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网课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网课教学总结

第1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思考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校在各种教学检测的压力下,不得不淡化甚至放弃包括美术在内的非统考科目教学,挤占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美术课教学时间,导致美术教育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美术课师资普遍缺乏。即便开设美术课的学校,受专业师资的限制,美术课教学普遍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甚至错误的教学观念上,学生既不能从美术课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等等更是无从谈起,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追求美和欣赏美的尝试,因此,如何在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美术教育,显得刻不容缓。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得到重视,美术教育的形式也要适度改革,为此,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小学美术教育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表述非常清楚,认为中学美术教育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然而在事实上,虽然新课程已经推行这么多年,各地在推行的过程中也总结推广了大量实际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经验心得,但是对于美术课教学,无论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来看,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这是目前各地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特别在物质文明逐渐发达的现代化背景下,一个具备完善心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学生不仅是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给美术课足够的时间和人力配置,确保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从业者面前的一个急迫任务。

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思维创新

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一样,美术课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和思维。

新课标要求中学美术课教学要达到5个基本的教学任务,包括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而要达到这5个教学任务,笔者以为要改革中学美术教学的模式,大胆融入新资源,从兴趣入手,确保美术课教学效果。

普通的中学美术课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从教材出发,课堂上讲解教材内容、课后安排美术习作,仅此而已。如果教师的时间比较忙,有时候连学生的美术作业都无法细心审阅,胡乱划个批阅符号就支差了事。这样的美术课教学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达不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形势下改革美术课教学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深化教材内容、拓展内容空间、讲求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创新等等。就形式来说,我觉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融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教学资源和媒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现在很多家庭一般都配备了电脑,一些家庭还能够上网,从这个资源特点出发,我在给学生上美术课的时候,会大量借助网络媒体和资源,结合教材内容,给他们展示更多生动、优秀的美术资源,安排作业的时候,我不会简单按照课本标示,让他们画个幻想城市、“我设计的房子”之类的基础作业,而是让他们在家里的电脑上通过《画图》软件,实际设计一副作品,有条件的可以自己打印出来,家里没有打印机的同学让他们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拿到学校统一打印,然后把学生的作业布置到学习园地或者其他的展板上,让大家一起分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要求,可谓两全其美。

总之,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凡是能够帮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形式都可以借鉴、都可以试用。

三、改革美术课评价形式

美术课教学也要评价,而且应当在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来说,重学美术课教学评价可以从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改革。

就学校评价来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教学检测时,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幅实物作业(比如素描、速写),或者有条件的地方可要求学生完成一幅电子文档的作业,然后作为教学效果监测的一部分,集中展示,最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予以表彰奖励,这种方式简单可行,操作性强,效果良好。

第2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课资源建设;概论课;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微课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人们的关注点却较少涉及微课资源建设这一关系到微课和微课教学成败与否的基础性课题。在这里,我将以“概论”课程第七章为例探讨微课、微课教学和微课资源建设的概念界定,探讨在“概论”课程第七章进行微课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和基本思路,以期抛砖引玉,窥一斑而知全豹。

1 微课、微课教学、微课资源建设的概念界定

近几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于微课、微课教学的概念多有探讨,虽然不尽一致,但基本含义大同小异。所谓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标,根据教学实践要求,借助教学视频,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微课一方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视频,另一方面也可以包含教学视频在内的一个教学资源整体,并且该教学资源整体主要包括课堂设计、微课件、微测试、微点评、微反馈等。简而言之,微课教学就是借助微课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高校微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微课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微课和微课教学的概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信息化手段,同时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学是目的,微课是载体,所以微课是为教学服务的。微课和微课教学都是微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微课误认为微课教学,从实际情况来看,微课与微课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微课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部分和环节而存在,微课就是一个短小精湛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且是“可移动”数字化资源包。微课教学则是以微课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进行的教学过程。

微课和微课教学的出现及应用顺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方向,那么,如何保证微课制作和微课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这就涉及到微课资源建设问题。这一问题在以往的探讨中较少涉及,更没有人对微课资源建设下过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微课和微课资源的概念界定中推导出微课资源建设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相比较于微课和微课教学,微课资源建设是更为基础性的概念。微课资源建设是为提供高质量的微课和微课教学而进行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资源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核心知识、典型事例、前沿专题等教学内容进行全覆盖,资源类型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应用平台建设、微课制作、微课教学教师团队建设、微课建设保障条件建设等。显然,没有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建设,微课和微课教学质量就不会高。建设微课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的价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微课资源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6]149号文件,专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资源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同时组织立项了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资源建设项目。

2 “概论”课第七章进行微课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历史上,如此大的改革开放从未有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激发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今天,中国作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根据2015年版“概论课”教材的内容设置,第七章主要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共分为三小节: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2015年版“概论”课教材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有机融入进来,成为最有时代气息,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较多的一章。通过内容的整合和融入,逻辑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教材的体例,如果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这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但必须指出的是他们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往往是表面化的,基于其成长经历和碎片化学习的特征,容易对改革开放做出非黑即白的感性判断。因此第七章的内容讲授,特别是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其实第七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非常适合进行微课资源建设。通过微课资源建设,运用微课和微课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深刻懂得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扩大开放、如何扩大开放等。同时要通过微课资源建设、微课教学澄清一些理论误区并掌握改革开放中的前沿问题。例如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如何理解两个不能否定等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要设立亚投行等问题。

3 “概论”课第七章进行微课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笔者所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今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微课资源建设项目,在申报和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梳理概论课第七章微课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3.1 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

从建设目标的角度来讲,打算用1年时间整合微课资源(微课视频、课件、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其内容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依据新课标整合微课资源,同时重点突出核心知识,并且紧扣前言,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方面适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优质资源。从建设任务的角度来讲,第一,借助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同时上传教师授课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借助Web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使用,并且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第二,依据新课标,组建开发队伍建立微课资源库,共同设计和研发数字化教育资源。第三,基于微课资源的空间,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平台通过线上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辅导答疑服务。

3.2 完善资源主题体系

在新时代条件下,改革开放作为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可以进一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进而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需要我们以教材为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解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的性质、目标、方向、评判标准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为难点,以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热点,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3.3 贯彻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成立项目建设小组,确定项目组长和具体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3.3.1 建设技术方案

成立以唐召云为负责人的项目团队,借助我校信息化建设基础,选择“湖南微课网”为载体,对微课建设方案进行设计和优化,按照教育教学需求,结合微课建设标准,解构第七章改革开放理论体系,梳理知识点;借助FLV、Flash等技术搭建核心资源库,不断丰富资源。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推广范围。

3.3.2 难点及解决办法

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要转变理念,组织团队成员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结合课程内容,以及解构重构图等对微课进行重新设计,最大限度确保微课时间的合理性、内容的充实性,同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对微课录制、剪辑中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信息技术专家,指导微课录制、剪辑等;在微课应用中,针对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3.3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首先政策方面,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经费方面,学校层面要设置专项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条件保障方面要具备基本的微课资源建设基础。例如,我校的微课资源建设基础设施较好,我校拥有第二代最新数字校园网(独享1000M出口),以及1000M的校园主干网,有线网络信息接入点超过6000个,无线接入点超过1000个,在教学区,建有65间无线覆盖教室,每间教室可以同时满足50个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同时我校还建有256间现代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在图书馆二楼设有全天开放的机房,机位1800余个,为学生上网、上机提供了便利,我校还拥有先进的专业微课资源建设录播室。

3.3.4 建设成果应用

微课资源建设的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是立足本校,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微课资源共享与交换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建设标准,由高校建设优质微课资源,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为高校师生免费使用提供便利。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通过实名注册的方式,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等。

建成微课资源后,可以向所有高校在校生可全天候开放,不仅扩大了受众面,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修。对于学生来说,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式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对相关章节进行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作为可再浏览资源,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二次学习。在设计思政微课视频的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等方式呈现,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在选择微课教学内容时,可以考虑社会热点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更具吸引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资源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微课和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第3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素质 教育 文献信息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99-02

引言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质量的优劣,服务理念是否先进,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关系着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图书馆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而深远。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广出去,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是高校图书馆所要面对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图书馆参与和主导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图书馆在读者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组织或者参与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依托着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图书馆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一、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围绕学院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改制目标,为适应学校的发展,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不断强化信息服务工作,在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方面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力求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

(一)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加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在文献检索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设有参考咨询部,专门负责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和研究,并根据学校的要求逐年地规范化、程序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文献信息检索课要突破传统,变枯燥乏味为朝气蓬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的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虽然名为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是实际上已超出了传统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内容。其内容主要是在信息检索这个大的背景下,重点讲解计算机信息检索。其中,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利用是关键。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教学方式多样化。在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是常青的”,我们既重视理论的讲解,也重视实际的操作。通过理论课与上机课的结合,既实现了理论的指导,又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表达信息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各自院系的课题。

3.根据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其信息素质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甚至差别相当大。为此,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

(二)读者培训

读者培训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读者和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有所了解,培养了信息检索的意识和能力。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的读者培训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读者培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丰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介绍、电子资源利用和专题培训。突出学科特点,开展专题培训是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读者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形式多样。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读者培训,主要包括每周讲座、新生培训和专场讲座。每周讲座,主要是关于数据库和馆藏资源的定期培训,每周都有,次数多,质量高,效果较好。新生培训,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校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认识,树立信息信心,并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展示到他们面前。专场讲座,主要是针对一些人的特定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较高层次的培训。

3.范围广泛。丰富的培训内容与多样的培训形式使读者教育与培训的人数逐年上升,培训的对象包括统招生、成人生、在职学生和教师,涉及到各个专业。

(三)信息咨询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图书馆来说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环节,不单是某些人的事情。信息咨询是图书馆和读者交流的一种途径,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信息咨询工作当中,有利于培养被咨询者的信息素质。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适时地将信息咨询工作推到了前台,全方位地为读者解决信息方面的问题来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

(四)信息素质教育整体情况分析

1.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读者培训和信息咨询,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和培训是两种最为主要的形式,且教学是较为稳定的形式,经受住了一些不定因素的影响,比如2009年度新校区搬迁的影响。

2.专场讲座是图书馆读者培训较为高级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各个院系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比如,建立了“院系图书资料联络员”制度,由联络员来沟通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

3.信息素质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图书馆网站访问量和数据库利用率的发展趋势趋于一致,呈现稳定上升发展的趋势,说明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对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有较大的影响,信息素质教育取得一定效果。

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然的,但就整个学校来说,信息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不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觉得陕西教育学院信息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制约陕西教育学院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目前,陕西教育学院正在向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迈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学校面积比较大,分为雁塔与长安两个校区,这就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据笔者了解,陕西教育学院校园网建设还存在不足,存在着没有条件上网或图书馆资源无法利用的情况。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有的高校则已经具备了无线上网的条件,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在校园里随时随意地上网,信息化程度很高,陕西教育学院与之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信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体系,包括技术、理论等各个层面,单纯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陕西教育学院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是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适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合理体系。

(三)评估体系的不完善

陕西教育学院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没有一个严格的、明确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信息素质方面的能力还很难参加考核和评比,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缺少反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推广图书馆文献资源,培养读者信息素质

尽管陕西教育学院的信息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推广,图书馆在学校有较大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最直接的表现是,通过我们的教学和培训,数据库的点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整个学校的信息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笔者认为,推广图书馆文献资源,培养读者信息素质,是目前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受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不管是客观问题还是主观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图书馆资源推广出去,将信息服务推送到广大师生面前,变被动为主动,营造信息素质教育的氛围,培养读者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信息能力。正如其他许多高校,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但是有的学生对此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电子资源为何物。怎么将丰富的馆藏资源纳入到教学、科研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根据陕西教育学院图书馆的具体情况,针对陕西教育学院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来推广图书馆资源,推送我们的信息服务,达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图书馆长期以来被作为教辅单位对待,在学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会与其他部门发生联系,产生合作,还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不遗余力地做好教学和培训工作

教学与培训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推广图书馆资源、展示信息服务、培养信息素质的重要舞台。在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其中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者培训,使读者培训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三)和院系紧密结合

图书馆和各院系要紧密结合,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信息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一是与教学实施人相结合,将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来。院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信息素质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表现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含有或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适当包括一些关于信息素质方面的知识。第三,和专业相结合。院系具有学科专业集中的特点,可以通过分专业的方式和教师合作进行研究。

(四)图书馆网站的信息构建

图书馆网站的信息构建问题,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推广也有很大的影响。图书馆网站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网页的建设和维护,网页信息的组织要科学合理,重视信息的导航、布局和检索。

(五)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扩大宣传,提高对图书馆的认识,展示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大学信息素质构建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2003.

[2]杨书华,孙燕昆.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EB/OL].210. 31.47.88/web/shlw/17.doc,2006.7.

第4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简史;尔雅通识课;通选课;慕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50-04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课程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大力提倡通识教育理念[1],即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跨系、跨专业课程,相对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必修课,侧重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选修课不仅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而且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首要实践平台。

一方面,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内涵来讲,其核心是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其内容应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恰当的理解。19世纪初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提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3]。在当前专业化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大学专业的分科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无法从宏观的整体角度把握学科知识,不了解学科知识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特别是文科与理科之间的鸿沟则更深。信息时代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要了解所有的学科分支已经不可能,在基础教育之后如何建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广阔的科学视野?通识教育成为必由之路。特别是,信息时代需要受过广博教育的问题解决者,能够轻易跨越专业的界限,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要求个体以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重塑超验的价值观,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

另一方面,从通识教育的目标来讲,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如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共同目标就包括写作及口语沟通、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4]。通识能力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5]。国内李曼丽、张羽、欧阳珏等提出将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辨别能力、信息整合及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通识能力的五大评估指标[5]。科学史强调对发展中的科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培养学员对目前已获得固有认识的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得到知识如何获取以及创新的发展性认识,通过对科学“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特性的认识,达到从课本到实验室乃至社会动因的对科学的全景式认识,有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科学史是实现人文教学和科学教育结合的最佳桥梁[6]。

科学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模块:①科学技术史导论。这里有“什么是科学”、“科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两大问题,这是入门性的认识,也是课程的终极目标,旨在帮助学员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意义,从而获得如何以及为何从事科学活动的指导性认识。这是跨越不同专业的学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②自然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基础学科的学科史。虽然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相应学科的历史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总体来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业教育的传统,在通识教育方面尚未普及,本科生普遍欠缺本专业以外的学科“领域一般性”知识。而科学史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医学生在中学和大学入学后都广泛接触到的基础学科,很好地满足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理念[3]。③科学与社会。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科学体制化进程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阐明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以及科学技术的正负面效应等,培养完整的科学图景、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史通识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在科学史教学方面,目前国内高校主要在本专业内进行科学史或者专业科学史的研究、教学[3],而很少在未设立科学史专业的院校当中作为选修课开设。科学史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应当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6]。超星尔雅通识课以MOOC平台为载体,采用师生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形式,整合全国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恰好满足了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的共同要求。

教学以线上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慕课平台为载体,将视频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采取教学大纲章节分布的编排方式。学生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设置为20分钟左右一节的任务模块,完成前一个任务点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任务点包括视频和作业两个部分。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回溯检索性学习,并通过反馈作业答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动机。由于作业难度过高或者比重过大可能使学生焦虑于成绩,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作业难度以容易为主,间以中等程度的题目,每个视频以3-5题的容量为宜[7]。一方面保证了学习者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学习者对课程持续的注意和投入,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立即反馈作业正误和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慕课平台记录、收集了大量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如反刍比、成绩实时统计等,进而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模式,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习者学习[8]。无论是任务点跟随的作业还是反刍学习,都遵循了掌握学习的原则,比如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机会,以及诊断形成性作业的运用[9]。例如教师管理系统会呈现每位学生在每个任务点反刍学习的区间和次数,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反刍学习的区间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难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在科学史慕课教学当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几大模块:①课程学习公告。如作业通知、教学活动预告、资源更新通知等。②课程导学。每门课程开设之前都有一个总体的介绍,包括教学大纲及每周的教学活动安排,关于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涉及课程任务、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网站、课程考核要求及方式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习者对于学习目标心中有数,明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形成“认知地图”,且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提高了学习准备和动机,以便更好地学习。③作业布置与批改。定期布置网上作业并及时批改。④网上答疑。与学生网上交流讨论,实现师生互动。⑤上传教学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每个章节制作导学课件,内容主要包括视频课程提纲、主要历史人物一览、重要概念选讲和发展脉络串讲。⑥组织研讨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目标,设计1-2次专题研讨,研讨前提供所需阅读材料,例如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科技史来探讨李约瑟难题,或以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为例探讨科学发展模式。课堂讲授以概括事实、提炼精神为主,力图为视频课程提供思维方法的支持而不是补充证据。⑦组织考试。负责考试命题、阅卷,通过系统统计成绩并分析考试效果。

三、科学史通识课的教学效果

2015和2016年春季学期,第三军医大学开设了由超星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课《科学通史》。4月~6月期间即课程中期对选课的38名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占89.47%。调查以封闭式和半开放式问卷相结合,调查内容包括学习需求、目的和方法,教学形式、内容和效果等的态度和建议等(见表1)。

关于学习需求,以往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视频课程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推荐读物、课件链接、相关课程视频、作业和试卷链接、课程简介、相关评论、授课教师的其他视频、指导性进度安排表[10]。本次调查也发现,“网络浏览速度慢”是学生在尔雅网络课程学习中碰到的最大问题(64.71%的学生选择),其次是“课程内容与拓展资源缺乏”(23.53%)。对“学校未来网络课程建设的建议”采取开放式提问,也发现学生对于提高网络浏览速度、更多有趣的教学资源需求迫切。这些都说明教学平台和资源的设置是能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影响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于学习目的,64.7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习中最重要的目的是“知识学习、开阔视野”,17.65%的学生选择“创新精神的培养”,17.65%选择“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学习心得”,没有学生选择“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这表明学生对于选修课在培养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了解不清或者学习需求不高,也提示我们今后在选修课教学方面应加强选课指导,并通过提高选修课质量来带动学生问题解决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习方法,41.18%的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机学习,29.41%的学生有计划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学习,11.76%的学生“在短期内集中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7.65%的学生“直接自己刷视频,并不学习”,这对网络学习的监控提出了较高要求,例如通过布置视频后作业并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来进行监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习内容本身能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兴趣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于教学形式,调查也发现,网络课程不能淡化教学形式的要求,而是要探索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形式。相当比例的学生(76.47%)选择了“线上网络结合线下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作为最认可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其次是“完全的网络学习”(11.76%),支持“完全的面授学习”和“翻转课堂”教W形式的学生分别占到5.88%(见图1)。结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针对在校学生的网络课程可以考虑将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并在面授学习中引入翻转课堂、研讨课等教学形式。本次授课即加入了1次专题研讨,并要求学生分组准备和组织学习材料,并制作课件,在课堂上集中汇报和讨论。提高了学生整合多种资源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同一专题不同角度的论述和教师的引导与总结,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对专题的理解都取得明显的成效,其中87.5%的学生认为科学史课程有助于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体现了科学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重效果,也提示了科学史课程对改进批判性思维的积极作用。

关于教学内容,除了41.1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科学史与所学专业没有相关,其他学生都认为二者存在一定的专业相关度,说明科学史对于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此外,军校的科学史教育应当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科学史教育,它必须关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事、国防科技发展相关内容[9]。然而由于该课程针对普通高校开发,与军事、国防科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所以可以通过补充课程资源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军事科技史方面的学习和探讨。

关于教学效果,58.82%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23.53%的学生非常满意。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选修该课程和其兴趣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利用好和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是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而优化教学资源和平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可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此次调查未系统评估课程效果。通识教育的评估,核心问题是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决定了应选取什么样的评估指标,通过评估能知道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是否满足了学生的显性和隐性需求等。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87.5%的学生认为科学史课程有助于促进批判性思维,然而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同成分开展教学研究,将批判性思维教学融入科学史课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晓平,梅红. 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0-34.

[2]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等.浅谈医学院校基于课程群理念的公共选修课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72-133.

[3]王秀良.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科学史教育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5):31-35.

[4]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37-43.

[5]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能力评估问卷研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4):11-16.

[6]关增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7-84.

[7]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13-21.

[8]辛永涛.慕课(MOOC)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教师,2014(11):24-27.

第5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

1慕课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界兴起了“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最早2012年在美国发起,迅速发展到世界多个国家,慕课拥有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分享。慕课翻转课堂是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课堂知识传播顺序进行颠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近几年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新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衔接等。“计算机基础”是重要的技能性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仅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PPT展现,未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仍处于被动听课状态,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师生交流沟通较少。将教学内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实践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等,教学内容知识点多、课时有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重点讲解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无法细致深入讲解,知识内容独立性强,学生难以快速掌握[2]。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生进入高校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但高校招生面向全国,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在高考制度下,部分中学大量压缩计算机课时,导致高中毕业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3“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足,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目前高校网络设施基础建设较为完善,学生的智能手机基本普及,能支持学生随时进行网上学习。但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学生喜欢的实用课程,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课程中一些知识点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模块,如Word,PPT等,每个模块知识点不同,课程操作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练习[3]。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知识传播非常重要,主要由教师录制课程相关视频文件供学生观看学习。应用慕课平台使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观看视频,完成必要知识点的课前学习。教师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相互交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经过课前视频学习后,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很少有时间练习计算机技术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缩短讲授时间,通过慕课平台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留下大量的时间供学生操作练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技术知识,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程内容,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不足,课后学生练习没有电脑等设备无法完成上机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基础技术,学生缺少足够的练习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后上机操作练习转移到课堂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课后主要进行学习反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基于慕课的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实现包括学习进度管理、在线交流答疑等全面的教学过程,翻转课堂实践表明,不能将其作为简单的网络视频自学,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课外线上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有支持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基于慕课的特点,选择慕课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慕课在线教育平台操作权限分为管理员与师生,学校管理员账号下可以创建教师的信息,需要按固定格式导入学生信息,管理员账号下主要操作有用户管理、内容管理、课程管理等[4]。教师先创建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图片、课程片花等,课程内容信息可以加入知识点讲解,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进行章节进阶设置,要求学生学习时长达到一定进度才能进入下一章节,为每章节设置测试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学组织按照慕课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评价采用慕课在线自动评价方式,为课程设置五章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不同,主要包括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学生慕课平台自学进度分析,主要的部分是教学视频制作,将知识点分为计算机理论知识、PPT操作、Word操作等章节,操作题知识点以案例为主,每章内容包括不同的讲座视频,每个讲座视频3~5min。学生通过学号登录进入平台,操作方式分为网页版与客户端版,网页版登录账户后选择“我的课程”进行学习,可以查看学习状态、笔记等信息。为方便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设置移动客户端,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账号,实现与网络平台相同的功能,方便学生进行手机移动学习完成课程内容。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学生下次登录继续上次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提问,看到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相互讨论。课程教学组织按照慕课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评价采用慕课在线自动评价方式,教师登录平台后可以查看学生的自学状态,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慕课在线测评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可以评价语言知识性内容,但无法满足应用技能的考察,慕课平台教学只能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应用技能评价[5]。

5“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第6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Moodle;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35-03

引言

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离不开对命名、化学性质等的讲解,而现有中职学生总体的基础较差,传统教学就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了。即便是教师精心准备的PPT课件,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如动画、音频、视频、图表、文字、数据等,不少学生依旧是提不起兴趣的消极学习态度,真正主动的、有效的学习并不多;再者在教学过程即使开设一些互动环节,受益面也有限,无法提升教学效果。随着信息化在职业教育的日益关注和普及,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创设工具,充分、合理、全面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乏味的问题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一、Moodle平台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Moodle作为一个免费、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提供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在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动性等方面的不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Moodle平台,把教育“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变成为“鱼”、“渔”结合与兼顾。

二、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在Moodle平台的应用实例

1.加强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对于出生在信息时代的现代学生来说,网络的吸引力不容小视,教学设计应更注重重要知识点的展现、难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关键知识点的链接,通过信息化的表现力(如动画、视频),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让学生学有所用。

例如,在《烯烃的化学反应与应用》中,如直接导入乙烯加成历程动画,学生未必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我们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某著名烘焙店制作蛋糕的视频,要求学生上网搜索蛋糕奶油的主要成份,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上来的答案,随机选取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明确人造奶油的主要成分为氢化植物油,由植物油通过催化加氢(成)的方法生产,之后介绍加成历程,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兴趣就要高得多,对加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就要快得多。同时把氢化植物油的优缺点评价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把有机化学与生活密切关联起来。

2.开展讨论学习

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相互协作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在Moodle平台中可以通过讨论区、聊天室来实现学习中同学之间的对话。不仅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流,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组讨论,协作解决问题,实现个性化的交互。

例如,在《炔烃的化学反应与应用》中,教师布置了讨论题:为什么只有含有炔氢原子的炔烃可以生成炔银或炔亚铜?学生通过查书或是网上搜索,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行讨论,并在网络平台上,同时给同学一定的讨论时间,每位同学可以对其他同学提交的结果进行回贴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教师对同学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借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把问题理清,得出是因为炔氢原子具有微弱的酸性,比较活泼,可以被Ag或Cu取代,生成炔银或炔亚铜,给学生的讨论结果评出成绩,同时对于回答正确及发表回贴的同学点赞,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题目适当修改:是否所有的炔烃都可以生成炔银或炔亚铜?将讨论题设计成辩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扮演正反方进行各自论点的碰撞,最后老师进行点评,给出正确的结果。

3.进行作业互评

Moodle平台的作业模块可以实现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收集作业,并可以对作业评分和写评语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批改作业时,老师可以写评语,还可以上传作业范例,可以用数值或等级对作业评分,也可以用量规进行高级评分。最终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中。

例如,在《卤代烃的化学反应及应用》在线作业中,要求同学们用化学方法完成1-溴丁烷、2-溴丁烷、2-甲基-2-溴丁烷的鉴定。预先设置好作业说明、评价标准说明、范例作业,在同学提交作业后,可以设置手动分配或随机分配让同学两两之间进行互评,每位同学的互动评价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作业成绩占80%,同学互评成绩占20%。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放到平台上的指定位置进行展示,Moodle的投票功能可以直观快速地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数字的统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可以较好地检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4.组织WIKI学习

Moodle平台的WIKI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集体创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不同角色,各尽所长,共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其优点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不但需要发挥自己的所学,还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在《油脂》章节,要求同学们共同设计一个手工皂制作方法。从第一位同学录入制作手工皂所用的水开始,每位同学都可以对水的选用进行修改,是选用自来水、矿泉水还是蒸馏水?是选用冷水、热水还是温水?让同学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先将任务进行分组,分别承担水、氢氧化钠、油脂、香精的选用,在各自完成子任务后,共同进行操作步骤的设计。系统会对修改的内容保持跟踪,师生都可以及时看到随着时间推移,这项设计是如何进展的,以及每位同学在这项任务中做出怎么样的贡献,最终形成一份令师生满意的设计方案。当然课后我们会安排时间,让同学们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完成他们自行设计的方案,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共享。

5.合理安排测试

为了了解学生在每节课上的学习进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每节课最后10分钟安排在线测试,规定学生在下课前必须完成,提供学生三次完成测试的机会,通过系统设置当正确率在90%以上方能通过测试。因为测试时间较短,在线测试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突出章节重点即可,让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理解章节重点和要点,同时学生有三次修改的机会,绝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测试后都可以达到90分以上,对于总体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这样的成绩无疑给他们注入了兴奋剂,学习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例如,在《醇的化学反应及应用》在线测试中,我们安排了5道选择题和10道判断题,如判断题(1)醇的活性次序是:烯丙型醇

6.设计问卷调查

借助Moodle平台自带的问卷调查功能,利用“Quiz authoring template for Microsoft Word”插件制作符合Moodle XML格式的问卷调查,解决数据导入问题,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问卷调查,答题结果通过EXCEL表格导出,供教师分析处理。

例如,在学习完《烷烃》后,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后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能够查找出影响学生有机化学的因素,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例如以下这道选择题:你比较喜欢有机化学网络教学习平台上的哪一环节?A.教师讲解、B.网上搜索、C.互动讨论、D视频欣赏、E.在线测试。问卷调查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将每个答案将设为正确答案,无论单选或者多选都适合。结果是选择B、C、E答案的同学较选择A的同学多出近20%,这也说明了在网络教学平台下,信息技术不仅仅充当的是教学辅助作用,而完全可以扮演教学舞台上的主角。

7.微信拓宽应用

微信已成为青年学生普遍使用的一种社交方式,已融入日常生活,其“朋友圈”和群聊功能深受喜爱,利用微信的功能,使Moodle教学平台由PC端延伸到移动端,充分发挥手机移动端快速便捷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便利。

例如,我们在开设《有机化学》网络教学的同时,即在微信中建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群聊,将群二维码名片在网络平台上,学生通过“扫一扫”功能加入该群,同时将网络课程上的相关资源推送到微信群上,也可在微信群上开展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互动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移动端和PC的整合。

三、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 构建自主学习

依托Moodle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平台所支持的多种元素营造教学情景,也使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更为全面,克服了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枯燥乏味的模式,加上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调控,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目标,实现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2.拓展学生视野 调动学习兴趣

要建立数字资源库,给网络平台上提供好的积件。教师可以将利用网页、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和表现方法将有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提供LNG公交车、正确认识PX项目、DHA与幼儿智力发育等网页与视频,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拓展知识点。教师要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提供有机化学发展的各种前沿动态,

3.合理分配课程 灵活调整进度

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使用的PPT课件、教学大纲等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进行访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参考或学习之前的学习内容。例如我们在平台上提供教学进度表和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纲要,让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和总体进度有整体的了解。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经过自己努力,也能够完成任务,极少数的同学不能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也可以通过设置推迟提交时间允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继续完成。

4.统一界面风格 导航清晰有效

要从符合中职学生整体来考虑设计Moodle平台的界面、导航,要符合中职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例如我们把有机化学每章节的命名、化学性质和应用模块都作为一个单元,设计风格一致,含有每单元的知识点纲要、教学大纲、讨论区、测试区和相关资源等,平台上的每个页面都有快速下拉菜单,让学生更有效地对课程进行导航。

5.输入存在不足 需要改进提升

Moodle平台自带的编辑器对于中英文的编辑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有机化学的结构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图形、化学符号等的输入就略显不足了,目前只能利用化学金排等工具制作编辑好后放置在文档中备用;或是安装第三方插件完成相关符号的输入,但是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使用插件上得花费不少的功夫,而且还不一定用得好,因此化学输入是Moodle平台需要改进的地方,也需要化学教师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运用水平。

四、结束语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教学形式为师生构建了一个互动学习的环境,为基础和学习积极性较差的中职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以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为例,使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成为有效、互动的学习过程,把传统教学变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电脑、学生对手机、小组学习等多向立体的学习体系,混合网络交互与面对面交流,拓宽了同学们的学习圈,从而达到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最优化,也给职业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沈立心.中小学课堂无需翻转[J].中国网络教育,2014(8).

[2]王洪福,张家年.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第7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安东尼奥·罗宾曾经说过“个人自身的潜能犹如沉寂的火山,一旦被叩醒,便会产生所向披靡的骇人力量。人类的潜能巨大,特别是人的大脑,蕴藏着无法估计的潜力。”劳技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教学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展览馆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

那到底在我们的劳技课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如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发挥劳技教师的作用呢?

一、 合理正确的研究方法,使学习效率更高:

在劳技教学中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一种模式。它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实践。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开始时一般都会在学生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结果——作品或“人工制品”。这个“作品”的完成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劳技课技术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到此项研究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是否能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相关因素。比如,在木工教学中,确定课题可以进行考虑环保节能的研究;在工艺教学中,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缝纫教学中,可以进行现代时装与古典时装的研究等。与其他的研究性课程一样,在研究之前一定要确定一个学生感兴趣,而又内容丰富的课题,这对整个研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所用的是一个“生产模式”:首先,学生要明确创造“作品”的目的及了解作品的观众。他们需要研究课题,设计作品,制订一个项目研究的计划;然后,学生开始项目研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成他们的作品;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如举办展览会、拍卖会、时装秀、总结报告等,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真实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亲手完成这个工作,是现实世界生产活动的一个反映。

二、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协作者。

1.教师是技术的传授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制作某件物品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比如,木工课上不会使用锯子,电工课上不会使用电烙铁,这些技术问题虽然可以让学生自行来查找资料,学习它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但是如果这些操作方面的技术掌握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些不可能让学生来自行探究学习,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接受掌握。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技能教学的基本功,它是使学生建立视觉表象,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作为一个技术的传授者,在传授技术时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

2.教师是参与者、学习者

在新的劳技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的是技术问题,还要面临更多的研究问题,这些研究问题不受单科知识的局限,更多的关注社会和现实。比如,在缝纫课上,学生要了解当今服装的发展趋势和展示方法;小组合作中,学生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这就使教师失去了专业优势,就会经常感到自己与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教师感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时,他就必须弯下腰来,同学生们打成一片共同研究探讨各种问题。教师就必须去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去重新许许多多新的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3.教师是组织者、协作者

在劳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小组开展研究活动的,他们在研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某个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是一直在聊天;某个小组在研究时发生巨大的争执;某个同学一会儿有被锯子割伤了等等形形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的同时,必须牢记自己另外一个地位: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应当合理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利用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宏观管理,使学生的研究时刻都能顺利进行。

作为一个协作者,教师应当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便研究顺利开展;教师还应当在研究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一点建议、一点关心,并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解决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劳技课上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各种技术技巧,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技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选定的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收集有用材料,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使劳技课的实践操作事半功倍。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劳技实践操作过程中,小组活动是研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可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人人进步;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可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劳技教学中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精确的测量、准确的计算和高质量的加工,要让学生知道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广大的市场,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学生要认真、塌实的探究,实事求是来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8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

当下中国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改革与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变革转型,等等,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电大发展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到了转型。可是,电大转向哪里,是转向开放大学吗?然而,开放大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大学,我们似乎还并不很清楚。国家开放大学严冰副校长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的问题,就是说,电大转型不是从一所大学转向另外一所大学,而是指电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面临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包括电大教育服务对象的新特点,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性、公平性等,建立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础之上的开放大学,应该以一种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式应对新的教育形势,即电大转型是一种发展方式的变化,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那么,电大教育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精英高等教育,到1998年高校扩招从而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教育部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40%。国际上通常认为,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大众化阶段的中后期。此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发展速度明显要慢下来,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能力和教育水平受到相应制约,再加上社会对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普通高等教育势必从规模扩张回归到质量提升上来,走内涵发展之路。回过头来看电大,电大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政策依赖性和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性、辅,进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电大从对精英教育的补偿阶段到对大众高等教育的补充助力阶段,这段时期电大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所以电大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定位于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任务是对在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的补偿与提升,“在职成人”也因此成为电大教育的标识。然而,随着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普通高中升学率大幅提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多层化、公平化,电大教育的受众主体——在职成人的年龄结构、从业结构、岗位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主要集中于18~25岁,从业领域集中于第三产业,学习者从业岗位以普通工作人员为主。相关研究还表明,电大学习者的学习动因不仅仅是学历提升,首要目的是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就业和谋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电大教育必须重新思考其价值取向,重新定位,电大系统转型应该从政策依赖型转向用户依存型。用户依存型与政策依赖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展方式的变化。一是电大教育要走向市场,不再是普通高校教育的同质化追随;二是电大教育要主动适应学习者,而不是让学习者适应电大;三是电大教育要把平民确定为服务对象,依据平民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状态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把平民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作为价值取向和质量评价标准。电大教育的中心工作依然是教学,30多年的电大教育实践表明:“面授+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两个课堂,一是基于实体学校的“在校课堂”;二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课堂”。至于这两个课堂如何混搭,谁多一些谁少一些,要视客观条件、课程性质与内容、学习目标与要求而定,不能一刀切。对此需要重点探讨的是:这两种课堂如何构建以及怎样组织实施才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看来,这是长期困扰电大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是事关电大教育或者说是开放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基于知识理解的开放教育“在校课堂”

“在校课堂”即是以组班形式由主讲教师在课堂授课教学。凡是学校都有在校课堂,问题是远程开放教育需不需要在校课堂?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电大系统中曾引起不少的争论。理由是:电大实施的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学习、网上学习,因此不应该有传统的面授课堂。笔者认为这是对“自主学习”极大的误解。我们的实践表明:“自主学习应该是主动而有主见的学习,包括自主选择、自主识别、自主控制以及自我培养的学习。”电大进入用户依存型发展阶段,不能还像政策依赖型阶段那样,习惯于设计一些标准让学习者去达成、去适应,适应了就是远程教育,不适应就不是,而不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与选择。这有悖于自主学习的逻辑,也不符合开放教育宗旨。当然,电大系统现在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电大的面授辅导课堂是必要的,各级电大应重视面授辅导教学。接下来的问题是,开放教育应提供什么样的面授辅导或者说是“在校课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开放教育学习者与辅导教师对“在校课堂”的期望。有学者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认为,能够理解知识是最大的帮助,其次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导讲授课程知识,其次是学习方法传授。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作用,其次是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学生更想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教师更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和教师的认识都没有错,但存在偏差,无视这种偏差的存在自然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我们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材质”,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教学用的“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如果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同时很好地实现两者的诉求,作为教师应首先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知识理解诉求,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事实上,依笔者从事电大课程教学20多年的经历,也确实体验到电大课堂教学经常面对的两难选择,不得不舍其后者而保全前者,这是电大课堂教学的特点使然。广州电大在2013年针对来自企业的电大学生做过一次“你要求电大为你做什么?”的项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学习时间方便”;其次是“课程教学有针对性、效果好、好过关”;再次是“教学支持一站式服务”;最后才是“学费可分期、可融资、可减免”。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电大“五统一”的教学制度设计,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基于知识理解的教师主讲模式是开放教育“在校课堂”的有效模式。基于知识理解的教师主讲课堂,与普通大学课堂相比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课程内容要点,以学习知识为中心,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辅以直观实用的多媒体技术,高效达成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考试过关目标。简单地说,电大教师要具备让学生听得懂的能力,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痛苦”,作好学生的“知识厨师”,把不好吃但有营养的东西,变为既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教师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更要具备高效驾驭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及艺术。这些能力的具备因人而异,很难统一标准。根据笔者从事电大“离散数学”课程教学10多年的经验,以下课堂教学规划及讲授方法,相对而言,较切合电大的课堂实际。

1.课堂教学设计的“情景规划法”任何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教师事先都得规划,即备课。现代企业管理领域有一种新型的战略规划方法:“通过分析新生事物的驱动力与限制因素,找出其中关键的不确定因素,开发出可能出现的若干情景,从而更好地应对潜在的挑战。”这就是“情景规划法”。其要点是把自己的战略放到不同情景中进行测试或推演,继而优化、改进其战略选择。电大的“在校课堂”,学生来校听课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限制因素是什么?业余学习,到校上课时间很宝贵;关键不确定因素是什么?担心课程考试不过关。那么,我们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以“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笔者经过测试与实践得出“二八选择”课堂教学策略,即“花100%的精力,只讲80%的重点知识,达到80%的理解程度,得到64分的考试效果;而不是花100%的精力,讲授100%的全方位知识,只达到60%的理解水平,得到60分的考试效果。”比如,“离散数学”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必修统考课程,4学分,正常课堂教学应为72学时,笔者经测试与实践,只用25学时即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生到课率达90%以上,统考合格率达90%以上。

2.“以教导学”的讲授法如果把教学过程分为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以及教学交互的过程,那么,“以教导学”突出的是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引导者,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接受教师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慢慢地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师是主体,强调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认知主义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握以下原则是有效的:一是“讲史求源”。即讲知识的背景及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讲知识的演变史及问题的形成过程。知道来自何处,才能明确走向何方。二是“以简御繁”。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把简单的、基本的知识构成要素讲清讲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点和局限,主题少一点,学生会学得多一点。三是“情景合一”。把学生生活经历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多种情景,从不同情景、案例中寻找同一论题的证据和论证。比如“离散数学”课程,学生网上评教最多的评述有:“很喜欢您讲的课”、“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现在第一次对数学有点认识,您的讲解生动而容易理解,现在我觉得数学并不难学了”、“现在数学课的课堂气氛很好,学了不少有趣的知识”、“邹老师激起了大家学习特别是数学的兴趣”,等等。从学生这些评述中可以看出,“离散数学”以教导学的教学效果是好的、成功的。

三、基于知识点的开放教育“在线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仅从教育的任务和类别来讲,把电大教育统归于开放教育,甚至把电大就叫“开放大学”可能更合时宜些。当然,笔者在此无意探讨电大的称谓问题,作为电大教育工作者,更关注的是电大教育或者说开放教育的“远程、网络、在线”课堂到底是怎样的?为叙述方便,在此把这些课堂统称为开放教育“在线课堂”。

1.什么是“在线课堂”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在线课堂”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来说,“在线课堂”首先应该有教师的教,比如说课程视频;其次应能满足学生在线个性化的学;最后应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所以可以这样说:“在线课堂”就是学生在线接受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练习,实现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与“在校课堂”强调课堂里的教不同,“在线课堂”突出的是学的过程。因此,只要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在线课程都可认为存在“在线课堂”或者说就是“在线课堂”。比如说,国家开放大学的“电大在线”平台课程、网络课程、MOOCs、视频公开课、微课……我们自然会问,既然拥有这么多种类的“在线课堂”,有没有一个可供推广应用的有效范式?答案是“困惑!”。国家开放大学的“电大在线”平台,从开通运行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可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课程模式“一头热”。单纯地把线下学习的教学文件、教材等文本资源,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源搬上网,没有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对所有学习者进行的是毫无自主选择的、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二是教学过程“想当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命令式地要求学习者,“你要去看、你要去学、你要去练、你要去测、你要去互动……”师生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应对状态。2003~2010年间,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有学者通过对其中3582门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的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的能访问率不高、视频资源质量欠缺。

2、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在线课堂”如上所述,开放教育“在线课堂”应该说已经丰富多彩了,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以罗列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提供方的思维模式跟不上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总是习惯于“高大上”“短平快”“自上而下”的中国特色思维模式,缺乏“市场化”“用户体验”“自下而上”的互联网思维。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方便、快捷,更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互联网思维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关注用户体验并持续改善;二是能把一个很贵的东西做得很便宜,一个收费的东西做成免费,一个很难用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三是勇于自我否定,敢于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四是能够网聚人的能力,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现今大学生已是离开网络就无法生活和学习,我们的“在线课堂”,如果无视他们的体验、不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不适应他们的学习习惯,肯定会被他们“拍砖”的。因此,开放教育“在线课堂”的设计与建设必须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上,按照互联网思维模式,遵守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简单方便原则。即在线课堂的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教学布局简单合理,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拓展什么,依类分区,互不干扰。二是以学习为中心原则。即“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突出以学习为中心,各模块功能是什么,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达到什么要求,等等都要有针对性的明确标识与引导,教学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的选取以及知识点的确定要与学习者的驾驶能力相匹配,必须、够用即可。尤为重要的是“视频讲解”或者说“视频课堂”,其时长、语速、动画、PPT等相关教学要素的使用,与在校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研究。三是一站式服务原则。是指“在线课堂”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解、学生的作业训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能在一个账户下直达目标,一站式完成。

3.一站式“在线课堂”案例“在线课堂”的建设与使用在开放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各级电大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线。至于社会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试水在线教育更是风起云涌!形势所迫也好,内在驱动也罢,总之,电大系统要实现向用户依存转型,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化建设适合自身用户需求的“在线课堂”是当务之急。广州电大基于50多年的电大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电大发展特点,于2013年决定:依托校本部教育资源,依靠校内知名教育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信息技术支撑,成立“广州电大实验学院”,开展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与行业、企业及工会系统等合作,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助力职工成长发展,提升开放大学为企业职工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办学和教学能力。采用“全网络在线学习”模式,开展现代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并已于2013年秋季启动,首批招收学员1500多人。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严谨、有序、顺利;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员、教师、学者、专家、领导的普遍认同和称赞。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主持开发了“经济数学12”课程的“在线课堂”建设与教学辅导,体会颇深,总结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简单明了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整体划分成三个区:一是中心主体“学习区”,分为“基础学习(20分)”“难重点学习(80分)”“拓展学习(选修)”三个模块;二是左侧辅助“学习指引区”,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和学习工具项目;三是右侧辅助“师生交互区”,主要包括教学答疑与在线辅导项目。学生进入课堂,学什么、学多少、做什么,一目了然。二是基于知识点的视频讲授。视频讲授是该课程的核心,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按教材章节编排顺序,精心选取必须、够用的知识点,依线性结构组织方式,视频从“点”(知识点)开始讲授,依次进入“面”(节),再到“块”(章)。每个知识点配有“巩固练习”,每个知识块配有“模块测试”,与平时线下学习习惯一致。全课程共设130个知识点(讲),46节(课),每个知识点讲解视频时长不超过15分钟,所有视频覆盖该课程5个学分的全部内容。三是积分鼓励的一站式支持服务。课程在每个学习发生点(包括观看视频、完成章节练习、模拟测试等)都设有计分功能,学生完成学习,网络就即时完成打分并提示,借此积分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取得该课程形成性考核(30分)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求得课程辅导老师、班主任、技术支持员的及时帮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