随笔就是你写的随笔!”“什么?我怎么不知道!”“老师昨天刚刚布置的,你没带,就等着挨批评吧!”唉!这学习委员外号“小辣椒”,性格泼辣,心直口快,与朋友相处,一点面子也不留,她经常当众直言不讳地指出同学的缺点。有时竟当众向老师提意见。我们班有一历史老师,讲起话来满腔土调子,上课时常常是照本宣读,一点儿也不生动。同学们都敢怒不敢言。而“小辣椒”忍不住了,竟在课上对老师说:“照本宣读,乃教学之大忌,如果这样,我们还不如自学呢!”这次遇上她真够麻烦的。中午放学,果然如她所料,我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老师生气地说:“徐颖,你的随笔交了没有?”我只得再重复那句说了无数遍的话:“我太粗心大意,没带。”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坏习惯,将来你到社会上,会使你的工作受影响的。”“是的,老师,我……我下午一定把随笔交上来。”老师听了,说:“好吧,记住了!”说实话,当时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走出办公室的。
下午,我把随笔交给学习委员。刚坐到座位上,忽然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不一会儿大雨点落下来,雨声神秘地响着,好像在发出什么警告似的。雨声越来越大了,好像一把大刷子在地上擦着一样。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的嘱咐:收衣服。这下又麻烦了!
放学后,我一进门,就见妈妈在洗淋了雨水的衣服。她见我回来了,满脸的不高兴,我自知理亏,赶紧溜进了我的卧室。
唉!今天我遇到的麻烦真多:同学说,老师批,妈妈骂。看来我真得……
升格建议:
本文叙述了作者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三件事,表现了作者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让其遇到麻烦这一中心,叙事较简洁,语句通顺。但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修改:1.文中对“小辣椒”长达100多字的叙述以及还有描写雨景的那段文字,虽然生动形象,但与本文中心毫无关系,应该删去。2.本文未处理好交代与照应的关系,文末写“这时我突然想起……”,读到这里,读者就会感到很突然,因为前文对“收衣服”未作说明或暗示。3.缺少点睛之笔,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没有运用恰当的议论。如果在文中加以适当议论,对“我”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进行点睛式的揭示或评价,可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升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升格作文】
这种习惯让我遇到麻烦
徐颖
“回来,拿上你的钥匙!”刚出家门的我就被妈妈叫了回来。一摸兜,我不禁笑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又忘了。”妈妈满脸的不高兴,一边塞给我钥匙,一边说:“你啊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就这么粗心大意,什么也不放在心上,真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养成的这个坏习惯,我真担心哪一天你把自己也给忘了!”“不会的!”我一边说,一边冲出了家门。“哎――颖颖,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收衣服。”“知道了――”
我这个人,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丢三落四,什么事也记不住,老师如果说让明天干什么事,我准忘。我也想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恐怕我很难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了。
刚走进教室,我的麻烦就来了。学习委员突然从天而降:“徐颖,你的随笔呢?”“什么随笔?”我莫名其妙地问。“就是你写的随笔!”“什么?我怎么不知道!”“老师昨天刚刚布置的,你没带,就等着挨批评吧!”唉!这学习委员外号“小辣椒”,得理不饶人,这次遇上她真够麻烦的。中午放学,果然如她所料,我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老师生气地说:“徐颖,你为什么没交随笔?”我只得再重复那句说了无数遍的话:“我太粗心大意,没带。”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个坏习惯,将来到社会上,它会使你的工作受影响的。”“是的,老师,我……我下午一定把随笔交上来。”老师听了,说:“好吧,记住了!”说实话,当时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走出办公室的。
下午,我总算把随笔交了。刚坐到座位上,忽然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我脑袋一下子大了:妈妈让我收的衣服忘收了,这下又麻烦了!
放学后,我一进门,就见妈妈在洗被雨水淋湿的衣服。她见我回来了,满脸的不高兴。我自知理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赶紧溜进了自己的卧室。
唉!这个粗心大意的坏习惯使我一天内遇到这么多麻烦:同学说,老师批,妈妈骂。看来我真得把一天的大事用本子记下来,否则,还会出麻烦的。
升格点评:
升格文构思新颖独特,将典型事件有机地融合到一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早晨出门忘带钥匙,到了学校忘记带随笔,回家后又忘了收衣服。暗示粗心大意的“我”天天如此,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文章叙事简洁明快,不蔓不枝,语言清新诙谐。尤其是结尾一段,写“我”终于认识到了粗心大意这一坏习惯的危害并且决心改掉它,有力地收束了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文手把手
保持好奇发展兴趣
王卫
所谓好奇,就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觉得新奇而产生兴趣。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好奇心,发展自己的兴趣,他必将会学业有成,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文章通过解释题目含义起笔,要言不烦地提出“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好奇心,发展他的兴趣,必将会学业有成,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的中心论点。)
好奇和兴趣可以使人深入思索,专心致志。人们常说:“没有好奇,就没有专注;没有兴趣,就没有收获。”此话很有见地:学习是个运用脑力、体力的复杂的劳动过程,这就要求求学的人全身心投入。学习经验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奇于某一事物,才能做到浑然忘我,如痴如醉;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才能在“咬定青山不放松”中获取青山的宝藏。(用道理论证,从人们的认识入手,论证了“好奇和兴趣可以使人深入思索,专心致志”。进而总结出兴趣和好奇的作用。)
其次,好奇和兴趣还可以使人以苦为乐,克难制胜。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这句话堪称至理名言。在好奇和兴趣中学习,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又苦又累的负担,反而会感到精力充沛――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和享受。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克难制胜。(用名人名言,既展示了自己的阅读面宽,又为“好奇和兴趣还可以使人以苦为乐,克难制胜”这一论点作了支撑。)
第三,好奇和兴趣可以使人主动进取,尽志求索。“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爱因斯坦的话是他的经验之谈。如果对所学的内容好奇,感兴趣,那么,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对知识堡垒主动进攻的状态,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理解力,记忆力,发挥出大脑的内在潜力。事实表明:学习有动力,就能学有所成,习有所得。(用三个分论点,多侧面、多层次地论证自己中心论点,很有说服力。小论点结构相似,语言连贯。)
综上所述,从道理上说明了好奇和兴趣的作用,其实,因好奇和兴趣取得成功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张衡所以成为科学家,徐霞客所以成为地理学家,牛顿所以成为物理学家,爱迪生所以成为大发明家……哪一位不是得益于他们的好奇和兴趣呢?(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从而做到了首尾呼应、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总评: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用三个分论点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以引用名人名言和讲道理的方式进行了论证。文章词汇丰富,选词造句讲究,特别是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既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又能在很好地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显示出作者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力。
精评一条龙
无声的教诲
徐哲
夕阳西坠,晚霞已布满天空,整个天际一片通红。那水汪汪的田埂上――父亲扛着犁走在前面,我牵着大水牛跟在后面。父亲的步子矫健,平稳,且有节奏;我牵着水牛,哼着小调儿,欣赏着晚霞在天边编织的变幻离奇的画面;水牛边走边贪婪地啃着路边嫩绿的青草,间或发出几声释放劳累的欢快的“哞哞”声。
忽然,走在前面的父亲“哎哟”了一声,并跷起了一只脚。我一惊,忙跑过去,见父亲跷起的脚上扎着一块玻璃瓶碴儿,看上去扎得很深。我忙蹲下,把瓶碴儿慢慢拔了出来,一股殷红的血随着瓶碴儿流了出来。我愤愤地骂了一句:“这该死的瓶碴儿!”随手一扔,瓶碴儿“嗖”地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后,“吧嗒”一声掉进了水田里,水面激起几道波痕,随后便平静了。
我站起身来准备扶父亲回去,不料父亲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了我一下,放下犁,转过身,走进水田里,弯下腰,伸出双手,在水田里慢慢地摸着,摸得很认真,很小心。我迷惑而担心地问:“爸,您在摸什么呀?您的伤口会发炎的。”父亲没有应答,仍在摸着。我困惑不解,站在田埂上呆呆地看着。大水牛这时也停止了吃草,望着父亲,大概也是对主人这种异常的举动感到不解吧!过了一会儿,父亲的双手慢慢从水里抽了出来,捧着一把稀泥,顿了一下,在水中洗了洗。这时,我看清了,父亲的手里捧着的是一块玻璃瓶碴儿,这不正是我刚才扔掉的那块吗?
父亲直起腰,慢慢挪着步子上了田埂。刹那间,我的脸窘得发烫。父亲脸色凝重,小心翼翼地把瓶碴儿放入了上衣口袋,用手轻轻按了按,然后扛起了犁。太阳下山了,投向远方的影子已变得模糊不清。田埂上,仍走着父亲、我、大水牛,大水牛“嗒嗒”的蹄声敲击着我的心。
同窗视点:
王卫同学:文章写了一件平凡的小事,但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父亲的教育是无声的教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诲。
周丽新同学:徐哲同学的文章,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段对“我”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写出了“我”的愤恨。最后一段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无声教诲,这种细致形象的描写很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随笔 创新 激励 期待
一个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了,看到摆在讲台上的一大摞笔记本,同学们会心一笑,又到欣赏随笔的时间了!大家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接受文学的洗礼……”这是学生真实的心声,从字里行间,我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让学生把随笔欣赏课当做一周一次让人期待的语文盛会,可真不容易!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写作中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要实现这些语文目标是艰难的,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自主参与到美的作品的创作中是关键的途径。作为欣赏课,除了让学生欣赏文学大家的作品外,欣赏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习作,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在这方面我经过多方尝试有所收获。
一、课外练笔名称的改革
要激发创作热情,提高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乐写,这需要在课外进行,以前常称这种练笔为“日记”,写“日记”有两个约束:一是日记给人感觉是天天记,繁重的学科学习任务不允许。把这当作任务,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有量无质。二是作为日记,应该是学生倾吐心绪的场所,有私人秘密之意,不利于公之于众的欣赏。初中生有一定的秘密保护意识,如果大家同享,这种习作一定是与真实写作分离,加了一层保护膜的“虚假写作”,欣赏不到“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佳作,因此从七年级新生入学开始,为了引导七年级新生走上课外练笔之路,我首先给课外练笔正名为“随笔”,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意为随感而发,随意而作,不拘一格,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它成为一个用文字再现生活的主阵地。
二、尝试随笔欣赏形式的创新
学生写出了随笔,紧接而来的是欣赏。在随笔欣赏课上,最初我喜欢按传统的讲评形式――典型讲评法讲评。即选出当次作文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说说习作的优缺点,经常如此操作,发现积极参与评价的同学并不多,经常只有几位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发表见解,其他同学呆若木鸡地旁听,颇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那种表情仿佛在说“美文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收获甚微。怎么操作才能让学生的欣赏热情和写作激情热起来呢?随着不断改革,发现一种欣赏随笔的形式挺管用,我把它命名为“赏识激励法”。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夸夸自己的随笔。在欣赏课上,首先让大家把读书笔记本准备好,做好记录别人习作的闪光点的准备,然后轻声读自己的随笔。在读中检查错漏,画出自己引以为豪的好词、好句,梳理自己的习作中构思、结构、立意、主题等方面的内容,选出自己最得意的几点,再轮流发言,把自认为成功之处推荐给同学们。这一招能让每个同学都关注起自己的习作,都在寻找自己的长处,不再有旁观者。同时,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尽量给自己的文章润色。一节课时间,自夸的同学既紧张又兴奋,记录的同学边赞叹边撷取,这种自赏自醉的自我反馈形式,使课堂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有学生写道:“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同学们的好词好句真丰富啊!我也要加油!”那种不示弱的劲头可真浓。课堂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人仿佛都成了写作的明星。
第二步:评评他人的美文。同学们带着紧张和兴奋自赏习作后,在兴奋刺激下,我水到渠成的推荐几篇整体水平较高的文章,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声情并茂地再现习作表现的情感和意境,这时候,那优美的文笔撞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感。那种灵气感染着大家,让大家如痴如醉。还有不少诗歌创作,文笔虽然稚嫩,但却形象鲜明,意境独特,深受学生的喜爱。文学大家的距离太遥远,同龄同学的水平是相近的,每一次欣赏都是一次升华,在浓浓的文学情境中,同学们口说、耳听、心想,那种功效是难以形容的。由此可知,新颖的东西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乐趣,既能使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产生自信心,增强学习的效能。
三、及时利用家长的激励资源
学生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更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支持。这般地训练了1个学期,学生的收获不少,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美文分类加工整理,进行工整的抄写,自配插图,最后编订成册,再附上老师写的《给家长的一封信》,感谢家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条件,从而让老师有机会欣赏到这么多丰富多彩的美文。这样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也能看到他们的孩子在写作之路上的成长,从而为孩子的成功自豪,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学生也能从家长的赏识中受到激励,好学的情感得以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就越强烈。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也是如此,家长在情感上的激励是学生下次练笔欲望的起点,是心理动因和力量源泉,那种收获的喜悦和期待,同时浸润着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灵。
突如其来地被问到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一些事情,我在家写作、看书、照顾毛毛、遛狗、看了一些大片或者是小成本电影、我也操心着柴米油盐。我和周围的朋友对于这一年最大的感受可能是通货膨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吧。这是真的,我们这一群人也会时常讨论到,房价怎么不停上涨,水费电费一齐向上飙升,这是关乎生活的大事。说柴米油盐说起来过于琐碎,那么就说说我的新书吧,这是这两年来,除了照顾家人外最让我上心的事情。
2009年年底的时候,我的新书出版了,距离上一部长篇小说时隔了六年,也许这事发生在最近,所以我容易想起。《锦瑟无端》之前的小说是2003年出版的《中毒》。小说出版是隔了不短的时间,虽然中间我一直在出随笔。实际上这还是很让我惭愧的,主要是写长篇很辛苦。我这些年出书基本上每年出两部,主要是随笔一块,说实话相比之下随笔写作比长篇写作要轻松一点,长篇是所有写作里面最辛苦的一件,相当于田径比赛的马拉松,它的强度和耗费人的心力,那种所付出的东西,折磨人的程度都是最高的。所以写作的时候有的时候觉得稍微懒一点,有的时候想需要有一个比较,有时候自己给自己偷懒,那多写点随笔吧,但是这一松下来中间差了6年没有出长篇。
为了配合新书的宣传,上了成都电视台柒音的节目《宅院夜话》。以《锦瑟无端》为由头,谈了很多。柒音的敏捷犀利向来是她的招牌,这次我们聊得很愉快。我跟人说话的反应速度跟对方有很大关系,对方慢条斯理,我就可以慢下来。对方快捷跃动,我基本上也可以伶牙俐齿。跟柒音做节目,就跟打乒乓球似的,很有意思。还出席了一次签售,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出席过这样的活动了,这样的时刻总是让我容易紧张,甚至局促不安。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在文字的背后,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交流。
《锦瑟无端》呈现中年的情感,人到中年实际就是40岁上下作为一个状态,这跟我自己的年龄是吻合的。所以说我其实是呈现了我的同龄人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就好像我现在。青春得可以蔑视一切的年龄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会关心通货膨胀的问题,忧心房价为什么涨得一发不可收拾的问题。如果说到来年的愿望,那也可以说得实在些,物价最好不要再持续猛涨,通货别膨胀得那么厉害。这就是我2010年的愿望。
一、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作文第一须观察。”(鲁迅)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还要指导学生调动其他感官,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五官全放,才能获得对事物细致而完整的印象。
除了教授方法,教师还可利用课余闲暇,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观察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一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会有所不同;三是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则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一。
除了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募捐献爱心”、“读书读报”等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多做家务等等。
这样,学生耳闻目睹,亲身实践,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素材,也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自立生存能力都十分有益。学生习作时,也才能进入叶老所说的“语语摹其形,语语传其情”的写作境界,才能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阅读,加强书面的积累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用好课内阅读教材,授予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序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授予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画,精读略读相结合”等方法。语文书也是收集作文材料的“大本营”,名言警句,典型事例,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材料”意识,教他们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及时抄录,分门别类,经常活用。
2.扩大课外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我家的藏书介绍”,“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除了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教师还可以规定学生每天的阅读量、摘抄量。当然,这份工作开始时,还应和家长取得合作,让他们负责监督检查。对课外阅读做得较好的学生,还要从精神上加以表扬,这样才会大大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
三、练笔,在运用中积累
作文的能力是靠多练培养出来的。从教学实践看,小练笔很有效。多练不但使积累的素材有所作用,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积累的材料还远远不够,然后继续努力,再扩大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其实,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巩固,一种积累!
1.允许模仿,让经典成为写作的典范
允许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文章体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实际上是让学生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攀,使自己的写作有个高起点,这本身就缩短了学生摸索的过程。仿写前,学生首先要对仿写对象作认真细致的分析,这是第一重表象积累;仿写时,又要动用一切思维手段,使自己的表达符合仿写要求,这是对仿写对象的理解深化,是第二重积累;仿写后的修改检查,则是第三级形成性积累,是积累的高级阶段。现在的语文新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都有片断仿写的要求,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后都布置了让学生观察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的练习,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2.日记、随笔,让学生的“触角”敏感起来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用日记和随笔来积累丰富的素材是一个绝好的途径。日记和随笔可以不必写很长,内容也不必作限制。
学生可以写学习中的“得”,如读文章的心得体会,学习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或得到的教训、激发的灵感等;可以写交往中的“情”,如印象深刻的小事,有趣或苦恼的事,反应家庭情趣的事等;可以写大自然中的“奇”,如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草木鸟兽,以及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多彩景观等;可以写影视作品中的“感”,看电影电视时受到的启迪和教育,看报纸听广播后的思考和感悟等。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敢动笔,爱动笔,就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显露出他们的才华。
3.减少束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精神,新的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自己想写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些新精神、新理念在给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冲击的同时,给了学生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努力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玩摇滚、写随笔、做木工都嫌不够劲爆,演员的“绝缘体领域”在哪里?生物学怎么样?
“年轻人的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之间存在关联。”
这是2011年4月7日,奥斯卡影帝科林·费斯先生在顶级生物学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联合署名论文标题。该文的影响因子高达10.9。
他带给人们的印象可谓多元。多数人通过风度翩翩的达两先生认识他,通过结巴的乔治六世瞩目他,少数人翻过他出版的随笔集,更少的人听过他在“还不算太糟”乐队的摇滚献唱……如今,他的新头衔是世界顶级生物学期刊的论文作者。
“我在外貌上有种中立性,这很有助于我,我的脸既可以装扮得比本人帅得多,也可以装扮得比本人丑得多,只取决于我想怎么样。”“可塑性”是科林,费斯最珍视的品质,即便对相貌也是如此。大概当了十多年“达西先生”当怕了,他总在拼命跳出“舒服圈”,不管“英伦绅士”还是“师奶杀手”,他尝试一切办法撕掉死死贴在身上的标签,即使都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上上签。
通常性格保守的人比较固执,而性格自由的人相对开放,现有的脑电检测结果已经表明,性格保守者对错误不敏感。但这种不敏感来自哪里?
科林·费斯的假设是来自大脑结构。这一假设的提出并不在实验室,而是发生在BBCRADIO4的节目现场。科林·费斯在当期节目中担任嘉宾,他扫描了两位英国政客的大脑。一个自由派和一个保守分子,希求在两者脑结构中寻找某种差异。同为当期节目嘉宾的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家Ryota Kanai得到灵感,返回实验室进行了这项研究。
Ryota Kanai统计了90名大学生大脑灰质体积后的实验结果表明,关联确实存在,如果一个人政治相关脑区“前扣带回”的灰质体积更大,那么他就越可能倾向自由主义。为了尊重电视节目讨论促成的这一灵感,Kanai在论文中把该节目的制作人Tom Feilden列为第二作者,把影帝列为第三作者。
给这位看着永远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定性”是危险的,很难知道他的下一张手牌是什么。
他喜欢写作,业余时间拿写作来消遣,已经“消遣”出两本随笔集:《We Are One》和《The Department of Nothing》,后者还被改编成了一部短片;如果你碰巧发现他脚踏黑色长简靴,化了大浓女妆唱摇滚乐,不要怀疑,你遇见了“达西先生”的反面人格,这一刻,他是“还不算太糟”乐队的主唱;伦敦西部那家名为“生态年龄”的专卖店店主也是他,他在店里销售可以被生物降解的竹轮自行车。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见无别的异常就去做别的事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颗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道:“你错了,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只不过我用的是自然之法。你没见我也常去地里转转吗?我是去看看葫芦苗在地里是不是快乐。如果他们很快乐,我当然就不用去管它们啦。而你却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浇肥,哪有不死之理啊?”惠施恍然大悟。这个故事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只有在自然本真的状态下,才能自由发展,茁壮成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淡化文体意识,鼓励学生根据需要大胆尝试多种形式进行创意表达。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松绑”,解除紧箍在他们心灵之上的重重束缚,尽可能让他们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只要言之有物即可;想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诗歌、小说、散文、书信、随笔、杂感皆可尝试。唯有运用“自然之法”,让他们象庄子的葫芦一样拥有一片健康明朗的天地,拥有自由表达的作文生态空间,学生才能尽情地抒写喜怒哀乐、流露真情世界,写出率真无邪之作来。
二、作文教学之创造生活
要使学生心灵开放喜欢写作,最为关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写作的语境。走出“不愿写”“不会写”的困境,构建新颖的作文教学模式,首要任务是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作文备课十分认真,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都一一予以详细地指导,而结果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同一个腔调。这种作文指导,就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指导。而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师生之间要利用恰当的渠道进行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写随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感受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并加以适当地点评总结提高。如在爱情文学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组织班会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爱情观,学生们打开话匣子后兴趣可浓了。有同学说:我眼中的爱情并非琼瑶言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也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钱权交易,更不是古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眼中的爱情是那种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种爱情虽不似牡丹的雍容华贵,也不似玫瑰的艳丽多姿,但它却像那洁白纯洁的茉莉花,乍看很不起眼,但它能把芳香传送到很远……也有人说:爱不在于轰轰烈烈,赴汤蹈火;爱,不在于花前月下,缠绵悱恻,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又幽香缕缕,成熟的爱需要有成熟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于教师如何设置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多激励、少批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说真话,也敢于说真话了。
三、作文教学之提升生活
作文教学使命之二是对于人本性之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展、夯实,比如发展和提升真、善、美诸因素。而这些积极因素的开发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