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

第1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辅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3〕干冀春,刘毅,赵璨.浅析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06:159-160.

第2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的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体制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它将抽象的思维知识转变为形象的思维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实际操作,加深理解和认识的平台。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是已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高校艺术实验室管理在加强学生其设计专业上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的发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强调计算机及其应用,在他们艺术领域的增强,视野的开拓、就业的提高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建立的重要平台,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为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验服务,可以进行影视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制作、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的性质,上述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都要由实验室承担,实验室教学任务繁重。此外,近年来我国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安装数量庞大且更新升级频繁。又鉴于艺术类学生稍微个性自由,纪律些许散漫,文化课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所学专业的特点,为使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高校艺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1、实验管理人员与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沟通协作

首先,鉴于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特殊性,它必须两位教师来协作完成其实验教学。一是艺术的专业教师,二是实验管理人员。现今,有些高校在艺术教学实验上,就因其有的特殊性,存在艺术专业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互不相识的现象。艺术专业教师自身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稍许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没法解决,学生不能正常使用机器,有些教师就让学生自带笔记本上课,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两位教师处于不同部门,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这就需要两位教师首先真正意识到两者在教学工作中的紧密协作的关系,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从大局出发;再次是相关部门的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其次,艺术专业教师对教学软件和版本要求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教学软件和版本的要求也各有差异。如:同样采用AutoCAD软件进行教学,有些喜欢用AutoCAD2007版或更高的升级版本,而有些却习惯沿用AutoCAD2004版。又比如:AE一些稍高要求的软件,安装、注册就会相对来说繁琐一些,不同版本又会有些许的不同。如果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员不能及时得到各任课教师的相关教学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学软件的准备、安装、调试和管理,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并给实验室管理、维护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在开学课前与实验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在选用各软件版本上全面考虑,一是专业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提出便于操作的版本;二是站在艺术类学生的角度,提出适合操作并且适合在学校、社会上实用的版本;三是实验管理人员在介于前两方考虑的角度,加上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所得,基于该实验室硬件配置的实际情况下,安装适合该实验室的版本,从而以避免软件种类过多,各安装要求环境的不同而造成个别软件无法使用,甚至造成系统崩溃。

2、实验管理人员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目前,有些高校的艺术专业实验室存在连学生都不知道有实验教学管理这样一位教师的存在现象。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样是奋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属于教辅人员,但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担负着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任务。同时他们还管理着实验室的大量资产,因此可以说,他们的积极性有时比专业教师还重要。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质量也关系极大。这就要求计算机实验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准,完美品格和模范行为,可给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3、对艺术类学生在实验教学环境中的管理

由于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习性的些许特殊性,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所学专业的特点,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把实验室作为生活环境,在里面吃喝等现象较多,在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自觉程度相对较差,常常给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带来麻烦。高校艺术实验室一般人员短缺严重,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数百台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而且要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工作量很大。这也需要专业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共同协作提醒、监督、教导学生按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来执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干净、良好的环境里进行正常的实验教学。如何管理好这些计算机实验室,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是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学管理者需要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在摸索中突破、前进,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更卓越的教学效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职业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工作程序,其原则是科学的,其运用也是艺术的。我们也相信随着实验管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中的计算机将为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合兵,罗一帆,祝凤荣等.推进实验课程改革和管理的实践[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30-233.

第3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系统发展观 系统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ar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master two vit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whil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 capa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 前言

系统发展观作为嵌入式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物联网旨在使用互联技术来整合服务。“系统”变得无处不在:万物的状态皆可感知、测量、监控;人与物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交流互动;智能系统使得各种事件的预测更加容易,各种资源的分配更加优化。由于嵌入式系统往往集成在大规模商业产品中,使得嵌入式系统必须有最优的性价比。嵌入式技术对系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技术,其他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计算机,那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发展观的管理,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后PC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等计算机及其应用都对系统发展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我们要把目光和焦点放在如何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培养上面。

1 系统能力的内涵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关键内容是要在掌握相关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怎么样来构建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推陈出新,同时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也要加强。

而对于大部分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来说硬件设计能力不如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行业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不如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数学理论基础又不如数学系学生。而计算机系统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目前现状

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发展观认识的不够全面,甚至缺乏这样的一个系统发展观。学生不具备将每门课程之间的关键点联系起来。他们一般是分散地学习每门课程,而不知道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不具备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同时还缺少系统性较强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使学生理论上一知半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系统化培养方面考虑较少:(1)课程体系中缺乏一门独立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2)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3)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的具体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即:课程里的内容显得相对落后没有紧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4)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于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考虑。如对于不同计算机类的应用系统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包含哪些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课程实验内容。

3 建议与措施

(1)从系统观出发,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将计算机专业中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要讲透彻。同时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实验、掌握实验。重视信息和计算,并将它们作为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计算机的普遍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控数字世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层面的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如如何合理构架各类不同应用系统。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系统观的软/硬件贯通人才。

(2)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思路。以系统发展观为主线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其中,分3个层次建设系统课程:①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digital logic circuit(DLC)、Fundament of Computer System(FCS)。②新组合的核心课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COAD)、Operating System(OS)、Technique of Compiling(CT)、Computer Architecture(CA)。③扩展和提升课程: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ECS)、Computer Network(CN)、mobile computing(MC)、Parallel computing(PC)、Big data parallel processing technology(BDPPT)。

(3)我们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机的概念,即硬件+软件的整体概念,使他们摄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涵,同时要让他们掌握Hardware与Software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4)让学生深刻理解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Instruction Set System(ISS)、Operating System(OS)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计算机的指令是怎么样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如:计算机是如何取一条指令的、如何执行一条加法指令。假设一个程序由十条条指令构成,那么计算机就按照一条指令一条指令的顺序去执行,就可以完成这个程序。

(6)关于硬件的基本组成原理等要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相应的TTL、MOS等电路。使他们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尤其是相关的逻辑电路的各种门电路、时钟、延时等相关概念。发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硬件知识。如很多同学对相关的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等器件不熟悉。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其抽象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4 总结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普遍缺少的两项技能。本文从系统能力的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所存在的缺乏系统观的这一普遍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2] 杨新凯.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8-149.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4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高职院校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这门课程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普及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更像是一门纲领性课程,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以章节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当从这门课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华南师范大学全面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把《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依托立体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1]。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4个方面就如何使用好该教材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教材建设的思路。指出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公共课的区别,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2~4]。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5]。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团队协作编写了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6~7]。此教材从2012年开始在计算机学院的新生班级中投入使用,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教材在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方面,比普通的教材更有深度,几乎所有的这些章节,都可以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有,而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在这本教材中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凝练,让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具体来说,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计算机发展历史进行总结,随后对计算机的经典体系结构,包括图灵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让学生对这图灵与冯诺依曼这两位计算机鼻祖以及他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一是介绍了计算机里的数制与编码,让学生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基本运算方法。这些知识是《数字逻辑》课程的基础。数字逻辑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简称,其内容是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具有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部件组成的,这些逻辑部件按其结构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有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就可以表示和实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二是介绍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结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这些对应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此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结构,包括计算机逻辑部件、运算部件与运算方法、主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系统、辅助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知识。

(二)操作系统部分。首先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然后以Windows7操作系统为例进行了操作示例介绍。此外,也对包括Android与IOS等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这对应着《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为其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教材也对常规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办公软件主要用于处理办公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的定义与组成,随后介绍了OSI模型、常规的网络设备,以及TCP/IP协议等。这些知识对应着《计算机网络》这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它们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三、结语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

[4]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

[5]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

[6]王路群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第5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教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97-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在建设中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1]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但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同,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也有千差万别。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主要的流向是软件开发;有一些具有财经背景的学校,则把该专业办得和会计类、经济类专业差不多。该专业的学生也存在很多的困惑,由于是交叉学科,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好,又不如其它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牢固,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的情况。

为了很好解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方向不清晰的现象,首先得明确一个原则:由于该专业隶属于管理学,所以专业建设必须植根于“管理”。脱离了这个原则,专业建设的定位不准,就业方向就不明确,由此导致的就业率低,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会计学是管理学中的“科学”,有一整套成型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它是管理学课程当中最为具体的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设置会计学课程,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侧重于决策,研究如何利用管理知识提高正确决策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支持决策所需的信息。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更是辅助管理决策的有效手段,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管理的形式和组织结构,向管理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元素,也决定了信息处理的质量。虽然不同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但是最终计算机技术还是要为管理服务的,背离了这个层面的意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因此,会计学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就凸显了出来。作为管理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会计学在设置过程中没有前导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之前不需要特别多的知识储备。但是,会计学的后续课程如财务管理等,却需要会计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作为铺垫。从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来说,会计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借贷记账法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也是一种“管理思维”,这种方法所涉及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企业的基本构成和经济的来龙去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虽然很多管理类专业都会讲授会计学课程,还有的高校把会计学安排到通识教育的位置上,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会计学的设置要与其它的会计类专业区别开来。

1.教学内容要有主次之分

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专业建设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有主次之分。一般的会计类专业都会从基础会计到财务会计来进行讲授。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侧重于会计知识的普及,对于该专业来说已经足够,其中最主要涉及的是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制造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分配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构造了企业的主要经济命脉,展现了一个企业完整的价值链条,而在这个链条上所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从教学内容上,该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该重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而对于一些会计实务所用到的会计账簿分类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和处理,则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只要让学生掌握总账和明细账的区别和作用即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掌握课程最核心的内容。

2.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如何编制会计分录以及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帐,最终出具会计报表。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计算机信息处理是专业的特色,用计算机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来辅助会计处理的过程,不仅可以减少差错,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该专业会计学除了理论课程之外,最好是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会计电算化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掌握了核心知识,另一方面能将该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用友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来作为实践教学的辅软件,教师在培训资料的基础上,添加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会计处理综合实例,最终通过软件得到总账、明细账和会计报表。

3.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困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其中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融合。[2]课程体系改革见下图:

在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和管理类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和融合,找到相应的融合点以后,专业特色才能显现出来。会计学课程因为没有前导课程,所以建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

三、教学效果

在会计学课程教改之前,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设置的原因和重要程度认识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放松对本门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技术比较重要,而放松了对管理类课程知识的掌握,最终不能成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教改之后,学生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增加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文是对会计学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凸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练习,增加不同课程体系间的融合,找到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服装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计算机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学校从事服装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往往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都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对计算机技能与服装专业的有机结合缺乏了解,教学中往往考虑不到怎样服务于服装专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教材是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现已铺天盖地,版本也很多,但真正适应服装专业学生的教材几乎没有。非机类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本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因此根本没有考虑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3.教学内容缺乏专业延展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文字、数据处理、上网基本操作等通用技术,很少有涉及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整合方面的内容,学生学到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不利于专业的延展,这与信息化社会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服装行业的时代背道而驰。

二、服装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初探

1.教学内容的取舍。适当增加部分与服装专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内容,降低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度和枯燥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更贴近专业需要和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当然,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上已经比较普及,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对其的一些基本操作有所掌握,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带过或少讲,如:计算机发展史、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和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等,而Office体系中可重点学习常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三块知识点,其它可以根据学生个性选学。2.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服装专业应用一体化教学实践。这里的一体化教学是指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从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应用,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如在讲授计算机与颜色的关系时,就可延伸介绍利用计算机进行服装图案、颜色搭配设计;在讲授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可以结合Photoshop、CorelDraw甚至服装CAD软件的安装和基本操作,从而提高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服装专业结合的紧密度;在讲授计算机硬件及端口时,可以结合参观计算机与服装绘图仪、裁剪机等实际专业设备的连接来获得感性认识。这种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需要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服装专业背景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来提高其职业素养,达到教学要求。3.教学过程体现个性化专业方向。前面我们提到通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早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专业应用,可以使学生能更早地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和方向。这种差异性要允许学生有个体化体现,在其兴趣点上集中大量的学习时间,在“专”上可以有更多的表现,避免懂而不精、通而不专。这种情况在服装专业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因为服装专业是动手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多动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制作方法,而该专业的计算机技能方面内容众多,受到课时限制,教师在上课时对许多内容只能蜻蜓点水甚至略过,并且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学会和掌握,必须有所取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细分专业方向,拓展实际应用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如上面提到的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只要能精通一样就足以胜任将来的就业岗位。

三、计算机技术与服装专业完美结合之应用举例

Adobe公司的Photoshop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图像处理软件,它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Photoshop学习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正因如此,它已成为服装设计师们最常用的服装效果图绘制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是一款著名的矢量图形处理软件。其广泛应用于商标设计、标志制作、模型绘制、插图描画、排版及分色输出等诸多领域。它也常被用于服装结构和款式图绘制、服装面料设计,熟练的设计师用其绘制出的彩色服装效果图是一流的。Corel公司的Painter是一款声誉较高的基于栅格图像处理的图形处理软件,有上百种绘画工具,其中的多种笔刷提供了重新定义样式、墨水流量、压感以及纸张的穿透能力等多种逼真设计,服装设计师采用Painter作为服装设计软件,能更好地表达服装设计创意。服装CAD系统即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目前品牌众多,它一般涵盖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服装工艺、智能打版、自动放码、个性化排料系统。其突出优点是操作工具简单、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制版功能,是一款将传统的手工制作与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完美结合的软件,它利用软件数据格式、智能换算、连动修改造型和部件尺寸自动吻合的功能使服装企业在打版时事半功倍;它具有的动态任意调整功能适用于各类服装企业快速完成制版和反复修改、确认的工作。系统简单易学,能迅速掌握并用于生产,短时间内就可以彻底摆脱低效率的手工制版的原始做法,提高工作、生产效率。MarvelousDesigner是韩国CLOVirtualFashion公司开发的专业的三维服装设计软件,它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服装设计软件,能直观地看到服装穿到不同体型模特身上的效果,保证服装视觉效果与真实产品一致。它也拥有非常直观的服装图案设计功能,支持全新的布料仿真系统,你完全可以依据你的喜好、设计理念设计出属于你的风格。软件支持同步互动设计,任何形式的修改会立即反映在3D实时立体裁剪服装设计界面中。

四、结束语

第7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

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第8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离散数学 专业特色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电气与信息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工具型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值与符号计算、操作系统、编译系统、软件工程与方法学,数据库与信息检索系统、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图形学及人机通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能力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离散数学更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

一、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离散数学教学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却在逐年递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完全取消了离散数学课。例如,我院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仅有《高等数学》,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所从事的计算机科学所需要的高度的数学训练几乎全来自离散数学而非连续数学,所以学生即看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离散数学》,更不要提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可能会对离散数学课程的设置带来不少阻力,因此,应加大对离散数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寻求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从而使新课程的设置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作为课程本身也有以下几个弊端:

⑴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制定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离散数学教学计划,缺乏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⑵教学内容处理简单,教师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离散数学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组合数学等多个彼此独立的数学分支,离散数学将这些知识有机组合成为合理、完善的体系。这些知识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致使学生感觉各部分内容联系不大,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甚至觉得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科学联系不起来,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⑶离散数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灵活,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定义和定理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⑷教学过程还不能围绕“职业”的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参与工作后的实际问题相互脱节,缺乏有机的结合,没有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基本原则。

⑸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体系中缺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缺少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平台。

⑹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二、以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离散数学》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归结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指的是狭义的课程设计,它是指对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法及考核的组织与安排。

1.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设置课程培养目标、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离散数学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优化教学内容,选取科学有效教学方法的依据和根本。我们认为离散数学教学的三大目标是:

(1)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抽象的离散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为诸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支持。

(3)作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应用与研究工具,能够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我们认为,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专业与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离散数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更是有明确固定的应用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实用为主”的原则,根据计算机应用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组合课程体系,优选课程内容。首先,离散数学还是一门数学课程,要突出数学的特色,即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及逻辑性特点,使学生学后能提高离散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应解决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实践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离散数学与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领略离散数学在后续课程和本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形式语言及自动机、数字逻辑等都离不开离散数学。代数结构是研究关于运算及其规则的学科,代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密码学、网络与通信理论等;图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等奠定了数学基础和描述方法。图论中的通路与回路,为研究操作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支配集、覆盖集与近年比较热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离散数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而且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更是全面而系统地影响和推动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定义多、定理多、公式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教学时数又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己越来越难适应这种大容量、少课时的教学要求。只有采取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互补而非对立。如离散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若由教师板书,势必占用很多时间,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感,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然而,作为一门数学课,如果教师只坐在操作台前,缺少了共同的解决问题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形成不了,这也是一种失败。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的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离散数学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它决定了离散数学教学不仅应注意传授知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形象、具体,但当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学生更接近数学本质的“想象”,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也许反而减弱对学生的能力的训练。所以,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黑板板书,并灵活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即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高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检验高职办学质量如何的最终标准,要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受市场欢迎,因而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岗位所需要的标准,所学的知识是否在未来的工作中用得上、用得好来制定,使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整个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可以建立严格,详实的考核标准,在学期之初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考核标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如何做。

我们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分为三部分:“30%平时测评+30%基础能力测评+40%应用能力测评”。30%平时测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上课出勤、上课回答问题、课堂练习、平时测验、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30%基础能力测评是对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测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公式、性质、定理的运用与理解,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限时完成。40%应用能力测评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可以口试和笔试结合、采用做大作业和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形式。它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防止抄袭,教师对该项考核完成优秀的学生论文、报告还要进行答辩,再做出最后的成绩评定。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高职数学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而且能够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是由单纯数学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离散数学教学的最终日的是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如何开好此门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何中胜.《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75).

第9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国家提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政策是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同时对实验教学提出新挑战。实验教学是理工科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有重要地位。理论知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几个问题。尤其是实验教学不仅需要一定课时的保障,还需要教师大量的投入,需要实验设备的投入,尤其是硬件实验还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建立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在线课堂,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因此,在我院深化校企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概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是我国核工业所属唯一高校(国有)。学院秉承“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目前,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五个本科专业,还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科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在校学生规模3000余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学院确立了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强调以企业实训为主线,构建以计算机类专业群等多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的场景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与综合创新训练,全面提高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相互促进。基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发展,上述计算机类专业是本院重点建设的专业方向之一,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国家教指委计算机专业建设为导向,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根据企业需求,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新增了一些课程,如创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引进教学计划等。

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全面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2)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引进企业进入学校,实现校企之间在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其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本保证。(一)加强实训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必须秉承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院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把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实践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实训平台,建设一支实践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而离开实训平台,再优秀的实践教师教学团队也难以施展其育人之才能。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点打造以计算机类专业群为核心的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以及大数据实验室建设,制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为目标,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建设工作。首先,教师定期在企业接受培训,项目执行期间,本院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课程培训。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导师,结合企业技术平台和高校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对本院的教师组织开展定期培训,培养多个专业方向的优秀师资,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培训期间,企业带领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课题研究、技术研讨、学习和交流活动。培训导师结合不同的项目演练,引导教师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演练和教学体系。将公司的技术课程引入到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将企业的技术课程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第二,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课堂,在校企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企业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研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授课,完成一定课时量的课程。企业工程师在对学生上课辅导的同时,也会带动参与过企业技术课程培训的教师将企业级工程实践项目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工程师结合不同的工程项目类型,进行任务分解、技术综合,将各种技术要点提炼出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演练和教学体系,帮助教师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技术研讨以及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大数据专业的技术指导水平。第三,教师在企业顶岗挂职,企业有计划地组织我院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系统架构搭建,进入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部门,切实提升我院教师的实践与行业应用能力。公司推动教师在企业挂职从事工程研发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优化和创新活动;教师参与企业的方案设计、技术架构更新换代、技术核心内容提取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工作;参与企业的产品预研、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创新设计、系统框架构建等核心技术工作。(二)提高实践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本院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办学之初,本院就已经认识到了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没有一支实践能力强、实践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的技术人才的。因此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就成为确保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和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是摆在学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心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引进充实、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产学一体、政策保障。(1)引进充实:学院在引进教师时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理论基础扎实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一些已经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充实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要注重在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来中心担任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2)继续教育:目前我系教师多数是来自重点大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但普遍实践能力薄弱,实践教学水平一般,应付专业理论课程尚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打磨和培养。因此学院将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这类教师到企业进行软件开发,让教师接触真实的企业,在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和技能,加深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专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另外,学院每年还将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参加公司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掌握前沿的技术,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3)终身学习:专业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过去那种靠年轻时在学校里的“一次性教育”所学到的知识使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系里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特别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锻炼,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教师们不断增长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4)政策保障:在政策和制度制定上,不断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导向。如根据教师是否参与企业项目以及参与的程度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以上举措,目的是要建设一支实践教学水平过硬,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团队。有了优秀的教师和实训硬件平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实现校企之间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开启了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最初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如果学院不和社会进行双向交流,不把教学和社会生产、社会经济活动融为一体,不与用人单位对接,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在类型、水平、质量等方面就会和社会需求的规格不相匹配。更不用说培养什么创新型的人才了。因为学校里培养的人才首先要被企业所接受,学生都无法就业又何谈创新呢?学院在校企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院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开发各个实践环节。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人才支持进行技术改造;教师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和科研活动可以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进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基本内容。实习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而被拉近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有利于加速学生与职业角色间的转变;另外,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院已经与达内教育集团、源代码、Oracle、软通动力、华迪、国信安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计算机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更深的合作层次是企业针对学生进行职前在岗实训,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的距离。3.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以企业为技术需求、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目的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本院在产学研方面积极申报国家级产学研协同教育项目,推进网络资源平台。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四、总结