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服务业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第1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务营销 公共卫生 应用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 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 发现1986年以来, 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 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 10多年来, 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第2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服务行业 英语应用 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这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以沟通交流作为纽带的服务行业需要发生新一轮的变革。如果不懂外语,经济发展的交流与互动则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的大力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并将为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扫清障碍。

一、服务业的含义及地位

1.服务业的含义

对于服务业的概念一直存在些许的争议,但基本概括起来就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民的行业,而服务于社会是指凭借一定技术、设备、工具、信息等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各种服务的。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方法,服务业主要包括11大类:商务服务(其中又分为专业服务、计算机服务、干租服务等类别);通讯服务(其中又分为邮政服务、速递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等类别);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其中又分为佣金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服务等类别);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其中又分为保险和保险相关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服务等类别);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行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中又分为海运服务、内河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航天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运输辅助服务等类型)。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区别是,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2.服务业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经过几十年的调整与完善,经济发展迅猛,但各个产业的发展变化仍旧出现不平衡现象,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仅占40%,而美国却占80%,其差距显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发达与否。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服务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其经营范围广,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2)服务业紧密联系生产与消费,能使产品顺利快捷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并且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引导消费,加速循环再生产过程。同时,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因此,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纽带。

3)随着服务产品的增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不断增加,最终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行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而在频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过程中,行业规范英语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中,以酒店行业为例,它的影响尤为突出,涉外酒店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特别是懂外语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酒店业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水平的高低几乎成为酒店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胜负手”。《饭店服务英语》是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对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有较高要求,同时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

英语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和系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英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对英语应用而言,应试教育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的功能。因此,教育者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语言应用的研究没有更新的突破,这就犹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情况不胜理想,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而大学生失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服务业不够发达。因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大学生无法施展其真正的才华,也最终导致服务行业平均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水平的偏低,特别是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低,没受过高等教育,英语基础薄弱,服务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比较低下。因此,从整体上说,服务业的发展还要经历较长的一条路,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个人素质,而外语方面沟通的需求则是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英语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技能。但是,作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日常和业务交流。各项调查研究表明,行业英语的社会需求及职业英语教学质量保证的迫切性得到可靠的证实。其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应用能力的期望也无处不体现了其行业特征。

1.听说能力:能流畅进行涉外事务谈判的交流,能就一般性业务话题与同事客户等进行较为流畅的交流,能流利地进行日常交流。

2.读译能力:能基本读懂或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与本行业相关的应用文体材料与行业文体材料。

3.写作能力:能撰写简单应用信函、简单行业报告、填写简单行业表单;能借助工具书撰写行业相关文件及邮件往来等。

针对现在服务行业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市场上已经源源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针对于比如旅游、酒店餐饮、公交乘务、公务商务等一系列的服务英语丛书。我们可以自行或是委托权威的培训机构找到合适规范的英语教材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借鉴,统一到全国可使用的培训教程。有些也可普及为自学教材,例如,“饭店英语900句”、“旅游英语900句”、“商务英语900句”等。

三、解决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服务业重要性的分析及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不难看出,提高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的服务业与国际接轨,需要从业者的良好的英语能力才能够实现服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否则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此外,我们还必须学习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借以来发展我们自己,而这也必须借助于英语才能克服语言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普及服务业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业和工作职能的知识,使服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要从自身的发展和能力出发,积极地学习外语,将这一交流工具顺其自然地运用到服务工作当中,加强自身的自信心,警觉个人岗位在整个行业中的重要性。

2.系统地制定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计划,制定商业服务业英语考核等级制,借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寻找专业的培训机构或是高校外语中心等能使服务人员更便捷、更系统地接受英语各方面的知识,而企业中的统一培训,则能使服务人员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以企业的视觉,运用英语能力服务他人。所有计划的实施需要有条不紊,以阶段式培训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由浅入深的英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3.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开辟高素质的服务行业,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服务行业,消除对普通服务行业的偏见,给其更好的平台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将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提高,而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4.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而服务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必定是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要求,这也将有利于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学习英语提供动力,让其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论述,我们更明确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对整个行业乃至国际间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渐发展的服务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能快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王莹.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第3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务营销公共卫生应用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1986年以来,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10多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超级秘书网

1.挑战中国

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则还需一段时日,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

第4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服务业是实现分工的重要保障,经济要素的流通靠服务业实现,信息、情报、技术等服务业对于分工的协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llenYoung的《递增报酬和经济进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种“网络效应”.在分工网络中,经济因为分工而产生整体的递增报酬,服务流通网络与市场的规模相互决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为服务经济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为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现象给出新的解释.服务经济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也是分工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的服务经济是作为交易费用的形态出现的,服务经济对交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很好分析服务经济本身的效率.

二、服务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服务最深刻的根源在各类劳动的独立化和社会化,也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程度越高,与此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越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程度.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流通服务业如商业、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分割的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联接起来,服务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范围与深度,也决定了市场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务业功能性部门中的生产业如咨询、技术支持等行业,作为高效的中间投入为生产服务的同时,更加速了信息传导,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大减少了社会分工试错过程的盲目性,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三、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达经济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丰裕社会”.事实上,“服务经济”虽然在表面数字结构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逐渐改变,并随之不断延伸拓展、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特征.

1.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是指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因大量使用机器而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非常迅速的规模扩张,工业与其他产业在结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流通服务和基本功能服务.工业主要带动的是诸如交通运输网络、商业和金融之类的经济网络型服务活动的增长,因为它们是工业生产供应和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网络;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一些消费型服务的增长,这类服务业的增长因素更多地来自于收入在较短时期内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工业财富膨胀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加强和反哺机制还并不特别显著,工业生产中服务活动的中间投入地位也还没有那么突出,工业或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迅速,大大超过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方面快速扩张,但产值贡献增长远落后于就业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于工业部门.

2.服务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是指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物质生产及其实现所需流动性带来的非物质交易与活动超过物质生产活动自身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化、深化,社会分工的链条不断加长,一些原本不能交易(即交易费用大于自给自足费用)的人类活动被市场卷入,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部分;信息、物流、金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不断成长,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引领服务业总体水平迅猛增长.传统服务活动因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如网络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等)在形态上得到改进.服务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市场经济必须有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事包括融资、销售、定价、广告、评级、筛选、质量保证、保险等在内的看似无用,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业务,来确保产品的生产、交易得以完成.随着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或精细化,服务行业的形式、机构、人力、物力资源等都得到迅速的增加.

3.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反哺机制日益加强.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某些行业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要高于制造经济时期,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较之于制造经济时期也有大幅的提高.乔根森从实证的角度比较了1947—1985年间不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发现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高,甚至在总体上不比制造业低.在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比重日益下降的同时,工业物质财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撑地位和能力仍继续存在.黄少军对22个OECD国家和57个其他国家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即使在服务经济阶段,服务业仍不是整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工业始终都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在经济结构变动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方面,只有工业比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的比重变化影响并不显著.但从ThijstenR的实证中又可以看到,美国1980年代到1990年代间制造业生产力的恢复与这个时期服务外包所促成的服务经济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流通业和知识资本集中的功能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制造业较长期的强劲增长表现与产业结构表现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并不冲突,这也是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精髓之一,即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增长和结构的放大,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革,帮助比重下降的工业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物质财富,反过来支持这种高服务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服务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过程.

四、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的网络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体系对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贸易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金融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中间市场等新型服务业逐渐壮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类活动的冲击力更大,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协调机制也远比过去更为复杂精巧.服务业的范畴已从最初的商业贸易、公共服务、个人消费深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流通的效率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经济)效率(efficiency)……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现象被杨小凯称为“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物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有形作用与服务业无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的描述来表示:有形的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的这段话表明,服务业是“无”,农业工业是“有”,“有”是“无”的寄托,“无”是“有”的媒介,“有”和“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有效的经济体系.Riddle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具体而言,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有3个重要作用:一是加速流动,实现市场扩张.“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中固定的生产和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明显地加强了.”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减少资源对生产制约的同时,将分散市场与集中的生产联结起来的商业和金融业变得格外重要.二是提高交易效率,提升经济体系效能,促进了工业的效率.“国家生产系统的越来越复杂导致中央政府监督和调节作用的加强”,同时,“政府对劳力消费需求(警察、卫生、公共保健、教育及其他)大大增加”.三是增加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经济平滑调整.市场的透明性加强,信息传导更迅速,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链条加长,生产消费过程更具有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最终需求也会增加.

五、结论

第5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经济学计算题是将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数理逻辑运算相结合的题型。近些年考生在该类试题上失误的主要原因并非数学应用水平的低下,而是经济概念理解不透彻。随着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引入新的经济概念并在呈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成为命题的一种趋势。新经济概念看似“超纲”,实际并未超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现就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新经济概念类计算题作一些例举和分析,以探求该类试题的解决方法。

概念一 货币币值与购买力编辑。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 货币升值或贬值后其购买力大小会发生变化,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并未出现,许多考生将其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等同而误选A。

(1)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价值量为15/(1+50%)= 10元。归纳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货币贬值20%的理解,若理解为“原来价格为10元的商品现在要用12元来购买”,这实际上是商品价格上涨20%而非货币贬值20%。货币贬值影响的是其购买能力即对货币购买对象数量的变化而非商品价格的同比例变化。同理,也可以推出当两国间货币币值发生变化时双方汇率的变化。

概念二: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析 价值总额并非教材直接涉及的概念,但教材提及了价值总量,价值总额是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总额(量)与价格总额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由材料可知:

价值总额=10(1+10%)(1+10%)亿件×10/(1+10%)元=110亿元;归纳 除了掌握计算公式外,对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的影响因素加以区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价值量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而不受劳动者数量的影响,而价值量并非价格的唯一影响因素,同学们若不考虑“价值量变化价格可能不变化”这一可能性,则容易得出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相等的结论。

概念三 资金利润率A.6% B.10%

C.12% D.15%

解析 现行教材上并没有出现自有资金利润率这一概念,但试题中已给出利润率(利润/资产)这一概念。依据材料信息:(2)今年资产是30万元,利润率与去年持平,则资产利润为3万元,这个利润是自有资产与借入资本的总利润。扣除借入资本利润即银行利息额为10万元×6%=0.6万元,因此自有资金的利润为2.4万元。

(3)自有资金(不包括企业借入资金)仍为20万元,因此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2.4万元/20万元=12%。

归纳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自有资金和自有资金利润率两个概念,同学们在面对陌生概念时要保持冷静,吃透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经济类计算题的核心。

概念四 工资水平与劳动供给量A.5元 B.6元

C.7.2元 D.8元A. A国外汇汇率上升

B. B国货币汇价上升

C. A国货币汇率上升

D. 汇率保持不变①大力发展服务业 ②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④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6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服务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5

最小化的资源消耗,最低化的环境污染,最大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1]。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在内涵上主要是指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23],能够节约资源与能源,注重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服务产品的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两型社会的需要,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是为了与节约型工业和节约型农业同步发展的需要[4]。

按行业构成划分,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包括节约型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邮政电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物流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 。

“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以来,武汉城市圈域内以武汉市为龙头的“8+1”城市积极响应,城市圈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5],服务业特别是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稳中有进,推动了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发展[6]。

一、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形势乐观

(一)节约型服务业规模扩大

自2004年武汉城市圈开始建设以来,其节约型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圈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从总量上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比其上年增长22.59%和11.93%。见表1。

从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07-2009年占比分别为32.12%、31.06%和30.68%,而占其服务业生产总值的占比,2007-2009年分别达到了62.85%、60.76%和60.86%。可见,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对湖北省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图3。

从经济贡献来看,圈域内的武汉市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整个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总值的67%左右,见图4。

2008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多达412.63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25.19%,而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更是高达61.15%;2009年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93.75万人,占圈内总就业人数的24.33%,占圈内服务业就业总人数比例高达59.69%。见表2。

(三)节约型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武汉城市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工或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如通往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的绕城公路建成通车,二环线的建设,三环线的贯通,武汉长江隧道的建成,阳逻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武汉火车站的投入使用,武广高铁和京广高铁的运行,等等,为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航空城、武汉新港、武汉轨道交通、武汉过江地铁等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完工和加快推进,奠定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见表3。

二、传统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同步发展

(一)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稳定发展

武汉城市圈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虽低于整个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长的速度,但其依然是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的主体。2009年,武汉城市圈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1 348.50亿元,传统节约型服务业占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64.06%。见图5。

(二)新兴节约型服务业增速明显

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现代节约型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以2009年为例,武汉城市圈金融保险业增速为17.19%,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11.93%高5.26个百分点[7];而武汉城市圈房地产业增速为16.11%,比武汉城市圈整个节约型服务业同期增速高4.18个百分点。见表4。

三、重点节约型服务业一体化

以武汉市为龙头,圈内其他8市在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金融、旅游、邮电业等重点节约型服务行业发展效应在武汉城市圈内一体化表现明显[89]。

(一)消费品市场延伸加快

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其上一年增长了18.92%、23.22%和18.37%,占湖北省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2.12%、61.66%和62.90%。武汉城市圈内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商业连锁空间布局,中部有武商联,西部有富迪(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东部有黄商(湖北省黄冈市黄商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武商联连锁网点覆盖圈内全部县(市、区)。见表5。

四、武汉市节约型服务业龙头地位发展突出

(一)武汉市龙头地位明显

在武汉城市圈的“8+1”城市中,武汉市经济服务化趋势和龙头地位明显。2007-2009年,从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生产总值,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看,武汉市都占了武汉城市圈的多半数以上。其中,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56.53%、56.8%和57.75%;从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4.45%、65.41%和67.01%;从节约型服务业生产总值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7.20%、67.96%和67.35%;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武汉市占城市圈比重分别为61.57%、59.95%和57.97%。2007-2009年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基本数据,见表17。

五、节约型服务业成绩显著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的发展为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于湖北省全省。2007-2009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1.10%、51.10%和50.40%,而湖北省全省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只有42.1%、40.5%和39.60%[1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见图6。

(二)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2007-2009年,从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比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均高于湖北省全省的比重,其中,2007年武汉城市圈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高出湖北省该比重的1.81个百分点,2008年高出3.11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3.88个百分点。见表19。

注释

①本文有关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各种数据,如果未作特别说明,均根据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张兆曦,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J].商业时代,2012(9):120123.

[2]赵新娥.节约型服务业的基础理论探讨[J].商业时代,2011(2):113114.

[3]赵新娥.我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10):2223.

[4]赵新娥,张兆曦.节约型服务业研究[J].财会通讯,2011(6):145148.

[5]冯璐,黄东升,彭贤则.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8):811.

[6]赵新娥.武汉城市圈节约型服务业发展问题探究[J].武汉金融,2011(11):6062.

[7]叶青.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五个假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9.

[8]张美华,苏晓燕,胡蝶.资源环境约束下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研究[C].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0:274277.

[9]张金霞.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1012.

第7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苏州;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机遇;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27-02

1苏州服务外包的基本发展状况

1.1外包的基本概念

外包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专门)公司完成。外包的范围按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白领外包”亦称“服务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的一种形式,是当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服务、分工协作的重新布局,是组织形态上的重新提升。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

1.2苏州服务外包的发展状况

目前,苏州服务外包有了初步发展,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动漫外包和中介类专业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苏州服务外包领域的先导产业。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57家企业通过认证,7家企业入选科技部“欧美软件出口工程试点企业”,占江苏省入选总数的83%。2006年,软件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67%。2007年苏州市服务外包业务收入有望到100亿元。

2006年12月,《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有关政策问题》正式公布,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惟一的试点区,这对整个苏州市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苏州市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加大了与国外的广泛、深入地合作,尤其与软件业发达的印度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2007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与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之父”普雷姆吉签订了合作协议。政策效应将与苏州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合力。2007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举行科技招商合作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新宇软件与印度著名IT企业戴塔麦特签订了目前中国最大的服务外包合作协议,计划将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首期1500人的ITO/BPO基地。2007年7月,新加坡新电集团(NCS)与苏州工业园区(SIP)管理委员会近日签订一份备忘录协议,共同开发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建立国际一流的服务和大型外包中心,以提供包括应用开发、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和IT管理业务在内的大量IT服务。

可以看出,苏州市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及服务优势等都为苏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资苏州的服务业市场,为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机遇和优势

2.1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机遇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1.2万亿美元。外包业务这一巨大的未来市场对于正在快速发展服务业的苏州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此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3家落户苏州,它们70%的业务流程是通过外包实现的。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有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服务。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这些企业都将走上服务外包的道路。苏州的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度高,劳动力素质相对也比较高,具有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良好基础。苏州市如果能够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将对本市服务业的快速、高效、优质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正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2苏州市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现在苏州已经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市场优势。从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制造业的持续扩张,会产生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在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苏州抢占了先机,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城市,这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坚实基础。

另外,《苏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服务外包发展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从资金、准入、用地、人才、环境等各方面提供了优惠。其中,对在本市新设立的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中介机构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相关政策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服务外包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并按时还本付息的,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标准利率给予贷款利息20%的贴息;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相关国际认证,给予最高不超过60万元的补助金额;对应届大学(含大专)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给予不超过85%的补贴。这些优惠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使得苏州在发展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具备了政策上的优势。

3以服务外包促进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

苏州市要想保持服务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是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市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可以分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及苏州科技城三个重点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制定了符合自身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措施。

3.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策略

从2005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就推出了“产业升级”“科技跨越”和“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服务外包成为“服务业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措施有:(1)加强政策落实,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给予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创业投资资金注入和海内外上市服务;(2)加强国内外市场拓展。利用海外留学生和跨国公司华裔管理人员的资源,发挥园区跨国公司众多的优势,争取更多海外订单;(3)加强载体建设。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园的装修和商业设施建设;(4)开辟服务外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依托人才培养主阵地,发挥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

工业园区的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软件外包。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软件企业200多家,2006年,软件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67%;(2)研发外包。三星、艾默生、安德鲁等跨国公司已在工业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为总公司的亚太总部和全球部门提供研发支持;(3)业务流程外包。从呼叫中心到人力资源,从第三方物流到财务、后勤等外包业务已经在工业园区形成。苏州工业园区已有1000多家企业选择了财务外包,而会计事务所的收入,约有1/3来自各种类型的财务外包业务;(4)设计外包。主要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对于汽车、家电、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提供新产品的设计。

3.2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的发展措施

良好的IT产业基础加上优良的投资环境,苏州高新区发展新型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自身情况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于2007年5月提出了服务外包的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一是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主要为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等为主的服务外包。建立软件实训基地,培养大量实用型软件专业人才;二是大力承接生产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外贸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领域。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区港联动”效应,形成功能强大的自由贸易区,促进以开发区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外物流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拓展研发设计外包。全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引进研发机构,并积极引入研发设计外包理念,打响“苏州设计”品牌。

3.3苏州科技城的服务外包发展举措

苏州科技城则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并制定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构筑微系统园、软件园、高博软件技术学院和软件大厦4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分中心(CSIP)、赛宝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整合软件产业内生环境;三是加大软件产业招商力度。依托欧索软件等一批软件龙头企业的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品牌型、旗舰型、链条型的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四是形成软件人才和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完善软件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引进具有带动和示范导向作用的软件领军人才,加快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05).

[2]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05).

[3]陈浩,陈晓红.对苏州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江苏商论[J],2005,(01).

第8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摘要】本科的生产管理的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通过判断分析题、选择题)、问题论述、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因此在大学本科管理工程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许多大学都安排有该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然而任课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难教的课程,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根据笔者最近几年来从事本科生产管理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本文提出一些策略与措施,以与其他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教学必须看教学对象,否则教学就会事倍功半。目前大学生就业面比20世纪的大学生大大扩大了,人才的需求由过去的计划分配到现在的自由择业,社会普遍增加了通才型人才的需求,那些只懂一行、只会一件事的人才不受欢迎。因此生产管理过去只讲制造业、只讲机械制造业的教学内容,显然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非机械、非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是不适应的。这种教育对象的变化使得生产管理的教学内容需要作调整,即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制造业转向面向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并重上来,使学生毕业后适应面更大。除了教育对象就业行业的变化外,教育对象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生产战略问题,在80年代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与当时企业生产管理者职责要求是一致的,过去的生产管理经理主要的工作是执行上级的计划,基本不需要考虑需求的变化,因此生产管理核心就是车间管理。现在企业的生产计划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因此生产管理者不仅仅要关心车间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有关心需求的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因此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就需要增加战略性决策分析,增加需求管理的内容。同时,许多企业的生产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涉及到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即外协管理。这种情况下,生产管理就需要关注供应链关系问题,从供应链全程的业务流管理来控制生产进度与质量问题。现代生产管理必须是战略与战术并重,并从全程供应链协作生产管理进行系统而综合的管理。因此,要丰富生产管理的纵向内容,从战术层次与作业层次为主扩展到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并重,增加对外协作生产管理的内容。

二、教材建设

1.我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的发展历史。我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8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李必强编写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组织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生产过程的时间与空间组织、流水线设计、生产期量标准、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控制、物资管理等。其内容体系是80年代我国生产管理教材的模本。此外还有洪国芳编写的《生产组织学》和《生产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教研室出版的《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马天超编写的《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管理学》。80年代的生产管理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是:①早期是以“生产组织学”概念出现,即强调生产过程的活动组织与实施,后改为生产管理学。②比较强调生产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即车间级的生产管理活动。③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分开,按照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工介绍生产管理。④不考虑生产战略问题,也不涉及服务业的生产活动。到了90年代,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有:(1)潘家轺等人编写的《现代生产管理学》。该书199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90年代初我国最好的一本本科教材,已经多次再版印刷,全国许多大学用作教材。该书的特点是:①按照大量生产、批量生产、单件生产等不同生产类型来组织生产管理的内容。②以产品与技术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设施选址与布置、设备管理、劳动管理作为主要的内容,没有涉及质量管理内容。③是我国生产管理教材中第一次把生产战略作为一个内容引入的教材。④基本以我国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机械制造企业为背景,但是对西方的生产管理理论也进行了介绍。(2)周三多、蒋俊、邹一峰编写的《生产管理》。该书由原来80年代初周三多等人编写的《工业企业管理》教材分拆出来,是其中三本中的一本。199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点是:①按照生产职能与要素来组织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准备、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要素管理、质量管理几个方面。②增加了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当成生产系统的一部分。③对传统的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介绍比较全面,但是对80年代以来的新的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如生产战略、JIT、OPT/TOC、MRPII等基本没有介绍。④以中国企业为背景,继承了李必强等人80年代的教科书的编写风格,比较注重实践方法介绍,实用性好。(3)陈荣秋、马士华编写的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该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我国出版印刷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本科生产管理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①按照生产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分绪论、生产系统设计、生产系统运行、生产系统维护与改进四大部分,比较接近美国等西方国家教材编写内容安排风格。②对80年代以来的新生产管理介绍比较多,特别是JIT/OPT、CIMS、敏捷制造等,充分反映了生产管理理论发展最新前沿。③增加了质量管理内容,把质量作为生产系统管理一部分。另外,第一次把服务作业管理的内容作为生产管理内容写入教材,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管理放在一起。④在处理定量与定性分析上做得比较好,既考虑管理工程类,也考虑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⑤与80年代李必强、潘家轺、周三多等人编写的教材不同,该书有大量的练习与复习思考题,部分章节有案例,适合学生复习与教学。陈荣秋、马士华教授编写的这一国家级重点教材是90年代以后我国大学本科生产管理教材的一个新范本,其后国内许多学者编写的教材基本是以这一教材为参照模式编写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大学的生产管理教师根据各自对该门课程教学的理解与教学经验编写了一些本科层次的生产管理教科书,以下列举的是最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典型教材。(1)刘启生等人编写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该书由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等化工类大学的教师共同编写。内容编排上与陈荣秋教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相似,分导论、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维护与改进四个部分。内容比较全面。与其他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一是考虑化工等工业的生产是一种高环境污染、高耗能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特点,增加了一章关于环境保护、能源与安全管理;另一方面,该教材与国内其他教材不同,增加了生产与运营管理诊断内容。该教材虽然从书名上从传统的生产管理改变为生产与运营管理,考虑服务性行业的需要,但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没有看到对服务性行业的内容。因此仍是一本制造型生产管理的教科书。(2)陈志祥编著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生产管理教师陈志祥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该教材按照系统演变理论,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生产运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生产系统的改善与创新。该教材主要特点是:①增加服务业应用内容。该教材虽然仍以制造业为主,但是对于服务业的运作管理内容增加比较多,基本上每讲一章内容的制造型生产管理,都延伸出有关理论与方法在服务业的应用话题。②增加实务性内容。目前我国教材理论的东西比较多,可是结合企业的东西不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该教材比较注意实务性方法介绍,既适合大学教学,也适合企业管理者参考。③在正文中穿插有不少先进企业的“运作标杆”或“运作特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决策借鉴”或“理论与实践”,也有一些从报纸杂志上翻译过来的“新观点与新思维”,部分章节中有讨论案例等。写作风格比较接近欧美流行教材的风格。④增加定量性方法应用。与其他教材不同的是,该教材有大量的定量性方法应用范例,每章后面有思考题、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学习。该书总共字数是67万字,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一本教材。(3)季建华等人编写的《运营管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季建华等教师2004年联合编写了一本本科层次的生产管理教科书,取名为《运营管理》,该教材分三大部分,即运营管理导论、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的管理与控制。该教材书名定为运营管理,从出发点上是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教学转变要求,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内容。整个教材的编写风格上也接近国外的教材,即在介绍管理理论过程中穿插小案例,而且与其他教材不同,该教材的这些案例多数是国内的案例,即本土化。2.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生产管理本科层次的教材出版量不断增加。在90年代以前,生产管理教材主要是管理工程类专业的教师编写,最近几年,随着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商学院也在增加生产管理的课程教学,因此来自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生产管理教师也在开始编写适合工商管理专业需求的生产管理教材,形成生产管理教材出版的一个,对于生产管理学科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同教材内容雷同;第二,教材编写者缺乏创新与个性,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第三,对国外的东西拿来多,对国内前人的东西继承性不够。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生产管理教材建设要体现前面提出的两个转变要求,应注意如下几点:(1)趣味性与人性化问题。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人的行动完成一定的决策目标。因此管理要有趣味性与人性化。传统的面向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物的管理,过分技术化,使这门课程与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风格相去甚远,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生产管理教材要借鉴其他管理学科的课程风格,增加趣味性与人性化的东西。(2)静态与动态性内容结合问题。生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教材建设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哪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成熟的,哪些是在发展中不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生产管理学科的发展过去与未来。(3)理论性与实用性问题。过分理论化是目前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生产管理教材也一样,由于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是有差距的,因此在介绍管理理论时,如何结合现实企业的实践,介绍一些应用理论的实用性的方法与管理技巧对于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很有帮助。(4)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特别是青年教师出版的教材明显地在国际化方面要比80年代的教材前进了一步,但是另一个不好的倾向却出现了,就是本土化少了。因此如何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是教材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需要的,但是提炼与总结国内企业的管理经验,使其上升为适合国情的生产管理理论才是中国生产管理教材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体系。生产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图1是笔者根据国内外教材综合得到的生产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从图1看出,生产管理内容非常庞杂,而大多数学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是40~60课时。要在这样短的时间(一般一学期)学习生产管理的所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根据这样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个大致适合管理类各专业教学需要的60课时左右的教学大纲2.教学方法。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第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三是本科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需要教师的引导,理解掌握基本知识。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我个人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方式。(1)教师讲演。教师讲演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另外,我个人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尽可能少用PowerPoint的方式,要多写黑板。现在许多教师比较喜欢用PowerPoint教学,有些学校还把教师是否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考核。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好,生产管理跟其他管理课程不同,其他如战略、销售等课程,用PowerPoint打出几个提纲,然后教师用演讲的方式来讲,效果也许还好,但是生产管理课程有许多计算的过程,需要通过板书,教师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习的记忆比较深刻,而用幻灯或PowerPoint都不如这种一边在黑板写、一边讲解的效果好。(2)企业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但是,企业参观存在困难,一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没有稳定的企业关系,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这对今后企业参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录像放映。录像放映,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目前我们的录像主要来自美国,特别是MBA的教材中的录像材料。我们希望今后有可能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4)模拟与游戏。通过模拟软件来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这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学习方法。比如欧洲每年举行的国际企业挑战赛,就是类似这种方式。这种基于软件的模拟管理体验,有点游戏的味道,学生比较喜欢,但是与实际企业环境是有区别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另外,国外现在有一些大学采用另外一种基于演示方式的管理模拟,比如美国许多大学有一些教材,软件公司把他们的演示软件附带在教材后面,使用该教材的学校的师生可以用该软件进行模拟生产管理,分析问题。目前由于条件有限,这种教学形式我们还没有采用。(5)作业与考试。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生产管理课程尽可能多让学生练习,用理论用解决一些问题,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般而言,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许多课程是没有布置作业的,顶多是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笔者以前也多是这样,即使布置了作业也是让学习自己练习,没有批改。但从今年起,笔者加大了课后作业的量,而且每次要求学生交作业,认真批改,然后给出作业成绩。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第9篇:服务业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银行结算收费

Abstract:Has paid the system political line since the Peoples Bank,our country pays the settlement efficiency to obtain the very big promotion,impelle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powerfully.But at the same time,the country to pays the settlement charge the standard relative lag,various commercial bank paid the settlement charge to be at the disorderly competition condition chaotic,the financial organ settlement service charge,in charge level high question certain degree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which the payment settled accounts,has hindered the fund effective disposition,affected our country to pay the settlement overall level the enhancement.This article question and influence which exists through the analysis current bank settlement charge management in,how to constructed the science reasonable service charge fixed price management system to carry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words:Bank Settlement Charge

近年来,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票据影像系统的开通等大大加快了各类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资金清算速度,有力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水平和效率。但是,自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原来支付清算体系的许多基本概念发生了变化,国家相关收费规范没有及时跟进。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制定了各自的结算收费标准,差异很大。不仅开户费、现金整理费、账户年费等非基本结算类业务收费规则大相径庭,汇兑、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基本结算类业务也逐渐打破了统一计价的传统,日渐陷于无序竞争状态。金融机构结算服务收费混乱、收费水平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支付结算的发展,影响我国支付结算整体水平的提高。

1.当前国内银行结算服务收费存在的问题

支付系统上线前,各家银行的结算业务收费基本按照国家定价办理。2003年,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后,支付结算服务定价逐步实行了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办法,商业银行被赋予了一定中间业务的定价权。各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自身的成本利益考虑,结合人行对各家银行的大小额业务收费标准,制定各类结算服务品种价格。商业银行的结算收费处于较无序的竞争状态。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03年第3号)的规定,对于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但由于没有下发新的指导性文件,政府指导价的依据仍然是支付系统上线前的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结算业务收费的通知》(计价费[1996]184号)和《关于制定电子汇划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1]791号),前者以结算工具的同城和异地使用性质为标准划分不同收费方式,即同城的只收取固定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异地多按结算金额一定比例设上下限收取;后者则考虑到电子联行的发展设立了电子汇划费标准。随着支付系统的迅猛发展,上述两个文件的有关规定已不能有效涵盖支付清算业务发展过程中增加的新内容。例如:支付系统同城以省为单位,不同于原来的各级市、县为单位的概念。不少省份已取消原来同城票据手工清算模式,改为通过支付系统进行清算,一方面清算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对于同城的概念也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原来以同城和异地为收费高低区分标准之一的政府指导价显得不切合实际。因而商业银行各自出台一套标准,对于同城的界定各不相同。有以省为同城的,有以地州为同城的,也有仍以县、市为同城的。有的商业银行只要是跨行支付,即按电子汇划费指导价标准收费,无论是否同城。有的行对于行内系统的异地汇划的收费价格很低,有的行则完全按照电子汇划费指导价标准收。对于提示的借记票据,有的行收取较高的固定费用,有的行完全不收费。各家银行结算收费种类繁杂,标准迥异。

2.银行结算服务收费问题的影响

从某种层面来说,这种混乱的收费状态有损客户利益,不利于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主要原因有三个:

2.1银行业并不是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从很多特征来看都带有寡头控制的性质。尤其针对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客户能够选择的银行很有限。因而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利益的定价策略往往会以损害客户的利益为代价。无论商业银行制定什么样的收费价格,不得不通过银行结算的客户也只能接受,而没有其它的比对选择。这样,会挫伤农村和不发达地区人民使用先进支付手段的积极性。

2.2人民银行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收费本来就具有引导性质。小额收费标准远低于大额,而且其收费高低因时间段而异,目的就是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利用资源,鼓励主要以收款方提示付款为主的票据业务发展。但是各家银行对客户定价机制并没有体现人行的引导意图,原来的客户收费指导价明显滞后,具有大小额业务一刀切,同一标准的特点,不利于支付系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多样化发展。

2.3依托支付系统上线,原来很多老支付结算工具都有了新的发展,而针对这些发展如果没有规范相应的收费标准,势必限制这些结算工具的功能。例如原来在同城范围使用的支票,现在可以通过支票截留的方式全国通用,并延伸了支票圈存等功能;银行本票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提示付款,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实时解付等等;跨行通存通兑功能使得大范围跨行存取款能够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收费问题不明确,各行利益分配没有合理的途径协调,这些新功能的延伸得不到有效利用,推广下来效果不理想,导致了支付系统资源的浪费。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这些功能实际更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使人们没有充分分享到支付系统发展的成果。

3.对策与建议

3.1国家根据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趋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结算收费办法和定价标准。

3.1.1对于基本结算类业务,因其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媒介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应统一收费标准。应统一明确新形势下同城或异地等支付结算的基本概念。对不同种类结算工具的跨行支付或查询查复,制定统一的收费价格,明确收付双方银行的利益关系。

3.1.2对于非跨行基本结算业务,允许各行发挥自身行内系统优势,自由竞争。激发商业银行改进自身系统功能的积极性。

3.1.3对于非基本结算类结算业务,要制定收费基准,允许各行有上下浮动空间,使其具有弹性但又不差距过大。

3.1.4对于主要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或为“三农”服务的银行,采取人行收费返还等方式给予结算收费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调低结算收费价格,激发当地人民使用先进支付结算手段的积极性,减少现金支付。

这样,使得在发展地区和城市,各商业银行争取结算业务主要通过改进行内系统功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实现,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使人民愿意使用新型的结算方式,以推动支付结算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