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第1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 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 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 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 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 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 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 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 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 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

第2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4月13日,奇虎360与国内空调厂商奥克斯正式启动在智能空调上的合作,双方合推的首款智能新产品最快将在今年8月上市。

据悉,这款智能空调会加载WIFI模块,通过用户移动设备的APP实现无线和远程控制。同时,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及使用行为数据,让空调具备自我学习功能,实现不同生活场景下温度的自我调节。

就在360与奥克斯甜蜜“牵手”之前,360还与TCL合作推出了智能互网空气净化器――T3空气卫士。相关消息指出,T3空气卫士将内置高灵敏空气质量传感器,和传统空气净化器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WIFI模块24小时和互联网相连,从而实现数据的互通,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监控空气净化器。

360“不务正业”的背后,有着大帮国内外互联网企业捞过界的现实写照。据了解,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科技等纷纷将触角伸向智能家居领域。

分析认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让这些互联网大佬们的开疆拓土越来越无“底线”,但问题在于,在家居家电领域并无经验的这些闯入者,能否成功成为市场的搅局者。

互联网企业齐入场

今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表面上看,这家成立仅仅4年的小公司打动谷歌“芳心”的,是其备受用户追捧的智能恒温控制器。但实际上,谷歌相中的不仅仅是一款热卖产品,而是Nest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核心技术。

有境外媒体报道称,Nest致力于分析人们在家里的行为和习惯,将通讯、算法、传感器、用户体验运行于一个云网络,从而开发出理解用户习惯的产品。谷歌在收购Nest后就表示,未来将向更多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智能家居服务。

其实,在谷歌对智能家居下手之前,今年的拉斯维加斯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智能家居俨然成为展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三星推出了Smart Home平台,设备控制功能允许用户随时监视和控制家中的各种智能设备。LG推出Home Chat智能家居系统,让用户能与家电“聊天”。此外,智能床组、智能牙刷、智能电饭煲等一应俱全。

智能家居的东风自然早早刮到国内。今年3月,阿里巴巴与美的携手,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首款基于阿里云的智能空调问世。阿里巴巴和美的的联手,被业界理解为前者进军智能家居的重要举措。

向来高调的小米则依托小米路由器,结合自己的小米电视、小米盒子,推出小米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业务。据悉,小米路由已经开始第三轮公测。而此次公测和前两次不一样的是,小米路由器加入了国内硬件创业公司Broadlink的模块,后者是一个Wi-Fi智能遥控方案:将多种电器的红外遥控集成到一个设备中,然后通过家用 Wi-Fi 同手机互联,使用时只需在手机端打开配套应用就可以控制家里所有能联网的设备。最新的消息是,小米与华润合推的智能家居样板间有望很快向消费者揭开神秘面纱。

此外,百度入股智能家居企业海眸科技,后者的核心产品正是家庭智能遥控产品。腾讯则在微信合作伙伴大会上展示了利用微信遥控空调和电视。

各方利好

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企业对智能家居的青睐,源于这一产品有着潜在的广阔市场空间。来自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家居规模由2012年的250亿美元增至330亿美元。在国内,未来3年智能家居市场增速将不断提升,到2016年预计可达29.17%,到2017年有望达80亿元。

虽然智能家居前景可期,不过由于家居类、电子类产品品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在智能家居领域占据主要地位,这也给了新进入者足够的想象空间。除了行业本身进入发展快通道之外,外部环境也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智能家居的实现最基础的就是网络。从去年起,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各个新建小区必须光纤入户,而且具备接入多家运营商的能力。与此同时,高速互联网建设的铺开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网络的下载和上传速度,也让智能家居的大规模实现有了基本保证。

另一个促使智能家居跨步向前的因素是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有关方面预计,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将达5000亿元,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万亿元左右,前景非常广阔。作为城市最基础的单元,也是智慧城市的最小节点,家庭智能化将是智慧城市的根基,难怪业界对智能家居寄予了厚望。

智能家居的明天

尽管看上去是“万事俱备”,但互联网企业能否最终借来推动智能家居的东风,现在看来还是悬念重重。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谷歌、还是阿里巴巴、小米、360,其在进军智能家居之时都不是单打独斗,要么是收购具有智能家居领域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要么是和现有的智能家居代表企业携手合作。而个中原因,无外乎互联网企业大佬们的血液里还是缺乏“硬件”基因。

分析人士就指出,奇虎360在智能家居领域少有实质性“硬件”服务可以提供,品牌影响力也相当有限。虽然作为一个软件商,APP软件应用将会是360“混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重要优势,软件安全性能也毋庸置疑,但若真正与专注做智能家居品牌的公司相比,不但硬件产品难以相提并论,软件优势也要暂时忽略不计。

此外,互联网企业擅长于线上而弱于线下,进军智能家居领域势必会遇到渠道、产品售后等一系列新问题。用户体验如何满足,渠道商如何选择,如何快速圈住并吸纳第一批种子用户,以及后续铺设市场应采取什么模式等,都将是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崭新命题。

此外,即便互联网企业都能通过合作伙伴最终攻克上述难题,但商务模式依然是横亘在前的拦路虎。一直以来,互联网盈利法都是通过硬件背后的用户数据信息、广告实现等增值服务来盈利,但这样的模式能否适用于智能家居,至今尚无定论。奇虎360副总裁沈海寅就曾坦承:“360的出发点是打造智能家居,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盈利模式思考得并不多,关键是试水。”而目前市面上的 Wi-Fi、路由器、电视棒和摄像头等智能家居产品,在功能上多少有些乏善可陈,仅靠低价吸引用户的眼球。但对于用户而言,用便宜的价格或者免费模式来做噱头,并非长久之计。

第3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其实很多时候,司机送货到达的那个城市,也有需要运送到司机所在的城市的货物,而那个货物的主人,却没能找到这个司机。现在有一款APP――罗计物流,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比如烟台物流园区配货站的小张打算发送一批设备到浙江,她打开“罗计找车”的APP,输入了货物信息和运货需求。而就在这个时候,浙江跑运输的货车车主郑师傅将一车货送抵烟台,正准备返程浙江,他也登录“罗计找货”的APP,希望能够在返程时捎上一批货,就不至于空车回去。几分钟后,他们借助罗计物流谈妥了这笔生意。就这样,郑师傅不用空车回浙江,还能赚上一笔钱,而小张也不用给中介付钱,就把货给运到了,还有可能以比中介介绍的货车低的价钱成交,双方皆大欢喜。

所有的物流花费中,很多都在为低效而高昂的物流成本买单。从事物流行业的“85后”宋睿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2014年他辞去工作,开始带领团队打造货运行业的“打车”软件“罗计物流”,目的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货主和车主的高效对接。2014年7月,罗计物流未上线就获得徐小平投资,也得到了IDG的300万美元天使投资。2014年12月,罗计物流两款APP正式上线,分别是针对货主和车主推出的“罗计找车”和“罗计找货”。如今,罗计物流拥有100多万用户,覆盖30多个城市,2015年3月,罗计收获来自多家国际投资机构的1.26亿美元B轮融资。

资源利用――用互联网解决货运“痛点”

有人问宋睿,罗计所切入的货运物流市场究竟有多大?宋睿预估,这至少是一年4000亿的市场。货运物流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整合空间。据统计,全国有3300多万卡车司机,承载着中国物流75%的运输任务,空载率高达40%。物流企业也是小、散、乱,40%的物流公司只有1台货车。司机的无奈,是中国物流行业低效的缩影。如何解决这一高成本低效率的物流痛点,正是罗计物流要做的事情。罗计物流的宗旨是:依靠现代化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处理和应用,为受众提供一个便捷、高效、更人性和自由的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货运平台。 罗计物流推出的“罗计找车”APP,针对有货需要运输的货主,他们可以在上面找到与他们的货物去往同一个地方的货运司机;而“罗计找货”APP,则是针对货运司机,他们可以在上面找到需要运货的货主。两款APP通过精准高效的信息匹配,帮助货源方与司机方找到彼此,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交易。罗计物流现有司机端客户125万,货主端客户112万,日货源数达到12万条。

去掉了中间环节,让司机和货主都受益。但是罗计物流不收取中介费,盈利模式是什么?

宋睿表示:“货车司机是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群体,我们不会在他们身上‘拔毛’。”罗计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用户推广,平台形成之后,它的数据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平台上面可以有衍生的保险服务、加油服务、汽车修理服务等等,都是潜在的增值空间。罗计物流使货运市场中司机与货主两端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抹平了信息的不对称,平衡了各方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让运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双方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今年4月,罗计物流推出了“同城版”,分别为罗计同城货主端和司机端,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由资深的行业人士搭建而成。罗计同城货主端与司机端APP极大地提高了同城货运的信能和效率。截止到今年6月,正式上线半年,罗计的司机用户已经达到78万,覆盖32个城市的物流园区。罗计的战略是在今年底覆盖100个城市,司机用户做到300多万。

不惜代价挖人才

在被问到罗计的优势是什么时,宋睿是这么说的:“我们的团队很优秀,资金也比较充足,当然,更重要的是踏实做事,真正解决用户最迫切的问题。”在宋睿看来,团队是罗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在网罗人才方面颇为下工夫。罗计的初创团队均为来自BAT的精英与海归,整个团队以年轻稳重的80后为主力。开始创业的时候,宋睿看中阿里巴巴一位算法工程师,而当时他尚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为了能够顺利“挖到”这位人才,宋睿向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借了一间茶屋来聊。宋睿也曾专门开车去腾讯的楼下接送一位他看上的员工上下班,在路上聊合作,最终这位员工被感动了,加入了罗计的团队。

如今罗计的团队已网罗了不少“BAT”的优秀人才:去哪儿网的技术总监、阿里巴巴的“地推”精英、百度和德邦物流的运营人才……罗计物流组成了一支华丽丽的创业团队。华丽的团队也为罗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上线仅两个月时间,就超越了竞争对手。

自2014年8月创立以来,罗计物流从最初在咖啡厅开会、只有几个人的创始小团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400名员工的大团队。即便如此,宋睿依旧将一半以上的精力都用在招聘上。他坦言,找到合适的人才是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除了“挖”到人才,罗计对于留住人才也非常重视,宋睿会招呼有孩子的员工在周末的时候到自己家里来开“亲子party”,他的妻子会亲自下厨为员工做菜。宋睿认为,员工是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伙伴,而非“打工仔”,把这种信念传达给员工,会使得这个团队更加有凝聚力,更加强大。

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

虽然是个新创公司,但罗计物流的野心可不小,宋睿盯上的,不止是整合司机与货主的资源,而是智慧物流。

2015年6月19日,罗计物流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会在北京举行。福田戴姆勒汽车是中国重型商用车的领军企业,会称:罗计物流将与福田戴姆勒汽车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物流行业,实现物流装备制造企业与物流信息互联网平台的“互补互促,互联互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物流信息,建立更高效的“互联网+物流+车辆”的智慧信息平台,实现我国物流运输拥抱“互联网”,引领行业智慧发展。

第4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典型引导 培育一大批青年创客

在创业典型的引导下,河大校园刮起一阵“创业风”,涌现出一批青年创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2013级学生陈森的“RadioPACS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戏剧文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周光普在校时个人创立的视觉文化公司已经进入盈利模式,在2014年获得了150多万元的营业额;新闻与传播学院胡睿文作为一名在校生已是BOBIWater化妆品5个城市的商,年营业额近百万元。“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数控系统”、“学仕九宫格”、“智能高校”……除了陈森、周光普、胡睿文,不少河大学子也通过创新项目,走在创业圆梦的道路上。

“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去实践是我们的措施之一。”河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学校和各学院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智力、资金等多方面支持。该校艺术学院2012级学生许石玉在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实施后,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北京三食六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软件学院2012级学生马奔开发了“智慧校园”APP,院长的关怀、学院的场地、资金等给予他很大的支持。在2015中美区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大学初赛上,马奔的项目获得一等奖。“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打造‘极客文化’与‘创新工场’。”

多措并举 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达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又增加了22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河南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近年来,该校通过制订本科生创业培养方案,设置就业创业类必修课程模块,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任组长的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组,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专项经费上,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校内外联动搭建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社会资金直通车,目前累计已投入400余万元,全面支持创新创业工作。

作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大学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2015年,学校分别与开封市政府和郑东新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汴西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和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留学生创业园。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河大先后举办河南大学电商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选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吸引了全校乃至全省大学生的踊跃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河大校园悄然形成。

第5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从2011年3月开始,履新后一直内敛低调的中移动总裁李跃,开始频繁在公开场合亮相,从甘肃、重庆、广东、四川到陕西,无一例外都是与地方政府签约无线城市合作。在此之前,中移动已在9个省的77个城市开展无线城市业务体验试点,并在2010年底开始全面加速。

“无线城市已成为中移动2011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位中移动内部人士透露,作为将3G、4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乃至更多无线技术集合于一体的业务体系,包括中移动在内的三大运营商都已在各地大举推进。在全球超过1000个城市的失败案例之后,无线城市终于在中国觅得成功的契机。

渡过低谷

自诞生之日起,无线城市就被外界视作继水、电、气、交通之外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但如何建设、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却让全世界的政府和运营商都头疼了近10年之久。

无线城市的发展始于2002年,由美国费城提出。

2004年7月,费城正式开始“无线费城计划”,计划采用WiFi+Mesh的无线网络技术,在约350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内,提供免费或者廉价的宽带上网服务。由于发展速度过慢以及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计划很快陷入严重亏损,历经两度反复,最终不得不终止。

费城的教训并没有打消后来者的积极性。相反,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兴起和网络市场增长,无线宽带已成大势所趋,无线城市更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波热潮。短短数年中,在全世界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地区,近1000个城市先后兴建或计划兴建无线城市,并试验了数十种不同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

然而,这些项目几乎全部失败,到2008年时,仅有新加坡、韩国等少数为政府服务目的自建自营网络的试点仍在摸索,而新的无线城市建设也进入低谷,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都下降一半有余。

一直到2008年,中移动与厦门市政府宣布合作建设无线厦门。这一项目后来被外界视作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成功的无线城市项目。2010年10月,在厦门试点基础上,中移动更宣布加快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无线城市战略,自此,无线城市重新进入发展热潮。

业务平台

无线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厦门试点成功乃至中移动大规模推广无线城市的一个关键原因。

在无线城市前期,由于2G网络不具备良好的数据传输能力,WiFi一直被认为是无线城市最主流的技术,但事实上,WiFi的建网成本相当巨大。北京邮电大学专家阚凯力曾经作过一个测算,如果要覆盖一个与北京面积相当的无线城市,至少要在1000平方公里内建设10000个WiFi基站,仅建设的总费用就需要1亿元。

更重要的是,WiFi的信号较弱、覆盖范围小,决定了在城市的复杂地形环境中,无线城市的网络将存在更多的盲区,其安全性的脆弱更一直受人诟病。此外,用户使用WiFi对运营商的话音和增值业务的利益冲击也极为巨大。

但随着3G乃至4G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中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无线厦门试点中,全球首次采用了只使用TD,不使用WiFi的方式;在2010年以来的其他城市中,也都是以2G和3G的TD-SCDMA网络作为主体,以WiFi作为覆盖热点的网络补充。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无论无线应用的业务丰富性,还是用户对无线业务的接受能力,都已有了巨大提升,加上中国巨大的用户基础,项目的巨额投入因此具备了盈利可能。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表示,从手机、PC、平板电脑到更多的电子设备;从话音、互联网、多媒体、物联网到云计算;从上网、看电视、炒股、查公众信息到在线办公,现在几乎所有的科技应用,都可以在无线城市中得到应用。

“最早的无线城市,只能让用户可以更好地上网,”一位运营商人士说,现在的无线城市,则可以支撑从政务、商业、生活到娱乐在内的各种应用,“通过无线路况监控,交警可以坐在监控中心监控路况,开车人也可以随时了解道路情况确定开车路线;通过物联网,统计部门可以知道每个路口通过了多少辆车,用户也可以知道自己吃的菜是由哪个菜农在什么时候种的;通过手机钱包,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刷卡乘坐公交车、买菜;通过云计算,企业的总部无论设在哪,员工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办工。”

“无线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业务平台。”该人士说,在这个平台下,政府的公众服务能力、运营商、设备厂商和内容业务厂商的网络、设备、内容业务资源都得到整合。

政府、运营商和第三方厂商建立了一个兼顾公众服务和可持续盈利的完善商业模式,也是厦门模式成功的原因。

“一次性投资大家出得起,长远性的出血谁都受不了。”在2009年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杰说,合理地分配义务与收益,在提供公众服务同时,各方也都能确保业务持续,这是厦门模式的关键思路。

吴杰透露,在整个无线厦门计划中,厦门市政府不投钱,投入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运营商和其他厂商则分担资金投入、网络建设,设备和应用开发。

此外,服务和收费也划定了明确界线,掌上110、网上政务、便民信息等特定信息和特定地点的公众服务,都是用户免费使用、政府买单;能够商业化的业务则尽量商业化,如用户如果通过手机看电视、炒股,则会进行收费。

其中,行业应用中的收费,更可能成为未来无线城市盈利模式的金矿。一个例子是,无线厦门项目中有一个无线噪音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测基建工程的噪音程度,并向工程方和市政管理部门示警,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工程周边百姓的受扰程度。在此过程中,政府和运营商并未投资,而是由施工单位交付一定费用,向设备厂商租用,工地建设完成后归还,设备和应用服务厂商都由此确保收回投资。

革命性的变化

不过,对政府和运营商来说,发展无线城市其实是基于更长远的考量。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引发交通拥堵、能耗增加、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今年3月申银万国的报告表示,正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样,通过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城市,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城市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是建设未来城市的有效途径。

通过无线城市,厦门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查阅病历甚至预约挂号,并在当地的36个医院共享病历,“只要获得你的授权,你在这个医院拍的片,在别的医院也可以调出来。”吴杰说,这大大节省了居民看病的时间和花费,仅此这一项,一年就能为市民节约超过2000万费用。

在当地,中移动与环保部门联合,运用TD-SCDMA技术,对社区噪音数据进行长期跟踪分析,评选出符合安静居住标准的生活小区,更让社会的环保降噪意识和城市居住环境质量都得到提高。截至今年3月,该市“安静小区”的规模已达到23个,超过20万居民。

同时,无线城市应用也能扩大政府传播信息和提供公众服务的渠道,比如厦门政府网站,在无线厦门项目上马的短短几个月内,每天通过手机浏览人数就从40万人次增长到67万人次。

这也是很多城市积极推动无线城市的原因。

第6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慧家庭;视频监控;多元化业务

1.概述

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广电行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自身快速发展机遇并存的局面。可以说,广电运营商缺乏新形势下谋求自身开拓发展的先例及经验,通过先行先试,边尝试边总结,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者之间的融合,目前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在技术上层面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在经营上既是互相竞争、也有互相合作,能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选择性、个性化服务及应用,供用户选择和使用等。

目前,广电运营商正积极通过网络改造、设备升级、技术合作、体制改革、优化管理等手段,努力开拓更多元化的业务、更广阔的发展渠道;在保持原有用户业务量的情况下,在通信、网络、新媒体等方面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市场份额。

2.传统广电行业的运营状况

广电行业全称为“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指对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内容的制作、编导、主持、播出、放映等活动 [1]。传统广电行业的主体不统一、较为分散,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几千家有线运营商,一直呈“诸侯割据”的格局,分别由所在的省级、市级及县级层面经营;传统运营模式通过传输单一的、单向的视音频为主,与此相对应的是单一的盈利模式。

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广电行业必将迎来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将会建立起一个规模巨大、用户数量庞大、覆盖面广阔的行业巨头。

3.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总理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2]。

对广电运营商来说,必须开展全业务互联互通数字电视解决方案,实现高清、互动、全业务、互联互通。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面临的机遇包括:

(1)有线电视播出机构将开始建设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2)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获得宽带接入业务,可以大力发展宽带接入业务。

(3)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获得互联网接入ICC的运营权,可以大力开展互联网数据业务。

(4)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获得电信增值业务许可,可以大力开展以视频为核心的融合三网融合增值业务。

广电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具有优势包括人才优势、内容优势、视讯平台优势及绿色、可管可控等。

4.广电寻求发展的多元化业务

4.1 高清互动业务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指出,发展高清电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高清电视,是广播电视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高清电视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理应在带动发展方面走在最前列。广电系统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引领和推动我国高清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3]。

目前,我国发展高清电视的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主要体现在:平板显示器消费市场已充分启动;传输通道完全具备;许多电视台已具备高清节目制作能力;电视节目生产已向高清迈进。

4.2双向互动、把主动权交给用户,已成为数字电视主流

所谓互动电视,就是在广播者与观众之间通过电视屏幕建立起一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电视台播放的节目,而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选择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可以向电视机构或有关运营商反馈自己的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观众的这些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交互电视是数字电视的一种典型应用,它将变成人们进行各种交互式综合业务的平台,改变传统的电视“你播我看” 的主从关系,形成全新的媒体模式[4]。

交互化、个性化、把主动权交给用户,供用户控制和选择,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方向。让观众与内容充分互动和参与,彻底改变现有的电视运营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全新的互动收看模式,达到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从单一的视音频广播向多样化发展,提供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电视、视频点播、数据广播、新闻栏目、电子杂志、证券、互动游戏、时移回放、互联网、电视相册、视频监控等综合服务。通过数字化的改造,将有线电视数字网络发展成为融合电视、通讯、信息等多功能的新一代网络。数字电视成为占据用户家庭娱乐中心多功能的智能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

4.3智慧家庭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科技手段,综合收集城市经济信息、地理、人口、文化、生活等信息,然后加以分析、统计、集成、互联,并且将其系统化、结构化和智能化,结合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智能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城市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能力和管控能力,让城市管理变的更加智能,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城市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新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加优美、方便、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

广电运营商通过建设“多媒体、全业务、高价值”三网融合智慧城市高清互动平台,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高清互动电视、手机、PAD等多屏互动、物联网智慧家庭业务。

4.4视频监控业务需求越来越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维稳、治安、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视频监控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安防工具,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对视频监控的需求更是逐年快速增长。广电本是就是视音频的专家,拥有庞大的网络资源,努力开拓视频监控业务,一方面有利于充份利用自身资源,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业务量,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用户通过家里的有线网络及机顶盒,就可以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家庭防盗报警、门禁控制等操作。可以说,视频监控将会是广电努力开拓发展的重要领域。

5.结束语

在国家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广电运营商面对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广电行业通过网络改造、设备更新、体制改革、优化管理、技术合作等途径,进一步为高清互动业务、网络通信服务、智慧家庭业务、视频监控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广电运营商将一如既往地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文化与产业、城市、社会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之路,惠民便民的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广电网络积极参与三网融合,创新发展思路,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不断拓展新业态、新产品,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有机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共创美好未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广电行业分析及营销指导意见.

[2]三网融合四大关键词2013年起全面实现和普及.2010.

[3]BIRTV主题报告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报告.2008.

第7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与2014年12月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在线旅游交易规模2204.6亿元,是2008年的5倍,按照正常预估,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516.3亿元[1]。面对这样的趋势,笔者针对湖北森林公园的网络营销进行了分析探讨。

2旅游网络营销的新特点

2.1游客通过互联网自主安排行程大大提高在互联网时代,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国内自助游的比例达到70%,成为市场主体。游客在出游前通过搜索引擎、各种旅游网站提供的旅游产品的预订和咨询,自己安排旅游行程,自行解决交通、住宿等问题。近年发展迅速的网站有:携程、途牛、同程、艺龙等,这些网站为游客提供机票、酒店、景区的预订服务。当前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伴随私家车的快速提高,游客出游的活动半径扩大了,出游的频率也增加了,目的地景区对旅行社的依赖性逐渐降低,通过网络平台吸引自助自驾游客,扩展直客应该成为更重要的营销目标(表1)。

2.2游客互动全程发挥作用旅游是一种体验式的商品,因此更加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来帮助决策,这就使得用户创作的内容,包括使用点评、旅游经验分享等内容会对其他用户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正是各大旅游网站积极加强社区建设的原因。而未来随着选择自由行的消费者增多,用户创作内容的影响力将持续提高。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渠道,开展贯穿旅游全过程的互动活动。比如,多家旅游类社区网站联合开展旅游摄影大赛,网站可以在短期内收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参赛者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微博、朋友圈和各种在线聊天工具,把自己的作品传递给更多的人群,如果有1000多人参加比赛,那比赛的营销影响人数可能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计。

2.3锁定意向游客,营销效果提高现代旅游网络营销通过技术手段,向有明确消费意向的人群投放广告,通过地区定向、时段定向、人群定向和消费定向等,提高广告的效果和转化率。例如,基于数据的用户定向(AudienceTargeting)技术互联网DSP广告投放,具有投入费用低并可以精准定向,通过各种精准定向技术,牢牢锁定目标客户群。此外,DSP展示广告还可以随时暂停,随时投放,投放时段可控,灵活自主。这些新技术可以精准的锁定意向游客,提高营销效果。目前,现在的旅游网络营销已经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浏览过的网站来为每个用户定制一套广告投放方案,以使旅游企业可以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精准投放广告;还可以利用此类技术来进行再营销,使潜在客户的流失量较线下营销大大降低。

3旅游网络营销的新技术应用

国际广告协会主席阿兰•卢瑟福德(AlanRuther-ford)表示:“数字技术是新营销驱动力”[2]。旅游网络营销也在充分应用新的营销技术,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3.1从线上到线下营销O2O(OnlinetoOffline)从实际运作来看,企业的在线营销如携程网、同程网,产品包括机票、酒店、旅游产品、租车等都已经采用互动性参与性强的O2O营销模式,主要收入来源为佣金,是旅游行业目前最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基本主导了旅游行业的增长。此外,以去哪儿网为代表的一种集合大量OTA以及供应商资源的渠道,提供比价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垂直搜索方式也采用的O2O的营销模式。

3.2在线旅游APP客户端的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票、酒店的预订将会有更大比例是在移动客户端完成的。在线旅游供应商对自己的手机应用客户端做了很大的投入。比如说借用各一线、二线城市的微信订阅号等,现在基本每个城市都会有发展的比较成熟的主流“城市生活类”微信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往往在所在城市非常有影响力,内容经常会推送该城市各种吃喝玩乐等相关生活咨询,关注人数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通过这些订阅号,APP推广的速度和实际使用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3.3借用微信、微博、视频等提供多种沟通方式移动浪潮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的消费习惯,旅游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以及SNS应用的移动化趋势,把邮件与短信、微博、微信、视频等渠道捆绑结合,最大化满足用户不断增加或随时变化的移动营销需求。同时,在线旅游企业为用户提供多种沟通工具,比如在移动网页、移动邮件、APP中加入一键式电话按钮以及在线客服等,以方便用户直接咨询。而在移动邮件设计中,由于屏幕原因,邮件板块布局要求更加清晰,call-to-action按钮应该设计更大、更为醒目,有助于用户准确的锁定信息以及给予用户购买心理暗示。

4湖北生态旅游景区开展网络营销的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湖北地区森林公园有93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6处,省级森林公园:57处。笔者对这93处森林公园的网络营销开展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如下问题。(1)多数的湖北国家森林公园没有自己独立的官网平台,景区相关资讯主要的所属林业局或林场或者区域旅游目的地政务网,信息量不足,游客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仅能收到相关词条。(2)利用网络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低,忽视旅游形象。湖北森林公园没有把网络营销的技术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中去,习惯传统的宣传推广形式。此外,多数森林公园在大力推销自身形象特色时,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文脉和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3)当前湖北森林公园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不注意售后服务问题。湖北森林公园缺乏熟悉旅游产品策划、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促销策略的专业人才,多数营销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在此背景下,考虑旅游产品包含的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就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5关于发展湖北生态旅游景区网络营销的几点看法

5.1加强与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推广平台合作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年10月的《2011年中国网民旅行及预订行为调查报告》中证实,89.4%的网民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旅行信息,而使用旅游目的地官网渠道作为查询方式的占到了19.9%,作为人们出行获取目的地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3]。因此,湖北省的森林公园借助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大平台进行自身景区的宣传推广会有好的营销效果.例如,2014年3月,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借助荆门早春游宣传推广的机遇,通过湖北省旅游局提供的官方推介平台,重点推出王莽洞景区春游产品,获得了景区与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双赢。

5.2借力湖北智慧旅游建设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2011年9月,湖北旅游局提出未来5年湖北将大力发展旅游科技,智慧旅游产业的建设。2014年9月湖北省开建智慧旅游省级综合平台,以满足游客需求。据了解,智慧旅游省级综合平台建设,将按照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后台管理、统一对外门户、统一宣传推广的原则进行。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旅游业态信息数据库、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等。智慧旅游管理体系,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旅游政务网络平台、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旅游产业监测平台等。湖北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将借助呼叫中心、移动终端和新媒体,满足游客行前、行中、行后的各类需求。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4]。湖北森林公园营销借助湖北省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能够极大的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让游客的旅游更加方便,感受更加美好,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5.3与传统营销相结合利用新的营销渠道和新的技术,并不是完全回避原有的营销方式,尤其是湖北省多数森林公园主要还处于宣传发展阶段,消费群体主要是省内及景区周边游客,根据市场客观现状,将新的互动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结合完全可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例如,武当山景区在2015年8月20日举办了七夕祈福仪式,这是武当山继新春祈福后的又一次祈福盛典,上万名网友线上积极参与,话题#武当山祈福#阅读量近100万次,近1万名网友纷纷说出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在此次祈福活动中传达并实现。此外,还可以在报刊杂志广告刊发景区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拍下这个二维码就可以链接到景区相关网站或下载一个手机应用客户端,让游客了解景区最新资讯。2015年5月,湖北省第八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期间,参展的所有森林公园都采用了通过游客扫二维码下载景区客户端的方式进行推介活动,这种方式成本低,简单易于推广。

第8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强势省级卫视全国覆盖“边际效益递减”露端倪

总观2008年42家省级卫视的覆盖形势,全国覆盖人口排名居前的省级卫视,其覆盖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学领域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省级卫视的发展历程中同样适用。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最初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可能使绝对产量减少。对于省级卫视的覆盖发展而言,如果将资本投入视作可变的生产要素,那么在覆盖投入前期,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会带来较大的覆盖规模增长与较强的影响力提升,当覆盖规模达到一定限度时,同样额度的资金投入所带来的覆盖规模增长则会萎缩,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研究显示,近年来省级卫视的累计覆盖人口持续递增,多源于后续上星卫视的反攻。在覆盖落地费用不断攀升、覆盖落地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之下,早期上星、已经达到较高覆盖水平的省级卫视正面临增长瓶颈。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2008年全国电视频道覆盖与收视状况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覆盖人口排名居前五位的省级卫视频道分别是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与四川卫视,全国覆盖人口规模均达到7.6亿以上;然而,五大卫视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并不显著,除江苏卫视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超过1亿以外,其余四家省级卫视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均不足5000万,覆盖人口增长量的排序在第30位左右,处于明显偏后的位置。

将42家省级卫视按照全国覆盖排名及其覆盖特征分成四个梯队(见表2),我们发现:对省级卫视全国累计覆盖人口增长量贡献最大的是第二梯队,即全国覆盖人口排名居第11~20位、全国覆盖人口总量介于5.0亿~6.5亿、全国覆盖率水平介于40%~50%的十家省级卫视,贡献率高达29.1%;贡献最低的则是全国覆盖人口达6.5亿以上、全国覆盖率高于50%、全国覆盖排名居前十的省级卫视,贡献率仅为18%。

二、相对弱势省级卫视全国覆盖人口放量增长

要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品牌力的卫视频道,实现一定的覆盖人口规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与全国覆盖居强势地位的省级卫视所面临的境况有所不同,2008年全国覆盖形势处于相对弱势的省级卫视仍孜孜不倦,致力于全面提升覆盖人口总量,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国性频道不断迈进。从上表也可以看出,第二、三、四梯队中省级卫视的覆盖人口增长量较大程度高于第一梯队的覆盖人口增长量。

将省级卫视按照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进行排序也可以发现: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排名居前五位的省级卫视分别是河北卫视、深圳卫视、天津卫视、甘肃卫视与内蒙古卫视,五家卫视在全国的覆盖人口增长量均达到1.58亿以上;而就2008年的覆盖水平来看,五家卫视的全国覆盖人口总量均在5.7亿以下,全国覆盖率水平不足50%,全国覆盖排名在第15位之后。

三、重点城市仍是强势省级卫视固守的覆盖阵地

各省级卫视对重点城市的覆盖却从未放松,覆盖形势依然严峻。根据CMMR的界定,重点城市是包含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暂不包括拉萨市)在内的35个中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及各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人口结构优、消费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消费导向性强等特点,承载着极高的媒体传播价值和广告价值,历来是各省级卫视竞相覆盖的焦点。CMMR2008年调研数据显示:重点城市覆盖水平居前五位的省

级卫视分别是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与山东卫视,五大卫视在重点城市的覆盖人口总量均达1.85亿以上,彼此之间的覆盖人口差异量仅百余万,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五大卫视在重点城市的新增覆盖人口数均达5000万以上,覆盖人口增长量排序均居省级卫视排名前六位。

将省级卫视按照重点城市覆盖排名及覆盖特征分作四大梯队,我们发现:重点城市覆盖人口总量达1.63亿以上、覆盖率水平在68%以上、覆盖排名居前十的省级卫视对重点城市覆盖人口增长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41.4%。也就是说,重点城市覆盖人口总量居前的省级卫视更加注重对重点城市的覆盖,并不断加大覆盖力度;这也与重点城市的覆盖落地成本较高密切相关,高昂的覆盖落地费用令一些实力不强的省级卫视对重点城市望而却步。

四、打造区域优势成省级卫视覆盖策略重点

鉴于追求全国覆盖的庞大开支和经营困难,部分省级卫视在力争全国覆盖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本土及周边文化、地缘、消费方式等相近区域进行覆盖优势打造,力争从提升覆盖结构、覆盖质量和覆盖增值等多方面提高卫视的覆盖传播价值。2008年一些省级卫视全力实践区域化覆盖优势及差异化频道品牌打造,其中以贵州卫视的“西部地区传播平台”定位与天津卫视的“环渤海”战略表现尤为突出。

(一)贵州卫视:与甘肃卫视联合打造西部优势平台

2007年9月6日,贵州电视台与甘肃广电总台签约合作,贵州卫视与甘肃卫视联合建立中国第一家跨区域的省级传媒联合体,开创了中国电视业打破区域分割格局跨地域发展的新纪元,这对于贵州卫视先前确立的“西部黄金卫视”品牌战略形成强大的助推力。经过2008年全年的强劲发展,贵州卫视与甘肃卫视共同打造的西部地区传播平台获得了长足进步,全面彰显组合覆盖优势。CMMR2008年调研数据显示,贵州卫视与甘肃卫视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覆盖优势格外显著,两个地区的累计覆盖人口分别达到1.79亿、1.20亿,分别是该地区电视人口的1.04倍与1.29倍,达到了完全覆盖的传播效果。

(二)天津卫视:打造环渤海龙头卫视

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政治地缘化”、“经济地缘化”和“文化地缘化”高度集中的综合性区域迅速崛起。而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地位的确立,也为天津卫视的区域定位提供了契机。2007年初,天津卫视紧抓机遇,定位于环渤海地区,并大力加强在北京、河北、山东和辽宁的区域性高密度覆盖,快速成长为环渤海区域的强势覆盖媒体。2008年,天津卫视继续秉承“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影响全中国”的频道定位和覆盖目标,进一步巩固在环渤海区域的龙头卫视地位。一方面,天津卫视继续保持在天津市的绝对覆盖优势地位,以963.3万的覆盖人口与95.2%的覆盖率稳居省级卫视之首;另一方面,天津卫视不断强化在环渤海区域的覆盖投入,覆盖人口规模达到1.28亿,覆盖率约56.2%,排名居省级卫视第六位,除去山东卫视、浙江卫视与四川卫视三个传统覆盖强台,则仅次于具有地缘优势的北京卫视与辽宁卫视,区域覆盖优势突出。

五、与网络媒体整合成强势省级卫视覆盖突破新出路

在经济学“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中,边际效益递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当面临困境或遭遇瓶颈时,技术创新就成为促进发展最有效的突破口。对于强势省级卫视而言,保持传统传播通路优势的同时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传播通路将是一条突围传播通路困境的捷径。随着近年来对新媒体的传播通路价值和资源优势的深入认知,省级卫视开始寻求与新媒体积极合作,实现与新媒体对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通路优势促进本频道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发展,最大程度拓展传播价值。2008年,重庆卫视、安徽卫视与湖南卫视成为新媒体通路创新的先行者。2008年奥运期间,重庆卫视上演的“视网联盟”成为奥运收视市场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在中央电视占奥运电视直播资源的情况下,重庆卫视困境求新,与搜狐、腾讯、新浪3家网络媒体合作,联袂推出另类奥运资源性节目――《奥运三见客》,将网络奥运资源进行了电视化展示。“视网联盟”将网络的海量信息、民间智慧与电视的精彩展示、权威解读融会贯通,巧妙实现了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和品牌共建,不仅为当前日益严重的电视节目同质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向,更有利于电视内容实现跨媒体平台互动。2008年11月19日,省级卫视中极具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安徽电视台与门户网站翘楚搜狐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了跨媒体融合的新纪元。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战略合作是一套系统、连贯、深入的融合模式,它涉及到品牌推广、内容服务、技术开发、广告经营、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合作,有利于合作双方共享彼此优势资源和平台,集中人力、技术等因素进行产业链扩容及延伸;同时将新型网络文化与传统电视文化有机结合,共同维系、开发、延伸受众资源,创新盈利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竞争力。2008年1月1日,湖南卫视打造的新媒体网络平台――金鹰网全新改版上线,并以“视频门户”的新锐定位正式进军新媒体网络视频市场。金鹰网的开播,不仅使湖南卫视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还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如跨媒体互动节目《芒果星闻》,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为电视台带来网络广告、无线增值、视频点播等创收模式,提升了创收能力并扩展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

六、结语

综观2008年,省级卫视在严峻的覆盖竞争形势中极力突破,并开创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覆盖战略和覆盖发展方向。展望2009年,一方面,传统领域覆盖策略分化的道路还将继续,在提升全国覆盖总量的同时,省级卫视将继续上演差异化定位与差异化覆盖的格局;另一方面,省级卫视与新媒体的整合必将更加频繁,表现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从而在多媒体融合领域演绎“百花齐放”的繁荣场面。

第9篇: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范文

与外国传媒集团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媒市场的敏锐反应和见缝插针的策略相比,我们的传媒集团对市场信息环境的敏感度不高。媒体产业性质单一,单打独斗,形不成富有特色的产业价值链。

分析困境的目的在于把握形势、认清自我、找到未来。危机的另一端就是机遇,如果审时度势,对既往的传播模式、操作线路、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按照转型期的社会及受众需求,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逻辑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运作架构、盈利模式,也许就能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遇。

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具有“落后性”,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传统媒体在信息社会步履蹒跚。渠道单一,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多媒体的展示;传统媒体定时出版,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即时传播;传统媒体以天(周、半月、月)更新新闻,数字化网络媒体则以秒更新;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双向互动;传统媒体的容量受版面限制,数字化网络媒体的内容空间则宽广无际……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劣势一目了然。因此,在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传统报刊媒体应该不断寻求生存和突破的路径。

路径一:嫁接――通过“嫁接”实现“滋生”。寻求传统传媒业新的发展,数字化嫁接成为首选“捷径”。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网络媒体嫁接,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境与徘徊。

现在的媒体都应该问一下自己,如果传统的报刊只是“生产报刊”,那它的前途是艰难而黯淡的……但如果确认报刊是提供信息与传播服务的产业,一旦实现了数字化嫁接,它的前途则会显现光明……因为报刊业所生产的信息与服务可以百分百地转化为数字产品。这样,网络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报刊与数字的嫁接等于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值得采用的传统传媒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态。

《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刊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刊业”发展将在报刊界形成共识。“嫁接思维”要求报刊等传统传媒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化战略意识,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

“嫁接”的关节点在于:内容为王,实现多渠道传播,达到多渠道占领市场的目的。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成熟的报刊网站大体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在互联网上设立独立网站,以原有的媒介内容为主体,扩张和包容新的信息量,形成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二是众多媒体联合经营一个大型新闻网站,但内容相对独立,将报刊信息源的整体规模优势和传统声誉与互联网的信息综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结合,它是一个链接各报刊网站的通道,更是一个把报刊信息进行综合分类与深加工整理的加工厂;三是一家或数家报刊与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网络信息服务,这样,可以为传统报刊业开拓种种类似中介服务的新商机。

路径二:创新――通过建立核心平台占领、拓展新的市场。传统的媒体适应数字化生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基准在于创新。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个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重要的是要做数字化媒体的“建设者”。从某种意义说,传统报刊媒体人的创新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推动传统报刊传媒转型,使这一具有400年历史的媒体形式焕发出崭新的文化潜质和市场活力。

我们应当正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正在丰富我们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同时也提供着更多的市场机会。报刊的数字化生存与创新将使报刊在“核心平台”上立足,并实现报刊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

创新的核心平台是什么,就是以内容提供者作为立身之本,建立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今天,形形的传播渠道让人目不暇接,但人们不难发现,繁杂的信息容量的背后是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匮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如我们有了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但空荡荡的公路上缺少流动的汽车,而没有汽车的公路无论多么宽广也没有意义。

数字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这是报刊等传统媒体应当抓住的创新机会之一,因为内容的采集、核实、归类、分析都是报刊等传统传媒的优势所在。静观十年来的网络传播,其新闻几乎全部来自传统媒体,网络的海量信息不过是传统媒体信息的汇集。特别是在中国,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报刊等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权,网络扮演的角色是二次传播。这样的政策性限制不会在短时间内轻易改变。而传统传媒拥有专业水准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策划、编辑、记者队伍,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影响能力。这是传统传媒的生存基础,也是传统传媒向数字化进军的创新基础。

要实现传统传媒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一是挖掘资源特质,延续传统传媒的生命。进一步“养活”对传统传媒情有独钟的受众,拓展的产品应当有:以深度的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刊;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类报刊;以提供资讯和广告服务为主的免费报刊。二是生产数字化产品,促进报刊等传统传媒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从目前国内外的探索看,已经成熟的数字化产品主要有:在线新闻,即通过网络进行即时新闻;网络报刊,即把编辑成型的报刊省去印刷环节直接通过网络传播;手机报刊,即把报刊内容直接传送到读者的移动终端上。三是多品牌延伸,使传统传媒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创新是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传媒业的呼唤,虽然传统传媒的冬天会相当漫长,但处在媒体变局中,只要真正做到居危思危、与时俱进、求变图存,以数字化的名义,在传统传媒的冬天里,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路径三:保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生存。在传统传媒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实现资源整合,彰显核心竞争力,是一条重要的具有保障意义的路径,整合能力强则胜出,整合能力弱则衰败。

首先是制度资源的整合。制度是当今中国尤其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资源。中国的传媒业发展的所有成就事实上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报刊等传统传媒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其实都是体制不开放所引起的。

其次,是行业资源的整合。所谓的行业资源整合,对内而言,就是要使我们的内容生产进入到“体验性产品”的内容生产模式上――内在的价值碎片得到系统整合,使它对于受众的服务不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价值存在,而是在每一则具体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服务之外,给人以生活方式的昭示、精神家园的归宿感。使内容产品在一个个具体传播价值之上通过结构化的整合使其具有一种文化的、精神的整合价值。行业资源整合也是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的引领――它不是社会需求的步伐跟进者,而是走在社会潮流之前的牵引者,是引领社会步伐的中坚。对外而言,就是要改变目前传媒经营的格局,打破传媒介质壁垒,将传播形态扩张到多种介质形态的“融通”和“规模”上,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传媒疆界改变的现实。这种不同介质形式彼此之间的交错、重合或者是延伸性的内容产品问世,将极大地改写传媒市场的现有“规则”。

最后,是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报刊等传统传媒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媒介自身的行业资源互相嫁接,更需要广泛的社会资源、多渠道的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配置,应在深入的、详尽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制度安排。而作为传媒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造更多适应新社会发展需要的营运模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有把握的运营模式之下,促进传媒政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