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

第1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1 植保工作是?r业增产的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可增长水平,由于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生长时期,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都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因为病虫害发生的性质不同,所以在防控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植保工作贯穿于整个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是直接影响农作物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环节,唯有不断的强化植保工作,让农民拿握病虫草害发生的特征,综合应用科学的农业防治技术进行处理,才会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及生长有所帮助,以达到使农业稳定增产的目标。

2 对农作物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检测预警等技术,通过采取有效的生物或物理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绿色、生态、安全的防治目标,与传统的防治措施相比,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也确保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加强植保工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的基本前提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实现人类对农产品供求平衡、满足人类对农产品需要,并实行技术变革维护资源平衡、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方式,是把质量、产量、环境等综合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而农产品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紧密。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农产品也通过进出口贸易逐渐走出国门,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外来物种的侵入提供了机会,由于害虫的发生有不确定性和迁移性,导致我国的病虫害频发,农户大量使用农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地,但是农药的使用,不但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和品质安全,也损害了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植保工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4 加强植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植保工作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本末倒置,重治轻防,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4.1 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调查,并在植保工作的技术方面进行更新,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如:杀虫灯、色板诱虫、杀菌灯等。

4.2 植保工作是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保障,是为实现生态安全、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通过建立高标准的重要作物病虫防治区,在科学先进的施药技术、实施中,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污染与残留,杜绝对作物或者人畜造成影响。因此,在这过程中,必须加强药械、农药、施药过程研究、推广力度,通过增强落后机械、高毒农药、施药技术的更新,进一步提高防治成效。

4.3 在植保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农业。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加大业务培训、学习的同时,强化植保系统建设基础,并且设置先进的设备仪器,保障植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该增强农民培训工作,在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乡村植保工作。

第2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特别是2000年我国颁布了《种子法》,国内种子市场,尤其是蔬菜、花卉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公司纷纷登陆中国。据称,目前我国70%的种子市场被国外企业控制。

实际上,中国也开始了对种子的投入。据悉,中央国有企业中种集团正在投资6亿元左右筹建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旨在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模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种业界最大规模的自主研发投入。但是,中种集团目前还没有实力同跨国企业竞争,属于“远水不解近渴”。

“洋种子”的涌入对我国农业产业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也增大了技术所有者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有专家表示,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咽喉”被人家掐住。

市场竞争中外资优势明显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世煌表示,中国种业起步晚、基础弱,而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优势、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对中国种业构成竞争压力。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多达8700家左右,但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业内人士呼吁,要与国外种业公司抗衡,中国应引导国内种业进行重组整合。

中国种子企业在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弱于跨国公司,导致了市场中洋种子大行其道。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目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的张春敏在接受采访时说,包括种子行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目前面临着外资企业主导的局面。他分析认为,一是在加入WTO谈判期间,中国没有意识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倾向性问题。第二,近几年,中国农业产业外资进入非常快,在一些领域中外资占有主导地位,比如大豆压榨等方面,中国企业在引进中存在盲目迷信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倾向。

加快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

2004年因中国企业对国际大豆市场的误判,形成了大豆危机,造成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而此时控制粮食生产运销的国外跨国公司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据统计,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或控股或参股,已经形成了国外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国际粮商控制中国食用油市场超过70%,市场的话语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控。

中国大豆产业链的“沦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中国作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之一,整个产业却控制在跨国巨头手中,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警惕。

第3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____三角特色经济区的加快形成,__作为重要的一角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工作重点将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客观地讲,我县虽然区位优势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地是全县58万人口53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__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__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__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__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__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__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__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__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__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__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__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

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树立五种观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烟、桑、姜、果、茶、蔗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烤烟、蚕桑、肉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我们工作推动的难点,也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如家宝贸易有限

公司为生姜种植户提供姜种、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收成后回收产品,农民只管种植,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和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要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行区域产业开发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做大蔗-糖-纸-酒精产业链,延伸速生丰产林、竹木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种桑-养蚕-丝织产业链,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规模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烟草公司、龙潭茧丝绸、家宝贸易、东凌植化等规模发展的市级龙头企业,得益于不断加大招商,大力扶持,打造龙头的意识,全县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县四家市级龙头企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区级龙头企业,这对重点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利好的消息,应继续大力扶持。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县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区域规划。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新甲至安德、禄峒至南坡和渠洋至魁圩三大公路沿线桑蚕优势产业带、新靖至化峒公路沿线十里烤烟标准化长廊。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或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生产协会已有2个。如旧州农民朱祖线牵头成立的旧州刺绣协会吸收会员__名,向市场推介销售刺绣,年销售额__元以上。由新甲乡政府发起成立的新圩烟农协会,与县烟草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县正在积极筹建渠洋坡乐桑蚕协会,这些协会或组织的建立,必将为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并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烟叶、酸野系列等特色产品制定地方标准,桑蚕地方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进入送审阶段。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烤烟生产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自治区申报创建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项目,并积极开展大香糯等优势产品的产地认证,标准化生产正在形成规模。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二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县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繁荣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三是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这些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第4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侧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业,对产业聚集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上,河南省政府所作出的各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聚集 “一个载体,三个体系” 现代城镇化

一、农业产业聚集区的相关定义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在某一地区的聚集,实际上也是产业与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的某种关联和联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显现出前向联系或后向联系的特征与现象。一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壮大,必然会引起这个产业的下游产业或行业的繁荣,产生前向联系的效果,而且这些前向联系的行业也逐步会向该地区聚集。

聚集经济是使用广泛而抽象的一个学术概念:或是产业的生产活动,或是贸易与商业的交易活动,或是其他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生产性活动(劳动力聚集)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倾向,并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小城镇产业聚集是指关联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小城镇区域内集中并以城镇网络为基础形成企业间紧密协作的产业体系。

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发生在特定城镇区域内;在小城镇中具有同一特定产业领域,既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包括产业链中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城镇产业链中具有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小城镇相关产业领域中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和服务组织。农业产业聚集区就是集中以上各种条件,在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上,以产业为纽带链接城市和农村促进产城融合的新途径。这是因为在农业产业聚集区中,不同的产业部门(如:畜牧养殖业和水果加工业、粮食作物的各种深加工等)同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和有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如大多数农户,农民合作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深加工企业等)可以共存并且数量很多能够形成关联复杂且密切交错的经济网络,促进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政策建议

基于河南的农村自然条件优势、产业聚集区的优势作用和国家将河南省列为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给予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坚定不移地开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张笑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挑战的应急之策,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加快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导向和推进作用:

(1)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延长产业链。建立产业基地,夯实“原料车间”,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作为工厂加工的原料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车间”,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地方政府采取扶持、引导办法,积极组织农民组建各类农业经营合作组织,促进农业合作,发展“总装车间”,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2)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产业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应用技术开发力度,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对种子培育,化肥农药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领域形成新突破,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努力营造政策吸引人才、机制激励人才、事业集聚人才和感情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3)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施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扩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原九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加强公共基础服务,加速城际公交城际铁路的开通,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地方发展要加强城市与周边农村城镇的密切联系,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带动现代城镇体系发展。

(4)以农业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基础,加快完善三个体系发展载体。科学规划集聚区发展,明确功能分区,加快农业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的承载功能,提高企业入驻能力、水平和数量,将农业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出台鼓励各县市区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飞地经济”政策,确保责权利相统一。完善集聚区管理体制,增强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保证管理机构高效运转,投资强度科学合理、项目服务细致周到。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建优.产业聚集的特征、成因及类型.当代财经,2003(1).

第5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区域经济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农村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种植情况和养殖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就必须着重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经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存在一些农业区办和集体企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规模上和技术能力上都有欠缺,因此,经济发展的总量还很少,农业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尚不存在差异性。第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时期。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我国处于经济短缺的时期,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实行生产及流通的双轨制度,促进了计划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这一背景之下崛起,同时,国家的政策措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和经济基础,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上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说都相当完善,已经完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第三,是“三化”的全面发展时期。“三化”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及工业化。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并趋向完善,农业的发展开始依靠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农产品度过了短缺的阶段,开始转为区域性及阶段性的过剩,这时,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它同时还包括非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就业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发展,农业区域经济开始向“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部分地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竞争的势头,并且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二、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局限性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农村化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农业,农村和农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农村化的特点。第二,区域化的特点。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点,主要是从区域界限上来说的,农业区域经济的区域主要依据行政界线划分,具体的划分基础是县,农业的区域经济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等都是在这一特点的区域内进行的,区域经济的管理权限也在这一范围之内。第三,结构性的特点。农业区域经济的结构性特点,主要是指农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全体经济的总和,这个总和既包括国家的经济,即财政的收入和财政的支出,又包括个人的经济,即社会的就业和收入。农业区域经济的结构性特点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四,综合性的特点。我国农业区域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经济运行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部门及领域。我国农业区域性经济综合了各个产业性的活动和非产业性的活动,同时还包括一定的管理和经营性活动。第五,民营性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需要逐渐向民营化发展,只有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第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较慢。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二元性的结构,城乡分治的后果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不利于农业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区域和小城镇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落后,不利于城镇化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第二,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缺少高等资源。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要素,目前,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具备一些自然资源、地理资源、气候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等一些基层性的资源要素,但是,对于一些高等性的资源要素相对匮乏,无论是高科技术还是高技术人员都严重缺乏,影响了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同时第一产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且发展较脆弱,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另一方面,农业区域经济各个产业的关联较小,农业区域经济的工业无法支持农业,第二产业无法与第一产业形成互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四,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受到一定的政策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国财政支出对于农业及农村的支持正在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占比较大,这些财政支出本身无法满足农业及农村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的一些大项目及大产业大都集中在大中型的城市中,农村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及技术条件,农村的基础性建设与城市差距较大,缺少大产业和大项目的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缺少政策的支持。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农业农产品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解体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为影响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高出了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因此,不利于在国际上的竞争,同时,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由于缺少发展的特色,无法形成市场经济的完善体系,市场经济促进了农民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农业区域经济,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实际发展状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现有的耕地,中低产的田地占百分之七十,如果对这些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和改造,可以有效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潜力的开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将技术、市场、产业、生态等因素结合起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完善市场经济的农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方式。

四、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途径

1、发挥市场经济对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保护作用

农业在经营方式、行为方式及生产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农业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农业的特点,不仅要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和生态化,同时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要对农业区域经济产业进行逐步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农产品结构,着重分析市场的需求,将农业的各个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

2、促进市场环境对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经营引导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农业市场化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广。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成果推广需要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分析研究自身的发展状况,积极的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及方法,同时,要发挥高技术企业的推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发挥特色农业的作用。

3、促进农业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不断的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市场经济组织结构,促进农业市场秩序的发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优势,加强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的市场化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质量体系。同时,要发挥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五、结语

第6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耕作模式,又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大省。如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改善生态、遏制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黑龙江地处边疆,农业资源富饶,开发时间较短,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千年或上万年的农业开发史比起来,还是刚刚起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才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得以产生和壮大。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丰富,物产极多。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13.5亿公斤,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2%;绿色食品的产量突破1110万吨,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域绿色食品的认证品牌达到700余个,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生产的监控面积达到130多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20%。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近15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的农户达到150万户。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及负面效应,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框架的重要性

1.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使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一次农业革命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一定要清洁生产,而绿色食品的产业,加速了黑龙江省向生态农业迈进的步伐。第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绿色食品生产靠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科技以绿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勃兴,它们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绿色食品生产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化农业;第二,推动了农业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使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质低效经济开始走向农工商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一条龙、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推进了农业生产工厂化、产业化;第三,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农业产业的管理革命。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类、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彼此依存、协调一致的观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现代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升级。

2.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带地区,无菌性好,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污染程度底,特别是嫩江到目前仍是全国惟有的没有污染的两大江之一,而另一条则为的雅鲁藏布江。三江平原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这里的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纯洁的水和空气、以及耕地、草原和林带山地,为黑龙江的粮食、畜禽、水产和林产品提供了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条件。相对清洁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又打造了黑龙江独特和环保型的农产品及绿色食品。

3.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必将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原始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级的生态农业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在市场拉动下不断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更需要规模和水平日益扩大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从这一点来讲,绿色食品产业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空气更加清洁,要求江河没有污染,要求耕地没有有害物质的残留,要求对有害废弃物的环保型处理和生态的恢复。人们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绿色食品产业环境的同时,也就是在不自觉的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多年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耕地的保护,对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防污治理,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三大草原的封育改良,对大兴安岭、伊春等林区山林的保护,无一不体现着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着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走向更高的层次

绿色食品引领着人们追求饮食的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体现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和生产生活友好和谐的新理念。追求绿色消费,使人们和社会必须爱护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不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最终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途径

所谓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环境和清洁方式进行生产,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的质量取决于生产的自然环境,要求选择无“三废”污染区域,要使用无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淘汰和禁用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极大的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和无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而以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和石油为依赖的“黑色农业”,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还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体污染,应该说“黑色农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取代。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经济区。其一,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大平原多是一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另外,有大小兴安岭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二,生态省的建设成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坚实的主观条件。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黑龙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其产品的开发,已打开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新局面。黑龙江省已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创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绿色农业工程”是指以经营绿色食品的产加销为轴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现在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龙江”,即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基地。这里涉及到的“绿色农业工程”的重要项目主要有: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北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等;要规划出长期及近期发展绿色农业的规划,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绿色农业倾斜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包括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贷款,涉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来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连接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这里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级政府应为培育市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

四是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要教育广大农村领导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黑龙江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和“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县市可率先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并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М].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7

[3]刘连馥何万云王泽富张希良:绿色食品理论与实务[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4]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陈蓉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1

[7]楚永生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

[8]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第7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女性农村劳动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42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继之后的又一次农村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也是河南省农业生产实现长远发展目标,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但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广大农村劳动力,其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已经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因此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

1 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概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约有46046823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各约2300万人,女性劳动力略高于男性劳动力,占50.1%,高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尽管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一些传统观念、保守思想仍然在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女性。“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造成的社会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农村女性接受教育,获得培育和发展的机会要远远低于男性,由于长期受此思想的熏陶,很多农村女性缺乏自主自立意识,依赖性较强,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非生产性劳动中,相夫教子成为她们生活的中轴。另外,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年龄明显偏大。第一产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的人数占42.8%,60岁以上人数占14%,分别比第二产业高33.2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36.7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女劳动力人数分别占69.9%、18.5%和11.6%,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51.4个百分点和58.3个百分点,但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却是比较少,不足20%。

2 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培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调查说明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农户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7月5日至20日先后走访河南省洛阳、郑州、新乡和开封等地区的周边县区及农村,随机发放问卷30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培训经历、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等。另外,除问卷调查外还与56位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了解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对目前生活状况和劳动培育的真实想法。

2.2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一系列问题,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育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78%的女性没有意识到培育的重要性,75%的女性没有意识到需要技能培育。她们有的是自身尚无意识,有的是有投资意愿但承担成本能力有限,这些原因都制约着女性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培育的投入。很多农村女性认为技能培训都不是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广泛推进,很多女性都进入到自己村办企业进行务工,这样既不耽误自家农活,又可以额外补贴家用。所以大多数农村女性都是进入村办企业以后接受企业临时的上岗培训,由于技术含金量不高,都是特别容易复制性的体力劳动,所以广大农村女性没有意识到技能培训的意义,也不知道劳动力培育其实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操作培训。另外被访女性也大都认为自己在务农方面比较熟练根本不需要培育。问卷中设计一道题目“您是否愿意花钱去参加培训班学习农业技能或者其他技能?”,95%的回收问卷都选择的是“不愿意”。由此看来,仅仅靠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参与培育,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素质是农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其主要体现指标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总体上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文化水平仍比较低,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人口大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女性,长期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受教育程度更是普遍偏低。通过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村女性中,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劳动力多数从业于农村的非农产业领域,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

(3)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普遍缺乏。

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17.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分别占8.1%、48%和43.9%,前者比后两者分别低39.9个百分点和35.8个百分点。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的农民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联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0%。我省农村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程度较低,说明政府和企业对农村女性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在农村女性自身缺乏加强技能培训意识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和企业又不加大对农村女性技能培训,势必会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但仅靠政府的力量去承担农村技能培训的高昂成本是无法解决培训缺乏的问题的,而仅靠企业又不现实,因此,唯有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法才能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企业发挥市场资金来源等作用。另外,即使受过技能培训的小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她们接受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大都少于两个月,而且她们普遍反映培训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要求日后在培训内容上要更贴近现实,更加务实。

3 政策建议

(1)摒弃传统思想束缚,增强女性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育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尽管传统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观念的变化比较缓慢,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女性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就必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女性自身培育意识,提高其社会地位。首先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意识到培育的重要性,同时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她们摒弃依赖性、封闭性的弱势心理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消除“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克服自给自足的闲适观念,解放思想。其次,通过加强素质教育使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参与培育才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修养,增强劳动能力,并意识到要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鼓励性政策,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离不开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其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职能。

在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消除全省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体制障碍,为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定宏观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搭建教育平台;其次,政府要倡导全省各级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分类的多样化培训,通过建立双向选择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据了解,焦作市几十名农村女青年接受培训的基地是河南科技学院,每人接受培训的资金标准为2500元,培训重点是比较效益高、增收潜力大、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行业或专业,如规模化养殖业、高效种植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物流业等,培训的产业会更加具体细化,如规模化养殖业要具体细化到类别或品种,如肉牛、奶牛、肉鸡、蛋鸡等;最后,省政府应该把女性农村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切实承担起培训的基本职能。

(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有针对性的女性农村教育培训机制。

借鉴国外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育,如日本、美国等国都是把培训费用纳入了预算,保证了劳动力培训的顺利进行。我国也实施了“阳光工程”,设立了专项资金,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参与,我们至今还没有针对这个群体的专门培训机制。考虑到河南省作为一个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大省,以及女性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特殊性,省政府应该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女性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由省内各级政府、个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负担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投入机制,从而共同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参加培训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以及家庭情况特殊的,政府帮助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保证更多的女性农村劳动者能够接受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另外,应该加强我省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使广大女性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专业培育,基础教育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技能培训也不能忽视,因此,要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夜校、干校、电化教学、学生帮教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女性扫盲活动,并创办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最后,各级培训机构要将培训质量放在首位,广大妇联干部要当好培训机构和广大农村妇女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发现、推荐适用于农村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好教材、好教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沟通配合,想妇女之所想,急妇女之所急,加强与政府、各级妇联、劳动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方支持,最终通过对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积极有效地培育从而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8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影响因素;文龙寺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58-03

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自2010年9月四川省正式提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要求以来,已先后开展了200多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区域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新农村综合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产业成长壮大的过程。只有全面、客观分析影响产业选择的因素,才能选择和培育出与当地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在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中,需要综合分析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抓住当地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实现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的目标。

一、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重要性

新农村综合体是指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3]。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基本内容中,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新村建设是综合载体,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条件,公共服务是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建设是重要保障[4]。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影响产业选择的内、外部因素,选择具有特色、关联性强、规模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培育,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腾飞。

1.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综合体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5]。通过合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使三者成为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发展的新机制[6]。在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中,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促进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进行适宜的产业选择。利用产业功能把产品功能扩展到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平台。产业的规模性是新农村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载体。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特色和规模的产业,建立大规模的优势产品基地,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保证农产品成批量地均衡供应,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2.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选择和确立了适宜的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有利于发挥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7]。针对新农村综合体中普遍存在的三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值较低,分散的农户难以适应市场、融入市场等问题,需要利用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产业互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3.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是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农产品转化加工率“两个过低”并存[8],导致新农村综合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新农村综合体通过选择适宜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带农,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二、影响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区位条件。区位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区位条件则是某个区域的区位在经济活动往来中所发挥的作用,其外在表现往往为交通的联系。区位条件对产业选择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有什么样的区位条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产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因素。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区位条件的优势,克服区位条件的不利因素,选准产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对于区位条件较好,临近大中城市市场,交通便捷的新农村综合体,适宜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对于距离市场较远,交通不便的新农村综合体,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

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必须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从地形来看,新农村综合体处于不同的地形区,有的处于平原,有的处于丘陵,还有的处于山区,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其选择的产业自然就不同;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都会对农作物的分布与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对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影响也很大;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也影响到新农村综合体农业的选择。

3.原有的产业基础。产业选择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新农村综合体原有的产业基础直接影响到其现在的产业选择。必须充分利用新农村综合体已有的产业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和可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条件,尽量避免其不利的负面,扬长补短。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作为开发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依靠各类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功能,建立大规模的产品基地,培养和壮大原有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的品牌和优势。

4.人力资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等都对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就不会有集约和发达的农业;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新农村综合体发展高层次产业(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基础;劳动力的性别、年龄结构也影响到其产业选择;劳动力的转移更是影响到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研究,总体上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越小,并且选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技术渠道的可能性会随着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9]。目前,新农村综合体中普遍存在劳动力资源外流的“空心村”问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而且转移的是具有男性化、年轻化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优质劳动力。农村留下来的劳动力大多数受教育水平不高,掌握高科技农业的能力不足,接受新事物的观念不强,农业从业人员质量的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必定会对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5.资金。资金投入的多少影响着农业技术的革新和农业规模的大小,也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水平。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资金一方面来源于政策性拨款,另一方面需要投资。在产业选择中必须考虑当地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吸纳的投资数额、农户的筹资意愿等,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外部因素

1.政策支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是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需要着重考虑的外部因素之一。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在西部大开发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并纳入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布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新农村综合体应在深度解读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紧扣政策的重点进行产业选择和布局,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的支持,才能保证选择与培育的产业茁壮成长。

2.市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中,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会产生重要影响[10]。新农村综合体主要面对的是周边区县和大中城市市场,在产业选择中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运行机制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3.周围的竞争。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状况。目前四川省先后建成的200多个新农村综合体之间必然存在密集的市场竞争。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必须注重特色,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垄断性的资源,率先抢占市场并形成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温江花卉、名山茶叶、仁寿枇杷、安岳柠檬、苍溪猕猴桃等,已经成为不同地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突出亮点。

三、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

1.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概况。文龙寺村隶属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幅员面积69.9km2,拥有耕地44 941亩,其中水田16 363亩,旱地28 578亩。该村位于资阳市城区东北面,雁江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内,离资阳市中心10余km,距成都市90km,公路、铁路、高铁、快速通道等硬件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北面与保和镇红宴村陆地相连,东面为保和镇永万村,南面为保和镇富家山村、晏家坝村、雁江燕山村、顺河村,西面为临江先锋村。地势北高南低,以河流冲积坝为主,长江支流沱江以及沱江支流阳化河在区域内汇合后向东南流去,地势较为平坦。

自雁江区被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区以来,文龙寺村开始着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目前已编制完成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专项规划,部分规划项目已开始实施。在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阶段,综合分析影响其产业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培育具有特色、带动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对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1)内部因素。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于资阳市城东,距离市区不足10km,106省道绕境而过,属于成渝经济圈的交汇地带,面向成都和重庆两大农产品市场,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属于丘陵地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特别适宜发展蔬菜、经济林木、中药材、花卉等现代农业;沱江、阳化河两江环抱,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同时,该村的文龙寺拥有固定的香客市场,可作为佛教与旅游的触媒点,吸引游客开展集朝拜、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龙寺村的种植业、畜牧业基础较好,耕地面积广,且大部分耕地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地区。该村总人口2 770,总户数820户,满足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人口规模,且有部分劳动力富余,可以转移到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但目前文龙寺村还存在综合交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灌溉、防洪抗旱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产业选择时应着重克服上述条件限制。(2)外部因素。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从财税、投资、金融等十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四川省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文龙寺村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从经济、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综合实力。

文龙寺村主要面临周边区县、成都市、重庆市等市场。就农产品来看,追求健康、绿色、无公害已成为基本的市场需求;就旅游需求来看,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追求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已成为一大趋势。文龙寺村应着重考虑这几个市场对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需求,在产业选择和布局时注重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与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结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同时,由于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容易受市场供求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稳定性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其产业选择中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制定保障措施。

目前四川省已先后建成200多个新农村综合体,必然形成密集的市场竞争。如何挖掘自身特色,选择适宜的产业是每一个新农村综合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文龙寺村将会面临抢夺农产品销售市场,开发模式、产品同质化等问题,需要在产业选择时抓住优势,抢占市场,创建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选择。通过对影响文龙寺村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应依托种植业、畜牧业的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文龙寺村还应利用文龙寺佛教与旅游的触媒点,吸引游客,开展集朝拜、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吸收富于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一、二产业互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淑婉,刘军.基于区位优势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港保税区为例[J].港口经济,2011,(4):12-16.

[2] 汪新君.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4.

[3] 李弘.内江5个新农村综合体明年上半年建成[EB/OL].,2012-06-06.

[4] 董进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若干问题[EB/OL]..

[5] 王述英.论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17.

[6] 陈智广,新立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4,(4):27-30.

[7] 林洪义.论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1992,(8):56-59.

[8] 张宏振.对发展区域经济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和思考[EB/OL].http:///Item/9409.aspx.

第9篇:农业产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