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实体经济的范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范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的范畴

第1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过度发展 平衡与发展

虚拟经济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虚拟经济(Economic Fictitious)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量涌现,用以形容金融资产规模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大量运行的现象。在国外,多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概念和理论来论述虚拟资产的存在和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对于虚拟经济(Economy Fictitious)概念的渊源,国内研究普遍认为最早是由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而来,是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并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参与经济过程的循环产生剩余价值,即所谓的利润。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又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征。在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伴随着虚拟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扩散。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虚拟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却与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实体经济是以技术和生产资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不同,虚拟经济是以心理因素为主要支撑的价格系统。因此,虚拟经济会受到从众等心理因素影响,具有正反馈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第二,较之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易变性。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本身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价值关系体系,而资产化定价需要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期,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却与投资者的心理变化戚戚相关。这就使虚拟经济会随参与者的心理变化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易变性。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虚拟经济能够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前提。虚拟经济虽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形成一套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独立运行及发展,这并不改变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基本前提。

其次,虚拟经济囊括但不仅仅是金融经济。由于金融经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提及虚拟经济,社会大众首先想到的便是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所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在整个经济系统内存在的虚拟经济并不等同,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内涵关系,即金融经济仅仅是虚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冠军等(2010)认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不仅包括要素中以资本交易为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且包括以粮食等物质产品为一级市场的期货期权市场。并且,由这些市场所派生的经济实体、就业和劳务均从属于人们在这类二级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从而均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并且预见,随着标准化合同的逐渐普及,这种虚拟经济的范畴还将更宽泛。所以,不能将虚拟经济片面的等同于金融经济。

再者,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房地产既可以作为投资品,又可以作为消费品,兼有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购买者将其作为自用商品居住时,房屋就是可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实物资产,此时,房地产就不具备虚拟经济的性质,也就不能被看作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当购买房屋不再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而是追逐投资收益时,房产则作为投资品而存在,尤其当房产投资嬗变为投机行为,产生“地产泡沫”时,作为实物资产的房地产此时就被赋予了虚拟经济的某些属性。于是,由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持有者动机的多样性,会赋予其特定的经济属性。这里引入准虚拟资产的概念,将具有实物资产的消费属性,同时又兼有虚拟资产的投机属性的资产定义为准虚拟资产(李由等,2012)。以此类推,当产生准虚拟经济活动的条件具备时,任何一种实物比如说郁金香、普洱茶、古玩字画等都可以成为准虚拟资产。即具有相对短缺性质、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缺乏供给弹性的实务资产都可以转化为准虚拟资产。借助“房地产经济”来引出准虚拟经济的概念,则能更好地说明现实社会中“类房地产”现象,从而对虚拟经济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更好的说明。

本文中所指的虚拟资产是指广义上的虚拟资产,即将具有投机属性的准虚拟资产包含在内。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原因

(一)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同,它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跨越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服务等环节,通过自身具有的金融杠杆特性来发挥作用,这就使虚拟经济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遵循着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均衡机制自行运作。当虚拟经济发展还是在实体经济需求基础上派生而来时,虚拟经济的扩张会受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随着虚拟经济自身的演进,其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呈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特性。此时,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得到充分释放,驶入独立发展的“快车道”,自我循环和膨胀成为自发行为。

(二)虚拟经济能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相脱离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前提

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其潜在的、或可预见的收益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背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还能“按图索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还会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上一级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甚至是由派生出来的价值再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便与最初的资金运动相脱离。这一方面放大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过热的现实,产生供求失衡的假象;另一方面又促使更多资金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虚拟经济实现新一轮自我循环和膨胀。

(三)虚拟经济的内生投机机制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重要原因

虚拟经济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投资虚拟经济具有更明显的投机性质。市场上的许多参与者是在“用钱赚钱”的驱动下加入到虚拟经济中,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是以“为卖而买”为交易目的,助推了“炒买炒卖”的盛行,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虚拟经济这种内生投机机制,若不能有效防控,便会使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扰乱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以至于这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价值的形式,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常态。造成的后果就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实质被掩盖,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被广泛认可,进一步助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回报率倒挂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现实原因

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存处境艰难。与此相反,我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却异常活跃,高回报率甚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高回报领域汇集。于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虚拟经济,同时,由于虚拟经济所具备的正反馈性质与边际收益递增性质,又推高虚拟经济的回报率,继而增强了虚拟经济的吸引力,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

(一)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和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形成产业“空心化”局面。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投资虚拟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远高于投资实体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于是,大量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并且,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又进一步推高了对虚拟经济收益的预期。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纷纷因资本的“供血不足”而衰退,另一方面,房地产、资本市场却异常活跃,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然而,悬于实体经济之上的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真实的财富,其表现出来的巨大收益,要么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要么是对未来预期财富的透支。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注定无法持久。

(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不同,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交换和分配环节。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价值创造的真实来源—生产资本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虚拟资本的价值被高估。由于预期收益被高估,大量资金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虚拟经济的“黑洞”中,将经济系统中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当“泡沫”最终无法维系时,泡沫的破裂使得大量财富瞬间消失,扰乱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结合前文提到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性质及边际递增性质,本文将整个经济系统简化为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来说明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原理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运行起调节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甚至此时缺少虚拟经济,反而会减缓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是无限延展的,而是在一个圈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虚拟经济规模或速度突破维持系统稳定所能承受的“均衡”,超过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轻则引起经济系统的动荡,重则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巨大损失。

对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马克思总结为“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并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生活的逻辑,脱离实体经济的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 。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不同,我国真正意义上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我国虚拟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高速、超常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虚拟经济还处于较浅层次,以金融经济为主要组成的虚拟经济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发挥虚拟经济配置资源的潜力。这也是我国一方面强调要鼓励金融创新、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强调要防治虚拟经济“脱实就虚”,避免虚拟经济出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原因。

(一)我国虚拟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虚拟经济领域缺乏类似欧美国家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渠道,我国民间资本缺乏多样化的投资选择,这直接导致我国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转而进入投机领域,造成我国经济系统的紊乱。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从经营理念、价格波动、套型设计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以投资为主导的特征。同样,在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等领域,也出现了炒买炒卖现象,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其中。这与同时期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无法从正规渠道融得资金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冯维江(2011)指出: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并认为,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 。

(二)我国对虚拟经济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这里讲的“监管真空”,是指我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无法有效覆盖虚拟经济的所有层次,这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史不同,我国虚拟经济自出现伊始,其衍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源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由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诱导性需求所致。因此,我国虚拟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基本上沿着政府需求展开,表现在监管层面,则是我国金融监管呈现出与虚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监管行政色彩过浓,对于一些本该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常常出现“加强监管”、“统一监管”,呈现出“过度监管”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金融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机却又无法有效制止,造成经济的波动。

(三)出现了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

我国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绝非源于创新过度,而是由于要素使用、竞争环境、监管体系、准入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在资本投入、效益实施等方面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是普遍现象。对于虚拟经济所带来的高收益,应当将焦点集中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引导虚拟经济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避免出现制度投机、打球等投机行为等方面,而非讨论如何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这种人为将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的现象不制止,甚至认为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会限制住虚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理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有“松”有“紧”,切实发挥政府监管机构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还会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作过程的监管,做好虚拟经济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防止实体经济所需资金被过度抽离,进入投机市场,引发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要拓深金融监管所能达到的虚拟经济层面,加强对影子银行、民间资本、地下钱庄的监管,在积极为民间闲置资本拓展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掌控力度。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壮大,仅仅着眼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漏损”效应,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宏观调控要实现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的目的,就应当转变传统调控模式,扩大调控范围,让调控的作用达及民间资本层面。

其次,要在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调整,为虚拟经济后续发展拓展渠道和空间。针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虚拟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的现状,建议今后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我国实际产业结构布局状况,对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加以引导。通过合理分配虚拟经济的种类、数量及资金,用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带动实体经济产业链条,长远衡量虚拟经济远景规划和整体设计,为虚拟经济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考虑在不放弃控制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金融开放程度,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虚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通过提升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质量,辅助我国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时注重对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是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繁荣、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有效途径。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指出,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虚拟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各类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因此,只有在我国强势银行体系之外着重发展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够有效补充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对虚拟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2.王爱俭.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3.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12)

4.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7)

5.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7.张卓.虚拟经济范畴释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1(9)

8.周肇光.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10.刘冠军,刘刚.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及逻辑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第2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一、实体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以精神产品与各种服务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补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艺术、体育等精神类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部门。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升。其概念决定了其三大基本特点:

有形性。任何实体经济都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能为人们切实地感知和触摸。

主导性。实体经济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证,它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趋降性。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在所有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总量有的已经降到50%以下。

二、虚拟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拓展了经济的覆盖范围,产生了生息资本,并且促成了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独立化,同时形成并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收入的资本化”,人们因此就可以通过收入的资本化,定期得到一定的收入,形成了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资本,而且通过人类自身也创造了各类衍生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运作中,虚拟经济就是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各种信贷体系为依托,以各类金融衍生品为补充的一切经济运作形式,其特点表现为:

无形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虚拟的,以钱生钱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作方式,会逐渐脱离实物依托,只通过资本的不断流转,而扩大其规模。

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创新,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观性的无实物积淀或假托实物基础的创新。有着复杂变换的一面:(1)运作方式的复杂化。通过各种创新与衍生,造成运作方式的相对复杂,再加上人为因素,导致运作方式的更加复杂与不透明。(2)组成的多样性。包括各类有价证券,信用凭证等,而且随着衍生品的出现与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组成方式。(3)内部联系的多头性。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实体经济等等之间,以及自身内部都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与影响,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联系会以乘数倍扩张而更趋复杂。(4)不稳定性。在虚拟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各投资者,借贷者等之间及内部的联系与影响都以层层叠叠的各种信用,契约等为纽带,一旦其中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体瘫痪。

扩张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而且经济体越发达,虚拟经济所占比重越大。

投机性。西方经济学中假定人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但因为信息等的不对称与不完全,尤其在对虚拟经济的运作中,人的投机本性会增多。就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虚假繁荣。

回归性。因繁荣的虚假,只要整体运作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实现回归。2008年爆发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作组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它们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通过相互间的作用达到彼此的平衡。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1)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2)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3)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虚拟经济不能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虚拟经济有相当的独立性

虚拟经济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代表。国/债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的成长与壮大;股票,若是新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则能反映实体经济状况,而股市上大部分股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只能是股市上人们对于某公司的行情的判断,并不能完全代表此公司的实际情况。故在很大程度上,虚拟经济的状况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真正状况,表现出一种虚构的需求。

(三)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一定时候,又会影响甚至严重阻碍实体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适度繁荣时,企业便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市场,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能增加那些拥有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消费者的财富拥有量,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信心去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此促进了收入一消费一投资的良性循环。当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合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时,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会造成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因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造成危机,造成资金外逃,股市、房市、汇市、衍生品市场缩水,从而发生金融危机及实体经济危机;造成消费力下降,劳动市场失业率上升,使整个国民经济衰退。

第3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银行的出现始于货币经济的发展。人类如果在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货币也许并无存在的必要。进一步说,如果人类生活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只要物物交换顺利开展,也可以不需要货币。但现实中,完全的自给自足不太可能,物物交换也极难满足需要。

货币是所有交换物的价值度量。货币首先不是经济学,而属于政治学范畴,首先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化问题,本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银行在交换中间发挥了契约和信用的功能。银行从欧洲中世纪中期的一条板凳开始,以货币为工具,扮演支付的角色,不是生产者,不直接创造价值,坐在长板凳上把货币倒来倒去,并不创造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银行业的利润不应过高。如果按照马克思所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和理念,银行业就是不劳而获的范儿。偏执者并非马克思一人,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也不认为服务业创造价值,还不只是银行业。

但无论马克思还是亚当・斯密,似乎都有失全面,最简单的,至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业或资本如果不创造价值,各劳动要素怎么组合在一块呢?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资本及非生产,也都像生产劳动一样创造价值。不肯定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服务业创造价值,全部的现代经济体系恐怕都要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市场上突然有人拉出一条长板凳,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市场需求明摆着。服务业或许不创造价值,但能够帮助实现价值,让潜在价值尽快转化为现实价值。没有长板凳,多少商业价值会胎死腹中呢!有人说过:开天辟地以来,人类有过三项伟大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把银行与火、轮子相提并论,一定意义上并不虚夸。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从根本上讲,一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行为都是创造价值的,但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里面存在本与末的区分,也存在先与后的区别。制造业为本,实体经济为本,包括银行在内的服务业,为制造业及实体经济服务,全部的虚拟经济都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关系不能颠倒,服务业及虚拟经济创造价值是基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基础,再新鲜的花样也只是空中楼阁。

警钟响彻寰宇,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再次向世人提醒银行及金融业“脱实向虚”的巨大危险。美国原本长期以来是个制造业大国,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的份额一直不低于1/5,稳居世界第一。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的萌芽和发展,制造业一度被认定为“夕阳产业”而遭“挤兑”。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占到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35%是由金融和房地产业产生。这明显是非理性繁荣,偏离了价值基本面。去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所以持续至今并得到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绝非简单的“99%”人多势众。

银行及金融业“脱实向虚”导致危机,已不是第一次,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大多数危机中,都可以看到金融业作祟捣乱的影子。还是从全球看,当前银行及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正是电视剧插播在广告里面,原本广告插播在电视剧里,银行及金融业甚至整个虚拟经济是服务并服从实体经济的,但如今反了,虚拟经济坐享大成。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服务并服从实体经济的银行及金融业如何反客为主,大吃“唐僧肉”,甚至一再掀起经济海啸呢?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稀缺放大了银行及金融业的价值。坐在长板凳上倒腾银两,的确不创造价值,确实是寄生在劳动和商业的身上,银行无法自成一体。但银行能够通过为生产者服务而与生产者一起共同实现价值,某种程度上的确点石成金。而且长板凳也不是谁都能够坐的,一是兑换人一般需要有统观全局的能力,二是倒腾银两也具有门槛的,而且一般应该比劳动和商业的门槛要高,两者结合在一起强化了银行的稀缺性,从而导致银行反客为主。

但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高度开放,银行并不具有特殊的稀缺性。有资料显示,中国13亿多人口,只有不到500家银行;美国3亿多人口,拥有8000多家银行。显而易见,相对于中国,银行在美国不算稀缺,但美国银行业仍对实体经济敲骨吸髓。

原因应该在资本的流动性!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由于市场扩张的巨大缺口,尤其资本本身具有的高流动性,使得资本永远具有相对优越进而相对稀缺的价值,从而也导致银行永远处于相对优越也相对稀缺的地位。这也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什么成为全球经济顽疾并久治难愈的重要原因。一定意义上讲,融资难是现代经济常态,大吃“唐僧肉”是银行业天命。

张维迎先生曾寻思:为什么总是资本在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在雇佣资本?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张维迎先生最后的回答是资本可能要比劳动更讲诚信。其实原因更在于商业化和全球化,商业化需要流动性,全球化支持流动性,整个商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流动性。尤其全球化使资本的选择范围更大,有点像“皇帝女儿不愁嫁”。另一方面,全球化使劳动力几乎形成无限供给的局面,香港的劳工成本高,资本就流到珠三角;珠三角的劳功成本升高,资本就流到越南;有朝一日越南的劳工成本也升高,就再流到非洲大陆――资本那一双贪婪的眼如今是高高地悬在整个世界的上空,广大普通劳工阶层几乎没有谈判砝码。这正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重要原因,也是银行及金融业侵害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这两个问题具有内在联系。

第4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快闪店;消费者;实体店;体验营销

一、快闪店的概念

快闪店是一种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为核心诉求,以提供场景体验为出发点,以博取消费者眼球为手段且经营时间短、经营方式灵活的线下实体形式。快闪店与传统实体店的显著区别在于传统实体店以销售产品为根本目的,店铺经营管理以a品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为手段获取利润,快闪店作为一种新型的线下实体营销模式,其经营目的并不仅为销售产品,通过赋予产品的特色体验服务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其核心价值是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场景,包括产品体验和品牌体验场景。

二、快闪店的优势

(一)灵活便捷的经营方式。快闪店的经营相对简单灵活,其经营时间较短,企业不必要做长期的规划和预算,店铺选址、设计装修可选择性大,短期经营省去了大量时间和劳动力成本。注重消费者体验而非销售产品,对于资金周转、销售业绩无特定要求,快闪店的体验和互动设施可以重复使用,装卸方便且易于管理。

(二)场景体验性强。快闪店的场景体验性主要有三种功能:1、产品品质的体验,消费者在快闪店可以直接试用产品,近距离接触产品,全面了解产品的属性,包括材质、制作工艺等;2、热情服务的体验,服务水平高低对消费者购买产品、促成交易有很大影响,服务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形象,快闪店为了吸引消费者,提供业务范畴之外的服务,如免费提供甜点,充电宝,娱乐设备等;3、特色环境的体验,创意设计的搭配、酷炫的道具满足消费者视觉和触觉的需要。

(三)自带社交传播属性。外观酷炫的快闪店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喜欢炫耀,追求新异的心理特点,喜欢与众不同且有新鲜感的事物的年轻人,参与快闪活动,是一种新的社交生活方式的体验,爱分享的消费者拍照并发朋友圈,在网络上进行社交传播,易形成强烈的话题聚集效应。快闪店的外观和设计区别于周边的商铺,其酷炫辣眼、夺人眼球的创意和设计,亦像一个艺术展览馆,可以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围观。

三、快闪店劣势

(一)经营成本高。主要花费在店铺装饰和人工成本两大板块。快闪店装饰采用创意的布置,运用时下流行的跨界元素,主题不同,装饰风格迥异。人工成本是其主要的开支,为吸引人流,邀请代言明星或其他艺人来店;快闪店员工主要目的是提供服务、传递品牌理念,使消费者感受和体验产品和品牌,因此员工需要了解品牌内涵,有品牌和营销意识,高要求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二)效益难以量化和评估。就品牌推广型和引流型快闪店而言,企业很难量化快闪店的效益,快闪店目的重在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而非售卖产品,当消费者体验过产品和服务后未必会立刻去购买产品,消费者体验过程中对于产品和品牌的态度也没有对应的衡量工具,品牌只能根据短期内消费者的反馈和流量来评估效益,未来消费者是否会因快闪店的体验而购买本品牌产品不得而知,而且体验反映出差异化的心理感受,受不同个体因素影响大。

四、快闪店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制定和完善线下实体经济的政策。实体经济要想重新焕发活力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一些企业对实体经济丧失信心,并盲目增加对线上的投入,缩小线下的业务,在笔者看来,这种做法是并不理智,未必使企业保持长久、良性地发展,反而会损害企业的稳定,造成资源浪费,现代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而不是对立。政府作为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把握经济发展命脉,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权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利弊,保障实体经济利益,让企业看到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树立新型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思维。快闪店是从传统线下实体经济衍生而来,其本质仍未脱离传统实体经济的基本框架和实质,但其所采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思维、营销观念、营销方式都远远区别于传统实体营销,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思维根深蒂固。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加之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企业面临经营危机,必须接受前沿的营销观念和思维,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才能顺应时展趋势,获得长远发展。

(三)联合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实现全渠道发展。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完美融合,二者由竞争变为联合,由对立变统一,线上引流消费者到线下实体商店,减少消费者对线下商品服务信息的局限性,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商家提升自身服务或产品的利用率,打通线上和线下全产业链、全渠道,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并选择购买产品。

(四)品牌要洞察消费者需求并进行有效沟通。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使得品牌必须走进消费者内心,了解消费者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并洞察出其内心的真实需求。当今时代,品牌不单是一个符号,更是消费者与产品的情感联结点,品牌需要人格化,人格化的品牌要洞察消费者的社交、娱乐等精神需求,时刻与消费者保持一致思想,培养共同点,并与之实现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第5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Abstract: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showed the new features of capitalism crisis : Virtual economy’s excessive dilation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ity economy. It also proved the rationality of Marx’s labor value theory.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 Entity economy

作者简介:赵朋(1986―),男,山东济南,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经济关系。

2008年爆发于美国进而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这场被称作“金融海啸”的危机由美国华尔街市场上爆发的次贷危机开始,逐渐转变为金融危机最后演化成经济危机。从空间跨度上看,危机从美国输向全球;从经济层面跨度上看,危机从虚拟经济输向实体经济。按照《资本论》中的观点,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局部的、短暂的金融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从虚拟经济的层面蔓延到实体经济的层面,虚拟经济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阻碍了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

《资本论》中对虚拟经济有过论述。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划分是相对于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而言,他认为,在实体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必须通过与实物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才能产生利润;而在虚拟经济活动中,资本可以不经过生产―流通―交换―再生产这样的循环就产生增殖。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而类似银行汇票等证券类的资本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凝结在其中,因而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最终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而被称为“虚拟的”。

现在虚拟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虚拟资本的种类也从当年的汇票、股票等简单形式发展到RMBS、CDO等复杂形式。尤其在美国,虚拟资本种类不断翻新。美国通过证券化创造金融衍生品,把流动性差的某个或某一组其他形式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例如某银行发行了许多住房抵押贷款,该银行把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组成一个住房抵押贷款池,以此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一只债券就被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在RMBS的基础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证券化,发行以RMBS为基础的债券担保债权权证(CDO)……在理论上债券化的过程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但是这些金融衍生品是否真正存在价值呢?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创造归属于虚拟资本的范畴,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因此不存在任何价值。但西方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只要商品对人有效用就有价值。既然虚拟化的股票和债券可以给人带来收益,那么这些虚拟商品本身也是具有价值的,而它们的价格则是由市场交易中的交换价格来决定。而价格的规定在理论上主要依据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提出的预期资本收入化理论。所谓预期资本收入化,是用来表示经济流量和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简单说,就是资本存量的价格等于预期收入除以利息率。由资本价格公式可见,资本的价格是由预期收入和利息率两个因素决定,资本价格的高低与预期收入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变化。预期收入资本化公式为美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创造庞大的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可以通过利率杠杆将其所得收入进行资本化,而资本化后形成的资产价值将是原预期收入的数倍。美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创造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打包处理后卖给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将全世界的资金流都吸收到自己国内,从而通过预期收入资本化在自己微小的实体经济旁边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虚拟经济。美国这种策略的实现依靠的是美元在世界经济殊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通过牙买加协议逐步确立了美元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虽然美国的GDP只占全球份额不到25%,但美元却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印纸币的方式来偿还自己欠下的巨大国际债务,从而将自己国内的经济危机转嫁给世界。

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比例协调时,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贪婪是资本家的本性。马克思就曾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家对于增殖的贪婪追求做出过精辟的描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虚拟经济创造的财富具有自行放大的特性,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经济的虚拟化。当经济虚拟化程度过高,就会脱离实体经济的控制,迅速膨胀化泡沫化。而原先作为资本存量增殖根源的预期收入本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来自未来的收入,一旦经济形式发生了波动,人们对于未来前景的信心有所动摇,必然会导致预期收入的减少,从而使虚拟经济产品价格急速下降,而虚拟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使人们的信心更加萎缩……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之前依靠金融衍生产品和预期收入资本化公式吹涨起来的虚拟经济泡沫破灭,其价值大幅缩水,从而引发危机。

虚拟资本的特征、运行机制以及价格形成的方式决定了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真正的价值只能通过实体经济中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让我们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也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资本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会计;作用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流通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交易活动。从实质上来看,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估值过程转化为未来的符号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形式的日益增多,虚拟资产交易方式随之复杂化,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依然保持着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依存,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预期收入决定着虚拟资本价值,这说明虚拟经济实质上是根据实体经济利润的变动而变动的。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其虚拟资本的预期利息收入就会随着企业利润率的提升而变得越高。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下,虚拟资本的经济符号随之增多,尤其对于衍生金融产品而言,逐渐模糊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是这仍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预期收益和折现率仍是企业股票、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的基础;证券预期收益和折现率是资产担保证券、证券基金的重要依据;预期社会平均资本收益与折现率是利率、政府债券的确定依据。通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可以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体经济若发生产品积压、资金回收困难等情况,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益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虚拟经济的附和价值波动;虚拟经济的交易时间短、反应迅速,受金融政策、投资主体预期、市场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时常与其真实价值背道而驰;在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市场消费能力不足,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情况下,虚拟经济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出现经济泡沫,易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影响。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作用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需要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而会计能够如实反映投资对象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投资对象在某一经营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些信息能够为投资者进行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提供依据。虽在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中,投资者需要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强。1.有利于传导价值信息。会计是联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在两者互动中起到信号传导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对证券价格能够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股票计价模型可以推导出,会计账面价值和未来盈余的现值对证券的市场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因其自身具备的即时性、连续性等特性,提升了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应用价值,使其与股票的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投资者可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偿债情况进行评估,在决策是否持有该企业债权时,可根据评估结果对衍生证券进行估值,将估值作为决策依据;三是通过汇集微观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从宏观的视角掌握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利率、基金、股指的估值提供衡量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证券投资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实质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传导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依据。2.有利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将会计目标定位于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会计目标实际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方向,特别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由于其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运行,所以通常会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这就促使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满足保护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益的根本要求。企业会计目标的选择受企业利益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这一关系的制约下,企业会计会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会计监督审计等工作。3.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会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由业绩计量转向资产价值计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引导作用,让投资者能够准确评估投资价值、识别信贷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与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实现与经济体系的互动,体现会计的社会性。4.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计与经济体系的互动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信息传导方面。在市场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处于波动的状态下,可以有效结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充分反映企业权益变化。会计主要通过微观经济的运行,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国家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企业会计报表以披露市场价格为主,通过调整企业预期收入,可对国家投融资决策和市场价格变动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进行信号传导,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减少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体现会计的使用价值。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局限性

1.会计计量以市场价格为计量依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投入价格与脱手价格都与市场价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市场价格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市场的管理以及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干预都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价格有很大差异,电能、电信、石油、地产的价格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监管,所以无法证明其公允性。由此可见,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其资产定价的“公允性”未必相符,换言之,对它的计量结果无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2.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会计信息是个体通过理性的处理过程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虽然受到会计准则和审计的监督,但会计计量过程仍然归属于个体理性行为的范畴,正因如此,对它的盈余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就公允价值而言,它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价值进行估计,要达到“公允”,就必须要求会计应当以独立的立场对企业的资源和收益等进行准确计量,由于会计很少能站在独立的立场完成计量工作,所以会计信息必然存在现实的偏差,公允价值则会被借以操纵会计盈余,这样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3.会计信息披露滞后。会计信息中所反映的交易和事项全部都是已经发生的,并为使用者提供报告日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价值。会计分期假设虽然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获得了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上看,会计信息披露仍相对滞后。一旦会计信息被披露,其中的内容便会被投资者用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但由于时间与决策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会计信息具有了增大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能。

第7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结构; 合理值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日趋完善,金融业务与产品不断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开始由“银行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在这样新的经济金融背景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孕育的一些传统金融监测指标已经无法完整而又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之间的关系。2010年,一个用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新生概念―社会融资规模顺势而生。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分为四大部分:①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②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③直接融资,包括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④其他,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值的判断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了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从总量上描述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融资的状况。另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囊括了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等金融子市场,内涵广泛,统计口径宽泛,从而可以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子市场的视角描述资金的结构和流向,多层次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信息,从结构上深入剖析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要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一)总量的合理性

从总量上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需要总量的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是其结构调整的基础。

首先,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与宏观调控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是监管当局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变革的背景下对宏观调控实践作出的重大创新。所以,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等经济指标的关系密切,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同样的,社会融资规模与CPI的关联性强,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能够影响物价水平。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保持适合的货币流动性,稳定住通货膨胀预期,这样才能稳定物价总水平,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社会融资规模应当顺应宏观政策导向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融资规模关系密切的货币政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一个重要检测指标,扩大了M2,新增人民币贷款等传统金融指标的监测范畴,将监测的范围延伸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等金融子市场,拓宽了货币政策的关注面,更为全面而又准确地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总量。对于社会融资规模本身,它的合理值应当符合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定能够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有助于保持合理的融资成本,并且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保持合理的融资成本,推动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推动私人投资的发展,有效增加社会投资总量。

(二)结构的合理化

从结构上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需要结构的合理化。

首先,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细致地反映了金融体系中各个不同部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信息,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就体现了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结构,而合理的资金供给结构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影响消费投资,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改善产业、消费、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

第二,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突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扶持。虽然,社会融资规模不仅仅只是信贷市场的反映,但信贷市场仍然是社会融资规模的重点监测对象。信贷市场是服务“三农”的主体,加强“三农”信贷投放,保持合理的“三农”信贷总量以及增速是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不同的融资渠道,不同的金融工具给予小微企业以资金支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体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重点支持。

第三,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须处理好表内、表外业务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中,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迅速崛起,除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等表内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中,这部分资金也能被清晰地反映在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中,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规范问题,不断出现的监管漏洞,监管盲区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逐步引导表外业务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减少表内业务资金通过不合规的表外业务流入市场的情况,减少干扰金融稳定的因素。

第四,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须处理好直接、间接融资之间的关系。面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总理就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市场的筛选功能引导资金配置,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进一步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同时也分散了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促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实体。

综上所述,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值是满足总量适度,结构优化两条标准的数值区间。(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8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一、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 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 理论 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 历史 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是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 金融 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是 网络 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 r., 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 规律 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 分析 。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 电子 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 现代 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 政治 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 科技 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适度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但又密切联系,各种形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形成并发展,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股份制的出现不仅在股东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融通,而且有利于 企业 加强管理,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虚拟经济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适合价格剧烈变化要求的,新的工具和市场形式可以用来防范价格风险,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网上交易的开通,为更多的潜在交易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可能,并大大地推进了跨越时空的金融交易。此外,网络超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简化购物手续,而且会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虚假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或标的物)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空间有所延拓,此外,较低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趋于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股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托宾"q比率"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成,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三是,虚拟经济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虚拟资本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权证,因而具有虚拟性。然而,虚拟资本的形成并非"虚无缥缈"或"无中生有",而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产生,并形成对实体经济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倾向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借贷资本形态转化为股票分红,这样,不仅使产业资本的来源得到保证,而且倾向于降低资本成本;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扩大,并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就网络经济而言,虚拟交易场所和空间的扩大,不仅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而且直接降低了相关设施成本,如网上购物、网络交易相对降低了实际经济交易活动的寻租成本或交易成本。

四是,虚拟经济可对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重组。

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运动为特征,与实体资本相比较,虚拟资本所有权的市场性更强,其价格构成中包括预期因素和时间因素。尤其是一些新的风险对称性金融工具可以对实体经济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风险的重新"捆绑"。

总之,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离开实体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相应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

四、过度虚拟 经济 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 影响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其 发展 是实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虚拟经济的优点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其不利影响会有所放大。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促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过度发展、缺乏管理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第一,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quot;虚假繁荣",出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

股票交易本来有利于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和股票融资,但是,如果股票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转手率太高(这意味着其价格变化频繁而且幅度大),股票市场所停留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尤其是价格下降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形成需求萎缩而直接影响到 社会 总需求变化,使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加剧。为此,大多数国家创建商业银行、组建股票市场、 金融 衍生市场以及开通网上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不在于促进虚拟经济的膨胀。经验表明,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常常会形成金?quot;泡沫",最终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系或相关资产,其价格变化表现为对实体经济预期趋势。实际上,虚拟经济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未来变化的一面镜子或参照物,展示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正因为如此,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实体经济行为的相应变化,比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供求变化;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外汇现汇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因此,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供求失衡的力量。

第三,虚拟经济可能成为监管和税收的"盲区"。

虚拟经济的高级形态中以非中心场所为特点的市场部分可能游离于宏观管理之外,与实体经济相比较,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较难得到确保,监管上有可能存在"漏洞",尤其是虚拟经济往往处于国家税收管理范围之外。一旦大量的实体经济行为为虚拟经济活动所替代,国家税收的税基范围会相应缩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合理增长。

五、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机遇来看,随着全球 网络 业的发展, 中国 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外资正看好中国网络市场的前景。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日本、美国和中国 台湾 省的上市公司通过加强 科技 开发,实行向网络公司转型,把发展目标瞄向中国市场。

从挑战来看,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小,受 企业 运行机制的影响,作为虚拟经济初级形态的股票市场还有待规范和发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受到强大的制度性约束,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是,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 会计 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五是,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 电子 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据报导,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仅在加州就要关闭120家分行,裁员3700人。 今后若干年内,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网点将减少一半左右。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文献 :

1.hayek, f. a., 1939, "price expectation, monetary disturbances and malinvestments", in hayek, profit,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2.hiferding, r., 1910,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第9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

如果说美国危机和欧债危机是异化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失败,国家资本主义是否可以避免金融危机?是否像“崛起论”所认为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比自由资本主义更成功的模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并不是必然的。

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主要是私人资本。政府行为受选票政治影响很大,当“资本异化”后形成的利益群体与选票政治密切联系起来以后,政府行为与“异化资本”的利益就被捆绑在一起,政治家们把持的政府政策的利益导向加剧,也加剧资本的异化。

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显然是以国家力量主导资本的运行。在这种经济形态中,除了私人资本以外,国家也拥有相当规模的“资本”。如果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体能够依靠国家的力量,坚持资本的直接投资的本来属性,改革一切阻碍直接投资资本自由流动和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推动实体经济按照经济规律发展,它虽然不可能避免产业周期带来的经济波动和影响,但是可以避免重大经济和金融危机。

但是如果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简单采取所谓国际接轨的方式,接轨了被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的以金融资本的自我膨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不但私人资本被异化,强大的国有资本也会脱离实体经济,异化演变成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会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爆发。

中国被一些著名的国际报刊杂志排入了国家资本主义之列,也被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崛起的一个案例。但是我们认为,崛起的过程还未划上句号。中国经济至今能在美国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保持元气,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论最初的出口导向,后来的扩大内需,还是近期的发展方式转型,中国都牢牢把握了依靠实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主流的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仍然属于直接投资资本的范畴,经济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去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整体实力大幅增长。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美国危机晚几年爆发,中国经济恐怕难逃劫数。中国已经出现资本异化的萌芽,有必要对资本异化的动态保持高度警惕。

去年温州的“钱赚钱”的“全民投资”就是区域资本空心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如果不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还可带动银行资本虚拟经济的产业空心化,成为国际异化资本主义的国内版。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现在各方都呼吁,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确,成立更多的草根金融机构,使民间资金名正言顺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是正确的。但是如何确保这些草根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确实如人们所期望的,对做主营业务的小微企业发放信贷,而不是套取银行资金和高利贷的过桥贷款,也是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果只放不管,民间资本完全可能率先“异化”。更要注意的是,如果把这个过程定位为让大量非法集资合法化,定位为直接投资资本的金融化,未来资本异化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中国就会大增,也等于埋下国家资本主义失败的伏笔。

最近有报道质疑中国银行业的暴利。已经公布业绩的几家上市银行,其利润增长都在40%-50%之间,不但大大高于9.2%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且银行资本利润率已大大高于第二产业,还高于一直被称为暴利的石油和烟草业,这是不正常的。脱离实体经济的银行利润增长,有可能是投资高风险“钱赚钱”游戏的“资本异化”的结果。更糟糕的是,银行的不合理的高利差利润提高了资金成本,可能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