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

第1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一、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结合的基础

(一)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结合的物质基础

1.汉字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与社会的反映在汉字创造的时候,就是描摹自然现象和各种事物的形象。如“为”,就是一只手牵着大象的形象,表示“做、干”的意思。“鸟、隹”都是描摹鸟的形象。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之中,都能够找到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影子,或者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汉字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2.书法艺术的成品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书法艺术所需要的特殊材料,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但是种种效果都离不开对自然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如对笔画表现出来的“筋骨血脉”,“粗细轻重”,“浓淡枯湿”;章法表现出来的“对称、平衡、疏密、方圆”;风格表现出来的“笔势、气韵、性格”等等,都是物质的,是现实的,是可以触摸的。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成品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汉字和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为书法和环境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结合的艺术理论基础

1.书法艺术与环境设计艺术有共同的美学理念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都离不开创造性的“设计”,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虽然书法艺术基于东方文化的深厚背景,环境设计基于西方美术的基础,但是,仍然有许多共同的美学原则,比如对比、对称、节奏、韵律、求变、求新等等都是一致的。现代环境设计还大量使用印刷字体进行设计,而中西方印刷字体首先都是从手写体演变而来的。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和广大受众的情意和对美的追求。因此,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艺术有共同的美学理念,符合美学的基本规律。

2.书法艺术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艺术的时空观,可以与环境设计的时空观相互吸收。比如,书法的“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等结构原理,可以给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启示。书法艺术千变万化的空间感,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思路,为环境设计增添了活力。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的笔墨效果,为环境设计的颜色处理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的流动的变幻莫测的线条,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动感的、无穷的素材或设计方案。而环境设计可以为书法艺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书法艺术表现的平台,为传统书法艺术的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启发。

二、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传统书法元素的选择与提炼

在讨论“书法与环境设计”的时候,必然会首先思考“书法”的定位和范围,环境设计的定位和范围等基本问题。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包括软笔书法、篆刻、硬笔书法、刻字等汉字制作艺术,包括美术字制作、各种汉字设计艺术等等。更准确的表述,用“汉字艺术”来概括,会有更大的包容性。在汉字艺术与环境设计艺术的框架之内,都可以成为汉字设计和环境设计的素材。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选取“汉字艺术”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的研究,最终在汇总“汉字艺术”与“环境设计艺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初步的概括。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很多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同努力。环境设计的范围极为广泛。各种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可以成为汉字设计艺术表现的平台。《工业设计概论》对环境设计的表述是:“当人类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通过设计行为赋予环境空间以新的内涵、形态并使之具有美感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才上升到艺术的层面,称之为环境艺术,简称环境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较早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发展相对较迟的室内设计、城市设计等专业行为均应划入环境设计之列。”[2]86提炼传统书法的元素并与环境设计结合,实施设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那么,传统书法的元素怎样理解?怎样选择?怎样提炼?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人们去思考、探讨。首先,就要对汉字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才能分析和提炼相关的元素。其次,要对传统书法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才能分析和提炼相关的元素。其三,需要对传统书法与环境设计的关系进行探讨,才能明确提炼和选择传统书法元素的范围。第四,书法元素的创新,书法艺术的现代化,给环境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少数书法艺术家对传统书法艺术进行了比较大胆的探索,比如在字画之间力求找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王绪远先生在多年的书法与中国绘画的研究和探索中已经以一种个性鲜明的格局图式,回应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从他的汉书作品来看,图式和汉字的融合给阅读者多维的想象,这种结合广阔世界观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并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探索书法的多种表现方式,通过纤维艺术,陶瓷艺术,雕塑等与汉字进行结合,将汉书这门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图一“巢”有些艺术设计人员,在标志设计、刻字艺术等一些领域,对汉字、国画的元素进行加工利用,创作了一些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作品。刻字艺术,介于纯艺术和工艺之间,在家具行业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刻字艺术用于室内装修的点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图二“雪花飞舞”图三“守一”图四“三月白鱼香”笔者在书法和篆刻创作中也曾经进行相似的探索和实践。下面的篆刻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书法篆刻的“意象”,创造了一定的“语境”:图五“明珍”构建了“日月、树木、房屋”的写意式的意境;图六“牧莹”构建了“山坡、树木、风”的意境;图七“清书”构建了“阳光普照、静写人生、动感世界、川流不息”的意境。这类篆刻作品,用于汽车、被面、服饰、窗帘、室内墙面、家具装饰等等,有品位、有个性。图八印章“清书”用于福特福克斯方向盘,与福特标志“Ford”结合在一起,形成中西合璧的效果。

(二)关于书法元素与环境的协调

首先,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图九是沃兴华先生的对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建筑结构和室外环境的配合,显得非常协调,书法的空间感和飘逸的神采,与禅房庄严、静谧的氛围,互相衬托。图九书法对联与室内外环境的协调其次,书法的传统风格的局限性与环境的现代化,形成了一对矛盾,给环境设计提出了挑战。图十是把现代建筑、现代沙发与中国传统家具、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构成对比,也构成了和谐。但是,书法作品改成镜框或者简牍式会更好一些,现在的楼层都比较低矮,用挂轴显得勉强一些。图十一是通过给书法作品配置红色的边框,与红色沙发互相呼应,与黑色的电视、白色的墙壁,构成对比,在色彩上显得鲜艳、愉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传统精神和时代感。图十书法与室内环境的矛盾图十一书法与室内环境的协调其三,主体的喜好对设计的影响,直接影响了设计效果。图十二是书法艺术和汽车装饰的结合,用大篆“车”进行装饰,体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和汽车装饰的结合的尝试。遗憾的是作者用印刷体进行注释,还用括号、引号加以凸显(“[车,舆轮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与传统书法的风格很不协调。因此,设计并不是把一些素材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艺术创作,体现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品位。

三、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艺术相结合的意义

(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汉字来自对自然的描画,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当中还可以找到自然和社会的映像。例如象形字“州”,就是对水中小沙洲的形象的描摹。指事字“本”,指树木的根部。会意字“集”,是小鸟聚集在树上的意思。形声字“浅”,指水位低,跟水相关。书法艺术中的笔画、结构、章法之中,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间接的反映。比如“锥画沙”般的笔画,是中锋形成的有内含、有立体感、有弹性、有力度的笔画,恰似千年老松,表现了挺拔坚强、浑厚沧桑的风骨。结构、章法上的对称、平衡、变化等等,实际上也是对大自然的组织结构的一种间接的反映。这些元素,与环境设计相结合,创造新的环境设计作品,使环境艺术走向更加抽象和高雅的境界。同时,也能够更加巧妙地协调公园、广场等大环境和家居、汽车等小环境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当多的汉字,也来自对日常生活、对社会的描摹。比如会意字“舂”,就是两只手抓住杵,往石臼里捶打,是对粮食进行加工的日常生活中典型情节的描绘。“既”,是一个人坐在饭盒前,脸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就是吃完饭准备离开的图像,表示“吃完了,完成了,结束了”。相反的,“即”是一个人坐在饭盒前,脸部朝向饭盒,就是即将开始吃饭的意思,所以有“即将开始、靠近”等意思。书法艺术中的笔画和章法之中,同样也体现了对社会的反映。比如书法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就是指它们在结构和章法等方面有相似性,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李丛芹认为:“汉字由象形、象意到形声的创造演化、揭橥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注重以象喻意的特征,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直观性、整体性、暗示性和追求神似的意象性。这些思维倾向影响了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对文学、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生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8因此,汉字和书法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抽象的、间接的反映,通过环境设计艺术的再创造,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协调,是它们来自自然、社会而又回报自然、社会的一种善行,有无量的功德。

(三)书法艺术现代化的一种新的尝试

传统艺术现代化,就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交融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反思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趋向现代精神与现代文明的走向和发展,并在传统艺术与现念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的探索行为。[3]41提炼书法的笔画、块面、结构、章法、风格、气韵等传统的美学元素,与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相互结合,是书法艺术现代化的一种新的尝试。它的关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提炼元素,二是加以创新,三是与环境设计结合。它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高品位,二是个性化,三是现代化。这里所说的书法艺术的现代化,不是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的简单制作,被动地受到低级趣味的指挥,而是站在高起点上的引导,把书法艺术的现代化引向高品位。艺术家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引领的精神,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撇开一些所谓的名利的诱惑和来自非艺术因素的打击,以明确、清晰、深刻的思想和坚定、执着、敢于担当的精神,艰苦探索,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前行,书法艺术现代化的道路才有可能越走越宽广。

(四)环境设计艺术东方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环境设计,主要是来自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已有的设计作品来看,更多的是采用了字母、汉字美术字、印刷体等素材进行创作,利用传统书法的元素进行设计的相对比较少。毛笔书法的笔画、墨色、章法等变化的无限性,其中所隐含的东方文化的因子(性格的内倾性,例如逆锋起笔,藏锋收笔,以含蓄为美;以恬淡、疏朗、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为书法艺术品位标准等等),给环境设计艺术提供了东方化的重要条件和丰富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书法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对虚无、空灵、韵味、意象的追求与表现,其中所隐含的驱逐人性中的污浊和丑恶的艺术力量或人生哲理,与西方艺术哲学和具体表现手法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代西方建筑、家具等体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产品已经布满九州大地,同时环境的西化也是非常迅速、普遍。吸收东方传统艺术的精华,结合西方环境设计的经验,创造高品位、个性化、现代化的艺术环境、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第2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特征;居住环境;环境要求

前言:随着国际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的老龄问题也日益凸显。老年人口增加、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老有所安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思想。如何对我国的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和提高,是我们首要面临的问题。

1.老年人居住范围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增长,将是本世纪中页我国人口的主要现象。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其自身也有比较显著的特点。研究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首先要其活动范围有详细的认识。我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领域大致可分为四个活动圈。第一,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圈。在这个活动圈里是他们日常滞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整个圈子是以家庭为中心,亲朋好友为辐射的一个距离自己出行时间很近的范围。第二个是邻里之间的活动圈。整个圈子大都是以老年人本身居住小区为单位,行走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整体的露天活动范围。第三个是市区活动圈。在这个圈子里,基本以老年人居住的本市区为活动范围,行走不超过30分钟为半径的活动范围。

老年人都生活的要求和其它年龄的人不一样,他们需要物质保障基础之上,更高一个级别的精神追求。他们大多人都童心未泯,喜欢安静的同时也喜欢热闹。老年人口具有以下几个活动特征:群聚性、类聚性、时域性、地域性、交往性、私密性等。

2.符合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分析

从整体结构看,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不太适合老年人口居住和活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敞的、设施全面的广场。所以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内部环境设计

2.1.1公共部分的设计

所谓公共部分主要是包括,出入口、垂直交通以及走廊三个部分。一般开发商为了利益角度,都尽量对公共部分进行压缩。导致老年人的不方面,例如:出行、紧急救治等等。所以公共部分的设计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公共出入口要实行人车分离,最好要设有绿化隔离带。第二,对于水平交通问题,主要考虑公共走到和门厅出入安全。设计要素中要包括虑具备轮椅、担架、回旋等条件。水平的走到净宽面积要大、水平走到要设有扶手且扶手高度要适合、水平走到应与居室高度一直等。第三,对于多层建筑来讲,公共楼梯对于老年人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对于其疏散口的设计要求一定要大,不仅方便老年人出行而且对于事故发生时的撤离也有好处。对于其有效宽度应该保证在1200mm以上,不要设计螺旋的方式。每层楼梯之间的太高高度不宜过大,而材料要防滑。对于转为处最好有轮椅的缓冲带和脚灯。对于有电梯的高层建筑来说,电梯的轿厢尺寸最好够宽,方便与轮椅和急救架,而且运行速度要慢速。电梯内要有后背镜,其出入高低应与地面保持一致。

2.1.2套内部分设计

套内入口是连接内外的重要环节,其宽度应在规定面积以上。卧室最好面积要能摆放两张床以上为最佳,位置要向阳,通道净宽度在900mm以上,并且最好有附属卫生间,室内位置要以安静为首选,室内电源要以方便为主要设计选择。对于起居室的设计应遵循朝向良好、面积适宜、使用灵活等原则。而储藏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简易、低负荷的原则布置。厨房的设计责主要是平面布局性要好、橱柜不能过高、光线足、通风性能良好等。对于集厕所、洗浴、更衣、洗手间等功能为一体的卫生间,则应该从面积、入口、通风等整体角度考虑适合老年人的情况出发进行设计。

2.1.3物理环境设计

对于老年建筑室内设计来讲,物理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其主要包括四项,即:安静的声学环境、清晰的光学环境、舒适宜人的热工环境和拥有健康的空气。老年人需要的休息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对于室内外的隔音效果也很好,要做到房间与房间、每户与每户、楼上与楼下之间的隔音设计。室内光学的照明设计应采取适宜的光度设计,不能太弱也不可以太强。室内的保暖则是很重要的一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房屋设计。

2.2外部环境设计

关于建筑物的室外环境设计要求是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要求,主要应该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考虑,应做到无障碍、便于到达、容易识别等特点。

2.2.1交通安全设计

从老年人的交通安全角度考虑,人车分离设计是主要原则,应做到一进入老年人居住区以后,就应该有等级分明的行车、行人道路,不行道路应在小区内部整体同行,这样的设计原则不仅体现的人本思想,而且会给老年人口有亲切的感觉。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道要有减速带和手控红绿灯,这样即使在高峰期间对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新书也是很高的。并且小区的出入口车道应该合理,利于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出行,而且步行道和楼梯的无障碍系统和轻体耗材也要从满足角度出发,限制与机动车无关的穿行路线。

2.2.2休闲活动环境设计

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环境要从人本的角度考虑,第一,是安全性的规划,老年人通常的活动都是散步、太极拳等缓慢运动,所以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第二,老年人多数有记忆力下降的特点,所以总体上已经有显著性的容易建筑的外观设计,第三,关于团体的社交设施要完善。

2.2.3景观的设计

老年人的景观需求设计主要是从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个角度去看的。其中软质景观的设计建议以绿色为主,或者适当的参杂水体设计也是可以的。而硬质景观则包括地坪、园路、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等设施。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景观原则应该以安全、人本、健康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提高。

2.2.4服务设施的完善性设计

对于正常小区的完善性要求较多,单纯的从老年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最需要的则是医疗和体育等设施的配备。其它的一些如:教育、邮政、金融、市政等实施尽量要配套,当然质量不一定要高,但是要全。

第3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要素 设计规划 设计创新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1.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

2.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1.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2.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3.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

4.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5.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 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 Bamboo 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1.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2.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3.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第4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概述

空间是的概念比较宽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家认为空间就是欧氏几何学所展示的实际存在的空间。哲学家认为关于空间的知识领域是地理学。一定的空间分布是地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一大视角就是空间视角,因而各种各样的空间观得以产生。建筑工程师认为把握空间应该从空间知觉入手,认为空间包括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理想空间、街道空间、游牧空间和广场空间。我国有些专家把空间限制较少的空间叫做开放空间,是以大部分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敞开的空间,除了包括绿地等自然景观,而且也包括庭院、巷弄等人文景观。这种定义比较全面,一方面强调服务目标,另一方面对开放空间的要素构成做了规定。也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开放空间,它由公共绿地、道路、广场、自然风景和休憩空间等组成。因此,目前只能说,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大得相似性。但对于公共空间或者城市公共空间现在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秩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物质空间,其功能就是供人们使用,使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它是城市公共资源之一,空间资源是其本质;拥挤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点。

2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使城市的主体,为人们的活动提供空间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是城市空间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创造城市空间时,要贯彻尊重人、关系人的理念,使得人们的多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在以前,城市管理和规范者把生活、交通、工作和游憩作为城市的四个功能,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巴西利亚就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但它只注重汽车交通,却将步行系统排除在外,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种规划显示出了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最终使城市的活力消失不见,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缺乏兴趣。现在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很快,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长远考虑不足;层次感不强,结构系统性不佳;城市规划没有地域文化特色;休闲娱乐空间不足,交通集散空间过多;城市广场规模过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对开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给与高度重视。无论是街区,还是社区和邻里,都要做好规划,而且规化要体现城市的总体结构。第二,要适度围合一些建筑,创造积极空间,使人们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得以提高。如果空间规模过大,可以进行改造,使用地面高差、色彩、设施和植物等来进行改造。第三,尊重边界效应,在使用者容易接触的地方开展空间布局,做好空间边缘部分的设计,使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增强。第四,以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设施的群体为主要的考虑对象,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群体的需要,使各个群体都有自己合适的活动场所。此外,把残疾人、母婴和儿童的需要也要考虑进去,体现人文关怀。第五,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的设施,使人们的活动需要得到满足。此外遮阳、日照和通风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使人们能在空间了舒适地享受生活。第六,在公共空间设计要将可能的磨损和后期的维护考虑在内。以前在进行公开空间环境设计时,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一般考虑很少;现在设计者却非常注意环境与人的协调,想法设法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

2.2系统性原则

对城市建筑的研究和分析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古与今,远与进这是整体进程的。城市与分区、单元、地段,体系与城市,地区与城是等等相对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社会、建设、管理、教育等是各个层次。建筑的内外、单元的内外、城内与城外也是相对的整体。粗与细、上与下是设计操作和系统规划的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应该以工作作为突破口,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客体、环境主体和环境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造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核心是整体。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功能正常、要素结构稳定和要素和谐共存。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该综合考虑。整体性的思想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还有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意象理论认为,每个人眼中的城市环境是多种视觉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整体效果,也是几个空间场所的叠加。根据系概念,如果城市街道是点,那城市空间就可以看做是线,点线要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3动态性原则

很多城市的寿命是很长的,它不像某些建筑存在的寿命比较短。时间跨度长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它从建立起就会一直新陈代谢,城市空间的塑造也不是某一个建造者或设计者完成的,而是很多代人的智慧结晶。动态性原则主要有四个表现。首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建设,反馈,在建设的过程,所以是动态的;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其系统性逐步增强。其三,互动的动态性。与人为本的原则与互动原则联系紧密,互动原则是基础,实施其他原则要以互动原则为前提;互动原则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原则。第四,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施过程中,其具体设计的的约束条件是政策框架和三维轮廓所提供的。空间尺度、形态及其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众多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这使得城市设计框架的弹性增加。其实质是要求动态把握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人群细分的关怀。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功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开展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有三个,即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付永芳.禅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

[2]赵娟.北京高校新校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

第5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 创造性思维 教育培养模式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进行认知的过程。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从最初的场地分析,到设计理念,从凝练设计创意到付诸设计表现,这一系列过程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的思维活动,而设计作品的核心更是强调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行为再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设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正如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①,设计教学中对教育模式的探求,其实质是寻找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环境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环境设计是针对室内外人居环境进行美化与装饰的空间艺术,设计除满足场地的功能属性外,还要求对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其设计思维的形成既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同时也包括了感性的发散与抽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笔者借鉴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②,综合专业特征,可将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信息整合层面。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思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必然建构于对形式、方法和文化等主体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现代设计观念中许多重要的思路均是与材料、工艺以及科技等发展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成果必然有着一定的思维原型,没有对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是无法超越的。综合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而有效的操作方法以及表达形式,均是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思维形成的先决条件。

第二,思维导向层面。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与取向,而这些理念与取向的形成都深刻渗透着设计者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以及价值规范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在环境设计领域表现为对专业的本质理解和对设计问题的相对固定认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维在一种文化环境或多种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模式和创造原型,内在地决定了设计的走向。

第三,思维输出层面。设计构思并非一次性构想而完成,其既需要形象思维对现有形式进行联想、抽象、重构以及再创造,也需要逻辑思维对场地环境、设计要求以及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综合以及总结。排除分析阶段中各种不合理因素,将形象进一步通过某种形式完善与发展。这两种思维交替反复,实现了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形成的思维深化过程,同时在思考中触发设计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思维向设计语言转换,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纸来对构思进行表达与阐述,同时其内涵反映着设计的逻辑与本质。

二、以创造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一)阶段融合,主轴明确的课程结构

环境设计有着多层次、多类型、交互影响的知识结构,全局化地认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性是筛选有效信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择取观念与综合化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在知识层面上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目前,环境设计多数课程设置是以“点”的形式出现,仅在固定的1至2个学期集中完成,③如设计表现、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而这些看似技能训练的基础课,其实质是关于如何观察、理解和设计的素质训练,其在高年级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课程中都需要综合应用。因此,可以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条件下,将基础课程拆分延伸到多个学期中,保持连续性,减少每个学期的学时。同时将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以方案分析、设计认知或情境设计等形式部分延伸到低年级。这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或教师工作室课题等形式,如开设方案分析课程,教师通过对某一主题项目的分析,由具体工程实例到抽象设计方法,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评判以及成果汇报,从而实现“认知――筛选与提炼――观点输出”的思维建构模式。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归纳为“技术线”“理论线”“设计线”来明确教学目标与线索。其中,“技术线”侧重于美术技法,造型原理以及工程技术,是设计实践的基本支撑;“理论线”强调史论合一,通过对设计史、美术史、城市史论的构架,从历史与理论中获得智慧和创新的基础;“设计线”则是课程系统中的主轴,具体而言,通过各阶段设计课程对“技术线”“理论线”中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联系相关学科,有所侧重的同时突出各线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如技能线中的表现技法课程,不局限于单纯的临摹或写生,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作业,有主题性地完成。

(二)主动化、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除应具有专业知识、设计理念以及经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真正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专业思维不断展开和提高的过程。

而教学中的实践并不仅是单纯地将项目纳入到课程中来,社会化的工程反而容易让学生可能听命于项目业主,其设计思维并未较传统课堂听命于教师有所不同。实践过程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课程中知识、原理以及技术的补充,更多的则是加深学生对实践中各种约束条件的转化,帮助学生扭转被动思维方式下“画设计”的现象,探求专业的社会性与复杂性。同时,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也能有效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双向交流以及互相激发,提供学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广泛接触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全面培养以及兴趣点的深度建构。

例如,可在中高年级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与展览,针对不同年级采取“真题真做”“真题假做”或“概念方案”等形式。这类实践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从教学任务布置、课堂指导到设计考核的固有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centre)、以课题来组织(project-organized)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这些挑战性的竞赛课题也要求各教学团队结合更广的专业背景和更深的理解层面以研究的态度来进行专业教学。从学生角度而言,参赛学生主动对竞赛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即就某一目标进行海量信息筛选、评判以及应用。学生除需要快速吸收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外,还会涉及市场调研、课题汇报,技术支持甚至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与规划、园林、市场乃至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自由协作。

(三)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从设计角度而言,思维形成与输出过程中,设计师会不断评估方案的优劣。评估标准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评估的结果反映了不同阶段设计师与成果之间的价值关系,并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导向,而评估主体的不同也会让设计成果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特点。

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授课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均是针对“教”与“学”的内部评价模式,其屏蔽了部分源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外部评判的有益信息。专业前沿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仅依靠教研室或教师个人的判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架构内外结合、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评委会制度,评委可以由教师、职业设计师甚至学生代表组成,在多方面评价意见的碰撞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多个层面的反思,完成设计思维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可以在高年级课程中,采用更多团队合作的设计工作方式,增加集体讨论的频率和深度,避免设计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交流,提倡设计理念的共享和争论,尝试推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审视自身的同时重视团队的力量。并且,在评估标准上,应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避免片面评价,采用综合评分制,减少学生过于强调最终“图面”效果等问题。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评分,可以采用场地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汇报,草图以及最终成果等部分组成。各个阶段有分项的评定标准,并以“议图”来取代“改图”,将指导教师的角色集中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完善和培养方面。

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重视学科专业特征,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统筹考虑,以“信息收集――实践参与――评估验证”为线索,建构完整、完善的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系统。保证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并兼顾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注释:

①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91

②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9.

第6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 环境设计 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68

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众多高校学生提供了在本科阶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及创造创新能力。笔者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团队负责人的角色参与了“高校教师公寓设计”这一创新实践项目课题,以本校教职工为课题对象展开。该项目背景内容与专业实践的同步性、契合度高,使团队和每个参与者受益匪浅。本文从项目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创新项目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与启发

1.1 项目背景

该项目的开展以本校教师公寓为基地,刚需中小户型研究为出发点,结合本团队的环境设计专业背景,进行教师公寓的室内空间设计。把实用性空间功能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以教师家庭的需求性与美观性为设计中心,综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调研、讨论、分工协作等方法展开课题研究。本项目的核心主要分为功能规划和美学审美两大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师的生活需求来开展不同的设计。

从项目对象和实施者来看,师生本身就是一个分不开的团体,不管是感情的交流还是学习的交流都更为顺畅。另外,团队中包括了环境设计和平面设计专业的同学,不同专业的通力合作使基地的空间规划更细致合理,装饰方面的细节也更为周到。

1.2 项目难点

项目实施中遇到不少困难和状况,尤其是在如何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付诸实践、将不同专业方向的优势互相结合、团队如何高效合作等方面。

具体来看,团队主要负责110平米的教师公寓空间设计,首先面对的是实地考察。由于基地当时还没有完成施工,没有电梯设备,因此要经常爬小高层,这只是体力上的考验;在量房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工具,还要尽量保持空间尺寸的精确等问题;而且基地的一些土木框架中会碰到专业的管道问题,要经常查阅资料并与项目导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使团队体会到了做设计的艰辛,但这些困难也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多地了解专业涉及的领域,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教师们的工作性质,空间规划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为设计系和音乐系教师所作的设计规划,老师的工作区域要有思考的空间、相对安静的环境来完成专业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储藏和展示空间来摆放作品和书籍;而音乐系老师的工作区域则不只是一个书房空间就能够满足的,还需要类似琴房这样的专业练习空间。项目中的这些细节就增加了项目的可变性,也为从专业理论到设计实施增加了难度,但更多的是挑战和实践的机会。

最后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同一专业的队员都会有分歧,加上其他设计专业的同学,使设计方向和细节都充满了各种疑问和思考。因此在项目过程中,这部分的经验也为大家预先揭示了社会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状况,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思路和方法。

2 创新项目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1 优化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

本次“高校教师公寓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以常规教学授课的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实践的方式,跨出了从理论教学迈向实践领域的关键一步,让参与项目的同学们对于考察、设计、预算,施工等专业流程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操作经验,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项目对象的背景资料,运用不同专业的设计理论,在项目操作中寻求实践创新的方法,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效率。这也许只是理论到实践的一步之遥,但在项目参与第一线的学生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与汗水,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眼界,拓宽了专业思路。

平时在校内的专业课训练大多局限于本专业项目内,但是创新性实践项目的涵盖范围更广,操作过程更加复杂,因此也更能提高个人专业能力的活跃性、创新性;并扩展了团队合作的平台,拓宽了参与者的实践机会。这样一个锻炼平台,对于项目参与者今后的就业方向亦或创业道路都有着极大的实质性帮助。

2.2 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本次“高校教师公寓设计”创新实践项目,有效地运用了以往课堂上学习的空间设计、视觉美学等知识。虽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实地测量基地时,土建上的数据偏差,增加了数据记录和图纸绘制的难度,并导致设计过程中更多的细节要求;另外,管道等土建配套设施也是一大难点,需要队员们查阅资料,或到建材市场等地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因此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也更大地提升了队员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是一个集体项目,需要队员们团结一致,协调分工,这也是对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笔者作为团队负责人必须条理清晰,在遇到问题时协调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例如在项目中做设计图纸的时候,需要从平面到三维的图纸处理,后期还需要从建模到渲染的一系列工作,这也大大增强了团队到个人的专业软件能力。这样的项目体验不仅提升了个人的专业能力,也极大地锻炼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7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有机自然观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设计风水园林设计运用

Abstract: feng shui think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ideal Feng Shui model many of the factors are the same and garden design ideas, if we can feng shui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garden design, you will surely make the garden theoryrose to a new height, will also help them gradually perfected.

Keywords: organic natural view of the use of design  the feng shui social structure Landscape Design garde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景观主要指古人在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空间时通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对人生产生活有利的局部小环境。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风水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迷信色彩但究其根本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其所含的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合理的传统文化内核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作为一门侧重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重新审视风水理论对当代环境设计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1. 传统风水文化本质及生态观

1.1传统风水的文化本质

风水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

则相一致,其中包含着很多系统的技术和方法。从风水学的应用来看,可以概括

为: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营造技术,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

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其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

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精髓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它讲究和谐而不做作。天就是指现实中孕育万物的大自然,人是指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和谐协调。

古人按照风水思想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适宜居住的地方时总结了的规律。风水

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解释,可以说风水学起始于宏观而着眼于微观。

1.2风水的生态观

风水学在技术和思维更深层次的解释上是繁杂的,但是其理论精髓却是

一致的,它在环境生态方面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风水中主要讲究的是气。我们可以将风水中的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并将生命有机体和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地以气来统之。在风水说中则通过辩证气与形的关系,就能把生态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来讨论。

风水学的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关于景观的空间等级分布及景观结构都是属于生态系统一个单体,实质上仍是一种还原和分析途径。

2 .风水学与景观设计

2.1基本取向

现代景观规划的设计师,用过对风、太阳、气候、自然等等变化的把握,对场地进行规划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通过对景观环境的改造,为人们建立一个合理,美好的生活空间。两者之间的精神是一致的。

2.2风水与景观

风水和景观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考虑上是一致的。在对风水与景观的关系

上尚廓在王其亨所著的风水理论中将风水与景观关系做了如下的分析:

1.风水学中的形势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进行基址的选择,在景观中形成了“山外有山”的多种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整个规划设计空间的层次感和进深感。

2.风水中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在景观中这样的布局形成了开阔平远的

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构成了绚丽的画面。

3.风水中以案山、朝山为基址借景、对景,形成了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

在景观的规划之后,使人们的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起到增加风景层次感和

深度感的作用。

4.风水以水口山为屏挡、为障景。这样的改造方法在景观上使基址内外有所

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进入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效果。

5.作为风水地形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牌坊、楼阁、宝塔、桥梁等,以环境的标志物、构图中心、控制点、视线焦点、观赏点或观赏对象的姿态出现,均

具有观赏性和易识别性。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的考虑是统一的。

6.风水中多植树、种花,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形成

了郁郁葱葱的植被和绿化带,不仅可以调节温湿度,保持水土,造就良好的小气

候,也在景观环境中形成了风景如画、优美动人、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

7.风水中当山水的形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添景、造景、修景等办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采用这样的方法使整个景观环境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协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按照风水概念构成的景观,通常具有以下

的特点:

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别有洞天,形成了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佛家的出世哲学、道家的回归自然、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2.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键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了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了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的格局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倡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式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生动、活泼、流畅。

【结语】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的分水术,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

境方面,不仅非常注意与居住生活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注重与

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的功能

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上受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08(6-12);

[2]吴良镛等.《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载《中国园林》,1999

年第6 期;

[3]史箴,曾辉.“风水术”之生态学意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4,23(4-6);

[4]李少君.黄帝宅经―认识中国居住之道[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8-39);

[5]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8 年版;

[6]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版;

[7]高晓戌. 浅议城市环境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6 ,32 (5);

第8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第9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地域性文化 1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相关概念

文化娱乐建筑是指为文化娱乐提供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虽然规模大小不同,内容繁简各异,但他们都是文化娱乐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文化娱乐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指由建筑物及其它构筑物围合或限定的外部空间,是与建筑内部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它拥有边界、场所、通道、标志、出入口和周边6大构成要素及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交通和整合4大功能。

2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地域性文娱建筑是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延续文化记忆与文脉,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文化娱乐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作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桥梁,其有效地设计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其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可使文化建筑综合体更具魅力,从而促使市民能更好地接触文化艺术。然而目前建筑学术界对于文娱建筑规划、环境及其外部空间等问题都有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但从地域性角度对文娱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却相对稀缺,其中关于如何解决文娱建筑空间特色不明显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研究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完整、科学的设计体系就更显必要。

3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方法

3.1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地域性分析意见

3.1.1自然地理地域性分析意见。自然环境影响设计区域的整体面貌,在设计时不仅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环境,更要担负起补偿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及修复那些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的重任。因此,就要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做到尊重自然要素、利用自然特色以及补充自然生态。

3.1.2人文历史地域性分析意见。场所中包含传统地域特质的因子不但是构成城市景观特色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也是属于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独创,成为大众心理的文化符号和人生认知的一部分,是公众识别场所,产生认同与归属感,增进民族感情的根本。因此,传统景观风貌的保护和回归应该成为当代城市设计领域努力的方向。这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域的传统文化,准确提取地域的符号和地标,充分再现地域的时代精神。

3.2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中应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使用空间,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结合本土植物的生态空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这4大设计原则,只有充分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凸显出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针对性。

3.3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组织准则

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空间组织分应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其中,公共空间供许多人共同使用,私密性要求不高;私密空间仅供少数人使用,需要相对封闭,避免外界干扰和声音向外传播;私密性要求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关系分析与表达常围绕“行为主体――行为方式或程序――空间”这一思维程序进行。因此,一般采用图解的方式对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进行描绘,如平面分析图、行为流线图以及空间形态组成图等。

3.4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植物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的限定要素和形态,以各种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其构成空间分为开敞式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覆盖式植物空间、纵向植物空间、封闭式植物空间等5种类型。该5种空间植物景观的营造与该空间垂直界面的植物高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而言,室外空间的植物营造以植物的高度和视屏线的高度作为植物搭配的基本衡量标准。

3.5后续注意的设计方法

(1)遵循环境景观形式美的统一、对称、节奏、对比的形式进行设计。(2)遵循地域自然要素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从光、风、水、声、植物5个方面遵循本土优先的原则进行设计。(3)利用色彩、图案、质感等环境装饰要素进行地域性表达。(4)在处理景观小品设计的手法上加入地域性特色的设计。(5)设计出符合当地人审美并适应的地域性特色环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