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有效对策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
1.2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其是决定教育成效优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 ①大学语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地位十分尴尬。大学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苛求立竿见影,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持以怀疑态度。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学科那样可增加求职的筹码,因此很多高校都尽量压缩其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方面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明确。当前大学语文的独立性不足,缺乏博士点、硕士点支撑,因此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平台也较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进修与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找不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逐渐丧失了做语文专题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从而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最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3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试题都是教材或讲义上的原题,没有经过任何转变,再加上很多教师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写作训练与延伸阅读,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考出高分数。
2 有效应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捕捉到语文教育的规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技巧。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大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思想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学语文是一门传递文学知识与思想的学科,发挥着将人的精神引向崇高与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而且在不断扩大视野,并且还逐渐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其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涵盖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教学活动是培养较高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应该在的新高度,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提高学分。
2.2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校就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育效果的巨大影响作用,并积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②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学识方面识。“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应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福元,赵梅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提升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甚至提到如果汉语水平不过关不能毕业,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陆续地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在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的当今,教育部的这一举措,无疑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面。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表现为:人文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对传统经典了解不足;人文精神薄弱,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公德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人文行为欠缺,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文明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孟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前,大学生们最迫在眉睫的是“修身”,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使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现在,各高校正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绝非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要通过语文丰富的内容来培育每个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才是其根本目的。要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唤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迫于就业压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热情,对考级、考证的热情要远远大于学习语文,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首先要唤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更加灵活,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把语文和音乐、美术结合起来;必要时还可以观看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让大学生们可以感到惊喜――原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丰富。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走进来”,如经典影视作品欣赏后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举办小型辨论会、演讲比赛等,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
二、用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理想和品格,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仅在大学语文课本上频繁出现,也应该成为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焦点。大学语文植根于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以古今中外的典范文学作品为教材,而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和高尚、健康、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与解读,挖掘其审美因素、创设审美情境、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大学生了解和学学语文中的优秀篇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他们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深入思考还可以熏陶大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
三、通过语文学习规范学生的人文行为
目前大学生犯罪、自杀、失范、心理疾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就业压力、考级压力、情感困惑、生活信念的缺失等等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的歪曲。兰州交大罗豫黑手泼毒报复导师,清华大学刘洋硫酸伤熊,南京大学“马加爵案”,广州某高校一研究生为争夺女友而杀害另一研究生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敲响了高等教育的警钟,引发了世人对大学生做人之道、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心、情感冷漠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大学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真正的指导学生去应对今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素养培育,尤其是人文素质育成,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发挥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意义启迪和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拘泥于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视野狭窄,文化意识薄弱,而英语教学的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阻碍人才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各种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实施,各种教学目标的设立和制定,都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更有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
(一)社会倾向
长久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存在“重科技轻人文,重人才职业选择规格、轻人才人格教养”的问题。对于专业大于工具的传统观念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随着时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英语的素质育成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对于从业者的英语素质要求越发提高。
(二)学校倾向
四级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标准导致了英语教学中以应试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实施,偏重外语的工具性价值。各方压力导致唯考试论,唯成绩论,学校的教学倾向不可避免的向考试倾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应试辅导强化训练方向,现在这种趋向正在逐步调整。
(三)个人倾向
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学生不明白语言学习对于个人素质提高的潜移默化作用,从主观到客观都忽视人文素质育成。
(四)师资倾向
教师在专业素质、知识文化底蕴、知识素质和国际视野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加强。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和专业方向。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素质育成。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现状分析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从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重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平衡,特别提出将人文教育引入英语教学环节,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应当担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杜时忠的《人文教育论》里也在强调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融于语言之中。
此外,罗荷香的《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之策》章黉的《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主要探讨了通识英语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席风的《外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探析》和韩彩英的《人文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讨论了人文教育融入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二)本校现状分析
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在我校大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根据试卷调查我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个人素质育成关系的理解,取样尽可能广泛,涉及各个学院和专业。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课堂内容难易,兴趣点,资源利用,西方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辨识能力,自主?W习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水平等方面。调查将问题细化和量化,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统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结果,分析量化结果。实践调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以问卷调查和调查分析为依据。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以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分析教学实践阶段性的成果和问题反馈。
结果表明,学生的素质育成从大学英语教学中获得甚少,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支撑其了解学生想要了解的国际信息输入,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知识输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通过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体的英语素养明显提升。
三、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策略研究
总结之前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新的以人文素质育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几方面的改变。
(一)积极转变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变英语技能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
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各项具体指标,并在日常教学中抓好落实。要树立技能培养只是手段的思想,明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并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自觉地在教学实践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以“学习为中心”,运用英语教学逐步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源头理清指导思想对于整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魍车慕萄?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设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文素质育成。展开对比,感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意识;设置问题,启迪思维,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渗透美育,体味语言魅力,培养鉴赏和审美能力;探究主题,学以致用,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多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大大加强。
(三)重视通识英语教学,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程设置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中专门提到重视通识英语教学,旨在实现其教学目标中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通过了解,才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一方面对专门用途英语中的术语英语和职业相关英语有极大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对有英语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知识学习的资源。实践证明,相应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促进专业技能学习,在学习专业中提高英语水平。
(四)提高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教学的意识
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和精神文明的传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工作。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更应是人文精神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素质育成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该极大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创建丰富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圈子,冲破教材内容的束缚,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一体。采用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式,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和广播等媒介都是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302-02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中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英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也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
二、大学英语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外语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各层次的外语在学人数已近5 000万人。虽然中国外语教育成果显著、外语学习人员数量巨大,但是另一方面,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更无法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目标。
三、大学英语学习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就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文价值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中各个学院的必修课,英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感受英语文化,接触人文知识,充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下大学生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与技能课程,更是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学科,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应该要感受语言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素养,让学生感受语言知识的魅力,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长远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讲教学目标放在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让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学习的长远动力,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方面的教育,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与什么能力,这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国家与民族的综合竞争力。人文教育主要是在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逐渐提升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的挖掘学生的认为素养,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若是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为精神没有办法被有效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基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助攻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色彩,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缺乏重要的动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各个专业往往只是注重自己专业的专业型,认为大学英语只是公共课程,与自己专业得教学目的不相符合,英语教学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不清、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缺少稳定性,仅仅为了考试与学分,英语教学常年的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得不到提高。最后,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学英语成为教学中的边缘化学科,学生不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热情也比较低,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比较差。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效的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向外传播,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根本的问题所在就是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向外传递,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的文章与内容,都是展现优秀的西方文化,展示西方文化中哲学的向,其中的真善美、博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需要高度重视英语教学,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
2.找准学科的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嵘学生的审美精神与人文素养,还可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因此各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或者是各个专业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各种元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逐步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找准学科的定位。
3.创新教育教学的思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英语教学实践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统一,逐步提升学生的额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出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均衡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有序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人文精神出发,拓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经典英语作品,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逐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实施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典范,用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从新课程理念的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0.
[关键字] 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 英语教育 实现途径
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合理处理其与自然、社会、他人关系,以及人自身富有的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它既是道德理想与知识智慧的统一,也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更是理念和行为的统一。人文素质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如果不注意吸取新的人文知识强化自我修养,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且使人认识人的本质,逐步培养和完善正确的价值体系,塑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医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拥有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适应经济社会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杨叔子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只有首先并主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内涵凝结为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理科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和科学素养。
医科学校过分强调专业特殊性,过多强化医学英语的市场性,更长时间安排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在医疗单位见习实习,严重弱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虽然筑牢专业基础是医学生日后执业必备的,但是,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只能解决医疗“是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一位仅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人,……,却无法保证他的每一项成功都能对社会真正有益;而一位同时拥有精神和人文自觉意识的人,所作出的一切才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真正的贡献。”[2]也只有解决了医疗“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才能在维护人生命和健康的神圣职业中,始终把握和坚持正确的理念,始终富有责任心、同情心和使命感,实现医技、医德和医风的完美统一。当前,少数医疗部门和个人医德医风滑坡,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突出,这就更需从头抓起,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面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却承载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育部教育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这本身就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深刻领悟和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增强医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
当前,为“考级”而教,将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情况依然存在,“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4]。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宽容性,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英语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郑越,2006)。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就是要求教学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将传授知识、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统一起来,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个体,激发师生双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掘潜力。医科院校英语教学,应改变其仅仅作为职业技能式的教育模式,逐步从纯工具型向突出人文型的教育价值观转变,在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过程上都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
2.创设英语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英语》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经文范作,它流露或再现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和痕迹,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5]这些作品呈现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深挖人文主题,设计情景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更深刻地明白生活的意义,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实行情景教学,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询、观摩、跟踪思考直至升华,通过动态设计情景点,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3.加强精品教材建设,融合人文道德精神
现在高校基础英语课本编写理念先进,选材科学,实用性强,人文知识涵盖面广,无论从道德、道义还是法律、尊严,都给学生以实例思考和分析借鉴。但编写特征突出、先进实用的专业教材和精品教材,还是医科院校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当今,医疗科研、生产、销售、服务诸环节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英文版医学科研资料、国际通用医学技术标准、有关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软件使用说明、互联网调用命令等等,这些尚未涉及的内容都可编入教材,纳入教学范畴,构建以培养医学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
在教材选取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应考虑专业特色,突出岗位特点,在教材设计上,可大量增加与医药、医疗有关的产品简介、服务说明、操作提示、维修指南等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其次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避免内容上与基础英语的重复。第三,教材必须新颖,思想性强,贴近生活,体现极强的人文性,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实现自我夯实基础。
4.丰富教学形式,提高人文知识渗透力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坚持能动创新,合理发掘人文因素。授课前,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充分挖掘人文点,以点带面,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拓宽学生道德信念培养渠道。首先要求学生多浏览那些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报刊读物等,了解文化信息,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其次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再次要广泛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插入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从不同角度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最后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竞赛、辩论、模拟对话等,让学生在语言阵地里发挥、锻炼、汲取,还可以在医学生实习期间组织他们到涉外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人文素质。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突出的重点,社会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操守、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培养出既懂专业、能熟练运用外语、知识面广,又具有人文知识底蕴、富有创造性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现代人才,这正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110(5):12.
[2]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杜瑞清.文化自学开拓创新[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人的情感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因为人文知识的贫瘠、人生阅历的缺乏,当代大学生往往情感充沛但却思想稚嫩。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性人格,提高他们的情感调理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涵盖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体味人文精神、培养人文追求,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系到一个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次名人讲坛,就能激起无数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一场体育竞技,就能引发无数青年拼搏进取的欲望;一次富有人文底蕴和历史传承的人文教育,就能鼓励无数有志之士追求卓越、奋发图强。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这个富有理想和激情、且人生价值最容易形成的阶段接受了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坚定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性格、涵养、气质的形成受到文化积累和文化沉淀的影响。尽管所学专业不同,但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通过人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品格,形成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塑造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此外,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进行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现阶段,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且通过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高等学校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要远大于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往往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单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哲学观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缺少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市场经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等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只看重物质利益、忽视全面发展,只看重现实追求、忽视理想信念。对高校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活力、获得经济利益、促进新兴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容易使高校一味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使学校教育单纯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要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要结合新时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的一大问题就是“重专业、轻人文”。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高校在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应当转变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以务实为根本,人文教育则以求真为基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异互补、和而不同。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正确位置,才能够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保证,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条件。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要确立人文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强调大学生知识的全面和平衡。因此,高校应吸收、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逐步建立跨越多个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3.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会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无形地影响到大学生,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素质知识,这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便利渠道。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责任意识,也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与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道德情操得到净化,努力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影响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体察民生民情,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5.创造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要创造出历史,也一定要知道怎么生活,这是所有人们生存跟所有历史的统一的第一个前提。住行吃喝和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所以要满足人类所必需的东西,就是要懂得生产,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现在在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逐步得到提高,以前人们在物质上的不断追求,如今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下人们慢慢有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如今,人文的概念是这样的,人类文化里先进主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些符合现代社会前进步伐的价值观念和一些相应的规范表现。主要可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重视、相互体谅和尊重。简单来说,人文是一种关爱和重视人的文化,那是指对人的关怀以及生存状况等等一系列人的发展状况。人文精神是其核心,通过人文教育去实验。
在管理角度上,那是一种教育的模式,人的差异化个性及其地位的主体都需要得到尊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主体,最终的目标就是人们发展的全面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在教育管理中,我们要相信学生们都是正在发展的,我们要尊重和肯定他们,关心他们的内心,这样对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价值体现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大学都要以人为本,在管理教育上贯穿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好地以实现培育关爱学生为目的去开展教育。
2、人文关怀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特点
人文关怀在教育管理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了解当中的特质和含义。教育性是人文关怀在大学教育管理的特点之一。学生要全面发展成才,这样学校才可以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人文关怀为坚持的路线,那会是一种融入性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在能力和个性上的多方面发展;特点二是人文性,其体现是通过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我们的价值得以体现。人文性承传了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看重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高等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不断系统自由地接受人文教育,这样才能通过教育来让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具有吸引力,精神世界得以发展,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特点三是发展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归咎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人是无法抽离现时社会,人类生存和不断的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社会有一个结构体系,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有一定的规律。
人文关怀的体现是以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原则,注重人文教育才能使搞笑的教育不停更好地发展。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将来才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作用的人。整体离不开个体,个体组合成整体,我们整个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学校,那是一个我们不断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同时学校的持续发展也是离不开里面同时在成长的学生,所以,对于生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保证了一个和谐校园的逐步建设。这也就体现出了第四个特点,个体性,大学生坚强独立的个性需要慢慢培养,同时需要健康健全的人格身心,还要有责任感,对社会的发展有使命感。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是要注重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对他们的自我认识加以引导,让他们可以有一个轻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还有一个特点是职业性。
当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复合型人才,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有的人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没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于是大学生就业在整个教育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问题了,这是会影响大学的发展生存。成人与成才,同样都彰显出大学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就此能表现学校有否切实做到。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加强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性与人文关怀,也是有联系的,这是其特点六。哲学让我们能够从教育管理的实践和人文关怀进行结合,当中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理念精神和教育模式,那是科学实在的实践的教育过程。也许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同时它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教育系统。要将教育管理不停轮回创新发展,那么就应该将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去运行,去发展。
3、大学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两者之前的关系
要想正确地去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从大学的管理工作中的理论体系去了解,思考两者之间深刻的关联意义,再去实践体会。我们对社会事物都有追求,只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哲学上来看,两者的理论内涵是辩证统一的,以人为本最终达到全面发展。从内部关系上看,它们本质一样,核心的方向都是关怀别人,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但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建设和谐美好的学校,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大前提,是要融入人文关怀,只有坚持,才能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和谐美好的学校和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又是人文关怀的良好保证。坚持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才可以真正做好教育管理管理工作,把人文关怀融入在教育管理当中,这样才是真真切切地实现管理中的人文。本身人文关怀就是一项本质的要求,大学的主体是大学生,学校就应该以学生的培养为目标,在其发展的道路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上不断作出努力将人文关怀互通互融,只有这样,才可以相辅相成,共同相依发展。
人文关怀在大学的教育管理里,应该是具有科学实践性的。《资本论》里面,马克思曾经提到,人类社会需要发展,那么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那是来自于我们人类自身,社会发展是为了什么?那是为了实现人类发展的全面自由。所以,人文关怀融于教育管理是必须要坚持的,因为那是一个科学论断,指导我们探索美好和谐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教育管理体系的规律形成,除此之外,那还是人文关怀在教育管理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是为了学生的多方面健康发展而服务的。究其根本主体,是人,最终的目标同样是为了学生全身心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要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并且要人性化地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是得到理解与关怀,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被认真对待。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忽略,影响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没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驱动着教育、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另一个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主义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有很多教育内容是关于我国古典名著、传统民俗文化的,如苏武牧羊的典故、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1],这些都是培养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重要素材,有利于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的培养和形成。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总体上不太乐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问题、价值观扭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关心的现象[2],这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著名人物事迹,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词句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感,以及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这些都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素材。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古代优秀作品、历史人物和典型文章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从小见大,通过语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故事等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到震撼作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渗透教育。
(三)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正常成长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从狭义方面看就是要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调节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加上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情感世界里非常脆弱,常见新闻报道中的因感情不顺自杀、因嫉妒走上犯罪道路等事件都是这种问题的表现。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能够对大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阅读优秀文章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一些事情上就能够有经验可借鉴、有情感可参考,通过情感净化心灵,强化自我情绪管理[3]。
(四)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和精华,文学创作的过程是想象、幻想等活动的集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识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的体现措施
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从篇目的选择、教学的重点等方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让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对文章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进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有效出口,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情感,勇敢面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摆正心态。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形象性强的潜能,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行培养,文学作品都富含有无穷的想象力,对这些想象力的培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例如在一些经典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古文进行翻译自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要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并且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