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财务管理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的认识

第1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创新

一、现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评介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两种:一是“集中”体制,二是“分权”体制,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集中”体制的利弊分析

财务管理“集中”的体制在高校财力不足,筹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统筹安排,分轻重缓急解决学校的问题。可以根据学校工作的重点,确定各院系的经费分配额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发展方向。但是“集中”体制过分强调了财务集权,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把一切对外的经济收支和财务合同都统到学校一级财务,统得过死,管的过细,各院系缺少必要的自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的办学形式,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等各种非学历教育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随着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院系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和教育市场,更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更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然而在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下,院系开办培训班都要经过学校的批准,培训收入大部分要上缴学校,不仅使得院系丧失开拓教育市场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快速的对教育市场的需求做出回应,往往会丧失发展机会。

2、“分权”体制的利弊分析

财务管理“分权”体制是对“集中”体制的修正,高校在下放财务管理权力中普遍采用的“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好处是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二级单位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下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使高校财力分散,削弱了高校整体财力和竞争力。在这种体制下,许多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与二级财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分开的,二级财务机构在财务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行政管理由其所在的单位负责,财务处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双向领导所具有的双重身份,造成二级财务机构工作主要受所属部门左右,弱化了一级财务机构对二级财务机构的监管作用,容易造成分级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损害学校整体利益;同时,财权的下放,导致办学经费分散到各级部门,形成“穷学校,富院系”的局面,学校一级财务财力不足,整个学校的财务资源不能做到统一调配,各院系经费使用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高校财务管理运行体制的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除了要在财务管理的观念上、方法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从体制这一根本性的环节上进行创新,如何将集中和分权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产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对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创新,建立全新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从而在制度上、组织上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1、制定相应的二级管理财务制度, 使“ 分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落到实处“统一领导、两级管理”是学校要下放教学科研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 使各学院成为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办学实体, 能对学校分配的各项经费和创收留成收入, 自主进行调整、使用和核算, 明确各学院的责、权利关系, 体现“事权与财权”、“办事与用钱”、“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促进各学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 激活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生财理财的积级性。同时要建立健全以各二级学院为责任中心的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 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实行一级管理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核算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分级管理制度, 从而使学校的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于财经工作的全过程。

2、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编制学校部门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 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学校的资源, 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 既要保证重点, 注重效益, 又要注意向教学、科研倾斜。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经费来源逐年增加, 学校资源配置问题牵动全局, 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二级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是以“ 宏观调控, 微观搞活”为目标, 以“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 靠有效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的; 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内部企业化管理制度则进一步丰富了预算管理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在整个学校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各二级院系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 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分级管理学校预算。这种经费管理模式, 使院系在财务上具有独立的权力和大的空间, 为院系在制定、实施各项政策, 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一个保障的平台。也有助于院系开源节流, 提高效益, 改善教师待遇, 促使资金使用更有效、更合理。

3、规范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审计监控制度一方面校一级财务作为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有责任和权力对校二级财务机构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二级学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审批报销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 有条件的的学校还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审计监控制度。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二级学院的财务账目进行抽查和审计, 对财务监督进行再监督; 也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二级学院或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重点审计; 再者建立健全群众的监督和举报机制。通过建立一个专业监督为主, 群众监督为辅的制约机制, 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二级学院经济违法犯罪现象。

4、切实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承担者,而当前高校二级核算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真正做好高校二级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二级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已是刻不容缓了。一方面要加强对二级学院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 特别是对《会计法》的学习, 使他们认识到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 有了思想认识的提高, 财会人员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二级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的管理, 严格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政治素质、从业务素质、会计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要坚持财会人员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全校二级单位财会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建设,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切实提高二级单位财会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

总之, 推行二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是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高校对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积级尝试, 需要在实践中不继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 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05期

第2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利润 最大化

1 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表露出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

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价值是企业债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的问题。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我国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证券交易还很不规范,所以,股票和债券价格往往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正价值;②在我国,法人股禁止上市流通,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对股价的最高化没有足够的兴趣;③追求股价的最高化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如迎合股市的大趋势作出某种决策,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企业,而是为了股东对某类题材的炒作;④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相脱离,容易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选择;⑤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式计算复杂,且大多使用估计,实际上使企业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却并不大。又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人提出了以现金流量最大化、现金股利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等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这些目标仅使财务管理在某些方面可供选择,并不能代表财务管理的总目标。那么到底该选取什么样的目标才更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呢?笔者认为,仍然是利润最大化,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做法,而是对过去的利润最大化作必要的修正。

2 对利润最大化的修正

坚持利润最大化的理由如下:

2.1 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符合企业存在之目的。这一目标由于更接近人们的认识,且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接受和理解。

2.2 企业价值最大化最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上市公司来说,除去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股东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只能从其会计报表中获得。但会计报表并不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它只是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状况的事后反映,而股东在会计报表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高低,所以,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因素,又回到了利润最大化。另外,企业价值的高低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外在表现。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获得的最大益处,是能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筹集大量资金。但我国明文规定,企业在增资扩股和发行新债券时,要考察公司最近三年是否连续盈利,也就是说,盈利指标与企业价值息息相关。只有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持续存在的根本。

2.3 利润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均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识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2.4 目前考察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指标及其辅助指标,也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利润的高低决定着这些指标的优劣。

2.5 企业资产存量的重组和增量的优化配置及其企业的兼并和分立,也是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3 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新特点

利润最大化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中具有新的特点和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限制,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

首先,应树立以下观念:

①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利润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选择次优化目标。为获得最大利润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做法,是不必要也是不可取的。

②利润最大化不等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净成果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支出后的余额。而效益最大化是投入产出之比例。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而效益最大化则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投入产出之比也是最高的。这就提醒管理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效益之比。这样才能使企业规模扩展与集约经营并重,效益和利润协调增长。

③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报告期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更长时期内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实现当期利润目标的同时,要顾及本期决策可能给以后各期带来的不良影响。

4 财务管理中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我们在实现当期利润目标的同时,还应考察其他一些辅的指标,对利润最大化方案作出正确选择。从当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如坏帐过多、负债过大、成本费用过高、净资产收益率过低等问题出发。我认为企业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4.1 净资产收益率。它反映企业盈利的真正绩效,也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找出企业中影响利润高低的因素和解决的办法。因为: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x销售利润率x权益乘数:(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x(税后利润÷销售收入)x(总资产÷净资产)。

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分解中可以得出,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就要不断提高税后利润,就要求企业提高销售收入,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销售利润率,同时要求企业有适当的负债,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使企业获利更大。

4.2 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和应收帐款是企业资产帐户中两个重要的科目。存货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占用资金的高低。影响着销售成本,从而影响销售利润。应收帐款的长期挂帐是企业坏帐的根源。加强对二者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利润。其中:存货周转率为:产品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x100%;应收帐款周转率为:赊销净额(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

4.3 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企业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过低并不是因为产品销路不睁,而是因为成本费用太高。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已成为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企业在如何提高利润的决策中,重点要放在降低成本费用上。这就需要检查成本费用利润率的高低。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利润总额÷(营业成本+期间费用)x 100%。

第3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利润;股东权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国

财务管理是组织好资金运动,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作为企业获利是最终目标,但要想获利,首先是能生存并求得发展,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财务管理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要求。这样财务管理除了考虑企业目标外还要考虑环境和条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的财务体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那么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有了一定的选择性。

1 几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流行的观点有: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1.1 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投资者办企业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当投资者有了利益相应国家和职工也会受益。另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公积金可以扩展企业发展。也会有社会和企业效益。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企业的经营权限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确认。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关心利润。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指标,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同实现利润的多少联系在一起,这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很合理了。另外,企业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有其缺点①利润多少未考虑投入资本的多少。②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③未考虑风险因素。④追求利润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1.2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主要是通过股票的市场得以体现。其好处是:①股票市价受多方面影响风险很大,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市价产生影响。②克服短期行为,因为股市不仅体现的是现在更重要的是投资者看到的是未来。③容易定量化是实实在在看的到的。其缺点是:①股东的权益通过市价体现,但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如企业业绩、经营品种、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投资者心理预期等。这样股东的权益衡量上很难有一个系统的客观尺度。②企业最高层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目标往往不一致,中小股东考虑马上获利,企业考虑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1.3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总价值,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予期的获利能力。这一提法强调了①货币时间和投资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定股利政策。②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值。③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作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对于上市公司,证券交易还应该有待规范。市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样就不是反映的企业真正的价值。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其未来的财富和价值既不能在会计核算中揭示,也不能依靠股票价格的变化加以显示,而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或被并购时的卖价才能确定。由于有多方面的影响,这种评估要十分准确是比较困难的。并购时的卖价在日常财务程序中又无法得到。如果以企业价值最大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就会有失误。

1.3.2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运行时可能会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1.3.3 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1.3.4 追求股价的最高化及市场形象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迹

1.3.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容易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1.3.6 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借款占绝大多数。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目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3.7 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必然的,虽减少了行政干预,但也常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考虑本国所处的文化背景,政治法津环境,生产力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

以上分析看出: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有其科学的地方,只是考虑角度不同而已,我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差。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现实的选择。理由是:①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利润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收入与经营费用的差额,而且是按照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加以计算的,它反映了当期日常活动中投入(所费)与产出(所得)对比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效益的高低。②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关心经济效益的高低。③以利润作为出发点和基础使企业重视产品关注市场需求。能保证企业保值和增值,保证每股收益和现金股利的稳定增长。利润是增加业主投资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的来源,也是企业补充资本公积、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④企业的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资产重组、资源的优化配置、兼并分立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⑤利润最大化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利润最大化对国家、企业都有是有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自主经营条件下,利润的多少不仅体现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而且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⑹选择满意长远利润可以增加投资者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 黄耀成 论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第4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

现如今,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在加紧的改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在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都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对于财务的掌控力度也不能够加强推进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进行系统地解决。

一、当前我国医疗保险财务制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要想增强医疗保险财务制度管理,必须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对医疗保险信息进行管理。但在医疗保险信息管理过程中,是不了解医疗保险赔付和支出的具体情况的,导致医疗保险财务保险信息记录难度增大和保险信息无法匹配等问题出现。另外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不注重,很容易导致医疗保险财务管理问题出现。

2.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因为医疗保险所需要牵扯的面比较广,资金的来源和发放也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医疗保险的工作量相当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但是有一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比较低,对自身从事的医疗保险行业不热爱,太安于现状,所以导致医疗保险出现一定的问题。大多数人觉得医疗保险的会计工作,每天就是在不断计算,繁琐而复杂,再看到一些业务人员所做的只是社会应酬,心理会存在一些不平衡,所以在工作时比较消极、马虎应对,有的甚至在工作中隐瞒收入,将收入推迟或者是提前确认,更有甚者进行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3.财务管理理念不科学

现在医疗保险机构大都是比较注重在业务上开发,而缺乏对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认识,并且将财务管理看作为平常的会计核算,完全忽略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主要就是因为,管理者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设置一个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投入的资本少,不具备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只是过度研究了相关的理论,而并没有在实际中有效的落实下来。

4.缺少相关的奖罚措施

在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中,缺少对工作人员的奖罚措施。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机构的目的是让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为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而工作人员希望的是减少劳动量,增加劳动的报酬,所以导致两者背道而驰。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中,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奖罚措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动力,只能够消极面对,甚至会纵容了某些工作人员进行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

1.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说是首要任务。与此同时,相关医疗机构,在招聘工作人员时,要把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也要加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个人的提升,会计人员具有积极学习先进技术的精神,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2.完善奖罚机制

在医疗保险财务管理体系中,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觉得个人工作只是简单地计算,不具有重要性,我们需要及时扭转这种思想,建立相关的奖罚机制,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对于做的比较优秀的员工,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相反地,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的消极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积极开导,并且加以惩戒,使其能够明白个人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工作兴趣和效率。相同的,企业也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管任务,严格规范化管理相应的财务机制,使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完善、明了。

3.加强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监督力度

要想完善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加强医疗保险财务监督力度,相关监督部门要定期核查财务管理当中的医疗保险信息的正确性,要避免医疗保险管理相关信息被遗漏和私自挪用。相关部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医疗保险财务监督,把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拉上正轨,提高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效率,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医疗保险财务管理行为监督。当相关人员共同重视起完善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的时候,医疗保险的财务管理制度一定能够得到完善。

4.加强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

要想促进医疗保险收支平衡,就必须加强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要明确医疗保险基金的具体使用标准,提高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性,避免违法进行医疗保险基金诈骗行为出现。另外还要加强医疗保险核算,提高医疗保险核算数据的准确性,适当缩短医疗保险的核算周期,提高基金信息准确性,避免财务信息遗漏,细化医疗保险财务管理职责,提高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化的认识。并通过不断的发现,在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当中的问题,来进行分析总结,使我国的医疗保险财务管理能够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加对工作人员的奖罚措施,使工作人员在提高职业道德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的兴趣。从根本上使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也使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推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5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一、基于社会责任的财务管理目标评析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财务管理环境中,企业通过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以期能够达到的目标。企业现行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三种。而大多数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目标都是基于利润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来制定的,这两种目标设定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一方面,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设定会导致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导致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做出错误决策。另一方面,基于股东财务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虽可避免投资决策上的短视行为,但是其过分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势必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相冲突。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通过对合理经营和采取有效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与和风险因素,能够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其明显优于前两种方式,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仍忽略了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无法满足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现实需要。

综上所述,现行的几类财务管理目标,都不同程度上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矛盾和冲突,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社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并影响了整体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调整实现其与社会责任的协同。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未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大企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而往往单纯从短期经济利益的实现上来考虑问题,从而导致其财务目标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相关者利益,并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下社会责任缺失的严重情况。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或损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价值,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

(一)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其产品和服务做营销是其扩大销量提高盈利的必要手段,而相应的广告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企业以自身名义出资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如教育、慈善事业等,则可以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为自己做有效的宣传和营销。如:玉树地震中,摩托罗拉公司积极参与灾后通信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工作,为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往往能够为其获得消费者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提高企业曝光率的同时为企业赢得良好口碑,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

(二)符合相关法律要求,更好实现营利目标 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明确规定了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也是契合的,企业只有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才能持续稳定的经营,才能有效达成其财务营利目标。

(三)提高企业持续营利能力 单纯通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的方式来获取利益已渐渐无法适应高度竞争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单纯价格竞争无法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改进自身产品和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企业更迫切的需要得到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逃避社会责任甚至损害公众利益的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虽可短期内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但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被公众唾弃。相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虽在短期内付出了相对较高的成本,但从远期来看,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有利于其快速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并凭借良好企业形象和产品口碑超越竞争对手,获得更为持久和稳固的营利能力。

三、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协同性

第6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的。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为独立的本科教育专业。十多年来,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的定位就是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学校新设置的专业,其立足点就是为常州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财务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零距离”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优势,在江苏省同类院校中形成特色化品牌。2009年财务管理专业被学校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了为期3年的建设工作。在特色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零距离”人才培养特色。

一、“零距离”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所谓“零距离”,是指我校教学工作与社会和专业工作岗位实际尽可能接近。财务管理专业按照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方式体现“零距离”的特征,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实地调研,专业培养目标体现“零距离”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基于21世纪对财务人才需求实际,以《常州工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依据,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前提,坚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有鉴于此,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具有分析与解决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定位就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用”结合,既指一种办学思想,也指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途径。所谓“产学研用”结合,不仅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及人才培养、生产和科学研究在形式上紧密结合,更是指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的产学研用在实质上的紧密结合,以及建立的“产学研用结合体”内教学、科研、生产实质上的紧密结合,这样就更有利于实现广大教师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产学研用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产学研用结合的综合优势,提高产学研用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产学研用结合也是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更完善的一种模式,可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技术与资金的结合,人才与市场的结合。根据我校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建设专业功能完备的实验室

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在教学上,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情况,学校、学院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学院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模拟室)。2005年、2010年分别投资100万元、300万元新建学院四个专业实验室和会计手工实验室,面积达300平方米。目前中心实验室共有计算机200台,专业教学软件8套,包括统计软件、财务软件、审计软件、仿真模拟。同时根据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实验室还配备扫描仪、打印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供教师使用。为进一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学校已建立了十多个集投影、录像、影视和多媒体计算机为一体的电化教室,可供本专业各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学环节使用,以生动、直观、高效、易教、易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平台

在校外,利用校友和长期校企协作关系,选择建立了校外较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成20家长期签约实习基地,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完成1-2个实习基地的签约,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平台。

3.充分利用稳固的实习基地,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产学研用”平台和各种渠道,聘请实习单位的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会计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把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移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学生在生产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要求以与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与教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作为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最近三年,财务管理专业有多位同学的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并以此为选题写作毕业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来,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三等奖两项,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公开三篇(分别发表于《财会通讯》、《常州工学院学报》、《财会月刊》),另外还有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是关注生产实践的课题:比如关于企业投、融资决策方法、纳税筹划、资本市场、所得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7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一、管理会计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属于报账型会计,其功能仅仅是提供信息与解释信息,主要的使用者是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外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等。而管理会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不同,其不仅能够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为施工企业决策者实施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够主动参与企业内部决策,通过企业绩效考核等发现施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强化施工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可以说,管理会计主要是为施工企业决策服务的一种会计,其使用者也主要是施工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其功能在于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

在时间上,财务会计反映的是施工企业过去的数据,管理会计则主要负责标准成本、预算以及财务评价指标等未来目标的制定,为企业各部门工作提供指导。在会计报告上,财务会计只针对施工企业利润、收入以及存货成本等进行分析,而管理会计则可以详细具体地反映施工企业的任何情况,不受会计原则的限制。

如果某个施工企业没有管理会计,仅仅有财务会计,那么财务管理就很难对施工管理产生影响。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才能使得企业财物管理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可以说,管理会计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左右手,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发展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益。

二、如何发挥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会计职能

(一)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预测与全面预算能力

要想使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首先就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风险预测以及全面预算的能力。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要做好工程项目投标签约等阶段的风险预测,要充分了解建筑施工市场相关材料设备的价格、工期、工程规模以及业主等的具体情况,结合施工企业现有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水平,借助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分析以及成本性态分析等方式对要投标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投入资金以及工程利润等方面的分析,并将最后的工程项目预测报告提交给施工企业决策者,从而尽量避免各种风险。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要在施工准备阶段牵头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将投标签约阶段的工程预算细化、优化,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施工企业决策者能够了解建筑施工市场具体的价格情况,从而预测建筑施工市场变化。

(二)加强财务人员组织策划及二次创效能力

要想使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就要加强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组织的策划能力以及二次创效能力。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要在项目施工前明确项目资金筹措的目标,并且根据施工企业各个责任中心的资金使用计划对筹措的项目资金进行分配,要注意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与合理。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要具备创效意识,善于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争取项目违约方的违约赔偿;财务人员还可以针对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来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可以利用施工企业技术部门收集到的某单项工程项目索赔依据来争取业主变更索赔收入;还可以借助银行协定的利率政策来争取一些利息收入等。

(三)发挥财务人员在施工中的分析管控能力

财务人员在施工中进行分析管控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会计成本管理理念对企业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为此,财务人员首先应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理念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区分开。传统的成本管理是按照各种费用的分类对施工成本进行统计的,这种成本管理办法只适用于单一工程,对于当前程序繁琐、造价高且作业量大的工程已经不再适用,如果一再沿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很容易造成成本信息不真实、管理粗糙等问题。而“管理会计”成本管理则是将单项工程的成本信息进行归集核算,这有利于对工程成本进行真实反映。另外,利用“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理念提高分析管控能力还需要财务人员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核心,即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指财务人员将各种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单独计算,对直接责任成本进行分别核算,最终将各责任中心的经费进行定额分配。直接的成本核算是以“量”和“价”为基础的,需要统计各责任中心在工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然后进行成本核算和修订,使工程的成本预算更加合理。

(四)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责任绩效考核制度

施工企业应建立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的责任绩效考核制度,由企业成本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编写责任绩效考核报告并交由上级审阅,对于绩效考核成绩较好且成本管控到位的部门应给予经济奖励,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部门应帮助其寻找问题原因和改善措施,对于个别存在严重问题的部门,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经济惩罚。企业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并结合本企业情况,挑选对于本企业发展重要的几种能力量化为相关指标。在与员工协商确定每年的目标及发展计划时引入这些指标,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基准体系,从而引导财务人员在管理会计职能下的转型。举例来说,管理会计职能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因而,企业可以将专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细分为具体的指标,比如建立决策模型的能力,进行风险分析、计量和报告的能力;职业风度、决策制定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领导、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指标,并给予各指标适当的权重,得出综合指标后,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五)为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帮助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加强财务团队建设,积极引进擅长财务管理决策和财务管控的人才,并对各类型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积极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团队基础。第二,促进财务管控手段转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促进财务管控信息化,适当减少财务系统内部工作的重复劳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通过对财务管理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测,也有利于促进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第三,建立开放性信息传播途径,为了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体化,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扁平型、开放化的信息传播途径,鼓励更多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来,共同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服务。第四,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人员培训活动,促进各层次管理会计的能力提升。企业会计队伍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应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实现会计人员技术水平的持续增长,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第8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创新性人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内涵。对于本科专业人才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不局限于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进行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财管部门、评估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目前这些单位普遍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为适应社会对理财人员的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本文拟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年来《财务管理学》系列课程的教育改革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状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内容虽没有明确说明,但都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讲解的,这是因为财务管理的基础性的理论都是照搬西方理论的,而国外教材阐述这些理论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财务问题大多数是非上市公司的。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且学生刚开始工作时面临的都是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国内财务管理教材中绝大篇幅所讲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也不是学生会天天处理的“经常性事项”,而短期资产管理、现金流管理以及成本费用管理这些才是企业每天需要关注的“经常性事项”,然而,这些在财务管理中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错位是我国《财务管理》教材的通病。而且现有的财务管理教材也没有将一些我国新出现的财务问题在教材中体现,比如现有的破产、兼并和收购问题现有教材只是停留在方法上,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学完了相关知识也很难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内容多而繁杂,公式多,知识点之间的联接不紧密且不容易掌握,各知识点的决策、评价方法各不相同,这就让学生感觉内容又多又杂,无头绪,难以找到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开始的时候对该课程比较感兴趣,可时间长了一部分学生因为越来越听不懂便放弃了。财务管理的传统教学法是通过讲授加PPT教学的方法来传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财务管理中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其中所有的公式都有成立的假设前提,学生只有了解了理论前提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式,恰恰理论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如何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紧要问题。

三、将双语和案例教学融入到财务管理讲授中面临的问题

我们学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大二开始会计学和经济学相关等课程,大三后学习中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20学时)等专业课程,大四后学习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英文)、财务分析等主要课程。案例分析课程20学时中有10学时老师给学生讲解,10学时是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作业上机操作时间,学生普遍反映上机课时安排过少,应该增加实际操作时间,但因为实验室机房紧张,这一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另外双语教学课程只有《财务管理(英文)》一门课程,课时安排为32学时,课程安排过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目前是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增加与之相关的双语授课内容。

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校的办学目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中心应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培养和提离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改革的目的,必须进行财务管理教学全过程的改革。

1.根据实际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应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应予保留,比如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资本成本等,而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等,应结合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会计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力求从学科前沿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学内容的充实与调整还要处理好前沿与基础的关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目前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类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我们可以相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

(1)形象教学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和个人理财决策中所遇到的财务管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风险报酬衡量、应收账款管理等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使学生面对的不是死记公式,建立他们的学习兴趣,近而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模型前提

财务管理课程中,几乎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是在某些基本假定条件下才会成立的,如货币时间价值中复利和年金的相关计算、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理论公式等的计算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成立。在讲授中,把讲清各类模型的适用前提条件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从经济意义上理解各种模型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应用相应模型公式。

(3)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实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它是从实际工作出发又服务于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授资金时间价值这个内容时,对于复利的计算可以给出现实存在保险推销案例,通过对计算保险实际的收益率来和保险广告中的收益率比较,使学生可以明白保险的真实情况;另外,对于时间价值中年金的计算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买房问题为例,理解年金计算。教师可以在讲完时间价值计算给出案例资料和所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和归纳总结。案例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

目前我们财务管理课程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结合的简单方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但这种计量方式不容易真正把学生留在课堂,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记住多少理论和公式,还体现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财务管理课程可以应用多种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考试与素质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几部分构成,并确定合理的分值比例,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2]王学宝.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3).

[3]李雪冬.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4]王卫星.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究.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12).

第9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如今,物流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指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战略的实施,这些因素客观上要求物流行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场进行技术拓展和创新,实现人才的培优管理。

一、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简析

(一)重视不够

在人才战略发展问题上,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与物流产业相关的专业。然而,在对这些高职院校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上下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一是未设定具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的不够明确。有的学校看到其他学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而后跟风设置。有的院校虽然设置物流管理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学校高层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形同虚设,无法及时输出管理人才,甚至关起门来自顾自地开展物流课堂教育,与市场发展严重脱轨。二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发展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思路不够清晰。学校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构建上,重视学历的获得,而缺少对物流专业本身的规律探究,存在着脱离专业谈专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行业缺失方向性,管理人才的输出成为空中楼阁。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上都是因为高职院校本身对物流专业的不够重视导致的。

(二)教学工作滞后

物流产业应该是一个日新月异、严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朝阳性行业。目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明显与当前的市场发展不相符,甚至出现滞后于市场发展进程的现象,从而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滞后问题也是阻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都离不开专业的导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物流专业更是如此,并且对师资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说,不但要求教师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对这些教师进行专门的市场化训练,让他们的授课内容能够与市场发展相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管理人才。但是,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从而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提高思想重视度

高职院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提高重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层要对“为什么要培养物流行业人才”进行深入探究,并及时进行普及,让全体师生都能够在思想上重视这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其次,高职院校领导层要对学科建设目标的确定进行深入探讨,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合理确定和设置学科目标,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后,要明确建设思路。高职院校领导层要站在物流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确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思路,强化师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

(二)教学工作要能够切合市场

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变量,而物流产业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最大的变量应运而生的,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就必须严格围绕市场这一变量逐步开展。首先,合理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内容,要能够基于市场需求设置理论知识,要构建出基于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加大与物流公司的相互对接,将市场上的物流规律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切合市场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严格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招聘工作,所聘请的教师一定要有相当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素养和一定的物流工作现实体验。其次,对于已经入职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定期的市场化培训,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教师在物流产业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物流教学工作,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物流实践传授给学生,满足市场的人才输出需求。

三、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从上至下高度重视,需要物流企业的协调配合,只有如此,才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能够真正起到高效输出人才的作用,才能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108-109.

[2]柳冰.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1(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