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烹饪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建议

烹饪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特色专业,近几年来随着餐饮业的稳步发展和持续繁荣,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的需求日益升温,烹饪技能型人才受到餐饮市场的青睐。这就需要高职烹饪院校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然而烹饪专业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因此,如何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烹饪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烹饪实践教学现状

虽然烹饪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却收效甚微,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往往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长期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是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只能“纸上谈兵,虽能将菜品的制作过程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就是做不出好的菜品;教学设施设备陈旧, 学生在面临酒店里先进的设备时无所适从;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手段滞后,缺乏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

二、烹饪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1. 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

烹饪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并运用到将来的工作当中去。因此,烹饪专业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餐饮业对烹饪人才的新需求,重新构建烹饪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突出实践教学,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

2. 改善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校应积极关注酒店中所使用的先进设备,定期对实践教学用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必要时通过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配备出一支先进的烹饪队伍。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引入标准化评分机制。就是对学生实习的菜品制定质量标准,学生做完菜品后,实习老师可以按照标准对菜品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制作的菜品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没有达到今后应如何改进。实践课的授课方式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演示——操作单一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做中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时和中外烹饪名师近距离接触,随时了解到中外先进的烹饪方法,学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烹饪知识,提高了烹饪技能,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烹饪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理论和传统工艺流程有一种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尚未解决的工艺制作能够提出正确的疑惑,在争辩中存在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考虑问题时有“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创造能力强的人,往往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之,则不然。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在烹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烹饪课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烹饪技能的高低。

4.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名师出高徒”,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为确保烹饪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开展,必须要坚持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烹饪教师队伍作为烹饪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既要重视烹饪教师学历的提高,又要重视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聘请烹饪大师给烹饪专业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可以申请到各大知名酒店厨房挂职,不仅能亲临企业一线学习到先进的技能,还能了解市场对人才所需,在将来的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逐渐形成一支“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技能、经营有招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5. 注重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烹饪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烹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烹饪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因此,其发展必须要摆脱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要走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新思路。校外实习基地的创建使学生有机会到各大知名酒店去实习锻炼,巩固平时所学技能,跟企业名师一起学习先进的菜品制作方法和厨房管理理念,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竞争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请烹饪大师到学校为学生作学术讲座或者厨艺表演,也可以聘请知名餐饮业的厨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了烹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实习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学生上岗的适应期,使校企双方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总之,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市场培养实用性的技能人才,因此,学校要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设施,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种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来到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翔云. 高职高职专烹饪教学五原则[J] .中国食品, 2003(4): 28-29·

[2] 朱东辉.关于高职烹饪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5, (4).

第2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 科研 能力

影响一个国家运动竞技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教师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修养,提高教学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是现代化教学涉及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途径经进行。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

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进行全面渗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加强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根本大计。德国思想家莱辛曾经指出:“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给人们以下启示:只有了解现代科技并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才能胜任并指导体育教学的训练工作。

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多种能力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的能力、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能力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在能力的指导下‘活化’,没有知识的能力是低层次的,没有能力的知识是僵化的。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多种能力,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科学方法论,提高创造才能

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正确认识和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方法的理论发展很快,已由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逻辑方法、经验方法、教学方法,发展到系统方法、系统学、系统动态学等。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在科学研究中有所作为,取得教育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学习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运用和驾驭知识,如何概括已有的知识去创造和发现新知识。在竞技运动的科研中,对观察实验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多种方法和教学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根据已知的竞技运动科学理论和事实上推测事物发展变化的未知规律,需要运用假说方法。总之,运用知识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只有依靠科学方法,才能架起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沿着这些桥梁,不断地向新的体育科学高峰迈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创造才能。

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如运动训练科学化培训班,和种短期的体育教学讲座、学习班、新课改、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班等,是促进体育教师知识更新,提高竞技运动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班和短训班的学习,可以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有利于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从而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对策,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有计划地组织本组教师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体育教师或多学科人士参加的多种学术交流会、座谈会、讨论会等,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又一有效措施,并有利于交流信息和成果,激发灵感,促使科学研究获得成功。

五、善于积累资料,扩大信息来源

文献资料是体育科研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情报和资料来源,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练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为论证课题和从事体育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事实根据,因此搜集和积累文献资料极为重要。

六、努力钻研,重视自学

第3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激趣教学 阅读能力 提升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难度相较于初中英语阅读有了更多的提升,具体表现为阅读量的增加以及语法的改变。高中英语阅读占据的分值比较高,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取得阅读高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很难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而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一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就可以得到提升。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觉得激趣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激趣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发挥更多的是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引导教学的质量,教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提问给学生打开英语学习思路,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目标。笔者觉得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阅读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讲解《Healthy eating》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就给学生进行提问:“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的,拥有健康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提升生活的愉快度,而饮食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过程,为了保证我们的健康,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吃才能维持我们的健康呢?教材中有我们需要的答案,现在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好不好?”通过提问设疑,笔者成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积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阅读课文,希望通过阅读寻找正确饮食的方法。笔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有了明显的减少,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阅读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它可以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新颖,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激趣教学,通过多媒体的便捷与高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课程学习。高中生正处于科技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因此他们对这些科技产物很感兴趣,只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施多媒体教学,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升,他们的兴趣也很能够得到很好地激发。

比如,在学习《The united kingdom》的时候,笔者就运用多媒体再现了教材中的内容,笔者让所有的学生都观看笔者播放的PPT,让他们结合PPT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实践证明,笔者采用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地效果,PPT再现教材内容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积极地参与笔者制定的教学方案,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浓厚,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进行阅读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措施的实施笔者才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帮助,笔者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将会很低。

三、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游戏,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学习新知识和提升自我的一个地方,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过于限制学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游戏的空间,过多的约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注重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感受自主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效率。笔者觉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

比如,在学习《Great scientists》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舞台剧,然后让学生扮演舞台剧中的角色,通过扮演来将阅读内容表达出来。笔者采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游戏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它成功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正是因为笔者实施了游戏激趣教学法,所以笔者才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帮助他们训练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觉得如果没有实施游戏激趣法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将会变得很低,学生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课堂学习。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学生的语阅读能力是高中时期教师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他们将很难取得了阅读学习的成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用激趣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英语,提高他们自身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 地图 地理教学 “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多角度、多层面地传递出丰富的地理信息,成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根据。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往往只会“看”图而不会“识”图,这样就不能把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从而呈现地理知识的规律性。那么怎样使学生变“看”图为“识”图呢?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意识

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很多学生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凡是课文中出现的地名或地理规律,基本上都应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或了解分布特点。

2.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说明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1.读图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步骤

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地理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像的表达立式上也更多样化,并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否则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其次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2.读图中需要注意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也有体现,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并标出了度数,画出了海岸线,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果图中再有农作物的内容,读图时读出这些内容,则能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季风水田农业形成和分布时,可先观察图3.11左上侧《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图》,很容易看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水稻集中种植区呢?这时可结合水稻生活习性(P43活动)及生产特点提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时可让学生结合3.11右侧气候分布图,得出亚洲季风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再结合地形图,观察出亚洲季风区大部分位于沿海平原地区。也可与人口分布图比较,得出季风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水稻分布区主要是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的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形成人口稠密区,劳动力丰富。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3.读图中需要学会不同地图的分析比较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反映其逻辑关系。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一图多思”是指对每一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为什么”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图进行观察分析。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图并用”是指要注意相关地图之间的联系,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地图册为“多图并用”提供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图册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与延伸,建立思维线索,引导学生将密切相关的、同一区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引申迁移,寻找问题中的潜隐的联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将不同时期同一城市地图放在一起阅读,反映该城市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同理,如河道变迁、人口迁移等都可以通过此方法得以了解。在教学中,多渠道进行地图教学,“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对学生掌握地理要素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

4.读图中需要加强图文转换训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图文信息转换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图到文的转换,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的基础上,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以文释图。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些能力能在转换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由文到图的转换,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图表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即以图释文。这一过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不仅读懂文字,同时具备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能力。三是由图到图的转换,将一幅陌生的地图转化为熟悉的地图,或将一个抽象的图像转化为形象的地图,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即以图释图。

三、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的习惯?首先要搞清楚学生不愿画图的原因: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缺乏画图分析的习惯,究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没有强调画图在地理课的重要性,或只是简单画一下草图,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怕画图麻烦,只注重对地理知识的机械记忆,认为画图是做无用功;二是有画图,但不规范,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引起对知识理解错误,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对这些原因,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

第5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因而,其能力将会对课堂效果及学生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极强的事业心,但是却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往往是方法简单,形式单一,造成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我觉得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本质,就是训练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的范畴很广,它不但包括课前准备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还包括运用辅助教学设备的基本功、活动课教学基本功等等。只要教师把各项基本功都练好了,那他就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认真钻研教材,能够把握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应明确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要具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已走入课堂。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第6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改中高效课堂的实施,让课堂变得不再是教师夸夸其谈的天地,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从"最佳演员"演变成为"最佳主持"。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师少讲、精讲,甚至不讲。那么,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1.巧积累,注重生动形象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启迪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鉴于此,可以课堂上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课--《勾画细节,亲情涌动》的"细品亲情"环节时,可以这样诠释一张亲情图片:"瞧,开心老爸正在为小家伙保驾护航!"一句幽默的话,一个简单的成语,就让同学们瞬间理解了"爸爸的动作所包含的亲情意义"。

2.善锤炼,注重充满情感

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入情、入境,不断地锤炼自己。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老大臣去见两个骗子,虚伪地渲染新装的美丽。学生品析这一片段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体会不出老大臣的窘境与害怕。此时,教师可以反复进行朗读指导,多次演示,让学生进入角色,体味其中的情感。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时,语文教学中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语言节奏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3.勤钻研,注重规范准确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要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也要求教师在选字用词时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7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一、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增强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范运灵。

二、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勇气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三、构建教师开展科研的良好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中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构建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合理、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尊重人才、发现人才、鼓励成才、人才强校的一种手段。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如:教研项目奖励基金、学术专著奖励基金、科研成果应用奖励基金等;还可借鉴国外的“科研假期”,并应将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作为评定职称时的参考。当然,科研奖励重心在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

四、以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第8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生创新

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传统几十年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作为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认真思考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新要求。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中学化学如何贯穿创新教育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组织课堂教学

设疑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设疑要求创设较高价值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传授知识时,恰到好处地把活泼生动的问题提给学生,作为教的出发点,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既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盐类的水解教学,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复习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中[H]与[0H]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判断CH3C00Na溶液的酸碱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DH试纸检验上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之外,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学习盐类的水解,进而进发出创新的意识和愿望。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联想

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教师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营造创新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创新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教师还应当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教学的主人。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结合化学史教育,培养创新情感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可以结合化学发展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化学家波义耳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他有着强烈的创新欲和敢于怀疑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就不可能促使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德国化学家维勒、柯尔柏正因为有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从而打破了生命力学说的神话,合成了尿素、醋酸等,促进了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但德国化学家维勒、李比希因为一时的疏忽,对观察到的现象没有持怀疑精神,从而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而抱憾终生。这些事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批判性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同时,化学史教育中还可以采取介绍科学成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如讲述芒硝、纯碱、烧碱等作为造纸原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蔡伦用破布、草木灰等作为原料,发明了造纸法,后来这项技术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讲述硅酸盐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陶瓷技术,让学生领略民族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化学有关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要让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巧妙的疑问、悬念的设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讲授钠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把钠投入到盐酸溶液中,结果会怎样?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生了两步反应,第一步是钠与水的反应,第二步是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第二种观点认为钠与盐酸直接发生反应。这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这样设置问题情境,会让学生陷入深思,有的学生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合乎实际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钠与水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而盐酸中的氢离子浓度更高,应该是钠与盐酸直接反应。当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说明理由后,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如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认真地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际进行各种探索,使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不断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协调,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志成:《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的教育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第1期.

第9篇: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范文

由于实验的重要性,相信许多学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少,17个中学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等内容一遍遍重复,死记硬背,但这样的学法与当前高考出题的方向已是大相径庭。以2000年全国高考实验题为例,没有一个照搬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题目(题目见本文附录),其c项是测量小球的直径的,按书本中的实验方法这一步是必须的,若守旧不创新,没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必然会选择错误选项C。那么怎样对待新高考中的物理实验复习呢?在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人的体会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基础

不管上一年度有无考到仪器的使用,我们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运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在这方面花些时间是必需的。常见的有十三种仪器,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复习用书上都有很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以挑战者的眼光挑剔书本上的实验

从2000年度的全国物理高考卷中,我们应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这不是简单的照抄课本上的实验了,它给予的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是对书本上权威的经典装置的改进。这是对迷信权威者的嘲弄,是对创新者的呼唤。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大胆的想象力,不要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书本上的老式实验方法。

其实在平时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教学演示实验中,我们对教科书中设计的许多方面的差强人意是很不满的,比如动量守恒定律中的被碰球干吗一定要放在那很难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没必要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即没必要取第一和第二两点间长度为2mm),我们完全可以从后面的计数点中取两个点算出速度与高度来验证守恒定律,没必要管第一点准确与否……但总觉得高考它就按书本上的实验装置考,不敢与它有所冲突,害怕学生高考会吃亏,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开放式思维的发展。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觉得实验的复习要打破常规,不应该再叫学生跟在书本的后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尽管我们不否认书本上的实验是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但思维被圈在这当中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要学生们学会找毛病――找设计原理上的毛病;找实验步骤上的毛病:找数据处理上的毛病,没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进。这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为主动要学的一招,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与研究物理实验的热情,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与对物理学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说明书本中的实验设计确实是出色的。当学生们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与迷信时,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这无论对当前的高考复习还是未来走向社会都是极大的财富。

当然学生们开始也许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但这不要紧,可以先提示他们,比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的实验原理设计有无问题。为什么不用弹簧秤测拉力,弹簧秤测拉力有何不妥;而为使小桶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书本上要求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质量,这有无必要,我们是否可用学过的连接体的知识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从而摆脱这个限制。再比如对实验步骤的设定,每个实验都有可推敲之处,不应绝财化,死记硬背是没必要的,很多步骤的前后顺序是可以颠倒的(比如许多实验的准备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让学生分析每一步骤在实验中的必然性,是属于准备阶段还是实验过程阶段或数据处理阶段,只要分门别类,前后顺序自然明晰。当然我们也会发觉还有一些步骤是不得打乱的(比如打点计时器是先打点后放手还是先放手后打点等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要比老师讲解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当学生们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时,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因为他们不是书本的奴隶了,而是权威实验的挑战者,是评价实验设计优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实验发明者。

三、以多种视角重新审视和组合实验板块

学习贵在总结,在物理实验总复习中,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的异同上,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平时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分成力学实验板块、电学实验板块、热学实验板块、光学实验板块。但这样的处理只是简单地重复了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讲解的方便,没有多大的创意,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实验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显得很不够。

在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实验的组合板块中挖掘一些功能,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的常规意识,比如对于力学板块。这是由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实验板块,现在让我们仔细去找找这些实验与其他实验板块的区别。我们会发觉这些力学实验无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质量m这几个量上做文章而已。然后我们看看这几个量是怎么测出来的,今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探索式力学实验。毫无疑问,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学生高精确度该用什么量),质量用天平(鼓励学生思考大物体质量用什么测),速度与加速度可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还可以用平抛的方式计算,而力的测定不能用弹簧秤,因为不稳定,影响实验的准确度……让学生们想想电学实验板块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各种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比如按测量型与验证型可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按能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和不能用图像处理数据又可以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这样划分板块,但把一个具体实验归类于哪个板块,这要学生自己思考,比如说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们熟悉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不过画出的图形必须是直线,否则不好处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坐标轴改为质量的倒数,从而画出的是直线),这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其实还有许多实验也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它们都可以归类于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比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们测的是周期T和摆长L,再由公式来计算,书本上采用的是多测几组再求平均值法。现在我们可以以L和T2/4n2为坐标轴,用测得的数据放如有描点,画直线求斜率即是g。类似的还有一些,让学生们想想验证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这样处理。

四、注意可转为实验的习题

在物理上,许多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是相通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出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让学生们找一找,改一改,必能开窍。比如高一物理(新修本)第一章的课外习题部分,其第1 l、12、13题(273-274页)就很典型,而第17题(见本文附录)的设计思想更是与物理实验思路产生共鸣。它有效地克服了手拉弹簧秤测拉力不准的弊病,事实上不论下面的长木板是匀速还是变速均不会影响弹簧秤的读数。其实物理课本中每一章的课后习题部分都有可探讨之处。

五、实验也要融会物理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