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足球基础训练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足球基础训练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足球基础训练计划

第1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小学足球教学工作总结一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刻苦训练,我们足球队取得可喜的进步,队员们的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战术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在学期初始阶段,我就通过体育课组织各个年级进行班级比赛,其目的在于选拔队员,组织比赛收到很好的效果,被选的队员有身高、有速度、有耐力,综合身体素质较突出,为这支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从严(严格管理)、从大(大强度、大运动量)来训练队伍。初始训练阶段注重队员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着重抓好基础的技术训练。例如:运球、带球过人、传球、射门……等等。在抓好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重视队员体能和身体灵敏性以及协调性的训练。

比如,采用绕杆跑来锻炼队员们的身体灵敏与协调性、通过25米折返跑来锻炼队员们的无氧奔跑能力、进行中长跑来练习队员们的耐力、以及采用跑楼梯、跳台阶等来锻炼队员们的腿部力量、还有针对队员们力量方面的训练等。

每月组织上一次理论课,全面学习比赛规则,讲解比赛攻防原则,分析传、接、头顶球和抢球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原则。

队员们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后,足球的技术和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和加强。随着队员们能力的加强,我有意识的和兄弟学校联系热身赛,进行相互交流,让队员们感受比赛的氛围和压力,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增强比赛意识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丰富比赛经验,队员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为参加正式的大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让队员对足球技术有个初步、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到综合训练阶段时,在抓好技术基础训练同时,注入简单战术配合的训练,并在此期间传授足球裁判规则,使队员们掌握一定的战术和规则并可加以运用。在训练中坚持大运动量、大强度地训练,为这支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坚持以战术配合训练为主的同时多次进行队内教学比赛,增加比赛经验,尽量在运动中、对抗中,全面、熟练、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技战术。不断提高个人控球和突破能力,多种传球技术和射门技能以及抢截能力。并在比赛中灌输良好的比赛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最后的调整阶段,在抓好技战术训练的同时,有选择地和一些足球传统学校球队比赛,增强比赛意识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丰富比赛经验,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准备。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这支队伍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这支队伍组队时间较短,基础比较薄弱,难免存在许多不足。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训练,成绩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队伍组建一个学期以来,学校领导和上级领导十分关心和支持球队的工作。校长十分重视和关心我校的足球队,经常询问和观看球队的训练情况,了解队员的困难并积极给予解决。学校在学期初时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训练所需器材(如:训练用足球)并定期维修、整理足球场。对于校内校外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决心抓好队伍的训练和建设,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小学足球教学工作总结二在抓好小学生技术基础训练同时,注入简单战术配合的训练,并在此期间传授足球裁判规则,使队员们掌握一定的战术和规则并可加以运用。在训练中依然坚持大运动量,大强度地训练,为这支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详细内容: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刻苦训练,我队取得可喜的进步,队员们的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战术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在学期初始阶段,球队依然通过颠球练习,带球过人练习,正脚背射门练习,各种传球配合练习,头顶球练习,胸部停球练习,协调性练习,速度耐力练习,以及组织正规教学比赛都收到很好的效果,队员的球性,协调性,速度,耐力,综合素质体现的较突出,在我的带领下,队员们的刻苦努力下,争取为这支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从严(严格管理),从大(大强度,大运动量)来训练队伍。本学期初始训练阶段根据上学期训练成果,注重队员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着重进一步抓好基础的技术训练。例如:队员运球,上半年带球过人,传球,正脚背射门……等等。这一阶段主要让队员对足球技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到综合训练阶段时,小学生在抓好技术基础训练同时,注入简单战术配合的训练,并在此期间传授足球裁判规则,使队员们掌握一定的战术和规则并可加以运用。在训练中依然坚持大运动量,大强度地训练,为这支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坚持以战术配合训练为主的同时多次进行队内教学比赛,参加了我区学校足球赛事,增加比赛经验,尽量在运动中,对抗中,全面,熟练,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技战术。不断提高个人控球和突破能力,多种传球技术和射门技能以及抢截能力。

第2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及梳理,揭示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大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结合校园足球的特点,根据青少年生理发育的特征科学地加以安排,实施过程中建议加强医务监督.增加对高强度、高效的训练积累,避免不必要的低效率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性.“多课次”训练理念可以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得以实践.实施“从实战出发”要使教学训练符合竞赛的规律,提倡以赛“带”练,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校园足球的制胜规律、积极创新,走有校园足球自身特色的教学训练之路.

关键词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校园足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3;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85-03

基金项目:2012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2206)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曾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为中国竞技体育培养了无数个世界冠军,这种训练理念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随着竞赛水平的提高、项目特点的日益凸显,要求对新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贯彻执行更加科学和系统.校园足球的有序开展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校园足球如何将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关系到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为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果在校园足球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将显著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质量,从而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审视

“三从一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借鉴大松博文中的训练精华,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我国体育界总结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1].这一原则在当今一些竞技体育领域仍然发挥着作用.为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重新审视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重视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注重高标准教学与训练的细节管理,能吃苦,敢拼搏的精神得到延续,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得到充分体现,根据项目特点,从实战出发,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与训练的负荷结构.对教学训练过程各环节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本文主要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第二个阶段为抓手,结合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2 校园足球实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中国竞技体育教学训练实践宝贵经验的高度总结,为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融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供理论依据:

2.1 校园足球的“从实战出发”理论

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内容安排应始终贯彻从实战出发的原则,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考虑到足球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比赛对手技战术特点、比赛的场地因素、天气因素、时差因素、裁判员制裁特点等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应该考虑到各种比赛条件下的训练.“从实战出发”强调不能因赛制的变化而不重视基础的大运动量的基础训练[2].对以赛“带”练及以赛“代”练的相关规律认识程度将决定教学训练的思路及境界.

2.2 校园足球的“从难、从严”理论

“从难、从严”是校园足球在教学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难度”原则是校园足球教练员在教学训练课设计和安排上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合理安排的重要原则,避免揠苗助长.注重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勇于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严师出高徒”是我国许多优秀运动队伍的成功经验,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整个过程是对运动员的身体及心理进行全面刺激及教育的过程,应体现严格管理的要求.

2.3 校园足球的“大运动量”理论

“大运动量”为校园足球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遵循的强度及负荷提供了参考,为校园足球课时安排提供了借鉴.既要避免将“大运动量”片面认识为是苦练,是打“时间战”和“消耗战”.又要避免否定“苦”的作用,强调快乐.我们要将“从实战出发”这一核心理念与“大运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味追求大运动量、高强度容易导致运动员的疲劳、厌倦甚至是受伤,从而降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一味的强调快乐,忽略了教学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向人体极限挑战的过程,会导致运动员丢失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于2002年底在足球界再度被启动,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足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练得不够多、练得不够苦、思想教育弱化”[3].

2.4 校园足球实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注意事项

校园足球在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的认识:(1)校园足球的本质特征、现有水平与发展目标及趋势;(2)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客观条件(器材、场地、师资、经费等);必要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教学训练质量.(3)校园足球应根据青少年教学训练的不同阶段(启蒙阶段;基本技能学习阶段;高水平运动训练阶段),合理制定教学训练目标、内容与负荷强度;(4)充分考虑校园足球所面对的教学训练对象的个性特点、实力层次与身体条件;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特点培养;(5)注重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管理的体制、机制、模式;做到严要求,严管理;(6)校园足球校教学训练目标的成绩定位、竞赛模式、参赛因素;(7)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现有的文化、社会、观念因素等.如果抛开这些实际内容的训练要素与影响因素、机械地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只能是把它绝对化、形式化与表面化,同时也不能理想化、想当然地实施[4].

3 校园足球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具体分析

3.1 “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应是校园足球教学中的指导核心,足球运动有着本质的特点,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该类项目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团队集体智慧与技能相互协作的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体现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及智能等全方位的对抗性;具有复杂性和易变性的节奏性;同场竞技项群的基本规律的多变性;体现在能力及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运动员体能要求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是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的基础)、专项速度素质、专项耐力素质(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专项灵敏素质、专项柔韧素质.校园足球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应结合校园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从实战出发,多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比赛紧密的结合,教会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和战术的合理性.应根据各项影响因素,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以及客观定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3.2 从“难”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校园足球的训练难度与竞赛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足球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足球运动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专项化,系统化.要求运动员在技能、体能、心理及智能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竞赛的日趋激烈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赛事的增多和比赛成绩的极值化,这些都对训练提出了更难的要求[5].“难”应体现在足球运动项目规律的高质量针对性的训练.“难”应符合校园足球实战要求,加强技战术难度训练.这与运动员对足球比赛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如何能实现预期目标,首要条件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之上加强教学与实战紧密结合.其次是开放思想,敢于借鉴和实践,摒弃陋习,勇于创新开辟新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教学训练方案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思想.他摒弃了传统冬训(准备期)常用的训练模式(年周期、月周期、长节奏、大运动量),取而代之的是超小训练周期、快节奏、多课次(适当减少每课次负荷量)、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并且,强调与比赛实践结合,以赛“带”练的模式得到充分发挥.使刘翔自冬训期间就一直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并且可以在一周内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在实际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对症下药,对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所采取的手段应具有一定强度和效率,不应单纯强调大运动量,要体现高质量的训练,充分刺激队员的有机体,尽量避免在低效教学训练浪费时间[6].

3.3 “从严”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从严”主要表现在教学训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校园足球教学的从严要从理念上和教学的细节上同时加强.主要从三个方面严格要求:一是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校园足球“专项”训练,注重基本技术的掌握,做到基本功要扎实,“步点、重心、球感”是足球运动的三大基础,校园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教学应注意在这些方面结合实战进行创新思考.注意队员个性及特点的发挥,做到因材施教,允许运动员在符合技术原理与要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技术特点.结合实战需要,勇于创新.二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运动员的青春期发育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重教学内容完成的效率.尽量避免低效率的“消耗”战.三是严格管理,我国优秀运动队的成功经验是严格管理出战斗力.严格管理体现在训练体系的建立、教练员的培养、竞赛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3.4 “大运动量”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大运动量”训练应与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结合校园足球参与群体的生理特征进行科学的指导训练.所采用的负荷并非越大越好,适宜的负荷,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的增长速率以及运动员能够达到的最好成绩.依据刺激-反应-适应规律[7],若持续性地给机体施加较大负荷,极易导致机体过早衰竭,无法达到预期成绩,并且最高成绩保持的时间较短.若对机体循序渐进地施加超负荷,由于机体对此种超负荷一直会产生非常良好的适应,可以达到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最终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并且可以保持较长时间[8].“多课次”教学训练的核心问题就是“超强度恢复”.例如:如足球运动员每天总的移动距离为10000m,射门150次,传中球150次,头球100次,以90%的强度的训练计划.可以将它分为三次课完成:第一次课要求55次射门、头球35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3000m,强度95%;第二次要求40次射门、头球35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4000m,强度97%;第三次要求55次射门、头球30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3000m,强度100%.各项指标都要在高强度对抗的情况下完成.这就很容易使运动员适应比赛实战的节奏.中国足球队之所以在比赛中技术变形、队形脱节,原因就是平时的体能训练达不到比赛时的强度,体能跟不上比赛节奏[6].大运动量应符合科学规律,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注意运用已有的实际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和医务监督[9].大运动量训练的核心应该是使整个训练活动能够获得最佳的训练效益[10].

4 结束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从一大”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应用时,应根据校园足球现状及发展规律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仔细剖析.使“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更加科学有效的得到贯彻执行.

“大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结合校园足球的特点,根据青少年生理发育的特征科学地加以安排,实施过程中建议加强医务监督.增加对高强度、高效的训练积累,避免不必要的低效率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性.“多课次”训练理念可以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得以实践.

实施“从实战出发”要使教学训练符合竞赛的规律,提倡以赛“带”练,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校园足球的制胜规律、积极创新,走有校园足球自身特色的教学训练之路.

参考文献:

(1)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54-1156.

(2)王村.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发展与贯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74-77.

(3)杨雪红,刘曼.重议“三从一大”训练思想的现实意义与践行价值——由2014世界杯引发的思考[J].2014,18(6):41-45.

(4)邓运龙.”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哲学认识与基本内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86-90.

(5)钟秉枢.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69-73.

(6)郭力.“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多课次”训练的科学化思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61-64.

(7)冯炜权,谢敏豪,王香生.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01-513.

(8)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5-327.

第3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实践

大学足球是一个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相对新生的事物,属于中国足球的一个分支。大学足球为中国足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为中国足球事业培养有潜力的队员,为国队探索训练模式与实行新兴理念,可以说,大学足球为中国足球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中国足球事业整体上成绩并不理想,大学足球的发展随之受到重重阻力。在这种困境下,新的足球训练方法和新的足球训练理念便成为国足的出路之一,于是创新足球训练的概念方法就成为诸多足坛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而为了实践创新足球训练概念,大学足球便成为一项很好的平台,其中大学足球的组合训练模式备受业界关注。

1有关大学组合足球训练的理论探究

1.1组合训练的概念

为了突破和拓展传统的训练模式,大学足球对传统足球训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训练总结出一种将多种训练手段无缝结合,将各个不同的专业动作拼接组合成一个连续的肢体行为来训练,全面增强了训练效果,整体提高了训练方法的合理性,是一种极具人文与科学性的训练理论。有关大学的训练理论、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都在大学足球的组合训练理论的范畴内。

1.2训练理念的理解

所谓理念,即是对存在事物的具体性的、客观性的、精确性的定义描述,它是一种理想信仰,一种哲学追求,一种精神向往,一种客观意识,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客观思考与现实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寻所得到的的智慧结晶。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存在的身影,比如生活理念、教育理念、经营理念等,而这些理念在该行业中往往起到了独树一帜的引领指导作用,是其他方面影响所不能撼动的地位。足球组合训练理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二是固定性。它形成于足球比赛和足球训练之中,有极强的准确性和固定性。据研究,组合训练理念要求训练过程必须同时兼顾四个方面:其一,真实性;其二,训练技巧要与市级比赛相衔接;其三,多种训练方法有机结合;其四,着重关注队员足球意识的成长性培养。

1.3训练方法的选择

所谓方法,即是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一种方式,它的定义相对广泛,领域不同意味的含义就不同,即使同一领域内,方法也有数种选择形式。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增强比赛技能而使用的手段便是运动训练方法。它的前身是对训练理念和理论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之后产生的,否则脱离现实性与客观性,方法便没有可可行性。组合训练则深谙方法原则,紧接实际情况,充分分析队员的身体状态、训练程度、心理素质,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的相对科学的训练方式,因材施教,将不同强度的训练内容合理统筹,统一安排。

1.4训练手段的采用

训练手段,即是有着提高某种专业能力目的的某种专业训练任务。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在比赛中更有优势,科学的训练手段便是运动员所需要的。以目的分类,训练手段可以分为体能训练手段和心理训练手段;以效果分类,可以分为基础训练手段和提高训练手段;以动作的连续性分类,可以分为单一训练手段和多项训练手段。组合训练即属于多项训练,相较于单一训练有着极大的效能优势与实用性。

2大学足球训练理论的实践

理论就实践来说有着极强的指导引领作用,如果只是盲目的研究理论却不以实践验证,便沦为变相的纸上谈兵而已,看似科学强大的理论就变成一纸空书毫无意义;而只是一味地进行实践却不遵循理论概念的引导,则必定会造成运营方向的偏离,导致实践的结果与预期不符。因此,实践与理论必须合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走出困境的目的。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可以在三个方面体现在实验的应用中。

2.1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身为运动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支撑着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纵横驰骋努力拼搏。比如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在这60分钟内所有的运动员都会不停进行跑、传、接、射等各种大幅度高消耗身体动作,下半场就有运动员难以支撑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体能耐力的训练就十分必须与重要。以组合训练的理论为指导,体能训练就要采用持续训练法,中间间断进行应变力训练,用强化训练法确保训练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五段加速跑、两人三项跑动传球、旗杆障碍跑、掷实心球、跑动中传接球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通过数种手段的共同作用,可以显著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赛场上的优势。

2.2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技术训练指导中的应用

在技术训练指导中运用组合训练理论有以下三个原则:其一,情景再现,将比赛环境真实地提供给运动员。各项训练的单项实施对于运动员来说只适用于初学者,对专业运动员而言远远不够,于是身为教练就需要不断创新训练手段,完善训练理论,制定新的训练项目,尽力模拟比赛的真实情景,循序渐进地提升运动员素质。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单一到多项,第二,从模拟到实战,第三,从简单到复杂,第四,从一人到多人,切记不要一蹴而就。以组合训练理论为指导,具体到队员的自身状况,设计不同的传球、射门、对抗训练,将所有练习以小组形式进行,达到提高队员比赛技能的目的,最终在赛场取得优势。

2.3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理论在战术训练指导中的应用

在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而制定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战术。战术训练的制定原则运用到足球比赛中首先是要制定一个主战术,主战术就是在赛场上确定的绝对不变的战术,以主战术应万般战术,一个战队所有其他战术也是在主战术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改进而来的。其次其他战术是根据赛场具体情况而确定的。

3小结

国家的将来和希望在于大学生,大学足球同样可以为中国足球的曙光提供巨大助力,组合训练作为大学足球的新兴科学性理论,极有可能带领国足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李万鹏.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42):102.

第4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少儿业余足球 少儿体育 快乐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9-02

1 引言

少儿足球训练是足球人才储备培养的基础,是足球梯队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少儿足球训练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根据少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来实施相应的训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由于各方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少儿业余足球训练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少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在身体发育、思维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足球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训练时,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果不能把握少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就不能够在训练中有针对的制定训练方法,轻者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重者还可能出现伤病事故。因此,能否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少儿运动能力发展的特殊性,并在足球训练中很好地运用与实施,是关系到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足球运动技能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1]。

2 少儿的身心特征

2.1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善

少儿时期骨密质较差,富于弹性但坚固不足。此时期不易发生完全骨折,但是易于弯曲和变形,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都比成人差。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少儿足球训练应注意控制负荷量。如果负荷过大、静力练习动作过多易引起骨骼变形和弯曲。少儿时期肌肉生长发育不均衡,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所以在此阶段的练习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负荷量不宜过大,组数不宜过多,同时训练中应注意对肌肉的全面训练[2]。

2.2神经系统发育阶段、动作不够精细

少儿处于青春发展早期,是多种机能发展的敏感期。神经系统的还处在发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占皮质分化机制加强,能较快建立条件反射,动作不精细。这时候的生长也处于加速期,以身体形态发育突增现象为主,是人体成熟前的一个迅速生长阶段同时少年年龄小、体重轻[3]。所以,要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少儿技战术和身体能力。主要是以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主的训练。他们的训练不同于成人训练。在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上,应根据他们的身体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安排训练,全面提高少儿的健康水平和竞技水平。在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如场地问题、思想问题等,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2.3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分散

少儿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散,要抓住仅有的时间对其进行足球训练,不能用死板的练习来约束少儿,这样容易使其对练习不感兴趣,可以用游戏方式来带动。不仅到达了训练效果,更让其在日后的训练中充满热情。少儿阶段,对足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要从最基本的足球基本技术抓起,这样才能在日后的训练中得到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比赛,培养其足球意识,让其在比赛中发现自我的不足,在日后训练中能更加努力的练习。最后,在做好足球基本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少儿的心理素质。采取诱导兴趣,培养个性的方式,让少儿对足球充满热情。调节心理状态,遇到比赛不紧张,不逃避,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

3 适合少儿身心特征的快乐训练法

3.1快乐训练法释意

快乐训练法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能愉快地接受其所安排的练习内容和方法,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让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刻苦但不疲劳,学中有快乐,练中有乐趣,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3.2快乐训练法的意义

少儿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身体发育尚不完备,不应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同时少儿的心理具有活泼、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少儿足球训练应根据少儿的身心特征来制定相适应的训练计划。快乐训练法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让少儿能在快乐的坏境中参与足球的训练,更好的得到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享受足球的乐趣,让参与足球训练的少儿真正喜欢上足球。

3.3传统训练方法的不当

传统的少儿业余足球训练存在系统化及职业化。很多俱乐部或者足球学校,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这样的训练,并不能让少儿更好参与到足球训练中,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少儿的足球能力。所以,不能够单一的只是训练足球技术,要在训练足球的同时,做到在训练中给少儿带来踢球的快乐,让少儿从心里真正喜欢上足球这一运动。少儿足球训练不仅要训练其关于足球的技术,更是要在少儿身体素质,身心发育的前提下做相应的足球训练。不能单一的训练足球技术,而忽略了对少儿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强迫性的让少儿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而且会使其对训练产生反感。

4 快乐训练法的运用

4.1合理利用少儿的心理特征

兴趣和本能是天性。少儿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散。要抓住有限的时间里来对少儿进行训练[4]。首先,抓住少儿天生的好奇心,在一堂训练课中,给他们带来与传统训练所不一样的感受。从组织上讲,要充分的调动少儿的积极性,这就不能用传统的办法来组织训练。要能加入一些让少儿觉得有趣的组织方式,才不会让训练更加的枯燥无味。采用规则简单、运动量适合的热身游戏,所有队员都运动起来,快乐第一,比赛第二。例:倒数5秒。如果5秒内没有归队集合的,给一些小小的惩罚,这样少儿的心态就会随着倒数的开始而加入进来。不仅组织上更加快捷,而且增加了趣味性。再如:抓住带球选手。将运动队分为带球小组和场地小组,带球的队员每人一球,站在起跑线上,第一个带球的队员将另外一只球踢入场地后,其他队员立即带球出发。带球队员必须带球绕过一个转弯的标记,然后尽量在另一个小组把球踢进球门前带球越过终点线根据没能及时到达终点的带球队员的人数给场地小组加分,然后两个小组转换角色,得分最多的小组为优胜者。

4.2少儿处于身体发育期,应掌握好训练量和强度

少儿时期的身体发育尚不完善,所以运动训练的负荷量不能太。如果太大会影响少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同时还可能导致少儿训练的畏惧心理,讨厌训练,把训练当成任务完成,而不是去体验足球带来的快乐。训练负荷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同时还可通过观察少儿的训练状态来进行了解。还有最直观的就是从少儿的嘴里说出来的话来检验此次的训练是否负荷过重。当然,训练的时间的长短也是制约训练的好与坏的原因之一。训练时间要拿捏的准确,不能过量,不能过轻。

4.3培养良好的足球意识

要给少儿适当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加入游戏,趣味比赛等,让其能更好的投入到训练的氛围中来。比如:看谁踢得远,看谁跑得快,看谁射得准等,在比赛的气氛中让少儿更好的参与到训练中来,体会快乐的同时也对足球的训练有更好的帮助。根据少儿的身体特点发展一些身体素质训练。比如:一些带有惩罚性质的素质训练,可以使其在快乐的状态下完成素质训练,又培养其不服输,争强好胜的品质。适当的比赛也必不可少,不仅使其对比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让其发现自己在比赛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训练中需更加刻苦努力的训练。最后,在做好足球基本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少年的心理素质。采取诱导兴趣,培养个性的方式,让少儿对足球充满热情。调节心理状态,遇到比赛不紧张,不逃避,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5]。

5 结论与建议

少儿时期正处于人的生长发育期,不应进行大负荷、大强度的专项训练,训练应注意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同时训练中应尽量减少紧张性和静力性的力量练习,避免对少儿的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应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建立轻松快乐的足球环境,让少儿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足球训练,这样才能让少儿喜欢上足球,爱上踢上足球,体验到足球的快乐。作为足球训练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少儿足球的训练重点应是在培养足球兴趣、学习足球专项技术的基础上,抓好少儿足球运动员训练动机、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足球训练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足球智商。

少儿足球训练方法和形式应当灵活多变,趣味性强,强调球性、基本技术的娴熟、培养个人技战术能力和他们的个性。体能训练不要太枯燥,根据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形式发展各种素质,要多结合球进行。战术形式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讲解经常通过1对1发展个人运控球能力,运用小场地比赛发展团队配合能力和意识 [6]。

参考文献:

[1]郭惠先,罗伟坤.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训练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

[2]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生社,2012:452.

[3]王艳平.浅谈青少年业余足球素质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4]李志伟.如何做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工作[J].价值工程,2011,(16).

第5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 足球竞赛 足球教学 校园足球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大力抓好中小学足球运动的普及,能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开展打下稳固的基础,把中小学开展足球教学训练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中小学足球教学训练工作。

1.举办校园足球竞赛,调节校园足球氛围

学校的体育教学既包含体育课,又延伸到课外的体育活动、大课间、兴趣小组等。除了将足球引入课内教学外,还将足球引入课外教学,这样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强化教学效果。我校将足球纳入校本课程,且规定在教学计划中要占20%的比例。同时,每学年定期举办校级的四、五、六年级足球比赛,让更多学生了解足球、学习足球、热爱足球,事实证明这种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开设足球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不在全校面前“丢脸”会在足球课内努力练习;基础好的学生,为了在全校“露脸”,同样会在足球课内努力练习。

2.取长补短,自编教材,保证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跟随全国推广校园足球的热潮,我校掀起“足球热”,同时在全校开设足球课,将足球引进课堂,必须有相配套的教材保证它的有序进行。课堂足球教学与足球运动队训练有质的区别。足球教学面对全校学生,这些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素质、技术、对足球的爱好等方面。因此,在制订教材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点。水平一和水平二的三年级重点放在“玩”:玩中教,玩中学,玩中练,玩中乐,玩中熟悉球性,玩中培养兴趣;水平二的四年级和水平三学生重点放在学习简单基本的技术,如接、带、射等连接技术,以及适当的教学比赛,体会足球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打好技术基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技术是足球运动员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素质,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从2014年巴西世界杯32支强队的综合实力对比可看出,技术素质和其他素质一般的队伍在小组赛阶段就会被淘汰。进入最后四强的巴西、阿根廷、德国、荷兰队伍全都是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尤其是冠军德国)他们都是从小抓技术逐步培养综合型队员的,身体素质出色,个人技术属一流。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依靠带有情节的生动的具体形象认识新鲜事物,因此将游戏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最好的教材。

3.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学

3.1教学原则

在生理上小学生与成年人相比,第一,小学生由于肌纤维较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功能不完善,肌群协调能力较差,因此力量较小,在10岁以前肌肉力量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同时他们骨骼较柔软,易弯曲。如长期负担过重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低年级学生不进行力量训练。即使高年级学生在练习力量时,可采用轻负荷练习,合理安排中间休息时间,力量练习可多利用自身力量的练习及伸展性和弹跳等力量练习,如爬竿肋木、单脚跨跳及结合界外球的实心球对掷。第二,小学生的肺活量、心容量都较小,血压较低。因此,在教学中不进行专门耐力训练,可采用一般耐力练习为心脏功能的发展打下基础;第三,小学生运动神经发展很快,是发展灵敏、协调性的黄金时代。协调、灵敏是足球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训练方式和手段设计应多从这一方面考虑,其练习强度不可太大,一定要使其力所能及并留有余地。完成练习时能将一部分注意力用于使动作协调自如、轻松熟练。

3.2教学方法

第一,重复练习情节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对单调的过旧的重复练习容易厌倦。所以,练习内容要多样、新颖、有趣。特别要注意善于变换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练习兴趣。如在教脚背外侧运球时,除强调技术要求外,联系方式也可多安排几种。如直线运球,“之”形运球,绕竿运球,看手势变向运球,运球接力比赛。或将几种运球方式编排成组合循环练习。这样既能提高脚背外侧运球的能力,又能保持学生的兴奋性。

第二,示范动作正规化。小学生的观察随意水平较低,记忆带有不随意和直观模仿的特点。因此,要多示范少讲解。示范动作要正确,姿势要合适。

第三,语言儿童化。小学生的词汇量小,对词语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对学生有趣的形象性语言领悟快。记忆深,最好能讲孩子话。在射门教学中,我用“站得稳、看得准、起脚快、下脚狠”的顺口溜使学生一听就明白。

第四,改革教学顺序化,学习多方面知识。我国传统少儿足球教法是参照前苏联的教材,由基本脚法踢球一运球,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日本松木安太郎等作者编写的《儿童足球游戏》、《如何教孩子学习踢足球》、《足球ABC青少年足球基础训练》等书籍,以熟悉球性、控带球入手进行教学。改变后的教学,由于控带球动作小、环节少,增加了单位时间和触球次数,学生易掌握,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加快了学习技术的过程。

3.3教学进度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足球教学要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必须遵循从简到繁、从慢到快、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的循序渐进原则。教学中,笔者对多项技术进行了适当安排。将复杂的技术进行分解教学,如练习带球突破动作,从原地学会后在行进中练习,先慢动作再快速突破。从非对抗到对抗突破过人练习。总之,教学要防止练习过急,拔苗助长,过早要求学习高难度动作。

4.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身心是一个统一整体。换句话说,“身”中有“心”,“心”中有“身”。他们是同时参与练习过程的。动作技能学习可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化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4.1小学生在认知阶段心理特点及教学儿童的视觉特点表现在全体和局部的不统一性。他们难以把局部作为全体中的一部分。四岁儿童只能以个别的形态、色彩为线索进行判断,直到八九岁,才逐渐重视图形各部分的配量关系、内部结构及其整体形态,并能进行综合观察。因此,教师示范时动作要正确,慢的同时还要适当提示学生此时该注意观察什么部位,如能借助录像机的慢放、定格功能教学效果更好。同时,教师示范时,应让学生从几个视角来观察,这样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开始踢球时没时间、距离感觉,更没有宽度、深度感觉。教学比赛中时常“定格”。讲解如何利用空档、宽度、深度争取胜利的道理,使学生兴趣盎然,充分享受足球的乐趣。

4.2小学生在练习形成阶段心理特点及教学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形成联系。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刺激最适合小学生。“玩”、“乐”这种动机与情绪是支配小学生最愿意接受刺激的方法之一。我们提出了“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教学。

4.2.1特色教学,引导爱好。我校学生在足球氛围的熏陶下,每个学生为能当一名校足球队员而感到光荣、感到自豪。体育课上,他们能像模像样地拿着球像运动员一样走进足球场。这种刺激他们是乐意接受的。教学时,破除了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时为学生自己组织的教学比赛当裁判员及双方教练员,有时参与学生一起玩。

4.2.2足球游戏,培养兴趣。兴趣能引起学生认识结构的不平衡,是接受事物的心理基础,是热爱学习的内驱力。只要学生对足球兴趣随年龄而增加,就不愁水平不会提高。游戏是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笔者将玩球、熟悉球性、带球等技术动作汇编成小游戏,改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4.2.3练赛综合,增加乐趣。比赛、竞争是足球魅力所在。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比赛、竞争是刺激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比赛时根据足球技术特点规定项目,起着导向作用。因为教师规定比什么,他们就练什么。在这一阶段有个很重要的教学要求,就是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习惯的干扰。笔者将运球、停球列为比赛项目。课余及双休日开展单项大王比赛和班级联赛。课余活动不用教师动员就在全校出现人人练球并互相帮助现象。全校出现了许多足球之星。高年级学生请来了家长做陪练及临场指导,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

4.3小学生在自动化阶段心理特点及教学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固定下来。此时技能逐步由脑的低级中枢控制。简单地说,人们可以一面熟练操作,一面考虑其他事情。例如,学生一面在运球,一面考虑将球传给谁最有利进攻。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注意力的分配。所谓注意力的分配就是指人在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小学生这种能力很差,因此,要重点培养。在教学中,笔者要求他们熟悉球性,快动作自动化的同时要求他们扩大视野。例如,笔者抓瞬间变化的方面:一是攻、守之间突然变化;二是接、带、传、射之间突然变化;三是抢、堵、盯、扑之间突然变化。这种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注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场上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置于对抗练习中效果更好。在教学中,非对抗练习价值是有限的,但不可能没有。主要目的是使一项技术运用到对抗练习之前“定型”,即动作自动化。对抗练习会造成千变万化的情况,需要学生具有多种不同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适应,教学效果就好。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初学的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应多安排非对抗练习。随着年龄与技术的增长,非对抗练习所占时数逐渐减少。

5.在足球教学中选材,在课外训练中成长,推进校园足球建设

选材的主要目的是发掘有运动才能的苗子。苗子选准,成功一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比赛初步选才法。当学生进行熟悉球性和控球活动练习,有了球感后就进行教学对抗游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选拔出适合校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足球尖子的带头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热情,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有限资源。在国家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今天,我校的足球教学将能培养出更多的足球人才,甚至成为未来国家的预备军。

6.教学成果与竞赛成果

从我们组队至今进行了上述教学实验。注意将教学实验和训练实验相结合,所以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这几年参加市、区小学生足球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2)笔者将足球教学中素质练习项目与体锻项目有机联系起来,不但这几年继续保持市标准水平,在足球教学和足球竞赛上也将处于领先水平。

7.结论与展望

“以赛促教”学习方式有利于队员们掌握足球对战技巧,理解对战战术。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整体的球技水平。足球是团队型的运动,虽然练习能够增强个人能力,但是通过教学比赛既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又能提高队员技术水平,实现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不断反思,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路径,更好地推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从而培养出更多足球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刚.简论现代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原则[J].运动.

[2]严大方.足球引进小学课堂.

[3]胡立无.浅谈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方法[J].体育时空.

第6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足球普修课;分层教学法;教学实验

Teaching Experi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ding Teaching Method in General Football Courses in Sports Colleges

CHEN Liang1, YANG Min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ical School of Henan, Zhengzhou 450000, Henan)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general football courses in sports colleges, disparities exist in the physical quality, football skill, as well as personal and moral character of students. Grading method is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se differences, grouping students, setting up goals for students and teaching them in different grades, as well as assessing them accordingly. Under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asynchronized teaching, the students are enabled to get their football skills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levels.

【Keywords】 general football courses,grading method,teaching experiment

1前言

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足球运动是在校大学生非常喜受的运动项目,每年选报足球选修课的人数众多。笔者在足球专项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足球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部分学生参加这项运动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统一,针对性不强,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和运动量学生不是吃不饱就是吃不了,因此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些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就成了足球选修课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问卷调查与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次教学效果极佳。分层教学就是承认这些差异的存在,正视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实行因材施教、实施异步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使教学成为教师的指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效统一的过程。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2个班共82人,每周每班4学时足球普修课。

2.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分层教学法的现实依据

3.1.1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本人发放问卷82份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82份,回收率100%,从中可把学生分为四档,详见表1:

通过表1调查结果分析:A类型的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很高,易接受新知识,身体素质较好,学习目的明确,受过长时间的足球专项基础训练,此类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投入,但传统的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B类型的学生:受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身体素质较好,想在大学阶段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足球技术基础较好,求知欲望强烈,活泼好动,这类学生占的比例较大,达40%多。C类型的学生:这类学生最多,其特点是身体素质一般,协调性较差,练习足球时间不长,对足球热爱、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学习。D类型的学生:身体条件差,学习足球技术等方面较消极。

3.1.2足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查分析

目前足球普修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踢(脚内侧、脚背内侧、正脚背等)、停、运等基本技术为主,对于抢截球等技术只作介绍,这样就造成大部分学生足球学习上只是简单的复习,纠正动作或重复练习觉得枯燥乏味,在他们身上无法体现足球的内在魅力;战术学习也只是最简单的,也很少进行练习。通过问卷调查82名学生,其中有74名学生赞成采用分层教学法,有9名学生赞成传统教学方法,无所谓占5%。由此可见90%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形式并不满意,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学到更多东西。

3.2分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实验分析

3.2.1对比实验方式

选取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2个班共82人,分成两个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期开始摸底测试一次,学期末进行考核。实验班的分层方法:专项授课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专项技能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身体素质测试:1500米、实心球;基本知识测试:足球技术、战术、规则、文化等理论;专项技能测试:脚内侧踢准、绕杆射门、踢远、颠球。根据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技术较好,身体素质好,有一定的足球基础。B.技术一般,身体素质较好,学习过足球。C.技术、身体素质差,接触足球时间不长或没有。

3.2.2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2得知: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二个方面测试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没有什么差异。

从表3可见:通过测试结果反映出,实验组运用一学期的分层教学法,通过专项足球技能的学习,与对照组在足球技能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分层次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分层后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基本接近,教师能够准确地制定各层次的学习目的、任务、要求,同时选编出适合各层次的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便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针对性强,无论是内容、教法、运动负荷等方面均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提高学生对足球项目的兴趣,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等,从而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增强。

3.3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通过分层次进行教学,用足球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欲望,把握好C层与A层的教学、带动B层的不断发展,所以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人数大大增加,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学习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敦促学生自觉进行练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评定成绩只有科学合理,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我们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无论层次,考核内容每学期有三项相同,考核标准分三层,高一层次班再另设二项考核内容。学习成绩包括:一是学习态度、出勤、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和平时锻炼占20%。二是技评:对学生所学项目的技术评定占20%。三是考核成绩占60%,每学期结束学生成绩规定:C档学生成绩只等于A档的80%、B档的90%,因为B、C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与A班的标准不同,基考核标准也低于A。但是如果B、C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达到了更高一级的标准则可以与之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达到A、B层次的要求,下学期可升到A、B班进行学习,反之降层进行学习。

4 结论与建议

4.1在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中,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层次分组教学其效果好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4.2分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教学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最终人人达标。

4.3分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劲头,又有奔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7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少年儿童来自珠海市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及高栏港的各所公办及私立中小学校,年龄是在10岁~15岁之间,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学校训练和读书。首先,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应该抓好专项模仿技术动作,实现抓举、挺举技术动作的规范化。其次,全面进行各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然后逐步提高腰力、腿力、手臂三大力量训练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在训练中不断总结归纳发展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科学训练计划。

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当完善各种身体素质,特别是着重发展力量、速度和改进技术。对初学者来说,哪怕用很小的重量进行训练,也能发展力量。他们都是由于刚刚接触到举重项目,对该项目运动较为陌生及害怕。因此,教练员应对初学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他们了解举重项目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对举重的兴趣。少年儿童容易受伤、骨折,儿童并不是大人,成人训练方法不适应儿童。对不同的运动员视其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掌握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训练手段,尤其是对初学者先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在安排训练时,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等特点,分析后再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可通过游戏、田径、体操、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综合柔韧练。发展初学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机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安排一些发展爆发力的运动项目练习,例如,30米~60米跑(往返反应跑)、后退跑、立定跳远、快速纵跳、后抛铅球及协调、柔韧、灵活性练习等,只有这样,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力量、专项成绩才能较快提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合理安排举重训练。

一、基本身体素质训练

少年儿童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目的是为运动员成为体育拔尖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错过少年运动员素质发展敏感期,否则,将事倍功半,有些则无法弥补,或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发展;二是按照专项特点进行素质训练,但又不要片面地追求专项素质力量训练。

(1)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力训练。灵敏性敏感期在8岁~12岁间,协调性发展在10岁~13岁,注意与其他素质及专业技术动作项目交替进行训练。因为它不仅代表人的基本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众多因素有关,如运动技艺掌握多少和训练程度,各种运动素质发展程度,心理因素等。它是各专项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是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举重也不例外。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平衡能力和掌握技巧,它们之间密切相联。因此,在训练时,应给初学者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基础训练。如徒手、技巧、游戏及各发展灵活性的项目。

(2)柔韧性。柔韧性发展在8岁~12岁,这阶段一定要使各关节的柔韧性达到较好水平,宜从小培养柔韧训练,特别是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及腰部。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员对关节要求较高,如果各方面条件达标,是举重的苗子,假如柔韧性不好,最后也成不了优秀的运动员,柔韧能力的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员损伤的发生,对于基层教练员来说要注重初学者柔韧性训练。

二、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举重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举重项目,许多运动项目也是通过力量训练来提高成绩的,这足以说明力量的重要性。力量训练分三种: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举重运动员不断增长绝对力量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举重就是看谁举得重,但是,由于举重是分级别的,各级别的胜负决定于相对力量,而不是绝对力量。对这一点必须引起教练员的重视。举重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量。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机能发展阶段,可根据年龄特征进行各种训练。7岁~10岁时,随着机体的生长,力量一直缓慢增长。男女差异不大,11~12岁的男女差异较大,力量增长较快。13岁~17岁为发展敏感期,力量增长的快慢决定了一个运动员的终身。7岁~10岁需注意全身各部分肌肉力量的训练。

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可作如下安排:11岁~12岁应着重发展一般爆发力,特别是弹跳力,因为10岁~13岁力量增长很快,不应忽视,而且弹跳力与举重成绩有着极大关系。训练内容安排哑铃、壶铃、实心球、俯卧撑、引体向上、后抛铅球、倒立等,发展各肌肉的一般力量训练。13岁~15岁是最大力量的增长高峰期,不过这时期的力量增长与体重的增长是同时的,绝对力量增长很快,但是相对力量却增长无几。因此,在训练中除了继续发展弹跳力外,随着专项训练的开始,应该把专项力量和爆发力提到训练课上。10岁~13岁主要是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通过肌肉的协调改善来发展力量,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静力练习,并注意不要使肌肉出现肥大,安排技术动作相似的练习。

16岁~17岁已进入最大力量增长时期,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是最重要的时期,可采用大重量的重复练习。这时肌肉横度增长较快,应把专项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训练放在高水平上进行,对体重仍然不要控制,而要靠增长绝对力量来促使相对力量的增大,从而提高专项水平,在打好训练基础的同时,今后的比赛再考虑运动员的体重问题,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少年儿童在各级举重比赛中发挥最佳成绩。

三、心理素质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培养少年儿童遇到紧张、挫折、困难情况下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事情的能力,十分必要。训练应按照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步发展,切勿追求成人化,这样才会更好地进行训练。

举重运动员,刚开始兴趣并不浓,这主要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所支配的。因此,要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增强他们对举重的热爱,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训练专项的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使之成为出色的运动员。

四、科学合理训练

根据少年运动员不同的特长和不足,多用直观教具和技术手段,示范要正确,讲解要清楚、明了、生动。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一些理性的讲解。11岁~13岁的少年儿童注意力持久性差,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单打一,采用一些游戏,比赛的方式方法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

训练手段多样化,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练习,互动式等交替进行,保证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延缓疲劳的出现,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防止受伤。运动负荷以量的积累为主。练习其他辅助项目,应适当注意强度的安排,并随着年龄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加。还要做到循序渐进,由小到大,以免使运动员产生厌烦心理。大力量的训练要有充分的调整休息时间,不要急于求成,防止运动员受伤。

五、技术、战术安排

少年儿童的技术、战术训练应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11岁~12岁的少年儿童,此时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可塑性大,易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所以在安排发展灵活性的同时,安排一些技能技巧,以学习专项打好基础。在学习举重动作时,可通过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电视、教练技术模仿,以建立直观印象。可选用直木棒重复练习技术动作,让他们多做多练,反复练习,充分巩固技术动作,再逐渐增加杠铃重量。切勿盲目加重量而适得其反,学习专项技术动作时,教练员要进行实质性地指导与保护。

少年儿童技术、战术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技术训练,不断创新,使少年儿童从小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并努力保持准确、熟练、巩固、稳定的技术风格。战术意识的培养,不要过分局限于专项之中,在平时进行一般身体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举重比赛强度大,举得次数少,并且又要发挥出平常训练最佳成绩,易造成运动员比赛中心理负担过大,如果赛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比赛成绩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专项战术方法和手段的训练。适当进行模拟比赛,适应比赛场地及提高试举成功率的训练,同时,要将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思想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进行。

作为体校的举重教练员,以上是我的一些浮浅的看法和见解,请大家多多指教。衷心祝愿体校越办越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体育教材编写组.举重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马克为.最新举重运动训练全过程与教学指导全书[M].北京:

第8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女子跨栏组;核心力量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Core Strength of Women Hurdling Athletes of Henan Province

ZHAO Dun-fu

(He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Athle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new type of strength training, which receives attention from many exper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adopting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 Henan women’s hurdle team. Experiment shows that 6 week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athletes and their skill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Women Hurdle athletes, core strength

1前言

在中国田径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腰杆当家”,之所以说腰杆当家说明了整个腰部在田径项目中的作用非常大。这也说明了,我国老一辈的田径教练员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整个腰部在田径项目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近几年在竞技体育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即“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最初应用于康复领域。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核心力量迅速被竞技体育所采用〔1〕。

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迅速开展,这也说明了核心力量在整个竞技体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跨栏作为体能主导类的速度性项目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更多的是在动态中进行。本研究选取了河南省田径队女子跨栏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省田径队女子跨栏组8名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她们大部分具有一级或者二级的水平。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平均年龄21.7±1.28,平均身高:1.69米±0.03,平均体重59.1kg±3.25。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Internet网络、中国知网(CNKI)资料文库等对相关的核心力量电子资料进行归纳分类,筛选出针对本文的相关文献资料。

2.2.2对比分析法: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来说明核心力量对运动员所起到的作用。

2.2.3逻辑分析法:对所有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整理,并最后得出自己的相关结论。

2.2.4摄像与解析法: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录像拍摄,并通过APAS三维解析软件进行解析,获得相关的数据。

2.2.5实验设计: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的需要作者对李春雷、夏吉祥提出的7个等级的模式进行了修改,分为4个等级,即第一个等级为稳定状态下的静止练习;第二个等级为稳定状态下的无负荷运动;第三个等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静止运动;第四个等级为非稳定状态下的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每一个等级训练6周,6周的训练结束以后再升入下一个等级进行训练。每个动作的持续时间在30s—60s。组间的休息为1分钟左右。

第一个等级:稳定状态下的静止练习

动作类别:俯卧时肘关节、脚支撑〔2〕;侧卧时肘关节、脚支撑;仰卧时肩、脚支撑。

动作要求:每个动作控制30s×3组。目的在于静止状态下,体会核心肌肉的作用,以及自己对身体控制的感觉,提高重心稳定性。每个动作类别都要求身体成为一个直线。

第二个等级:稳定状态下的无负荷运动

动作类别:俯撑桥、侧撑桥和仰撑桥练习〔3〕

动作要求:40s×3组。六个动作在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身体姿势,保持好呼吸,臀部不要控制住不动。俯撑桥要求慢慢抬起异侧的手脚,侧撑桥要求侧抬起脚,仰撑桥要求慢慢抬起脚。

第三个等级:非稳定状态下的静止运动

动作类别:(见图1)

图1下肢悬吊静止核心力量练习手段

动作要求:40s×3组。这个级别的训练需要一些器械,如吊绳或者足球都可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非稳定状态下静止控制身体不要晃动。

第四个等级:非稳定状态下的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

动作类别:(见图2)

图2动态核心力量训练手段

动作要求:50s×3组。这个级别也需要吊绳或者足球一类的器械。首先在动作过程中始终控制整个身体,而后按照箭头指定的方向进行运动。要保持好呼吸节奏。

3结果与分析

3.1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

在竞技体育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是通过四肢末端将力量施加于外部物体,使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因此,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人们一直将重点放在了四肢上,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2〕。近几年,随着运动链理论、神经肌肉系统和本体感受性训练理论的提出,人们发现核心力量几乎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非常重要。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4〕。1985年,Panjabi 首次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5〕,他认为,脊柱稳定性设计〔3〕各方面的问题或系统:被动脊椎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1989年美国旧金山脊柱研究所(SFSI)在设计的“动态腰椎稳定计划指南”中提出了中位脊柱(neutral spine)的问题〔6〕。1992年Panjabi又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认为人体的核心稳定性是一种“稳定人体系统,以使椎间的中部区域保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有关核心力量的概念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主要焦点在于对与“核心”位置的定义。陈小平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而且在竞技运动中它还能够主动发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7〕。

3.2核心力量的解剖学理论以及作用

核心力量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是对核心的位置的定位,有的学者认为核心主要是指的是人体的躯干,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大部分学者根据研究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从解剖结构来说,人体的核心部位包括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等骨骼以及它们周围的韧带和结缔组织,还包括附着在骨骼上面的肌肉,是核心区域能够显示的表层和深层肌肉〔8〕。

关于核心力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对脊柱、骨盆起到稳定的作用;整个核心部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一些项目能合理有力的发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田径的投掷项目中,运动员如果仅仅依靠上肢来投掷器械,成绩不会理想,必须借助整个腰腹下肢,在最后超越器械的过程中,由下肢发力,通过核心部位最后作用到上肢与器械上。其次,核心力量能够控制运动员的平衡、提高力量的利用效率,比如,田径中的跳跃项目、冰上运动的一些项目等,都需要很好的核心力量的平衡作用。核心力量还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员运动伤病,核心力量好的运动员相对来说受到伤病的困扰就较少,尤其是整个腰部的伤病,核心力量的较强可以很好地保护好整个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脊柱受到伤害。也为四肢的发力建立了很好的支撑点。

3.3实验前后的结果对比

3.3.1运动员素质的对比分析

对于跨栏运动员来说,素质的好坏对成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核心力量的训练,跨栏组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由表1可知,运动员的100米、反应时和20米折返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髋关节的灵活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传统的力量训练大部分是在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比如深蹲练习、抓紧等,运动员练习的时候要求保持身体的平衡,对肌肉的刺激比较深。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大部分都是在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很少有在平衡状态下进行,比如,运动员跑步过程中都是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进行,跨栏时摆动腿和起跨腿依次进行。传统力量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手段不能缺少,而核心力量的训练更多的是在非平衡条件下进行的,更加接近实际训练和比赛。

3.3.2运动员过栏技术的对比分析

过栏技术是指起跨腿的脚接触到起跨点到过栏后摆动腿的脚接触地面时的一大步,即跨栏步。它是由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构成〔9〕。起跨攻栏的任务就是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为迅速过栏创造更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通过6周核心力量的训练,由表2可知,跨栏组运动员的身体重心相关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重心投影点与栏的水平距离、身体前倾角和重心的垂直距离以及垂直距离的位移,都不同程度地变小。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技术动作有所改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实力明显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的提高对于相关技术会有很大影响,运动员在栏上做剪绞技术时会轻松自如。运动员在过栏时尽量降低重心,从而做到跨栏而不是跳栏。

下栏着地是指从身体重心达到腾空最高点开始,到摆动腿着地支撑的这一个过程。主要任务也是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把垂直速度降到最低。由表3可知,训练前后的数据有所差别。在这个技术阶段,运动员的摆动腿要积极下压,起跨腿迅速提拉,两腿动作协调、积极、连贯,整个动作要快。着地点距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要近,这样更加有利于摆动腿的支撑和运动中的人体更加平衡,有利于下面连贯动作的发挥。下栏支撑时着地腿的膝关节要伸直,身体姿势较高,身体重心的高度与起跨结束时同高或稍高。支撑时间要短,这样水平速度损失少有利于离栏后转入栏间快跑。

4结论

通过6周核心力量的训练,使得河南省女子跨栏组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为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运动员的过栏技术有所改进,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4):108.

〔2〕孟献峰,冯嘉.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女子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4):66.

〔3〕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14.

〔4〕〔7〕〔8〕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

〔5〕POP M H.PANJABI M 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255-256.

第9篇:足球基础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竞技人才培养;理念;体制;模式;文化教育;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01—06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起点。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竞技体育的发展即竞技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能否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运动战绩在世界大赛中能否占优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践证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与途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与源头。因此,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一步开拓我国各级各类体校与青少年运动管理中心的校长及各级政府体育部门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乃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年9月2日至25日举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出国研修班。

本期研修班的国外研修阶段在法国巴黎大区进行,期间研修班学员走访考察了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卫生体育部、法国奥委会、塞纳马恩省体育局、雅文市政府、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枫丹白露市户外体育训练中心、MELUN游泳中心和网球中心、Magdelein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Marcel Rozier马术俱乐部、Melun击剑训练中心、乌拉圭法国友好中学、塞纳马恩省完全中学等16个相关单位,听取了39名专家、学者及官员的授课和介绍。其中法国卫生体育部、奥委会、军事体育学院、相关省、市政府等部门17名政府官员介绍法国了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相关政策法规;法国体育学院、法国国家足球技术中心、巴黎大区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等单位19位教授、专家讲授了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管理、文化教学的理念模式和具体做法。研修班学员还与法国2名青少年运动员、1名奥运会冠军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从近距离了解法国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与就业情况。

通过以上培训学习活动,研修班学员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法国青少年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势政策,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及不同机构、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具体做法,引发了学员对中法两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的比较,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1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比较与启示

研修班在法国培训学习期间,法国卫生体育部官员、奥委会官员、法国体院教授以及大区、省、市训练中心、协会、俱乐部管理者无不提及运动员培养的“两个计划”,即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强调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同等重要,两者没有先后高低之分,正如法国卫生体育部高水平体育处处长所强调:

“法国有强烈的愿望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但绝不愿意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如放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牺牲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在运动员的体育生涯中,要保证运动员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运动员现在和将来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

法国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早在1984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保障法令,明确规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四个目标:提高运动成绩;为运动员创造感兴趣的学习科目和机会;保证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保证运动员退役后拥有优质的生活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协议,规定由普通学校专门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使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法制化。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法国从运动员基础训练开始、到青少年运动员,到“希望”运动员,到“成熟”运动员,到“杰出”运动员,最后到退役运动员,政府根据运动员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全方位地为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福利保险、生活资助等方面的保障。

其结果,奥委会下属共107个单项体育联合会,拥有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18万个,吸引了大批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拥有会员1600万人,占法国总人口的27%。法国蓬勃发展的大众体育与庞大的基础训练人才队伍带来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不到6000万人口的国家,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法国历届奥运成绩稳居奖牌榜前十名的位置。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随着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省运会战略的全面实施,运动员成绩成了衡量地方竞技体育实力、体育部门工作目标、教练员执教能力、运动员训练成就等各领域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金牌至上”理念根深蒂固,并主导着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在运动员教育方面重训练轻文化教育。在训练中,长年累月的“时间战”和“消耗战”使得运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和其他活动,“学训矛盾”不可调和,同时也给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国“重运动训练、轻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运动员政策性安置力度大大削弱,加之,后备人才淘汰率高,极大多数运动员面对走向社会进行二次就业,但文化教育的缺失,知识素质与基本能力普遍偏低,使运动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暂时找到工作也难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较好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导致近年来我国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选材面日趋狭窄,此外,我国大多数教练员都是直接由运动员转换而来,运动员时期的文化教育缺失,制约着教练员队伍执教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与具体做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首先要消除“金牌至上”的片面观念,树立文化素质与竞技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举国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制定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标准与训练大纲,并在工作中加以严格实施,保障运动员在运动潜力、文化素质与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比较与启示

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架构以法国体育卫生部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逐级对大区、省、市体育工作进行垂直管理;社会管理主要以法国奥委会为最高权威机构对全国107个单项联合会进行横向管理,同时对大区、省、市各级奥委会进行垂直管理。

法国政府对各级行政区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以国家卫生体育部驻各大区、省、市的派驻机构为主线,通过其加强与各大区、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国家有关运动员文化教育、训练、选材、就业安置、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法国卫生体育部派出行政工作人员及教练员进驻奥委会、单项联合会等社会管理机构,强化政府管理部门与各级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指导、协助社会体育组织开展训练竞赛等工作,同时,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等相关问题。这样构成了法国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国家体育总局是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下设竞技体育司对国家队等高层次运动员培养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级各类体校基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新成立的青少年体育司统筹管理。在国家体育总局层面另设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地方省(区、市)人才培养工作则由本地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在行政纵向管理上,我国缺乏法国体育卫生部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立派驻机构与委派国家代表的工作机制,国家与地方之间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各地区的全运会、省运会甚至区运会战略导致项目布局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偏离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造成低水平项目重复设项,赛纪赛风不良,人才培养思路短浅,拔苗助长,违背训练规律,大量人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整体培养效益偏低。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社会化管理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单项协会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统一归属管理,单项协会依附于具有“官民二重性”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实际上,各项目体育人才培养管理实施的是“运动项目中心指导下的协会制”。我国大部分单项协会与政府机构“一班人马两块牌子”,两者之间边界不清,协会实体化进程缓慢,行业壁垒与地方行政分割较为严重,教育部门、社会行业不积极,政府一家办体育的格局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多元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尚未形成。

分析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优势与特点,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改革竞赛体制,淡化金牌战略目标,重视人才培养与输送效益,建立青少年训练大纲,按照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部理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与社团的关系,使运动项目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后备人才培养主体。建立以单项协会为主、宏观管理、专业化运作与教育部门高度参与相结合的竞技体后备育人才培养体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强国建设需求,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重视运动员全面发展,为运动员前途负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3

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国坚决执行运动训练计划和文化教育计划两项计划的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基础选材。法国小学一般不设体育课,学校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法国有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18万个,这些俱乐部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并且从中发现具备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

成绩提高。法国建立了16个大区训练基地,各单项联合会将具备运动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送至就近的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则由教育部门专门负责,采用弹性学制、灵活的教学形式与个性化的教学实施手段,最终使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到达全国统一的毕业标准。

精英培养。法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主要以法国体育学院为主,其次,法国军事体育学院、相关职业俱乐部与单项协会也承担部分培养工作。每年9月份,国家根据各大区训练基地的人才选送情况颁布约7000名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政府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兴趣、特长与将来的就业方向对文化课程、职业技术进行设计与实施,使运动员退役后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新的职业。

法国“双计划、三阶段”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单项协会、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广大中小学、训练基地、社会俱乐部、体育院校、职业俱乐部等多方机构积极参与,运动员运动水平与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人才进出口通畅,选材面广,培养质量高,大大促进了法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以“奥运战略”为中心,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原则、以专业训练为主体的“新三级”金字塔人才培养模式。塔基以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三线队伍培养为主,塔身以中专学制的体育运动学校二线队伍培养为主,塔尖指的是专业训练体制下的省优秀运动队、职业训练体制下的俱乐部队与由此组建的国家队等一线队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的惯性还难以消除,主要表现在:培养主体单一,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参与度不高,培养渠道相对封闭,难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负担沉重。更重要的是,“金牌至上”观念造成学训矛盾突出,导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低,绝大多数运动员面临进入社会另谋出路,而教育的缺失和时间成本的不可挽回性,退役运动员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重训练轻文化、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幅度萎缩的严重后果,选材面日趋狭窄,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体育大国建设十分不利。

借鉴法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发展之路,要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改革,引导广大小学、中学、大学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社会团体、企业集团、行业体育协会资源进行广泛整合,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训网络。另外,要统一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坚持科学训练,提高训练质量,缓解学训矛盾,文化教育要专门委托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与健全个性塑造等方面和谐统一。

4 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比较与启示

2006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体育部共同签署了协议,由教育部负责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普通学校负责体育训练基地(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学实施。法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的个性化。法国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选择完成高中课程、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以及进入大学等多种发展方向,学校针对运动员的特长和个人意愿,设计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实现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个性化。

学制的弹性化。采用弹性学制,钢性要求。运动是在训练基地就近的学校进行注册取得学籍,因运动训练、比赛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化教育课程的学生,学校保留其学籍,适当延期毕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训矛盾。各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同龄青少年标准统一,法国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在每年的国家考试中通过率高达90%,这个比例甚至高于普通学校。

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法国体育学院采取的是普通学校派文化教师到学院给运动员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形式。外出比赛的运动员可通过远程教学和赛后补课的方式加以补习。法国军事体育学院、大区训练基地与单项协会培训基地采用到附近注册学校进行走读的形式。省、市训练基地的运动员采用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放学后到基地进行走训的形式。

学习时间有保障。法国高水平运动员一周训练时间平均在15~20h,不到我国运动员训练时间的一半,从时间上保障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如法国体育学院运动员每天上午有3h、下午1.5h、晚上1.5h的学习时间段,一天共6h。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统一安置工作,对运动员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分配制度受到了很大冲击,运动员文化缺失问题日益凸现,1987年4月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自此,我国开始了探索“体教结合”之路,为解决运动员本科学历在相关高校采取以下模式:开办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班、开设运动训练单招专业、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办训、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一条龙培养、为高水平训练基地优秀运动员送教上门等方式;各级各类体校与教育部门结合的模式有:体教联办体校、体教共建体育特色学校、体教依托社会或企业共建单项体育俱乐部、亦读亦训模式等。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也非常重视:2002年9月中央国家机构、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及国家体育总局专门下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体育部门认真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2010年3月份,由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竞技体育金牌战略背后的巨大利益导致运动员训练负荷强度与量大幅度提高,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我国优秀运动员平均训练时间超过法国运动员的一倍以上,“学训矛盾”越发突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可以借鉴法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首先,转变“金牌至上”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竞技水平与完美个性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体育部与教育的紧密合作的框架,把各级各类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管理范畴,开创体教两家共同办体育的良好的局面。第三,依靠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缩短训练时间,确保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第四,要细化各项政策指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具体操作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标准并加以实施。第五,继续探索与创新运动员文化教育新模式,不断把“体教结合”改革工作推向纵深。

5 中法运动员保障比较与启示

法国早在1946年就建立了全民社会保障体系,1984年法国政府又进一步完善了运动员保障体系,专门通过了一项关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保障的法令。其具体的张办法如下: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家庭成员中只要有任何人购买了社会与医疗保险,18岁以前都能享受这两项保险。如果父母失业或无工作,青少年运动员可申请国家补贴,卫生体育部每年根据家庭困难情况补助1000~6000欧元,同时还可以申请助学金。

对于暂时没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各种费用由政府和各单项联合会支付,每月生活补贴金额由总教练确定。另外给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计划,帮助运动员推介工作,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修脚师、公务员等职业可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对于有职业的高水平运动员:由卫生体育部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个官方合同,用人单位有义务保证高水平运动员外出训练与比赛的时间,发足运动员全额工资,退役后能继续返回单位工作,卫生体育部则有义务宣传用人单位,并给用人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对于退役的运动员:可向卫生体育部提出培训计划申请,获得培训经费支持,3年内,可享受国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法国的保障体系为各层次运动员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真正为运动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工资福利、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运动员政策保障体系。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二次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后的自我生存能力不够等。另外,保障覆盖范围也比较狭窄,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暂时还没能有效地纳入保障体系框架。

借鉴法国运动员保障体系的做法,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脱离基础教育的现实,各级各类体校应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切实抓好青少年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提高训练效率,为运动员文化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给青少年运动员升学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于在训的优秀运动员政府部门有义务为其缴纳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证运动员在社会保险方面能够享有“国民待遇”。应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文化学习计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对于退役运动员:在完善继续政策性安置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员就业指导,帮助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向运动员提供技能与职业培训课程,开拓就业渠道,建立退役运动员创业基金,引导地方政府建立运动员货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6

中法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利用比较与启示

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遵循政府主导、社会管理、资源共享、全民受益的资源配置原则。政府按照体育总体发展规划,在各大区、省、市不同管辖区域范围内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与企业赞助,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管理则由体育协会和俱乐部负责,政府派驻高层管理人员和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活动开展与场馆设施管理进行指导。法国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对体育协会与俱乐部会员、学校学生、市民开发,体育场馆设施高度共享,使用效率高,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对扩大基层训练网络、提高体育人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双向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出台了《雪中送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政策,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如2006年我国建设篮、排球馆、健身房、健身路径、青少年俱乐部等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共233919个,耗资近80亿。我国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与地方政府的投入,而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相对不够,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仅1.03m2。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经营机制滞后,对外开放不够,场地利用率不高。我国体育场馆设施的这种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很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利于基层业余训练网络的扩大。

为给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借鉴法国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作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制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逐步增加场馆设施数量,提高场馆开放与利用率,打破地域、行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校、社区、单位之间体育场馆设施的共享,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优惠甚至免费开放。

7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