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以下误区:
1. 个人至上。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与集体之上。
2. 金钱至上。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有些大学生甚至唯利是图,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 享乐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懒散怠慢,只知道吃喝玩乐,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功利至上。这些大学生做事往往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利益好处为出发点,目的不纯,忽视人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走出高校后,他们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向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以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价值观,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必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身心和谐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对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得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们向所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的学生发出倡议:
一、文明就餐我先行。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二、文明上网我先行。养成好的网络生活方式,安全健康上网;
三、文明用语我先行。注意礼仪、礼貌、礼节,做文明公民;
四、诚实守信我先行。待人诚恳,为人光明,遵守诺言;
五、文明行路我先行。遵守交通规则,安全第一;
六、尊长互敬我先行。尊敬老师长辈,同学间互敬互让;
七、知恩感恩我先行。学会感恩,践行感恩;
八、遵规守法我先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
九、文明住宿我先行。建设整洁、文明和谐宿舍;
十、文明运动我先行。自觉维护运动场清洁卫生、健康运动;
大学生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切之弊病,正身立己,不断提高素质文明,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应该做到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发扬优点,正视缺点,并且敢于改正缺点”;“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就一定能引领大学校园新风貌,扫除“丑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德才”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素质
1 责任感内涵
所谓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认识的指导下,对责任对象履行一定的责任,并由此得到相关的内心情感体验,它是知、情、意、形相统一的过程。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关系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2.1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但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厌学逃学和缺乏志向等现象仍比较严重。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养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待自己学业和职业没有规划,对工作挑三拣四而未就业,或干脆懒得工作,长期呆在家里白吃白住。成为“啃老族”,拒绝承担自己起码的责任,自私任性,贪图享受,成为社会、国家、家庭的累赘。
2.2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当前在校的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父母的溺爱,生活的奢靡,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奉献精神对社会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甚至逃避生活,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前途、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大事、社会实事关注较少,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强,集体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养成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好逸恶劳的性格。
2.3家庭责任感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父母勤劳工作、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部分父母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的优越物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过分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造就了部分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原因
3.1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出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光明面与黑暗面的关系,对此,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
3.2家庭原因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性格。缺乏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以及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只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轻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过分关注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3.3学校原因
在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体制,学校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轻视文明修B,这是造成他们成为大学生后社会责任感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责任感教育,高校的“两课”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涉及到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但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学生管理工作者单纯的说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育效果不太理想,这使得大学生责任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
4 培养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4.1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形成。因此,家庭成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养成善良的品德。此外,家长还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和学校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为及时修正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4.2注重学校教育,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4.3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不断增强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倍受教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参考文献:
[1]丛艳丽.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83-184.
[2]沈浩,李文丽.论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160.
[3]王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0-33.
[4]张付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79-81.
【关键词】武德;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
当代社会的需求向学校提出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要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格。不仅要学会做事,更需要学会做人,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重心,已从单纯的“智力开发”向“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转移,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新时代的竞争不光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人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品格,“武德”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良品德积淀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是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针对性培养和训练,就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一)“尊师重道,谦和仁爱”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尊师”即尊敬师长,指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重道”指的是注重学业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按照传统道德标准即为谦虚、和谐、仁爱、恭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作用。尊师重道并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从小事做起,让每个大学生做到有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从实际行动上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多的张扬,总希望社会能够对自己有所接纳,有所承认。这无疑是对的,但他们是不是也对社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即如何去融入社会,接纳社会。在社会的范围内去对待自己的个性呢?武德中的“谦和仁爱”的思想就是一个指明灯。谦和仁爱就是教我们大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自我修养,做到恭谦有礼,仁而爱人,自然可以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中,取得立足之地。
(二)“讲礼守信,宽容忍让”
在当代社会,竞争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把追求物质财富当成人生全部目标的人,必将造成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诚信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也可以说是教大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传统武德深受儒家中庸文化的影响,讲究“礼让”、“守信”的价值观,在解决冲突与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先礼后兵”,“点到即止”,大学生通过学习宽容忍让,学会调节不良情绪,避免在生活中出现具有“侵略”性的事件发生,能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心态。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武德”中的“自强不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厚德载物”则要求当代大学生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武德”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四) “精忠报国”
有人认为精忠报国是古代的提法,当今社会没有帝王,没有封建君主,何谈尽忠、何谈报国?所以有人鼓吹“精忠报国”已不合时宜。但是弘扬好的思想品德,吸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社会的“精忠报国”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精忠报国”思想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自身做起,为人民服务,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结语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对技能的需求,而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的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武德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当代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武德”也影响着大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对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施鲜丽. 传统武德的当代教育价值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作用[J]. 海南大学学报,2008,6:33-56.
[2] 曹庆华,王政.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J].c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32
[3] 于均刚. 论武德重塑之急需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51-53.
[4] 闫春. 传统武术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J].《搏击 武术科学》,2011(8):32-33.
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出“中国梦”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关系到国家问题上,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因素的干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认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人民的梦,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民族就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国家也是如此,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创新意识较强,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主题意识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6
1 引言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这与中央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修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指导作用
2.1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信息化大潮的席卷下,高校不再是独立的“王国”,也被推动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可以说,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精英,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想帮助其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必须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由于入世未深,辨别力和洞察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影响,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总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大学生科学学习的精神,及时修正错误的世界观,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把大学生思想素养提升、文化知识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增强有机结合,敦促大学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迅速成长为脚踏实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正面引导,势必会造成错误价值观侵占大学生的思想,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决心,增强其自觉抵御外界诱惑的自觉性,促使其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坐标,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减少走弯路所带来的损失,增强沿着光明大道前行的自信心。
3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3.1 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信仰,在哲学上指的是你的信任、价值所在。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面对无法解释的各种危机,陷入深深地苦闷之中,转而追求虚无价值,并不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生活富裕,但是精神空虚,引发了焦虑、失落等情绪,信仰出现真空化。只要深入大学校园,就不难发现,不少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打游戏、上网聊天、看影视剧、打牌等,常把“无聊”、“没劲”挂在嘴边。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加入封建迷信团体,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总之,近年来频发的高校自杀、他杀现象,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3.2 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良风气涌入校园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比如社会上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各种炫富事件,极大地冲击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不少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色彩更浓厚,放弃了艰苦奋斗,而热衷于享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日趋功利化,放弃了奉献这个核心标准,把索取和报酬当成了首要任务。一些大学生不想努力上进、诚实劳动,转而热衷于请客送礼。总的来说,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趋向更加功利化,这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3.3 享乐主义较为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享乐思想不断蔓延。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乱,不注重艰苦奋斗、生活节俭,热衷于互相攀比,比如手机、电脑、平板必须是苹果的;衣服和鞋子必须是要穿名牌的;经常出去喝酒、K歌、泡吧,等等。一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懒惰思想较为严重,比如习惯于作业的“复制粘贴”和考试的“打小抄”;整日躲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观看影视剧,甚至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不少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抱着消极避世的态度,遇事只会一味地逃避,责任感缺失。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中超前和攀比消费较为严重,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其今后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害。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4.1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的灌输,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乏味,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比例,比如通过辩论和竞赛,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和友善品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避免灌输宏观理论,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讨论,比如通过对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恶劣现象的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积极举办思想政治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讲授国内外形势、时政热点等,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要建立专家教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机制,把他们研究的新成果与大学生分享,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显著增强。
4.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环境,因其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连而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因此,必须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新载体,加快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细则,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社会上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正能量,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多举办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比如唱红歌,读红色经典;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多举办学术交流会,锻造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
4.3 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不断增强,是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点。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彻底破除教师为核心的旧模式,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人际交往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有益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社区义工、义务宣讲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乡支教、企业实习等,通过亲身体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把握,进而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格,扎扎实实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着力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建构和谐幸福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决策部署,以实干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制定适合高校实际的实施方案,以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自觉性等方面为切入点,努力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道路”。
参考文献:
[1]夏建辉,杨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3,(10).
[2]杨艳,石亚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成长[J].东方企业文化,2013,(9).
[3]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3,(12).
[4]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一)大学生思想行为主要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的活跃,行为表现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会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从时展的特点来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民族性表现最为明显。以西藏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分布非常广泛,受到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民族情感较为的强烈。尤其是随着我国民族的复兴和强盛,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发展,形成了高度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非常的强烈。开放性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另一特点,学生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对于新事物的掌握程度之快,行为选择也更加的大胆,学生们敢于突破传统,寻求创新,张扬个性,充分的展示自我。同时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渴望获得社会的肯定,想要较快的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在思想行为活动上表现的较为的灵活,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内。而这些特征如果能够实现科学的引导,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将会持续一生。
(二)大学生思想行为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非常的丰富,想要表现自我的愿望非常的强烈。在校园实践中,学生们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现实事件有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追求平等和自由,希望能够尽早的走出家庭和社会,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对于未来生活的计划和目标趋向于理想化,很容易受到现实困境的打击。在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上,大学生更倾向于随性自由,不愿意受到束缚,在集体环境中很想要获得大家的关注和认可,想要表现自己。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大学生很容易对错误的信息产生盲目的跟风,受到错误讯息的影响,失去理性的思考,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表现。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意识活跃开放的群体,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能够将自我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总体上还是处在良性的发展阶段。
(三)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因素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内在影响是指作用于大学生内心情感认知体现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内容都能够形成强大的精神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外界世界的一个感受。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较为的明显,内在的影响直接推动大学生形成个体的行为方式。外在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大学生实现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一个行为过程,家庭的影响是最基础的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很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学校环境是在集体范围内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接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学会了知识获取的方法,有了自己的主观认知。在社会范围内,大学生还没有直接的社会接触,但是通过多渠道的了解,有一个对社会整体的认知,加之自身价值目标的设定,对于社会实践有主观的选择。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影响因素够是可以实现良性转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因为现实因素的丰富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一)注重大学生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尤其重视大学生民族性的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以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为己任,在群体的交往互动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引导,重视对于学生的民族性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对于西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鼓励学生去主动的接触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对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的承担民族团结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为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重要的努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以促进民族发展为己任,努力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为投身到民族建设发展中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指引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社会性的发展因素,对于客观的现实环境做出清晰的判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让大学生能够关注现实、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大学生在看待社会发展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西藏地区地域位置较为的特殊,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西藏大学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应该多鼓励大学生投身到本地区的发展建设中,看到民族发展存在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实践应用,为自己的家乡,为西藏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应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思想行为为民族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注重大学生思想行为个性化把握
大学生思想行为表现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应该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的活跃,接触新鲜事物的速度非常快,融会贯通的能力非常的强。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勇敢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学生通过创新动力实现对民族发展的推动力,大学生个性化的把握应该讲求原则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上,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将个性化的发展和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将个性化的思想行为的优势性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为配合我院的第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
院学生会学习部举办“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欢迎全院同学踊跃报名。
二、演讲比赛内容:
本次演讲比赛分主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部分。
1、主题演讲:
以“青春·信念·责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为主题,题目自拟。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能够体现时代要求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明确新世纪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大胆
实践,奋发成才。演讲者可围绕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作为学院学生在新形势下的体会和感悟进行演讲,(中英文一起)时间约8分钟
左右。
2、即兴演讲:
主题演讲结束后,每位选手进行即兴演讲,举办方将准备若干词语,选手根据随机抽取的词语进行即兴演讲,(中英文一起)时间140秒钟以内
。
3、出场顺序赛前抽签决定。
三、演讲比赛组织形式
1、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2、组队方式:各系派出2~4名选手参加预赛,并确定一名选手作为本系参赛小组联络人。
3、赛制安排:
本次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预赛中,每位选手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中英文一起,约8分钟)自由演讲,题目自定,评委会将评出优秀选
手进入决赛,所有通过预赛的选手即取得决赛资格。
四、比赛时间:
初赛:待定
决赛:待定
五、比赛地点:
初赛:学生多功能厅
决赛:学生多功能厅
六、比赛规则:
1、中文、英文演讲依次进行。
2、表意明确,健康向上。
3、中英双语达要求口齿清楚,语音标准,语调有节奏感又不缺乏感情。
4、举止大方,表现自然,与观众有目光交流。
5、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6、有适当的肢体语言。
七、演讲比赛活动流程
1、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
2、各系学生会学习部将“青春·信念·责任”演讲比赛参赛人员名单、制定联络人、年级、班级、联系方式等,报至院学生会学习部,时间截
至X月X日。
3、进行预赛,通过预赛的选手正式进入决赛阶段。
4、正式进行决赛。
5、决赛包括现场英文提问,计总成绩,演讲时间总计不超过10分钟(超时扣分)。英语提问不得超过2分钟,英语回答不得超过2分钟。
八、评分标准
l、中英文发音标准,口语流利,节奏感强;
2、话题围绕“青春·信念·责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的主题,展现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奋发成长。
3、选于自信投入,热情洋溢:
4、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5、台风自然大方,不怯场;
6、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不急不躁;
7、问题分析解答深刻透彻,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8、中英文演讲时间总计不得超过8分钟,回答问题不超过2分钟,超时扣分;
九、比赛评判及奖项设置
1、本次比赛决赛阶段邀请学院领导和有关教师担任评委,采用5~7人制评分,依据思想性、语言、仪表、感染力等方面量化评分。
(一)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之需
人无德不立。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是我国德育目标中的育人方向,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中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否具德才兼备、是否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品行,不仅影响自己的一生,还直接关乎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理应知恩、学会感恩与施恩,这不仅是承传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学生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二)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之基
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态度。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因为大学生具有知恩意识、怀有感恩之心之后,他们才能牢记父母的叮咛,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钻研,长大后好回报父母的养育知恩;大学生熟谙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之后,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方晓尊师守纪,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施恩教育,非常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之重
感恩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诸多的教育内容之中,感恩教育应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方有责任意识,进而才会在思想上树立正确“三观”、行动上践行“亲社会行为”等思想道德观。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他们的知恩意识、感恩行为在社会上涌现、传递,发挥出辐射效应,对“净化社会风气、除陋习、树形风”等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若人人都有感恩之情、行动中有施恩之举,则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隔阂与冷漠,生活中的矛盾很快就会化解、消融,我们置身的社会就会涌起感恩施恩的浪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局面就会自然呈现。
二、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不能单靠思政课堂的传统说教方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就说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否则感恩教育就会形式化、表面化,甚至知行脱节。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做到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的行为上,从日常对教师的礼貌、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都要体现感恩意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期,在家替父母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反复啰嗦”中的“大爱无疆”。感恩党、回报社会,不仅是大学在读期间该做之事,毕业后还要传承和弘扬下去,时刻感召自己,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子当在幼”。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细节,结合与亲朋、邻里之间交往等具体事例进行“言教”,教育大学生要知恩、报恩,成为“亲朋圈”中最受欢迎之人。第二,家长要做好“身教”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家庭里孝敬自家老人、在单位的与同事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在社会上的善举等,要做到讲信修睦、知恩感恩、热心奉献。无形之中,这些都会对孩子就起到了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第三,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社区等,接触不同的社会阶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有益的社会调查和帮扶等实践举措来增强自己的亲身体验,体验恩情与回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事不在大小,不能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信息快速发展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好德育工作。做到感恩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群体在利用学习资源时,各种的负面信息插件也会经常浮现,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确保校园这方净土的纯洁性,必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络净化与屏蔽设施与设备,过滤与屏蔽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垃圾网站”与“负面信息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康净的“知恩、感恩”网络学习环境。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行动践责,以此回报师亲、奉献社会。
(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德育教化领域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中的传统美德,更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注重感恩文化的民族,“百善孝为先”等经典传统文化名句,都隐含着古贤圣人对感恩文化的精辟概括。正如学者张德修所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营养。”课堂教学中,可将家户喻晓的经典感恩历史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讲述给大学生听,或者通过动漫视频播放给大学生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增强说服力。以传统孝道教育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和发端,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之中,既遵循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又促进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展示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地复归的魅力所在。
(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