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世界经济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经济的现状

第1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平井 测井解释 问题

随着钻井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平井在开采低渗、特低渗储层油藏效果比较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水平测井解释在理论成果、解释方法和应用软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思路是仪器响应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为基础,通过制定理论版图来寻找合理的解释方法,另一个思路是借助岩石各项异性为研究基础,认为地层的各向异性决定着水平井中的相应异常。近年来由于一直未能形成一种既可信又可行的解释方法与应用软件,而逐渐处于低潮期。一种消极的观点认为水平井没有必要进行精细解释,只要钻遇预定目的层,射孔采油就行, 不必研究它的响应, 更不要说校正和处理。这种观点是将水平井采油成功与否完全归结于井位及井眼轨迹的设计。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基本上正确,即地质设计是水平井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而测井及测井解释只是开采过程中监督和测量的一种手段。一旦井位定错或井眼轨迹设计未达到预期目标,测井及测井解释无疑是无济于事的。但实际井眼钻取并非十分理想地按照设计进行, 钻井过程中需要了解目的层的物性参数、井眼轨迹、井内泥浆特性及井眼几何形状等参数以确定射孔井段。目前,国外斯仑贝谢公司依然在开展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 但还没有推出具体的应用成果本文分析我国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

在实际水平井测井解释的研究中用计算机进行理论模型的计算工作,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能够求出解析解的边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定解问题进行求解,只有等待三维有限元素法全面过关,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说,计算机模拟研究在这一个研究领域已经遇到了困难,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

2.水平测井解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们的所有的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成果对于水平井感应测井和侧向井的解释工作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数据是在理想的状态下通过解析解和数值解计算出来的,还不能客观的反应井下实际测量曲线的形状。我们在分析感应测井仪器的围岩的影响的时候,没有考虑井眼、仪器芯棒对水平井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侵入的影响;在考虑井眼影响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围岩的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考虑侵入影响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井眼和围岩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就说明我们的计算结果仅仅具有定性说明问题的作用,不具备进行说服力的定量矫正的作用。我们如果不进行近似的直接模拟地下情况,就会导致大家都不能求出解析解的现象。当前的三维有限元素法还没能完全过关,计算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定解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有关侧向测井的模拟研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没有一家国内的测井公司在水平测井中使用测双侧向曲线,主要是因为这种仪器的屏蔽电极比较长,不容易下井,并且钻井杆在充当回路电极的时候存在干扰的现象,还与仪器电缆连接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校正图版实用性差

翔等人对制作的感应测井围岩校正图版、侵入校正图版及侧向测井的井眼、围岩和侵入图版运用正交多项式拟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拟合工作,并编制了环境校正程序库。每张图版的拟合精度都很高(误差小于1‰) ,但在处理实际井的资料时却无法很好的运用。原因是测井曲线数字化后是一个采样点一个数据, 而解释图版是针对一个目的层的,即一组采样点的集合,图版中所用的各个参数是该目的层各采样点的平均特性。所以在进行校正时首先必须分层,求出层厚, 然后求该目的层电阻率的平均值及围岩电阻率的平均值。通过环境校正后给出的校正系数又是整个层段的平均校正系数, 其结果是将目的层的电阻率平均抬高或降低一个相同的比例。这与测井曲线特有的连续性和非均匀性相违背。可以肯定地讲, 环境校正图版只具有理论上定性解释和提供参考的价值,无法运用到测井资料数字处理中的逐点解释中。

4.各向异性研究的校正方法具有局限性

各向异性研究是通过研究地层的电学和声学特性的各向异性来解决大斜度井曲线的校正问题的。这种方法通过弄清电学和声学特性在平行于地层层理面时的响应和垂直于地层层理面时的响应,来尝试解决任意角度情况下的影响校正。比如当电流平行于地层层理面流动时,阻力较小,所以横向电阻率较小;当电流垂直于地层层理面流动时,阻力较大,故纵向电阻率较大。

二、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的发展方向

1.进行模拟井中的仿真实验

模型井的建立及以此为基础的各项实验将会十分真实而又有说服力地解决水平井大斜度井的响应特性问题,虽然它的造价及难度都很高。只要我们有办法制作一套既能仿真又能让倾角可调的地层组合,并在已知的地层组合中按设计要求自行钻出一口缩微的水平井,制造出各种微型测井仪器去下“井”测量,获取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实验资料,并从中总结其规律,相信水平井的测井解释研究一定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2.加强地质设计研究, 降低水平井资料解释的难度

水平井的地质设计是指根据待开发储层的具体地质特征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水平井位置确定的一种设计方法。加强水平井的地质设计研究综合利用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 充分把握油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的三维变化情况,才能使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位置, 使水平井测井资料的解释转变成近似均匀介质的厚层时的资料处理程度,这样就可以极大的简化解释的复杂性和技术上的难度。

三、结论

总之,当前水平井测井解释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弄清楚水平井和大斜井的仪器响应和垂直井时的相应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点最好是用定量来表达的,不能再定性解释的时候才使用的。计算机的模拟和图版解释不能够实际解决现场中的实际问题,各种异性的研究是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证明,在模拟井中进行仿真实验室当前解决问题繁荣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灿灿,王昌学. 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01).

[2]于红岩,李洪奇,张万龙,于晓禾,尹光洁. 敖南油田水平井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1).

第2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解决策略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注重经济数量增长、忽视发展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偏离区域最优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稳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近或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问题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应遵循的普适性规律,通过发掘和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并制订具体可行的对策措施,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的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指导方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两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10个省份30余个地区的近百个县(市)的“七五”、“八五”、“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纲要)和经济年鉴进行研究分析,实际参与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工作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认为这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战略规划中存在内容不完善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总体决策,是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阶段和发展对策的体系。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近百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报告(纲要)的研究分析发现:调查研究不深入、先局部、后整体,按照部门或行业自下而上分别规划和条块分割形成战略规划的情况较为普遍,具体措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较为突出,战略中有关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容较多,而有关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和软环境配套建设方面的内容较为单薄。定性描述较多、定量不够。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存在内容不完善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二)战略贯彻过程中对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不显著

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方面,相当程度地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脱离本地区实际、缺少优势特色产业或优势经济要素支撑的问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相近或雷同现象较为普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偏离区域最优经济结构而导致的区域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区域经济结构的价值链单一,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过程多存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效率不高的问题。部分地区所提及的赶超战略或比较优势战略缺乏时间节点与所需资源投入的定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普遍较弱。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常脱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结构、未能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要素禀赋、忽视对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对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够重视、重短期收效轻长期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先导。重视区域比较优势的挖掘和培育实践表明:通过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可以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代价最低、效果最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一直是社会各个层面尤为关注的问题。经济结构的优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从表面上看,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受到区域外和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区域内外的发展格局、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政府执政模式、经济与市场发展水平、要素融通能力、社会环境状况、科教文卫水准、传统与习惯等多种因素。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仍可用“要素禀赋状况”来划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需重新审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对不同历史时期或经济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二)在重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前提下,重点研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措施。所谓经济发展质量,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提供各种经济福利的固有属性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满足的程度,在现实社会中,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问题涉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冲击与保护、资源消耗与占用、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秩序与经济环境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等领域;在理论上体现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框架与布局下区域公共福利增加、市场失灵问题减轻程度。经济质量的提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的提高和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程度,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体系的全局性与整体性,做好战略制订的组织管理工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处于区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层面,应涉及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机会与产业布局、项目群与项目管理措施、相关经济政策与法规、要索投入与产出、时间进程与标准、风险与应对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须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根据区域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应该先整体后局部,而不应该在整体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体现集中指导、统一布局、分散实施的系统思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工作本身须经过严格的工作启动、调查研究、方案论证、编制工作计划制订、编制费用预算、组织体系设计、编制工作展开、进程控制、编制工作收尾、编制工作总结评定十个环节,需要对编制人员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使编制工作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的体系和流程进行专门组织。

四、结语

总之,在国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订问题,制订科学可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引起各级决策者的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柱甫.唐亮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J].技术与市场,2012(10).

第3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字:畜牧养殖;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S954文献标识码: A

1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畜牧业经营方式及饲养规模的转变近年来, 畜牧业超常规

大发展, 规模由小变大, 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饲养管理方式向立体高密度、机械化方向转变,随之粪便也由过去的垫圈或半固体态转向液态,使粪尿及污水量大大增加, 特别是污水(是粪便的几十倍), 如不加处理, 就会污染附近的土壤、水源等, 形成公害。

1.2 畜牧场自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随着都市化的进展, 城镇对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多, 为便于运输, 牧场多设在市郊, 且种植业用地减少, 粪尿不能及时施于农田或弃之不用,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3 农业由使用有机肥料逐渐转向使用化学肥料

化肥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粪尿则相反;结果造成粪尿积压。还由于对畜牧场粪尿处理的设备、设施投资存在一定的难度, 及个别牧场老板对畜粪及污水任其自流, 从而造成公害。

1.4 家禽业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家禽排泄物( 包括垫料、废水) 、病原体和病( 死) 禽。家禽粪便和垫料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 可成为蝇、虫繁殖的媒介,并可携带和传播病原菌。

1.4.1 病原体增多且复杂 家禽非典型性、混合性感染增多, 病症复杂化, 病原变异型增多。由于环境日益复杂, 对畜禽生产不利的病原体变异频率增加, 严重威胁正常的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甚至引起周边群众和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分布比较散, 饲养点常与民宅混杂, 养殖技术与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交叉流动频繁, 粪污自由堆排放, 这些均不利于畜禽生产和人群健康。

1.4.2 水禽饲养方式 目前, 绝大多数水禽饲养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倚塘而养, 俗称“水养”。鸭粪通常直接落入鱼塘或经直接冲洗入塘, 因此,排泄物中病原体和药物均随粪便进入鱼塘, 成

为“鸭—鱼”模式中卫生安全问题的焦点。排泄物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中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性养分、外来化学物质如消毒剂和药物等, 这些物质可引起鱼塘水质下降, 药物可在水、鱼塘底泥、鱼体以及水体其它生物中会造成蓄积, 药物及其中间产物破坏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影响水产养殖, 甚至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禽类排出的粪便携带着大量微生物, 这样将会使鸭在水中活动满足水性的同时, 也引发一系列疫病, 影响水禽生产。

1.5 随着我国规模化奶业的迅速发展, 奶牛养殖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正成为很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畜禽产品的粪尿和生产污水, 也在不断地产生有关部门测算:一头猪的日排泄粪尿按6 kg计, 年产粪尿达2.5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 一头猪日排污量约为30 kg。一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6 t, 年排量达2500 t, 采用水冲式年排污水达1万多吨。

综上所述, 畜产公害就是由于畜牧业废弃物的高度集中, 不能利用自然环境的土壤、水体进行分解、净化、投入再生产而造成的牧场污染。

2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合理规划

适当控制饲养规模,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对畜牧场进行合理布局, 不要过分集中于城郊或交通线附近, 最好是合理的农牧结合, 以利于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置、消纳和控制。

2.2 家禽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2.1 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与密度 加强源头建设性引导与管理, 根据地区环境容量与人居情况, 探讨养禽业的适度规模与密度, 减少人与动物的接触, 避免病禽和动物废弃物跨区域运输。

2.2.2 加强禽场合理选址 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要按照政府相关规定, 避开村庄和居民区, 远离集贸市场等, 采取必要、合理的隔离。根据小型养殖户的特点, 更需要加强动物防疫与环境保护, 加强社区建设与农户培训。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小型养殖户向健康、规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2.2.3 粪便及病( 死) 禽的无害化处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废物管理, 降低场地风险, 减少有害物和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对现代养禽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保持粪便干燥、防止舍内管道漏水等。粪便及垫料要用专车通过专用通道运出舍外一定距离, 再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关于鸡粪还田还要关注科学的施用强度和方法, 并注意跟踪监测对土壤和水环境的长期效应。

2.2.4 水禽饲养方式转变 健康养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建设和维护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所有动物保持良好机体状态的前提, 是各种养分和药物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保证。在现代生产的激烈竞争和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 鸭鱼结合难以兼顾二者生产效益, 鸭需要清水, 养鱼则需要适度肥水。为此, 一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的“鸭—鱼”养殖模式的安全性, 包括降低单位面积塘面的水禽养殖密度(还与水深、养殖鱼的品种结构有关) , 防止病禽的排泄物直接入塘, 同时塘面可适当漂浮种植植物, 以缓解水体养分超负荷的压力。

2.3 解决畜禽业环境污染的技术途径

从技术上讲, 防治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原则, 达到“治本治标, 标本兼治”。解决养禽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通过畜牧环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养禽业粪便污染问题。

2.3.1 环保饲料技术 提高家禽的饲料利用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高效促生长添加剂, 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 如用生物制剂和酶制剂处理、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技术等手段外, 应用生态营养原理, 开发环保饲料, 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2.3.2 畜用防臭剂开发 为了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 可在饮料中或禽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

2.3.3 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技术 通过能源化和肥料化手段来资源化处理家禽粪便及其废弃物, 一是利用厌氧发酵原理, 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其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养鱼。二是高温

堆肥处理生产有机肥。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处理量较大、费用低廉、适应性较强、比较经济的方法。

2.3.4 鸡粪的饲料化技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利用鸡粪加工饲料, 德国、美国的鸡粪饲料“托普蓝”已作为蛋白质饲料出售, 英国和德国的鸡粪饲料进入了国际市场。而今已将鸡粪大规模加工成商品饲料及其它产品。

2.3.5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 尤其是豆类及饼粕、统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 如蛋白酶抑制因子, 凝集素、单宁等, 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 如膨化、制粒等, 可降低其含量, 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 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2.3.6 猪场粪污水无害化处理 根据我国目前养猪水平和实际条件, 对猪场粪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可采用不同形式。常用处理方法:作肥料用:主要有粪尿直接上地和经腐熟后施用两种方法: 前一种是利用“土壤自净”能力。消纳分解有机物质, 提高肥力; 后一种是堆积发酵产生“生物热”, 通过杀灭菌、寄生虫、分解有机物而消除污染, 特别是厌氧发酵后的渣液作肥效果更好。

作燃料用: 利用粪尿中有机物, 在高温(35-55℃) 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降解为沼气, 同时,杀灭粪尿中大肠杆菌、蠕虫卵等。沼气可用作能源, 作为燃料或照明。

粪尿污水生物生态化处理方法:

解决规模猪场粪尿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无害化处理成为关键, 建立“污水净化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发展养猪业粪尿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根据粪尿污水特点, 通过生物和生态技术

手段净化畜粪及其污水, 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将污物处理为沼气和有机肥、费用低、处理量大, 比较经济。在正常气温条件下可使污染物BOD减少10%-90%, 再结合氧化处理效果更好。

结合我国农业大国实际, 应把养猪、污水处理、种植业、水产业统一考虑, 将猪、种、渔三者统一安排, 结合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是发展生态养猪业、解决环

境污染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建立人工生态型奶牛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奶牛场生产,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对奶牛养殖生产中产生的、有污染的、易造成“公害”的粪尿和有机废水进行生态无害化处理, 使奶牛的生存环境始终保持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的环境中。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努力建设生态奶牛养殖场, 建立“土地—种植业—奶牛养殖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推广奶牛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粪便固液分离和利用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科学处理和利用奶牛粪便的水平。

2.4 解决养殖业环境问题的政策途径

2.4.2 加强药物管理, 减少畜产品公害 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一般, 有机氯农药排泄较慢,而抗生素类药物则排泄较快。所以对兽药和添加剂, 要根据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蓄积等情况的实验资料, 分别定出最高允许残留浓度, 以便为达到此一允许浓度而规定用药量、休药时间等。

2.2.4 寻找解决途径从政府到企业, 从生产到科研都要重视寻找和采取有效的解决途径。政府对新建的畜禽粪污处理厂要采取扶持政策, 免除某些税收和地方摊派, 实行无息贷款等措施, 增加科研投入, 促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结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形成一整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以法兴牧, 以法治牧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生产, 保障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必须要以相关的法律给于制约, 从而使畜牧场的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污染能得到更好的治理。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振钧. 我国家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解决途径[J].

中国禽业导刊, 2001, (07).

[2]肖冬生.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中

国农业大学, 2002.

第4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BPO;国际结算方式;存在问题;拓展途径

随着互联网时代逐渐表现出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使用赊销方式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现象愈加频繁,严重影响了银行跟单信用证业务的发展。在此形势下,全球各商业银行开始着手进行贸易金融模式创新。BPO作为一种新型国际电子化渠道,集合了信用证的安全性与赊销的便捷性优势,促使银行与企业更高效、便捷、低风险地处理国际结算业务,具有重要的创新应用价值。目前,全球已有25个大型跨国企业、56家银行集团积极投入使用BPO,且应用的金融机构数量仍不断增加,然而,作为国际贸易第一大国,我国BPO国际结算的应用发展仍较缓慢,至今仅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与中信银行4家银行正式采用了BPO,实际应用较少。积极推广BPO结算新渠道,这不仅是我国贸易企业融资便利的需要,更是为商业银行贸易供应链条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要求。

一、“BPO”国际结算方式应用现状

BPO是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为应对大数据的挑战和适应全球贸易供应链发展的需求,而共同合作创新的国际结算新渠道。BPO是指买方银行在贸易服务框架平台中的贸易数据相匹配情况下,向卖方银行做出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其工作原理是,ICC与SWIFT合作,利用SWIFT开发的贸易服务设施,以及双方合作制定实施的URBPO规则,构建一个能让买卖双方的购销数据自动匹配的电子化交易匹配平台,以促进交易的顺利完成。

BPO作为顺应国际贸易新形势而产生的结算方式,在国际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它将赊销的便捷性、信用证的安全性、供应链服务的专业性融为一体,能为国际贸易带来彻底的数据化变革。2010年4月,中国银行与东京三菱银行,在分析进出口商品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BP0结算的方式。中国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国际结算领域开立BPO的银行。2014年7月,中信银行与马来西亚联昌银行合作,成功完成了该行首笔BP0业务,成为继中国银行后,国内第二家开展该业务的银行。截止2015年12月,在中国已有11家银行加入了TSU,但只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4家银行正式采用了BPO。总体而言,虽然中国银行贸易结算领域较早运用电子化手段处理国际及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如2002年9月,招商银行在青岛开出国内第一张人民币电子信用证,开启国内银行电子交单业务新篇章,但对国际结算方式电子化并未给予足够重视,BPO应用率较低。BP0作为一种能保障银行及企业安全、高效处理国际结算业务的新型电子化结算渠道,应引起中国银行和企业界的充分重视和积极推广。但是即便在BP0正式实施之后,也由于较多限制因素,未能改变中国BP0案例较少的困境。目前,电子化结算业务的普及为推进BP0业务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中国银行贸易结算领域,离大规模应用BP0还有较大距离。

二、BPO国际结算方式在中国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BPO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保障BPO相关业务发展的前提。目前BPO业务在我国拓展进程相对缓慢,整体业务量较小,实际业务操作进程中尚未暴露大量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难以做到全面归纳和经验总结,出台相关业务操作细则和贴近实务的操作规范难度较大。当前,用以规范BPO国际结算的较具权威性的法律仅有国际商会颁布的URBPO一种。然而,URBPO规则属于银行间应用的规则,BPO项下的法律纠纷解决不属于URBPO处理范围。例如,URBPO第二条规定:URBPO规则仅适用于“每一家参与银行所涉及的在确定基线中所包含的付款责任片段”。可见,URBPO仅对银行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规定,对于与贸易商之间,贸易商与银行的权利义务关系方面并未做出相关规范,也未给出争议的仲裁条款。同时,在实际贸易中,卖方作为商品的供货方具有最终向买方或其银行收款的权利,按照URBPO制定的相关规则,将向买方或其银行收款的权利赋予给卖方银行,卖方银行与卖方之间需要通过URBPO框架之外的合同另行约定,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BPO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BPO国际结算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并完善URBPO之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BPO提供法律支撑。

(二)贸易数据平台无法有效对接

银行与企业的操作,只能通过BPO要求的TSU系统平台进行,虽然TSU能够实现BPO的运作,但我国大部分中资银行内部业务操作系统难以与BPO操作系统有效对接,从而无法实现银行内部自动联动记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BPO业务的推广。同时,银行与TSU系统对接,虽然保障了贸易数据的安全,但是贸易数据源头则为实际贸易双方,企业需以电子方式向银行传输数据,然而这种数据传输方式在我国仍有待完善。例如,我国仍未实现通过昂贵的中间软件以IS020022标准化格式生成数据,并将其与y行系统对接;缺乏完善的将非ISO数据转化成ISO标准化数据的技术,阻碍银行对非ISO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企业通过邮件、传真等传统低效方式进行文件传输,银行需手工录入数据到TSU平台,降低数据的准确性。

(三)BPO配套供应链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滞后

在BPO模式下,银行介入国际供应链各环节,从合同签订伊始至货物发运后付款结束,银行可掌握商品信息、物流信息,了解整个贸易周期全貌,籍此采取灵活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供应链行进的每个关键节点为客户提供相应的贸易金融服务。我国的供应链贸易金融起步较晚,发展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PO结算方式的应用。虽然平安银行于2015年6月通过物联网金融技术变革了供应链金融模式,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7月提出“供应链3+5供应链金融生态战略”,然而,总体而言,当前中国贸易融资客户对结算类产品的需求仍然以跟单信用证为主,而对供应链服务类产品的需求仅占2.78%,远远低于参与ICC调查的银行客户对供应链服务类产品的需求,可见中国供应链贸易金融服务发展的滞后性。BPO供应链贸易金融在相关的配套服务上未能跟上形势,使得金融供应链的效率远远跟不上货物供应链的步伐,致使BPO结算方式在中国使用率偏低。

(四)BPO流程设计存在风险隐患

BPO流程设计加大了欺诈的风险隐患。首先,银行对于买卖双方提供的业务数据缺乏可供审核的基础,即对于数据审核很大程度上仅基于贸易双方信用,一旦数据提供方信誉不佳或有意欺诈,被动接受数据的银行只能风险自担。其次,买卖双方的欺诈成本较低。在信用证项下,双方合谋的欺诈需要考虑单据制作、寄送等成本,而在同等条件下,BPO数据的提供几乎免费,大大缩短了数据传输流转周期,降低欺诈暴露机会的同时,欺诈需求和供给会骤然上升。再次,银行预防欺诈的手段较少。因BPO操作简单,即使数据的初始匹配不成功,仍可通过对不匹配的接受来达到匹配目的。在匹配过程中,银行往往受制于申请人意愿或强势地位,且在辅佐审核单据较少的情况下,只要数据在科技条件下能够正常传递,欺诈的第一发现方就不会是银行,只能是持有正本单据的买卖双方,因而若l生欺诈,银行只能被动接受。此外,在BPO交易结算流程中,仅匹配电子交易数据,无法掌握货权单据,银行通常只能要求买方在收到正本提单后提交副本审核,不需要银行在正本提单上进行背书,这增加了银行在提单审核方面的难度,且银行对提单的来源、正本的表面状况等情况无法核实,增加了提单正本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存在的后顾之忧。

(五)交易双方认可度较低

目前,BPO作为国际结算方式,交易参与方对其认可度较低,只用来补充其他结算方式。例如,用BPO替代信用证,受益人由买方银行转为卖方银行;卖方要作为款项受益人,只能够通过协商约定收款安排。此类“第二性”款项偿付将会对买方造成不利后果,如受益银行在欺诈项下,对款项的优先偿付声明,由此,买卖双方极少选择此类结算方式。此外,由于BPO系统操作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其法律纠纷较多,部分卖方银行在TSU平台签发的BPO基础上,仍然要求买方银行用SWIFT报文以799的报文格式,发送新的承诺报文,以获取更多保障。对于对交易双方基本信息的确认、基础交易的额外承诺等,TSU平台未涉及的业务信息的另行确认,增加了申请人和参与银行的成本,降低了业务处理效率。并且,期款项的汇划、调拨等无法在TSU平台进行处理,需要借助传统付款功能。由此,BPO极少在买卖双方交易中普遍使用。

三、BPO国际结算方式在中国应用的拓展途径

(一)搭建配套银行业务衔接系统与业务处理平台

银行应加强相关领域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现有的内部业务操作处理系统中开发BPO业务模块,打通与SWIFT TSU的对接接口,把TSU复杂的报文信息转化为商业银行简便可行的操作界面,同步实现BPO与会计、信贷、内控、监管融合,以满足自身业务安全与数据统计的需要。同时,应将成熟的系统衔接架构延展至本行自动化的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完成BPO-TSU系统与本行业务处理系统间的顺利对接和落地处理,满足业务的拓展需要,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客户粘度,抢占市场先机,扩大竞争优势。此外,应以BPO为基础,拓展TSU平台的物流信息,将其与第三方平台BOLERO和essDOCS结合,以弥补目前BPO端口缺少物流信息汇入的缺陷。

(二)利用BPO产品优势完善供应链贸易金融服务

BPO作为国际商会和SWIFT组织合作开发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新渠道,满足了全球供应链发展需求。目前,国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贸易金融服务需求市场巨大。应将BPO的应用与企业运营系统及银行业务系统关联起来,打通物流、资金流循环网络,实现贸易金融信息化、自动化,将供应链贸易金融服务与物理供应链紧密结合,从订单到支付各个物理供应链环节同步提供配套的贸易融资产品,如装船前根据系统订单信息提供订单融资或打包贷款服务,装船后根据发票、装船等信息提供发票融资、仓单融资、押汇、保理、福费廷等服务,满足企业的各方面资金诉求,营造BPO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对企业资信的关注度,严格把控信用风险

严格把控信用风险,可有效降低信用危机发生的概率。通常来说,进口方付款银行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大,需要提高对出口商与收款银行资信的关注度。具体而言,需要严格规划企业准入资质,对于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低,以及交易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或出口商,需要对其资质进行进一步审核,再判断能否办理。全面把握出口方收款银行的业务操作能力及其资信条件,综合考虑收款银行所在国的政治环境因素,需确保在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才给予办理BPO合作业务。此外,在BPO国际结算中,需要与进口商签订相关法律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确保信用危机发生能得到进口商的相应偿付,为自身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以降低业务后期产生的信用风险。

第5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第6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 印度

1 人口及经济增长现状及展望

1.1 人口 人口及经济增长是与能源需求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今后世界人口将以年平均0.9%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从2009年的67.6亿增加到86.0亿;亚洲地区的人中将以年平均0.7%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从2009年的37.2亿增加到44.9亿。

目前,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将以0.1%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达到13.8亿。中国从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已进入了高龄化社会,以2035年高龄人口(65岁以上)占20%。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化率上升,到2035年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4%上升到65%。

2009年印度总人口为11.6亿,仅次于中国位于世界第二位,印度人口数量将以1.2%的速度增长,2035年将超过中国达到15.8亿。从年龄结构来看,与中国相比年青人所占比例高,生产年龄人口(15~64)比率将持续增加,将从目前的64%增加到2035年的70%。生产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从城市及农村人口的构成来看,虽然人口向城市集中,但是今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还是高于50%。

1.2 经济增长现状及展望 从2008年发生的所谓的“雷曼事件”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经济危机。但是,中国、印度等国家以其经济增长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使世界经济步入正轨。

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持续增长。如果展望未来的世界经济,亚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到2035年,世界经济将以3.1%左右的速度增长。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GDP每年将以3.1%的速度增长,而亚洲将以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亚洲GDP在世界所占的比例为28%,而到2035年将达到36%。

如同家电产品的普及程度,汽车保有量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汽车保有量以经济发展为背景,因此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情况,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汽车保有量将以2.5%的速度增长,而亚洲的增长率达到4.5%,亚洲汽车保有量在世界所占的比例2009年为22%,而2035年将达到36%。

中国经济在经济危机以后继续维持高增长,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结构从以投资主导型变化为消费主导型,随着高龄化的加速及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从2009年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变得迟缓,中国经济将以5.7%的速度增长,但是其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及亚洲,到2035年人均GDP将达到9000美元。

印度现在的人口约为11.6亿,但是到2020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作为消费市场对其期待非常大。而且,与高龄化的中国相比,年青人所占的比例高,从长期来看市场潜力很大。目前,印度人均GDP为中国的1/3,国民的所得水平较低,但是增长潜力很大。印度的经济结构将从以农业为中心转化为信息通讯、服务相关产业,如果能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可持续高度增长,印度经济从2009年到2035年预计以6.7%的速度增长,增长率高于世界及亚洲。

从中国及印度的汽车保有量增长率来看,2009年到2035年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4%及8.1%,也远高于世界及亚洲的增长率。

2 能源消费现状及展望

2.1 一次能源消费现状及展望 从2009年到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将以1.7%的速率增长,2009年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为112.1亿t,到2035年将达到173.4亿t,是2009年的1.5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增长,亚洲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为2.6%,高于世界增长速度,亚洲能源消费在世界所占的份额由2009年的35%增加以2035年的44%。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以2.5%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由2009年18.4%增加到2035年的22.5%。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能源消费国,但是到2035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的能源消费大国。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除了经济增长速度,人口也是决定能源需求的重要因素。到2030年左右印度人口将超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印度所利用的能源中26%为可再生能源。一提起可再生能源,一般都会想到太阳能、风能等,但是印度的可再生能源是指秸秆柴草等生物质、牛粪等。随着经济的增长,目前使用劈柴等的家庭将使用煤油、LPG、电等。因此,煤油、LPG、电等的利用率也将大幅度增加,因此今后印度对能源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从2009年到2035年,印度的能源消费将以4.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4.6%增加到2035年的8.2%。

也就是说,随着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2035年亚洲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中心,而中国、印度将成为亚洲的能源消费的中心。

但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即使是2035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能源消费及总能源消费增加的潜力很大。

2.2 石油消费现状及展望 从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的额从2009年的34.9%下降到2035年的31.1%,即使如此,到2035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最高,是主要的能源。

世界石油消费量从2009年开始以1.3%的速率增长;亚洲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2.3%,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30%增加到2035年的39%;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3.2%,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9.5%增加到2035年的15.6%;印度石油消费量增长率为3.5%,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09年的4.0%增加到2035年的7.1%。

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从2005年开始呈减少态势,从2009年到2035年将以-0.3%的速度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以2.2%的速率增加。发达国家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从2009年的49%减少到2035年的33%,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到2035年将达到67%。

从亚洲的情况来看,随着交通工具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但是因为石油生产量不随之增加,所以石油的进口量逐年增多,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随之增加。石油进口量从2009年6.98亿t增加到2035年的15.56亿t,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由2009年的65%将上升到2035年的80%。

3 能源利用效率

比较主要国家的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费可知,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因资源贫乏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长年进行技术开发的日本以及美国。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虽然稍高于中国,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 结论及建议

2009年至2035年,中国及印度的GDP将分别以5.7%及6.7%的速度增长,在世界所占的份额将分别从7.4%和2.2%增加到14.2%和5.3%,包括中国及印度在内的亚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及印度的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能源消费情况来看,虽然中国及印度的能源消费将以2.5%和4.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但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有限的能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还增加了因能源的消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根据中国的现状,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有效利用能源,提高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费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构筑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①能源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却不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需要消费大量的能源,所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关联性不是很强,所以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非常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所以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其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大体相当。要使中国既要保持GDP增长率又抑制能源消费,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在总产业中所占的份额。②若要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则需要抑制高能源消费、高温室气体排放、产能过剩的产业。③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来看,发达国家的煤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煤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参考文献:

[1]董维武.印度煤炭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2008,34(11):114-117.

[2]张庆辉.印度能源结构及其地理分布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30(6):67-69.

[3]杨思灵,高会平.印度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分析[J].南亚研究,2009(3):110-120.

第7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 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 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 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

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 结 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2] 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8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也成为经济领域的基础性学科。其中,国际经济合作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尽管国际合作理论框架尚需完善,但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学派观点已层出不穷,形成了较为明确观点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就是解决世界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不均衡现象,以达到相对平衡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本质是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一面。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是满足世界各国之间互相合作取得双赢的一个经济需求过程,它不但需要经济学家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各方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不同学派的经济学者对国际经济合作思想进行理顺与分析,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派划分

支派林立、理论方法各成体系是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容。中国的经济学者李巍将其划分为新学派、英国学派、美国学派;李滨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经验实证主义学派和历史主义学派;美国经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则将其划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三种学派;中国经济学者樊勇明则将其划分为:新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Gilpin,新依附论,其代表人物是Dos⁃Santos,新自由主义相互依存理论,其代表人物是Keohane和Nye。还有的经济学者则认为,无论是结构主义学派还是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葛兰西学派他们都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另一学派则主要包括霸权稳定论和相互依存论的方法论。

三、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

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它是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走向融合与统一的过程。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类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等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想不应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更不应歧视第三国家,一体化的思想应是世界各国相互交融与促进,相得益彰并各放异彩的全球化思想。只有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才能使世界经济趋于再平衡。

(一)世界体系论观点学派

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和经济学家沃勒斯坦。沃勒斯坦把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融合在一起,从而指出全球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世界经济不只是经济的合作,更是政治、文化、经济联盟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就构成了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然走向灭亡,取代它的是“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其方法论意义超过了理论意义。

(二)依附论观点学派

依附论观点包含三个分支,其一是正统型依附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是同发达国家体系的不平等合作造成的,他们应该走自强自立的道路,通过“南南合作”来发展国家经济,完全排斥“南北合作”。其二是激进型依附论,他们反对国际经济合作,认为断绝或减少与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就能发展本国的经济。其三是改良型依附论,他们承认发达国家的“南南合作”,也承认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南北合作”,他们认为本国的资本和政治与外来国家的资本应处在一种相互有利的状态下进行合作,是一种联系型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不但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联合,还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种改良的新型的依附论。

(三)葛兰西学派

葛兰西学派把社会思想引申到了经济与政治领域。这一学派认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制度影响着社会集团的行为,它不但对本国的生产关系有影响,对世界秩序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把极少数国家提出所谓的稳定状态称之为世界霸权。葛兰西学派强调的是思想上的改观与合作,他们认为通过思想的改变来改变人的认识观,并进一步改变人的主观世界,然后把它拓展到国际范围内,借此促进国际社会的变革。

(四)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包含冲突论和权力论两方面观点。持结构冲突论者认为,既同同意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目标发展,又同意“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按照国家的意识来决定分配关系和处理国际关系;持结构性权力论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各个国家的权力是影响响政府与人民,国家与市场的决定因素,金融、知识、安全、生产这四者都互相影响和制约,进而演变成运输、贸易、能源等体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相互依存和发展。

四、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当前,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后续的主债权债务危机波及效应在世界各国中影响较大,使世界经济增长力受阻,引发了一些不可持续性危险。这种引发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的阻力来自于个别大国所主导,以不平等分工和疯狂的调整为目的的不均衡发展模式,它体现在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其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少数国家,针对这样的现实,不能以国际贸易或汇率来单独协调,应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各部分,改进和变革世界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体系中的国际合作模式,以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一)实现新兴经济体国家自身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

南北国家在经济交流合作中往往处于相对不对等状态,但已不再是过去的博弈状态,而是建立在多边体系的平台之上进行公平对话、互惠互利、相互依存,每个国家在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中都应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速度惊人,它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再平衡中的关注焦点,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收益。例如当前西欧一些欧盟国家和美国其经济进展速度已明显放缓,债务危机缠身,已无力承担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重任。与之相反,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利益于自身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变化,并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从而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分得了应得的一杯羹,打破了依附个别国家发展的模式,也实现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世界经济平稳增长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初衷是让每一个国家以自身长远经济利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不同性质的合作模式来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通过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重新配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用新兴经济体来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的现状;通过国际间经济外交实现了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构建新的世界分工模式为各国的长远和根本经济利益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来达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目的。

(三)国际经济合作是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公共产品让任何国家都能享用,但它需要基础设施的强有力保障,从通讯、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经济合作就会成为培育世界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就会诞生新的产业,同样也会拉动经济增长,使得一些新兴经济实体相继诞生,例如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服务平台的设立、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跨国、跨地区的项目能使参与经济合作的每一个国家受益,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买卖和便捷流转更容易实现。培育这样的国际市场,要坚持政府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避免或杜绝个别大国进行霸权包揽,它应是向世界各国开放,多方参与,并在合作中发挥本国的优势,寻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深化本国内部经济改革,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有时影响较大。因此,为了让国际经济合作顺利进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家应从自身内部深化改革抓起,不能以博弈心态去进行经济合作,而应建立在多边体系的对话平台上,把不确定风险因素降到最低。因此,构建国际经济制度,优化和加强国内制度的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现行的机构在运转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发达国家的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地位还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正常发展。另外,国际经济组织的运转效率还较低,多国之间在探索更加高效、公平、合理的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磋商,使机制更利于各国更好地发展。

(五)思想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成为国际文化合作的重要任务

第9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现状 新趋势

一、国际贸易现状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仍为贸易格局中心

以浙江义乌为例,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商品批发市场,义乌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甚至是世界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向。据统计数据分析,在我国外贸形势恶化的近两年期间,小商品城的景气指数从2008年2月的1168.38下降到2009年8月的1042.47,下降幅度达到了10.8%,直至2010年才略有回升。这里,义乌小商品市场指数所反映的问题,正是目前外贸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GDP总量比重较大。可以看出,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发展中。美国、欧盟和日本仍占据了世界经济发展总量的大多数并在交易过程中处于领先位置。

(二)经济合作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向

受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影响,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以地理位置为主要联合方式的经济合作逐渐加强,各主要贸易大国都在积极追求区域内贸易的主导权。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上看,截至2010年6月,全球已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已有187个。其中,大多数亚太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甚至均在50%以上,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十分迅猛。

(三)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的逐步凸显,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另一方面,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更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如2003年,我国各行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限制比例均达60%以上,损失高达170亿元。而在这些TBT中,又以受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限制最多。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正逐步发展、显示出下列三个特点:与知识产权相联系、保护环境的绿色壁垒和影响渐渐由单个企业转向整个行业。这样的贸易壁垒使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并将使各国间的贸易陷入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金砖五国”将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正在不断的加深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其中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新兴的经济体更是保持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这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注入了强大的新鲜血液。其中“金砖五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则更是目前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据国外相关统计机构推测,至2016年,金砖五国的经济总量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并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二)电子贸易的新生与成长

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电子商务也将替代传统的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这样的网络贸易将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环节的交易地点都放在了网络上进行,对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而言,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便利和生命力,所以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于是纷纷制订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1996年,世界网上交易额仅有23亿美元,而到了2002年网上交易额就突破3490亿美元。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将在21世纪的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枝独秀。

(三)跨过公司对世界贸易的积极作用

据统计,世界上4万家的跨国公司共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研究开发的80%~90%以及国际投资的90%。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跨国公司为全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坚实的力量。

三、结束语

参与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意义深刻,因而必须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新趋势。这样,不但有助于外贸企业掌握国际贸易的新动态,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从而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维护企业的自身权益,以在国际贸易中保持良好的地位,处于不败之地;同时,可以促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最佳水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良性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瑾.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J].管理观察,2009

[2]王兆密.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与环境[J].中国商界,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