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第1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数每年得以迅速递增,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了22万人,然而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继续增加,有望突破760万人,这将给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跟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后,获得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通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具有突出性、独特性、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更或是满意就业,也是各高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保证。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后掌握的各种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其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链,并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预测、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通过专业类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招聘到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素质全面(包括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等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高校须竭力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高校的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应当相互配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素质教育活动与学分互换,使学生兴趣、能力、特长与所学专业更好的匹配,从而增加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多样化。此外,高校还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将目前现代企业常用“5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并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开辟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新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就较为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最为缺失的。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扮演好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实习要求,也可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为学生假期实习提供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锤炼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的。

4.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求职能力

(1)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辅导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和自我,摆正就业心态,正确的进行就业定位。而适时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正确对待得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2)确保国家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

高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等就业工作宣传平台,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从而避免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劳动保障问题。此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人才市场、各种传媒的招聘广告,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以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激励学生围绕自身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进程,并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这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重视求职技能指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的程序,以及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服装、谈吐、姿势等礼仪。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会更好的介绍和推荐自己,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

(5)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的创业代表及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操作的平台,努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新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2).

第2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着力点

受全球就业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高端和低端人力资源市场的双重挑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自己自身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要解决“就业好”问题,更要解决“就好业”的问题。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一、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南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就业人口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未巩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相对不足,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的毕业生。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体系构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作用的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经济学的核心竞争力观点,可理解为: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整合和内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自身特定价值和不易被人模仿、学习和替代的能力,因此能够在就业竞争中战胜对手,即使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就业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核心能力是综合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途径上也涉及到多个培养主题,包括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

基于个人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键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资源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关键,他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再高的才华都将是昙花一现。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除了完善人格,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学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关系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要不断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还要加强自学,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

(二)基于学校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主体,是人才培养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上承担着重要角色。

(1)加强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出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相结合;二是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重点讲解、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课堂授课方式,创造和谐生动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改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就业软实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基于家庭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但家庭教育却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培养和提高方面,如忠诚、主动、沟通、执行等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家庭的启蒙和跟进教育作用。家长一定要摈弃考上大学等于人生成功和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交相结合,现有教育模式都是群体教育,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把握每个学生思想动态。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使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每一过程都比较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要调整职业规划理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就学”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念,在初中就要开始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

(4)基于政府和社会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运作的指导者,规则的制定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小政府大社会发展趋势下,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人不容忽视。

总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方联动、紧密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各主体积极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2013.05

[2]王建国.高校学生司司长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3]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

第3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特色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吴炜(1975- ),女,江苏建湖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3-02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就业市场找到位置的关键。综观在就业市场笑傲江湖的高校毕业生,可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优势。因此,对于迫切需要提升其“产品”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而言,凝练出人才特色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诠释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异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所特有的就业优势和能力,应该是不同的成长背景、环境塑造、学校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先天素质的差异所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异性表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难以效仿,其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

2.整合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不同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总合,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程度越高,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过程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其气质品性、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度,其培育取决于知识、经验、理念的不断学习、长期探索和逐步积淀,必须经过一个长期优化整合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难以被模仿和复制。过程性保证了拥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发展性。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核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走势。因此大学生应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提升之中,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虽然人们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诸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经过有机的协调整合,并不断加以培育、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识别和确定核心要素是前提。大学生要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这种发展产生于各种要素所形成的合力:专业理论的积累养成理论能力,广博知识的拓展表现个人魅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挖掘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

二、人才特色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高校一旦培育出自身的人才特色,势必在培育竞争壁垒、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第4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更重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最近,经济新常态、社会转型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749万人,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据了解,现在每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保守的说有25%以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这样双重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如何适应新常态,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又在哪里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试就这个方面抛砖引玉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放下身段、“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来自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的资料显示,每年全国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有2500万,尽管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12年起开始逐年下降了,但劳动力供给仍将处于高位。另外很快还有一个在职职工延迟退休的问题。经权威部门测算,一直到2030年左右,全国劳动力一直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总量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应该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经济发展的一定增量,才会产生增加就业岗位的一定数量,反之亦然。然而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结构在进行调整,势必造成就业岗位提供的总量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不断增加,所以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很纠结:先就业,“剜筐就是菜”,害怕将来的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要择业,挑挑拣拣,然而心仪的工作并不好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毕业就等于失业。当下一些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思想转换就很“现实”、“差不多就行”、“只要适合自己就行”,比如当前市场销售不大景气,产能过剩,一些大学毕业生主动放下身段,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工资报酬稍低一点也认可。毕竟当前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的比较好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虽然工资报酬不高,发展空间不大,但是,毕竟凡是岗位工作都可以锻炼人和提高人,当进一步积累经验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现在当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凡是遇到这样的机遇和岗位都会毫不犹豫的与用人单位签约。先就业后择业,填饱肚子再图发展。我们认为这是理智和理性的选择。如果大学毕业了还是啃老族,许多人特别是来自农村的生活并不富裕家庭的毕业生,心里面总好像很难迈过这道坎。因此,根据职业规划,选择定位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先生活后发展,“骑驴再找马”应该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最好的选择。

2 把创业当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总理多次强调:“当前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动机、新引擎。如果让更多的人去创业创新的话,这对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就业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需要更新一个观念,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制内的才是好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存在的,适合你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体制内的工作,考公务员?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考事业单位?竞争很激烈大多数人考不上。另外从个人层面看,毕竟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估量。我们从国家层面不能更多的去引导优秀的青年人去机关去事业单位,而应当靠体制和机制去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和创新,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后劲。应该说独立性和成长性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考量的重要因素,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是多元化的,并非从一而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先就业后择业是要提倡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这绝不是盲目就业,更不是盲目攀高,而是实事求是,量体裁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常态,大学生注册的网店越来越多,销售额越来越大。

目前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尽管目前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还不算大,但是他们有一定知识、有创业激情和有技术能力,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一定会越来越多。

3 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不等于能力,能力更重要

多年来,考证热一直在高校校园里高烧不退。许多在校大学生为了给将来就业增加砝码,成为疯狂的考证一族,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资格证、律师证、会计证等各种证书很受欢迎和青睐。但是从去年开始,国务院改革取消了一百多项由相关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证,随之考证热开始降温。高校学生考证一直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考取了一些跟自己职业定位和规划没有多大关系的证书。许多大学生除了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证书外,还考取了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但是目前的工作根本用不上这些证书。一本简历,用人单位的主考官顶多浏览30多秒钟,往往更看重的是能否与职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而绝不是各种证书的数量,在人才就业市场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各种名目繁多的各类证书并不感兴趣,往往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证书,大学生逐渐趋于理性看待,证书并非越多越好。

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5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如何让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相同的社会需求下脱颖而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解决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情况综述

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沿海都市背景下高等农科类院校,以此作为调查地点,为了调查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分别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学生的调查是针对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96份,可用作分析统计的问卷数量为592份。用人单位的调查是通过对来天津农学院招聘农科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主体,主要包括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随机选取100家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4份,回收率94%。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了解情况。通过问卷的反馈分析,参与调查的同学对就业核心竞争力非常了解的仅占5%,比较了解的占20%,不太了解的占63%,不了解的占12%。了解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同学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还是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概念。

(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包含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些不同,但对其内容的理解总体还是围绕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这五个方面。

(三)大学实践能力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软着陆的重要平台。从学生的选择来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获奖情况所占比重最大所占比例为51%,其次是毕业实习、学历层次、学习成绩,所占比例为34%,因此可以看出,作为农科类院校大学生要着眼于实际,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如:参与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到用人单位实习等,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路径选择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的实践课堂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学校的就业指导比较看重,认为这是他们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五)学校教育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对于“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得益于哪些方面”,55%的学生认为得益于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41%的学生认为得益于课堂教学,说明学校教育是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用人单位对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转向市场化,而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适应性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意识的培养。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模糊,学校应高度重视这部分学生意识的培养,开展有关就业的讲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强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内教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自主就业意识,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园中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给管理能力等,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关的用人单位实习,感受就业氛围,提高从业经验。

(三)学校调整课程安排。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安排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具有先进性,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就业体制、基本就业知识。由于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市场用人机制来作出调整。改善就业工作机制的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教师的经验缺乏、就业工作环节的不完善等问题。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科类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农科类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董雪艳.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就业影响的分析[J].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11

第6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现在很多求职的大学生都会遇到和晓文相似的问题,是当初选择专业错误?还是实际工作对专业要求变高了?其实,大学教育本身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时的茫然与失望,其实来自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自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专业知识的积蓄,还有个人经验的累加,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当中。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被成功学喊滥的词汇――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看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用“冰火两重天”来描述都不为过:一方面热门企业的展位前,毕业生挤破了头,而小公司的展位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只说要在热门企业的成千上万的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你拿什么当资本?在人才市场里,我们见多了自信满满的大学毕业生,但滚滚洪水般的求职者中,这样的大学生又是那么多,你怎么能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这时,核心竞争力就显得意义重大。

简单地举例,同样过了英语四级的毕业生,如果你英语口语极其流利,而别人只是会哑巴英语;同样文科专业毕业生,如果你发表了众多作品而别人没有;同样是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大学时期参加软件设计比赛获得奖项,而别人没有;同样是社团成员,你参加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工作,而别人没有,这些对比最能显现出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有时,这样的一点能力就能让你在众多求职者中显得出类拔萃。

概念: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

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何谓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虽然核心竞争力最开始只是适用于经济学中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它的概念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现在个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人认同,这一方面是近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发展当中意识到,如果企业要在激烈市场中具备竞争力,就离不开企业里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看上去比较简单,尤其针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是实际应用方面的要求,但如果放在大学生身上,这些要求却极为精确地补充了目前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必要的就业素质。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自己独有的专长;除了具备服从领导的职场观念,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除了具备默默奉献的从业理念,还要有坚强的、能抵御各种挫折的意志品格。这些素质的具备,才能真正让一个大学毕业生具备了竞争优势,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人才。

五“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本,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思维力恰是这些产品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思维力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但可以把知识直接转化成实践的动力,还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基础却离不开思维力。

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在工作之前,大学生和社会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意志力的体现比较单一,而社会人要具备的是面对压力的坚忍,面对挫折的坚韧不拔,这是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的。

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学生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学校和社会的构成不同,社会中的群体必须服从某种规则,这如同工厂里的规章制度,它们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很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第一个不适应的感觉就是受“约束”,其实这种“约束”就是行为规范,企业需要团结的力量,具备凝聚力的团体才是不可战胜的。

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适应生存环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或者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适应,适应力让大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游离于企业或者社会,这个能力考察的是年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能直接体现个人的价值,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作力可能就是如何推广自己,如何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一点点的创造力可能就是以后巨大创造力的前奏。我们对于人才的要求的终极指向,还是看他是否具备创造力,任何一个企业看重的也正是人才的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真正的“金子”。

从现在开始,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如果说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十倍努力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需要百倍的努力。大学毕业生只有把握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可能更适用:

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这个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了解。这种了解可以是多方面,比如对自我知识水平的评价,对自我动手能力的评价,对自我潜能的估计,以及对自我综合素质的估量等等。在一些测评网站上有类似表格,可供选择。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帮我们认清现状,并以此为根据,制订适合自己的长远规

划。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是否这个梦想就是我们的职业目标呢?职业目标应该是在大学时代就要确立下来的,这个目标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社会实践,并防止你在以后的职场中迷失方向,尤其是大学生初入职场受挫时,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可能帮你克服很多困难,并将最终决定你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人把职业目标比做“人生的明灯”,这个比喻很形象地道出了确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第三,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大学生要明确一点,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大学课程里很多都是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说重要是因为必须具备,说不重要是未来的工作里可能用不上,那么这时大学生就需要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一个有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掌握部分专业知识,例如各种证书培训,这种培训不但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知识,还能在找工作时多一份自信,多一个机会。

第四, 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现在可供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很多,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个意义就在于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缩小学生和社会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是参加社会实践需要有选择,在你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最好选择和这个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用有限的社会实践机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未来的就业里,你也可以比较顺利地适应新的工作。

第7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大学生 职业素养 职场培训 就业竞争力 市场化

职场培训主要是指通过校内外的职场教育、职场训练、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基本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的“实战感”,增强其职场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以更快的适应工作,缩短就业适应期(即将就业后适应期移至校内),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

当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影响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与就业竞争力的主体主要有四个:其一,是高等学校;其二,是学生自身;其三,是用人单位;其四,相关职能部门。

一、大学生职场训练与就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体制尚未建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然而,很多高校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其教育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至今其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未与市场需求相接轨。例如,尽管大学生就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仍然遵循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对学校的控制和限制仍然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各类“计划”按部就班,并未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及时的调整。

2.对学生职场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而言,经过职业历练、具备丰富经验的员工比“新人”更能为单位做出贡献。目前,高校多是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未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吃苦奉献精神等职场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在多数大学里,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而与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职场训练、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则多属选修课的范围,加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致使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出现明显的偏差。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此类课程。

3.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类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社会与市场的具体需求,只有一少部分人可能会继续从事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多数人则会投身到一线的生产与建设中去。而大部分高校仍然会采用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做法,如在教学中,由于学时的限制与学科的设置,无法将教学的注意力真正转移到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上来。此外,由于高校拥有的办学自太小,从而进一步导致了高校学科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4.大学生自身的定位不准,综合素质不高

大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缺乏恰当的估价,定位不准,综合素质不高,这主要表现在:(1)频繁跳槽,骑驴找马。大学生不安心现有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2)缺乏诚信,作茧自缚。(3)缺乏敬业、团队精神。

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了解、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择业经验,会导致部分人自我感觉良好而躇踌满志,也会导致部分人不知所措而悲观失落。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1.强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理念,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高校必须正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现状,积极探讨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努力培养和造就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例如,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横向联系,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积极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取向和人才聘用标准,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实习+就业’的合作培养关系,以此为参照寻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新理念为主旨,积极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科与课程设置等诸多层面的改革。

2.坚持就业市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和制订培养方案

首先,加强通识教育,培养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设置专业,增加部分就业指导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第三,调查研究人才的需求状况,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急需或是具有巨大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适当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第四,积极强化包括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在内的教学改革。第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及时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目标,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品性、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3.营造和模拟一个职场环境,增强大学生的实战感和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围绕就业市场要求,突出核心竞争力培养,营造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业的职场训练环境。当前的高校不仅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等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测试的通过率,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更主动地开辟新的渠道,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4.重视职业规划,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高校里的相关部门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同时也要将就业指导的方针、政策贯穿至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积极推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此作为有效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一种途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如此,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与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5.依靠持续学习能力,获得动力源泉

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等等名词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形成一时的竞争力,还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求业竞争力,都应努力学习,并尝试开发一种“比别人更会学习”的核心素质。这是一种方法论素质,不是简单地学会一种知识。当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开发核心素质的基础。核心素质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升华,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主动进行思索、反省,并敢于抛弃现有的一切,果断采取行动的一种素养。因此,为了比别人更会学习,从而拥有个人的持久竞争优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持续不断地学习,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性。二是学会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提炼及利用外在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适应力。三是将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严密、深厚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专长性。

6.端正就业和择业心态,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这主要包括客观认识自己,把准就业定位;增加诚信意识,奠定就业基石;珍惜就业机会,切莫频繁跳槽;修炼敬业精神,培养良好习惯;认同企业文化,实现角色转换;尽快进入岗位角色,积累工作经验等。

参考文献:

[1]杨健全.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6,(3).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刘加宁等.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教育与教学,2004,(5).

[4]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刘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7]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

第8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笔者从事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这个职业几年来,一直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岗位。对学生管理,特别是新时期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和培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高职高专的学生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特征,如勤于思考、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独特性,他们又具有与普通高校在校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性,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中,更应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1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组成

1.1获取资讯的能力和意识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总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汇,科技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低头党,手机族。可是,能在互联网世界任意遨游的学生,对资讯获取的能力和渠道却非常局限。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资讯,成为了影响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瓶颈。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一定是一个获取资讯能力强的人。而能及时的获取各种资讯,就能给自身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所以培养获取资讯的能力和意识,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

1.2专业知识能力

现在是史上更难就业季,但是从市场的信息来看,总是有很多岗位缺乏对应的人才,这是一个矛盾、供需矛盾。大学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毫无疑问,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是其中的核心。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学校教育。在学校里,通过系统培养获得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2)专业知识技能。出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所在行业的专业技能。(3)再学习能力。在大学中锻炼的学习能力,是再学习能力。虽然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同,但是今后在不同岗位使用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知识都会在实际的岗位中用到,所以能不能快速的学习和掌握自己岗位所需用到的专业知识,是对学生再学习能力的考验。

1.3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事业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合作的态度,要求我们在用心做好事业的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看清楚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作用。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1.4职业反思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我们进行职业反思,也就是告诉大家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阶段性的思考。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作出指导。

1.5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成了职场基本技能之一。现在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过级考试已经普及,在学校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考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而现阶段,不管哪一个工作,哪一个工种,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只有具备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这也是大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

1.6责任心

责任心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而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和挫折太容易放弃。而责任心在职场中的体现,就是遇到困难不抛弃,不放弃。

2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阶段的培养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2.1入学阶段,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养成教育

入学阶段,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可以注重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养成教育。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在初入大学的时期,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成长计划,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2.2专业学习阶段,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除了基本学校教育的内容,还要强化专业知识的训练。通过一些考核,增加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2.3专业实践阶段,注重责任心的培养和职业反思

这一阶段,以专业实践为主。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体现在学生责任心的养成,和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职业反思。引导培养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独自面对挫折和困难,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

3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希望得到指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要求,更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才能在竞争中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展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淋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6).

[2]刘益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16(04).

第9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

1 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1.1 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紧贴市场办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学生干部更具就业竞争力,是因为学生干部具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优秀品质,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1.1 优秀的精神品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学生干部本身的道德品质及其由此产生的道德效果对全体学生影响很大,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干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吸引、感召、引导人的内聚力。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的时候,会把应聘者的个人品质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的业务素质、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提高。因此,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敲门砖。

1.1.2 完善的素质结构

担任高职学生干部能全面培养和锻炼自己能力,作为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枢纽,他们担负着配合学校各方面力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具有榜样的力量。学生干部是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其次要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再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优良的身体素质。

1.1.3 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与对象,负责协助教师组织策划校园内各种活动。企业希望聘用有经验的毕业生,主要是看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经历,学生干部参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比较多,具有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等等,对社会接触程度都比较好,自然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

1.1.4 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体现在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上,还体现在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施专业实训,学校还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直接在岗位上进行操练,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学生干部是校园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大学生中最活跃、最具潜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事实证明,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

2 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大学生干部是教师眼中的好帮手,是学生眼中的管理干部,他们忙碌的身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大学生干部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对高职学生干部来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诚实守信精神,强化组织管理能力,矜矜业业干实事,是他们能较快融入社会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条件,这也是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志。

3 构建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工作实践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本文探讨了以下三点方式方法来构建高职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

3.1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

通过学生干部培训班、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帮助他们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展的“麦田计划”,融合了培训,交流,自我展现为一体的系列培训,学生干部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并且提高了自我的责任心及集体意识,加强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3.2 注重与学生干部的交流

通过个性化的交流,了解学生干部的兴趣和特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放手鼓励他们开展工作;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为他们补台撑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工作有失误时,引导他们做好总结。注重情感培养,作为新手,他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困难,平时应该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提高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度,对于培养学生干部的自信心及抗压力培养也有一定的效果。

3.3 注重在工作中培养能力

在学生干部培养上务必要严格要求,工作上有计划,学习上有目标,生活中树形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他们本人,要让学生干部时时处处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指导上,要放手让他们干,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平台;在管理领导上,指导他们定计划,检查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经历,形成优良的品格,如“做事的责任感”,“对组织的忠诚度”等,都需要学生干部从中加以总结和提炼,真正形成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