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沟通的原则与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必须具备的两点意识
1.要有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识
家长和教师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请家长到校,都应主动给家长让座、面带微笑,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要求家长到校时更应注意:主动和家长联系,以表明老师的诚意和态度;在与家长谈话时,要尊重家长,不当家长面训斥学生;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向家长说明情况,征求家长意见,形成共识;双方共同教育学生,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与家长联系沟通要有理性意识
与学生家长交流要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准备好约见的主题和目的,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设计和家长交谈如何切入主题、如何结束,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会见后,要及时总结自己在交谈时方法是否得当,还应考虑如何向学生和其他教师反馈约见家长的情况,最后要思考自己以后再和家长交谈时需要改进和注意的方面。
二、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时的一些心理技巧
1.沟通前的准备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环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物质环境是育人的一种财富。“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制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上海市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慧琴指出:“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家庭影响最大。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从实际来看,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性格多有孤僻,或者偏激,有的进取心特强而脾气火爆;有的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所以,我们说,环境塑造了人。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搞清楚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性格成因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的前提。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结果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互相尊重、理性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家校沟通的正常开展。
3.见面沟通时要先扬后抑,让家长的心理有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与学生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首先要肯定学生的阳光面,肯定主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教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再次要讲究方式,寻找共同语言,更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
4.用教育理念来分析、说服家长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不见得对学校非常放心。当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想:“这么点小事,何必兴师动众!”根本不去想,老师这样要求的目的和良苦用心。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需要同家长交流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学生,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说服家长认同我们的教育措施。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目的、目标的交流,家长不知你怎么想,他怎么会支持你?应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可以信赖的人。他的孩子交给你,一百个放心!
三、几点沟通的策略
1.重视第一次家长会,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一次家长会就显得格外重要。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着装得体,给家长良好的第一印象,博得家长的信任。
2.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使许多家庭陷入巨大的悲恸之中。这个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高度关注。经调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呈上升状态,高达0.2‰,是其他群体的2~4倍[1]。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身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过程中,家校合作模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对一的教养。学校教育是一种责任教育,具有不可推卸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对多的培养[3]。家校合作就是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融合,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这就需要以新的目光来审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性质、家长和教师的责任、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4],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并形成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构建和深化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二、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
下面主要围绕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构建展开重点研究。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扎实家校合作的制度基础
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制度,高校的管理和运行都要做到有据可依,家校合作亦是如此,要建立健全制度和章程[4]。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要规范、连续,既能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行为得以规范,有章可循,又能使学校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5]。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遵循三方面原则。第一,合法原则。家校合作制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使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得到维护。第二,有效原则。通过制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使家校合作步入规范化、顺畅化的轨道。第三,自愿原则。离开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家校合作无异于坐而论道,制度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有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二)通过多渠道增进家校沟通,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学校要与家长及时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思想动向,摸清他们的情况,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是学校要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可以设置家长咨询室、家长信箱、家长留言处,了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聘请专业心理教师答疑解惑。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留意学生的言行,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尤其是异常的举动反馈给家长,在家长的帮助下,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父母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都要委婉,不能粗鲁地进行指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
三是高校辅导员应与家长常沟通。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话、短信进行联系最普通不过了,尤其适合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起家长QQ 群、微信群、飞信群,这样既能多人同时交流,又能够传输视频,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趋向日常化。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学生活动的照片或文字资料,使家长零距离了解到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能为活动的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辅导员作为主要德育教师,又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能只凭满腔热情工作,要将工作做好,做细,及时记录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利用每周定的某一日来开展“学生谈心活动”。辅导员要找自己观察到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谈心,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记录好谈话内容,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家长。同样,与家长进行交流时,也要记录下谈话内容,并时常翻阅,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佳方法,使家校合作扎实有效。
(三)家校高度重视心理干预环节,合作制订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干预要注重预防,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和教育,做好心理普查。在新生入学之前,学校要将心理教育宣传资料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到这一年龄段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干预。在开学之初,要为新生举行心理讲座,使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疾病。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在心理普查的过程中,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心理测验,留意每个学生的状态,更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尤其要调查学生是否有精神疾病史,是否存在心理阴影。多维度搜集资料后,将每个学生的情r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家长。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心理普查,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存在异常,就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首先要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商量出最佳的干预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由于意识不到位或是责任感不强,不能配合学校做好干预工作。因此学校要反复做工作,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使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保证子女人身安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旦学生有自杀的迹象,更要在第一时间内让家长赶到现场,或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用亲情融化学生内心的坚冰,竭力挽救反常学生的生命。如果是由于家庭问题引起的,与家长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根据情况妥善处理。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学校要严格监护,做到24小时有教师或同学陪伴,直至家长带其就医为止。
在危机后处理阶段,当学生自杀身亡或是自杀未遂,家长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w,过于悲伤,不理智,甚至昏厥,这都属于情理之中。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谅为人父母的不易,理性处理问题。当家长行为过激,触犯了法律,可以请司法部门处理。
(四)实行家校合作联动机制,增强应对潜在自杀危机的实效性
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机检测措施,及时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和学校要慢慢学会包容学生,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
一是家长发现孩子心理或行为的异样,应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双方共同努力,及时进行疏导。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之中,多学习心理知识,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使孩子愿意向自己倾吐苦闷与烦恼。
二是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举行知识讲座,发放心理知识资料,使家长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信任,也可以设置心理专线、家长论坛,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学校的家校交流平台被束之高阁。因此,应建立起监督机制,使交流平台发挥出实效。
(五)重视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构建,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多数是由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如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等,一旦处理不当,便会郁郁寡欢,产生心结。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心理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理解无数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努力与艰辛;二是在学生中组织多种文体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增进交流,建立友情;三是引导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家庭与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共同的责任和目标:希冀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体,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家校密切配合,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尽可能地减少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倩.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咨询导报,2007(08):147.
[2]鲁可荣, 杨亮承.大学生自杀预防干预机制缺陷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05):39-43.
[2]赵磊磊.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行为干预机制中的角色探讨[J].今日科苑, 2009(13):114.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特别是相处时间更久的班主任,更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现代犹太教最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布贝尔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意蕴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和建立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础。
许多教师都十分想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也学习了许多许多关于如何与学生沟通的教育理论,而且非常愿意学以致用。但是一旦碰到实际的问题时,教师们往往会弃所学的理论不顾。这并不是说教师们不愿将理论用于实践,而是实际的问题太灵活、太琐碎,系统的理论无法具体、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季洛特的《师生之间》一书中,一位教师的话可能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他说:“我业已知道学童的需要,由衷的知道。他需要你予其接纳、尊重、喜欢、信赖,需要你予其鼓励、支持、打气、使其高兴;他还需要自己有能力去探询、实验、获得成就。……我所欠缺的是所罗门的智慧、弗洛伊德的洞察力、爱因斯坦的知识和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
一、首要原则:就事论事。不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品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主人对客人总是以礼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师若能像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师们也许会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记住:在处理问题、批评学生时就事论事。不要批评、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其实,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些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案例:学生因为没做作业而撒谎。老师会有什么反应呢?教师A:“不做作业么,就是太懒!作业不做,读书不好好读,撒谎倒学得很快!你这样子下去能有什么出息?”教师B:老师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脑袋说:“把作业补上就行了,何必说谎呢?”
二、了解与接纳
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老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然后才接受他,而应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持老样子,所以要他将来变好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你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师生间之所以会出现交流不畅正是因为教师通常的反应方式一训斥、命令、探询――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可接受的。
三、不要带有敌意的盘问、讽刺、挖苦
1.学生遭到敌意的盘问时,就像把他的挂在绞刑架上,任人拷打追问。
2.机智的老师避免有害无益的盘问。
案例:学生――我还没有准备好参加考试,教师若盘问学生会找借口、防卫自己的谎话。因此,老师说―一问题来了!你想我们该如何解决?你的意见怎样?
3.教师这种不剧烈的反应对学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是一种潜在的伤害,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尊重、自治、自我负责。
4.尖酸刻薄的教师尤其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绝不是伤害学生。例如,当教师看到教室里一片凌乱,他可以说:“我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教室,我很不高兴,也有点生气。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应该保持整洁”。但绝不能说:“你们这群懒惰猪!看看你们把教室搞得像猪圈一样,你们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这种话只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很凶、很野蛮,而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四、积极聆听而不急于救助
学生出现负性情绪时,老师要谨言慎行,不要扰乱学生的感觉。学生出现困难时,积极聆听就可使沟通保持顺畅。当教师积极聆听学生表达的情感时,学生感到教师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积极聆听帮助学生以直接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学生表达了,且被教师接受了,学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五、保持适当适时的交流沟通
适当适时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的效果,适当的沟通是一种成就,它需要学习、预习准备和自律。沟通要真诚,没有什么比造作更有害。虚情假意容易被人识破,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学生的眼睛更能观察到那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必须让学生感觉老师是真切的关心,关注和帮助他。
摘要:高校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的现象较为常见。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师生之间就无法建立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无法取得教学实效,教育也不可能成功。缺乏有效教育沟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性以及师生都缺乏沟通技巧。根据沟通理论,文章将教育沟通分为三种类型,并提出了实现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生;教育沟通;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乏以下现象:一是在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极少互动,学生或昏或睡,神游物外;二是课外时间,教师极少找学生补“课”,学生也极少找教师探讨问题;三是上完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不知道部分学生的姓名,有些学生也不知道任课教师的姓名;四是师生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高墙,谁也猜不透谁的心思。学生有牢骚和不满:老师为什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老师这么不负责任?教师也有不满和失望:为什么学生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学生不配合自己?不满和对抗在师生关系中表现得很突出。
透过以上现象,不难发现问题所在,这就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
二、师生缺乏沟通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沟通的积极性
以高职院校为例。高校扩招后,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学校设置的专业越来越多,而每个专业的平均招生数越来越少。因为教师不足,每一班级的学生越来越多,其直接的后果是,在一个学期里,每个教师所负责的课程数最多达到5~6门,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普遍达到60-70人。如果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又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不得不在忙碌工作后参加进修。尤其现在教师职业也实行聘任制度,并且还开始在社会上推行教师资格考核,教师们不得不正视优胜劣汰的职业竞争问题。
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更趋恶化。
2.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与社会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的个人目标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学生的具体目标有:学历,学习,拍拖,赚钱,游玩。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而是学历,他们只求能够通过考试,拿到毕业所需的学分。因此,这些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勤学苦练。既然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对从教师那里接受到多少知识也就要求不高,更不会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而主动找教师了。
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绝大部分的本科以下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总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不善于接纳别人,也不会主动与别人沟通,总认为别人应主动找他们沟通。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增多,基于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即使想要主动与所有学生进行沟通,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学生不主动,那么他和教师沟通的机会就更少了。
3.缺乏沟通技巧
不可否认,许多教师都想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反之亦然。尽管他们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沟通理论,却无法学以致用。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处理。由于缺乏沟通技巧,沟通效果不尽人意。
三、师生缺乏沟通的危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这说明,没有教育沟通,教育过程就无法实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师生之间就无法建立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成功的教学。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生这样的现象:因师生之间缺乏良好沟通,有些学生对老师心存芥蒂甚至抱怨和记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情绪因此而逐渐恶化,原本可以成为很优秀的学生逐渐变成后进学生。
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就无法取得教学实效,教育也不可能成功。
四、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
沟通,原意为通过开沟使两水相通的意思。目前对沟通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个。概括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共享说:强调沟通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交流说:强调沟通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③影响(劝服)说:强调沟通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④符号说:强调沟通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等。
本文采用以下的沟通定义:不同个体或组织之间围绕各种信息所进行的传播、交换、理解和说服工作。沟通不仅局限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换,其核心在于“通”,即理解、说服并采取行动。
教育沟通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它方式,达成互识或共识的一种人际沟通。教育沟通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时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沟通一般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单向沟通,即学生单向性地接受,这也是传统的教育沟通形式(俗称“填鸭式”)。第二种模式是双向沟通,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简单的个别的信息反馈,构成了传授与反馈的互动式的运动。第三种模式是多向沟通,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同时展开。
1.从“心”开始沟通
一是树立平等沟通意识。教师的职业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但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越来越不认同教师这个“权威”的角色定位,而希望教师扮演“朋友”的角色;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师生双方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平等的沟通意识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自立自信。
二是主动体谅对方。这包含“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由于在沟通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沟通障碍,而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双方同时克服障碍的程度,因此,每次都做到有效沟通,几乎不可能。当缺乏有效沟通时,误会就会产生。因此,师生之间互相体谅就必不可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沟通过程中充分传达有关信息,帮助对方正确接收,做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这样才能及时消除沟通障碍和双方之间的误会。
2.遵循沟通原则
师生双方都应遵循沟通的原则,即坚持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
对于教师而言,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不但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会与他人沟通将是成功人生的一大助力。既然师生双方都有与对方沟通的动机,就要化动机为动力,大步走向沟通的大门。就沟通而言,没有开始,就没有更好。
教师还应遵循如下原则:鼓励学生作出反馈和抱怨;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和抱怨;找出令学生不满的问题之所在,迅速加以解决;告诉学生,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以解决问题;定期自我评估获得学生反馈的能力。
学生应遵循如下原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将该评价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主动向教师发出信息;接纳教师,相信教师能与学生分享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定期评估获得教师反馈的能力。
3.掌握沟通技巧
一是善于倾听。据统计,听、讲、读、写四种沟通方式的使用率分别占45%、30%、l6%、9%,可见,听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要善于倾听,就要做到:(1)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接收各种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明显信息和隐藏信息);(2)保持注意力;(3)积极反馈,给予讲话者以帮助;(4)克制插话,在发现对方阐述的事实存在明显的错误或在观点上与自己相反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知识或观点。
二是正确接收沟通信息。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即将收到的信息符号理解、恢复为信息发出者的思想,然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一信息。要正确接收,就要做到:(1)拥有共同语言;(2)角色互换,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3)正向回馈,以正面的情感、积极的叙述去呈现所接收到的信息;(4)认识防卫转机,了解防卫转机的本质,熟悉常用的几种方式如合理化、补偿、投影等。
三是积极反馈。多数的沟通失败源于沟通一方不知道如何做出有效回应。在正确地接收了对方的完整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明显信息和隐藏信息)后,接收方要进行积极回应:(1)对即将发出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编码,选择接收者容易理解、接受和记忆的语言,熟练使用语句变换术;(2)保持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如体态语)的一致性;(3)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不同的沟通渠道适用于传递不同的信息。
4.构建课堂多向沟通
构建课堂多向沟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可以突破单向沟通(教师学生)和双向沟通(教师――学生)的局限性,引入更多的沟通者,可以创造一种师生间的交往和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师生分享知识的积极性。
构建课堂多向沟通的具体做法是:(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各有所长,然后由学生来教学生;(2)在课堂上,一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另一学生进行解答;(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对抗性练习。
课堂多向沟通有助于建立学习群体。学习群体在彼此尊重与期待的前提下,加强了信息的互动交流,通过研究探索,促进学习思维的创新,加速了新旧信息间的碰撞、变动和融合,顺利实现知识内化。
学习群体形成后,多向教育沟通过程将从课堂上向课堂外延伸,知识分享过程也随之延伸,这将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5.畅通课外沟通渠道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城已经颇具规模,广州大学城就是其中之一。大学城投入使用后,人们就非议不断,最突出的一点是大学城“孤岛化”。大学生们感叹:在大学城见老师难。其实,并非只有大学城的大学生有这样的感叹。这说明,大学生需要沟通渠道与教师进行课外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课外沟通。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因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教师呆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能与学生进行课外沟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要畅通课外沟通渠道,可尝试以下做法:(1)在每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师生互留电子通讯方式,如电话、电子邮箱、QQ号等,在第一时间里师生共同培养课外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在学校设立“接待日”,每周在不用上课的时候固定安排一天或半天专门接待有当面沟通需要的学生;(3)设立“师生沟通信箱”,方便有特殊沟通需要的学生。
20**年5月我有幸成为**区社区发展学院的第一批学员,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许多资深专家精辟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课后还组织学员们进行讨论,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及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使我们明白了一个社会工作者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怎样做才算一位合格社会工作者。我也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现将点滴体会汇报如下:
一、学习专业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近半年的系统学习,使我们初步掌握了社会工作的意义、作用、价值、伦理、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知识视野,从中吸取有益营养,丰富了我的知识,为我们今后更好地从事社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把学到的理论能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中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区工作者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尽的职责。认识到每个个体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社区的广大居民群众,我们要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社工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
二、掌握工作技巧、服务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社工,当初我认为只要有爱心,工作扎实就可以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明白了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工作中至关重要,仅靠仁爱之心,工作态度扎实是远远不够的。课中专业老师为我们例举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来解决问题,课后我也对照自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学会用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去处理,真正把这些技巧应用到社区工作中,的确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给服务对象带来更多实惠。例如,家住**小区的刘某是社区的低保家庭,其本人下岗后与读高中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苦,对于该户的情况,我们已为其办理了低保,虽然从生活上用政策帮助了他们,但如何用社工专业价值观去帮助他,是我们更大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刘某谈心,进一步了解他的工作能力及内心顾虑等,鼓励他再就业。起初,刘某情绪消极、抵触,不愿与外界多接触,经过我们反复地做工作,不断引导他自已战胜困难、增强自信心。终于,刘某克服自卑的心里,毅然决定到一家公司当保安,尽管工作累了一点,但心里充实多了。这个案例我们运用了社工的价值理念----助人自助的原则。其实,社区工作中接触的许多事例都可称之为案例,工作对象都是一个个案主,有效地解决问题需要更多方法与技巧,过去我们与服务对象沟通,认为只要语言上沟通就可以了,通过学习使我大开眼界,明白了与服务对象沟通时要注意沟通语调、沟通表情、身体语言等。专业技巧还包括支持、引领、影响。结合一些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我在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关键词:沟通;师生关系;背景;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16-01
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都提倡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老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奋斗目标。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更需要创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学生与老师沟通、家与学校沟通将架起一座通向成功桥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
一、当前西部农村学校家与学校沟通大背景
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注话题,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教育重要。青少年是社会发展未来,因此,针对青少年教育就是为明天繁荣奠定基石。然而当人民群众开始认真面对教育这一话题时,就会发现它实在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又极其复杂工程,其中存在问题十分混乱。在此背景下,本人选择了这一研究课题。本人拟从家与学校沟通基本理论研究着手,通过调查家与学校沟通中所存在障碍之现状,并对该现状进行障碍性因素剖析,从而提出改进家与学校沟通建议,以达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家与学校沟通目。
二、西部农村现有家与学校沟通现状
1.老师和学生家长作为学生共同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目标,教育目虽一致,但教育任务有不同,能力素质有差异,加强彼此之间互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需要。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沟通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召开学生家长会,包括全体学生家长会和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这个会一般一学期一到两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向学生家长汇报学校工作,通告学校计划;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不定期举行,通常针对部分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听取学生家长意见,拟订解决措施。二是家访,是老师了解家庭教育情况重要途径,但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三月是学生家长签字、联络本,作为对家访一种补充,时效性较强,但深度不够,电话、一线通,是方式信息化版本,同样存在不够深入问题。
2.还有学校大型活动,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家长关注学校教育,密切家与学校联系。在现今人民群众工作压力节奏紧张情况下,上述一些传统方式容易受到挤压,功能往往得不到很好发挥。家与学校沟通就是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交流与联系,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分担教育学生、乃至管理学校责任,使学生家长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生源迅速减少,大部分学生寄宿学校,因此,提供一流教育服务,全面细致家与学校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家长不愿到学校去
1.由于劳动压力大,学生家长们或多或少地被迫减少了教育子女时间和精力,传统尊师重教变成了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常常将本应属于自己教育职能交给了学校,托给了老师。这种“家与学校关系”容易导致学校强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学生家长仅是教育委托者,没有发挥其应有教育作用。
2.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服务意识增强,在教育领域兴起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学生家长和老师关系有发展成为客户与服务者关系苗头,为了迎合学生家长对学校好评,学校俨然成了呵护学生服务机构。这样“家与学校关系”难免会贬低学校地位,容易使学校失去应有教育感召权威,学校沦为纯粹意义上服务机构,可能会影响学校教育功能正常发挥。
四、老师不愿家长到学校来
1.也有老师不愿让学生家长介入学校教育。有老师说,以前多好啊,学生家长放手让老师管,一切听从老师安排,现在学生家长会时不时指手画脚,干扰我们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片面埋怨学生家长是不合适,也不能解决问题,老师应顺应形势,合理进行疏导和沟通,把学生家长力量整合进来。
关键词:家仿;沟通;责任
2周岁的孩子,好比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是那么的柔弱与娇小;进入托班,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无论是对宝宝还是对家长,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进入陌生环境,宝宝会焦虑、哭闹、排斥;家长会担心、徘徊。此时,老师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让宝宝顺利度过进入新环境的焦虑期,在幼儿园找到安全的栖息地,愿意上幼儿园;让家长放心、安心地工作。
结合我带托班的经验,谈几点关于做好托班家长工作的体会:
一、有计划、有目的的家访
1.开学前家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学前与班上每一位家长预约家访,为了提高保教质量,还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包括幼儿情况(健康状况、饮食卫生习惯、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兴趣爱好)及家长情况(文化程度、教育子女方式、入园后关注的问题、交流平台、对老师的建议、对幼儿园的建议),适时和宝宝进行互动游戏,让宝宝对老师有初步的认识。
2.学期中家访
所谓学期中家访,是指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或需求进行的一次家访。如:小龙返回台湾接近一个月,返园后出现了不合群、没有规则等问题,我们当即与其妈妈约了时间,前往家访。认真地倾听妈妈叙述小龙返台的一个月生活,委婉地向妈妈讲述了返园后小龙的状态和表现,虚心地听取了妈妈的建议,
坦诚地交流了我们的想法,争取家园配合。
二、以诚相待,用心沟通
沟通是彼此心灵的一次交汇,首先,善待每一位孩子,家长从孩子身上能直观地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其次,对待家长要尊重、一视同仁,不是敷衍式的问候,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而是对家人般的坦诚与谦逊。为了让家长体会到这份“用心”,我们运用的途径是相当丰富的:有面谈、约谈、电话、博客、家校录录通、家园联系本、制作海报等,满足了不同家长的需求。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所谓技巧,不是报喜不报忧,更不是“掩饰”或“说谎”,而是交流时的表达方式,是一门艺术。我的经验是:(1)先扬后抑,宝宝点滴的进步都值得家长喜悦;(2)实话实说,但要把握好“真话”的分寸和委婉的态度;(3)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尤其不要对孩子的错误下定论。提出孩子的错误,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希望家长支持,共同将孩子教育好。
这份用心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我们执著――
每天早上,主班老师负责组织宝宝们进行平行游戏,配班老师负责接待并与家长进行简短的沟通,沟通虽然短,但内容是有意义的,如:宝宝最近食欲差,向家长了解宝宝在家吃饭的情况,是否零食吃得多,还是身体不舒服。在第一时间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家长觉得老师的责任心在,心里暖暖的。博客,是我园的一大亮点,每周我们至少要更新3次,有图加文的日志,也有动画视频,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宝宝在园的一日生活。海报,是我们家长工作的另一个新颖途径。每周,我们会选取不同的活动内容,以图加文的方式展示,家长可以看到孩子活动的照片、对活动的介绍等。同时,家园联系本也受到了工作忙、没空接送宝宝的家长们的青睐,为此,我们选择宝宝在园时各个环节的照片打印粘贴并附上文字,让这部分家长对宝宝在园的情况、进步也了如指掌。
三、勇于承担责任,妥善处理宝宝间的纠纷
托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通常爱推人、抓人、咬人,有的宝宝甚至连续被欺负,难免引起家长的不悦。我的做法如下:
1.从自身找原因,明确指出这是自己工作的疏忽,并向家长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尽量详细地描述出事情的经过,诚恳地道歉并力求家长谅解。
2.做好双方家长的工作,避免家长与家长之间产生误会或矛盾,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对于较严重的事故,及时向园长汇报,并做好家访工作,以平复家长情绪,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如:张××,不太会说话,刚开学那段时间,隔三差五被小朋友欺负,不是被推了摔跤,就是被抓伤或被咬,家长出现情绪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常言道:有理不打笑脸人。我们以诚恳的态度、委婉的语言、真诚的道歉,给家长说明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我们将采取的措施,最终还是获得了家长的理解与宽容。日后工作中我们也更加关注他,使其不再受到伤害,用心呵护着他,使他情绪不受影响,愿意继续来幼儿园。
一、教育——变“训导”为“内省”
我们一般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教师是道德的楷模。于是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更多地进行管理而不是教育。“管理”以事为本,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要求大家必须遵守规则,至于为什么遵守、如何遵守,并不重要。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往往出于对控制或惩戒手段的服从。而“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学生。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认同道德规范或伦理。两种管理思路,效果不同,境界亦有别。
如何让学生“内省”冷冰的规则呢?自然要通过德育活动,或者说,要通过创设德育情境,而不是仅靠学习规则,甚至背诵规则。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一般有三类:认知性课程体系、活动性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其中,活动性课程体系是核心,也是学生内省的主要渠道。我校每学年、每个月均有校级“德育活动课程”,并构成了课程体系。如9月有新生入学典礼和“名著节”;10月有“体育节”;11月是“拥抱大自然”“教学节”;12月是“爱心嘉年华”;3月是“科技节”;4月是“英语节”;5月是“艺术节”;6月是“九年级毕业典礼”。每次活动均有计划、实施、新闻花絮、评价等课程要素。比如,“爱心嘉年华”包括“美食一条街”“才艺大舞台”“作品缤纷秀”等板块,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了学生的“狂欢节”。所有爱心款项全部进入“杜鹃花爱心基金”,“爱心基金”流向最需要帮助的青海省玉树地区某学校的“失依儿童”。这种浸润式的“活动德育”比千万句的“训导”更能直抵人心。
二、班规——变“制定”为“约定”
在文章《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班规》中,我对一则暗访来的“班规”进行了点评。班规是用来约定大家行为的,但在内容上要把握几个原则:第一,班规要“合法”,而不仅仅是合班主任的个人意志。所有的条目均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权威性。第二,班规要全面。它是一种养成性公约,应具有全面性,不能仅指向学习。第三,不要“堵”要“疏”。“不(许、准)字牌”班规不是班规,而是禁令。第四,违反班规的处罚要在法律与道德许可的范围内。一些班主任之所以热衷于“‘不’字牌”班规,是因为有了它,就有了处罚学生的理由——你违规了嘛。对于未成年人,国家并没有赋予我们处罚权,于是,我们自己在寻找一种“权力”,似乎有了权力,班级管理就万事大吉了。
班规要合法,要关注养成的各个方面,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于违反者予以教育,而不是仅给予处罚。这样,我们的班规才能登堂入室,用心灵赢得心灵。这些原则怎么实现?改“制定”为“约定”,如班主任可以设定大的框架,然后让学生添加具体条目;不要急于求成,“约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不断帮助学生纠偏的过程。班规“约定”好后还要表决,三分之二及以上学生支持并通过才能正式颁布实施。总之,要让学生接受你,就从和学生“约定”班规做起。
三、谈话——变“救火”为“防火”
一些班级总是事情多,班主任“摁住葫芦起了瓢”,成了忙碌的“救火队员”。何以如此?一方面,没有开展班风建设,缺少有效的集体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班级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预见导致措施无法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何了解?“无事沟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们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作用就已经失去了。所谓“无事沟通”,就是在学生没有出问题前多与学生交流,防患于未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用心灵赢得心灵”,即是在提醒我们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做孩子们的朋友。
现在,沟通的方式多了,以前我主要通过日记与孩子们交流。那年,我们班有一位女生过于敏感,经常“以泪洗面”,为了开导她,初中三年,我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了不下两万字的留言。高中时,她已经变得很豁达了,给我写信表示感谢。我对她说:不要感谢我,我是用那两万字,陪你一起成长!现在,我已经不再做班主任,但我还是跟孩子们建立了一个Q群——“快乐家族”,我们经常在里面聊天。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嫉妒”我和学生的关系,对此,我笑称:“班主任是你,但班主任工作我们一起做!”
四、家访——变“告状”为“报喜”
“好生”盼望老师家访,“差生”担忧老师家访是人之常情。
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对于班级里的特殊学生,家访时“报喜”会让家长喜出望外,他们的直觉是你爱他的孩子。如我班有位女孩成绩平平,有时还不完成作业,我在家访时不谈学习,只了解她在家学习的习惯和时段,并表扬她极富爱心,中午经常喂养学校附近的流浪猫。早上,流浪猫们会到门口迎接她;晚上放学去送她。学生都知道我“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总是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我家?当然,“报喜”之后,会在学校约谈学生,综合分析他(她)在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报喜”的情感铺垫,此时,学生一定会对你敞开心扉。
五、班刊——变“班刊”为“博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县教育局号召我们向一位班主任学习。当时这位班主任还是位民办教师,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用自己可怜的工资买来一大张白纸,裁好后印制“班级小报”,大概叫“小荷”之类。当他展示历年的“小荷”时,我们很“震撼”,后来这位老师最终没能转正而去当了记者。我们很难想象,在那种印刷条件下,他是如何坚持一星期出一期“小荷”的。那可是刻蜡板,上油印机一张张推印出来的啊!
(1)职业道德缺失,风险意识淡薄。有些财务人员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原则性,常常打人情牌,对手续不全、不合理法之事不敢予以回绝,甚至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的案例。还有些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能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评估和防范,因而时有高校利益受损,数据被篡改、信息泄露等事件的发生,对高校快速健康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2)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较差。近年来,虽然高校财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一些财务人员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虽有高校领导忽视了财务人员知识更新换代的客观原因,也有财务人员的主观因素;同时,由于高校财务工作流动性较差,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很多财务人员常常十几年亦或终身不曾挪过位的大有人在,造成有些财务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另外,每年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往往也流于形式。
(3)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沟通协调能力较差。随着高校资金量的不断扩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得不到相应的工作激励,也缺少晋升和进修的机会,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始终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服务的意识,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摆正自己的思想和位置,见了熟人和领导,就笑脸相迎;而对一般报账人员的焦虑烦躁则漠然待之;有些财务人员,虽然业务能力很强,严格遵守财会制度,秉公处事,但是由于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再加上一进入工作状态,就自然而然表情严肃、刻板,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师生的不满情绪,认为财务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二、提高高校财务人员职业素质的建议
(1)加强法制与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是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高低和财务信息真假的问题。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爱岗敬业、坚持原则、诚信自律的精神,促使财务人员筑牢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思想防线,依法履行岗位职责,严守机密,自觉维护高校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应通过政治学习和专题讲座等途径,加强廉洁自律的警示教育,强化法制观念,促使财务人员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强化法制观念的同时,应强化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在实现财务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储存、保管、安全等方面的控制,防范财务数据被篡改等财务风险。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素质。高校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管理、考核、监督工作,建立培训制度化、常规化,健全继续教育制度,促进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更新专业知识,解决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定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的业务培训,促进财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应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参加职称考试、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等途径,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完善操作流程管理,实行激励和轮岗制度。加强财务实务操作流程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人员问责机制,明确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责任范围。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职业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从而保持财务工作的高效性。实行定期轮岗,使每一个财务人员都有机会接触每个岗位,全面熟悉和掌握各个岗位业务,培养财务人员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业务能力和协作精神,促进财务人员相互交流,克服成见,有效预防因在同一岗位上任职过长而产生的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