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论创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管理 管理模式 艺术经济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进步神速,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提升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人的理念在新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变成一种国家发展策略,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范畴中的一部分,也是大文化发展中,具有产业性质的运行戏剧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企业。艺术产业的发展和形式经历了初创、和不断更新。实践证明,用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强化艺术产业管理,是无法促进和发展艺术产业文化的。因此,深化艺术创业管理体制,实现艺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艺术界和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艺术管理的内涵
艺术管理是随着艺术产业化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艺术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制,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互赢。艺术管理者要为艺术家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管理者也应将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艺术体验准备条件。过去的艺术管理者主要由一些优秀的导演、演员、画家、编剧等自己成立的,这种情形下,因为艺术家忙于行政事务而淡失了艺术才华,同时管理事务也并不理想。目前,随着艺术产业的迅猛扩大,社会对懂艺术、懂管理的人才需求甚多,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质,还需要有先进的创新创意、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一位艺术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当中,明确自己在艺术发展中的位置以及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二、艺术管理的创新
(一)对艺术管理的深入研究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来研究所有艺术经济的管理行为。按照艺术市场的角度,可将艺术管理分为三种:宏观艺术管理、中观艺术管理以及微观艺术管理。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的管理是宏观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机构、艺术行业协会和艺术生产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行业性的管理称为中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对本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所执行的管理是微观艺术管理。可知,宏观艺术管理归咎于艺术行政管理,而中观艺术管理为艺术产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换句话说,艺术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密切相关,不能将它们作为两个类别而分开。
(二)对于艺术管理的新认识
政府对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美术品业、舞台表演业等的政策性管理体制,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而一切艺术产业自身编制的管理,如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经济组织本身的经济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生产行为管理,也就是艺术中介管理和艺术企业管理,是艺术管理的最重要方面,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不能与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划清界限,但是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内它必将退出,市场高度自由发展、政府放权的结果就是这个原因。
(三)艺术管理的理论结构
艺术经济管理从宏观上来讲它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范畴,在中观上却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范畴,而微观上与艺术中介管理相关。这中说法与传统上规定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经济管理、艺术行政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同时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方式以及消解把艺术管理划分成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中介管理,而艺术中介管理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此,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同属于艺术管理。
三、艺术管理的模式
(一)艺术管理的模式及其创新
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与时俱进,共同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是继承并且发扬传统艺术产业,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品牌意识;三是艺术产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和艺术产业及其管理与是相互有联系的,艺术产业的基础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个健全完善文化艺术市场,艺术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生存依据,独立不能进行。艺术管理模式与创新,与艺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对于促进艺术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强化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的管理,首要的是更新观念、科学论证、大胆改革,着眼于快速发展艺术产业。第二,在艺术管理中发展艺术产业机制。艺术产业是一种具有创意和充满活力的无烟产业,创新是主要动力。但是创新的前提来源于艺术产业机制的完善,健全艺术产业管理,使艺术产业有序的健康发展,是市场的需求。第三,提高产业运营管理的力度扩大艺术产业资源挖掘。艺术产业不仅包括艺术资源、艺术人才、艺术遗产以及文化艺术设施,还具体包括经营要素和资本要素。第四,精心打造优良艺术品牌体系。艺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打造特色艺术产业品牌,走创新发展道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以及对艺术管理的模式研究后,我们发现,艺术学科离不开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在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艺术管理者的角色意识,自觉地增强艺术管理者的素质,充分挖掘管理者的个性化优势。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采取市场产业化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艺术企业管理相互结合的管理方式。利用法律意识与政策,结合艺术自身的本质和模式创新理念,只有这样,艺术管理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J].艺术教育,2007
[3]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美与时代,2009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文科学特点的中国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支撑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现在许多中医师,在临床中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和辨病辨证思维模式,对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已成为中医发展的掣肘,阻碍了中医在临床上发挥自身优势。笔者认为创新中医学理论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
1 熟读经典著作,继承发展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这句话的准确性。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医圣;金元时期的刘完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尤其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他在对运气学说与《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过程中,创立了火热论及病机证治;明末汪绮石对虚劳一门独多钻研,为此特校昔贤之书,尤于《素问》、《灵枢》,大启悟门,得其要领,乃参订补注,集成《理虚元鉴》。
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治病救人、造福苍生。中医学者必须熟读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去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中医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继承与创新。
深刻研读中医经典,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对理论的继承,理论与实践结合,从经典着手,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诊疗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是临床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方法、途径上要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实现发展,薪火相传,使之对现代中医临床以启发和指导。
2 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东方思维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单纯是为了传递中医学术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法的培植。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医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中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陷入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医学也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紧密相连。在人文哲学导向科学技术的后科学时代,研究中医药更应弘扬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古代儒、道、释家等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太极、脏气法时与全息理论等等。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感悟,进而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应用中医,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转贴于
3 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方剂药物、临床经验无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科研之于中医药临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医理深奥,方药独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医中药的许多理论,如方剂的配伍、单味药的协同作用、剂量的选择、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有治法、疗效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对整体现象的观察,没有真正从结构上去认识疗效的确切的作用点,需要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阐释和挖掘整理,以期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内涵,达到更深层次的揭示中医规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现代研究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如逻辑学、病理学、统计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等,多视角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多学科参与,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史证明,判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依靠实验方法,并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弥补单纯观察的不足,中医中药也要借助于科学实验实现其继续发展。
4 回归指导临床,疗效才是关键
“读经典,做临床”只是第一步,通过临床取得的疗效,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理论的整体性,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概念的提出,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的制定和疾病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因此,中医药要想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应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为衡量临床疗效的手段,重视临床证候的采集,同时还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重视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人体的禀赋、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以人为本,证随人见,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因人制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发展、创新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情绪心理 认知心理 动机心理
北欧着名的绘画艺术家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心理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一、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
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是指“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事件中引起某种情绪反应。”①这种情绪有时候是一段时间的影响,有时候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反应,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一直都无法摆脱童年时代疾病留给他的无助与对死亡的抗拒。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童年所造成的创伤将会以潜意识的形态伴随人的一生,人的童年处于一种本我状态,较少受到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童年时代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就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总是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
蒙克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他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去世变的灰暗而压抑,在以后的生活中蒙克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母亲去世之后姐姐,父亲,哥哥的相继离去,这些悲惨的经历吞噬着蒙克的内心,所以他的创作心理总是带有压抑、恐惧与不安,他在日记中曾写到“疾病和死亡蹂躏了我父母的旧居,我一直无法战胜这种不幸。这对我的艺术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②由于童年时代亲自面临过死亡场景,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死亡来临时的无法抗拒,由此造成的压抑的创作心理一直主导着他的创作过程,例如他创作过许多关于疾病的题材,如《点燃炉火的女孩》、《早晨》、《送终》等。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所谓认知心理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受外部世界的干扰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家基本上是通过知觉推理来创作其绘画作品的,这种知觉推理为发生在意识水平以下的过程所支配。”
蒙克在对世界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认知心理,最为明显的是蒙克初恋的不顺利使他对爱情以及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爱情的体验让他的创作心理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暗含对“性”的欲望与无法抗拒。蒙克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在他的日记中被称为福楼海宝的女人,这段并不愉快的恋情持续长达六年之久,他在日记中写到“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迹啊!”
如果说童年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心理,那么后来的感情之路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他的创作。这段感情让蒙克对世界的认知变的焦虑,同时来自外界的压力使得认知心理出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如《拿香烟的自画像》便表现了他的恐惧不安。
三、艺术创作的动机心理
动机是主体有意识地体验到的强烈欲望,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伴有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艺术家内在独特的心理,在一定程度具有精神宣泄性。
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是其对自身经历以及对社会感知的强烈愿望的表达,是对生命的强烈顿悟。他要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并拥有超越时代的思考。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克在1890年刊登的与一位艺术家虚构的谈话中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活生生的人。”“画中的一切都是我亲身的经历”蒙克创作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时旨在告诉人们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例如作品《呐喊》画面中一个挤压变形的人站在桥上,空洞的大眼、张大的惊愕的嘴犹如人的骷髅,背景上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夸张的组合令整幅画面给人恐惧、不安的感觉,蒙克内心对于死亡的思考在画中强烈的表达出来。这是贯穿蒙克一生的心理,但同时也含有后期结合社会状况对生命的思考。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拥有对其所经历事件的表达,这是对他内心深处恐惧心理的宣泄。
蒙克童年时代的疾病留给他心理的创伤、爱情的不顺利,使其创作一直没有脱离过疾病、死亡等主题,这种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以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无助、孤独、绝望、压抑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构成了作品的主体风格。
注释:
①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②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蒙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经济;财务管理;创新;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大的网络环境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当前的网络经济下更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本文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措施以及创新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一、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
(一)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对于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的人本财务理念。所谓的人本财务,就是以人为本的财务,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是确保其良好发展和运行的关键,而且,在经济增长方面,人力资本要比物力资本更加有效。其实,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具有产权特征,同时还具有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分权等权利;第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性化,也就是在企业价值观和理财理念的影响下进行自我理财,在理财时要充分遵从人本管理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中人本财务管理理念的落实,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人力资源引起重视,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注重培养人的优势,鼓励新创意的产生,加强员工的理财意识,实现财务管理的民主化[1]。
2.财务管理的协同业务理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网络经济下,从本质上加快了财务和业务协同的脚步。企业财务管理的协同化理念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以及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等。在上述协同化财务管理中,如果在业务活动中有财务信息的出现,一定要及时处理这些信息,将处理的结果反映给业务系统,从而改变财务与业务之间不对应的状态,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二)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1.网络化财务管理。所谓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就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和改进。在企业中应用网络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财务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能对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远程控制,确保财务管理、物理管理以及审计等工作有效的实施。
2.柔性化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柔性化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柔性化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预算、决策以及分析等过程中财务信息资源的优化,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企业信息资源变的更具柔性,从而实现企业更有效的管理。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是柔性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和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不仅要对人们的心理以及行为规律进行研究,还会采取特殊的手段,对人们起到引导作用,使人们主动的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虽然柔性化的财务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的灵活度以及创新性,但是这些都是在企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也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不仅会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还会使财务的柔性管理失去落脚点。也就是说,从某种上讲,财务的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升级版,能够对刚性管理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行[2]。
(三)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近年来,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仍然以企业效益最大化当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虚拟的企业、临时的联盟体都导致理财主体变的非常模糊,给企业中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以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首先,在世界经济网络化、一体化的前提下,如果一味的坚持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原则,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有效使用,那么肯定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照顾到其他利润的获取,处理好企业和股东、企业和员工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只有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均衡获取,企业才会实现有效、快速的发展;其次,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不管是实体企业还是虚拟形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去的,也就是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但是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只有足够公平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教育双方都获得了相应的利润,那么之后的交易肯定会非常好做。针对这种情况,在网络经济下,可以经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为相关人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完善
对于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来说,主要是将当代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完善,而且还具有信息传递快速、信息处理集中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资源变的更加形象、具体,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使一些经济活动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在线开展,进而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资金的在线调度、证券的在线投资以及财务和资源状况的动态分析等。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创新促进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创建,对企业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反映,还能够为企业的决策人员提供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业绩信息,从而实现重新的配置,提高企业的全新管理。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够实现信息系统的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3]。
(二)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创新实现了财务管理的全球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着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也正在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挑战。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而财务管理国际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性的会计信息和资源,使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比如,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创建适合多个国家企业发展的国际化会计准则,将其翻译成各个国家的语言,从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国际化问题。网络经济的环境也给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企业的发展空间变的比较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变的更加密切,从而使企业表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因此,在网络经济下,企业一定要坚持全球化财务管理的思想,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我国企业在网络经济下更加迅速的发展,一定要做好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从而对企业的高效发展和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网络经济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还能确保企业以后的发展和运行,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落实。
参考文献:
[1]潘聪伟.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15,16:1-2.
[2]宋嘉骞.财务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创新[J].环渤海经济t望,2011,01: 45-47.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些理念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何倡导并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课改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和情,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课题。
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1)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2 我国传统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调要关注每一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其课堂活动表现为:听、说、读、写。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被动的,信息互动渠道是单向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激情。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教师为教而教,一个字“累”。这种程式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及授课规律,课堂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仍远离课堂。结果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所花的众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因此如果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进行变革,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很明显更适用于中学的英语教学。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 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主动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
3.1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是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就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英语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善不良的、有碍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师生之间是“互动”,而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进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参与意识,发扬民主,创建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其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师生关系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所以课堂上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变化,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三者组成。
3.2 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反馈互动渠道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反馈互动渠道。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方式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下去,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因厌烦而平庸。同样,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再加上英语教师任其加深,那学生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也会“精神溜号”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与教师同步。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应该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如采用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和讲授设计,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独自在写字板上罗列关键语言点或画出知识结构图来让学生复述记忆,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构建主义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上课要适当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速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的特别牢固,这样教学效果显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
3.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教科书“活”起来
多媒体可以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了的教科书来促动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交互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就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用多媒体能打破传统教学单向传递的局面,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使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要让学生多学多练。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能满足这一需要,使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促进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使教与学的格局更趋合理,从而为教学由“静”到“动”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器官感知、接收的信息,比传统教学中得到的信息,要生动得多,鲜活得多,深刻得多。在多重刺激下,学生容易产生激情,容易引起兴趣,勾起学生固有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往往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激活发散思维,擦出创造的火花。
3.4 以人为本,创设交流情境,鼓励集体合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英语教学的规律也使我们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思维,如设置悬念、设疑启智、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教学中,教师还要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英语学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这就需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通过积极、鼓励性的、渗透着老师浓浓的爱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勇气和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尽量创设大量的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Dialogue的教学,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有许多对话,经过学生的加工处理,就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富有精彩的表演。
总之,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在建构主义英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可让全体学生都主动起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保持兴趣,提高效率,从而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86.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3]崔岭.多媒体投影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角色分析[J].外语界,2004(2):14-16.
[4]李美霞.话语类型教学法探微[J].外语研究,2005(4).
郑 宏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摘 要】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高中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从建构主义角度去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地理教育 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深厚的心理学基础,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它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界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和关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支持者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思维流畅的保证,也是创造性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作理论指导,思维敏捷灵活、思路开阔就是一句空话。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二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认知元,帮助其形成主动建构的内驱力,探索出赋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现行有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四种学习模式,在这些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思维过程;此外合作互动还有利于认识主体达成共识,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
三 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地理教学资源和学习评价机制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创新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出划时代的人才。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4401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高科级人才,但至今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没有出现一个像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1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创新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来形成和实现的。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地和培养目标不同。传统教育更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能承担现存事业作为出发点,而创新教育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不同。传统教师大都采用的是“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思维不能越出教师的备课范围。而创新教育是“学生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激发他们兴趣,更多培养出他们主动创新的学习;教学的方法也有别。传统的教育是“注入式”的方法,学生听懂、记下就行了。而创新教育是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与社会、自然等结合起来。2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己需要有创新意识。很难想象,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应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尤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关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有独创见解,有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欢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有希望。(2)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创设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首先要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扭转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力;其次,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互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3)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策略。杨振宁教受曾说到:“中国的留学生,学生成绩好,但知识面不宽,胆子小,认为书的的东西就是天经天义的东西,从不随便怀疑,与美国学生相比,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与权威过分迷信的缺点。数学的本质是创新,数学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教的创新精神,展示数学创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数学创新的事实;学数学就是要学数学的创新观念,养成数学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数学创新的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数学情境,训练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解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均等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4)给学生经常适当的肯定、赞扬、欣赏、鼓励不可少。学生往往是脆弱的,他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数学教师,很难想像一个经常遭到否定、嘲笑、打击、伤害的学生会喜欢数学,如果没有喜欢,谈何创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产生自我信任,得到肯定、欣赏、鼓励的学生,比较容易树立自信和自尊,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感觉。缺乏自爱、自信和自尊的人,常常采取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方式去获得他人的关注、肯定,为此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没有力量和能力来进行创新。这种影响,常常是一辈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欣赏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常用一些表扬的语气词,如:“你真太棒了”、“很好”“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当然并不仅于以上几个方面能解决,以上几点仅是本人的一点拙见,供同仁参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划时代的人才需我们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林钟敏.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训练[J].昭乌达蒙师专学报,2005,(5).[2]汪林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消费者股东”;利益相关者;营销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8-0051-02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企业创新除了包括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以及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等以外,也包括营销、市场化等一系列活动。对于商业零售业而言,后者显得更加重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商业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不同,其经营的核心更加突出营销。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模式,怎样与客户保持长久的良好关系,体现消费者的终身价值,使企业能够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势态,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来说,这是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股东消费者”与“消费者股东”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是那些为了实现自身目的而依存于企业,且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也依托其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从这一概念出发,企业拥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企业应毫不例外地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或从股东和企业利益出发来考虑利益相关者。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指的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特性和利益来调整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特质来看,与一直以来把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限定在企业和股东之间关系的做法不同,利益相关者管理是把股东视为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之一,主张同等对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实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共赢,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更加广泛、更加紧密的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关系专用性资产,建立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资产(包括专用性物质资产和关系专用性资产)的不断增加和合理运用,必将成为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从这一理论视觉出发,由于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销售的分散性和规模性,若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关系专用性资产,除了对企业投入专用性物质资产的股东,企业应把向企业投入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消费者同样视为股东,即“消费者股东”。
我们可以把“消费者股东”的形成看成是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商家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经营的投资行为。这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完成了一个奇妙的“转身动作”,使自己变为一个投资者。这样一来,消费者的权益发生了“增值”,其消费观念也必然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在购买产品时,消费者不再是认为交了钱拿到了商品,整个过程就完结了,而是对其参与投资的企业投人更多的关注。
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对企业经营情况及长远发展最关注的莫过于作为企业专用性物质资产投入者的股东,即企业对作为企业资产所有者的股东具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的吸引力和亲情关系。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如果其消费环境基本相同或相差不大的话,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到自己投资的企业进行消费,我们把这样的消费者称为“股东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股东的数量有限和股东所处地域的分散性,没有一个企业的消费者都是或主要是自己的股东,实际上“股东消费者”只是企业消费群体中的极少部分(或根本不存在)。对于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在为顾客提供优良消费环境和服务的基础上,能否发展更多的股东,增加企业的“自然吸引力”,从而形成更多的“股东消费者”非常重要。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企业要发展更多的“股东消费者”是非常困难的。能否构造一种新的企业营销模式,使消费者通过一定的消费,就能成为企业的“股东”,即“消费者股东”,通过其向企业投入的关系专用性资产,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再通过他们的一定消费,使其成为企业更多的“消费者股东”,形成企业营销的“网络效应”,达到促进企业营销的目的。消费者股东的确立,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发展空间,同时为企业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奠定了一个天然的基础。
二、“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
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我们把消费者与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看待。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其投入即是企业的经营资本。股东享有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权,同时也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消费者股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但长期、稳定、忠诚的消费者是企业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者,从这种意义上看,具备一定条件的消费者,完全可以视为企业的股东。此外,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贡献者,正常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越多,对企业的贡献就越大。实际上众多企业为了抓住老顾客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往往采取各种方式,让利给消费者,如商品价格折扣、返还现金、赠送购物券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让利,转换为消费者对企业的“消费投资”,通过建立“消费者股东”的“消费投资”账户,记录、积累“消费者股东”的“消费投资”数额,并将这些消费视为真正股东的投资,转换为企业的分红(送股)或配股。这样既能避免企业返还现金、赠送购物券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能吸引消费者的长远消费,提高企业的吸引力,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消费者股东”的确立,首先会极大地促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由于众多中间环节的存在,使得来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不同程度的失真,企业同消费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关于产品更新和优惠活动不能很好地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很好地传递给企业。而在“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同企业有直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中的失真现象将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二者都具有相同的利益,因此都十分愿意更多地了解对方,以实现更好的合作,这将进一步提高信息沟通的效果,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第二,从消费者长远利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着眼,“消费者股东”的确立,不断提升企业与消费者利益相关关系,随着“消费者股东”对企业投入的关系专用性资产的不断增多,必将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成为消费者,使更多的消费者成为老客户和新的“消费者股东”,从而形成企业营销的“网络效应”。此外,从企业的资产来源来看,最紧密的是企业与资产所有者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取得资产的途径只有三种,即股东投入、债权人投入和顾客投入。股东投入资产要求对剩余财产拥有所有权,并取得一定回报;债权人投入资产要求企业定期付息,到期还本;只有从顾客处流人的资产才是企业利润和价值增长的源泉。“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就是从这样的思想出发,通过企业给消费者创造“消费投资”的机会,使具备一定条件的消费者能够成为企业的“消费者股东”,反过来更加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投资”,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般利益关系,不断提升为战略利益关系。
从图-1可见,企业利用销售信息系统,按一定消费标准,给消费者提供成为“消费者股东”的机会。建立“消费者股东”“消费投资账户”,根据其消费贡献,给予相应的分红或配(送)股;通过“消费者股东”的拉动作用(间接消费),在增加“消费者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收入。随着“消费者股东”的不断增多,不断增强消费者与企业的自然亲情关系,“消费者股东”通过其关系网络,拉动更多的消费者,形成企业营销的“网络效应”。
“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将使企业的销售模式由传统营销模式向消费资本导向模式转移,这种营销模式的应用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聚拢效应、资本沉淀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市场压力效应等。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结构的日趋分散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人力资本重要性的提高,现代大企业的控制权已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单一的“股东主权”,向职业经理人、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企业消费者等进行扩散。有人预测,当生产技术足够发达时,消费者通过一定的消费,必将成为企业的“消费者股东”。
三、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的任何营销模式都不是单一的,都需要其他方面工作的紧密配合,“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只不过是在企业营销方面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1.“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旨在使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自然的亲情关系,同时,形成企业营销的网络效应。长期优质的顾客关系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终身价值,关注顾客关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中国这样的关系型社会中,提高顾客满意度,建立顾客忠诚,提高顾客对关系质量的感知,发展长期顾客关系是企业的重要任务。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消费的理性化和个性化的加强,企业之间必然会从争夺“市场份额”转为争夺“客户份额”。企业会更加关注顾客的终身价值,关注顾客关系资产的价值。但企业决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营销工作,否则,“自然亲情”维持不了多久。
2.顾客关系是企业与顾客以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为基础,以双方需求的满足为纽带,在双向沟通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感觉。其中“相互的信任和尊重”是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和根本保证;“双方需求的满足”是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双向沟通”是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措施。另外,从客户关系的特性来看,在与顾客建立、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求,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了解顾客所追求的利益点,减少对顾客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盲目性,从而实现发展关系的高效率。因而,企业不可武断决定符合消费标准的消费者即成为企业的“消费者股东”,只是在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尊重消费者自由消费意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一个选择的权利。
3.消费者成为“消费者股东”的消费标准、根据“消费者股东”的“消费投资”数额给予的分红、配(送)股的来源、数额等还需深入研究。
4.“消费者股东”营销模式应选择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或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一定客户群的企业,否则,“消费者股东”的间接拉动消费难以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克新等.WTO框架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已大大超过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因而导致了城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人口聚集区体现尤为明显。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污水处理厂的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改进,以期达到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的效果,确保城镇生活环境的美化。
1 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城镇的污水和大中城市的污水是有区别的,城镇污水主要为农业灌溉污水和工业污水,其污水产量虽然没有大中城市的多,但是污染情况却比城市的严重,并且治理起来较为困难。城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水污染严重,政府治理起来有心无力,例如:居民使用自来水的比例较低,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工程还不完善,导致污水无法集中处理;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业,从而导致工业废水较多,而小型的工厂也没有专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甚至有些企业将不经过处理的污水偷偷排入下水道,这就对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城镇污水整治部分,重点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人口不多,对水质要求小,污水整治范畴小。二是产业构造具有地区性的差距、受雨季和用水量大小等特征,所以污水量的大小以及水的品质差距大。三是经济发展水准不高,经济承载能力不高,能够选用的措施不多。四是因为处置范畴不大并且建筑项目使用的成本太高。五是维修养护措施工作者和运营管制工作者经验不足。
2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探讨
污水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污水中所含的成分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指标有进水品质、水的多少和受纳水体条件大小亦或者排放规范,明确需要消除污染物的工程以及数量,进而选取适宜的污水处置工艺措施。污水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在这几个大方向下又可以划分为许多的小方法,例如生物方法又可以分为有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并且中小规模的城镇废水大多是生存废水,生化性不错,不过水质量以及重量差异大,适合选择生物处置为重点的污水处置体系。
当前,城镇污水处理的工艺选择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污水处理的成本不能过高,城镇财政收入有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经济实惠的处理技术,做到用最简单的工艺和设备就能达到好的效果;二是对污水的成分进行分析,选用科学的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得出两种相对于城镇污水处理较为合理的工艺,就是人工修建处置以及自然净化体系。人工修建包含一般活性污泥方式,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以及变形,氧化渠,两阶段曝气处理工艺,缺氧/好氧工艺,A-A-O工艺,生物-生态过滤,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强化一级处置技术,沼气池精华措施以及地理式没动力污水处置技术;所谓的自然净化就是指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处理,利用物理沉降来过滤掉污水中的杂质,自然净化体系主要包括:稳定塘处置,人工湿地体系,沟渠净化体系和污水土地处置。以下详尽的介绍了四种适用于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
2.1 强化一级处理
强化一级处理是指在污水一级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化学试剂的方法来除去污水中的杂质,例如向污水中通入絮凝剂能够有助于杂质颗粒的絮聚,然后利用过滤装置去除杂质。这种强化处理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来除去工业废水中的大部分有害物质,其特点是处理较彻底、处理周期短、成本投资小,因而就能使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增加,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经过强化处理的废水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要求的饮用水标准,保障了处理后水的品质。
2.2 氧化沟法
氧化沟是一种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的延时曝气工艺,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沟渠中循环流动,其有机负荷一般低于0.1kg-BOD5。近年来,氧化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氧化沟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其处理规模和处理对象也在不断扩大。氧化沟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工艺流程简单,构筑物和设备少,不设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有些类型氧化沟还可以省去单独的二沉淀及污泥回流系统,因此投资省,运行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2)能承受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对浓度较高的废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主要是由于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长、泥龄长和循环稀释水量大。
2.3 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
通过采用具有高空隙率、高附着面积和高二次布水性能的新型塑料模块填料,取消了滤池出水回流系统,从而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行能耗。由于厌氧水解池本身具有一定的污泥分解功能,此外,好氧生物滤池中的生物膜也具有一定的厌氧分解功能,因此,其剩余污泥的产率大量降低,意味着大幅度降低了二次污染物数量以及污泥处理和处置费用。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系统集初沉池、曝气池、污泥回流设施以及供氧设施等于一身,大大简化了污水处理流程,所以,此种方法对于污水处理部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承载较大的污水负荷,很好地解决了污水处理中的污泥问题,并且其工艺的运营、监管非常简便,它也给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4 生态塘处理工艺
生态塘处理工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太阳能为能源,以生态塘为小的生物圈,实现资源的全部利用。其处理过程分为几个部分:池塘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并且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来维持生存;污水首先通过植物的净化作用,然后再进行一些后处理,这样就能使水质达标;产生的污泥又可以作为肥料来浇灌农作物,通过这些过程就能实现污水的净化。
生态塘处置体系拥有基本建筑投资少、运营成本不高、运营管制维护便利,运营安稳可靠等长处,是完成中小规模城镇生态环境全面整治的有用技术。例如,中小规模城镇周围能够使用的天然废塘以及养鱼塘等环境,能够思考使用这种处置体系。还有,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蚯蚓生态滤池方式、生态塘处置技术、人工湿地处置措施等也能够获取理想成果,这就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