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投资机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机会分析

第1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业大省 绿色农业 需求 资源 节水

一、背景分析

河南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其实绿色产品行业在河南省并不是一个新型的行业,河南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双汇”等,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现在国家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无疑是给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来发展呢?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品行业。

二、相关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条件分析

在资源方面,河南省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首先是食品行业的原材料丰富,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可供加工的农产品。如开封的西瓜、信阳的毛尖茶、西峡的猕猴桃,还有诸如道口烧鸡、华英鸭、桶子鸡等肉类产品。特色农业为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其次是人力资源,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由于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由劳动力待业在家,而这些闲置劳动力可以为河南省的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再次是土地资源,河南省是我国中原五省之首,境内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绿色食品行业的原材料的种植,且处于半干旱地区,夏季不易产生洪涝灾害,这些也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及农副业发展也比较迅速。这些都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技术条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驱动主要通过制定并执行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开发技术、贮运和保鲜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加快绿色食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能措施

在节能方面,主要就是节水。河南省地处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如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丰富,因此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节水工程的开展。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农业方面,可以仿照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灌溉水源经过地下管道输送至植物根部,从而达到既节水又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畜牧业方面,可以才进先进的动物饲养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饲养牲畜的质量。

三、项目评价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另外该行业发展过程中也会想整个社会传达一种那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环境的保护。

另外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该省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品牌效应等的发展,也会缩短农业大省贫富不均的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社会的消费增长,最终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简单的传导过程如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就业增加 河南省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上升国家经济发展。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 企业创新欠缺。河南省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近些年来频发食品安全问题,给大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如新近的蒙牛奶事件、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使消费者降低了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存在于: 没有形成营销策略和促销方式;销售渠道、网络不健全;缺乏整体宣传力度;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4.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目前, 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 仅仅依据《商标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远远不够的。

5.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有了一定的法律和措施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但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目前面临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分别给出了建议:

1.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比如引进国外在绿色食品创新方面的技术,促进绿色食品行业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国家加强对绿色食品行业以及现有的绿色食品品牌的监督与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公众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与认同,从而带动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

3.优化渠道管理,增加绿色食品品牌接触点。建议在大中型超市内设立绿色食品销售专区,配合终端广告,提高顾客注意力,设置专业导购促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单独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以增加终端品牌接触点。

4.国家要加强绿色食品行业的法律建设。以法律来促进行业内部的将抗有序的竞争,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竞争力。

5.政府加强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给绿色产品生产厂商以价格补贴,或者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得税率,从而使绿色食品厂家可以放心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河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第2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疫苗行业值不值得投资?

疫苗行业是否适合风险投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疫苗行业规模

2009年甲流疫情的全球肆虐,不仅使疫苗需求急剧上升,也逐渐开启了国内的疫苗市场,疫苗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中信证券统计2008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192亿美元,2004-200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10%,显著高于医药市场,中国疫苗市场规模6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39%,占医药市场比例仅0.73%。赛诺菲,巴斯德预计,2012年全球疫苗市场将达到180亿欧元,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流感疫苗;雷曼兄弟公司预测,全球疫苗销售额将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整个制药行业年增长4.4%的预期值。目前,我国为世界第三大疫苗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但我国疫苗行业拥有企业逾40家,行业集中度很弱。

未来行业增长

疫苗行业的增长预期来自新医改、计划内疫苗扩容、国家疫苗储备、总量增长等因素。

新医改方案的诞生,旨在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少生病,也就是预防为主。以预防为导向的新医改,必然给疫苗市场带来很大的机遇和市场。经初步估算,2009年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达到195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则将达到260个亿。即便按照总额的增长幅度计算,疫苗市场的扩容将达到30%以上。

受到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范围和些进入门槛。例如来自卫生部的信息表示,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暂不考虑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出于质量管控和全球疫苗产能的配置两方面考虑,中国甲型H1NI流感疫苗必须自给自足,受制于国家政策,海外厂商更愿意与国内疫苗商合作。婴儿出生率的提升的影响,整个疫苗行业的增长速度有望加快,预计到2012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接近80亿元。

行业门槛

较高的行业门槛,有助于降低竞争程度,保护现有企业的利益,生物医药行业存在很高的行业门槛。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部门、医药院校、专业研究所和生产企业。也涉及到基础、临床、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及使用各个环节。

从下图的简单描述中,可以看到疫苗行业运行周期长的特点,通常这个周期会长达3-5年以上。想进入疫苗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至少要仔细斟酌漫长的时间成本。

国家政策的倾斜,也会造成一国外药企直接进入国内竞争操作上有障碍,而国家政策正是为了帮助国内疫苗企业成长。

投资回报及退出

2009年中国股市,有一组甲流概念股,随着甲流肆虐全球,甲流概念个股的股价扶摇直上。甲流蔓延,阻击甲流最好的武器当属H1N1流感疫苗,生产H1N1流感疫苗的企业加紧生产,对市场缺口仍显力不从心。对甲流概念股的追捧,显现出普通投资者对甲流疫苗生产企业的看好,甲流概念股如华兰生物的走俏,让投资甲流疫苗企业的投资者尝到了甜头。抛开甲流疫情带来的额外价值,疫苗企业的毛利状况,是支撑其股价上涨的基本因素。

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看看疫苗类企业的基本状况。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疫苗生产企业,有着70%以上的毛利率,为什么该行业能保持如此高的毛利水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疫苗企业之前巨大的研发投入、超长的周期有关系。高毛利意味着高回报,其股价和平均市盈率水平高于其他行业,也就不奇怪了。疫苗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势必带来更多的上市、并购的机会。

爆发式增长

仔细分析一下投资者的心态,其实对疫苗行业的投资,完全符合VC们投资的偏好:市场大、高增长、高门槛、高投入、高回报等特征,这些特征像极了TMT行业,爆发式增长,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一款新疫苗的上市,往往能够带来几亿至几十亿美元的销售额,最出名的例子当属Merck公司的宫颈癌疫苗上市,2006年FDA批准Merck可预防宫颈癌的疫苗Gardasil,该疫苗能够预防70%宫颈癌病例,2007年Gardasil已被93个国家批准,2008年该产品在美国本土销售收入达14.02亿美元。在一款疫苗从实验室研发,到最终上市的若干年里,很难有人预测巨大的收益会在何时出现,更难以预测这个巨大的收益会是什么样的数量级,这就是疫苗行业的特点。

投资疫苗行业有哪些风险?

行业波动

案例:科兴生物,甲流造就的龙头企业

疫情大小年。所有医药产品,都会受到疫情波动的影响。2009年因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全球蔓延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对甲流疫苗进行收储,2009年9月8日,华兰生物和北京科兴的首批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批签发程序,获得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书,两公司首次获批签发的甲流疫苗数量共计39.78万人份。第一轮H1N1疫苗收储规模为1300万剂,金额不低于2.6亿元,预计总的收储数量将达到1.3亿剂,10余家生产企业会直接收益。然而,2009年甲流疫情带来的效益增长并不会一直持续,要保证疫苗企业利润稳定持续的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丰富产品线,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加,能够一定程度上抹平由于疫情波动而造成的未来收益巨幅波动的风险。

周期长、投入大

案例:云南沃森,高风险、高收益的阐释

作为有可能成为中国创业板上市的第一家疫苗企业,云南沃森受到了广泛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09年11月对云南沃森的报道,以及该公司网站,可以梳理出云南沃森公司的简要的发展历程。仔细品味发展历程中所列事件,可以深刻体会到从公司创立,经过数轮数千万元的投资,直到8年后的今天,才有可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对于一家研发、生产疫苗的企业来说,寂寞的时间是相当的长,风险投资能够耐受这样的寂寞,同企业长期相守,实现最后的成功么?

行业监管

我国对疫苗的管理分为计划免疫和非计划免疫,常用的卡介苗、白百破、乙肝疫苗,属于计划免疫疫苗(一类苗)并由政府买单,这些疫苗在控制传染病发病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种是非计划免疫疫苗(二类苗),是需要个人自费的,

常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都属于二类苗,二类苗是经过流通渠道进行销售的。无论是计划免疫疫苗还是非计划免疫疫苗,作为疫苗和血液制品同属于生物制品类,它们都被列为高风险品种进行监管。

对于疫苗行业,国家药监局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监管水平要高于任何一种化学药品或者其他生物制品。疫苗的批签发制度要求疫苗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所提交小样进行生产,并严格按照提交材料日程进行驻场监督,中检所监督员会随时抽查企业生产进度是否同提交材料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有可能做出停产整顿的处罚。对企业流通中的疫苗产品,也会进行频繁的抽查,如果查出某个运输记录、温度记录不完整,则某个批次的产品,就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被召回。

停产的风险

案例:金港安迪、延申生物、福生生物,狂犬疫苗的停产企业

2009年2月,据大连市大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证,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至6月,在上市的11批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过程中,故意添加成分外核酸物质,严重违反了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属于故意造假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作包括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吊销金港安迪公司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的处罚决定,公司直接责任人也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009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人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监督检查中发现,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福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10月期间生产的7个批次总计约21万人份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存在问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责令上述两家企业停止人用狂犬病疫苗等全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组织专家对问题疫苗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调查结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如涉嫌犯罪将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人才缺乏

疫苗行业属于生物技术行业,高科技的行业特点,制约着风险投资对疫苗行业的投资决策,国内有生物医药背景的投资机构非常有限,懂得生物医药投资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

采挖疫苗行业中的野山参

接下来的任务是,寻找具有上市潜质的疫苗企业,寻找具有并购潜质的疫苗企业。

首先,要区分疫苗企业生产的是何种疫苗,对于国家计划免疫的一类疫苗,它的总体市场规模由免疫规划政策所决定,二类苗的总体市场规模则由新产品推动。在免疫规划市场内,企业比拼的是质量和价格,在规划市场外则关键是看企业研发能力和在研新产品的数量。

随后,要考察一个疫苗企业的规模和地位,投资人可以通过中检所签批量、实地考察、市场容量、销售状况、疫情波动、学术前沿等方面判断一家疫苗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关于批签发量,很多研究报告将其作为一项考核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绝对指标,这在某些产能普遍过剩的疫苗中,却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对于业绩很理想的疫苗企业,如果其行业地位和产能不是很靠前,而且也没有新产品上的优势,则非常有可能成为其在国内上市中被“否”的首要原因。

第3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接着报告分析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然后分别介绍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五大经济产业带会展业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会展业做了营销策略分析和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以下为获悉的报告目录:

第一章 会展行业概述

1.1 会展业相关介绍

1.1.1 会展业的定义

1.1.2 现代会展业的特征

1.1.3 会展业的作用

1.1.4 会展业的产业内涵和特征

1.1.5 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2 会展的经济功能

1.2.1 联系和交易功能

1.2.2 整合营销功能

1.2.3 调节供需功能

1.2.4 技术扩散功能

1.2.5 产业联动功能

1.2.6 经济一体化功能

第二章 世界会展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会展业发展综合情况

2.1.1 世界会展业概述

2.1.2 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3 世界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1.4 2007年世界国际会议数目排名情况

2.1.5 欧洲会展业竞争激烈

2.2 德国

2.2.1 德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2.2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动力

2.2.3 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成就

2.2.4 德国会展业办展特点解析

2.2.5 未来德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2.3 美国

2.3.1 美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2.3.2 美国政府对会展业间接支持分析

2.3.3 美国顶级会展业排名情况

2.3.4 美国拉斯维加斯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2.4 法国

2.4.1 法国会展业发展概况

2.4.2 法国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2.4.3 法国会展业独有特色和发展趋势

2.5 新加坡

2.5.1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概述

2.5.2 新加坡政府会展业管理状况

2.5.3 新加坡会展业发展优势分析

2.6 韩国

2.6.1 会展业成韩国经济新增长动力

2.6.2 韩国会议产业发展迅速

2.6.3 韩国会展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6.4 韩国会展业发展计划与措施

2.7 其他国家

2.7.1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2.7.2 马来西亚会展业发展概况

2.7.3 巴西会展业发展浅析

第三章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综合分析

3.1 中国会展业发展整体状况

3.1.1 中国会展业30年发展回顾

3.1.2 “十五”期间中国会展业发展成就

3.1.3 中国会展业区域分布状况

3.1.4 中国会展业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

3.1.5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3.1.6 我国加速成长为全球会展大国

3.2 经济危机环境下中国会展业发展探析

3.2.1 经济危机对中国会展业发展影响浅析

3.2.2 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2.3 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会展业发展对策

3.2.4 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3.2.5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发展会展业拉动内需展望

3.3 中国会展业SWOT分析

3.3.1 S-strength(优势)

3.3.2 W-weakness(劣势)

3.3.3 O-opportunity(机会)

3.3.4 T-threat(威胁)

3.4 中国会展业存在问题分析

3.4.1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2 中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3 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3.4.4 国内会展业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3.5 会展业发展对策建议分析

3.5.1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5.2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四大建议

3.5.3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思路

3.5.4 合理定位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

第四章 中国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

4.1 会展经济概述

4.1.1 会展经济的界定及其效应

4.1.2 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经验浅析

4.1.3 会展经济在中国快速崛起

4.1.4 国内会展经济发展探讨

4.1.5 中部会展经济发展综述

4.2 会展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4.2.1 会展与城市互动发展分析

4.2.2 会展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2.3 会展业对城市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

4.2.4 会展业成城市经济发展催化剂

4.3 中小城市会展业的发展

4.3.1 我国二级城市会展业发展思路

4.3.2 中等城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4.3.3 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概述

4.3.4 国内中小城市会展业发展潜力解析

4.3.5 从“长尾理论”探索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之道

4.4 会展与旅游业的对接

4.4.1 会展业与旅游业关联度解释

4.4.2 会展业和旅游业对接简述

4.4.3 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优化模式构建分析

4.4.4 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整合发展剖析

4.5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对策

4.5.1 中国城市会展业非均衡性问题探讨及建议

4.5.2 我国应积极推进会展经济与产业集群对接发展

4.5.3 会展经济发展应加强城市间合作

4.5.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会展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5.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分析

5.1.1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环境

5.1.2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合作趋势增强

5.1.3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建议

5.1.4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前景分析

5.1.5 泛珠三角会展业展望

5.2 广州会展业

5.2.1 广州会展展馆概况

5.2.2 广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5.2.3 2009年广州会展业面临诸多考验

5.2.4 广州多举措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

5.2.5 广州会展业发展对策

5.3 深圳会展业

5.3.1 深圳会展中心简介

5.3.2 深圳会展业发展强劲

5.3.3 深圳会展业向文化要市场

5.3.4 深圳品牌会展成长迅速

5.3.5 深圳开创会展品牌新思路

5.3.6 联合办展方式开辟深圳会展业新天地

5.3.7 深圳会展业前景明朗

5.4 东莞会展业

5.4.1 会展业成东莞新经济增长点

5.4.2 东莞市政府扶持和促进会展业发展

5.4.3 东莞会展业的特色发展道路

5.4.4 东莞市重新定位会展业目标

5.4.5 东莞会展业统筹发展

5.4.6 东莞市会展业发展策略

5.5 厦门会展业

5.5.1 厦门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5.5.2 会展业带动厦门整体经济发展

5.5.3 两岸关系和缓为厦门会展业提供良机

5.5.4 厦门向国际领先会展城市迈进

5.5.5 厦门市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

5.5.6 厦门会展业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

5.5.7 厦门会展业发展举措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6.1 长三角会展业综合分析

6.1.1 长三角区域会展业SWOT分析

6.1.2 长三角地区组建会展业联盟

6.1.3 世博会带给长三角会展业机遇和挑战

6.1.4 长三角建设国际会展高地的前途与策略

6.1.5 长三角会展业应广泛开展互动合作

6.2 上海会展业

6.2.1 上海会展场馆概况

6.2.2 上海会展行业发展回顾

6.2.3 上海会展业区域布局

6.2.4 上海会展业国际化渐行渐近

6.2.5 上海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提升分析

6.2.6 上海会展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6.3 南京会展业

6.3.1 南京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6.3.2 南京会展业成绩斐然

6.3.3 会展业成南京战略性产业

6.3.4 2009年南京会展业发展形势向好

6.3.5 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6.3.6 南京政府发展会展业的措施

6.4 义乌会展业

6.4.1 义乌梅湖会展中心简介

6.4.2 会展业对义乌发展的作用

6.4.3 义博会与文博会引领义乌会展业发展方向

6.4.4 义乌创新会展业发展模式

6.4.5 义乌会展业与市场相互促进

6.4.6 义乌市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措施

6.5 苏州会展业

6.5.1 苏州市会展业场馆简介

6.5.2 苏州会展场馆运营发展探析

6.5.3 苏州发展会展业发展优势

6.5.4 苏州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6.5.5 苏州发展会展业的措施建议

6.6 杭州会展业

6.6.1 杭州会展场馆概况

6.6.2 杭州会展业历史及现状

6.6.3 杭州会展业的特色道路

6.6.4 杭州会展业的定位分析

6.6.5 杭州会展业接轨上海的可行性分析

6.7 宁波会展业

6.7.1 宁波会展业五大发展优势

6.7.2 宁波会展产业逆势上扬推动消费市场趋暖

6.7.3 宁波会展业的创新之路分析

6.7.4 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发展规划解析

6.7.5 宁波市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政策

第七章 环渤海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1 北京会展业

7.1.1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条件

7.1.2 北京会展业步入空前繁荣期

7.1.3 奥运会后的北京会展业发展分析

7.1.4 北京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1.5 北京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2 天津会展业

7.2.1 会展业成天津经济增长亮点

7.2.2 天津会展业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7.2.3 天津滨海开发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7.2.4 滨海会展业调整战略应对金融危机

7.3 青岛会展业

7.3.1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介绍

7.3.2 青岛会展业发展优势明显

7.3.3 岛城会展业的差距及发展思路

7.3.4 青岛“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建设规划分析

7.3.5 青岛会展业的发展建议

7.4 济南会展业

7.4.1 济南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7.4.2 济南会展业品牌建设全面升级

7.4.3 2009-2010年济南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

7.4.4 济南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

7.4.5 济南市加快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7.5 烟台会展业

7.5.1 烟台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7.5.2 烟台会展业发展历程

7.5.3 烟台展会承办能力实现飞跃

7.5.4 烟台市会展业发展条件及策略分析

第八章 东北区会展业发展分析

8.1 大连会展业

8.1.1 大连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8.1.2 2006年大连会展业的特点

8.1.3 2007年度大连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1.4 大连会展业的突破自我分析

8.1.5 大连会展业跨地区办展应对行业危机

8.1.6 发展大连会展业的策略措施

8.2 沈阳会展业

8.2.1 会展业推动沈阳城市发展

8.2.2 沈阳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加快

8.2.3 沈阳发展品牌会展业

8.2.4 沈阳会展业繁荣发展

8.2.5 沈阳会展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8.2.6 沈阳会展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8.3 长春会展业

8.3.1 长春会展业发展三阶段

8.3.2 长春会展业发展状况

8.3.3 长春会展业在经济舞台重要性凸显

8.3.4 长春打造特色会展名城

8.3.5 长春市进一步扩大会展业影响

8.3.6 长春会展业的商务旅游的新机遇

8.4 哈尔滨会展业

8.4.1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8.4.2 哈尔滨市会展业发展状况分析

8.4.3 2008年哈尔滨会展业发展分析

8.4.4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5 关于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8.4.6 哈尔滨会展业市场化势在必行

8.4.7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趋势展望

第九章 中西部会展业发展分析

9.1 成都会展业

9.1.1 成都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1.2 成都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9.1.3 成都会展业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9.1.4 提升成都会展业竞争力路径分析

9.1.5 成都市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9.1.6 成都市发展会展业的对策

9.2 武汉会展业

9.2.1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2.2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9.2.3 武汉打造新型会展城市

9.2.4 武汉会展业遭遇行业危机

9.2.5 武汉会展业的存在问题分析

9.2.6 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9.3 长沙会展业

9.3.1 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3.2 长沙会展业拉动巨额消费

9.3.3 2008年长沙会展收入过七亿

9.3.4 长沙成为会展十大品牌城市

9.3.5 长沙会展业发展的策略

9.4 昆明会展业

9.4.1 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简介

9.4.2 昆明会展业品牌现状分析

9.4.3 “后世博”时代昆明会展经济的发展解析

9.4.4 昆明着力打造品牌会展

9.4.5 昆明打造东南亚会展之都

9.5 西安会展业

9.5.1 西安会展业领跑西部

9.5.2 西安会展业发展状况

9.5.3 西安会展业的优势与劣势

9.5.4 西安会展业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9.5.5 西安的会展经济效益分析

9.5.6 西安会展业发展对策分析

9.6 郑州

9.6.1 郑州会展业发展历程

9.6.2 2008年郑州会展业发展状况

9.6.3 郑州会展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9.6.4 郑州巨额补贴扶持会展业发展

第十章 中国会展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10.1 会展营销概述

10.1.1 会展营销的功能

10.1.2 中国会展营销研讨

10.1.3 会展业城市营销建议

10.1.4 国外会展营销经验借鉴

10.2 中国会展业创新营销策略分析

10.2.1 会展营销创新策略解释

10.2.2 营销理念创新

10.2.3 营销主体创新

10.2.4 营销手段创新

10.2.5 营销内容创新

10.3 中国会展业的整合营销分析

10.3.1 会展业主题的选择

10.3.2 展会机构的搭建

10.3.3 展会卖点的策划

10.3.4 展会的整合宣传

10.3.5 展会的综合服务

10.4 展览会各个阶段的营销策略

10.4.1 展览会四阶段概述

10.4.2 培育期展览会的营销策略

10.4.3 成长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4.4 成熟期与衰退期展览的营销策略

10.5 会展中的4C营销分析

10.5.1 4C营销概述

10.5.2 4C营销案例分析

10.5.3 4C营销经营建议

第十一章 会展业企业状况分析

11.1 励展博览集团

11.1.1 励展博览集团简介

11.1.2 励展优势展会行业

11.1.3 励展在中国的市场状况

11.1.4 励展加强在华礼品展业务

11.2 亚洲博闻

11.2.1 亚洲博闻简介

11.2.2 亚洲博闻优势展会行业

11.2.3 亚洲博闻的展会特色

11.2.4 亚洲博闻扩展中国市场

11.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

11.3.1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简介

11.3.2 2006年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业绩斐然

11.3.3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中国市场扩张概况

11.4 科隆展览公司

11.4.1 科隆展览公司简介

11.4.2 科隆展览中心概况

11.4.3 科隆展览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会展业发展前景趋势分析

12.1 会展业的发展前景

12.1.1 我国会展业发展前景看好

12.1.2 中国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

12.1.3 未来会展业前景预测

12.2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12.2.1 世界会展业未来发展态势

12.2.2 未来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12.2.3 未来国内会展业发展方向

12.2.4 网上会展成未来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国际展览会公约

附录二: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三: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国家排名

图表2 2007年国际会议数目主要城市排名

图表3 2006年全美顶级会展排名前11位的城市

图表4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内涵示意图

图表5 国内会展旅游发展的外推关系模式

图表6 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7 城市会展旅游的圈层布局

图表8 城市会展业品牌的圈层模式

图表9 国内外场馆来展与自办展比例比较图

图表10 苏州博览中心运营模式

图表11 中旅国际边际利润比较

图表12 区域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表13 1999-2005年深圳主要会展场馆举办展会情况

图表14 2010年深圳展览总面积目标

第4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经济增长;ADF;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9-02

一、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均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同时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实体也遭遇了重大打击。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出口严重受阻,国内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选取变量安徽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GDP,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78―2010年度安徽省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得出两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情况

关于投资的研究最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有效配置是国民产出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果:DeLong和Summers(1990,1992)的研究表明,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与经济增长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投资率与增长率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不同的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其中厂商的机器设备投资每变动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0.33个百分点;与上面研究不同的是,Orazio(2001)以1965―1995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欧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能够强力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情况

罗海成首先通过对福建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并将之与广东等周边省份进行比较后得出,固定资产投资是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益是产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郑忠霞通过对GDP及国内经济、个人经济、股份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其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有经济与GDP的相关系数要大于个体经济与股份制经济;李飞通过对甘肃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固定资产投资与甘肃省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只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浦小松、陈伟研究得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GDP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没有统计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两者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结论;黄晟、黄飞通过单位根、协整检验等方法得出宁波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数据选取及模型分析

(一)数据选取和指标确定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社会生产总值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2010年更是达到了12263.4亿元。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由1978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4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速,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本文选取安徽省国内生存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I)来衡量投资需求的指标,计量单位均为亿元。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978―2010年,其中1978―2009年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2010年数据来源于2010年安徽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对以上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GDP和lnFI,从而将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分析lnGDP与lnFI的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首先对上述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保变量都是水平平稳序列。本文采用ADF方法对lnGDP与lnFI 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2:

由检验结果可见,两变量的差分序列lnGDP、lnFI均为一阶平稳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同阶单整,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在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的方法。由上述分析可知:两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他们的线性组合仍有可能是水平平稳的。其检验方法:首先运用OLS法对FI与GDP构造一元回归模型,然后检验其残差是否平稳的,若平稳则说明两者是协整的,相反则是非协整。

设回归方程lnGDP=?琢+?茁lnFI+?着,其中?琢、?茁为常数,?着为残差项。对lnGDP 和lnFI进行OLS回归结果:

lnGDP=2.860119+0.727435lnFI

t=(26.83251)(41.73401)

F=5.518665 R2=0.982513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很高,且两变量都通过t、F检验,其回归结果均显著正相关。

接下来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残差序列?着为平稳序列,因此得出lnGDP与lnF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且是唯一的。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上文的分析确定lnGDP与lnFI存在协整关系,下面将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在原假设“国民生产总值(GDP)不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FI)变化的Granger原因”下,由表4给出的检验结果看出,我们拒绝原假设,即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从长期来看,这种因果关系也存在。但是检验结果又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对安徽省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在统计意义上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论

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由协整方程可知,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的系数为0.727435,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徽省的GDP将增加0.7274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效果,通过先作用于社会总需求,拉动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带动社会产出的快速增长。

2.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只存在经济增长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单向因果关系。GDP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GDP的变化,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3.由以上的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有条件和有限的,单一的依靠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从长远来看安徽省应当将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结构上来,同时改善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保证安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海成.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01).

[2]浦小松、陈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J].市场论坛,2009,(02).

[3]李飞.甘肃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10,(08).

[4]安徽省统计年鉴(1978―2010)[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5]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吴艳芳.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J].商业时代,2009,(24).

第5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57-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24

人与生态系统是共轭关系,人类活动必须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同时,人的行为作用于生态系统,时刻影响其阈值变化。不受外力和人为干扰情况下,生态系统因自校稳态机制而无需外界控制,承载力一定。当受到干扰超过稳态阈值后,生态系统走向另一种稳态,承载力也随之变化。人类常常忽视约束自身行为对生态阈值的巨大作用,攻克一项艰难的技术瓶颈(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235亿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人的一次浪费行为而获得;同样,如果人类一直放任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多的新能源和新技术也无法挽救地球一天天“消失”。2011年结束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不仅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否陷入失序的困境,更释放出环境保护已经从地区结构调整向全球政治博弈深化的明显信号,标志着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得不从防止和缓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转向研究如何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重大转折。约束人类行为是主动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使生态系统恢复或发展到高级状态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

生态阈值的测度和评价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常用的能值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SETAC)、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法和自然资源评价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评价法、环境容载力、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等评价方法分别从能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时间、空间尺度上研究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过程。测度方法的重点和标准不尽相同,结果较难比较和转换,尚无法确切得出生态系统阈值的具体数量,但相关研究均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压力巨大,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生态足迹指标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具,将人类对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折算为6类主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可耕地(arable land)、林地(forest)、草场(pasture)、建筑用地(builtup areas)和海洋(sea),研究维持个人、地区、国家和全球的生存或吸纳人类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2],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密集区均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3-4]。该方法在水资源、大气成分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美学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核算存在不足。

自然资源的价值水平与减少人类影响的方法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限制某些人类活动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安全性。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全球变化的人类原因,提出全球变化的根源在于人为,高度关注全球化引起的社会安全问题[5]。人的行为方式及构成的行为关系受利益驱动,表现为对需求的满足,生态问题则表现为社会利益结构所决定的均衡、冲突和再均衡的过程。博弈理论常用来分析各利益群体的自然观、环境伦理观及人类价值观,研究公共资源与环境公平性、主体利益关系及各主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管理人类活动是提高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有效策略,调整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6]。通过合理安排和有序组织人类活动,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多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是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7]。通过环境经济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为消除这些影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8]。

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者是人,承受者虽直接表现为生态系统,但其最终承受者还是人本身。将人为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问题凝练为生态阈值的人类行为影响和约束问题,厘清生态子系统和人类行为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①生态阈值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确实存在吗?②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的提高,究竟是减少消极行为(例如,能源消耗的节约)的直接结果,还是人类增加积极行为(例如,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的间接反应?

1 研究指标设计及其遴选依据

人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直观、复杂和能动的关键要素,也是最难衡量和控制的环节,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杂而深远。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正、负行为及其影响难以简单界定。例如,为了保护环境而进行的国家或地区政府财政投资可以计算,而用于宣传环保的社会投入和个人支出很难统计;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可以计算,而浪费等个体行为加总成为社会行为后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仅选取“环境保护”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选取“能源消耗”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对应地,以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11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ECEC)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已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将直接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10]。中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污染排放中工业部门占80%以上[11],且高耗能产业消耗资源(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以及物耗等)的速度最快,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污染排放占据了工业部门排放的90%以上[12]。因此,以“能源消耗”作为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负行为的系统集成指标,是有科学依据的。

能源消耗的总量反映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数量。相比于总量指标,以能源使用效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以下4种关系:①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非能源依赖型经济,经济增长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但能源消费的增加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对于这种经济类型,节能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就很小[13];②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能源依赖型经济,依靠能源消费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节能政策所导致的能源消费的降低可能会显著影响经济增长[14];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④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互相依赖型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等于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之比。选择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作为人类负行为的代表指标,说明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

12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ECEI)

2008年,中国统计的名义环境保护投资已经达到4 490 亿元,占当年GDP 的149%。但是,多年来环保统计中存在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突出表现在环保投资的内涵界定不清。一般来说,中国的环保投资主要包括工业和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等内容,通常不包括生态建设的投资[15]。因此,中国的环保投资通常也称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指在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包括工业新老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投资的资金。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口径,从1996年开始引入统计“环保投资”总量指标。同样,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环保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参考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构造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反映环保投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等于环保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之比。选取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说明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积极行为,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正面影响程度。

13 人均能源足迹(Percapita En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Percapita EEF)

自然资本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有效的管理依赖于对自然资本的准确度量。研究表明,能源足迹在生态足迹中占很大比重[16-17],是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如美国与德国都是发达国家,1999年美国人均生态足迹(97全球公顷,ghm2)是德国(47 ghm2)的206倍,主要是因为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不同的结果[18]。WWF等最新的《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人类的能源足迹增长最快,2003年超过1961年的10倍,几乎占到6类总生态足迹的一半(48%)[19]。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生产、日常生活等众多因素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能源消费、决定着能源足迹的大小,揭示能源足迹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找出影响能源足迹增长的主要因子,为人类降低能源足迹、减少环境影响(生态足迹)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以人均能源足迹为目标序列,代表生态系统阈值的变化趋势,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作为参考序列,通过关联分析研究生态子系统和人类行为子系统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阈值的影响程度以及约束人类行为的效率。

2 上海市Percapita EEF、ECEC、ECEI计算

上海作为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区域,属于典型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

21 Percapita EEF的两种算法

采用碳汇法[20-21]计算上海市1978-2010年的人均能源足迹,即每消费单位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林地吸收面积(水电不释放二氧化碳,其生态足迹计算是以建设水电站等设施所淹没的土地面积计算)。由于森林对温室气体吸收能力是以热量为表征的,需要先将化石能源消费量按其燃烧效率转化为热量[22]。在计算不同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时,采用Wackernagel[23]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55 GJ/hm2、71 GJ/hm2、93 GJ/hm2、1 000 GJ/hm2,将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地面积。按照能源消耗统计口径的不同,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并分析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

算法一: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的数据,将所有能源转换为标准煤进行能源足迹测算。折算系数及转化标准如下:1 t原煤=0714 3 t标准煤,1 t原油=1428 6 t标准煤,1 m3油天然气=133 kg标准煤,1 kWh电力=0229 kg标准煤。测算的结果见图1。

根据上海市能源消费种类的不同,按照电力、燃料油、焦炭和原煤四种主要能源分类,根据不同能源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计算1978-2010年的上海市分账户能源足迹并加总,作为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测算的结果见图2。

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纳为:①人均

能源消费足迹存在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逐步增加,90年代中后期平稳下降,近5年有所上升。②人均能源足迹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原煤足迹为主,逐渐向以焦炭为主、燃料油减少、电力增加的能源足迹结构转变。③电力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比原煤高,此类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越多,人均能源足迹的数值越小。研究期内,上海市四种主要能源消耗中,只有电力消耗量保持持续上升,随着能源消耗结构的进一步转变,电力足迹将会继续增加。

22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ECEC)的计算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消极作用的负行为,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的能源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以1978-2010为研究期间,计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见图3)。

研究期间,上海市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呈现周期波动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①改革开放之初,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小于1,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多次大于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最为显著。特别是1986年,能源消耗系数为205,说明GDP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增加2个百分点的能源消耗;③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平均增速1257%),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平均增速443%),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平稳下降;④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呈现上升趋势。

23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ECEI)的计算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作用的正行为,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正面影响程度。由于我国对环保投资在统计口径上的数据收集较晚,选取1996-2010年作为研究期间,计算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见图4)。

研究期间,上海市大部分年份的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相比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环保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但是,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数值越来越小,从1996年的367,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环保投资增加367个百分点,到2010年的103,可以看出,上海市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的实际增长速率是下降的。这与上海市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产业升级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落后产业转移或淘汰,是造成主要用作污染治理费用的环保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原因之一;但对比同时期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增加趋势,不能排除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过早享用环境改善的红利,忽视或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持续投资,采用加大能源的消耗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可能性,迫切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 上海市Percapita EEF、ECEC和ECEI的灰色系统分析

31 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分析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系统要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从而分清主导要素和潜在要素,分清优势和劣势,为分析评价系统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灰色关联度反映两个系统或系统内各要素间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如果样本数据反映出两要素变化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则关联度大,表明该要素是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关联度小,说明系统发展不受或少受此要素影响[24-25]。

根据前文分析,以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组成一个母要素Y0(t)(参考数列)。

Y0(t)的样本值:Y0(t)={ y0(1),y0(2),…,y0(t)},t=1,2,…,n (n为时间序列个数)

以“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组成两个子要素Yi(t)(比较数列)。

Y1(t)的样本值:Y1(t)={y1(1),y1(2),…,y1(t)},Y2(t)的样本值Y2(t)={y2(1),y2(2),…,y2(t)}。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人均生态足迹是正向变动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对能源的使用数量和速度越高,对生态系统的占用也越大,即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作为人类干预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随其数量的增加,通常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正面的作用。也就是说,环保投资的越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趋向改善,人类能源消耗占用的生态足迹相应地减少,即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人均能源足迹之间是反向变化趋势。故在灰色关联度计算中,需要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取倒数进行研究,才能科学地考察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以减少随机要素的干扰。设X0(t),Xi(t)分别为经过无量纲均值化处理的母要素和子要素的样本值,表示为:

X0(t)={x0(1),x0(2),…,x0(t)},Xi(t)= {xi(1),xi(2),…,xi(t)};t=1,2,…,n, i=1,2。

X0(t)与Xi(t)在第t点的关联系数可以由公式(1)计算。

ξ0i(t)=minimint|x0(t)-xi(t)|+ρmaximaxt|x0(t)-xi(t)|

|x0(t)-xi(t)|+ρmaximaxt|x0(t)-xi(t)|

(1)

式中|x0(t)-xi(t)|=Δi(t)成为第t点X0(t)与Xi(t);mint|x0(t)-xi(t)|为第1级最小差;

minimint|x0(t)-xi(t)|为第2级最小差;maximaxt|x0(t)-xi(t)|为两级最大差;ρ∈(0,1),为分辩系数,通常取ρ=0.5。

用公式(2)计算灰色关联度。

γ0i=1n∑ni=1ξ0i(t)(2)

32 人均能源足迹X0(t)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X1(t)的灰色关联分析

1978-2010年期间,将所有能源消费折算为标准煤后得到的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710 3,两个因素的变化方向相同,趋势基本一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事实上,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体现着能源消耗的速度领先或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相对指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越大,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势必会导致人均能源足迹的生态占用越大。

按照原煤、焦炭、燃料油和电力等4类上海市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能源种类,建立人均能源足迹帐户,构成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灰色关联矩阵(见表1)。

1978-2010年期间,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03 9。由于燃料油和电力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系数比原煤高,在分帐户人均能源足迹的计算和汇总过程中,这两类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越多,相比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的数值越小,对应地,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关联度也会偏小。根据表1,对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影响最大的是原煤足迹(0904 5),其次为焦炭(0892 0),电力最小(0654 8)。研究期内,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以原煤消耗为主,而原煤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最低,为55 GJ/hm2,以原煤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资源占用较大。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关联度最为密切的能源足迹为电力足迹(0739 0),是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最相似的,对其影响最显著的能源消费类型,说明电力消费是拉动上海市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和推进经济增长的最依赖能源。

33 人均能源足迹X0(t)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X2(t)的灰色关联分析

1996-2010年期间,将所有能源消费折算为标准煤后算得到的单一帐户人均能源足迹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67 1。由于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采用取倒数计算灰色关联度,结果说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人均能源足迹两个因素的变化方向相反,即环保投资弹性系数越大,人均能源足迹的生态占用越小,加快环保投资对能源消耗的减少起了一定的作用(见表2)。

1996-2010年期间,分帐户的人均能源足迹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638 7。将表2和表1对比分析发现,上海市的人均能源足迹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焦炭足迹(0948 8),其次为原煤足迹(0931 3),电力足迹最小(0702 7)。人均能源足迹与各能源足迹的关联度均大于1978-2010年时间尺度下的数值,说明人均能源足迹与各能源足迹的变化趋势更加一致,相互关联更加密切。焦炭取代原煤成为与人均能源足迹变化趋势一致性最显著的能源种类,随着能源消耗结构的转变,电力足迹将会进一步增加。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最相似、关联最密切的能源消费类型是电力足迹(0685 3),由于对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取倒数计算灰色关联度,说明环保投资增长越快,电力消耗的生态占用越小,电力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能源种类。

34 X0(t)与X1(t)、X2(t)的灰色关联分析

以人均能源足迹X0(t)作为参考数列,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t)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X2(t)组成比较数列,通过灰色关联系数,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系统内各要素间变化的趋势,从而找到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见表3)。

根据表3,人均能源足迹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关联度均大于其与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关联度,这说明,与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更为一致的行为系统因素是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比环境保护对生态阈值和承载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是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的环保投资主要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属于典型的“终端治理”模式和“事后控制”策略,由于环保投资作用于生态系统的路径长、层次多、时间滞后和传导损耗等原因,虽然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直接影响有限。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选取“环境保护”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的正行为,“能源消耗”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干预的负行为,人均能源足迹代表生态系统的阈值变化,研究生态系统和人类行为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生态阈值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受到人类各种行为的影响。虽然生态承载力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态,但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破坏和消耗,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都会引起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2)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消耗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是直接而显著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受到人类积极行为(环境保护)增加的影响较弱,直接减少人类的消极行为(能源消耗)是约束人类行为有效率的方式。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健康有效的方式是从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消耗数量和消费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节能”的效果大于“减排”。

(3)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加速趋势,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实际增长却放缓,而人均能源消费足迹有所增加。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升级期间,经济快速增长需要新的动力源,可能导致对环境保护的持续投资减少,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增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很可能卷土重来,削弱甚至威胁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

(4)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的各种能源种类中,电力足迹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环保投资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关联度最高,相互影响最显著。电力既是上海市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能源。目前,上海市人均能源足迹构成中电力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小,增加电力消耗以代替原煤等初级能源是上海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方向。

(5)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杂而深远,正、负行为的内容、判断标准及其影响范围难以简单界定。有些负行为的影响是显性的,可以即时发现并约束;更多的影响则是隐性的,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经过复杂的路径作用到生态系统中。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政策导向等积极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效率,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环保支出便于统计,而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缺乏基础数据收集和统计调查,使得一些环保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缺少科学的预测。构建完善的国家、地区、部门和企业环境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为约束人类行为、制定生态管理公共政策提供科学的、量化的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惠敏,韩传峰 区域生态可持续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2006, 15(4):112-116 [Liu Huimin, Han Chuanfeng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6, 15(4):112-116]

[2]Wackernagel M,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3]蒋依依,王仰麟,等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1 (4): 612-621 [Jiang Yiyi, Wang Yanglin, et al Measuring Urba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ity[J] Acta Scicentiarum Naturalum Universitis Pekinesis 2005, 41 (4): 612-621]

[4]韩传峰,刘惠敏,陈建业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5): 49-54 [Han Chuanfeng, Liu Huimin, Chen Jianye Security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System of City Group in Shandong Peninsula[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5, 14(5): 49-54]

[5]Petrosillo I, Zaccarelli 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Conservation Policies on the Security of Natural Capital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2009, 89 (1-2): 49-56

[6]Huang G H, Qin X S An Optimisationbas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Rural Area in China[J]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2009, 26(1): 65-83

[7]叶笃正,吕建华 对未来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和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3):183-187 [Ye Duzheng, Lv Jianhua Adaptation to the Future Global Change Effec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3):183-187]

[8]叶笃正,符淙斌,季劲钧,等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 (4):453-460 [Ye Duzheng, Fu Congbin, Ji Jinjun, et al 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and Subsistence Environment[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1,16 (4):453-460]

[9]IPPC.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Shobhakar Dhakal. Urban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2009,(37):4208-4219

[11]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41-55 [Chen Shiyi Energy Consumption, CO2 Emis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4): 41-55]

[12]龚健健,沈可挺中国高耗能产业及其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2):20-36 [Gong Jianjian, Shen Ket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China [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1,(2):20-36]

[13]Jumbec C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DP: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J] Energy Economics,2004,(26):61-68

[14]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165-183

[15]逯元堂,王金南,吴舜泽,等 中国环保投资统计指标与方法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5):96-99 [Lu Yuantang, Wang Jinnan, Wu Shunze, et al An Analysis o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5):96-99]

[16]Wackernagel M, Monfreda C, Schulz N B, et al Calculating National and Glob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Resolving Concep Tual Challenges[J] Land Use Policy, 2004, 21 (3) : 271-278

[17]Sanderson E, Jaiteh M, Levy M, et al The Human Footprint and the Last of the Wild[J] BioScience, 2002, 52 (10): 891-904

[18]Liu M, Hu Y M, Li Y H,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nd Its Research Advance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 (3): 334-339

[19]WWF.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EB/OL] 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 http: / /www panda org/ news_facts/ publications / living _planet_report / indexCfm

[20]Xu Z M, Cheng G D, Zhang Z Q A Resolu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 (6): 69-78

[21]Haberl H, Erb K H, Krausmann F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8 (1): 25-45

[22]Steglehner G Ecological Footprint: A Tool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Energy Suppl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67-277

[23]Wackernagel M, Moran D, White S,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s for 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Measuring Human Demands on Nature[A]. Lawn P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C] US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2006: 247-267

[24]Deng Julong Introduction to Grey Mathematical Resorece Science [M]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0

[25]罗党,刘思峰 灰色关联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1):101-106 [Luo Dang, Liu Sifeng Study on the Method for Grey Incidence DecisionMaking[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5,(1):101-106]

[26]李岚红.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9.[Li Lanhong. The Theory of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sp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2):135-139.]

[27]包玉香.高效生态经济与低碳能力建设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6-93.[Bao Yuxiang. Study o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High Efficient Ecological Economy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Low Carbon Economy [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2):86-93.]

[28]严立冬,陈光炬.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3-9.[Yan Lidong, Chen Guangju. Analysis the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apitalization: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ics[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0,(5):3-9.]

Grey System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LIU Hu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第6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 税务 会计 差异 协调

根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为了赚取租金或者实现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经出租的建筑物、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它是一种让渡资产使用权的行为,其主要行为为出租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目前,企业开始实施新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对企业持有的以投资为目的的房地产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个规定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就包含了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会计准则和税务处理规定差异较大,在实务中企业需要了解这种差异并进行调整,做好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衔接。

一、从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涉及的税种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目前,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分析,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主要有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些税种都是基于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产生。由于会计准则和以上这些税种的税务处理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有一定的差异。

1、房产税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房产税是基于房屋的税目,其征税对象是房屋,它是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或者房屋的租金收入进行计税,它是财产税的一种,分成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也对会计和税务的处理差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租计征并没有影响税基,因此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和税务处理并没有存在差异。但是对于从价计征的方式而言,由于房产税是以房产余值或者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即从价计征,这就没有考虑房产增值的部分,另外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但是会计准则是允许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在后续的处理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模式,一旦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有差异,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就有一定的差异。

2、土地增值税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土地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它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取得的增值收入计税的一种税目。土地增值税是对增值收入征税,而企业会计准则是规定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企业需要根据公允价值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这种税种仅仅是在房地产的转让环节取得的转让收入征税,是否计征的判断依据就在于公司的这个投资性房地产是否有发生了产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主体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确认土地增值,如果产权并没有发生改变,企业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这种规定的差别也造成了企业在土地增值税上的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有一定的差异。

3、企业所得税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必须缴纳的税目,但是部分项目可以在税前列支。按照税法的规定,企业如果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和年限对房地产项目计提折旧或者进行摊销产生的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以此计算应纳税的所得额。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如果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企业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计提折旧或者摊销时需要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两者的差异计入当期的损益,这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要求也造成了这个税种下的税务和会计处理的差异。

二、从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和后续处理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1、从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税法相关规定要求公司在初始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需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所谓的历史成本就是指企业在获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时的支出金额,在持有期间,除了根据税法可以确认为损益的项目外,不得随意更改计税的基础。对于房屋建筑物的初始计量需要分类处理,对于买入的房屋建筑物,应当按照买入的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计量基础;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其竣工结算前的一切支出均为计量的基础;通过投资、重组、交换等获得房屋建筑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计量的基础;融资租入的房屋建筑物则需要按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价付款额的现值孰低项目加上租赁合同过程中的费用作为计量的基础。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初始计量就需要按照买入价格、相关税费、其他支出作为计量的基础;通过置换、投资、重组获得土地使用权则是按照公允价值和税费为计量的基础。

会计准则要求在初始计量的时候,相关单位需要根据成本进行计量。这也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别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采用不同的入账项目。对于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需要按照购买的价格、其他的支出和相关税费;对于自行建设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则是需要按照该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达到可以使用状态之前的一切开支;其他类型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则是需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成本计入计量基础中。

2、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由于在后续计量中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本文需要对不同模式下的影响进行分析。

(1)成本模式。在成本模式下,税务处理认为成本和费用必须能够确定,不能够仅仅由纳税人自行预测,这种预测包括了减值准备等,例如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减值准备项目是不能够在税前扣除,除非这种项目已经是确定发生,即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已经处置了。另外,折旧和费用的摊销也必须在税法规定的标准内才能够扣除。会计处理则需要遵循会计谨慎性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准备上,当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减值的现象,会计上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这个减值损失就计入当期的损益,同时这种减值损失不可在后期转回。同时,投资性房地产也需要依据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后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或者摊销。

(2)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税务处理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是不得将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纳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在这个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也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进行扣除。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会计处理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以表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可以持续获得,在这种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不得计提折旧或者摊销,在会计处理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记入当期的损益。

三、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处置处理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1、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处理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规定中,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可以和其他资产之间进行转换,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为自用、将自用的房屋建筑物改为出租使用、停用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改为出租等。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前后的账面价值不变;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企业如果进行自用房地产或者存货转换时,企业需要以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如果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差额记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也适用于将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改为自用;如果账面价值小于公允价值,则差额记入所有者权益。

在税务处理下,需要区分不同的类别分别计算纳税基础。首先,如果是企业将原本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且之前也没有计提减值准备,那么将其转换为无形资产或者固定资产时候可以直接转换为自用形式,将土地使用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该项目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则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其次,企业将原本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需要根据会计处理中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差异记入当期损益。再次,如果是房地产开发商将自建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无论采用何种计量模式均是需要确认收入,并以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

2、从投资性房地产处置处理考虑其对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影响

在会计处理上,当企业出售、报废、转让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或者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发生毁损的,应当将处置的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后计入当期损益。即,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不再使用时,应当终止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处置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时,需要按照税法的规定,将转让的收入纳入转让财产收入,同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候将该资产的精致和转让费用在税前扣除。

四、进一步协调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的建议

目前,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较大,对实际财税操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般而言,税法的改变较缓慢,这就需要税法调整其相关的规定,这样才能够减少差异。例如,税法可以从调节收入、维护税基的基础出发,遵循相关性和谨慎性的原则,寻求和新会计准则的协作。

税法可以对整个房地产税收进行调整,将房地产区分为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国家可以参与房产收益的分配,调节房产所有者的收入,从长远分析看,国家可以逐步在房地产领域中推行公允价值模式。当然这种推行也是需要在公允价值可以获取且市场信息较为完备的时候推行。税法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对资产增值的部分进行全额征收企业所得税,逐步缩小两者的差异,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逐步实现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趋同。

当然,在目前阶段,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税法仍没有大幅变动的形势下,企事业需要加强内部的培训,配置合适的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加强相关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处理流程,确保公司的税收收益没有受到损失。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市场敏感性和通用性,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不同于一般资产,其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也需要进行关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相关单位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姚建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第7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纳税 影响

一、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又叫利润管理,是通过选择对企业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企业经营者自身收益最大化或者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行为。新会计准则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颁布的,本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会计人员水平的提高,他们会不断打法律和准则的球,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1.利用新会计准则操纵利润

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中选用会计政策和方法时进行盈余管理。具体来说,在投资性房地产转化时,选用成本模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几乎为零。但是在新准则的公允价值模式中,就可以利用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空间就很大。还有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者摊销,以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了当期的损益,导致费用减少,利润增加,也为利润操纵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

2.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衡量

不同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的能力不同,对于同一个经济业务,若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或者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来处理,则会产生与众不同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

3.企业领导的意图影响会计人员的选择

当企业管理者的意图引导会计人员在不断的利用会计政策或者是相关法规的漏洞来给企业创造利润时。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相对以前准则是进步,企业应该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处理,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给了公司更大的活动空间。

二、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纳税影响

由于新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规定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这样势必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应交所得说,所得税费用,进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1.后续计量的纳税影响

在成本计量模式下的后续计量方面,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摊销、减值准备等几个方面。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后续计量模式方面,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基础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减去按税法规定的允许抵扣的金额,也就是税法不承认公允价值模式下的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形成的损益。所以企业要对此进行纳税调整。在公允价值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利润大于计税基础,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反则反。

2.处置时的纳税影响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税法这样规定:处置收入作为财产转让收入,资产转让的净值,可以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额。公允价值下,应纳税所得额为处置收入扣减历史成本后的差额。但是在会计处理下,将累计公允价值和原已经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一起转入到处置资产的当期损益。从此看来,会计和税法确定的处置资产的损益是不一致的,所以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三、 投资性房地产公司优化发展的合理对策

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并且新投资房地产准则在相关的规定上有些复杂,企业在实施中存在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所以,我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准则,可以将管理层的意图加入到准则内容中去,并且加强企业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从而促进投资性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1.完善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相关处理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简化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在计量模式的选择方面,公司可以在符合相关准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同时进行,在对比中分析利弊,以求寻找更加适当的会计政策

2.加强企业在准则应用方面的监督管理

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容易被企业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使得企业对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并且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使得企业能够自觉的按照准则的规定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3.提高企业的管理和会计水平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和长远的发展,从多方面分析是否应该将某项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的投资。从会计角度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着相关的会计处理,这样就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是应该谨慎的考虑的,应该从当前的政策分析,结合市场实际的发展,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程度,在坚持公允价值的前提下,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这样既帮助了投资者,又可以促进本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冯娜.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影响-基于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案

例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学出版社

[3]张春雨.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分析[J].北方经贸,2009(2)

第8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投资回报 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43-06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针对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实践案例日益增多,其功能也日益显现:经济价值评估一方面可以为争取到更多的政府财政经费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公众告知用于图书馆的公共资金是否得到了增值或效益最大化,而这一点在强调纳税人问责制的公民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估方法来看,尽管如成本分析、问卷调查、读者满意度等也都是评估方法选择的对象,但是易于计量图书馆绩效输出的投资回报(Return onInvestment,ROI)方法成为了近年来人们较为推崇的选择。如在大英图书馆公布的绩效价值评估报告中的评估计量方法就是ROI方法。对我国图书馆同仁来说,如何在不管是图书馆绩效评估制度设计,还是实践经验都属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图书馆绩效输出评估,ROI及其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文在概述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以ROI为计量方法,对A图书馆的经济绩效进行计量分析,并从中找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及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实践启示。

1 投资回报率与图书馆绩效评价

1.1 投资回报率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研究概述

ROI是指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ROI的计算公式为:

第9篇:投资机会分析范文

关键词: 信誉;重复;博弈;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 F224.32;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6-0087-05

一、引 言

自美国安然和安达信事件之后,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重大失信事件也相继发生。银广厦、科龙事件中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公司的年报进行多次全面审计后都出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现不了或者故意被蒙蔽甚至共谋造假的行为导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危机。这些经济违法和违规行为发生,不仅使得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无法分辨公司的真实业绩,而且还严重的损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其审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和获悉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如果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上市公司信息,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因此,深入分析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缺失的原因,制订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的关系,学术界的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存在着矛盾,而所有者又难以监督管理者的行为,由此引发了问题,并产生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投资者人对管理当局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因此,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管理者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多层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过程中发挥了监督和甄别作用[1]。(2)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公司内部人掌握着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公司对不同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往往为市场理解为一种关于公司状况的信号,因为风险不同的公司一定会选择不同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降低其潜在的诉讼成本[2]。

会计师事务所在投资者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建立其信誉机制。与一般企业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形资产和注册会计师的技能只是提高其信誉的手段,Svetozar&Pejovich认为信誉是事务所最重要的资产,它的作用是其他资产无法替代的[3]。Newman认为会计事务所为投资者识别内部人的侵占风险与监督人的行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投资者保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国外学者对于信誉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其主要分析工具是重复博弈理论(Repeated game)。Macaulay、klein&Leffler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们认识到企业与顾客的重复交易中信誉的重要性[5,6]。Axelrod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会频繁出现[7]。Kreps和Wilson建立了一个不完全信息下的信誉模型,证明了在多阶段的重复博弈中,只要博弈期限足够长,贴现因子充分接近1,就可能会导致企业产生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8]。

近几年,国内也涌现出许多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文章,其中李正龙建立简单的审计博弈模型探讨审计约束力度以及被审计部门与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9]。王广明、张奇峰从博弈的角度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通过对现实的考察,发现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产生“诚信”的制度基础[10]。徐剑锋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了信誉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企业和政府的影响[11]。上述可见,有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提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然而,上述研究明显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投资者对于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作用。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对上市或者拟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提供的会计报告所进行的审计服务,这种产品的需求方主要不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而是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所以,投资者十分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状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投资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博弈的视角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思路和对策。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基本模型

本文选择的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信息不对称条件;参与人投资者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风险中立的。本文假设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分别有两种战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两种战略选择是:第一种选择是提供低质量的审计,如在执业过程中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甚至提供虚假的审计鉴证信息;第二种选择是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也就是提供全面、客观、真实、充分的审计鉴证信息。投资者的两种战略选择是:使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或不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

一个交易周期分三阶段进行:(1)在第一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将决定提供高质量或者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选择低质量审计时发生成本CL,选择高质量审计发生额外成本CH。(2)会计师事务所在投资者选择不信任时获得收入RL,在投资者选择信任时可获得超额收益RH,且RH>CH(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支付更高的报酬)。(3)当投资者选择不信任,即投资者只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投资而不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时,则无论会计师事务所怎样选择投资者都可获得收益IS;当投资者选择信任,则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信息时可获得超额收益IB,则投资者收益为IS+IB。由于高质量信息使投资者获得企业额外的信息,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因此,投资者可以据此增加或减少其在该企业的投资额,这将增加其收益或减少其损失,本文将这一增加的收益与减少的损失定义为IB(>0)。(4)如果会计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信息要以p的概率发生惩罚成本F,如果投资者选择信任则以p的概率遭受超额损失IL(IL假设为投资者遭受的超额损失并扣除从注册会计师处获得补偿的净值,且IL>0),以1-p的概率获得超额收益IB。由此得到单期支付矩阵如图1。

在投资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有降低产品质量的机会主义动机,而且其审计质量不能在短期内被消费者观察到,降低质量在短期内可以为其带来更大的收益,在投资者一方存在道德风险。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因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而受到的惩罚成本pF低于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所需的成本CH。如果交易只有一期,那么在投资者选择信任后,由于pF<CH,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信息得到的收益RH+RL-CH-CL小于它提供低质量审计得到的收益RH+RL-CL-pF,因此它没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而理性的投资者可以预期到会计师事务所总会选择提供低质量审计,不论是否观测到信息是低质量的,投资者都选择不信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为RL-CL。可见,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不信任,低质量审计}是唯一能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一组战略组合,也就是说,该博弈在{不信任,低质量审计}达到“纳什均衡”,造成帕累托无效非合作均衡,相对于高质量高收益的状态{信任,高质量审计},这是一个效率较低的均衡结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交易只发生一期,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关心交易结果对自己未来收益的影响,因而也就没有树立信誉的必要。由此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结论一:在会计师事务所追求短期利益的支配下,低质量审计服务时有发生,信誉机制起不到作用(如一次博弈模型)。

上述分析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缺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者普遍缺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信任感的缺失,使得新出现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树立品牌信誉,只能不断提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投资者对产品质量的普遍不信任,这种低信任和低质量的相互促进恰好构成了一种低效率陷阱。

四、逆选择下的重复博弈模型

由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资者在交易前无法通过观测到审计的质量来区分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低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而他们将根据对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比例的预期来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信誉严重缺失,这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退出市场,这就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

和前面的基本模型一次博弈不一样,在现实经济当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具有长期性,因此交易应当是多期的。

下面我们来考查是否这种低效率就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状态。将以上基本模型进行如下拓展:假设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为两类:一类具有本文基本模型所描述的特性,我们称之为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而另一类始终会提供高质量产品,我们称之为诚信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为私人信息,投资者无法直接观察到。在博弈开始时,投资者认为市场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有r0比例为诚信型。下面我们讨论r0比较小的情况,因为这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抽象掉道德风险的问题,诚信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随便改变审计质量(即假设他选择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此本文只关注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策问题。

如果投资者发现了会计师事务所在某期提供了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则今后所有的投资者都确知该会计师事务所为策略型。此后,子博弈将进入到本文在基本模型中分析的非合作均衡也即一直维持低效率状态。即该会计师事务所此后始终会提供低质量审计,投资者也只能获得收益IS,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得到的总支付为:V0=(RL-CL)/(1-δ)(δ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贴现因子)。现在我们考虑投资者在t期前没有观察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过低质量审计的情况。定义在t期前投资者预期某个交易会计师事务所是诚信型的主观概率为rt-1。由于引入了逆选择问题,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混合策略的情形。定义p′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投资者在当期就能发现的概率。定义qt为第t期策略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的概率。如果投资者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此后rt=0;如果投资者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是低质量审计,那么根据贝叶斯法则更新对会计师事务所类型的判断:

rt=rt-1rt-1+(1-rt-1)(1-qt)+(1-rt-1)qt(1-p′)(1)

投资者预期会计师事务所在t期提供高质量审计的概率为gt=rt+(1-rt)(1-qt),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t期的收益为:Rt=gt(RH+RL)+(1-gt)RL=gtRH+RL。

对于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如果在t期前投资者没有观察到它提供过低质量审计,在第t期提供高质量审计获得的收益为:VH=Rt-CH-CL+δV(rt),其中V(rt)为投资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有rt的概率为诚信型时该会计师事务所得到的未来收益。会计师事务所第t期提供低质量审计获得的收益为:VL=(1-p′)Rt+p′RL-CL-pF+δ[(1-p′)V(rt)+p′V0]。显然,如果VH>VL则qt=0;如果VH<VL则qt=1;如果VH=VL,则qt∈[0,1],两种选择对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差异,因此,若要会计师事务所不偏离合作,只有VH≥VL成立,即:

RH+RL-CH-CL+δV(rt)≥

(1-p′)(RH+RL)+p′RL-CL-pF+

δ[(1-p′)V(rt)+p′V0](2)

对(2)式同除δp′得:

RH/δ+V(rt)≥(CH-pF)/δp′+V0(3)

根据Rt定义可以看出,存在使得在<rt时,对于任意τ>t时期均有Rτ/δ+V(rτ)≥(CH-pF)/δp′+V0,因此,该会计师事务所从t期之后的最优选择是始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二:当会计师事务所追求长远利益目标时,信誉机制将自动发挥其功效,从第二期开始,均衡条件下,一定存在一个关于企业信誉的市场。

在多阶段的重复博弈中,只要博弈期限足够长,贴现因子充分接近1,就可能会导致企业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Kreps和Wilson,1982)。模型中的贴现因子δ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重视信誉的尺度,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当会计师事务所越重视其信誉,即δ越大,则会计师事务所越是倾向于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由式(3)可得:

δ≥CH-pF-p′[RH-V0]p′Vrt(4)

影响(4)式成立的因素有RH、CH、pF、p′V(rt)、p′V0五个。易得CH-pF-p′[RH-V0]p′Vrt是RH、pF和p′V(rt)的减函数,CH和p′V0的增函数。因此,增加高质量的审计收益(RH)、降低选择高质量审计时发生的额外成本(CH),增加对违规审计的惩罚(F),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好信誉价值(V(rt)),减少其坏信誉价值(V0),使得CH-pF-p′[RH-V0]p′Vrt减少,则δ越易满足大于CH-pF-p′[RH-V0]p′Vrt的条件,即诚信体制越容易建立起来。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三:以下条件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低质量状态向高质量状态转变:(1)会计师事务所贴现因子越大;(2)高质量的审计收益越高;(3)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比低质量的审计所能增加的成本越小;(4)违规审计的惩罚越大;(5)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收益(信誉)的重视程度越大,对短期收益(信誉)的重视程度越小。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资产的定义:为事务所所拥有、能够给事务所未来带来收益,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一种真正的资产,即信誉,其他皆为费用。正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价值在于信誉,才能真正实现积极、稳妥、可靠地创造收入,才能真正做大。一个事务所拥有多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多大的注册资本,多少高薪聘请的高级人才,以及向保险公司缴纳的巨额保险费用,等等,这些都是成本,而耗费的这些成本、失去信誉所换来的收入也是代价,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代价。

尽管出了“安然”事件,市场上的潮流还是认为境外“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的公信力比较高,聘用他们可以提升公司形象。COSO通过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和历史上无违规的公司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前者比后者更少聘用信誉度高的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12]。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四: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越好,它们在审计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在任何一个均衡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对于历史清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投资者认为它是诚信的可能性越大,其品牌的信誉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五、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有效途经

(一)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信誉的建立

会计事务应从自身信誉机制的建立出发,确保信誉机制发挥功效,追求长期收益、重视信誉。信誉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资本化,即将信誉赋予市场价值;其次,在信誉资本化的前提下,将信誉资本等级化并落实到注册会计师个人,即根据执业审计师的不同信誉等级对审计服务实行等级收费,并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配套实行等级利润分配机制等,这样的制度安排旨在激发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对信誉资本的偏好,从而更有积极性恪尽职守履约以积累“高价”的信誉资本。

(二)确保投资者对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建议权和质询权

在信息不对称模型中,我们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有降低审计质量的机会主义动机,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受聘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其工作在绝大程度上也是协助上述公司完成特定事项,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在一些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件中,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或者放任上市公司违法并侵犯投资者。为了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除了将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分开,还要发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建议权和质询权,这样才能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上述公司服务的同时还考虑到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三)建立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高报酬的机制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市场上每个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更愿意将审计业务委托给收费更低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做,而在审计收入降到低于审计成本的时候,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利益就会通过压缩审计时间、减少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成本,这种机制最终导致审计收费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在审计市场上出现“劣币驱良币”现象。在重复博弈中,我们发现如果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较高的报酬,将有助于规避两者在博弈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从而产生靠近合作均衡的动机,如此良性循环,既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又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四)加大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并提高投资者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诉讼的意识

根据模型,如果在会计师事务所偏离合作均衡时给予惩罚,使得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偏离行为不会给其带来超额的收益,不合作战略也不再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优战略。而且,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越大其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也越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其权益受到分割和侵害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讼,让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对侵犯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积极阻止其漠视甚至直接侵犯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i, Vishny Robert.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6 (3):1147-1150.

[2]Clarkson P., and D. Simunic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quality,retained ownership and firmspecific risk in U.S vs. canadian IPO marke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207-228.

[3]Svetozar Pejovich. 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towards a theory of comparative systems[J]. Copyfihgt Kluwer Acadenic Publishers B.V, 1990.

[4]Newman, D Pau,l Evelyn R Patterson, JReed Smith. The role of auditing in investor protection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 80 (1): 289-313.

[5]MaCaulay, Stewart. Noncontractural relation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3,(2):55-67.

[6]Klein, Benjamin, Leffler, Keith B. 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 (8):615-642.

[7]Axelrod, Robert.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691015678.

[8]David M. Kreps , Robert Wilson. Reputation: an imperfect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 279-304.

[9]李正龙.审计博弈分析[J].审计研究,2001,(3):26-28.

[10]王广明,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41-48.

[11]徐剑锋.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企业、政府的信誉机制动态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2005,(11):55-57.

[1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 .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New York.1999.

Game Analysis of the Investors and Public Accounting Firm under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in

HAN D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and investors individually take two different strategic selections. The low trust and low quality lead to the low reputation of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in China. After the repeated game model being built in the paper, the methods to get rid of low reputation has been found. Four efficient ways can used to protect investors and build the reputation of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reinforce reputation, ensure enquiry right, set high reward mechanism and increase penalties.

Key words:Reputation; Repeat; Game; Accounting firms; Investor protection

收稿日期: 201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