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盆修复的最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6-02
骨盆是身体骨骼系统的枢纽,是下肢负重的支撑点。不稳定骨盆骨折包括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在挽救危急生命及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等合并伤的前提下,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和内外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随访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一、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手术指征
骨盆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是指导骨盆骨折治疗方法的基础。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指征:旋转及垂直不稳定骨折;骨盆环骨折合并骸臼骨折移位;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单纯骸骼后韧带损伤;骨盆严重内旋畸形导致下肢外旋功能丧失;骨盆严重外旋畸形导致下肢内旋功能丧失者;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等。骨盆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骨折的类型可因损伤机制的不同,可以是复杂多样的。临床上因根据具体情况,以判定骨盆的稳定性为原则,把握手术指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术前准备
重度骨盆骨折常合并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首先要重视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判断,快速扩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搬动,待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时进行充分的骨盆骨折分析,术前设计,以及复位固定器械的准备。
1,术前合并伤的处理
①首先判断是否合并有内脏及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这是抢救生命的关键。②严重骨盆骨折应常规导尿,一方面患者骨盆骨折后卧床后,另一方面有利于观察尿量变化,为计算出入量,判断休克提供依据;合并有尿道损伤者,必要时可先维持功能(如造屡)后二期手术,③骨盆大出血的处理:应足量输血,充分扩容,骨盆制动。④注意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处理:注意双下肢的临床表现,力争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挽救肢体。⑤骨盆骨折的处理: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早骨折复位,尽可能减少后遗症。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应严格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肢体第二”的原则,对骨折可先采取急诊外固定、牵引等保守治疗,可暂时稳定病情,控制出血,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为手术做好准备。这对提高疗效及抢救成功率,减少和延迟并发症的发生都有重要意义。
2,骨盆骨折手术时机的安排。过早手术主要为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过晚手术复位的难度明显加大,导致相当一部分病例复位不足。影像学检查是判断稳定性的依据。
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病人可早期活动及负重行走。骨盆骨折内固定方式有多种,临床上最大限度地恢复骨盆环结构,尤其是后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是内固定治疗的主要目标。
1,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
骨盆前环损伤内固定方法有:重建钢板固定;耻骨空心螺钉固定。前环的切开复位固定可根据骨折或脱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耻骨上下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可行长的重建钢板固定,能有效控制旋转移位。
骨盆后环对于骸骼关节骨折脱位和骸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有很多:骸骨棒固定,其手术简单、创伤小。但过度加压易损伤骸神经,骸骨棒本身没有复位作用,且骸骨棒的固定强度不如骸骼关节的松质骨螺钉,已较少被应用。骸骼关节空心螺钉的固定,用松质骨螺钉从患侧的骼后上棘经骼骼关节固定到正常的骸骨体上,该方法经临床证实固定较为有效。
骨盆前路钢板内固定骸骼关节,具有以下优点:可以避免经后路所引起的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并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可在同一手术、一个手术视野同时完成骨盆前、后环固定,
可分离出足够空间放置2块重建钢板确保固定牢靠;前路固定骼骼关节,只需推开骼骨内板附着的肌肉即可暴露骼骼关节,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固定,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保护毗邻的神经血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前方入路避免了骼骼关节后方韧带等软组织进一步损伤。缺点是:手术本身创伤大,出血多。
固定骸骼关节时须注意3个重要环节,即确定复位标志力争解剖复位、固定的牢靠性及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总之,对骨盆骨折的内固定复位的要求就是要纠正半骨盆旋转畸形,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完整性。
2,骨盆前后环的联合内固定
骨盆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前后环同时固定时,其强度明显高于单纯后环固定。因骨盆为环形结构,当单纯固定后环时,骨盆结构呈几何可变体系,受力时不能维持原有结构和形态,因而稳定性差;当前后环同时固定时.骨盆形成了闭合环形结构,呈几何不变体系.抗变形维持原来结构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患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议行前后环联合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最佳方案。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
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异位骨化,多见于骨质大量切除和软组织广泛剥离之后,直接外侧入路异位骨化发生率略高;骸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下腰痛和步态改变。由于注重手术操作及提高复位质量,其发生率有所下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髓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肿胀、疼痛等情况。
术后应及时复查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术后早期应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静力性收缩锻炼,鼓励病人多翻身,改善局部血运。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功能顺利恢复至关重要,鼓励和指导患者加强下肢功能锻炼,主动和被动组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结语
随着对骨盆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对骨盆骨折稳定性将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预见,骨盆骨折的治疗将日趋完善、规范和简单。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髋臼周围组织松解复位。结果 56例髋关节脱位患者,其中25例复位成功,优良率87.5%。结论 患髋复位准确、可靠,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髋关节日后发育正常。
【关键词】 髋关节 髋臼 先天性 脱位 手术
由于髋关节骨性结构极为稳固,又有坚强的韧带及肌肉保护,因此髋关节脱位在大关节脱位中仅占第四位[1]。多发生于青壮年,常由挤压伤、车祸及塌方等强大暴力造成。收集2009年1月-2009年12月髋关节脱位患者56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髋关节脱位患者56例病人,男34例,女22例;年龄8~79岁,前脱位6例,后脱位50例,X线照片检查均为单纯性脱位,未合并骨折,患肢其他部位无骨折,无骨质疏松。伤后复位时间4~24 h。
1.2 诊断 外伤后患髋疼痛,明显肿胀,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患侧膝关节亦轻度屈曲,常置于健侧膝上部呈“粘膝征”阳性。患肢较健侧短缩,股骨大粗隆向后上凸出,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联线后上方可触及股骨头[2]。X线片显示股骨头位于髋臼的外上方, Shenton线中断,并可显示有无合并骨折。
1.3治疗方法
1.3.1 髋关节后脱位 根据严重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即可诊断。治疗主要是复位及固定。复位须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常用复位方法有Allis、Bigelow和Stimson氏法。①Allis氏法:患者仰卧,患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一手持患者髁部,一手肘关节屈曲钩住腘窝,沿股骨干长轴向上牵引,同时下压小腿和外旋髋关节。②Bigelow和Stimson氏法:复位时,同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髁部,另一手托住腘窝,在牵引下屈髋、屈膝、内收和内旋髋关节;后外展、外旋、伸直髋关节。右髋则相反。③切开复位内固定:当手法复位失败、合并骨折等时,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持续皮牵引于伸直、外展30°位固定3~4周。
1.3.2 髋关节前脱位 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即可诊断,治疗有手法和切开复位以及固定等。手法复位在全麻或椎管麻醉下,患者仰卧,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持患肢小腿,屈膝10°并将髋关节外展、外旋、屈曲。此时术者一手向下按压大腿上部,另一手于推股骨头入髋臼,在牵引下内收患肢。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髋臼前壁骨折复位不佳者;一般于前方或侧方入路。
固定,复位后内收伸直位皮牵引3~4周。
1.3.3 髋关节中心脱位 持续骨牵连:不宜手法复位,应于外展30°位作持续骨牵引,重量12~14kg;复位后改为4~6 kg作持续牵引8~12周;切开复位:手术复位适用于髋臼骨折中心脱位者,切开复位后作内固定。
2 结果
56例中,有25例复位成功,无复发病例。其中髋关节功能全部或大部分恢复,可正常负重及从事劳动者36例,为优;髋关节功能有部分受限,负重行走时髋部疼痛16例,为良;髋关节功能严重受限,不能负重行走者7例,为差。后有1例改行人工全髋置换。手术优良率为87.5%。
3 讨论
髋关节结构稳固,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脱位。是一种严重损伤。在脱位的同时软组织损伤亦较严重。且常合并其它部位或多发损伤。因此患者多为活动很强的青壮年。一般分为前、后及中心脱位3种类型[3]。①髋关节前脱位是指股骨头脱出位于Nelaton线之前者。临床上较少见。髋关节因外力极度外展、外旋时,使股骨颈或大粗隆撞击髋臼缘,以此为支点形成杠杆作用,股骨头通过前关节囊而脱出。如股骨头脱出停留于闭孔前,为闭孔型,此型多见,可能压迫闭孔神经;如股骨头脱出停留于耻骨水平支,可压迫股动、静脉,此型少见。②髋关节中心脱位是指股骨头冲破髋臼底部或穿过髋臼底而进入盆腔者。多由传达暴力所致。当暴力作用于大粗隆外侧,使股骨头撞击髋臼底而引起臼底骨折。如暴力继续作用,股骨头可连同髋臼骨折片一同向盆腔内移位,成为中心脱位。中心脱位可合并骨盆内脏器的损伤。③陈旧性髋脱位是指髋关节脱位超过3周者。新鲜髋关节脱位因失去早期复位的时机,或虽经治疗仍未复位等因素,随时间的延误,髋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挛缩,髋臼内纤维组织填充,撕裂的关节囊被疤痕组织修复,血肿机化或纤维化后包绕股骨头,骨质疏松及脱钙而形成陈旧性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的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年龄、脱位的程度和局部的病理改变加以选择。①1岁以内患儿,此期为治疗的最佳时机,如在婴儿期发现,只需保持双髋关节屈曲、外展6~8周,年龄超过6个月的完全性脱位,须手法复位后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关节稳定。②1~3岁患儿,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每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总疗程为1年左右。若手法治疗失败,可尽早手术治疗。为防止发生股骨头坏死并发症,手法复位前可以有选择地牵引或行内收肌切断。③3~5岁的患儿 以手术为主。术前应先行牵引2~3周,在切开复位的基础上,纠正髋臼与股骨近段的畸形。常用的手术方法有Salter截骨术或Pemberton截骨术。④6~12岁患儿 首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术3~5周,术中充分松解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行股骨近段短缩和旋转截骨术,清理关节内的病变组织。复位后牢固缝合关节囊。骨盆截骨术成为常用的方式,包括Chiari截骨术、骨盆三联截骨术。
参 考 文 献
[1] 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76-1207.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范围内一种多发而且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此病致残率高,严重危害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骨科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根据解剖学、生物力学的原理,以冲压整复手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填补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愈的空白。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纠正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恢复双侧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及校正下肢不等长;(2)疏通血管,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修复细胞,将死亡骨吸收,新建骨小梁,促进新骨成骨,支撑起塌陷的软骨;(3)恢复髋关节的动力平衡和受力平衡。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症状,但不能彻底根治。运用新的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则可完全达到康复目的。
1 应用解剖
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相互交错嵌插的滑膜关节。关节面被软骨遮盖,较为光滑。但有不规则的突起和凹陷部,借以稳定关节。此关节在生理上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属微动关节。骶骨的关节面可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关节横轴做轻度旋转活动。关节周围有长短不等的坚强韧带保护,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它向前下方移动[1]。有急慢性腰腿痛史或外伤史者,骶髂关节错位劳损,韧带松弛,骶髂关节的旋转活动范围增加,超越了生理活动范围的扭转,致使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
骨盆的旋移引起髋关节囊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障碍和瘀血,髋关节囊动脉血供减少、静脉回流障碍和瘀血是引起下肢肌肉萎缩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股骨头韧带动脉血供来自闭孔动脉。上关节囊动脉来自旋内侧动脉,也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下关节囊动脉来自旋股内侧动脉,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这3组动脉于股骨头骨化后互相吻合,形成血管网。股骨头、股骨颈部的血管是由关节囊内滑膜骨面进入股骨头、股骨颈部的。因此,外伤或骶髂关节脱位均可损伤上述血管,造成供血不足,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
2 病因病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发生于骶髂关节局部外伤,但也可以在无外伤情况下发生,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诱发或加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骶髂关节脱位损伤、骨盆旋移、髋关节脱位,致使双侧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造成髋关节囊动脉、静脉、股骨头韧带动脉、上关节囊动脉和下关节囊动脉的牵拉、扭曲和挤压[1],使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内血供中断或闭塞,骨内细胞缺血、缺氧,使造血细胞、脂肪细胞、骨小梁坏死,死骨形成。这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多数引起双侧股骨头发育不良。如:股骨头缺如、畸形扁平或没有股骨头,只有细小的股骨颈来代替股骨头,关节间隙不均匀等。更为严重的是幼儿期双侧髋关节畸形并脊柱畸形,引起双侧下肢不发育,细而短,即终身残废。
临床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发生于外伤,30~40岁的男性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外伤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60%,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40%。外伤性和先天性的病理相同,只是病因不同。
3 症状与体征
早期: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起病隐匿而缓慢,初起时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中期:症状逐渐明显,主要有髋痛、腹股沟痛、膝关节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下肢功能受限、歪臀跛行及肌肉轻度萎缩。后期:疼痛症状逐渐缓解,髂腰肌、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患侧大腿中部周径比健侧大腿小。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畸形,下肢功能严重受限。急性患者有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骶髂关节脱位脊椎侧弯变形。有急慢性腰腿痛史或外伤史者,并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症状。骶髂关节压痛并向同侧下肢放射,症状有腰痛、髋部疼痛、腹股沟痛、膝关节痛及下肢功能轻度受限。慢性患者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下肢不等长;骨盆脏器功能紊乱;便秘、急胀感;潮湿、下降(男性多见)。时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腰骶髋部僵硬无力、强直或钙化。
4 检查
4.1 触诊 患者仰卧位:检查下肢长短,下肢短者为髂前错位,下肢长为髂后错位。俯卧位检查:两侧骶髂关节面脱位,高低不平。两侧髂后上棘和尾椎不成等腰三角形,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坐骨和股骨头、股骨颈的位移,随着骨盆的旋移而前移位或后移位(这是临床上运用手法检查治疗的重点,3种检查结果必须吻合,方可运用冲压整复手法)。
4.2 X线检查 骨盆平片:对整个骨盆的骨质检查、是否有外伤引起的骨折、骨质发育是否畸形。若有以上症状不可应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X线可了解髋臼、股骨头畸形和球形关节面的损坏程度、双侧髋关节间隙的密度增高或降低、骶髂关节间隙下口有无骨刺。骨刺的大小和患病时间呈正比。腰椎正侧位:注重对脊柱侧弯、椎体畸形、强直、钙化、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的检查,若出现椎体畸形、钙化、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者不宜使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
4.3 ECT和MRI检查 ECT或MRI对骨髓病变敏感性高,能起到早期诊断,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分级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关节囊肿胀、膨出、关节腔有渗出积液者为0级缺血性坏死。骨内缺血使造血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坏死,与坏死组织邻近的活组织有炎性细胞渗出和充血者为Ⅰ级缺血性坏死,这是X线和CT所不能显示的[3]。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明确诊断。
5.2 鉴别诊断 (1)骨结核:本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极为相似,少年和儿童多见。本病有低热、盗汗,持续时间长的特征,而且触诊检查没有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及下肢不等长的症状。相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时高热、多汗、持续时间短,全身症状和血液检查有时和骨结核吻合。不同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身症状和血液指标比骨结核恢复的迅速。(2)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并存者占60%以上。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沿患者臀部后外侧向下肢放射到小腿后外侧,或者3个脚趾麻木。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则腹股沟痛、膝关节痛,双侧下肢酸软无力。(3)单纯性髋关节炎和滑膜炎:单纯性髋关节炎和滑膜炎临床表现有时不易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分。可做ECT和MRI鉴别。(4)强直性脊柱炎:可拍X线骨盆平片。骶髂关节间隙狭窄,出现新月状骨质,钙化或硬化骨。可出现关节骨性强直,活动期血沉加快,部分患者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存。
6 治疗方法和步骤
(1)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使用整脊手法整复,使髓核还纳,以解除对脊神经根的压迫。(2)骶髂关节的脱位和骨盆旋移的患者,使用冲压整复手法,使骶髂关节、骨盆旋移复位。如手法得当,即可疏通血管,腹股沟痛可随即消失,受限的下肢可活动自如。(3)膝关节和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运用顿拉融合手法,使膝关节半月板融合,踝关节复位。手法整复后的患者,可配合步行运动,但姿势要正确。步行运动可改善病变的血液循环、牵拉肌腱和恢复挛缩的肌群。
第一个疗程以冲压整复手法为主(时间2个月)。手法整复首先解决的是患者疼痛,整脊手法治疗脊柱侧弯,对椎间盘突出进行整复,使压迫神经根的髓核还纳,使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症状消失。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引起脊柱的侧弯变形是必然的,是内力不平衡造成的结果。使用冲压整复手法可使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复位,疼痛消失。
由于脱位旋移时髋关节周围各肌群发生变化,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变短或拉长,而髋关节周围的多数主要肌群挛缩变短,当复位后,这些挛缩的肌肉被拉长,肌力大于治疗前,必然造成机械性压迫[4]。因此在临床上,骶髂关节的脱位骨盆的旋移会反复发生,难以稳固。这是所有患者的共同现象,给治疗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采取患者以步行运动为主、配合锻炼的方法,能增加血液循环,对缩短的肌肉、肌群帮助牵拉,帮助修复软组织,加速关节面的磨合。多数患者萎缩的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等有相应肿胀和拉伤,医者可进行分筋、顺压等手法进行融合整复[5],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引起股骨头塌陷或疲劳性骨折,关节面窄,活动受限,致使股骨头对外力的承受能力相当差,不便于手法治疗和骨盆的整复。所以医者不可使用常规手法治疗,以免因受到外力引起股骨头骨折。根据触诊检查结果,明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方向。采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必须把握轻、巧、准、稳4个要点,方可进行治疗复位。通过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可以解除患者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使患者步行无疼痛。此时应让患者少躺静养,以保护关节面的错动及拉伤的软组织和无菌性炎症的恢复。一般患者手法整复后,第一周是反应期,夜晚有腰椎及盆腔酸胀不适的反应。不能平卧,属于正常情况,可以下床走动,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便于手法整复,而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旋移,在手法治疗上难度要大,治疗和恢复时间相应延长。由于关节面损伤时间过长和受力不平衡,造成营养不良,软组织变性、僵硬和关节面变形,部分患者关节面钙化或骨化,严重者不易手法治疗。第二个疗程(2个月),除正常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外,患者可在平整的场地上多步行运动。第三个疗程(2个月),要保证冲压整复手法的正常治疗,患者增加活动量,每天以正确姿势做不少于5~10km的步行运动。上体自然,挺胸抬头,重心平衡,上肢自然摆动一致,前脚掌着地用力,踝关节在用力的同时活动到位。通过步行运动,增加各部关节血液循环,以改变歪臀跛行上体一侧倾斜的不良姿势。(往往这个时期,患者有一种心理放松感,认为自己的病好了,看到了希望,配合不认真。这是大多数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康复时间的推迟)。
治疗初期,患者夜晚可出现肌肉、肌群发热、疼痛的症状。若休息后不缓解,可服1粒芬必得或一般止痛药,疼痛、发热可消失。手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后期,可进行大负荷的功能锻炼(如高速大步运动,快速上楼梯、登山等运动),使关节面进一步的磨合、稳合,牵拉挛缩的肌群、韧带,以恢复正常功能。
7 注意事项
(1)患者的年龄过大或伴有骨质疏松不宜冲压整复手法治疗。(2)髋关节、骶髂关节钙化或骨化者严禁冲压整复手法治疗。(3)股骨颈骨折、髋骨骨折者、伴有各种轻型骨折者愈合后方可治疗。(4)手法治疗必须轻巧,定点、定位准确无误,以免引起骨折。(5)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骨关节结核、肿瘤患者,禁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6)患者在没有使用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前,应避免负重,减少步行运动。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球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股骨头受机械性压迫和受力不平衡,会造成股骨头塌陷或疲劳性骨折。
8 临床资料
1995年3月~2005年3月笔者运用冲压整复手法共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35岁。早期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治疗2~3疗程,治愈率为100%。中期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3~4个疗程治愈,治愈率100%。后期患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治疗4~5个疗程,治愈率95%,有效率为100%。以上病例,经过跟踪查访均无复发。
8.1 病例1 患者,女,40岁,干部。主诉:腰腿痛、髋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并往同侧下肢放射。左侧腹股沟痛,膝关节区疼痛。经多家医院诊断治疗1年多,一直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无明显效果。后经省级医院ECT检查:确诊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三期。X线骨盆平片检查:左侧髂骨比右侧髂骨小三分之一,骶椎倾斜,骶髂关节间隙不相等,关节密度增高,诊为先天性骶髂关节脱位。触诊: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左下肢功能受限并缩短,腰臀部及大腿肌肉萎缩,膝关节疼痛变形,小腿外翻。
第一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歪臀跛行、小腿外翻及一侧倾斜基本恢复正常姿势。休息时双侧下肢反应强烈,下肢发热,上体发冷,此反应属于正常反应。患者下床做步行运动,反应症状消失。通过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加上患者的功能锻炼、步行运动、主动配合等,3个疗程后,做ECT检查示:死骨吸收80%。X线骨盆平片检查:双侧髋关节、骶髂关节间隙大小恢复正常。治疗恢复4个疗程后,ECT和X线检查示:双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骨小梁恢复,新骨生成,受限的下肢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图1。
8.2 病例2 患者,男,41岁,干部。发病2年多,在北京某医院行骨内注射健骨组织液一类药物治疗2年,并配合多种方法治疗,疼痛症状开始缓解,但仍歪臀跛行、上体一侧倾斜。X线检查:右侧股骨头塌陷和疲劳性骨折。触诊: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右侧下肢缩短,腰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
通过3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患者下肢步行活动自如,歪臀跛行基本恢复。夜晚休息时,凌晨3点钟以前反应强烈,腰骶部酸软不适及双侧下肢肌肉发热、疼痛,半个月后症状消失。住院治疗1个月后,能正常参加工作。以后每1个星期治疗4次,并逐渐增加功能锻炼。治疗2个疗程后,X线检查示:骨折处基本愈合,死骨吸收60%以上。治疗4个疗程后,X线检查示:双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骨小梁恢复,新骨成骨,疼痛消失,双侧下肢活动自如图2)。
8.3 病例3 患者,男,15岁,学生。主诉:2年多来,左侧髋痛,腹股沟痛,有坐骨神经放射痛,歪臀跛行。X线检查:双侧骶髂关节、髋关节间隙不均匀,左侧股骨头畸形扁平,成骨中心缺血、缺氧不发育。右侧股骨头缺如,骨骺线不融合。左侧股骨比右侧股骨细而短。触诊检查: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肌肉萎缩,左侧下肢严重功能受限无力。第一次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后,双侧下肢发麻至前脚掌。步行运动双侧下肢发热有力,夜晚休息时无成年人的反应症状。经冲压整复手法治疗和步行锻炼1个疗程,X线检查示:右侧股骨头骨骺线融合,缺如的骨骺恢复正常。左侧股骨头死骨吸收,髋关节间隙增大均匀。治疗完第2个疗程,X线检查示:骨小梁恢复、新骨成骨。第3疗程,增加了功能锻炼,患者受限的下肢活动自如。X线检查示:左侧股骨头由原来的畸形扁平、球形关节间隙狭窄修复成椭圆形股骨头、球形关节间隔增大。3个疗程治愈,跟踪查访3年无复发图3。 图1~3 A手法治疗前 B手法治疗后
9 小结
一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初期,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较多,但并不矛盾。因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椎间盘突出、脊椎变形并存者为60%以上,是一种多发病综合征。传统的治疗方法,以部分缓解症状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股骨头置换术,经济代价高,损伤性大,下肢功能受限恢复差,易丧失劳动能力,患者不易接受。冲压整复手法的整复能从本质上彻底根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使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从生理结构上恢复正常人的生理解剖位置,从而解决了以骨质的变形和位移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使血管神经的压迫得以解除,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临床上治愈的患者,身强体健,大便成形,不再潮湿,得以恢复。祖国医学以冲压整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旋移,符合生理解剖。方法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显著,是治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61.
2 朱盛修,陈振光,黄恭康,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213.
3 江浩.骨与关节MRI.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5.
[关键词]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盆底悬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R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62(2010)06-0681-02
女性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多年来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效果似乎并不令人满意,而骨盆底重建的术式有很多种,但哪种术式为最佳方案至今有许多争议。该病发生的原因一是先天发育的异常,导致盆腔韧带松弛、筋膜薄弱;二是妊娠的经历盆腔压力增大;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引起顽固性便秘、长期持续咳嗽致腹压增高均可引起。本病的特点是没有生命危险,然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不确切,术后两年的复发率高达20%至50%,实施全盆底网片悬吊术能够为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可使患者免受2次、甚至3次手术的痛苦和负担。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通过该手术方式治疗女性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7例,均痊愈出院,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例,女性,年龄41~80岁,其中单纯子宫脱垂4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壁膨出4例,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4例,伴有压力性尿失禁5例,合并有高血压3例。
1.2 手术方法
该手术是在全麻下行Prolift全盆底悬吊术,以完成盆底修复,如伴张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则同时行TVT-0(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IVS(尿道中段悬吊术)进行张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该术式强调盆底作为一个整体,保持其完整性及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是一种微创而又经济的盆底重建手术。该手术操作不进腹腔,对肠道干扰少,术后患者排气早、进食早、手术范围小、创伤小、术后感染几率低。特别是保留了子宫,对年轻患者保持生殖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则减少了不必要的创伤,中、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1.3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5d,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疗效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尿失禁及阴道壁膨出的患者生活质量差,心理压力大,担心疾病的预后、手术是否能成功及术后是否复发,她们始终处于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应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室环境和设施,介绍管床医生、护士,以关心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向患者介绍手术的过程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也可介绍手术成功的病友与他们交流,从而解除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1)协助完成各项检查。做好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生化全套、病毒8项、尿常规、胸片、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对年龄大于65岁以上患者,还应做好心功能、肺功能检查,排除麻醉及手术禁忌证,对于合并症患者应对症治疗再进行手术。(2)饮食护理。术前3d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2d无渣半流质饮食,术前1d流质饮食,减少肠道积粪。(3)肠道准备。术前3d口服氟哌酸、灭滴灵进行肠道杀菌,预防术后感染。术前1d下午予复方聚乙二醇口服,洗肠散2包+2000ml开水口服清肠。术前晚灌肠1次,防止术中排便污染伤口。对年龄大、盆底组织松驰严重、控制力差的患者,灌肠时应准备好便盆,肛管要细,插管要深,以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4h。(4)外阴、阴道准备。保持外清洁卫生,术前3d阴道擦洗、上药,方法:用0.5%碘伏溶液进行阴道擦洗后放入甲硝唑片0.2g+保妇康栓1枚,1次・d-1,连用3d。术前1d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备皮时防止刀片划伤皮肤。范围:上至脐平下至大腿上1/3,包括整个会。
2.2 术后护理
术后回病房时,护士要向麻醉师详细了解病人的麻醉方式、术中出血情况、术中用药及输液量,检查外阴是否清洁,阴道有无出血,尿管是否通畅,并给予妥善固定。硬膜外麻醉者须去枕平卧6h,防止过早抬头活动以减少头痛的发生。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6h,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2.1疼痛的护理 有些患者盆底重建术后自觉有坠胀感,注意观察有无会疼痛,阴道有无出血。可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给予PCA镇痛泵或遵医嘱予镇痛药,让病人得到充分休息。
2.2.2会阴的护理 术后给予会阴护理,用0.5%碘伏擦洗外阴,每日1次。外阴擦洗范围要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擦洗时应观察阴道有无流血,如果出血较多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要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2.3 导尿管护理 注意妥善固定好,防止尿管受压、扭曲,保持其通畅。导尿管近端、尿道口、外阴用0.5%碘伏擦洗,每日1次,观察尿液的色、量、性状。拔除导尿管前1d应进行夹管,每2~4h开放1次,以锻炼膀胱功能。拔管时用注射器将气囊中水抽净,嘱病人自行排尿,尿管可随同尿液一起排出体外,以减少病人的不适及疼痛感。尿管拔除后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冲洗尿道。
2.2.4 饮食与活动 术后6h进流质饮食,如米汤,第1天开始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术后禁食牛奶、豆浆等甜食,等排气后再吃,以防胀气。饮食应以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为宜。术后6h内帮助患者活动四肢,特别是下肢伸曲,10~15次・h-1;6h后鼓励病人床上翻身,特别是老年患者,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管拔除后下床行走,高龄患者扶行。还可采用一些方法来加强盆底肌肉的功能锻炼,巩固膀胱颈、后尿道周围筋膜及韧带对尿道的支持作用。嘱患者做及会收缩后又放松的动作,使尿道及括约肌收缩。
2.2.5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感染,细致地观察阴道流血、流液情况,会阴护理尤为重要。对于后壁网片修补及全盆底重建术患者注意有无里急后重感、疼痛、血便、会疼痛等症状体征,及时给予处理。术后注意保暖,防止便秘及增加腹压,使网片尽快与周围组织相容。
2.3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护士应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告知病人出院后要加强营养,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吃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引起腹压增加,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不宜久站、提重物以免增加腹压:禁盆浴1个月,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出院1个月后来院复诊,若发现有腹痛、发热、阴道流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3. 小结
全盆底悬吊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及检查,术后做好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特别是要预防术后感染,并且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训练,做好出院指导是关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坠落伤;治疗;报伤
Emergency surgical treatment of 52 patients with high Falling Injury
LIU Zhenyu, SU Wenli, WANG Yixin. Emergency Center, Putuo District Center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falling from height injuries and emergency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Total 52 patients of the high falling injury were chosen from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5 to December 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lling from height injuries and emergency surgical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revised injury severity score (RISS) was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all the cases. Results Single type of injury trauma were 10 cases (19.2%), multiple injuries were 42 cases (80.8%); type of injury:fractures, spinal fractures, visceral injuries, brain injury, pelvic fracture, rib fractures. In multiple injuries, children substantially had more head injury common combined with visceral rupture,had more common limb fracture combined with spinal fractures. AISS score:ISS
【Key words】
Fall injury;Treatment
作者单位: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急救中心
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坠落伤的损伤呈上升趋势,高处坠落伤成为继交通事故外导致严重创伤和致死的常见原因[13]。坠落伤是高能量创伤之一,它也是引起严重复合性创伤的常见原因。高处坠落伤患者入院时多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和昏迷,伤情复杂,患者病史叙述不清,查体难以合作,临床死亡率较高,但早期如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则可以降低死亡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8]。我院急诊科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救治危重高处坠落伤患者52例,临床救治操作严格按照Crashplan或VIPCO程序进行,遵循边抢救边诊断的原则,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诊治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坠落伤患者中男46例(88.5%),女6例(11.5%),年龄13~62岁,平均(35.4±6.9)岁。坠落高度4~29 m,平均7.43 m。受伤至人院时间25 min~6 h,平均2.13 h。
1.2 诊断情况
本组单一伤:10例(19.2%),多发伤:42例(80.8%);入院时休克17例(其中4例血压测不出)。全组共损伤组织及器官364处,每例平均7处,仅5例受伤≤5处。损伤类型主要有:四肢骨折、脊柱骨折、内脏损伤、颅脑损伤、骨盆骨折、肋骨骨折等。损伤部位:颅脑伤32例;血气胸19例,肺挫伤9例;脾破裂15例,肝破裂8例,结肠破裂12例,胃破裂11例,肾破裂、小肠破裂、肠系膜破裂各3例,膈肌、胆囊及膀胱破裂各4例;后腹膜血肿19例,腹内脏器挫伤53处。骨折共94处,其中面部5处,肋骨11处,锁骨及肩胛骨各7处,骨盆15处,四肢31处,胸、腰、骶骨骨折共11处。关节脱位7例,其中右髋关节、腕关节各5例,踝关节4例,胸、腰椎脱位3例。其中多发伤中,儿童多见颅脑损伤合并实质性内脏破裂,成人多见四肢骨折合并脊柱骨折。AISS评分:ISS
1.3 救治方法
院前急救:对成人患者常规安置颈托和头部固定器,用脊柱固定板搬运,根据四肢骨折情况给予包扎固定。对昏迷、休克患者给予开放气道、呼吸支持和补液抗休克治疗。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用车载呼吸机控制呼吸。院内急救:对严重单一伤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后转送专科救治。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应尽量少搬动,按照损伤控制原则,以多科协助在急诊科进行救治。本组行腹内脏器修补29处(其中肝脏修补7例),脾切除17例(其中自体脾片移植术6例),另2例2级以下破裂者行保守治疗。3例肝破裂以干纱条填塞止血,胆囊及左肾切除各2例,另2例肾破裂保守治愈。颅脑伤5例均未手术。剖腹探查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7例,术后发现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3例,其余3例行胸腔穿刺抽液治愈。膀胱造瘘1例。骨折行1期内固定术6例,Ⅱ期内固定5例,临时行石膏外固定12例,胫骨结节牵引术3例。19例四肢骨折临时行石膏外固定,肋骨悬吊4例,8字绷带固定3例,胸带固定9例。
2 结果
本组治愈32例,致残16例,死亡4例。堕落高度9 m者,伤情危重,死亡率达7.69%。
3 讨论
3.1 高处坠落伤的受伤机制
高处坠落伤损伤情况与坠落高度、落地姿势、年龄、体重、地面性质等因素有关[910]。但坠落高度是损伤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高处坠落物体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产生冲击力和反冲击力作用,高动能减速伤发生时,因体内各种组织的质量不同,造成组织间运动速度不一,遂产生剪切应力导致组织薄弱区或结合部位的损害。所以除了坠落伤患者着地部位损伤外,常发生传导部位损伤(如同减速伤)。垂直剪力是沿身体纵轴转移的暴力,可通过股骨、髋臼上部、弓状线附近向骶髂关节周围传递,造成耻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髋骨、骶骨或骶髂复合结构破裂。剪切负载常继发于高处坠落伤,盆腔内脏极易受累。
损伤严重程度与坠落高度和着地姿势密切相关[11]。坠落高度越高、体重越大、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越大,冲击力越强,损伤也就越严重。当坠落高度>3 m时,多发伤常见,8 m,头及躯干着地者,伤情最为严重。高度>9 m,死亡明显增加。有学者认为凡从5楼坠下者均为多发伤。通常坠落高度越高,伤情越重,合并伤越多,死亡率越高,愈后越差。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颅脑损伤和失血性休克,后期主要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伤情又视身体落地的部位、地面的情况以及坠落过程中有无阻挡物等因素而定。坠落途中如有障碍物阻挡,可使坠落速度减慢,减轻对机体的损害。本组有3例伤员从20 m以上高处坠落,途中被防护网阻挡2次,坠落地面为绿化草坪,人院检查提示左侧肋骨多发性骨折,左侧髋关节脱位,闭合性颅脑损伤,经人院治疗后好转出院。我们发现着地部位通常也是受伤最重的部位,凡属自杀行为者往往头先着地,死亡率高;逃跑行为有求生欲望者多有保护性动作,往往以下肢、臀部先着地,意外坠落也属于此。但有时遇空中障碍物而改变坠落姿势者损伤较无规律。不同年龄,伤情不同。如儿童多见颅脑外伤常合并内脏损伤,成人多见四肢骨折常合并脊柱损伤。内脏损伤中,以心、肝、脾、脑、脊髓等实质器官多见,而肺、胃、肠等空腔脏器少见。脊柱损伤以胸腰段常见。本组单一伤:10例(19.2%),多发伤:42例(80.8%)。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胸肺部损伤,四肢损伤为主,伤情重,致残率高,且多为多发伤。死亡原因多以颅脑损伤为主,因为头皮软组织薄弱,着地时受力面小,更易发生损伤,且头部突然停止运动时,可发生对冲伤。本组4例死亡患者死亡原困均为颅脑损伤,其中1例为开放性颅脑损伤。
3.2 坠落伤与年龄、性别关系
52例患者中男46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7.7∶1。年龄段以20~40岁居多,占33人(63.5%)。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基建工地较多,工地安全管理较混乱。城市改造拆迁项目较多,工人无防护措施导致坠落伤事故发生,青壮年居多,且均以20多岁男性农民工(青壮年建筑、安装工人)为主。这些人正是家庭劳动主力,生活主要来源,且坠落伤情均较严重,致残率较高。建议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护,减少事故发生。
3.3 坠落伤的诊治
坠落伤为急症,就诊时间越短,急救效果越好,本组52例患者受伤至人院时间25 min~6 h,平均2.13 h。52例患者中有31例均在受伤30 min内送医院就诊,占59.6%。由于坠落伤多发生于工地,现场目击者均能及时呼救及转运伤者。但因受工地条件及坠落地点的影响,延误部分伤员转运时间。同样部分伤员在转运途中易因转运不当加重病情。52例患者中,29例(55.8%)患者人院时清醒,能述说病情,而其余23例(44.2%)患者人院时呈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且病情均较严重。这就需要急诊医生能快速全面的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对于此类患者首先要有重点的进行检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全面评估病情。通气障碍和大出血是伤员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在早期抢救的重点是恢复通气、止血,并为后期抗感染,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创造条件。原则是首先保全生命,其次才考虑局部的修复。由坠落引起的多发性的创伤处理比较困难。总的做法是:首先抢救生命,其次再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兼治,以免顾此失彼,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215]。
对于致命伤要首先处理,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理。但对于疑有颈椎损伤者不宜做气管插管.适合做气管切开。对于多发性创伤后引起来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应采取边手术止血边抗休克。在暂时无血源的情况下,先以平衡盐迅速扩容,赢得了时间,从而降低了危重患者的死亡率。要迅速予以包扎止血、固定、纠正休克,同时对呼吸、循环进行监测。本组52例坠落伤患者有骨盆损伤的11例,严重的骨盆损伤可大量失血于盆腔和后腹膜区,对于出血的判断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急诊医生综合判断。另外还应注意到对内脏损伤(如肝破裂、脾破裂等)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坠落伤患者大部分出现腹胀、肠麻痹等临床症状,对此类患者要高度警惕,如B超、腹透、腹穿检查等。胸部开放性骨折伴血气胸者患者病情危急,往往可迅速导致死亡,要立即将创口暂时封闭,行胸腔闭式引流。对于有骨折的应用夹板固定,减少进一步损伤和加重出血。高处坠落伤多为多发伤,闭合性伤较多且隐蔽,及易漏诊。患者经上述处理后,应注意尽可能了解患者受伤史,急诊医生应再次快速简练而系统地查伤员,以判定有无其他隐匿性损伤。对于病情要根据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颅、骨盆、四肢、动脉、神经来进行系统地检查,以减少漏诊机会。对于疑有腹部脏器损伤患者要及时行腹部诊断性穿刺,诊断明确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对意识丧失患者应常规行头颅CT,颈椎、胸部、骨盆拍片检查,以防漏诊。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应尽早导尿,有助于早期发现泌尿系统损伤及对循环血量进行有效监测。本组52例患者中有颅脑损伤者32例(61.5%)占第一位。与其他报道相同。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异常,要注意防止脑水肿,予以甘露醇、激紊、降温等治疗。有脑疝症状者可紧急颅骨钻孔探查、血肿清除、止血、减压术等。
总之,坠落伤伤情重,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由专科医生诊治,因受专业限制,常顾此失彼只关注本科问题而忽略他科情况,或多科相互推诿延误时间,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因此,对严重的多发伤患者,应以急诊科医生救治为主,按照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积极救治,术后常规给予重症监护。多学科积极协作的方式,统一指挥,周密计划,进行一体化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35.
[2] 万虎,邓世雄,赵新才.骨盆生物力学性能与交通事故骨盆损伤机制.创伤外科杂志,2006,8(2):186188.
[3] Schlegel J,Bayley J,Yuan H,et al. Timing of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 of acute spinal fractures.J Orthop Trauma,1996,10(5):32330.
[4] 沈岳,蒋耀光.实用创伤救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84187.
[5] 马震寰,陈仲,郭毅.复杂坠落伤28例诊断与治疗体会.临床误诊误治, 2007,20(7):6465.
[6] Turk E E, Tsokos M. Pathologic features of fatal falls from height.Am J Forens Med Pathol, 2004, 25(2):194199.
[7] 卢秋容,陈燕.高处坠落伤的观察与急救.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9):11531154.
[8] 李晋,徐朝霞,杨晓鲲,等.84例坠落伤急诊救治分析.西南军医,2009,11(5):892892.
[9] Toro K, Szlavik N, Meszaros A, et al.Jumping and falling death in children,adolescents,and young adults.J 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2006,13(2):129134.
[10] 谭宗奎, 陈庄洪, 徐永年, 等.儿童与成人坠落伤致伤规律及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华例伤杂志, 1998,14(6):400401.
[11] 吴婷, 杜芳,黄兆伟.浅谈高处坠落伤理性追问病史的重要性.西南军医, 2006, 8(2):108108.
[12] 沈伟锋, 江观玉, 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2):114117.
[13] 方瑛.高处坠落伤的急救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1,17(6):458458.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后部纤维环部分断裂,髓核向后移位,顶起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继续向椎管内突出,并压迫神经根,还可与神经粘连,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这种疾病痛苦大,失去劳动能力,一旦诊断明确,定位准确,手术方式得当,操作细慎,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2.2年。
1.2 发病原因成年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除纤维环边缘外,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椎间盘经常遭受强大的挤压、和扭转,加重其生理性退变,这些因素是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内因,抬重物,腰部扭伤、摔伤、劳累等外因又构成了引起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诱发因素。
2 定位诊断
2.1 望诊姿势,观察骨盆有无倾斜,脊柱是否正直,有无侧方弯曲,腰间盘突出的最典型的症状是:腰部后前侧方倾斜,且腰部僵硬。步态,跛行腰部偏斜、僵硬等不良姿势。
2.2 触诊腰椎棘旁沟部压痛,并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痛,放射性疼痛常为病变涉及神经根的体征。
2.3 腰部功能检查
2.3.1 脊柱前屈或后伸,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几种特殊检查:(1)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分别作直腿抬高试验,正常两侧抬高幅度相等,一般80~90°且无疼痛,如果一侧抬高幅度降低,或同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的疼痛,该试验为阳性。(2)神经压迫试验,患者平卧,髋、膝关节各屈曲90%,然后膝关节逐渐伸直,至开始有坐骨神经痛时,再将膝关节稍屈曲,检查者用手指深压窝部三胫神经,如能使患肢产生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3)股神经牵抬试验,病人俯卧位膝屈90°,将小腿上提或膝关节屈曲,有沿股神经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2.3.2 特殊检查CT扫描检查,58例行CT检查,阳性率为60%。
2 手术方法
(1)两髂前上嵴最高点连接中点第4腰椎棘尖低于此线的第一个间隙即L4.5间隙。(2)两骼后上棘连线中点为第五妥椎棘尖。(3)术中暴露无遗棘尖椎极后用中钳夹住显露的棘尖,用力向患者的方向牵拉,观察椎板间隙有无活动,动和不动之间为腰与骶间隙。(4)术中用于触摸显露的椎板,椎板斜度比腰椎板斜度大。四种方法不能单用一个,以防术中定位不准确。
3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察
(1)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不畅,出血较多,可能出现神经根粘连,遗留有下肢的疼痛,观察二十四小时左右,无出血现象可拔出引流管。(2)切口内注射抗生素,切口暴露无遗时间较长,易污染,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一周,防止感染。(3)饮食为清淡,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胀。(4)平卧以利于恢复腰部的辅属结构保持切口最佳愈合。(5)术后五天增加股四头肌锻炼,恢复肌力。
术后疗效观察:优(56人90%):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消失,肌力恢复正常。良(1人5%):下肢肌力恢复正常,遗有轻微的下肢疼痛。好转(1人5%):肌力较前恢复,仍有下肢的疼痛。差(无):症状不改善。
4 讨 论
4.1 术中定位要准确,就应采取上述四种方法,以免犯定位偏高错误,也就是常把L3.4间隙误认为L4.5间隙应注意,术中操作要细慎,切不能操作脊髓及神经根。
关键词 输尿管损伤 医源性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16例因盆腔手术导致输尿管下段损伤的患者,占同期盆腔手术病人的1.2%。女15例,男1例,年龄28~49岁,平均39岁。损伤发生于子宫切除10例,卵巢肿瘤切除3例,剖宫产1例,直肠癌根治1例,腹膜后肿瘤1例,其中12例为基层医院手术。临床症状:术中发现3例,术后8~12小时急性尿性腹膜炎5例,阴道漏尿6例,发生于术后4~14天,平均6.5 天,腰痛、发热4例,其中1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误将左输尿管结扎,直至术后13个月才获确诊。
治疗方法:本组16例中,3例术中及时发现,立即行输尿管对端吻合术,内置F8双J管,5例术后8~12小时发现,均行急诊手术探查,3例行输尿管对端吻合术,2例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6例输尿管阴道漏尿者行插管检查,3例插管成功,行保守治疗,于2~3个月后拔管。另3例于术后1~3个月分别行输尿管下段膀胱瓣成形术。术中均放置F8双J管,术后2~3个月拔除。1例术后13个月检查发现,左肾已无功能,行患肾切除术。
结 果
内置双J管保守治疗3例,术后9天漏尿停止,导管均于术后2~3个月拔除。开放手术12例,切口一期愈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术后2周行B超或IVU检查,肾脏形态,功能恢复正常。1例肾切除者对侧肾功正常。16例全部随访6个月~5年,除1例外,余经IVU检查肾功正常。
讨 论
通常认为妇产科、腹外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医源性损伤较为常见,其中,以妇产科盆腔手术最为常见[1]。输尿管损伤术中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一般无临床表现,若延误诊断,则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甚至引起严重后果。术中若发现无出血的管状断端,近端输尿管明显扩张或蠕动,导尿管引出血性尿液应警惕输尿管损伤。术后若出现切口或阴道漏尿,盆腔引出大量淡红色液体或腹腔内大量积尿,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胀痛、肾区叩痛、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腹膜炎时,应想到输尿管损伤的可能。可结合B超、排泄性尿路造影膀胱镜检查或逆行造影、CT等检查加以诊断。
输尿管损伤治疗原则:恢复其连续性或完整性,减少局部发生狭窄影响通畅,尽一切可能保存肾功能。输尿管损伤治疗方法选择根据输尿管损伤部位、缺损范围、损伤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全身及肾功能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手术中如及时发现,当即修复,是治疗输尿管损伤的最佳时期,此时损伤组织尚无水肿或粘连,手术简单易行,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本组术中发现3例,经及时手术,恢复良好。对在术后72小时内发现的输尿管损伤也应争取手术修复,否则应在术后2~3个月修复。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尽快恢复正常的排尿通畅和保护肾功能,以尽早控制感染,增加术后输尿管愈合率,减少肾切除机会[2]。因此,输尿管损伤已有感染,应先作肾瘘引流,待感染完全消退后,再行输尿管修复术。若输尿管损伤狭窄继发严重感染或肾积水、肾萎缩,确认造成肾功能丧失,而对侧肾功能正常者,可行患肾切除术。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①输尿管完全横断但无明显缺损者行对端吻合术,内置双J管,要求吻合口宽大通畅,吻合时必须做到吻合口无张力、断端血运良好,斜口吻合无扭曲,黏膜无内翻、外翻、吻合口内置支架管,吻合口附近置管充分引流。②输尿管部分断裂或穿孔者,行修补并内置双J管。单纯输尿管结扎者,尽早解除结扎线,通过膀胱向输尿管逆行插管,能顺利通过部位者,内置双J管引流尿液,促进愈合。本组中3例阴道漏尿者在膀胱镜下留置双J管成功,终于使尿漏口愈合,从而避免了再手术。③损伤部位距输尿管膀胱开口5cm以内者,可考虑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缺损或病变段在5~9cm者采用输尿管膀胱瓣成形术。
输尿管手术损伤关键在于预防:①女性患者输尿管最易受损伤部位是漏斗骨盆韧带和宫颈结合部后方 [3],此处输尿管从后角到达子宫血管的阔韧带基底部。在子宫切除和卵巢肿瘤切除术中,处理子宫动脉和主韧带时,应根据术中情况和术者经验采取显露或不显露输尿管,但必须清楚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②在肿瘤较大或严重粘连,局部解剖变异,估计有输尿管移位可能时,术前应常规行肾盂输尿管逆行造影或置入输尿管导管,以便术中解剖分离,保护输尿管而后切除肿瘤。③术中盆腔静脉出血时,应先用纱布压迫止血,找到出血点,并弄清解剖关系,再钳夹或缝扎止血。切忌在解剖不清的情况下,盲目钳夹与缝合。④在输尿管分离、切开、吻合过程中应仔细,充分保留血管。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中避免大片、大块、长段分离,导致血管网断裂,输尿管缺血坏死。输尿管切开应从侧面进入,以保存其脆弱的血液循环 [3]。
虽然输尿管损伤少见,但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医源性损伤。因此强调术者增强责任心、熟悉解剖、规范手术操作、术毕常规检查输尿管是否损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输尿管损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失肾率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马永江,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78-281.
关键词: 俯卧位;新生儿红臀; 预防
新生儿红臀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皮肤问题,也称为尿布皮炎,在新生儿病房中是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护理问题。臀红损害部位与尿布覆盖部位一致,多发生在臀部、腹股沟、、附近。由于臀部较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的环境中可损害角质层,加上尿片的摩擦可使皮肤受损,尿在粪便中尿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氨而碱性增强,而碱性的环境可激活粪便中的脂肪酶、蛋白酶,分解蛋白和脂肪,使皮肤的渗透性增加,尿液也有使皮肤渗透性增加的作用,从而使皮肤容易受损。皮肤屏障受损可导致继发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轻症出现红疹水泡,重症皮肤表面溃烂脱落,对新生儿的睡眠和饮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应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粪便的接触,保持最佳的皮肤环境。本科采用俯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的方法对发生红臀的新生儿进行干预,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NICU2013年1月~8月入院有红臀的的足月新生儿120,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1~28d,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0例,对照组 60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用药、臀红分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将两组新生儿至于暖箱内,暖箱温度统一设定在32℃,湿度维持在55%~65%,沐浴1次/d,每次便后用湿纸巾清洁臀部,并涂以鞣酸软膏。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各1h轮流。观察组采用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各1h轮流。并建立翻身卡,由专人翻身并签字记录。
1.2.2观察红臀判断标准轻度:表皮潮红。中度:皮肤可发生丘疹、潮红、脱皮。重度:皮肤糜烂出血、表皮剥脱伴细菌感染。
评价:治愈:局部红肿消退,皮疹消失,表皮开始生长。好转:溃疡消失,破损处皮肤开始结痂。无效:治疗3d无缓解,治愈好转均是为总有效。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两组患儿预防红臀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预防红臀效果比较
组别 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 60 20 (33.0)32(53.0) 8(13.0)52(86.0)
观察组 6052(86.0)8 (13.0)0 (0.0) 60(100.0)
注:与常规组比较P
3讨论
3.1新生儿皮肤娇嫩,其皮肤仅有成人皮肤的1/10厚,表皮角质层薄,表皮是单层细胞,真皮中胶原纤维少,表皮与真皮之间连接不紧密,因而缺乏弹性,很容易被外物摩擦渗透从而受损。另外由于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丰富,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新陈代谢快,褶皱多,皮肤长时间接触大小便及潮湿的尿布而产生尿布疹,严重时可引起疼痛哭闹不止,所以要尽量避免粪尿长时间的接触皮肤。
3.2新生儿大多处于仰卧位,臀部皮肤正好与粪尿相接触,粪尿中的水分长期刺激臀部皮肤,加上与尿布的摩擦从而造成红臀,俯卧位可使患处皮肤不与尿布摩擦,并且能够减少粪尿对皮肤的刺激,尤其是男婴,部分男婴阴囊大而松弛,仰卧位很容易使大便积聚在阴囊和褶皱处造成阴囊皮肤破损,难以修复。俯卧位可使会与阴囊分开,使阴囊部位保持干燥,避免受到粪尿的刺激,防止阴囊皮肤的破损而继发皮肤感染。
3.3新生儿俯卧位不仅可以预防红臀,有利于红臀恢复,还能减少新生儿哭吵,增加睡眠的时间。
3.4对患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介绍俯卧位在预防红臀中的作用,此方法简单易行,对于易发生红臀的患儿,可将此方法在家中实行,但要教会家长正确摆放的方法,摆放新生儿俯卧位的方法:将新生儿的头偏向一侧,上肢屈曲,可将手摆放于新生儿嘴边,增加安全感,膝关节屈曲在腹下,骨盆高抬,应特别强调在俯卧位时要注意观察,将新生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堵住口鼻。
3.5对于已发生红臀或有潜在危险的患儿应及早对其进行干预,尽量降低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吴本清, 李志光,林真珠.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318.
[2] 冯丽琪,汪瑜茵,李小薇,等. 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3.
【关键词】 糖尿病;褥疮;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83-02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以Ⅱ型糖尿病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主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有时可出现皮肤瘙痒,但许多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仅于体检时或疾病就诊做生化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1]。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疾病症状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由于糖尿病严重时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因此,褥疮的发生就不可避免,这就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本文就老年糖尿病合并褥疮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DM患者90例,均为Ⅱ型糖尿病。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60~82岁,平均(68~2.5)岁;DM伴脑梗死22例,脑出血3例,骨盆骨折5例,糖尿病肾病15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8例,糖尿病合并多器官损害7例,其他1例。空腹血糖9.6~30mmol/L,餐后2 h血糖13.8~37.6 mmol/L。按褥疮诊断标准:2期16例,3期66例,4期8例。褥疮面积1 cm*2 cm~8 cm*6 cm。褥疮分布在骶尾部、髋部、足外踝、足后跟、肩胛等处。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褥疮分期及面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人为护理的方式,进行一般的护理。如控制血糖,并实施预防褥疮发生和复发的措施,如卧气垫床、防止局部受压时间过长、给予按摩受压骨突部位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2期褥疮:每日换药2次;3期、4期褥疮:每日换药3次。换药步骤如下:2期褥疮先用无菌注射器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抽出庖内液体,3期、4期褥疮清除脓性坏死组织;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庆大霉素8~16万U消毒创面;并采用神灯照射创面(30 min/次);用珍珠末1.8~3.6 g涂于创面;外用无菌纱布包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其痊愈率62%优于对照组的22%,见表1。
表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 [n(%)]
注:两组治愈率比较,χ2=20.693,P
组治疗痊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2组褥疮治愈时间比较( )
t值=2.665,P值
3 讨论
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形成组织坏死的压力性溃疡。再者老年人新陈代谢率低、产热少、免疫功能衰退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增加了创面愈合的难度。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组织含糖量高、营养障碍、胰岛素不足,血中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清菌率下降等因素,易致皮肤感染。为了提高老年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加快并发症的愈合,需探索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针对DM褥疮的治疗途径。
通过药物能使坏死组织水解、酶解、皂化、腐败等,可以控制和防止感染。药物可以通过去除坏死组织超氧自由基、改善溃疡面微循环、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等作用,并提供湿润的环境,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进而促进组织的修复。同时有些药物还可以为组织提供湿润的环境,进而调节上皮组织及结缔组织的生长比例,防止创面瘢痕的形成。
询问糖尿病褥疮患者病史知道,许多患者由于不太了解糖尿病褥疮的相关知识,才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调查显示,85.5%患者表示需要接受糖尿病褥疮防护知识指导,但只有24.1%患者曾接受过此方面的详细指导[2]。由此看来,对于住院期间的糖尿病褥疮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更为重要,更不愧为最佳时机[3]。因为这时护理人员能够与患者直接接触,对患者的病情掌握全面,同时也是患者最迫切了解自己病情的时候,我们在提供了良好周到的临床护理同时,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问题当面详细施教,可谓有的放失,并配合多媒体影像播放、发放糖尿病知识手册等,对其实施细致、全面的健康教育工作,会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患者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糖尿病褥疮康复率,减少病残率。
参考文献
[1] 刘学东.78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19(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