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队伍建设;能力;服务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得有好的领头羊,而这只领头羊就是我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也就是我们的村干部。村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不适应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使之在推进和谐繁荣的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现状概述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着队伍老龄化严重、低文化层次结构占主体、村干部报酬偏低的现状。以某镇村干部分布情况为例,50岁到60岁占51%,40岁到50岁占31%,30岁到40岁占18%,30岁以下为0,老龄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观念、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某镇共有21个村居,83个村干部,有大学文化程度的2人,且都是挂职,高中文化程度12人,其余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政策的理解执行能力,业务的开展能力,科技的推广能力。村干部报酬最高1000元,最低800元,在总工资里还得拿20%进行绩效考核。工资偏低,使得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出现了"瘫、软、弱、散"现象,办事不积极主动,不积极求发展,求向上。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安于现状、稳中求平安,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弱,服务意识薄弱等现状,村干部求稳怕乱思想突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目标,无规划,无整体认知,对外的新经验、新做法不是积极吸取,而是漠然视之,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是福的态度,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队伍结构。首先,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视野及选用渠道,大胆启用年轻有为、政治觉悟高、廉洁自律、立志干事、懂得经营管理,有发展能力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怕吃苦、无私奉献且群众相信的优秀人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拨机制,可从到村任职大学生、经营大户、科技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农村知识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还可以面向社会、跨行政区域进行公开招聘,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选用途径及选用领域,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结构。鼓励、动员选调大学毕业生、机关干部等到农村工作锻炼,服务于农村建设,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其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支持并鼓励村干部参加高等院校、电大、函授、自学考试、党校的学习,提升其学历,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成效,尤其需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相关政策及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学管理及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引导村干部在信息、技术及服务等方面下工夫、求实效,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首先,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可通过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队伍能充分了解并领会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背景,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措施,以提高其政策观念及执行能力,使村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中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规范法律行为,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能有效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再次,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落实,不断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的发展能力,使其能紧密地联系本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科技 面向 经济建设 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体上是要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繁荣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开经济建设去发展科学技术的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资金有限,就更需要把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确定科研规划和项目安排
科研规划要做到两个兼顾:一是,要兼顾新科技革命,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进程;注意缩短我国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差距。科研规划的制定不能脱离世界科学技术的大潮流。科研项目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尖端性,不能搞那些落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二是,要兼顾我国具体国情,从经济建设的实际水平、实际需要、实际承受能力出发。有的科研项目,是世界领先的,我们也有这样的人才去研究,但耗资巨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这也难以上马。有的科研项目,虽然先进,但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短期内甚至几十年内都不可能吸纳,那么就可以暂不上马。也就是说,科研规划的主体应当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直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2、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应当与生产相结合
除了一些基础科学的研究,其他大量的应用技术和高技术研究,都应当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研机构注意与企业相结合,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开发。企业可以提供资金、设备,同时分享科研成果。科研人员要与生产工人相结合,联合攻关,以保证新技术开发既有先进性,又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3、应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过去科学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起来不容易,至今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其原因就在于涉及的面广、问题多,尤其是涉及到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还要靠深化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来解决。不过有一点是应当做到的,实际上也有可能做到的。即凡是应用技术研究,只有研制出可供商业性开发的产品才算完成任务,不能只提供半成品和样品。这就要求科研机构要对科技成果的商业性开发(前景、可行性、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等)进行研究。
4、实行应用技术、高科技和基础科学研究的三结合
这三个层次的研究工作,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以推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削弱基础研究,就没有发展后劲。而不搞高新科技,整个科技水平就无法提高,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为了更好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实行应用技术、高科技和基础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前提下,还应当注意突出重点,保证急需。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应当突出应用技术这个重点。把发展应用技术当作突破口,带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就是走强化应用技术这条路。最初,它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发展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而是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应用技术的开发上。并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主要是美国)的科研成果,下大力进行改进、加工、完善,使之尽快转化为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走向世界的商品。在此基础上,当拥有雄厚资金之后,才陆续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即使是它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也未放弃强化应用技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转向基础科学的研究,亚洲“四小龙”基本上是照搬日本的模式。
中国的国情与它们不同,不能机械地模仿,但它们的有些做法可以参考。我们的科研投资、研究能力和科研设备都非常有限,只有保证重点,才能取得实效。如果分散、平均地使用力量,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突出应用技术,也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保证急需,优先研究那些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技术,优先开发那些能够较快地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能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要加强统一领导,集中力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用在那些最关键的项目上。
除此之外,发展科学技术和战略选择,还应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形势相适应。我国的经济已经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移,这就要求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必须由内向型转移到外向型,以紧密配合、强有力地支持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否则,就会相互脱节,不仅达不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而且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重点应当放在研制出口产品方面,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成能够直接打入国际市场的商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抓住两个环节。
其一,加强与目前大量出口产品有关的应用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大量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石油、纺织品、服装、玩具、工艺品、鞋帽、农副产品、水产品、茶叶、土特产以及低端的电子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过去挑战来自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随着它们将出口的重点转移向高科技产品,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换成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这些国家的竞争力量相当的强劲。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 应对策略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区两区叠加之地,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人才和智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其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为此,必须建立与潍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体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应从潍坊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全局出发,为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不断丰富学校所设置专业的内涵,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自身专业的发展要以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为动力和方向。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经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明@地还存在着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落实不够、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等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赵琳,2011)。潍坊市作为山东高职教育的重要基地,有着优厚的高等职业教育实力,但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一直处于被动、探索、学习性的开发阶段。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社会认可度不高;作为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却缺乏本地区的发展特色,一味地模仿外省甚至国外发展比较突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找不到如何根据本地区区域经发展建设有特色的渠道,导致学校自身发展不能很好地服务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不配套,学生找不到锻炼动手能力的实践单位,学生在本地区就业压力大,而与其他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同质化程度高,毕业生走向全国竞争的能力弱。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危机。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招生门槛越降越低,某些高职院校录取分数降到180,再加上春季高考生源、对口招生生源,生源知识基础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这部分生源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认知,对他们的学习进步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多年形成的观念性的认知和习惯很难在高职阶段重新塑造,对于这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高职教育本应该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应各地区社会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特殊的经济技术发展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特殊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基于此,实践教学本应是高职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潍坊的高职教育实际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现象对培养具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利,必须改革现有的高职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潍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对本地区经济建设一线的了解,更缺乏本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能力,既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掌握,又与实际接触较少,对于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认识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4.区域经济合作不够深入。
教师和学生都无法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有目共睹,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还是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努力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存在高等职业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但是这几年,各级政府却突出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促成高校与区域经济融合的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虽然各级政府在积极努力地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高等职业院校也想与区域经济建设打成一片,但是这件事情的落实还是要到各经济建设的一线实现。目前,各种规划文件还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层面。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政策,离政策制定者满怀的希望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期待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一问题不解决,要让高职教育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成了一个悬念。如何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如何让政策赋予生命力,是下一步需要各方动脑筋的问题。
二、应对策略
基于潍坊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增强潍坊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潍坊高职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为潍坊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政校结合,更要政校企结合。
为缓解现有的政校结合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急需找到一条政府、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建设平台。潍坊市各高等职院校应该借着政府的推动力,积极主动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以国家政策和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抓手,加快自身专业建和专业调整,培养适用型人才,积极主动,深入开展与各个经济建设实体结合,深入开展调查,根据潍坊地区经济及建设人才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合作建设试验实训基地,让各用人单位通过从使用高职院校的实训生、实习生的过程中获益,也充满信任。同时,各高等职业院校还应该更主动地探索,找到更多地域企业深度融合的机会,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行技术开发、科研合作,开发更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各高等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各经济建设团体提供服务,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现状、用人要求,特别是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调整跟上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高等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在政府的促成下发展自身。
2.加强高职院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分析发现,现在潍坊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发展在深度融合方面最大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经济在融合上缺乏机制,更缺乏的是适应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为什么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培养出这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呢?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目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应聘教师多为从校门刚走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对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践能力都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至少从两个层面解决现有的问题:一是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让高等职业院校能从社会实践一线搜罗到更多的能到高职院校任教的精英,把他们自身的优越资源、实践经验、一线认知带到学校,不仅传授给学生,而且传递给老师。这就要求政府放宽人才流动制度,也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改革用人制度。二是要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好教师资源,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帮助教师找到区经济建设一线实践锻炼,让教师提高实践技能,这样高职教育的整体实践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潍坊高等职业院校在与经济一线有了深度融合、有了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后,另一项改革措施是教学模式的改革,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满堂灌”的模式不能成为促进潍坊市高等职业院校服务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教学模式应该向着实践教学方向逐步加大改革,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适应现有的生源状况。他们不善于抽象的、高端的、静态的理论推导和沉思,但善于动手和实践。结合潍坊高等教育的生源状况,再结合潍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本地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
总之,虽然目前潍坊市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本地区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通过与政府和经济一线的不断积极主动融合,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当前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水平的提高,通过住潍高等院校自身教学改革,这一切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知识;农村;教学;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所学各级各类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以前毕业的学生,有很多毕业回家务农后,仍然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不会将市场上出售的农药、化肥按要求配置一定的浓度,看不懂使用的说明书。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化学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调查结果,给我们以很大的震动,坚定了我们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信心,增强了农村化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感。明确了化学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传授一些与生活实际所需的化学知识,把应试教育和实际教育恰当地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所以,对农村学校来说,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生源基本都来自于乡村,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后要回乡务农,参加农村经济建设,如果这部分学生不能掌握科学的种田方法,那我们的农村未来很令人担
忧。因此在平时我们根据化学这门学科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探讨化学如何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方法,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较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学会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里含有多种无机盐,会呈现一定的酸碱性,而作物一般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里生长。教学中,我们首先将土壤、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的改良等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如下实验:
1.取土样
我们要求居住在全乡不同村的学生,要按要求采取农村有代表性的土样。具体方法是:在20厘米左右深度取土,土样要有代表性,每块地至少有5~6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可取5~10克,充分混合。
2.测定土壤的pH
取1克左右经过充分混合的土样,加入5毫升蒸馏水,充分震荡后静置,取清液用pH试纸测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测试土壤的酸碱度后,根据不同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pH范
围,结合其他土壤条件,确定栽培品种。这样便会使部分学生在回乡务农前对本村的土壤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二、有针对性地扩展合理施用化肥的知识
W生在学习了氮肥、钾肥、磷肥的性质后,我们结合本地农作物的栽培情况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农作物适宜在酸碱度不同的土壤里生长。如玉米、大豆适于生长的pH范围是6~7,除施用农家
肥外,还可施用弱酸性或中性肥料;适宜于谷子和高粱生长的pH范围是6~8,可施用接近中性的速效化肥;白菜适宜于在pH 5~6的土壤里生长;马铃薯适宜于在pH 4.8~5.4的土壤里生长,可施用偏酸性肥料等。学生掌握这些信息后,再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家长,这不仅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而且也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三、掌握溶液的配置方法
当代农村建设中,农业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人们可以按照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配制成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这样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农药化肥配制成溶液后再喷洒和施用,不仅使植物更加容易吸收,而且节约了农药化肥,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而农业上选种、种子消毒和农药的喷洒大都需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练习配置16%的氯化钠水溶液来选种,配制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进行种苗消毒以及教会学生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等,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将化学知识与乡镇企业生产相联系
我们在教学中将一些企业中有关化学知识的应用进行适当拓展,讲解给学生。
五、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教材中与农村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学生并适当加以扩展,如,木材存放的“自燃”现象,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逐步树立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总之,化学知识与农村的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体会化学知识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建设和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 军民融合式发展 法律制度 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不分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为此,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要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无疑具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做一基本的研究。
法律制度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①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涉及各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因此,及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稳定、权威作用,可以固化成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基本遵循,提供实施的基本依据,协调解决纷争,确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现。
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怎样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正规、有序。由此,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还是确保其实施和实现的基本前提。
根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军基本方针,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良法”,做到“有法可依”;更在于它要求严格执行这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实施和实现。
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背景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极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在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用以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顺利实施。
如美国设置了包括国会、国防部、总统科技政策局、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在内的完整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形成了科学的国家决策机制。“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积极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②此外,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等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都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来推动和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纵观上述各国法律制度建设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首先应大力加强立法。从宏观战略规划设计到基本原则、从利益协调机制到基本内容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办法,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中的需求贯彻、合同履行、征地补偿、纠纷仲裁、奖励惩罚等行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③通过新制定和修改、废止已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规定,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是强力抓好实施。必须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兼顾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既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忽略了“战场”的需求,也不能片面强调“战场”需要,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影响经济发展。
再次是强化监督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和保障,要想使法律所确立的目标完全实现,还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事关国家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使各项建设成果完全落到实处,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务必使相应各项法律规定内容落到实处,绝对不容许打“法律白条”,也绝对不容许走形式、搞花架子,对于任何违法者,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基本内容
高度重视研究。首先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应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以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国防利益与经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坚持符合国防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④立法依据应着重以我国宪法、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为基本依据。其次是大力加强实践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研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安全保障等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内容、现实需要,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适时科学立法。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从数量上看达到了一定规模,从内容上看基本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在如何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尚无一部国家层面意义的基本法律,因此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具体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和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适时制定一部《军民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许多已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中还有许多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要求、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及时加以修改或废止。目前必须制定、修改、废止那些急需的、内容重要且相对容易的法律法规,此次《兵役法》适时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兵役优先”原则堪称典范。当前,《军人工资保障法》、《军人退役安置法》、《信息化工作条例》、《民技军用保障法》、《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均应适时纳入规划,加强调研,及时立法。
强化实施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内容。此外,《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兵役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完善也使得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这些规划和法律法规内容得到实施和实现。因此,对已有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立法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对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追责问效监督机制,使之确保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事关军地双方的各个方面,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既重要又非常迫切。如果能做到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依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法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依法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就能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科学化,最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有力推进和保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后勤工程学院)
注释
①梁光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求是》,2011第15期,第11页。
②刘果,文节,刘喜斌:“美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3期,第145页。
关键词:环境档案;管理;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和涌现,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如何真正认识、深入理解并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环境保护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确立环境保护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坚持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思路建设新档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
环保档案是人们在保护环境活动中的历史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社会智力资源,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日益加强的前提下,环保档案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档案的载体不再以传统的纸质为主,出现了电子文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载体。
其次,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业的发展扩大,对环保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本机关的利用,还要满足于政府决策,满足于相关单位、企业的利用;不再是提供本单位的几个数据、几张图纸,而是要求系统地查阅某一事项的前因及后果关系,打破了时间、地域、部门限制,从而系统成套的利用环保档案。
第三,当前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政府要做出符合实际又积极的决策,就要了解过去,面对现实,预测未来。及时、准确地向政府提供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档案信息,以便政府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是环保部门新时期的新任务。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就必然要实行环保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以崭新的姿态服务于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就环保档案部门而言,主要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环保档案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对环保档案的需求。因此,环保系统要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力求在服务机制创新上有新跨越,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新突破,在开发利用上有新成效,在事业发展上有新起色,在队伍建设上有新气象,使各个部门直至每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责任制,当前,要针对环境保护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认真及时地研究环保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环保档案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考核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夯实基础,狠抓规范,注重实用,提升档次,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2.提高认识,增强能动意识
认识的不断提高,观念的不断创新,是我们不断拓宽档案管理工作之路,推陈出新,提升环保档案管理水平的前提。环保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环保档案工作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资料归档,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因此要不断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清环保档案工作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各部门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离不开各部门甚至每个人员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有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运用专业知识的本领,又要扩展知识领域,学习和借鉴其他专业的管理经验,一专多能,承担起现代化档案工作的职责,大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和富有环保行业特色的档案管理的手段、办法,从而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
3.依法治档,增强规范意识
环保档案资源建设对我们档案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档案管理的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档案利用、服务效能作用的发挥,而且直接体现和检验着档案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把档案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依法管理,从严要求。并对照档案法规认真查找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4.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环保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服务性工作,它不是处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但它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先进生产力服务,为环保工作服务。为此,环保档案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创新才有发展,有特色才有形象,有精品才有影响”的工作理念,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审视传统的档案工作规律和模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由重保管、重安全向重开发、重利用转变,由过去的被动调阅向主动服务转变,做到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要把服务对象扩大到企事业单位,把环保档案的利用延伸到全社会,为企事业单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有效措施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对于推进水利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工作人员的力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业务培新,同时加强对于项目科研的投入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项目创新,进而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力量。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内控
财务会计内控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企业的建设和不断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有效的财务会计内控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而且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对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力度。
一、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内控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企业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对于促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有利于促进财务会计内控的规范化运行
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内控的过程中,采用规范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不仅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增多,而且对于提升企业在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提升人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运行和发展的今天,各个企业和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和财务的支持,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同样也不例外,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不断加强对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有效管理,积极引导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有效应对激烈化的市场竞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内控的途径与的措施
1.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
当前在很多的企业进行财务会计内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或者是在进行财务监督的过程中,缺乏对财务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给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使得企业可以更加平稳健康运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当依据有关财务监督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有效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内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2.不断提升对企业财务会计内控的重视力度
不断提升对企业财务会计内控的重视力度,不仅可以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规范化运行,而且对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有效的学习,并进行法律法规的强化教育,进行责任意识的强化,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力度,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有效性,促使企业在激烈化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3.提升财务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
企业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工作人员更加应该明白自身责任的重大性,在进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法制观念,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地对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讲解和普及,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严格遵守企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自己的企业和公司进行更好地服务。其次,企业的管理人员还应当注重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培训,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丰富,更好地满足企业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要求。最后,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人员,应当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工作之余不断丰富自己,促进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激烈化的国际竞争,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已经逐步成为众多企业管理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的有效性,是相关的管理人员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前,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相信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一定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内控的有效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秀花.企业财务会计内控措施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4).
关键词:金融创新;企业投融资;决策建设
一、金融创新事项研究
(一)金融市场的创新
通过发展金融创新事项,就是要将创新的市场进行研究与分析,将原有的金融大环境中的诟病去除,确保在真正的创新市场中完成金融体系建设。
通过转换原有的金融市场,就要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借贷途径进行适当延伸,使借贷的方式、方法经过科学的转换,变成真正能够为国家各个企业带来“经济福利”事项的重大举措,使大、中、小型企业都能够通过金融体系的创新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投资源头;把握重点事项,加快创新拓展,真正将金融体系内部建设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使更多的注意事项能够不断呈现出来,真正将经济市场的投融资决策进行良性的督导。
(二)金融企业组织的创新研究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内部的组织建设创新是一个较大的话题,它的发展将使得金融事项由内而外地加快创新建设步伐,确保整个经济大环境在国有银行、跨国银行、民间银行的带动下不断前进;进行内部组织的创新调整,就需要将其内部的人才管理、经济管理、贷款发放、存款转换、流动资金的使用等进行有效关注,将每个细节、流程中的创新建设标准统一起来,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金融管理方式的创新研究
金融管理方式的创新转换,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经济管理来说的,更多的是对经济市场大环境中的经济事项管理而言。如何对创新的经济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必须将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施工等诸多经济发展建设体系相融合,使更多可推动经济进步发展的环节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与创新发展,将自身建设与外部发展结合起来,使经济资源的建设能够为社会整体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企业投融资决策的事项研究
(一)投资建设具体事项研究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对资金的来源进行研究,选取最可靠的经济资源,确保自身建设可在金融创新体系下加速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企业在制定投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建设、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事项的细节研究,制定统一的发展投资标准,对人力资源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事项进行有效地关注,真正将全面性的造价控制进行有效地关注,把握良好的经济投资手段,使更多的经济事项能够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影响而有所进步;其次,在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对金融市场中的筹资力度的影响,使投资过程中的各个事项能够符合经济大环境中的建设标准,使自己在下一步的投资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创新的途径。
(二)融资建设具体事项研究
制定完整的投资建设计划、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全面关注之后,就要对融资的事项进行全面研究,在融资过程中,通过对金融体系借贷、民间筹资等环节的广泛关注,使融资事项能够完善地进行下去。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能够真正从经济大环境出发,将重点放在金融筹资方面,认清金融大环境的创新变革现状,抓住机遇,在较好的时间段内进行有效地经济金融借贷活动,将更多的资金能够为我所用。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时刻在转变,只有不断创新的技术作为支撑,企业内部的领导及技术性的人员才能真正掌握经济信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渗透创新技术,为自身的融资事项打好基础。
三、金融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
(一)开拓新兴市场
金融体系及金融环境进行有效地创新,就会影响整个经济大环境,其中,对企业的投融资事项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在进行金融的创新转换过程中,通过金融系统对经济大环境的完善转换,使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够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建设中去,通过民间的存款、建设、流动资金的重新整合、创新市场的开辟等诸多活动,使企业在进行经济筹资过程中,能够在新型市场中寻求更利于自己发展、最适合自己运用的筹资方式,使企业自身在投融资的决策建设过程中,能够快速、灵活地进行自我转换,使更多的经济建设事项能够不断完善起来。
通过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开拓,就会使企业的筹资建设范围不断提升,在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能够真正将内部的经济建设与系统性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如果对经济大市场有一个较好的判断,就会使领导层在进行经济战略事项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地创新,把握重点事项,将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进行有效地使用。
(二)建立新兴产业模式
金融环境得到有效地创新之后,就需要企业加快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而企业内部的投融资决策事项也会随着发生较大的变化。
首先,在进行新型的金融机构发展事项创新过程中,可能带来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变化,这样的现象说明“变则通”的道理,将创新的技术进行有效地使用,在进行新兴发展事项的研究过程中,真正实现内部生产建设中的主导模式变革,使其能够不断地适应外部经济的发展变化;其次,在进行与经济大环境的对比过程中,企业领导层与技术高层人员的高度重视,就会将新兴产业中的经济事项渗透到投融资的建设中去,把握较好的投资与融资事项,对金融系统中的融资形式发展进行有效运用,将自身的投资事项能够真正建立在较好的经济发展事项中去,使金融新兴模式能够真正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经济发展新方向规划
金融创新事项完善并建立起来之后,就需要各个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内部的调节,真正将自己的经济发展事项进行创新研究,将投融资的方向进行有效地转换,以此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把握经济金融发展事项中的各项经济重点事项的特征,使企业内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结合在一起,掌握经济进步创新发展的脉络,不断确立自己的新型发展方向,并加强建设,使自己的投资能够奠定较好的经济基础,不断建立融资事项,把握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内容,才能取得更好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