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亲爱的营销将士们:

在2011年即将来临之际,谨此向战斗在营销一线的营销将士们表示衷心的祝愿,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业兴旺、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广大营销将士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团结进取、奋力拼搏,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所在行业的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也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经过全体营销人人的共同努力,我国营销战线上的工作人员用短短3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发展的历程,产量快速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品种结构更加优化,企业做强做大优势明显,销售品种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营销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令所有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厚礼!

新的历史时期,营销依然是朝阳产业。但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使2011年的营销工作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坚持就是胜利”的营销发展战略,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把我国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营销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2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TPP RECP 逆全球化

一、美国退出之前的TPP

(一)TPP究竟是什么

TPP全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享有“经济北约”的称号,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之一。其发起国为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奥巴马上台后为了从经济上贯彻亚太再平衡战略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1.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TPP本身的目的在于从经济上遏制中国。从短期来看,TPP的统一监管标准(包括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及信息自由)是中国现阶段所不能达到的,因此该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与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多边贸易组织总是将非成员国排除在贸易体系之外,那么这个贸易组织的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更何况中国是国际贸易大国,是世界最主要的大经济体之一,是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TPP成员国之间实行零关税政策,很多人认为这项政策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致命的打击,例如TPP有这样一条规定“纺织产品从纱开始之后的所有工序和原料都在TPP成员国内进行将享受12国内零关税的待遇”。通俗的来讲,一条牛仔裤在中国的售价为10美元,从中国出口到美国需要交纳相应的关税,其在美国的最终售价将为13美元,而同样的一条牛仔裤在越南的售价为10美元,由于享受到TPP内成员国零关税的政策,这条牛仔裤出口到美国的售价依旧是10美元,我想美国群众应该不难抉择究竟是选择哪一条牛仔裤。长时间的价格劣势将会导致一部分的纺织企业由中国转迁至越南等TPP国家,导致中国由纺织产业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减少及纺织产业本身的流失。很多人甚至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动摇,越南也希望经由TPP提升本国的经济地位意图将“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vietnam”。亚太地区以及美国是中国的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长此以往将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冲击,令中国现阶段本来就不景气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2.中国如何反制TPP。对于TPP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近年来中国与TPP内的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包括中韩、中瑞、中澳等,与此同时中美、中欧之间关于投资协议的谈判也在不断的加速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不断取得成功,我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及“一带一路”的重点投资建设使我国对外贸易变得更深层、全方位。因此TPP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作用并没有达到美国等国家的预期效果。

近年来中国先后与多国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包括了原本属于TPP的秘鲁、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而文莱和马来西亚虽然没有直接与中国签订相应的FTA但其所在的东盟也已与中国签订FTA,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加拿大的FTA谈判正在加速推进,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也在积极磋商中。中国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达到了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的目的,打破了TPP给中国经济套上的贸易枷锁,因而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并没有起到遏制中国经济的作用。

二、美国退出TPP后

(一)TPP各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TPP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主导的,占全球GDP的40%、贸易额的33%。在TPP12国中,美国占总GDP的60.4%,日本占17.7%,可以说在美国退出TPP之后,TPP就没有了意义。在TPP四面楚歌之时中国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向TPP各国伸出了橄榄枝,秘鲁和智利等原TPP国家都纷纷表现出对RCEP的浓厚兴趣。

1.日本应对美国退出TPP的措施。日本媒体近期表示如果TPP停滞不前,那么日本将会将重心转移至RECP。从近期日本针对RCEP的各项举措看“重心的转移”已经提上了日程。日本和中国等16国参加的RCEP谈判将于2月27日在日本的神户市举行。在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之后这是亚太地区第一次举行此类型的会议,美国退出TPP之前该协议一直作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心,而在美国退出TPP之后日本便着手主办RCEP会议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日本在RCEP中的影响力。

相对于TPP对中国的完全排斥,在RCEP内中国的影响力要远超日本,甚至可以说中国是RCEP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适应各国发展状况的自由化”,这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确立等同于TPP水平的自由化和透明度较高的投资准则是矛盾的。因此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重心转移至RCEP后,RCEP内部的争议将会逐渐加大。东盟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明显,就此而言制定适应发展的宽松协定更加符合东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宽松的协定将会成为日企在区域内开展经济活动的掣肘因素,日本在今后的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将部分TPP协议内容逐步于会议中提出,以期达到更大的自由化便于日企在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

参加本次RCEP会议的国家主要有三个阵营。第一个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TPP国家,他主张建立高质量的协议规则。第二个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老牌RCEP国家,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日渐浓厚,加之美国退出TPP等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在亚太地区出现了暂时的经济空白,这些国家希望抓住机遇和空白期掌握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最后一个则是泰国、老挝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认为自由化的加深将会对本国的产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他国家必须以高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作为对他们的补偿。日本为了提高其在RCEP中的影响力提出为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援助,迎合第三阵营的期望积极拉拢第三阵营国家。而我国依旧坚持主张低水平的协定,认为低水平的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更加友好。在第一、第二阵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第三阵营如何选择可能会直接决定RCEP走向何方。

2.美国退出TPP并非示好中国。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TPP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经济上配合亚太再平衡战略,从对外贸易上遏制中国延缓中国的崛起,保住其霸主地位。然而,TPP的推行实质上并没有为美国自身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例如在纺织和服装行业,TPP推行之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在加入TPP之后取而代之并不是美国自己生产的纺织产品而是越南的纺织产品,同样的在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领域,替代中国制造的依旧不是美国自身生产的产品而是由马来西亚及日本等国生产的电子产品。换句话讲就是换汤不换药,加入TPP并没有改善美国本土的低端产业,也没有为美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其本国的低端产业劳动者也没有从中获益,依旧难以找到工作。

特朗普在宣誓就任总统之前便宣布自己上任后会退出TPP重新开展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以便“把就业机会与企业带回美国”。例如,特朗普曾多次致电苹果公司CEO库克希望他能将在中国的苹果手机制造工厂迁回美国并将为其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十几年前美国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获益,而现阶段美国却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因此退出TPP对于美国来说也许并非是坏事,特朗普退出TPP也绝非在向中国示好毕竟每一位总统都是维护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誓言要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将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关税,并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显而易见特朗普对中国的敌视态度是很明显的,中国与美国在贸易等方面的博弈并不会因为美国退出TPP而减弱,未来的道路依旧不可预期且崎岖不平。为了增加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抵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的很多产品征收大量的关税,例如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超过500%,而其他的产品例如纺织产品、电子产品、轮胎及铝产品等未来也可能进入反倾销的范畴。

(二)美国退出TPP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美国退出TPP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在美国推行TPP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了响应美国积极促成日本加入TPP,而越南等国家为了加入TPP接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协议条款。TPP、外交、军事三者为拉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三驾马车。很多的国家愿意达成协议甚至接受不平等的条款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力推行TPP之后跟着美国的步伐能够为本国谋求更大的利益。美国一旦退出,TPP能为各国带来的收益就是十分有限的,而很多国家还要继续忍受不平等的待遇,TPP的吸引力就大幅下降了。美国突然在TPP上的撤退战略忽略了盟国的利益也没有考虑盟国的感受,因此实质上美国退出TPP并不简单的是退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而已。美国不负责任的退出事实上将会为美国的政治外交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利福利亚大学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的专家VictorShih表示“退出TTP将会改变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美国将被视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安全领域”。这样一来中国在亚太地区掌握主动积极推行由中国主导的RCEP就显得容易的多。

美国退出了TPP,同时美国又并非RCEP的成员,显然短时间内美国在亚太地区将会出现经济领域的空档期,美国退出TPP无疑将会减少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将会有所改善。同时美国放松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介入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期,中国应抓住机遇期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增强自己在亚太地区甚至是世界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在新的去TPP时代,应对愈来愈不确定的国际形势是具有挑战性的。在美国的退出TPP之后,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体,本属于TPP的国家将会对我国产生更大的诉求,在提升中国的贸易话语权的同时,也同样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在贸易体系中的责任与负担。

2.美国退出TPP是全球化经济裂痕的缩影。特朗普在就职演f中将美国存在的问题直指民众与精英阶层的矛盾,提出“美国参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撕裂自己”。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精英阶层利用这些潜力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全球化经济的背后是大财团利益对普通民众利益的不断侵蚀。不难理解,美国退出TPP是特朗普还惠于民的措施,受到了普通美国民众的支持。无独有偶2016年6月23日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确认脱欧,同年12月6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因修宪失败而下台,就在特朗普宣布退出TPP的同一天,欧洲主要右翼民粹主义声称,民族国家最终将会回归,2017年将是欧洲大陆“觉醒的一年”。可见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

当今世界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更是将“贸易保护主义”推向了,经济全球化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享受全球化的带来收益的同时如何更好的规避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损害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但值得提出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依旧是主流,和平、发展、共赢依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令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动日益自由,世界市场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的完善,跨国公司、跨国生产早已屡见不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效率获得了巨大的提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增强,各个国家在享受收益的同时确立了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更加深化的国家关系。作为全球化经济的一员,保证自身的利益是必然的要求,但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自己在国际舞台的责任。更好的参与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成为全球化的一员,更重要的是要使全球化成为国内经济的促进因子,利用全球化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

虽然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发达国家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警示我们还惠于民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创造了发展成果而发展成果带来的巨大收益却由少数人瓜分,长期以往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同时我国必须在国际合作中保证自己的主动性,拒绝“捆绑利益”,在坚持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谋求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尽管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的,各国之间通力合作、相互依存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新的国际形势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给予了新兴市场国家更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显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收获利益的同时完全避免其不利影响,虽然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集聚了大量的遗留问题,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全球化的必要性,只有适应和正确引导当今全球化的新形势,坚持推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重新归于正轨。

参考文献

[1]张宗斌.日本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及借鉴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2]吴涧生,曲凤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趋势、影响及战略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01).

[3]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

[4]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7(3).

第3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一、金融改革面临的全球经济局势变化

21世纪特别是近三四年,中国的金融改革面临的环境已完全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格局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与影响,发生了微妙变化,具体概括有三个方面:

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金融改革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所处的通胀时代刚刚结束。防止全球通货紧缩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当今世界经济,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已成为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的主要担心。相关主要中央银行正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择机提高利率水平。因此可以说,世界流动性偏多,是当今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世界环境特点之一。

2.在现在人们常说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的中央银行始终处于警惕货币供应过多、警惕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升过快的紧张气氛中。尽管八九十年代中国也曾发生过高通货膨胀,但那时的担心主要来自于国内因素,而当今中国警惕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是由于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多,是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交织造成的。因此可以说,防止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是当今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世界环境特点之二。

3.在实体经济方面,当今中国与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名列世界第四,贸易总额名列世界第三。“看好中国、投资中国、购买中国”,自然已成为国际资金投资的主要选择,这是当今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世界环境特点之三。 概括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着全球货币过多,中国经济长期看好,世界游资积极涌向中国,中国货币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的世界经济环境。

二、环境变化下金融改革的思考

1.必须认识清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是应该防止货币过多,引起高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过快上升,还是应防止货币过少,引起通货紧缩?这是下一步金融改革与开放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大前提。如果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金融改革,重要的不是总量问题,而是传导机制问题,是结构问题。

2.在基于国内不缺资金、全球资金过多并纷纷看好中国、投资中国的基本判断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采取解决中国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各项综合对策;另一方面,基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又要防止短期内世界资金过多的冲击中国。当前,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经济内在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渐变的节奏。

3.金融业对外开放,同其他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样,没有之前的对外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显著成绩。同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金融已经逐渐渗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弄得不好,最容易使中国经济在突发时间内出现全局性、难以收拾性的问题,要正确把握中国金融开放的节奏与次序。

4.在正确把握金融对外开放的节奏与次序的同时,必须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与全方位创新。我们要迎接更大的开放,必须改变很多制度,而为了适应这些新制度,必须要壮大自己的机构,培养自己的人才。

三、近期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

基于上述判断及其认识,当今中国必须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与全方位创新。必须从眼下的经济金融矛盾出发,选择改革的重点。涉及的内容很多,择其重点而言:

1.就货币政策而言,应该在继续看好中国金融“国门”的同时,一方面尽快采取各种缓解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综合政策,包括有些是央行力所不能及的政策;另一方面央行要高度警惕日本泡沫经济征兆在中国的出现,不能简单遵循过去货币调控的经验比例,不能陷于价格调控还是数量调控,选择货币供应量目标、利率目标还是通货膨胀目标的讨论。

2.趁着中国金融尚未向全世界彻底开放之前,抓紧时间,鼓励金融机构全方位、大胆创新,在境内彻底先开放,锤炼金融机构与普通工商企业,培养各种人才,已是时不待人。为适应境内全方位、大胆的创新,必须采取措施,改善现有低效率的“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迅速改变现有金融上层建筑不适应金融事业大发展的状况。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重点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企业资本形成机制。一是要结合中国绝大多数有活力中小企业资本的规模,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要求,真正鼓励、方便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新,严格上市条件,开设创业板块的时机基本成熟;三是修改原有制度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开展企业重组并购中的融资;四是引导产业基金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广泛动员和组织境内闲置资金参与企业资本形成,运用杠杆效应,与境外社会游资竞争,帮助国企改革,尽快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第4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摘要】2016年,全球煤炭能源需求稳中求进,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政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鉴于此,通过对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煤炭生产与消费及国内煤炭行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提出我国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以期为当下我国煤炭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可参考信息。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三大主体。煤炭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储量大、分布广。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无疑在世界煤炭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导致煤炭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亏损面超70%以上。在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将对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世界煤炭经济形势的现状分析

1.1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根据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球煤炭经济可开采储量为8915.31亿吨。主要集中在美国(26.6%)、俄罗斯联邦(17.6%)和中国(12.8%),此外,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共占34%。2015年,上述10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

1.2世界煤炭的生产与消费

1.2.1世界煤炭生产状况

根据B P 统计,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38.3亿吨,较上年降低了4.0%。2005~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26.4%。2005~2014年亚太地区与全球煤炭产量变动趋势一致,亚太地区煤炭产量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特点,2015年亚太地区产量稍有回落,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70.6%,较2005年产量59%仍增长了近12%;欧洲及欧亚大陆煤炭产量呈现负增长,由2005年产量占全球比重14.3% 下降到2015年的11%;北美洲、中东、非洲煤炭产量总体保持平稳。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是世界煤炭生产的风向标。

1.2.2世界煤炭消费状况

200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3130.6百万吨油当量,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已达到3839.9百万吨油当量,环比下降了1.8%。过去1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2.6%,而全球煤炭消费从2012年开始进入低速期,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速低于过去10年平均2.1%的增长速度。

当前,亚太地区不仅是全球煤炭生产中心,也是全球煤炭消费中心,在全球煤炭供需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BP数据显示,2015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72.9%;欧洲及欧亚大陆、北美洲煤炭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2.2%和11.2%,2005~2015年均呈现负增长趋势;非洲煤炭消费量保持平稳。

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下降了4%和1.8%。产量创下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最大降幅来自亚太地区(-2.9%)和北美洲(-10.3%)。尽管其产量下降了2%,中国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除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之外,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都在下降。全球消费的减少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萎缩。

2我国煤炭经济形势现状分析

2.1煤炭产能过剩

2.1.1煤炭供给能力巨大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使得煤炭资源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生产与在建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煤炭进口量超过2亿吨,约占煤炭消费量的8%。综合计算,我国煤炭总供给能力已超过59亿吨。

2.1.2煤炭需求放缓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降低至2015年的6.9%,单位GDP能耗1.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66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降幅达到50%以上。同时,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也受到较大影响,由2007年的占比75%下降到2015年的64%,累计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截止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在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超过60%降至未来的50%以下。中国煤控项目组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要达到上述煤炭控制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假设2016-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速将维持7%的水平,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6%,至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56.5%,那么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年均煤炭需求增速将降至-1.59%。

2.2煤炭行业盈利能力日益衰退

我国煤炭供给失衡导致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处境艰难。2011年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最高为855元/吨,从2012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72元/吨,此时,煤炭价格从历史最高点跌近60%。同时,内蒙古、陕西等大量煤矿出现亏损,纷纷限产、停产,煤炭企业经营情况苦不堪言。2015年,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滑65%,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8.8%,行业亏损面达90%以上。

2.3环保压力日趋凸显

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煤炭需求激增和高煤炭投入发展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题。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如2012年初PM2.5及其形成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不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损害我国可持续发展。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根据研究,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煤炭燃烧。

煤炭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消费侧,从消费方面看,清洁利用程度低是当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当前煤炭行业还存在企业主体分散、小煤矿过多、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度低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同时煤炭产能过剩现象会比较严重,对煤炭生产形成双重压力,倒逼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

2.4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

近年来,由于环境、政策等因素,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炭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大幅下降的国际煤价也直接影响着国内煤价市场。自2009年,我国由煤炭进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从2009年的1.26亿吨上升至2013年的3.3亿吨,5年之内增长了162%。

尽管随着国内煤价下跌现状和国家收紧煤进口政策,进口煤数量有所减少,但绝对数量仍然巨大。

3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3.1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去煤化”的呼声,我国政府也明显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提出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等一系列陷煤控煤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意味着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3.2煤炭清洁发展战略定位清晰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将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3.3煤炭工业发展迎来诸多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高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和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煤炭行业转换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4结语

从国际看,世界煤炭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趋势明显,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消费重心加速东移,煤炭生产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M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能源革命加快推进,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行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拐点。

参考文献:

[1]刘敬青,李宏.世界煤炭贸易及我国煤炭进口的新趋势[J].综合运输,2013

[2]王全英.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2013

[3]郭娟,李维明,么晓颖.世界煤炭资源供需分析[J].中国煤炭,2015

第5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在这种背景下,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复苏是“自私”的,它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论点看似有道理其实非常值得商榷。要判断美国经济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当今世界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形成紧密联系,技术进步通过供给面来影响本国及全球经济。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经济复苏的国际影响。

国际贸易

美国经济增长会增加其国民收入,从而拉动进口需求。根据笔者计算,1980?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与进口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两者高度相关。诸多亚洲国家加工贸易比重较大,进口并不一定代表最终需求;而美国的加工贸易比重较小,它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其进口会直接拉动世界经济的需求。学界对美国经济复苏拉动贸易需求的影响机制并没有太多异议。

国际金融

各界之所以担心美国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基于金融渠道的考虑。美国经济向好会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利率也会相应提高,这会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进而对新兴市场带来冲击。

上述机制虽然符合逻辑,但在衡量资本流动的驱动力量和影响程度时需要具体分析。影响资本流向的因素非常之多,本质上取决于国家之间投资回报率和风险的对比。2010?2015年,尽管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平均增速仍比美国高3.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仍然较多,整体投资回报率也高于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维持近七年,2015年12月小幅加息0.25个百分点,从美联储的表态看未来加息节奏将非常缓慢,因此新兴市场和美国之间的利差不会迅速消失。因此美国经济向好即使吸引国际资本回流,但从实体经济增长率、利率等指标差异看,美国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很强。

孤掌难鸣。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身经济形势的恶化和经济风险的积累,美国经济复苏因素在资本流动中有多大影响程度,需要深入的实证分析才能下论断。

技术外溢

技术进步是决定各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驱动,美国经济向好一般伴随技术革新或生产效率提高。美国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领先者,新兴市场通过技术传播和技术模仿也能够获益。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互联网革命不仅造福美国,全世界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都发生革命性变化,通信、交易成本显著下降,居民的社交模式也发生显著转变,美国出现“新经济”热潮,各国也涌现大量商业投资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引领第二轮信息技术革命,美国企业与之相关的投资迅速增长,这种产业热点也扩散到全球。美国企业处于研发前沿,可能从技术革新中分得更多蛋糕,但技术进步也会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外溢到新兴市场国家。

综合来看,美国经济复苏从贸易渠道拉动新兴市场外需;从金融渠道可能会吸引国际资本回流,但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评估;美国的技术革新不仅有利于自身,其他国家也能够从中受益。因此,美国经济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很难给出非正即负的答案。

第6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作为一名信用联社关的普通干部,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省联社县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从年月日至月日,历时15天时间。在15天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不仅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在认识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女子监狱之行,我们得到了极大的,让大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了一次升华。现把我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政治觉悟,完善知识架构。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趋快速,形势的变化也越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更好的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为自己定好位,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进一步发挥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大局出发,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拓宽思路。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知识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符合人民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业务能力。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对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政府的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期望,不辜负人民的信任,真正做到不辱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坚定了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作为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今后要努力将学习的方法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勤于学习,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否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对人民负责的问题,只有努力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把组织和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只有精通业务,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才能发挥好机关公务人员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更新地掌握好各类知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总之,为期两个月的党校学习生活给我补充了很多营养,它将是我工作与生活的新起点。在我的记忆中,我会永远珍惜和怀念这段美好时光,会永远记住我的授课老师和每一位同学。今后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工作等待我去做,我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用学到的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7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1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5-0037-03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程亦婷(1982-),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离开更不能背离经济全球化。俄罗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在研究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改革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无法回避它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关系。俄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且它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资本和世界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因此,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到路径选择、具体措施,都能看到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对俄罗斯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型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

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与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至、无时不在,以至于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即使是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完全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和发展;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封闭孤立地进行而不与他国的政策和行为息息相关;反之,一国的一种重大经济政策和经济波动,往往也会迅速波及并影响他国以至全世界。因此,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离开更不能背离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方面的因素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广泛地实行市场化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消除了与以市场经济为本质特点的世界经济的差距;二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政策上减少了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干预。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世界经济在空间概念上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二、转型道路选择与全球化

苏联解体后,回顾其70多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计划体制尽管曾在特定的历史年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上它是一种低效的经济。计划经济的弊端是促使俄罗斯进行经济转型,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内部因素,但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正是出于对经济转型和经济开放的美好预期,采取了所谓“休克疗法”的激进方式,同时进行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市场。

首先,发达国家无一例外是市场经济。尽管长期的冷战增加了与西方交流的困难,并且有限的交流还常伴随着新的失真,但苏联人民对于市场经济并非完全一无所知。东、西两个德国是两种制度最形象的对比,西方市场经济伴随着西德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一体化程度很高,这种认知很容易普及到所有成员国内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交流的范围逐步扩大,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信息交流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东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富裕”对苏联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说摆脱旧体制是决定要告别贫困,那么为追求富裕则只能向西方学习――走市场经济之路。

其次,东欧国家剧变与中国市场改革的示范意义。柏林墙被推倒以后,1989年底至1990年上半年,中东欧地区原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了深刻的制度改革,走上了“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一些国家实施激进的市场经济转型措施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此外,十多年时间的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在中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为俄罗斯选择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供了支持。如果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模式――比如是选择欧美式的自由市场模式还是欧洲大陆式的社会市场模式,以及实施转型的措施和步骤方面俄罗斯国内尚未达成共识,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则得到了俄罗斯人普遍的认同。

最后,国际组织的导向作用。俄罗斯的转型进程从一开始便受到国际组织偏好的影响,其中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最。作为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俄罗斯的转型负担最重,转型起点阶段国内经济形势也最糟,因此对外部援助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俄罗斯政府一开始便寄希望于IMF贷款以减轻转型的代价,为此不惜同IMF协商自己的转型提纲。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无一例外奉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因此IMF为提供贷款制定了严格的条件,比如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的政策。为了获取贷款,俄罗斯也不得不接受IMF提出的条件,激进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休克疗法”转型方案中隐藏着IMF的影子。

所以说,如果说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基于内部考虑,那么在转型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则受到了以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1]。

三、俄经济转轨方式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俄罗斯经济转型方式的选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的转型方式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致。

(一)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经济转型后的俄罗斯打破或实质性地减少了经济领域的国家垄断,尤其是打破对外贸易壁垒,实行外贸自由化。

1991年俄罗斯颁布的首批法令即废除外贸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减少行政干预,授予企业经营外贸业务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随之就对从事外贸的企业实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只是到1993年以后才开始管制外贸公司,以遏制外贸领域急速开放的失控局面,但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以来商品进口已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只针对有限的商品种类,但出于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又逐步增加按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的种类,如1997年开始对食用酒精和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在关税方面,从1993年起,俄实行新的海关税法,这标志着俄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惯例接轨。1996年俄通过关税法,2000年又颁布和实施了税法典。目前,俄原有的税收体制已得到根本改造,进一步降低了关税,税制已基本与世界接近,但距世界贸易组织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进口方面,俄实行差额税率,进口税率总体上同改革初相比下调幅度很大。俄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在若干年份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会略有提高(目前平均进口关税为15%,这离西方国家所要求的6%~7%,即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还相去甚远),同时在进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加强了管理。出口方面,俄迅速减少和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同时在财政和金融上给予支持。从1992年起俄就较大幅度地调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不断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到1996年俄试图完全取消出口关税,但在2000年后又开始对石油等重要产品征收出口调节税。到1994年俄除出口量自动限制的商品和一些特殊类出口商品外,全部取消了出口限额和许可证制度。为鼓励俄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从1993年起对出口企业的产品免收增值税和消费税[2],1996年对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可见,俄正在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这个方向至今没有改变,但出于保护国内生产者和产品的竞争力,俄又在反复调整外贸政策和措施。

在服务贸易方面,由于国内对服务业需求不足和政府支持不够(如信息服务)以及对某些服务行业的种种限制(金融服务),俄罗斯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对外服务贸易。

(二)融入金融全球化

经济转型后,俄融入金融全球化过程,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允许外资进入,实行外汇自由,实现了汇率的自由浮动制度。

90年代上半期,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俄罗斯吸引的外资数量有限,1991―1995年年均吸引外资不足15亿美元。90年代下半期以后进入俄罗斯的外国资本数量急剧扩大,1996年俄罗斯吸收的外国资金接近70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123亿美元。受199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1998―1999年俄罗斯吸引的外资数量下降,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4.2%和20%。2000年以后,进入俄罗斯的外资迅猛增长,2000―2002年分别利用外资110亿美元、143亿美元和1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0%和39%。

从外资结构上看,流入俄罗斯的外国资金的主要形式是“其他投资”,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以及购买俄罗斯政府债券的外国资金;其次是FDI,在金融危机期间占到外资总量的40%以上;证券投资的数量很少,比重不超过6%。

国际收支自由化方面。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当国内贸易和国内金融成功地进行了自由化改革后,才实行汇率的自由化。然而,俄罗斯由于步子迈得过快,在其独立不久的1992年就开始了卢布的自由兑换进程,并把其纳入“休克疗法”方案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卢布“内部可兑换”制度。这意味着俄已经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但对境外投资者卢布不能自由兑换,如在证券市场上境外投资者出售证券所得收益或投资股票所得的股息都不能用硬通货支付)。结果国家完全失去了对卢布的控制,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为了稳定本国汇率,1995年俄由“内部可兑换”走向了有管理的“汇率走廊制”,1998年接二连三的金融危机使俄宣布实行浮动汇率。

(三)参与国际分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投资自由化和生产活动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跨国公司成为主角。跨国公司日益壮大,巨型企业的跨国投资迅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的障碍日趋减少,生产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使跨国经营成为当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世界生产在企业跨国经营的推动日益一体化。

生产全球化有助于转型国家对投资需求的满足。投资自由化为经济转型国家吸引外资和资本外投创造了条件。生产活动国际化使经济转型国家传统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的分工。同时,也使跨国公司渗透到这些国家的各个产业和部门,使生产要素得以合理组合与流动,资源得以重新配置。跨国公司在生产国家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生产国家化的助推器。

俄罗斯积极参与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对接。据统计,目前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俄罗斯设立的分公司约有1 000个。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百强跨国公司中有73个在俄罗斯设立了分公司,其中,美国22家,日本16家,瑞士4家,德国9家,法国和英国各8家,意大利、荷兰和瑞典各2家[3]。

俄的经济转型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对于俄罗斯来说,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俄罗斯的必由之路,趋利避害,顺畅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是俄罗斯现在和将来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

参考文献:

[HT5”SS][1]程伟.经济全球化与转型经济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6

第8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首先,这部著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中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争相斗艳,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一时间沸沸腾腾,成为当时思想界最为重大和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虽然各个学派思潮涌动,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唯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做为阶级社会最发达阶段会向无产阶级社会过渡这一规律。《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这部著作一度被称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各地的工人阶级它让工人们明白了剥削制度的本质,指导了工人运动。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论》在德国畅销,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全球的借鉴意义。我们运用资本论的经济观点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资本论》的特色是什么?

该书最大特色就在于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论述方法。《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其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再次,如何理解《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今天,《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

在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显现的今天,《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作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深化《资本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应用经济学理论。《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的篇章,但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对比时,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了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科学理论,已经通过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变为现实。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中的创新。《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9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 隐患及风险 财务整合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仍然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这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跨国间的法律法规差异,财务结构性差异,是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更加突出。如何解决好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问题,防范并购风险,对企业能否顺利实施并购并且在并购后能否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企业并购的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原来那种纯粹以完成兼并政治任务或获取资产转让差价为目的的兼并行为将不再成为企业兼并行为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以追求企业经济规模化、战略多元化为目的的兼并,为使企业能够健康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明确企业的兼并战略目标,为企业有效地制定及实施财务资源的整合确定明确的目标,成为企业在兼并后首先应采取的措施,为企业有效实施兼并后的财务整合指明方向。企业在兼并必须克服一味追求规模,盲目“做大”的非经济倾向。企业在选择兼并作为扩张方式时,必须有一个核心指导思想,扩张的规模必须以规模经济效益为原则,以有利于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原则。企业兼并提高了企业规模,但不一定就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并购后的财务管理采取整体性和实用性

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追求1+1>2,因此,对于不协调的资产业务要及时进行处理,停止获利能力低的生产线,对不良债务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并购企业不仅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管理,而且对自身也要勇于优化管理,从而发挥集团的整体协同效应。

在并购后财务管理时,应对集团资产全面进行定性分析,对并购后集团无法利用或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要的资产及时转售出去,以便净化集团资产,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和集团内在价值。因此,在资产整合过程中,应将目前不具有可用性的资产及时出售,以便快速回收部分资金,并将所回收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于那些在将来可能具有可用性的资产,也可以考虑暂时转售出去。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变现后可将所获得的资金及时再投入使用,变沉淀资金为运营资金,而且因为闲置资产通常会发生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并需支付一定数额的资产储存保管费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现有资产,发挥其潜在的效用。

三、财务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融合

企业要致力于建立与战略、财务协同的强势企业文化模式,重点培养忠诚于企业哲学并能够系统思考、执行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文化整合模式具有多样性,并购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呢?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需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企业并购战略和企业原有文化。

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例如以追求企业在财务、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显然与仅仅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在前一种战略目标下,并购方会更多地干预被兼并企业,并且对它进行更多的调整。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分离式的可能性较大。

四、规范并购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集团财务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并购方母公司与被并购方子公司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并购方的意志应通过对资金、财务活动的调控从而在被并购方得到完全的体现,以确保投资回报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并购方集团公司财务组织的设置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可在总部分别设置两个管理部门,一是主管总部财务的财务管理部门,二是主管对被并购子公司进行投资与权益管理的投资管理部门,这两个部门各司其职,职责

明。对于规模很大的企业集团,除了前述的两个部门外,还可以考虑在集团内部设置第三个部门,即信贷管理部,专门从事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融通。

五、对并购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并购的成本-收益决策分析,就是将并购计划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评价并购计划是否可行的过程。其决策原则是:如果并购计划的收益不能够弥补成本或者不足以产生以差异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那么并购计划就是不可行的;相反就是可行的,企业进行并购活动需要付出成本,它由并购方企业购买目标企业的成本以及企业并购后进行整合管理的成本组成。整合管理成本既包括并购方企业设计、制定、实施和评估整合计划所支付的显性成本,也包括由于整合进程滞后或整合效果不理想而造成的企业管理摩擦、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下降造成的隐性成本。企业并购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分析企业并购的收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有效突破进入新领域的壁垒、合理避税、形成竞争优势。

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白热化,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占领市场,最大限度的追求资本性收益,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并购高峰期的到来,使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研究成为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玉珍,《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王,《企业并购后整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陈重,《公司重组与管理整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