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第1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航空光电;试制条件

引 言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我国战斗机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均有了较大提升,这些提升得益于航空产品的快速提升,其中光电类产品在航空产品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航空光电产品主要包括航空火控、光电探测、瞄准显示三大类产品,且均为复杂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

预研产品的试制,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产品试制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型号研制的快慢,对缩短装备的研制周期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批生产和型号研保的严格独立难以满足目前的形势,而试制中心解决了批产与新机研制共线的资源竞争矛盾,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必然要走的道路[1]。

新一代航空光电产品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对产品制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光电产品的装调挂靠于现有的生产条件,装调制造能力弱,成为制约产品快速研发的瓶颈。本文面向先进的光电产品试制所需的加工、装调、测试等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根据光电产品本身的特点,结合试制流程,总结光电产品试制中心的设备选型、土建以及公用工程条件,从而快速深入解决系统从设计到实物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加工、装调制造等技术问题,突破先进光电产品快速研发需求的瓶颈。

1. 航空光电类产品工艺特点

1.1 航空光电类产品简介

航空光电系统主要应用于航空光电瞄准、监视与侦察、预警、光电对抗等领域,可实现光电探测、侦察、监视、识别、告警、干扰、攻击、信息传输等任务,是实现观察与定位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主要航空光电产品包括机载火控类、光电探测类、瞄准显示类等。航空光电类产品特点通常是体积小、灵敏度高和精度高。

1.2航空光电类产品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未来战争将呈现陆、海、空、天、电、网六维一体的全方位的特点,空中作战则成为现代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

机载火控类产品正向综合化、信息化、决策智能化、架构网络化、攻防一体化、火打击精敏、研发试验一体化等方向发展;光电探测类产品正向着大口径、长焦距、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精度、多光谱、集成化、主动成像、立体成像、多波段、多目标等方向发展;瞄准显示类产品正朝着体积小、高分辨率、高集成度、高精度、更好的处理性能等方向发展。

1.3 工艺特点及难点

由于航空光电产品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和精度高的特点,因此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征:

1)在机加过程,零件精度比较高、结构复杂、薄壁化特点突出,零件易变形,且材料多样,难加工材料的零件多。因此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复合材料加工、金属3D打印、高效数控仿真及精密加工、超精密、多孔轴加工、数字化设计制造等技术。

2)在光加过程中,零件要求加工精度和检测精度高,镀膜难度大。目前柱面镜加工及检测、光学元件精密成型及检测、复杂非球面元件和自由曲面制造及检测、精密胶合、红外分光膜镀制、全息波导等关键技术是光学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3))在光机装调过程中,环境要求特殊,粘接过程复杂,装调精度高。针对目前的发展方向,需开展高精密轴承装配、高精密透镜定心、非球面和异型光学件定心、红外和激光等光学系统装配技术。

2. 功能分区及主要设备

新一代航空火控、光电、瞄准显示系统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构型、新材料,对产品制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型光电产品的装调挂靠于现有的生产条件,不但影响生产,而且试制周期长,成为制约产品快速研发的瓶颈。目前面向先进的预研光电产品研制所需的加工、装调、测试等关键技术研究,不能快速深入解决系统从设计到实物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加工、装调制造技术问题,从而影响系统技术指标的实现,成为制约响应先进光电产品快速研发的瓶颈问题。

试制中心可以解决批产与新机研制基本共线的资源竞争的矛盾,降低新产品研制的风险,加快研制进程,是未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试制中心工艺流程大体为加工(电装)--装调--试验检测,主要组成区域包括加工及快速成型、电装、装调、环境应力筛选与检测等。各区域要求及人流物流如图-1所示:

根据试制中心各功能区的特点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充分考虑各工种相配套的风机、隔振、地基、工装以及温湿度等要求,有效设置协调办公区域,并结合未来产品发展需要,预留一定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2.1加工及快速成型

光电产品加工分为机械加工及光学加工。

通用机加条件:新一代光电产品主要特点包括轻量化、高精度、尺寸两极化、结构整体化等。产品零件主要为壳体类、盘类、支架类零件,零件加工以加工中心和数控铣、车削中心为主,立卧多轴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电加工等设备可满足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一次装夹即可完成的零部件。另外,3D打印机和真空炉等设备可满足快速成型的需要。

通用光加条件:在光学产品研发过程中,需对光学关键部件进行反复测算加工,以验证其光学性能,例如对非球面零件加工、红外透镜磨边、非球面镜加工、红外晶体零件镀膜等。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工艺的发展,光学透镜与机械零件间也有了新的结构形式。通用光加条件主要包括磨边机、金刚石车床、铣磨机、抛光机、镀膜设备等。

2.2电装

电装主要用于电子类产品的调试、测试和交付。

电装区主要组成包括组件焊接、电缆焊接、整机焊接、波峰焊、回流焊、自动贴片、线缆检测工位和化学试剂间,由于试制的产品种类较多,且量较小,因此多以手工焊作为焊接方式,而对于某些焊接精度要求高,可采用波峰焊、回流焊等半自动方式精密焊接。设备主要包括波峰焊机、回流焊机、自动贴片机、打标机、刻字机、恒温箱等。

2.3装调区

装调区包括光电转塔类产品装调、平视显示类产品装调、头盔显示类产品装调、以及大型组件装调。装调区是针对产品试制阶段进行建设,采取高度集成,相互搭借,相互共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装调台,调试测试台等设备。在试制阶段会经常对工装及被测试设备安装拆除,这是为满足产品研发阶段多品种,数量少的特点。

目前光电产品的高精度、结构复杂等特点对装调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装调区主要满足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测试等;平视显示类产品装调包括光学装调及定心、产品调试等。为避免工序之间相互交叉,应合理规划和调整物流,使运输线路快捷有效,提高效率。

2.4环境应力筛选与检测

航空光电类产品的环境应力筛选根据环境试验内容,包括气候环境试验设备、力学环境试验设备和综合环境试验设备。气候性环境试验设备所模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大自然所固有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低气压、湿热、盐雾、霉菌等试验箱。力学环境试验设备所模拟的环境因素基本上属于诱发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振动、冲击、加速度试验台等。综合环境试验设备,习惯上将气候环境与力学环境因素等综合在一起,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高度、温度-湿度-振动综合环境试验箱等设备。

检测区负责对航空光电产品的尺寸、定心、轮廓、光学元件等进行检测,从而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主要配置三坐标机、干涉仪、轮廓仪等检测设备。

3. 配套设施条件需求分析

首先,试制中心应综合考虑该建筑与周边建筑物及道路规划情况,将物流出入口设置与厂区总物流相连,物料直接进入厂房内。

加工及快速成型区包括机加、光加和快速成型三个模块。机加设备容易产生噪音,需要地基,部分设备较重,一般设置在有地基的一层,并注意降噪。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设置2t悬挂吊车用于工装夹具和产品的装卸,因此层高要求高,考虑到光电类产品特点,一般设置起吊高度4.5米左右即可。机加区气动设备较多,需配备压缩空气接口。加工及快速成型区需配置循环冷却水,满足加工过程中的散热要求。

电装区首先考虑防静电要求,可采用防静电地板或防静电PVC卷材地面。为保证产品质量,电装区通常要求温度18~28℃,相对湿度45~75%。三防工段如清洗间、化学试剂间需设置为防爆房间,主要化学成分为乙醇、丙酮、汽油、醋酸、硅橡胶、乙醚等。

小型产品装调区需设置大量的装调测试工位,其中光学产品装调需安装大理石台面来满足光学定心等稳定性较高的工序要求。大型产品装调区需配置悬挂吊车,起吊高度4.5米左右,工装夹具和产品较重,一般考虑放置在一层。

环境试验区要设置循环冷却水。振动、三综合试验间注意隔音降噪处理,水冷设备配置循环冷却水,风冷设备室外风机间的设置需保证厂房整体效果美观,部分振动台还需使用大量压缩空气。检测区的三坐标房间温湿度要求较高,温度设置20±2°C,相对湿度25~75%。

通常循环冷却水要求进口温度小于32度,出口温度37度。压缩空气0.8MPa,气质要求:露点-40℃。设备用电较多的区域包括环境应力筛选与检测区、加工及快速成型区,安装功率要预留充分。

结 论

在航空光电试制条件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试制特点,结合工艺流程,在功能分区、设备选型和设施条件等方面都要兼顾。

光电产品试制条件本身兼顾预研和生产,组成较为复杂。在工艺设计时,首先应清楚各个功能区划的特点和限制因素,对设施条件提出的明确需求,其次,各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必须考虑,尽量节省时间和距离,提高试制效率,合理规划,最后,在设备选型时,通常各类试制设备选用高精尖的较先进设备,为新型号新产品的性能提高提供保障。

总之,试制中心是航空光电类产品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产品发展需求,又要权衡提出合理工艺条件,为以后试制条件设计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2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光瞳整形;光学制造

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光瞳整形技术主要是指一种光刻照明用光瞳整形的装置,其利用连续变焦透镜组、转盘组织、控制器等元件的相互作用,形成整形所需要的照明光瞳分布。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性能佳、系统操作简单等优势,其较传统的锥形镜组在光瞳整形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诸多劣化问题,可起到十分显著的克服与完善作用。

1.研究资料

根据胡中华[1]等人的研究,结合日本Nikon、日本Canon、荷兰ASML(所用镜头产自德国)、德国SUSS等国外著名品牌企业所生产的高端、高分辨率投影式光刻机,再根据我国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自主研发、生产的投影式低端光刻机等,对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等进行分析。再对利用高分辨投影光刻机来实现光瞳整形的现状进行探究。

2.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研发,其性能指标也有了更高的发展,通过对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现状来看,此仪器主要的性能指标包括有:分辨率高、对准精度高、曝光方式先进、光源波长良好、光强均匀性强、生产效率高等。由于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具有的诸多优势,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具发展前景。

3.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光瞳整形技术

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掩模结构,采用相对应的离轴照明模式来增强光刻的分辨力,并增大焦深和提高成像的对比度,进而达到更加良好的成像性能效果。而其中所需要的照明模式,主要是通过光瞳整形技术来进行实现。光瞳整形主要是指在光刻照明系统当中,采取所设计的特殊光学元件,来调整入射激光束的强度以及相位的分布,进而在光瞳面上获取所需的特定光强分布。

3.1衍射光学元件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激光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激光光束传播路径、光强分布等方面的一些特性,也使得它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在高科技的发展下,为能够有效地提高激光技术的应用水平,拓展其应用领域,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激光束进行整形也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衍射光学元件因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造价较低、容易复制、设计自由、色散性能强、材料选择面广、衍射效率高等优势,使得其在整形技术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随着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不断发展广泛应用,其为了产生多种的照明模式,也将衍射光学元件充分地应用到了投影光刻机当中,进而也有效地实现的环形照明、二级照明、四级照明、自由照明等照明模式。衍射光学元件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工作原理、设计、性能如下所示:

⑴工作原理。基于衍射光学元件下所实现的离轴照明原理主要是指:将光波入射于专门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之上,并通过对衍射光学元件的相位、振幅的相应调制,使其能够在投影物镜光瞳的共轭面形成一种独特地衍射花样,进而实现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离轴照明模式所需要的光瞳整形。

⑵设计方式。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主要是指将已知输入与输出求相位恢复的一个过程,其以物理光学标量衍射理论作为依据,再结合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计算出衍射光学的相位分布。而为了有效地完成衍射光学元件基于衍射理论下的设计任务,需充分地考虑到衍射问题的复杂性,并选择最为合适的优化算法,另外,还需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以保证衍射光学元件设计的合理性。

⑶性能特点。将衍射光学元件应用于光瞳整形技术中时,具有整形灵活、操作简单等优势。其可以通过衍射光学元件上相位的分布与设计,来实现包括二极、四级、自由照明等任意的光瞳花样。另外,衍射光学元件还实现了输出数值孔径的可控调节,并可得到较高的衍射效率输出,进而使得其能量的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是,衍射光学元件对入射光束的误差比较敏感,若入射倾斜则会使得远场花样偏心,进而会增大光瞳椭圆度,并降低极平衡性;且其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散斑噪声影响,使远场花样的均匀性变差。针对以上特性,也应提高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尽量降低这些不良影响的发生率[2]。

3.2微反射镜阵列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分析

近年来,在高分辨投影光刻机当中,荷兰的ASML公司研发出了一种FlexRay可编程照明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对可编程MMA的控制来实现光瞳整形的目的,而这种可编程MMA又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反射镜成组成的。微反射镜阵列下光瞳整形技术的工作原理、设计与性能如下所示:

⑴工作原理。微反射镜阵列下光瞳整形技术是指利用微反射镜阵列方位的控制,以实现特定的光瞳图形。在数千个微反射镜所组成的阵列中,每个微反射镜均可反射出一个光点到光瞳面上,其通过对微反射镜方位角度的调整,来改变光瞳面上的光斑位置。

⑵设计方式。微反射镜阵列的设计与制作是在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微反射镜是由单晶硅制造而成的。通过硅基质表面形成的一对电极,于基质与电极上再沉积一层牺牲层,并定义主干形成相应的支架,再于支架上沉积一层柔韧性强的材料,之后于材料上沉积金属层,再对其进行刻蚀,从而形微反射镜,将每个刻蚀好的微反射镜组织在一起,成为微反射镜阵列。

⑶性能特点。基于微反射阵列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其主要可以产生二级、四级、自由照明模式。微反射阵列由于属于可编程的照明技术,其也实现了操作快捷、简单、方便的特性。采用微反射阵列技术,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折射系统由于器件表面反射及吸收而造成的光能损失,但是其对于面形误差较为敏感,因此在使用时也需额外注意。

3.3微透镜阵列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分析

微透镜阵列下的光瞳整形技术主要是指其通过对光束的分割,对子光束的叠加,进而来实现整形的目标。而基于微透镜阵列下的光瞳整形技术,其可以有效地避免入射激光光束强分布不均匀的不良现象,从而达到均匀照明的目的。微透镜阵列下光瞳整形技术的工作原理、设计与性能如下所示:

⑴工作原理。基于微透镜阵列下的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目前已经实现了形状为环形、六边形、矩形的二级、四级等照明模式。其中,二级照明模式主要是由柱面微透镜组成的单层微透镜阵列而实现的,此照明模式的每一层均有强度分布匀称或是自定义的强度梯度;而四级照明模式主要是指将两个垂直交错并产生二级照明模式的柱面小透镜阵列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的一种照明。

⑵设计方式。在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的照明系统中采用了傅里叶透镜,因此也使得由微透镜阵列所出射的特定角度光线,均会经过场镜在目标平面上形成一个斑点。因此,在设计二级照明模式时,要尽量将零度左右的角度避开,使其可以在远场获取到有比较均匀且对称分布的二级照明。在进行微透镜阵列的设计与制造时,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多将热熔胶工艺应用于其中。其是通过对光刻胶的加热与融化,并经由表面张力来形成柱面、球面等形状的小型透镜,再通过刻蚀将此些小型透镜顺利地转移到基底上。采用热熔胶工艺时,由于其只应用需要应用一次光刻,进而也保证了其对斜坡误差、掩模对准误差等不是过于敏感。但其对于面形误差有较高的敏感度,若刻蚀尝试出现误差则会导致焦距或远场孔径角的变化,因此对其缺点也需特点的注意[2]。

⑶性能特点。微透镜阵列下的光瞳整形由于对入射光的发散角与倾斜不是特别敏感,且其所产生的远场光斑也十分均匀,加之不会引起散射损耗与高阶衍射损耗,因此其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但采用微透阵列也存在不能实现任意照明模式的缺憾。

综上所述,在高分辨投影光刻机照明系统中,光瞳整形技术属于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瞳整形效果的良好性对照明系统的性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在保证能够实现不同照明模式的前提下,光瞳整形技术中元件的使用与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严格根据光瞳整形的实际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整形技术。从而也使高分辨率投影光刻机光瞳整形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优势。 [科]

【参考文献】

[1]胡中华,杨宝喜,朱菁,肖艳芬,曾爱军,黄惠杰.用于投影光刻机光瞳整形的衍射光学元件设计[J].中国激光,2013,40(06):1-5.

第3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最大的继承国,同时在教育领域、科技实力方面最强的加盟共和国,从宏观上看,俄罗斯的教育基础保留了苏联的基本格局。

1992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国立与私立大专院校并举的教育体制,各类私立高校蓬勃发展。十年中,俄罗斯高校数量增加了近三倍,达一千三百多所,其中私立院校七百余所,在校生五百五十多万。俄罗斯的一些高等院校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如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等。

随着经济的全面复苏,俄罗斯政府在稳步加快经济管理体制调整步伐的同时,把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关键,提出一系列的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发展教育的改革计划和举措,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2001年、2002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46%、43%。这在国家各项预算中是增长最快的。不仅如此,俄罗斯联邦政府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2002年,俄联邦政府决定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改革教师的退休金制度,使教师退休后的生活更具有保证;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公民,大学毕业后可免服兵役;增加教师住房建设拨款;银行向师范院校学生发放贷款,毕业后如从事教师职业,贷款由国家支付,如不从事教育职业则由本人偿还。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俄罗斯各高校对所设专业进行一些调整,取消了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学科,增加了有关法律、通信、财经、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同时,在火箭、航空、航天、地质、矿业、核能、船舶制造、生物医学新工艺、分子物理、计算机软件、光学和电子仪器加工等领域的教学、科研都具有较高水平。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举措

1.俄罗斯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学制

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现为俄罗斯联邦普通和职业教育部)为推进高教改革,顺应国际潮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了培养各级专业人才的原则,根据俄罗斯国家高等专业教育标准确定了多级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具体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级为学士学位教育;第三级为硕士学位教育和专家资格教育。对于新的教育学制结构,不作硬性规定必须执行,允许高等院校自主决定,在新旧两种高等教育学制间作出选择,即新旧两种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同时并行。

俄罗斯的大学教育原来只有本科一个学历,俄称之为“专家”学历,学制为5~6年。大学后教育即研究生教育,分为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学制都是3年。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俄罗斯需要在大学教育阶段设立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目前,除医学专业和音乐、美术等几个专业外,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包括两年制的只授予毕业证书的不完全高等教育、4年制的授予学士学位的基础高等教育和2~3年制的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化高等教育以及大学后教育阶段的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的多层次的高教体系。2003~2004学年度开始,以鲍曼技术大学、托木斯克技术大学等几所重点技术大学为基地,围绕一些技术学科开始试验与欧洲一致的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同时起草法律文本保证实现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据统计,已有60%以上的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所属高等院校和一大批部属高等院校已经按新的多级高等教育学制结构运作,到2004年底,进行试验的学科范围扩展到八十多个技术性学科。2004年第四季度,起草法律文本保证实现多级结构的高等教育。

2.实现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努力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即“所有与教育质量利益有关的个人、组织、企业、社会和国家都要分担教育资金的投入”。

国家财政预算仍然是高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对高校日常支出、为国家预定人才的培养和高校通过竞争得到的其他项目提供经费,根据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决议规定,2006年前教育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4%。2001年教育经费在国家各项社会性开支中增长最快,2002年教育预算超过了国防预算。2003和2004年的联邦财政拨款均比上年增长了19.5%和20.6%。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每年从年度财政预算中,按不低于联邦预算3%的比例对高等教育进行财政拨款。同时改变过去国家对高校的拨款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拨款依据的激励拨款制。从2004~2005年度起,联邦政府和联邦主体对职业教育机构拨款按其提供教育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进行拨款。

鼓励地方政府分担部分高教经费;建立培养经费个人分担机制;实行“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制度(гифо),通过购买教育债券的方式,购买价格由学生在统一的国家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定;改革学生奖学金办法,将大学生的奖学金分为学术奖学金和社会性助学金两类;吸引社会预算外资金的投入,即积极吸引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实施这些措施,保证高教经费的来源,才能更好的推动高教改革的发展。

3.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校科研

由于俄罗斯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使得俄罗斯教育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推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和知识的产业化,加强与世界各高校的广泛联系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俄联邦教育部近几年狠抓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引进工作,加强电信网络建设,同时,组建俄罗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创新综合体。它们使各层次教育机构、科研、设计、生产和创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在大学里可以实施从基础研究到成型高科技产品的批量生产――完整的创新过程,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和技术创新中心。在科学领域和科学服务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创新性科技中心,开发大学的科学潜力,创造大型综合性大学的商业环境,即形成企业型大学。

俄罗斯拟定实施“高校高级信息技术工程”,此工程目标有二:一是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化,构建以电信为基础的现代教学网络体系,补偿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二是开辟以网络为核心的远程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实施途径,并为边远地区获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基础,以保证国家教育统一空间的实现。

搞好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潜力,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实施远程高等教育,加快现代教育改革步伐,提高综合国力。

4.实行全国统一考试(E гэ)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是俄罗斯在整个教育领域改革力度较大的一项改革举措。全国统考的首次试点是在2001年,在学生中学毕业后实行统一的国家毕业考试,学生可凭此考试成绩申报志愿,升入大学。2002年共有30万人,2003年共有64万毕业生,2004年全国有2/3的中学毕业生参加了这次考试。自愿参加试点的中学也大幅度攀升。考试包括所有的核心科目,如俄语、文学、外语、数学、科学、历史等。根据原计划,定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全国统一考试。

在实行这一新制度的过程中,俄政府充分结合了本国国情。首先,由于以前没有类似的经验,试点之初强调统考委员会和监考队伍的建设。统考委员会吸收当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组成,保证考试的相对客观公正。其次,在2005年俄政府在全国推行大学升学全国统考制度之后,仍允许部分大专院校自主招收少量学生,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做法。最后,作为全国统一考试的补充,将实行各种科目的奥林匹克竞赛和其他考试形式来选拔优秀人才。这种制度将扩展有才华青年不需经过考试和竞争就能入学的机会。

俄罗斯实行此政策,可以解决出现的一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完善问题,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出现的一些营私舞弊、的现象,同时使许多家庭出身贫寒的优秀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还解决了很多边远地区的优秀学生因为负担不起到莫斯科的往返交通费用,不能到莫斯科大学接受教育的情况。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计划。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启示

第4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 离岸生产中间投入 离岸工业中间投入 出口技术复杂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品出口质量有了飞跃发展,从以资源密集型初等品出口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陈晓华和刘慧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在2002-2013年期间提高了146.6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锐减,以及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日益上涨,中国粗放式、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演进,国际产业分工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进一步转化为产品内工分工,中国凭借着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所获得的附加值和利润较低,对发达国家生产的高端中间品尤其是生产产品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业摆脱依附型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在于制造业增加高级生产要素――生产的投入,通过进口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利用其所包含的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降低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促进创新,打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以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制造业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时,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提升的影响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大部分学者认为中间服务品特别是生产中间品作为凝聚先进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的高级生产要素,是迂回制造品生产的粘合剂和创新的发动机,因此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比离岸工业中间投入更能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本文研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程度,同时兼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力的差异。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计量模型构建、变量与数据说明;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离岸生产中间投入通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来增加制造品出口技术含量。大部分学者认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和制造品出口技术含量。Amiti和Wei研究发现美国在1992-2000年期间离岸生产外包对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达到10%,而离岸工业产品外包的贡献率只达到5%。Miroudot等在研究跨国公司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时发现,更高份额的生产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生产率。Rivera-Batiz和Romer认为商务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可以深化专业化分工,提高制造业生产率。Markusen指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比国内中间服务投入质量更高、成本更低,对国内制造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Arnold等研究捷克服找凳狈⑾郑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可以提高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绩效。Francois和Woerz研究发现经合组织78个国家1994-2004年生产进口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生产进口可能减少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制造业出口技术。Gorg等用数据证明了爱尔兰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Ito和Tomiura研究发现日本离岸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外包承接地制造业生产效率。Pavcnik运用智利企业的数据,发现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樊秀峰和韩亚峰认为生产进口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顾乃华和夏杰长考察了生产者服务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影响。王晓红通过对中国80家设计公司的调查研究,证明国外中间服务进口能够给制造业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庄丽娟和陈翠兰对生产进口贸易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出口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刘辉煌和任会利研究发现生产进口促进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离岸中间服务投入对不同制造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Francois和woerz指出进口商业服务产品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出口规模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出口规模的影响为负。Nordas认为进口生产中间产品能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制造业贸易结构。Girma和Gorg研究认为离岸中间服务投入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外资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显著,对电子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蒙英华和尹翔硕以1997-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生产进口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商业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赵放和成丹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生产进口对中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更大。蒙英华和黄宁研究发现中国从美国进口服务对中国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的效率有提升作用。张宝友等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但对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也可能存在负面作用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服务产品大部分是用于满足本地居民和企业的需求;第二,服务出口国采用各种技术封锁手段,导致服务进口国难以学习和模仿服务出口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Egger以欧盟12个国家1992-1997年22个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在短期内,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负,但长期内影响为正。Cfiscuolo和Leaver发现英国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企业生产率没有影响。

离岸中间服务投入之所以能够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主要原因在于以下4个方面:(1)知识溢出效应。通过进口蕴含丰富知识技术的中间服务产品,投入到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技术外溢,促使当地制造企业生产率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Jabbour和Mucchielli研究认为通过进口国外中间服务产品,进口国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发生技术转移和外溢,进而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2)人力资本积累效应。Marrewiik认为生产中间投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生产和积累,进而影响一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和比较优势。(3)产业关联效应。从国外进口的中间服务产品与当地的制造业企业发生产业关联,从而提高当地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Coffey研究认为在柔性生产组织体系下,生产中间投入与制造业生产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4)成本降低效应。中间服务产品进口可以使本地制造业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和营销,提高生产规模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从而降低制造业部门的单位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关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哪一个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更大,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更能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如Amiti和wei认为离岸服务外包对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贡献为10%,高于离岸工业产品外包5%的贡献率。Kang在研究东亚地区的离岸服务外包和产品外包时,发现离岸服务外包对东亚地区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离岸工业产品外包对东亚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如离岸服务外包。Gorg等研究爱尔兰服务外包时,发现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电子行业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离岸工业产品中间投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弱。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强。Gorzig和Stephan利用1992-2000年德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测量了外包的生产效率,他们发现服务外包与制造业生产率负相关,而工业外包与制造业生产率正相关。

以往的文献较多研究生产进口或者生产性服FDI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较少把生产业视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来分析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利用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UNCTAD)的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量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同时计算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分析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2)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拓展,构建模型来分析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内在机理。(3)从行业角度出发,更为深入地分析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程度。(4)比较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程度。

三、理论分析

格鲁伯和沃克认为服务业中间投入尤其是生产中间投入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它提高了劳动与资本的效率,并改进商品的质量,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1.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溢出提高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首先,蕴含丰富知识和技术的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为本国制造业提供更先进、技术含量更高的中间服务投入,有利于提高本国制造品的质量,促使本国制造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次,随着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增加,本国制造企业“干中学”机会也随之增多,为本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知识积累,从而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产生技术创新,甚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再次,内含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生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与上下游企业的形成紧密联系,便于知识技术溢出的发生,从而能够促进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最后,出于竞争动机,本国制造企业在干中学过程中模仿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国内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出口技术复杂度。

2.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成本降低效应导致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提高。首先,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所蕴含的无形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其次,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增加扩充了国内中间服务产品市场,使国内制造业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中间服务产品,增加制造企业的利润,使制造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来进行产品研发,最终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

3.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要素重组效应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一方面,从国外进口中间服务产品,使本国制造企业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核心业务部分,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进而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另一方面,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代表高级的生产要素,为了满足要素之间质量匹配,本国其他生产要素也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国外优质的生产中间投入在质量上相匹配,促使本国制造企业生产率和创新效率提高,进而提升本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假说1: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4.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是有区别的。生产包含大量的高质量知识和人力资源,进口生产中间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技术溢出,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降低信息成本和创新成本,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出口技术水平。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技术依赖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技术密集度越高的制造行业需要投入更高级的中间产品,对离岸生产中间产品需求较高,而低端制造业增加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只会提高其运营成本,对其出口技术升级不利。

假说2: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强于对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强于对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

5.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活动是影响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Coe认为人力资本因素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Borensztein以经合组织69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吸收FDI带来的技术溢出。Crespo研究表明国内R&D存量和人力资本是国际贸易技术外溢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国际贸易技术外溢对于富国的效应要强于穷国。Keller相关研究也指出,本国研发活动投入越大,吸收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效果就越好。

假说3: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受国内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的影响。

下图显示本文理论框架。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1.生产中间投入与工业中间投入的测算

生产中间投入指生产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比例,工业中间投入指工业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比例。生产中间投入与工业中间投入数据均来自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s),涵盖35个生产部门,其中有16个制造业部门和19个服务部门,本文考察的生产服业包括4个行业:金融保险、租赁与商务、房地产业、建筑业,制造业部门涉及以下16个行业:采矿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和烟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纺织原料及其制品(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鞋类(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及其制品、纸浆及其制品印刷(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煤炭炼油核燃料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包括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其他非金属矿产、基础金属及其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设备(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电子和光学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及回收(包括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根据制造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出口技术含量TSI指数的大小,本文把化学原料及其制品,机械设备、纸浆及其制品印刷作为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把煤炭炼油核燃料业木材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鞋类、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其他制造业及回收业归类为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把其他8个制造行业归类为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

(1)在中国制造业中,离岸工业中间投入远远高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比如,在2011年,我国制造业利用的离岸工业中间投入所占比例平均达到79.8%,而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所占比例平均只有3%,这反映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工业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对服务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与我国一贯以来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有关。

(2)离岸生产中间投入趋于上升,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趋于下降,中国制造业的“软化”趋势非常明显。比如,在1995-2011年期间,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年均增速为-8%,这表明在我国制造业的总投入中,工业中间投入逐渐减少,生产中间投入逐渐增多,我国制造业生产处于不断“软化”过程中,这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逐渐模糊,最终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产中间投入作为一种高级生产要素,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更为高级,它蕴含较多的隐性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

(3)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低于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比如,在2011年,“高技术”的电子和光学设备的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只有2.2,而“低技术”的食品和烟草业、纺织原料及其制品的离岸生产中间投入高达到7.2和5.5,“中技术”的运输设备业也有4.2。一般认为,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迂回生产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高级中间品,如生产中间投入,而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生产更重视物资资本、劳动力投入和工业中间品投入,然而我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离岸生产投入的依赖程度明显偏低,可能原因在于,我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由于投资门槛和技术门槛较高,导致该行I企业数量较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选择减少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进口,而我国中低技术密集度服务企业数量较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利润偏低,为了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生产中间品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从而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

五、实证结果分析

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需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鉴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引发的内生性问题,为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消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文同时采用工具变量法(TV),运用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一)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表2方程1的两组回归结果显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INS)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方程2中加入了时间变量以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说1,表示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越来越多的生产中间产品的进口到中国来,其包含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显著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提升了我国制造品出口技术含量。

离岸工业中间投入(INM)在方程2中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反映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增加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制造品的标准化、模块化生产压缩了大部分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这时候需要在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创新才能使产品具有差异性,由于中国生产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只有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生产中间产品,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方式创新的巨大需求,然而我国制造业一直以来实行粗放式增长模式,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扮演组装加工的角色,从事加工贸易,导致我国制造业生产严重依赖国外工业中间品,对国外生产中间品需求较小,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只会让中国制造业沦为世界工厂,长期锁定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在方程2中加入了时间变量以后,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回归系数由负数变成正数,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国内研发活动(K)在方程1和方程2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数,这表示国内研发支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说3,这表明中国国内研发支出越多,对国外中间产品的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越强,也越有利于促进本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L)在方程1和方程2中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反映人力资本增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着负面的影响,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制造业未能发挥高素质人才在技术创新上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制造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进行技术创新,因此阻碍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企业规模(SCALE)在4组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示企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在于规模越大的企业管理架构更为复杂,管理成本随之上升,从而降低制造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尽管上述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存在正向影响,但由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接下来本文对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离岸生产中间投入(TNS)对我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在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中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为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最后为高技术密集度服务业,这与本文的假说2相悖,反映了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我国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众多,为了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力,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更高级的生产要素――生产中间品,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可以满足国内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高级中间投入的需求,因此,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增加更有助于中国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相反,我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由于人力资本积累薄弱,难以吸收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生产中间投入的技术溢出,因此进口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较弱。

离岸工业中间投入(TNM)在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中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反映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增加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对低技术和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出口技术提高具有较大的消极作用。可能的原因是,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工业品投入的依赖程度超过高中技术密集度服务业,工业品投入所蕴含的知识技术相对较少,导致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企业出口技术升级缓慢,而进口工业中间品不能满足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有着负面的影响。

同样的,国内研发活动(K)对中国高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高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高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进入门槛较高,不需要进行研发活动就能维持其垄断地位,而国内研发活动的支出只会增加高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其出口技术效率的提高;相反,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投入更多研发费用,以保证其出口产品质量和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研发支出有利于提高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人力资本(L)增加显著地促进了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提高,而不利于高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企业规模(SCALF)对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并且企业规模对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的负向影响最大,对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负向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作为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和高投资产业,其出口技术进步对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要求更高。

在方程2中加入了时间变量之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回归系数变小甚至为负数,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回归系数由负数变为正数,这反映了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小,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有“低端化”、“下游化”的趋势。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剔除进口中间产品投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测算出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DTC)指数和离岸生产中间投入,重点分析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以及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影响,同时比较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的差异,以找出提高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在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行业构成中,离岸生产中间投入所占比例趋于上升,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所占比例趋于下降,中国制造业投入的“软化”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中国制造品包含的离岸工业中间投入远远高于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反映了中国“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观念。(2)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离岸生产中间投入低于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这反映中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对生产中间投入没有足够重视。(3)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高技术和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增加不利于高中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对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出口技术提高的消极作用最突出,因此,中国在制造业生产中应该增加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减少离岸工业中间投入。(4)国内研发支出对中国低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而不利于高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的提升;人力资本增加只对中技术密集度制造I出口技术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的影响为负。

(二)政策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通过进口离岸生产中间产品,来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特别是中技术和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受离岸生产中间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的影响较大,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的增加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然而,我国一直以来重视工业中间品的进口,轻视服务中间品的进口,导致我国中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进口的生产中间品明显偏少,这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研发活动支出,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规模对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及其内部各行门的出口技术含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扩大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增加离岸生产中间品的进口,减少离岸工业中间品的进口,充分发挥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离岸生产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离岸工业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提高是不利的,因此,我国应该增加生产中间品的进口,减少工业中间品的进口。发达国家生产业起步早,发展较成熟,中国应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中间品,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同时减少我国制造业生产对离岸工业中间品的依赖,逐渐降低工业中间品的进口额,树立“软件大于硬件”的生产观念。

(2)注重培育高素质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我国中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实现与生产融合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制造品附加值的提升主要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投入”,而非标准化“实物投入”,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过于依赖“实物投入”的增加,这阻碍了我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我国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应该努力增加离岸生产中间品的进口,学习国外先进的产品设计现代营销手段售后管理等知识,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而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劳动力,然而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发挥负面的作用,长此以往,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会有下游化的趋势,因此,我国应改变传统的以低素质劳动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转向构建以高素质劳动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提高优质劳动力的利用率,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吸收国外生产中间品的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效率提高。

第5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虽说厂商的创造与竞争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技术和价格的实惠,但是面对如今这个千变万化的数码市场,也的确让消费者们有些举棋难下。过去那种一台FM2用一辈子的消费观念已然离我们远去了,现如今的数码单反虽然性能越来越棒,价格也越来越低。但对于工薪阶层的大众消费者而言,还无法达到一个月的工资买两台相机的水平。数码单反仍然像早期的冰箱、彩电一样算是一个大件。尤其是数码单反的品牌越来越多,往好了想,产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可选余地越来越大;往坏了想,不好说哪个品牌突然宣布退出相机领域,那么刚买不久的“大件”顿时成为不好升级的“古董”了。所以目前来看,选相机之前,最好看看各个厂家的技术状况、经济实力和未来趋势。这样选择的相机即使不够专业,也不够先进,但符合了我们“高瞻远瞩、细水长流”的中国式消费观念。

本期专题,我们根据主流的数码单反相机品牌进行了技术和趋势的分析,展望了市场竞争的态势,并具体到了数码单反相机的选配细节。虽然文字量很大,阅读起来可能不像读图那样轻松。但我们依旧建议读者仔细地阅读和品味,从字里行间或许能够迅速帮您找到数码单反的选择之道。

竞争与创造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这是一个清醒的时期;这是一个竞争的时期,这是一个合作的时期;这是一个创造的时期,这是一个借鉴的时期。当数码影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时候,整个数码相机市场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而作为数码相机市场领全军之风气的数码单反相机产品市场,则将发生更为巨大的变化。

市 场

不可否认,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降低,数码单反相机――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真正的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假如一个家庭中拥有一部傻瓜相机那将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数码单反相机作为自己的照相工具,同时,这个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但在数码单反相机的用户中,绝大多数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专业摄影师,而是当年使用傻瓜相机的那些普通家庭用户。

数码单反相机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固然有厂商和媒体宣传的作用,但数码单反相机单品价格的降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却是使数码单反相机能够得到普及的两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数码单反相机已成为数码相机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厂商都看好它的市场前景。也正因为如此,以前不生产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索尼、松下以及三星才会采取或是兼并原有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企业或是与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企业合作的方式杀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希望与那些老牌的数码单反相机企业共分这块巨大的蛋糕。

除了数码单反相机本身需求量的增加带动了市场利润的增长以外,数码单反相机所设计的周边附件同样是厂商利润的大幅度增长点。和那些不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不同,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配套镜头以及闪光灯、其他相机附件的利润使人垂涎,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在生产数码单反相机的同时还生产镜头以及其他相关附件的老牌数码相机厂商才会不遗余力的希望保持和扩大自己在数码单反相机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而与其他厂商展开激烈的竞争。

厂商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润吸引了新的数码单反相机厂家与老的数码单反相机厂家,而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并长期占据优势,先进的产品技术、优秀的产品延续性、出色的市场宣传、通畅的销售渠道、良好的售后服务、令人心动的性价比等等,一个都不能少。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几大数码单反相机厂商各自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富士

具有super CCD影像传感器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富士,也许现在需要的正是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机身技术与操控技术,虽然富士的S2pro与S3pro获得了婚纱影楼的青睐,但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且在未来的市场上保持并增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没有强大的机身与操控技术研发能力与镜头群支持显然不行。而在这种情况下,与尼康优势互补进行合作,也许可以帮助两个厂商共同应对其他厂商所施加的压力。毕竟富士曾经与尼康有过一段完美的合作。当然,如果富士能够将原本用于大中画幅的富士龙镜头数码化和AF化,其在未来也许将成为数码单反相机领域另一个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厂商。

尼康

虽然在镜头群与附件群方面尼康与佳能相比并不差什么,但缺乏基础影像传感器的研发能力以及在操控设计和算法方面的一些微小差距,则使尼康在数码单反相机产品市场研发领域总是走在了佳能的后面。这导致了尼康新产品推出的速度与佳能相比总是慢那么一拍。同时,和前者相比,尼康产品线的不健全、产品定位的不清晰,也使尼康在很多时候处于被动。以D200为例,从综合性能来看,该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佳能的EOS 20D,但由于产品性能过于出色,反倒对自己的顶级产品D2X也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而自D200出现后,尼康又迟迟拿不出一个比D2X更为优秀的高端产品来顶替D2X,只是拿出了一个改进非常小的D2Xs作为升级产品,从而使尼康在高端数码单反相机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尼康的D200有着出色的性能,这虽然对EOS 20D造成威胁,但也吸引了不少原本准备购买D2X的用户)事实上,对于尼康来说,除了面对佳能的全力打压以外,尼康在未来市场上也许还会面临新对手索尼的倾轧。因为一直给尼康供应CCD的索尼在接管柯美进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之后,以前与尼康的合作关系势必会变成竞争关系,虽然在短时间内初出茅庐的索尼还无法对尼康构成最直接的威胁,但当索尼成长起来之后,势必会对向尼康供应的CCD在产品质量、规格甚至数量上进行种种限制。以此来保证自己在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上的绝对优势。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基础感光研发能力的尼康要么自己开始做基础工作,要么就必须与掌握这一基础的其他厂商进行合作。

佳能

应该说,和其他数码单反相机厂商相比,佳能在目前所面临的机遇要多于挑战。由于掌握着CMOS影像传感器的元件研发能力,并具有先进的图像算法处理技术和多年来在制造传统与数码单反相机中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佳能在数码单反相机产品技术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而正是由于佳能在高、中、低数码单反相机产品技术方面的优势,也使佳能相机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眼球。另外,强大的镜头群和附件群使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实现了双赢战略和持续进步,数码单反相机与镜头附件相互促进各自市场的发展,使佳能赚了个钵盈盆满。而强大的市场宣传攻势、以及已经日臻健全的销售渠道体系,配合佳能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建厂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这一策略,则使佳能不但具有了极高的知名度,也令产品原材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下降、供销顺畅而获得了不错的产品性价比。另外,经过长期的技术积淀,佳能在产品研发速度方面,已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仅从其数码单反相机的产品线来看,佳能已经涵盖了高、中、低各档次各个领域。再配合其熟练的市场运做和经营手段,使其因此而具有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没有特殊的变化,在未来的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佳能也许将真正成为一个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

可以说,奥林巴斯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数码单反相机厂商,其新型的E-330 数码单反相机,所具有的新颖的超声波CCD除尘系统,全新的影像传感器、全新的LCD取景模式无不预示着未来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发展方向。而在4/3系统领域,通过其不断地努力,奥林巴斯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中、低端数码单反相机的产品群。这不光是指其相机本身,还有奥林巴斯所建立起来的已基本健全的4/3镜头群。同时,随着松下与奥林巴斯的合作、包括徕卡、适马在内的镜头厂商推出适用于4/3系统的新型镜头,都使奥林巴斯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获得了新的生机。不过由于宣传攻势不够,加之与其他厂商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价格不能明显拉开,使奥林巴斯在市场销售环节上面临一个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而假如奥林巴斯无法在价格与宣传上制造优势,其未来所要面临的挑战也相当巨大。而对于松下来说,与奥林巴斯的合作则会让松下获得一张进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大门的入场券,但要想在进门后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则仍需要与奥林巴斯和其他镜头以及影像传感器厂商开展广泛的合作。

索尼

柯尼卡美能达被索尼接管,许多老的摄影者,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些接受不了,但如果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具有影像传感器基础研发能力的索尼在多年的消费级相机制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索尼很清楚相机具有怎样的功能和操控品质会更符合摄影者们的需要,而索尼也有能力制造出这样的产品。所欠缺的,其实仅仅是镜头群以及附件群的支持和一些专业数码单反相机机身的制造技术。而当索尼消化了柯美的所有这些技术之后,其他数码单反相机厂商将会面临一个具有强劲实力对手的挑战。虽然刚刚出现的数码单反相机α100仅仅是一款面向入门和进阶级摄影用户的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与那些真正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在功能与参数方面,α100却依靠柯美与索尼丰富的技术积淀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实力。1020万像素APS-C(23.6×15.8mm)画幅CCD影像传感器、可优化数码影像动态范围,使图像宽容度更大的“动态范围优化器”(DRO)、Super SteadyShot'CCD光学防抖系统、能降低高感光度下噪音的“Bionz”图像处理器、双重CCD防尘系统以及眼控启动对焦功能和出色的电池续航能力,都使该机一上市就为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所注目,而依靠索尼已经具有的强大宣传、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将会因索尼的加入而展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宾得与三星

和尼康相似,宾得由于也缺少基础影像传感器的研发能力,因此也在高端产品的制造方面受制于人,但当这个老牌的相机厂商放弃高端数码单反相机产品市场,转而发展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时候,却发现看好这一市场的厂商的确太多了。这使其面对的是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其新的产品再没有一点与众不同的特点,则很难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不过,前一阵的消息表明,宾得并非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厂家,除了新上市的K100D与K110D,通过改变编号,使人们感觉到宾得将有新的动作以外,一款拥有1000万有效像素、防抖功能和改进的AF系统的新数码单反相机,据称也将在今年秋季的Photokina上正式上市,而该款相机的上市,则无疑为广大数码单反相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机会。

与宾得进行合作的三星在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反倒要大于挑战,通过与宾得合作制造数码单反相机,已经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对三星消费级相机制造商的看法,虽然在许多人眼里三星的新数码单反相机与宾得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通过技术的积累,再依靠宾得和老合作者施耐德在镜头以及其他附件上的支持,假以时日,三星很有可能制造出一个如同Pro815一样惊世骇俗的新型数码单反相机产品,而成为另一个数码单反相机新贵。

适马

由于自SD10之后一直没有新的相机问世,沉寂已久的适马似乎已被不少摄影者所忘怀。但事实上,对于众多的数码单反相机厂商来说,适马的威胁却一直存在。适马除因采用RGB三色分层感光的X3影像传感器,从而克服了传统CCD/CMOS的一些固有的弊端,而得以获得类似反转片特色的高分辨率、高锐度、高色彩饱和度的成像效果,被认为代表了影像传感器未来发展方向以外,其在数码单反相机上所设计的防尘保护滤镜则巧妙地将相机镜箱与外界环境隔开,而避免了在更换镜头时,灰尘进入相机镜箱污染影像传感器问题的出现。可以说,在这一方面,适马要比一些大型的数码单反相机厂家为用户思考的更多一些,而其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SIGMA Photo Pro,则代表着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新发展趋势:配套软件与相机密不可分、能够迅捷的而没有损失的处理图像、有效提升图像质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正在砥砺着许多数码单反相机厂商对自己的产品与处理软件进行革新与改进。另外,目前已经有消息传出:适马将在近期推出仍以X3处理器为核心影像传感器的新型数码单反相机产品,而这次,该产品的总像素将达到1500万,而在图象品质以及功能与设计上,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假如这个消息属实,未来的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厂商之间的竞争就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影像传感器像素的高低,而会更注重图象实际成像质量与后期处理能力。

价 格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随着激烈的竞争,未来的数码单反相机产品价格仍会持续下降,最终甚至达到过去胶片单反相机的价格水平。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个等待的时间绝不会太长。

技 术

在不久的未来,数码单反相机产品将在图像影像传感器、操控人性化设计、简便化设计、镜头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发生进步。随着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厂商都感受到基础影像传感器研发的重要性,而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的影像传感器也许会在传统数码单反相机厂商以外的研究室内诞生,而对于象索尼 、佳能和富士这样具有影像传感器制造能力的厂商来说,就必须制造出动态范围更大、色彩空间更广、图像颗粒更细腻而价格却越来越低的产品,才能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成像质量将全面超过胶片相机,而胶片相机,除了部分大中画幅相机以外,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影像传感器

在影像传感器的规格上,全画幅高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将成为高端专业数码单反相机的基本特征,但APS画幅以及4/3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则将继续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但随着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制造成本的降低,中端APS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将不但面临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还将感受到针对入门级摄影者所设计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的竞争压力。而在影像传感器的种类方面,也将出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局面,除了以往的CCD与CMOS两雄之间的争鸣以外,新型的影像传感器也将再一次展开竞争,这其中不但包括适马所采用RGB三色分层感光的X3影像传感器――包括在色彩还原和动态范围以及噪音控制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富士Super CCD技术和奥林巴斯与松下在其4/3系统上所使用的“Live MOS”。不同的影像传感器技术会为摄影者提供更多选择,而在它们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会相互砥砺从而将图像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镜头

随着影像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镜头则成为了制约图像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新瓶颈,但随着光学制造技术和化学镀膜的进步,适合于数字影像传感器特点的新一代数码单反相机镜头将取代传统的为胶片相机所设计的镜头,这些镜头,将有着更高的MTF曲线分辨率、而在边缘畸变控制、色散控制以及抗杂光能力方面比起以往的传统镜头更为出色,也更适合于平整度更高并带有低通滤镜的数字影像传感器使用。

图像处理器

要获得质量完美的图片,除了影像传感器与镜头的发展以外,相机内部的图像算法和图像处理器的进步同样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佳能EOS 30D与EOS 20D两者的JEPG图像分析中体会。事实证明,经过改进图像算法的EOS 30D虽然与EOS 20D使用了同样的影像传感器,但所出的JEPG图像却具有更高的饱和度和更为艳丽的图像色彩,也更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习惯。而相机内部图像算法的进步,对于那些不大熟悉后期数码暗房的用户来说,则意味着他们可以不需要后期处理,就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图片。图像处理器技术的进步不单能够提升图像效果,对于降低高感光度噪音,保留图像层次,加快图像处理速度,提升相机的反应速度,缩短快门时滞、降低电池耗电量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如果哪家数码单反相机厂商在图像处理技术上没有优势可言,其镜头与影像传感器的优势也将被阴霾所掩盖。

人性化操作

虽然专业摄影师和入门级摄影爱好者对于数码相机的操控要求是不同的,但大家都会希望自己的相机拥有更为快捷和符合自己操作习惯的操控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与专业数码单反相机之间的区别不但可以从其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规格以及功能方面看出, 更可以从其操控设计上体现出来。

为了满足专业摄影师的需要,数码单反相机厂商们会将各种可操控按键设计得更加便捷和易于迅速调整,同时,并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来设置快捷按钮以达到操控迅速的目的。

而为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和家庭用户设计的数码单反相机上,消费者也许将很难看到过多的按键,用户们可以通过具有图案和文字说明提示的菜单就迅速了解相机每一种参数设置的功能和调节方法,从而轻松地掌握相机的使用方法。

防抖技术

柯尼卡美能达的CCD防抖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户购买防抖镜头的成本,而对于接管柯美的索尼来说,在新的索尼单反相机上继承并发展这一技术,无疑会提高相机的竞争实力。而对于采用镜头防抖技术的佳能与尼康来说,防抖镜头所能获得的巨大利润则使他们不会在短期内开发机身防抖的数码单反相机,除非索尼的产品在各方面对他们的产品都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对于奥林巴斯和松下来说,两者的合作,也许将不仅仅限于机身部分,将松下的防抖技术运用于新的4/3系统镜头上,无疑会增加4/3系统的竞争实力。

高速快门技术

除了取景系统的变化以外,摈弃机械快门而全面使用电子快门不但会使相机的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更会提高相机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相机的后期维修成本。而全电路化的通断快门结构,还可以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便于抓取速度更高的运动瞬间。而由于没有了机械结构,相机的稳定性也将更好,如果配合没有反光镜的取景系统,数码单反相机将更适于拍摄风光、夜景以及建筑题材的照片。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

随着外出旅行者的增多,人们对于相机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通过改进电路设计和加大电池容量,数码单反相机的电池续航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摄影者来说,似乎还是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可加装燃料以供应电能或通过转换太阳能来获得电力的电池也许将在未来成为那些专门为野外摄影师设计的数码单反相机产品的标准配置。

CCD防尘技术

奥林巴斯的4/3系统在许多野外摄影师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4/3系统的超声波防尘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消除落在CCD上的尘埃,而保证画面的清晰。事实上,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用户都面临着如何有效防止CCD上落尘以及有效除尘的问题,而对于佳能和其他一些大牌数码单反相机厂商来说,面对广大消费者的呼声将很快会在这一方面有所动作。而除了相机制造厂商以外,推出安全有效的CCD除尘技术产品,相信也会为第三方厂商提供一个大赚钞票的机会。

新的取景系统

我们知道,使用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的摄影师很难从数码单反相机的光学取景器上精确了解到自己采用某种光圈快门组合以及感光度或白平衡后所获得的图像的具体效果。但那些使用EVF或LCD取景的相机却早已具备了当用户在取景构图时改变相机的光圈与快门组合或白平衡、感光度参数时,即时预显拍摄效果的功能。而当我们将EVF与LCD取景移植到数码单反相机上而取消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的五棱镜取景系统时,我们不但能够获得即时预显拍摄效果的便利,还可以轻松解决由于五棱镜取景系统结构复杂且体积庞大,使数码单反相机机身的体积与重量很难降低的问题。同时,使用EVF和LCD取景,事实上就是让CCD通过镜头直接感光取景,其视野率就可以实现真正的100%,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而在参数的显示方面,EVF与LCD也要比传统的光学取景器更为自由和方便。而假如我们的数码单反相机使用可折叠或可旋转的LCD,还能够在前面有障碍物或需要低角度取景时轻松地进行拍摄。另外,在降低机震方面,新的电子取景系统由于不存在反光镜翻转而产生震动的问题,其快门的震动感也会更轻更小。

事实上,奥林巴斯的E-330已经在这方面开始了的尝试,当人们从这种新尝试中感受到方便之后,数码单反相机的取景系统也许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卫星定位与无线图片传输功能

第6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雅峰(1979-),男,陕西汉中人,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郗涛(1974-),男,山西阳泉人,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63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81-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时间最长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是毕业生步入实际职业生涯或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准备。同时本科毕业设计是对高校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择业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主要学习光机电一体化的精密仪器理论、控制理论和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以及测控系统的设计、应用及开发能力。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的起步较晚,与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从向国家教委申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之始,为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专业,对该专业包括毕业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天津工业大学亟需研究的问题。

本文立足天津工业大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现状,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与学校现状的毕业设计模式,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的各项质量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并促进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测控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就业与考研的影响,这也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天津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而此阶段正值本科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入职或实习;另外没有签约的学生离校奔波赶场求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找工作之中;通过国家研究生分数线的学生,每年的三四月进入复试环节,导致这些学生在此期间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其次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不论论文优劣和答辩表现好坏都能最终通过。毕业设计进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各环节步骤拖延,以及后期的赶工导致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

再次是选题带有盲目性。部分学生既不了解选题的主要内容,又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估计不足,仅凭毕业设计题目名称和对指导教师的喜好进行选题,结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才发现选题和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职业方向相去甚远,从而产生倦怠和消极情绪;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避难就易只求完成,不向优秀毕业设计方向努力,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最后还有个别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实质内容多年不变,或是题目虽有变化但是内容不变。有的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没能达到每周见面辅导两次的要求,或安排给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指导,在中期检查和答辩时给分随意,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二、对天津工业大学测控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成效

1.以竞赛和科研为基础的毕业设计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可以有效的把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并且对毕业设计题目有所准备和认识。各种学科竞赛始终贯穿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以赛代练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把毕业设计作为学科竞赛项目的一个拓展和深入,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同学继续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使其可以延续性地完成过去感兴趣的方向。

此外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在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中。科研项目所能提供的设备、场地、经费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另外也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善于观察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本科生毕业设计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可以加快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使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在战略上掌控和把握自己的科研项目。

通过近三年对测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统计,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参加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助研活动的学生有23%,最终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的竞赛项目和科研任务有关。通过近年来获得的成绩表明,以竞赛和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2.大力支持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期间,许多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到单位去边做毕业设计,边进行上岗培训,而学生也愿意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在工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些薪酬。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保证毕业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仪器、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已签约准备进入到企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员工,这使得企业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因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采用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毕业设计题目经校企共同协商确定,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进度计划,监督设计过程,并负责审核毕业设计的进度状况和完成情况;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负责对学生具体设计内容进行指导,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企业单位关系的协调。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与工程课题,可以增加学校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近三年来测控专业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毕业生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校内教师联系和管理在岗学生,使企业不把学生当成一个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控制好毕业设计的进度状况和保证质量,也是今后毕业设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3.选题突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特色和地方产业优势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百年办学的历史和经验,并拥有以“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依托纺织学科优势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中也要突出纺织特色,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线对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进行控制。不但可以利用学校重点学科的先进设备进行实验,而且将纺织专业与测控专业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使得学生成为具有纺织和纺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择业期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30%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

此外,在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动与地方优势产业对接,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对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以及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工业大学所在的天津市具有风力发电产业集成优势,在各产业园区共有近百家风电设备整机和风电产业配件的制造厂商,在风电制造领域如叶片材料、增速齿轮箱、发电机以及风电控制设备等方面都具有较强实力。以风电为载体的测量与控制毕业设计选题,可以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天津地区的就业市场上具有特色优势,特别是进入歌美飒、维斯塔斯、苏司兰等大型国际名牌风电企业的毕业生也增加了很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突出了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特点,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对近3年测控专业毕业生进行分析,发现有73.3%的毕业生选择留津就业,其中有48.6%的毕业生进入纺织、风电等地方优势特色行业中进行就业。

4.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要坚持模式创新,毕业设计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要体现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体现专业特点和学校地区优势特色,体现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首先系主任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考察把关,然后测控系的指导教师开教研会讨论各个题目的工作量、层次和深度等,集思广益保证每个设计选题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公开设计任务书,并且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题过于集中,又能防止学生盲目选题。

其次,天津工业大学制定了完整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审核。在2013年的毕业设计中,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首次启用了网上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效率,并成为监控毕业设计质量的良好平台。该系统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程序框架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能够使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与互相监督,同时教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登陆信息系统检查毕业设计进度,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最后,毕业设计答辩是检验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答辩以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毕业设计方案设计、结论与论据、外文翻译质量以及答辩思路条理和问题回答等六大项作为答辩成绩依据。近三年来测控专业毕业答辩如果有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毕业生,则必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答辩小组的成员,以保证答辩中技术性问题环节。答辩采用末尾淘汰制,每个答辩小组排名最后的两位学生需要进行集中式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小组成员均由各组组长再要求一位督导组成,以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为给低年级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启蒙,答辩环节提倡并组织测控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观摩,以提前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

5.加大教师交流、学生奖励和抽查评优

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可以增加毕业设计工作经验,调整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测控专业的教师和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其共享技术资料和开放实验室等。对于纺织、纺机等的测试与控制毕业设计选题,可以邀请纺织工程学科的教师进行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这样更利于指导教师和毕业生成长,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其次,天津工业大学加大了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学生的奖励,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学生投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天津工业大学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评优和就业挂钩,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条件之一,对测评结果优良的学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近几年来测控系每年都安排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作讲座,和低年级的学生交流,使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其个人潜能,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天津工业大学也辅助以抽样评估工作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质量监控,特别是对抽查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以减少和杜绝论文的抄袭。由于校级教务部门质量监控的范围有限,只能抽查全体毕业生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要从根本上依托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特别是指导教师的力量。另外,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毕业设计评优比赛,在各级评比中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2012年开始测控专业所有毕业生的论文都要经过论文抄袭自查环节,此举也使整个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更加严格,毕业生撰写毕业设计时更加认真和具有创新性。

三、总结

高等院校的职能经历了由培养技术人才兼顾科学研究,再扩展到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过程。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综合环节,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创新思维、自学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展示。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最后的综合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仍需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邹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人民论坛,2010,(23):

278-279.

[3]殷开成,李同英.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丁永建,等.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第7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84-03

学科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水平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核心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主要指标。当前正值安徽省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刻了解安徽省学科建设现状,把握学科建设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提升安徽省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安徽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

一、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

安徽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及《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安徽省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好地满足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的学科体系。

(一)一级重点学科现状

安徽省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个,合肥工业大学1个;现有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43个,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个,合肥工业大学4个,省属高校22个。

从一级重点学科门类分布来看,哲学学科1个,经济学学科1个,教育学学科1个,理学学科13个,工学学科22个,农学学科3个,医学学科5个,管理学学科6个。

(二)学位点现状

安徽省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个(不含军队院校),一级学科博士点69个,涵盖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43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占44.2%,理学占23.2%,农学和医学占14%,其他学科门类占18.6%。

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个(不含军队院校和研究院),一级学科硕士点169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80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占36.25%,农学和医学占21.25%,人文社科类占20%,理学占11.25%,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占11.25%。

现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个(不含军队院校和研究院),专业学位授权点196个,涵盖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36个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有34个工程领域授权点104个,占我省专业学位授权点53.06%,其他类别92个,占46.94%。博士学位层次,有工程类别授权点2个。

二、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安徽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日益重视,高校学科的实力和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学科结构布局不尽合理

从重点学科布点上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部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占48.8%,29所省属本科高校只占51.2%。从学位授予单位布点上看,安徽省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在省属高校布点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2所部属高校和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7所省属高校,部分省属本科高校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高水平的国内领先学科和学科领军人物不足

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相比,安徽省属高校进入全国一流的学科专业数量偏少,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带动形成学科群的能力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相对缺乏,远远不能为省属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和人才支持。

(三)新的学科增长点少

省属高校缺乏前瞻性的学科发展战略,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力度不足,特别是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等国家和安徽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校集成多学科力量,培植新特色和新优势的能力不强。

(四)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省属高校尚未完全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建设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重大成果培育等未能很好地围绕学科发展目标相互协调、配套。学科建设对于各项投资的统筹不够,存在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和整合资源难等问题,学科建设机制有待完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

三、安徽省高校学科建设对策

“十三五”时期,是安徽省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攻坚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好安徽省“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全面提升省属高校办学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高等教育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十三五”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凝聚共识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统筹指导安徽省学科建设战略规划的实施与管理职责,指导高校制定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提出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政策措施。学科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各高校领导要清楚高校的基础性工作和重点工作就是学科建设,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落实。学科水平的提升,将会带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各高校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把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本校各个学科在国内所处的位置和具有的特色、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对本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实力做到心中有数,对国内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对本校内部各个学科如何发展,孰先孰后,做到心中有数,要紧紧围绕本校确定的“十三五”学科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要注重调动广大一线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二)统筹兼顾,完善重点学科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重点突破,优化安徽省高校重点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基础厚实且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和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学科,引导高校根据安徽省经济社会需求凝练学科发展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显著的学科,以点带面,提升安徽省高校学科整体实力,提高重点学科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立项建设150个左右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实现省属高校全覆盖;力争2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5个左右一级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1/3,35个左右一级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名,且这些一级学科中至少有1至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三)实施动态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以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契机,建立学位点准入、预警和撤销的基本标准,完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加强对学位点建设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引导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位授权单位学科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授权点,限制增列布点较多的学位点,逐步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以及不符合学位授权单位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授权学科,优化学位点整体布局,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位点体系,推动安徽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大力支持省属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稳定在10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稳定在200个左右。同时,引导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安徽省现有学位授权点的布局情况和本单位学科发展规划,自主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支持系统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生物工程、水产、特种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畜牧学、设计学等学科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补一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位授予点和布点过少的学位授予点,严格限制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布点过多的学科新增学位授权点。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先行、引育并举、以用为本、质量并重、创新推进”的人才工作方针,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勇于创新、学术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高校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与培育项目”,围绕重点建设学科,支持和鼓励高校引进、培育15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建设15个左右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聚集各类高端人才、造就国际、国内一流科学家的“人才高地”;继续实施“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资助500名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00名优秀青年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

(五)加强支撑条件建设,构筑高水平学科基地

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支持高水平学科基地引进和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引领学科走向国际学术前沿,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在学科交叉、原始创新、集成优势等方面的组织作用,在承担大项目和产出标志性成果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引领科技进步和服务国家、安徽省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建5个左右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左右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社科研究基地。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促进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

积极支持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专家教授互聘、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合作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深化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举办和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学科建设朝着国际化、开放式的方向发展。通过组织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第8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ECFA特色;经贸发展;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28-05

一、ECFA特色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指在WTO允许的框架内,两岸间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它是规范两岸之间经济合作活动的基本协议,旨在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

1、与FTA以及CEPA的不同。

ECFA是台湾与大陆比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模式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因而与一般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存在一定的差别。FTA是指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议。FTA签订之前,签订双方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谈判和磋商,一旦协议正式签订,则大部分商品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在两至三年内双方就将大体处于自由贸易的状态。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则是先商谈出一个框架或者目标,而不涉及自由贸易的具体实体部分以及互惠方式,除非随后的各项协定谈成签署,否则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就仍无踪影。

ECFA是参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双方逐步协商而非一步到位。双方先商签了一个总体的框架协议以及早期收获清单,之后在进一步协商的基础上就不同的货品、服务以及投资等具体项目分别签署协议,根据两岸的实际情况以及ECFA的实施效果循序渐进地开放市场,逐步推进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2003年6月29日,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如果仅从该协议与ECFA签订的主体来看.两者都是一国内部单独关税区域之间的一种特殊优惠贸易安排,又由于各签订方均为WTO成员,两协议在构建方面也必然受到WTO一篮子协议的影响。但两个协议的签订主体又不完全相同,CEPA是一个国家的不同行政机构代表不同的行政区域签订的文件,而ECFA的代表签署双方为海协会和海基会而非双方官方行政机构,回避了两岸之间敏感的政治问题。

从内容上来看,ECFA与CEPA最大的区别便是,在CEPA的协议中.内地更像是采取了单边开放的模式,其各阶段的补充协议每年都是由香港提出,内地接受。而在ECFA中海峡两岸则是双向开放,双方互相提出条件后,经过共同的协商与谈判最终达成共识。此外,CEPA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特别强调“原产地”的问题,而ECFA则更关注“早期收获计划”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在原则问题上,CEPA强调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而ECFA遵循的则是“平等协商、互利双赢、彼此照顾对方”的原则。总体上看,相比于CEPA,ECFA更像是自由贸易协定。

2、早期收获清单显示两岸各自义务不同。

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属于WTO的成员,而根据WTO的相关规定,一方给予另外一方的贸易优惠必须同时给予全体的WTO成员(自由贸易协定下的双边或多边安排除外,除外时间为10年)。相对于10年的时间窗口,目前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便是“早期收获”。

通过对早期收获清单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在签订ECFA上的诚意以及该协议的与众不同。一般来说,两个经济体之间签订经济协议的最基本原则便是平等互利,但从该协议早期收获清单的数量和金额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中国大陆作出了巨大的让步。根据相关规定,大陆将在两年内分三期将539项台湾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降税金额为138.4亿美元,约为2010年大陆对台湾商品进口额的11.96%。而同期台湾将267项大陆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为零,降税金额为28.6亿美元,约为大陆2010年向台湾出口商品总额的9.64%。同时,大陆方面在早收清单中充分考虑并照顾到了台湾的中小企业、弱势产业以及农业.而台湾的农业市场却并未开放。

另外,据台湾“经济部”评估,国际上大多数自由贸易协议的早收清单金额一般只占出口贸易总额的3%到4%,但此次纳入台湾早收清单的产品,已经基本达到台湾出口到内地贸易额的12%。台湾官方认为,仅以早期收货清单中的货品贸易为例,台湾即可获得近300亿元新台币的总降税利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0.4个百分点。

ECFA在两岸的服务贸易开放方面也作出了承诺。作为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第一阶段,在早收清单中安排了大陆对台湾开放会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业别的服务业,多于台湾方面率先向大陆开放的会议、展览等9个业别的服务业,另外,大陆方面降低了台湾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并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大陆设立营业性机构提供了6项便利措施。

二、ECFA对于两岸贸易平衡发展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改变贸易发展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两岸之间的经贸存在严重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台湾对大陆呈现出巨额的贸易顺差格局,且顺差倾向于长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大陆对台湾基本完全开放而台湾却仍限制了大陆1377项工业产品和830项农产品的进口,形成了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容易而大陆产品进入台湾困难的局面。

ECFA的签订将有效改善以上的状况,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在大陆对台湾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同时,台湾也要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其对大陆产品进口的数量、种类,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将逐渐改善两岸间贸易严重失衡的现状,推动两岸贸易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并推进两岸经贸的正常、平稳发展。

其次,有利于推动两岸贸易量的增加。

从两岸经贸量的相对数额来看,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特别是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以及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上的占有情况等问题均不容乐观。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要快于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台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出现了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发展及我国的人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和澳门CEPA的签订等,东亚与东南亚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雏形逐渐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台湾由于其自身原因而被排除在外,因此与其竞争对手日本、韩国等相比.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会因为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关税优惠等问题而导致相对成本上升进而竞争力下降,从而严重阻碍了两岸间贸易额的增长。

ECFA的签订将改变这一发展趋势,在该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中,无论是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清单的确

定,还是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都将有效推动两岸之间的贸易发展,促进双边贸易量的上升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稳定。例如,在关税降低后,大陆的台商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品销回台湾以扩大销售和生产,同时又可以从台湾以较低的成本进口原材料和设备。

三、ECFA对于改善两岸投资关系的影响

由于政治等原因,海峡两岸之间的投资在30年来始终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使在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对大陆方面在岛内的投资以及台资企业到大陆的投资都仍有很多限制。相对而言,台商到大陆的投资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截至2011年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3460个,实际利用台资523.5亿美元。但是就总体而言,台湾在大陆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大陆每年批准的台资项目以及实际使用的台资额均不断下降。

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以生产性企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并高度集中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前五大行业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计算机、电机产品与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无论从投资的区域还是结构来看,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都过于集中,而同时大陆对台湾的投资又由于受到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而举步维艰。

在ECFA签订之后,上述情况将可能得到改善,ECFA通过提供投资保障机制,减少相互投资的限制,提高相关规定的透明度等措施,一方面将使台湾放宽台资企业投资大陆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大陆企业到台湾的投资,这些都将有效改善两岸间投资现存的单向性问题,并为两岸投资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同时ECFA签订后,两岸在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业的开放。也将改变现在的台商投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的格局,而逐渐向服务业倾斜。

四、ECFA对于两岸金融合作的影响

1、为台资金融进人大陆创造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两岸的金融合作落后于贸易合作,存在着一种“大经贸小金融”的不平衡格局。到2009年底时,两岸的银行业务仍仅限于通汇、授信融资、汇兑等几种业务。而这仅有的几种业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各种限制。就保险方面的合作而言,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但台湾的保险公司仍只能以合资的模式在大陆经营业务。作为较早开展业务的证券业,由于台湾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很难与大陆资本市场的标准相一致,因此真正能够在大陆的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的台资企业很少,更多的台资企业会选择到香港股市融资。

针对以上问题,ECFA中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单从服务业早期收获计划看,大陆向台湾开放了银行、保险与证券期货业(见表1)。

以银行为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陆对台资银行的开放条件要远远优于一般的外资,并且优惠于CEPA,如表1中的4、5条优惠措施均为台湾银行业所独享。

由此可见,ECFA的签订为台资银行进军大陆提供了大好机会。与陆资银行相比,台湾的银行业在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服务中小企业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其相关部门的发展也更加完善。这都将有利于台资银行借助ECFA的推动作用打开大陆市场。

就台资银行到大陆的发展来看,其着眼点仍然是承做台资企业的生意。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而台资银行对这些台商的财务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较为了解,同时由于其文化认同的先天性优势,台资银行将容易争取到大陆的台商客户。这意味着在大陆的超过200万的台商都有可能成为台资银行的潜在客户。

除了向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台资银行打开大陆市场的突破口还可以选择为向大陆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及成立乡镇银行,这将充分利用其自身在服务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合理利用了大陆对于各种资金成立乡镇银行的鼓励政策。

2、大陆银行业面临的冲击和契机。

ECFA在为台资银行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会使陆资银行面临一定的冲击。首先,台资银行进军大陆后将很容易争取到台商客户,这将导致陆资银行的客户流失,同时,台资银行借助ECFA的签订必将加快其在大陆的扩张,这对于在存贷款业务上凭借着规模、网点等因素而占有绝对优势的陆资银行来说,面临着业务被分流。其次,陆资银行的利润来源仍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台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以及金融创新,尤其是财富管理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必将冲击陆资银行。再次,ECFA的签订使得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更加容易,但根据国际监管分工。其分行主要由在台湾的母行监管,大陆无法对其进行有力的监控,这将导致风险识别、控制等方面的难度增加。

相对于大陆对台湾金融业方面的开放度.台湾在早期收获清单中的开放承诺仅限于银行业(陆行经许可在台湾设立代表人办事处满1年可申请在台湾设立分行),可见台湾对于大陆金融业较多的进入设限尚难以体现“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因此,ECFA后续金融协商中应就此问题进行相应协调。

就目前来看,陆资银行到台投资的主要动因是考虑到台湾在消费金融以及财富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面对大陆市场的巨大规模以及迅速的发展速度,同文同种的台湾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正是陆资银行所急需的,因此,ECFA的签订使陆资银行的发展与创新有了新的机遇。

当然,该协议中大陆对台湾在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等方面的开放承诺也必将推动两岸金融的合作与交流,使其向更高的阶段、更深的层次发展。

3、基于ECFA的两岸金融合作路径思考。

2010年初,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完成签署,这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步人了实质性阶段。金融业是目前两岸经贸交流中唯一没有获得相互正常开放的领域,备忘录的签署化解了阻碍两岸银行业合作正常化和规范化的制度障碍,不仅为两岸银行业进入对方金融市场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双方监管机构建立制度性的对话机制,将银行业合作与开放纳入制度化管理体系作好了充分准备。从ECFA的签署内容可见,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尚有较大空间并有诸多合作路径可循,其中包括:

(1)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的设立或参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的进入渠道和形式。

ECFA签署内容中,两岸金融服务业都开放承诺降低准入门槛,因此要积极履行早收清单中的金融业开放承诺。目前,大陆多家地方银行需要筹措大量资金和引进先进管理机制,以增资扩股或进行改制以提高竞争力。引导、鼓励台资银行参与大陆地方银行的增资扩股或改制,加强双方技术合作,有利于优化大陆地方银行的股权结构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同时,要鼓励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沿海有关区域设立或参股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台资机构在

这些区域设立独资或参股合资的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及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以拓展台资进入大陆金融市场的渠道和形式,积极为台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扩大与台资银行的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缓解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

台资企业在大陆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台资中小企业在大陆寻求融资支持时.因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而难以获得大陆金融机构的融资。首先可以通过双方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委托调查台资企业母公司的资信状况,实现授信业务信息互通与共享,以了解客户和降低风险。其次,通过扩大与台湾银行的分支机构或有台资背景的国内银行的合作,开展汇款、信用证、保函、单据托收、理财融资、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向台资企业发放贷款或银团贷款的授信业务,以缓解台资企业融资难。再则,成立两岸信用担保公司、组建“台资企业贷款担保平台”。由于大陆担保公司设定的融资条件多与大陆银行雷同,台资企业在资产和信用上的先天缺陷导致其同样难以获得大陆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支持,而两岸信用担保机构则可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选择。2010年3月31日成立的专为台资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和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解决台资企业因缺少资产抵押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动两岸银行间的直接通汇,稳步开展两岸离岸金融业务合作。

目前,约有50%左右的岛内银行与大陆的通汇只能是间接的,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台湾银行建立的直接通汇或业务也只是局限在外汇指定银行所设账户.且只限于贸易和非贸易项下。而且两岸结算业务均通过人民币和台币以外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主要以美元为主,其兑换环节也由此造成资金到达速度和通汇成本方面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两岸银行间真正的直接通汇,减少汇兑环节,可以选择海峡经济区有条件有意愿的银行机构申请开立人民币、新台币离岸金融账户,该业务具有类似境内离岸金融账户的功能.且开办该项业务无审批限制。

(4)推动两岸分阶段建立两岸货币回流渠道和清算机制。

两岸货币清算由双方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可免除中间转手程序和多道费用。清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台湾民众享受人民币更优惠的汇率,也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既有研究设想(郑航滨2011):“两岸货币供应和回流渠道,先期可以通过第三地银行的间接清算模式为主;其后,两岸商业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的各项业务,交换支付指令并通过相互在对方清算银行或行开设的人民币和新台币的账户进行清算和平盘的直接清算模式;最终形成通畅安全的结算渠道和科学合理的计价结算机制。”

(5)推动两岸保险业的合作发展。

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险业的合作发展。大陆与台湾保险业具有良好的互补特点,大陆保险业起步较晚,市场成熟度低,但发展迅速,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台湾保险业起步较早,市场成熟度高,保险体系完善,经验与人才丰富。但由于台湾市场相对狭小,市场逐渐接近饱和,发展速度逐渐趋缓。

目前两岸保险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仅是台湾保险业在大陆设立多处代表处,并与大陆建立合资保险公司,但是大陆方面尚无保险公司在台湾设立办事处。另外,台湾保险监管部门在保险资金投向方面,目前已准许台湾寿险公司可以将海外资产的10%投到大陆。两岸保险业合作尚存在明显的单向不对称性。

随着ECFA及《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金融合作监管备忘录》等一系列文件的签署和生效,阻碍两岸保险业合作的因素将大为减少,也表明两岸保险业合作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两岸保险业将迎来一个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大陆保险企业、大陆资金需要在条件成熟时大量进入台湾保险市场,同时两岸可以在提升保险业的经营管理,包括如何进行保险业公司治理以及怎样建立保险市场自律规范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另外可以在有关试点区域内,依托当地资源,结合两岸业界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科技保险、环境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保险业务方面的合作,使保险业更深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更好地推动两岸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