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设计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接受一些系统性设计知识。学习的内容有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学科和教学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要不断付出努力,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对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构成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意义深远。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和行为对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数学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小学数学知识可以螺旋上升,从而逐渐向着“数学化”方向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前期、对每个单元教学之前等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设计过程。站在教学过程上分析,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成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等等。站在阶段性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分析,可以顺着分析——设计——评价——调整这一顺序进行[1]。对于每个阶段而言,教学设计的能力上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侧重点。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要素

2.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这一学了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内容是介绍数学这种工具性学科的,也就是说小学数学内容十分简单,但教学上比较单一。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而是通过趣味性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充分的了解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但站在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心底的热爱。因此,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对教学进行设计,需要围绕“趣味性”这一因素;第二方面是教学的设计具备相应的“多元性”,通过“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提升,再利用多元性提升学生对学生的喜[2]。其次是对教学的进度进行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较为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兴趣,可以说新鲜事物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丧失对事物的持久喜爱和追求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可以持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需要围绕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经验开展。

设计时,将小学数学教材中过于抽象的内容,通过相对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加容易,避免学生陷入复杂的数学知识当中。此外,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逻辑相符合。另外,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考虑,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化,并且培养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涉及了具象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分析如何让组织的差异性得到扩展,使孩子学习能力被提升,这一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例如,教师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提出的教学设计进行对照并分组实验,按照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需求。最后,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数学和认识数学,这一内容和教学目标还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可以提升孩子快乐程度的任何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提炼,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

2.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主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设计,也就是具备设计方案的前瞻性。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素有学生对课堂作业的不知、遇到问题之后的反应、对课后作业的审批等。这些环节均包含着整个过程当中[3]。此外,还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使课堂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如何将相应的情境带入课堂当中等。最后是对教学的媒介进行选择和设计,现有的媒介中有教师、书本和黑板等。教师应当明确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如何对这些媒介进行正确理解。此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媒介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也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2.3课后调整和发现教学问题的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课后调整的技能主要有对课后进行科学总结并进行客观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属于一个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科学重组和调整,进而实现对整体的优化。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整堂课进行客观性总结和评价,找出这一设计中缺失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小学生以及教师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预设,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后的调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后补救,进而结合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接下来课程的设计。与此同时,针对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或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最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结束语:

以上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可以被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条件,也就是数学学科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知识;第二类是支撑性条件,也就是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第三类是发展性条件,也就是教师的意识和态度。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实践,才能最终摆脱随意化以及经验化,使教学实践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梅赞.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参加广东省高州市2015年教育技能大赛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5-26.

[2]李孝诚,綦春霞,史晓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56-61+67.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教学设计是转化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过程的计划方案,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教学理论的更好实践,使得学科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较为有效的教学设计的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的总称。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包含了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技能的明确认识和良好应用。然而实际上,我国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存在严重的教条化情绪,使得教学设计理论在我国没有得到较好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重点结合小学数学教与学特点,来剖析各教学设计技能的要点。

一、分析技能

分析技能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不具有绝对的关联性,没有固定的分析路线,但各部分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性。教师的分析技能则是将无序的各种流程通过逻辑思维制定出可操作的、切实的、符合学生学习教育的课堂目标。主要包含数学课程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问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1)数学课程分析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学科的教育理念也顺应时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就需要数学教师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心理,合理的落实到教材的编排中去。因此,数学课程分析能力需要教师更加精心钻研和思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

(2)学生情况分析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基础运算知识为主,正处于从抽象思考到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转换过程。教师对于学生情况能力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既要考虑到一般条件下的数学教学情况,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

(3)教学问题、目标分析能力:教学问题及目标的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了对小学数学学科内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分析以及扩展教学内容的分析。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针对教学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整合知识与学习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包含知识目标,根据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应该合理设定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例如小学数学中《体积单位》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确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以及情感目标(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技能

分析能力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认知能力,而设计技能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能力。设计能力需要建立在分析能力之上,根据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而最终的设计目的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设计及能力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教学过程设计: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知识存在严谨的结构体系,数学学习则需要循序渐进的遵守螺旋上升学习规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务必要有较为明确的整体优化意识。一方面,应该有整体的前期规划,同时也需要针对每个单元每个课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另一方面,课堂设计需要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2)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设计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顺序的能力。教师需要谙熟各种适合小学学情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的目标指向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组合教学方案。

如上述《体积单位》的教学策略设计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分别设置了新课导入(多媒体教学)、新课教学(教具教学)、课堂练习(合作交流)、课堂小结(自我评价)等教学策略展开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课堂练习: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3)教学媒体设计: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要注重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多媒体具有一定的形象画面感,教具以及学具则可以展开一定的课堂探究活动等等。教师通过选择教学的媒体精心设计好呈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

(4)教育评价方式设计:根据小学生和数学学习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方式(如自评和他评)和方法(如作业、测验、概念图、档案袋、数学日记等),以及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时机等的设计。例如以“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三、课后调整教学研究技能

调整技能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大前提下实施课堂教学,但是针对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产生的设计之外的问题和需求的调整能力。尤其是针对数学课堂,小学生大多思维比较宽泛,因此很容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调整能力,既要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要注重到教学设计的整体进度。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后调整能力,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惑,以及上堂课没有达成的课堂目标,及时合理的调整到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并且针对教学目标没有实行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改正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个逐渐形成并且内化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一直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2):93-95.

[2] R.A.瑞泽,J.V.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和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数学 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精心设计练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的。在课堂练习中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设计练习题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的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练习题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2、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狠抓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二、思维能力培养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贯穿。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1.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设计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

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3.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

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维逻辑;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教师起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小学阶段作为思维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在点出思维逻辑重要性的前提下,来讨论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1.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教师要明白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合理、正确思考的基本能力,更是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它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灵动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帮助学生对其他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掌握,并且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学习理解的能力。并且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所以教师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案,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以及数形结合的方式。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 ,来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学生逻辑培养的方法

2.1 顾及同学的说话表达的能力方式来培养小学生自学的习惯

小学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在讲课,学生默默的在听,这是非常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是不利的。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增加提问的环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思考来解决数学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着重的分析,将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增加提问学生的环节,争取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记住一件非常重要的意见,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只要学生通过课堂的积极互动,回答问题,可以比之前的老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到的更多,领悟的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方式,从而加强小学生逻辑想法的必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小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帮助同学自己去分析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在课堂的教学,老师要有方法,有耐心,有义务的引导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2 改革课程教学,精心设计课程,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老师应该摒弃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现在应该转换自己的观念,抬头向前看,学习新的先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比如,利用生动的图形来帮助小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角的概念这个知识点时,老师通过让学生将木条钉在一起一块进行适度的旋转,通过两根木条的演示,让小学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钝角、直角、锐角,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发现课堂提问的质量,加强做作业的实用性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自主思考,锻炼学习思维,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是主导者。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在上课提问的方式来提问同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老师要熟悉这一节课的要点,提前准备好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质量要好,数量在精不在多,让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解决时间,在之前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为了得到好的数学成绩,教师会推荐学生使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简称刷题,做许多的题目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法的弊端很显然,会将同一类型的题目做了好几遍,浪费时间,等到换一种题型就不会做了。但是现在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则要求学生在面对同一道或者同一类型的题目时,要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解答,做到不管题型咋变,考的知识是不变的,是换汤不换药,才能真正的把题目吃透。这就要求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需要用相应的题目进行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这些都是可以在不同的练习中不断锻炼出来的,而并非使用题海战术。

3.结束语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点更好的被学生吸收,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灵活度,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更好加深对知识点内容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高辉平,刘广丽.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9(23):73.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一、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符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

1、教给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者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3、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以“讲”代替学生“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4、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二、数学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在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认识直线时,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段的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引导学生用“直”的表象和延长的动态表象,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没有尽头,帮助学生建立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表象,形成直线的概念。

2、在知识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3、丰富语言,发展抽象思维。联想和想象都需要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同时也受其制约。有了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参与调节,学生的联想才会更丰富,想象的构思才能更广阔,更具有逻辑性。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做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助互补。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联想和想象往往是从疑问产生的。平时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对天真幼稚的问题也要耐心解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为解决问题设疑、质疑。通过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设计富有创造性的练习。练习题本身富有创造性,能激发求异思维,增强联想的深度、广度,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倾听他人的能力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向前迈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但是现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潜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应用,能力水平并未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不是简单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怎样才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一、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进行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还是进行新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时候,必须要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比如,当学生在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给予学生相关的题目之后,不单单要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还要学生讲出解题的具体思路。尤其当学生的答案错误的时候,就更要学生说出更为具体的解题思路了。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凑十”的方法理解得更为透彻,加深对类推这种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减少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在解答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灵活性。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很直白地把书本上的结论或者是运算法则之类的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对书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者运算法则。比如,在进行两位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题目进行拆分,最好对题目进行概括总结。当学生从问题中通过自己的研究把法则总结出来时,他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也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知道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然而却不把整个课堂都变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场所,只是在零碎的时间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是有价值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却不可以把这种培养当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二、每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进行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对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进行公正的划分,当然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开始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比如,在开始学习数学,讲解10以内的加减的时候,教师就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进行实地操作,让他们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如果在学习的开始,教师不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的话,那么只会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

三、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要进行培养

在每个部分的数学教学内容中,都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俗来讲,就是在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者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提升学生逻辑思S能力的机会。每一个抽象的数学法则,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或者空间形式进行抽象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对数学概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概念所概括的东西。教师要用实际存在的事物引导学生开展思维互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找出问题的共同之处,概括出他们的本质特性。比如,教师在对长方形的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总而言之,想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给他们未来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又是困难的,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却把握不当,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比较牵强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课和看图说话课,影响教学的进程,致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一)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二、注重算法算理的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2]。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通分时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该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原因,却没有对学生说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3]。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63×48”等进位乘法,练习“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生发提供土壤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必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喜欢创新。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各抒己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外,教师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导师,也是思想上、感情上的益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要以鼓励为主,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对学生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保持宽容,积极加以引导,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对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和发展创造力。

二 创设“问题——讨论——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提供科学载体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追求的是典型化、模式化问题的统一答案。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既定的模子上来。学生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应试能力较强,创新能力不足。要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就要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探究问题,学会自主学习。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样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教师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去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新知识。即,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教师汇总讨论后的结果,再让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最后做出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讨论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肯定某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合理、适用性时,不能绝对否定另一些解决方案,而要科学、辩证、客观地分析诸种方案的利弊,即使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的方式,使学生继续思考,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悟,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中,讨论的环节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归纳总结、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是僵化的,并不能成为教师课堂上一成不变的表演脚本。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思维灵活的学生,而不是学习机器,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发现创新苗头,充分尊重、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新思维、新观点,不能僵化地将课堂上学生即时出现的一些新想法硬拉回到教案既定设计中或普遍的思路上来。

三 培养学生大胆批判和质疑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受顺应、接受的传统思维习惯的禁锢,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解放,缺乏批判和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原有认知水平到更高认知水平,从模仿到创新,从再现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飞跃,其桥梁是批判,即对原有认知方式的否定。通过不断的质疑性、批判性思考,能够促进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即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质疑中发展,在不断否定中升华”。所以,没有质疑、否定和批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也难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是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在巩固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勤质疑,深入探究,甚至对同学以及老师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通过变换叙述的表达方式、条件或问题,设计一些非常规性、开放性问题,引导同学们对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质疑性的思考,提出新问题,再运用“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使同学们进行发散性思考、多角度思考、有深度的思考。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训练,不仅让同学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还能使同学们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学会、敢于、善于质疑和批判,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

四 处理好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关系,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依据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将问题所给予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而得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数学课中的“找规律”、“总结法则”、“由具体现象概括定义”等,即属于这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则不拘泥于某一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而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尽可能多地作出合理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一题多解”、“补充问题”、“开放式问题”等,是小学数学课中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上两种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若在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进行发散性思考,就会出现发散的目的性不明确,从而沦为“为发散而发散”的形式主义。例如,计算“3+3+7+3+3”,学生的思路可以有:一个个的连加,3×4+7、3×5+4等,最好的办法已在其中。教师如还在不断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易让学生陷入无效的思考中,引导一些学生钻牛角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繁琐化,达不到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当然,如果只偏重聚合性思维,也可以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发散性思考和聚合性思考的“度”,在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应及时营造思维的聚合情境,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引向聚合,包括让学生对诸多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议、进行概括或由教师讲评,从而得出最佳方法及探寻规律性知识。

总之,在“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创新氛围之中,依托“问题——讨论——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作为载体,从发散——集中,又从集中——发散,经过多次训练,必然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向更高一级发展,既能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又能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柳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

[2]马士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3]颜艳晖.凸显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小学数学思维培养“七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