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金融行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行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行业盈利模式

第1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09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1 我国目前银行业盈利现状

1.1 资产规模继续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都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截至2014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72.3万亿元,比2013年上涨了21万亿元,上涨幅度13.87%。较2013年而言,上升幅度呈现放缓趋势。

1.2 经营利润继续增长,但增速缓慢

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 548亿元。商业银行利润增幅从2011年的36.33%,经历2012年的18.96%、2013年的14.48%降至2014年9.6%,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利润增长幅度的降低与银行业2014年拨备的大量计提有关,截至2015年4月2日,已经公布的10家上市公司年报,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6%,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2014年同样保持着高盈利状态。

1.3 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 426亿元,比年初增长2 505亿元,增长比率达到29.73%。就拨备覆盖率来看,2014年4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73.66%、262.88%、247.15%、232.06%,比2013年同期282.7%、287.03%、292.5%、291.95%的拨备覆盖率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增加与2014年经济的下行有重大关联,银行作为与实体经济高度关联的行业,2014年实体经济潜在风险的暴露无疑增大了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降低,表明利润风险的加大,但根据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办法》提出的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监管指标,我国的银行资产质量依旧保持总体稳定的状态。

2 营利模式分析

作为一个利率管制的国家,中国的商业银行管制更加严格。银行主要依靠资金储蓄和贷款利差实现营业利润。我国银行盈利能力模型可以简化为:银行利润=资金规模量×资金的边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

资金规模量、边际利差、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下面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对浦发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2.1 信贷规模同比例扩增

从表1数据不难看出,银行贷款与存款分别是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最主要来源,银行的高速增长以资产的大规模扩张为后盾。资产负债规模几乎同比例上升,存贷规模也几乎处于同比例增长。信贷规模的扩张使银行通过存贷利差盈利。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存贷比为74.46%,非常接近75%的监管红线,银行将取得的存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贷款赚取利差从而实现收益的盈利模式急需改变。

2.2 高额利差是支持净利息收入主要来源

在我国,银行依靠资金量扩张通过高利差来实现盈利,在净利差主导的模式下,银行吸收低利率的存款并以高于存款利率的高利率放贷出去,以简单的操作模式带来高额利润。由于大客户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给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存贷规模在上文已分析,下面主要对浦发银行利差呈现的缩小趋势与高于国际同业水平进行分析。

2.2.1 利差有缩小趋势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浦发银行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反应了银行对成本的控制能力逐年增强。从2011年来5年净利息收益率呈现每年走低的趋势,净利差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净利息收益率的下降由多重原因造成,一方面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2012年国家中央银行首次实行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3年国家实行连续两次下调5年以上国家贷款基准利率,2014年的货币政策为“两次定向降准,扶持三农,一次不对称降息”。2012年以来,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加大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有效缓解了存贷关系紧张的局面,银行的利差也相应缩小。净利息收益率的下降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客户议价能力上升。随着市场的开放,不光国内银行竞争激烈,国外银行也参与进来,客户拥有更多选择,因此议价能力也逐渐增强,贷款利率不再完全受银行掌控,因此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

2.2.2 利差高于国际同业水平

我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近年来始终徘徊在3%左右,而日本、韩国的利差在1%到2%之间波动,过高的利差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利润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高利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前些年,国家为控制通胀,通常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存款利率没有变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银行继续以较低利率吸收存款,而准备金的提高使放贷数量减少,实体企业对贷款的竞争使得供求关系不平衡,贷款利率逐渐上升,其结果就是银行继续以约3%的低利率吸收存款却以6%的高利率放贷,致使利差水平持续走高。而2012年、2014年国家两次不对称降息对银行的利差有降低作用,也对释放市场流动性起了良好作用。

其二是我国没有完全开放的利率市场。1999年,国家通过提高存贷利差来帮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消化长期政策性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通过净利差扩大利润水平,从而冲销银行巨额坏账,帮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不得不说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有银行重组上市的逐渐深入,高利差政策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开放利率市场,导致利差水平居高不下,任凭外面狂风暴雨,银行业依然旱涝保收。

2.3 从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在成熟的金融系统中,中间业务占有比例较高,存贷业务相对较低。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仅占20%的比重。我国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下,中间业 务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浦发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所占比重仅有20.29%。但模式转型也已初见端倪。其一,中间业务发展速度较快,2014年,浦发银行非利息总收入共增长101.6亿元,同比增长68.47%;中间业务的增速均高于存贷款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其二,中间业务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提升。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一种是非传统盈利模式。

3.1 传统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下,通过低价吸收公众存款以高价贷款,获得中间利差方式进行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实现,需占用过多资本,因此银行十分关注信贷,除此之外提供的中间业务较少,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

我国银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存在依存于利率管制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过于庞大,已经与国际银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及银行的方针政策中。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存贷利差必将逐渐缩小,盈利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但同时也应注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管理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应加速拓宽主营业务,寻找新的盈利点,与国际接轨,以更好地面对市场风险。

3.2 非利差盈利模式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通过非利差模式盈利。在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中,存贷利率相差极小,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非利差盈利模式,以发展零售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和中间业务为主打。非利差盈利模式不需要占用过多资本,通过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品牌建设,推出各种银行产品,突出各类银行的特色服务内容。非利差盈利模式下银行业务多样化,包含业务顾问、金融中介、综合等。银行注重形成比较全面的金融集团,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性,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4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环境

4.1 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尽管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依然存在于我国银行体系中,但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证券市场相关业务;2010年,银监会公布《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上市银行在交易所债券交易试点工作;2014年,银行子公司试点改革与证券化试点的推行,国家在一定风险水平下,逐步放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政策的不断出台,混业经营代替分业经营也将是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创新与研发,拓展业务范围。

4.2 持续提高的经营效率

西方媒体曾一度称我国的商业银行为“技术性破产”,但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上市、资产剥离、政府注资等措施实现成功改革,至今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总体处于逐渐提高的状态,虽然2014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坏账准备的计提导致资本利润率下降,但不良贷款率还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总体而言,经营效率的提高为银行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

4.3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电子产品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网上交易,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既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又替代了大部分的银行柜台业务,为银行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经营成本。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拓宽销售渠道,是银行业盈利的重要渠道。我国银行业的暴利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经济环境,即我国的利率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利率保护政策使我国银行存贷利差比国外银行高出2个百分点,高额利差成为银行盈利的最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的开放、利率逐渐市场化对利差的影响、金融托媒对银行业务空间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不良资产逐渐暴露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目前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均给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各界都拭目以待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2]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第2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摘要】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利润实现了飞速增长,但深入探索,我们发现当前盈利模式十分单一,都是通过从利差到扩张信贷到资本充足率下降再到再融资。本文旨在使我们意识到我国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危机所在,并提出适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 盈利模式 建议

根据对我国银行损益表的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银行净利息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三是营业支出,四是准备金计提,五是税收。净利息收入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盈利模式十分单一。例如2012 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平均值已经达到 80%,然而DIV 指数却只有 0.32,并且营业利润过度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探索盈利的模式转型,基于这个前提,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我国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伴随资本监管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家具,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问题,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目前,净利息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核心,我国净利息收入规模成为全球首位。利差收入占据银行收入百分之八十的地位。

由于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利率逐步趋于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传统的资本消耗型盈利模式大多依赖于信贷的扩张,这种盈利模式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存贷款利差组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的赢利点就在于存贷款利差收入。而利息收入越高表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越高,反之,则表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银行开始逐步意识到资本消耗型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银行业处于逐步摆脱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面对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改善盈利模式,当属第一要务。由于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金少、资金灵活、基本不受经济周期限制的特点,而且中间业务能使银行业务更加多元化,因此,近年来我国中间业务已经成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我们大致将中间业务分为八类,一是银行卡业务,二是支付结算类业务,三是方面的业务,四是理财方面的业务,五是担保承诺类业务,六是咨询顾问类业务,七是资产托管类业务,另外还包括其他的中间业务。

为什么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如此紧迫如此必要。究其原因,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资本监管约束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三,过度同质化竞争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四是其他因素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由于传统的信贷收入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间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从而扩大信贷规模,但是信贷扩张耗用的资本越多,对资本充足率的威胁就越大。银行处于满足资本充足率、逃避监管与扩张信贷增加盈利收入的双重压力之下。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局面。银监当局的资本监管只能尽力控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而不能对盈利模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通过调整杠杆比率,缩小过快扩张的信贷规模,同时通过细分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途径和调整不同行业的风险比例,使银行能够更好的按照国家政策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资本管理办法的应用,将会严重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的加快。观察利率市场变化的整体趋势,中央银行在引导和宏观调控利率,促进市场机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开放贷款利率管理制度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推进,我国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现有的单一利差盈利模式带来利率风险,并迎接新的挑战。随着利率进一步市场化,银行盈利模式也发生变化。一家银行很容易去模仿其他银行已经提供的一种产品,甚至是一种服务。由于产品是极其容易被模仿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银行业服务的同质化特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并不完善,并没有完全跟随市场化的脚步。每家银行都不注重零售业务的开发,主要选择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且都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像私人银行、私募股权、资产管理等富有创新型的中间业务很少涉猎。银行业内部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商业银行具有独特性,它是特殊的经营货币的企业,更应当追求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及多元化。逐步实现商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增加其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另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创新,信息技术和文化因素等都对银行业务结构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变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商业银行转型现有的盈利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首先,要树立资本约束观、树立长期绩效观、树立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观,从而使观念发生转变,重视发展战略的转型。在发展战略层次上,应该推进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战略转型。其次,要增加对中间业务的投入,多使用创新思维指导,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创新和租赁业务。总之,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第三,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客户需求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得服务,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利用品牌特征对自身进行定位。第四,要以盈利和竞争两方面为目标进行考虑,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牛得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曹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第3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0-006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0.14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1]。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因此,利差盈利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中国银监会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中央己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的开闸,大大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面对新的变化和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不断确立新的盈利机会。

(一)公司业务的机会分析

1.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规模和地位决定了仍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全面的金融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型企业客户中收益超过1万亿元。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向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转型,其重点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加大作协力度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个性化金融方案的定价能力。

2.对于中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定价能力较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型企业本身也潜力巨大,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预计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型企业的收益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中型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因此,要针对中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风险政策、方法和工具。

3.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对象。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向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适合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工具,避免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后的客户流失等。

(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1.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服务渠道和模式的变革。2013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是未来银行的必争之地,其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高精准营销能力,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提高快速迭代创新能力,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等。

2.私人银行客户以其高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财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较去年增加了82%。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隐私保护、投资理财等特殊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越来越重要,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信贷也发展较快。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吸取以往部分产品资产质量不高的教训,找准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熟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等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3年末,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0.24万亿元,理财产品来源广泛;保险业资产总额、托管证券市值及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8.29万亿元、15.36万亿元、10.91万亿元,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因此,构建资产管理平台,有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尤其是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提高在资产托管和养老金等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

2.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海外银行和小型银行提供拆借、清算、支付、现金管理等服务,预计到2015年,金融机构客户将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贡献45%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收入。应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梳理和整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资源,研发和优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适应高效运作和频繁交易等要求。

3.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内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在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相关的结算量将达到9万亿元;在人民币清算服务上,未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将在境内进行最终结算;在人民币交易上,资本项目的放开必将诞生人民币在案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创新服务和产品,提前谋划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推动盈利模式转型的措施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定价能力,促进交叉销售;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同时拓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

2.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将其作为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银行对中型企业的定价优势,不断提高中型企业客户的贡献度;创新中型企业信贷和风险政策,完善风险工具和手段,抓住中型企业关键风险点;帮助中型企业转型,立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部分投行业务,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3.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向零售化和批量营销转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充分借助政府、协会、产业群等优势,引入风险池等缓释手段,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围绕小微企业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协助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在成熟期拓展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二)加快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银行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信用媒介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服务理念上,从产品销售向财富规划转型,实现“融资”与“融智”并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嫁接零售、对公和资产管理等渠道和业务,促进交叉销售。

3.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机会。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变化,充分把握消费金融需求,科学分析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分期等产品的风险及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我国整体风险水平为标准,各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清晰、一贯地加以传导,并维持和谐稳定局面。

2.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客户和产品的风险策略。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制定相应的授信、审批标准。

3.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提高全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加快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1.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

2.积极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养老金、个人及私人银行等各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发挥集中运营的优势,充分调动保险、信托、基金等子公司的作用,并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及管理平台,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资产供给。

3.研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整合本行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能力,不断优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应监管要求的变化。

(五)加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1.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为主”,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2.确定产品创新的重点。牢牢把握国家经济转型主脉,充分发挥整合与联动的优势,全力抢占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链式金融等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加大小微企业、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战略新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3.建立有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相关职能机构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级行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产品研发和需求驱动相结合的创新责任体系。对于重大产品研发,组建银行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加大产品创新激励力度,加强产品创新队伍建设,培育以鼓励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产品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第4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问题及导致原因

(1)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经营范围较狭窄,业务品种不够丰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些筹资功能强且操作简单的业务方面,技术含量不够高,其经济收益也不够高,对于中间业务产品的实际利用率较低;

(2)业务规模与收入水平偏低。根据一般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会占到全部业务量的一半左右,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一半。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中间业务较早,业务量也较大的中国银行,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只占到总业务收入的百分之十几,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模式就是利差型,而这与现代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盈利模式的技术含量不高。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商业银行,他们开发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开辟了更多的机遇。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相对较少,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高而盈利潜力巨大的中间业务更是发展较少,还有些具有高收益和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也发展较为滞后,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还没有涉足其中;

(4)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型盈利模式为主,因此,它们的非利差业务开展就较为滞后,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尽管说有些商业银行也会开展非利差业务,但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让非利差业务成为了传统利差业务的推动手段。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既得利益而盲目扩大发展规模,反而让银行的创收能力下降。

究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状况和问题,就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储蓄市场,我国居民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到银行里去存钱,这就使得我国居民储蓄率往往居高不下,而这又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利差型盈利模式的基本条件。

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1)资本约束性不断增强。2010年12月颁布的《巴塞尔协议III》中重新界定了资本的概念,并提升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监会也根据此协议提出了我国对于资本的监管要求,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5%和10.5%或以上,最低的杠杆率为4.0。那么,我国商业银行要想符合这样的资本要求,就必须增加资本或减少风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它的融资压力非常大;

(2)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同质竞争较为激烈,它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较为类似,缺乏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尤其还在盈利模式方面更是惊人的雷同。因此,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不断扩张发展规模,反而忽略了应有的战略发展规划。加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这也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

(3)社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我国不少小微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它们很多都不得不转向了民间融资。事实上,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融资增长率明显高于银行贷款增长率。这就使得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大大降低。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尽快开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金融业务产品,以更好的应对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具体路径

(1)促进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这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不同企业客户的时候,应该要做好盈利模式的相关转型。首先,面对大型企业客户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重点发展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业务,并为它们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并以这些大型企业客户作为核心,不断开拓更多的上下游客户,尤其是要为大型公司金融产业链上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人客户提供发展的机会。其次,面对中型企业客户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管理,让银行在这些中型企业客户中发挥出应有的定价优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完善信贷与风险政策,为中型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工具与政策支持,并且也应该为中型企业转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解决方案。此外,面对小型企业客户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引导这些小型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模式,并充分发挥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优势,提高小型企业的风险抗衡能力,还可以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来为小型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最终促进小型企业的健康成长;

(2)促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在转变与创新自己的盈利模式的时候,就应该借助于银行自身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有机融合在一起,还可以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让用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随时随地的应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其次,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转变自己的金融服务理念,不仅要做好产品销售工作,还需要向财富规划方向转变,把银行融资与融智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尤其是扩展其服务的范畴与品种。当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私人客户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综合平台,不断帮助他们实现资产增值。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牢牢把握住消费金融需求,科学且合理的分析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机会,尽可能的防范各种金融欺诈和违规使用风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观念,制定面向客户和产品的风险应对策略,并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3)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与产品创新能力。首先,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己的资产管理能力。这就是说,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状况来建立一个合适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运行模式,并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来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风险计量模型,从而加快对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大大提高自己的风险应对效率与效果。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打造一个资产管理平台,以更好的应对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尤其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积极拓展银行的金融业务,让银行的资产供给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化。当然,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成立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以完善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其次,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创新能力。这就是说,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较为明确的产品创新策略,以差异化作为产品创新标准来提升金融产品的内涵与价值。在确定了产品创新规划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产品创新的重点,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当然,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一个利于产品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从而在银行内部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金融产品创新责任体系,并加大对产品创新的激励力度,真正在银行内形成一个较为浓郁的产品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曹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第5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一、文献综述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电子化和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全球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变革。面对日渐萎缩的传统业务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银行业出现了强化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即通过外购、外包、合资及合伙经营等形式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并在银行内部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实行机构重组。指导性理论之一是由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他把企业看作一个由若干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价值链,认为仅有一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创造价值,企业应不断强化这部分价值创造活动以提升竞争优势[1]。价值链理论经历了从顺序式到网络式,从以利润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物质生产到信息技术运用的演变过程,其实质在于最大限度缩短与客户的价值链条,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指导性理论是兹维.博迪和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提供的主要功能本质上是客户所需要的基本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过是实现这些金融功能(服务)的载体,哪一种组织结构在提供某一金融功能(服务)时具有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竞争优势,就由哪一种组织结构承担。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向众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批量交易,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应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多功能的“服务中介”转型[2]。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一些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进行了研究,初始的研究着眼于银行组织内再造[3]。随后逐步转向银行组织之间的再造研究[4]。一部分研究则从收入结构变化分析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欧洲央行对欧洲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持续跟踪[5],蒂尔曼剖析了过去1/4世纪所发生的结构性金融变迁,全面探讨了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盈利的模型与实现路径[6]。姜建清对比了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收益结构,提出了国内银行收益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7]。上述研究从多个层面对商业银行业转型提供了借鉴,但个案研究较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难以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迁进行系统解析,探寻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有益启示。

二、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演变(1934-2010)20世纪以来,美国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非利息收入从1935年的32.87%下降到1963年的7.04%,此后一直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35.77%,随后基本稳定在31%左右,整体上呈现“U”型变化趋势[7]。加上30.58%的其它利息收入,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2%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1.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构成变动情况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构成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贷款和租赁利息以外的其它利息收入占比的快速提高。1934~1987年,其它利息收入占比从20.78%稳步增加到27.21%,此后快速提高,并在1997~2001年超过贷款和租赁利息收入(1999年最高达64.14%),然后逐步回落到2010年的44.32%,见图1。其它利息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是在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的基础上,1969年增加了购买联邦基金及回购的证券利息收入,1976年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利息收入,1984年增加了交易账户利息收入。上述变化反映出投资利息收入已经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见图2。

2.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构成变动情况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对存款账户收取的服务费用,例如维持费用、活动收费、管理收费、透支收费、支票证明收费、抵押贷款服务费用加上其他费用,包括提前还款贷款费用、后期收费以及分期付款许诺的费用等。这部分占比从1942年的20.10%最高上升到1963年的41.65%,随后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16.37%。另一块是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出售资产产生的收入、办公楼的运营、房地产的投资、租赁收入、交易资产实现和未实现的盈余。这部分收入一直是非利息收入的主体,中间有所下降,近几年占比约83%,见图3。贷款和租赁利息收入对应传统融资业务。其它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对应银行新兴的投资类和服务类业务,其与总资产之比反映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总资产比例从1944年的0.37%上升稳定到2010年的1.8%,见图4。从绝对值增幅看,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259.80倍,非利息收入增长463.75倍,显示中间业务不仅增速快,而且增长稳定,已经成为美国银行业重点开发的业务之一。从三项业务构成看,投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之和已经接近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美国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脉络十分明显。

3.美国银行业营业费用构成变化情况商业银行能力的另一决定因素在于成本,对收益结构的分析还要考虑到管理费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所得税等营业费用因素,又称非利息支出。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营业费用构成比重变化较大。1951年,雇员和职工福利占比达到最高49.23%,其他非利息费用占比先降至1981年的7.61%,后一直缓慢上升。其他利息费用占比在1950年降到0.35%低点后一直缓慢上升,在1972年首次超过10%,2006年达到16.49%,后缓慢下降至7%。办公费用占比整体稳定,从10%以上降至以下,见图5。上述营业费用结构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美国银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的历程。2010年,美国银行业其他非利息费用占比36.12%,雇员和职工福利占比34.92%,存款利息费用占比12.67%,办公费用占比9.02%,其他利息费用占比7.27%。为全面分析银行经营成本的变化,我们计算出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贷款损失准备占总资产的比率进行比较。利息费用比率曾下降到1944年的0.15%,后快速上升到1981年的8.37%,随后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0.74%,非利息费用比率也曾下降到1945年的0.83%,随后缓慢上升,最高达到1993年的3.77%,随后缓慢下降到2010年的2.97%。除了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时期,贷款损失准备比率一直保持大多维持在0.5%左右的水平,见图6。1994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比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美国银行业的成本控制取得了很大成效。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概括了银行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变化,集中体现了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里奥M.蒂尔曼(LeoM.TiLman)对此作了总结[6],他认为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动态的风险控制,是一种以资产负债收益差为基础的静态“利差交易模式”,其经营绩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经济绩效=资产收益-负债成本+费用性收入-费用性支出-资本成本在动态化的风险世界中,经济绩效是资产负债表套利、资本性投资活动、系统风险、收费型业务、成本控制以及资本成本最小化的共同结果,其盈利模式是考虑动态风险控制的“风险经营”模式,其风险经营绩效可以概括为:经济绩效=资产负债表套利+资本性投资+系统风险+收费-费用-资本成本美国银行业的收益结构中,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收入占比上升,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占比下降,充分验证了其盈利模式从传统“利差交易”模式向动态“风险经营”模式转型的发展历程。

三、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链解析

1.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迁的原因与主要价值驱动因素银行收益结构变化展示了银行盈利模式变化的结果,但没有揭示变化的原因、方式以及变化的过程。为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到企业层面,对其内部的资源配置环节即价值链构成及变迁作进一步分析。波特认为,各个业务环节的最终价值贡献度不同,企业应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并聚焦于优势环节,以提高核心竞争力[1]。近百年全球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演化,金融市场成为金融系统核心,新兴金融机构不断崛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金融价值链不断裂变与聚合,银行业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被挤向了专业化分工的一角,银行业急需找到自己的职能定位。美国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审时度势,聚焦主要价值创造环节、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价值链变迁史。初期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商业银行的不断成熟,往往来自于主动的调整和设计。其变迁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包括:

(1)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价值创造的根本性决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银行资金来源增加,企业和个人仅有简单的银行存贷款需求,银行收入以利息收入为主。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增加,风险因素增加,服务多元化和需求升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相应增加。经济周期、行业兴衰也对银行的资金投向有着深刻影响。

(2)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风险因素不断增加,顾客对银行多元化服务需求增加,会提高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银行金融投资的利息收入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往往伴随竞争加剧、优质客户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引发的融资成本上升,将加大银行的经营压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

(3)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会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取得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使银行提高低资本消耗业务的比重。为规避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活动的限制,商业银行也会不断进行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将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

(4)科技进步的应用。银行业是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最多、最密集、最早实现信息化的行业之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有助于银行增加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拓展网络市场,提高服务深度,使银行向社会服务、信息服务、经济预测服务拓展,成为综合金融服务中心。银行收入将从存贷利差为主向金融服务收入为主转变。

2.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及其价值链演变的阶段特征根据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收益结构变化,可以把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及价值链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多元经营时期(1933年以前);单一经营时期(1933-1982);全功能经营时期(1982至今)第一阶段美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1933年之前)20世纪初期,美联储成立,主要是管理货币供应,并未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为支持州立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各州放松了对州银行的法律监管。而《麦克法登法案》则支持国民银行在信托、房地产投资、参股保管公司等方面进行竞争。因此,除在外地开设机构受限外,美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利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基本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品种从少到多,业务范围由窄变宽,业务规模从小到大,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助长了股市泡沫,催生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简单的客户服务。筹资业务环节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行银行券,资产运用环节主要是短期自偿性(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客户服务主要提供货币兑换和支付清算,兼顾少量的贴现、租赁和简单证券业务,管理简单,风险易于识别。这一阶段,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主要体现在基于银行信用的货币兑换和支付清算,以及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的风险控制。第二阶段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30年代大萧条至20世纪80年代)危机期间,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倒闭,为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随后出台的Q条例禁止银行对支票账户给付利息,对定期存款利息也施加限制。严格的管制极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与储贷机构的市场争夺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变身单一控股公司、增设海外“空壳”分行、发放存款奖品等措施拓展业务,其净经营收入与资产之比于1960年达到了顶峰,随后连续10年逐步降低。迫于内外部压力,美联储1970年放开了大额定期存款和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这一阶段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负债管理和产品创新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旺盛,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银行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为以尽量低的价格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同时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坏账损失率,获取最大化利差收入,负债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宽对盈利目标的实现变得至关重要。第三阶段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今)1980年以后,美国取消了对存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法》,允许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联合经营,允许国民银行从事财产保险,美国商业银行正式步入全能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全能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营模式。筹资业务环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迫使商业银行加大外源融资,同时注重不同风险权重的资产配比,加强表外业务创新和与“影子银行”的协作。负债来源中,同业拆借等主动性、批发类负债大幅度上升,负债保有成本降低但稳定性减弱。资金运用环节:由于采用经风险调整的资金成本计算法,衍生产品以及投资、并购等高杠杆、高收益类资产配置大幅度上升,盈利模式也从利差收入为主向收入多元化转变,非贷款性利息及非利息性收入占比迅速上升。风险管理环节:一是从单一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管理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二是采用VaR(ValueatRisk)和CAR等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多种量化风险管理工具来识别、衡量和检测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管理。由于实行高杠杆率混业经营,风险管理成为避免和减少损失,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收益的主要增值活动。

渠道建设环节:一是大规模跨地区、跨国并购,扩充服务网点和客户数量,实现规模效益。二是突出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提高渠道综合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三是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自助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四是建设专家型营销团队,与其它销售渠道自由、有效结合,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式金融服务。顾客服务环节:一是实施差异化客户定位,服务于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并获取最大收益的客户。超前研究客户需求和消费心理,评估可能的增值机会。二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并深度挖掘客户信息、交易习惯、消费偏好等数据,对客户价值进行分类,开发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从“融资中介”转向以专业化方式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服务中介”,从客户端获取最大综合收益。辅助环节:基本活动效率与价值的提升,必须获得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辅助活动的支撑,“后台”活动日益“前台”化。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了矩阵式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强化以业务模块为单位的垂直运作管理,同时兼顾纵向与横向双向联系,增强了市场专业化、一体化营销的功能。二是依托信息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减少无效劳动,集中后台支持,集成并挖掘信息,缩短服务与客户的距离,提高客户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建立了以经济资本、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统筹兼顾速度与质量、平衡收益与风险,加强对经营发展的长期激励,推进风险防控,提高盈利水平。

外部价值链环节:一是大银行通过并购建立金融控股集团,打破不同金融行业间的界限,将业务扩展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各个金融领域,并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全能银行成为主流模式。二是中小型银行专注于打造某一金融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参与客户价值创造,商业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分享更多收入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一阶段,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日益庞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经营模式分化明显,银行价值链呈现差异化、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变革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实现了长达20余年的金融繁荣,但其中的风险也不断积聚。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业过度杠杆化和无限制创新的危害,对通过承担高倍率风险谋取“超额”利润的盈利模式提出了质疑。危机爆发后,各国均采取更为保守的方式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对其实施更为严格的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要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了更加严格的银行运行监管规则大纲,提高资本的质量,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并积极推进实施新协议。顺应监管体制和规则的变革,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及内容,谋求建立合规、安全、高效的盈利模式,其主要内容是聚焦核心价值环节,打造基于风险经营的业务模式[9]。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和价值链的变迁历史为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趋缓,货币政策各异,资本监管标准提高,金融脱媒加剧,客户需求分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发展方式、经营模式和价值链将难以为继,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美国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价值链的重构与创新,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1.突破金融机构发展观的束缚,向全功能金融机构发展观转变传统金融机构发展观是在各机构功能既定的前提下,以现有产品为中心,研究其价值链的优化,这种静态思维很难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发展方向。而金融机构功能发展观则认为各机构功能随竞争优势不断变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究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空间,提出了商业银行向全功能金融服务转型的方向。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就是顺应历史潮流从单一功能向全功能转型的典型案例。在金融系统复杂化、范围全球化、分工专业化、监管严格化的新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突破“建网点、拉存款、放贷款”的传统思维,突破存、贷、汇的传统功能,向提供全功能金融服务转型。“全功能”不是“全能”,要破除全功能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限扩大组织规模的认识误区,在金融服务价值链的裂变中科学定位,聚焦于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价值环节,将非核心价值环节外包,通过内、外部价值网聚合金融服务价值链,借助协同效应提高金融服务范围和效率,巩固和强化在细分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建设国际战略同盟,争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在目前分业经营的特定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全功能”的经营理念,积极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持续而广泛的业务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

2.聚焦核心业务环节,提升传统业务风险绩效商业银行服务资源有限,必须明确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聚焦于核心业务环节,依据风险绩效对业务活动环节进行优化重构,

强化最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分配和增值过程,提升盈利水平。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特殊发展阶段,间接融资仍是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的主渠道,传统息差收入仍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下,商业银行应建设多元的资本补充机制,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本消耗,追踪社会资金流向,积极扩大零售负债与消费信贷业务的规模。虽然在短期内零售负债付息成本较高,消费信贷定价水平不高,风险绩效不明显。但从长期看,二者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开拓新业务成本低,可支持的长期资产运用比率高,可协同使用的外部合作渠道广,风险绩效较高。美国大型银行80年代以后不断并购消费零售及消费金融机构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与此同时,顺应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商业银行要主动进行前瞻性信贷结构调整。一是逐步减少过剩产能、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信贷占比,提高传统工业改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制造业的占比,大力支持设计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软件业、科技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业的发展,逐步提升医疗健康、休闲、旅游等消费升级行业的所占比例。二是合理安排大、中、小客户结构,重点配置服务于大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受益于财富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小企业。

第6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 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 23 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第7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1.Kickstarter

创业创意:Kickstarter帮助艺术家和其他创造性工作者获得资金,创造性工作者只需描述自己的项目,设定融资目标,并为小额出资者提供特定的回报即可。

盈利模式:Kickstarter对所有成功的融资收取5%的费用。

2.Etsy

创业创意:Etsy是一个帮助用户买卖手工艺品和艺术品的在线市场。

盈利模式:Etsy对于平台上展示的商品收取一定费用,并对每笔交易收费。

3.Foursquare

创业创意:Foursquare帮助用户通过手机记录他们前往的地点,例如酒吧和饭店,并与好友分享。

盈利模式:目前该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与商户的合作以及应用内置的广告。

4.AppNexus

创业创意:AppNexus是一个购买网络广告的门户,使广告主可以随时监控并调整广告营销活动。

盈利模式:该公司已获得许多人才和大笔资金,这表明外界对该公司看好。

5.SecondMarket

创业创意:SecondMarket是一个非现金资产的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交易各类金融衍生品,例如担保债务凭证、抵贷款支持证券和破产债权。

盈利模式:SecondMarket对平台上的所有交易收取手续费。

6.Stickybits

创业创意:Stickybits是一款移动应用,通过条形码帮助用户将媒体与实物关联起来。用户可以使用iPhone或Android手机扫描任意条形码,并在Stickybits上将文本、语音和视频与该条形码关联起来,当其他人扫描该条形码时,将会看到这些媒体内容。

盈利模式:Stickybits最初销售带有条形码的贴纸,预计未来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例如将平台授权给企业使用。

7.Hunch

创业创意:Hunch是一款推荐服务,相对以往的同类服务能够给出更大的推荐范围。例如,Netflix根据用户欣赏电影的品味向用户推荐其他电影,而Hunch则就某些主题向用户提问,根据这些数据向用户推荐任何领域的产品。

盈利模式:Hunch目前主要是一个购物搜索引擎,但是其背后的技术可以提供给第三方使用。Hunch对于自己的用户非常了解,因此可以开展一些目标性很强的品牌营销活动。

8.HotPotato

创业创意:HotPotato帮助用户实时讨论当前发生的事件,就像是一个带有频道的Twitter,不同频道针对特定的、时效性较强的主题。

盈利模式:HotPotato可能有多种盈利模式,最明显的是提供广告服务。

9.Boxee

创业创意:Boxee开发免费软件,帮助用户在电视机上观看网络视频。

盈利模式:从今年夏季开始,内容者可以在Boxee上销售视频。

10.Kikin

创业创意:Kikin提供浏览器插件,根据用户的本地设置来订制用户的上网体验,当用户进行搜索时,Kikin将提供来自用户收藏网站的搜索结果。

盈利模式:Kikin将通过与内容提供商合作来赚钱。

11.Fluidinfo

创业创意:创始人特里・琼斯希望提供一个供全世界人编辑的数据库Fluiddb,这一数据库中的条目可关系到任何方面,包括人物、公司、地点和产品等,任何人都可以编辑这些条目。

盈利模式:该平台首先关注开放性,同时将通过对大规模商业性使用收费来获取收入。

12.OneWire

创业创意:OneWire是一个新型的职业网站,专注于金融业。它面向招聘人员,提供结构化数据和简历转送系统,确保金融业的任何空缺职位在数天内就能招募到合适人才。

盈利模式:OneWire向招聘人员收取每授权1.5万美元的费用。

13.Square

创业创意:Square帮助用户通过手机接收信用卡付款,其产品为一个小型刷卡机,通过耳机接口与手机连接。

盈利模式:Square希望通过对交易收费来获得收入。

14.AdSafe

创业创意:AdSafe使广告主可以确保广告不会出现在具有侵犯性或是不恰当的内容旁边。大部分广告公司都会对广告投放位置进行审查,但是AdSafe可以将这一过程自动化。

盈利模式:AdSafe将收取服务费。

15.MyNines

创业创意:MyNines聚合了来自样品销售网站的商品,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MyNines到目前为止表现良好。

盈利模式:消费者在这个市场的支出越来越多,这一行业利润丰厚,因此这样的中间机构拥有生存空间。

16.OMGPOP

创业创意:OMGPOP是一个休闲游戏网站。

盈利模式:OMGPOP通过广告、游戏内商品和付费账号来获得收入。

17.BuzzFeed

创业创意:BuzzFeed是一款流行趋势聚合服务,通过一定的算法和人工编辑来挑出网上流行的内容。

盈利模式:BuzzFeed主要通过广告获得收入。

18.Stackoverflow

创业创意:Stackoverflow是一个“针对程序员的合作编辑的问答网站”,有风险投资家表示,该网站已成为许多程序员首选的求助来源。

盈利模式:该网站完全由广告支持。

19.MakerBot

创业创意:MakerBot制造“3D打印机”,用户可以设计并下载3D物体,MakerBot的机器随后可以用塑料“打印”出该物体。

盈利模式:MakerBot的机器售价75美元。

20.SpeakerText

创业创意:SpeakerText为YouTube视频片段提供能完全整合至视频内的文本,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文本来定位视频时间,并针对感兴趣的视频时间点创建链接。

第8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银行业高利润背后存在隐忧

隐忧一 收入单一,盈利模式过分依赖于存贷利差。从已经公布年报的大型银行利润来源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其中净利息收入的收入贡献率达66%,靠政策吃饭、靠扩大规模取胜的路径没有根本转变。

银行业盈利模式过分依赖于存贷利差弊端非常多。首先,容易造成银行业信贷盲目扩张,为未来埋下巨大风险隐患。在存贷利差对利润约束过强情况下,银行会不顾一切盲目放贷,超负荷经营,追求利差收入规模化、最大化。这就使得资本约束面临压力,从而又驱使银行到资本市场大肆融资。这实际上是两头扩张:这头信贷扩张,那头资本市场扩张。其次,内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自觉不自觉地挑战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底线。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大力回笼市场流动性、紧缩商业银行内部过剩头寸是重中之重。但是,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盈利,使得其把放贷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这与央行货币政策方向相悖。这几年银行盲目放贷现象始终难以管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

隐忧二 中间业务虽有大幅增长,但可能向实体企业转嫁成本。中间业务收益占整体收益不到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以上。就连这不到20%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不是那么令客户心服口服。因为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大部分是把原先就不收费也不应该收费的项目硬性变为收费项目,比如银行卡异地、跨行存取款手续费,结算转账手续费等,而不是像发达国家银行那样在给客户提供理财增值服务基础上收取客户一定佣金,从而实现双赢。

大银行在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下可以获得收益,在金融机构转型时可以获得中间业务的小银行头寸拆借等新收益,恐怕还有强行向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贡献”。目前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常见的情况是将部分利息收入转化至“顾问及咨询费”科目。这些表面上的顾问费,实际上是银行掌握贷款定价权下的摊派。

隐忧三 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模式造成的,已经出现不可持续的迹象。依靠存贷利差取得高盈利,实际上是2009年、2010年盲目放贷、大举放贷的结果和反映,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粗放式放贷促成的。随着中国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大举放贷出现较大冲突,再依靠盲目放贷增加盈利可能性不大。然而,盈利的另一大支柱――中间业务也不容乐观。依靠过去把一般服务手段、结算手段等作为硬性对客户收费的模式,已经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再增加这种“无端”收费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依靠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理财产品的能力不足,即使提供了一些产品也不断出现让客户亏损、使得客户投诉四起的状况。再者,央行货币政策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市场预测央行还将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商业银行已经高达20.5%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而且直接影响银行资金运用,影响盈利水平。最后,房贷是银行最为稳定、最主要的盈利点之一,而现在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使得商业银行嘴里的这块“肥肉”正在变小。

隐忧四 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不容乐观。2009年、2010年大放贷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将从2011年开始暴露,特别是房地产调控使得一些房贷质量可能下降,甚至出现不良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正在暴露等。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可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而造成此前银行一窝蜂式放贷的风险越来越突出。

同时,各行低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坏账风险,再融资之后对风险控制过于自信。按照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率69.4%,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各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面临压力,在如此漂亮的年报背景下,派息率同时下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均拟下调2010年派息率,以便充实资本。

流动性派生超高利润不可持续

3月29日央行放量发行990亿元一年期央票和1000亿元28天正回购等,并未使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陡峭,反映出正规金融市场流动性充盈。与其相悖的是,最近招商银行等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短期理财产品,却发出了不同的信号。而事实上,当前“蜗居”在银行的流动性成色并不“纯洁”,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正在成为存贷款的循环衍生体,既加大自身的流动性杠杆风险,又使银行面临业绩虚增之困惑。

一方面,当前货币市场短期流动性宽松并不能遮盖整体正规金融市场流动性紧俏之问题。另一方面,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内正规金融市场,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实现,而商业银行借助信贷进行信用创造,受到了自身存款规模、法定资本充足率、贷存比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限制,并不可能出现无限创造信用货币的情况,但却可能出现如银行商业票据空转的隐患。

事实上,各类金融危机无不都源自流动性风险,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源自流动性危机。因此银监会早在2009年7月就要求固定资产贷款实行贷款人委托支付的发放模式,即借款人从银行借款不会直接打到借款人账上,而是银行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方,以规避这种存贷款空转问题。遗憾的是,借款人的交易对手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方交易来规避,从而使贷款人委托支付手段无法有效防范存贷款空转问题。

第9篇:金融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理财机构 盈利 第三方

1.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现状

在理财市场中,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任何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中介理财机构或理财顾问。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向客户销售任何理财产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为客户分析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并判断所需的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这种理财规划服务包括投资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税收规划、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方案。简言之,第三方理财机构就是“只卖规划不卖产品”的金融服务机构。

从各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来看,其利润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专业理财规划及咨询的收费;二是会员制服务的收费;三是推荐产品实现利润的分成;四是从供应商处获得销售佣金。其中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之为后端收费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第四种方式则称为前端收费方式。

我国在2003年前后形成了第一批第三方理财机构,但直到2010年诺亚财富(NOAH)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我国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才真正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盈利模式来看,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对客户直接收费的后端收费方式不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都采取从供应商处收取佣金的前段收费方式。与供应商分享佣金的模式对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是最务实的选择,其原因很多,本文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1.1目前国内前端收费市场相对较大,第三方理财机构很少能够并且愿意放弃这块大蛋糕。出于生存压力,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还不能将目标客户只限定在高净值人群,必须要广撒网,急速增加客户数量。而当客户群定位越低,客户对理财规划的要求就很容易变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由此使得后端收费的市场越来越小,同时造成对前端收费模式的严重依赖。

1.2目前中国理财客户的理财收费意识还很保守,很难理解和接受直接向自己收费的方式。对于很多中国客户来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理财规划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先收费、再服务”的阶段。要想让客户在看到实际理财成果之前付费,还需要理财机构本身实力的不断积累和自我证实。

前端收费的单一盈利模式直接的后果是让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沦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机构,这对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弊端在于使其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即能提供的独立性、综合性、个性化的专业化理财服务。首先,前端收费方式非常依赖供应商的合作意图,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供应商不愿合作,第三方机构就可能马上面临销售额下降、客户流失的风险。其次,以佣金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难免使第三方理财机构丧失其独立性,不利于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自己的市场品牌。总之,前端收费的单一盈利模式对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2.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如果说在2003年以来的发展初期阶段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采用前端收费的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理财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第三方理财机构不但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盈利模式转型挑战,而且迎来了难得的盈利模式转型的机遇。

2.1中国财富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使第三方理财机构将服务高净值客户群作为市场定位成为可能。从财富市场总量看,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统计,2012年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①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简单估计,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将迎来的是一块8万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蛋糕。从潜在客户群看,2012年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270万人。②而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12年中国的富裕阶层人口(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为20000美元)已经达到1.2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富裕消费者”总人口将达到2.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0%。③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不具备网点多、人员多、客户多的优势,因此从理论上说第三方理财机构只能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去服务那些能够带来更多利润的高净值客户,这才是其在竞争激烈的财富市场上的立足之策。但长期以来因为生存压力,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客户定位较低,严重依赖提供“产品”而非提供“服务”。无疑,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迅速增长趋势为第三方理财机构重新调整市场定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

2.2供应商渠道力量的强势发展不断压缩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空间。经过几年井喷式的增长,2012年我国的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出现了较大程度业绩缩水。这首先是由于供应商下压佣金率。其次,由于供应商把控着产品来源,第三方理财机构所扮演的主要还是销售渠道的角色,尤其近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理财迅猛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信托业近几年的崛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信托产品销售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销售机构注册已近万家,其中比较活跃的至少有1000多家。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一方面信托公司将更牢地把握理财产品来源,另一方面其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这个销售渠道的依赖将越来越减弱,这无疑对严重依赖信托产品分销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造成釜底抽薪的生存压力。这也将成为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加快改变盈利模式的根本动力。

2.3各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不光是信托公司,券商、私人银行也迅速跟进参与中国的财富市场,展开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竞争。截至2012年,5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一直被视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定位非常明确,即为高端客户提供专属服务,而银行的品牌和信誉是最大的竞争力。

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不能尽快转变目前单一的前端收费盈利模式,依然严重依赖分销佣金收入,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无法提供真正的独立、专业、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规划服务,则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必将式微。

3.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转型策略

盈利模式一般是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要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行实现。但从目前的紧迫性和现实压力来看,拖延转型就会错失良机。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的转型至少应该尽快采取以下转型策略:

3.1实现清晰的市场定位。既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提供的独立性、综合性、个性化的专业化理财服务,那么其市场定位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即提供“产品”,而应该清晰地定位于为客户提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化理财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3.2转变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服务模式还是以“顾问式”理财为主,即为客户制定理财规划和方案,这样的服务方式其实和“保险人”或“银行理财顾问”式的服务并无本质区别,无法体现其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如果第三方理财机构能够在现阶段抓住高净值客户,则其服务必须要逐步向一对一式的“私人理财管家”模式转变,即不但要为客户量身定做理财规划,还要能够解决其家庭的特殊理财要求,如遗产安排、家族避税等,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3提高理财人员综合素质。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销售,轻规划”服务模式也造成了我国合格理财规划师的严重匮乏。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获得CFP系列资格认证的人数不足12万人,而且即便获得资格认证也不一定具备为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全面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理财人员的自身修炼,另一方面,也亟需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平台,帮助理财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3.4改善运营环境。在分业监管制度下,第三方理财机构目前仍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根据金融市场历史经验,有效、及时的监管对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等方式规范和引导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目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提请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针对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保障参与各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舒眉.第三方理财跑马圈钱.南方周末,2012.9.8

[2]陈丹亭.我国第三方理财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3

[3]刘雁.诺亚财富的转型之困.证券时报,2012.8.7

[4]陈茜、赵越.浅析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商品与质量.2012.4

注 释:

①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全球财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