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家校合作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

第1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新手教师;家园合作;共育;访谈;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成了幼儿教育的主流,要求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形成对幼儿教育的统一整体。幼教工作者,特别是新手教师应以何种行为来适应“家园共育”,应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显现“家园共育”的幼教理念,成了幼儿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叫“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教育工作。

(二)家园共育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家庭从来都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这种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幼儿园则是孩童时期学习知识,认知是非,理解规则及道德的重要场所。这两个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需要做到同方向、同步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家园共育”理念突显出其重要性来。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访谈法,就是研究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四、在职教师个案分析

(一)个案学校及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浙江大学幼儿园华家池分园创建于1959年8月,是浙江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现有15个教学班,400余名幼儿。幼儿教师30余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学历占一定的比例。教师教龄有6人在10年以上,13人在5年以上,13人在5年以下,其中7人教龄在2年以下。笔者将2年以下教龄的老师归为新手教师,因此选择张老师为访谈对象。

某老师:大专学历,从事教育工作1年,对幼教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

(二)教师访谈实录

1.你是何时接触家园合作观念的?

我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最初是在课本中了解到家园合作共育。在我的老师授课中,也提到过家园合作理念。

2.那时对于家园合作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校时对家园合作没有很多的关注,首先是学校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在联系实习方面有一些欠缺,虽然也常去幼儿园见习,但是很少能与家长见面沟通;另外,自己也没有非常重视,认为幼儿园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为主的,常常忽视与家长的沟通。

3.在工作一年之后,对家园合作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随着最近的教育改革,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家园合作的看法,因为家庭教育在幼儿的启蒙阶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不少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常常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去忙工作了,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是很不利的。家长是一个有着不同职业和不同技能的群体,家园合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个便利条件。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积极开展家园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4.你觉得现在影响家园合作实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1)幼儿园教师对家园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幼儿教师,比如说我,虽然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但学习内容主要以音体美等艺术活动课以及怎样传授给孩子知识为主,对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关注相对较少。

(2)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合作的各项活动时,也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只能在尝试各项活动的同时寻找适合本园的方法。

(3)家长虽然对家园合作有一定重视,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活动,影响了家园合作的进行。

5.针对这些困难,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针对教师教育方面,要注重新进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培训。特别是在家园合作方面,每个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方法等,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家长方面,要加强家长对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专题讲座等宣传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设计活动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家园合作方式,结合本园的特点,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断完善活动目标和内容,努力设计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家园合作方案。

6.家长对于家园合作是什么样的态度?

通过我们的家长会和幼儿园教育知识讲座,部分家长逐渐重视家园合作这一观点,并且开始抽出时间来参与我们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但是大部分的家长虽然有意识想参与进来,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加。也就是说,现在的家长虽然认同家园合作这一观点,但是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所以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7.在你所带的班级,是如何组织家园合作的?

在我的班级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做的:

(1)召开家长会。这个是我们老师与家长交流的最好方式,更直接有效。一般是一个月一次。在家长会上,双方可以很坦率的来交流一些问题,互通教育信息。最初的家长会上,我都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办园宗旨,另外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会后把家长对我们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有问题的地方立马改进。这样,通过家长会就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家长对于参加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更好的展开。

(2)开展亲子活动。我们会举办一些有家长参加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使家长真正感知教育效果。例如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我们组织了手工艺作品比赛,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小制作,家长对这个比赛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查找小制作的制作方法,做出很多让人大开眼界的工艺品。幼儿园通过这些亲子活动,使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学习、生活的整体情况,又了解了教师教育活动的目标,更体验了教育效果,增进了家长、孩子、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3)利用网站实现家园多维互动。我们幼儿园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与家长沟通,探讨孩子现阶段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网站上会及时更新一些幼儿园近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最新动态,能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实现家园合作。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和园长、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请老师对自己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些措施,使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更加融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8.你认为家园合作理念与以往的教育观念有什么不同?

我们之前的教育更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如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忽略了非智力方面的教育。现在以家园合作理念指导幼儿教育后,我们老师和家长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注重对孩子的做人、生存、合作、交往的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情商。

9.有的家庭主要是爷爷奶奶来带孩子,很溺爱孩子,你怎么解决?

确实是这样的,老人们会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应该,对我们的工作支持不够,对于这种情况,我都是尽可能多的联系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来参加我们的教育讲座,增强家长对家园合作观念的认识。另外,现在幼儿园孩子的爷爷奶奶大都在五十岁左右,他们中很大部分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是也需要我们耐心的讲解。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不能急躁,要心平气和的谈,或者通过孩子的父母,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五、对个案教师访谈实录的总结

通过对张老师的访谈,笔者感受到,“家园合作”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到新手教师这一群体中,他们真切的了解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新手教师的理论知识是够了,但实践起来却容易出现以自己为主导的偏差。

2.开展教育活动时,多有模仿的痕迹,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3.对“家园合作”理念的理解不够全面。

六、对新手教师的建议

1.在实际工作中,新手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更加专注于家园合作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另外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改变以幼儿园为主导的观念,将自己摆在与家长平等的地位,要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并向家长传递先进的理念,提供个性的服务,实现家和园幼儿教育的双丰收。

2.在家园合作中,新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活动。在开展家园活动的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其他幼儿园的方案。

3.家长是一个有着不同职业,不同专业技能的群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第2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家校合作;现状:对策分析

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也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1.1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最后,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1.2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其偶发性较强,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缺乏计划性,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1.3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1.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2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2.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2.2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心活动较为活跃,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2.3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将家校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家长会,而家长会在学生及家长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家长传达学生情况并表达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通报批评会,学生家长与老师并没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如错误的将此认为是家校合作教学的话就很难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动性,也难以实现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2.4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2.5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3总结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正向苏霍姆琳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老师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在研究中应加强调查问卷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加强家校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顾美芹.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介入[J].科学文汇,2008

[2]学校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石伟铮,章连娣.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浙江体育科学,2004.2,26(1):75-77

第3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家教的几个误区

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家教是家长的事。许多人认为家教是单纯的家长行为,因为家教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以家庭为主、以家长为主,所以大家觉得家教的责任全在家长,与别人无关,甚至有些学校和教师也有类似的观点。第二,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事。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责任全在教师。前几天有位学生家长在和教师交流的时候还口口声称:“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得管好教好我的孩子”。这种观点在农村相当普遍。

家教花的钱越多效果就越好 有些家长把家教看成一种时尚,不从家庭、孩子实际出发,盲目跟风甚至攀比,认为请了家教、上了培训班、花了钱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了。结果既花了钱又搞得自己、孩子身心疲惫,孩子该补的没补,该学的没学,耽误了大好时间。

家教走向极端 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在家教过程中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了“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家教类型。这些家教方式结果很明显,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

分清角色,同担责任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学校教育的单方面的家教,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在家教中分清各自角色,承担各自责任,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的角色作用:引领与示范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家教中“学校应该领导家庭”。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拥有大量的专职教育人员,能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施教。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应起示范作用,学校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

教师的角色作用:策划与指导 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教师在具体每个孩子的家教中,应该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并针对学生实际,帮助家长在实施家教中做好策划。所以,教师应该是家校合作中的策划人、组织者、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首先,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策划者。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者。教师应该为家校合作出谋划策,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其次,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在一个班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家长一视同仁,目标单一,是家校合作的领导。而家长与家长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家长都不同程度地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家长很难在家校合作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家长有时也把自己当作了教师的学生,教师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是顺理成章的。最后,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教师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教育学生,也可以指导家长,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合作互动促成效

由于学校在家教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家校合作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学校在家教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成效也不同。根据经验,笔者认为,下列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家校合作的高级组织形式。家长学校可以由部分家长和几位学校教师组成。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开会,家长学校也可以监督学校的办学情况。学生家长是家长学校的主体,但具体工作由学校发起和组织,学校有义务指导家长学校的工作。

经常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它为教师、家长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通过家长会,家长如实地了解了自己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现状,在今后的家教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给孩子补课,不用盲目加班加点乱补。家长会在家教中的作用是凸显的。当然,召开家长会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把家长会开得有水平促成效。

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家校合作方式。家访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还可以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有效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

举办学校开放日 在学校开放日期间,学校请家长来校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这样,家长就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体验学校教育,还能更多了解学校概况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还可以学习到许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家教方法,真是一举双得。

第4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教育措施 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62-02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最具影响力的两项元素。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策略主要是以幼儿主体为核心,实现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的双向互动合作,以此来完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

一 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幼儿园将儿童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服务对象,一切工作皆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幼儿园方面还是家庭方面,都对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有必然要求。

1.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规定

家园合作的幼儿教育策略不仅是幼儿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来的实用办法,更是相关的幼儿园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明文规定,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必行之策。如在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家园合作说明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在许多专业的幼儿教育书籍中也对“幼儿、教师、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幼儿园、社区、家庭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书中指出“家园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基础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全面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家园合作指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双方以幼儿为主体,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通过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完成幼儿教育工作。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儿童方面来看,家园合作对促进现阶段幼儿身心健康,推进幼儿全面发展计划大有裨益。一方面家园合作式的幼儿教育方式集合了家长和幼儿园双方面的力量,让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衔接得更好,使得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更为完善和完整,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灵活、丰富、具有吸引力,幼儿能更快乐地学习。另一方面,幼儿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家庭生活中都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更为科学合理,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从幼儿家庭方面来看,家园合作计划能增加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更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家园合作需要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能从教师和互动活动中更为详细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和交友、娱乐等情况,同时也能减少家长对孩子不必要的担忧。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在家园合作计划之中学习到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获得教育与成长,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第三,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家园合作能使幼儿园的教育更好地得到幼儿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促进幼儿园幼儿教育策略的实施、施行。家园合作计划的开展同样是幼儿园改善办园质量、办园条件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此外,家园合作也是目前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实践方式,是现代化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 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主要对策

幼儿园在具体实施家园合作方式时总会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避免这些不同之处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影响,幼儿园在开展家园合作计划时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将家园合作计划制度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园合作进行制度化管理能让家园合作变得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和合理化,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合作项目时也能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靠。如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家园合作的实施和执行办法也有所概述,在纲要中将家庭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需要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下与家长一起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还有幼儿园根据理论和现实依据制订的本幼儿园家园合作制度也是家园合作制度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可包括: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论述、家园合作细则以及在家园合作之中家长和幼儿园分别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

2.积极提升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

成功的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努力,但是很多家长在家庭之中不缺少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却不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导孩子的能力。这些家长关爱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缺乏系统管理,不够科学,常常无法实施正确的幼儿教育,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相反的阻碍作用。为此,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合作计划,与家庭合作开展幼儿教育时便需要从家长入手,提高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

首先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需要进行改变,要重视三个方面内容:(1)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2)重视幼儿教育中家长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3)家长重视科学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以观念指导行为,促进家长的全面转变。具体办法包括:幼儿园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让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借鉴幼儿教育经验、学习幼儿教育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幼儿教育能力。

3.幼儿园积极开展多类家园合作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家园合作计划之中位于主动地位的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各类以家园合作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调动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第一,开展幼儿学习成果展以及汇报表演等活动。这类活动以展示幼儿园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为主,能将家长最想了解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最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来。家长可以在这类活动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也是对幼儿园教育成果的一种肯定。孩子也能从家长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赞扬和肯定。比较常见的形式包括:节日的汇报演出、绘画、儿歌等才艺展示活动等。

第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校内展示平台。幼儿园的校内展示平台是幼儿园对外形象展示窗口,也是让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产生第一印象的平台。展示内容包括:(1)幼儿园的基础信息如办园宗旨、办园方针、幼儿园基础设施、幼儿园教育现状等。(2)幼儿园的特色办园项目,如幼儿园获得的荣誉奖章、最新的幼儿教育方向、方针以及一些幼儿园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资料、大型事件的信息。(3)家园合作相关内容的展示,如幼儿园最新的家园合作计划;幼儿中有趣的“童言稚语”和“热点话题”。

第三,建立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与家长在行为实践方面的合作对策,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这一互动平台,为幼儿园的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建立沟通渠道,然后通过这个渠道去组织和完善如例会讨论、亲子交流活动、主题活动、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计划等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建立通讯平台。整个通讯平台实现了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手机、QQ聊天等工具的帮助而建立的。通过这个平台可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和指导思想,也能使幼儿园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双方激烈的思想碰撞,借此达成幼儿教育方面的共识。

4.确保孩子在幼儿教育家园合作中的主体性

坚定孩子在幼儿教育家园合作中的主体性,指的是在实施家园合作时必须坚持以服务幼儿教育为目标。首先,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能展开积极合作的原因是为了孩子。其次,幼儿园挖掘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是为了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家长关注幼儿园的综合实力和幼儿教育水平也是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玉蓉.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意义和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9)

[2]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

第5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一、家访要主动预约

班主任应把家长视为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与家长联系,而不应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家访。这样会使家长害怕教师家访。进行家访尽要可能与家长有预约。预约时把访问的内容、时间等告诉家长。这样做的好处在于:⑴加强了家访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有利于克服教师的急躁情绪,避免对问题的简单处理,也不会出现见不到家长而白跑一趟的现象;⑵家长有所准备,谈话易入正题,双方容易达成一致意见。预约家访做好了,联系密切了,还可以发展应邀家访和电话往来,达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预约家访制度形成后,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的家访。

二、谈话要尊重家长

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家长。班主任通常比家长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切忌以懂得教育而自居,不愿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交往中应仔细寻找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不能以教训的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仍不应该忘记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否则,家长有可能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学生,极易形成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当教师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应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做到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三、学生要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情况时,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切不可毫无根据地对学生作出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任何不慎重的评价,都会伤害学生和家长的感情。

四、批评要委婉巧妙

教师应当是家长的教育顾问,可以对家长提出要求。有些家长比较通情达理,对教师的提议能主动接受,积极配合。也有一些家长“护短”,往往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自己的“面子”相联,明知孩子有错,也不愿意让别人说。班主任与这类家长对话时应避开其他教师及学生本人。谈话中避免直接接触“敏感区”,应采取迂回战术。还应机智地帮助这类学生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五、沟通要注意策略

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要与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隔代家庭的学生家长交往。由于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给交往也带来特殊性。单亲家庭的家长往往不愿在大众场合露面,教师应主动家访,鼓励家长振作精神,把更多的注意转移到孩子的未来和前途上。对于继父(母)家庭,班主任应采取积极态度,通过具体措施,使家长感到非亲生子女的教育是自己的责任,引导家长参与教育。对隔代家庭的家访,班主任要同老年人打交道,批评学生要注意策略,否则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家长觉得孩子可怜而更加溺爱学生,以此作为对教师批评的补偿。

班主任通过家访,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责任关系,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的需求,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榜样。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团组织,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班主任结合家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各种活动中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按科学的教育规律培育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融思想教育、行为习惯、良好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于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这是非常符合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要求的,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1.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援助不能让弱势群体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弱势群体救助的一条根本性、发展性和提升性的途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和培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三个主要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家庭教育根基牢、起点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顺利、正常开展。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身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在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究竟对子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等,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很大的自。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由于其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能力偏低、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并使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弱势群体的复制与变异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指出:各家庭的弱势与强势的不同由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位置以各种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志,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符号资源),这种位置又决定了各家庭中家长的习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家庭与外部的交流中的习惯决定了家长们的感知、思考、判断及行为的方式,即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的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成为子女成长中来自家庭影响的各项因素。在子女对生活方式的习得过程中,这种习惯得以在他们身上内化,而这种继承的习惯又将决定他们今后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2]这是一个位置———习惯———生活方式的循环。这种循环让我们悲观地看到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复制和阶层复制。但这是将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人在实践中生成的策略都排除在外的分析。布迪厄理论的生命活力就在于他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结构所规定的轨迹上,有许多的力量可以使行动者在实践中摆脱这种循环的约束,从而达成个人位置的变动,“即以扩展的形式再生产出了空间自身”。[3]在我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很有可能在教育再生产中成长为新的弱势群体。但我们也看到通过家庭自身的合适的策略调整和外界的适度干预可以实现个人和家庭位置的变动,达到良性提升的目的,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获得公平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

3.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教养问题的增多,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社会阶层的排挤,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心理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主流群体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没有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致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育观念和方法错误。

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而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家长身心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家长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良影响,心理素质普遍偏低,自控制能力较差,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看见孩子犯错误,不是耐心地讲道理,而是发脾气,打骂是常事。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3.3家庭关系不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是家庭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压抑气氛,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心灵失衡。父母之间的争吵会让孩子产生恐慌的心理,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严重的会形成的扭曲心理。

3.4教养方式不科学。

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3.4.1娇宠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有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娇宠表面上看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正常人生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养成。

3.4.2专制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希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改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心理得不到平衡,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无形中形成残暴的性格。

3.4.3放任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4.4狼性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阶层的排挤。他们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狼”性。这种教育类型是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甚至性格扭曲,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1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4.1.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现实问题,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在上述三者的合作中,家庭教育是最不容易落实的。就弱势群体而言,许多家庭缺乏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

4.1.2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客观要求。

保护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是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也必须给予适当的支持。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给予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趋向一致,增强教育效果。

4.2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他们教育目的明确,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学校和家庭关系密切,有共同的希望,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有统一的认识。同时,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也使教师和学校在家长的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相比于其他的机构,家长对学校更加信赖。因此,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仅可行,而且是社会支持的最佳切入点。

5.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存在的问题

5.1学校对支持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校长和教师对学校支持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学校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意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仍有这样的观念:学校教育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家庭关系不大。②学校本身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上还不够努力,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合作热情。

5.2家校双方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支持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采取双向的沟通方式,并且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同时采取平等的态度,那么这种支持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校只是单方面地传达命令,不顾家长的感受和反馈,导致沟通渠道不畅,则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会成功。

5.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作用

学生在家校之间所起的沟通作用,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如果孩子将学校近况、学校的环境、自身的学习状况、学校的管理和学校所具备的家校沟通渠道等情况告诉家长,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为家校合作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样,如果学生向学校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以及家庭中可用的教育资源,等等,就可为学校了解家庭、与家庭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会积极地为学校和家庭传递信息,甚至还出现了想方设法隐瞒某些信息,阻碍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现象。

5.4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

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主要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个人特征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没有自信心,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愿参与学校的活动,怕丢面子,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因而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合作。此外,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在言语、体态、衣着、行为举止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从而影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6.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途径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是社会指导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6.1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在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针对目前的“家长会”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建议:①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召开家长会。②确定有针对性的会议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③选出学生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孩子所表现的问题应具有代表性。④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帮改”方案,然后实施这个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家长会”。

6.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以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好教学内容。讲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从弱势群体家长的实际出发,讲课内容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讲课内容要有时代特点,随时吸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把那些崭新的学术理论思想教给家长。②教学方式多样化。家长学校除了由专家、教授、教师、医生等教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可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教育子女的做法和体会。听家长自己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会感到更亲切,有利于真正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6.3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将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师访”有机结合,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老师在家访时,要注意讲究技巧,特别是注意与家长热情、诚恳地合作,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委婉、善意地向家长指出学生在校的不足;耐心、虚心地听取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增强其教育责任感;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充当家长的参谋,给家长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了解得最清楚。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

6.4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可谓层出不穷,何况目前弱势群体家长素质可谓问题多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家长有师可求,在学校中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将面向家长的“全体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优化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要将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既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同时以个别辅导面向个体,突出针对性。分类辅导必须坚持:同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自愿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性与启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6.6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十分关键。目前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培训着手:①有关社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知识。②有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知识。③有关亲子关系的知识。④有关家校联系途径的知识,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家校合作制度构建的校内环境得到优化。

第7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优良家风

一、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象比较普遍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EvaL.Essa)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同心圆理论。埃斯萨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许多家长从学生小时候起就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但是学生上大学后,家庭教育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指导缺失,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终于上了大学,自己在学业指导上的责任已经完成,许多家长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状况一无所知;二是思想教育与精神交流缺失,一些家长更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与物质生活,对学生嘘寒问暖,但很少与他们进行思想及精神的交流。

2.错误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做法时有发生

爱是教育的源头,也是家庭教育的源头。因为有爱,孟母才三迁居住地,以便孟子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因为有爱,在危险来临的时刻,家长才会奋不顾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毋庸置疑,家长对学生的爱是无私、伟大的。但当前家长群体呈现两种极端:一是对学生不放手,依然延续着中小学阶段的管理模式;二是对学生放任,几乎对学生的所有事情不过问、不指导。有的家长强迫学生选择某专业,最终学生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丧失学习兴趣,造成学业困难;有的家长要求学生进国企、事业单位,而学生并不感兴趣;有的家长从小对学生有求必应、百般顺从,导致学生的独立能力较差,到大学后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家长以为满足学生的物质追求,就是爱学生,其实这都是溺爱。可以说,一些家长不会爱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这样的现状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给予学生错爱和溺爱。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既有教育缺失的问题,也有教育偏差的问题;既有家庭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有家长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

二、造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

造成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主观方面

一是传统观念的误导。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期盼学生考上大学。这些理念误导了家长,家长误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就已经成功了,因此很多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继续进行家庭教育。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偏差。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生依附于家长,家长可以支配学生的行为,左右学生的选择,剥夺学生的权利,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因而,有的家长对学生施以错爱;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应当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2.客观方面

一是受限于空间上的阻隔。家长和学生难以进行中学阶段的面对面式的交流。虽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视频聊天等功能已经普及,但有相当部分的家长并不会使用该功能,也有的学生不愿意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的渠道,造成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家长和学生存在代沟。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接触的信息量变多,不再局限于从家长那里获得信息,因而家长的教育功能也随之弱化。三是受限于家长的认知状况。部分家长已经无力开展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无法向学生传授经验。四是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满足学生过度的物质需求,因而客观上也助长了家长对学生的溺爱。除了以上主客观因素,学校教育这一外部因素也是造成家庭教育现状的重要因素。一是学校教育没有主动与家庭教育结合,学校很少主动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表现,这使得家长不了解学生情况,家庭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二是学校没有主动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工作,很少有高校开设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常态化的培训。

三、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

1.真爱育真才,用正确的爱助力学生成长

家长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真爱,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爱。放手但不放任、放手但不放纵。只有放手,才能还学生一个成长的广阔舞台。随着学生成年或即将成年,学生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因而放手是家长必然的选择。放手,就要从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开始,让学生独立完成报到手续,让学生亲力亲为,让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思考、判断、抉择。家长可以指导,但不可以代劳;家长可以协助,但不可以包办。只有放手,才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有的家长担心自己放手后,学生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弯路,这是家长没有意识到挫折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挫折中成长成才,也是成长的一种方式。放任、放纵,就是不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任由学生不健康成长。有极个别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精神面貌置之不理,等到问题越来越大、无法挽救时,才如梦初醒、悔不当初。因为学生虽然成年或即将成年,但是心智还未成熟,且依然处于可以塑造的阶段,因而家长的指导和教育依然不能少,放任绝不是这个阶段家长该做的。

2.利用优良家风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

一个锱铢必较的家庭培养不出学生的大格局,一个见利忘义的家庭培养不出学生的奉献精神,一个精神颓废的家庭培养不出朝气蓬勃的学生。笔者通过对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学生群体的观察发现,一个特殊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个别学生与家长之间有深层次的矛盾,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只能从解决家长的矛盾入手。个别家长不勤奋、不上进的精神面貌,也深深影响了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笔者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身先垂范,做学生成长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家长首先不能做。只有这样,家长在学生心中才有威信。也许家长的一次不文明行为就教育不出学生的文明礼仪,家长的一次推诿逃避就使学生的责任意识丧失殆尽。

(2)严格要求,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好学生是管出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家长要严格要求学生。严师出高徒,家长即教师,严格的家长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因为家长对学生不严格要求,造成学生走偏人生道路的例子不胜枚举。

(3)注重倾听,做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家长如果不了解学生,不善于倾听,教育则无从谈起。有的家长在没有听学生的意见前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再说出来。家长在发表意见之前,先听听学生怎么想,想想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想法。家长可以与学生讨论热点事件,听听学生的想法,再分享自己的看法。平等的交流环境、互动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学生愿意倾诉交流。

(4)注重家校联动,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撑,学校教育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联动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从国际上看,美国是现代教育中较早探索教育合作的国家,其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简称PTA)是推行家校合作(HomeSchoolCoopera-tion)的典范。日本的“学社融合”、新加坡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作”、香港地区的项目化运作,都为高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借鉴。家庭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中小学相比,高校很少召开家长会,甚至没有家长会,家校通短信平台也几乎没有,不过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家长QQ群。除了这些渠道外,家长还应主动与学校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二是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家校联系的常态化机制。目前,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从而推动常态化机制的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家长普遍分散,高校可以按照片区成立小组,如华东、华中、华北等小组,开展相关活动。三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此时,高校与家庭具有了双重关系:合作者的关系,即双方共同承担着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即学校教师是施教者,家长是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张宏钰.关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8).

第8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1.个性化教育与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我们更为赞成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的观点,他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所谓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情感、智力、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上学校(幼儿园),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在家上学”。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脱离孩子生活的教育,把快乐的生命囚禁在书本之中;变味的作业,成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分数下的歧视,给孩子设置无形的藩篱。

“在家上学” 这种教育模式在欧美国家长盛不衰,许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只有大学毕业文凭而没有中学、小学毕业证书。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会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表现的更加优秀,在读大学时,他们的成绩普遍比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成绩优秀,使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

2.当前家庭式个性化教育面临的困惑

2.1 与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上的困惑。

而在家上学不同,每位家长当他们准备让孩子在家上学时,会面临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教材,难以确信自己的理念和选择的教材是否能够真正地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年就学完了在学校里要六年时间才完成的课程,是教材水平太低,或是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值得思考。

美国学者Chagan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影响认知方式,对学习情境的选择不同,在知觉与思维方面,沉思型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不急于回答问题,他们乐意在合作的氛围学习;冲动型的学生则较少全面思考问题,凭直觉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更乐意在竞争的气氛中学习。

2.3 家长教育能力的胜任程度。

2.4 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而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脱离了学校,没有同伴,没有交际,加上个性的不同,社会适应性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些孩子当遭遇突发性应激事件时,可能会手足无措,产生习得性无助。

在家上学,孩子的资料费、家教费、以及其他与教育培养相关的投资,需要高额的经费支撑,不亚于孩子上贵族学校的经费,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在家上学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少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一般模式就是夫妻俩一个在外努力工作,赚钱维持家庭生计及教育支出;另一位辞职在家,做孩子的专职培养教师,这样家庭势必就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可以说,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是在牺牲着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育,高额的支出,一般的工薪家庭是难以为继 的。

3.1 加强与学校教育沟通与衔接。

因此,家庭教育应当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做好学习进度评估,在能力发展和学业进度上与学校互为参照,一旦感觉到家庭教育不能胜任的时候,应当及时把孩子送回学校,继续与其他同学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归人性化的轨道。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走入心理误区,:一是盲目攀比,别的家里让孩子学习的自己也不甘落后;二是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不仅在课程知识学习上,还要附加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吹拉弹唱及琴棋书画)。我国南方某市曾经发生这样的悲剧,家长要求孩子六年间参加三十多个兴趣班的学习,导致孩子小学未毕业,已是满头白发,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与精力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目前,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多元化了,为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在网络的信息交流中,提出了在家上学可以选择的多种模式,对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有:有家长一对一辅导的;有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的;有家庭互助式的;几个家庭定期给孩子交流机会的;家长委员会制的(集体决定教师聘任和教材选用);还可能会应运而生现代私塾。各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不断整合优化,使在家上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模式,并得以良好的发展。

为了保证青少年受到规范的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制度,使得在家上学的教育规范化、有序化,不具备条件的家庭,不能随便选择在家上学。比如,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资质,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及认证制度;规定在家上学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接轨等等。

综上所述,“在家上学”的利弊是显然的,但它的施行,最大意义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们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重要的是为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子,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与借鉴。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第9篇: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11-02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经验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汤聪.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