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83-02
随着我国城镇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还处在以粗放利用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展阶段,其土地利用活动具有盲目性,缺乏理性规划体系,表现在用地数量的增加是以大量低效占用土地资源为代价。同时,中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用地分散,容积率低,集约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
城镇土地节约利用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城镇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性确定城镇扩张范围为前提,以减少增量土地、挖潜存量土地等措施为实现途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土地利用行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我国这种特定的人多地少国家里,通过不断增加城镇单位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的投入,从而达到既促使城镇土地利用合理化、最优化,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城镇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对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土地节约利用的研究仅局限于实践层次,理论层次仍存在缺位。一些城镇虽然开展了土地的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研究,积累了一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经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评价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特别是在山区中小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论和定性定量化方法研究分析方面尤为突出。
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2.1思南县城北新区的概况
城北新区位于思南县城现客运站以北的狭长地段,整个地势受乌江切割的影响,成“V”字形,长约2.5km,总面积约为0.81km2,建设用地面积为0.57 km2。其工业主要有造船、电力、水泥、砖瓦、农副产品等企业。现状多是一些废弃的工业用地,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中间地段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目前是闲置的;最北端是村镇建设用地,地形为缓坡地段,以居住开发为主。
2.2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新区土地利用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农田绿地和特殊用地等类型,如表1所示。
2.2.1城镇土地利用的布局散乱,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相对比较混乱。从建设用地结构上看,有村庄建设用地、非村庄建设用地。据调查统计,新区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如表2所示。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各类建设用地比例失调,绿地用地比例很高(包括新区内大量的农田面积),而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不足。从土地空间利用和住宅安排来看,各种类型用地相互混杂、布局分散、占地面积较大,造成互相影响和干扰。
2.2.2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人均用地规模是反映城镇土地利用节约与集约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速度往往高于城镇人口的发展速度,使城镇人均用地呈现出增长趋势。据调查统计,思南县城区面积是逐年递增的,且扩张速度很快。城镇规模扩张明显超前,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城镇规模扩展速度,导致城镇人均占地面积超标。随着城镇的发展,思南县旧城区被搁置,城镇中心向现客运站以北的方向移动,形成了围绕建旧城区造开发的一片新的繁华地带,城区周围的原有耕地被大量占用。
2.2.3忽视旧城区的改造,导致低效闲置的土地面积过大
据实地调查,基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思南县老城区形成已久,整个城区呈阶梯状分布,老城区内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且建筑物以平铺式为主,开发改造有一定难度。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在思南县两个区域尤为明显:一是城区与农村的交接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片地带既不作为耕地,也未经建设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甚至是闲置状态。二是城区内部的集体所有土地。这部分土地由于是集体所有,缺乏管理和统一规划,用地粗放、混乱,与城镇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对城镇整体发展有严重影响。
2.2.4用地规划与管理只注重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
总的来说,城北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脱离本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和发展总是盲目追求总面积的扩张,而不重视容积率和空间布局。根据现场核实,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习惯等原因,在旧城区内还大量存在单门独院的住宅区和低层建筑,楼层最高的达五楼,土地容积率极低。长期以来,城北新区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导致大多数工矿企业厂房为一层,而且厂区范围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比重较大,厂房间距也较大。
3思南县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途径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好用地结构,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首先,建立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确保新区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次,调整好用地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再次,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严格控制新区的盲目外延,充分发挥新区的土地资源潜力。
3.2加强旧城区的改造,减少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新区的土地利用率
旧城区的改造是中小城镇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城北新区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利用存在着明显的“三大一低”(即平房占地面积大,旧城改造任务大,闲置土地面积较大,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低) 问题。为此,城北新区在土地利用上,要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旧城区的改造,减少低效、闲置土地面积,以提高旧城区的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要把旧城区的改造放在土地开发利用的首位。在土地规模上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严格限制新区的用地规模,收回大量闲置的土地,并对其土地进行整治。
3.3 制定新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严格土地的审批管理
由于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间立体性的综合体,具有三维空间。若仅从平面角度利用土地,必然造成摊大饼式的粗放性土地开发,寻找土地立体化发展模式,将成为今后城北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应制定出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用地审批制度,且严格审批管理,提倡城镇建设实行土地的立体综合开发,如建设高层写字楼和居住小区,临街商贸建筑在满足消防及交通要求的前提下侧面可以拼接,逐渐向地上空间发展,扩展地下空间(如建地下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容积率。
3.4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
城北新区应建立节约与集约用地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与集约用地:(1)通过挖潜改造,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2)注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以外的项目供地,避免零散布局,盲目扩张用地;(3)对新引进的项目积极引导利用闲置厂房和空闲地;(4)坚决执行完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政策,对不符合政策,经营效益低的坚决不供地。
4结语
城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只有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因此,应加大对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周献俊.城市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资源论坛,2006年第6期,17-19.
[2]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67-69.
[3]刘咏梅,朱选定,曹明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初探――以西安市大庆路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月, 第32卷第5期,545-548.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3-01
前言:对于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要进行集约使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土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强土地管理,调整用地结构,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土地供求调控制度上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现阶段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分析,探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不是简单指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而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指各项建设活动都要尽量节省用地,想方设法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指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而从广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二、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用地单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维和过去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不严的影响,一些企业取得土地后,完全没有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意识,地上建筑物布局随意,呈现出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在国道两侧和偏远地区,由于土地成本取得相对较低,用地单位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出现圈多用少,宽打窄用现象;三是缺乏向空间发展的意识,即由建低层厂房向建高层厂房的转变的意识;四是用地范围内安排了大量的绿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一方面要对用地单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深入企业;另一方面相关决策和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在进行城乡的规划时注意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二)原有存量土地利用强度偏低,土地投资强度不足,用地产出效益低
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在新供应的土地中,出让合同已对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等都有明确的约定,可以防止出现低度和粗放利用土地的现象。在已有的存量土地中,土地使用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少,占地多,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小;二是投入少,或生产技术落后,出现了低投入、低产出、低回报;三是企业对市场前景缺乏预测能力,哪个行业热,跟着一哄而上,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特别是目前一些老工业企业的厂区内生产用地较少,空闲土地较多,而且企业仍在生产,在实际清查过程中,有的企业讲空闲地是企业发展再建项目的预留地,有的讲是堆放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用地等,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无法认定为闲置土地,但如何才能促使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闲地,目前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建议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同时对低度利用的土地启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采取等价置换、有偿回购、异地安置等措施,对的一些困难企业的场地、低效利用的办公用地应该进行重点收购。另外要促使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向园区集中,可腾出许多土地,盘活存量,从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闲置土地收回难度大
1.认定难。《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闲置土地一是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是已动工开发建设的,动工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25%且未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在2001年10月22日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之前,工业、旧城改造的住宅用地等很多都是以划拨方式处置的,不存在签订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上也没有开动工规定时间。同时,认定动工面积是否达到1/3或投资达到25%,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认定土地是否闲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2.处置难。一方面是由于认定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直接导致处置难;另一方面闲置土地处置,既要程序要合法,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一旦处置发生错误,就会引起法律官司;再者是来自用地单位的阻力很大,采取收回或交换土地的处置的,要么不愿交出土地,要么对土地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和地上物投入漫天要价。
因此,应尽快出台闲置土地处置实施细则,进一步详细明确闲置土地处置的程序和步骤,为合法处置闲置土地提供依据和保障。此后的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也要日常化、制度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该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用地、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以便充分利用。
(四)除工业用地外,其他建设用地缺乏相应的控制指标
目前,工业用地供应国家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但是,对于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投资规模、容积率等指标达到什么标准,才算节约集约用地,目前缺少可参考的标准。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其他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以便更好的掌握非工业项目的节约集约程度。
(五)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法律、法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我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我们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实时地调整和完善,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长期持之以恒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目前我们要尽快完善、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
三、结束语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要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使这一原则深入人心,这既是各级政府在土地资源使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用地;集约节约;评价指标体系;长丰县
一、引言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土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供需矛盾。与此同时,土地的粗放利用、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利用结构不合理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
随着长丰县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近几年,长丰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占用耕地、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长丰县经济的发展。因此,长丰县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切实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保障经济发展的供地要求,走出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长丰县县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二、长丰县农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速度加快,耕地保护问题突出
长丰县地处合肥市的北部地区,受合肥市北城区向长丰南部延伸发展及本县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占用耕地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耕地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二)农用地经营粗放,利用率偏低
全县精壮劳力,以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大多数都外出务工,留守的很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结果导致部分耕地抛荒或暗荒。耕地抛荒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生产力,有些地区甚至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
(三)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以良种良育为主的农业技术在本县得到初步应用,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本县农业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农业科技贡献率仅在40%左右。
三、集约节约评价的指标建立
结合长丰县农用地的现状,拟采用以下7个指标对全县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构建农用地集约节约指标体系。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长丰县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各因子的权重(权重值在0-1之间)(见表1)。
四、集约节约评价
(一)计算方法
1、评价指标的无纲量化及标准化
为了使长丰县各项农用地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必须将原始数据无纲量化并压缩在[0,1]区间之内。本研究采用比重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设有m个参评指标X1、X2、……Xm,且已取得n个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X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矩阵。在同一指标下,计算参考对象的取值占全部参考对象取值的总比重。
2、计算参评指标的熵值
对于原始数据矩阵中的某项指标,如果该指标值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其中调节系数k=i/lnn。
3、将评价指标的熵值转化为权重
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hj,定义为:
hj=1-H(xi) j=1,2,……,m
则j项的参考系数定义为:
指标权重越大,熵值越小,反之越大。
4、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公式如下:
Yi为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度,其取值范围为[0,1],理论上当Yj=1的时候,则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到理想状态,土地的集约达到最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中的Yj
(二)长丰县农业地集约节约评级结果
1、数据来源(见表2)
2、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可以得出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利用分值表(见表3)。
从图1可以看出来长丰县农用地的集约度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但是还是处在第三级的水平,2005年农用地集约度为0.1712,与1996年相比提高了70.5%。长丰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的说来处于一个中等水平的集约度,那么农用地还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但是由于目前长丰县农用地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长丰县的农用地具有较大的集约利用增长空间和内涵挖掘能力。为了长丰县长远的发展,应该提高农用地的集约节约水平。
五、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
(一)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根据《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2009年1月1日实施),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田间路、生产道等基础农用设施的标准,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如整理后,田间道路分为主干路、支路两级;主干田间路与支沟或斗沟结合布置,路面宽度为4米,占地宽6米,可供大型农机具单向通过,中小农机具双向通过,路面高于地面50厘米,采用砂石路面;田间支路与农沟结合布置,路面宽度为2.5米左右,占地宽3.5米,可供中小农机具单向通过,路面高于地面30厘米,采用砂石路面或土路面等。
按照上述开发整理标准,长丰县有大量的零星土地可以归并,农田可通过田坎整理,降低田埂系数,还可平坟还耕、平整沟塘拐角地等整理措施,提高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率,节约利用每寸土地。全县现有农用地面积为111442.76公顷,规划期内,可整理农地面积为33432.84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为3309.85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9.90%。全县未利用地面积有3505.81公顷,在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开发潜力约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98%,增加耕地系数约为20%,即本县土地开发潜力约为3465.31公顷,增加耕地的潜力约为642.09公顷。
(二)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不单纯要提高当年产量,更要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别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改造中低产田中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长丰县现有耕地的质量总体上不高,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粮食增产潜力较大。根据安徽省产能核算的结果预计2010年和2020年长丰县粮食单产将分别达到10745公斤/公顷和11820公斤/公顷左右。
(三)提高农用地集约度
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度关键是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展观念,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同时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促进农业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提高农业的技术设施装备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大力培养新型的现代农民,以提高农用土地的集约度。
参考文献:
1、严金明,燕新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土地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5(6).
2、黄继辉,张绍良,侯湖平,周献俊.城镇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J].国土资源导刊,2006(6).
3、毛蒋兴,闫小培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
4、李南洁,姜树辉.村镇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业,2008(5).
关键词:城镇;城市规划;土地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ed at the present town development exists in land use problems, the main cause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ity planning; land
中图分类号 :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镇用地现状分析
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小城镇的发展势在必行,却因人们的素质、观念问题、政策法规不完善、规划滞后等而造成了宏观上的土地资源不足与微观上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并存、土地供需“失衡”等问题。
1. 1 城镇建设扩张占用耕地的问题
在威胁中国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目前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小城镇为达规模效益,应该扩张,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不能不扩张。但扩张就意味着对非城镇建设用地的占用,这是无论以哪种方式扩张的小城镇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小城镇是从大中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或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生长、发育起来的,因而决定了其建设、扩张所占土地尤以地形条件较好、土质优良的耕地为主。加之许多地方片面强调“以地生财”忽视耕地的保护,存在靠卖土地赚钱,任意占用耕地的现象。耕地占用过多,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2 规划编制不到位导致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小城镇的扩张中,规划起着十分重要的“龙头”作用,如果规划不到位,就会出现道路拥挤、交通混乱、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没有规划的乱建可造成5 %~10 %的土地浪费,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有地无人,有人无地”的怪现象,这并非土地供需失衡,而是土地供求未能很好衔接。一些城镇的实践表明,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建设如能合理规划和布局,可能多出70 %以上的使用面积。规划的滞后和规划执行力度不够是许多地方存在的一个普遍同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到位,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薄弱,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不够,缺乏公众参与,土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缺乏交流和沟通,这些都使规划效果大打折扣,城镇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1. 3 土地开发市场不规范使土地资源损失严重
小城镇扩张不可避免地涉及地产开发问题,许多小城镇的地产开发市场不合理、不规范。如为了吸引投资,将土地价格定得过低,或在土地批租中片面优惠让利,使得土地收益外流,损害了国家利益;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小城镇的开发零散而不成片,局部地区建筑面积过大,缺乏应有绿地和活动空间;以及现在比较严重的遍地开花式开发等同题,使土地得不到事实上的“集约”,而隐性的土地浪费严重。
1. 4 旧城改造,土地资源配置布局不合理
小城镇扩张中旧城改造是一大难题,有限资金的使用难以兼顾旧城新区,因而有的地方采取回避态度,将资金用于新区开发,追求增量土地,造成新旧区反差强烈,未经改造的旧城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甩效率低下,闲置浪费严重;而有的小城镇片面追求“节约用地”,旧城改造中房屋建筑增多,绿地减少,环境质量不高,实际上土地资源配置仍不合理,其绿地、住宅、交通、商业用地等比重与现代化城镇要求还不相适应,没能充分发挥不同地段土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非常有必要从整体上优化土地利用的资源配置。
1. 5 土地管理行为不规范导致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体制、政策不配套,出现多头批地,多部门多渠道供地,土地供应失控问题;有的开发区管委会未经土管部门就将征得的大片土地转手倒卖,从中牟利;有买下土地使用权,作为财产拥有,不投入生产领域,而等待土地增值,以获巨额利润的土地投机行为;或多征少用,乱占乱用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进入市场,却出现城镇国有土地和城乡结合部的非农业用地被部分单位和居民直接或间接非法转让、出租,给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国有和集体土地资产大量流失,扰乱土地经济秩序,而且土地利用率低下,这一系列问题均是由于土地的管理还未健全,政策措施还未完善,管理力度也还有待加强,否则对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更是大为不利。
2 “节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城镇土地资源粗放利用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内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迅速扩展用地,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二是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一些城镇征购或者征收后不供地的土地面积占全部新增建设用地的40 %~60 % , 土地闲置十分严重。三是违法授予园区土地供应审批权,园区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违法交易的现象较为严重。到2003 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 887 家,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 家, 占6 %; 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 6 %;其他2 586 家都是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 4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 6 万km2 ,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四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五是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为133 m2 ,超出国家标准(100 m2 ) 33 %。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集约利用土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能促进我国土地粗放浪费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粗放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我国城市
良性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3 “集约用地”的概念与内涵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县城边界不断外扩,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增加,但县城内部同时存在严重的土地浪费、粗放式利用的现象,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县域经济和范围占我国的经济总量比例较大,县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导致我国整体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因此,亟需开展有关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李嘉图。整体而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强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评估土地产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的整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认为,土地节约集约区别于粗放式开发模式,其以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通过调整投入产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规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指的是通过规划和分类布局,实现区域内部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通过创新管理,提升水平,盘活土地,提高利用率。从狭义上看,就是指单位面积内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出。
2.2 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按照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统筹的规划,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短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所有的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土地。对于县域发展而言,土地资源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要想获得更好发展的地区,就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改变单纯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加值、增加工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与此同时,这种增长方式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不谋而合。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开展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土地投入,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不断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密不可分。也只有保护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开发好,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耦合协调的关系。
土地是支撑各项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将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统一和协调,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此外,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土地集约发展有不同之处,首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约用地为基本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点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长期保护,所以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要求从区域的具体情况出发,开展科学、合理的调研,科学统筹规划现有的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践行区域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和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静态的含义,它关注某一阶段,它的目标是短期内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长期的发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节约利用并不能代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内容。
3 协调县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土地统一规划,优化用地布局
根据公共利益理论,干预市场、对企业进行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调控,这一理论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改善社会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这目标。因此,据此理论而言,县级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的监管是对公共需要的一种反应,它大体上都包含这样的前提,即政府干预与监管是针对私人行为和其他商业利益集团的公共行政政策,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政策,最终目的是控制市场失灵行为,纠正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
在县域范围内,为维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协调,政府应该充分全面的发挥政府的强制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进入、协调价格、保障服务质量、违法违规治理措施及制度相应的规定方面加强管理,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对土地市场及土地利用、保护、开发机制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3.2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市场遵循着同样的价值规律,并且以价值的评判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规律,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市场开发进行调节。土地市场上,受限于供求关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出计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资源的分摊成本,一般情况下,土地拥有者会根据市场平均价值作为标准、并且结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属性计算得到土地价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摊成本与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价格运用价格杠杆在价值的上下波动,土地使用者不会选择超出自身实际经营所得和利润的土地,并且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会选择明显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为,并且会最大化自身收益。这就最终导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断地较量,最终在价值、供求、竞争规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种最合理的而且符合两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价格。
为此,县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土地绿色信贷,在融资渠道间接地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性的低利率;对于浪费土地资源的企业要供应惩罚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贷款额度。
在直接融资渠道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行股票时,证券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针对两高企业的具体对策,如果企业保护土地措施不合理、执行标准不严格的企业要加大对其融资上市和再融资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反之,还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县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建立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高效执法体系,发挥监管作用,主动提高服务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要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职能和权力区间,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协调,全面做好具体的统筹安排。在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彻底打破分割状态,不断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沟通协调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法律和具体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另外,监督还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执行相关法律、依法行政执法,开展各种有效途径,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处理群众根据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提出的违法违规案件,对申请人提请的申诉、控告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审议和批复,自觉主动的接受群众监督。对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合合法的程序开展行政管理活动、进行行政行为,全方位地监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法律赋予的相关职权,科学合理履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 财经大学,2015.
[2] 刘文俭,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 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
摘要: 分析了城缘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具体 包括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规划、 撤村并点、整理集体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期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关键词: 城镇化,城缘村,土地,集约利用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fringe village land us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the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undertook preliminary discuss, put forward town border villag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to remove a village and points, finishing 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realize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tensive land use.
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fringe village, land, intensive use
我国现阶段是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或县城城镇城镇化以梯级向外扩展,但我国城镇规模的扩展大多是外延式的扩张方式,而非卫星城式,城缘村的耕地首当其冲会被大量占用,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得以扩大,从而直接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惠民县也响应有关国家政策,加速进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作为城镇扩展的前沿阵地, 城缘村的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分析
“城缘村” 指位于城镇建成区边缘,为城镇远期规划建设范围所覆盖的村庄。一般现状发展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用地规划、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土地 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以充分发挥 整合、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产能,并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
2城缘村土地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空间分布混杂
城缘村是在城镇与乡村二元地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过渡性区域,是城镇建设用地向农业用地过渡的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水平梯度大。城缘村是城镇化的前沿阵地,是城镇向外拓展的首要地带。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用地不断向外扩张,农业用地会不断被“蚕食”,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各种用地浪费现象明显。2) 用地空间分布混杂。用地更多的呈现自发的趋势,缺乏合理的规划。城缘村大多缺乏总体规划,而且随着城镇的拓展,城缘村的规划必将被纳入城镇的总体规划中,尤其是道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应该实现和城镇的有机对接和共享。但由于规划及管理的滞后,城缘村的用地性质混杂,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混杂,人畜混杂,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直接导致用地的不经济。
2.2土地利用结构复杂
城缘村一方面受到城镇的强烈辐射,部分用地带有明显的城镇特征,比如商业网点、工业企业广泛分布于此;而另一方面城缘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农村土地利用的格局,农田、果园、林 地、鱼塘等农业特征鲜明的产业遍布村内,村民的生活方式基本也是以农业为主。并且,由于区位效应的影响,还派生出一些较为活跃的边缘性用地类型,如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养殖基地、乡村旅游地等;具有城镇特征的居住区、别墅区、高等院校等也分布于此,从而使城缘村用地类型繁多,甚至难以统一用地性质,使用地结构相对复杂。此外,由于要兼顾生产,农村生活有其自身的特点,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人畜同处现象很普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个体、集体经济的发展,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往往以自家住房为主;集体企业也大多分布在居民点内,使得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双重性异常突出。其中噪声、污水、粉尘对农村居民点的环境影响很严重,而这些都是城镇化进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
2.3 居民点分布散乱且人均用地偏高
乡村居民点建设占地过大且布局极为散乱,用地结构不合理。随着城缘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经济实力也大幅增强。一方面,很多村民闲置老宅、另建新居, 造成“一户多宅” 现象普遍存在,带来用地的大量浪费; 同时,村民自建房标准日益提高,面积越来越大,特别是沿交通线两边乱搭乱建现象十分明显,而且存在较多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大。另一方面,村庄分布不合理,且相当一部分规模偏小,无法实现用地集约“空心村”现象明显。
3原因剖析
3.1 城乡二元机制的存在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剩余资金和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城乡之间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了农村资本和劳动力进城的步伐。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农民不愿也不会放弃这一最后保障。进城农民也大 多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而且在深层次的意识领域,也遭受城镇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还随时面临失业的危机。所以居民的歧视,绝大多数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形式。
随着部分进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再加上农民对宽房大屋的传统偏好和攀比心理,先富起来的农民工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房屋进行扩建增建,这样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必然会大幅增加。
3. 2 农村思想观念的制约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影响至深,农业为工业长期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造成农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农业真难、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真实的反映了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大力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面貌,但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私有观念极其浓厚,尤其是“宅基地私有” 的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宅基地早占早拥有、多占多得便宜; 再加上旧村配套设施缺失,致使农民纷纷去村外建房,也在客观上造成“一户多宅”现象,使得农村居民点面积不断扩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4 策略与建议
4.1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规划
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还能增加建设用地,协调各类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须统筹考虑城乡关系,统筹安排城乡各业、各区域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量。
重视城缘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并遵守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耕地与山体保护界限,确定村庄整理和村庄合并的详细规划方案,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同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增强土地的集 约利用水平。
4.2 撤村并点, 整理集体建设用地
1) 根据村庄现状规模和位置确定“撤并村、限建村、 扩展村”。对人口少、 规模小、 占地多的自然村进行裁撤, 对腾出来的土地进 行复垦。
2) 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集中的、 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社区” 。根据规划,严格限定“农村社区” 的建设用地范围。适当提高“农村社区” 的容积率,改变过去单一的“单家独院”的平房格局规划建设多层住宅, 使“农村社区” 的建设用地适度向立体空间发展,以利于集约节约用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禁止建设活动。
3) 加大对废弃厂房、废弃公共设施、空闲地等农经济地理,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严格控制宅基地数量和标准, 加强宅基地 。的审批管理,实行“一户一宅”。 鼓励将整理出来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这样既能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规模,也能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
4. 3 实现城缘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自从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被人们熟识和接受,并成为世人的共识和时代的主旋律。当我们纪要实现社会的良好循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应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求,有不对未来的发展带来危害,即必须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缘村的土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随着城镇的扩展,城缘村的土地被占用已经不可避免,整理和集约利用城缘村土地迫在眉睫。应通过规划手段改变当前利用混乱、人均用地多的局面,此外尚需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的对立机制,才能更有效的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美球, 吴次芳. 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经济地理,1996( 6) : 97-98.
[关键词]“两型社会”;农地;新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43-03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及其对农地经营提出的新要求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是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可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中采取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发展、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的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自然规律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实质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现展模式,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与用地规模优化升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两型社会”对农地经营提出的新要求
1.资源节约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资源人均占有量贫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时应把节约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样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能促进集约型社会的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现象普遍,而且普遍存在低效、粗放利用土地行为,造成人地矛盾尖锐,我国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尽量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严格限制对非农建设用地占用,从而更好的节约利用土地,所以,“两型社会”建设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具有一致性。
2.环境友好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目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再者在土地和非农用地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是要节约、集约用好每一块土地,维护好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因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以要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农地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农地经营模式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几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三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进出自由、民主管理的组织,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为农户提前指导,产中和产后各种服务,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前提,对农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基础。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将土地折股分配给农民个体拥有,社区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开发利用[3]。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原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将原属集体的土地、财产、资金以股份的形式配置到社区经济组织内部,社员共同占有,实际上是将股份制引入合作制,改造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
(一)“两型社会”建设中农地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地粗放经营现象普遍
从长株潭地区土地使用现状看,土地粗放经营现象比较普遍,耕地被大量非农用地粗放型占用,工业污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现有的经营模式主要存在经营以粗放型为主,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等,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对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造成可供农民耕种的土地大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在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中,普遍存在人均用地规模偏高、闲置浪费严重、土地产出率低等现象。以长沙市建设用地为例,单位土地面积上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武汉市的70%,广州市的50%。
2.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
我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4]。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归属问题并不清楚,概念模糊不清,多数认为土地应该是归国家所有,很少有人认为土地是归个人所有。虽然我国在原则上规定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收益权归农民所有,农民个人有权支配自己的土地,而实际上农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导致在非农土地的转让过程中,农民并无权处置集体所有的土地,国家和地方官员所把握,引起一系列的矛盾,造成土地纠纷,滋长了地方腐败。即使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土地的政策,但土地归属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3.后备农地资源严重不足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快,对土地需求不断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各类后备土地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长株潭地区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仅1.22万hm2,只相当于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91%,而宜建设后备土地资源仅0.41万hm2,只占现有建设用地总量的1.62%。同时居民生活污水、牲畜等大量排泄物、各种小工厂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污染,造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在后备土地资源紧张的前提下,要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完善土地法律法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两型社会”建设中农地经营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民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偏弱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对“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高度概括,是关系长株潭城市群生存环境改善的现实问题。目前长株潭民众参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意识相对偏弱,长株潭民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是与国内其他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相比,长株潭民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还有待增强。单就地方政府来说,在政绩考核上重GDP增长、重招商引资,重经济增长指标,加之长期以来对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所采取的低税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众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的普遍崇尚与形成。
2.土地法律法规不完善,产权不明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非农用地不合理使用情况,非农用地用于建设用地的现象严重,造成我国耕地减少,农业生产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原因是因为土地法律法规不完善,所以需进一步规范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规定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造成农村在家务农的人急剧减少,大量土地闲置,粗放经营,利用率低,产出效益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改变农村土地粗放型经营方式,逐步向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采用新技术,形成规模生产,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民劳动收入。
3.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重,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更多,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农村非农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过多,农业用地少,土地经营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土地资源浪费主要是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无人耕作,土地流转困难,现有的土地流转和征用制度下,政府对农民土地的征用补贴过于廉价,并且存在许多地方政府征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用地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大量土地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四、“两型社会”建设中农地经营模式的创新路径
1.从粗放型宅基地模式向集约型公寓地模式的转变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加快,土地需求将不断增长,年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缺口亦将不断扩大。尤其是乡村利用率极低的宅基地。居住分散的宅基地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也非常高,使公共服务很难向长株潭乡村延伸和覆盖。据测算,长株潭地区平均每户宅基地0.98亩,通过集约型公寓地每户可以节省土地将近半亩[5]。因此,从粗放型宅基地走向集约型公寓地既是破解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土地瓶颈的办法,更是推进长株潭乡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过渡到城镇社区管理的需要。
2.构建人才资本集成型农地经营模式
人才资本集成型农地经营模式是指对农村科技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企业经营人才,城市支农人才与国内外环保组织人才等进行集成,拥有农地长期经营权,并从政策等方面对该经营模式实施大力支持。人才资本集成型以人才资本(人口质量)为基础进行竞标分地经营,这不仅可以改变现行农地制度的人力资源数量扩张导向,缓解现行农地制度与人口控制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限制家庭人口数量,增加人才资本投入,激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从而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支撑,耕种以集中、规模化为特征;经营以集约保护农地生态环境为核心;发展以现代特色农业为目标。
3.构建“四方参与”型农地经营模式
“四方参与”农地经营模式就是指集体、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农户、相关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四方参与农地经营管理。“四方参与”农地经营模式农地所用权属于集体,农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属于农户,农户原则上全部加入农地经营管理合作社。“四方参与”农地经营模式的总体要求是产权分开、权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转顺畅、保障有力。长株潭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3.44%,在1,350万的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仅占629万,长沙市的城镇化水平更是超过了60%,加之户籍管理中农民户数高于实际水平。因此,长株潭地区初步具备了实施“四方参与”农地经营模式的条件[6]。
[参考文献]
[1]肖湘雄,戴清.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管
理,2010(3):11-13.
[2]林德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与启示[J].中国集体经 济,2009(5):21-22.
[3]宁新田.土地合作社:一种新的农地经营模式[J].理论前沿,2009(2):
5-8.
[4]欧婵娟,李 林,叶 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社
会科学家,2009(11):14-15.
[5]董亚珍.关于我国农地经营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
2007(6):8-9.
[6]王 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09
(5):20-21.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Model in Two-oriented Society
Xiao Xiangxiong,Liu Hao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关键词:两型社会:低碳城市规划;生活;产业;能源
1 前言
鄱阳湖城市群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湖南的发展正式进入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促进中西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然而鄱阳湖城市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的增加。据统计在全国2002-2007年间CO2 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全国CO2 的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 排放国家。很显然我们关于南昌市城市规划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将来对城市变暖的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目前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就当今的社会生活方式而言,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O2 的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两型社会与低碳城市规划
两型社会内涵主要为“一核、两型、三优、四业”。一核主要指科学发展观,两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优是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主体需求的最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实现;四业为两型经济、两型生活、两型文化、两型治理。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目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步系统化,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物权”和利益集团基础上将有着不同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社会群体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和低碳城市规划方案的公众参与等实现低碳城市和社会“共识”的追求,实现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图1)。
图1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
3“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创新
3.1低碳两型编制体系分析。坚持城乡统筹,创造性地编制《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两个规划在编制方法有大量创新点,突出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区域和中心城市同步研究,突破现有编制方法的限制。按照城镇体系集聚发展,民生设施网络推进的思路,建立了“一心五区、两轴两通道”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拓展了规划区范围,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建立了完整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我市火车站的提质改造,城市地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进入国家和省规划和建设的“笼子”奠定了基础。
建立南昌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基于规划管理的测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成立城乡规划协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引进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设计大师,为南昌市的重要规划和课题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3.2城乡功能综合布局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1)建立“一轴”: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极轴,区域发展的大动脉,“一中心”:南昌中心城区,区域发展的核心,“三区”:九江示范区、新余示范区、景德镇示范区的空间网络结构。避免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状况,促进城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优化了城市交通网络的组织,减少拥挤与堵塞。(2)通过江北集约用地规划、江南棚户区改造实现高效能的土地利用、高质量的功能配置、高效率的交通体系,高品质的宜居环境等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理,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节约与良好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关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这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
1有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描述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来源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并根据城市的情况加以修改和引申。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①城市的土地利用由于有着和农村用地不同的特征和类型,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其他性质,不能够单纯依靠不断地追加资本投入来增加产出。因此,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和描述应理解为:以科学合理规划、升级用地结构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发低效用地,增加单位土地投入,提升管理水平等方式,不断达到土地的结构优化、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因此可以看出,区位的合理选择、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如果仅仅单独追求增加土地投入,不断地提高土地的容积率,置生态环境的透支于不顾,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利用。相反,可能与其本质原则背道而驰。真正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考虑到每个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沿内涵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提高现量土地的使用效率上,再大力挖潜新开发用地,达到提高综合集约度的目的。
2关于评价珠海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
2.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依据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现状,本文在考虑构建指标的原则时有以下几点:(1)综合性原则:在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应尽可能的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居民生活等各方面,能够体现土地集约利用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2)系统性原则:各个子系统的指标之间应尽量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3)独立性原则:各子系统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做到相互独立,尽量避免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过高,力争让各指标都更具代表性。(4)可操作性原则:各数据指标要易于收集,便于查找,数据有效、合理,能够被多方采纳使用。(5)层次性原则:应针对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层次的差异,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②
2.2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是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从集约利用的限制条件、集约度的程度考察、各项投入的总和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指标来考查,选用了八个数值:第一项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和工业生活废水达标率;第二项指标包括人均占地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第三项指标包括单位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第四项指标包括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和地均国内生产总值。③详见表1:
2.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分析本文采用平均值法来对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该方法计算过程较之其他方法来说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珠海市式中Di为城市第i项指标因子的评价得分值;Mi为第i项指标因子的实际值;Ni为第i项指标因子的目标值。当实际值Mi达到甚至超过目标值Ni时,以满分1分计入。当合理值为区间值时,以区间值的平均值为标准进行计算。
3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
果和分析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10年珠海市西部地区(斗门区、金湾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为0.6843。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级表(表3),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Ⅳ级,即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为弱集约利用。综合来讲,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存在以下情况:(1)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珠海市西部地区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地均GDP得分较高,说明珠海市西部地区的土地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高,能够发挥土地的生产力。但是这两项得分也仅仅达标,说明珠海市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还有可待挖掘的潜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2)金湾区和斗门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人均道路面积指标得分为0.6235,说明该地区的交通道路网络系统还是较完备的,通达性较好。西部地区的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指标得分为0.9,基础设施建成程度为0.95,两个数值得分都较高,并且这些也都是提高珠海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因素。以上能够说明珠海市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小,潜力较大。(3)金湾区和斗门区的内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土地原有利用的不均衡性和投资区域选择的不平衡性,使得西部地区内一些地区建设密度较高;而近郊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存在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现状;旧城棚户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但是持续追加的投资较少。该地区土地规划和利用存在非均衡性,需要该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通过科学规划、存量土地挖潜、综合开发等手段加以改善和优化。
4完善珠海西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