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线上教学感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感想

第1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

(三)应用提高

1、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2、(课件出示)判断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判断哪条是线段?哪条不是线段?(为什么)

3、书本练习:用直尺在两点间画一条线段。

第2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美丽的独山脚下,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设计特色。每当我们漫步于校道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特别的幸福!那是在上八年级生物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一章时,我让学生阅读了教材第89页的“林奈和双名法”,其中的一位学生就说:“老师,我们学校那么多树,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带我们去认识认识吗?”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在生物课上有了新的追求。为此,我和民(21)班全体学生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民族中学校园内的所有木本植物。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访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1月

五、研究成员

民(21)班全体学生

六、指导老师

农金霞

七、研究过程

1.分工情况

把全班52个学生分成3组,每个小组各选出组长,同时把学校校园分成3个区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

第一组:学校门口到教师宿舍楼。

第二组:独山脚下到学生宿舍楼。

第三组:教学楼到围墙。

2.实地调查

由我亲自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并初步认识校园内的树木,熟悉树木分布,并做好记录,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课余时间再由组长组织本组组员在负责区域内进一步调查、认识植物。

3.采集标本

利用星期四下午第八节课外活动的时间,指导学生将不认识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并做成植物标本。

4.采访讨教

带领学生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请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龙州校区的生物教师,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

5.查阅资料

与信息课阮老师联系,利用学生的信息课时间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获取各类树木的相关资料。

6.核准资料

7.整理资料

集中、收集所有组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分类。

8.制作标牌

将整理的资料拿给打印部打印、过塑,制成树牌。

9.分工挂牌

按各小组负责的区域给树木挂牌。

10.校内宣传

宣传活动:略。

八、研究成果

1.民(21)班学生对校园内树木的种类、科属、分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2.每个种类的树木都挂上了标明其身份的树牌。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调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

提高。

4.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意识有所增强。

5.学生对生物科学习的兴趣增强。

九、体会和感想

1.遇到的困难

首先,由于是初次进行调查,经验不足,决定只认识树木名称、科属及分布。

其次,挂牌时用铁线缠住树干,缠得较松的话容易掉下来。

第三,在实地调查方面,刚开始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很少,多数学生对此一窍不通,并且由于已经到了秋、冬季,有些树叶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无法辨认。

第四,学校植物分布比较零乱,工作量大。

第五,学校没有可供查阅的文字资料,必须到外面借资料。

第六,上网查资料,各网站的资料也各有说法,难以确定。

2.感想

在四个多月的研究过程中,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我也感到很欣慰。

黄运聪同学颇有感触地说:“看着那么多的绿色植物在眼前晃过,我们却叫不出它们的名称,现在,通过这个活动,我也懂得了很多。回到村里,我可以教小朋友认识村里的树木了。”

……

第3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十,九,八,七,六……”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我坐在书桌旁,眼睛紧紧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焦急地等待着。还有五秒,还有五秒了!我的心怦怦直跳,期待着开始的那一刻。“五,四,三,二,一!”到了,到了!我激动的跳了起来,头上的耳机里响起了老师熟悉的声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回到了学校,又见到了老师那温柔的面庞……

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的学校都推迟了开学。然而疫情没有得到控制,学,肯定是开不了的,所以各学校便主张“停课不停学”,纷纷采取了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便是网上课堂啦!各学校使用的上课工具各不相同,钉钉,课后网,哔哩哔哩,甚至还使用了qq等聊天软件的直播功能,可谓是层次不穷,五花八门了。而在课程的多样性上,各学校也有不同的安排。就拿我们学校来说,除了语文数学之类的文化课,还有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钟的体育课,这样既可以保证同学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运动量,也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免疫力。

学习之初,我以为在电脑前只能聆听到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可没想到在网上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是很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连麦与老师交流,老师也能使用视频向同学提问,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互动零距离。还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有一道题我一直不大懂,正巧这时老师正在询问同学们懂了没有,我连忙回复老师说不大懂,老师便立刻与我连麦,又单独给我讲了一遍,使我茅塞顿开。

网上课堂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我们疫情期间宅在家但依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不过有个别同学却以上课为由偷偷玩手机。这样不仅学不到知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

同学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让我们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好!

(二)

今天外面下起了雨,雨滴顺着屋檐一直流下,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就在这个雨天里,我第一天上网课。

老师将账号密码全都分发在家长群里,并且规定今后每天的那几个时间段就是网上直播的阶段,老师直播的也就是我们学习课程。

今天是第一天,难免的我对此充满着好奇,毕竟从前上课,我们可都是传统的模式。老师和同学都坐在教室里,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坐在下方位置上的同学们认真听讲。如今换了一种模式,虽然还是老师在讲,我们在听,但是已经转换成了线上模式。

当时间一到,我守在家里的电脑前,进入老师的直播间。时间刚刚好,老师也才开始讲课。上网课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解决在特殊时期里,我们没法去教室里上课的情况。但是上网课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在上了今天的网课之后,我总觉得有些虚拟。以前在教室里上课时候,老师与我们面对面的讲课,同学们之间也都会有私下的交流,传统那样的课堂是如此的鲜活真实,也是如此的有代入感。

第4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 AB于E,DF 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 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体。

六、一点感想

第5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摘要: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环节中,应恰当合理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教学;记忆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终生难忘从而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中一般运用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具体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术就是指运用恰当合理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运用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等方法来加强地理知识、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和运用。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定明确的路线,在这条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高中地理中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情况、地方时计算、地球内部结构、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洋流、气压带、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缩简和编歌诀

缩简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就可编成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渝琼川台北上天,蒙藏云贵青陕甘。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老师和学生动脑筋创造出印象深刻的东西;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3.象形记忆法

象形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和事物想象成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借助形象思维增强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图形时就可以用到此方法:亚洲大陆及南部的岛屿形似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欧洲支离破碎,活像伸向大西洋的鳄鱼;非洲大陆犹如手帕;大洋洲像骑马用的马鞍或一个“凹”字;南极大陆像一只长嘴驼鸟;南美洲像一只未点燃的火炬;北美洲像一只奔跑的宠物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时,才不会发生记忆的混淆。比较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教师乐于适应,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情况的判断总结为:夏至、北回(北回归线)、北极极昼;冬至、南回(南回归线)、南极极昼;二分赤道昼夜分。

二、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课讲到重要知识时要讲慢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第二,对复杂的主题材料该重复的需要多重复两次,学生在听讲中就会自觉地重视从而做好笔记。第三,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要能呈现笔记的线索,不能在黑板上到处乱写乱画,地理课虽然地图、画图较多,但在黑板上仍然要能体现做笔记的线索便于学生观看。记笔记时提醒学生不要记得密密麻麻,需要留有一定的空地,除了正文笔记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三、提问作为精细加工策略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提问的技巧能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在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什么时候地面温度最高?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都迎刃而解了。

四、生成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它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灵性的。而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在很认真地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课堂设计完成教学目标,导致课堂中一些很好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流失,如有的学生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教师不是加以利用与引导,而是无情地请学生坐下,甚至批评,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有效地捕捉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利用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6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其课时相对较少,但其内容是非常多的。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学模式的新宠,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变成了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课件、辅助资料等进行知识学习,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等途径获取,课堂主要是教师答疑、学生实操训练、师生互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学生成为了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改变了以往被动式接受教学灌输的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资源库网站,有计划地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视频的选择,加强了学生自我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能力。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合理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既不受时间的限制,更不受空间的约束,并且在线上也可以实现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可以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2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翻转课堂显著的教学优势,它主要体现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翻转课堂主要是通过课外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那么课堂时间就会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佳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设置一到两个主题,展开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2.3 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追求的实效性。翻转课堂应用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上学习,适应了学生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课堂上,教师将建设工程领域丰富的法律实务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客观上增强了学生运用建设工程法规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而整体上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然后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组织实施。

3.1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翻转课堂应用于《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对课程授课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建设工程法规》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翻转课堂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传统课堂教学需掌握的相关知识,课堂上主要是师生互动及个体答疑等。正是基于此特点,课程教学团队首先要建设课程资源库,即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包括学生导学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辅资料等。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前,必须建设好课程教学资源库。

3.2 教学活动设计

3.2.1 课前教学活动

课前教学活动,主要是知识传授,即老师预先将课程资源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学校在线开发课程等网站平台,学生在课前通过这些平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导学案,了解学习的目标、重点及难点,在教学视频的学习中将自己的疑问和感想记录下来,可以通过QQ或微信等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讨论主题或相关的法律实务案例等,以便于学生了解案例、解析案例、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和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课前教学活动,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带着讨论主题或者带着疑问,进入课堂,等待验证和内化。

3.2.2 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法、分组演讲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互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可将《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分为7个方面:“建设工程许可法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规”、“建设工程合同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工程纠纷处理法规”。这样可以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然后安排每个小组进行主体演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视频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根据每个小组的演讲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困惑讲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动口和动脑的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中的优势,通过法律实务案例分析,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课程考核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考核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要贯穿课前的线上学习、课堂的线下学习以及课后的结果考核全过程。课前的线上学习的考核,包括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习的互动情况、课前学习的效果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占比重为10%;课堂的线下学习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所占比重为30%;课后的结果考核,是指期末的考核评价,可以是试卷考试,也可以是案例解析,主要考核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占比重为60%。教师根据学生课程综合考核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7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一、朗读与感悟并行,读出思考

如《十五从军征》教学片段:

师:老兵历经艰辛。和亲人分离了65年,因为战争。他们音信隔绝,现在。他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他遇到了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谁?”此时,老兵的心情怎样?

生:老兵急切想看到他的家人。

师:大家想想看,他会怎样问?

生:老兵迫切地问。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生语速加快)

师:你能边做动作边边回答老兵的问题吗?

生边做边读,读出了老兵的回家的急切心情。

师:听了乡里人的话,老兵非常――

生:非常难过。

师:为什么?

生:他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已的父母,六十五年了,终于能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所以他很痛苦。

师:是呀,多少次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是什么使老兵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

生:是回家的信念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师:可如今,当他带着希望回来时,听到的却是―― 生带着哭腔读: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老兵久不归家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来感受战争给服役的士兵带来的痛苦。特别是学生表演朗读乡里人回答老兵时的一个“遥指”动作。更给人与无尽的凄凉之感。

二、朗读与想象并行,读出个性

请看《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断:

师: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请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

师:哪个词告诉我们河面是安静的。

生:淡淡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淡淡的霞光照射到河面上,河面上闪烁着一片片的银鳞。多美的景色啊!

师:你能把这意境读出来吗?

生:生读(但把淡淡读得偏重)

师:想不想欣赏这美景呢?

生欣赏霞光照射到河面上的图片

师:欣赏了这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河面很安静。这景色很美。

师:老师建议你把淡淡读轻一点。

生:读(这次生把淡淡读得很轻,安静的感觉读出来了。)

师:现在你自己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的闪烁着银鳞的河面,太美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银鳞很美

师:你也来读读吧!

生:读(特意把银鳞拉长)

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银鳞这个词拉长吗?

生:那是因为我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还陶醉在其中了。

师:是啊。我们也被你的朗读陶醉了。

我借助录像,形象地把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缓缓人情入境,再引导学生把“淡淡”读轻,学生一下子便能读出意境,这时学生的朗读成了课堂的亮点。朗读成了课堂的。

三、朗读与评价并行。读出内涵

有幸昕过薛法根老师《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的朗读指导,那大雪无痕式的朗读评价真切而又实在,至今仍记忆犹新: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还没有读熟练的、没有读好的小节。再练习读一读。

生:(选择自己还没有读好的小节练习朗读)

师: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

生:我读第二小节。……

师:你读得很通顺。别人也听得懂。如果你能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想再试一试吗?

生:想!(再读,仍然将“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读成“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将“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读成“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要改掉一个缺点真是不容易。你看。小青蛙叫啄术鸟什么?

生:叔叔。

师:假如老师就是啄木鸟。你来问我?

生: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众笑)

师: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好!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真好!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现在,你再来读,一定能读正确!

生:(读正确了)

师:(高兴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你有什么感想吗?

第8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1微媒体下广告课程学习的碎片化挑战

随着4G移动网络发展及物联网的逐步搭建,商业信息不再仅限于手机接收,各种小巧便捷的ipad、平板电脑、电子手环、视频眼镜、阅读器等终端设备,都将被赋予人工智能兼推送信息,广告传播范围也将不断拓展,突破时空限制[1]。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和微系统的广泛应用,“微”己植入大学教育。特别是以微博、微信、微课、TED为代表的微媒体,加速了微时代下广告课程学习的碎片化。重构碎片化学习就是思维系统化、聚合化的认知过程。即在互联网情境下,学生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多种微媒体、零散时间和课余空间,品鉴及感知广告有关知识的学习方式。

1.1学习时空的再分割:“被动整体”到“自主零散”

微媒体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上课前就已主动搜索网络教学资源,但分散的资源导致注意力的碎片化。然而,课程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整块时间被动地灌输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充分运用碎片时间、便捷智能终端,在教学网络上按需自主的、非正式的进行无缝学习,即零散时空的融合。目前,广告教学仍然采用正式的课堂讲授,一周两课时,每次安排一章内容。课后,虽然学生迫切想知道后续知识要点,但受课时、教室限制而求之于网络的微型课程。

1.2学习内容的再细碎:“线性集中”到“细小分散”

随着教学时空的碎片化及学生对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学习内容和知识框架不再是完整的、线性的、固化的整体结构。知识流的网络化、复杂化促使学生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发散。对广告感兴趣的学生不会止步于课堂预设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开展学习,而是用网络信息终端随“感觉”探索未知知识。其中,容易形成间断跳跃、摇摆不定的认知流。系统的知识内容被分解成若干学习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个相对完整提炼的内容,模块间存在一定逻辑联系,但最终建立的是极为松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1.3学习目标的再转移:“成绩至上”到“兴趣至上”

学习碎片化的形成源于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转变。微媒体下广告教与学的目标不是为了通过正式课程的期末统一测评、获得学分及结课证书,而是为实现职业愿望、满足好奇心或解决现实问题。传统广告教学是依据“学科导向型的系统学习”体系,微媒体广告碎片化学习属于“兴趣导向型的个人学习”。以往广告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合格的学习成绩。过于强调广告学习的专业性、系统性,而不是适用性、针对性。这显然与营销职位的就业期望有巨大差别。

1.4学习行为的再解放:“单一连续”到“多样间断”

由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应用普及,学习时空去中心化,学习媒介脱离教师权威。学习行为得以解放,避免其单一性而呈现多样化、非连续性,以促进学生参与。微媒体数量和教学信息供应量日益激增,学生选择及使用各媒体的自由度和个性化得到空前提升,但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传统广告课堂教学的主要意图是传递某类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不可离开教材内含的理论框架。以讲授课本知识点为目的,易受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限制,自由发挥空间不大。所以,不如TED讲演等网络课程简短、精彩。

1.5学习形式的再丰富:“单调严格”到“灵活宽松”

以往广告课程是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内容,学生课下巩固内化知识。为保证课程质量,课堂讲授的形式大都移植全日制教学体系,并不断强化课堂学习的管理规章。然而,微媒体下的广告教学则正相反。学生各自先通过不同网络终端展开个性化、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后在教师创设的分享平台或集体活动中集中交流,以共同深化补充知识。但是,前期的独立学习往往互动不足,易造成孤独感,减弱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未能及时监管以致形成混乱的逻辑结构,连后期讨论也不易重塑认知。最终不得不面对面辅导,增加教学成本。

2新兴微媒体下广告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目前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碎片化学习”、“微媒体”、“重构式教学”等关键词,发现已有3 863篇。其中,“关联主义”、“建构主义”与“碎片化学习”密切相关。显然,可以基于这两种认知视角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初始探索。然后,征集广告业内资深高管建议,初步拟定教改方案,逐步试验各项措施,实时监控,及时修补,以期获得教学效益,见图1。

2.1教学结构由“金字塔”向“蛛网”转变

1) 教改目标。将以往广告教学由广告内涵、广告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古今广告对比、广告定位、广告策划、广告评测、广告组织、广告制度等章节构成的“金字塔”知识结构逐渐转变为自我认知的延伸,知识内容呈现非线性的“蛛网”型结构[2]。由广至专,循序渐进。以此,让学生适应微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碎片化学习体验。

2) 操作策略。设定广告学中的关键词汇,以此为结构节点,将任意节点间的知识整合,形成课程的内容关联[3]。例如,抽出部分教学课时,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腾出宝贵上课时间,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兴趣中心将广告知识嵌入微媒体下的自主学习路径,形成类群模块;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以及每月定期呈交的学后感想,纠正错误认识,精简繁余知识,捋顺逻辑脉络;鼓励学生推荐与广告学相关的读物,开展“读书沙龙”,使广告知识节点间联结增强,构筑更密集、更准确的蛛网结构。

3) 实践启示。在碎片化学习后,教师需要实现学生需求与期望的匹配,使其习得的新知识从“富集”向“有效”转变。但是,要协调与把握好广告学与非广告学间的学科关系,避免学生脱离学科范畴,漫无边际地涉猎无关内容而浪费时间。

2.2教学认知由“解构”向“重构”转变

1) 教改目标。抓住广告课程学习关键理念,将零碎知识重新编排成结构更强、理论更规范的概念,实现由“解构既有概念”向“重构新型概念”的教学认知转变,促进新旧理念融通、碎片知识迭加、理论实践结合,获得完整、综合的学科体系。

2) 操作策略。通过登陆网络社区,采用微媒体工具,使广告知识从单向学习扩展至资源分享,以构建集体智慧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商学院自主建设广告电子实验室,植入广告理论学习软件;学生用移动终端互联互通,随时随地分享感悟;教师课下定期向朋友圈、QQ群、人人网推送新颖广告、典型案例的超链接及专业公众号,引导学生参与微媒体广告的制作及,夯实教学效果;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针对教师所选素材,引导其自发开展碎片化学习。

3) 实践启示。复杂思想并非直接联结,反而显得毫无逻辑、顺序非连续。因此,广告教学要剔除无关信息,合并相似观点。但在实践中,要对重要概念进行充分讨论,师生及时彼此沟通,避免出现概念混淆或解读偏差,顾此失彼。

2.3教学情境由“记忆”向“应用”转变

1) 教改目标。从多维角度挖掘预设课题的实质内涵,增设广告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将重点知识镶嵌、印衬于实际操作之中,做好零碎知识的认知迁移与整合,以使学生主动探寻学习策略,将原记忆中长期储存的知识与情境经验相链接,关联各项知识要点。

2) 操作策略。面对微媒体下的碎片化学习,广告教学可对同一内容构设特殊情境。例如,在电子实验室、微信公众号、QQ学习群中,要求学生在不同时间、环境中以不同目的进行重复的交叉互动;通过市场营销系购买的“创业之星”、“贝腾沙盘”等商业实训软件,模拟广告业务的现实行动场景,分成创新小组,展开组间竞争;借助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校级创业比赛、商务模拟综合实训项目等平台,鼓励学生参赛并筹备作品;设立广告课程的产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通过成立项目基金向学生征集创意及方案,辅助教学工作。

3) 实践启示。碎片化学习使无意识的知识导入比传统教学中的有意识记忆更为迅速,但终处于浏览、知晓等低层次思维活动,需要在情境中聚合,以引发深层次逻辑思考,在原思维中摄取、激活并认知后,才可被用于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

2.4教学章节由“原理”向“综合”转变

1) 教改目标。结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将网络营销理念与应用植入广告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质项目,明确在校生未来就业导向或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能够满足大多数毕业生顺利从事微媒体推广及网络销售的上岗要求。

2) 操作策略。重新梳理过于庞杂的原有知识要点及技能流程,构建综合教学体系[4]。例如,将广告专业原有的市场营销、广告学原理、广告设计与策划、广告公司管理等核心课程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学、网络技术等选修课程进行拆分,抽捡关键知识点,合成“网络广告”综合篇,其包括网络体验营销、网络推广技术、网络媒体管理、网络软文写作、网站运营、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广告案例赏析等章节。

3) 实践启示。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广告教学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而是在已有课程框架内引入知识更替加速及就业形势严峻等压力,促使学生利用各种上网终端进行互联网营销、广告设计等在线课程的碎片化学习,避免抵触情绪。

2.5教学考评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1) 教改目标。改变以往广告教学考评仅仅以期终一次性卷面测验或平时上交纸质论文的笼统评价依据,将碎片化学习纳入过程监控及效果考评的范围,增加试后反馈,避免导致错误遗存,督促学生掌握互联网新媒体广告的应用知识。

第9篇:线上教学感想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适应性

中职语文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但中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和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探求出新的教学模式,在遵循中职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让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突出其“适应性”。

1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性

1.1教师对中职语文的理解不足

中职教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只要够职业所需即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社会立足。其实不然,中职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职语文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果连基本的语文职业能力都不具备,是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当然也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语文的重要地位,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相关知识。

1.2教学定位的不适应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定位的严重偏差,中职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在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让学生记住重点知识,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为目标,这样的教学定位显然和中职教育的宗旨是不适应的。中职语文的教学定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

1.3与学生需求的不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都具有该领域比较渊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将该部分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授给学生,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是学生实际所需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只顾自己讲授而不顾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只是成为了学习的容器。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适应的,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将更多的表现机会及创造机会留给学生。

2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2.1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而不是一味的沿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语文基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此就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情况进行透彻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主张,有层次的教授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让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2.2要与教学定位相适应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将来求职打下必要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如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这往往会挫伤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产生了“学不会,不想学”的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也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在教学中将语文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口语训练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实施。笔者在进行“演讲与口才”这节课时,就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其所学专业进行演讲,这样就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

2.3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也要和教学改革相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就可以了。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完《敬业和乐业》后,笔者让学生联系所学专业,实行未来职业感想演说,抓住学生职业准备的心理,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收效很大。

3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怎样拓宽我们的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相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中职特色的语文课是我们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玲玲.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