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原因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0-048-04
一、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情况及影响
(一)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基本情况
3月13日,纽约股市遭遇了2007年第二个“黑色星期二”,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242.66点,收于12075.96点,跌幅达1.97%,下跌幅度仅次于2月27日,是美国4年来第二大单日跌幅,全球股市随之下挫。标普500指数和NASDAQ指数的跌幅分别达到了2.04%、2.15%。在所有行业中,金融和建筑股受创最重,标普金融股指数下跌3.2%,住房建筑股指数下跌4.6%。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是这次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3月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偿还84亿美元的债务,但该公司表示并无足够的现金流支付这些债务,而且已经停止接受新的房贷申请。3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2006年第四季度房贷市场季度报告,称2006年第4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偿付贷款的比率)创四年来新高,达4.95%。其中,优质抵押贷款违约率从2.4%提高到2.57%,面向低信用客户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从12.56%增长到13.33%。
此后,纽约股市因次级房贷危机多次出现波动。特别是2007年7月以来,随着企业和投资机构公布业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光,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股市又遭遇重创。8月9日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达2.83%,同日,欧洲及拉美主要股市全线暴跌,10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开盘后也是跌声一片,亚太股市正经历着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严重下跌。
(二)次级房贷危机的传导效应及影响
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投资者对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美国经济的担忧。甚至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由此可能引发全球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据有关资料显示,次级房贷危机逐渐显现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伴随次级房贷危机的出现,遭受冲击最大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如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业绩严重缩水,第二季度利润比2006年同比下降了33%,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被拖欠的贷款占全部非优先级贷款的比例达到20%,该公司也面临破产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11月至今,在美国的100余家次级贷款公司中已有80余家宣布停业,其中11家宣布破产。8月6日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与新世纪金融公司不同,该公司并非次级抵押贷款商,这表明美国的房贷违约现象已波及到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房贷客户,预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开始扩散。
2、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资产的公司以及与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相关的银行机构,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将面临资产减值损失。2007年8月5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宣布,由于次级房贷危机拖累,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负责此项业务的共同总裁和共同首席运营官澳伦.斯佩克特被迫当天宣布辞职。目前,始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已经波及其他西方市场。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受次级房贷危机的连累,我国部分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3、相关次级房贷机构的停业或者亏损,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最终贷款者快速收紧信贷或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致使主要金融市场局部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经营与稳定。次级房贷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动荡。
4、房地产是影响美国经济走向最敏感的产业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次级房贷危机正在危害美国经济主体,但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个人消费开支也因资产缩水而受到挤压,则会对美国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
目前,为防止次级房贷危机进一步扩大,针对纽约股市暴跌,欧洲、亚太股市被波及的情况,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纷纷采取注资措施,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和银行系统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甚至8月17日为促进恢复金融市场秩序,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再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但收效究竟如何,这次次级房贷风暴的后劲还有多大,会不会继续蔓延并演绎“蝴蝶效应”,现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简介
1996年新世纪金融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小银行,成立当年的贷款总额仅为3.6亿美元。1997年,新世纪金融在NASDAQ上市,至2005年,其贷款额已上升到56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快速扩张源于美国具有一个活跃的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和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为了准确把握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必要首先对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行了解。
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Prime)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Subprime)市场。“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美国人一般都有个人的信用评级,大多数人的信用得分处于300-900的范围内,越高越好。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优惠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通常信用得分大于660分)、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而“次级”贷款市场则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通常信用得分低于620分)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大量信用程度较差的借款者只能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寻求贷款。但即使是在次级市场,信用特别低的人仍然无法获得贷款。因对信用要求程度相对较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
在美国,向信用较低的人提供贷款的机构有多种,有的放贷机构是独立的,有的则是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机构的附属业务部门,一些大金融公司也为次级放贷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由于利率相对较高,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此外,除了存在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还有一个活跃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抵押贷款的转让市场。可分为证券化市场和非证券化市场两部分。个人贷款者向抵押贷款公司申请抵押贷款,然后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购买抵押贷款,并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在资本市场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这一过程称为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过程。而非证券化市场则通常是指由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人直接买断住房抵押贷款,从而实现相关债权主体的直接转换。
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除了可以为抵押贷款公司提供融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在非证券化的转让过程中,购买贷款的机构投资人从抵押贷款公司手中承接了大部分风险;而在证券化市场上,贷款风险则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资产包,被部分或全部转让给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人,从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相对地分散了风险。
(二)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美国第二大贷款抵押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有关大银行收紧信贷,大银行停止向其继续提供融资。在没有大银行支持的情况下,这两家抵押贷款机构现金流断裂,既不能接受新的贷款申请,也无力满足以前的全部贷款承诺,正常经营难以为继,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但是,从根本上看,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却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不少放贷机构开始向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贷人推出次级抵押贷款。一些次级贷款公司受利益驱使,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意外地获得了贷款。美国近年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谓非理性快速扩张,2006年次级房贷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400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5.3倍。过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虽然活跃了房地产交易,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积累了较多的风险隐患。
2、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自2000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时起,布什政府用低利率再配合减税措施,鼓励大家购房,从而逐步带动了一波以住房为标的的持续上涨的资产市场。从2000年-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涨幅为历史之最。其中,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和观察办公室统计,仅2004年一年,美国房价平均涨幅就高达11%,为1979年以来最高纪录。在这期间,房地产销售人员是把房子当成“印钞机”的概念进行推销的。
但从2006年开始, 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房屋价格开始持续走低。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单户住宅中间价格为22.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跌1.5%,连续第四个季度下跌。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放贷机构和借款人以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一旦整个住房市场存在降价预期,借款人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而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情况一旦大幅增加,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并波及整个房贷市场。对于放贷机构来说,更需要的是还本付息,在房市低迷的情况下,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房产的拍卖不仅需要较长时间,而且通常售价较低,难以弥补贷款损失。
3、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后,美联储的降息力度很大,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借钱欲望。但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违约现象大量出现。据统计,在2005年办理的次级贷款利率现已普遍升至12%左右,一些人的利率甚至高达20%,借贷人每月的还贷数额也因此上升了30%至50%。很多贷款者,成为名符其实的“房奴”,特别是那些“次级信用”的人,如打零工、新移民和年轻单身母亲等类人,如今就面临着没法付出利息的窘境,更别说偿还本金了,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4、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美国次级房贷在2003年推出时,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因为它圆了没有充分财力置业且信用欠佳人的购房梦想。在众多次级市场贷款公司 “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房贷产品大量涌现。比较有名的如: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是,降低贷款初期的贷款利率,一般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上述新产品深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借款者想当然地认为房价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段内会继续上涨,而且房价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二是放贷机构极力推广这类产品,并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其偿还能力的工作。更变本加厉的是,随着偏好高风险的对冲基金及其他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放贷机构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更高风险的贷款新品。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5、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金融公司等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但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命运,对其而言,不彻底的证券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因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各行业的联系更加千丝万缕。抵押贷款公司将手中的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将它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投资者来分散风险。但同时,银行还会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应取得最低业绩指标(否则可视为违约),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必须回购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次级贷款公司的风险并未完全、彻底转移出去。另一方面,银行也难逃干系。如果要求回购抵押贷款的公司本身陷入困境无力回购抵押贷款,那么银行将不得不承担最后的损失。
三、对我国银行业房贷业务的启示及应对建议
综观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对我国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有何启示呢?不幸的是,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似乎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它未来可能或者必然发生的影子。虽然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我国影响有限,但次级房贷危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局部地区具有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1、我国将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就出现了过热现象,于今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CPI)一直持续上扬,居高不下,其中6月份为4.4%,7月份为5.6%,创十年来新高,可以说现阶段经济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下半年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措施可能更大,收紧流动性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强。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总体从紧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调高存贷款利率。2007年初至今我国已连续四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9年来首度升至7%以上,而且还将继续加息。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将不断走高,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信用恶化和房价下跌的催化剂。
2、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基调,对长期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房价后市不容乐观。出于房市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未能有效落实。今后将会出台更加综合化、具体化的措施,以使房价及炒卖活动有效地被压制。在此情况下,房市有可能进入震荡整理,甚至出现下滑。如果仍“调而不控”,房市继续过快上涨,最终也极有可能出现衰退或崩盘情况,如同90年代的日本或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香港。届时,这两种情况最终都将引致银行住房贷款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其实这种教训在我国是有前车之鉴的,海南房地产因1993年宏观调控“泡沫”破裂留下的废墟,至今仍在海南金融业留下了深重的烙印。
3、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当前,在全球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等各种内、外部因素作用下,我国房地产业无论在投资、交易以及价格方面均出现强劲增长。根据建设部的统计,2007年1-5月,全国40个重点城市有17个城市商品住房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特别是深圳等城市甚至超过40%。深圳房价几年来持续过快上涨,2006年均价达到9956元,比2005年上涨32%,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上涨15%以上。另外据调查显示,当前过快增长的房市已是乱象丛生、泥沙混杂、投机盛行。部分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策划、参与或直接炒房进行房地产投机,加剧了市场紧张。房地产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若陷入不规范、非理性繁荣,存在过热,甚至泡沫,当前在我国至少局部地区房价出现了“虚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房价泡沫上涨的情况下,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奥运情结等国内外因素出现拐点,房市出现逆转,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因为虽然这些贷款都有抵押,但银行要的是还本付息,而不是土地或房产等抵押物。
4、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科学管理仍不到位,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累积。这些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增长很快,以深圳为例,2002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其中绝大部分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仅为786亿元,而2006年末则达到178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78 %。2007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256亿元,比年初增加471亿元,增幅26.39%。但是在房贷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一是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向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普遍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个别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不合理的便利,贷后疏于跟踪管理,从而为不良个贷增长埋下隐患。
二是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虽然没有次级抵押贷款之分,但对一些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近几年的个人房贷现场检查也表明,存在大量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按揭、套贷、骗贷等现象。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所具有的信用,可想而知。只不过在房价上涨期间,上涨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
三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许多银行在个人房贷方面纷纷推出刺激消费的新品种,如“房贷通”、“循环贷”、“气球贷”等,其中如“气球贷”等具有类似美国可调整利率贷款(ARMs)的特征,这种按揭产品实际上隐藏了一定风险。银行在营销贷款时对借款人可能的风险调查也不充分。
四是一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房产中介、评估机构等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一些中介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甚至凭借信息优势,挑动银行之间竞相压低按揭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
综上分析,我国有些方面和局部地区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以前的情况比较相像,造成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当前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对于我国房贷市场来说,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过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时大家视而不见而已。因此,各银行业对此都要保有高度的警惕,避免重蹈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覆辙。
(二)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审慎应对,防患于未然
1、各银行应重视对住房信贷市场的监测和分析预警,准确判断房地产价格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房价回落的不利影响。要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测试”,模拟在房价下跌或者其他政策改变的各种情况下,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提防住房信贷危机因素的累积。各银行应进一步健全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未雨绸缪。
2、各银行应严格保证现行按揭贷款首付政策的执行,并适时对银行按揭首付比例进行结构性调整,对90平方米以上、按揭第二套房等情况,可考虑将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当前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通过增加首付比例、严格资产评估、提高贷款门槛等方式提前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以释放。同时,各银行应采取严格的贷前调查杜绝虚假按揭,并加强贷后的跟踪管理。
3、各银行应重新审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要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味看作优质资产,而应当视为一种风险较高的贷款,只不过这种贷款的风险具有周期性、滞后性等特征而已。现在要居安思危,在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清醒认识到潜在的系统风险。当前,各银行要打好基础,扎好篱笆,按照贷款数量足额提取拨备,对该核销的要及时加以核销。
4、各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实际还款能力,而不能仅仅依赖抵押的房产等第二还款来源。在发放贷款时仅考虑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银行不是当铺,抵押不应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实际还款能力的评估。
5、各银行应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并尝试利用衍生品或证券化分散风险,避免房贷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在房贷创新产品的推销过程中,应切实坚持“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原则,让借款人充分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付能力,避免不自量力,过度举债。
6、银行同业应加强自律,共同为房贷市场营造理性、有序的竞争氛围。各银行同业之间应建立不良中介黑名单制度,尽快实现个人不良信用的信息共享,携起手来,将低信用、炒房者等摈弃于银行信贷门槛之外。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前言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转贴于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它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一直处于高度繁荣阶段,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甚至那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能获得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政府的不正当房地产金融政策,而本质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向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此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元气,重创了美国投资者和公众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为了降低安然事件的影响,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至2004年间,美元利率从超过6%下降到接近1%。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本市场流动性高和货币市场借贷成本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在这样有利的市场环境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缩小贫富差距,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开始向低收入者甚至是无偿还能力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就无形的增加了还款的风险,将金融机构置于风险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美国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市场一度繁荣。金融机构以假设的房产价格走高趋势为还贷的“抵押”,向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发放房屋贷款,而2007年到2008年间,美国房价直线下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机构借贷还款链条的断裂,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表层原因,其跟本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学术界把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称为伞形监管模式,呈现出“双重多头”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然后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职责。这种监管模式有这样几个缺陷,一是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二是缺乏整体性的监管,三是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四是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协调和配合等等。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此次次贷危机不单单影响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更对全球的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美国24家银行倒闭,其中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佛罗里达第一优先银行、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等。政府接管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一些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不断地被国有化。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承受巨大损失,同时公众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持有美国发行的债券,次贷危机也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仍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首先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受到损失。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再次,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此次金融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美国这种多重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监管的盲区。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引以为戒,找到自身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不足。一是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缺少应急处理金融危机和的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机制设计。法律体系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缺乏衔接性,影响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二是金融监管方式单一。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监管手段主要采用落后的行政手段。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这是金融市场处于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出现盲区。在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各部分各司其职,但监管主体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易造成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盲区,严重影响金融风险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启示,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首先,完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应尽快出台涵盖更广泛甚至是所有金融业务的金融法规,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其次,丰富金融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手段多元化,实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应用更高水平、更具安全性的网络手段进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盲区,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后,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创新这一特质,适应金融创新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各监管部分要注重监管与创新的结合,实施适度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四)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是关键原因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风波; 宏观调控
2007 年4 月, 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 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 形成一种“蝴蝶”效应, 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 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 600 亿美元, 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 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 现在扩展到全球, 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 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 万亿美元, 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 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 年10 月末或年末, 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 全世界都跟着“感冒”, 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 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 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 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 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 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 一是次贷低首付, 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 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 大概占总额的20%~40%, 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 有的20 年还本息, 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 即前2 年是低息, 后18 年是高息, 越到接近20 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 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 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 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 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 个百分点, 成功为1 000 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 孩子18 岁以后基本自立, 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次贷刺激了房市, 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 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 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 反正也赔不上, 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 房价连跌了40%, 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 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 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 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 英文缩写是MBS) , 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 英文缩写是CDO) , 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 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 债务链一中断, 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 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 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 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 年之前多次降息, 从5%降到1%, 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 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 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 又连续13 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 到2006年初, 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 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 本金滚利息, 越滚越大, 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 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 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 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 房地产价格大跌, 原来售价100 万美元的房子, 现在只能卖到60 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 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 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 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 炒来炒去, 炒得扩大化了, 波及到全球, 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 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 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 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 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 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 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 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 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 绝非偶然, 偶然寓于必然之中,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 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 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 主要有三方面: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着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已造成20多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欧美日澳等多个发达国家多家对冲基金宣布破产、停止赎回或遭受巨大损失,就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遭受重创。随着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率和失去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屡创新高,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目前显现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演变成了一场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究竟什么是次级按揭抵押贷款?美国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波及面为什么如此之广?此次危机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和启示?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概念及次贷危机概述
次级按揭贷款是指不符合“优等”贷款条件的住宅抵押贷款,其全额偿还的期望概率相对较低。评估依据通常是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打分、债务和收入比(debtservicetoincome,DTI)以及抵押贷款和价值比(loantovalue,LTV)。信用打分较低、DTI大于55%以及LTV超过85%的借款人都可能被视为“次级”。所谓“Alt-A”贷款处于优等和次级贷款之间的“灰色”区域。这主要指借款人满足所有优等贷款的信用评分、DTI和LTV的要求,但是未能提供完整的收入证明文件。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起步较早,2001-2005年,受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美国人的购房热情急升,次级按揭贷款的需求快速增加,同时低的利率政策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提高了次级贷款的供给,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到2006年,在美国全部抵押贷款构成中“非优级”的比重高达46%,其中次级为21%,次优级为25%。
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接受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后,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投资银行一起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以转移风险;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署协议,要求抵押贷款公司在个人贷款者拖欠还贷的情况下,回购抵押贷款。投资银行再将抵押贷款进一步打包成担保债务凭证(CDO)出售给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投资者。银行还会购买一些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即购买一种对抗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的“保险”,来进一步分散自己的风险。
从上述的利益链条可以看出,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不断上升,借款人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下按期交纳房贷,房产增值的收益就会分配到链条上的各个主体。但当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萧条且利率提高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而据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估算,大约有近90%的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再融资,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借款人违约意味着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上发生了断裂,风险沿着利益链条开始蔓延。首先,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公司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由于借款人的不能偿付,使得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放贷公司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其次,违约率的上升使得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相关的MBS与CDO的信用评级。抵押债权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一方面造成投资银行自身购买的CDO资产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在CDO价值缩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增加保证金或者提前偿还贷款。与此同时,一旦对冲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投资人要求赎回的压力也会剧增。在多重压力下,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出售持有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增加流动资金,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从而促使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者要求提前偿还;再加上市场的“羊群效应”,加大了对自身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引起对冲基金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很多基金公司因此宣布破产解散,停止赎回或严重亏损。
综上所述,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的大肆信贷扩张,当利率升高且房价开始下跌之后,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导致违约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次贷危机开始显现。资产证券化则进一步将危机由抵押贷款市场传递到证券市场,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并传递。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升高,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使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依次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这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并蔓延的直接原因。但是,利率上调和房价的下跌只是次代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按照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涉及的金融工具主要有次级按揭贷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其中次级按揭贷款是是原生工具,MBS和CDO是在次级按揭贷款基础上经过结构化处理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共有的固有缺陷是只有在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得到长期保持的情况下,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才能得到可靠保证。另外,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信息过滤作用,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深化,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隔离越来越远,最终的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的不断累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级抵押贷款利益链条上各主体收益激励结构的扭曲导致信用标准松动,风险监控不到位。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采取“贷款-融资”的运行模式,关联方超出了单纯的借款者和贷款者双方,还包括投资银行、评级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除了最终投资者直接与次贷本息偿付进程相关,其他方(如贷款人、评级机构和部分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都只是建立在收取服务费用的基础上的,因此除评级机构外,他们在CDO中的承担后续义务比较松散,跟踪研究风险的动力不足,相互期待其他机构跟踪风险,自己坐享“搭便车”的好处,最终造成各方对风险监控的放弃。而信用评级公司受雇于发行者,十分可能会做出违反公众利益的事情,他们很乐于给大客户的债券评出投资级的评级,评完后,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实时跟踪和调整。即使信用评级公司的独立性可以保证,由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这些信用评级公司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可能存在不足。这两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信用评级公司在次贷危机中反映迟缓。至于最终投资者,由于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稳健型投资者购买的是信用评级较高的高级证券,它们认为即使出现问题,首先遭受损失的也是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的风险对冲功能似乎可以完全消化可能的损失。至于对冲基金,由于本身就是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它们关注的只是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而这种判断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的缺失或不透明造成恐慌,对危机起了放大作用。结构性CDO缺乏活跃连续的二级市场,其各个系列的投资者往往都投资持有至投资期满,很少交易或换手,因此CDO价值难以从市场上直接得到,价值往往由评级构依据特定的模型计算确定。在最近的次贷发生拖欠或违约中,甚至在相应的MBS信用降级后,评级机构还需要数周才能调整CDO评级和确定各系列的价值。在市场敏感时期,投资者在评级机构对CDO降级之前就可能开始怀疑这些资产价值,但由于评级机构滞后,这些怀疑常带有冲动性质。市场不透明造成的恐慌,对风险起了放大作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按照上面对次贷原因的分析,此次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也可以从金融工具、金融机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进行总结。
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从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面,发挥其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范。首先,要严格控制可以证券化的资产的范围,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只有那些可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才能允许证券化。其次,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资产信用增级的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的要求。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激励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条。同时,还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促进信用评级机构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信用评级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金融产品要具有市场透明性,其价值最后标准来源于市场交易。本次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市场流动性在保证金融产品的连续安全运行和避免市场恐慌中的重要性。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交易处于极低的水平,数据表明,2006全年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只有6次,占发行量的2%,专项资产管理平均每月交易不过20笔,全年交易量大概只有发行量的1/3,如此小的交易规模,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价值信息,这个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中的盲点,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整个金融市场运行的风险,因此应该引起重视。
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发现其中可资借鉴的内容,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保证我国的金融及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杜厚文初春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原因及其影响研究》李进张凯《世界经济》
[3]次按危机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借鉴》张明海《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6卷第1期2008年1月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1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1994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年度发行量不过350亿美元,仅占当年贷款发放总额的4.5%,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升至20%,次级贷款余额也增至1.3万亿美元,住房私有率高达68.9%。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了追求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放贷机构一方面继续大量发放次级贷款,一方面把这些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做成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卖给银行、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及保险公司,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bligation,CDO)等等。至此,由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前几年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17次提高,由1%提高到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这就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形成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还在向全球扩散。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着困境,受其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波动,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恐慌心理,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同时,银行由于亏损,收紧银根,提高贷款的条件,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滞缓了企业兼并和收购的进程,减慢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遭到了质疑,使得一向以借贷为基础进行消费的美国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消费,随着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而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国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基金以及国家基金等都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同时,给各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都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及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仍旧通过影响人们投资的信心而使证券市场持续下行。
2次贷危机扩大的原因
2.1投资者难以把握金融创新产品
CDO除了一些传统的品种以外,投资银行家还创造出一系列复杂的衍生品,例如“合成CDO”以及“CDO平方”、“CDO立方”等新产品。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4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衍生品结构趋向复杂化,加上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真正把握产品的定价,更无法理性判断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出现过于悲观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剧次贷危机的影响。
2.2银行收紧房贷标准,导致流动性不足
本次危机的特征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违约率上升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蔓延,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拼命收缩信贷和流动性。英国部分房屋按揭服务公司也开始收紧信贷审批,提高相关贷款利率,甚至停止发放贷款;美林旗下按揭部门表示,将提高其按揭利率。次贷危机造成曾经一度广为蔓延的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银行在信贷危机时期对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流动性不足使借助高杠杆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受到较大的影响。
2.3部分金融机构倒闭,严重打击市场信心
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欧美主要次级债的房贷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受到冲击。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告濒临破产,次级债危机被引爆。到目前为止,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美林、和贝尔斯登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均损失惨重。受到金融机构倒闭消息的影响,股票市场不断下跌,使投资者信心受损,恐慌性抛售金融类股票,甚至并未卷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或者卷入不多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
3次贷危机在全球传导
3.1购买美国次级债的国外投资者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最先受到影响的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资金实力雄厚,进行跨国投资,在全球配置资产。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所以它们在全球资产组合中持有较大比例的美国资产,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次级贷款抵押发行的衍生品。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直接给这些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另外,美国资产价格下挫也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其他美国金融资产遭受损失。从2007年4月至12月,日木瑞穗证券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67亿日元。法国最大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银行也宣布,由于在信贷资产上冲减了5.89亿欧元(约合8.71亿美元),2007年四季度盈利下降42 %。到2007年11月份,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的损失约为36亿美元,英国汇丰集团第二季度在美国的次贷相关业务损失达34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第二季度损失约为27亿美元。
3.2信用评级机构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信用评级机构在整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中,可以说是起到了放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在房地产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给予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较高的信用评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可以顺利发行。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认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收益很高,而风险并不大,争相追捧;但是当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风险暴露时,则迅速调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信用评级,使得投资者争相抛售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一步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此次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评级机构马上下调了次级债的信用等级,因为金融资产是按风险来定价的,因此次级债的价格下跌。各国金融市场是紧密相关联的,对次级债评级下调导致全球市场其他一些类似资产的评级相应下调,风险重估,因此,欧洲、日本等市场投资者持有与次级债类似资产的投资者遭受损失,风险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上。
3.3实体经济传递和心里预期效应
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在金融层面,但如果危机继续深化使美国实体经济受损的话终将会拖累世界经济。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而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次贷危机也使得美元出现持续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一些用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元贬值。高油价将对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人们对经济前景看淡,减少投资和消费,经济下滑。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会使得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可能会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4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4.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前景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而现代金融活动中资本的杠杆率高、信用链长,因此房贷的风险常常会波及到诸多信贷交易主体。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2全面研究,理性对待金融创新产品
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负摊还贷款还是具有“诱惑”利率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由于授信额度超过了借款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但为贷款发放机构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导致其破产,同时也对很多无辜的借款人构成了伤害。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要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本着为客户切实负责的态度,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避免过度授信。
4.3强化外汇资金境外运营的风险分析,加快发展海外投资市场,完善海外业务管理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其对次债的经营和对危机的反应来看,与国际金融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对国际业务的资源配置,加快国际业务发展,进一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研,注意控制风险,提取足够的风险损失准备金。同时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