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现代化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化经济建设

第1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无为而治;老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格军.道家思想在现实经济中战略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2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政策

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第3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法国,农业现代化,启示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政府追求的战略任务之一。总结和借鉴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典型国家——法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业的挑战、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探求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

1.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化理论中,虽然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指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二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该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特点而提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多种多样,目前,较为一致的为:(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转变过程,(2)农业现代化是所达到的相应水平时的一种农业状态。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投入结构、资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农业现代化开始,法国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法国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自动或半自动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过程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己发展成为高效率、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法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过程。法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无疑是成功的,总结他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的一些措施,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1.注重农业的经济投入

法国农业之所以有大的发展,是因为战后法国政府加强了财政干预,大力扶持农业,包括增加农业预算支出、扩大农业低息贷款、提供巨额农业补贴,尤其是在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投资曾长期占有较高比重。如1975年法国政府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33.379亿法郎,用于农业投资的新增贷款50亿法郎。国家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73.9%到1987年法国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已经达到了269亿法郎。法国政府采取的农业投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税收、财政补贴和信贷等角度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特别是农机具给予资助。 (2)以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电气化和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3)对农产品价格实行保护政策。(4)农业发展科研教育和培训及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项目的政府投资。政府对农业的大量投资,加速了资本和土地的集中,大力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一体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构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家庭小规模生产联接起来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把家庭小范围的经营和整个社会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法国,农业合作社种类很多。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是农业合作社的主题,包括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在法国的120万个农场中,有100万农场主参加了产前、产后的流通领域合作社。法国流通合作社属于纵向联合的合作社,合作社来组织、协调和推动家庭农场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通过流通领域合作社的运作,使家庭农场成为了食品加工企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基地。这种不经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把农业生产者纳入到纵向一体化的合作轨道是法国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

3.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法国把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法国政府对农业教育进行改革,提倡公私共同兴办农业教育,由高等院校、农业高中、农业初中和半工半读4个层次组成农业教育体系,围绕“学以致用、就地施教、面向农村”开展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国家、省和农场3级技术推广委员会,尽快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4.农业规模化经营

对土地集中和农业互助合作给予财政支持。为了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法国政府购买“无生命力农场”的土地,并优先卖给大农场主。政府规定出售土地的农场主可得到35年的预备年金,以鼓励老年人提前退休。对于转业来经营农业或扩大农场规模的青年农民,国家给予财政援助。对购进土地的大农户给予免税登记、无息或低息贷款。对停止经营的农场主或出租土地者(出租土地18年以上)由国家发给奖金。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用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现代化

法国的现代化农业,是由多层次、多元化纵横交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障的。,启示。,启示。这些服务组织不仅跨地区提供科研、生产、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技术信息咨询、质量认证、销售及跟踪维修等服务,而且依靠自身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准确的信息及可靠的手段,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农业经营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启示。,启示。法国形成了由政府、农会、农民以及私人企业等组成的有效服务体系。,启示。法国农用工业比较发达,私人企业销售网遍布农村,有的还开办出租业务,出租农场主买不起的大型农业机械,例如联合收割机等,服务周到。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农民也合作开办一些生产资料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社,进行产前服务。生产资料合作社由若干农户集资,主要是用银行贷款购买农业机械,雇佣驾驶员,共同使用。生产资料供应社主要供应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另外,由于法国农产品过剩,有关销售问题,除了私人企业外,农民们组织了各种产后服务的合作组织。

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1.国家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面对市场的国际化和竞争,投资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可以说,如果没有深刻的技术革命和财政投资,法国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有飞跃式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高科技、人才和资金,不是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借鉴法国的经验我国应因地制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激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当前,应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农业投资机制,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同时,政府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还应该加快农业投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克服政府投资的随意性。通过法规约束,来保证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国家要建设齐全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

多年前,我国农业改革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以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专业协会、研究会和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法国的经验,当前流行的靠订单联系起来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种松散而不持久的“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好的办法是: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采用产业一体化组织战略,塑造崭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启示。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和产加销联席会议等行业组织,让商品生产专业户普遍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市场主体高度组织化的结果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和涉农领域形成平衡的组织结构,从而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政府在基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大以资金为主的政策扶持。要改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贷款难的问题。要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担当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制定农业服务的行业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质量。大力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服务收费公示制,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国家要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要发挥在农业科研、教育方面的优秀,要以农业院校、农函大、文化技校为阵地,抓好乡村干部、农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根据农村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开展农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加强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市场知识方面的培训,有选择地组织农民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参观考察,或外出经商、打工,以贴近市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4.国家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是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极度分散。土地逐渐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在有条件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地方,应实现土地大规模经营,以促使农村产业分工。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培育核心农户,强化农业现代化实施主体。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顺利实现土地集中。

5.国家要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努力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法国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人和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这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国情,坚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贯彻计划生育、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三大基本国策,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控制农业人口增长,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他各种农业资源,坚持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相统一的原则,以提高农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要高度重视水利规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要大力推广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绿色食品;要切实加快绿化建设,逐步建设生态绿地系统,构筑城乡绿色生态屏障,以创造一个优美洁净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3]洛纯.法国农业概况[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6.

[4]严官金.农业与农村现代化[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于最终实现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文化现代化视野下探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以期寻找校园文化的和谐之路。

1 文化现代化与和谐校园文化

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应该特指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内,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并列的范畴。本文的“文化现代化”总的来讲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因为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

2 目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的兴起导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它的强弱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形成融合多种文化的校园文化,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1]

2.2 由于缺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系统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大学精神的培养、没有形成相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设方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3 校园文化建设不注重以人文本,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决定性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能很好的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而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很少有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2]

3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3] 转贴于

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坚持的指导地位,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道德基础。[4]

3.2 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文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大学精神的培养正是为了使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顺应时代潮流,映射时代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加强校风、校训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5]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

3.3 构建和谐制度文化,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

高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校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原则,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发展成为师生自觉行为准则和弹性的约束机制,实行柔性管理。要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和自身体验人性化的管理,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到老师们的头脑当中,落实到对学生管理的具体行动中去。[6]

参考文献

[1] 陈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2] 赵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3] 韦日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4] 黄昕.文化多元与冲突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第5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墙体绿化;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法国馆;凡尔赛花园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30-02

1 墙体绿化的应用――法国馆之“凡尔赛花园”

2008年6月18日上午,法国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世博大厦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法国馆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呈现一座“感性城市”。法国馆的展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馆内,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以及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将带领参观者体验法国的感性与魅力。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漫步屋顶花园,更可以把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人们把园林设计和绿色植物引入展馆,使展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田园。法国馆在馆内的小广场上建造了一个由喷泉和绿柱组成的“立体花园”,使游客有种置身凡尔赛宫的感觉。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同时,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的屋顶被绿色所覆盖,绿意盎然、动感十足。在展馆之内,参观者从排队等候开始就可领略法式园林的垂直绿荫,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游客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法式庭院。当游客从展馆南面的观景电梯徐徐而上、登至馆顶时,一个富有现代感的垂直园林便伏身脚下。葱翠的植物覆盖展馆顶部,并在场馆内庭四面形成一条条或弯或直的绿道,犹如一块巨大的电路板。

法国馆的水池和垂直花园实际上是再造了一个迷你生态系统,兼具了水循环处理、空气净化和调控温度的功能。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里排队等候,水边的凉风和绿色的植物都会让参观者感到多一分惬意、少一分烦躁。从屋顶到内墙面有成片蜿蜒的绿色植物错落有致。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展馆内,绿色“瀑布”从20米高的顶部往下倾泻,置于其间,宛如身在唯美的凡尔赛花园中。现在的法国馆垂直花园,种植了精心搭配的多色调、多种类枝叶植物的组合。花园正对餐厅的部分,是一个种有草莓、生菜等植物的迷你菜园。“在墙上种草莓,真的只有浪漫的法国人才想得出来。”花园一直蔓延至顶层露台的第六感餐厅,漫步在餐厅外的露台上,静谧的气氛让你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这份宁静竟存在于有着数万甚至数十万日客流量的上海世博园中。

2 墙体绿化的概念

墙体绿化又叫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由于城市土地有限,为此就要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植各种植物或高攀藤本植物,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浓密的枝叶像一层厚厚的绒毯,可降低太阳的辐射强度,同时也降低温度。特别是城市墙面、路面的反射热甚为强烈,进行墙面的垂直绿化,就可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凡是有植物覆盖的墙面温度可降低2℃~7℃,尤其是朝西的墙面,绿化覆盖后降温的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墙面、棚顶绿化覆盖后空气相对湿度可以提高10%~20%,在炎热夏季这大大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

3 墙体绿化的历史及发展

墙体绿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现今还在发挥着它无比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苏州城墙,就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在西方,古埃及的庭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中,葡萄、蔷薇和常春藤等则被布置成绿廊。墙体绿化又叫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由于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地加大。但由于城市土地有限,为此人们就要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屋顶、棚架等处,栽植各种植物或高攀藤本植物,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上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绿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城市绿化空间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屋顶绿化的热潮,同时人们也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蕴藏着巨大绿化空间的城市建筑物垂直面上。

在建筑的垂直面上,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来“砌墙”,在美国一些别墅里还用植物墙把房间隔开。在巴西有一种“绿草墙”,它是采用空心砖砌成的,砖里面填了土壤和草籽,草长起来就成为了绿色的墙壁,不但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减少噪声、净化空气和隔热降温等作用。在日本,栽植了草坪、花卉或灌木等的装置系统被安装在了围墙、护栏、坡壁、垂直的各种广告支架等上面,使混凝土变成了绿色森林;还有一种观赏墙壁上面的园林植物、栽培基质和固定装置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这种绿色墙既可用于室外又可用于室内。在我国,垂直绿化技术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新的垂直绿化技术也不断涌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第6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一、突出品种结构调整,推动攀钢经济总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攀钢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发挥攀钢资源和技术特色优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有限相关多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精品战略统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一)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为品种结构调整提供准确的市场导向

2001年以来,攀钢突出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和资源流向。一是完善销售网络。先后在北京、重庆等大中城市成立了9大销售分公司,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销售网络。二是强化市场研究分析,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品种、重点用户、重点区域市场需求情况的动态跟踪和研究,形成了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和生产信息的实时传送,提高了市场变化的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三是按照供应链管理思想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开展顾客满意度管理,构建了顾客服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并与美的、二汽、格力、长虹、南骥等重点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攀钢通过突出营销的导向作用和中心地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经营跨越式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抓好“双高”产品生产

攀钢根据市场反馈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按效益最大化均衡稳定组织生产,在适度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着力抓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取得突出成效。2005年,攀钢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66.94万吨、619.27万吨和555.7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04%、3.52%和2.41%。其中重轨、无缝钢管分别达到63.27万吨、6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39%、1.55%;高钒铁、中钒铁、钛精矿、钛白粉分别达到3574吨、2002吨、25.52万吨、5.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01%、26.95%、14.47%和7.05%。

(三)坚持特色精品战略,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攀钢知名品牌

一是按照用户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推动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攀钢新产品试制总量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78万吨,开发出了一批有市场、有特色、有效益、有资源优势的新产品。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发出的100米长尺高速钢轨,重轨产品已打入美国等市场;攀成钢开发出直径340mm热连轧无缝钢管,填补了国内空白;建材和特钢分别开发出500Mpa级钢筋、高级模具钢等一系列新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出了独具攀钢资源和技术特色的新型钒钛钢品种,含钒贝氏体高强度钢轨、DX54D超深冲镀锌板、380系列车轮用钢等相关产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二是坚持特色精品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攀钢被评为“中国钢铁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重轨、无缝钢管、热轧汽车大梁板、冷轧家电用板、钒钛等五大类产品被评为“中国钢铁十大影响力品牌”,其中重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钒钛产业和打造钢铁精品基地

近年来,攀钢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三期工程建设,并立足钢铁钒钛主业,稳步实施多种形式的资产并购重组,大力拓展金融、贸易等产业领域,推动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大力实施三期工程建设

攀钢三期工程建设于2001年6月正式启动,重点进行钢铁主业技术改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三大系统,十大标志性工程已有八项建成投产,基本实现了“材变精品”的转变。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快钒钛项目建设,深度开发钒钛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稳步推进钢铁项目建设,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打造钢铁精品。目前,全连铸项目、热轧技改、轨梁万能轧机生产线等钢铁项目已建成投产。其中,新钢钒完成全连铸改造,顺利实现全连铸;建成国内第一条世界一流的镀锌铝生产线,生产的无锌花板、镀铝锌板、防指纹板、自板均可以替代进口;热轧三期技改采用了系列新技术,总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品种规格和质量大幅度提升;攀成钢建成的Φ340mm连轧管机组,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均达到国际一流。

(二)积极审慎地实施资产重组

一是整合四川省内钢铁产业,做精钢铁产业。“十五”期间先后兼并成都无缝、成都钢铁厂、长钢,组建了攀成钢和攀长钢。兼并重组后,攀钢通过严格管理和加快技改步伐,同时给予新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及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文化融合,推动重组企业快速发展。攀成钢生产经营连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着眼于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稳步推进国内钛产业联合重组,打造全国最大最强的钛白粉生产基地。通过兼并重组,攀钢确立了钛白粉产能全国第一的地位,使我国钛产业整合度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钛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控股锦州钒业,推动攀钢钒产业快速发展。攀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快整合国内钒产业步伐,于2003年6月与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锦州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锦州钒业有限责任公司,攀钢出资445万元,参股40%,并在2005年实现控股,进一步巩固了攀钢在中国钒产业的龙头地位,提高了市场控制力。

(三)稳步推进贸易、金融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新的产业支柱

一是大力推进贸易产业化。2004年,攀钢国贸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业务,既“做自己的产品”,也“做别人的产品”,完成攀钢外部贸易额47亿元,并开始涉足汽车贸易、原燃料补偿贸易等领域,贸易产业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二是加快金融产业化发展。攀钢坚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稳健经营实现金融产业化的思路,增加财务公司资本金,积极为集团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扩大金融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初步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艺技术持续优化,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提供有力

支撑

攀钢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形成了一批有攀钢资源和技术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攀钢2001年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92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达到6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6项。申请专利252项,获得专利授权166项。

(一)着眼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科技强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攀钢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与20所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努力实现钒钛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钒钛技术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占领了国际钒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先后自主开发三氧化二钒、钒氮合金等生产工艺技术,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钒氮合金生产技术打破美国独家垄断,工艺上优于美国,实现了常压、连续生产。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二是钛资源利用技术实现了国内领先。攀钢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开展自主创新,攻克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的世界性难题;独创出专用型高档造纸钛白、化纤钛白的常压水解技术;掌握了纳米钛白制备和应用技术;硫酸法钛白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围绕工程建设和生产开展科技攻关,推动工艺技术和技术经济指标全面优化

一是抓好三期工程达产达效攻关。重点是围绕钒钛磁铁矿冶炼、全连铸、轨梁万能轧机、热轧、冷轧、Ф340mm机组等开展工艺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好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确保工程按期建成投产,使一流的装备优势尽快发挥出一流的效益。科技攻关为三期工程达产达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攀钢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钢铁生产工艺技术总体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工艺技术世界领先。二是抓好设备挖潜技术攻关。突出挖掘规模潜能、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等重点,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设备挖潜技术攻关,实现钢铁生产工艺和技术经济指标全面优化。完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工艺技术,使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0t/m3・d以上,高炉利用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大高炉领先;优化炼钢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转炉炉龄,转炉平均炉龄达到8544炉,提高废钢消耗能力,实现了吨铁吨钢;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阶磨阶选工艺技术研究取得成功,改变了过去铁精矿品位提高,钛含量也要提高的不良状况,使精矿品位从52%提高到54%,而钛品位不提高。节能降耗、提高成材率攻关取得突破,与2000年相比,(集团)公司2005年吨钢综合能耗达到906kgce/t,降低93kgce/t;钢材综合成材率达到90.58%,提高5.51个百分点;材钢比达到89.73%,提高16.13个百分点。

(三)积极推广环保节能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7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邹仲琛是位大家,谈到企业的兼并重组,谈到未来的发展模式,娓娓道来的言语中蕴含着大刀阔斧的决心和信念。人到中年,企业家的活力与沉着集于一身,他带领着重组后的山东钢铁集团出征,迎接他的将是壮阔的前景。

资产重组 淘汰落后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大企业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其规模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对企业重新洗牌的局面,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符合十七大的战略思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重组范围内各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邹仲琛董事长详细地介绍了山东钢铁集团的筹建过程和治理结构。山东钢铁集团是由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单位)的国有产权划转而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重组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4月总资产1188亿元,净资产379亿元,其中国有资产226亿元,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山东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由省国资委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不变。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出资人,与子公司及有关单位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组建山东钢铁集团是适应国际、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谋求以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更合理的运营体制去争夺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国际钢铁业发展趋势。当前,国际钢铁业重组步伐明显加快,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洛_米塔尔公司,粗钢产能已达1.2亿吨以上。国际钢铁业与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对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其突出特点是产业集中度低。为适应国际国内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国家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政策引导下,联合重组步伐逐渐加快。山东作为钢铁生产大省,选择集团化运营的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

企业重组不仅仅是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山东钢铁集团成立后,更有利于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贯彻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统一全省钢铁产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现有存量,统一整合配置全省钢铁资源,抢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统一全省钢铁市场,提高市场份额,避免无序竞争;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更大、更直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会得到充分体现。总之,组建山东钢铁集团,可以尽快实现全省钢铁工业由内陆到沿海的战略转移,实现布局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的根本调整,进而实现山东钢铁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谈到构建强企的前景,邹仲琛信心十足;谈到对于我国工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模式,邹仲琛更是充满期待。对于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邹仲琛说,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

调整布局 提升档次

“任重而道远”。 邹仲琛在感叹之余,阐述了山东钢铁的未来,怎样把握机遇,怎样面对挑战,怎样让企业大洗牌带来最大化效益,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汲取各家之长,并为己之精髓,是山东钢铁发展的关键。在原有基础上,要推陈出新,做出最具竞争力的开拓。

邹仲琛说,要继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进企业实现新的发展。要紧密联系资产重组、统一规划、人员整合的实际,进一步统一对改革的认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山东钢铁重组的“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方针。要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提出的企业改革方向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山东钢铁重组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集团公司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上来,统一到支持集团发展、维护集团战略推进实施上来。

邹仲琛继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实现整合,是企业自身的一场革命。能不能真心实意地维护和支持集团公司发展,是检验一个企业、一级组织、一个干部政治素质、大局观念和政策水平的试金石。在集团的团结统一和整体推进上,要讲原则,讲大局,不能表面上支持拥护,实际行动上不落实。全集团都要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原则下,集中精力研究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规律,更好地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大集团化管理,形成强大合力,促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

邹仲琛强调,要想保持企业竞争力,就要做到坚持整合与发展并举,整合与发展同行。即一手抓集团内部的六大整合,一手抓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以整合促发展,以发展保整合。做到恪尽职守,全力抓好生产经营。快速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全集团统一规划,必须坚持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率最大化。

要加快推进省内铁矿石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经营安全度。将铁矿生产作为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主业,不断提高集团公司铁矿石自给率。组建矿业部,把集团公司铁矿石资源及相关资源管理好、整合好,集团公司内部的铁矿及类似业务正在进行改制的,要暂予停止,待重新研究后再予确定。研究形成新的探矿、采矿工作机制。要加速推进集团共性资源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

第8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打牢产业基础上下工夫

围绕实施“5·10·15”计划,壮大产业集群,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一要坚持上项目强企业创品牌。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新建续建六大类投资超千万元项目590个以上,总投资3500亿元左右。全力支持120万吨乙烯、60万吨聚丙烯、千万吨炼油等项目建设,谋划发展聚烯烃、合成橡胶、液态化工等石化延伸增值项目。加快推进沃尔沃乘用车、忠旺铝材、联想科技城、瑞好风电、低碳光伏产业园、福瑞邦生物科技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伊利、展华、路通、大丰等骨干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国家级和省级品牌达到162个。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抓“双十”工程、重点抓棚室经济、继续抓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抓好3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膜下滴灌和喷灌110万亩,力争粮食增产。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南引水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达到84%。发展棚室经济,坚持增量与提质并重,深入推进品牌培育、技术研发、物流配套、市场开拓,重点扶持四季青温泉果蔬、大同青提、红岗花卉等10个特色基地,规划建设区域中心综合批发基地,完善农超对接网络,积极发展果蔬产业协会及合作社,新建棚室6万栋、棚室总量达到20万栋。加快农业产业化,做大玉米产业,做强乳品产业,做优畜禽产业,做精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现代牧业,推动畜牧养殖退出散养进大户、退出庭院进牧场、退出村屯进小区,全市奶牛存栏达到60万头。搞好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金融、科技、信息、防疫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三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推进生产性和消费业发展。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城乡消费。旅游业要从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产品营销入手,提升连环湖旅游名镇、北国温泉养生休闲基地等精品景区,建设油立方、龙凤湿地公园等项目。物流业要围绕石化、汽车、粮食、果蔬等领域,信息资讯要以新华08资讯中心、联想科技城为牵动,加快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能源资讯平台。外包业要突出石油工程技术、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三大领域,做大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转移。四要强化园区功能。高新区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城,抓好联想科技城、低碳光伏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大学科技创新园等项目,发展汽车、石化、光伏、医药等产业,推进旧城改造和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建设,打造现代科技新城,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争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源工业区重点以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为龙头,集聚石化产业。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的资金、土地、政策等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倾斜。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在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工夫

加强城市顶层设计,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风格,提高城市竞争力。一要优化空间布局。全市小城镇建设要抓好16个示范新村,坚持高点起步,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搞好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打造宜业宜居的新型小城镇。五个行政区所属近郊镇要着眼全面改造,加快撤村变居、撤镇变街,实现与城区同步发展。二要完善功能设施。实施城建重点项目94个。加快建设铁路等交通项目,抓好国际会议中心、妇女儿童医院、实验中学等迁建等公共服务项目,改造完善“三供两治”、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东西城区快速公交系统,提升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实现新建小区公交通达。三要优化城乡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十项”综合整治和“五化一畅”,加强东风新村等区域环境细部整理,对城区主要街路和节点景观进行高标准亮化美化。持续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建好西北风口、松嫩两江沿岸等防护林带,建设城市园林10处、片状森林3000公顷,确保城区植树1000万株;实施滨洲湖、黎明河等湖泊治理,推进城市绿洲广场等休闲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生存空间。四要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现代城市管理,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强化网格管理、视频监控,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城管体制,保洁、清雪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70%以上,加快城管装备现代化、手段智能化、养护精细化、队伍专业化、体制科学化。坚持以经营城市土地为重点,强化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城市建设。

第9篇:现代化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关系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之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而保证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发展对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时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城市化进程的实现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文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式策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就会影响这一城市的经济发展。为此,应当重视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发展建设。不过,这种重视程度的提高往往存在于一些高层次的人民群体,而对于那些城市中的底层劳动人民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大多数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会聚集更多的劳动人民,而这些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却没有通过城市化经济建设进程而得到更好的结果,反而城市化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导致群体压力的增加。我国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建设的道路之中,为此,必须保证清醒的头脑和严格化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针对城市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予以针对性解决,进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式的策略分析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属于双向的作用关系,城市化的建设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实现城市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农村人口正逐步开始向城市转移,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3个方面予以体现:技术方面、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工业化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技术方面就是说城市化建设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都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予以辅助,只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演变则是指城市化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城市化经济的结构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工业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度是与传统的经济体系相比较,现代化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先进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城市化经济的建设,最终实现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我国城市化具有非常快的发展速度,与以往几年相比,现代化经济发展建设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城市的良性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会提高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保证经济发展的良好方向,重视城市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式的策略

(1)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化进程的结构布局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是确保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城市化进程是判断一个区域现代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城市化建设进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已经成型的城市来进一步实现自身城市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可涉及文化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金融行业、商务区等功能区域以及现代化服务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确保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既可以保证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此环境下施展城市的优势和魅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重视城市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存在污染环境的现象,要想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2)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制定城市内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并将产业提高到城市经济建设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中,从而确保产业结构得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优化升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调整产业的整体结构布局,调整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在城市总产值中的比值,并不断调整统筹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将城市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充分统一起来,建设一个环境污染较小、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c经济发展是彼此不可相互脱离的两个方面,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始终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保证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通过更为先进、有效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实现,维护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建设。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根据城市化进程提供合理的发展对策,以便保证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星,唐志鹏,白永平,张晓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式――对钱纳里模型的参数重估(英文)[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5,(08):991-1002.

[2]陈明星,唐志鹏,白永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式――对钱纳里模型的参数重估[J]. 地理学报,2013,(06):739-749.

[3]薛光明.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演进――基于经济发展模式影响的分析[J]. 党政干部学刊,2010,(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