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基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案例式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79-02
引言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面向应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主要技术课程。该课程涉及机械、传感、电工电子、控制技术、物理、工程数学等多种知识[1][2],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多,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实践教学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接近工程实际。[3][4]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增大课程知识点,压缩学时数成为趋势。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让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更多的知识点,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式教学的开展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式教学自古就有[6][7],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百家在与弟子传道过程中就经常使用民间故事阐述义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生间也时常利用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说事明理。目前,全球兴起的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哈佛法学院兰戴尔院长的倡导。[8]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案例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大致可分成课前案例的收集与选择、课中案例的讲解与探究和课后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案例的收集与选择
案例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的案例选择。案例选择合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案例选择不当,教学任务就无法有效完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当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多而杂,在目前教学课时量大幅压缩的背景下,课堂上案例太多,学生应接不暇,积极性不高;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大部分案例仅牵涉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无法与前后的知识点形成联系,教学过程容易割裂整个知识链;教材中一些教学案例基于理论,脱离工程实际,脱离工程实际的案例会让学生眼高手低,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难以有效地及时解决。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案例应基于现有的教学课时量,结合学校现有实验实践环境,结合工程实际和科研项目,在有限的案例里尽量多地反映更加全面的知识点。
(二)课中案例的讲解与探究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把控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结合教材,考虑知识体系的前后连贯,理清案例的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过程中,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究。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应从理论到应用,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别要注意信号处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应用过程中需考虑现场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现场的噪声等干扰消除,后续测信号处理电路的搭建。整个案例的讲解与分析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状态,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纠结于某个小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天马行空,脱离教学核心内容。
(三)课后案例的分析c评价
案例式教学课后还需对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全面剖析。教师应利用找各类学生谈话、问卷调查、课后思考题等方式掌握教学案例的适用度,弄清理好的案例应如何更进一步地深入与拓展,课堂上无法进行的案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案例吸引度不够还是超出了学生可理解的范围。从质与量两个方面,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去分析案例选择及开展的可行性及适用度,通过对教学案例的不断分析、反思与总结,建构起科学充足的教学案例资源,不断完善案例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式教学实例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案例不能太多太杂,应基于现有的教学课时量,结合现有的学校实验实践环境,结合工程实际,同时还可以结合科研项目,在有限的案例里尽量多地反映更加全面的知识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含信号处理和传感器两大部分。信号处理偏于理论,传感器侧重于实践,在案例的选择与分析中应考虑信号处理和传感器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案例一:机器人工作过程的分析与实现
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使课程的效用达到最佳。笔者结合本学院现有的实验室条件,选用机器人作为教学案例。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在工业机器人实验室中,可以利用焊接、搬运工业机器人,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关节位姿、速度加速度、工件位置的检测及后续的信号处理与控制。在机器人工作室中,利用“创意之星”机器人套件,学生可以搭建各类创意机器人,可以学会红外线传感器、灰度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图像、声音等各类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并利用机器人擂台赛等赛事,摈弃书本的枯燥,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在该案例的教学中,应先基于教材,让学生了解一些特定传感器如霍尔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了解位置、速度、力等参数的测试方法,让学生掌握电桥、调制等基本的信号处理方法。基于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可以利用焊接、搬运工业机器人,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通过编程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运作方式;可以利用“创意之星”等机器人套件,让学生搭建各类富有创造力的机器人,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利用各类机器人赛事,如机器人创意赛、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机器人赛等,在比赛中学习成长。
(二)案例二: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在线测试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将科研项目作为部分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掌握一些科研方法,这能为其进一步深造及探知未来打下基础。如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子课题,就要求对零件加工表面质量进行在线测试,这也是需要解决的工厂实际问题。随着机械加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很多零件由抽检改为必检,这对零件加工表面的在线测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针对这个案例,笔者提出一系列问题给学生思考及讨论:测试的方案应如何设定?应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进行测试?传感器测试的原理是什么?使用该类传感器时应注意什么?测试的后续电路怎么接?如何排除测试干扰?利用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及实际工程问题的具体解决。该案例侧重项目开展,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接近科技前沿,将教材内容延伸,让学生结合最新技术,创新性地开展项目研究。
三、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教学的改革,教学课时量的压缩成为一种趋势。案例式教学是在课时量压缩的前提下依然可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近十年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和近两年的案例式课程改革,通过各种案例的积累和优化,笔者充分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案例式教学,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 参 考 文 献 ]
[1] 石磊.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5):147-148.
[2] 徐琳,李伯全.“C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49-50.
[3] 郝鸿雁,刘叶华.工程案例导入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4(3):102-103.
[4] 张凤生,王海峰,孙忠义,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1):92-94.
[5] 文成,周传德.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案例和实验并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1-63.
[6] 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0-64.
关键词:对口升学;课程设置;资源建设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208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辽宁省就开通了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对口升入相关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制度。我校也相继开设了对口升学专业,但随着目前考试文件的完善,对口升学专业课程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满足考纲及大纲的要求。同时,丰富的资源库建设也将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
1 机电技术应用对口升学专业分析
目前,我省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三校生高考,也就是允许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本专业的报考,从历年高考招生计划中不难看出,该专业的招生人数确实不少。而教育部公布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方向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机电产品维修和机电产品营销,对应的职业(工种)是机修钳工、维修电工、装配钳工和工具钳工,继续学习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本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从教育部公布的文件中不难看出,中职升学课程衔接很重要,结合现阶段中职生继续升入高校求学深造的需求实际,中职课程设置及资源库建设势在必得。
2 对口升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我校升学班有三年制和一年制两种班型,针对三年制班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考虑升学及就业两种情况,所开设的课程一要包括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内容,由于中职升入到高职后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大类中选择的专业比较分散,因此专业技能课的重心要安排为专业核心课,一般应安排600左右个学时;二是要考虑部分选择就业学生的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的技能考核内容,因此在专业技能课的学时也要考虑,特别是辽宁省推行技能考核制度,技能考核加入高考总成绩,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技能高考的考核因素,也要考虑与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的考核要求,这个部分的学时约为400个左右。
3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结合教育部的文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 “技能型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与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吻合,体现了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要有公共基础课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也人生等国家规定的政治课,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在校的四个学期中每学期安排一门公共基础课,每门课每周的学时为2。而计算机基础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办公基础课程,这个课程是一门基础知识课,在课时设置上可考虑每周两学时,开设一学期就好。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专业技能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分配比例应为2:1,由于毕业生就业的工种多为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而升学学生升入高校所学的专业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思路为:机械制图100学时、电工技术安排为100学时、极限配合与公差80学时、CAD为80学时,金属工艺学120学时。专业方向课程中,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安排为100学时,机械制造工艺安排为80学时,钳工工艺学安排为150学时,并安排3周钳工实训和2周的电工实训,最后安排1周的实训操作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以上课程设置的分析即有部分学生就业的职业基础知识,又有中职升学的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程相对弱化,主要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为学生进行单招考试及就业打下基础。
4 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可节省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大家可相互借鉴并逐步完善各种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师专业理念,启发教学思维认识,提供教学素材和文件,以此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内容,满足各种教学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4.1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
教学资源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任务,它需要大家共同提供内容,并将大家积累的经验及教学案例形成材料统一整理,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将教学资源建设任务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依据各学科的情况,确定个人的工作任务,使得资源建设分工明确,大家还可依据专业综合情况集思广益,集中整理, 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资源建设质量。
4.2 基于对口升学专业的教学建设方案
依据目前我校开设的对口升学专业分析,笔者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口升学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思路为: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考虑升学及就业两方面,根据考纲及大纲要求结合专业规范及专业标准文件,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训技能课。确定了各部分课程后,要进一步建设各课程资源素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案例、对口升学历年高考试题库、对口升学习题库、对口升学专业综合试题库、实训指导书等建设丰富、系统全面的课程资源。
中职对口升学专业课的建设需要逐步完善,并Y合每年的考纲要求及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升学及就业的需要。提高升学录取率的同时,达到培养适应企业要求新型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传统的课堂应试教学侧重于传播课本知识,通常以了解、理解、掌握某个知识点作为目标;而案例教学则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性教育观念,不仅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课本知识本身,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因其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和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案例教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难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掌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3,4]:
2.1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没有一目了然的唯一正确答案。合适的案例是成功进行成功案例教学的前提,因此必须精心选编。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既要覆盖足够多的知识点,又要有合适的规模,即具备材料典型性、信息适量性和案例适用性等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建立起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新颖独特、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创新性思维。
2.2创造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
案例教学的分析、讨论环节应在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写好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无拘无束,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只是这种氛围的培育者和讨论过程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要急于表态,又不能使他们离题太远。
2.3完善案例教学技巧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则要从配角变成主角,这是实现案例教学实质过程的关键。教师应学会赞扬、学会倾听、学会用热烈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讨论活动中去,使他们由此获得自信并感到自身的价值。
3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材料成形工艺课程是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常见工程材料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焊接成形的基本过程,并在掌握典型机械零件制造基本工艺的基础上,初步具备根据零件使用要求合理选择成形工艺以及根据工艺要求合理设计零件结构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将不锈钢保温杯作为案例教学的工程对象,从金属材料基本成形工艺入手,介绍了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情况。不锈钢保温杯作为板料冲压和焊接成形案例,其成形过程除了包括板料冲压中的分离和变形工序,还涉及材料的焊接性能、焊接工艺、焊接变形等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要求、常用冲压工序、排样和毛坯尺寸计算方法、焊接结构工艺性要求、金属材料焊接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
3.1案例题目选择
选取不锈钢保温杯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是因为金属保温杯是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较为熟知的日用品,学生平日里经常会接触它,对它的形状特征和使用要求比较熟悉(如图1所示)。另一方面,不锈钢保温杯这一教学案例具有结构简单、成形方法多样、覆盖工艺内涵丰富等特点,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产品实物的理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选择不同的成形方法,实施创新性结构设计,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善工艺方案设计。
3.2案例教学设计过程
案例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案例任务布置、学生分组实施、PPT汇报讨论、课堂总结点评、教师评分反馈等五个环节。[5]下面以不锈钢保温杯成形工艺设计为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中的具体应用。(1)案例任务布置:针对不锈钢保温杯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师提出必要的成形工艺约束条件,如保温杯外形设计要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有较强的保温功能、要方便制造加工等,使学生聚焦思考。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约束太多,以免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规定双层保温杯由外壳和内壳构成,内外壳之间设置有保温层;外壳材料为塑性较好、易成形的304不锈钢(中文名为1Cr18Ni9Ti),内层杯盖材料为聚乙烯,产品形状为简单的圆筒形,直径为Φ65mm,高度为160mm。成形后,要求保温杯杯口处没有接缝,光滑平整,无须打磨,废品率低。(2)学生分组实施:建议学生自由组合,约5人一组,确定组长、组员各自的任务和分工。通常案例教学的实施应在相应章节课堂讲授结束之后进行的,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材料成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因此可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等手段,并运用课本中所学到的冲压成形工艺、金属连接成形方法等理论知识来完成案例报告。由于案例作业的顺利完成需要团队成员间的有力配合,在集体荣誉感的推动下,各小组成员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讨论和思考,集思广益,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各小组组长将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研究成果汇总成一份案例报告。(3)PPT汇报讨论:不锈钢保温杯是一个开放式案例作业题目,无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因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如保温杯不锈钢金属外壳成形可采用冲压工艺,其主要工序依次为:落料—拉深—二次拉深—切边—卷边-抛光;也可采用正反一体拉伸成形,其工艺包括落料—正拉伸—反拉伸—焊口—抽真空—封口等。建议在课堂教学的理论课时中专门安排1个学时,请各小组组长以PPT形式汇报各自完成的案例作业。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要对工艺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概念、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及时提出质疑,同时给出改进工艺方案的合理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4)课堂点评总结:教师在评定学生课堂报告时,要注意把握学生所选工艺方法和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适当考虑工艺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即始终围绕着“以最经济的手段来生产出最合格的产品”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和讨论。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合理思路、创新方案和技术细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案例教学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指出案例报告中错误之处以及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和准确把握。(5)教师评分反馈:在课堂报告、讨论和教师点评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依据讨论和点评意见对最初完成的案例教学作业进行修改和润色。最终,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最终案例报告进行等级制评分,同时给出简要的评语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查看评语后,会进一步思考,以便提高对各种材料成形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业的自动化与电气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从而行业技术人员更应该具备较强的电工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使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相应的拓展,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地减少专业培养学时,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更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无法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目前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当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教学内容比较落后,从而使学生无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另外,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较多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同时当前高职电工电子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知识偏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只是枯燥的理论,不能把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电工电子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高职电工电子教学存在缺乏深度的问题。虽然教师也在追求改革,但往往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时的安排更改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最终导致出现教学不连贯的情况。另外,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使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但是目前存在缺乏高素质师资团队的问题,部分教师只拥有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却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结合企业工作的实际流程来教学,还是只依靠书本知识,无法掌握教学规律,不具备“双师型”的素质。
(四)教学的局限性较强
高职院校电子电工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别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但是目前高职电子电工教学的局限性较强,教师往往把教学范围局限在课本知识中,而不善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例举一些优秀的课外教学案例,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自身所学到的知识。
二、提高高职电工电子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在高职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思考、实践,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达到深化理解和认知,形成良好探索精神的目的。
(二)加强实验教学
电工电子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其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做好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用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把实验过程表现出来,因为电工电子有些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展示的,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实验过程。
(三)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好的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评价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总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评定的标准,而这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性,所以教师要采用综合法的形式评定学生,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课堂表现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该门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总结
总之,在高职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成为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职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6(2):63-64.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微课;应用
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信息化学科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并且其具有掌握信息量广泛、涉及内容多及实践性较强等特点。但从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电工电子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进而导致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为有效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为日后的电工电子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一、关于微课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点概述
微课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重用,其不但改善了以往对学习时间和场所的严格要求,还积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如视频教学方式,为学生展开电工电子技术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微课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不仅依靠于其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更重要的在于其课堂教学时间短,能够有效突出重点难点内容,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微课的教学形式还能逐渐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够互相帮助和借鉴,进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就是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不但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电工电子的理论性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已经实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但由于一部分学生自身理论性知识的欠缺,导致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在实际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他们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学校对教学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致使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全面具体的讲解,容易使学生存在理论性知识方面的漏洞。
第三,虽然现阶段的大多数学校都已加强了对信息化技术教育的重视,但在学生的实际应用阶段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完全满足学生的自身特点
大多数电工电子技术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这和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行为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并且学生认为实践操作能力比理论性知识更有意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性知识总体水平较低。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合理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充分M足学生时间自由安排的特点,再加上微课教学模式具有时间短、直观生动及重点突出等特点,因而不但能最大限度改变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理论性知识的抵触心理,还能有效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充分满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学校教学中,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能在多个专业领域得到应用,但其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且复杂,并且课堂教学时间较短,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内容进行学习是非常艰难的。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其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学生可以立即停止学习,直到将难点内容充分了解掌握之后方可继续学习,避免出现学习上的漏洞。同时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将该门学科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后全面学习。除此之外,微课教学主要是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展开,不但便于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还能对一些实践操作流程和构件展开详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综合水平。
(三)有利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师全面成长
在目前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平台,还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对微课进行制作时,不但要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微课制作,还要将重难点内容以最简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满足学生的趣味性要求。由此可知,微课教学模式不仅能推动教师对技术课程内容展开深入的挖掘,进而便于学生对其进行理解,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
四、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课前的预习应用
现阶段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学生,其积极主动性较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而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障碍,破坏教师的教学流程,不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新知识的掌握和明确。为有效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合理突出重点内容,并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为学生预留的课前预习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化,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基本的探索求知欲望,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化,否则会极大降低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在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有关整流电路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电路图讲述的基础上搭配相应的音乐背景,然后通过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电路的布线情况,以此来引导学生对电路波形进行有效分析;教师还可以增加一定难度,如将二极管进行调换,让学生针对其展开研究探索。
(二)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知识掌握方面的应用
一般教师在对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积极通过微课为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标准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其内在规律,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的观看,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学极管相关内容的知识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要借助一些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并且教师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和视频有效结合,将二极管的相关实验录制成视频,然后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更直观地展示相关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水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通常在进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时,其中涉及多个实验环节,但往往只有前排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和每个具体的流程,而后排的大多数学生则无法通过实验变化来学习课堂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有效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实验操作,进而使学生充分掌握实验的具体流程和变化,便于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例如:在进行晶体管的相关实验操作时,由于二极管等体积较小,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不利于实验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展示。
(四)微课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的复杂知识点,如果单单依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进行讲解,是无法使学生有效掌握课堂内容的,并且还会导致课堂漏洞的出现。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将学生不理解或是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以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其不但能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生动灵活性特点,还能成为提高学生电工电子技术水平的有效工具,使学生能够对电工电子技术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玲芙.中高职校电工电子课程中微课制作教学设计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5(08):30-31.
[2]葛林.微课在高职“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5(13):235.
[3]蔡红梅.微课在高职“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2016(06):150.
[4]王荣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7):99.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了本教学方案。本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与对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应用等。
一、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具体流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媒体与手段、教学环境与情境及教学评价与反思。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案
(1)设计思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从事电子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此,在课程教学思路设计上,部分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现场教学和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共性的理论认知问题,更多的则是通过在校内的电工电子综合实训中心和校外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强化实践教学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体系由单元化实训任务和综合性实训项目构成。
(2)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学习电子元器件引线加工成型与插装技术,掌握电阻、电容、晶体管、导线、开关、接插件等元器件的引线成型工艺,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插装工艺。
(3)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所有任务实施计划、人员分配、材料配置都将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咨询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任务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初步具有制作元器件引线的加工成形的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元器件插装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4)学情分析。本课程主要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要熟悉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基本电工电子知识与技能等。
(5)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加工工艺和插装要求。难点:电路的整体安装、安装时人员的配合、工具的使用、异常情况的排除等。
(6)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进行自由分组组合,原则上每组人员在3~5人。学生分工角色有组长、检验员、物料员、作业员等。
(7)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实训场地。实训工具:尖嘴钳、镊子、电子元器件若干。
2.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职业岗位角色:技术工人;行动虚拟情境:模拟电子产品生产线;设备与工具:尖嘴钳、斜口钳、镊子等。
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上课缺乏思考,考试时机械应考,成绩与实际能力不相称,有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太适合施工安全课程的教学,当面临各种新变化和背景复杂的情况时,传统的知识不能迅速转化为能力,难以很快做出决策。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首创并推广,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严密推理、判断、表达及解决问题等实际管理能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早期应用较广的工商管理案例,将实际发生的事例,包括各种确定和不确定的信息、相关意见和实施过程的商业管理及其决策过程记录下来,编写成为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推理能力。类似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教学中,搜集整理包含不同路桥施工背景、事故、隐患、问题、选项、相关意见和选择过程的管理和决策记录,形成施工安全管理案例,并用之于教学。因此,施工安全管理案例实际上是借鉴其他行业领域案例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和其他专业案例一样,目的都是通过将实际事件的典型过程科学有序再现出来,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决策处理能力。
二、促进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教学
国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质量兴教,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对个人和企业及项目都是非常有益的。路桥施工安全是交通高职路桥类专业群中重要课程之一,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的,而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施工安全课程正是从探究这些原因而展开的,而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完成事故前因后果的展示和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越显重要。安全意识是人的生存本能之一,路桥施工场面宏大,涉及材料、人员、用电、机械设备、高处作业、水上水下、季节性施工等危险因素,必须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满足现场的安全生产需要。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对职业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也有较好帮助。应当充分地消化吸收基础理论,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过他们的真情实感和高质量分析推理,促进学生综合处理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的选取
(一)根据课程内容
高职路桥类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训受行业特点影响明显。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的不足,综合考虑,提前选择,由于施工内容繁杂,案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很难在某个方面搞得非常精深,重点应是通过案例,促使学生形成安全员基本职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分析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路桥工程安全施工内容庞杂,涉及的因素多,如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房建及拆除工程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与控制;隐患排查与治理;防火与消防工作,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职业健康;安全标识、标牌等各个方面,需认真加以分析,精心设计案例内容,构建教学路径,设置问题节点。
(二)根据案例性质
公路施工现场情况复杂,从现代路桥建设开始,国内外不断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质量事故,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典型案例。案例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案例性质方面的选择上,首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在施工实践中的机械伤人事故、桥梁垮塌、触电、坠落等,要善于收集整理一些社会影响大,具有较强典型意义的案例,按照典型案例的评判和处理,对以后实践中遇到类似事件,熟悉其处理过程,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制止,为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参照。同时,对于参建单位的类似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对自己和本单位的类似行为作出预期,以规范施工中的各种行为。其次,要有一定先进性,结合当前国内推行的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和平安工地建设,对做得比较好的和水平比较高的项目加以总结和提炼,应用到教学中,既推广了先进的经验做法,又使建设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还有,案例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相当于常规的安全培训,也是正常的应该做到的一些基本要求,不需求超水平发挥,随意发挥易导致不合格品,即会诱发事故,只有按常规要求,合理操作,才能把安全生产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三)根据教学需要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师生互动的加强,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其他课程对本课程的影响也逐步有深入了解,这时候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相应的案例。重视并建成比较丰富的案例库,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运用。教师客观地点评有效地帮助学生验证解决方案的价值和引导职业技能的形成。通过典型案例素材的展示,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调动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典型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重在思路的构建与整理,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总结规律,达到迁移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鉴于此,可以选取一些操作性较强、容易找到切入点的案例素材,加以整理研究,在课堂中使用,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案例素材更贴近教学实际需要,更符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一)素材的收集和加工
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一个合适的案例供学习讨论[2],现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发达,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路桥工程施工过程素材,加工成有用的教学案例。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施工中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疑难情境或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也正因此,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课堂教学便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大量收集路桥施工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事例,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事实证明,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对学生安全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很好,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范围广泛、久用不衰的原因。联系学生周围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作为案例素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如安全用电、高处作业、季节性安全施工等。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最近的时事新闻中安全方面的事例,较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会丰富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提高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加强了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师而言也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吸收知识、增强能力,例如,央视大火案、上海大火事故。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学生通过感知材料背景,引发兴趣,才能提出问题,激活其求知的动力源泉[3]。案例教学由观看案例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引导、归纳结论等几部分组成。例如,在讲授《施工安全管理》这门课的路基土石方安全施工时,先让学生了解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再提出问题切入到讨论的案例中,循序渐进分析个案,由学生自行归纳出正确答案。例如,案例资料之一:某年5月19日下午约16时30分,土方工程公司安排王XX进行挖掘机的操作,王在没有取得场内机动车驾驶操作证、现场没有专人负责指挥,并在酒后情况下登机操作,在未确认作业区内无行人和障碍物的情况下,进行挖掘机倒行,把正在搬运钢管的水电工、电焊工压倒,造成一死一伤的事故。请根据以上资料探讨分析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讨论分析时,预先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指定一位小组长,各组在规定时间内由小组长牵头自行讨论,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汇总。然后,由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口头案例分析,评价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师生一起不断地讨论与深入分析,适度扩大讨论范围,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去伪存真,精益求精,找出符合情景要求的合理答案,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习惯。
(三)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案例教学背后的理念在于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追求[4]。经过实践,发现在施工安全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完成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很欢迎,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师在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充分准备,考虑全面、规范,治学严谨,切忌没有考量,信口开河。善于启发学生,互动质疑,逐步深入,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问,才能使得课堂氛围和谐活跃。案例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进步的过程,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应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案例教学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有利于安全技能的形成,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增强毕业生对今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加强师生合作性,进而构建和谐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经过适当的设问和课前课后的互动,反馈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寻找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制定一定的标准,对案例教学的效果的进行评价和考查,用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程序,避免机械重复,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关键词】PLC 案例教学 项目教学 整合创新 校企合作 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PLC简称可编程控制器,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在工业控制领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它通过编程的软件来实现控制,在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和高级维修电工的必考内容,许多学校开设了该课程,但面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的现状,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PLC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PLC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PLC教学过程中通行的做法是: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完全按照教材,先将PLC的全部基本指令教授完毕,然后才进入应用和实践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总是面对着一些枯燥的指令,大大打击了学习的热情,等到应用和实践环节时,之前的指令又忘记了大半。这种传统的讲授模式并不适用于PLC课程的教学。近年很多老师也提出了诸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极容易走极端,选取的案例、项目偏离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脱离学生的实际。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参加企业实习、工作的时间很少,在应用PLC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凡此种种,均使PLC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结合近几年从事PLC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
二、PLC教学方法和手段探讨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PLC的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一些现实中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研究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以案例为线索的,案例的选择是否典型、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学生参与思考、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否符合,会对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或者设计应紧抓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抽象的知识有形象的认识。以PLC梯形图编程法为例,可以选取“电机正、反转程序设计”作为案例来讲解,PLC的几种基本指令如AND、OR、ORI、OUT、END等的应用。这个案例是最基础、最典型的,但也是实践中运用最多的,通过此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掌握梯形图程序与指令表程序之间的转换,而这在传统的纯理论授课中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讲解。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优势。
PLC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另一优势在于,将一个个相对枯燥冗长且数量极大的指令的集合,融入实际案例中去,帮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PLC的编程设计。使用典型、实用的案例将知识内容实例化,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有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值得一说的是,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老师必须要制定出一个周密的课堂计划,因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是一种更为开放和变动较大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项目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利用构建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此项目的环境和驱动下,设计一个PLC程序。这种教学法通常要求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分工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从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记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的课堂活动都是围绕一个项目进行的,所以这个项目的设计必须紧密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老师提出一个项目后,学生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方法和步骤。老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进度,引导他们有效率地进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例如:设计一个控制十字路通灯的程序。围绕这个项目,学生和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面对这个很复杂的项目时,学生可能无从入手,这时老师就需要提供十字路通灯的控制的原理和编程的基本思路,然后留下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问题。当再次遇到困难时,老师要适时地点拨,解读出现的情况,然后继续思考。从教育的根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对步入社会后所需的沟通能力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都有铺垫和帮助作用。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能脱离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归根到底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三、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现在的中职学生,他们大多是初中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很多对课堂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相当一部分同学课堂睡觉、讲话已经成为常态,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盎然,学生在台下鼾声如雷。学生的学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老师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要首先考虑趣味性,让学生自觉参与进来,再步步深入,而不能让学生“闲”下来,只有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真正掌握,这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的被充分调动起来。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