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各国经济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

第1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论文摘要:我们应该优化外汇资产结构,通过降低美元储备比例、加大矿产资源投资和股权投资,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未来美元贬值的风险很大。而通过美元贬值以缓解美国的国内危机,是美方惯用的手段。

我们应该优化外汇资产结构,通过降低美元储备比例、加大矿产资源投资和股权投资,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不仅可为我国运用外汇储备投资提供一种新路径,而且能更好地平衡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多重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在巨额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有较大比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过去10年美国国债增加了1倍,目前规模超过了13万亿美元,占GDP的90%,未来美元贬值的风险很大。而通过美元贬值以缓解国内危机,是美国政府惯用的手段,1985年通过《广场协议》压迫日元升值就是典型的例证。

一、世界各国美元外汇资产多元化运用现状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美投资活跃,不仅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由2005年的不到2万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4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超过18%;而且在各国对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由2005年的25.5%上升到2009年的35.2%。各国政府对美投资体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投资期限和发行主体选择上日趋多元化。投资期限多元化是指各国政府在外汇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平衡,体现在对美国中长期债券、短期债券和企业股票的资产配置上。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5-2009年,它们的比重平均为76.4%、14.5%以及9.1%;发行主体选择多元化是指各国政府在外汇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平衡,体现在对美国联邦政府、各级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的投资结构上。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5-2009年,它们的比重平均为60.1%、25.5%以及14.5%。

第二,财富基金成了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据美国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2010年3月,全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3.8万亿美元,其中一些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比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该国外汇储备的13.9倍,挪威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达到该国外汇储备的8.8倍。

另外,相对于外汇储备管理当局,财富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担当着本国外汇资产多元化管理的重要责任。据估计,整体上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大约保持在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的水平。比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就达到40%左右,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的股权投资比例甚至达到了60%。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调整币种结构分散外汇储备投资。考虑到集中投资美国资产的潜在风险,各国政府已经开始逐渐调整外汇资产币种结构,降低美元资产的比重。虽然美元仍是世界各国官方外汇资产的主要货币,但是2001年以来美元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由超过70%下降到60%左右,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2008年仅为59.8%)。

另外,随着欧元的崛起,各国政府外汇资产币种结构中欧元的比例迅速上升,从全球平均水平看,该比例由17.9%上升到26.5%,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更高,由19.4%上升到31.1%。

二、我国外汇资产的构成和使用概况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大,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自1996年以来显著上升。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4万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速超过27.2%。我国外汇储备的最大特点,就是美元资产比重较高。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09年6月,我国共持有美国证券类资产超过1.4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美元外汇资产运用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投资期限结构上倾向于中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类投资的规模最大,为1.23万亿美元,占我国美元外汇资产的82.55%;而短期资产投资规模为1815亿美元,占比为12.22%;股权类投资规模则更小,为777亿美元,占比为5.23%。这和世界各国政府在美投资结构(分别为76%、16%以及9%)形成了较大差距。

第二,在投资发行主体选择上倾向于美国联邦政府证券。我国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证券的规模为9157亿美元,占比为61.63%;各级政府机构发行的证券的规模为4543亿美元,占比为30.58%;企业发行的证券(包括企业债、股票等)为940亿美元,占比7.78%。这和世界各国官方在美投资结构(分别为60%、25%以及15%)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财富基金稳步发展,但多元化程度不深。据美国财富基金研究局统计,目前我国财富基金主要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等三支,分别管理约3471亿美元、2888亿美元以及1465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分别占我国全部外汇储备的14%、12%以及6%。

这些财富基金在美投资主要集中在现金、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安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上,股权投资仍然有限。以中司为例,据美国证交会披露,截至2009年末,中司持有美国股票价值96.3亿美元,相对于其持有的2888亿的外汇资产规模而言,股权投资比例仅为3.2%左右。

第四,美元资产结构不尽合理,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或实际成本。根据我们的观察,美国10年期国债的年度收益率平均为3%-6%,远低于投资于股票指数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1925-1995年股票年平均收益率为10.5%,2000-2005年股票年平均收益率为14%)。

此外,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我国央行外汇储备的累积会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而为防止外汇占款增加冲击国内基础货币,央行通常通过发行央票进行冲销,而央票是有利息成本的。

如果持有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相同期限央票的收益率,央行会面临亏损。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问题特别突出。在2008年全年以及2009年下半年至今的两个时期内,央票收益率分别处于3%-4%以及1%-2%的区间内,均高于相同期限美国国债收益率区间1%-2%以及不到1%,这意味着央行持有美国国债面临着实际亏损。

三、实现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建议

基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情况,外管局近日提出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应坚持“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我们认为,在具体战略安排层面,除央行保留大部分外汇储备、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需求以外,相关部门应考虑将富余的外汇储备转换成其他投资形式,通过降低美元储备比例、加大矿产资源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一)降低美元外汇储备比例,实现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多元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上升,美国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步削弱。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虽仍占主导地位,但已不具备绝对优势。从战后初期至今,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50%多下降至近年来的25%左右,对外贸易份额从超过60%下降到近年来的15%左右。

我们建议,渐进地降低外汇资产中美元的比重、提高欧元以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比重,并根据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包括经济金融实力、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实行动态管理。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扩大对日元金融产品的投资。

今年1至4月份,已累计净买入5410亿日元的日本国债。另外,2004年以后欧盟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6.5%。从长期战略投资角度看,虽然目前欧元面临着暂时性的危机,但是现在和未来,欧元区仍然是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的投资市场之一。

(二)加大矿产资源投资,实现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量剧增,使国内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显现。

从长远看,缺口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铁矿石消费量将超过13亿吨,精炼铜730-760万吨,铝1300-1400万吨。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届时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将有19种矿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矿产,比如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也仍将保持在70%左右。

可见,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考虑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对矿产资源的投资。具体看,可由国家职能部门发出指引,以外汇储备出资,通过企业具体操作,用于购买资源开采权和实物产品。

矿产资源储备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战略资源储备,以备应急使用;二是依托国有矿产资源公司以及民间企业,通过补贴、租赁存储设施等形式建立普通资源储备,这部分储备只能通过拍卖进入市场,且只能低买高卖,以保证这部分资源储备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加大股权投资,实现金融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扩大股权投资,是促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提高外汇储备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截至2009年3月,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多元化平台淡马锡控股以政府投资公司的长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稳定在16%以及7%左右;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盈利6130亿克朗,收益率高达25.6%。可见,这一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国有所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扩大中司的规模以及经营范围。虽然我国的基金规模巨大,2009年中国华安投资公司、中国投资公司以及全国社保基金都跻身世界十大财富基金之列,总规模超过7800亿美元,但是相对于我国2.4万亿的外汇储备而言,仅占32%,和同期全球财富基金平均占外汇储备47%相比较,我国财富基金的规模仍然存在扩大的空间。

另外,我国财富基金过分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没有很好地实现多元化管理国家外汇资产的初衷,比如中司2008年的资产配置中现金类资产占87.4%、固定收益证券占9%、股权投资仅占3.2%,与全球财富基金平均资产配置水平债权25%、股权45%以及其他资产30%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建议分阶段稳步的扩大中国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使其切实担当起多元化我国外汇储备的责任。也就是说,一方面,放松对财富基金的投资范围的行政性约束,让其成为真正的以赢利为目标、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另一方面,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有效设计约束激励机制促使其切实实现资本增值的经营目标。

第2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关键词:逐一比较 线性回归 权重 GDP 奖牌榜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54-02

1 简介

奥运会奖牌榜(金银铜总数)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根据以往各国奖牌榜排名情况,有如下影响到奖牌榜的因素。

1.1 国家经济实力

有学者分析发现:北京奥运会奖牌榜国家和地区排名,与世界银行2008年7月公布的世界各国(地区)GDP排名有着某种惊人的关联度,登上奖牌榜的8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3个位列世行GDP排名前100位。

1.2 东道主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Coumeya,将东道主效应定义为:在主客场比赛场次对等情况下,主队在竞赛中获胜的比例超过50%.他总结了棒球、足球等一些运动项目的主场胜率,发现主场明显高于客场。

1.3 文化传统造成的实力优势

由于文化等影响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国家普及程度不同,因而造成实力落差,有些国家在某项目具有绝对优势,其大体概况可由历届比赛的奖牌榜排名情况看出。

我们以预测2012伦敦奥运会的奖牌榜前五名为例,建立数学模型,介绍奖牌预测方法,并与实际情况比较。

2 模型建立与求解

近五届奥运会前十名国家名次由上图显示,美国、俄罗斯在五届奥运会中稳居前三,美国、中国、俄罗斯在五届中稳居前五,澳大利亚、德国大多在前五,但德国潜力比澳大利亚大,英国从2000年奥运会开始突飞猛进,在2008年奥运会闯入前五,夺得第四名,2012年英国是东道主,有气候、场地、参赛机会等更多优势排入前五,法国在6~8名徘徊,综合评价,有可能进入2012年奥运会奖牌榜前五名为美、中、俄、英、德、澳、法这7个国家。

第二部分(建立模型)

3 结果

通过比较模型Ⅰ和模型Ⅱ的结果,综合得出2012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五名为: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经资料查阅,2012年奥运会奖牌榜为美国(104)、中国(88)、俄罗斯(82)、英国(65)、德国(44),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这说明两个模型结合使用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雨菲.中国成全球体育赛事举办热土 经济实力增长是根源,2009.

第3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日趋严峻,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制造者必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在此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那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呢?归纳起来绿色建筑具有人居环境健康舒适、建筑低能耗,利于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气候的关注。1963年,维克多奥戈雅《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总结了60年代以前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设计理论与方法。

60年代,美籍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保罗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概念综合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arology)新理念,使得人们对建筑的本质又有了新的认识,建筑领域的生态意识逐渐被唤醒。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趋恶化的生存条件和能源危机,尤其是阿拉伯石油公司石油禁运事件发生之后更是激发了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兴趣,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80年代开始,建筑们就将目光逐渐聚焦在了建筑的历史性和地区性。他们基于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因素,来研究和设计人类的生存空间。

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关于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90年,英国率先制定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1992年,在巴西的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概念。

3.蓬勃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

21世纪,绿色建筑迎来了它的蓬勃兴盛期,他的内涵与外延获到了极大的丰富。日本在绿色建筑方面提出了“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与“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继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国之后,全球引发了对绿色建筑评估的热潮,相继出台了符合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极大的规范和推动绿色住宅的发展。如日本的 CASBEE、德国的LNB、法国的ESCALE等

国内绿色住宅的研究进展

1.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 及以前)

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先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全国各地也在努力研究能够改善建筑性能的办法如北方地区生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国内绿色建筑进入萌芽阶段。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2006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提倡建筑节能,但是有关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仍是空白。1994年,根据我国国情,中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要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标志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行业的共识。

3.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在总结以往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11年,国内掀起了一股生态城市热潮,带动了绿色建筑从建筑向城市的发展,其中生态城市要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所占比例80%以上,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已有 670 多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发展也给予高度重视,2012 年4 月我国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并制定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2013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政府,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到 2015 年新增绿色建筑10 亿 m2以上。

总结

我国绿色建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的进取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依旧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客户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2)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尚未成熟;

(3)绿色建筑技术本土经验实践较少,实施度、运行度不佳。

第4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储备,普查

    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或者其他方式,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储备。这是国家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发生战事、大规模禁运等非常时期,则可用于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减缓或屏蔽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从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都相继建立了石油和天然气战略储备。从他们的储备方式来看,地下储备库已成为储备的主要方式。

    1、建设石油地下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建设地下油气储备库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现代战争中,重要经济目标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而油气设施在国民经济和战争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打击的主要对象。从战略的角度看,建设地下油气储备有利于保护油气战略资源。

    其次,地下油气储备库建设有利于防止恐怖袭击,油库是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地下油气储备库管理容易,不易接触,不易引爆。

    再次,建设地下油气储备库可以大量节省土地资源,保护地面环境,而且地下油气储备库,特别是盐穴地下油气储备库的建设成本仅为地下建设成本的1/10,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

    第四,由于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的特性,如何保障管道安全运行,保障天然气平稳运行非常重要。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利用地下储气库进行调节,是确保天然气安全平稳供气的最有效途径。

    从国外经验来看,地下战略油气储备库主要由地下盐穴、地下岩洞和废弃油气藏组成,因此,利用盐穴、地下岩洞和废弃油气藏建设油气储备库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国外油气地下储备概况

    2.1、国外石油地下储备概况

    发达的石油进口国主导着石油地下储存的技术发展。石油地下储存主要方式包括两大类。

    第一类是利用地下岩洞储存石油。地下岩洞安全性好,油品长期储存,不易变质。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国外很多国家都将地下岩洞作为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库。目前,瑞典等国家正在研究用洞库储存ING和CNG。利用地下岩洞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主要有北欧的瑞典、芬兰,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

    第二大类型是地下盐穴储备,利用深部盐层,通过水溶方式形成地下溶洞并储存石油,该方式储存量大,埋藏深度大,一般达500~1500m,造价低,广泛被具有盐层建库地质条件的国家所采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地下石油储备方式主要为盐穴石油储备。美国石油储备美国能源部于1977年2月16日,美国能源部制定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当年4月18日生效。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内,美国利用德克萨斯和路易斯安娜两个州墨西哥沿岸的地下盐穴建立了总储存能力为10×109bbl(1.37×109t)的五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采用地下盐穴储存方式。储备系统全部分布在得州和路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每个储油库都有数量不一的洞穴,典型的洞穴直径为60m,高为610m。只要往洞穴底部注水,原油上升即可抽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盐穴储油库,单个储油库所包含的洞穴数从6个到22个不等。美国近6×109bbl原油储存在62个盐穴中,并全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娜州。

    2.2、国外天然气地下储备概况

第5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 现状 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要,高速铁路应运而生。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幅员、工商业布局、人口分布等具体国情,从国民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高速铁路这种客运工具。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都在进行建设,由于国情原因,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同,技术水平也存在差别。在目前,随着公路、海运和航空的发展,铁路运输面临严峻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必将促使铁路进行体制改革,带来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实现铁路的重载化和高速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建设。

二、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京至大阪高速铁路)以来,高速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全世界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总长已经达到6393千米。这些线路,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时期,已经到来。据业内学者分析调研,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次。1964―1990年,建设并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有:日本的上越、东北、山阳、和东海道新干线;法国的大西洋TGV线,东南TGV线;德国的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新线;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线。高速线总里程达3198千米。在这期间,遍布全国的新干线网的主体结构在日本建成。除北美外,世界上经济技术最发达的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推动了高速铁路发展,带来高速铁路的第一次建设。

2、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高速铁路网建设的第二次。高速铁路建设,在日本和法国取得的成就,影响了其他很多国家。80年代末,世界各国对高速铁路的高度关注和研究,酝酿了高速铁路的第二次建设。第二次建设高峰,形成于90年代的欧洲,涉及到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瑞典、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1991年,瑞典开通了X2000型号的摆式列车,1992年,西班牙引进德、法两国的技术,建成了里长471千米的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铁路。1994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吉利海峡隧道连接在一起,这是第一条高速铁路国际连接线。1997年,从巴黎开出的“欧洲之星”,又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连接在一起。在这个时期内,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日本,对高速铁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推动了第二次建设。

3、90年代中期形成至今――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三次。90年代中期,形成了高速铁路建设研究的第三次。这次波及到大洋洲、北美、亚洲以及整个欧洲,形成了铁路交通领域的一场复兴运动。自1992年以来,荷兰、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和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均先后开始建设高速铁路新干线。根据不完全统计,为了配合欧洲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东部和中部欧洲的罗马尼亚、希腊、捷克、奥地利、波兰、以及匈牙利等国家,正在全面改造干线铁路。此间,修建高速铁路新线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2个,修建新线总里程达3509千米。

三、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铁路部门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列车的运行速度得到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时速16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已经达1.4万多公里,时速20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达6200余公里。通过第六次的大面积提速改造,目前我国铁路已有6227公里的延展线路的列车,运行时速可达250公里。根据欧盟在1996年对高速铁路的最新定义,目前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只有北京到天津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技术含量最高、投资规模最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千米,设计时速359千米,初期运营时速300千米,全线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该项工程,预计五年左右完成。此外,到2020年,通过新建的高速铁路以及客运专线,同时通过对既有铁路实施全面的提速改造,形成“四纵四横”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形成连接川渝地区、江汉平原和长三角的沿江大能力快速通道。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以及其他城镇密集地区,城际轨道交通主骨架基本形成,公交化轨道交通运输基本实现。

四、高速铁路概述

1、高速铁路的概念。高速铁路的定义,是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世界上,日本首先以法律条文,明确高速铁路定义。1970年5月,日本在第71号法律《全国新干线铁路整备法》中规定:“列车在主要区间,以200/h以上速度运行的干线铁道,称为高速铁路”。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区分,例如,将最高时速160公里,划归为高速铁路,但各国高速列车一般最高时速均在200公里以上,因此,人们又往往习惯于把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的干线铁道,称作高速铁路。综上所述,高速铁路是指列车在主要行车区间上,能以200/h以上速度运行的干线铁路。

2、高速铁路的特点。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高速铁路具有非常明显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送速度快。目前,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已超过300/h,旅行速度,超过200/h。第二,运行准确性高。与汽车和飞机不同,高速铁路严格按照列车运行时刻表运行,很少因天气等原因而延误。第三,安全性好。高速铁路投入运营的几十年来,很少发生伤亡事故。第四,环境污染轻。电气化高速铁路,基本消除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造成的污染。第五,运价低。与汽车、飞机的费用相比,高速铁路运程客票票价比较低。第六,能源消耗低。第七,占地少。高速铁路的占地,只有高速公路的1/3。第八,投资省。第九,效益高。

五、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大趋势。高速铁路问世以后,铁路改变了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状况,并出现生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可以节约旅行时间、改善旅行条件、降低旅行费用。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1、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一直发挥着骨干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铁路建设步伐加快,铁路部门通过自身的提速挖潜,加之民航、水运和公路的分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紧张状况。但是,这种“平衡”是短暂的。每到节假日期间,全国各大火车站仍旧人满为患,一到春运和黄金周,更是上下动员,如临大敌。发展高速铁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路。

2、高速铁路对于就业和工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新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有利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并能够带动沿线区与外界的物资、人员、技术和商品的流通,吸引资本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进而为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发展契机。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将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将使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为企业产业链优化升级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的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的压力。同时,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铁路还将推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北部湾地区加快高铁建设的必要性。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北部湾地区,正在形成一个跨省区、跨国界的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以中国和东盟这两大经济实体为依托,环北部湾经济圈,必将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继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新增长极。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有配套的交通运输能力,保证物资的流通。因此,北部湾地区的高速铁路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北部湾地区旅游资源发达,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外来游客,更要全力推进北部湾地区的高速铁路建设。

六、发展高速铁路对我国的影响

从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速铁路,再到郑西高速铁路,中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将对于进一步扩大中国铁路的国际知名度,推出中国铁路技术,和标准体系,打造中国的铁路品牌,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提供运输便利。高速铁路将带来货运物流市场的巨大转变,大量工业产品,有了更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渠道,产品运输周期被缩短。

2、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高速铁路高度发展,会引起“区域同城化”现象。城市圈内的不同城市之间,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各城市的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高速铁路建成以后,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流通,并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休闲娱乐业、商业、旅游业、办公业、金融业等。

3、扩大直接投资。高铁的建设,对于钢铁和建材的需求量极大,这也有利于完善地方交通路网,使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

4、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资源来讲,高速铁路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高铁的到来,将为旅游业带来便利,从而带动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

七、结束语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交通的便利,同时引领中国经济的腾飞。高速铁路建成以后,对于我国的整体建设,又将会提供强劲的物质基础保障。高速铁路,不仅对于我国中东地部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同时也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契机。高速列车使世界变小了,它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2020年以前,我国将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营运网络,高速铁路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更是潜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王文仓:高速铁路与广深准高速铁路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2] 薛战军:展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战略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3] 周长江: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展望[J].甘肃科技纵横,2005(3).

[4] 姜志武:高速铁路发展概况[J].科技信息,2007(3).

[5] 吴景林:世界各国高速铁路近况[J].哈尔滨铁道技术,2001(3).

[6] 孙爱东:中国铁路昂首跨入高速时代[J].金融博览,2007(6).

第6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 境外消费

一、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境外消费现状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机械出版社,2008,(4).

第7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概况

(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及现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没有中断,一直随时间持续的发展。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淌,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且对全世界文化都有了一定影响。汉语言文学最初是由文字演变而来的,从远古时期人们简单的岩画,逐渐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并逐渐诞生了汉字。人们开始利用汉字进行自己动作的表达以及事件记录等基本活动。使用文字比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形式的表达更有传播保存的效果被人们广泛的接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利用文字进行事件的记录并在其中加之以思想和感情,借助文字在社会中传播,逐渐形成了汉语言文学。几千年来,人们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大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其的重要。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变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在世界经济文化频繁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了一定促进,人们对于外语和外国的热情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文化与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在这其中包括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人数众多。根据数据显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发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世界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1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有多所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汉语言课程,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程度不断增加,海外学习汉语言的人数已达数百万人。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包含范围很广,甚至连平时的语言也是汉语言其中的一种。随着现代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便开始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的启蒙教育。对孩子进行一些古代故事、唐诗宋词的的教识。让孩子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孩子可以利用古代故事、唐诗和宋词等接触到较好的语言环境。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后,便开始有了正规的汉语言文学的培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直伴随整个学习生涯。时间长远,学习面也极广。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可以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对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思想还间接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使得我们不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历史的发展、人类情感,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个人道德起到熏陶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在日常行为琐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素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真”与“善”两点,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宣扬这两点,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这两点体现出来。中国历史上的伟人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素养,而这种素质就是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正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中国文化,学习儒家文化中“仁”“礼”之道,从而在思想道德上给人以启发。通过对我国文学书籍的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养,不仅在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一定的提升。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劝诫人们要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思想家们首先致力于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求知学习能力,人的本性就是不断的进步,进步的本质就是对于知识的不断追求,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少量的到大量的,循序渐进,最终到达知识的顶峰。在孔子的理论中,求知的范畴非常广。由此观之,中华民族的本性中求知的地位可见一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完备而深刻的汉语言文学体系。不仅满足了国人在求知,意境方面的需求,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阅读文学典籍开阔眼界,提高知识储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汉语言文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言具备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了解汉语言文学驾轻就熟。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学习,就能够使用汉字,懂得一定的语法,就可以用汉语表达出对于生活美的感受,也只有汉语可以表达出那种细腻缠绕的感触,甚至不必刻意刻画内心,情随境迁感受不一样的汉语言美,熏陶心灵。汉语言文学中涵盖了很多的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甚至在其中探寻到了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国有许多书籍都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等。外国友人称在中国古文学书籍中学习认知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中国的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哲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也被人们接受喜爱,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语言文学已经变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必定被广泛的人们追求。

三、结语

第8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内源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22-02

科技进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据S.Kuznets测算,在1889―1929年间,科学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比例只有33.3%;但到1929―1967年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增加到78%。在当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科技进步的社会后果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原始的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不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更进一步,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工业的产生,而现代化生产技术又催生了优质高效、低耗能的机械化、电气化等各种集约型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人类追求经济原则的目的。二是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促使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有效地抵消了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总体而言,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们在庆幸科学技术为社会带来充裕物质财富的同时,绝不能漠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普遍应用,造成了人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在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去取消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对环境的破环也就越来越大。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看,既有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又有垃圾污染,化学污染、核废料污染。如今震惊世界的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环、酸雨增多、厄尔尼诺现象、拉尼拉现象等的出现,就是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表征。由于人类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不够,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无止境地向自然界摄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诸多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下、教育滞后,这种既定的社会环境制约了该地区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源式经济发展之路。

(一)内源式发展模式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在《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决议中首次将经济发展目光转向“内源式”发展。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1990年12月联合国宣布了《第四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以内源式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从本质上讲,内源式发展模式要求发展应当从内部产生,以服务人为目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的和谐共存。走经济内源式发展道路,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救济”型向“生产”型、由“潜在”型向“开发”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切实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内源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1.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希贝洛斯・拉斯额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其要点主要有: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天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提出来之后,世界许多研究者和组织纷纷对之做出界定。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大致界定为: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为前提,它既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又能为当地创造足够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黔东南具有诸多原生态环境,是都市人民反扑自然的理想之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109°35′、北纬25°319′~27°31′之间,东靠湖南省怀化市,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西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地区,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0 337.1平方公里。黔东南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53.68%以上,在其崇山峻岭中流淌着大小2 900多条河流。全州除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月亮山、弄相山、上塘、龙头岩、无噶冲、佛顶山等原始性较强且生态系统发育较好的郁郁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总面积达165 550公顷,树林中生长着各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译为祖国南方的“绿色宝库”,“动物王国”和“地球统一维度唯一的绿洲”。这里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黎平天生桥,有苗族母亲河――清水江、侗族母亲河――都柳江,有五万亩台地草场――青山界等,这些资源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植性。黔东南州神奇的山水、奇石异洞、飞瀑流泉、生物资源等原始性自然生态系统所凝固的景观,除了其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外,更以它丰富的美学、科学及文化内涵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是“后工业时代”喧嚣都市人“洗肺”的好去处。因此,只要我们科学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建设,开发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生态旅游项目,走生态旅游产业化道路,推动黔东南绿色经济的发展。

2.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素有中国“苗疆”之美称的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底蕴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布衣、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40多万,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8%,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区和苗族侗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长期以来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始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和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台江施洞,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由杉木演变而来的、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侗族古老的建筑――侗族钟鼓楼;有记载着历史散文精美、而又被诗圣杜甫盛赞为“五溪衣裳共云山”的苗族服饰,有代表苗族族徽和图腾的苗族银饰,有流淌着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苗侗民众民间生活。在历史文化方面,黔东南州境内有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瀑布三大遗址之一的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有至今仍然无法确定建筑年代和族属的岑巩“木中召”古遗址;有史称“先有思州后有贵州”的古思州治地岑巩;有被人戏称为“太极图上的水城”、拥有227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有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生活过、诗仙李白提到过的“味道龙标过五溪”的古“龙标尉”治地、被誉为“古人最理想的家园”的锦屏隆里古城堡及其汉文化生态博物馆;有被誉为“天书”、至今无人破译的雷公坪石碑;还有时的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等。这些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完全能够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文化上追求多样性与变异性的消费心理需求,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有效避免工业化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因势利导,依托自身特殊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业,在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荣共生与和谐共处,实现内源式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罗宏炜.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第9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范文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的核心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提出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3年指导15个国家的33所中学成立了第一批合作学校,并开始了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实施教师培训等,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宣传。至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2],成为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和范围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的转折点。该建议明确界定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即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使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使青年一代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使青年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同时,该建议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世界各国在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上的相互依赖性,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成为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和平、人权、民主主义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试图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提出民主、人权、自由应是人类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已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2003年,合作学校数量达到7 522所,遍布170个国家和地区[3]”,可见人类为促进相互理解,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一、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概况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在西方国家及韩国、日本等国实施较早。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但是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2000年之后。根据研究内容的变化,我国国内有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早期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主要是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描述以及各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介绍。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总体上是从1947年提出到具体实施和探索,再到1994年至今产生广泛影响的几个阶段。有关战后联合国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背景,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类面临众多共同问题的解决等等,与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关系都有细致探讨,同时详细介绍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余新(2002)[4],徐辉、王静(2003)[5],卓志望、施可清(2003)[6],杨丽宁(2003)[7],杨秀玉(2006)[8]等。美、日、韩等国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较早的国家,同时在多年的实践中反映出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问题,其实施情况以及解决途径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施永达(2001)[9],市川博(2001)[10],陈宏莹、张德伟(2002)[11],太田满(2002)[12],洪文梅(2005)[13],侯威(2006)[14],王威(2008)[15],余静(2011)[16]等,研究介绍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在当代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对我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二,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理论的研究,探讨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对课程构建的设想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惑的分析。课程方面集中研究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有肖玉柱(2001)[17],马丽(2001)[18],翁文艳[19],刘洪文(2004)[20];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障碍以及价值取向的探讨主要有朱旭东、黄晓红(2000)[21],丁钢(2004)[22],邓艳红(2004)[23],范雷(2006)[24],姜英敏(2007)[25],李敏智(2008)[26],赫栋峰,梁珊(2009)[27],周汶霏(2010)[28]等。

其三,有关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实施情况。1999年北京教育学院开展的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以及课程开发工作是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发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相继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开展[29],这些实践为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实施提供了参照。北京教育学院通过指导“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北京市朝阳区在各小学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等,李晶(2001)[30],王远美、李品(2010)[31],郑彩华、吕杰昕(2010)[32]等做过相关研究与论述。上海普陀区中小学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方案与初步实践”的课题研究。此外,还有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如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2006年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一至五册)”[33]。其他如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家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基地天津南开中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编写校本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走出国门》[34];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关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还有其他中小学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等。

二、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以上对于我国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内容的总结与概括是基于时间顺序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的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相关研究长期停留于小范围的介绍阶段,直至2000年后,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小学领域内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现状存在四方面问题:

第一,从研究领域来说,已有研究较多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策略等,而较少涉及有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由于国际理解教育涉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更为突出,因而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状况没有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

第二,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及目标要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多是结合具体学科探讨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绕过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争议,对国际理解教育自身所倡导的理念与精神把握得不够深入,直接研究学科渗透式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只能停留于表面和形式,而不能真正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

第三,结合实验的实践研究相对缺乏深入性,取得的进展也是小范围的,实践研究多是以学校自主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进行。由于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把握不足,因此具体实施上往往是依赖简单的教材,或者是体验式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缺乏深入性。

第四,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则更多偏重于国外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以及实施现状与困境的介绍,并没有结合我国特定的文化模式提出更为合理的课程模式。已有研究多关注美国、韩国、日本等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较早的国家,虽然这些国家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但是如何结合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是难点所在,研究介绍别国教育政策等并不能切实解决我国自身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施,目前都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对国际理解教育把握得还不够全面,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科研项目“义务教育阶段中外学校交流研究”,项目编号:BAB08077.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孕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

[2]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87.

[3]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5-05.

[4]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2-26.

[5]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5-89.

[6]卓志望,施可清.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迎接WTO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3(2):22-23.

[7]杨丽宁.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03(Z1):62-64.

[8]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 为理解而对话――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征解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75-77.

[9]施永达.国际化,国际理解与教育――兼日本国际理解教育透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3):13-15.

[10]市川博.日常授课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J].南都学坛,2001(1):107-112.

[11]陈宏莹,张德伟.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S1):154-158.

[12]太田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动向――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7-29.

[13]洪文梅.当代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考察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5.

[14]侯威.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6(8):6-9.

[15]王威.日本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16]余静.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7]肖玉柱.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41-44.

[18]马丽.外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45-47.

[19]翁文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92-96.

[20]刘洪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1]朱旭东,黄晓红.国际(教育)组织的价值取向研究[J].国际观察,2000(5):49-55.

[22]丁钢.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6-19.

[23]邓艳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教育研究,2004(5):13-18.

[24]范雷.国际理解教育的障碍[J].教育学报,2006(3):23-26.

[25]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53-58.

[26]李敏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困惑与出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01-103.

[27]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9(4):16-20.

[28]周汶霏.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D].山东大学,2010.

[29][32]郑彩华,吕杰昕.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0(8):51-52.

[30]李晶.对北京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4):35-36.

[31]王远美,李晶.北京市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49-53.

[33]石惠新.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国际视野下创建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课程[J].上海教育,2009(22):61-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